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治发展报告

篇1

盐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政府法制办公室:

根据你办的通知精神,我委对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05年度全市三个文明建设综合先进考核办法的通知》(盐办发[2005]48号)中“依法行政工作和法治建设考核办法”的要求,对我委的依法行政和法治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提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为进一步巩固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我委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几项重点工作:一是强化项目管理。根据国家、省企业投资核准办法,我委起草出台了《盐城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及相关核准目录、《盐城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规范企业投资核准和备案工作。开展窗口现场驻点办公,每周两个半天,从事项目核准、备案的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到行政审批窗口现场办公,缩短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围绕做好行政执法工作,我委陆续出台了依法行政规定、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法制宣传教育培训考核暂行规定和政务公开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我委政务公开、行政许可和法制宣传教育进行规范。三是做好行政复议工作。针对目前发改系统行政复议案件增多的趋势,我委未雨绸缪加强行政复议应诉的准备工作,加强行政复议法规的学习培训,处室有一名同志通过省政府法制办的考核,获得行政复议资格证书,为行政复议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开展普法教育宣传活动。一是总结“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市工作。今年是“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市的最后一年,我们对五年来我委的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总结,总结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形成《市发改委“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市工作自查报告》。今年8月还参加了全省“四五”普法工作交流会,汇报和交流我委做法和经验,一名工作人员被评为全省“四五”普法工作先进人员。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培训工作。根据市法制办的统一部署,组织全委所有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培训,全部通过考核,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为迎接《公务员法》的实施,我委专门邀请市委党校的法律专家对我委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公务员法》专题辅导,并进行了考试,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三是搞好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我委承担市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的工作职能,今年《招标投标法》颁布实施五周年,我委围绕这一主题,在《盐阜大众报》上发表文章,总结回顾五年来我市招标投标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招标投标前景。报社记者还就《招标投标法》颁布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招标投标工作所取得的成就、计委在招标投标工作方面职能以及下一步工作措施等方面问题对计委负责人进行专访。此外,还在市区主要街道和重要场所悬挂标语和条幅,宣传庆祝《招标投标法》的颁布实施,从而进一步造浓了招标投标工作的氛围,扩大了我委在招标投标领域的影响。

篇2

一、加强组织领导,分工负责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

为有效地深入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我局成立了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党组副书记、纪检组长张华述、副局长廖立新、杨开兴、周丽姬、李隆胜任副组长,局相关科(室)、支队、站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法宣科,周洪任办公室主任。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了《德阳市环保局开展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活动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实施要求。确定了“理清行政执法责任,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建立监督机制,健全考核考评制度”的工作思路,确保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根据《德阳市环保局开展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活动方案》,抓机关、抓系统、抓面向社会,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做实做好。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公共法,以及有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经济秩序、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学习。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推进领导干部特别是班子成员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认真组织全体人员特别是执法人员开展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学习培训考试,不断提高法律素质。一是市县环保局领导到党校作环境形势报告;三是七月份举办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培训会,培训人员达97人,通过考试,培训合格率达100%。四是将行政执法送出去参加各级组织的环保执法培训,今年,我局共派出参加培训人员达20余人。五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我局积极推荐人员参加省环保厅组织的企业法人培训班,今年,我市参加企业法人培训人数达20余人次。

三、建立依法行政机制,改进依法行政方式。

进一步健全决策程序,坚持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完善依法行政机制。一是成立了德阳市环境保护局案审委员会和德阳市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审查委员会,对行政处罚和建设项目审查实行集体审议制度,以重大项目审批和重大行政处罚案形成集体集体审议,集体决定。二是聘请了专业律师作单位常年法律顾问,为我局依法行政保驾护航。三是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公开行政审批事项,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表达权,增强行政决策透明度。

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规范执法权运作。

一是规范委托执法主体。对委托的执法单位,规范委托手续,颁发《德阳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对德阳市环境监察支队行政执法授权的通知》德环发[2005]304号,明确委托依据、事项、权限和时限,并向社会公布。二是规范行政执法事项,共清理环境保护行政许可事项18项,行政处罚、行政处分、行政决定事项152项,行政征收事项1项,行政强制事项4项,行政确认事项1项。三是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按照《四川省行政执法证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把行政执法人员的专业法培训考试纳入行政执法证核(换)发前置程序,把专业法考试成绩作为行政执法证核(换)发前置条件,考试不合格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我局每年都要组织新进人员和参加考试到期人员参加市法制办组织的公共法律考试,对考试不合格的,坚决不允许参与执法活动。近年来,我局行政执法持证上岗率达100%。四是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按照《德阳市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暂行规定》的规定,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后果等,合理划分罚款幅度,明确从轻、减轻的条件和要求,体现过罚相当、制裁得当原则,使行政处罚更加公正合理和可操作。我局认真组织学习《四川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深入领会《规范》精神,全面执法该规范,做到每一件行政处罚案件都按照《四川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的量罚标准作为行政处罚的量罚标准。五是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程序。进一步完善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程序,增加便民措施。研究确定实施行政决定前后,应当分别告知其享有陈述、申辩和行政救济的权利。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依法要求听证的,都依法组织听证。实施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都使用了统一的执法文书格式,强化文书的统一使用和管理。按照四川省环保厅的要求,我局一直使用规范的、统一制作的法律文书;对没有告知行政相对人陈述、申辩和法律救济的权利和没有告知听证的权利的案件,一律按照违反行政处罚程序予以撤销。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局行政审批科开展了“主动介入,上门服务”、“积极协调,集中审批”、“开启绿灯,简化环节”等活动,服务灾后重建。六是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投诉受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网络、电话、信函三种固定投诉渠道,形成一套公开受理、迅速查处、严格追究、反馈结果的工作机制。我局保障12369投诉电话畅通,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形成了基本的投诉渠道,在德阳市环保局网站上开辟了投诉专栏,拓宽投诉路径,成立了科,处理各类投诉案件。2010年,全市共处理各类环境投诉案件1000余件。

五、完善环境执法监督机制,强化环保“六项权力”监督制约。

一是加大对法律、法规、规章实施情况的监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计划、有重点安排对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执法检查,及时发现贯彻执行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全面正确贯彻落实。一是对行政处罚案件的监督,每件行政处罚案件,法宣都要进行审查,并将审查意见提交案审委员长审议。二是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并将按规定将规范性文件报市政府法制办备案。三是每年进行环境处罚案件评查,对案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市通报,起到了警示和教育学习的作用。四是积极参加省环保厅和市法制办的案卷评查,在省环保厅的案卷评中,我市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二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今年参加市法制办的案卷评,四个行政处罚案卷均被评为优秀案卷。五是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及有关政策,对法制工作典型经验和事迹进行宣传学习,对系统行政违法典型案件予以曝光。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认真进行调查核实,依法及时作出处理。六是强化行政管理“六项权力”的监督制约,主要是环保行政审批权、环境行政评审权、环境执法权、环保资金和项目分配权、物资设备采购权、干部人事权等。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法院、检察院等司法监督以及监察、财政、审计等专门行政监督。

六、加强行政调解工作,提高行政调解质量。一畅通行政调解渠道。

坚持“以人为本,复议为民”,向群众敞开大门方便群众投诉,凡是公民提出申请、依法属于受理范围的,都积极受理。不予受理行政调解申请的要慎之又慎。加大对行政调解权利告知、行政调解案件受理的力度,对不履行告知义务、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行政调解案件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二是提高行政调解质量。坚持重依据、重证据、重程序,按照公平正义的根本要求,做到依法审查、公正裁决,把公平正义的办案原则落到实处,增强行政复议的公信力。三是注重和解功能。在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积极采取行政调解方式,在平等、自愿、合法的前提下,有效化解行政纠纷,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2010年,我局共受理行政调解案件23件,全部调解成功,达到了化解矛盾的要求。

篇3

(XX市发展计划局XX)

自今年担任市发展计划局局长主持工作以来,我忠诚党的事业,严于律己,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计划局全体干部职工,以XX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XX”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发展计划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和参谋助手作用,开拓创新,积极工作,使我市发展计划工作在2005年出现了新面貌,有了新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我履行职责的情况作具体汇报如下:

一、依法履行职责情况

我局是主管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市政府工作机构,主要负责组织编制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加强实施过程中的宏观调控,促进群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组织实施全市发展项目的包装、储备和申报,搜集、项目信息,对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实施项目监管;研究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情况,对全市经济运行态势进行预测、监测和分析;主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对全市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进行总体指导、协调和监管等工作。

由于我局是一个新单位,人手少,任务重,且大多数同志都是新手,工作开展尚属于摸索阶段。针对单位实际情况,我充分调动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工作重心着重放在规划编制、项目管理、资金争取、投资监管、对上联系等几个方面,通过集中精力抓好这几方面工作,推动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加强调查研究,合理编制我市“十一五”规划

经济发展,规划先行。2005年,我市的“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我局作为牵头单位,把“十一五”规划编制作为今年重点工作之一。为了保证规划的科学性,我局聘请相关专家进入规划编制课题组;为了确保规划编制的全面性,我局按照规划编制的进度,对全市重点行业、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等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XX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目前,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已在《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形成了《XX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第八稿)》。现在仍在进一步征求意见和修改中,将顺利提交市人代会审议。另外,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充分落实规划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基础和指导作用,我局在完成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规划的基础上,指导和帮助相关镇乡完成了产业布局和城镇发展规划。

(二)抓好项目管理,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

2005年,我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万元,同比增长XX%;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XX%。围绕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奋斗目标的完成,在项目管理方面主要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1、加快项目库建设步伐。围绕资源开发和产业链的打造,增强项目承载能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我局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项目的策划包装工作。今年以来,我局共收集和整理各类建设项目XX余个,经过认真筛选,XX个项目通过XX信息网进入XX市项目储备库,为今后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利用项目管理系统,建立了XX市项目储备库,现已入库项目XXX个,预计总投资XX亿元,积极包装和筹划成熟招商项目XX个,预计总投资XX亿元;积极申报重大项目XX个,预计总投资XX亿元,争取列入国家、省、成都市“十一五”规划。

2、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的跟踪和服务。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XX项目工作的意见》、市委XX会会议纪要和XX市委、市政府目标督查办公室、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XX市2005年重点项目专项目标任务的通知》X文件精神,加大对确定的XX市和我市重点建设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随时了解工程进度,并按月向市委、市政府报告项目建设投资完成情况,及时协调和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促进各类项目顺利实施,确保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的完成。

3、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精神。为了促进各类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我局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对“项目年”工作的总体部署,对固定资产投资审批及时进行了调整,对非政府性投资且不属于国家限制建设的项目坚决执行了备案制,对非政府性投资国家限制性项目执行核准制。并对重大项目开通了“绿色通道”,加快了项目建设步伐。今年,我局共审批政府性投资项目XX个,对XX个企业投资项目实施了登记备案,核准项目X个(其中X个项目取得了省发改委的项目核准)。

4、加强项目的监管。为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积极的作用,我局积极履行监管职能,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对政府投资项目,特别是对上级补助投资建设项目的监管工作。今年,我局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对我市XX公路、污水处理厂、乡镇卫生院和传染病医院等国债项目进行了重点稽察。因我市日常管理工作扎实,在省、市的检查中得到了肯定。

(三)积极争取资金,创历年最高水平

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一直是制约我市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而我市地方财力有限,近期内难以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省、市的项目资金支持,尽快提升我市基础设施配套水平的工作十分迫切,也是今年工作的重点。我局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主动地争取上级支持资金,共争取到国家、省和市的各类建设项目支持资金XX元,创造了自1998年国家发行国债以来我市争取项目支持资金的最高水平。其中,XX工程国债资金1274.17万元,是自98年以来我市单个项目一次性争取到上级资金中数额最大的一笔。

这些资金主要投向了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文化事业、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领域,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四)做好投资监管,节省政府建设资金成效明显

今年,我局根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特点,向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加强项目监管工作的措施(包括规范和简化小规模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加强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概算审查等)并被采纳,行成了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得到贯彻落实,有效适应了建设项目监管工作的需要,既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有效推动了工作的开展,又大量地节省了政府建设资金。据今年已完成招标的政府投资项目统计,通过招标活动共为政府节省建设资金XX余万元,节省率高达XX%。

(五)加强对上联系,为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发展计划局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和上级部门的联系,主动积极的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和XX市发展计划委员会、XX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上级部门的工作联系,达到了“人熟、事熟、信息通”,为我市做好对上争取国家、省、市的项目资金支持,申报重大项目等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及时预测预警,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1、完成《2005年上半年XX市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报告》《发展与研究》8期、《望远镜》6期,对我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建议和思考。

2、每季度定期开展经济形势预警预测分析并形成了分析报告。

3、做好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沟通,编写了《2005年XX市经济运行情况及2006年展望》、《XX市工业集中发展区2005年发展情况及2006年展望》、《XX市“十一五”及2006年天然气需求情况报告》等各类经济运行信息十余篇。

4、开展政府应用型课题研究,如《XXXXXX》、《XXXXX》等。

5、针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难点重点热点积极向政府提出对策建议,拟定的《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被政府采纳,以XX号文件的名义下发。

二、自身作风建设情况

以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本机关作风建设的带头人。

1、坚持学习。由于感到自身的学识、能力和阅历有限,一直在坚持学习,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已经能够比较从容地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主动接受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今年在参加领导干部轮训班的同时,积极参加保先教育中各项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写出学习心得、党性分析报告,针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深挖根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积极整改。通过这一系列学习,使自己对“人活着为什么,当官为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有了更明确认识,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按守则自律。上级规定不准做的我绝对不做,上级要求达到的我争取达到,不违章、不违纪、不犯法,珍惜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和权力。二是用制度自律。我严格按本局制定的廉政措施办事。在人事、经济等重大问题上都经局务会讨论决定,力求秉公办事。

三、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人能敬业爱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有些工作还不够过细,一些工作的协调处理不是十分到位;第二,自己的理论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单位工作的要求。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不断加强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敏感性;

2、认真提高业务、工作水平,注重各类知识的学习,尤其是经济方面信息的及时获取和正确分析能力,提高胜任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发展计划局的职能作用;

篇4

一、科学发展观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出了新要求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重大意义,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科学发展观对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新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对关于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对“发展是硬道理”重要论断的丰富和完善,指明了新形势下发展的方向。按照关于政体的理论,要求政府管理体制必须有利于推动发展,有利于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实质就是通过改革创新,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就是要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廉洁型政府,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尽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

2、科学发展观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出了新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政府的职能定位和职能履行上,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具体的职能发挥上,注意严格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切实为市场主体服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要把服务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营造和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对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群众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社会和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对政府运行机制提出了新要求。政府运行机制决定着工作效能,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发展环境的优劣、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竞争力的强弱。我县与发达地区最大的一个差距,就是政府运行机制的创新不够,无论是统筹协调,还是快节奏、高效率的服务,都存在着不到位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政府运行机制创新,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通过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加快“三个转变”,即: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传统型向务实高效型转变,从阶段型向稳定创新型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凝聚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的合力。

4、科学发展观对政府行政行为提出了新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与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政府的一切行政管理行为都要坚持依法行政,一切施政行为都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以及子孙后代负责,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在政府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上,充分体现服务发展的特色,充分体现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进而实现整体上的行政行为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二、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近年来,全县政府系统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各项工作都有了新发展,特别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有探索、有创新、有进步,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实际工作中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转变。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个别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还不够,想问题、定政策、作计划时仍习惯于指令式指导、凭经验办事,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还没有真正转变到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按市场规律办事的轨道上来;对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的不够深、不够透、不够细,解决的方式方法简单、单一,传统的还比较多,法制观念、市场观念、统筹观念还不够强。二是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上,有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仍然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习惯用微观管理方式去管理宏观经济,用直接管理方式去管理间接的事务,用单一的行政手段去管理综合性的问题,用管制性方式去开展服务性的工作,“缺位”、“越位”和“错位”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政府该管的事没有管好,不该管的事没有彻底放开。同时,少数部门“有利则争、无利就推”,管理趋利化、执法趋利化现象仍然存在。三是公共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们围绕解决群众要求最迫切、社会最关注的吃水、行路、上学、看病、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办了一些实事好事,但受财力的限制,加之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等领域仍以政府投资为主,尚未形成吸引社会投资进入的有效机制,整体上仍然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从思想层面看,一些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因循守旧、求稳怕乱、唯书唯上,思路窄、办法少,畏难情绪重,缺乏开拓创新意识。一些部门和少数领导干部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将部门利益、小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置于全局利益、群众利益之上,个别部门甚至存在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私有化。从体制层面看,条条对政府机构设置干预过多,设置不尽合理,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相互扯皮,甚至造成政出多门、相互打架。垂直管理部门的人权、财权、物权在上,事权在下,地方政府在事权与人权、财权管理上不对等,缺乏有效的工作手段。从机制层面看,以政事分开为突破口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公共服务机制尚不完善,事业单位改革相对滞后。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能界定还不十分清晰,政府包揽的社会事务过多,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政企关系、政资关系虽已基本理顺,但仍然存在微观经济领域干预过多的问题。政府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活动的能力建设还需加强,政府服务体系、管理手段等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从工作层面看,一些部门大局意识不够强,纪律松弛,作风漂浮,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汇报衔接工作随心所欲,不按程序办事,协调配合不力,干工作斤斤计较,只讲分工不讲协作。一些同志精神状态不佳,干劲不足,不求上进,工作标准低、效率低,在落实决策时拖拖拉拉,在履行职能时不负责任。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政府管理和自身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按照为民、务实、高效、和谐的要求,切实加以整改完善,准确定位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推动政府工作的科学决策和高效运转。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取向

政府职能定位正确与否,是政府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发挥相应作用的关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1、加强和改善政府经济调节职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对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既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科学规划、政策指导和信息,着力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突出政府宏观管理与规划职能,推动发改、财政、金融等部门加强宏观规划和监督管理,切实减少微观管理和具体审批事项,实现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

2、加强和改善政府监管市场职能。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发展和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联系政府、服务企业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协调企业间关系、矫正企业不良行为的行业自律作用,完善行政法规、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督体系,有效维护市场秩序。严格依法行政,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快建立权责分明、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切实纠正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的问题。

3、加强和改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社区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把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

4、加强和改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调整和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结构,提高全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每年都围绕群众关注的水、电、路、学、医、住、就业等方面办成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四、探索建立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根本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关键是运行机制的创新优化。要着眼于提高决策水平、增强服务能力、规范政府行为、加强绩效管理、提升行政效能,在八个方面探索建立推动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是探索建立科学正确的政绩导向机制。建立科学的新型政绩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干部行为导向机制,引导党员干部按照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机制,促使各级政府积极探索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为基点,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注重速度和质量同步,当前和长远兼顾,人与自然和谐,“显绩”与“潜绩”相统一的政绩导向机制,使部门的工作业绩和政府的整体政绩都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是探索建立科学民主的政府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和行政机关决定相结合的政府决策机制,使行政决策更加符合群众实践意愿、切合工作实际、遵循发展规律,通过民主决策,形成系统完善的政策法规、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全面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健全完善政府工作规则、重大事项决策程序以及专家咨询、意见征询、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高决策的实效性,坚决杜绝盲目性和随意性。建立行政决策的评价问责制度和效能监察机制,谁决策、谁负责,实现决策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三是探索建立客观准确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职责明确、奖惩严明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重点工作、重大工程、重要项目领导包抓责任制,对重点任务逐一细化分解,逐项明确并靠实到分管领导、牵头部门、具体乡镇和责任单位,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综合考核办法,科学设置考核项目,合理确定考核分值,按照部门职能和性质,采取基数加增长、基础加发展、定量加定性的办法,实行乡镇、部门交叉打分与领导评价、群众评议相结合,严格考核评估。

四是探索建立鼓励创业的激励扶持机制。围绕推进“全员招商”,建立以优惠政策落实为重点的全方位创优发展环境的扶持机制,加快开放开发,扩大交流合作。围绕培育骨干企业,建立以资金奖励为主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竞争力。围绕提高创业技能,建立以整合资金、整合项目、多层次搭建平台为主的劳动力技能培训机制,不断夯实“全民创业”的基础。围绕激发和调动工作积极性,建立以奖代补机制,支持乡镇夯基础、抓产业、兴商贸,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五是探索建立相互联动的协调配合机制。在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配合有力、执行顺畅的协调配合机制,形成既严格程序、又快捷高效,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互促共进的工作格局,努力打造团结协作、合力攻坚、共事共为、推动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对重点项目要建立县乡联手、企地联合、部门联动的争、引、建机制,着力提高重大项目的支撑拉动效应。

六是探索建立务实高效的工作落实机制。大力推行重点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度,明确具体工作内容、时限要求、责任主体和配合部门,实行手册管理,责任到人,限时办理,切实建立起决立行、行必果,干一件、成一件的工作落实机制,结合绩效评价和政绩导向机制的推进,促使公务人员会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在干事创业中发挥带头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作用。强化督查调度,探索建立工作责任公开承诺、工作进展媒体公示制度,对重点工作实行月调度、季观摩、半年总结,加大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促进工作落实。

篇5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重要经济杠杆。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和基础,也是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依法治税。依法治税是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发展经济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税收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市场经济需要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税务机关只有公开、公平、公正地执行好税法,依法保护好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各类税收违法行为,才能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依法治税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基本职能,促进税收与经济的同步增长

基层税务机关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硬指标在于组织收入。要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制止和防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不动摇,切实加强税收管理,不折不扣地执行税法和税收政策,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基本职能,保持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一是加强收入的预测与监控,做好同行业、重点税源税负分析,优化现有监控程序,及时掌握收入情况,做好区域结构分析,尤其是加大县域收入结构分析的精确度,增强收入预测的前瞻性,确保科学、合理组织税收入库。2007年,我局共组织税收收入25100万元,2008年,市局核定税收任务27800万元,针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局实施税源控管互动机制,及时分析预测税源增减因数,确保顺利完成全年任务,截止4月底,我局共组织入库各类税款13835万元,占全年市核任务的49.76%,超时间进度16个百分点。二是更加注重税源、税户基础管理。积极开展税收分析工作,注重掌握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源变动情况;全面推进各税种纳税评估工作,加强对非正常户、亏损企业的纳税评估,防止偷逃税案件的发生。积极转变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在2007年“四位一体”互动机制的探索运行基础上,2008年推出实施方案,全面实施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互动机制,明确各相关单位职责,提高执法效率。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税基管理,深化纳税评估系统网站、货物发票税控系统、基层“一户式”信息查询软件、河北地税决策支持应用系统及双定户定额管理等多种征收管理系统,运用绩效考核办法提高管理质量,切实解决“梳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加强重点税源管理的同时,逐步扭转钢铁企业占税源比重大的局势,向小税种、小企业、小行业要收入。三是深化纳税评估,强化服务,挖潜增收,重点抓好钢铁、水泥、制锹、纺纱等行业的纳税评估,实施约谈制,突出对税收政策执行的监督与提醒,防止和减少违法犯罪。四是加强稽查,规范整顿税收秩序,坚决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堵塞税收流失的漏洞,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

三、依法治税的基本要求是落实各项税收政策,重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调节分配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层税务机关要从服务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在维护税收法规、政策统一的前提下,重点宣传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促进全县经济发展。2008年,滦南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工业立县”理念,坚持把工业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来抓,地税工作紧跟全县工作要点,树立工业兴税的观念,注重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政策,使企业焕发生机,增加税收收入。同时以培植骨干税源为重点,加强重点税源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调研,提供积极有效的政策服务把大税源做强。鼓励支持和壮大民营经济发展,改进对民营经济的服务与管理,不断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创税能力,截止4月底,我县民营企业入库税款7722万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55.81%。

四、依法治税的关键举措在于维护纳税人的权益,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努力实现纳税服务的个性化

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办学定位;政府职能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事业迅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化,质量不断提高,一个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

一、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起点

(一)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长

2004年的统计表明,全国共招收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学生447.34万人,其中全国高职(专科)招生 237.43万人,占53.1%;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 1333.5万人,其中高职(专科)在校生达到595.65万人,占44.7%。O可以说,高职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高等职业院校已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

(二)高等教育资源扩大,高职校均规模增加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扩大,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731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占 60.5%。吖半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扩大,高职的校均规模也不断增加,校均在校生规模由2003年的 2893人增加到2004年的3209人。③

(三)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2004年中央专项资金完成了重点向数控技术专业领域倾斜,以加快培养数控技术人才,满足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扶持了浙江、江苏、上海、四川、湖北、江西等6省市、3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④改善了办学条件。

(四)开创了地方统筹的高教管理新体制,政府统筹迈出实质性一步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的两级管理格局。省级政府加强了对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进行了结构布局调整,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明显扩大。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已经形成了部际联合会议制度、联合多部门解决高职问题的制度,开创了多部门合力解决高职问题的新局面。

(五)步入依法治教的轨道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体系、实施和保障条件等进行了规定; 2001年颁发国家民委、教育部《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2004年印发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使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依法健康发展的新轨道。

二、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工作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截至2004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3%,本科生为84%,高职传科)生仅为61%。⑤2005年高校毕业生中,高职生占到近一半的比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生源竞争激烈,扰乱正常办学秩序

部分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统计表明,2003年我国高职招生计划数大于报名数,有的高职院校报到率仅为30%,一些高职院校为争取生源,不断降低录取标准,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声誉和质量。近几年,一些职业技术院校为抢生源,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如各种招生中介的出现、刊登虚假广告、利用高就业吸引高中毕业生等行为;有的职业技术院校以与一些名存实亡的用人单位签有就业合同为幌子,吸引学生就读,⑥扰乱了常的招生秩序。

(三)发展定位不明确,没有形成办学特色

一些高职院校对自身定位不清,有盲目攀高升格和办学向学科型靠近的倾向。部分高职院校以能帮助学生高考复习为招揽学生的手段,变相地使高职院校成了第二次高考的预备学校,偏离了创办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一些高职院校为迎合学生升人本科院校的要求,基本上参照传统的本科和专科模式办学,参照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开展教学,没能体现出高职鲜明的办学特色。

(四)社会及公众对高职的认识依然存在偏见

社会包括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未达到应有高度,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企业转制、机构调整等现象,使大量工人下岗待业,也使培养一线生产人员的职业教育受到严重的冲击。

我国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和现行的高考制度使高职发展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双重困境”。现行的严格筛选的高考制度决定了目前高职的劣势地位,成绩好的学生不愿上高职,而部分成绩不好的学生,由于高职收费高于一般本科而上不了高职。

(五)管理体制的统筹与协调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20世纪90年代,国家权力下放,确立了省级政府的高职审批权。实施地方统筹以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面临严峻挑战,女~2004年对高职层次招生没有按计划控制住规模,超招了30余万人。⑦在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适应区域差异的分类指导等方面,中央政府也没有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在宏观调控面临挑战的同时,微观层面的学校办学自主权也没有真正落实。尽管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32条至第38条规定了高等学校有7项办学自主权,但高职院校在招生、课程开发、教师聘任等方面仍缺乏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的权力。

(六)投入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限于经费投入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多开设硬件投入很少的文科专业,专业设置不能满足社会与产业发展需求。

投入不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实验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三、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

(一)坚持就业导向是长期发展策略

每年的经济增长不足以解决当年的就业问题。从高职发展本身来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三大瓶颈:办学难、育人难、就业难。高职每年培养数百万学生,如果不以就业为导向,而是以学科为导向,每年就可能给社会提供超过150万-200万的青年失业人口,⑧高职发展就会受到社会质疑。因此,必须进一步确立高职的就业导向,坚持在教育目标的确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各方面落实就业导向的原则。

(二)明确办学定位,实现与普通高教错位发展

1.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我国行业门类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既需要一定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层管理的拔尖人才,更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按照本地经济特点、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在培养层次、学科特色、服务区域等方面正确定位,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社会和企业的认同。

2.与普通本科教育各安其位、错位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服务于不同就学人群的高等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服务领域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只有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找准自身特色,才能与普通本科教育形成不同的发展优势,从而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

(三)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对高职的投入

1.明晰中央与省级政府的职责,切实落实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

省级政府应加强对高职的统筹管理,并下放高职办学权,逐步扩大高职在办学、招生、专业设置、学籍管理、课程开发与安排、教师聘任、教材选用等方面的权力,落实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

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教育部门内部,而是来自经济部门和就业部门。教育部门与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密切合作,共同参与教育的管理和决策,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高职只有联合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才能保障健康发展。

2.加大投入力度,运用财政手段宏观调控

政府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实训基地建设对经费投入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工科专业对实训条件要求比较高,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给予本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上的大力支持,以加快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3.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机构学生就学援助体系

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政府需要投入必要的资金,通过“奖、贷、助、补、免”等形式,扶持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

(四)建立面向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办学机制,激活办学活力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提高人力资源水平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办学要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拥有丰富的高中毕业生资源,高职院校要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吸收农村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使之成为高技能人才;随着社会用人层次的提高,城市一些高中毕业的待业青年由于没有大学文凭,无法进入就业领域,高职院校也需面向这一群体,避免其成为“新失业群体”。

专业优势就是就业优势,高职就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结合部。为此,高职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本着灵活设置、宽窄并存的原则,大力推进专业结构调整,改造传统专业、发展紧缺专业,努力做到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要瞄准国内就业市场,还要着眼于国际就业市场,为国际就业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提高我国在国际就业和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有效利用中介组织,促进高职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现有的劳动、职业与就业中介机构基本处于分割状态,职能单一且服务面窄,职业与就业政策、法规、咨询和培训能力均不能满足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的需要。为此,应大幅度提升现有的各类劳动、职业与就业中介机构的能力建设,如提高中介机构的行业准人与从业人员资格标准,鼓励中介机构加强与劳动供给与需求方的联系与合作,鼓励中介机构拓展服务职能、增加创业咨询等服务,促进其服务方向由档案服务型和“牵线搭桥”介绍型向综合咨询型的服务转变。此外,各类中介机构还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优先领域的就业需要,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咨询、服务功能,如提供针对高职毕业生的专门就业服务、创业服务等。

(六)加强发达与贫困落后地区“对口支援”,带动西部地区高职发展

大力加强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贫困地区高职教育“对口支援”,带动西部地区高职发展,是地区之间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实施东部与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对口支援”的途径很多,如采取东部发达地区出资在西部地区建立高职院校,或者为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提供经费及信息支持,以及为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等。

(七)拓展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

应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和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同时,积极与国外教育机构、企业等建立联系,加强对外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注 释]

①②③教育部新闻会.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公告[Z].2005-03-0l.

④教育部2004年第二十一次新闻会.介绍我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有关情况[Z].

⑤大学生就业率增涨了三个百分点[EB/OL].新华网,2004-09-29.

⑥曾耀山.应及时扼制职业院校招生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EB/OL].cnhubei.com.

篇7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 职业发展 工作对策

为更好地了解我系毕业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职业发展状况及适应情况,掌握他们在各类用人单位评价中所处的位置,以便更清晰地发现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我系于2010年3月―6月期间,对分布在广东省内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研。此次调研共走访了佛山、广州、深圳、中山、东莞等区域的二十余家企业,调研对象为我系2003届以来的高职毕业生,调研形式以企业相关人员、毕业生座谈交流会和发放问卷调查形式为主,辅之以非正式的电话交谈,共对227位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其中男生占35.2%,女生占64.8%。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自2003年以来,我系为社会培养的毕业生人数达1400余人,平均初次就业率达97.82%,总体就业率达99.65%,毕业生每年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经调查数据统计,我系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有92%以上属于纺织类企业及与纺织行业密切相关企业。绝大多数毕业生找到了与自己专业对口或有很大专业关联性的就业岗位,并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干,挖掘自身的潜能,这与我系培养教育的宗旨和方向是相适应的。在就业结构和就业区域方面,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广州、佛山和深圳占35%,其它珠三角地区占56%,珠三角以外地方毕业生人数较少,这说明毕业生对经济发达地区比较青睐。

二、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

此次调研共设置了6大模块,包括专业对口率、就业区域、就业跳槽情况、薪酬情况、就业满意度等,具体情况如下。

专业对口率:

工作所在地:

跳槽次数:

第一个月收入:

目前的月平均收入:

就业满意度:

1.就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薪酬待遇情况。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得知:我系毕业生主要工作单位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就业对口率达到92%以上;虽然就业初期的起薪比较低,大多数毕业生月薪在1000元以下,但是经过3~5年的工作锻炼和发展后,73%的毕业生能够拿到2500元以上的月薪,在相同行业中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大约有52%的毕业生就业后有过跳槽的经历,但总体看来绝大多数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度还是比较高。

这些数据分析表明,毕业生在经历大学三年的专业理论学习之后,对纺织行业有较深的了解,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从我们走访的20余家用人单位的领导和部门管理人员的综合评价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满意度都比较高,尤其体现在几个方面: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专业素质、责任感等。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政治素质较高,业务过硬,工作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经过几年的培养一般都能成为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和业务能手。

不过,在创新能力及竞争能力方面,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用人单位强调,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企业不仅仅注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人际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能够不断地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这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已不能够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企业在招聘时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工作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人际沟通表达能力等,这也为我系今后的学生培养目标指明了一个方向。

3.毕业生对我系教学工作的评价。

从总体来看,毕业生对我系的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实训实践等方面的总体评价满意度较高,但同时也对某些课程设置、人文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1)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相关课程,使其更加与工厂的实际生产接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2)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尽可能多地开设一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2009年开始试行的“2+0.5+0.5”教学模式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3)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政策程序的指导,尽可能早些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在校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

三、工作对策

为进一步加快专业建设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我系将结合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根本要求和重要途径。近些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通过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要把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制定远大的人生目标,立足于把毕业生培养为社会所需要、企业留得住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2.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促进工学结合与就业更加紧密结合。

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竞争的激烈、人才观念的转变,使得社会越来越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强、具有实践经历的应用型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进一步开拓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整合、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具有鲜明特殊的以职业技能实践训练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2009年试点实施的“2+0.5+0.5”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于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工学结合教学对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缩短毕业后与社会接轨的适应期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精心组织各类学生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精心组织在校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学生在校期间,尽早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对学生择业心理辅导、就业政策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定期邀请社会和企业行家能手进校开展各类专业讲座、报告会,帮助学生尽早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树立科学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同时,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相应的财务知识和运营知识,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问题,引导学生在成功就业、优质就业的基础上实现岗位创业,为毕业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树立全心全意为毕业生、用人单位服务的意识,将过去“管”就业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服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模式,强调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主动邀请用人单位来校选拔人才,树立良好的服务品牌;高效地收集和整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进一步完善招聘信息网络平台,促进招聘信息的更新频率,为毕业生提供便捷、及时、详细的招聘信息;定期跟踪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对有需要的毕业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篇8

宣纸书画纸均属于手工纸行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国内外手工纸产量都在不断下降。目前,欧洲手工纸作坊大都隶属于博物馆、文化保护部门、学校等,极少数进入纯市场运作,无论归属于哪个部门,政府每年均要安排专款补助,使之能够保存、传承。相比而言,亚洲国家和地区情况略好,但濒危状况也令人堪忧,我国手工纸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年产30万吨下降至20__年的1.5万吨左右,产地也大量减少,主要分布在安徽、四川、浙江、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

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宣纸书画纸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以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一批生产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效应逐渐显现;先后形成了“__”、“__”、“__”、“__”、“__”、“__”、“__”等十几个著名品牌,其中1家获国家驰名商标、6家获省著名商标,产品畅销全国和东南亚及欧美市场。特别是注册于1984年的__牌宣纸先后三次蝉联国家金质奖,__牌宣纸商标于1998年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2年我县宣纸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原产地理保护产品”。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又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依托宣纸独特的手工技艺和书画艺术界的影响,我县书画纸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手工书画纸生产营销基地。

截止20__年,宣纸书画纸行业完成产值6亿多元,实现税收4700多万元,从业人员万余人。我县地理标志(原产地域)保护授牌企业14户,年产宣纸近千吨,其中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__”牌宣纸700余吨,占宣纸总产量的70%以上,年产值2亿多元。宣纸书画纸生产加工企业(户)380余家(仅__镇宣纸书画纸生产加工企业(户)280多家),年产值4亿多元。

宣纸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原产地理保护产品和申遗的成功,使__县作为宣纸原产地的地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正宗宣纸”只产于__县的美誉度进一步提升,特别是“__”牌宣纸1998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各地的宣纸书画纸专卖店,把“__”牌宣纸作为镇店之宝,把有“__”牌宣纸销售作为一种荣誉。

汉文化热、书画热的悄然兴起,“书法进课堂”活动的逐步开展,必将带动宣纸书画纸市场需求,宣纸的古籍印刷、邮票印刷、宣纸纪念品收藏等宣纸加工领域的开拓,也将对宣纸书画纸市场需求产生拉动。

全县上下已形成进一步做大做强宣纸书画纸产业的共识,加快发展宣纸书画纸产业的氛围已经形成,宣纸文化旅游已成为我县旅游的重要品牌,宣纸博物馆、__镇宣纸书画纸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宣纸书画纸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宣纸作为文化产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作为高级书画专用纸承载着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宣纸制作过程体现了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宣纸和制作过程本身就是宣纸的文化发展史,到目前为止,我县研究宣纸文化的专业人士甚少,且深入不够,至今没有在根本上对宣纸文化的本身内涵、宣纸与地缘的关系、宣纸的环境关系等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宣纸的文化张力没有充分展示,缺乏对宣纸文化的提炼和本质描述,在宣纸的大品牌的树立、宣传上只停留在表面,缺少更深层次的内容,手段也较为单一。

宣纸书画纸是__县的特色产品,入行门槛低,企业(户)数量多,企业(户)主素质参差不齐,对宣纸这一大品牌的文化内涵认识不够,保护意识差,只顾眼前小利,造成技工无序流动、假冒“__”名牌产品时有发生,书画纸冒充宣纸、企业(户)之间竞相降价(特别是书画纸)、机械纸冒充手工纸销售等行业不自律行为已成常态,已经影响到行业自身的发展和地域优势的发挥,影响宣纸原产地声誉。

一是宣纸生产的主要原料青檀皮和稻草的基地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青檀造林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自建基地也取得突破,燎草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但长杆稻草种植面积减少,稻草收购难,短期内原料供应仍趋紧张,书画纸生产原料全部从四川、河北等地购进,完全受制于他人,原料成本高的局面依然存在。二是宣纸书画纸生产苦、脏、累工种多,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习艺周期长,职业寿命短,易患椎肩盘突出、腰肌劳损、关节炎、手部皮肤病等职业病,容易导致技工流失和招工难等问题。三是宣纸书画纸生产存在原料加工和产品生产两个环节的污染,除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有规范的污染治理设施外,大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不到位,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青檀皮加工点多面广、处理成本高,特别是书画纸生产企业(户)规模小而散,集群度低,治理设施简单,不能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

书画纸在我县原来就是类宣纸的概念,从引进龙须草浆板开始也是围绕这个核心要求生产,由于企业(户)恶性竞争,书画纸的质量标准难以坚持,特别是“机械书画纸”(售价仅为手工书画纸的三分之一)的出现,对我县书画纸行业形成很大冲击,现在浙江富阳书画纸已用“

纸寿千年”的概念抢占市场,而我县书画纸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位。生产企业只是一味按客户的价格要求生产纸,甚至以机械纸冒充书画纸,以低端纸冒充高端书画纸销售,没有充分发挥__县是宣纸原产地这一地域优势,明确书画纸发展定位,打造书画专用纸这一品牌。围绕“建设全国最大的宣纸书画纸生产加工地,最主要的营销集散地,最有影响力的书画艺术界名流创作交流活动地”这一目标,打造__县宣纸书画纸的升级版,是当前宣纸书画纸产业转型发展、加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要组织专门力量研究和挖掘宣纸文化,宣纸是__县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与__县同气连枝,与中国的书画艺术共同发展,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对宣纸文化进行挖掘提炼和描述,带动宣纸行业发展升级。二是要做好宣纸旅游文章。加快宣纸文化园内宣纸博物馆及后期工程、宣纸(文房四宝)大市场工程的建设进度,丰富宣纸文化旅游的内容,拓展宣纸文化旅游的亮点。三是要做好手工书画纸品牌创建工作。行业协会要积极引导宣纸书画纸企业(户),树立品牌意识,创优创牌,明确书画纸发展定位,以高端手工书画专用纸生产销售基地为发展目标,与低端、机械书画纸错位发展。四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在宣纸文化产品开发上要发挥更大带动作用,在宣纸纪念纸,邮票、古籍印刷等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宣纸文化产品的研发力度,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带动宣纸行业发展规模。

一是要切实抓好原料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宣纸原料基地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基地建设任务,鼓励书画纸企业在外建基地。二是要切实解决好企业技工流失和相关政策落实等问题。制定宣纸技术人才激励政策,将宣纸产业有的工种确定为县级特殊工作,在退休、养老、医疗等方面给予扶持,以稳定和巩固宣纸技工队伍,开展县级宣纸工艺大师的评定,对获得县级工艺大师称号的人员,县委、县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宣纸技工的荣誉感。三是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污染问题。制定宣纸书画纸集中发展的政策措施,将__镇宣纸书画纸产业园作为县重点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四是要对行业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依法打击,为宣纸书画纸市场打造一个公平的环境,促进宣纸书画纸行业良性发展。

篇9

一、分析检查阶段取得明显成效

我局自学习实践活动进入分析检查阶段以来,全局上下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委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实际,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坚持学习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不断巩固和扩大学习调研阶段的成果,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队伍思想实际,深入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纪念党的召开30周年大会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省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会议精神,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了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

(二)充分发扬民主,征求意见广泛深入。在前一阶段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在更大范围广泛征求了基层单位、党员群众和服务对象对推动科学发展的意见、建议,认真查找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走访座谈155人,召开座谈会8次;其中,沿街商户36人,乡镇代表23人,县直部门单位55人;党代表2人,人大代表8人,政协委员1人,其他调查对象30人;共查摆问题20条次,梳理汇总为普遍性问题4个,集中性问题8个,一般性问题4个,个别问题4个。促进了全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思想共识的形成。

(三)高质量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多层面接受分析评议。坚持把形成高质量分析检查报告作为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环节,在充分运用调研和民主生活会成果,扎实做好“四对照、四检查”的基础上,深入查找问题,深刻剖析根源,形成了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并书面广泛征求意见,召开局党组扩大会议,进行研究讨论,根据“四评、五议、两公开”的要求,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认真评议,进一步征求了改进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四)坚持统筹兼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一是为继续加强学教活动宣传氛围,投资万余元在办公区绿化带内设置高标准宣传牌8块,在两座办公楼之间设置近70平方米的大型学教活动宣传牌1处。同时,见缝插针,分别在办公楼大厅、活动办公室设置设置宣传标语、学习园地和查摆整改问题一览表,使我局学教活动氛围更加浓厚。二是自主创新,积极实施了“三让、四员”工程。“三让”,即让班子强起来,让党员红起来,让城市靓起来;“四员”,即“以构建和谐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者为落脚点,强化以人为本,当好‘服务员’;以充分发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职能为着眼点,提高协调处置能力,当好‘协调员’;以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能为拓展点,提早准备抓好落实,当好‘预报员’;以树立良好形象为着力点,加强宣传教育,当好‘宣传员’。“三让”工程的实施、“四员”活动的开展把我局的学教活动推向了,班子结合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近一步的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热情得到了提高。营造了人人争当优秀、个个争做学教活动排头兵的浓厚氛围。三是工作分工明细、责任到人,相继制定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配档表》和《查摆整改问题一览表》,明确了活动层面、活动内容、完成时限、责任人和查摆整改问题牵头领导、责任人、责任单位、整改时限和开展进度,形成了全局抓学习、部门抓整改、人人得提高的良好局面。四是全面开展“察民情、送温暖”活动。元月份,局领导班子成员满载慰问用品,先后深入到卞桥镇镇北村和温水镇围沟一村开展迎春慰问活动。给困难党员和贫困群众送去现金、大米、面粉、花生油等慰问用品。在天寒地冻的数九寒天让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共慰问困难党员和特困群众20户,发放慰问品价值达15000余元。五是两促进、两不误。正确处理好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和做好当前执法工作的关系,以学习实践活动促进执法事业发展,把确保城市环境整洁、有序和为民办实事作为首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狠抓作风建设和规范化建设,确保全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二、对照科学发展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我们班子建设状况良好,团结务实、高效廉洁,有思路、有目标、有干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检查分析阶段,我们通过广泛开展谈心活动,多层次、多渠道征求意见,领导班子集体对照检查、个人深入反思等举措,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查摆问题,找出以下不足:

(一)学习有待进一步强化。学习制度不够完善,学习内容还不够规范,存在重干轻学、学用结合不 够紧密的现象。主要体现在理论中心组学习往往因工作需要不能每次都如期进行;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理论政策学习的多,但在实际的执法中运用的少。

(二)统筹协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够,掌握局情民意不透彻,个别环节工作措施还不够到位,有时工作落实不十分到位。主要体现在统筹协调、部门联动需加强,考勤制度、值班制度、特别是高峰出警制度需强化贯彻落实。

(三)创新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创新观念不够,创新举措少,缺少典型培养、总结提炼和对外宣传推广。主要体现在全面调全体党员干部积极性、提高一线党员模范太带头作用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提高。

(四)部分制约科学发展因素有待进一步破解。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尽管我们年年被评为全市先进,执法业绩和执法成效在全市名列前茅,多次被各级领导表扬,但在执法上档次、上水平方面与先进市县相比还有待提高,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执法领域延伸方面,拓展不足,还没有达到无缝隙、全覆盖、还没有形成24小时的执法意识;在行政执法进社区、进村居方面的推进步伐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快。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和分析,主要归纳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琐事多、执法环境差、很多问题又处在社会矛盾的交织点,工作千头万绪,各位班子成员分管的工作任务都比较重,大量的时间用在抓具体工作落实上,影响了学习的经常性和规范性。同时,大家又清醒地意识到,理论学习抓得不紧、学得不深、效果不太理想,最根本的还是主观原因,主要是个人思想重视不够。

(二)以人为本的观念树得不牢。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研究不够,思考不多,对干部职工在想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了解比较少。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个别成员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解得还不够很全面,执法观念、执法方式尚未完全真正转变,部署工作、研究问题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思维模式。

(三)是思想解放不够。未能自觉地运用党的基本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思想不够解放,手脚放不开,政策运用的不活、不准、不到位,队伍管理不严、不细、不规范,进而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应。

(四)以人为本意识还不够强。执法为民意识还不是很强,因工作繁忙而深入群众少,对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回应不够及时,对民生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疾苦关注还不够,对群众合法权益维护还不够很完全,对社会和谐稳定重视程度还不够很深,保障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待加强。

四、今后努力方向和主要整改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今后的努力方向和主要整改措施是:

(一) 抓学习,重教育,加强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深化学习实践活动,树立学习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的思想。加强学习型班子建设,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坚持每周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实行学习情况通报制度,要求班子成员认真制定和落实学习计划,将学习情况在班子会议上通报,将学习成果拿到班子会议上进行讨论。用学习实践成果指导工作,破解难题。

(二) 抓规范,重民主,加强领导班子组织建设。实行集体领导和班子成员分线负责相结合。坚持民主集中制,认真组织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成员重要工作情况通报会、班子成员谈心等活动,加强沟通协调,增强合作意识,努力形成既有集体领导、又有个人分工负责,既有认真履职,又有横向协调、主动配合的良好局面,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 抓服务,强监督,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紧紧围绕执法建设这个中心,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重点,研究制定规章制度,倡导立说立行,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切实改进作风,树立勤政为民的好形象,确保工作有布置、有调度、有检查、有落实。实行执法中队干部向班子成员看齐、执法中队队员向执法中队干部看齐。

(四) 抓制度,严管理,加强领导班子纪律建设。用制度规范各项工作,促进执法管理。开展思想作风纪律建设活动,以发问卷、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等方式公开征求意见,加大群众监督力度。进一步制定完善机关科室和执法中队日常执法工作运行管理制度,不断健全会议制度、执法督察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和高峰出警制度等。强化执法工作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工作落实能力建设。

篇10

摘要: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五—十一五”期间发展调研。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迅速;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与内涵建设得到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提高质量任务艰巨。本文是承担河南《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科研课题的基础篇,课题编号(082400451680)。

中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服务三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教育大省,要推进中原经济区发展,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为重要。现就河南省2001年至2010年中职教育十年发展情况调研如下。

2001年至2010年十年之间,国家及河南省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促进了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国家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密集出台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执行招生并轨政策和薄弱普通高中换牌改制职业学校,政府投资不到位,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等因素,导致全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低潮,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就业不畅,规模下降。

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等七部门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11月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河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豫政[2003]18号)。政府提出了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比例宏观调控的措施,规定各地在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要确保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不低于50%,即普高与中职在校生比例为1:1。

“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省市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先后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等项目。教育部和财政部印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两个文件,对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中职学生实施学费减免政策。2010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使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河南省教育厅开展中等专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推进了中等专业学校的结构优化和内涵发展。一批示范性公办、民办中等专业学校、示范性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骨干,拉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显著、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教学改革强力推进、县级职教中心形成规模,民办中职学校异军突起。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迅速

1.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口数多于普通高中教育。2001年河南省的普通高中有819所,2004年达到909所,2006年达到顶峰955所,到2008年的908所,2010年降为825所,2011年为792所。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001年921所,2006年上升为1023所,2007年-2010年依次为1116、1173、1180、1130所,2011年961所。仅从校口数分析,普通高中的高峰期在2005-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的高峰期为2008-2009年。

2.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增幅高于普通高中。200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37.6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9.98万人;2005年普通高中招生69.9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0.71万人;2007年普通高中招生70.5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5.51万人;2009年普通高中招生64.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3.11万人,首次超过普通高中招生量;2010年普通高中招生62.8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2.47万人;2011年普通高中为64.6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为68.02万人。普通高中年招生的增长期为2004-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从2002到2009年之间以近6万人/年的速度增加。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豫政〔2006〕20号中指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6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实际招生数比这个目标高出20.8%。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在2007年以后处于明显的下降态势。尽管初中生升学率增长较快,以2010年数据比较,升学率也只接近80%,还有20%的学生没有升学,一是走入社会,二是回初中复读。

3.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发展较快

河南省各类学校在校生人数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揭示出诸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