课程实践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实践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实践方案

篇1

作为初中学生,正是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可塑性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死记硬背,他们对什么都表示惊奇,什么都想动手做一做,对知识与问题有一种“刨根究底”的欲望。初中阶段也是培养青少年良好习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和有创意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兴趣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和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作为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探索问题更广阔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用。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有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素质和探究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能主动去探索和研究,激发好奇性和观察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养成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态度,初步掌握观察、调查、实验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成为好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2、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查询、分析、加工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具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收集资料和信息,加工和处理各种资料和信息,养成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的学习习惯,发展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有效地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工具,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善于与他人合作、沟通,并能与他人分享见解和信息,成为好的交流者。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养成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具有参与基本的生产劳动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体验劳动过程,发展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在劳动中培养关怀他人、团结协作、尊重劳动成果等精神品质。

4、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意识,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体验自我对自然、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形成负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5、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学校的课程结构,结合学校及地方资源,完善和丰富本校课程。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具体如下。

七年级:

①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内容是电脑基础知识、文字处理等。

②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内容是手工制作。

③社区服务与实践,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对区内水污染进行调查。

八年级:

①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内容是简单的网页制作和网络访谈等。

②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内容是手工制作等。

③校园文化艺术节、一二、九长跑比赛。

④社区服务与实践,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去白清、马耳山、可口可乐公司调查。

1、课程的管理

①组织建设。为使课程开设有序、高效,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室、教务处、德育室、团队、信息技术、总务后勤部门人员组成的实验领导小组。小组各成员按照本校实验课题、项目适当分工,分别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使用、过程落实、实验检查等各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保证实验工作有效实施。

②课程的开发。根据本校所在新区的特点,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方案,每次实践活动必须要有详尽的计划、安排,根据计划组织实施,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以避免实验的盲目性、随意性。

③课程资源。学校现有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的江

川等自然资源。2、课程的实施

①准备阶段

a、召开教师会议,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方案;b、以年级为单位,选择子课题内容,撰写年级、班级活动计划;c、对教师进行案例撰写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培训;d、分析学情,设计教案;e、分班活动、组织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②实施阶段

a、确立主题;b、制定学校实施计划,建立课程管理制度;c、分班或年级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活动过程,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档案,收集记录学生体验、反应;d、定期召开综合实践老师碰头会,对活动进行交流、探讨,对案例进行反思和评价;e、课题组对各班的综合实践情况进行关注性测评,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采取措施并加以引导、调整,促使活动顺利进行;f、开展学生评价指导、探索并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评价指导体系。

1、评价理念

坚持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鉴赏。具体策略如下:

①整体观。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主题演讲表现、研究报告、模型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并实践于教学。

②多元化。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此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是被积极提倡的,在共同评价过程中,共同提高,共同获得实验活动的乐趣。

③过程性。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作业评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只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2、对学生的评价

①作品评价式;②展示与交流式;③成果汇报式;④技能比赛式;⑤档案袋式;⑥协商研讨式。

篇2

关键词:数控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方案

综合实训课程是学生学完全部专业课程和单项实训课程之后的一门实训课程。它通过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综合应用,将一个个独立的知识、技能进行融合、提升,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用以完成实际工作中的某一任务。

一 、综合实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一)综合实训课程的总体思路

在综合实训课程开始之前,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企业调研,去寻找合适的项目。选好后写出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后,可作为实训选题。实训期间,由学生进行详细的设计。设计完毕,经指导教师审核后方可付诸实施。最后由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互评,得出结论,并给出每个人的实训成绩。

对于数控技术专业,我们选择了复杂零件的加工作为学生训练的内容。由学生自选某一个实际生产的复杂零件作为项目的研究对象。首先对其进行工艺分析,写出详细、可行的工艺步骤,然后设计专用夹具并加工、装配好,利用该夹具装夹零件毛坯,用自己编制的数控加工程序进行加工,最后再设计检验方案并检验零件是否合格。如果不合格则要对相应环节进行修改后重新加工,直至合格为止。

(二)实训的内容及过程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训学生进行分组并确定选题后依次由学生完成如下工作:

复杂零件的加工工艺设计:根据零件的技术要求,结合学校现有的设备情况,设计该零件的整个工艺流程,要详细、完整、可行,包括从毛坯制造到成品检验入库,从选用某种加工方法到每一次走刀的切削用量都要写清楚,并填写工艺卡片。

夹具设计:对于该零件的部分加工工序,用通用夹具进行装夹无法达到定位要求(或效率低下),此时要设计专用夹具进行装夹,要画出夹具的完整装配图及其全部零件的零件图,还要写出设计计算说明书。说明书中必须有定位误差的分析计算。夹具、工艺设计完毕后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由学生进行修改。审核通过后,才可以进行下面的工作。

夹具制作:利用机床自行加工制作夹具的零件(标准件可以外购,个别校内无法加工的零件通过外协加工),装配后进行检验。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调整,对个别不合格零件要重新加工,直至装配、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复杂零件的加工:采用自己制作的夹具装夹零件,按照设计好的加工工艺进行加工,保证加工精度要求。

检验;先设计检验方案,然后进行检验,并得出检验结论。如果所加工的零件不合格,则要对以上相应环节进行修改后重新加工,直至合格为止。

写设计说明书:写出详细、完整的设计说明书,要求条理清楚、结构完整、内容正确、格式规范、表述清楚、论述有力,论文要求全部打印。

整个实训的过程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自己选题、自己定方案、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自己检测,就连车间的管理、生产的调度、设备的安排也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仅起引导、监督、作用。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收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保障措施

合理选择项目;该课程的实践中,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内容必须典型,在工作中能够综合应用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难易程度要适当。项目的选择要考虑学校现有的设备、场地、图书资料、经费等条件,必要时可将学生分班轮流进行。

早布置、早动手;由于综合实训课程的制作工作量大,又会受场地、材料、外协加工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虽然设计方案经过专家审核,但在制作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而且每个项目组的情况各不相同,如果都等到综合实训开课时才布置任务,可能会导致个别项目组不能完成任务。另外,由于是加工制作的题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不仅仅是练习,更要加工出具有使用价值的合格产品。在调研、选题、拟定方案过程中,如果时间能够比较充足,可以做得更细、更完善一些。因此,应该提前将任务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前期工作。

加强组织管理,做好协调工作由于各个项目组的题目都不一样,每个项目组都要制作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零件,这些零件又各不相同,其所需的材料、工具、量具、刃具也千差万别,因此库房管理员工作量很大。同时,每一个零件的加工大多需要两三种机床,这就给机床的协调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果这些工作不协调,就会影响到项目制作的进程。

二 、综合实训课程方案的优点

(一)训练全面

该课程涵盖了数控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工艺设计、夹具设计、数控编程、数控加工、装配、精度检验、计算机应用,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写作能力,培养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对学生的训练较为全面。

(二)能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是以工作岗位的能力需要为核心目标的教育形式,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环节之一,将设计与制作相结合,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要求,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三)能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只是由教师评价,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兼顾每一个环节,发现所有细微的问题。综合实训课程实际的制作项目过程中,设计得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就逐渐显露出来,学生自己就会发现并想方设法改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四)能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

一方面,在制作过程中,各种加工方法基本都能用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平时训练时,由于学生能明确地知道这些知识在综合实训时还要用到,所以训练时格外认真,因此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因材施教,给优秀学生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篇3

[关键词]物流信息系统 实践教学 方案 模块化设计

一、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系统逐渐被物流企业作为一种必备的业务工具,所需人才也必须是既懂现代信息管理又懂物流实际操作的复合型人才。许多学校由于条件限制,采用验证模拟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缺乏真正的物流信息商务操作,严重影响了物流信息系统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如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通过模块互动方式打造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方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步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课程定位

物流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它以经济学、管理学、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等为基础,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学生通过学习,须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及实务操作。课程内容包括:物流、信息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物流设备、物流自动化、信息系统化、自动识别及采集技术与设备、自动存取和分拣系统、生产物流信息系统;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规划程序及方法;物流信息系统管理内容、模式和运行管理方法;数据库技术、EDI、GIS和GPS等内容。一方面,作为一门综合交叉学科,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一门课程来全面系统掌握其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满足当今信息化环境下的主流技术和操作技能,要求教师授课时考虑到教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面向企业需要,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因此,课题组将课程定位为:教学内容要面向企业应用为目的,理论联系实际,以企业业务流程需求为引导,结合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创新能力,学生能够用企业的角度规划适应其战略目标的信息系统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

三、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设计

1. 设计思路。随着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和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也随着发生变化,教师也应探究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代的教学方法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式为启发引导式,追求教与学的协作化,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多年的教学研究,课题组摸索出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具体做法是:采用模块互动、网络和多媒体、小组讨论、与企业协作等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提高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意识,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提高。

2.实践教学方案的模块化设计。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解决现实中的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本课题采用基于认知、验证、虚拟、实境等环节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的实践模块,内容包括:块任务、能力指标和知识要素,如表1。

3.实践模块设计的灵活性和分散性。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调用其中任一模块来支持理论教学,同时通过理论教学又进一步完善和体现实践模块功能,达到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二者相互支持和促进,彼此互动,使学生理论学习和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物流信息系统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是基于科学合理的理论课程方案,充分体现理论模块够用、实践模块适用要求,以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灵活性和分散性需求,针对不同专业开设有物流管理课程,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需要,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可以必修或选修一个或多个实践项目。课题组提出了如下的实践教学模块与理论模块互动设计,如下页表2。

四、实践模块化教学方案的实施

本方案采用以物流信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指导思想,以服务专业为宗旨,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增加综合化程度,形成系列化、层次性教学环节,并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连贯与支撑,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实施实践教学。每个理论教学模块之中均有若干次实践教学,使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同步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对形成职业能力有较好的支撑及促进作用。课题组与贵州某软件公司合作,参与企业不定期的现场实践,并邀请该企业网络工程师到学院给学生授课,介绍先进的知识和经验。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紧密结合,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时间。通过该模块的实践,不但使学生形成对计算机网络、企业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的感性认知,并且还具备使用计算机及网络的能力,掌握信息系统规划技术,同时还将受到严格的管理类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训练。

1.实践模块一和模块二定位为基础模块。基础模块要求在课程的分散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将分散的理论知识点做到与实践一一对应,以实对虚,引导学生完成与之相关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不脱节。

2. 实践模块二至八定位为业务模块。业务模块以物流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公司提供的物流系统,生动地体现物流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而不是向学生强制性灌输高深的专业理论。通过相应的业务软件系统,避免传统教学的枯燥和难以理解,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体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能了解一般的业务及管理知识,熟悉最基本的业务操作流程,对物流信息系统环境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为将来到企业岗位打下起码应有的一般商务技能。

3.实践模块与毕业实习相结合。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建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学校、企业、学生的长期合作、相互支持的实践教学资源环境。这有利于将企业实践与专业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使之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检验。同时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创业的意识,最终实现知识技能与企业实践无缝对接,为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素材,为今后学生职业拓展或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五、方案特色与创新

为了进一步消化理解物流信息系统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我院在理论教学中,采用上述实践教学方案,使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已成为比较突出的办学特色。

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采用组建项目团队或模拟公司进行创新实验。在业务模块中,相当于给学生构建了一个创新能力的实践模块。即指根据教师指导或学生自己提出的设想在虚拟环境或实验室中进行开发和创新,让他们自己去摸索设计思路、分析系统结构、总结原有系统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创新实践过程,使学生主动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2.校企优势互补,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的培训体系纳入到专业的教学体系当中,综合高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的优势,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使教学内容同企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结合,缩小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学生未出校门即体验到了企业的氛围,完成了理论到实践的跨越。通过校企互动,确保物流人才的培养紧跟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3.校企合作开发和编写教材,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理论知识的课程内容体系采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多种方案方法来构建,而技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体系采用工作过程或行业、企业标准以及相关的职业要求的方法构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整体实践经验。通过课程置换与整合这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后,开设的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获得了学生的大力支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4.基于方案具有专业性和分散性特点,各实践模块拓展为其他专业的选修和科研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至两个专业实践模块,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和系统设计,它属于创新应用的实践教学层次。其实践内容主要是虚拟操作的分析性、研究性、设计性的实践训练,是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事具体专业活动的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充分的提高,在实践教学进程时,教师自己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实施方案,尤其是在各模块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了与实践基地及企业管理人员的联系与交流,共同制定实践环节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方案,全程参与学生实践环节教学,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六、结束语

该实践教学方案可以使学生对物流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实践环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程实施灵活机动,系统性强,使学生置身理论与实践交替互动的氛围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仅具备了从事系统操作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而且拥有了爱岗敬业的热情和乐观态度,树立了创新意识,增强了上岗自信心。在该实践教学方案中,始终贯穿物流信息系统模块化设计,互动式实施,体现了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创建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技能培养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必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为我国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或相关专业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琳.浅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34-135

[2]吴海殷.电子商务实践操作教学的模块设计研究[J].中国市场.2008(19):156-157

[3]冯燕芳.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设计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铜仁学院报.2011(5):116-117

篇4

关键词:年级组;项目学习;一般性方案;综合实践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8-0016-04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在基础教育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人们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

大体而言,在理论层面,人们探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特征和价值,研究了课程实施所要面对的“主题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师资、教学结构与模式选择、课程管理督导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就实践的层面来说,从介绍实施方案到提供活动案例,从校内外资源的开发使用,本土文化的弘扬,教材的开发,到师资的配备,培训,以致各种活动形式的使用、指导及学生评价,我们可以实实在在的感觉到,一线学校和教师在该课程的实施上做了许多的尝试和探索。如果从多样性来看,可谓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其中也委实不乏令人击节,动人心弦的案例。

不过也有评论认为,当前的理论研究“一般情况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多,研究具体情境下的综合实践课程少”;“理论和实践研究两张皮现象严重”。比如一些建议给出了资源的广泛性认知,开阔了视野,但没有说明如何组织和利用,没有思考它们可以作为何种活动,哪些主题的载体。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师资的保障”,“资源的匮乏”,“如何理顺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理论界尚不能提供有力的对策支持。

而对相当多的案例,在我们看来太具独特性,缺乏普遍性。对一些有创意的案例,读来令人击节,但掩卷而思,这些案例活动可以常态化吗?该案例中的学生所在的班级、学校的其他同学都享受到这种高质量的课程了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某一组学生研究学校池塘的生态是有趣且有价值的,但你不能让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甚至连续几年的学生都扎进这个池塘。我们的困境是如何使一级一级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受益,它毕竟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不是选修课程,更不是兴趣活动。

正如有论者所言,总的来说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常态实施、普遍实施、大面积规范实施的进程过慢;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得不到保证”,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一方面,一些一线学校很茫然,不知如何开发。另一方面,虽然起步,但开发的课程与课程标准有较大的差距,或难以为继。比如有学校实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只提供题目,甚至叫学生自己寻找题目,然后是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题报告一路形式地往下走。由于缺少教师实质性的支持,大部分学生最后收获的就是网上文字图片的接龙。事实上这些形式既不是科学研究所必要,更不是其核心,当然也就无法奢谈学生研究能力的增长。从文献还可以观察到,最近几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有分化为研究性学习、劳技课、信息技术课和社会实践等模块并转化为学校不同部门不同教师各司其职的趋势,这种把原来的班团活动、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之类简单地划归于一个新的概念之下即称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模式是非常不合适的,甚至是不合理的。也有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归为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课程实施方式是违背或者误解该课程设置的目的的,亦使整个课程改革的创新价值大打折扣。

一个不失学术性的有效的可持续课程实施方案;必然是:一方面,课程方案符合甚至超越课程性质;一方面在国家和地方没有提供充足课程资源的情况下,所开发的课程实施方案一定充分利用了学校及社会已有资源。

当务之急便是,我们需要一种既满足课程目的又能使大部分学校可资借鉴的结构化的一般性课程实践模式。

二、一般性模式的构建

课程能否开设一般要满足两个最基本的条件,那就是具备合适的师资和充足的课程资源。而合适的师资与资源具备与否的判定标准在于教学能否顺利的展开,在于是否能使教学目标有效的达成。下面分析的重点是,如何寻求合适的普适性的资源及教师?教师应以何种方式组织这些资源将是有效的?

当前的事实是很多学校认同当前制约课程实施的瓶颈是缺乏合适的师资,同时可以理性地推断,满足课程的师资个体实际上不可能具备,师范院校大概也不太可能专门培养、也难以培养出这种综合型教师,同样,当前所谓“资源的匮乏”的现状也不太可能得到迅速而大面积的改观。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该课程的合适的师资应该是教师团体。所以,师资资源必然是已有的各学科教师,已有教师不仅应该是师资的来源,同时也应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所在。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种以学校年级组教师为组织构架,以项目学习理论为理论支撑的课程实施模式,以期普遍满足各类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需要。

在具体介绍这种模式之前,我们首先对项目学习理论以及该理论在我国的一种本土化实施模式进行简单介绍,以期使我们了解这种理论何以能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项目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一般认为源自于杜威重视经验的、活动的、学生导向的学习的教育思想。但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并被称之为“Project-Based Learning”还是近二十几年的事。其理论基础是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对学习理论的革命性发展。

克拉耶克(Krajcik, J. S.)认为项目学习是构建学习环境的一种全面的方法,这种学习环境应该具有以下五个关键特征:从一个等待被解决的、驱动性问题出发;学生通过开展真实的情境探究来探索驱动性问题;学生、教师以及社区成员协作参与了寻找驱动性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技术为他们提供脚手架,从而帮助他们参与那些超越了他们现有能力范围的活动;学生制作了能够回答驱动性问题的实物产品。

从这五个特征我们看到,项目学习理论下的学习不仅可以涵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而且使我们明白这种学习的实现与学习环境的设计是密切相关的。比如学术性,情景,脚手架等等。

在我国,上世纪末开始,介绍项目学习的论文和著作陆续出现。尤其重要的是,在吸取国际经验的情况下进行了基于项目学习理论针对学科的教学设计的本土化行动。这些努力使得项目学习理论具体化具有了可操作性,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情景导入;活动及知识结构图,;活动建议,含活动可能的方向及成果形式建议;时间分配建议;最终展示成果建议;评价建议;可能用到的资源库及学生对资源库的添加。

在吸取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以学校年级组为组织构架,以项目学习理论为理论支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的组织和运行方式可以表示如下(图1)。

这种模式的运行机制是,教导室在某一时间节点启动课程的实施,并对教师工作作出评估以及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年级组长将是课程实施的具体组织者,其将与各科教师一起讨论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课程的进程,讨论与确认项目的内容,并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记录和评估。各科教师是项目的设计者,年级组内的所有教师或部分教师首先从本学科的某个重要概念、内容或核心思想出发形成以上介绍的7环节内容的初稿,在年级组长的组织下所有教师对各方案在内外知识可能发生的关联方面进行扩充并精细化,形成有一定操作性但不失弹性的课程方案。随后方案向教师所在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解释,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选择活动小组完成项目任务,选择活动小组的同时,意味着选定负主要责任的指导教师。在学生进行项目活动过程中各学科的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研究活动的进展,要进行研究方法、数据库使用、资料加工、学术规范等方面的指导,并且这种指导不应该是说教式的,一般应该就事论事,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议师生应充分利用网络专业数据库资源以及在线交流工具。项目完成后,教师应综合学生自评、互评、项目成果以及自己的观察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评估并形成项目评估报告,以便后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开时有所改进。

需要特别建议的是,一个有创意的活动方案的形成,总是教师独自或在年级组研讨基础上对主题相关信息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思考的结果,但这些信息和创意在表达成方案时务必精心选择和表达,基本要求是,表达富有吸引力且有弹性,对每个小组来说都可找到探究的线索,同时具有挑战性。另外,除非学生有比较成熟的方案,一般情况下不鼓励学生离开主题另起炉灶,但小组在既定活动方向随着探究的深入如能改变成果内容,则是应该给予鼓励的。

下面给出这种模式下的一个缩微版案例。

也许一个美术教师,当然也可以是语文、政治或别的什么课程的教师,正在教学生欣赏与画人的微笑这一主题,他(她)发现微笑广泛存在并很重要,于是设想把微笑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经过资料的搜集,他(她)构建了文学与艺术方面的探究情境,比如文学作品中最感人的微笑片段,“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笑是微笑吗?笑的简笔画,雕塑,剪纸,摄影图片,工艺品等。在通过与年级组其他教师的充分讨论下,可能得到如下的活动框图(图2)。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活动,他们可能还希望学生探究微笑的生物学解释,其他物种也微笑吗?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哪些著名的研究?学生自己想尝试重复其中某个研究吗?有些小朋友在老师批评时为什么会微笑?你周围的人爱微笑吗?微笑的历史研究,包括艺术史和历史学中的微笑研究,如历史上最贵的微笑是哪一次?体育颁奖往往是开心的,搜集国内外体育赛事的颁奖礼,运动员在颁奖时都微笑吗?不同国家的运动员的微笑有差别吗?颁奖过程中微笑有变化吗?最打动你的微笑是谁的?

活动成果,可能是研究报告、影像、PPT、手工制品等。成果的最后展示方式可以是班级、学校或社区展览,也可以在学校网页展示等。

三、结语

我们认同,制度是长成的,任何改革都必须对原有资源善加应用,课程改革也应如此。年级组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有效的组织结构,在当前课程师资缺乏的情况下不仅可以提供师资保障,同时可以有效实现跨学科项目设计并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资源保障,即使还没有年级组,因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组建年级组显然比确定专门任课教师有着更高的性价比。同时,对于学科知识的经验也是学生最为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所以以各学校已存在的年级组为依托,以各学科核心思想、主题、概念为着力点,把项目学习理论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立各学科、社会、学生生活之间的广泛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知识语境下再辅以适当的情境支架引导其至更广泛的未知领域,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模式应该可以成为课程实施的长效机制。它保证了资源的广泛性,可持续性,保证了课程的发展性,学术性,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当然,仅有这一课程实施模式并不足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实展开。要开好这一课程,还有赖于教师原有专业能力的拓展,不仅要适应新的教学设计,而且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上实现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要改变黑板上进行垃圾分类式一讲了之和让学生王阳明格竹子式的“硬”想的围观式指导路径。更重要的还在于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种依赖于也只应该使用非纸笔测试评价工具所得到的评估结果纳入学生升学的考察范畴,并成为硬约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J]. 教育研究,2002,(6).

[2]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原理与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3,(7-8).

[3]张华,仲健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分析和问题透视[J].当代教育科学,2005,(12).

[4]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探讨[J].教育研究,2002,(4).

[5]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及其主题开发设计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6).

[6]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呼唤教师的有效指导[J].教育科学研究,2006,(8).

[7]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7,(2A).

[8]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几点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4,(1).

[9]张正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何举步维艰[J].校长阅刊,2006,(12).

[10]王艳荣.变了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J].当代教育论坛,2004,(9).

[11]刘丽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12]王秀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 当代教育科学,2011,(10).

[13]冯新瑞,王薇.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研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2009,(1).

[14] Joseph S. Krajcik and Phyllis C. Blumenfeld. Project-Based Learning. R. Keith Sawyer (Ed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5]徐斌艳,M·路德维希.初中数学中的项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

引言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由机械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信技术等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1]。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成为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使机械装备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2]。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维修和技术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这是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一、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高,不能很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难适应当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分析原因如下:

(一)实验、实训教学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各高职院校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本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融合机、电与计算机控制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教学实训设施也大大落后于当今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快提升层次。

(二)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实践课程体系有待构建

目前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这与当前该专业所处于的“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的实际格局很不适应[3]。因此,在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突出电气控制、计算机应用的地位。

(三)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

高职院校目前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大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落后,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与高职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真正“双师型”教师比例仍很低,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还较普遍。因此必须采取加强培训或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等途径加以解决。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建设的思路

实践教学的目标应紧紧围绕以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为主线,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构建基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以“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递进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即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各专门化方向的实践教学目标分解到四个学期即四个阶段,并制定各阶段的实践教学任务。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建设的方案

实践教学体系依存于人才培养方案,离开了人才培养方案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无疑将成为无源之水。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使用、维修和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机械零件的加工生产、机电设备控制电路的安装、调试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维护、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动控制、机电产品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为典型工作岗位和专业技术能力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的参照点,开发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实际工作岗位综合训练―职业岗位培养的四级实践教学体系,并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体现了理论为实践教学的服务。整个内容体系的优化方案见图1。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

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堂教学训练、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通过合理配置,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一)课堂教学训练

课堂教学训练包括现场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合并或撤销重复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在生产单位“上手”快,缩短“磨合期”。

(二)校内实训

校内实训是便于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从事应用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受到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如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学生的技能标准要求,我院把该专业校内实训按照每个学期的综合工作任务分解为电工电子技术专项实训、电机与拖动技术专项实训、PLC技术专项实训、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专项实训、维修电工专项实训以及数控机床零件加工专项实训等。实训内容按专项实训标准和指导书要求进行,根据实训的实际情况,可以就某一技术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如维修电工的配盘等)。通过校内实训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对机电设备的生产流程及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认识,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及早进入职业角色,接触实践,了解生产,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顶岗实习

我院采取2.5年在校学习,0.5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目前我院11级机电一体化专业有140名学生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期间,分别到索凌电气有限公司、 郑州格力空调有限公司、青岛海尔有限公司等多家与我院签订了校企合作的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通过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了解和掌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实践教学环节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把实践教学环节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结合起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要强调教学内容和素材尽可能来自生产第一线,创造工程实际环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项目;二要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完备、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适用性、竞争力的提高。

结束语

本文通过合理配置,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了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五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参考文献】

[1]周琴.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机械,2010(7):64- 66.

篇6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常微分方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69-03

前言

常微分方程是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它的前期课程是: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大学物理等。本课程是数学应用于物理、力学等的桥梁,是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和基础,也是加深理解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课程的重要课程。常微分方程是综合性大学数学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具有一定的解题能力,为学习本学科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门课程应用广泛的特点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引入案例式教学。

一、案例式教学特点

案例式教学学生分组进行,学生在案例研究中,运用课程所学的理论和方法,搜索与案例有关的信息,发挥自己的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参与”研究、讨论从而“掌握”课程内容的知识点。教师就学生讨论给予引导,就学生的研究内容加以专业点评,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方法。案例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学生通过案例,可以明白这些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之处,案例教学中每组学生聚集本组智慧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组的想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结合作的学习效果。事实证明:案例教学对学生能力现实提升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

二、运用案例式教学法,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教师注意案例的选取要为教学内容服务

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案例的选择不是随意地拿来,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精心选择,精心设计。我们要注意:首先,案例能够恰当的反映教学内容,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服务;其次,案例要典型、生动,最好和现实生活能够接触到的事物联系到一起,具有吸引力。这样的案例贴近于学生的生活,使他们更有兴趣参与,更有助于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最后,案例难易要适应学生理解知识的进度。一般案例要由易到难,使得学生逐渐接受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虑学生自身能力的差异,尽量选择和设计出所有学生都可理解接受的案例。

(二)案例式教学适当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掌控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适度的提问引出案例,组织学生分组思考、讨论、研究并自我总结,最后教师讲评、总结教学内容,从而完成教学目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案例提问要适度,要有目的,有层次性。所提的问题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突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一般采取由易而难,逐渐深入课题,要考虑到学生对问题的认知顺序,利用问题诱导学生一点一点的逐层思考,最终得出结果,从而达到全面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2)教师要有掌控课堂,处理学生突况的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航”者,不仅要视大多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情况循循诱导,尽量让学生自己理解案例,得出正确结果,而且要对有不同想法的学生,给予必要的解释,掌控课堂上的正确学术气氛,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前预想好各种可能的答案,并作好回答,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三)教师对知识点的总结要求精准,对案例的分析要求详尽、精确

教学的最后环节是知识点的归纳,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零星的知识点,并对案例中未出现的知识内容加以补充。这需要教师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加强对案例的剖析能力。

三、常微分方程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案例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首先教师根据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分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的知识点,由知识点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教学上的制准备。例如制作动画、仿真、课件、操作实验等。第二步,教师课堂上讲授不同方程的求解方法,引入比较适合的案例,与学生一起对案例开展分析和讨论,并对学生留有思考问题和要求学生提交研究方案等。第三步,学生分组讨论案例物理背景所提供的条件、建立微分方程求解对解函数做物理解释并提交研究方案。第四步,教师对学生的案例分析和研究方案进行讲评,总结强调案例相关的知识点和理论。第五步,学生根据之前的案例的特点分析知识点的应用适用范围,并寻找新的案例作为小组的讨论和研究内容,提交研究报告,教师对学生所提交的报告批改并给予指导。从而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教学的知识点。

实施步骤(见图1):

(二)常微分方程教学内容中涉及的案例

(1)变量分离方程涉及的案例:嫌疑犯问题、人口问题、电容器充电问题、飞行员跳伞问题、细菌繁殖问题、传染病问题;(2)齐次方程涉及的案例:探照灯反射镜面形状问题;(3)一阶非齐次线性方程涉及的案例:RLC电路问题;(4)可降阶二阶微分方程涉及的案例:交通事故的勘察、悬链线张力分析问题、目标跟踪问题;(5)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涉及的案例:弹簧自由振动问题、强迫振动与共振问题。

(三)实施案例式教学举例

本文利用变量分离方程涉及的案例――嫌疑犯问题为例来说明实施案例式教学的过程。

案例式教学应用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授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为了使学生理解案例中问题的物理背景,有时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以及实验教具辅助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案例的不同准备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嫌疑犯问题采取的是动画制作,从声音和视觉上震撼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变量分离方程概念、特点及求解方法。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动画视频提出案例。

嫌疑犯问题:受害者的尸体于晚上7∶30被发现。法医于晚上8∶20赶到凶案现场,测得尸体温度为32.6℃,1小时后,当尸体即将被抬走时,测得尸体温度为31.4℃,室温在几小时内始终保持在21.1℃,此案最大的嫌疑犯是张某,但张某声称自己是无罪的,并有证人说:“下午张某一直在办公室上班,5∶00时打了一个电话,打完电话后就离开了办公室”。从张某的办公室到受害者的家(凶案现场)步行需3分钟,现在的问题是:张某不在现场的证言能否使他被排除在嫌疑犯之外?

教师用探讨的方式和学生沟通“关键问题计算出受害者的死亡时间是否在5∶03分前,如是则张某排除在嫌疑犯之外”。教师这时提出“那么如何计算出死亡时间哪?” 大家分成四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的想法是“求解出尸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从而确定死亡时间”。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案例的物理背景并建立微分方程。

解:设T(t)表示尸体的温度函数,并记晚8∶20为t=0,则T(0)=32.6,T(1)=31.4,假设受害者死亡时体温是正常的,即T=37℃,要确定受害者死亡的时间,也就是求T(t)=37的时刻t0,如果此时张某在办公室,则他可被排除在嫌疑犯之外,否则张某不能排除在嫌疑犯之外。

人死后体温调节功能消失,尸体的温度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服从牛顿冷却定律,即尸体温度的变化率正比于尸体温度与室温的差,则得到方程为:

=-k(T-21.1)

这是变量分离方程。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用变量分离方程的求解方法解出T(t)=

21.1+11.5

-t,当T=37时,得到t≈-2.95小时≈-2小时57分,故死亡时间为8小时20分-2小时57分,即下午5∶23分,所以张某不能被排除嫌疑犯之外。

案例的整个分析、研究、建立方程、求解方程均有4个小组讨论而成,教师在课堂上起启示、引导的作用,当学生得到最后的结果,教师给予讲评和总结。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点,并对无法纳入到案例的内容进行补充。教师留两个实践作业:(1)“如果张某的律师找到新证据,证明受害者在死亡当天下午去医院看病,当时测得体温为38.7℃”,回去进一步探讨判断一下张某是否可以排除在嫌疑犯之外?(2)提出新的案例―人口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建立方程、求解方程,从而解决问题。通过这两项作业,不仅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与教学案例相似的练习案例,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篇7

课程定位:

以现代剪纸和民间剪纸为抓手,在课程设置中着力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引导教师具有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正确的价值取向。课程中以师生的“发现和创造”为宗旨,在课程中渗透民族文化精神。注重对传统的技法进行分析,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又要发展。更要引导、激励学生在现代剪纸活动中发现适用的新的技法,新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关注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引导他们对形式感产生兴趣,适度激发他们对技法探究的热情。同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技法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现代剪纸的过程中得到的是艺术感悟能力的培养。

课程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学生作品展示、专题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各种

形式全方位展开,层层推进。争取在现代剪纸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

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知识与技能

接触中外优秀剪纸作品,知道剪纸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感受剪纸的艺术美、体会剪纸的作品风格的丰富性,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剪纸作品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会选用合适的美术工具、材料,发现

剪纸造型简单的新技法和新形式,并用剪纸的方式创造“现代儿童剪纸作品”。

■ 过程和方法

通过作品欣赏、资料查询、课堂实践等途径,通过“看、想、议、画、评、玩”等基本方法,了解剪纸的知识。利用刀刻、手撕、剪刀剪等方式表现剪纸作品。学习有创意地布置绘画作品,尝试学习成果的展示、评议及学习心得的交流,培养良好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热情主动地参与“现代儿童剪纸”的美术拓展课程活动中,了解祖国灿烂文化,能欣赏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增进民族文化的自尊自强的情感。具有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欣赏国内外名家的现代剪纸作品,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精神。

课程重点:

1)正确的剪纸审美观的培养。

2)“刀味和纸趣”的探索。

课程内容:

1、 欣赏。

2、 现代剪纸的创作。

课程进展步骤:

1、兴趣的启蒙

2、体验创作的快乐

3、剪纸作品的创作

4、剪纸作品的展示

课堂教学实践:

1、编写教材、教案

2、实施教学计划

3、进行课后反思

4、书写课堂实录

5、实践总结

课程成果展示:

1、教案及课后反思

2、课堂实录

3、交流课

4、展示课

5、学生作品展示

课程评价方式:

1、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在作品制作的师生互动中很深入很有效

很个性化地进行的。

2、学生作品评价: 学生的学习是否达标,主要应该是看其作品有没有表现出现代剪纸的审美特征,有没有努力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有没有表现出一定的创意以及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而绝对不应该只是作品制作的精细与否。

篇8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29-02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程序设计集成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课程教学实施方案[1]。

在实施方案中,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定位,给出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以语言知识为主线进行组织与以程序设计为主线进行组织两种方式。以语言知识为主线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是以程序设计语言的一级和二级知识点组织教学内容,它关注的是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和语义方面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同时考虑学生应用语言知识建立程序设计的能力。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是以程序设计组织教学内容,例如以软件项目中程序设计的案例,通过案例学习程序设计,在此之中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知识点。

以软件项目程序设计为主线进行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方案使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同时,又可以学习到程序设计语言的程序设计的实例,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非常适合独立学院培养信息技术高级应用型专门特点方向人才的教学需要,达到增强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目的[2][3]。够极大地满足独立学院培养高级的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的专门性应用型人才,以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为首要,达到在实践能力方面比普通本科要略胜一筹的状态。

本文以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为例,研究采用软件项目程序设计为主线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方案。软件项目采用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设计[4]。

二、基于软件项目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方案总体框架

基于软件项目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方案是通过一个有一定规模软件项目为实例,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在课程实施方案运行过程中,涉及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研究。

1.教学内容。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是软件集成的技术。它的前序课程有数据库原理,C#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除了以上课程还有:Web程序设计方法;MVC软件结构模式;HTML标记语言;Web services技术;PDA移动设备编程技术.如上所述,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对于教学来讲是一门涉及多个方面软件技术内容的课程。

以语言知识为主线进行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在此期间学生学习的语言知识缺乏在软件设计中使用感到困惑,学习效率不高。目前对这种以语言知识为主线进行程序设计教学的研究已有很多文献可供参考。

以软件项目即以程序设计为主线进行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事先需要使用程序设计语言(C#)准备好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软件项目。在使用软件项目中的程序设计案例进行教学过程中涉及Web程序设计方法、实例和各种技术。程序设计语言知识分散到Web程序设计实例中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程序设计方法、程序设计涉及的技术、软件设计中使用软件结构模式方面会受到很好的练习。

以软件项目即以程序设计为主线进行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正好弥补了以语言知识为主线进行教学的难度,教学过程也充分体现和实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的思想。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会很有把握达到很胜一筹的状态。

2.软件项目。基于软件项目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方案其中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是要准备一个覆盖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教学内容的软件项目,同时软件能够反映软件结构模式,达到教学以程序设计为主线的目的。

本研究使用的软件项目是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际工程应用软件项目。该软件项目的原始需求是高速移动车辆在高速行驶途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故障,这些故障不至于使车辆在行驶途中停下来修理。但是,这些故障信息需要在高速移动车辆在高速行驶途中立即送出去。车站维修人员根据收到的故障信息,待车辆达到下一个车站之前把维修器件送到站台,使车辆的故障及时得到排除。软件项目由车站地面系统,接收故障信息服务器;PDA系统。

三、软件项目模块与程序设计语言知识点

以软件项目程序设计为主线进行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应当研究软件项目的程序案例覆盖程序设计语言知识点,并且还要需要满足程序设计语言知识的完整性。程序设计语言知识点可以通过设计软件项目中的若干个模块中的程序案例来实现。本软件项目设计了以下几个程序案例来达到覆盖程序设计语言知识点。

(一)用户登录和身份验证程序设计案例

用户登录和身份验证案例在车站地面系统,采用B/S软件结构模式设计。

用户登录和身份验证程序设计所使用的数据规定有用户名、用户密码、验证码和人员类别。输入时进行提示,更换验证码的程序设计考虑防止恶意对网站的攻击。

(二)Socket套接字网络程序设计案例

Socket套接字网络程序案例在接收故障信息服务器,采用C/S软件结构模式设计。该模块完成接收由PDA发出的经过手机移动网络和Internet网络传送的故障信息。在接收故障信息服务器的Socket套接字模块采用服务器端程序设计和多线程程序设计,可以在一个时间点接收多个PDA发出故障信息的能力。

(三)PDA程序设计案例

PDA程序设计案例使用.NET移动设备开发环境进行程序设计,它是接收故障信息服务器的客户端。PDA程序设计模块中发送故障信息程序设计采用客户端Socket套接字异步程序设计技术。处理PDA中的数据与车站地面系统中的数据保持一致使用了分布式数据处理Web Srevices技术。这个模块涉及程序设计语言中知识点是Socket套接字客户端异步程序设计技术;PDA移动设备编程技术和Web Srevices技术。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基于软件项目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是以程序设计为主线,把程序设计语言的知识点分散到软件模块中去进行教学。这样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与以程序设计语言知识为主线来讲有很大的不同。

基于软件项目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组织方式可以在软件项目案例的基础上建立程序设计语言的一级和二级知识点矩阵进行教学内容的构建。我们必须强调指出,在基于软件项目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组织方式中,对程序设计语言中语句的语法和语义需要精讲,掌握重点和难点部分,加上软件项目支撑与配合,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及其考虑

软件项目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方案对于独立学院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注入了活力。它体现在以下几点:

1.每堂课都有比较充实的教学内容。

2.制作好程序案例PPT辅助教学,板书写什么、写在哪里、讲解时间分配可以进行仔细的策划。

3.由于软件项目程序设计具有连续性,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本课程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上来。

4.基于软件项目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最容易形成课堂教学互动。

5.教师可以得到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教学过程中十分有利于课堂教学研究与改进。

六、结束语

本文研究基于软件项目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的实施方案文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做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项目式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教师可以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使学生与教师合作学习,能够在客观上做到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转向思考,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活动,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计算机技术方面倾向性应用型人才以及培养人才具有竞争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钦铭,颜晖,苏小红,叶乃文.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5):62-65.

[2]陈平原.上什么课,课怎么上?[J].中国大学教学,2011,(2):4-6.

篇9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安全防范行业在我国发展迅猛,目前市场对安防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是安全防范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以培养职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入安防及智能建筑领域相关标准规范,培养学生安装安防设备和调试系统的专业核心能力。

关键词 :就业;安防设备安装;核心课程改革;系统调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090-03

作者简介:汪海燕(1975—),女,浙江江山人,硕士,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安全防范技术专业教学与研究。

我国的安全防范行业迅猛蓬勃地发展,对安全防范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目前安防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系统安装维护、工程施工管理、系统设计助理尤其是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等岗位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非常欠缺。目前的状况是安防系统安装完全依靠毫无专业知识的外包工或者普通施工人员,系统的调试也是由一些非专业人士完成,导致系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客户意见较多,安防企业维护维修率高,因此“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这门课程应运而生。

“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围绕培养学生核心专业技能展开教学,以培养大专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普遍存在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课程内容与企业、行业和社会需要结合不够、设计过程不合理等现象,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普遍感到枯燥难学,不能体现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因此,笔者针对课程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高职教育的需求,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强化“任务驱动”思想,以各种形式的工程训练为手段,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设置

(一)针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需求分析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安防系统安装维护员岗位,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分析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推演出对应的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

同时,在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环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以“安防设备安装、系统调试”中的典型任务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工程施工中设备安装和系统调试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安装、调试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和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等。与来自一线的安防行业专家探讨,围绕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安全防范国家标准与规范研究为先导,确定教学内容,选取了入侵报警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门禁控制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系统联合调试四个学习情境,再将每个学习情境分为与工作过程相匹配的若干工作任务。该课程以任务为教学单元,真正实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满足高职高专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具体学习情境与工作任务关系,如表2所示。

按照从情境任务技能训练的思路进行实验内容设计,在任务设计中,拟安排“任务目标、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指导”四个循序递进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一)基于工作实际和学习规律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突破传统知识体系结构,按照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工作流程的要求,组织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递进规律,由浅入深,组织教学,共设置了4个学习情境、21个工作任务。每一个情境的教学,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实施,都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体现职业性与实践性;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以面向具体对象的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任务为载体,按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流程要求,安排各项子任务,针对不同的系统其各设计环节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并随着教学不断深化,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工作任务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二)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

教学组织上采用现场教学方式,教师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展开教学,学生以下达的工作任务为目标边学边做。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融入不同学习情境的实施过程中,做到实践部分有理论支撑,理论部分在实践过程中消化和理解,把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做”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通过课程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学习的技能。

具体教学安排如表3所示(以学习情境1为例)。

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根据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在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实训室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现场教学模式。注重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网络化辅助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实际工程案例和网络教学资源,使教学课堂得到有效沿伸。

(一)任务导向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安全防范典型各子系统制定一个安装调试任务,将安装的方法和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内容融入到实训中,在实训操作中让学生具体体验理解相关知识点;采用“边学边做”、学做交替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通过安装调试任务的实施学会编制安防系统安装和调试说明书。

(二)分组讨论鼓励法

针对工程实施中的常见问题,设计讨论题目,分组对题目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安装调试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灵活运用,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给出合理的结论。

(三)现场教学示范法

对工程安装调试的各个阶段环节(安装前工具准备、设备检测、现场安装、安装检查、调试)的部分内容采用现场教学法,使学生直接了解和掌握各阶段的工作方法、流程。边讲解、边操作示范,使学生熟悉安装调试的具体技法。

(四)引导文教学法

系统安装和调试任务相对设备安装与调试任务的工作量较大,难度也大,教师针对实施任务编写教学引导文,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系统技术文件,注重安装和调试中的工艺要求和注意事项,提高学习效率。

课程的考核方法

以考促学,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能力,课程的考核以学生平时训练中的过程考核为主,采用操作技能考核和集中笔试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操作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安防设备安装和系统调试能力;笔试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安防工程中设备安装和系统调试技术文件的制作能力。本课程的考核共分为三个模块:操作技能考核、笔试考核和平时考核。操作技能考核的标准,如表4所示(以主动红外探测器考核为例)。

结语

通过课程改革,让学生在各个工作任务的实现中强化安全防范系统的整体概念,使学生具有安防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能力,把理论基础知识与安防工程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目前在实践教学中已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复生,张芃,范文利.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1).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3]刘艳.案例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5).

篇10

关键词:“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104-2一、课程体系构建主体的确定

在常规的职业教育模式里,学校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唯一主体;而在“需求导向型”课程体系的建设框架下,课程建设的主体是学校与企业,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完成的,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决不仅限于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而是一种人才培养“渗透式”的合作,学校应该保证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而企业的参与和课程的制定应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律。课程体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需进行符合企业需要的个性化开发,在课程体系中的各类课程的设置与职责分工应进行明确。如表1。

二、 界定“需求导向型”校企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

“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质就是以“量体裁衣”为核心的办学体系,主要根据订单合作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就业定向性。鉴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广告公司、营销策划公司、电脑设计公司、展览中心、企事业单位设计部门、传媒出版行业、网络营销、印刷等视觉相关的设计企业,主要从事数字化媒体的设计与制作等工作,所以视觉传达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格的确定应符合企业和学校的双重要求。

因此,在人才需求规格的确定方面,我们采取以下途径来获取订单式合作企业的用人信息,进而确定视觉传达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格:(1)在网上通过对各大门户招聘网站进行调研,了解视觉传达专业人才的招聘行业需求、岗位要求以及对人才能力的要求;(2)针对设计行业中平面设计、网页设计、营销策划等主要就业岗位与就业单位的主管进行对应岗位的交流,了解岗位需要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3)与往届优秀毕业生进行“毕业生岗位能力”座谈交流,了解毕业学生在该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对该岗位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提出建议,归纳总结出人才需求规格的要求。以下为总结出来的平面设计岗位的人才需求规格分析,见表2。

三、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需求导向型”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的框架建立,应按订单合作单位的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合理化设置,因此,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相关岗位的调研将课程体系确定为四大模块,分别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需求导向型特色课程模块和能力拓展课程模块。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旨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如思想道德素质、英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旨在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需求导向型能力的培养做专业性的铺垫;需求导向型特色课程模块旨在根据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的能力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符合岗位能力结构的特色课程,实现学生毕业后向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过度;能力拓展课程模块旨在拓宽和加深学生的社会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以下是以平面设计方向为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框架,见表3。

四、课程体系的实施与完善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就业发展的第一步,在“需求导向型”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顺利运行有赖于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的运行质量应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跟进和把关,并根据各自在教学资源方面的优势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任务分工。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教学任务设置的重点应是与职业核心能力直接相关的课程的确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实践课程一部分应在合作企业进行,由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接受真正的岗位训练,并在过程中对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实时评价,从而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保证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能与企业工作岗位人才需求规格无缝对接。让实践证明“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才是最适合社会人才就业需求规格的高等职业教学课程体系,并得到其他高职院校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刘丽.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为例[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1,Z1.

[2]王廷臣. 基于“订单”培养模式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实践[J].交通职业教育,2010,(03).

[3]王著名,潘望远.订单式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胜任能力模型构建的比较研究 [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7,(02).[4]付涛,许慧雯.“订单式培养”模式中课程模块与质量监控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

[5]张智,张美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开发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