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实验教学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素养下的实验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素养下的实验教学

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新时代的来临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变革环境,这也对高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们就更应该去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学习最先进的学习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为更好地教育学生做出努力,促进化学教育的进步。首先,教师们应该了解时代的特色,知晓教育的本质意义,为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好相应的思想工作;其次,教师们应当注重其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做新时代教育界前沿的教师;最后,教师应当推进个人的教学创新,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同事的沟通不断促进教学实践设计的创新。由此,教师才能够通过努力不断推进化学教育的发展。

一、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地位

(一)有利于发挥化学实验的价值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实验课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利于学生个人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学习的综合素质,它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自身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凸显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中引入核心素养有利于发挥化学实验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知识在核心素养引导下的化学实验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一些化学现象,或是完成了部分化学公式的推导,因而化学实验促进了学生们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其对化学知识的研究深度和拓宽了化学学习的思维。这对于高中生们的化学学习及相关知识的理解背诵是非常具有实质意义的。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作为新时代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十分巨大。它主要是将学生们所经历的学习活动和经历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品质,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在高中化学实验的推进过程中,核心素养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格,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目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课堂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些化学实验的进行过程中,教师总是会教育学生们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进行实验,在实验课结束时直接收拾东西了事,并未去发掘学生们的自主创新精神。有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在其他同学正在做实验时就已经把所有的实验都做完了,因此教师应该针对这些同学进行实验的均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小片天地之间,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个信息技术极其发达的时代,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并不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因此就需要教师们进行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无非就是先进行实验示范,然后就是让学生们自己形成小组进行实验,这样虽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就无法顾及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而学生们不适应教师的教课方式或是上课走神,很容易就引起实验课上的小磕小碰,对于学生的人身安全产生危害。因此,教师们不能总是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范围内,应当经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去进行相关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学校教育对于实验的认知不够深在许多高中的化学学科培养计划中,一直忽略了实验课堂的重要性,甚至有部分学校将实验课改为化学知识教学课,从而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教育方针的偏差也就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的缺陷,部分学生在实验动手能力方面缺乏相应的教育,在其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遭遇滑铁卢,因此,学校对于学生化学教育方针的科学制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学科核心素养引导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教师努力挖掘教材,提升教学能力教学内容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于是教师们就应当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例如在教授各类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各类反应的特点及相应的化学公式,在进行实验时,教师应当提前将知识点做一个精炼的总结,让学生们有一定的印象;其次就是去进行相应的安全事项的提示,向学生们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重视学生们的人身安全;最后,注重实验对于学生知识渗透的重要性,努力解答学生的相关问题,以此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课堂体验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好的课堂交流就是有来有去的互动,所以教师们应该了解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并学习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相关的教学内容展示。例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演示一下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让同学们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此类化学反应的神奇之处,让同学们能够判断实验的正确发展方向,以此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另外,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课堂体验,从而能够推进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三)以学生为本,合理采纳学生建议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成为重要的发展观念,而将其落实到化学实验教学的课堂中,就变成了“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交流沟通的能力,在课下空闲使能够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关心学生们的化学学习动态,让学生们勇敢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并筛选出部分比较好的建议来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最终得出最有效且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实现教学同时展相结合。

(四)学校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在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学生们可以获得极为精彩的课堂体验,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教学方针的支持,因此学校应当正确把握学生的教学方向,提出与时代相称的化学学科培养方案,促进教师去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课堂的教学设计创新,提高学生们的化学综合学习能力。这样在学校的整体的领导和支持下,相信教师会努力提供最佳的化学实验课堂,而学生也会拥有最佳的实验课堂体验。

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存在的问题

初中化学是极具抽象性的一门学科,因而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实验教学为中心,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1]。然而,在实际的实验课堂上基本都是以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进行观察、记录为主,这样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违背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失去了对化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敷衍等现象。如此不但达不到化学实验教学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同时还会造成学生成绩的大幅度下降,各个层次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其心理变化比较复杂,他们更喜欢富有吸引力、挑战性的活动。而此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接触到的教学方式总是陈旧的、缺乏创新的填鸭式教学,那么他们就会认为学习是无趣、疲劳、乏味的,这种情况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会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能力就会越来越低。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

(一)学校加强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要想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学校需要加强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要认识到化学实验可以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保持对化学长久、持续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精神和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性。学校可以和相关部门进行联合,为学校争取更多的专门用于化学实验教学的资源支持,包括化学用具、材料、技术支持、资金、实验项目等[2],而学校还可以开辟出专门的场地和教室作为化学实验室,并且拨出专门的款项用于化学器材的配置,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化学用品定期的维护工作,对老化的、性能下降的器材及时进行更换,以保证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正常进行。学校还要大力支持化学教师的创新性想法,及时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以此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多样性,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度。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技术和素质修养。学校要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化学学术研究会、交流会,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保证教师将最新的教学思想运用到课堂上。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各学校联合组织的化学教师教学、实验技能比武、交流活动,学习更多的教学方法,以便使化学实验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转变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化学实验教学变成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做到以生为本、以师为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按照“异质同组”的原则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动手实验、提出猜想、论证等过程一起探索问题的答案。期间,经过“个体自学—小组间生生互动—全班同学与老师的互动”等环节完成教学过程,再采取小组成员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从各个方面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做出具体评价,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做物质的鉴别实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2~4人为一组的实验探究小组,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得出相关化学原理。有的小组想到了用盐酸溶液去鉴别,有的小组想到了用氯化钙溶液去鉴别,还有的小组打算用石灰水进行鉴别。期间,各组成员在组内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再合作动手设计、操作实验,最终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进行评价。由此可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辩证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操作

生物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活动规律的学科,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学科之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既是对学生生物知识检验、培养其实验操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具有培养、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作用。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倡为学生创设、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机会,因此,高中生物教学既要充分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更要加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本文立足于生物核心素养背景下,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系统阐述。

一、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实验激情

人的兴趣是一种趋向性心理特征;当其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后,则会主动、积极地对该事物执著地进行探索。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组织、设计生物实验过程中,既要善于创设生物实验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发现感兴趣的生物问题,还要通过活跃教学氛围来引导、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进行自主生物实验操作与自主探究的欲望。活跃、轻松的实验教学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实验学习、操作的兴趣,此时,学生往往也会形成“求人以渔”的学习热情。教师则适时地通过生物实验操作流程、步骤的讲解以及为创设的充满悬念、趣味性的生物实验之中,进一步激发、调动学生生物实验学习与操作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生物知识的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具有积极意义。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情境式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来为学生创设一些具有悬念的、促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生物实验内容,并有机地为学生设计一些生物实验操作的“问题”,进而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探究欲,进而激发其借助实验去自主“验证”的实验操作思路,这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自主实践验证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借助体验教学,加速学生知识构建

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须结合学生学情及生物学习规律进行实验教学及创新;同时,教师在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应侧重将生物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作为实验教学重点。由于,生物实验教学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动手操作、体验去发现、验证更多的生物知识;因此,教师应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切身体验的生物学问题,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构建。如教师可以借助生物膜类比实验来帮助学生了解、理解生物膜的相关特性,如让学生通过对气泡(肥皂泡)进行切割、合并、变形等操作,以体验细胞借助生物膜的变化;然后,再引入气泡膜与生物膜的结构类比、形态类比、流动性类比等。教师在此类体验式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通过体验式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生物实验及动手操作的兴趣,还要借助体验教学来发挥出学生参与生物实验操作、自主生物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在体验式实验教学过程中更容易迸发出生物学科的创新火花,更易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去探究出更多的生物学知识的实验论证方法;并通过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达到了“实践出真知”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了提升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三、借助生物实验,加速学生知识内化

生物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造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不断提升其生物科学习兴趣。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既要创设更多的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生物实验,实现生物“生活化”教学,并在自己动手进行生物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知识构建与内化能力。高中生物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生物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不断培养学生对各类生物问题的观察能力,在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实验验证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去探究出更多的论证方法,进而实现培养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并借助生物实验结果来加速知识的内化速度。与此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在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还应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实验步骤或方法,将自己的想法敢于进行实验验证。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来自行设计一些生活实验,去验证自己的“假想”或“猜测”。在学生进行生物实验验证的过程中,一旦学生遇到设计难题、操作问题时,教师则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或是利用互联网中的生物学习资源、实验视频等进行自主检索,收集资料;以此来提高、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与实验验证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亲历对新的生物知识进行“验证”或是“发现”新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此类“假想”生物实验操作与验证的过程中完成生物知识的构建与知识的内化。笔者认为,高中生物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突出、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大胆实践意识,进而才能促使学生在不同的生物实验、实践过程中不断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才能促使学生在发现更多的生物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在生物实验操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以及愉悦的实验操作体验,这对全面促进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生物知识建构与内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并对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时应不断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并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来培养、提升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与信心,使之明确生物学习目标,增强其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通过生物实验操作不断完善自己的生物实践应用能力,为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郝琦蕾,李妙娜.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6(2).

[2]万显发.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新模式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7(8).

[3]陈欣.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6(7).

[4]唐正洪.在新课程下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2014(17).

篇4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探究式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一、引言

神十宇航员在太空中实验演示物理知识,引起了全国学生研究和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这说明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了实验教学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是落实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核心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在学生整个实验的过程,老师要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实验来掌握和探索物理规律,同时掌握物理学新知识。

二、当前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物理学基础教学方法就是实验,通过实验来强化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以及研究方法的掌握。在新课改下,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对实验仪器懂得正确使用,并能够学会观察和测量,同时还能够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实验故障,并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准确写出实验报告。

首先,实验成为老师验证物理理论的教学方法,老师在传授物理知识时,对于一些物理知识实验往往采用课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物理理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表演的角色,学生只是被动的观看,明白了这个定律是正确的,因为通过老师的实验证明了。这显然将物理实验在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作用彻底抹杀。

其次,部分物理实验虽然采用了学生分组实验,但是这些实验内容基本上属于验证物理学知识理论的内容,整个实验教学多为程式化,虽然实验过程是由学生动手,不过却是在老师的授意下进行的机械性的实验操作,这些实验的结果已经被肯定,学生们只要按照老师规定的流程去做就能够达到预期,这种分组实验显然不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和对相关物理知识记忆的加深,而且对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毫无帮助。

第三,有的高中学校条件不够,老师就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口述物理实验,不仅仅没有老师的演示,更不用谈学生自主实验,因此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只要能够记住物理知识,并能够通过物理知识解答题目就能够获得高分,就能升到更好的大学,但是其实验能力的低下,即时能够在高等学府深造,但低下的实验能力和思维也阻碍了这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更谈不上物理学的创新。

最后,对学生的物理实验缺少考查,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够掌握物理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并具有一定的实验素养,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很多高中学校在具体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缺少反复练习和巩固的过程,对于学生实验技能的考核基本没有,因为这些内容并不影响学生考试的分数,因为物理考试中并没有对物理实验技能进行考核。因此学生在高中学习的三年里并不能够掌握一定的实验素养和技能。

三、对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是新课改的重点,是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注重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体系来构建未知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研究的热情和创新的动力。因此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正确处理探究式学习和填鸭式学习的关系

探究式学习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课时较少,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往往会导致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不能够按照进度完成,因此老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学生合理分组,同时老师积极引导,让学生们在课下进行合作交流,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效的引导,并通过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迅速分析实验数据,从而验证物理实验结果,通过传统的传授和探究双重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课余研究

物理是一门很神奇的科学,而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丰富的课余生活是我们实验物理的大舞台,老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设计小实验,让学生验证一些未知的知识,比如现在人们广泛关注的太空实验,比如失重现象就能够通过到游乐场去游玩,为什么摩天轮会让自己有种失重的感觉,从而分析重力加速度等知识。通过游玩来提升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而兴趣则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三)验证试验和探究实验结合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老师的验证实验教学并不是一无是处,当然如果一直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又会消耗大量的教学时间,所以对于老师而言要合理利用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某些理论环节中,像进行光的干涉教学时,就可以通过演示肥皂泡的形成过程,从而论证复合光的干涉条纹的特点。通过老师的演示能够让学生掌握,同时在此基础上老师要再引导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探究未知或者将要知道的知识,这种相互结合的方式来推动物理教学,自然就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度。

(四)老师要创新改变实验教学形式

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核心就是开放的实验,要给学生有更多的活动和不断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能够自发的探索和验证自己知道的一些可能存在的假设。比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制作相应的实验器材,然后在课堂上演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针对摩擦力的教学设计中,就能够让学生可以从坡面以及不同表面的材质下,使用拉力器来拉动同一个物体,然后记录相应的拉力数据,然后学生可以针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通过鼓励学生们自我去做实验,改变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实验的信心,并指出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成功点和创新的思维,这样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总结

为了适应新的物理课程改革,物理老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不断改变思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老师要在实验课堂中转变角色,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物理实验,充分发挥探究式物理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验素养能力的影响,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包立远.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

篇5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教学程序;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是新课改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改的更高要求。生物实验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贯穿于高中生物课程的整个过程,其中生物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教育学生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

学生分组实验是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核心,把整个探究过程从课堂上的纸上谈兵变为走进实验室脚踏实地的操作演练,目前还没有找到系统的更加完善的有效途径。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教学组织、实验改进、实验设计和个案研究等,教师带领学生真正实施的很少。学生分组实验由于受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学校的保障条件和资金支持、学生的素质以及教师的责任心、业务能力和探究性实验的驾驭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许多学校形同虚设,对于探究性实验教学来说,更是困难重重,教学工作量大、耗时长、效率低,不少教师重结果而轻过程。

二、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程序

按照本校科研课题的研究,依据探究性实验教学基本要求,建立了比较科学完善的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预期结果;(3)设计实验,确认变量;(4)分工合作,团队探究;(5)实验操作,搜集数据;(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7)表达交流,探究评价;(8)拓展实验,延伸探究。

三、生物学科的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体现的是学生在生物学领域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的储备、实验技能、科学态度、钻研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内容。我认为,高中生的生物学素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理解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及在现代生物科技领域的运用;

2.能够理解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3.具有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具有一定的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批判性逻辑思维能力;

5.具有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勤勉敬业精神等。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学科素养;地理实验教学;教师角色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地理实验是培养地理实践能力的主要载体。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驱动下,地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从被动向主动转换,从独立向协作转换,从按部就班向创新转换,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时而如张扬的红,时而似和谐的绿,时而像宁静的蓝,时而若神秘的紫,时而犹幸福的黄。

一、启发引导,如张扬的红

红色是激情、奔放的颜色,可引起注意,实验教学中的启发引导亦如此。有的实验操作难度较大,实验过程不易把控,实验结果难以达成,这类实验可开展为演示实验。此时教师的启发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应先着力营造具有趣味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实验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实验。

例如,在“热力环流”操作实验中,先创设“孔明灯升空”的教学情境,感知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再逐步引导学生借助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理顺气温、气压和海拔之间的关系;接着启发学生思考大气为什么这样运动,进而深入推导出“热力环流”的成因。

教师点智慧红灯,及时运用具有启迪性、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设法提高学生思考的热度、深度和广度,关注知识构建过程,促成学生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形成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和推论,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原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二、参与合作,如和谐的绿

绿色意味着生长、自然、和谐,成功的实验教学亦源于自然与和谐。这里的“和谐”,指师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合作,师生形成的“学习共同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在这样的理念下,应适当地将教师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演示,即学生做,学生看。对做实验的学生来讲,演示实验是对自身知识、实验能力的考验,可以满足其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对看实验的学生来讲,更加关注同学上讲台做实验,对实验过程也更有批判态度。

例如,在“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演示实验中,教师只从旁提供实验道具,实验过程均可由学生操作。水量的大小、坡度的陡缓、植被的多少全由学生掌控,实验结果自己得出。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不同,学生会反思实验过程,继而思考模拟泥石流的防治工程措施。

教师展和谐之绿,和学生一起合作,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教师绝不越俎代庖,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表现出对地理实验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和交流思想,共同进行实验研究和探究。此类实验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有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三、观察聆听,如宁静的蓝

蓝色代表信任、忠诚,给人宁静和安全之感,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信任就如同深邃的蓝,暖心的安全感。

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应关注小组人员构成,落实小组任务,促使组内成员间的协作配合,交流磋商,仔细观察小组合作实验过程,聆听学生意见交流,敦促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

例如,在“洪涝灾害的治理”课例中,教师为每组提供一份粘土,让学生动手制作最实用、最小工程量、最美观的水利设施。制作期间,学生团结协作、动手操作,教师观察学生制作过程,了解学生在制作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制作完成,讲述作品诞生的理由,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师品宁静的蓝,在实验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实验方式,聆听学生的经验分享,引导学生追溯记录自己实验进展情况,反思实验的方法和结果,进一步完善实验过程,提高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同时,以静制动、蓄势待发,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思考空间。整个实验过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自己的课堂做主,为自己的成果代言,这样的信任和安全正是学生希望获得的。

四、探索研究,如神秘的紫

紫色由温暖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化合而成,获得象征神秘的魅力。地理实验教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探究,教师在引导探究中是最有魅力的一抹紫色。

例如,“海陆热力差异”探究实验中,海洋和陆地在相同条件下随温度变化得出不同结论,不是直接进行验证,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先请学生进行猜想,然后提供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从水、细沙、砂石、草皮中选择实验材料,亦可以自行准备材料,用自己的方式探究该实验。从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预测结果,到设计实验、控制条件、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均可由学生自行完成。

教师若神秘的紫,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式,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可以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体现,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

五、激发鼓励,如幸福的黄

黄色给人轻快、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感觉,往往被认为是幸福的颜色。地理实践教学中,野外的课堂本就给学生一种幸福感,教师的肯定,同伴的赞许,也会成为暖心的黄。

例如,在“乡土地理野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观察、体验、探究、感受接踵而至,让学生尝试谈谈对沿线地理事象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促使他们探寻、创新,运用渗透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的评价,以欣赏的表情、赞许的眼光、得当的语言给予激励,让学生有满足感、喜悦感、成就感,爱上地理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形成科学人地观念。

篇7

实验教学内容的“精细化”就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实验项目、实验内容进行科学分解、规范表述和量化,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要实现实验教学内容的精细化,首先结合相关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分析各专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对医用化学实验技能的需求,提炼各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5],然后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总结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化学实验技能,把岗位必需的化学实验技能作为必须培养的核心技能,进而确定精细化的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医用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参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依据化学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根据相关专业对医用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对医用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精细化,并提供相应的竞赛评分标准。表1是对酸碱滴定法实验教学内容精细化的设计。在表1中,提供了精细划分的学习目标和操作要点。学生提前知道了精细化的教学内容和考核要点后,在课堂上能迅速进入角色,很清楚自己要学什么,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哪些问题需要向教师请教。实验教学内容精细化后,实验教学过程的精细化就水到渠成了。实践表明,教学内容精细化后,保证了后续教学过程精细化的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职业素养有了明显提高。

2医用化学教学过程的精细化

医用化学实验教学准备精细化化学实验的教学准备不同于理论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过程要把握好教学准备(包括实验材料和仪器的准备、实验时间分配等)、讲解内容准备、预实验等。医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精细化在教学过程中,讲解要紧扣精细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把精细化的教学内容逐项讲解清楚,让学生对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理解得清清楚楚。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巡回指导,纠正个别学生的不规范动作,同时按照精细化教学内容的评分标准进行点评和打分。巡回指导是医用化学实验课的关键,也是体现教学过程精细化的手段。

3医用化学实验考核精细化

篇8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分析了高职“药物制剂技术”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结果表明:以GMP仿真实训中心为平台,实验与技能鉴定一体化的教学内容能与就业岗位有效衔接;任务驱动教学法能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SOP 标准作业程序教学法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践技术技能;企业化实验考核模式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职;药物制剂技术;实验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06-03

“药物制剂技术”是研究药物剂型制备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是高职药学类专业群的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实验环节对培养学生掌握制剂生产操作技能、质量控制技术、新药开发和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改进“药物制剂技术”实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及创造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至关重要。

在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和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等项目的支持下,笔者对“药物制剂技术”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为高职药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药物制剂技术”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验内容陈旧,项目缺乏创新性 以观察型、验证型和重现型实验为主,只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太少,造成学生单纯的机械操作,逐渐丧失实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操作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法落后,学生缺乏主动性 教师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机械(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学目标与制药行业标准脱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受到严重限制,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和发挥。

考核指标单一,评价缺乏合理性 考核指标缺乏合理性,多数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部分组成,考核指标只评价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操作能力却无从评价,对于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的高职教育而言缺乏合理性。

“药物制剂技术”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实验教学内容 (1)构建了“GMP仿真实训中心”。我院与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校企合作,投入一千余万元建成了“GMP仿真实训中心”,在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情境的条件下,开展药物制剂生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验教学。同时,购置了GMP实训仿真软件,使学生置身于虚拟的生产环境中,学生训练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通过“实”、“虚”两种途径的有机结合,将“药物制剂工技能鉴定与考核”和药物制剂岗位实践技能融为一体;把药事管理与法规、职业素养和环境保护等内容贯穿于实验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树立优良药品观念,使其能规范地从事药物制剂生产和质量控制等工作,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2)实验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同一化。以具体的制剂产品为载体,将实验设备、制剂产品和制剂生产线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分析整个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及其涉及的不同技术与技能,以培养生产要素必需的技术与技能为核心,重构实验教学内容,实现实验与岗位衔接。整合后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岗位操作规程(SOP)为核心内容,组织各实践岗位必备知识,着重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实验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包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为完成任务必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我们将制药企业真实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变为实验学习任务,把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实验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成5个学习情境,即片剂的生产、胶囊剂的生产、口服液的生产、丸剂的生产和栓剂的生产。每个学习情境都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评估等五个阶段组织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药品生产企业产品的开发与生产过程相一致,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2)SOP标准作业程序教学法。SOP即标准作业程序,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模仿制药企业,实施SOP标准作业程序教学法,即按照剂型,合理规划制剂实验室,各种制剂设备仪器均制定详细的使用说明。例如,颗粒剂工艺流程为:主药(辅料)粉碎筛分混合制软材制湿颗粒干燥整粒包装。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设备主要有万能粉碎机、三次元震动筛分机、三维混合机、摇摆式颗粒机、微波真空干燥机、整粒机、颗粒包装机等,制定这些设备的SOP操作方法。学生实验的整个过程均按照GMP和SOP操作方法的要求执行,并作好原始记录。在实验结束后,归纳与反思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实验技能与素质。

实验考核评价 (1)企业化实验考核模式。现代制药企业对员工的考核主要包括运筹计划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成本节约意识、业务知识和遵章守纪情况等的全方面的考核。参照现代制药企业的考核模式,根据药物制剂技术实验教学目标,建立了企业化实验考核模式,将药物制剂技术实验评价指标确定为实验知识考核、实验技术技能考核和实验态度考核三个方面,既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也考核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小,还有创新素质的高低。企业化实验考核体系如图2所示。(2)实验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接轨。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将药物制剂技术实验考核与药物制剂工及中(西)药药剂员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检验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在评价方式上将教师评价、自我鉴定、小组互评等结合起来,使考核评价更全面、公平、公正。

“药物制剂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

“药物制剂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在我院制药技术专业群(包括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化学制药技术)教学实践中试行两年。结果表明:我院以“GMP仿真实训中心”为平台,设立的实验内容能与真实岗位有效衔接,与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工作(实验)任务,SOP标准作业程序教学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技能、职业意识与素质;企业化实验考核模式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调动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术技能,明显改善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显著提高了“药物制剂工”、“中(西)药药剂员”等工种考级通过率,学生得到了实习和工作单位的好评,就业率也明显提高。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创新和实践高职“药物制剂技术”实验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孔庆新.高职“药物制剂技术”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9):116-117.

[2]于广华,孟丽,李芳,等.校企全程合作下的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30-131.

[3]刘芳,罗跃娥,刘斌.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9):2195-2196.

[4]王建梅.提高高职药学专业药剂学实验实效性的实践[J].药学教育,2008,24(6):44-46.

[5]葛喜珍,林强,谢伟萍,等.高职高专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实践环节考核方法初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2):85-88.

[6]马彦,徐刚.高职药学专业“五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6):123-124.

篇9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69-02

伴随我国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冲击,新闻学专业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的本科专业之一。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学专业面临诸多挑战,能否跟上社会发展步伐,能否满足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成为新闻学专业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需要对新闻学专业教学体系,特别是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和改革。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发展既面临着来自学科专业内生的变革动力,也面临着来自社会、用人单位等外部的改革压力。从新闻学演变的视角看,该专业自诞生起就与新闻事业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以报纸为代表的新闻事业的繁荣催生了新闻学专业的产生,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带动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发展速度加快,各类新媒体发展迅猛,而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等印刷媒体则日渐式微。很明显,随着传统纸媒影响力的减弱,新闻学专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只有改革才能跟上媒体发展的脚步,否则就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这是新闻学专业改革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至少有仅700所高校开设有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在校本科生人数超过了20万,专业存在较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而传统媒体自身也面临着转型和调整,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新闻专业毕业生想要进入传统媒体从事记者工作比较困难,只能大量流入与专业相关甚至不相关的其他行业。与此同时,各类网络媒体却在招募大量能适应新媒体工作需求的创新人才,却常常面临招不到合适人才的窘境。这是新闻专业改革面临的外在压力。

二、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1.紧跟媒体和社会发展趋势。新闻学是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新闻专业教学与发展必须紧跟新闻媒介变化的需要,这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要求。目前,传媒产业格局明显呈现出了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新媒体日益强大的趋势,新闻学专业建设必须紧跟这一规律和发展趋势,不断对传统新闻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等进行改革,才能跟上媒体发展的步伐。

2.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大学专业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新闻学专业建设也必须要兼顾学生身心特征、发展状态和专业学习需求。新媒体时代,由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新闻专业学生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在进入高校前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影像拍摄技能和信息创作技能,传统的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都与学生实际特点和学习需求产生了较大差距,只有根据学生发展要求进行专业改革才能获得学生和社会认可。

3.树立品牌意识。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要有品牌意识,创建一流学校、一流专业,其实质也就是创建教育品牌。对于高校而言,既有高校的“母”品牌,也有专业的“子”品牌,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依存。对于专业而言,专业建设无异于就是专业的品牌打造,专业培养的学生无异于就是该专业生产的产品。因此,新闻学专业进行专业建设,必须坚持特色发展,要以打造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国内外一流专业、品牌专业为建设目标。

三、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1.建设新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既要密切结合新媒体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的特点、规律与趋势,又不能完全拷贝或照搬新媒体新闻业务模式,二者既要联系又要区别。如果没有区别,那么新闻学与网络与新媒体两个专业就会极其相似,新闻学专业会失去其独特性,大大降低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新闻传播媒介发展的规律来看,无论媒体传播介质如何变化,一些基本的原则、方法和要求其实没有太大变化,即新闻专业主义,以及原创性的、客观有深度的新闻调查等。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建设必须牢牢抓住这些该专业最本质、最核心、不随时间流逝的东西去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并形成体系。从目前国内一些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新闻人才培养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即过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媒介技能,却忽视了新闻人才本应具备的那些核心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相关技术,新闻核心素养和能力的训练必然受到影响。而在技术革命的年代,媒介技术发展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可能是学生在校努力学会的软件,刚毕业就发现市场上已出现了的替代性软件。对本科教学而言,重要的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花大力气让学生去学一个个具体的技术。这样,新闻专业学生只需学习一些如摄影摄像、网站制作和音视频编辑等最基础的媒介技术即可,而把大量课时用于提升自身新闻报道综合能力,培养厚基础、素养佳、能力强的新闻人才。围绕深度调查性新闻报道,新闻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应有层次地体现在相关课程当中。以新闻学专业主干课程为例,目前国内高校新闻学专业主干课程一般都有中外新闻传播史、广播电视新闻、媒介融合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新闻编辑与评论、深度报道、新闻传播研究方法、新闻传播法规与伦理、媒介经营管理等课程,涵盖了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理论、新闻报道业务、新闻报道素养等方面。这些课程都可以围绕深度报道展开,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深度报道能力,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新闻传播史方面的课程,应打破过去按部就班、泛泛而论地讲史的教学模式,应将历史上经典的深度报道的案例穿插其中,增加学生对深度报道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新闻传播研究方法这门课,也不应该笼统全面地介绍社会学、传播学研究方法,应该以深度报道调查方法为主线,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度调查问题的技术和方法,特别是要增加数据挖掘、网络调查等新兴技术手段。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新闻编辑与评论等传统新闻业务类课程,也应从各自媒介的视角,着重培养学生用特定媒介或多媒介进行深度报道的技能。如此一来,新闻专业主干课程从深度报道基础、深度报道的技术方法、单媒介深度报道、跨媒介甚至全媒介深度报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养,则能系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教学的效果。

2.加强实验室建设,更新实验教学方法手段。目前,传媒行业已经成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各类新技术集中应用的领域。这样一来,传统新闻院系实验室建设必须跟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对原有实验室进行改造升级,将最新的媒介技术应用到实验室建设上来。一方面,新闻专业要加强实验室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原先的百兆局域网升级成千兆甚至万兆网络,同时加强无线网络建设,让实验室内部能高速互联互通,而且与外界有高速互联接口,能支持多种终端设备高速访问外网,为师生从事各类实验教学和创新实践提供优质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与校内网络信息专业合作,与校外网络媒体合作,利用校内外资源,提供诸如数据分析、信息“爬取”之类的服务,为深度数据新闻报道提供技术支撑。另外,实验室应尽可能提供大量较新的软件资源和相关工具,为数据新闻制作、数据图像呈现等提供软件支持。在实验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也要不断尝试采用最新的实验教学方法手段,比如采用微信、App等新媒体辅助教学,要制作课程博客、微课、微视频等。有些课程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手段,将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主转到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篇10

一、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开展实验教学

科学课的实验教学要求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中,我们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小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实验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寻求实验素材,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在科学课堂上,还要注重挖掘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课堂教学既是生活的起点,又是生活的落脚点。同时,课堂教学又不同于学生一般的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让我们的科学实验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必须在学生的生活中寻求一定的生活器材,借助生活器材,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平时的科学实验中,科学教师为了省时、省力,往往在做科学实验的时候,选择科学实验室里的标准化器材,很少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常用的器材。例如在装水的时候一定用烧杯,而不去用生活中的一般的杯子或者是碗等器皿。的确,在实验中尽可能多的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能够保证学生的实验操作更加规范,更能接近科学意义上的探究。但这样做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学生们就会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实验室里的规范化实验,离开了学校和实验室就不能科学探究了。这就远离了我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目的。为了让我们的科学实验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验中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装水的时候可用普通的杯子,搅拌的时候可以用筷子,量杯可以用学生自制的刻度杯子代替等等,这样对科学实验兴趣比较的大的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探究了,而学生寻找生活中实验器材的过程,也是一种对知识学习的过程和能力提高的过程。

例如,我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的教学中,我们所用的容器是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的大小不一的矿泉水瓶子,这样学生就能感悟到科学实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离我们并不遥远。再如我们在探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实验时,用的实验器材就是钉子、橡皮、蜡烛、啤酒盖、萝卜等,盛水的器皿是学生吃饭的碗、脸盆等,这样,不但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还能减少学校的实验开支,符合我们边远山区的实际条件。

二、在动手操作中制造素材,开展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虽然具有比较浅显、容易操作,不是十分繁杂的特点,但是涉及的学科门类很多,可以说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知识无所不容,因此所需要的实验器材的种类很多,如果每种实验器材都去购买,费用相当可观,对于财力比较紧张的山区学校,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近年来随着国家的要求补充较多的科学实验器材,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实验找不到合适的实验器材,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在用好现有的实验器材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和动手改造适合我们教学的实验器材。结合教学内容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这样不但节约了资金,还推动了学校教具的更新换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保证了科学实验的长期性。

例如我们在学习《神奇的小电动机》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需要我们在实验室选一些电动机让学生演示、研究,这样的话学生的兴趣不但减少,而且还需要学校花费资金购买。于是我在上课前,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件带电动马达的玩具,可以是小汽车、船模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些玩具自带的电动机来展开研究,学生们以自带的玩具为载体,研究电动机的时候兴趣就浓厚了,而且操作的很细致,实验的效果远远超出了师生互动的实验。由此可见,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资源,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开展。我们还可以用废旧的自行车轮胎做橡皮筋;利用废旧的螺母、垫圈制作摆,用鸡蛋壳制作地球仪或者不倒翁等等。总之,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就能自己制造出适合我们学校特色的实验器材,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