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指导意见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指导意见的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指导意见的意见和建议

篇1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中庸之道 积极意义

“中庸”之词最初见于《论语・雍也》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后被孔子弟子子思发挥著《中庸》,形成完备的思想体系。有“宋代孔子”之誉的朱熹对其加以注释、编辑和整理,作为“四书”之一流传天下。此后,“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的一种最高的道德观念和哲学方法论,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伦理、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

孔子之前,“中庸”一词是分开来使用的。“中”最早具有的含义为箭射靶心,射中目标的意思,《说文解字》将“中”解释为:“中者,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后引申为中正、中和、正确、恰当、适度等意思,也成为孔子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庸”按照字面意思为庸常、日常、寻常、平庸的意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庸”的解释为:“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与“变”相对,有规律的意思,“不偏之为中,不易之谓庸”(《中庸章句》)。其次,“庸”还有用的意思。“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庄子・齐物论》)。朱熹《中庸章句》题下注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中庸思想,将“中”、“庸”二字联结,并赋予丰富的哲理内涵,成为流传千古的政治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其与老子道家的用弱和法家的用强不同,基本要点就是“用中”、“执中”,就是要求人们在政治伦理中,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之,也无不及,在社会人生中走中正之道,追求中和之美,并将这一观念运用到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去,终身运用之,使之成为永不变更的法则。它强调把握适当的限度,兼顾事物的不同方面,保持事物的平衡,以使言行合乎礼所规定的道德标准。

二、“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

孔子居于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纲常混乱之时,社会思想混乱,人心无所适从的复杂现实需要一种学说定人心、拯乱世、和家园,中庸之道便应运而生。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巨大,自然环境恶化加剧,处处存在不可调和、不可避免的矛盾与纠纷。然而,“中庸”者,“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关系的失衡,“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协调各种关系,构建有条不紊的竞争机制,以“中庸”之道创造创新之法,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倡导人民要安分守己,懂得顺其自然,深挖“中庸”的内涵,构建促进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性魅力。“中庸之道”一方面要求社会团体和谐、平衡,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中庸”,根据客观实际来决定“合适恰当的程度”,从而既不触犯别人利益,又能维护自身利益,还能维持事务的平衡、包容状态。所以,不难看出,“中庸”是一条为人处世的精辟总结,是现代人鲜有的品质,也正如儒家中庸之道的内涵所言,它不仅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与文化的多元,而且是现代社会的生存准则和道德规范。

三、“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流思想的集中表述,是我党在认真总结执政治国的经验教训,反映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汲取中国传统“仁”、“和”文化的思想资源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政通人和、稳定有序的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前进的不遏动力,作为儒家思想体系核心的中庸之道更是对推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代中国正面临着人与人的道德危机,人与社会的人文危机,以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这些都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巨大障碍,而孔子“中庸”思想的方法论意义用于处理“亲亲、仁民、爱物”中所出现的种种危机,对于形成整体和谐状态都将有所裨益。中国传统文化的“仁”、“和”思想资源,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性,也是今天我们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宝贵的思想资源。首先,“中庸之道”能对各种极端的欲望和情感进行正确的规制和处理,教导人心向善,净化心灵,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实现“自我”和谐。《中庸》第一章有文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倡导人民慎独自修,好学笃行,不急不躁,从容面对各种诱惑,实现内外合一的“自我”和谐。其次,中庸思想提出:“以人治人。”“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就是教育社会成员在处理与他人关系的问题上,充分考虑对方的合法与正当权益,以己度人,用真诚去感召对方,即使无法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终建立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的社会关系,达到“人人”和谐。最后,“中庸之道”倡导遵循适度原则,遵循自然规律,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天人”和谐。《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提倡喜怒哀乐发而有节制,使得天和地都各得其所,万事万物按照自然规律欣欣向荣,达到“生生之谓易”。

古语说:“用则满目俊才,弃则满地糟糠。”中庸之道是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灵魂的直接诠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文化观具有纳万物于胸中,不自设藩篱的宏大气势”。只要发扬其中精髓,摈弃其中糟粕,构建事理通达、心平气和的处事性格,建立和谐有序、不偏不倚的社会秩序,我们才能使这一古老的文化精神内涵焕发强大的现实意义,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完美对接,达到“自我”和谐、“人人”和谐、“天人”和谐,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12,第2版.

[2]张葆全.论语通译.漓江出版社,2007.7,第2版.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0,第1版.

篇2

摘要:中国古代是一个文明大国,古代社会的管理对中国现代的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处在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让我们从古代的管理思想中吸取营养,作为借鉴以及指导我们的管理行为,本人拟对此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古代管理;现代管理

管理通常被解释为管辖和处理。管理思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维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里各种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管理思想是在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人类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是悠久的。管理思想的发展可从古代的管理思想和近代的管理思想分析,它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可分为早期的管理思想.第二阶段可分为古典的早期思想.第三阶段可分为中期的管理思想.第四阶段可分为现代管理思想.美国企业界的精英们最先看到管理对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

在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管理思想都是深深地植根于这个国家民族的生活生存环境和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都无一例外地会带有这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印痕。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同样也带有鲜明的中国地域和传统文化的烙印。管理是随着人类历史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管理。人是社会的动物,在从事集体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时,由于需要组织和协调行动,管理也因此而产生。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它内容丰富,值得今人认真学习与借鉴。

受中国生存环境、宗法制度和儒家道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思维的方式体现出了“刚柔相济”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对立转化的辨证思想、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综观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可以看出,管理与行政和当时的条件和社会环境基本融为一体。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古代管理实践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素质高低。管理者的个人知识、能力和经验越丰富,越有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否则,管理就可能缺乏成效,甚至失败。因此,管理实践是和个人经验分不开的,是一种典型的经验管理。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管理的社会属性促进它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指挥劳动及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监督劳动。因此管理思想的发展是由当时的条件和时代决定的.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统一,共同构成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但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为贵”也不是无原则的,在讲“和”的统一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中存在的差异性,即在强调“以和为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和而不同”,在同中存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君子群而不党”。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所以这里的“和”并不是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而是要通过各种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这是人们处理矛盾、对待差异所采取的积极的态度和方法。这种和谐观在管理行为上的具体表现为:阴阳互补、五行反馈、刚柔相济、动态平衡、中庸和谐,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可见,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谐观”是中国传统的集体伦理观在管理上的集中体现,对于指导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起着剂的作用,这一点,应该引起所有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人际关系是现代组织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它作为影响人们活动效率的因素,起作用的机制在于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来调节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管理的核心在人的问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如怎样以道德为核心在社会生活及决策管理中发挥作用,将人们引向管理目标,实现统治者的目的,孔子所倡导的仁政与礼治,可谓达到了最高的理想境界。这样做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了"求治"、"求善"为目的,以人情主义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机制下,"礼"在各种管理行为中起着关键性的调节功能。而"礼之用,和为贵",其中促成"人和"的内在机制则是"仁""仁"作为礼的核心,其基本含义就是"爱人"。这种主张靠领导者榜样身教的力量和道德感化来影响群众达到目标,以心理情感为纽带,以情理渗透为原则,洋溢着浓浓人情味为形式的"德治"方式,体现着高超的管理艺术,起到了无可比拟的巨大效果。

在现代社会里,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利用人情感应来控制人的行为,是现代管理的高明之处。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与社会之需要,并使人们形成较强的群体意识,提高人们对组织的认同感、责任感;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管理组织具有很强的自组功能。因为在人情主义的调控机制下,组织中各个体之间可以通过心意感召实现人际互动。这种由情感实现的互动,就是管理系统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控。所以,人际关系在当今的组织管理中占据无法替代的地位,管理者所要履行的职责就在于:正确处理好"义"与"利"二者的关系,在整体把握中求得共同发展,达到终极目标——义利合一。惟有如此,管理者才能真正推出模范的行为,制定出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人,才能充分调动、发挥处于管理系统中的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种合力,从而创造出较为丰富的物质、精神价值。

管理是一种文化,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我国古代的激励方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管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极大地丰富了管理理论,其中不乏有精华之理。今天,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挖掘前人的管理思想,不断地深入结合现行的管理方式,立足于本国国情,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才能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国情的管理方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在全世界近200个国家中,多数国家并没有参与到G20这个机制中来。所以我们只能说,G20是在代表性和效率之间找到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平衡。

今后G20的发展,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平衡。首先,要处理好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之间的平衡。这是因为每个区域面临的情况和问题是不一样的。其次,要处理好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平衡。当今世界――包括G20成员里面,一个大的特征就是分化。在经济发展分化的背后,其实是政策的分化、利益的分化。这就导致在同样的议题上大家会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全球有利的做法,对于某一部分国家来说可能是不利的。甚至说有些议题只是部分国家关注的重点,而另一些国家并没有在这些议题上有太多的关注。因此要处理好这种利益平衡。最后,就是要处理好国内改革和国际治理的平衡。目前G20的20个经济体里面,从国内层面来说,大家都启动了新一轮改革进程,但是各国改革面临的条件和背景不一样,政策重点也都不一样。现在要在全球层次上推进治理,肯定要平衡国内改革与国际治理的关系,最好能够找到相互之间的契合点和最大公约数。

G20未来发展方向上大的原则,就是针对不同的领域设定不同的目标。对于原来一些传统的治理领域――包括增长、结构改革、贸易投资、金融架构,这些领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可以继续往前推进,可能这方面设定的目标就要高一些。对于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极地外空等新兴领域,目前的目标可能还是先达成一些基础性的、框架性的共识。如果能达到这个层次,就是取得非常大的进展了。针对不同的领域设定不同的目标,也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

再有就是,随着治理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合作的日益紧密,在同一个领域的目标设计,也要具体细化到各种不同的议题。如果这个领域现在达成比较全面和综合性的共识比较难,那就在某一个很具体的问题上面推进,做一些有实质意义的工作。目前G20成员已经这么做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国际税收监管合作,其实就是很小的一块,好多人都没怎么注意到。但它的达成非常不容易,对将来继续推进相关领域的合作非常重要。反腐败方面的合作也是这样。总之,深化合作要细化议题。

周 密:

篇4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 抑郁症; 百忧解;康复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老年人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抑郁不仅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心理反应,二者之间还可以相互影响[1]。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并且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2]。如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进行干预,是广大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上海市崇明县城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老年脑卒中伴有抑郁症状者,共7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百忧解联合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治疗组和百忧解对照组2组。治疗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60~87岁,平均(75.6±19.7)岁;对照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60~85岁,平均(74.9±20.8)岁。2组患者年龄及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诊断标准: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颅脑CT/MRI影像学诊断证实;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量表评分≥20分。排除标准:(1)药物过敏者;(2)有精神障碍史;(3)严重心、肺、肝、肾病变者;(4)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危重、有意识障碍或者智能障碍。

1.3方法

1.3.1治疗: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脑血管病治疗和神经营养药物及康复治疗。①健康教育。提供医学相关信息支持,讲解疾病、用药、注意事项、治疗效果等相关知识,满足患者对自身相关疾病诊疗信息的需要。②心理疏导。和患者交谈,采取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调节和改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1.3.2疗效判定: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12周及6、12个月进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评定。①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按照HAMD抑郁量表24项版本评分对患者抑郁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判。②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运动评分(FMA)。③生活能力的评定:采用改良巴氏指数进行评定(MBI)。所有评定量表在临床研究前集中由研究人员进行量表的一致性测验(Kappa= 0.79)。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及x2检验。

2 结 果

治疗前,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HAMD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在2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1HAMD评分比较

两组各时间段HAMD评分比较见表1。第2周后治疗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 0.05)。

表1两组HAMD评分结果(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1周 2周 4周 8周 12周 6个月 12个月

治疗组 39 30.2±5.9 26.1±6.2 21.3±6.0* 17.5±4.2* 15.1±6.1* 12.8±5.3* 11.4±4.2* 10.9±5.1*

对照组 39 29.8±5.1 29.2±5.2 27.2±4.9 23.7±4.7 20.8±4.0 19.4±5.1 17.9±6.0 18.6±4.8

*表示治疗组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 0.05

2.2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

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12周后其运动障碍情况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已有明显改善(P< 0.05);而对照组运动障碍改善延迟,至6个月后才有改善(P< 0.05),但与治疗组比较仍有较大差距(P< 0.05)。

2.3生活能力(ADL)的MBI评分比较

治疗后ADL能力在治疗组12周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较明显提高(P< 0.05) 。

3 讨 论

PSD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国内报道卒中后3个月时PSD发生率为37.0%,大部分为轻至中度抑郁,脑卒中后第1年PSD发生率为20%~50%[3],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目前认为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包括(1)神经生物学因素,卒中早期大脑的病损尚未完全恢复,愉快中枢活性下降的状态仍存在;(2)躯体神经功能缺损所致的心理压力;(3)社会因素,如社会支持和家庭关系等。临床研究已证明:卒中后抑郁如不加以治疗,可持续更长时间,不但导致躯体症状加重,而且加重患者的精神痛苦,同时增加了家庭和社会负担,甚至可增加脑血管病的并发症以及使病死率上升[5]。随着生理-心理-社会整体化医学模式的转变,PSD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PSD患者早期在应用抗抑郁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措施,不但提高了治疗效果,而且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杨放如.心身放松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刊,2005,40(4):49-50.

篇5

各市(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梅河口市、公主岭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县(市、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相关部署,9月中下旬,省和市州相关人员共同组成了检查组,对省级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督导检查。总体上,全省各地能够认真贯彻项目建设的部署要求,严格履行相关程序,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截止到目前项目开工率已达95%以上,很多县(市、区)已全部完成了建设任务。但也存在一些地方招投标手续繁琐致使项目启动滞后,一些地方年初没有做好项目预算导致资金有缺口,一些地方大部分项目都已完工但工程验收还没有开展,一些地方专项资金拨付兑付滞缓等问题。为了抓紧年底前有效时间,保质保量完成今年项目建设任务,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抓紧项目建设和项目验收

各市(州)、县(市、区)要求按照3个百分之百,即:要百分之百开工,到年底之前要百分之百竣工,项目验收之后专项资金要百分之百兑现到位。需要履行招投标手续的,要严格履行程序;还未完工的要加快建设进度,抓紧做好项目建设和工程验收的收尾工作;对已完工的项目各(县、区)新农村办要联合财政部门抓紧组织进行统一的年底检查验收和工程决算,查勘工程量和工程质量,完备相关验收程序和手续。

二、抓紧专项资金下拨和兑付

各市(州)、县(市、区)要严格执行省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实行专款专用、专账管理,要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拨付专项资金,项目完成验收后要全部兑现资金,不准缓拨和滞拨,项目补助资金必须及时兑现到村,兑付到项目建设上。各重点村在项目完工后要建账立册,保证项目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安全,确保万无一失,不得出现赊欠工程款的问题。

三、切实做好年度绩效考核准备

篇6

一、工作概况

从邯郸市的总体情况来看,全市检察机关均积极开展量刑建议工作,基本上都坚持了慎重稳妥、稳步推进的原则,严格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开展试行工作。建议的效果非常明显,促进了量刑的公开、公正,受到了多数法院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以我院为例,自2010年10月试行量刑建议以来至今,共提起公诉各类案件115件,其中提出量刑建议共计45件。已判决案件中,法院采纳检察机关量刑建议42件,写入判决书36件,采纳率达到93%。且凡是采纳量刑建议的判决,被告人均表示服判;我院均结合高检院下发的《指导意见》,对量刑意见改革制定了规范性文件;我院会同当地法院协商,将公诉机关量刑意见写入判决书,加强了判决书在量刑环节上的说理性;我院将自侦案件中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三类案件纳入量刑建议案件范围,并制定了《广平县院自侦案件量刑标准》。

二、问题和不足

(一)工作发展不平衡,重视程度不够

量刑建议是当下各基层检察机关推进司法改革、争取自身主体地位的一大举措,虽然各地争先恐后地推行量刑建议,但在实践中各基层院重视程度不一,部分基层检察机关并没有苦练内功,而往往只是“花架子”的摆设,这就影响了量刑建议的制度绩效的发挥,既大量浪费了司法资源,又造成了司法效率的低下。如部分检察干警认为量刑建议仅是一项公诉工作机制创新,一些公诉干警也认为量刑建议只是一项建议权,能否被采纳,主要取决于法官的态度,对法官最后确定刑罚没有约束力,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至今尚未正式的全面开展量刑建议工作,甚至还只是停留在庭审过程中口头建议的形式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量刑建议工作在检察机关推行的进度。

(二)建议的范围不明确

从目前情况来看,各检察机关行使量刑建议权的案件范围混乱。有的地方仅对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量刑建议,而对检察机关的自侦案件不进行量刑建议;有的地方仅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进行量刑建议,而对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不进行量刑建议;有的地方仅对量刑轻的案件进行量刑建议,而对量刑重的案件不进行量刑建议;有的地方仅对被告人认罪的案件进行量刑建议,而对被告人不认罪的案件不进行量刑建议,如此等等。毋庸讳言,要想全面推行量刑建议制度,必须从制度上结束这种混乱,明确检察机关行使量刑建议权的案件类型。

(三)建议的提出形式不统一

从目前提出量刑建议的形式来看,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还仅仅停留在庭审时口头提出的形式,非常的随意;有的在书中明确表明,这树立了书的权威性和保护被告人诉讼权利的行使,但显然忽视了庭上认定量刑情节的变化可能性;有的在发表公诉词时提出或者以量刑建议书的方式单独提出,这有利于提高量刑建议的准确性,但降低了量刑建议的采信度。各种作法各有千秋,也导致了各地检察机关量刑建议采纳程度的极大差异,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

(四)建议的提出时间不一致

量刑建议的时机和形式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又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目前,检察机关主要有四种做法:一是庭前提出。检察机关应在审查阶段结束、向审判机关提起公诉时提出量刑建议。[1]二是当庭提出。检察机关应在法庭调查阶段提出量刑建议;有观点认为,检察机关应在法庭调查结束后法庭辩论开始时提出量刑建议;还有观点认为,检察机关应在法庭辩论结束后,被告人作最后陈述之前时提出量刑建议。[2]三是庭后提出。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应当在庭后进行,这样在量刑建议得不到采纳时,可以减少被告人的不服判因素。但这剥夺了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质证权与抗辩权,不符合控辩双方平等对抗原理的要求。提出时间的不统一,导致在公诉人在实践中很难把握,法院也陷入过于被动的局面。[3]四是综合提出。在适用简易程序或普通程序简易审的被告人认罪的案件,可以在提起公诉时提出量刑建议;使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则当庭通过公诉意见提出量刑建议。[4]

(五)建议的幅度缺乏标准

从目前各地开展情况看,建议的幅度也差异较大,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概括性量刑建议。即不提明确的量刑意见,不提具体的刑种和幅度,仅在书中指明量刑时应予适用的法律条款,或者只提出原则性意见,如建议法庭依法惩处或从重、从轻、减轻处罚。二是相对确定的量刑建议。即在法定刑幅度内提出有一定幅度但又小于法定刑幅度的量刑意见。三是绝对确定的量刑建议。即提出的量刑意见没有幅度,而明确提出应判处的刑种及确定的刑罚,如明确提出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意见,对于应判处有期徒刑的案件,也提出明确、具体的刑期意见。总体而言,多数地方是提出相对确定的量刑建议,有的地方是以相对确定的量刑建议为主,以绝对确定的量刑建议为辅,也有的地方对于某些案件也提出概括性的量刑建议。

(六)变更和审批程序缺乏可操作性

《指导意见》规定:提出量刑建议要制作量刑建议书,也可以在公诉意见书中提出,在庭审中公诉人发现拟定的建议不当需要调整的,根据授权进行调整。但在实践中发现,此处规定的授权的主体、程序和范围并不明确。且公诉人当庭调整只能以口头提出,此时口头的建议与书等法律文书不一致,法院很难认定。若认定口头的建议,无疑降低了书的严肃性,同时公诉人也有可能以此滥用权力。如果在庭审后送达法院,被告人和辩护人的权力又很难得到充分保障。《指导意见》还规定,在需要报检察长决定调整的,应当依法建议法庭休庭后报检察长调整。还可建议法庭延期审理,这样做可能降低诉讼效率,不利节约司法成本。设置量刑建议的变更程序,如何做到既要严格遵守规定的量刑建议的决定权限,又充分考虑操作的灵活性和便利,这非常值得探讨。

(七)缺乏监督机制

一是对法院的监督。在目前试行案件中,多数判决都在检察机关的建议幅度内量刑,但也存在法院量刑重于或者轻于检察机关的建议的情况。因量刑建议制度尚处于改革探索阶段,各项保障措施尚未建立,没有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效果将难以保障,最终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如量刑情节刑罚量化的比例过大、对量刑情节适用没有具体标准,检、法认识不一,导致量刑情节过度评价或机械叠加。报纸上近日刊登的邢台某县检察院的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中,该院在量刑建议时认为王某多次盗窃,盗窃数额巨大,犯罪主观恶性大,社会危害性大,其虽有自首、立功情节,但立功情节一般,其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在家,无正当职业,结合其参与盗窃团伙多次作案的犯罪事实,认为可对其减轻处罚,但程度不能过大。但法院未采纳量刑建议,对王某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该院量刑建议未被法院采纳的案件中,绝大多数属于此类案件。而此种情形多属于对刑罚适用的认识问题,检察机关往往也难于抗诉,即使抗诉,成功的把握也不大。二是检察系统内部的监督。量刑建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如前所述,是权力就必须被制约,但是,当前针对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的行使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内外监督制约机制,从而影响了量刑建议程序的规范、健康运行。如果缺乏一种对量刑建议权的制约机制,就难以避免这种权力产生异化,从而动摇这种权力行使的根基。

三、工作改进路径

(一)认真调查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操作规程

检察机关实施量刑建议,除了“两高三部”《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人民检察院开展量刑建议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等几部的司法解释外,到目前为此,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高检院、省院可根据全国、地方实际,对实施量刑建议的案件进行分门别类,如过失犯罪、未成年等犯罪,若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且被告人认罪的案件,可制定具体的、幅度不大的量刑建议制度;直接故意且恶性大的犯罪、定性疑难复杂案件可制定单独的建议操作规范。此外,检察机关年终考核评比也应将量刑建议实施成效纳入其中。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上,可采取“逐级审查”制度,先由承办人提出,经科室讨论决定,负责人审批后,交分管检察长审核。疑难复杂或重罪案件经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二)指控犯罪与建议量刑相统一

受传统司法观念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受指控不力影响,害怕法院判决无罪而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公诉人在出庭支持公诉中往往注重对犯罪的指控,忽视对量刑情节尤其是对被告人有利的情节的重视。在实施量刑建议制度中,公诉人应把握好指控犯罪与建议量刑整体联动关系,做到两者兼顾,各取其要。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司法公正,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是公诉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是出庭指控成功的表现。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应在案件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综合以往判例的量刑情况而拟定。检察机关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判例,同时也可以参照辖区范围内法院的生效判决,对类案判决进行统计分析,这可以引导公诉人提出合理、适度的量刑建议,避免出现量刑不公、枉法裁判等情况。[5]

(三)量刑建议事实证据要全面考量

要全面考虑案件事实、证据和各种量刑情节,提出量刑建议时,多花心思在影响刑期的各种法定和酌定情节上,特别是对于初犯、偶犯、过失犯被教唆犯等主观恶性不深、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人,要重点考量其悔过自新,重新做人的可能。对未成年人犯、老年人犯要考虑其未来成长、生活自理能力。刑法规定的量刑情节很多,实难一一阐述。总之,在个案办理中,凡具有的量刑情节,公诉人都应尽力考虑全面、细致、深入,尤其注意量刑情节的相互影响,以达到量刑适当、公正。

(四)尊重自由裁量权与独立建议权相结合

公诉人要综合犯罪事实、量刑情节,依法独立提出量刑建议,杜绝受法官量刑倾向、当事人不合理的要求和辩护人不恰当的观点的影响。法官是刑罚的最终决定者,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提出量刑建议不可侵犯法官裁量权行使。在办案实践中,要根据个案事实、证据、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提出量刑建议,对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且被告人认罪的,可提出裁量幅度不超过1年刑期的的建议。对单处财产刑的犯罪,可提出裁量幅度不超过3000元的建议。对既处实刑又处财产刑的,视情节不同而各有侧重。另外,对定性有争议,甚至是否构成犯罪意见不一致、被告人不认罪的,以提出概括的量刑建议或者具有稍宽幅度的量刑建议为宜。

(五)将量刑建议纳入工作考核

为确保量刑建议工作的规范化,各基层院应将量刑建议的质量确立为工作考核的指标之一。应制定量刑建议案件质量评定标准和考核办法,通过全面系统的考核,促使公诉人更加重视量刑建议工作。以规范化、具体化的量刑建议促进公诉人管理,提高办案质量。

(六)完善监督机制,保障量刑建议权的正确行使

由于量刑建议是以检察机关的名义提出,是代表国家追诉犯罪的诉讼活动,这就决定了量刑建议的形成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量刑建议制度中应有对公诉人量刑建议工作的监督内容,保证量刑建议工作的质量。同时应有监督法院判决情况的内容,如果认为自己的量刑建议被法院无充分理由地拒绝采纳,检察机关应行使自己的法律监督职责,提起抗诉。在案件判决后,检察机关将所提出的量刑建议与法院判决结果进行对照,如果法院采纳了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检察机关则不能再进行抗诉;如果法院不采纳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对被告人判决的刑期在量刑建议允许的刑期幅度之外,案件承办人应当在判决审查登记表中阐明理由,报“公诉”部门负责人审查。如果属法院判决认定事实有误、适用法律不当或定性不准、量刑畸轻畸重需要抗诉的,由“公诉部门”负责人报告检察长提请检察委员会决定。

综上所述,检察机关推行量刑建议制度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强化控诉职能、维护量刑公正,它还将为我国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刑事诉讼法以及司法改革提供契机。量刑建议制度是一项符合我国司法改革方向、具有重大意义的制度创新。

注释:

[1]冀祥德:《设置量刑建议权要体现控辩协商的价值》,载《检察日报》2006 年3月1日第3版。

[2]王顺安:《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及其操作》,载《法学杂志》2000年第6期。

[3]秦奕明:《量刑建议存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载《法治快报》2008年5月6日第5版。

篇7

【关键词】量刑规范化;必要性;《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融合

1.引言

自2003年江苏省姜堰市人民法院展开对量刑规范化的探索以来,这一改革便引发许多关注。2008年,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初步试点工作展开,福建省厦门市等4个中级人民法院及北京市海淀区等8个基层人民法院成为试点单位;2009年最高法扩大试点工作,并考虑在原试点单位扩大试点罪名的范围;这些都为下一步在全国法院扩大量刑规范化范围做好准备。许多人质疑这是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限制,但从司法现状及2010年10月1日开始在全国法院开始适用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的内容看,量刑规范化并非否定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而是一种完善。

2.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必要性

量刑在本质上是一种司法决策活动,是法官对个案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以定量的形式决定对犯罪人适用的刑罚的思维活动。而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量刑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重定罪、轻量刑。我国刑事立法偏重定罪问题,对量刑的界定较模糊,操作困难。从司法实践来看,法官受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指引, 普遍重视案件事实采信和性质认定;量刑方面则凭借自己对法条的理解和办案经验,在综合评估犯罪事实和量刑情节的基础上估量出所要判处的刑罚,不存在量刑建议的空间,属于一次完成型。

第二,法官适用自由裁量权的差异。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条的规定多数较为模糊,以求能包容更多不同案件,所以法官经常面临自由裁量。但是法治水平和法官素质的差异,现实中“同案不同判”的情况屡见不鲜,引发了民众对法律的质疑。

第三,法官司法裁量的运作过程透明度较低。我国的刑事庭审模式已从纠问式变为控辩式,但控辩双方往往集中于定罪事实证据的质证、辩论,极少就量刑问题展开针对性辩论,合议庭的认证过程、量刑理由更是难以公开说明。另外,裁判文书比较简单、模糊,没有必要的判决理由,缺乏说服力。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是为了适应现实中千差万别的案件,避免用僵化的法律和机械的思维处理不同的案件,但上述问题的出现也说明自由裁量权应该有限度,否则司法无法实现真正的公正。

3.《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体现二者的融合

2010年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印发《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标志着量刑规范化改革在全国法院的开展。通过分析这一指导意见的内容,可以看出其中体现的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尊重,而这正是对二者相互融合关系的充分说明。

3.1 量刑的基本方法――立足司法实践,与法官自由裁量权相关

量刑的基本方法中基准刑的确定一直是争议焦点之一,基准刑是在排除任何量刑情节,在犯罪既遂状态下适用刑罚的参照点,它是法官判断某一犯罪应适用刑种及刑罚量的初始点。

指导意见中对基准刑的确定源于对大量司法实践的分析和总结,许多试点单位通过分析大量的审判案例,以归纳的方式系统地总结了法官自由裁量权适用经验,提取其中合理的内核,得出科学的量刑规律。而作为样本的案例其实蕴含着各地法官多年来理性的价值判断,体现着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因此在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确定基准刑的方法并没有抹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反而是另一种理性的坚持,其实质是以法院集体的、抽象的量刑自由裁量来限制法官个体的、具体的量刑自由裁量,是一种更为规范意义上的法官量刑自由裁量权。

3.2 量刑的具体化――总结实践,幅度化比例指标,尊重必要的法官自由裁量

基准刑确立后,个体的法官的量刑自由裁量权仍然具备可能性和必要性,指导意见中对不同量刑情节下调整基准刑的方法做了较为可行的规定,包括对量刑情节的列举,同向相加、逆向相减的原则,情节之间的调节比例,数罪下的量刑方法等。

指导意见对于常见量刑情节的适用、常见犯罪的量刑,均以一定幅度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实践中法院仍可以在幅度范围内进行自由裁量,以满足实践中千差万别的案情需要。如盗窃罪按犯罪数额的不同,分别确定不同的量刑起点,“达到数额巨大起点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在三年至四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然后根据盗窃数额、次数、手段等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如果是盗窃近亲属财务则可减少基准刑的50%以下。另外,这一指导意见是量刑建议,非强制实施,意见中也声明“各高级人民法院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对常见量刑情节及其他尚未规范的量刑情节,以及常见犯罪的量刑起点幅度、增加刑罚量的具体情形和各种量刑情节进行细化,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这仍是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尊重。

4.结论

自由不代表没有任何限制,规范也不代表不予自由一丝余地。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量刑规范化体现着对自由裁量权的尊重,从改革的过程到形成的指导意见的内容看,都没有顾此失彼,反而改革的出发点和成果都源于自由裁量得出的实例,即便是以后的调整,也是依据司法工作的实际情况。所以,量刑规范化不会抹灭法官应有的自由裁量权,辨析两者间相互融合的关系,能为中国特色量刑指南的真正形成及司法公正的实现创造法律环境,从而将司法努力的方向更多地集中于如何使得量刑更加科学化,而不是停留在否定和质疑是否应该进行这一改革上。在此过程中, 随着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的逐渐规范、透明,法官司法能力将极大提高, 量刑规范化终将推动整个刑事法制的完善、法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臧冬斌.量刑规范化与法官量刑自由裁量权的衡平[J].河北法学,2007,12.

[2]张桂林,吴晓蓉.浅论量刑规范化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3).

[3]汤建国,张桂林.中国特色的规范量刑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A].量刑规范化理论探要――全国量刑规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3.

篇8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属于企业经营活动的范畴,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等,自用房地产和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核算的范围。2000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了《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IAS 40),将投资性房地产定义为:为赚取租金或为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但不包括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或用于管理目的的房地产,不包括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的房地产。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在SSAP 19中和中国香港在SSAP 13中认为,投资性房地产是指对有关土地和建筑物拥有的权益,这些土地和建筑物必须是:已完成的在建工程和开发项目,是为投资目的而持有,并且其租金收益可以公平协商,不包括企业为自己的目的拥有和占用的房地产、出租并由集团内另一公司占用的房地产。

二、中外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准则

评估准则的制定与会计准则制定关系较为密切,尤其是随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引入,国际会计界在对公允价值确定以及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等方面与评估界进行沟通交流,以增进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正确认识和促进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推广,同时这也促进了会计界对评估行业的认识,对提高评估行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样,在制定评估准则时,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欧盟等一些国家的资产评估协会也会十分关注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关注度更高,比如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准则的制定。

(一)国际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准则

IVSC对投资性房地产制定了相应的准则,即《IVS 233在建投资性房地产》,主要是针对在建情况,但仍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一般情况及相关概念进行了描述:This standard examines the matters to be considered when valuing investment property that is in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on on the valuation date and identifies appropriate valuation approaches。

(二)英国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准则

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制定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操作规范,对涉及投资性房地产评估等方面均做出了专门的规定,也就是说英国的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准则是在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规范中规定的,并没有专门的评估准则进行规范。

(三)中国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准则

投资性房地产是我国现代社会经济中的重要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性房地产评估也是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发展起来的新兴资产评估行为。制定相应的指导意见或准则对于适应会计准则的变化、规范执业行为、指导实践、提高执业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适应会计准则新变化的需要,进一步规范执业行为,保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适应市场和提高执业水平的需要,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以下简称“中评协”)借鉴国际上的做法,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于2008年3月成立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起草项目组,收集、翻译了国外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方面的大量资料,对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涉及的重要名词、术语、价值类型、评估方法及评估理论等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国内投资性房地产评估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投资性房地产评估规范――《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指导意见突出了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的特点,并参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满足了会计信息的需要。

三、中国与国外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准则对比

(一)相同点

1.理论来源相同。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理论来源是《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试行)》。国际评估准则中的《IVS 233在建投资性房地产》部分理论源自通用准则和不动产权益准则,不属于《IVS 230不动产权益》准则范畴。同时,IVS 233必须遵循《IVS 300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的原则,在IVS 233注释3中其将财务报告作为评估目的,在注释12中将财务报告列为特别注意事项。

2.评估目的相同。《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三条和第十条分别指出,“对符合会计准则规定条件的投资性房地产在评估基准日的公允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会计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一般等同于资产评估准则中的市场价值”。IVS 233注释4明确写明,“此准则提供评估在建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值时应遵守的原则,市场价值是指在市场中模拟交换的价格”。由此可见,国内外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评估都侧重于对其公允价值的评估,即市场价值。

3.相似的估值方法。资产评估的估值方法常用有三种,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对于投资性房地产而言,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投资性房地产不适用于成本法估值,市场法和收益法能够很好地对其公允价值进行估值,而国内外也都是优先考虑采用市场法和收益法来评估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四章评估方法中对投资性房地产评估的市场法、收益法的使用情况等做了详细描述,而国外IVS 233同样也十分强调投资性房地产市场法和收益法的运用,在IVS 233注释6中指出,“在缺乏直接可比的销售证据时,评估价值必须使用一个或多个以市场为基础的估值方法”“关键投入的可比市场数据用以支持贴现现金流量预测或收入资本化的计算”。

4.参数选取类似。用市场法评估资产价值,很重要的一点是可比案例的选取,案例选取的越具有可比性,评估结果越接近资产的真实市场价值,对于用市场法评估投资性房地产价值亦是如此。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十五条、十六条明确指出了可比基础选择的重要性,并对相关比较因素比如交易情况、交易日期、容积率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方便评估人员据此选取可比案例。IVS 233同样在注释6中表明了可比案例选取的重要性。同样,在使用收益法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评估时,收益法最重要的三个参数――收益额、收益期限和折现率的选取国内外也都给予了相似的规定。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十七条至第二十条从“净收益”“收益期限”“折现率”三方面对收益法三大参数选取进行了规定。IVS 233则在注释11、注释9中分别阐明了对收益、折现率和收益期限的规定。

(二)主要区别

1.投资性房地产概念不同。我国《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中的“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企业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其中,“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及其附带的各种权益。而IVS 233中的“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土地、建筑或部分建筑,不包括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在日常业务过程中作为存货销售的房地产。IVS 233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界定较为详细。

2.专业术语表述略不同。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对评估方法分别以市场法、收益法等文字进行定义和描述,而IVS 233中并没有涉及“市场法”“收益法”等类似字眼,相反是用“现金流量预测”“收入资本化”等专业术语来描述。不过这些并不能造成国内外对投资性房地产评估的实质性差异。

3.准则的详略程度不同。我国的准则倾向于给出具体的操作建议,而不仅仅是一个导向性作用。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上,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在有关概念的解释上较为详尽、具体,而IVS 233则是给出了投资性房地产评估中的原则性指导。举例而言,在运用收益法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评估时,关于对租约条款因素选取数据,IVS233要求用租约条款的可比市场数据进行计算,而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则对租约条款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规定,如租金及其构成、租期、免租期、续租条件和提前终止租约的条件等。

4.准则体系结构不同。为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采用了与国内其他准则相似的结构体系,分为“引言”“基本要求”“评估对象”“评估方法”“评估披露”和“附则”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具体操作要求、评估准则、评估方法以及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分类等。IVS 233准则则是采用了国际评估准则的通用惯例,准则由正文和注释两部分构成。

5.侧重点不同。《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在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估值时侧重于对土地使用权和区间值等有关事项的规定,例如在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评估时,指导意见对土地使用权的分类、剩余使用年限等方面做出了多方面说明。区间值是我国评估准则的创新部分,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二十三条指出“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市场法和收益法无法得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时,可以采用符合会计准则的其他方法。如果仍不能合理得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经委托方同意,还可以采用恰当的方式分析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区间值,得出价值分析结论,并提醒评估报告使用者关注公允价值评估结论和价值分析结论的区别。”国际上,IVS 233则较为关注在建工程评估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说明,另外还特别指出了财务报告、收购、兼并和出售企业或部分企业、诉讼等评估注意事项。国内和国外准则的重点关注点不同,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经济政策等国情的不同导致的,并不影响它们在实务中的运用。

四、借鉴与启示

(一)评估方法方面

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中加入假设开发法评估方法的使用。因为在建的投资性房地产往往可以作为抵押标的物进行抵押借款等,而此时的投资性房地产处在在建状态,很难采用以往常用的市场法和收益法进行评估,因此就可以用假设开发法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评估。另外,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不动产的一部分,我国准则在运用市场评估时严格对可比案例的地点、时间和交易情况进行限制,而实际上,投资性房地产往往缺乏实际交易可比案例。通过对比国内外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准则中市场法的应用条件,笔者认为,我国的指导意见可以借鉴国际做法,放宽市场法的应用条件,以便更好地适应实际评估工作。

(二)注重评估准则与会计准则的衔接

投资性房地产不仅属于评估行业术语,也是会计行业的常用概念,并且《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专门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会计处理、后续计量模式等方面做出规定。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而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评估人员对其发表专业的估值建议,这一点上,国内外评估准则都与会计准则做了很好的衔接。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二章明确要求评估人员在对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时需与委托方及会计师进行充分沟通。未来,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行业中的兴起,评估人员在进行评估业务时会涉及到更多的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比如在企业合并或进行减值测试时就可能会涉及到投资性房地产的评估业务,但是目前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并没有对这种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估值进行说明,指导意见可以依据会计准则对相关部分进行完善。

(三)完善评估目的

与国际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准则相比,我国《投资性房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缺乏对投资性房地产特定评估目的的说明,指导意见主要明确了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并没有关于抵押、诉讼、收购合并等特定评估目的的说明。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抵押、收购兼并等经济业务频繁发生,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单一评估目的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我国评估准则应该顺应经济潮流进行及时修订,将符合经济行为的特定评估目的加入指导意见中,以使指导意见更好地指导评估实务。

篇9

一、对准则条文的理解和执行方面

(一)关于评估方法的选用问题(涉及《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二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八条)

评估方法的选用,应恰当选用一种或多种方法;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对企业进行评估时,成本法一般不应当作为唯一使用的方法。实际操作中存在这种情况,企业,尤其是其上级主管部门,一味强调用两种方法,但是没有考虑实际的可操作性,有些项目本身就只适合用一种方法的,评估师在解释无效的情况下迫于压力,导致生搬硬套地拼凑出第二种方法来(通常是收益法),明显降低了报告质量。另外,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时,如何形成合理评估结论也是一个难点。是选其中一个结果还是在一个结果的基础上调整,还是将各评估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如果用加权平均,如何确定权重又是一个难点。

(二)关于控股权和少数股权因素产生的溢价或折价问题以及流动性对评估对象价值的影响问题(涉及《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

难点在于如何量化的问题上。这两方面的定性分析,都应该没有问题,问题是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实际操作上也只能不考虑这些因素对评估值的影响,只是披露相关问题,供报告使用者自己去考虑调整。如果对这两条的运用的一些原则性问题有所细化,评估师在操作中才有可能做出更科学合理的评估结果来。

(三)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中相关事项进行必要的分析调整的问题(涉及《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十六条)

实际情况是:一方面,由于分析调整的难度大,某些机构会忽略这个问题;另一方面,某些机构在划分标准上存在随意性,如溢余、非经营性资产的分析调整不够科学,使预测收益与相关资产范围不匹配,对评估结果的合理性会有明显影响。

(四)收益法运用过程中资本化率或折现率与预期收益的口径匹配的问题(涉及《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二十九条)

收益与折现口径的匹配,本身是难点,当企业是一个跨行业的集团时,需要当针对不同业务类型、所涉及的不同行业分别进行收益预测分析,考虑折现口径时难度就更大。

(五)关于无形资产的质量、权属如何判断的问题(涉及《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十二条、第三十五条)

评估执业过程中,应当明确评估对象及其相关权益状况。特别是运用成本法(资产基础法)时,无形资产的质量及权属的判断非常重要。其中的难点在于对专有技术的质量、权属如何判断,专有技术一般由企业自行采取保密措施,并没有申请相关的权利证明,这一点与专利权有明显不同。

如果是国家、省市立项的科研项目,政府提供部分项目经费的,可以让企业提供相关的科研成果鉴定报告,以证明专有技术的存在及其质量状况,并由报告上列明的项目承做人来判断权属问题。

如果是完全由企业自行研制自行拥有的专有技术,仅凭企业单方面的一些资料,而且企业又往往不愿提供关键性的材料(出于保密需求),评估师确实很难作出准确判断。

企业的一些无形资产往往是在账外的,如果不是企业主动提供相关资料和说明,确实容易存在漏评,评估师即使关注了这个问题,如果企业故意隐瞒,还是很难发现的。

(六)关于债权债务评估的问题(涉及《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三十六条)

对于债权,我们认为可以参考《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对于债务,便没有可供参考的准则了。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资产评估增值的纳税准备问题。有些评估报告,把资产增值额理解为假设企业出售资产所能获得的收益,就计提了相关税费放在负债项上。这样做是否恰当存在争议。我们的理解是,评估思路应该是假设企业重新购置这些资产所必要的花费,与出售资产是不同的概念,而且评估结果一般不影响企业账务处理上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更不影响企业的税费计算,所以为资产评估增值作纳税准备是不科学的。

二、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的配合方面

(一)评估项目操作时间非常紧

企业及其相关主管部门对于何时需要评估还不够了解,往往是在项目需要等待审批的时候才跟评估机构接洽,客观上给评估机构预留的时间很紧,在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要做到评估指导意见的各项要求,确实有难度。

(二)相关当事方在资料提供方面未能配合

在提供资料上(特别是行业分析、财务预测方面),企业不愿意配合的借口多种多样,如项目现场工作时间往往非常紧,企业可能同时需要配合多个机构的工作等。实际情况是,大企业本身企业内部有相关的日常总结材料的,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等各种顾虑,不一定能愿意提供;企业本身规模小,平时就没有做相关总结的,单纯为了评估的工作抽调人力来配合做这项工作,往往也不愿意。

因此,评估师多数情况下都只能靠自身的力量完成这方面的工作,由于现场工作时间紧,也由于各行业有自己的特点,评估师在短时间内未必能很好地把握,关键还是评估收费太低,容不得评估师投入太多的精力在这方面,所以做出来的预测质量难以保证。

三、动产和机器设备评估方面

单项资产的评估,主要是在报告格式、工作底稿的要求等方面,如何简化的问题,感觉在评估实践中不好把握。

针对以上三方面的难题和困惑,我公司提出以下建议供评协参考:

(一)对《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中的重要条文进一步细化,为评估执业行为提供更明确的、更详细的指引。

(二)建议多做宣传,使企业和相关主管部门了解更多的评估规范要求。

(三)建议加强各领导部门之间的沟通,进一步明确有哪些工作是企业应当配合做的,由其主管部门从上到下贯彻执行。

(四)除编写相关条文讲解外,还可以就实践中机构碰到的问题及通常的解决办法以通告或问题解答类型的文件形式,直接传达到各评估机构,直接指导评估实战工作。

篇10

【关键词】: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渗透破坏

[Abstract]: small reservoir reinforcement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from the identifica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adjustment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dangerous problems, is a fundamental change of investigation thinking; give full cutoff habits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project, adhere to the "allowed leak but the basic principle does not allow the seepage failure", is a pragmatic choice of the current dangerous reservoir reinforcement the.

[keyword]: small reservoir; reinforcement; engineering geology survey; seepage failure

中图分类号:TV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我市大部分小型水库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工程一般都是在“三边”(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工作方式下建成的,许多资料“四不清”(来水量不清、流域面积不清、水库库容不清、基础地质情况不清)情况下就动工兴建,造成了很多虽完成但质量一般的工程。纵观近几年的工作情况,我市小⑵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主要反映出以下共性特征:

⑴原水库设计标准较低,主要建筑物不能满足结构、渗流、抗震稳定等方面的要求。

⑵许多水库基本没有监测设备,技术人员业务水平普遍较低,管理措施落后。

⑶原设计一般缺少地质勘测、设计、施工等资料,水库流域面积、来水量、现有库容不清或原分析存在较大误差,除险加固设计难度很大。

⑷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投资规模一般较小(与大型水库相比),容易引起设计、施工、管理人员的忽视,从而造成的工程隐患或资金浪费严重,效益低下。

从2011年开始,我市开始着手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由于小型病险水库数量大,勘测设计周期短,前期经费不足,全面勘察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因此需要勘测设计人员在勘察思路上作出调整。以《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 55-2005)、水利部《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为技术指导,将查明工程地质条件调整为查明工程地质问题作为勘察原则进行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勘察设计工作。

经过近一年多的勘察设计工作,针对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得到以下经验及体会:

1 加强工程地质分析强调工程地质勘察的针对性

勘察为设计服务,满足除险加固工程设计的要求,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就基本完成了,因此 从以查明“条件”到以查明“问题”的转换,是目前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思路的根本转换,针对病险工程的病因分析,特别是与地质有关的病因要全面深入地分析之后,才可能有的放矢地去开展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去布置并实施必要的地质勘探,实现明确的勘察目标,获得有意义的勘察资料。

我们强调针对性,是针对工程存在什么问题就重点勘察什么问题,没有问题的就不必全面勘察。关于“不查明工程地质条件怎么知道不存在问题”的说法,当然也是有道理的,因此我们可以变通地表述为:对已经出现了险情或可能存在隐患的部位(某一段坝基、存在质疑的建筑物地基、影响工程安全的岸坡等)实施重点勘察,这就包括查明这些部位的工程地质条件,界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问题的性质和对工程安全的影响程度,提出地质建议参数和处理措施的建议等;其余未出现险情不存在隐患的部位不必全面勘察。工程险情和隐患的界定依据,一是安全鉴定报告,二是工程运行记实,三是工程地质分析结论。

2 渗漏问题应服从“允许渗漏但不允许渗透破坏”的原则

许多病险水库工程的主要“病险”之一是渗漏,防渗就成为“除险”措施的首选,渗漏有一个发展过程,到了极端状态将产生渗透破坏,没有发展到这个极端状态之前,只能说存在隐患,但工程仍然是相对安全的!因此,我们说渗漏是产生渗透破坏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我们要做的是将渗漏控制在一个工程安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工程就是安全的。“允许渗漏但不允许渗透破坏”应该成为除险加固工程处理的基本原则。一见渗漏就防渗的做法,其技术理由并不充分。

接受了这样的观点,防渗性除险加固的目标就不是防止渗漏,而是防止渗透破坏。任何一座水库大坝都不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既然做不到滴水不漏,那么漏到什么程度可以接受,超过什么程度就不能接受?研究清楚了这个问题,确定工程防渗措施的技术方案就有了依据。

地质上要回答的问题是,首先将渗漏范围分为坝基渗漏和坝体渗漏两大类。其次是确定渗漏的具体部位,并进行渗漏量的估算和渗漏定性。第三是提出处理措施的地质建议。

3 坝基渗漏的勘察与评价

坝基渗漏又称绕坝渗漏,包括主坝段(坝基段)和两岸斜坡坝段(即坝肩),应分开评价。

根据查明工程问题的原则,坝基不存在渗漏问题就不必进行全面勘察,但应根据坝址区基本地质条件和大坝数十年的运行表现作出不存在渗漏问题的定性评价。

坝基渗漏问题的勘察,首先应对坝基按问题分段分类,分出有问题坝基段和没有问题坝基段;其次是针对有问题坝基段实施重点勘察,在垂直方向上还应分出覆盖层渗漏、基岩渗漏和接触带渗漏,查明渗漏区岩土体的透水性质和相对不透水边界,分析渗漏原因,估算渗漏量,评价产生渗透破坏的可能性;最后应根据渗漏性质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不存在渗透破坏和渗漏量在允许范围之内的,可建议简化处理或不予处理。以承德县炮手沟水库为例,对拦河坝地质勘察及水库原始资料可知:水库右岸为一缓状坡台地,拦河坝修筑在台地上,当时筑坝时直接在黄土层以上起坝,没有开挖至基岩。对大坝进行钻孔发现,坝体填土下部为壤土层,土层厚度2m左右,土层以下为强风化花岗岩,经多年运行,在库区与花岗岩层之间形成渗漏通道,水库水位较高时,大坝下游会出现明显渗水点,大坝下游村庄内村民的菜窖内会出现渗水,因此在设计阶段,提出了对大坝右半段进行灌浆、坡脚设置排水棱体及排水沟的的处理方案,而大坝左半段无渗漏情况,因此不需灌浆处理。

坝肩渗漏问题的评价较为复杂。某些工程一见下游坝脚岸坡区漏水即判定为坝肩绕渗,实际上理由并不充分。因为坝肩下游区漏水可能是库水绕渗,也可能是岸坡山体地下水的出溢,也可能是这两部分水的组合,属于“疑似”绕坝渗漏问题。此类问题一般情况下应根据库水位、降雨量和渗漏量之间的观测资料,结合岸坡地形地质条件认真分析论证后才可以较为准确地得出结论;当这些资料并不充分仅为“疑似”时,应重点补充勘察予以论证,渗漏较轻微的也可按今后运行管理加强观测以观后效的原则考虑。坝肩渗漏还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是,渗漏对坝肩岩体稳定的影响。处理措施的建议可以是防渗,也可以是排水,也可以是二者的组合。

4,坝体质量检测

水利部《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对坝体质量的检测有明确表述:宜分类进行,存在坝坡稳定问题的应针对“问题”区取原状样进行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存在渗漏问题的应针对渗漏区取原状样进行室内渗透系数测试。以上试验资料还应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工程类比,提出坝体土物理力学建议参数和相应渗漏区坝体土的渗透系数建议值,供设计选用。不存在以上稳定问题和渗漏问题的坝体区不必全面取样试验。

水利部两个指导意见强调的是“有病即查无病不乱查”的原则,宣扬的是无病推论的工程理念,即只要大坝运行数十年来未发现位移、裂缝、塌陷等损伤现象,大坝就是安全的,起码也是基本安全的。

对均质土坝坝体填筑质量检测一般是通过注水试验方式进行,以测定填筑土体的渗透系数。但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适合于小型水库均质土坝坝体渗透系数的测试。不适用的最基本理由是边界条件相差太大,《规程》中的边界条件是半无限空间地质体和水平地下水位,而坝体是一孤立的人工填筑体且浸润线(面)是倾斜的。因此在实际勘察过程中一般采取坝体取原状样进行室内渗透系数的测试,并根据工程实际提出地质建议参数,以此作为除险加固工程设计依据。

坝坡稳定和坝体渗漏还可以结合坝址区实际出露的岩性去分析填筑土料的性质。一般来说,泥岩、页岩风化料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和较好的防渗性能,但由于数十年前建坝时无重型施工碾压机械,人工填筑夯实效果不好;花岗岩风化残积土含有较多的砂粒,粘泥含量较低,渗透系数较大,类似于砂性土。此类均质土坝有均质“透水坝”之嫌疑。某些土坝的筑坝材料具有多样性或存在“渗漏”夹层、较强渗漏区(例如部分填筑质量很差)等问题,实际上属于“非均质土坝”。此类土坝坝坡稳定和坝体防渗措施的地质建议应按实际情况区别考虑。坝体中具有随机性和再生性的生物洞穴(鼠洞、蚁洞等),已经发现的要追踪探测追踪处理,运行管理中加强巡视,制定处理预案,发现后立即按既定方针坚决执行。

5 其他问题

泄洪建筑物主要是冲刷水流导致冲刷区岩土体失稳问题。地质上一是要作出溢洪道边坡稳定问题的地质评价;二是要预测泄洪水流对周围地质环境的改变所带来的次生环境地质问题;三是应建议防冲刷护坡工程措施。

小型水库工程的放水建筑物多为小尺寸下卧式涵管,多数埋置于坝体中。这种建筑物一旦受损漏水,可能会导致建筑物与坝体之间的接触冲刷破坏,需要具体分析判定。此类问题的定性不是地质工程师的强项,属于水工建筑物漏水,设计师更有发言权,应予以尊重,但地质工程师应对放水洞的基础稳定条件提出地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多数均质土坝或堆石坝经多年运行,上游护坡破坏严重,甚至部分地段无护坡,坝坡受浪蚀作用形成塌坑或陡坎,继续下去将导致坝坡失稳,因此上游护坡措施是必需的,至少也应该在水位变动范围区实施护坡措施,以有效地保护坝坡稳定性。

6 结语

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我们应抛弃以查“条件”为主的常规工程勘察思路,树立以查“问题”为主的求实思想;对于渗漏问题的评价和处理,需要结合具体工程实际,坚持“允许渗漏但不允许渗透破坏”的基本原则;对于规程规范,应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准确把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5-04-18.《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 55-2005).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6

[2] 韦港,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的若干问题.,200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7-11-26.《水利水电工程注水试验规程》(SL 345-2007).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