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细化管理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细化管理报告

篇1

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部党委员在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公安工作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为推动公安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公安三项建设工程的全面推进,原有粗放性的公安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发展需要,亦急需调整改进。在公安工作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有效应对日益细致的社会分工,对于优化警务流程、规范警务管理、提升警务效能有着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有效提升公安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原于日本xxx世纪xxx年代,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落实到公安机关,我理解精细化管理之“精”,具体可以体现到“四精四细”上,即精华(思想、文化)、精品(质量、品牌)、精通(业务、专业)、精密(管理、考评),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细分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的各个落实环节。“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大不捐。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二、公安精细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是推行公安精细化管理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前些年,公安机关通过“三基建设”和队伍正规化建设使自身的硬件装备和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管理的粗放型、经验型仍未有根本改变,严重制约了公安事业和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普遍存在各岗位职责界定不够明晰、许多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操作性不强、工作效能低下、现代化管理水平不够高等问题,精细化管理,是公安机关应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日益动态复杂社会治安形势、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元的公共安全服务需求及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是推行公安精细化管理是“三项建设”的迫切需要。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部党委员在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公安工作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为推动公安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公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公安管理工作亦急需推进。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成果,有效应对日益细致的社会分工,精细化管理必将成为有效提升公安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是推行公安精细化管理是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打造正规化公安队伍是新形势下公安工作既定目标之一。而精细化管理虽然是一种创新的理念,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但最终是为公安工作目标服务的。推行公安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精细化管理最大功能和效率,从而更快更好实现既定公安工作目标。

三、实施推行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举措

一是用人性化管理这个“核心”打牢民警思想根基。公安事业发展的依靠在民警,好坏的评判权在人民群众,旬阳县局出台《关于改进治安行政管理工作的通知》(即105号文件),就是要求公安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无论是领导对民警,还是民警对群众要多一些人性化,少一些“冷面孔”,以理解人、关心人、鼓励人的方式管理,从最能影响人、打动人、感染人之处着力,盘活有限存量,激发无限潜能。

二是用目标责任考核这个“杠杆”推动公安业务工作。县局紧紧围绕年初市局下达的目标任务,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出台了《目标责任考评办法(试行)》,建立了标准化的考评标杆,确保了工作目标与量化考评有的放矢。规范了考评的次数,试行月考核通报,避免考评结果的偶然性,确保公平公正。实行上下之间的责任捆绑,有效促进彼此间的良性互动。在月考评中,积极融入了“所队捆绑”的工作责任机制,明确机关职能部门与基层所队等被指导单位之间的工作捆绑责任,全面提高机关与基层所队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力,推动全局业务工作跨跃式发展。

三是用从优待警这个“关怀”促进公安队伍建设精细化。真心实意地爱护民警,更多地给予民警信任、理解、支持、保护和关心,坚决落实从优待警的各项政策,出台了《民警子女就读高校奖励救助基金暂行管理办法》,鼓励民警子女好学上进,尽量解决民警教育下一代的后顾之忧,多做得警心、暖警心、稳警心的好事实事,真正做到政治上关心、精神上鼓励、工作上支持、生活上体恤,把温暖送到民警心坎上。

四、对区县公安机关深入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几点体会

考评内容科学化是基础。管理考评办法和细则的制定任务重、难度大、涉及面广、具体问题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精细化管理考评细则是整个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灵魂和精髓。而细则的制定关键要解决好定性与定量的关系,要通过定性定量分析,重点解决不同的部门之间、单位之间、警种之间、岗位之间以及不同的地域(派出所)之间差别等问题,确定比较科学合理的地域差别参数、部门警种差别参数、岗位差别参数、职务级别差别参数和工作发展参数等五个方面的参数,以便确定较为科学合理的量化分值,努力实现可比性,力求科学、合理、可行。

考评结果效能化是保障。建立“票子”、“面子”、“帽子”三大激励机制。“三子”就如同拉动精细化管理的三驾马车,缺一不可。特别是在公务员工资改革后,各部门再也不能发放各种形式的奖金。缺少了物质激励的精细化将会使管理效能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操作上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想办法:一是与岗位竞赛活动挂勾。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竞赛活动,给予排名在前的集体和民警以重奖,适时兑现。二是与考察学习挂勾。对排名靠前的单位和民警,由分局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三是与评优评模职务晋升挂勾。凡是记奖、报功、提拔、升职的民警,必须在精细化考评中排名在前的人员中考虑。

篇2

高校医院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医疗模式之一,承担着高校师生健康体检、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大多数的高校医院属高校后勤序列,有的是处级建制,大部分则为科级建制。

校医院先天不足,硬件更新缓慢,利用率不高;人员紧缺,缺乏专业的人员;改革走形式,特别是在管理水平上比较落后。随着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的改革不断推进,高校医院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但是,其最重要的医疗群体是在校参保大学生,充分挖掘这个群体的医保费用信息,建立多层次的科学考核体系,以医保数据分析带动医院管理水平再上一台阶,为总额预付、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等趋势发展,奠定好数据分析基础。

二、数据分析的重点

医院是医保管理链条中的末端环节,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又是医疗保险系统获取医疗信息的源头和费用结算的必要平台。在不相互开放数据库的情况下实现高校医院与医保中心数据共享与数据资源交换,将政策导向结合临床需求,提出信息数据的关联方式,并通过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达到对医保费用管理的目的,这是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难点。

(一)用数??分析带动运营规划

以西安市某高校医院的医保统筹情况引入门诊统筹分析:

图1中,除了2014年门诊统筹实际支付总额高于应拨金额外,其他年份均低于应拨总额,也就是说该高校的医保费用大多数是有结余的。对于第一次报销后,参保者自付部分中医保报销范围内没报完部分,根据报销政策,实现二次报销。

根据医院历年门诊统筹实际支付额与门诊医疗费用总额比例,可测算医院门诊规模。随着高校医院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及医院经营发展的内在需要,医院在做发展预算时,剔除相对稳定的大学生门诊规模外,针对高校医院辐射范围内接诊的其他年各病种的医保数据分析,如是慢性病及康复理疗等,做业务拓展规划,并逐步提高医院运营收入的管理能力。

(二)深度挖掘次均费用

市医保中心为了控制不合理费用和避免浪费,根据各定点医院历年医保病人的次均费用的情况,与定点医院以协议的形式约定协议期内全部参保住院人员的次均费用,而不是规定某个参保患者在该医院本次住院只能花那么多的钱。

次均费用的分析,不仅包括医院整体的次均费用数据分析,还包括各科室的次均费用分析。医院整体的次均费用分析从宏观的角度,结合纵向同比、环比的数据变化率,横向与同级各高校医院的比较情况,及时掌握兄弟医院的运营状况,适时调整管理方向。而各科室的次均费用分析,可通过对异常的数据变化,及时测算结构动向,与相关指标对比,确定涨幅及各种可能原因,及时与科室沟通,给予恰当的引导。

(三)精细化分析药品及诊疗项目

通过医药费用结构分析,完善同等效用药品的价格级差替换,评价用药结构的合理性,落实各科室医药费控制指标的设置和管理。

另外,对医院特定药品的使用数量、频率及出院带药数量、品种进行统计,分析药品的不合理使用情况,如滥用药、超量用药、重复用药等。对各类辅助检查项目进行统计,如CT、彩超等,分析其是否存在重复检查、随意扩大诊疗项目情况,不断提高医保数据分析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四)强化数据预警,分析超支原因

医保部门需根据管理需要制定监测指标,并制定预警线,在接近或达到预警线时及时向管理部门提出预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基金安全。

一旦有超支情况,及时对平均超支额度和人次测算超支的程度,通过和自费患者或诊疗常规的对比找出原因或是原因构成,以确定是因为定额标准给付不足的政策性超支,还是因为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管理性超支。对于深层原因还可通过全部患者或病种的整体超支比例,及整体费用中各类费用的结构比例,测算每类费用超支分担情况,以确定患者病种超支的主要原因是某类或几类费用,并对该类费用进行专项检查,检查其医嘱是否合理,特别是要与自费患者对比,合理性就更加明确了。

(五)尝试总额预付管理

虽然西安还未实行总额预付,但是通过管理医保的数据,对此可做尝试。医保费用在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根据历年医保费用的拟合增长趋势和医保基金支付增幅等数据,结合各科室的权重系数测算科室的次均费用及自费比例指标等。同时,按照病种来统计的医保费用数据为科室的定额管理调整也可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三、结语

篇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与方法的缺陷已越来越明显,难以满足建筑施工企业成本决策和管理决策的需要,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的生存站稳脚跟,建筑施工企业迫切需要找到降低成本的新方法。本文将对建筑施工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介绍,为解决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和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提供新思路。

二、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内涵

(一)精细化成本管理概念 精细化成本管理要求以“细”为起点,选择性地运用现代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从全局、系统的角度来降低企业成本。本文认为:精细化成本管理是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以精细化管理思想为指导,以精确化、细微化、定量化的成本细分为理念,以战略成本、作业成本、目标成本等先进成本管理方法为支撑,以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为内容,从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持续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目标的一项全面成本管理活动。

(二)精细化成本管理的特点 精细化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强调全过程管理。精细化成本管理是根植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成本实施动态控制,对成本进行预测、计划的前馈控制、事中检查控制的成本差异分析到事后控制的成本考核、激励,使成本控制伴随着成本运动的全过程,这样就使成本管理与企业经营活动各个环节都存在紧密联系。

第二,强调成本效益观念。精细化成本管理要求树立成本效益观念,通过不断拓展成本管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优化成本结构,挖掘生产经营活动的潜在价值,追求经营活动的高附加值,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第三,强调全员参与管理。全员参与管理将成本控制的行为赋予给企业全体员工,让组织中的每位员工参与到精细化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建筑施工企业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一)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当前大多数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施工企业忽视全过程成本管理。大多数施工企业认为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就是施工项目的工程成本,忽视了工程项目在勘察设计、投标报价及经营管理等其他环节上发生的成本。如施工企业在投标阶段往往为了承揽工程项目,盲目进行投标;施工企业在物料采购阶段,各自进行采购造成多头供应、重复采购造成资金的浪费,给降低工程成本带来了困难。

第二,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在成本管理方法上,大多数施工企业只注重事后的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缺乏科学的事前预测决策、严格的事中成本控制和正确的事后成本考核;同时施工企业注重工程项目建设,忽略设置成本管理部门及其作用,缺少成本管理的人才和完善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在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手段上,大多数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仍处于传统管理阶段,电算化程度比较低,致使经营中大量信息不能及时收集处理,造成成本管理的问题不能及时准确的发现,因而就难以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从而降低成本。

第三,施工企业缺少成本控制依据。大多数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的制定过于简单,忽视了每项工程的地理环境及现场施工条件等要求。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上只采取纸面上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只是理论性的,没有同实际施工工序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法运用执行,无法起到监督控制的作用并分析产生成本差异的原因。

(二)施工企业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为满足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精细化成本管理思想已经成为施工企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精细化成本管理是成本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从施工企业成本运动规律来看,作业耗用施工企业的资源,工程项目耗用施工企业的作业,工程项目施工导致了作业的发生,而作业的发生形成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成本,这些规律反映了施工企业成本产生的源头,要进行成本管理关键是抓住成本产生的源头。因此施工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要求企业各层次、各部门、各环节要分析重要成本职责和任务,并渗透到成本管理的全过程。

第二,精细化成本管理是实现成本信息精确化的需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施工企业急需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为达到施工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及规划需要企业应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工具进行统筹、规划经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施工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改变,同时随着施工技术工艺自动化程度提高,间接费用在施工企业成本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成本法以产品产量分配间接费用的核算不能适应管理发展的要求;并且随着国内经济市场的日益同质化,施工企业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小,这些促使管理者对提供成本信息的及时性和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精细化成本管理是行业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国家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随着国际化的发展,施工企业走出了地域边界,进行跨地区经营竞争,这就使施工行业竞争的逐渐加剧,使施工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日益严峻。在当前情况下,施工企业要改变当前的不利局面,排除一切不利因素,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不断改进和优化施工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因而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等成为企业的首要任务,管理者需要适时掌握市场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同时根据施工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改善,进行合理资源配置,提高预算指标管理的精确性、成本规划控制的有效性并及时地反馈计划执行结果等要求。

四、建筑施工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思路

(一)全员管理 施工企业要实施全员管理就要使全员参与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成本决策到工程项目的执行、核算、考核等,同时它还引导参与者主动参与成本管理,改变了传统中的被动参与的状态,这样就强化了成本信息的沟通和共享渠道,改善员工对降低成本的压力,使降低成本的意识在员工中树立,尤其是对成本影响较大的关键作业、关键环节的员工加强低成本意识的培养,使其掌握本企业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操作步骤、技术标准等,保证其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建立清晰的责权利体系和可行的奖惩机制,对这一过程进行控制, 将任务指标分解到每位员工身上,将工作任务细化并量化,同时与其切身的利益相结合,这样就能充分的调动每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降低成本作为自己的职责之一,逐渐形成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体系,这样个人的经济意识就会转化为成本核算意识,进而转化为成本核算行为,从而促进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展开。

(二)细分成本总目标,建立责任成本控制 施工企业在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时要注意构建客观、合理的目标成本体系,企业内各部门应根据财务核算的历史成本资料和现实的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全面、细致的分析各项成本动因并通过动因与成本发生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有很多外部客观的、不可测因素会影响项目成本,制定出具体化、数据化的成本目标;同时要构建清晰的责任成本控制体系,责任成本是将成本责任的范围分配给具体的责任单位(部门或个人),并以此来归集的成本。责任成本控制是由成本责任主体组成的成本控制链,即确定成本责任中心——区分责任中心的成本性质即对可能发生在各个责任中心的成本进行确认区分——确定责任中心成本控制标准——确定成本管理期间各个责任中心成本控制总量,实施责任成本预算——责任中心成本信息的归集即对各责任中心耗费的资源、产出产品、转移收入等进行核算——考核责任成本的执行效果并编制成本管理报告,依据成本控制目标对责任成本管理对象进行成本改善,并对改善的业绩进行确认和计量,同时依据成本标准和预算要求,与实际成本对比后进行责任成本考核并编制责任成本管理报告。

(三)施工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实施流程 施工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是指施工企业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根据施工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对施工企业经营过程中工作层层分解,具体到可操作层面,达到细微化,对成本进行有效的计划、实施、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实现成本的精确化、定量化,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成本管理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从项目投标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根据成本管理工作的步骤、顺序和成本发生时间,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实施流程分为事前成本管理、事中成本管理和事后成本管理三阶段,其中事前精细化成本管理包括精细化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事中精细化成本管理包括精细化成本控制和精细化成本核算,事后精细化成本管理包括精细化成本分析和精细化成本考核,这些过程是不断循环渐进进行的。

五、结论

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成本精细化管理既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筑施工企业想彻底改变粗放式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但精细化成本管理在市场上没有可以套用的通用模式,对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建筑施工企业不能盲目效仿,要充分理解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思想,再参考本企业和市场环境的实际状况进行运用,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4

6月24日下午,西峡路政大队党支部召开会议集中传达学习,河南省2020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上李厅长的讲话精神及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

一是会议强调,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厅党组工作部署和李卫东厅长重要讲话上来。要通过集中学习、“”、主题党日等形式,将会议精神层层传达至支部每名党员,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

二是坚持政治统领,切实把做到“两个维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求支部党员干部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坚守党的政治方向,带头做到“两个维护”;充分认识高速公路运输保障对于当前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意义,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完成全年工作任务,交通强国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上来,落实到谋划发展目标、制定工作措施、部署工作任务、推动具体工作实践中去,确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

三是坚持“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加快推进支部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创新宣传方式,强化思想引领,营造浓厚氛围;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挖掘支部内在潜力,发挥好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先。

四是加强意识形态责任制,强化对网站、微博、微信、头条、抖音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针对路政行业特色,在路产管理、服务司乘等方面切实强化舆论问题管理,建立应对程序和响应机制,提前研判,及时发现,快速解决,消除负面影响。主动作为,结合交通重点项目、交通安全等重点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讲好支部发生的先进典型故事,正确引导舆论导向,让全社会了解、理解、支持高速公路行业,为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篇5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 日资公司 预算编制

一、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并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和分析,从而及时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充分的双向沟通以及所有相关部门的参与。

(一)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1)使战略目标明确化。如果没有预算,企业将失去发展的战略方向。

(2)合理配置公司的资源。预算的编制过程也就是公司资源的配置过程,合理的预算编制结果其实是资源高效配置的结果。

(3)对全员日常工作起到指导和约束的作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一个企业来说好的全面预算就是企业的“规矩”,因此我们要教育公司的全员在工作的全过程时刻都要有预算的意识,大脑中崩紧了“预算”这根“玄”,预算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事前控制作用。

(4)全面预算可以起到事中控制作用。通过预算和实际的对比,我们分析出原因,并对症下药,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快速对策。以期实现企业管理的良性循环。

(5)全面预算可以作为业绩考评的依据。

事实上,在实务中全面预算的作用远不止以上几点,做好全面预算工作对企业经营至关重要。

二、A日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全面预算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特色,企业的规模、所处的行业、市场环境和管理理念等诸多差异造成全面预算管理上的差异,日资企业里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A日资企业对“预算”的理解是:“一般是以实现经营计划为目的而开展的各种经营活动的预测和筹划,并将预测和筹划的经营活动转化为财务数据,按地域、部门、费用类别等项目设定目标数值,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实现”。从此理念中可以看出日资企业不仅注重预算的编制结果编制财务诸表,其实更注重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对未来的经营活动的预测和筹划”并将其数值化。 这种理念渗透并记录在预算编制的全过程,比如说在做销售预算时,不仅预测客户的销售额,针对不同的客户在预算期不同的月份将开展哪些营销活动,这些营销活动对销售额的影响分别是多少,通过这些事先的明示的预算筹划,销售部门在做预算的过程中很快能找到自己将来的工作方向和目标,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做出不同的营销方案,并加强管理,以利于公司整体销售业绩的提高。“ 对未来的经营活动的预测和筹划”的另一大体现在于:日资公司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筹划了各种各样的成本降低(CR)活动,并将成本降低的具体措施、担当的部门和担当的责任人、每月成本降低的目标值在预算报表中明确地记录下来,同时每年公司都会根据不同的项目成立若干个CR活动小组,CR小组要有明确的CR目标,这样能让具体担当成本降低活动的采购、生产等部门有了明确的方向,以后每个月CR目标的实际达成情况将是CR活动小组在经营会议上重点汇报的内容。总经理和财务人员对CR活动的结果进行定期的跟踪。

第二,精细化的预算编制是日资公司另一特别之处,精细化管理本来就是日资公司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又一次体现。A日资公司的损益表分两种,一种是全体的损益表,另一种是分客户的损益表。不管公司有多少客户,分客户的损益表将详细记录每个客户每个月的预算值,每个月实际决算数据出来后,我们可以清晰地对比出每个客户的详细指标完成情况,以上预算报表是将全年的数据并列显示的,列数据代表不同的月份,行数据代表不同的损益项目,从每个月横向的数据对比中我们能分析出客户的收入、成本变动趋势,销售、财务和相关部门协力去分析寻找变化的原因并及时地制定改善的对策。这些都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另外费用也是分部门、分项目进行细致的管理,部门主管组织部门人员对本部门的费用进行预测,主管对每个费用项目预算的变动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部门主管不清楚本部门的费用情况,那此项预算很可能会被视为无效的。费用的事前预算固然重要,费用的事中控制更不可少,日常对费用的管理我们采用金券化管理,即每月初由财务部根据批准后的费用预算金额做成分项目的金券,实际费用报销时必须要持券报销,如果金券用完则表明此项费用预算指标已没有了,超支的费用申请将用严格的签字审批手续来控制,通过这种方式来约束各个部门,以达到加强费用管理,杜绝浪费的目的。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第三,预算编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参与。从员工对预算编制参与程度出发,将预算编制工作分为两种:一种是“割当型”,另一种是“参与型”,所谓的“割当型”也就是预算由上级部门编制,下级部门仅仅是盖章认可。“参与型”是在广泛听取下级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由下级部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并在听取他们对未来经营活动意见的基础上编制,理由是员工们具有丰富的现场知识、

经验和第一手情报,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发挥全员的智慧和力量。“割当型”会让员工失去工作的激情,为了防止员工干劲的丢失,我们提倡“参与型”的预算编制方式。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预算的编制工作其实也体现了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医院;建设方向

医院会计信息化是政府、社会及医院管理者对医院会计工作提出的内在要求,是会计工作顺应信息化发展浪潮及管理精细化需求,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互联网+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医院会计信息化,有助于提升医院服务效率和增强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医院管理决策水平和提升管理能力。因此,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一直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探索中发展。

一、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历程

从二十世纪八十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医院会计信息系统从无到有,经历了从单机、局域网应用到互联网应用,从个别、局部应用到大部分会计领域应用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根据信息化实现的程度,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总体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会计电算化为核心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医院会计工作全部采用手工作业,会计工作的效率低,时效性差,信息查询不便,信息加工处理不能深入,会计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当时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效率问题,如记账、报表、工资核算等重复劳动比较明显的环节,通过运用会计核算软件,提高工作效率,方便会计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后来,又逐步扩展到医院收费、资产管理等会计核算相关领域,主要还是为了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来处理记账、报账及数据汇总等简单重复的工作。此阶段,会计信息系统以单机运行为主,部分系统如收费管理系统等实现闭环联网运行,系统功能主要以模仿手工操作为主。与手工作业相比,会计电算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及信息的准确性,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会计人员把主要精力用于简单机械的繁杂工作的问题,使会计人员能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等工作。但此阶段在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最大问题是未能根据信息化的特点对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会计信息系统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更谈不上与人事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等其他相关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流程的互通共享,信息化的效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二阶段,会计信息系统内容进一步扩展,成本核算等系统逐步得到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共享基本实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以收费管理为核心的收入管理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逐步实现融合,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得以建立,财务数据与主要业务数据部分达到整合,这是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节点,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会计信息化的重要一步,为财务精细化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一时期,为解决会计核算数据在不同系统重复输入问题,在会计总账核算系统与收入管理、工资核算、财产物资会计核算等相关系统之间,通过开发接口,实现部分原始凭证从其他系统自动获取,会计凭证自动生成,提高了会计核算效率,也推动了会计信息系统的互联与集成。而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推进的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推动了医院成本核算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则是这一时期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的又一重大事件。一方面,成本核算系统的建立,使会计核算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从医院总账核算向科室及项目核算深入;另一方面,开展成本核算需要取得大量的成本核算原始数据,这些核算数据往往要从相互独立的会计总账、收费管理、资产管理、人事及工资管理、病案统计、临床业务等相关系统获取,这就需要解决如何从这些系统直接导入数据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推进了各相关系统的数据接口开发与数据匹配工作,这些工作大大推进了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在此阶段,医院管理所需的主要会计工作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大大提高。但是,通过上述接口方式实现的系统关联,只是解决了由于信息孤岛造成的重复劳动与效率问题,更多的是点对点的单向关联,尚未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

二、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目前基本处在第二阶段,医院会计信息系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已涵盖了人、财、物、医疗、科研、病案等几乎所有与医院财务工作相关的领域,也渗透到医院管理的角角落落,并产生了海量的历史数据,为财务人员参与医院管理、提供医改决策信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医改的深入和内部管理精细化要求的不断提出,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

(一)会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医院信息化建设尽管近年来在快速发展,但由于缺少顶层设计,需求分析不够科学全面,导致系统整合性较差,存在先天性缺陷。这种带有明显缺陷的信息化发展模式,虽在当时为解决一些短期和单一方面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给整个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同时,由于事先论证不够充分,信息化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信息资源与财务资源的浪费都比较严重。

(二)会计信息化建设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医院在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上主要的目标和出发点是:在既有的流程上如何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处理功能来满足会计核算需要,走的是会计电算化的道路。而会计信息化所要解决的是如何集合和利用信息对流程进行再造。两者的发展理念大不相同,而不同的理念必然带来不同的信息系统建设模式。从现实看,部分医院的会计信息系统仍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手工管理的层次上,信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各自为政仍较严重,信息流通不畅,信息传输交换仍主要采用手工方式,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的融合更是任重而道远。这些都需要及时更新观念,加大从会计电算化模式到会计信息化模式的转型力度。

(三)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由于信息系统在设计上的先天不足,在信息系统前期建设上会计人员参与度不够,部门与部门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没有很好地进行协调,甚至一个部门内部的几个子系统之间也未能考虑流程的关联和信息的共享,加上后期的不断修修补补及不重视系统开发和修改后的数据准确性测试,有些连最基本的信息元素如科室代码、员工代码都无法做到统一,给数据的整合与匹配带来很大的困难,信息的可用性及信息处理的效率大打折扣,导致部分医院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不准确。

(四)信息系统安全性存有隐患

部分医院数据安全防护及管理制度不健全,数据库管理不规范,如数据库保密措施不严密、直接对数据库数据进行修改、直接在系统前台修改软件等问题,均对信息安全及财务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

(五)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管理重视不够

医院会计工作在手工模式下已初步形成了与当时控制环境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随着信息化的实施,医院内部控制的诸多环节都将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首先,它为内部控制提供了刚性控制的条件,医院可以运用信息系统对工作流程实施强制、实时的控制;其次,因为医院是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内部控制,所以对信息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本身的控制变得十分重要,如果系统本身漏洞百出,那么内部控制只能是空中楼阁;再次,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进展,原来的业务流程将根据网络化管理的特点进行优化和调整(如费用结算方式等),相应地,内部控制手段也就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流程作相应调整。

三、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近年来,部分医院为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通过建设数据中心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共享,基本满足财务管理对大数据应用的需要;或通过实施或部分实施ERP系统,基本实现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融合,从而为全流程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及大数据应用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数据中心的优点是投入少、见效快,不需对原有系统的流程进行大的改造,缺点是只能实现数据的共享,无法通过数据的直接互联实现对流程的实时管理。采用ERP系统可以重新梳理业务流程和信息需求,进行流程再造,实现全流程的管理,但对原有系统改造较大或推倒重来,打破原有工作流程与习惯,工作难度大,开发时间跨度较大。上述两种改造方式都有成功案例,但均困难重重。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方向应体现以下主要内容。

(一)会计信息实现全要素覆盖

会计信息化有别于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的核心是会计信息可追踪性及流程的再造,这是精细化管理的根本。所谓信息的可追踪性,以医院卫生材料成本变动分析为例,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应追踪各科室卫生材料成本的变化,继而追踪卫生材料品种、规格、数量、价格变化直至供应商变化及某位医生用量的变化。这样的信息化有助于提高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成本管控的针对性。要实现上述要求,首先,会计原始数据要实现信息化全覆盖;其次,在信息化建设上必须实行统一规划,对信息要素进行标准化处理,实现数据共享;再次,必须进行流程再造,以原始数据信息平台为核心,对财务会计、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财务分析等实行模块化管理,真正做到数出一门,数据共享。

(二)信息系统实现高度自动化

医院通过整合内部业务流程,财务管理系统与医疗临床诊疗业务相结合,与供应链相结合,与医保系统等社会资源相结合。信息系统综合了医院所有主要的业务及管理活动,如:人力资源、设备、药品材料、财务、病案统计、采购、后勤、临床服务、医技服务等,形成一个医院信息资源综合平台。全院管理系统基本整合并实现自动化,管理信息要素实行标准化管理,所有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整合,会计信息实现实时自动获取、实时查询分析,并可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使用者在任一地点都可以存取成本信息和提交报告,这样就为分析数据和流程重建提供了方便。由于信息高度集成,信息化工作遍及医院的角角落落,信息的分类、计算、汇总等均实现自动化处理,数据采集与加工、预算编制与控制、财务分析、成本计算与控制等均可实现自动化甚至智能化,医院管理者可以实时了解各项作业和工序详尽数据,能为员工的学习和改进活动提供更快的反馈信息。

(三)会计信息化平台资源高度共享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信息成本已成为医院的一项重要成本,并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因此如何提升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是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亚马逊公司的CEO在2006年的一次采访中认为:“我们的系统能力有时只利用了不到10%。”而信息系统公共化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比尔.盖茨于2005年时就认为:“软件正变成一种通过互联网提供的简单服务,并将戏剧性地改变提供给各企业的解决方案的性质和价格。”而会计信息化的终极目标正是建立在云存储与云计算平台之上的信息系统,“软件即服务”。互联网上的软件服务,利用服务商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会计公共软件,甚至全套的ERP系统软件,构建医院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正如SAP公司与德国电信公司的一个合作计划,使用户能在家里用电信公司经营的公共服务网运行SAP公司的软件。就像我们使用电力一样,而不是自己发电。经济、快速,既可实现更稳定的软件应用,又能最大限度地防止资源的闲置浪费。

(四)会计信息化系统应符合内部控制要求

首先,通过系统软硬件安全控制、不相容岗位控制、数据逻辑校验控制、数据储存控制等手段,使得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准确性得到全面保障。具体表现为:信息系统数据控制制度、系统维护管理制度等制度健全并得到严格执行;信息系统数据输入、输出及存档得到有效控制,所有与系统有关的记录都得到保护;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合理性得到充分校验;非法操作得到有效控制,对涉及软件修改、升级以及调整等,得到充分的论证、计划和报告,并得到充分的测试、验收;其次,内嵌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具体要求在业务流程中得到全面体现并被强制执行,一些控制由人控变为机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及效果大幅提高。

(五)应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提高财务报告效率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在互联网上提供了大量计算机能“直接读懂”的信息,降低了分析和使用信息的门槛,使用者根据自身需要量身定制各种基于财务报告信息的数据,取得决策信息。对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来说,财务报告信息的管理和分析将更加及时、规范和标准,大幅提升监管效能。对医院来说,一方面,XBRL可延伸至医院内部管理报告领域,提高医院内部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另一方面,随着XBRL被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所采用,共用同一个平台的多目标财务报告体系还将显著降低医院多重编制报告的负担,从而极大地提高财务报告工作效率及报告内容的一致性。

四、结束语

财政部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在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同时,积极探索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推动基层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有机融合,推动会计工作从传统核算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引导企业以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提升内部管理信息标准化,促进财务、业务数据的融合与互联。同时,密切关注大数据、“互联网+”发展对会计工作的影响,及时完善相关规范,研究探索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会计资料无纸化管理制度。《规划》重点强调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给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可以期待,“十三五”期间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将迎来新一轮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卡尔.大转换:重连世界,从爱迪生到Google〔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S〕.2016-10-8.

[3]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S〕.2009-4-12.

篇7

一、产品制造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重要性

管理会计在产品制造企业中的应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为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

对于产品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而言,其要求财务人员具有一定的会计核算能力,能够对未来发展提供合理的经济规划和准确的预算。管理会计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对财务危机问题加以分析,细化成本,保证编制预算的科学性,将其应用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能够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保证管理信息的全面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制定决策时,需要经营情况、成本费用和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管理会计的开展,积极扩展以往会计核算的功能,使其能够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历史、现在和预期的相关经济信息与各项技术进行全面收集,便于企业经营规划活动的顺利实施,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三)促进企业会计管理的完善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辅相成,两者结合能够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进行合理评价,为其提供有效的外部信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一般企业在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后,可利用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及指标对自身效益的实现程度加以衡量,从而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便于企业控制规划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管理会计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合理更新与引进相关设备,强化企业的知名度,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与投资,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产品制造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

产品制造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粗放式的内部转移价格管理。随着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发展及深入,部分产品制造企业在实际中开始应用划小核算单位的理念,但是仅仅只对内部转移价格进行粗略制定。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没有及时调整内部不合理的转移价格,则会导致内部转移价格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失去意义与价值;决策成本观念缺乏。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是产品制造企业经营决策的前提与基础,但是目前企业在决策与分析的过程中探讨采用以往的财务核算成本形式,致使非正常经营因素影响财务核算成本,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

(二)ERP系统相对滞后

当前部分产品制造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都采用ERP系统进行业务活动,但是由于各个业务部门的发展相对分散,信息管理系统参差不齐,只能通过映射连接或打补丁的方式实现业务信息系统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互联。数据转换时往往需要通过人为的方式处理数据或定义数据属性,这样易导致数据变形或失真等现象的出现。

(三)发展规划局限于财务视角

产品制造企业在管理会计工作中,主要是采用点线式形式规划基础工作,如多维度盈利分析、预算控制、绩效考核、管理会计核算等,严重忽视战略方面的规划,如价值创造、流程优化设计、战略决策分析等。总之,部分企业的管理会计规划过多强调某一方法的运用,而对经营管理中管理会计系统的运用加以忽略。

(四)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管理会计主要是创造价值与管理企业的过程,目前部分管理人员在财务会计工作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思想观念,认为其主要是整理分析数据与核算业务,无法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同时管理人员缺乏较强的业务素质,难以适应管理会计的要求,无法在短期内提升自己,这样往往会降低经营管理能力,不利于价值的创造,影响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

三、产品制造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策略

(一)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框架

管理会计体系的构架目的是充分利用新技术,有效处理和管理大量的非财务与财务数据,在最短的时间分析、量化、优化形成信息,及时调整反馈的信息,增加企业的价值。当然在体系建立过程中,需要从战略、业务管理和财务会计等层面出发,保证体系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首先在战略层面。该层面主要是运营调配企业的资源,如绩效评价、分析预测重大项目、优化设计财务流程、使用资金投融资、筹划整体税务等,从而促进资产运营效益及效率的提升,为经营管理层提供良好的服务。其次在业务管理层面。其主要是全过程管控与详细分析企业业务的各条线,如供应商与客户的评价与管理、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等,致力于服务业务人员。最后在财务会计层面。其主要是将基础数据提供给战略层面与业务管理层面,做好企业相关的会计核算业务,如报表编制、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等,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职能加以充分发挥,实现财务交易处理的规模效应。

(二)优化管理会计体系的程序

1、企业价值链的优化创新

对于产品制造企业而言,其价值链主要由支持活动(财务、人力、技术、供应等)与基本活动(售后、营销、生产、研发等)构成,因此可以利用薪酬激励或绩效考核等手段来激活各部分的增值行动,达到企业价值链的优化创新。企业可以采用划小核算单位的形式,对单元利润中心、产品成本中心加以合理建立,确保绩效考核的实效性,即将企业分割为小责任体进行独立核算运作,每个小责任体都涉及运营、会计、生产和销售等,能够独立地建立标准成本(产品的目标成本)、进行损益核算、行使职责与预算指标,保证效益绩效和成本优化绩效的激励职能有效发挥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给;基于绩效考核结果的薪酬激励,将职工的薪酬与利润目标相挂钩,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差异薪酬与固定薪酬向同工同酬和变动薪酬转变,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力与经营活力;将业务考核结果作为决策的依据,淘汰无效的活动,不断增加增值活动,从而保证企业价值的增值。

2、内部报告的科学编制

内部报告的编制主要是结合战略层与业务管理层的相关需求,并由其出具内部的管理报告。例如:企业的战略型内部管理报告,其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投资与战略发展,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投资决策;产品制造企业的业务型内部管理报告,其主要是在全面了解生产经营与产品营销等业务的基础上,结合各方的实际要求而形成业务分析报告,如供应商/客户分析、生产成本分析、销售政策分析等。

3、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合理构建

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需要优化现有的人员结构与组织架构,重新分配各组织间的财务职能,采用制度化、流程化与标准化的手段形成规模效应,将业务归类为不同组别,如报表、核算与结算等,为知识管理和系统维护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可以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智能化与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从而保证服务中心运营的有序性及高效性,实现产品制造企业的长远发展。

篇8

[关键词]全面预算 房地产企业 战略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管理工具,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诸多推动企业成功的秘诀之一。在我国,这一理论已引进推行十多年的时间,在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但在房地产行业的运用效果,整体来看还不理想,原因是什么呢?房地产企业有无必要推行,以及如何最快最好地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呢?

一、房地产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后,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开始思考如何由前期的粗放型管理逐步过渡到今后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一些管理工具。全面预算管理正是这样一个工具,它是对公司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的不断分解和量化的过程,是将企业绩效管理和企业战略执行力有效结合的一种系统管理工具。

房地产行业由于开发投资额大,开发建设周期长,市场销售价格、材料及工程成本、费用标准时有波动。因此,更有必要将企业所有经营活动都纳入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积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因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的是一种标杆和尺度。通过严格地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支出提升业绩,因此,是每一位管理者必须关心的重大问题。

而从目前国内部分房地产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来看,情况并不是很理想,一是停留在财务预算层面的比较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预算管理,二是预算与实际误差率较大,通常都在10%以上(而工业制造业普遍可以控制在5%上下),对实际工作指导参考价值不大。我们总结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不在于预算技术和方法本身,而主要是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和企业内部预算文化方面存在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强调全人员、全方位、全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严格的全面预算应包括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两大部分,因此,它要求各业务部门高度协同,而实务中很多人把它当成仅仅是财务部的事,全面预算等同于财务预算。离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预算管理还有一段距离。下面我们对全面预算的基本概念做一简单描述,以帮助房地产公司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对公司的意义。

全面预算的概念:

全面预算是关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各项业务活动、财务表现等方面的总体预测。它包括经营预算(如开发预算、销售预算、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等)和财务预算(如投资预算、资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等)两大类。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管理工具,也是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全面预算通过合理分配企业人、财、物等战略资源协助企业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并与相应的绩效管理配合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控制费用支出,并预测资金需求、利润和期末财务状况等。

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与调整涉及公司的所有部门及主要人员,包括总公司所有的业务部门与职能部门,以及所有子公司的各项业务活动。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房地产企业全面开展的价值

全面预算是对企业战略规划的一种正式、量化的表述形式。房地产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及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与战略管理。全面预算能够细化公司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它是对公司整体经营活动一系列量化的计划安排,有利于战略规划与年度经营计划的监控执行。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将有助于公司上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加深部门及员工对公司战略的理解。

全面预算也为公司的全体员工设立了一定的行为标准,明确了工作努力的方向,促使其行为符合公司战略目标及预算的要求。通过编制公司全面预算,使公司管理层必须认真考虑完成经营目标所需的方法与途径,并对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好准备。

2.预算与绩效考核。全面预算是公司实施绩效管理的基础,是进行员工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通过预算与绩效管理相结合,使公司对其部门和员工的考核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预算与资源分配。全面预算体系中有一部分数据可以直接衡量下一年度企业财务、实物与人力资源的规模,可以用来作为调度与分配资源的重要依据之一,可以促进公司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预算与风险控制。全面预算是公司管理层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的有效工具,通过寻找经营活动实际结果与预算的差距,可以迅速地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强化内部控制,降低了公司日常的经营风险。

5.预算与收入提升及成本节约。通过全面预算可以加强对费用支出的控制,有效降低公司的营运成本。

全面预算体系中包括有关企业收入、成本、费用的部分,通过对于这些因素的预测,并配合以预算监控与分析报告及绩效奖惩措施,可以对下一年度的实际经营水平进行日常监控与决策。当公司的收入、成本费用水平偏离预算时,企业决策者就可以根据管理报告中所反映的问题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加以改进。而且考虑到收入与成本费用间的配比关系,全面预算体系可以为收入水平增长情况下的成本节约提供较为精确的估计。

三、如何最快最好地推进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改进的过程,其成功推行不可以一朝一夕,需要公司经营者至少花上三到五年的时间摸索和不断总结,才能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时不待我,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已不可能花费太长时间来摸索、积累预算管理经验。

及时与善于借用外脑,利用一个经验丰富的专业机构提供的有关服务,将是一个对事业发展很有价值的选择。外部咨询公司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可以将业内标杆企业的成功经验在短时间内嫁接到某一家企业,大幅度缩短摸索时间与成本,实行跨越式前进,帮助企业快速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与整体业绩。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财务;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047-01

一、XBRL的提出与发展

XBRL会根据财务信息披露的相关要求,将财务报告内容分解成不同的数据元(data elements),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技术规则对数据元赋予唯一的数据标记,从而形成标准化规范。它可以用于财务报告或商业报告的编制、交换、和分析等,使得企业经营管理报告具有一种标准化的流程。它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传统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机融合并深度拓展的产物。

1998 年美国的查尔斯·霍夫曼(Charles Hoffman)向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首次提出XBRL,至今已逾14年。据不完全统计,其国际组织的会员已经覆盖了13 个国家和地区,约550 家知名公司(如微软)采用了XBRL 在互联网上网络财务报告。

采用XBRL的方式传递财务信息,能更利于信息的规范化传达,为信息的使用者尤其是外部使用者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方式。随着XBRL的发展以及潮流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这种方式财务报告,其行业涵盖了全球信息价值链,这使得XBRL 逐渐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XBRL在财务审计、高校课程方面的应用

一方面,随着XBRL账簿分类标准框架技术体系的出台和版本升级, XBRL不仅可用来向企业外部财务报告,方便税务、工商、银行、证券交易所等机构以及投资人阅读,加强外部监督,方便信息获取,此外,XBRL还可将应用范围延伸到企业内部,用于在各种信息系统中进行业务数据的存储、传递和处理,只要公司采用统一的 XBRL形式披露商业报告,该公司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从中任意抽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并快捷有效地分析它们。利用XBRL技术,公司的信息使用者不仅可以方便地进行纵向跨多年份的分析,还可以进行横向跨多报表、多公司、多行业、多国家的比较。这对中国企业的财务审计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贡献,降低了信息成本,构建了高效体系。

另一方面,将XBRL 的理论介绍和实际操作与高校本科财会专业课程进行整合,顺应了当今世界范围内提高企业财务信息质量、重构财务信息系统的发展态势。自1999 年10月XBRL 国际组织成立以来,XBRL 的重要性得到了包括美国等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认可。基于其运用前景,中国也将逐步走上XBRL化的道路,甚至在将来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中,XBRL 亦将扮演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三、XBRL给中国会计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发展

XBRL在发达国家日益广泛的应用,为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使用者包括企事业单位、投资者、债权人、会计中介机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政府监管机构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而会计信息化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水平,中国应借助其在国际社会中日益提升的经济地位抓住机遇,从企业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都得以发展。

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掌握XBRL技术能够较好地实现财务系统与单位内部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较好地实现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的融合,以会计为基础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进行扩展,及时、快速、准确地分析判断运营状况以及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不断加以改进,有助于管理者大幅度提升管理效能,从而在微观层面实现管理现代化。

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等而言,XBRL大大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显著提升了信息获取、加工和扩展的速度、准确性和科学性,及时形成所需要的个体、整体或行业等各类信息,包括历史信息和当前信息,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投资和信贷决策。以往的专业机构、投资机构和债权人等所拥有的庞大昂贵的数据库,是通过人工输入公司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形成的,不仅差错率高,而且不能扩展,分析利用受到很大局限。XBRL推出后,投资者数据获取将变得更加方便,成本大大降低,投资者也可以拥有进行深入分析所需的大量数据,从而增强中小投资者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XBRL将对会计中介机构从事审计及相关业务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被审计客户广泛应用XBRL之后,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审计环境将发生重大变革,XBRL格式数据将大幅度提升审计信息获取效率,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XBRL数据生成过程的合规性。更为重要的是,在审计过程中应用XBRL,将重塑现有的审计业务流程,从客户信息系统提取数据进行转换的过程将大大简化,审计师能够有更多精力集中到对客户业务和财务状况的分析,提高审计工作的附加值和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对于政府监管机构而言,利用XBRL可以将被监管者纳入现代化的统一监管系统,从而大大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能。与此同时,XBRL能够打通不同监管系统、不同监管部门间的数据屏障,从而形成"数出一门、资源共享"的统一监管平台。

参考文献:

篇10

会计行业作为专业性高、复杂性高、监管要求高的行业,几千年来一直规规矩矩地运行着。尽管这个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运作模式和架构有了很多创新,准则和规范也越来越周密完善,但这个行业的基本面貌与三个世纪之前相比,基本没有太大差别。为了得到企业上一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一大群受过专业训练的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需要花费好几个月时间的辛劳;在日常的决策和评估中,使用和交换的会计信息仍然是上一个会计期间而不是实时会计信息;在日常财务管理中,财会人员仍然陷入核算的泥潭难以自拔……

然而,“互联网+”的出现即将改变会计领域的面貌,未来的会计领域将是这样的:偏远地区的会计,可以通过手机APP接受远程培训教育,通过云会计服务平台上传并管理账簿单据和财会报表单据;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提取、加工各种附在审计确认书上的财务报表与相关文件,不用长途出差便可以完成审计全过程;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多维数据分析来分析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并做出决策;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不用再花很多的时间在财务核算上,而是集中精力挖掘相关数据和分析数据;未来的企业将不再需要设立庞大的财务团队,只需要一些精英人才管理核心领域,一些非核心、不的通用业务将外包给主业财务服务公司解决……

一、“互联网+”重塑政府会计管理工作模式

当前,互联网在会计管理领域的应用已初见成效。在线受理、联网管理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管理模式,已成为当前会计管理工作的新手段;联网考务管理、在线联机考试、远程培训教育等应用互联网技术的会计人才培养手段,已成为当前会计人才培养的新常态。

在会计管理工作中引入互联网技术,不仅能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社会成本,更重要的是,这激发了政府会计管理手段、管理模式乃至管理思维的不断创新。

以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为例,其有效克服了传统纸质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占用空间大、行政成本高、保管手段滞后等诸多问题,可以进一步释放会计人力资源,减少会计档案专用储存空间要求,进而大幅降低基建类、财务人力资源、计算机配套设备、纸墨耗材等经费支出。

厦门市自启动交警罚没收缴管理系统后,违章处理受理工作人员和整理、装订财政票据会计档案工作人员由原来的6人减少为1人;票据使用、保管成本下降98.5%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厦门市每年可节省各项行政成本约100万元。而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由于不再打印记账凭证,试点当年就节约打印纸张费用1000多万元。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开展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电子发票试运行有关问题的通知》,自8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浙江和深圳开展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电子发票试运行工作。通知不仅首次认可了第三方服务平台,还对电子发票技术进行实质性的系统规划;与此同时新闻联播、新华社均对此次推广进行报道,电子发票推广进入重点阶段。税务总局提出的“互联网+税务”观点将电子发票的推广引入更深层次的意义。

未来,随着“互联网+”与会计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会计管理工作必将取得更大的突破。

二、“互联网+”让税务管理更加高效

国家税务总局明确提出“互联网+税务”观点,电子发票将成为其核心支撑。网上办税正在全国各地热推,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办理相应的税务,不仅节省了交通、排队成本,也提高了办税效率。

此外,税务数据也成为香饽饽。目前航天信息推出的融信平台、微税平台在“互联网+税务”的初步尝试中已爆发出巨大的价值。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抢滩税务数据创新应用,继京东、苏宁、小米等巨头积极推进电子发票后,京东率先联合航天信息进行税务大数据的创新应用开发。随着接入商户及受众消费者的不断增长,平台沉淀出来的交易数据将成为待挖的金矿,其拥有企业征信、消费金融、BI及精准营销等众多变现渠道。第三方平台的价值将随着创新应用的拓展而不断提升。

三、“互联网+”助企业加速向管理会计转型

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而“互联网+”给管理会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的管理职能将得到特别青睐,会计作为控制系统的本质特性日益突出。

“互联网+”使管理会计“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三流合一”真正成为可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应用,已经在无形中构建了企业之间的数字通道,而管理会计借助互联网中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等渠道,将使业务管控的范围从企业内部顺利延伸到上下游产业链,为管理会计带来包括服务模式、技术革新、数据整理、信息集成等全方位的优化升级。

“互联网+”时代,云采购、云招聘、云制造及费用管理云服务等模式越来越深入到企业的管理理念之中,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外部之间的联通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财务人士对数据有足够精细化的管理与整合,而管理会计则可以很好地适应这一需求,管理会计的价值在“互联网+”时代势必呈现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管理会计在“互联网+”时代将会扮演革命者与引领者的角色,会计行业要想顺利改革,就必须大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以管理会计带动整个会计行业转型升级。

(一)从精细到互联,最大化管理会计价值

管理会计是精细管理和价值创造的重要工具,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在企业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并不会被互联网企业所取代,而是互联网化。企业管理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同样还是人财物、产供销的管理,但管理的理念、模式、工具和方法却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如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云采购、云招聘、电子商务、云制造、员工差旅及费用管理云服务,等等。互联网时代对精细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随着企业内部之间、企业和外部之间的互联互通,精细管理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扩展到整个供应链。企业互联网化加速了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并在融合过程中强化了内部控制和流动性管理。基于责任中心会计,集聚企业内部的“小数据”与互联网“大数据”,内部管理报告的内涵将进一步丰富,管理会计的价值最大化成为可能。

(二)“互联网+”管理会计应用的新热点

基于云服务和大数据的全员全过程的全面预算、价值创造型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流动性管理为核心的营运资金管理、支撑绩效评价的责任中心会计、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人力资本会计、基于大数据的内部报告和决策分析等,构成了“互联网+”管理会计的应用热点。

1.云计算推动管控型财务向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变

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催生了新的管理工具和业务模式,传统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三流合一”真正成为可能。比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云)将促进财务体系的再设计,推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分离,为财务职能转型提供数据基础、管理基础和组织基础;集团电子采购系统(云采购)使采购活动由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式管理,通过在采购中心设立管理会计岗位,财务人员参与采购业务活动变得容易,对采购价格、供应商的信用和帐期管理变得更加有效;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使财务参与业务和管控的范围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上下游产业链。

2.互联网推动基于全价值链的流动性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主线

资金是企业的生命线,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流动性管理比增长和利润更重要。传统的资金管理重在集中结算,重点是集团企业内部的资金池管理、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流动性管理从集团内部扩展到“供应商、客户”上下游产业链,实时监控包括应收/应付、库存、现金在内的全价值链的营运资金,加强对资金周转周期的管理和优化,实现准确的资金预测、及时的资金预警和科学合理的资金决策,确保企业有能力应付已知的债务和未知的需求。

此外,在管理会计的应用方面,目前业界的关注点主要是经营活动,追求的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未来,管理会计的作用将逐步扩大到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追求净现值的最大化和平均融资成本最小化。管理会计的功能就是要在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中充分发挥价值创造的作用。

3.大数据时代社交化招聘增强“人岗匹配度”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转型的方向,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成本结构中的占比巨大,尤其是科技服务业,人员素质高、流动性大,由此带来的沉淀成本和机会成本是企业普遍关注的重点。此外,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重在人事和薪资的后端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本理念将管理的重心移至招聘环节,将个性化人才的招聘视为一个一个的“战略采购”,日益兴起的社交化招聘为精准招聘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工具,但个性化招聘的“一人一议”又给精准招聘带来新的挑战,如人才价格的确定等。借助互联网的云招聘模式,不仅人才价格行情数据能够为精准招聘提供对标参考,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个人的生活轨迹、社交言行等网络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准确识别兴趣、性格及能力状况,帮助企业迅速找到适合岗位的员工,增强“人岗匹配度”。

(三)管理会计提升数据价值,大数据为对标管理和内部报告提供支撑

管理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做好企业前景预测,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以全面预算为例,过去,因为记录、存储和分析工具的限制,企业全面预算大都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数据和历史数据,甚至企业内部数据也碎片化,无法与同行业、先进企业对标,全面预算也就容易变成每年一次、集团上下的博弈过程。基于杜邦模型的内部管理报告、财务部门做的费用结构分析、计算的各种比率、设置的定额库等,计算起来容易,但因缺少责任会计的支撑,缺少内外、行业和区域对比的相关数据,难以评估其合理性。未来,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用数据说话,从“三次博弈”到“多次博弈”的全员全过程的全面预算成为可能。

互联网的本质之一就是管理“去中心化”,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向倒金字塔式转变,中央集权变阵为现代化的小单位作战部队,以客户为中心的自主决策成为主流。这就要求利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工具和方法,从根本上提升内部报告的内涵和价值,并能够分角色提供,支撑全员决策和实时决策。

在企业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和精神进行管理创新,用管理会计做好精细化文章,发挥管理会计的决策作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创新互联网应用,推动企业内外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重构企业智慧。

(四)管理会计需要信息化支撑,其发展为本土ERP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ERP企业管理软件为管理会计实践提供了平台支撑,而管理会计的发展又为本土ERP管理软件的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本土ERP软件与国外先进的管理软件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在于系统所蕴含的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工具方法及最佳实践和模型库相对滞后。此次《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将信息化列入“4+1”的管理会计体系,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这为本土ERP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为本土管理软件厂商全面追赶和超越国际厂商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

从企业实践情况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落地的“利器”,是预算系统、平衡计分卡系统、经济增加值系统、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等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落地的重要支撑。

四、“互联网+”开启“智能审计”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模式、管理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

(一)审计平台和审计模式的变革

像其他行业一样,注册会计师传统上是以纸笔工作,称之为纸上审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以单机版审计辅助软件为支持,注册会计师实现了在计算机上工作,进入了机上审计阶段。“互联网+”意味着网上审计的开启。

在网上审计的环境下,注册会计师不到办公室就可以工作,可以适时审计。审计对象的财务和经营等数据可以实时通过网络传递。

从机上审计到网上审计,带来审计理念和模式的变化。现代审计发展100多年来,从最早的抽样审计,到制度基础审计,到今天风险导向审计,其基本脉络就是在资源、技术有限的条件下达到揭示风险的目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注册会计师相当一部分的工作,甚至包括部分职业判断的工作能够交给互联网,突破人处理数据能力的上限。换句话说,以前束缚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人力和技术障碍,已经被互联网跨越了。比如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够把被审计对象的整体数据梳理甄别一遍。具体的审计变革与创新如下所述。

1.“互联网+”审计大数据

“互联网+”时代开展审计工作,需要将各行业各业各部门的各类数据整合起来,转换成为审计工作需要的大数据,从而建立审计大数据体系。在现有审计业务中,审计师限于审计技术,多采用抽样的方式检查交易样本。抽样审计更多地凭借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实际经验,其对样本精确性要求高且本身就会存在一定偏差,很容易形成审计风险。大数据大样本、全量分析技术的应用,将使审计范围不再受制于抽样样本,而是着眼于全部数据,更能反映问题的本质,更具全面性、整体性。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化审计使持续性审计成为现实,审计机关可以常态化开展对被审计单位业务运营进行持续监测,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专项分析;持续审计将改变传统审计立项在前、实施在后的传统审计方式,以风险为导向,充分依赖数据,转变为先分析、后立项,让审计项目立项更加科学。

为了更高效地开展审计工作,就需要考虑审计大数据的有效性,为此,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通过制度规范审计数据。建立定期报送机制,用制度来约束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企业、机关对审计工作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审计获取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要充分了解业务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信息的性质、内容、结构、过程与逻辑关系,对信息化审计开展以来收集的电子数据进行数据清理、转换与验证,并建立畅通高效的信息资源收集渠道和方式,不断充实审计数据信息资料;建立审计对象基本资料数据库、审计资料数据库、审计报告数据库、专家经验数据库等,对数据信息分类管理。

(2)有效整合审计数据。随着审计范围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财务、业务数据涌入审计系统的服务器、小型机,大数据时代对审计的数据存储空间是一个挑战。要树立大局意识,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多部门、多系统、跨行业的大数据审计资源,从而实现在组织架构、现场管理、数据资源、信息传递等多方面的审计大协同作业。依托网络化管理及云计算技术逐步将各个数据平台、各个数据中心及各级审计机关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立起审计大数据环境资源平台及基于人际关系大数据分析网络,满足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需要。

(3)多平台分析审计数据。在数据平台的开发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技术水平的审计人员设置不同的平台,对于专家型人才可以开放一个保存数据原始面目的基础数据平台,而对于只能利用简单查询语句或者通过按键操作的普通审计人员来说,一个经过梳理的应用平台更为亲切、更容易发挥作用。审计取得多个部门的数据后不应仅是简单地堆积和罗列,而是要充分利用数据间的关联性开展分析。因此,注册会计师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以便应对未来的审计模式。

2.从云计算到审计云的转变

云计算系统的体系架构包括四层:资源层、虚拟层、应用管理层和业务表现层。其中,资源层是核心,应用管理层是关键。近年来,审计署通过开展各级审计机关“金审工程”建设,逐步建设完善了审计信息化应用系统、审计信息化数据库、国家审计数据中心等软、硬件环境和基础平台的搭建,提出了探索构建国家电子审计体系的工作目标。即以审计专网为基础,依托国家审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将云基础设施与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数据中心、审计指挥中心、国家模拟审计实验室等软硬件资源创建在审计专网防火墙之内,以供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共享和利用审计专网内的资源,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审计计算能力和降低审计成本,在大数据环境下切实提高对电子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利用的能力。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挖掘大数据的价值以期望其为本行业带来巨大变革。与传统审计相比,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审计将在信息获取渠道、抽样方法、审计范围、审计模式等方面带来重大变革。审计云既是一种模式,也是一种理念,有必要在今后的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给予考虑,从而更好地应对大数据时代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

(二)审计人员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