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走向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经济走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内经济走向

篇1

求学网为您提供“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解决您在写中国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2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由中国境内的法偿货币转换成国际货币,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的公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开启。但是,与英镑、美元、日元和欧元相比,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仍然较弱,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短期内人民币的国际化还存在种种制约因素。

一、国际化环境中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的要素分析

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应具备以下条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及坚实的经济基础、稳定的政治环境、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成熟开放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一)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58786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影响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各种因素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低,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差;三是消费占比较低,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这些问题是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短期因素。

(二)和谐安定的政治环境

政治稳定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保障,政治稳定的国家,其国家信用相对较高。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政局的持续稳定,我国的国家信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在政府透明度、公共政策选择合理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成为国外居民持有人民币所担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金融监管体系尚需完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金融体制改革措施,国内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对国有商业银行体制进行了改革,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在直接融资领域,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的证券市场,商品期货、融资融券业务和股指期货也相继推出,极大地丰富了证券市场的交易品种。但是,与人民币国际化所要求的成熟开放、流动性高的金融市场相比,国内金融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国内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通过明确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原则,国内金融监管体系已由中国人民银行独自监管发展到包括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以及自律协会的多层次监管体系,在这一监管体系的有效运行下,我国银行业已基本满足《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但是,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在系统性风险的甄别、综合性量化评估和“影子银行”的监管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控制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风险难度较大。

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收益及风险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将会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应该清醒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把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挑战和风险。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在以下方面给我国带来收益:第一,作为国际货币最直接的一项收益是“铸币税”收入。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国际货币发行国可以通过发行货币获得货币的实际成本与货币表面价值之差的收入。第二,优化国内资源配置,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将极大地减轻国内企业进行境外投资和贸易的外汇风险,降低国内企业的换汇成本和融资成本,更方便的利用国外的资源和技术优势。第三,有利于应付国际贸易收支赤字。当我国对外贸易出现赤字时,在短期内可以对外支付人民币,从而避免因为削减对外赤字而调整政策,牺牲较好的国内经济态势。第四,确立国内金融强势地位,加强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国内金融领域实现最高程度的对外开放,大量的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会涌入国内,国内金融业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局面,这势必加快国内金融业的变革和发展。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助于提高中国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能够更加独立和灵活的调整货币供应量,从而摆脱其他国家的约束。人民币国际化在给我国带来诸多收益的同时,也会存在相应的成本。一是导致贸易逆差,不利于国内经济。当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我国必须通过保持国际收支逆差来提供足够的人民币,从而满足世界范围内对国际货币的需求。由于国内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收支顺差,因此,贸易逆差将会给国内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二是加大了调控宏观经济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难度。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实现资本自由流动,那么在“三元悖论”前提下,货币政策独立性必然无法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会加快投机资金的流动,加剧国内经济波动,从而影响国内金融的稳定。三是人民币贸易结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期以来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这实质上是用高收益的人民币资产置换低收益的美元、欧元资产,对外贸易规模越大,国内的损失就越大。

篇3

国际化经营是企业产销活动的范围如何从一国走向世界,关于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有渐进论和跳跃论,前者已广为流行,后者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两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渐进论

渐进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为瑞典的约汉森(Jahanson)和瓦德协姆·保罗(WiedersheimPaul),该理论认为,从大多数企业走向世界的历史实绩来看,从国内经营到国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演变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突然飞跃。经营国际化的这种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二是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发展。

目标市场选择的渐进性,表现为大多数企业市场的扩大都是遵循“由近及远,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市场扩张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

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表现为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采取“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策略,经营方式演变的最常见类型是: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设立海外分公司跨国生产。

2.跳跃论

从上可以看出渐进论已经相当成熟和深人人心,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国际化经营的许多环节是可以跳跃的,因此单一的渐进论已经不能完全诠释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在渐进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跳跃论认为国际化经营呈现跳跃式发展,可以跨越其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环节,具体表现为多种形式。如温州的打火机与眼镜产业,在目标市场选择方面,企业一开始就瞄准国外市场,基本上跨过了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等环节,而一开始就进入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或直接进入全球市场;在经营方式方面,跨过了纯国内经营阶段,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再进入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等环节。

二、国际化经营两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一)理论依据不同

1.渐进式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1)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报酬递增指的是产出水平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也就是说,如果所有投入都增加一倍,产出将增加一倍以上,即当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会下降。因此,现实中,一些规模较大工厂的制造过程都享有适度的规模收益递增效应。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庞大的内需市场是促成规模经济的重要条件。基于该理论,企业首先应扩大国内市场以获得相应的规模收益递增效应,出口才有竞争力,因此,国际化经营往往表现为渐进式。

(2)需求偏好相似论

林德(Linder)于1961年提出需求偏好相似论,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此,各国应当出口那些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制成品,即大多数人需要的商品,一国在满足这样一个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可以从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获得出口该类商品所必需的经验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基于该理论,企业首先应选择国内市场巨大的产业进行出口贸易,同时最有可能发生在偏好相似的国家之间(往往是相邻国家市场),因此,国际化经营往往表现为渐进式。

2.跳跃式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1)后发优势理论

该理论最早源于李嘉图的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按照这一理论,后起国家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因而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的国家低得多。在同样的资金、资源和技术成本条件下,后起国家既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又大大减少了因对技术范式和制度路径依赖所形成的制约。基于该理论,后起国家在发展中可以免费或低成本地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如果再有一点创新,就可能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可能把先进国家挤出国际市场,因此国际化经营过程可以是跳跃式的。

(2)差别产品理论

差别产品是指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组中存在不同质的产品。从实物形态上,同类产品可以由于性能、商标、牌号、款式、规格、包装等方面的差异而被视为异质产品。差别产品适应了当前消费结构的要求,满足了消费者追求“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特点,因此,当代国际贸易中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基于该理论,企业可以集中生产要素生产国外同行产业中的差别产品,满足全球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跨过本国市场和纯国内经营而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二)经营环境不同

渐进式发展模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当时的世界经济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进入80年代后,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跳跃式发展模式是在全新的环境中产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使各个相对独立的国家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将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加快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要求各国尽快顺应这一潮流,加大本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参与国际竞争,经济全球化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出了客观要求。跳跃式经营可以缩短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周期,使产品迅速进入国际市场,先发制胜,抢占国际市场,并进一步实现跨国经营,因此,跳跃式发展模式自然成为有条件的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首选模式。

2.信息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国际市场的供求信息得以通畅快速的交流,这不仅使企业能够更快地了解世界,而且降低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动成本,增强了企业进行跳跃式国际化经营的信心。进入90年代后,信息网络在商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这个特点更加明显。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于网络,使得国际经贸的各个环节走向信息化和网络化。

3.国际物流信息化

国际物流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条码以及卫星定位系统在物流领域得到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的信息化和物流服务水平。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贸易最终都将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因此,国际贸易离不开国际物流业,国际物流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大大缩短了贸易周期,为企业进行跳跃式国际化经营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

(三)产业不同

1.需求偏好相似产业

渐进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根据林德的理论,国际贸易被视为国内贸易的延伸,因此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国际市场,根据需求偏好相似原则,首先选择的是相邻国家市场,而后才是全球市场。如制鞋产业基本上属于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虽然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消费者对其尺码大小、款式、功能等有不同要求,但国内外需求偏好总体上是十分相似的,因此其国际化经营往往倾向于渐进式发展模式。以温州制鞋产业为例,其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第一、二阶段(1950-1987年),鞋类完全是供应国内市场,在第三阶段(1988-1998年)开始出口,具体地说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的,如当时已有6年纯国内经营经历的东艺鞋业缘于偶然的机会,从1992年开始走出国门,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到香港,再转口到比利时。第四阶段(1999年开始至今)开始自营出口,截止到2001年底,全市33家主要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中,鞋类企业有7家,出口额达5635万美元,占上述33家企业出口总额的23.60%,这些企业目前正处于积极出口阶段,一些企业已在海外设立销售部门,但还没有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截止到2001年,全市鞋类生产总值达296亿元,其主要市场仍在国内,占20%的国内市场份额,出口4.62亿美元,产业出口率为12.89%。

2.需求偏好差异产业

跳跃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存在差异的产业,如,非天主教国家日本、韩国、中国等大量出口人造圣诞树和圣诞礼物等,而在这些国家国内,这些商品的市场却很小。我国消费者习惯用一次性打火机(塑料外壳且价格低廉),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温州金属打火机产业一开始就瞄准国际市场,初始阶段9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经过国际竞争后又反过来强化国内市场,2001年产值达30亿元,70%-80%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占金属打火机国际市场份额的70%,只有20%-30%的产品供应国内市场。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对太阳镜和金属镜框的需求还很小,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温州眼镜产业也是一开始就瞄准国际市场,产品很受欧美国家客商的欢迎。因此,国内外需求偏好存在差异的产业的国际化经营明显具有跳跃式特征,即在目标市场和经营方式方面跨过中间(一个或)某几个环节。

(四)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认知程度不同

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认知程度对经营发展模式的选择非常重要。采取渐进式发展模式,往往是由于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市场进入战略、风险及其控制等认知程度不足,将国际化经营看成企业本身的成长过程。而国际化经营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产品走向世界,它同时也是企业管理人员开扩眼界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于管理人员对海外市场的认知有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对经营方式的选择相对也就有一个“由易及难”的过程,因此,这样的企业就会采取渐进式发展模式。

采取跳跃式经营企业模式的,往往对国际化经营有一定的认知,了解各种国际市场进入战略、风险及其控制,在跨过纯国内经营阶段后,先以间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借助于外部营销力量(如贸易公司等),集中力量搞好生产,同时,企业在间接出口阶段“干中学”,待时机成熟后就过渡到直接出口及以后各个环节。因此,企业采取跳跃式发展模式,并不是盲目冒进,而是在具备一定认知的前提下快速实现国际化经营。

(五)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的强弱程度不同

国际化经营意识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一方面它决定企业对国外市场机会和信息的关心了解程度,没有国际化经营意识的企业不会有意识地收集国外市场信息,也不会主动建立和发展国外关系;另一方面它决定企业对出口业务、跨国经营活动的投资和努力程度,从总体来说,企业在一个市场的经营成功程度,取决于企业在该市场的资源投入程度和努力程度。

采取渐进式经营模式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相对较弱,如温州制鞋产业和服装产业,由于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在目标市场和经营方式选择上以国内经营为主,待国内市场逐渐饱和后,再向外拓展市场,他们是在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开始有国际化经营意识。

采取跳跃式经营模式的企业普遍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意识,据考察,打火机和眼镜产业在初始阶段就具有较强的出口意识,从企业业主到管理人员,都具有这种意识。在20世纪90年代,温州市第一家参加国内大型交易会的生产企业就是一家打火机企业,并产生一种“领头”作用,带动其他企业参加,由此该产业的出口意识得到整体提高,两大产业的厂商在产业发展早期就开始收集海外市场信息,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六)经营效果不同

企业以跳跃式发展模式开展国际化经营,取得的经营效果主要体现为“以快取胜”、“先发制人”等优势,但也容易招致一些进口国的贸易限制。

1.正面效果:快速占据国际市场

采取跳跃式发展模式,产品可以迅速进入国际市场,快速提高国际市场份额。温州打火机产业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跨过纯国内经营阶段,以价格便宜(是日本和韩国的1/10左右)、差别产品等优势,很快进入国际市场,目前已占据70%的国际市场份额,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击败日本、韩国等国际竞争对手。2001年温州眼镜产业总产值超过45亿元,90%以上的产品出口,销往世界上150多个国家与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占30%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相对而言,温州鞋类和服装类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就微不足道了。

2.负面效果:容易招致进口国的报复

跳跃式国际化经营以快速占领国际市场取胜,但容易招致进口国的报复,如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等手段的限制,以温州为例,现有典型案例恰恰都集中在打火机和眼镜产业。例如打火机产业在发展初期的1994年因大量进入美国市场而受到美国CR法案的限制,2002年欧盟基本上“克隆”了美国CR法案,也对温州打火机实施相应的限制。温州眼镜产业也遭遇类似情况,2001年底被土耳其政府列为反倾销调查对象,经过将近一年的调查与应诉,现已尘埃落定,最终以土耳其政府对温州眼镜实施相应措施而告终。

篇4

关键词:国际收支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我国国际收支及调节政策的现状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多年来呈现双顺差的局面。2008年上半年延续2007年的经济形势,经济快速增长,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均呈现增长的趋势。2008年下半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以及地震等一系列经济自然环境的打击,经济从增长期转入衰退期。

2005-2008年上半年,由于局部通货膨胀的压力,政府采取稳中有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2008年下半年,由于经济形势的要求,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货币政策也走向扩张。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实现了重大变革,放弃盯住美元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放开了人民币的管理程度。2005年至2008年上半年由于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人民币呈现持续升值的态势,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动,人民币汇率呈现一定的波动,未来贬值预期较大。

当前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分析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

蒙代尔认为,可以用财政政策调节内部均衡,货币政策调节外部均衡。根据2007年的情况,可以用紧缩的财政政策调节内部经济,扩张的货币政策调解外部经济。而我们所采取的是稳中有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其中的原因是财政货币政策用来调节内部经济。在局部价格过高的情况下,要维持国内价格的稳定就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在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下要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就要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而这两者根本无法兼得。

针对目前的外部经济顺差同时内部经济衰退的现象,按照蒙代尔的理论可以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调节外部经济,扩张的财政政策调节内部经济。

(二)支出转换和支出增减政策搭配

斯旺认为,可以用支出增减政策谋求内部均衡,支出转换政策谋求外部均衡。根据2007年的情况,内部均衡可以采用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实现内部均衡。同时,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抑制国际收支顺差。实践中的调节方式是:稳健财政+紧缩货币+人民币升值。

从斯旺理论的角度来看,以上的调节方式搭配似乎比较合理。但是,通过进一步地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币升值是以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作为代价的,而我国贸易结构极不合理,出口的减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同时,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进口,这正好抵消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进口增加。因此,这一政策的净效果是出口减少和进口的不确定性,这样的成本就太大了。而且,人民币升值也会带来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的加大。因而,鉴于我国的国际收支结构,人民币升值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国内经济紧缩和国际收支顺差同时存在,按照斯旺的理论可以采取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进行调节,同样的道理,人民币升值仍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国际收支调节策略建议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实践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目标是内部经济,很少考虑到国际收支的因素。笔者认为: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二者缺一不可。在调节国内经济的同时应重视国际收支调节。可选择的措施有三种:

第一,按照蒙代尔的理论,货币政策调节外部均衡,财政政策调节内部均衡,汇率政策、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为辅助。即:鉴于目前的经济形势主要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调节国际收支顺差,扩张的财政政策调节国内经济衰退。这种方式的重大缺陷就是放弃了货币政策调解内部经济的强大作用,尤其是在目前这种全球金融市场衰退的环境下,单纯用财政政策调节内部经济所产生的效果不如双管齐下见效快,因此,这种方式在目前的环境下是不可取的。

第二,按照斯旺的理论,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内部均衡,汇率政策调解外部均衡,基于前面的分析用人民币升值的方式调节顺差对我国来说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因此这一选择也不可取。

第三,财政和货币政策着重调节内部均衡,关税政策、直接管制政策、产业和科技政策着重调节外部均衡。即: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内部经济衰退;加强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采取“走出去”的战略扩大对外竞争实力,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人民币升值过快。这种方式是我国现在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选择的最优方式。

参考文献:

1.姜波克,杨长江.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彼得•林德特,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金人庆.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夏斌,陈道富.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银行家,2006

篇5

金融风暴虽寒意袭人,但我国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负责任、有能力的大国形象。作为一个大发展、国际分量不断加重并还将继续大发展的政治经济大国,越来越重的国际国内寄望附之于身是不争的事实。当此时,国际范围的政经走向、力量对比、大国关系、地缘战略以及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还有经济发展方面的某些重大关系和模式,似乎均在酝酿某种新的重大变动。而国务院果断出台的因应之道,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调整经济政策、提升发展短板、拓展回旋空间、优化发展机制,为国内外各方应对经济危局注入了强心剂。

今年我省面临的困难很多、很大。年初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雪凝灾害,导致一季度生产总值同比下降2%;随后又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等因素,固定资产投入明显下滑;工业行业自9月份以来受到了金融风暴的强力干扰。但全省上下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全省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曾经被认为半年之内难以恢复的贵州电网,不到两个月就全面修复。在这个过程中,“自强自信、开放创新、能快则快、团结和谐”的新时期贵州精神不断内化为全省人民的共同行为准则。

就目前来说,一些影响我省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正在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调整,为以投资拉动为主的我省经济提供了新机遇,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途径的我省科学发展提供了客观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为我省民生改善和民情提振提供了广阔空间。祸兮福之所伏。“欠发达、欠开发”,资源约束矛盾不突出,外贸出口下降影响小、投资增长拉动大的贵州,有望在国内经济格局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中,获得经济发展位次的变化和调整。

看得到机遇,更须抓得住机遇。这一次金融风暴冲击下能否迎难而上,是对全省人民尤其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重大检验。前车之鉴,改革开放30年中,贵州就曾丧失了一些大的发展机遇。这其中,有些是认识不明,有些则是抓而不紧。

篇6

“中国平安价值论坛”是平安集团旗下平安大华基金、平安证券、平安信托、平安资产管理、深发展银行以及平安银行,携手回馈高端客户的年度重要活动,旨在为平安投资和银行系列客户提供与顶尖经济学者和商业精英共同探讨经济前沿形势的机会,并以多种形式向公众传递中国平安综合金融理念,帮助客户勾勒出属于自己的财富“蓝图”。

据悉,中国平安价值论坛定位于“论价值,赢未来”,是致力于帮助中国平安旗下投资系和银行系的高端客户更好地驾驭财富、掌控未来,为财富创造更高价值的活动,自启动以来,已吸引数百名投资人、学者和平安客户就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碰撞观点,展开讨论,深圳是“2011年中国平安价值论坛”的第二站,此次活动后,论坛将于12月初移师上海举行第三场活动。

易宪容:

需要挤压出楼市泡沫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非常大,房地产市场调整是必然。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举措,把泡沫慢慢压出来,将风险降至最小。”易宪容演讲中强调。

易宪容认为,决定市场走向的几个关键因素分别是信贷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城市规划政策和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定位,这些因素的相互叠加会决定房地产泡沫挤出或者破灭。一旦房地产市场资金逐渐地退出,这部分资金将会逐渐流向股市。

易宪容指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要调整,是因为系统的风险已经在形成。政府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举措让它慢慢地消失,将这种泡沫可能导致的风险、导致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所以大家看到,信贷政策的调整就是要改变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的融资条件。这种融资条件的改变,限制投机炒作,利用经济杠杆降低房价,把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相信会达到我们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在泡沫破灭之前进行调控,中国房地产市场才能有更长期的发展。

易宪容还提到,过去十多年中国没有一家房地产市场企业破产。所以说这个时候一定要有破产,破产不一定就会产生崩盘,会产生危机。只要不是大起大落,那将房地产泡沫慢慢挤出,就能将风险降至最小。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深入调整,这些生存下来的房地产企业,一定会成为主导市场,投资者是可以投资这些好的企业。

此外,易宪容认为,国家出台的限购令作用有限。他指出,住房的限购令,它其实包含了三个财政内容:一是对于稳定居民来说,如果你有一套住房,你可以有条件地购买第二套住房;第二条内容,对于异地的居民来说,你异地购买住房也是有条件的购买一套;第三方面的内容是,对于居民的异地购买第二套住房,对于稳定居民购买第三套住房全面的禁止。所以这个限购令对于三套以上的住房,特别是我们住房的炒房团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实际上对本地居民来说,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

易宪容表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楼市比股市重要。如果我们股市以短期消费为主导了,我可能就关注股市这边更多了,但房地产市场决定了我们未来经济短期、中期、长期发展。所以建议投资者,在做投资时要看到这种大势,看到方向,看到未来,才能找到你的投资切入点。

平安大华基金焦巍:

明年经济会呈上升通道

焦巍用“乱云飞渡仍从容”来形容明年的中国经济,并对国内经济未来走势保持乐观判断。此外,焦巍还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走向来分析,给投资者提供明年的投资方向。

在国际形势上,焦巍分析,希腊经济问题引起的欧债危机一直在困扰着市场。但从分析上看,未来一季度是欧债危机的高峰期,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时期。但只要过了这一两个季度,这个问题就会呈慢慢淡化的趋势。他认为,市场到明年中期,欧债危机就会从我们眼中淡化。

焦巍总结,欧债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是出口,但对中国的影响其实并不大。欧债危机也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会演变成世界的欧债危机,但它在短期是会造成一定的冲击。

此外,焦巍还提到市场比较悲观的美国经济。他通过数据判断指出,美国的复苏非常强劲。如摆脱欧债危机,美国明年的经济增长会达到3%左右的高点。

基于对欧洲和美国经济的判断,焦巍认为这个全球经济走势并不如大家想的如此悲观。

焦巍认为,出口和房地产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但不会给中国经济带来“硬着陆”。

目前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通胀问题,现在看三季度内的数据显示是在有效减退。中国是处于一个“软着陆”的状况。

焦巍给出的判断是,明年的投资方向会转变,转向制造业的升级,投向资本深入。另一个投资方向,是民企也取代国企,西部取代东部。

平安大华基金投资总监颜正华在投资上补充,新一任证监会主席上任后,中国股市的走向非常引人关注。“我们通过分析总结出,有股票的要Hold住,没有股票的要积极投入。”颜正华建议投资者道。

“买房不如买地,买地不如买房地产股票。”颜正华分析指出,未来房地产的销售会显著下降,半年或者一年内会看到这种趋势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的投资机会,更多的是来自股市的预期。

焦巍总结,市场过度悲观于房地产下降对明年经济的影响。虽然去地产化和出口因素构成了短期的负面影响,但长期看则是转型必须付出的代价。

今年通胀逐季走高和经济逐季下行的不利态势,2012年第一季度经济面临不确定性,并可能触及8%的底线,但消费和投资将稳定经济放缓的下限。此外,再加上考虑到一定的通胀因素,大环境仍然能够对经济8.6%的增速构成有效支撑。

篇7

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可以是1年、1个季度或1个月),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账户可以分为三大类:经常账户、资本/金融账户、错误和遗漏账户。

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国际收支不但经常账户连年出现巨额顺差,而且资本与金融账户也出现巨额顺差,被称为“双顺差”。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状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货物贸易差额和外国直接投资差额是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两大主要来源。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916亿美元,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389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大量增长,2007年12月份达15282.49亿美元。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的原因

造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状况的因素有许多,总体而言可分为两类:一是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即内部失衡;二是国际市场的影响。

(一)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1、国内居民储蓄大于投资,消费不足。一国国民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形成了该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余额,用公式表示为:

经常项目余额(CA)=储蓄(S)-投资(I)

如果一国储蓄率相对国内投资率较高,也就是S大于I,国内剩余储蓄就要通过经常账户顺差的方式把商品与劳务输出去。因此,过高的储蓄率维持了经常项目下大规模的顺差。我国各个商业银行的储蓄额十分高,2006年末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余额达161587亿元,2007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达172534亿元。

同时,过度的储蓄挤占了消费,使得内需不足,我国目前消费需求并不旺盛,在这种居民限制消费进行预防性储蓄的情况下,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集中在出口。这样就使经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模式: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必须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长,而技术上又缺乏优势,使得经济增长只能依赖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继续保持低廉的价格。这意味着我国劳动力收入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居民收入增长过慢,收入预期降低,从而进一步严重限制了消费水平。同时进口又少,所以高储蓄和国内消费不足造成了经常项目的顺差。由表1可以看出2006年货物的顺差占经常项目的比例高达87.1%。

2、政府对出口采取优惠政策,使出口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各种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伴随出口的高速增长,形成了大量的贸易顺差盈余。

3、国外资本直接投资增加。由表1可以看出,自1994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均为顺差,商务部的统计显示,我国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FDI)总计74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吸引外资的政策密不可分,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经济政策的基本点是对外贸易奖出限入、资本流动宽进严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使得国际直接投资FDI在国内总投资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是支持资本金融项目顺差的最重要因素。此外,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鼓励收购与兼并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2005年,我国企业海外上市引入数百亿美元,直接推动了资本与金融账户余额的走高。与此相反的是,由于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较少,我国一直是资本的净流入国,两者之间巨大差额形成了资本项目的顺差,进而又将经常项目顺差越拉越大。

4、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刺激外部经济的失衡。内部经济均衡的衡量目标有提高就业率,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和实现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要达到这些目标就会和保持国际收支均衡这一外部均衡的目标产生冲突。第一,提高就业率。我国就业问题形势很严峻,目前解决就业问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扩大出口。第二,实现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在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还是要保持出口量与进口量,这样将会导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顺差。这种内外经济均衡的矛盾使得内部经济的发展定然带来国际收支的部分顺差。

(二)国际市场的影响

1、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贸易顺差的转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新型市场国家,而把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留在了本国。其结果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欧美市场的贸易顺差加大。在这种国际生产力布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国以传统的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使得我国处于制造业的终端,承担了许多亚洲国家的转移顺差。由于我国更多、更廉价的劳动力,近几年来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国家和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已经被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这些国家对欧、美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我国。所以,十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持续扩大,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直接的关系。

2、在国际金融体系方面,以美元为主的国际结算体系和金融危机的教训,使许多新兴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以稳定本国金融。经过亚洲及拉美的金融危机的教训,各新兴国家为了稳定自己本国的金融,储备大量国际货币来应对各种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货币体系中,主要的结算货币是美元,各国积累了比较多的美元储备。只要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维持不变,各新兴市场国家维持较高外汇储备水平的这种格局也不太可能发生变化。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我国多年的双顺差积累导致了目前的高额顺差。

三、国际收支双顺差对货币政策的挑战

由于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央银行通过在外汇市场进行外汇买卖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因此国际收支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使货币政策面临很强的外部约束。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导致中央银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大量增加,使国内流动性过剩,并引起了投资过度增长、资产价格膨胀、价格稳定面临潜在压力等一系列突出的经济金融问题,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双顺差带来巨额外汇储备导致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中央银行对冲巨额外汇压力加大

长期的双顺差使外汇市场一直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为了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不断买人外汇,形成外汇储备,并相应地投放基础货币,近年来,基于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投放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由于基础货币投放会通过商业银行的乘数效应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因而中央银行为了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缓解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要采取经常性的“对冲”操作措施,从商业银行回笼资金以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即外汇占款增量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需要中央银行“对冲”掉。而近年来,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外汇占款增量和基础货币增量的差距越来越大(见图1),导致中央银行“对冲”操作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动与国内经济周期的走向基本一致,即国际收支高顺差与经济高增长相对应,低顺差与经济低增长相对应,因此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变化与国内宏观经济调控需要往往发生矛盾。经济高增长时期,中央银行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而此时国际收支顺差较多,导致由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较多,与中央银行的调控意图发生矛盾,因此中央银行必须采取对冲外汇占款的措施。而经济增长走低阶段,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给,但此时国际收支顺差减少,导致外汇占款减少,基础货币难以增加。2004年以来,由于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大幅度增加,形成巨大的基础货币投放压力,而这一时期,正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宏观调控当局需要防止经济由增长过快走向“过热”的时期。因此面对外汇占款迅猛增长的势头,中央银行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收回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以避免基础货币增长过快而导致信用膨胀。在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投放量由1999年的1万多亿迅速扩大至2006年的8万多亿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对冲外汇占款的压力很大。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引发流动性过剩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

国际收支双顺差下,中央银行买入外汇的基础投放量增加,使货币供应量大大增加,由于货币供应在源头上一直不断增加,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源源不断地增加。在此情况下,市场利率水平一直较低,这就刺激了资金的使用,导致货币乘数增大。基础货币供应和货币乘数两方面的作用,使近年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这样就导致国内人民币供过于求,人民币对内发生贬值。人民币对内贬值,流动性过剩使得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和银行信贷总量大幅度增加,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膨胀,引发国内物价上涨。我国国内消费价格指数(CPI)不断上升,2007年6月CPI为4.4%,2008年CPI最高达8.7%,通货膨胀压力巨大。

(三)国际收支双顺差使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货币政策协调困难加大

国际收支双顺差直接导致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理论上由市场自主调节汇率的变动,有助于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但是我国对外出口的企业对外依存很强,并且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会使大量出口加工企业面临倒闭,失业率也会增加。因此,汇率政策必须兼顾国内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双顺差使人民币供应量增加,人民币对内贬值,这就要求提高利率,但是,利率提高会使国外资金进入国内,加大资金与金融项目的顺差。所以利率政策必须要兼顾协调外部经济的均衡发展。

总之,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同时国际收支双顺差给我国的货币政策带来很大的挑战,但总的来说,目前还是应该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重点性地应对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在一个比较平稳、健康的环境中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刘向耘.双顺差格局下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西部金融,2007(9).

2、生蕾.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与政策取向[J].问题探讨,2007(9).

3、吴晓灵.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货币政策[J].中国金融,2007(1).

篇8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概述

1990―2005年间,瑞典皇家科学院共向来自8个国家的28位经济学巨人颁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史学和新经济学分支等领域。按照获奖年龄计算,平均获奖年龄65岁,年纪最大的83岁,最小的52岁;按照国籍计算,获奖最多的是美国人,共计18人,占总获奖者的60%;按照学术分支计算,获奖最多的是微观经济学分支,共计11人,占总获奖者的36.67%。

在15年间的获奖者中,既有罗伯特・卢卡斯、罗纳德・H・科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这样的经济学大师,也有约翰・F・纳什、丹尼尔・卡尼曼这样的由数学、心理学方面研究取得经济学成就的先驱。除1996年获奖者之一的威廉・维克里因心脏病逝世外,其他获奖者均健在。归纳30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人生足迹,具有以下特点:

(一)少年早成

近15年来单独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巨人们包括科斯(1991)、贝克尔(1992)、卢卡斯(1995)、森(1997)和蒙代尔(1998)年,

上述获奖者的共同点就是很早就发表了几乎是最终获奖理由的学术著作:科斯于1937年(27岁)发表《企业的性质》,首先阐述了“交易费用”的概念;贝克尔于1955年(25岁)完成了博士论文《歧视经济学》;卢卡斯于1970年(32岁)完成《预期和货币中性》;森于1970年(36岁)完成了《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这一代表性著作;蒙代尔于1963年(30岁)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固定和弹性汇率下的资本流动和稳定政策》。

从获奖者代表性著作的年龄上看,普遍早于国内经济学研究者的一般。按照国内的培养体制,一般的经济学研究者于22岁左右完成学士学位,26岁左右获得硕士学位,30岁左右取得博士学位。在此期间,能够取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水平的学术成果者,恐尚无先例。

(二)辛苦耕耘

虽然获奖者早年即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成为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但是其获奖往往距离其取得成果的时间长达几十年。其中:最长的是维克里,等待了47年;最短的是诺斯和莫里斯,也等了22年;平均每个获奖者在其获奖成果完成后等待了漫长的33年。在漫长的等待期间,除了纳什因身体原因未能继续其研究成果外,其他的获奖者均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辛苦耕耘,取得了一连串的研究成果。

(三)学术渊源

从马克维茨到普雷斯考特,所有的获奖者背后都具备极深刻的学术渊源。按照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资料统计,最为突出的是芝加哥大学,共有6位教授、2位校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哈佛大学以3位教授和2位校友位居理论经济学类获奖者中的第二名。与数学关系最为密切的获奖者中,麻省理工大学有1位教授和5位校友,普林斯顿大学有3位教授和1位校友;与金融学相关的获奖者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更是拥有3位教授和1位校友。其中:既有上个世纪70-80年代获奖者的传承(弗里德曼、斯蒂格勒、舒尔茨),也有经济学巨匠的门生(萨缪尔森、琼罗宾逊夫人),更是体现了以经济学突出的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以数学见长的麻省理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以金融学突出的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贯以来的学术氛围。

(四)鲜明的学术观点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纵观15年来的所有获奖者,其学术研究的范围往往不是根据当时的经济态势,而是鲜明地提出对未来经济态势的观点和解决方法,一方面体现了学术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前瞻性,另一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比较突出的就是马克维茨―米勒―夏普的资产定价理论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默顿―斯科尔斯将学术理论转化为高回报的长期资本公司、蒙代尔“创造”欧元以及一直以来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

二、国内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华人在物理学界、化学界不断取得诺贝尔奖,但尚无一人被提名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除了该奖项主要的研究方向均属于西方经济学范畴,华人学者在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方面的差异外,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高度重视:

(一)培养体制混乱

从目前我国的培养体制看,高等教育对数学、应用英语的基础教育明显滞后于基础经济学培养,财经类院校重视应用方向培养而忽略基础方向教育等问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从事经济学基础研究的就业水平、待遇水平低下,另一方面是相关教育方案安排不尽合理。以某国内知名财经大学为例,高等数学(微积分)和基础英语(公共三级)在大学本科一年级开设,经济学(学士水平)同样在一年级开设。由于国内外经济学教育与研究已经普遍出现定量化分析的侧重,就读学生往往无法准确地应用数学手段解决经济学学习中的问题,亦无能力通过阅读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原文资料提高对经济学研究的认知,经济学基础教育形同虚设。同时,该校并无专门的教师奖励基金用于鼓励中青年学者专门从事经济学基础研究,而从事各类社会执业资格考试的教育者却可以从培养费用中取得大量的补贴,造成基础研究领域师资力量的流失。

(二)学术研究缺乏梯队

由于经济学涉及正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异常广泛。无论是基础方向还是应用方向,都需要多年龄层次、多知识结构的研究梯队。从国内著名的部分院校看,这个方面的安排缺乏相应的计划且“近亲繁殖”现象普遍存在。以国内某著名大学为例,自上世纪80年代产生了数位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学者后,十多年时间里仍然是这几位老学者“当家”,并无新的后晋学者诞生。一部分原因是基础方向经济学研究的边际效用递减,造成人才流失,另一方面是由于该校并无专门的引进和培养方案,多方位、多角度地安排研究梯队,造成“空位”。同时,由于前辈学者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就,后来者往往是该位学者的徒子徒孙,在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学术氛围下,既没有超越前者的信心和能力,亦没有修正或驳斥原有理论错误的勇气。迄今为止,尚未见到任何一家国内大学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存在一支可以接近上世纪70-90年代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水准的研究梯队。

(三)经济学研究边缘化

从目前国内的经济学研究看,纯理论研究的人员与成果越来越少,评论经济现象和应用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多,但成果普遍是定性而非定量的,经济学研究逐渐社会学化、边缘化。经济学的初始是以研究经济现象的本质开始的,但随着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定量化,理论方向的成果往往是以长时间的、基础性的、不为人知的工作为基础的,取得的成果往往很难直接转化为对应的应用。与之相对,评论经济现象和应用研究可以较为直接引用基础研究的工作成果,经济现象重复出现或应用结果产生即可证明研究成果的正误,亦可以迅速被社会所接受并直接成为善恶的判断标准。因此,更能为研究者带来实际效用,从这一点看,国内经济学研究正在逐步走向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地边缘化。

三、几点启示

综上所述,虽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与否并不能完全代表获奖者的研究成果是经济学研究的里程碑,但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学研究奖项,获奖者的共性可以为国内经济学学者所借鉴,改进研究方法,提升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国内的整体经济学研究水平。

(一)改进大学基础教育机制

现阶段,我国的大学本科教育基本上延续了中学的应试教育方法,以正规化考试作为学习成果的检验,学分和选修体制形同虚设。按照经济学基础研究的一般需要,大学本科阶段的经济学类学生必须拥有相当的阅读与书写能力,能够良好的运用各类数学工具。因此,有必要在本科阶段引入适当的数学和中文读写选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应当适当地区别和间隔基础教育与经济学理论学习的时间,以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二)增设国家级的经济学成果奖项评定并改善人才培养机制

国家为了推进科学技术方面的理论研究曾经先后设立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863工程”等国家级成果奖项,对于推进新世纪我国的科学技术基础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领域,亟待设立类似的奖项予以评定,以推进和保障经济学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国家有计划的派出中青年专家学者和引进国外先进的培养体制与人员,大力促进经济学基础研究的国际交流,确保国内经济学基础研究与国际接轨。

(三)适度分离经济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篇9

中档酒店介于剥离非核心功能、用较低价格提供有限服务的经济型酒店,及设施完备服务全面但价格昂贵的高档酒店之间。准三星至准四星的酒店,可归入其范畴。

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年初至今,国内共有5家酒店获得融资,累计融资规模达2.88亿美元,在近10年酒店行业融资规模中位列第二,仅次于2007年的3.11亿美元。这还没算以凯雷、红杉为首的财团对7天连锁酒店提出的私有化要约。而在这轮风投潮中,各大PE的目光开始从经济型酒店转向中档酒店。

高端酒店品牌和经济型连锁酒店,也在积极发力中档市场。雅高、洲际、戴斯等外资品牌以及开元酒店、首旅集团等国内高档酒店动作频频,一向谨慎的希尔顿也近期放声要在中国引入中档酒店品牌花园客栈。经济型酒店则尝试发展中高端模式,如汉庭收编星程;7天打造“迷你五星”;如家扩军“和颐”。

各路资本切入中端市场,有自身增长放缓的原因,也是酒店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根据欧美成熟市场的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对中高档酒店的需求开始旺盛。

2008年,中国人均GDP就已达到3000美元,但当时资本界甚少涉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档酒店的难以复制性。

经济型酒店之所以在短短的5年间从无到遍地开花,就是因为其“有限”。不仅没有会议室、餐厅、泳池、水疗中心等附加设施,就连房间内部也尽可能精简以实现迅速复制。

而选择中档酒店的人总是希望多花一点钱去享受比经济型酒店更好的服务。然而,“更好”意味着成本上涨,既不能像经济型酒店那样精简,又不能像高星级酒店那样定价,如何在成本和“更好”之间找到平衡点仍然是业界一大难题。

但随着低端与高端市场都相继出现投资过剩,市场竞争愈趋激烈,这些酒店经营者们不得不转向中档市场。

篇10

汇率指外汇行市或汇价,人民币汇率就是人民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一般来说为对美元的比率。

目前中国现行的汇率法律制度为2005年7月确立,由原来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度转变为有一定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人民币升值原因

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极其复杂,国内外政治经济各种因素交织互动,总体而言,近9年来人民币还是保持升值态势。

(一)从内外因分析人民币升值原因

1.内因。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持续快速增长模式,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常年强劲的出口贸易,获得了巨额的外汇储备,目前逼近4万亿美元。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率远高于欧美日发达国家,其内在代表的价值必定导致对外的升值。国内市场及国际企业投资对人民币的需求加大,同时外汇节余多,升值压力显现。

2.外因。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一直认为人民币低估,要求升值。究其本质,是为改善其本国经济所致。由于中国币值较低,出口优势显现,导致与西方国家保持贸易顺差,尤其是美国因对华一直巨额贸易逆差,其通过各种手段要求人民币升值。如对中国采取反倾销调查、收回直接投资,制定贸易限额,征收各种附加关税等。历史上日本升值30%导致经济衰退为典型案例。

(二)从国家目的分析人民币升值原因

币种贬值利出口,反之利进口,升贬背后都有深层次目的。改革初期,国内经济基础薄弱,此时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控制进口设备成本。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民币需扩大贬值力度,保持出口竞争优势。中国人民币长期的贬值,高额的贸易顺差,内外不平衡,加之萧条的世界经济,引发众多国家不满。人民币升值舆论2005年起在国内外弥漫。

三、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居民、企业、国家购买力增强。用现在的通俗语言来说,我们购买国外的产品都是打7折或8折,钱更值钱了,以前用8元左右人民币换一美元,现在只用6.1元。

2.促进企业内部竞争力,改善中国产业结构。由于购买力加强,企业进口国外先进仪器、技术、服务的成本降低了,可促进企业革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摆脱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

3.人民币升值预期引入外资投资。由于人民币预计升值,在中国的投资能获得更丰厚的回报,国际投资资金将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促进市场发展。

4.人民币升值为成为国际货币奠定基础。币值价值高是一国经济强势的体现,由于人民币的升值,GDP排名前进,显示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提升,提高世界对人民币的信心。

5.部分企业获得受益,股价表现出色。因人民币升值,成本降低,依托国外采购的企业受益,拥有外债的行业如工程机械、电信、电力、造纸、航空等等也因此受益。上述相关行业的股价也因此获得追捧上涨。

(二)负面影响

1.不利于出口。人民币升值,国外采购我国产品成本提高,导致需求降低。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将因升值冲抵。

2.外汇储备缩水。如对美元升值20%,则我国的外汇储备缩水20%,意味着前期的出口业绩付诸东流。

3.国内资本外流。由于人民币升值,购买力加强了,在境外的投资成本降低了,国内资本外流投资的动力更强。当前形势下资本外流不利国内经济复苏发展。

4.国内商品竞争力下降,损伤外向型企业。由于人民币升值,国外商品价格降低,国内商品竞争力下降,国内外的需求转至国外,企业订单减少,尤其外向型企业将受到重挫,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

5.冲击国内金融资产环境。由于人民币升值,热钱大肆流入套利,冲击金融环境,引发通胀,刺激资产异常上涨。如热钱流出将使经济剧烈波动,如房地产价格迅速回落、债券价格以及股票市场大幅震荡等。

四、正确认识及应对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我们要将有利的积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消极影响。

(一)促进企业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

借助人民币升值的契机,加大引进国际先进设备、管理、技术,促进企业从劳动密集向高新技术型转型,从低效率到高效率转型,从管理低水平到高水平转型。

(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人民币升值后,我国产品价格优势不再,应及时调整产业及出口贸易结构,提高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转向以高利润、高附加值的产品作为重要出口产业。

(三)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

我国寻求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已有9年探索实践,人民币汇率机制对促进贸易平衡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经济运行影响非常大。

(四)防止货币危机,维护经济稳定

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资本继续在能源、大宗商品市场、外汇等领域炒作,市场风险仍然较高。人民币汇率必须加强监管,防止国内货币危机,维护经济的稳定。

(五)打好人民币升值牌,不做无谓牺牲

各国基于经济利益迫使人民币升值,人民币走出了从8字头到6字头的单边升值态势,出口贸易的重创已影响国内经济。需在国际上加大宣传我国升值作出的牺牲,中国非各国贸易逆差的源头,但深受他国的贸易制裁伤害,各国需提供其他方面的贸易待遇。近9年来人民币兑换美元升值近30%,需改变姿态,通过各种手段迫使美国不再施加升值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