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经济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经济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过交通资源的利用分析交通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包括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运输的关系、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区位的关系、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规划的关系以及交通运输资源和其他运输经济的关系。厘清以上四种关系才能真正地体现交通运输资源在交通运输经济中的重要性,更好地为促进我国交通经济发展服务。
1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运输两者的关系
交通运输必须要有交通运输资源,交通资源包括固定交通资源和可移动交通资源如公路、铁路、水路、航道以及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等,还包括从事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以及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等软资源。因此,交通运输经济实现的前提条件就是有交通运输资源的存在。交通运输经济作为一项经济活动要想能够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交通运输网络、实施交通运输的基本设施、参与交通运输的基本对象如旅客和货物等以及交通运输的管理体系等要素。交通运输的功能必须依赖交通运输资源才能实现,交通运输资源是交通运输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区位两者之间的关系
交通区位是指利用固定交通资源所具有的成本优势从而将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互相结合的区位,主要包括交通区位线以及交通区位点两方面。交通区位线主要是指交通运输线路或者通道,交通区位点主要是指车站、停车场以及公路、铁路交通枢纽等。将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区位相联系的是交通运输行为,也就是将旅客或者货物进行空间转移的活动,这种活动有的是运输公司从事的营利性的服务活动,也有旅客自身通过自己的交通工具实施的运输活动。交通区位根据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区位:一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其他交通区位的影响而设立的交通行为和交通资源交错的区位,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立,虽然社会对这种区位有一定的需求,但是没有形成真正的交通区位。二是没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或者所需要的投资建设资金很少而形成的交通区位,这种交通区位投资成本低,交通行为一般是自发形成的。三是通过人们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规划而形成的最佳交通区域,是交通资源的聚集区,这种聚集区分布合理,布局恰当,是理想的交通区位。四是根据交通运输发展制订的规划方案中存在的交通区位。五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有人工建设的交通区位,这种区位的缺陷是如果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发展实际不符的话很难改善。
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区位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赖。存在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交通区位,而如果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是潜在发生而没有实际发生就不一定存在交通区位。因为交通区位的存在必须要投入一定的基本建设资金,比如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和转运能力较好的港口等,如果没有基础设施建设,就不可能形成交通运输区位。交通区位的形成需要真实的交通运输行为的发生,如果仅仅具有交通运输资源也无法形成交通区位。建设交通区位一般需要大量的基建资金,因此建设交通区位一定会考虑投入产出的关系,如果某一地区交通运输资源有限,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一般也就不会建设交通区位,否则会导致投资亏损。因此也只有存在比较频繁的交通行为和丰富的交通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相应的交通区位。
3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规划两者之间的关系
交通运输行为会耗费大量的交通运输资源,由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资金投资建设,因此为了节约交通运输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益。合理的交通规划需要整合运输经济学中的先进经济理念,通过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来保证交通规划的合理性,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能够发现比较理想的交通区位并进行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交通运输资源,降低交通运输资源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提高运输行为的经济性。判断一项交通规划是否合理主要是看规划考虑的是否全面、能否将交通运输行为与交通资源和交通区位三者整合在一起、交通资源是否适应交通区位以及在具体的交通运输实践中是否能够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促进运输经济的发展。
4交通运输资源和其他运输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往关于交通运输经济的研究很少联系到交通运输资源,因此研究结构并不完整,随着人们对交通运输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交通运输经济与交通运输资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对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分配以及是否公平越来越看重。运输经济中的资源分配以及公平制度可以在交通运输资源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我国很多交通资源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是因为很多自然交通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大量人工交通设施投入的沉淀性。因此,关注运输经济学就需要关注如何将外部资源转化为交通运输资源以及现有的交通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问题,以免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资源的浪费。任何资源都是稀缺的和有成本的,一种资源以某种用途利用以后就无法在其他地方继续使用,因此在交通运输资源的使用中一定要考虑机会成本的问题,因为无论是交通运输内部资源还是外部资源都是稀缺的,交通运输的经济性就是要以最小的交通运输资源消耗来得到最大的利益,在节约交通运输投资成本的同时,能够加强对交通运输资源的补充,提升交通运输技术水平,改善运输行业的管理制度,最终能够加大我国交通运输的负荷和能力,满足我国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运输行业的需要。
对于交通运输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说,首先要关心本部门和本地区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交通运输资源来满足本部门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国家而言需要考虑的是交通运输资源如何保持平衡,在宏观系统上能够平稳运行。而交通规划和基本建设能够把外部资源转变成交通运输内部资源并保持内外部资源的平衡。而运输企业自身应该关系如何利用有限的交通运输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交通运输参与者更关系如何运用交通运输资源满足自己以及货物的运输需要以及自有交通工具的资源分享问题。而对于社会公众来说,他們更关心国家交通资源的分配制度体现出来的公平和公正问题以及通过交通运输资源的运用到底能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等问题。
总之,对交通运输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发展,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学科的完整性。同时,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了对交通运输资源的有效利用,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共同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代雪霞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9)
[2]郭平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9)
[3]赵淑芝运输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凌海东(1970—),男,汉族,广西田东县人,中级职称。研究方向:道路运输,道路运输行业管理。
篇2
一、公路运输经济的含义
公路运输一般指的是公路上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输方式,使用的运输工具是汽车,是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而公路运输行业的经济是车主在公路运送旅客和货物时产牛的运输费用。近几年,随着我国公路线路建造的逐渐完整,公路运输客运量和货运量激增,在2012年货物运输量已经达到403.9亿吨。因此随着公路运输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效管理公路运输经济不容小觑。
二、公路运输经济的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调控与监督公路运输的整个过程
信息化管理能够运用到公路运输经济中的方方面面,从客户下订单开始到运送货物或旅客到达目的的的整个过稈都可以使用信息化管理进行调控和监督。车主收到订单后,将所运输的旅客或货物输入到信息系统当中,不仅可以方便计算运输费用,还能够归档方便公路运输的售后服务。与此同时,在输入系统时,给不同货物和旅客规定相对的运输负责人,实时定位跟踪来保证货物与旅客的安全。运输结束后,使用信息化管理分析此次运输收到的客户的种种投诉并及时找到解决办法,提高公路运输的效率和服务。
(二)信息化监控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
我国地大物博,公路的建设一般处于市区之外较为偏僻的地方,地理环境较差,公路运输易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例如,我国南部靠近海边的地方时常会遭受暴风和暴雨的强烈攻击,不仅会破坏公路路面的质量更会严重影响到公路运输的安全性。因此,公路运输相关部门需要使用信息化管理进行监控不同地方的公路路面状况和地方天气状况,并进行系统分析,提早做出安全措施,尽量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牛。这样信息化规避风险更大稈度的加强我国公路运输的安全性,使得车主更加放心在公路上行驶,促进公路经济持续化发展。
(三)加强公路运输企业的管理
公路运输企业中,负责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部门的工作量极大,并且有限的人力面对工作的压力更容易出现不同方面的差错,使得我国公路运输管理漏洞百出。而引进信息化管理可以将公路运输管理的不同环节记录到信息系统中,使得信息记录与杳询更加方便快捷。除此之外,还能够利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内部人员,制定透明化的奖罚制度,清晰明了,杜绝了内部人员拉帮结派多领薪金的现象,扭正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
三、实现公路运输经济中的信息化管理措施
(一)完善公路运输经济的信息系统
经过上述信息化管理重要作用的研究与讨论,可以明显看出,信息化管理中优质的信息系统占据着核心位置,因此要想实现公路运输经济中的信息化管理,必须加强完善信息系统。完善的信息系统应该实现系统的稳定实用性,并涵盖公路运输管理的各个环节,使得公路运输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能够在系统中跟踪杳询。近年我国公路运输企业的信息系统只包括部门内部的信息管理,不能有效处理公路运输过稈的信息,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信息系统的使用性,不能实时监控与解决实地状况。因此为了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的信息化,首要之举就是深入了解公路运输行业的不同方面的信息,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为以后的公路运输管理提供方便。
(二)建立信息分祈与评估制度
将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不同环节载入信息系统,不仅是为了管理人员实时杳询,更为了把捤不同时间的公路运输管理,对发牛的问题及时反应。这样就要求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分析与评估制度,管理人员通过信息系统收到及时信息,利用信息评估制度分析不同环节发牛的问题缘由,制定出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公路运输水平。
(三)加入客户服务评价制度
公路运输行业属于服务业,其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客户收到服务的满意稈度为标准,因此在公路运输管理中需要着重关注客户的评价和投诉,以此来提升公路运输的服务水平。公路运输企业可以在信息系统中加入客户服务评价制度,在客户的订单完成后自动跳出有偿评价的窗口,使每个客户都能发表其受到服务的意见,管理人员通过信息整理找到解决客户意见的具体措施,来提升公路运输的服务水平,促进公路运输行业的持续性发展。
四、结束语
篇3
【关键词】传统会计循环经济会计比较分析
一、引言
与传统经济的模式相比较,循环经济模式属于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在理论研究、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人们对循环经济的需求在增加,人们提高对循环经济会计的重视,加强对会计体系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会计行业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在对循环经济分析研究之前,则需要对循环经济会计与传统的区别有更加细致的理解[1]。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概述
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循环经济思想在美国开始萌芽,在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背景下。在全球范围内,循环经济理念开始迅速发展。然而,不仅受到水平机制的影响,更会受到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起步相对比较晚,之后于2003年,我国开始在较大范围内宣扬循环经济理论,推动我国的循环经济的会计的进一步的发展。而后我国于2006年便开始出台相关的研究的报告,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实质性的进步与发展,进而奠定循环经济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与进步,在社会生产方面存在较大的危机,阻碍着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由于企业需要采用循环经济,促使循环经济会计的出现。由于传统的会计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一方面,传统的会计无法确保计量与处置的精确性,另一方面,不能够准确地对企业生产所消耗的环境资源信息进行准确地核实与披露,由此便出现循环经济会计。大量的实践表明,循环经济会计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且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三、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的对比
(一)本质比较
基于传统会计理念下,视会计为一种较为重要的工具,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好企业等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活动。然而,与传统经济存在较大不同,循环经济会计将以下几点重要内容纳入至管理单位之中。分别是:自然资源、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等,体现出环境资源的保护,更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2]。
(二)目标比较
传统会计着力于记录好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类型的信息,为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更为准确与全面的参考依据,循环经济会计工作同样具有上述几点重要的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循环经济会计工作更加注重提升企业的资源的利用效率,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循环经济会计工作的基本工作目标。此外,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生态环境间和谐的发展的相关的信息,都会由循环经济会计向政府反映,此外,循环经济会还需要仔细地全面地分析企业所回收的废弃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对象的比较
传统的会计工作所包含的工作对象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资金与资金运动,以货币衡量的方式体现出来。然而,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充分地考虑资金与资金运动,更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如:所回收的废弃物数量与效率、生态环境的友好程度。
(四)比较基本假设
首先,需要比较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的主体。其中,传统会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重要内容,例如:首先,所特定的企业;其次,在会计报告中指出的主体。然而,循环经济的会计主体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如:依赖于消耗自然资源,以及破坏周围自然环境进行生产活动的企业;其次,会计分期与持续经营比较。通常情况下,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在会计分期与持续经营方面不存在较大差别,两者都需要充分地考虑会计分析以及持续经济,主要针对的对象为永久性经营企业;最后,货币的计量,传统会计会以货币为基本的核算单位,而循环经济会计则需要评估以下几点重要内容,如:植被破坏水体资源等,然而,其无法使用货币形式对其进行开展核算工作,这就要求复合计量方式的使用[3]。
(五)原则的比较
传统的会计工作应当保障会计确认以及计量的准确性,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应坚持以下几点重要原则开展会计工作,如: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等,然而,在上述几点原则基础之上,循环经济会计工作还添加生活环境保护,以及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等重要原则。总而言之,循环会计理论在具有传统会计理论内容基础上,在本质、对象、基本假设等基本原则基础上,添加一定的内容,进而提升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且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具体进行循环经济体系的实施的过程,则需要充分地考虑两者间存在的不同。
四、推动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的措施
(一)深入研究循环经济会计的相关理论
1.开展学术交流会。
有关的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影响力,应用自身具有的自然资源,召开循环经济的会计学术研讨会,并且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对循环经济的会计内容内外环境、框架以及必要性展开讨论与研究。
2.出版相关的专著。
会计学界与政府部门等组织机构,可以成立进行出版的资助基金。在循环经济理论通过专家学者的审批之后,则可以对会计学术专著提供出版的资助,促使整个会计学界加强对会计理论的研究,推动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的发展。
3.加强试点运行的研究。
首先;会计学会在指导下,构建一个试点运行的评估小组,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此外,需要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推动我国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强化实践研究
1.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企业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相关培训,引导从业人员树立起正确的循环经济的思想观念,掌握与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相关的理论技能与操作等方面内容,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循环经济会计工作的落实提供重要保障。
2.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现阶段,我国已经颁布相关的基本法律,给予循环经济工作更多的指导,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完善基本法律构架与法规体系,进而约束循环经济会计的各方面,为循环经济会计的施行的平稳性提供重要保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会计,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与会计行业的管理能力,更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为循环经济会计工作的落实提供重要保障。这就要求企业可以充分地认识到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存在的不同,在企业的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贯彻落实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内容,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梁剑波.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的比较[J].经营管理者,2015,14:45.
[2]陈伟.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对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4:188.
篇4
一、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一)推动社会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运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运输网络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对交通运输管理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交通运输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交通运输管理的发展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实现科学化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可以推动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从农耕经济的发展到工业经济的发展再到现在的信息经济时代,可以明显地发现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劣程度,对资源的整合与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加大运输经济的投入力度,发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力,完善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工业与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对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重要性意义。
二、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哲学上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而社会的进步发展需要在二者之间相互协调。交通运输的发展,要在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进行创新,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方式也要随着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无论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都需要在市场环境下开展经济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对于交通运输经济管理部门来说,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要对交通运输管理进行创新性的市场化改革,使之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二)运输企业转换经济发展机制的需要
通常来说,所谓的交通运输经济主要指的是进行道路商品交换的场所与双方经济交换关系的总和。而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作为交通运输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要求有一个完善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这对进一步落实交通企业实际经营权的落实与经营机制的改革都是重要的支持。因此,只有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进行改革,对实现交通企业转换经济发展机制具有推动作用,能够增强运输企业的活力,提高它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益。
三、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效益的措施
(一)转变管理观念,完善内部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市场经济愈加激烈,对企业来说,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位,就必须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在新时期下,转变企业的管理理念,在市场需求的变化下适时的调整企业管理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才能够提升交通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交通经济管理的效益。第一,可以从交通企业职能部门划分入手,在部门经理带领下,成立生产经济决策中心,负责把握市场的需求,对市场交通运输做调研工作,从而做出市场预测,规划企业的生产目标。在内部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职能间的界限划分明确,有一整套的企业业务流程,按照规范要求办事,提高办事效率。第二,提升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实现管理人员素质的最优化,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益。所以说,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人员要时刻把握观念的革新,明确市场需求的变化,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这会大大提升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经济效益。
(二)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方法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全面的预算管理方法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经过实践的检验后,被许多大型公司经营者所采用。对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把握市场信息的变化,抓住市场机遇,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明确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意义,还要懂得与自身企业相结合,在企业内部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一方面,交通运输企业在实行的过程中要注意企业现金流的问题,在市场的环境下,控制好企业的现金流向,围绕企业收支两方面过程实行企业的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提高经济效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交通运输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还能够有效发挥预算监管的作用,通过全面预算编制,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浪费,进一步深化企业的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因此,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预测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为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的控制,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能够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效益。
(三)实行合同运输管理方法
法律规定,双方依法签订的合同是具有法律的效应,是受法律保护的。交通运输实现经济管理有法可依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运输经济中,对运输企业来说,要严格按照《合同法》办事,依据约定签订运输合同。对运输市场来说,要维护市场的依法管理,在实现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提升运输业主与货主的合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确保合同的履行,积极构建市场秩序有效运行。实践证明,实现合同运输管理方法对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能够建立良好的运输市场秩序,提高管理的效率,有效的降低管理的成本,进一步促进运输经济的发展。
(四)强化稽查的力度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也在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因此,要强化对企业收入的稽查力度,通过企业内部审核、会计核算与实地稽查等手段,对运输进款的资金运动及收入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更好的发挥稽查的作用,避免一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犯下大错,出现违法犯纪的错误与贪污舞弊的行为,确保运输收入的完整性,提高经济管理效益。因此,在新形势的发展下,要求稽查的工作人员要具备更专业的稽查素质和更高的政治素养,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在稽查工作中,能够认真的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做好工作,严格对待运输收入的稽查工作,进最大可能为国家挽回在运输收入上的经济损失。
(五)利用现代先进技术
近年来,随着信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计算机领域出现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浪潮,涌现出许多高效的应用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来说,也在逐渐朝着科学化、高效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对市场的监控,及时的掌握市场动态需求变化,收集市场交通运输数据,对数据深入的分析与挖掘,提炼出更加有用的运输市场信息,使企业决策更加的科学化。另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市场经济数字模型与相关理论,来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与效率。
篇5
关键词:交通,环境保护措施
一、前言
回顾我国“十五”交通发展,我国交通事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社会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1957亿元,年均增长18.7%,超过建国以来51年完成投资的总和,是“九五”期间完成投资的1.92倍,其中公路建设完成了19505亿元,使高速公路的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了4.1万公里,“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全部建成;新建农村等级客运站3232个,停靠站点10.2个,新增农村客车1.23万辆,乡镇客车通达率98%,建制村通车率81%。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字,截至2005年底,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3160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为1852万辆,占总量的58.6%。私人汽车中,载货汽车452万辆,载客汽车1384万辆。博士论文,环境保护措施。
二、交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具体表现在:
1、交通建设期间对环境的影响
(1)、地形地貌的变化,导致生态循环系统的改变
高速公路的路线一般较长,与地方的道路和管渠等交叉在一起,由于高速公路的运营是处于一个全封闭状态下的,因此高速公路的标高或高于原地面或低于原地面,致使大量的开挖或回填不同程度地对周围的地形地貌产生破坏,相应的破坏了土体原有的自然结构和水循环路径,改变了沿线生物的生存环境,影响了其生长、活动的规律,可能会导致某些生物或植物的生存危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循环系统。
(2)、植被的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因公路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大开大挖,破坏了原地表植被,导致了土表裸露、土质松软,增加了水土冲刷量,造成河流、沟渠淤积、积水淹漫农田等水土流失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3)、水资源的污染,导致水中生物的大量死亡
沿河公路的修建过程中,部分单位的环保意识差,将钻孔桩用泥浆直接排放到河水中,导致河道淤塞,影响船只正常通行;同时由于泥浆中添加了Na2CO3(俗称碱粉或纯碱)、NaOH(氢氧化钠)等化学材料,对河水的水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水中生物的大量死亡。
2、交通运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
(1)、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汽车开动时会产生废气和固体微粒。废气中含有水蒸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化物、甲烷、乙烯、醛和铅颗粒等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 渗透到水、土壤中, 并逐渐积累, 会对沿线的人类和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使其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 甚至会造成全球气候异常, 这种污染的程度随着公路运营时间的增长及交通量的增加而不断加重。
(2)、汽车所产生的噪音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影响
公路运营过程中,汽车车体振动、发动机运转、轮胎与路面摩擦、鸣喇叭以及公路沿线提供各种服务设施、设备均会产生噪声, 在公路沿线形成一条噪声带, 这些噪声对附近的人群产生心理(失眠等) 和生理(血管收缩、听力受损等) 上的影响,降低人们的工作效率,尤其对公路两侧人口密度较大的敏感区域(学校、住宅区、商业区、医院等) 干扰较为突出,而野外区域的干扰则较小。
(3)、汽车产生的油污染
汽车在运行过程中滴、漏油和车辆在维修过程中产生的污油都会随着水的流动而渗入土壤中从而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4)、汽车在夜间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光污染
光污染是一类特殊形式的污染,它包括可见光、激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造成的污染。可见光污染比较多见的是眩光。例如每当夜晚在马路边散步时,迎面而来的机动车前照明灯把行人晃得眼都睁不开,这就是一种光污染,叫做眩光。博士论文,环境保护措施。
三、保护措施
1、全球环保措施的发展
由于在前期的人类活动中,人们只是将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现在大自然已经开始了“回报”人类了。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臭氧层空洞、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和各地酸雨现象等的频频发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工作,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口号。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Development) 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全球可持续发展五大要点:①发展援助: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增大经济援助的力度,其援助比例达到其国家生产总值的0.7% ;② 环境保护:工业化国家应当恪守“京都议定书”官员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规定,保护地球环境,防止全球继续变暖;③ 清洁水源:节约用水,并到2015年实现一半以上缺乏清洁饮用水源的人口提供洁净饮用水;④ 能源开发: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及电能的提高,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⑤绿色贸易:促进世界生产及贸易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我国交通环保措施
我国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并针对交通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交通行业由能源消耗型的行业向节约型行业转变的口号。在资源、能源和资金约束日趋明显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节约土地,节能降耗,以保证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节约土地就是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从严把关,尽量利用荒地和废弃耕地。节能降耗就是要努力降低交通建设、运输管理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发展循环交通经济,推进节约型行业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博士论文,环境保护措施。博士论文,环境保护措施。
公路建设必然会造成对环境的影响,要全然避免和杜绝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的指引下,合理规划、设计和施工以及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尽量予以控制,使这种危害降低到最小。
(1) 做好路网的合理规划
我们在确定路网规划时,要从全局出发,树立公路建设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系统观念,必须考虑将拟建设公路占用农田数量减少到最少,将公路对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及国家自然保护区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对不可避免的环境影响要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为以后阶段的公路环保设计提供依据。
(2) 进行公路建设项目预可、工可的环境评价
在路网规划或线位选定后,都应按照交通部1996年颁布了《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规范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超过规范和相关规定的方案要坚决摒弃。
(3) 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环保宣传工作,同时制定严格的环保控制方法
通过宣传,使得环保观念深入到每个单位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人人为环保”的态势;同时制定严格的奖罚措施,对于不按照环保办法执行,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单位予以重罚。
(4) 采用各种手段,减小噪音污染
研究表明:交通状况,音源、声音传播与噪声量密切相关。因此,防治噪声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加强交通管理, 上路前进行车辆噪声监测, 管制重车百分比,交通量及行车速度;二是调整纵坡,减少纵坡过大可能导致汽车爬坡时增加的噪声量;三是改进路面结构类型,改善面层混合料成分,适度修正横向刮纹间距或改作纵向拖纹处理,以谋求降低交通噪声;四是尽可能采用降噪效果好的路堑型式,尤其是路线通过敏感区时;五是适当设置遮蔽物,可在公路两侧设置隔声林带、隔音墙、隔音堤等,以降低噪声位准;六是实施减少噪声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改善车辆本身构造。
(4)汽车排放污染的防治
汽车排放的废气与固体微粒对大气的污染最为严重,这些污染会引起金属腐蚀,对建筑物和雕塑品造成破坏,抑制动植物生长,给经济、文化领域造成损失。因此,必须制定相关的汽车排放标准,机动车上路前需进行尾气检测;完善汽车的自身结构,改进发动机,采用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发明使用电动车、太阳能汽车和其它不污染环境的新型能源车;采用现代燃料,优先使用无铅汽油,增加以液化石油气或压缩天然气为燃料的气瓶车,推广气体燃料,使用符合规定的剂和燃油添加剂;研制和推广废气减毒装置,完善汽车保养和修理制度,推广节油装置。通过以上的措施,可将汽车排放物造成的污染降到最低的程度。博士论文,环境保护措施。
四 结语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博士论文,环境保护措施。因此我们在发展交通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位置和处境、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综合国力的的增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全文新华社2003.7.25
2、高艳龙,张榕情如何建设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中国公路2003,24
3、廖新辉张阳浅谈高速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广西交通科技1999,12
篇6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空间资源;综合利用;经济效益
1城市轨道交通空间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概述
1.1城市轨道交通空间概述
根据相关的时间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城市轨道交通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工具,其作为一种公共客运交通方式,能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便利,节省时间。所谓城市空间,主要是指城市中开展并进行的多种社会经济活动及人们日常生活共同组成的部分,从整体上来讲,是城市中的地表区域。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城市空间应当是一种基于人们生活所分离出的面积,是人们生活、活动、工作、学习的空间,也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我们得知,我国大多数城市地上空间开发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大力发展地下空间成为城市持续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地铁、轻轨的出现不仅仅减轻了地面交通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多数城市中现存的拥堵问题,并且对我国传统的城市格局进行了创新改革,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空间结构。
1.2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应用
1.2.1轨道交通对土地的影响一方面,轨道交通占地面积较大,比如车站轨道等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相关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可以基于廊道效应对其效益进行深入分析。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为由中心向外部递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城市轨道交通空间结构划分的过程中,土地资源会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的沿线经济,土地开发商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当将集成化和多元化作为重点内容,使其更多的为商业及服务业服务;另一方面,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沿线城市的发展进步,使得人口流动及产业规模发展速度加快,因此对于这部分城市而言,应当集中开发房地产项目。
1.2.2沿线土地价值的影响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车站距离的延长使得可达性不断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土地价值的不断降低,本文对轨道交通车站周围的土地价值最大影响范围进行了深刻分析与研究,这样的范围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将其称之为合理区,主要是指人们通过步行或是骑行的方式能够达到车站的平均距离。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大多数居住在合理区的人们由于可达性高,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希望通过步行的方式到达车站。基于此,相关研究人员应当科学合理的设定人们步行到达车站的时间与距离,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城市中心区域距离车站的最佳位置为325米,而郊区则在500米左右。
1.2.3区间土地价格一方面,区域内土地价格会上升。具体而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范围表明了房产的集中性。在建设范围内的土地需求较高,同时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另一方面,区间土地价格呈现出区位性的特征。具体而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使得土地的区位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区位的可达性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距离,同时,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使得人们的出行时间大幅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及效率的提升,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多元化需求,缩短时间,提高效率,改变了土地特征。
1.3轨道交通站内空间的应用
一方面,经济效益的提升。根据相关实际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多数地铁、轻轨在站内都设置了相应的广告,科学有效的对广告资源进行运用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城市进程的发展建设。相比于普通的电视、传媒等等传播方式,地铁、轻轨在广告传播中的效果更为显著,常见途径主要包括户外广告、列车内广播,如LED屏、站内杂志、电梯扶手等等。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实现了商业的开发应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对城市轨道交通商业价值的一种挖掘,也体现在对空间综合利用的维护上。第一,轨道交通站客流量增大,能够提高商业效果。例如,设置商业街店铺、换乘点,满足乘客购物、娱乐、处理其他业务等等的需求。通过这样的方式,换乘站能够实现商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第二,车站与城市建筑物之间的有效融合。众所周知,建筑物具有一定的交通枢纽能力,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的出行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轨道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周边建筑物的结构造型、层次高低,分析其平面、几何关系,并进行有效的连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客流量与交通流量充分发挥出其空间形态的价值。
2城市轨道交通空间资源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
2.1外部经济效益理论分析
所谓外部效应,主要是指某种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以外的人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获得收益,而这样的收益并不需要额外付出成本。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地铁、轻轨等交通工具的出现,缓解了路面压力,并且优化了城市环境,能够推动现代社会文明城市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相关的受益人能够将所获得的50%的收益进行轨道建设,那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使用者的投入,并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篇7
天津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港口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和沿海开放的国际口岸城市。天津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中西文化汇集交融,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天津地处华北平原的西北部,水系资源丰富,流经天津的河流有海河干流及南运河、北运河、永定河、潮白河、子牙河、大清河、蓟运河等,开发旅游资源的空间和潜力很大。天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编制完成了《天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天津市滨海新区旅游发展规划》,目标是把天津建设成为旅游强市,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而天津滨海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客源市场被纳入了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作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国家在政策上也对天津及天津滨海新区加大了支持力度。
天津滨海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塘沽、汉沽、大港还有东丽等旅游景区景点众多。如海河外滩公园,大沽口炮台遗址公园,航母主题公园等。近年来,随着滨海新区不断的被开发,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集海浴休闲,温泉娱乐和会议为一体的旅游度假休闲地,成为了京津和华北地区海洋旅游的优选之地。除了这些,许多潜在的旅游资源也在逐渐的开发之中,因其水体资源丰富,主要有开发水上运动,水上娱乐项目及发展油轮经济的水体资源。
2.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旅游交通设施
2.1旅游经济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旅游业成为发展势头和规模最快的产业之一,在城市经济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的增强,旅游业作为高度开放的产业,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旅游客源市场。而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而我国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旅游业对于城市经济的拉动性以及对于文化和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不仅可以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吸纳大量人口就业,增加就业岗位,还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目前,旅游业因其产业关联度大、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就业能力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旅游交通在旅游经济中的地位
旅游交通是指旅游者利用某种手段和某种途径,实现从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的空间转移过程,是旅游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调查表明,旅游效果影响要素中,与住宿、饮食景点及其它服务消费等项目相比,60%左右的人将交通列为了首位。因此,交通是旅游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不管旅游业的发展如何变化,交通在旅游活动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表现在旅游活动中,大部分时间及旅行费用都消耗在了交通设施上。先进的交通工具不仅是构成现代旅游的必要条件,又是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青岛的“冒险鸭”水陆两栖巴士,在青岛的旅游经济中就是一大特色,先进的水陆两栖车不仅能在陆地上像汽车一样行驶,还能在河道里自由航行。游客们可以在水陆两栖车上观看美丽的风景,而且还能体验到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乐趣。一辆航行在水中的汽车本身就引人寻味,不仅能吸引游客的眼球,还能带动青岛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更能成为城市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3.水陆两栖车的发展与应用
3.1水陆两栖车的概念
水陆两栖车:又名水陆两栖船,水陆两用船,水陆两用车,水陆两用艇;它是结合了车与船的双重性能,既可像汽车一样在陆地上行驶穿梭,又可像船一样在水上泛水浮渡的特种车辆。由于其具备卓越的水陆通行性能,可从行进中渡越江河湖海而不受桥或船的限制,因而在交通运输上,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多用于军事,救灾救难,探测等专业领域。后经开发改造用于旅游。
3.2国外两栖车的发展
水陆两栖车的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第一辆水陆两栖车于1805年由美国人OliverEvans发明。为了让汽车能在水中行驶,OliverEvans在车上装了轴和桨轮,用发动机飞轮轴的皮带和皮带轮来驱动桨轮。到二战期间,德军装备了大众166型水陆两用车,一直到1944年末,总计生产了14238辆车。由于这款车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就存在许多的缺点和许多技术上的不足与缺陷,比如车身较重,干舷太低。
战后,一辆经过改装的美军水陆两栖吉普却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它把原来的敞开式车舱改装成了一个封闭的舱室,并且在车辆的底部加装了大型的燃料油舱。一名退役的大兵卡林和他的妻子驾驶这辆车横渡了大西洋并环游世界。在他们旅行过程中,这辆吉普车一共在海上航行了15360公里,在陆地上行驶了62400公里。因水陆两栖车在民用领域一直没什么突破,却因其具有良好的通过性和适应性始终受到军方的关注,多被应用于缉私和救灾救难中。
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新科技的发明,美国推出了一种“超级水陆两用汽车”,它在公路上行驶的保险时速为224公里,在水面上行驶的时速为114公里。这款车采用了200多种高新技术,其中86项属于最新科技发明。
随着荷兰水陆两栖公交车的出现,让两栖车发挥了更多的作用,荷兰因其国家地势低,许多国土都处于海平面之下,这种情况,水陆两栖汽车在该国的实用性显得更加迫切。因此,荷兰推出了一款水陆两栖公交车投放于鹿特丹运营,此车能够载着游客在公路和水路到处穿行,并且能在各个地点欣赏城市风光。这款车不仅吸引了很多的游客,而且成为了城市的新景观。
3.3国内两栖车的发展
2002年10月01日,我国河北省迁安市汽车修理工王宏君开着自己造的高速水陆两栖车参加了南京国际汽车节。据悉,整辆车除了发动机是购买的,其余所有的配件都是他自己的作坊造出来的。车的底盘采用双层设计,车体周围也是中空设计,不用外动力,车就能在水里浮起来,在水中靠螺旋桨驱动。2005年05月23日,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旗舰水陆两栖车在第八届科博会上向公众展现了我国水陆两栖车的国际领先技术。据了解,这辆水陆两栖车分为BJ5020XZH和BJ5020XZHE型专用车,同时可选配4JB1柴油发动机和SY492Q-4A大马力汽油发动机;水上行驶时,采用了水上推进器,其动力来自分动箱后体预备动力输出轴,操纵分离器,离合十分方便;是一种既可越野行驶又可渡越江河、机动灵活的多用途现代化交通工具,能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2007年12月中旬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驾驶着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该车首次登上南极大陆就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地反响。而所谓的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就是能够适应水上、沙漠、沼泽、雪地、森林等各种复杂地形的新型特种车辆。由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贾小平带队研发的这种全地形车名为“西贝虎”,他们历经四年,从总体设计、样车研制到定型生产,完全自主研发,填补了我国全地形车领域的多项空白,各项关键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9年05月,中国青岛从澳大利亚引进第一辆水陆两栖巴士——冒险鸭。作为中国首例水陆两栖旅游项目,冒险鸭抢滩登陆青岛,开启中国水陆两栖旅游的里程碑,填补了国内旅游市场的空白。冒险鸭被列为青岛重大旅游项目,曾在央视《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朝闻天下》以及央视四套、九套获得广泛报道。据悉,2010年,青岛冒险鸭将推出升级版更新换代的水陆两栖船。其综合了国外水陆两栖巴士的诸多优点,最奇特的是车身长着两个外伸的翅膀。据专家介绍,车身两边的翅膀类似船上的防摇鳍,将起到平衡海上行驶的作用,增强车身稳定性。之前,中国乃至世界上还从来没见过这种“长翅
膀”的水陆两栖巴士,有业内人士预料,它的出场,对国内外游客来说,将是一个绝对特立独行的新鲜物,具有非常可观的旅游前景。
纵观水陆两栖车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由先进的科技与技术制造出的水陆两栖车将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更广泛的发展与应用,为人们带来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
4.水陆两栖观光旅游车将会对天津滨海旅游经济带来的影响
观光旅游所使用的交通工具,时常包括飞机、计程车、巴士、火车、游船,但随着旅游观光的多元化发展,利用沿海优势,以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为目标,滨海新区已经明确将进一步开拓新区多种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系列产品,加快建设旅游景区、景点和休闲度假基地。目前,滨海旅游区已破土动工,建成后将成为北方知名的国内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高品位的休闲区。为了展现天津滨海新区观光旅游功能的新风貌,水路两栖结合的交通工具扮演着甚为重要的角色。
天津集中了大量的全国各个大城市罕见的异国风情建筑,并且有着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素有“百年中国看天津”之说。天津拥有丰富的旅游水系资源,并且交通畅达,是沟通东西部和联系南北方的重要枢纽,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海滨城市,客源市场庞大而稳定。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旅游成了人们放松自我,调节紧张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而伴随着国家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国民的收入不断的提高,人们用于旅游的消费也不断增加了。同时现有的旅游品牌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了,而应用新颖的水陆两栖观光旅游车将会为天津的滨海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水陆两栖观光旅游车既可在陆地上行驶,又可以渡越江河,机动灵活且多用途的现代化交通工具,能够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水陆两栖观光旅游车的应用将会为天津原有的旅游产业注入新的力量,刺激消费,吸引更多京津冀地区的游客。还能带动相关行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让天津的旅游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带动天津经济的发展。使天津离发展成京津冀乃至整个渤海地区旅游者海滨休闲目的地的快速渠道。
篇8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日益加快,现代社会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都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儿童家庭教育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对已有的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及最终促成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诸多裨益。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为搜索平台”,以“儿童家庭教育”为搜索主题,时间跨度为1981-2011年7月10日,共搜索到文献205篇,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其有效文章为186篇。第二阶段对186篇论文内容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分析。在研究中,主要使用了Excel2003软件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和绘图。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量分析
本研究主要是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
从总体对这205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首先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的角度进行分析(见表1)。由表1可知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占77%,而硕士与博士论文较少,占17.5%。
2.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
某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既能说明该问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又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该问题受关注的程度。因此,我们选取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作为分析的指标之一。参考“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学科分类,检索到的205篇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章,共涉及13个学科(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就已有研究所涉及的学科而言,有关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教育学学科领域,其研究篇目占已有研究总数的90%多。同时,该问题正日益引起诸多社会学科的广泛关注,在检索到的205篇文章中,还涉及社会学、管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医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并且不同的学科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视点和关注点并不完全一样。如,在教育学学科领域,“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的学科视点综合而全面,既有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也有对管理问题的探讨;既有现状的描述,也有问题解决的对策;既涉及宏观政策理论,又有政策执行分析;还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等。在家庭学学科领域,家庭结构、家庭教育观念研究视角,主要关注儿童学习、身体与心理的问题。在心理学学科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特殊儿童心理问题、人格健康及学习情况研究等方面。
3.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分析
某领域研究文献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趋势,既能反映出该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又能反映出自身的发展水平。检索到的205篇有关研究文献,每年度涉及的研究文献篇数及发展态势如下(见表3及图1)可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关心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从1980年到1995年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献比较少,90年代中期以后,学者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步增多。随着农民工的出现,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多而全,研究文献基本涉及前面所提及的诸多问题,多角度,研究较全面。
(二)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性分析
教育问题研究涉及的内容全面、综合而丰富,我们尝试从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三个维度对已有研究做定性分析。
1.研究的理论基础
研究的理论基础关涉研究的立足点,是研究者基于何种理论来看待、阐释和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尽相同,不同学科研究理论基础呈现多元化样态。一般而言,教育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人本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理念、教育公平理论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及建议等,其中涉及教育公平理论的研究最多,研究者或通过对“公平”的分析,或将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联系,来探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公平(特殊儿童包括残疾儿童、超常儿童、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应然与实然问题。家庭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社会学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社会化理论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中儿童社会化的问题。有的学者利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操作理论来研究儿童兴趣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1],有的学者从生物生态学理论、自我概念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问题[2],有的学者从社会学理论中的结构功能理论、角色扮演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角度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理念问题[3]、有的学者运用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问题与对策[4]。
2.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在研究某个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直接影响其对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甚至影响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的结论和观点,而且研究方法还在某种程度上内蕴着研究展开的逻辑结构。因此,研究方法的“工具性”价值对于一项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分析已有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大部分文献都同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用了历史研究、案例分析、抽样访谈、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和手段。大量研究以“质的研究”为主,即以调查研究为主,辅以文献研究,具体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口述史访谈、深度访谈法、焦点团体访谈、个案研究法和实地观察等[5][6][7]。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用实证研究方法,教育学多用描述、评价和文献等方法。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对研究方法的界定不清晰,存在模糊现象。如调查问卷的运用,有很大一部分的研究者运用的是自己编制的问卷,但是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信效度分析。诸多的研究者对方法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对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的界定存在差异。其次,多种研究方法之间缺乏实质性的融合。分析诸多研究发现,虽然研究者表明自己在研究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但仔细审视方法的具体运用,发现大多数研究仍停留于浅层次的操作层面,方法重复模仿,缺乏不同方法之间实质性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许多研究停留于浅层次的模仿水平,缺乏一种用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创新的精神。
3.研究的内容
某问题研究内容的聚焦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该问题关注的焦点,而人们关注的焦点又直接反映着该问题在社会公众视域内的重要程度。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发现,关于儿童家庭教育教育问题研究的内容呈现多元化样态,其中主要涉及现状描述(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三方面的内容。
四、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在注重宏观背景研究的同时,应更侧重问题研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
问题产生于一定的宏观背景之下,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于社会转型期,产生于城乡二元政治、二元经济和二元教育模式之下,因此,对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的研究。但同时,问题更具情境性和动态性,问题总是源于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境,是特定的现实情境的产物,而且随着情境的不断变化,问题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需要解决的问题侧重点、难点会发生变化,因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途径、方法和措施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只有关注外在条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变化,才能从根源上明晰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与措施等,也才能在情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提高该问题研究的实效性。
(二)在研究数量提高的前提下,应逐步提高研究质量
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仔细审视诸多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研究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得到极大提高。很多研究出现低水平重复现象,不管是理论观点的雷同,还是实证研究方法的重复模仿,都存在值得研究者反思的地方。就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看,虽然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大都基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来研究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但总体而言,研究的理论基础还较为局限和单薄,且缺乏不同学科理论的相融,因此加强多学科理论间的相互融合和沟通已成为必需。另外,就研究方法来说,科学、规范地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并促成多种研究方法间的实质性融合,也成为当前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研究质量的提高,需要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以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的新视界、新领域,虽然在已有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中,也有一些研究者努力尝试在理论和方法上创新,但还远未形成研究的主流。因为当前的研究亟须改变的就是,克服低层次、低质量的重复研究,努力拓展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新视界,拓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创新研究的方法,以提高该问题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克服研究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多学科研究的融合
教育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产生、发展和解决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多方综合协调才有可能得以解决。因此,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从多学科的立场综合认识、分析和研究该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研究成果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达成研究初衷。
篇9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体系建设;信息化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51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3-0006-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196
“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各项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又统一的综合体,并将这些功能空间进行优化组合,存于一个有机系统中。城市综合体具有以下五大特征:规模大、功能性强、商圈核心位置,外部交通优势明显,内部交通组织自成体系,绝对区域地标,城市代表。济南市西部地区是济南市适应自身城市发展要求,依托京沪高速铁路发展的城市新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会展酒店、商业休闲、多功能居住等产业功能,打造环境优美、配套完善、活力充盈的城市新区,具备发展城市综合体的必要条件。
1 西客站片区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条件
1.1 产业定位与城市综合体发展相适应
城市综合体的产生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在这个阶段,城市信息、资金、商务沟通为主题的现代服务功能占有重要位置。城市经济的需求,必然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满足城市经济需要的建筑,城市综合体便应运而生。
1.2 外部交通优势明显
京沪高速铁路从区内穿过,京福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和济荷高速公路在西部新城交汇,同时,本区域也是6条国道汇入济南市的重要承接平台。北园大街快速路穿越片区北部,片区东侧是二环西路快速路,南侧为经十路准快速路,对外交通十分便捷,具备了综合体发展的必要条件。
1.3 自然条件优越,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西客站片区以小清河自然景观、腊山河城市景观、高铁防护带、核心区中央轴线以及城市公园为主要节点,形成“一轴连双心,两河镶绿带,公园均布,绿网如织”的绿地系统。
2 城市综合体规划介绍
西客站片区的规划结构为一站、两轴、双心、多点,规划核心区占地6公顷,产业定位为总部经济等高端商务。“三大中心”综合于城市发展轴与腊山河生态景观轴的交汇处,为规划西客站片区的城市中心。规划有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及区域商务中心。其中文化中心包括“一场三馆”:大剧院(含1500座音乐厅、1600座歌剧厅、500座多功能厅、若干排练厅和其他辅助功能)、图书馆、美术馆、群众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会展中心包括临时展览及常年展两部分,临时展可以举办大型综合性展览,常年展可供商务中心总部展览其特色产品,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商务中心为片区标志性建筑,高约300米,主要功能为办公、商业、酒店,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
3 西客站片区综合交通体系
3.1 高效、高质的对外交通系统
以高速铁路为骨架、以济南西客站为核心的国家级综合铁路枢纽;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结合国、市道,与公路客运枢纽紧密衔接,国域、区域、市域交通整体协调的高速化公路运输系统。
3.2 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
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快速公交为辅助、常规公交为主体、地区支线公交为补充,多方式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一体化综合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公共交通网络和对外交通枢纽布局紧密结合、功能和等级分明的交通换乘枢纽体系。
3.3 相对完善的城市道路网络
采用空间分离、有机结合的道路网络结构组织模式,合理处理过境交通、与快速走廊联系、周围联系交通、内部交通四种类型的功能组织模式,建立等级分明的道路网络系统。
3.4 综合确定停车设施的供给
针对不同类型的停车需求及其对整体交通系统的影响,制定不同的停车供应策略。居住地停车做到“拥车者有其位”;工作地停车根据该地区的土地开发强度、道路网容量以及公共交通的发达程度合理确定停车位。
3.5 现代化的交通管理与指挥控制系统
建立先进的交通指挥控制体系,包括智能化交通控制诱导系统、智能化信息服务系统、主要客流走廊的路口公交优先通行系统等。建立合理的交通组织体系。建立与中心城协调一致、与设施供给紧密配合的交通需求管理体系,建立严密的交通安全体系。
4 综合体交通组织
三大中心同时在综合体内积聚了轨道交通、公交、社会车辆、出租车等多种交通形式,也是西客站片区的综合交通枢纽。
4.1 大运量快速交通支承
三大中心区域规划有2条轨道线1号线与7号线,同时有快速公交走廊腊山北路与北园双快体系和经十路相连,共同构成城市客运走廊。通过腊山河西路和腊山北路两条主干路与北园快速和经十路准快速相连,构成机动车走廊,同时区内发达的支路系统提高了区域的可达性。
4.2 合理的用地布局
按照不同业态对交通的需求强度及高峰期产生时间的不同,合理布局三大中心的相对位置。商务中心主要集中了商务人流上下班高峰的客流,选址靠近轨道交通;会展以临时性客流为主,瞬时客流较大,布局靠近腊山北路的轨道换乘枢纽,同时靠近主干路,便于组织货运交通;文化中心也是瞬时客流,但流量较会展少,对环境要求高,因此靠近腊山河布置。
4.3 停车设施以供定需,资源共享
三大中心,尤其是商务中心的高强度开发,带来就业岗位供给多于区域需求,因此出行需求高于片区其他区域。区域交通应大力提倡公共交通,在停车设施的供给上,除了考虑到停车数量外,还应对周边路网的饱和度进行评估,综合确定配建指标。商务中心的交通高峰期发生在工作日的上下班时间,文化会展中心的交通高峰发生在非工作日。停车设施可以错峰共享,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将地下停车场用通道连为一体,从而提高了停车设施的利用效率。
5 综合体规划建设的思考
5.1 合理的规划选址
城市综合体根据其特点规划选址应位于城市商圈的核心位置,外部交通优势明显,周边环境优越,同时基础设施必须配套完善。
5.2 合理确定综合体内部功能的规模及布局
与就业岗位相匹配的居住面积可以有效地减少出行,从而降低交通需求,有利于综合体的交通组织。
5.3 应有大运量的快速公共交通和快速道路交通支撑
城市综合体是城市运营发展的产物,因此周边的环境必须对它形成有力的支持,大运量的快速公共交通可以保证综合体与城市保持密切的联系,为综合体的零售、
办公、居住出行、商务活动提供四通八达的交通组织。
5.4 内部交通组织自成体系
城市综合体通常通过地下层、地下夹层、天桥层的有机规划,将建筑群体的地下或地上的交通和公共空间贯穿起来,同时又与城市街道、地铁、停车场、市内交通等设施以及建筑内部的交通系统有机联系,组成一套完善的“通道树型”(Access Tree)体系。这种交通系统形态打破了传统街道单一层面的概念,形成丰富多变的街道空间。
5.5 高效的交通管理措施
建立先进的交通指挥控制体系,包括智能化交通控制诱导系统、智能化信息服务系统、主要客流走廊的路口公交优先通行系统等。建立与中心城协调一致、与设施供给紧密配合的交通需求管理体系,建立严密的交通安全体系。
5.6 高效的交通管理措施
篇10
关 键 词:自行车交通 发展必要性 研究现状 软系统方法
中图分类号: U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自行车是大都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自行车交通比例呈下降趋势,这与中国的现状要求不符,所以需要系统地分析自行车交通发展困境,但目前学者大多从规划、工程、政策等角度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尚缺乏从系统角度对于各种制约因素及其关系的研究,所以本文针对自行车交通系统的特征引入软系统方法分析问题。
1.1自行车交通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为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拥有量达到5.4亿以上。自行车凭其机动灵活、非常适合3~4公里的短距离出行的优点被广大市民喜爱,并且方便轨道交通实现“门到门”运输,一直被当作辅助公共交通发展的有效工具,荷兰的自行车与公共交通联运极大地促进了公共交通的出行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1],同时自行车交通准时性高、节能环保、节省土地利用、无噪声、有益健康等优点,有“绿色交通”之美称。
下面通过两张图,即图1-1及1-2(引自专家段里仁和谐交通报告)看一下中国自行车交通发展情况。
图1-1[1]为中国部分大城市2000年以前和以后自行车交通出行所占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几年中国自行车交通出行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
图1-2为相关部门基于低碳交通与绿色出行对北京市交通出行方式构成预测对比图。从图1-2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到2015年自行车所占比例基本持平,但意味着自行车数量将要增加,在地铁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要求自行车稳步发展,而从图1-1可以看出这样的要求与中国发展现状不符,可以看出中国自行车交通发展陷入了困境。
而对比中国的发展现状,自行车交通在国外很多国家及其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国际化的大都市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表1-1[2] [3]列举了荷兰、法国及丹麦的发展现状。
国家及城市 发展现状 发展政策
荷兰及阿姆斯特丹 荷兰现有自行车1 600多万辆, 3万多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路,占荷兰道路总长度的30.6%,居世界第一位。首都阿姆斯特丹,有常住居民73万人,自行车的拥有量达60万辆,全城约有40% 的交通是由自行车承担的。 政府整顿、增设自行车专用道、自行车停车场,并加强防盗措施,推行诸如减免骑车人税、公司职员购买新车可3年报销1次等政策。
建立“白色自行车”制度,即由政府出资提供自行车供市民使用。阿姆斯特丹通过法案规定每年5月1 2日为“全国自行车日。
法国及巴黎 2003年,巴黎自行车专用道长131公里,为了鼓励市民骑车,市政府2004年及2005年又分别增加建设40公里。到2010年,计划自行车专用道将增加300公里,形成一个网络。平日里有14万多辆自行车在巴黎街头代步。 法国市政府为市民提供几乎免费的自行车租赁服务。巴黎市政府也在与巴黎地铁和公交公司研究探讨,探讨携带自行车乘坐地铁和郊区快速火车网的途径。巴黎市政府设立展台向观众提供市区自行车专用地图,其目标是自行车成为时尚的代步工具。
丹麦 丹麦首都哥本哈有1/3的上班族骑自行车上下班。 丹麦自2001年也兴建了自行车道基础设施,并对骑车人给予减税优惠。
2软系统方法的引入
2.1 自行车交通发展的社会性与问题导向性
自行车交通发展问题要解决的是社会问题,必须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所以是一个社会工程问题,其根本问题反映出“人与交通环境”,“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是其内部各系统之间、交通与环境等关系没有理顺的主要体现。由此可知,在充分考虑不同交通主体交通需求的前提下,理顺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以交通需求为导向,构建一个满足主体交通需求,优化客体资源配置,同时有益于交通系统内、外环境发展的和谐交通体系是解决自行车交通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
2.2 软系统方法引入的必要性
从自行车交通发展问题的社会性与问题的导向性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和谐发展的目标取决于百姓的满意度,而这是一个人类活动系统,系统里有很多不同的主体,是一个多视角的问题,而其中涉及了很多难于定量描述的问题,比如行驶安全的保障、停车位的保障、维修服务质量等,也都是多视角的问题,所以传统的硬系统方法不适合,针对这一特点,应引入了软系统方法。
2.2 软系统方法对自行车交通发展的适用性
软系统方法将问题系统化。自行车交通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一个社会工程问题,所以并不应该简单将重点研究放在工程技术问题或者某一方面上,应该从系统整体性出发考虑问题。而软系统方法通过情景描述将问题的各个主体联系起来,有助于我们分析各个主体之间的影响关系,能够将自行车交通发展当作一个系统的问题进行研究,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3. 结论
本文只是将软系统方法应用在解决自行车交通发展问题的起始阶段,帮助分析问题所引入的方法,这个阶段只是定性分析,要想进一步解决此问题,必须对于每个子系统都需要进一步做细致深入的研究,如政策的制定,需要单独建立软系统模型并反复与现实比较做出修订,而一些子系统需要结合现有的方法,如规划建设部门子系统需要传统的工程技术方法支持。在软系统方法基础上必要的结合其他方法,最后依靠软系统方法的定性结果与其他方法的定量结果的融合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下一阶段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姜攀.大城市自行车交通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顾尚华.世界各国自行车交通的发展[J].交通与运输,2009(1)
石忆邵,厉双燕.我国大城市自行车道发展的困境及其政策取向[J].现代城市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