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治理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污染治理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污染治理的方法

篇1

一、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1、运转费用企业难以承受

运转费用的高低是水处理设备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运转费用一般说来由药剂费、人工费、电费、设备折旧费,维护保养费等几部分组成。它们的高低直接反应设备、技术的可靠程度,同时又是直接影响水污染治理效果的重要原因。我国现有的常用技术工艺运转费用就比较高,对于经济效益不太好的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水处理负担过重。致使水污染治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2、设备使用寿命过短

2.1工艺选择不合理。工艺选择不合理是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短的又一重要原因。常见的主要是活性炭吸附和离子交换处理单元。这两种技术对所处理的污水都有一定的要求,若进水污染物浓度过高,活性炭和交换树脂就会很快饱和,失去活性,就需要反冲洗活化.随着反冲洗次数的增加,饱和周期越来越短,以致全部失去作用。

2.2产品质量低劣。由于技术服务单位偏面追求经济效益,设备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就存在问题。如设计时选取的保险系数过小,制造时选用的原材料质量较差,达不到标号,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等。另外,还有选用的配套产品质量不合格等原因。

2.3水质恶劣。由于污水中时常含有酸性、碱性物质,有的还含有较强的氧化剂等,使污水有较强的腐蚀性,设计时考虑不周全就大大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3、污染源难以治理

尽管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但从成百上千单位的排水状况来看,污水排放量大.污染物浓度高的重点污染源却是造成水环境恶化的罪恶之魁。虽然它们的数量不多,但它们对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威协,左右了区域内的污染状况。重点污染源主要是造纸、酿酒、石油化工等。但从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技术和经济状况来看.对污染严重的造纸、酿造等行业的污水治理还未见有可行的技术。对造纸行业曾经提倡过的碱回收工艺,对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确起到一定作用。但本方法只使用于规模宏大的造纸厂,对中小厂家来说是行不通的。投资巨大运转费用高,出现严重的负效益。即使是大型造纸厂,运转情况也不理想,普遍存在运转费高于回收碱价格的现象。而对于利用黑液提取木质素磺酸钠的工艺,也存在技术不完善、投资高,管理复杂、产品销售不好的原因而一直未能推广。只有白水回收技术工艺简单、投资少,经济效益较为明显,而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白水不是造纸污水的重点,它的回收对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影响不大。

二、解决方法

1、加强对技术服务市场的管理。由于环境工程起步较晚,环保技术市场管理没有走向正规化,一直较为混乱,没有形成正常的竞争机制。环保部门应当从服务的角度出发,对技术服务市场进行管理,对服务单位的技术状况,设计、施工能力,以及工程方案的可行性、投资、运行管理等进行严格把关,给企业当好参谋。企业则应当加强信息联系,对所上工程进行投标,展开竞争,对竞争单位的方案进行审查、论证,选出投资最少,运行费最低,处理效果最好的方案,保证工程质量。

篇2

【案例】

河南省相关方面支付的400万元赔偿费,给了年初地跨皖豫两省的重大水污染事件一个说法。

2013年年初,河南惠济河东孙营闸开闸排水,大量氨氮严重超标的污染水体从河南省下泄,导致东孙营闸水位快速上升,超过正常控制水位。安徽涡河亳州境内水质由此污染加重,大批网箱养鱼死亡,淮河干流蚌埠市区及怀远县城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我国是一个流域社会,跨界水事纠纷由来已久。时至今日,我国的跨界水事纠纷已经从简单的水资源争夺、洪水防御中的利害冲突转变为对洁净水资源争夺的冲突。

【剖析】

突发背后的常态

伴随着30多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流域的水体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生态和环境压力,跨界水污染问题成为最典型的水资源冲突问题。

在水资源日益稀缺的当今社会,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社区的人们聚焦于洁净水资源的争夺,同时想方设法将污水排放到其它区域,如排向其它行政区域、产业或海洋。在此情形下,跨界水污染事件作为一个热点问题,影响着不同行政区域间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和生存质量。

近年来跨界水污染事件层出不穷,诸如长江、黄河、海河、松花江、太湖、珠江等流域,均有不同程度的跨界水污染问题发生。

大部分跨界水污染事件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突发性应急事件,但实质上已经成为我国水资源冲突管理中的一个常态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具有自然流动性的水资源管理面临行政区域间管理冲突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导致各种主体对洁净水资源长期竞争性开发所致的困境。

跨界水污染治理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公共品,它和洪水治理有着本质的区别。洪水治理过程中最直接的措施是建造防洪工程,而大型工程措施的有效提供者是政府。水污染及其治理是一个广泛而分散的过程,即人人都是水污染及其治理的行为者。因此,从广义的角度看,水污染本身就是一个跨界管理问题,它或是跨行政区域界限,或是跨行业界限,或是跨社区或企业的界限。由于水污染本身在水资源消费过程中就必然产生,而这种污染过程大多难以进行低成本测量和监控。因此,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政府行政强制力量,无法有效解决工业社会以后加快恶化的跨界水污染问题。

在经过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后,人们已经认识到除行政解决方案之外的跨界水污染治理之路,诸如立法、司法和执法等法律机制,水污染排污权及其交易机制、公众参与和自组织治理机制、协商治理机制、税费强制或激励机制等治理路径。这些方法可以结合不同水污染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但实践证明,所有路径的有效程度极大地依赖于制度和文化的适应性。

【路径】

制度和文化的支撑

如何解决行政区域间或不同利益相关者间的跨界水污染问题,是一个涉及复杂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影响的因时因地的决策过程。尽管从技术和方法层面进行水污染治理的有效性大多可简单予以厘定,但制度的改变和文化的变迁却是十分艰难和漫长的。由于水污染及其治理是一种极其分散和难以控制或监测的行为,它就更加需要制度和文化的支撑。

从政策形成的角度看,水污染治理制度的改变和文化的变迁,不是一个简单的计划和实施过程,而是需要水污染事件的冲击去形成一个有效的政策窗口,此时,立法和行政部门能否敏锐地抓住这个政策窗口将至关重要。在人们对水污染有痛苦体验之际,利用政策和制度去规范和引导公众的行为,让公众有渠道、有动力去参与水污染治理,从而改变文化和制度。

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让历史上享有盛誉的江南水乡陷入了无水可用的尴尬境地,深深地刺激了普通市民和当政者的神经。太湖蓝藻的爆发,极大地促进了太湖二省一市的合作治理进程,提高了太湖水污染的效率。

相比之下,淮河流域的跨界水污染事件也多次爆发,但至今不能从制度上真正形成有效的防治机制。原因之一在于,政府机构并没有抓住每次淮河流域的跨界水污染事件带来的政策窗口,从而有效地形成合适的跨界水污染防治制度。换句话说,淮河流域的公民意识可能尚不足以鞭策当地政府去抓住政策窗口进行制度改进。

具体到跨行政界水资源污染治理的组织和协调问题,大多数研究均要考虑两个或若干个政府间的利益博弈问题。对于同一主体政权下的多个地方政府间的水污染合作治理,解决的理论思路看上去比较简单和传统,采用具有集权色彩的合作治理方式,仍然是中外河流治理的有效经验。但在实践中,人们发现这种解决思路不能如同洪水防治那样有效。人们可以看到包括淮河在内的流域防洪效率正在和经济发展步伐相适应,而污染防治的进度却和经济发展步伐的差距越来越大。

导致这种结果有其自然因素,即洪水一般给沿线政府带来的都是灾害,而水污染形成和治理过程对沿河上下游政府却利害有别,这种利害差别困扰着不同地区间对水污染治理的政治和经济成本与收益的协调配置。

同时,下列因素将使得集权协调治理机构形同虚设。

政治因素在于,地方政府官员的升迁主要是考核短期的GDP而不是长期的社会发展,更无论官员所在地的水污染给下游地区造成的危害。经济因素在于,我国没有形成有效的水污染补偿机制来协调上下游地区的利益分配,从而抑制上游水污染量的排放。法律因素在于,我国没有形成水污染损害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律依据,也没有形成NGO或公民环境诉讼制度,去限制政府或企业的不当行为。行政因素在于,各地对水污染排放没有完整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且真正具有行动力的地方政府没有强制执行排放标准的动力和机制。因此,即使有诸如淮河流域管理机构或国务院相关部委等协调机构,也无法从制度上有效预防跨界水污染问题的多次爆发。

跨界水污染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之道,绝不仅仅是地方政府间公共事务的谈判。解决跨界水污染问题的关键,在于赋予水污染及其治理的行为者――公众参与治理的各种权力和途径,由此才能真正提高跨界水污染治理的效率。

长期将治理责任、权利、渠道和治理资源垄断在政府手中,不仅导致公民参与水污染治理责任的缺失,而且会进一步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并导致地方各级政府间推卸责任,也无益于整个社会水污染治理制度和文化的进步,从而使得水污染问题日益恶化。因此,有效解决跨界水污染问题,必然需要公民参与的支撑。

此外,从跨界水污染治理的手段看,控制污染源及其排放量是最基本的目标,生态或经济的补偿措施只能是暂时的治理手段。应从科学机理上认识到,所有这种反馈式的自然或生态补偿机制,均只能降低污染的危害程度,而不能真正有效地从源头控制污染量的排放。

对于我国的跨界水污染治理问题,过分强调水污染权交易机制、水生态修复或补偿机制等自然或生态补偿类机制,将水污染治理作为社会的一种新兴经济产业,可能推动资本利益集团和政府寻租单位相互勾结,不利于地方政府增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力度。

同时,政府应该认识到,采用市场手段提供水污染治理公共品,从长远来看仍然是由纳税人去承担相应所有成本。一旦地方政府总是试图逃脱污染治理的政治和经济投入责任,把当期治污成本转嫁到远期政府,就不会形成有效的成本压力去促进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并对国家未来的水环境埋下重大隐患。

篇3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人们对于水的需要急剧增加,水利工程纷纷兴起,大量的生活以及工业废水排入河湖,对自然水体的质量、形态、运动规律以及资源能力等方面产生了严重影响。流域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渐渐的变成新的人为灾害,然而治理水污染的成效却十分有限。本文对流域水污染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治理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

1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现状

我国流域水环境、水生态在国内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状况下破坏严重,对流域水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控制流域水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水环境研究中重要的课题。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对水污染的防治问题进行研究。随后开展了大量的水环境容量理论以及背景值、水体功能区划和总量控制方法等研究,并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分析手段,增强了水污染规划的科学性。我国从1994年5月便从淮河流域的治理开始对流域水污染进行治理。对此国家颁布了全国第一步关于流域污染综合防治的行政法规。进入“九五”以来,以治理淮河流域的水污染为先导,随后对海河、太湖、辽河、巢湖以及滇池等流域的水污染进行大规模的防治,通过对城市水污染的治理以及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部分水域的防治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在21世纪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50亿元,专项用于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并且制定了流域的综合治理专项规划,对我国三湖三河流域切实解决重点流域水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长江、黄河以及淮河的污染状况进一步加剧,一些部分河段受到严重的污染。我国虽然对流域水污染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治理,但依旧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从以下几点分析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1流域水环境的功能区划与流域水环境的管理要求不相符。

为了对流域水环境加强治理,实现流域治理的规划目标,很多国家经过多次实践,探索出一条以流域为主体,建立适合流域治理管理制度的重要的管理经验。中国流域水环境的管理机制并不完善,实施起来也不顺利,其不注重流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以及水资源的流动性,缺乏对水资源管理的认识以及对河流湖泊和近岸海域进行统一划分的技术体系。现阶段的划分方法缺乏具有完整性的水生态系统,划分的基础大部分为水体现状的使用功能,同时也以行政区作为划分基础,则缺乏了流域左右岸、上下游以及河海之间相互协调的科学基础等。

2.2水资源总量控制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水污染防治规划体系,其以污染物目标总量控制技术为主,根据已确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对重点流域的水污染制定实施具体有效的防治规划。但是我国在水污染总量控制方面存在不足,主要有: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不相符;环境监管与质量目标不相符;水生态保护与污染控制不相符;环境质量达标与排放达标控制不相符;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把行政区作为基础的环境功能划分不相符等。

2.3管理体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流域水污染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流域水污染治理忽视预防控制,注重末端治理,其治理思路上存在明显的缺陷;政府是单一的管理主体,但是其行政分割过于明显;忽视了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面源的污染治理,只对工业领域点源控制给予了重视;忽视了对公众以及企业的自觉行为的引导和鼓励,把重点放在了政府机构的环境监督职能上;流域水污染治理过程中没有完整的公众参与机制;没有具体的相关法律制度以及政策,法律制度不完善。

3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人们生活水平也紧紧的跟上节奏,不断的提高,我国的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更不能落下,我们应该吸取以往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教训,对流域内的各类源头进行控制,同时加强对流域系统的重视,积极借鉴外国的先进治理思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实现技术的创新与制度的完善,才能更好的解决我国流域水污染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下面几点进行分析:

3.1明确防治思路,加强污染源控制

首先,从流域概念、生态安全理念与系统控制论思想出发,将河湖水污染防治与全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流域生态系统建设以及人们文明生产生活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在以往研究与保护治理实践的基础上,采用“污染源系统控制—河湖水质改善与生态系统完善-系统管理机构与机制建设”的水污染综合防治的总体思路;其次,污染源的系统控制要考虑到从流域产业结构、污染源工程治理与控制以及其他一些低污染水的实际情况,对水质差、污染重的河段或湖库开展工程治理,改善河湖水质、完善生态系统,同时注重生态系统的结构完善,促进工程治理的顺利进行。

3.2制定科学合理的水环境目标

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解决水环境的问题也要从长远的观点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水环境目标。在今后的5~10年内,在巩固已有成效的基础上改变现阶段低层次的“达标”,并对污水处理厂实施升级提标改造,大大提高城市与工业的污水治理水平,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在对大江、大河的水污染进行全面治理同时,也要对湖泊的水库富营养化的问题进行重点的研究和解决。

3.3建立健全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状况下,必须把“谁污染谁治理”作为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水资源更新补偿制度以及污染防治投资机制,要通过价格杠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节和利用,运用多种方式吸收资金来保障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要对目前的城市农村、农业、养殖、水土流失、污水处理体制进行改革,使得污水处理厂在建设和运营方面实现企业化、社会化以及市场化,使政府逐步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的直接管理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污水处理走向市场。

3.4加强社会监督功能

在对流域水污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社会监督功能的作用。流域水污染的治理不仅需要加强国家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还需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社会公众是环境最大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最有动力去对相关部门及其企业进行监督,促使他们真正履行环境义务。

3.5建立健全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

分割的治水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对水污染持续恶化的趋势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应该尽快完善流域水污染防治机制,建立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利用相统一的管理方式以及跨部门跨区域的流域污染防治机制,保证完成减排的目标。根据流域的整体性对环保、城建、林业、水利、农业等部门进行组织并开展联合执法以及监测工作。

3.6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

我国社会发展的主线将是经济结构的调整。要从我国产业结构现状的特点出发,在湖泊水环境承载力计算和区域分配的基础上,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与入湖总量分配为核心,开展流域产业结构调整控污减排体系建设,建立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从源头上调整污染源分布和组成,减少整个流域污染物排放量,如逐步关停和淘汰中小型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合理土地灌溉,加强旅游的环保工作等,达到解决结构性污染的目的,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促进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小的高新产业的快速发展。

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们生活中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无限制的排放的大量的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生活污水,造成的水污染不仅阻碍了工业化的进程,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还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人们环保意识的淡化,重经济轻保护的发展理念等更加加剧了水污染,造成了恶性循环,既不利于环境保护也不利于经济平稳发展。虽然目前环境保护得到不断的关注,但仍然未能彻底解决,只有经过不断地努力,将水污染增长趋势有效控制,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求。

一、环境保护中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1、粗放式的经济发展造成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水污染整治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的污染源便是资源的低效利用。低水平的投资使得虽投入大但产出少。这样以牺牲资源的数量为代价赢取利润,在短期内可能带给企业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的眼光看来,这是一种自杀式的发展模式,资源的稀缺性便决定了这一结局。

2、思想认识不够,企业不重视水污染的治理。目前企业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缺乏应有重视程度, 大多数企业只顾自己眼前的切身利益,重视短期效应把短期时间内的经济指标看得高于一切,企业没有自己长远的发展目标,在自身主观意识上从不重视水污染治理的问题,。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水污染的严重性及其它在企业长久发展中带来的危害性才会真正从根源上解决水污染问题。而许多企业把当地主管部门的环保要求当作例行公事,瞒天过海,检查完过后依然是随意排放,任意污染。

3、企业处理水污染运转费用的高低,导致出现污水处理难的恶性循环。水污染处理运转费用的成效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水污染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巨额的污水处理费用不仅使企业在短期内不会产生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因此便产生了人为故意停用水处理设施的严重现象。然而水污染处理设施一旦停止运转闲置下来, 就会很容易生锈、腐蚀甚至出现浪费。等到设备损坏了我们再去花钱维修、更换, 这样的费用增加不仅给企业政府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如此一来水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转, 便形成了一种令人无法忍受的恶性循环, 从而出现污水处理难,难以凑效的尴尬局面。

二、进行水污染治理的目的

1、解决我国南北地区水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我国大部分北方的水资源相对比较短缺,比南方要严重得多,面对这些当地不容乐观的严形势我们应该做的便是以污水资源为核心,采用合理科学全面的治理方法全面提高污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是特别关注工业发展密集地区的城市,积极规范调整城市里面的排水管网络建设以及污水处理企业的污水排放工程建设。而南方降水量达,水资源、水容量相对充沛,面对这样的优势我们要积极合理科学地运用大海的自身具有的天然净 化能力通过合理有效科学规划的布局,发挥纵横交错的四通八达的南方小河小湖的地理优势,充分的在实践中实现优势的最大化利用。

2、加强对城市的建设和改造,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为居民营造更好的生活空间。在主要的城市污水污染严重地段我们应该有计划地加强改造和规划整合治理,让城市市民积极的参与到水污染治理的行动中来,并且配合附近的企业、单位积极行动起来,划分区域负责尽责尽最大努力建设一个全面的污水处理系统。在城市建设中,难免出现工业污染的情况,而工业污染所排放出的污染物大多是工业废弃废物,因为它排放过程中带有的污染物会随着工厂生产种类不一样而会有不同污染成分。国家规定一般的工业污染排放治理遵循谁污染谁承担污染责任的原则,然而在含有重金属难以处理降解的有机物污染物和高浓度的废水排放企业应主要采用科学的污染治理方法,要求必须在厂内处理完才可以排放。在农业污染方面,近年来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量,我国土地办结污染特别严重,有些地区已经处于荒废状态。为提高土地质量,我们必须加强农业研究,尽量减少化肥的使用数量,并且及时积极提倡农民使用有机无害肥料。只有共同参与,我们的水污染状况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整治,

三、针对现状提出的水污染治理措施

1、执行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

在执行排放标准时,首先执行地方标准,无地方排放标准的首先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其次行业标准。如果废水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应执行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标准。但在执行排放标准时应区别对待,尤其要考虑其废水的可生化性、生物毒性及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可能带来影响。

2、加大污水治理力度。

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应加强排水系统的规划,并且尽可能地把排水系统按工业污水与生产污水排放的原则,进行分流制排水系统设计,同时对现有的排水系统和沟道系统加强管理和维修,使其有效地发挥作用。并结合市政建设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厂,并配套管网使各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或回用。

3、强化污染源污水处理

凡是排放一类污染物的污染源必须采取有效的污水处理、全过程控制及管理措施,在生产车间排水口实现浓度达标排放;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医药制造、造纸及纸制品、制革、纺织等行业产生的污水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对部分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处理,保证废水中化学耗氧量达到地方污水排放标准或行业标准;食品加工与制造、饮料等行业排放的废水中生化需氧量适当放宽控制,对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单独处理,尽可能采取综合利用,能源与资源回收利用的综合利用措施,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为主。

4、推行清洁生产工艺

对物料、能源、水资源消耗量较大、污染物浓度大及负荷高,生产效率低,污水不易治理或治理费用较高的工业污染源,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行业、造纸及纸制品等行业以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为主,最大限度减少污水及其污染物的生成。

5、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

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抓好生态建设项目,积极实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城镇工业废弃物处置项目等项目,抓好城镇工业污染源治理。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对于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限制其发展;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要予以关停,逐步在乡镇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

结束语

工业废水污染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敲响了环保的警钟,在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社会未来的发展起到了警醒作用。污水治理工作已经开展多年,然而成效并不显著的防治工作,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只有找准造成水污染的根源我们才会找到真正地解决对策,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长久发展理念我们的水污染治理才会得到真正地解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够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才为子孙后代留下长久的发展。因此,实现经济、生态之间的协调关系,需要我们各个方面的集体努力,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高虹波.有关水污染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神州,2012(26).

篇5

【关键词】水污染;治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U64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299-02

水污染防治工作自7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环保部门从管理工作入手,对污染治理工程实施规范化管理,建立了若干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推动了污染治理进程。但从近几年来的监测报告来看,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全国几乎找不到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因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数目大的惊人,生态环境状况每况愈下,水污染问题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直接危害到我们的饮水安全。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世界八成的疾病是由饮用受污染的水造成。中国有三亿多农村人口饮水不达标,其中水污染造成高达九干多万人饮用水不安全。水污染已开始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原因何在呢?笔者以为,污染治理工程达不到预期效果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是控制水污染的最有效手段,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出路所在。但近年来的污染治理工程却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影响了治理效果,浪费了资金,挫伤了人们的治污积极性,致使水污染得不到很好地控制.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工程投资居高不下

投资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污水治理工程的最实质问题,它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周时又是衡量工程本身有无实用价值的关键。在水处理达到一定指标即我们获得一定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后,投资的大小成了衡量工程成败的重要指标。若以很多的投入而得到极少的产出(指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则说明投资是低效的。无论是七、八十年代的生化处理法还是九十年代的化学处理法,都存在投资高的问题。生化处理法,由于是由生物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作用,将其转化为生存、发展所需的能量,故而降解速度慢,时间较长,占地面积较大,土建投资较高日处理800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两座沉淀地、一座曝气池等,土建规模近1000立方米,投资45万元左右,加曝气设备、泵、管线等投资超过80万,而COD的降解量只有300―500mg/L。对于现在常用的混凝气浮一活性炭吸附技术,日处理500吨污水规模的设备投资约100万,加调节池、污泥池、厂房、管线等,共需投资约50万元。这样的投资COD降解量一般为400mg/IJ左右。处理好的污水除毛纺行业能用于洗毛工段外,其它行业很少能回用.至于冲厕、冲洗车间地面等,又因管线架设复杂、投资高也并无实用价值。因此,得到的只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不明显。这样的投资状况对我国现有的大部分企业来说并无积极性可言,对有些企业来说甚至是一种包袱。投资过高问题严重阻碍了污染治理的进展,也是水环境状况得不到明显改善的原因之一。

二、运转费用企业难以承受运转费用的高低是水处理设备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

运转费用一般说来由药剂费、人工费、电费、设备折旧费,维护保养费等几部分组成。它们的高低直接反应设备、技术的可靠程度,同时又是直接影响水污染治理效果的重要原因。我国现有的常用技术工艺运转费用就比较高,对于经济效益不太好的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水处理负担过重。致使水污染治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药剂费售价太高。如1吨碱式氯化铝价格约3300元,硫酸亚铁为400元左右。

2、工艺中动力消耗过大,电费太高。

3、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所需操作人员太多,人工费太高。

4、设备本身及所配电机、水泵质量太差,维护费用太高,如选用质量好的设备,则会增加投资成本。以混凝沉淀方法为例对COD800mg/L的低浓度纺织印染污水,用硫酸亚铁处理至 COD200mg/L左右仅药剂费、电费、人工费就要在 0.7-0.8元,而目前因对排放废水的氨氮指标也有要求,所以需在污水处理工艺内加入生化处理段。对CODl200mg/L的高浓度的纺织印染污水,处理费用则要超过2.0元。这样处理过的污水也只能循环使用部分废水至生产工艺中的粗处理工序,回用水量有限,经济效益不明显。更有甚者,运转费用之高超过治理污水以前的排污费。这对于经济效益第一位的企业来说是一种负担。由于运转费太高企业承受不了,污水处理设备时开时停,不能正常运转有的干脆直接不用,治理设备成了应付环保部门检查的幌子。几十万、上百万的投资就是为“环保局检查时说得过去”,治理污染成了种形式,出现污染源越治越多,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现状。这应当引起环境管理部门和技术服务单位的重视。

三、设备使用寿命短

使用寿命过短可以说是现有污水治理设备的通病,投巨资上的设备多则使用七、八年,少则三、四年。还有极少数的设备由于设计、制作存在严重问题,不等调试运转正常就报费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水质恶劣。由于污水中时常含有酸性、碱性物质,有的还含有铰强的氧化剂等,使污水有较强的腐蚀性,设计时考虑不周全就大大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2、产品质量低劣。由于技术服务单位偏面追求经济效益,设备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就存在问题。如设计时选取的保险系数过小,制造时选用的原材料质量较差,达不到标号,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等。另外,还有选用的配套产品质量不合格等原因。

3、工艺选择不合理。工艺选择不合理是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短的又一重要原因。常见的主要是活性炭吸附和离子交换处理单元。这两种技术对所处理的污水都有一定的要求,若进水污染物浓度过高,活性炭和交换树脂就会很快饱和,失去活性,就需要反冲洗活化.随着反冲洗次数的增加,饱和周期越来越短,以致全部失去作用。因此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设备的使用条件,以延长使用寿命。

四、重点污染源难以治理

尽管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但从成百上千单位的排水状况来看,污水排放量大.污染物浓度高的重点污染源却是造成水环境恶化的罪恶之魁。虽然它们的数量不多,但它们对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威协,左右了区域内的污染状况。重点污染源主要是造纸、酿酒、石油化:工等,这类型企业的数量不多,但对环境污染的贡献值很大。因此搞好重点污染源的治理是保护水环境的关键措施。

但从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技术和经济状况来看.对污染严重的造纸、酿造等行业的污水治理还未见有可行的技术。对造纸行业提倡的碱回收工艺,对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确起到一定作用。但本方法只使用于规模宏大的造纸厂,对中小厂家来说是行不通的。投资巨大运转费用高,出现严重的负效益。即使是大型造纸厂,运转情况也不理想,普遍存在运转费高于回收碱价格的现象。而对于利用黑液提取木质素磺酸钠的工艺,也存在技术不完善、投资高,管理复杂、产品销售不好的原因而一直未能推广。只有白水回收技术工艺简单、投资少,经济效益较为明显,而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白水不是造纸污水的重点,它的回收对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影响不大。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致于酿酒、石油化工等行业的污水处理也没有可靠实用的技术重点污染源难以有效控制是造成水污染的根本原因。治理重点污染源便成了今后改善水环境状况的根本出路所在。

五、总结:

几点对策建议从水处理工程的目前状况来看,水环境前景实在令人担忧,但究竟如何加以控制,有识之士提出厂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笔者就水污染防治工程谈几点看法。

1、水污染应该防与治结合。单纯强调治理不仅投资巨大,收效也往往不太明显。污染物从根本上来讲是生产过程中设备、技术落后而浪费的原材料,排放的污染物越多,原材料浪费就越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就越差。因此,水污染一定应该从生产工艺上进行预防,提高工艺的科学性能和设备的先进性能,尽可能多地将原材料转化为成品,既可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轻污染。与污染治理有关的管理制度如“三同时”限期治理,环保目标责任制等,应当在政策上督促和鼓励将单纯对污水进行治理同改革工艺、设备,加强生产管理结合起来.减少生产中的浪费现象,选择无污染工艺、设备。同时,环保货款也应带有倾斜性,给予支持帮助,鼓励对污水进行防治结合的项目上。

2、加强对技术服务市场的管理。由于环境工程起步较晚,环保技术市场管理没有走向正规化,一直较为混乱,没有形成正常的竞争机制。环保部门应当从服务的角度出发,对技术服务市场进行管理,对服务单位的技术状况,设计、施工能力,以及工程方案的可行性、投资、运行管理等进行严格把关,给企业当好参谋。企业则应当加强信息联系,对所上工程进行投标,展开竞争,对竞争单位的方案进行审查、论证,选出投资最少,运行费最低,处理效果最好的方案,保证工程质量。

3、有计划地抓好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如果要使一个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就应当重点抓好重点污染源的治理,有计划地个个击破。而对每个重点污染源而言‘由于其治理任务重,建设工期较长.应当制订年度施工进度计划。保证施工日期和施工质量,而对治理难度大的企业,则应从工艺人手加以改造,减少排污量。对那些效益差的重点污染源应当坚决予以关、停、转处理,不能以珍贵的环境为代价,换取微薄的利润。

篇6

我国现行税制中与环境保护有着一定关联的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11个税种。对于防治水污染的税收政策包括:对利用废水作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实行减免税;对于废水处理劳务免征增值税等。上述税制,对我国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目前,我国政府对于水污染治理主要采取的是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如《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为主的水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与此同时,政府也越来越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来治理水污染,比如:财政补贴、经济处罚、排污权交易方法、排污收费方法、财政直接投资等。但如今环境日益恶化,强制行政手段和一些散见于各税法的措施作用十分有限。我国现行税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因而缺乏环境保护整体调控。二是现有各税种自成体系,相对独立,有关环保的规定散见各法,效率各异,未能体现税收的公平性,并且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三是考虑环境保护因素的税收优惠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由此可知,要使环境税制真正产生积极的效果,充分体现税收监督经济,调节经济杠杆作用,必须从整体上制定协调统一的环境保护税制。新环境税迟迟不能推出的原因是开征新税种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其中有避免重复征税的问题,也有考虑到企业、个人能否承受新税种负担的问题。前者是税目设置与征收的技术问题,后者是社会经济利益问题。

二、开征水污染税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重要性我们应当意识到,水污染税的设计与实施对解决水污染问题将起到积极作用。税收与行政法律等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其公平性及调节经济杠杆属性在环保实践中的效果明显。国际水污染税的不断完善及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应该根据国情出发,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污染税法律制度。湘江纵贯湖南省南北,集生活饮用、生产用水、航运、发电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湘江承载了全省60%以上的污染,以重化工为主的流域工业布局及以现代农业为主的面源污染,使得湘江流域的污染呈现出复杂的局面,直接或间接地对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一直以来,流域内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政府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整治任务仍很艰巨。控制湘江流域污染并提升其污染治理能力,建立一整套运行良好的治理长效机制,离不开税收制度的支撑。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有条件先行先试环境“费改税”,取得一些经验后向全国推广。针对湘江流域水污染的实际现状与因素,选择湘江流域试点水污染环境税,进行个案研究,以获取个案经验得以推广,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一湖清水”,实现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添砖加瓦。

(二)可行性1.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我国从1979年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至今,政府已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环境资源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措施。环境保护,特别是水资源的保护始终是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环境改革。针对湖南,《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于2011年3月正式由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重金属治理试点方案。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作为我省“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已经将湘江流域污染治理列入“十二五”发展的规划之中。湘江流域的污染整治工作正在进行中。2.法律制度与法律环境已大体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法律的形式,对环境包括水资源的保护予以规范。198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全面依法治水的新阶段。1984年修订、1996年及2008年修正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缴纳排污费,同时应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对湘江污染防治,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就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1979年湖南省便出台了全国首个水污染防治条例。3.环境税制度设计的理论基本健全。我国推行环境税一直呼声不断,作为一个尚未推行的税种,国内学术界一直进行着大量研究,除了对环境税的价值定位及理论研究之外,在完善环境税的制度设计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制度设计理论大体健全。

三、湘江流域水污染环境税开征的构想

(一)纳税人与征税范围遵循“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凡是有直接或间接排放废弃物、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对水体造成污染的活动或行为则应缴纳污染环境税。考虑到征收方式的可操作性以及征收效率和征管控制等因素,目前针对湘江流域段试点的水污染税,应以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经营者为纳税义务人,对居民个人和行政单位暂缓征收。应在保证产业链不断裂的前提下,整合一批微小企业,规范有色金属产业环境准入,设置生产经营门槛。

(二)征税对象及征管机构征税对象即征税的依据。对于水污染税来说,其征收对象及范围要合理确定,就湘江流域水污染税来说,其征税对象应为污水,即带有废弃物、污染物和有毒物质的废水。行为人只要发生了水污染税法所列举的污染行为,就应该照章缴税。目前,按湘江流域污染源的分布特征,可分为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点污染源包括工矿企业污水废水、城镇区污水。面污染源是指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等。由于湘江流域工矿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因此,宜先从重点污染源即重金属污染入手,首批开征水污染税。等条件成熟后,再扩展到城市污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选取在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郴州三十六湾、娄底锡矿山、长沙七宝山、岳阳原桃林铅锌矿七大重点治理行政管辖区域里设独立税务征管所,会同环保、工商等权利机构成立环境治理部,以便于监控与征管工作的开展。

(三)税基与税率水污染的税率设计是税制设计中的核心要素。在制定税率时要考虑到治理水污染的成本、现时的经济技术条件、纳税人的承受能力、地区的环境差异及水污染的特点等。从理论上讲,水污染税的税率应该至少等于排污活动所造成的边际环境损害或边际污染成本,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从湘江的目前状况来说,企事业单位和排放量较大的个体经营者排放的带有废弃物、污染物和有毒物质的工业废水、污水应根据水污染物的数量、浓度的综合体,即根据量化的污染程度(一般污染物、较严重的污染物和严重污染物)浓度、环境污染程度等制定区域差别定额税率,使防治污染的总成本趋于最小化、合理化。

(四)税收优惠及配套措施开征水污染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税收手段来保护和改善湘江的水资源环境。即对有利于湘江水资源保护或减少水污染的经济活动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对排放污水水平低于规定标准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体经营者的,按一定比率给予退税的奖励;鼓励企业进行有关减少污水排放或用水量的新方法、新技术,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建立技术开发基金(给予税前免除),以此降低因利用新技术所产生的投资风险,并且对有效实施或取得一定效益的给予正面的税收鼓励、财政援助或政策性表扬;对永清环保、凯天环保、麓南环保等一批环保龙头产业企业加大投资,给予政策支持与财政补贴;更多地利用税收加计与扣除、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间接优惠方式,以充分发挥税收优惠的激励作用。另外,税款实行专款专用,用于水资源的保护和污染的治理。

四、结束语

篇7

(一)水污染治理案例简介

A市为改善水环境,投资建设了水污染治理项目,审计组对某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和项目进行了审计,并对相关建设单位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项目建设及其绩效情况进行了延伸调查。水污染治理项目有5个,项目计划的总投资为17137万元,其中:省级的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878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509万元、自筹资金1575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共17156.49万元,其中:省级的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878万元(市财政局已全部足额拨付给相关单位),市财政配套资金为528.49万元、自筹资金是15750万元,工程已全部完工,并投入运行,5个项目中有一个运营不达标。对处理后水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在线监测,其运营监管直接与市环境保护局联网。其中,污水处理项目设计总污水处理能力为7.5万m3/日,201×年日均处理污水量是4.17m3,占设计处理量的55.6%,10个月内处理了1268.4m3;COD削减量达到2160.68吨,BOD削减量为792.79吨。污水处理的同时,产生了5687吨污泥,作为废弃物,利用其中含有可燃性有机物的特点,进行有效处理和利用,即交由某发电厂进行无害化焚烧发电处理,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同时,保护了环境,且达到了每日150吨的设计处理负荷。对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中水,在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同时,厂内与厂外同步建成中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的尾水经紫外线消毒后,水质指标已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中的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标准,并在10个月内已外供106m3,但中水回用率总体还不高,没有达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率要达到10%以上”的目标。在向300个周边居民了解对此次水污染治理是否满意时,了解到大部分居民对污水治理表示满意,其中有276人表示满意或者基本满意,没有收到投诉。

(二)平衡计分卡下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创新与学习四个层面来设计水环境绩效审计的指标,具体见表1。(1)财务角度:项目的建立基础是资金,从3E角度对水环境项目资金经济效率上进行评价,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和合理运用,用财务指标凸显项目绩效;(2)客户角度:建立水环境项目的目的是治理、保护水环境,使政府和居民满意。以政府指标和公众反应来体现项目的绩效,可以从外部客户角度来考察项目的效率和效果等。(3)内部流程角度:项目的内部流程是项目健康运行的基础,是项目绩效的基础,选取项目运营的结果和设计功能达标情况,即结果性指标来反应项目运行的绩效;(4)创新和学习角度:创新与学习带有一定展望性,是内部流程的支撑面,对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具有驱动作用,可以说是水环境项目为长期效益所进行的驱动性内部建设。

二、水污染治理审计评价

(一)建立参考评价等级

确定定性指标的评价标准有一定的难度,采取专家打分制,以10个审计专业人员打分为准,对某一指标,每个人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有好中差三个评价选择,如果某一指标得到好评5个,中评3个,差评2个,表示为v=(5,3,2)则得评价分值为[5×1+3×0+2×(-1)]/10=0.3。对定量指标的评价,结合项目具体情况,以法律法规的规定标准或者行业均值及历史数据作对照。(二)运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进行运算关于定性指标。根据A市的数据,结合表1和表2,得到表4。本文假设最终方案选择有两个:项目增加投资,项目改革或取消,运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建立案例的模型。

(三)具体案例分析

由软件计算结果得到各指标相对目标层次的权重,结合表3和表4的评分,运用加权计算方法,可以得到加权分数值如表6;另一方面,可以得到某一层次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权重,以此进行加权计算,可以看到每个层次的分值,直观的体现某一层次的运营状况,及对整个项目的贡献度,如表7。根据表6,得到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综合分值为0.5742,在0到1之间,介于好与中之间,表明水污染治理项目综合运营状况良好。总分值为0.5745,与表6相对一致(少许误差是权重四舍五入时带来的小影响),项目总体运营较好。同时,由层次小计分数得到,财务角度0.3333,客户角度1,内部流程角度0.4167,创新与学习角度0.5,可见客户角度评价最好,财务角度绩效有待提高;再有,资金0,项目1,政府1,居民1,污染治理0.3333,资源再利用0.5,环境政策0.5,技术创新0.5,可见,项目、政府、居民方面都很好,资金项目的绩效需要进一步考察。

三、结论

篇8

【关键词】水污染治理;解决措施

0.前言

我国作为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并且目前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等,这些都给我国的水资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得我国的用水情况更加的严峻,可见加强对水资源的治理工作更加的重要。虽然我国在近几年加强了对水污染的治理工作,但是水污染的的形式依然相当的严峻,目前我国的政府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水污染治理工作方面的投入,这样也为水污染的治理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了更好的进行污水的治理工作,本文将会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1.我国城镇水污染的现状

1.1政策机制不够完善

在进行制定水污染治理的方针时,需要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进行水污染的处理工作,采取集中处理的方式已经不符合发展的需求,因为这样的方式将各种污染的水进行集中处理这样使得污水成分十分复杂,这样也是加大了处理的难度,并且提高了处理污水的成本,此外这样的处理方法也会使得工艺很复杂。我国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理措施,主要是采用分散处理,就近原则,这样使得处理方便并且处理的过程也比较的简单。我国在污水的排放标准上实际与规定相差很大,这样也会给治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污水的处理收费制度也与现在有些脱节,这就需要改善我国在污水处理方面的收费。

1.2监管制度不到位

我国的水污染监管制度中不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中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表现在监管的方法与程序上。促成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对污水的监管力度不到位,这样就使得大量的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到水中,这样造成水体发生严重的污染,甚至造成一些列的污水事故,此外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这就需要在改变我国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并加强对水污染的监管制度。

1.3治理水污染资源整合不足

我国在进行污水治理的过程中会有多方面的参与,如建筑部门,政府部门中的水利单位,以及国土资源局和环保部门等,这些部门的治理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污水治理中这些部门之间由于缺乏一定的沟通,这样使得污水的治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也不利于污水的治理工作。

1.4污水治理的市场化水平不高

我国进行污水处理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的投资,这样也就使得投资的渠道单一也就造成了资金方面的短缺问题,这使得污水处理的进程大大减慢,并且一些经营污水处理的单位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使得经营能力降低,这样都给污水的治理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此外技术水平的落后也制约了污水处理的进程,可见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污水处理的投资,并引进先进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污水的处理。

2.提高污水处理的一些策略

2.1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相应法律

加强我国对污水处理的相应的法律的建设主要是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处理的:第一,主要是对污水的处理中的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建立激励及约束的机制,对一些不符合现状的行政法规进行相应的修订工作,并加大对节约用水的的相应工作;第二,加强对污水的监管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并到执行单位之间进行监管,并加强三个单位之间的沟通,只有这样污水的处理工作才能更加顺利的进行;第三,加强对水价的调整,并对水的价格做一定的限制,只有这样才能跟好的使得大家对水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第四,进一步完善财政的中的相关税收政策,并加大财政的投入,使得我国水的使用向环保及合理的使用方面发展。

2.2对产业结构做进一步的优化

如果只是加强对水污染的处理工作这样将很难将污水的处理工作取得很好的成绩,这就需要对高污染的行业进行控制,将一些生产落后及污染相对严重的企业逐步的淘汰,并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加快对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污染小的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水的问题,此外对污水的排放量及标准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限制,这样也有利于我国对污水的处理工作。

2.3加大监督力度

加大对污水的监督力度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第一,在对污水的排放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工作,引进先进的污水监督的设备以及相应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对污水的排放方面做到很好地控制;第二,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改进,提高对污水的处理负荷,并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绩效评估体系,并对一些高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监控,并对一些没有污水处理系统的企业要勒令其进行改进,并加强对违规情况的处理工作;第三,加大对排放污染物的检查力度,并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进行严管,如果影响严重可以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有加大监督的力度才能跟好地实现对污水排放物的防治工作。

2.4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部门应该明确在城镇污水处理中的责任,并促使政府部门加强对污水处理的投入工作,这样才能在解决污水的处理方面没有资金短缺的限制。此外,还可以将污水处理与一些金融结构相结合,对污水处理的费用可以提供贷款,这样可以使得污水处理工作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时,可以缓解但是资金短缺的难题,使得污水的处理工作得以正常的进行,还可以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对一些老建筑区安装节约用水的生活器具,这样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污水的处理工作,使得各单位各尽其责,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污水处理工作更好的进行。

3.结束语

加强对污水的处理既是环境与资源问题,同样也是经济问题,提高人民的节约用水意识及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工作,这都是势在必行的。污水的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并艰苦的工作,这就需要,我国在进行污水的治理时用发展的眼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水的问题。 [科]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朱金波,张丽亭.磁选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水处理技术,2012(7).

[2]黄德春,陈思萌,张昊驰.国外跨界水污染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水资源保护,2009(4).

篇9

【关键词】水体污染;现状;危害;防治;控制方法

1、水体污染及其类型

1.1 水体污染[1]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即水体的环境容量,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人类活动和生产中的作用,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的现象。我国水污染具有影响地域广、持续时间长、水质季节性变化、污染类型复杂等普遍特征。

1.2 水污染现状

近年来,我国江河、湖泊和海域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各种类型的水污染事件更是不断地发生。如2004年2月在四川沱江发生严重氨氮超标排放事件,工业废水不合格排放致使大量鱼类死亡,100多万人饮水受到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亿元;2005年11月,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苯类污染物泄露流入第二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2]。当然,我们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缓解我国水污染严峻的状况,如从1998年开始的“淮河水专项”,到今天为止已经坚持了16年之久。

1.3 水体污染的类型[1]

从污染成因上来看,水体污染可以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从污染源来看,水体污染可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从污染的性质来看,水体污染可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

2、水体污染的危害

水体污染将直接降低生活饮用水的品质,影响人类健康,并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进而导致水生态失衡、生态系统退化,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生态问题,并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

3、水污染控制技术

3.1水污染控制原则

要实现对水污染的全局调控和有效综合防治,需从宏观控制、技术控制和管理控制三个方面着手,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对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进行合理的优化与调整,对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改进,对受纳水体和排污口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控制。

3.2水污染处理技术[3-4]

随着水污染状况的不断恶化,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水污染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化学处理法三类。

废水的物理处理通常是借助物理力或机械力使得废水中的某些污染物质得以分离的单元操作过程。废水的化学处理,就是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去除水中的杂质,其处理对象主要是废水中无机或有机(难于降解的)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生物化学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的无害物质。

4、水污染防治面临的困难[5-8]

4.1 水资源保护的意识淡薄,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强

人们对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认识,在发展当地经济的过程中, 只注重经济效益, 忽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个别地区和企业甚至损人利己,以污染临近或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与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本地经济。

4.2 管理体制不顺, 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

现行管理体制未能有效利用经济手段, 未能形成一系列激励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的政策措施, 从而导致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不高, 用水浪费惊人。

4.3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现象根深蒂固

目前, 与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有关的法律不少,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 年)中第三十四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另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91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96 年修订)等立法中, 也有关于水污染防治的相应条款。但是由于在处理水污染事件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未能得到及时落实和有效贯彻,使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情况持续存在,水污染状况日趋严重。

4.4 科研滞后, 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

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动态性和随机性, 使得水污染防治技术不能得到统一、系统的规划和研究。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水污染防治的有效措施,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等都缺乏深入研究。

5、对水污染防治的建议[9]

5.1 源头控污

5.1.1 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5.1.2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合理安排企业布局

5.1.3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改善相应的执行机制

5.2 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水污染控制技术

我国地大物博,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经济发展地区性强,针对这一情况,不同地区在污水处理时应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势,道路交通条件及居民住宅布局等具体不同情况,选择适宜当地自然环境且成本低,管理维护简单,效率高的污水处理技术。

6、总结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它的污染和短缺将给人类带来致命的威胁。特别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水污染的问题更不能被忽略,我们应该吸取以往城市发展中水污染对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的教训,充分重视水环境问题,努力实现各个地区的经济和水环境保护的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润成.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83-86.

[2]程声通.水污染防治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 5-8.

[3]赵庆良,任南琪.水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 79.

[4]张宝军.水污染控制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3: 19.

[5] 谭炳卿, 孔令金, 尚化庄. 河流保护与管理综述[J]. 水资源保护, 2002(3) : 53-57.

[6] 汪恕诚. 资源水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7] 钱正英, 张光斗. 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M] .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篇10

【关键词】 水污染 水生态环境 水资源保护

一、湖北水污染形势严峻

随着湖北经济的快速发展,湖北水体污染形势严峻。自2007年底到2010年初,作为水污染指标的化学需氧量,湖北生活污染源排放占总量的45.88%,工业源占16.72%,农业源占35.87%,呈现生活污染近半、工业污染相对较轻、农业面源污染比重大的特点。其中,农业水污染面广、点多、污染来源复杂,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超过化肥和农药,在多湖多水地区造成普遍污染,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逐年提高。而工业污染的行业与地域相对集中。黑色金属冶炼、火力发电、化工等六大行业排放的工业废气,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造纸、食品、纺织等七大行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武汉、黄石、襄樊8个城市的主要污染负荷,超过全省总量的80%。

1、湖北城市水污染依然严重。从2005―2008年,湖北城市废污水排放总量及废污水入河量均增长了9.6%。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却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污水处理率为52.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近一半的城市污水直接排入了城市水体及附近的湖泊、河流,点源治理尚未完成。流经城市的河流污染较严重,城市湖泊、水库的水质大部分不能满足水功能区划要求。十堰、襄樊、随州、天门等城市已无COD剩余环境容量,严重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湖北农村面源污染日益突出。2002年,湖北就被列为全国8个农业面源污染高风险地区之一。2007年,湖北农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超过全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占全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50%以上,湖北农村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3、湖北农村饮用水安全任重道远。由于存在大量因生态移民、突发性事件等因素新增的饮水不安全人口,湖北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规划指标与实际需求的缺口较大。已经建成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不能实现长效运行,盈亏平衡的仅占36.9%。随着农村面源污染的扩大,水源保护难度增大,饮用水安全任重道远。

4、湖北水资源生态环境恶化凸显。一是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由于围湖造田、围栏养殖、修建闸坝、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开发,湖泊大量减少和萎缩,湖泊的自身调蓄能力、自我净化能力、污染消解能力、生态修复能力大为削弱,加剧了洪涝旱灾的发生,也带来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二是河流生态系统退化。湖北的主要河流上都建有水库,由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及部分水库下泄不足等原因,出现了一些河流断流、下游河道萎缩的现象,导致河流生态功能衰减。三是地下水生态问题开始显现。襄樊、孝感等地因超采地下水引发了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四是外来物种入侵严重。农业部确定的“十种最有害杂草”中的水葫芦和水花生在湖北恶性蔓延,覆盖水面,堵塞河道,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影响航运、排灌和水产品养殖,严重地危害了水域生态系统和渔业生产。

5、湖北水资源供需缺口日益增大。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用水的增加导致用水需求不断增长,其中工业用水量年均增长9.01%,生活用水量年均增长3.66%。按照相关标准衡量,全省资源型、污染型、工程型缺水城市已达30个。受用水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水污染的双重影响,湖北缺水现象日益严重:中等干旱年,缺水达55.7亿立方米;特大干旱年,缺水120.8亿立方米。到2020年,在充分挖掘节水潜力的影响下,全省农业仍缺水52亿立方米。

6、湖北大型水利工程负面影响显现。近年,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湖北水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库区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问题严重,水污染逐年加剧;水库下游出现新的防洪安全隐患,清水下泄对河床的冲刷,致使堤脚失稳,堤岸崩塌加剧;水环境容量减少后,长江及汉江支流的“水华”频现,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饮水安全及河流生态安全;库区及其下游地区的河流断流、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墒情迅速下降,水生态环境急剧变化。

二、湖北水污染问题的原因分析

1、水资源保护效率不高。水资源保护是全社会全过程控制与参与的系统工程。在湖北,水资源保护仍是政府主导的一元模式。这种单一模式的缺陷显然:水资源保护责任基本集中于政府,政府不堪重负;水资源政府职能分工及协调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与冲突;企业和公众缺乏社会责任感;水资源保护采取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推进。

2、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状况不理想。一是建得慢。一些规模大的污水处理厂,容易吸引投资,而小厂则很难引进资金,许多污水处理厂半停半开甚至白白闲置。二是污水处理厂的效率较低。湖北是丰水地区,由于雨污不分流等原因,进水口的浓度不高,与北方城市相比,污水处理效率相对较低。三是管网配套建设跟不上。目前湖北已建的61个污水处理厂中有42%左右是利用BOT方式建造的,而管网建设除极个别地区外,均依赖政府出资,建设速度较慢。一些污水处理厂即使建成了,但没有与之相连接的管网。四是污水处理费征收困难。许多拥有自备水源的单位不交纳污水处理费,使得一些污水处理厂难以正常运营。

3、尚未找到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农村面源污染是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而造成水体污染的发生源,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征,同时又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解决农村面源污染至今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大、农业人口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至今尚未找到十分有效的控制方法和途径。

4、农村饮用水安全矛盾重重。首先,湖北农村饮用水安全人口的规划指标与实际需求的缺口较大,主要原因是:湖北各县市调查上报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经审核上报后未能完全纳入国家总体规划;在全省许多地区,列入规划的饮用水不安全人口同未列入规划的饮用水安全人错分布,两类人口难以明确区分;没有充分考虑反复或新增的饮用水不安全人口。其次,湖北许多已建成的农村饮用水工程缺乏长效运行机制,主要原因有:第一,农村水厂供水规模有限,管网漏损率大,水费回收率低,供水水价偏低。第二,与其他产业相比,在增值税、土地使用税、工商管理费等税费方面,农村水厂并没享受优惠,致使实际运营费用偏高。目前,大多数农村水厂的用电按照工业用电价格结算,同时还要承担约10%的变损、线损,农村水厂实际用电价格每度高达0.6―0.9元,尤其是一些水厂因交不起电费而倒闭。农村水厂的年送检费最低也要3000―5000元,受检测费用高的因素影响,农村水厂的安全检测难以到位。第四,农村水厂对占农村总人口5%的特困户水费征收困难。

5、水资源大量浪费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湖北水资源总量为1027.8亿立方米,只占全国的3.5%,人均水资源量1732立方米,列全国第17位,低于全国平均值,接近国际公认的人均1700立方米严重缺水警戒线。然而,湖北“千湖之省”的美誉掩饰了缺水的省情,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普遍。据统计,湖北人均每天生活用水0.23吨,而全国的平均水平在0.2吨左右,人均用水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生活中过量用水,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用水浪费,加剧了湖北水资源供应的压力。

三、加强湖北水污染治理的对策

1、打造“两圈一带,人水和谐”。“两圈一带,人水和谐”既可突出“两圈一带”水资源优势,又可凸显湖北生态立省的特色,能将“水保护”、“水经济”、“水文化”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落实《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生态环境规划纲要》有关要求,遏制水污染,营造优良的水环境,体现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成立湖北水资源保护专项办公室。随着湖北“水文章”的逐渐做大、做强,政府各部门在水资源保护上各管一块,多龙管水的体制弊端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建立全省性的沟通与协调的水资源保护专项办公室,进行综合决策与部门合作,负责全省水资源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具体措施是:加强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关于水资源保护的协调机制;推动单一的政府管理向水资源公共治理的转型,建立水资源保护的全社会参与机制,聘请水质监测、财务审计、资金使用效率监管、示范工程运行情况监督等独立机构从事第三方监督与评估工作,实施全过程监管;推动制定《湖北水资源保护条例》,解决水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之间重叠、交叉、缺乏协调性的矛盾。

3、构建武汉城市圈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基地。构建武汉城市圈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产业基地十分必要。第一,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群的具体要求,这要求湖北自身有较强的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的能力。第二,武汉城市圈内,城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不甚理想,需要通过发展相关产业破解这一难题。第三,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产业是“水文化”与“水经济”相结合的朝阳产业,发展这一产业,以增强水资源对于湖北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湖北产业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构建武汉城市圈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产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争取国务院在武汉成立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产业的改革试点项目;整合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渠道的政策激励及优惠措施,形成一个整体,吸引资金及技术进入环保产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的市场开放程度,将各类科教、商业资源整合在一起,做成产学研销大平台,提高环保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重点开发附加值较高的技术,推进水污染防治运营市场化和服务专业化。

4、推进四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国家级试点区建设。为了探索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技术,湖北环保厅已制定《四湖流域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试验区建设规划》,将湖北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四湖流域这一著名“水袋子,虫窝子”作为面源污染防治试点,以探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管理体制,系统研究面源污染防治立法,探索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对策,完善淡水养殖污染防治机制,研究推广农业节水。在取得试点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湖北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设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国家级试点区。

5、推广农业两部制水价,实行基本水价财政直补。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北,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仅2008年湖北农业灌溉用水量为高达250.42亿立方米,占全省总用水量的56%。因此,农业灌溉节水潜力大。与周边省市相比,湖北城市节水的特色并不突出,但其水价对农业节水的制约效果比城市明显。所以,湖北可以推广农业两部制水价为突破口,推动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