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工程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环境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工厂化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
引言
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以大量化石燃料为代价;过度种植和超载放牧加速了土地资源退化,草场产草、载畜能力逐渐下降,土壤“荒漠化”、“沙化”现象严重;水浇地的农业种植方式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紧缺;大量使用农药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和农产品污染超标;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形成海水赤潮;集约化畜禽养殖粪便污染严重,导致环境卫生状况低下;水产品养殖造成水体直接污染等。现在人类正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传统农业生产对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正在提倡和研究大力利用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发展高效的设施生态农业。
1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涵义与发展过程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是通过工程手段有效地调控动植物生产中的温、光、水、气等环境因素,创造最优的生长发育环境,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依赖于自然气候条件的被动性,有效避免不利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摆脱地域和季节的限制,以有限的能源、土地和水资源消耗,达到很高的生产效率,在实现稳定的周年连续生产,供应给市场优质农产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在农业技术方面应用广泛,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在6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大大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当前世界设施园艺和集约化养殖生产都已具有相当规模,它正以传统农业所未有速率,创造出很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荷兰是世界上设施农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其蔬菜出口居世界首位,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60%,大部分蔬菜和花卉的生产在温室内进行。目前,荷兰温室建筑面积为1.1亿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荷兰政府致力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有机生态农业贯穿于整个农业的发展之中,高新技术集成的工厂化农业在荷兰被广泛应用。在栽培上,荷兰温室农业采用基质营养栽培,采用生物病虫防治和使用生物农药来预防病虫害。为了适应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环境,以色列研究发展了一条节水农业之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以色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节水农业体系,研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喷灌、滴灌、微喷灌和微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沟渠漫灌方式,实现了农业节水技术的飞跃。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塑料大棚,70年代未开始试验和应用现代化日光温室,近年来设施农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全国建立了多种农业科技园区和以日光温室与塑料大棚为主的农业设施园区。20世纪未,我国设施园艺作物栽培面积比80年代初增长了128倍。
2生态农业概念及主要模式
2.1生态农业概念与基本原理
生态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农业,它是一种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工程。经过40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已建立了县、乡、村等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农业体系。农业应用生态学原理主要包括用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原理、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的原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和有机质生产和转化的原理。生态农业就是巧妙地应用这四个基本原理进行农业生产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系统生产力,实现高功能及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模式。
2.2生态农业主要应用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食物链型、时空结构型和系统调节控制型三种类型。发展生态农业要根据当地环境、资源、科技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食物链型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在以“食物链”原理为依据发展起来的良性循环多级利用型模式中,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能有效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时空结构型是据生物群落演替原理发展起来的时空演替合理配置型模式,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原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它按照生物群落生长的时空特点和整体规律,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组织农业生产。模式中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形成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是生态农业重要内容之一,现以“立体农业”组合模式研究最为广泛。
“立体农业”模式根据不同生物的生长特性,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从多方面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将其改造成为高级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其在一定面积上,用较少投入获得最大效益。时空结构型农业模式适应社会对农林牧副渔等产品的需求,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在增加农牧民的收入的同时,还能缓解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因此,农业专家称之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出路。近年来,在立体农业生产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标准化的种养模式,具体如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林果地立体间套模式、山地立体种植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及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系统调节控制型是在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的生态农业模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为了繁衍生息,必须随时随地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同时环境在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也得到某些补给,以恢复生机和活力。环境与生物互相影响,生态农业必须通过合理安排、种养结合来调节控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如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有机和无机相结合,资源利用和保护相结合,促进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
3.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是高效生态农业的“突破口”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是实现高效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在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技术提供的良好环境条件下,实行高密度养殖和种植,空间有效利用,物质与能量高效循环,可使单位农产品生产占用和消耗的空间、土地、水、肥都比传统农业大大减少。
第二,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注重动、植物生产中能源的有效利用。虽然各种环境调控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但一方面总是设法尽量减少生产中的能耗,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集约化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容易达到能量的集中高效使用。
第三,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可以提高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从广义上讲,农业生产的本质在于将太阳能转变成食物,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技术的使用如温室设施可以实现传统农业在非作物生长季节无法进行的生产,有效地利用该季节的自然光热资源。
第四,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技术注重农业生产的总体生产环境。在建设环境工程设施、组织设施农业生产中注意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对大量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转化为可综合利用的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农业资源。
因此,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手段是摆脱传统农业受到自然环境束缚,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是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4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在生态农业中实际应用典范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应用生态农业的成功典范主要有桑基鱼塘养殖模式、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间作套作与林粮复合模式、“桑羊互惠”模式等。随着设施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如何将这些生态农业工程模式与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技术应用于工厂化设施农业中是亟待研究的课题。目前设施农业已发展到使人们可以随意调节生物生长环境,调配生物的养料,控制生物病虫害,同时实现管理自动化与信息化的程度。
4.1“甲鱼――福寿螺――水葫芦――樱桃番茄”模式
“甲鱼――福寿螺――水葫芦――樱桃番茄”模式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食物链模式,该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生产对象为甲鱼与樱桃番茄,通过食物链加环技术,在甲鱼与樱桃番茄之间引人增益环一福寿螺和水葫芦,该系统可保证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其经济效益。该模式关键技术是首先将甲鱼设施与樱桃番茄温室通过管道相连,鉴于两边O2和CO2的不平衡,引起相互间气体渗透,按照一定比例组织生产完全可满足两边O2和CO2所需。甲鱼养殖最大问题是水环境问题,其养殖水中含有许多有机饲料残渣和排泄物等,通过处理一部分可供给番茄吸收,大部分通过所建的水塘由养殖水葫芦净化,经水葫芦处理简单过滤的水可重新循环供给甲鱼与樱桃番茄使用,但单靠水葫芦维持,则水葫芦自身繁殖也会引起环境污染,故引进福寿螺以水葫芦为食物即抑制了水葫芦的暴增,福寿螺长大后其肉口感不太好,不适宜供人们食用,经过处理可作为甲鱼高蛋白有机饲料,从而形成部分循环的食物链,大大提高了该设施生态农业模式的生态化。此模式整个生态设施仅需投入少量资源即可形成简单的循环系统,大大简化了设施处理机制,降低了设施运行成本,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4.2“羊――作物――猪”模式
“羊――作物――猪”模式,即将简易型大棚或温室与羊舍、猪舍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小生态设施建设,保证各个单位独立性,又充分发挥整体工厂化管理优势。其方法简单易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该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关键技术是以简易型温室大棚为基础,在温室大棚两端各建两个水泥家畜圈,一侧养猪,另一侧养羊,大棚中间种植农作物,猪、羊和作物形成小型生态系统。猪和羊呼出CO2,供作物光合作用,而作物光合作用释放的O2供猪和羊所需,按一定比例设置猪羊和植物数量,则完全可满足各生物的气体需求量。猪羊身体发出的热量形成一道天然保温墙,大大降低了温室的热量损失,特别是在冬天其效果更加明显。猪羊粪尿按一定比例配成有机肥料直接供设施内作物施用,不仅改善了简易型温室大棚的环境要求,又大幅度降低了温室运行成本。若按这种设施生态思路建成一定规模数量的温室大棚,则猪和羊产量十分可观,是目前农村值得大力推广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
4.3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猪――沼――果”生态农业工程是以沼气为纽带,使养殖和种植综合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循环。农户充分利用庭院土地和空间,建立沼气池、厕所、猪圈“一池三改”模式,猪圈地下建沼气池、猪圈养猪,猪圈上层养鸡,房前屋后种水果。人畜粪尿流人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消除污染,改善环境:沼气用作农户燃料,照明,解决农村用能。沼液、沼渣可作优质有机肥、饲料添加剂,用以施肥、喂猪和防治病虫害等,从而实现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达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所以这种模式在用能方面达到省柴、省电、省劳力,在种植方面达到增肥、增效、增产,在养殖方面达到病虫害减少、投资减少的作用。
“猪――沼――果”模式是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具有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以生态经济原理为基础,包含了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内容,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它以沼气池为核心,把种植(粮油作物、果树、蔬菜和牧草等)、养殖(猪、牛、鹅、鸭、水生物等)和农户组合成一个开放式的互补系统,使物质充分循环,让自然散发掉的生物质能集中利用。沼气池将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集聚在一起,加快了反应速率,提高了分解效率,并收集、储存、输送沼气,用于家庭烧饭照明,使传统种养模式中散失掉的生物质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钠、钙营养元素,基本上可以直接被作物吸收;沼渣中除了沼液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外,还有腐殖酸、沼气菌等,大部分可直接被作物吸收,仅少量残余的有机质还要经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比传统施肥方式所流失的养分要小得多,氮、磷分别仅损失5%和2%左右,对环境污染减轻很多。
4.4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相对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我国北方地区目前推广“日光温室种植一设施畜牧养殖――沼气发酵――厕所改良”的四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把种蔬菜瓜果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及厕所积肥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技术工程。
从目前国内推广的四位一体设施农业主要为钢架式和半钢架式日光温室。日光温室具有采光充分、防寒保温和抗御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等特点,其空间较大且设备较完善,适合种植蔬菜、瓜果及花卉等。日光温室土壤肥力要求高,通过温室大棚内养殖猪、羊、牛、鸡等可解决有机肥不足问题。设施大棚内冬季、春季温度较高,猪、羊、牛、鸡等生长快,提高了生长量和出栏率。同时修建沼气池,所产沼气可做饭和照明,还可补充大棚蔬菜生长需要的C02和热量。从而达到经济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率高等特点。
4.5农林牧复合系统
农林牧复合系统,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棕榈、竹类等)与其它栽培植物(如农作物、药用植物、经济植物以及真菌)及动物,在空间上或按一定的时序有机地排列在一起,形成具有多种群、多层次、多产品、多效益特点的人工生态系统。农林牧复合系统 是一个多组分、多层次、多生物种群、多功能、多目标的综合性开放式人工生态经济系统。近年来我国对农林牧复合系统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如郑海水对海南浅山区农、林、牧人工生态系统的发展潜力的探讨,许林书对东北低山丘陵地区小流域复合生态系统效益的研究,张勃对西部干旱地区农牧生态系统模式的探讨等。农林牧复合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对土地多方面的、可持续性的利用,这显然是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化的复合结构模式必须使系统中各种群具有广泛的生态位分化,在结构设计时,要充分减少种群复合经营时的负互作,提高正互作,并从时、空、量和序四个方面进行系统调控,促进模式优化与系统的持续稳定。
5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应用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
生态农业即利用生态技术进行设施农业生产,研究生物在自然状态下的营养源循环条件,并将其推广用于大面积的设施生产中。生态农业的实施要依据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国家或地区生态工程实施的原则、技术途径亦有所不同。目前国外所倡导的生态农业主要以恢复生态系统自组织能力为主,而我国根据自身国情要兼顾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这就对我国生态农业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人世后国外大量进口绿色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产生了巨大冲击,国际绿色壁垒将限制我国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方式。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将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只有大力发展设施生态农业,以生态学思路与技术进行农业设施规划与建设,生产绿色食品,才能走出困境,实现我国农产品的快速发展。
6结论及建议
实施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生态建设,要根据我国生态工程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首先要遵循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条件,应用生态技术或生态工艺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二要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要应坚持中国特色的原则,通过实践与探索,根据我国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建立与完善生态农业工程理论体系和工艺技术体系;四要努力突破绿色壁垒,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的国际化;五要遵循继承和发展协调的原则,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改造和完善生态工程,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情的生态农业工程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官会林,荷兰现代农业的思考,生态经济,58~61。
[2]张润清,李晓红,李崇光,国外节约型农业摸式评析,统计与决策,2006,(12),120~122。
[3]周益添,崔绍荣,生态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探析,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2),170~172。
[4]张伟东,王雪峰,几种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径,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6),179~181。
[5]沈明卫,陈志银等,利用水葫芦净化养鳖废水的问题研究,农业环境保护,2002,21(4),337~339。
[6]胡振鹏,胡松涛,“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自然资源学报,2006,21(4),638~644。
[7]徐福利,梁银丽,黄土高原区“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研究。
篇2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生态环境;影响
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对水环境的影响
水库蓄水潜力会对下游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工程建设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因为,生存环境的非正常改变,就会使部分动物无法遵循正常的自然规律迁徙越冬或繁殖,有些植物不适应变化,由此而出现慢慢退化的情况。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良好的现场管理必不可少,并且要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1.2噪音问题
实现水利工程安全有序的建设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农业水利工程在建设施工中,经常需要爆破、挖填作业等,这些都会给施工人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给爆破人员、机器操作人员和周边地区的居民生活造成麻烦。
1.3施工工地的空气污染问题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材料中,水泥、石灰等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由于水泥、石灰具有易挥散及易传播等特点。所以,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一定会造成粉尘污染,施工人员及当地民众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将呼吸到这些有害气体,使他们的健康受到威胁。
2农业水利工程同环境影响的关系研究
2.1环境状态的预先调查分析
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进行环境状态预先调查分析的前提,也是保证环境状态调查结果科学性、权威性的重要保障。对于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地区的环境各项指标作出检测,获得有关数据,对有关数据加以分析,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空气洁净度、微生物含量、植被覆盖率、植物种类数、负离子浓度等多项指标,在对以上指标进行科学衡量后,形成数据,供有关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及研究。
2.2环境状况的详细研究
环境的状态主要包括环境承载力、环境压力及环境响应能力三个方面。首先,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态环境承载力,扩大了环境的有益影响;其次,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即增强了生态环境的负荷,甚至引发盐碱化等不良自然灾害;最后,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增强了环境响应能力,即是社会公众进一步明确的环境质量的测量指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保护。
2.3综合分析评价
由以上对环境状态和环境状况的调查及研究可以看出,农业水利设施与环境状况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即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同时,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对于改善环境指标、优化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系统性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农业水利设施在不同时期对环境的影响,以此改进水利设施建设。
3解决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
3.1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必须以人们的实际需求为主,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要切实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工程的建设。施工前,在制订施工方案计划时必须做好环境预防保护工作,改善和调整对环境有影响的因素,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3.2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渗透到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中
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必须按照生态环境检测要求,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比如,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水土等资源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规范,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对于施工过程中污水造成的污染,要及时做好废弃物和污水的处理。不仅如此,配置相应的生态环境检测设备十分必要,要以检测的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积极寻找有力的措施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质量,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3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力度
施工方案是水利工程顺利开展的基础和指导,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和进度。因此,必须确保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施工人员要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规避那些对环境有破坏性的项目和操作。坚持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施工方案要处处体现出环保性。如果发现有不可避免对环境有损害的项目,要采取措施进行合理的调整优化,尽量降低生态环境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受到的不良影响。此外,意识到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加大施工现场监察力度,应用合理全面的管理系统,确保施工每一环节、每一操作有对应的管理制度,使得施工有依据可循。同时,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使工作人员树立起正面的环境态度,这样能有效降低破坏环境行为发生的概率,为水利工程施工提供良好的条件。
3.4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可循环使用资源的利用率
对不同的资源材料,运用不同的方式,使其能够产生最大的价值。在施工过程中,对各种物品材料进行充分的运用,有效降低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同的资源进行循环利用,能够使开发的新资源所产生的污染降到最低。
3.5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在进行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时,一定不能忘记加强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在进行施工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从而减少噪音污染,避免影响周边居住的居民。而对于产生较大噪音的工程,则应尽量选择白天进行,避免夜间施工。
篇3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水利工程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农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同时农业的发展需要依赖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离不开农田水利工程,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由此才能确保农业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什么是农业水利工程
农业水利工程通常称之为农田水利工程,是指广大农村地区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而修建的水利工程设施和服务管理的总称。它的主要功能是运用各种工程技术,对农田水分基本情况和相关区域的水利环境进行调节,对农业和相关区域的防洪、抗旱和防止土地盐碱化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同时为农村人畜饮水和生态环境用水提供重要保障。
二、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方面,这些影响可以通过预防、修建、补偿等措施来加以缓解或消除。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2.1工程建设不合理造成的环境影响
一定意义上讲环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期内是无法恢复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才能恢复。水资源自身的生态平衡需要一定的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忽视水资源的承载力,工程建设没有综合考虑流域、区域水资源总体情况,造成河道淤积断流、水源枯竭、水土流失,改变了自然环境本底,如工程选址不当造成大面积库岸崩塌,诱发强烈地震,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盐碱化问题,常常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
2.2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对社会环境影响
工程带来的移民问题和耕地补偿问题,以及由于其安排不当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工程建设对当地土地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涉及村组的人均耕地数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工程移民在安置过程中,房屋修建、生产发展规划配套设施建设及土地改良等,都将扰动移民安置区的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2.3工程施工期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和因施工产生的水土流失、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工程的开挖、弃渣的堆放、建筑物的占地等施工活动将破坏局部植被,降低工程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加重水土流失,使施工区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2.4工程运行期对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工程建成将改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增强灌溉排涝供水能力,为区域农村和城镇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有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工程退水对水环境的影响,随着农村灌区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化肥、农药使用量将逐年增大,农业退水可能会对河流水体有一定污染影响,以及污水排放增加会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三、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建设大型农业水利工程都要进行环境评价,形成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总结出了很多评价方法,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笔者通过总结归纳,农业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具体实施起来可以分为以下4个部分:
3.1工程建设前环境状况的前期调查
环境状况的前期调查是一项基础前期工作,前期调查的详实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的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结论。简单说就是对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进行调查,为现状的分析和今后发展变化的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具体执行上又分为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有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水质、地表水、地下水、生态等等,社会方面是经济、人口、工业与能源农业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文物、军事设施等。
3.2工程建设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特征,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每项因素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有主次的进行分析:①与规划协调性分析。分析农业水利工程项目是否符合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是否与农业水利总体规划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②工程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要从选址选线布局等方面进行多方案比选,在充分考虑环境的影响和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把对农民生产的影响降低至最低。③影响源分析。施工期工程开挖、弃渣、占地以“三废”及噪声排放等施工活动,将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新增水土流失,并降低工程周围环境质量,对施工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对交通、旅游、土地资源利用、社会经济、生物及人群健康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3.3工程建设环境影响的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即预测农业水利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预测的结果一般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对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定量的预测估算。如预测水库建成后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和对水库水质、水温的变化影响等,已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估算;预测水库对库区泥沙淤积和对下游河道冲刷的影响,多兼用数学和物理两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一些难以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则可通过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作定性的预测。即选择与拟建水利工程具有相似自然、社会环境和水利工程特性的类比工程,进行对照并做出判断;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的影响,多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即针对各类生物对环境要求和对环境变化的适用性,按工程兴建后的环境状况,预测分析其在数量上或种群、群落上的变化。
3.4工程建设环境综合分析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分析预测结果,将工程兴建对各个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或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和方案。农业水利工程项目重点体现在对局气候的影响,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影响分析评价,对景观生态体系的影响分析评价,对植被的影响,陆生植物、动物影响预测评价,水土流失预测评价,社会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生态环境用水、对人群安全与健康影响评价等。结合环境敏感对象及环境保护目标,按施工期、运行期,提出水环境保护、陆生生态保护、水生生态保护措施、加强施工期管理等方面的各项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篇4
【摘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这最终将形成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环境方面的因素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作为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行业,农业上市公司有责任和义务去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而当今中国的农业上市公司关于环境信息的披露少之又少。披露不足的原因有多方面,如制度限制,意识限制和执行方面的困难。而“背农”现象的产生也多少限制了农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本文着重分析了造成农业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不足的原因并在以后披露的强制方面做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企业社会责任
一、引言
(一)农业上市公司是否应该披露环境信息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特别是环境与资源问题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暴露出来。因此,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评价便成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农业上市公司具有一般公司的普遍特征,也应当披露与之相关的环境信息。但农业上市公司又有其行业的特殊性,当前农业生产中大量农药、化肥的投入污染了空气、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因此农业行业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农业上市公司更有义务和责任去披露与企业相关的环境信息。正如在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完善的外部(externality)中所说,农业存在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外部经济性大意是指自身的活动为其他的主体带来了利益,例如农业活动在对水资源的涵养和土壤的保护、植物和土壤有效固碳、有利于地域能源和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很积极的作用。而农业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在于它对水、空气、土壤等都可能造成损害,进而损害人体健康。
由此可以看出农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是必须的,只有及时充分的披露农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才能帮助利益相关者适当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尽可能少地以侵害环境为代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2年9月),目前深沪市农业类上市公司达260家。我国的农业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非农化”或者说“背农”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本来属于农业板块的上市公司改变了行业属性,一些现在尚在农业板块的公司不断将存量或增量资金投向非农业产业。在我国,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集中于农业会计准则制定、生物资产计量属性选择及林木资产核算等方面,专门针对农业活动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很少见。
根据董淑兰、王永德(2012)对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评价研究:在农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披露中,环境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整体水平比低.只有18.52%的农业上公司环境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比较高,表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保护环境意识淡薄。农业类上司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普遍较低,并且大部分农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意识十分淡薄,原因何在?应该怎么样促进特色农业类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的披露?这些都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二、农业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不足的原因
(一)制度层面
1.会计准则的限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新的修订并未集中在一条或几条会计准则中,而是散布于多个具体准则或者其相应的应用指南里。而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中,仅仅《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规定了固定资产处置费用计提及其对环境恢复的作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将环境污染的事项列入其中等。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对特定领域的上市公司环境披露做出强制性规定,因此很多农业类上市公司并没有对环境信息披露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多根据准则规定披露公司的政府责任,而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十分少。
2.相关法规作用
很多企业处于自身利益保护的目的不愿意披露环境信息或者对环境信息披露持审慎态度。《会计法》规定如果企业对财务报告的信息造假,将对企业实施惩罚。而《刑法》也有关于企业对公众利益造成侵害,对财务信息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造假的惩罚规定。因此企业在披露企业相关方面的信息时,宁愿不披露,也不愿意披露会给企业带来损害的不利信息,即使是企业对环境有损害而企业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承担相应责任时,企业也怯于编造假的信息而不敢披露环境信息。
(二)意识层面限制
除了法律、法规限制之外,企业意识层面的限制也为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带来了很大阻碍。例如,如果企业违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根据可靠性要求披露真实可靠的环境质量信息,那么及时性就难以得到遵循。如果企业遵循及时性要求,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披露环境信息,则这类信息的可靠性就没有那么高了。另外,大多数农业类企业没有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披露环境信息的必要性为企业带来的长远好处,而由于怕损坏企业形象,不愿意主动披露环境质量信息。即使有些企业意识到环境信息质量披露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统一的环境会计核算的规范和披露形式,使得环境会计披露缺乏公信,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执行层面限制
1.执行效率比较低下。因为历史原因以及发展速度慢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披露起步很晚,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披露仍然在探索之中,作为社会责任一部分的环境信息质量披露也没有范式指导,因此执行效率比较低下。
2.操作性困难。前文提过的“背农”现象在中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十分普遍。农业类上市公司将资金圈到手后就变更募集资金的投向。农业属于低效产业,其经营业绩受自然环境、消费取向等众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抗风险能力也较弱。有些农业上市公司打着“农”字招牌上市,背离招股承诺,非农扩张现象明显。农业上市公司对于与农业息息相关的环境信息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更不会主动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
三、推进农业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建议
加强对农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对于保护环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农业外部性内部化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我国农业企业会计水平的现状,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改进完善:
第一,健全环境会计法律法规。
我国已颁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不多。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的目前主要有国家环保总局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以及《环境保护法》、《关于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在这些法规中更没有关于农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强制性的相关规定,目前我国大多农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都是自愿性披露。
第二,加强政府监管部门监管力度。
为保证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环保部门与证券监督部门应加强合作,双方应联合组建工作小组,负责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督管理工作。增加政府监管部门的透明度和社会监管,使政府监管部门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使社会大众有效地监管相关部门。
第三,深入环境信息质量披露理论研究。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得我国在环境信息质量披露方面滞步不前,企业也因此能逃避承担自己的相关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会计理论研究者应当积极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完善我国的环境信息质量披露体系,使得我国立法者有依据立法,执法者有依据执法,企业有完备的理论指导。
总之,为了促进农业类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提高披露质量,我国相关立法者和监管者都应当发挥相应的作用,为健全我国环境会计,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宝良.农业上市公司“背农现象”及其政策分析[j].管理科学.
[2]王乐锦.农业活动会计收益计量及信息披露模式研究[j].2008.
篇5
关键词: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进步,人们的社会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复杂。当前所提出的环境工程建设就是为了应对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以及资源过度使用的现象。环境工程建设旨在及时处理环境污染,减少环境破坏,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在保证环境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污染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步加强,环境工程的建设对象也越来越多。我国的环境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应对环境污染问题,致力于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可持续发展主要着力于环境建设方面。以下是本文对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见解和看法。
一、环境工程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环境工程对于环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环境工程,可以对新技术加以开发,可以采取更加科学的手段对生态环境加以治理,所以说通过环境工程,可以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是以人的利益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的,环境工程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但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能够将二者独立。而环境工程是使得二者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说环境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农业生态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农业生产对于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农业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如果农业生态环境良好,农业生产也将获得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农业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进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农业生态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农业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水体生态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水是生命的源泉,同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也离不开水资源,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工业的发展,我国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水资源被污染之后,整个水体生态系统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所以说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必须要重视水体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通过对水体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国水体生态环境的现状,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说水体生态环境也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建筑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业发展十分迅速。建筑业的发展一方面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因此建筑环境工程也是可持续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必须要重视建筑环境工程的建设。建筑所带来的直接污染并不是十分严重,但是由于建筑工程的建设,往往会造成一系列的次生污染,比如说热污染、噪声污染、建筑垃圾等等,所以说要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要努力建设建筑环境工程,通过新的技术和手段来对建筑污染加以有效的治理。
三、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建设环境工程的策略分析
(一)农业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要想建设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首先需要保证我国的农业生态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由于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都还不够强烈,所以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使得人们能够积极主动的朝着可持续发展目标奋斗,使得我国的农业生态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实现农业开发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其次,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引入新型农业生态环境工程的运行模式,因为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自的特色,每个地区的生产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农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必须要依据当地的生产模式,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加强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必须要依靠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生产活动不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太大的破坏,进而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 水体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我国现阶段的水资源污染已经十分严重,使得我国的水体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说当前还必须要加强水体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为了有效保护我国的水资源,当前需要采取的措施主要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已经遭到污染的水资源,要积极的寻求方法对其进行净化,通过有效的净化,使得这些水资源能够重新被我们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对于尚未遭到污染的水资源,必须要加大保护的力度,而不能够让其继续遭到破坏。水资源与我国水产养殖业有着紧密的联系,水资源的破坏会阻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同时水产养殖业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因此必须要采取生态养殖法,使得水产养殖既不会对水资源造成破坏,也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
(三) 建筑环境工程建设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对建筑环境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人们对于建筑环境工程的态度也已经有了转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环境工程的建设。在建设建筑环境工程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建筑垃圾、热环境等的处理,必须要对建筑垃圾进行合理的处理,使其既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又能够得到循环利用。同时,还有建筑的热环境,空调对于建筑热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要注重对于空调的清洁,从而使得建筑热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6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民族生态学四个阶段。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只将研究视点集中于动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而人类生态学和民族生态学则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作为研究目的。目前,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多以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如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
生态学专业课程看起来特别富有“科学味”,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到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学、环境生态工程等都是必修的课程。同时,该专业需要对样本进行分析,因此需要到处采集样品,调查原因。还要实验分析,是比较辛苦的。
由于生态学属于理学专业,很多考生会认为学习该专业只适合继续深造,本科就业竞争力不强,但事实上,我国部分地区过度砍伐、放牧,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野生动物、植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生态破坏没有得到控制,生态问题还较为因此,国家较为注重生态保护,不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维护生态。还积极推进各种生态产业。这一切都为生态学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天空,生态学毕业生可以从事农业生态、气象生态、生态农业和区域农业开发的规划与设计i园林景区、花卉企业(基地)、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等众多用人单位都是生态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当然林业局、环保局也是较为不错的选择。
在开设生态学专业的院校中,兰州大学生态学学科的研究领域的足西北,经过长期选择,确立以理论生态学为基础,研究干旱农业注态学、草地生态学和逆境生态学;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学科则以全球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林火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和生理生态学为特色研究方向,特别是在森林生态方面卓有建树。另外,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校的生态学专业也较有特色。
20世纪以来,根据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医学等基本理论,运用卫生工程、给排水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技术原理和手段等解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音污染等问题,使单项治理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成为了环境工程学诞生的基础。
对于环保的了解,也许很多人还停留在教室里张贴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标语,以为“保护环境”,就是不随处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然而,在学习了《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后,会逐渐对环境工程有了明确的认识,知道了它是以处理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为目的。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专业。
我国环境工程学科是在70年代中后期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其标志是1977年,清华大学在原有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这也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随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目前开设环境工程的院校多达百余所。其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黄石理工学院等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围绕化学、生物展开,包括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化工原理、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给水与废水处理系统、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噪声控制工程、环境系统工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生态学等。
许多国家都重视环保,日本和丹麦每年把GDP的3%投入到环境保护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问题逐渐突出,“十二五”规划将“环境”纳入重点规划内容。可以预见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目前,我国的环境工程师非常稀缺,但要有5年相关工作经验才可以考相关资格证书。
每天我们都在消耗着大量的清洁淡水,同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各种生活污水,这些汇聚了多种“污染源”的污水在一起,即使是洁净能力再强的洗衣粉恐怕都不能将其转化为我们日常的生活用水,那么究竟是通过什么神奇的处理工艺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那就要靠给水排水工程了。
给水排水专业是以水的社会循环为研究内容的。所谓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为满足人们生活饮用和生产(工农业)的需要而从自然水体取水,经必要的处理以改善水质,然后输送到千家万户和各工业企业以及农田农场,用过的水中因含有废弃物而丧失使用功能,经适当处理再排入水体,以免水体受到污染。
篇7
自1979年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首办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专业(以下简称为农建专业)以来,现在全国已有10余所大专院校设有该专业。1986年由国家教委主持审定的农林科本科专业中,农建专业被确定为一门正式专业。“农业生物环境与建筑”已明确作为国家一级学科—农业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1988年5月和1991年6月分别在西北农业大学和浙江农业大学召开了全国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专业教育改革学术会议,讨论认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农业与民用建筑以及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材。专业的业务范围包括:农业生产性建筑;生物环境工程(利用工程措施为农业生物的生长、贮藏或加工提供适宜环境);农村民用建筑(住宅及公共建筑);村镇建设规划。10多年来,这个专业已给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材,并对我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它毕竟是一个新专业,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重大间题梦急待研究解决。
1农建专业现存问题的分析争
1.1农建专业的发展方向要进一步明确最近,在专业和学科建设中出现了某些“离农”和脱离实际的倾向[13。这些倾向在专业名称、课程设置、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新反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毕业生分配问题,臼口的业务主管部门问题和专业的多学科特点等问题。笔者认为,这些原因都是客观存在的,甚至给专业带来了相当多的困难,但是,在农建专业的办学方向上决不能动摇。农建专业扣学科的发展必须围绕而且一定要主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农建专业只有在主动参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完善,得到发展,才能具有生命力。如果把农建专业办成了类似于工民建的专业,那末它不但失去了竞争能力而且重要的是放弃了自己的阵地。农建专业办在农业院校,不但应该立足于农业和农村,而且正因为它还有众多的相关专业(例如畜牧,园艺、食品、农机、农经等)作依托,并与它们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有机结合,所以农建专业完全有条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的专业才是农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
1.2农建专业的地位和业务归口单位应该进一步明确,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和支持农业工程是农业科学三大分支(农业生物学、农业经济学、农业工程学)之一。实践证明,发展大农业,不仅需要农业生物科学,而且必须采取有效而经济的工程措施。近十多年来,我国设施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对农业所起的重大促进作用就是明显的例证。现代农业的发展迫切要求农业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但是,由于我国按专业管理、部门所有的经济建设体系的环节不完善,业务部门往往忽视为农业服务的工科专业。例如,建设部门重视城市建设、工业建设而忽视农业建筑和农村建筑。农建专业是工科专业,但服务对象是农业和广大农村,专业又设在农业院校,归属农口,导致工口和农口都不够重视,也不真正管理。科研课题的来源、学术交流、精力上相互支持往往渠道不通,在办学上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料以及专业具体业务的联系都缺乏支持,造成学校孤军奋战的局面。同时带来另一个严重问题是毕业生的分配渠道不通。按照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能力,本科毕业生主要的去向应该是农业生产性建筑的设计、施工或研究部门;农业、农垦、畜牧、水产等部门所属的建设规划、设计和施工部门;各级城乡建设部门。但不少接受毕业生的领导部门、计划部门和人事部门不了解农建专业,致使一部分毕业生学非所用、造成很大浪费,也给学校和地方的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进行工厂化生产,大、中城市的“菜篮子工程”,广大的农村建筑市场、村镇规划等多方面都非常急需农建专业的人才。所以,尽快建立主管农业工程业务的归口单位,确立农建专业在设施农业和“菜篮子工程”中的地位、疏通业务和毕业生分配渠道十分重要。农建专业也要在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和培养人材方面,大力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间题,以使专业得到全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1.3农建专业的学科特点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这种特点并没有被认识清楚不少人认为,有传统的建筑学或工民建专业,完全可以搞农业建筑;一部分农建专业办得模糊了特色,或办成了类似工民建的专业,或脱离当前实际办成了门路过窄的生物环境工程(或控制)专业。农业生产性建筑,包括畜禽舍建筑、保护地建筑、水产养殖建筑或果蔬及产品的贮藏保鲜建筑。它们的服务对象都是农业生物。因而必须提供农业生物所要求的适宜环境,它往往比只处理非生物体的工业建筑要复杂,建筑上的处理与设备上的措施亦必需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有机地结合。这里体现了学科的边缘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向农业专家了解农业技术和工艺,然后用传统的工民建知识进行农业建筑的设计,不仅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若生搬硬套工业建筑的模式还会造成失误。例如工厂化养鸡,即便是在工艺和设备确定之后,许多按工业建筑设计的鸡舍还是难以满足非常密集养殖的鸡的温度、湿度、气体、防疫要求,不少鸡舍内存在着通风不良、环境条件差以及容易产生疫病的情况。对于保护地建筑,由于保护地建筑内热量及质量传递的复杂性以及围护结构的特殊性,直到现在,还没有一种能够较为精确地计算供热量和通风量的工程方法,并且在真正保证温室和大棚的环境条件的具体措施上也存在不少间题。除此而外,提供环境条件的各种设备还应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以便使环境达到最优状态并节省设备和能源。我国的建筑学专业、工民建专业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基本上是以城市建筑和工业建筑为中心,对农业建筑不仅缺乏经验,而且从知识结构方面也不能较好适应。有一种观点认为住房就是为有生命的人设计的,所以畜禽舍也没什么特殊的。但他恰恰忽略了一个问题,即设计住房的人对居住是精通的或者是深入研究了人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畜禽舍的人可能不懂得畜禽,更何况人是有语言能力的,不适应时有自我调整的可能和能力,而密集养殖的畜禽在不适的情况下可能迅速死亡、或产生疫病导致全场覆没。应该看到,正如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一样,农业建筑有自身的特点和领域。从根本上来说,应当在建筑类专业成果的基础上和生物环境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生物要求的环境条件与建筑、设备、控制等工程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方案的经济分析和比较,这是设计好农业建筑的保证。这里体现了农建专业应该综合应用农业、建筑、设备(供热、通风、降温、控制等)以及经济分析的知识的综合性质。目前,我们工作的弱点正是在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方面,既缺乏理论,也缺乏经验,必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这无疑应当是农建专业必须解决而且能够有所作为的一个重要领域。除上述之外,还应当考虑到农业建筑必须与农业经济相适应的特点。我国农业相对于工业,农村相对于城市,经济力量较弱。因此,对农业建筑的经济效益的要求较高。在设计农业建筑时,必须考虑到怎样使用有限的财力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低成本。不可能使用昂贵的建筑材料,也不能盲目地搞全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或大量地消耗能源。
1.4农建专业跨多门传统学科的特点与课程安排之间的矛盾需要很好地解决农建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涉及到好几个传统专业的领域,例如建筑学,工业与民用建筑、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农业生物环境,环境控制等。而四年的学习期间,总学时有限,所以在课程安排上矛盾较大。我们认为,跨多门传统学科的特点是农业工程学科的普遍特点,难以避免,但并不意味着在大学四年里要学习三、四个专业的课程,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要的。关键是应当根据专业的任务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调整课程内容,并且最后要看,在通过四年的学习之后毕业生是否具有真实的本领。在全国第一次农建专业研讨会上,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周军、贾先斌同志的论文和研讨会最后的文件都在这方面提出了较为妥善的设想图。当然,对农建这样一个新专业,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应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正是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
1.5科学研究工作薄弱,专业本身还不能主动适应大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农建专业科研工作力量薄弱,专业中大部分教师是近几年毕业的青年教师,缺乏带头人。在工程学科与生物学科的结合上,人力方面没有形成整体力量,业务上困难较多。研究课题和经费的来源都存在着不少间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和信息渠道不通。其结果是研究的成果少,许多方面都是空白,与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笔者认为,对农建专业来说,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生产中的问题也很多,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把工作做好。科研工作的被动局面也直接影响了农建专业的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除此而外,专业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还不能主动适应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在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两个问题上应仔细研究,尽快解决。
2促进农建专业教育和科研发展的对策
2.1提高对农建专业和学科地位的认识,端正办学方向是办好专业的根本农建专业的教职员工应该认清本专业的重任与特点,除应熟悉传统工程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外,还应建立农业生产的意识、熟悉有关农业生物科学方面的知识,并努力把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起来,把现代化的工程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牢固地树立为农业、农村和广大农民服务的思想。业务主管部门特别是农业部门和城乡建设部门,学校的领导应该看到农建专业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新专业,它正在而且必将对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所以应该大力帮助专业解决困难,疏通渠道,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毕业生分配等问题上给以大力支持。
2.2进一步加快和深化改革,主动适应大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
(1)农建专业应该根据各地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利用本专业面宽、综合性强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农业和农村培养各种专门化的人才,特别是当前急需的人才。本专业的业务主要包括农业与民用建筑、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控制)两大部分,各校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而有所侧重,或者可以允许学生自己有所侧重,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专业的主要方面可能更多地向农业生物环境工程方面发展,所以在这方面也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篇8
1、取得本专业,指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资与环境等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
2、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专科学历,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1 年。
3、取得其他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1 年。
4、有本专业在内的双学士学位或本专业研究生班毕业后,累计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 4 年。
篇9
关键词:韩家湾煤矿;技改工程,环境经济评价
中图分类号:TD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6-0134-02
煤矿规模的扩大和生产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对当地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按照初步设计中的各项环保规定和考虑必要的环保措施,在采取环保措施后,可以达到环境标准的要求,同时通过煤矿技改也使原有污染源得到有效地治理。煤矿通过技术改造,可以加强矿区环境保护的投资,从长期来看,会促进矿区内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这对环境是有利的。煤矿技术改造势必产生环境经济损益的影响,因此对技改工程的环境经济损益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针对韩家湾煤矿技改工程的环境经济损益进行了评价,以期对煤矿技改工程的合理实施提供文献参考。
一、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韩家湾煤矿技改工程总投资为23105.84万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0.76%,全部投资回收期为5.9年,投资利润率为15.48%,投资利税率为34.5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1。煤矿技改工程完成后,将促进商业、服务业、加工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对改变当地产业结构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有助于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煤矿技改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良好的。
表1 经济评价指标汇总
二、环境代价的分析与计算
煤矿技改项目的环境代价(Hd)包括直接环境代价和间接环境代价。直接环境代价包括了技改活动造成的环境危害所付出的代价,以及为消除或减少环境影响付出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代价。在直接环境代价的评价中,技改活动造成的环境危害所付出的代价主要有由地表沉陷引起生态破坏而采取的生态恢复补偿费用、水土流失整治费用和“三废”排污费用,这一部分费用总计为79.5万元,占了技改工程总投资的0.3%,在煤矿技改投资费用消耗的合理范围之内;消除或减轻环境影响所付出的代价主要是环境工程运行费,环境工程运行废按生产要素法估算,由电费、材料消耗费、人工工资、基本折旧费、大修理基金和管理费等组成,除了水土保持外,运行成本费按10%计算,其费用为92.01万元/a。综上则直接环境代价为171.51万元。
间接环境代价为技改项目影响的区域内,各受影响的部门因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所受到的损失和消除这些影响付出的代价。技改项目间接环境代价包括农业减产损失费、人体健康损失费、生态损失费和水资源损失费等。其中,对生态和绿化等造成的损失费单独另外计算,农业减产损失和人体健康损失可以忽略不计,水资源损失费约为9.84万元。
总环境代价是直接环境代价和间接环境代价的和。通过以上直接和间接环境代价的估算,总环境代价(Hd)为181.35万元/a,为治理投资的0.20倍,由此可见韩家湾煤矿技改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会太大。
三、环境成本及环境系数分析
环境成本为单位产品的环境代价,即: ;
式中:Hb――环境成本;Hd――环境代价;M――与Hd同时取得的产品生产能力,技改后生产能力为1.5Mt/a。
经计算环境成本为1.209元/t,即煤矿每生产1t煤付出的环境代价为1.209元。
环境系数为环境代价与同时段产品产值之比,表示单位产值的环境代价,即:
式中:Hx――环境系数,元/元;Cx――与环境代价同时段的产品产值。
根据当时初设产品煤的价格150元/t,经计算环境系数为0.008元/元(按矿井规模计算),即该煤矿每创造一元的产值需付出0.008元的环境代价。
四、环境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在技改项目环境污染治理中,既要考虑环境效益又要考虑经济效益。选择经济合理的有效措施和防治污染的可行性途径,将环境污染尽量控制在工艺过程中。环境工程经济效益一般以环境经济效益系数(Jx)表示,系数越大,表示环境工程更趋有效和合理。
环境经济效益系数为环境工程挽回的经济总值与环境保护费之比,即:
环境经济效益系数
式中:Jx――环境工程经济效益系数;Si――环境工程挽回的经济价值(万元/a);Hn――环境保护费用(万元/a);i――挽回经济损失的项目。
经计算,环境经济效益系数为0.76。即在付出1元的环境治理费后,同时又挽回了约0.76元的经济效益,这表明了所采取的环境治理工程既优化了环境,又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五、结论
对煤矿技改的环境经济损益评价有利于技改工程的合理实施以及提供合理的环境治理措施,既能优化环境又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韩家湾煤矿技改工程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从经济效益的分析结果看,韩家湾煤矿技改后的经济效益是良好的。
2.从环境代价的分析结果看,韩家湾煤矿技改对环境的影响不会太大。
3.韩家湾煤矿技改的环境成本为1.209元/t,环境系数为0.008元/元,环境工程经济效益系数为0.76。
篇10
(一)“高、多、大”是城市工程建设发展的一大趋势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具有现代城市特征之演化的历史过程,它涉及到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而这些转变和变化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能够看出,首先是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密度猛增,而涌入城市的乡村人口迫于生计就要另谋职业,与此同时还会引发城市生产与住房的紧张,进而导致地价上涨,迫使建筑物开始向高空发展,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全世界高层建筑数量最多的国家,据相关资料统计,高度在160m~200m的建筑已经超过了100幢。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城市工程建设越来越频繁,高层建筑越来越越多,且呈现出建设速度快、数量多、体型复杂、总高度增大的特点,“高、多、大”已经成为城市建筑发展的一大趋势,而高层建筑的施工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也非常大。
(二)发展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工程建设发展的另一大趋势进入本世纪后,为了解决大城市中公共设施过密化的问题,日本、美国以及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将一些公共设施转向地下,大力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城市地下建筑已经向更广泛的方向发展。发展城市地下空间是现代城市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日本更是将地下开发上升为国策,提出了开发地下,将国土扩大10倍的设想。我国对地下空间利用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即大量的人防工程建设,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加大了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城市地下交通为例,我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大规模的地下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现代城市建设所引发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一)地表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大力建设高层建筑以及开发地下空间仍很难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局面,平原地区的城市建设便开始占用农业用地,山区城市建设便开始向山坡开发土地,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软土地基、边坡失稳等问题时有发生,而水土流失、边坡失稳等问题又会继续破坏环境,所引发的后果甚至会危机后代。
(二)地下工程设施造成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发展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工程建设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是大规模的地下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也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如地面变形、地下水流场改变、洞室围岩失稳、生态环境恶化等。地下工程设施造成的最常见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就是地面变形,最为典型的就是日本东京地铁施工引发的地面塌陷事件,这对我国当前的地下交通建设无疑起到了警示作用。
(三)水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量却是世界人均水量的1/4,属于典型的贫水国家,全国缺水的城市已经超过2/3,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严重限制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多城市,如上海、宁波、天津、太原等,都因超采地下水,造成了地面沉降、塌陷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以上海为例,累计沉降量已达2.63m,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因超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塌陷已有800多处。(四)固体废弃物堆放造成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随着城市工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产生的人工废弃物也越来越多,固体废弃物堆放造成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以城市生活垃圾为例,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总量正在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这个增速无疑是对我国GDP增速的一个巨大讽刺(我国GDP曾长期以8%的增速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城市被生活垃圾的所包围。固体废弃物堆放不适宜,就会造成很多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如影响地表土壤性质、污染地下水系统等。
三、对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
(一)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关键技术现代城市工程建设引发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越来越多且日益严重,目前,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城市地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关键技术主要有预测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技术、评价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技术、改造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技术、以及计算和制图技术等。环境工程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预测人类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当前,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越来越严重,对其进行预测已经成为地学研究中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加强预测工作,能够更好地掌握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一些大的工程在选址和规划之前都要对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如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工程地质技术在防治工程地质环境污染、抑制工程地质环境恶化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环境工程地质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地址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二)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方向就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形势来看,今后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方向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必须尽快建立城市工程环境质量数据库,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地址数据库以及制图技术已经受到国外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在工程地址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应尽快建立起城市工程环境质量数据库,这是今后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其二,应重视对城市三维空间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预测和评价工作,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目标、多因素的预测和评价体系,更好地揭示人类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其三,应加强对城市工程环境质量相关理论以及标度方法的研究,使环境工程地质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和跨越式的发展;其四,应注重对城市工程建设与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调控系统的协调发展理论的研究,探索出一条城市工程建设与工程地质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