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课教学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指导课教学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就业指导课教学建议

篇1

本文从就业指导课的课堂管理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探究,针对性地从当前高职生不爱听课这个方面去调查,通过访谈的方式,找出导致他们上课不积极的因素,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建议,以此给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及其他公共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一、研究概述

1.研究背景

学院就业指导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学生不爱听课的问题比较突出。

2.研究目的

学生上课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质量,影响学生的求职与择业。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水平,成为就业指导教育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学院就业指导课课堂教学管理现状

学生不爱听课是课堂教学管理最为突出的问题。到课率低,包括迟到、早退、旷课、上课时候玩手机、睡觉、讲话,特别是玩手机现象比较普遍;学生不爱学习,回答问题不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自制力很差,上课随意走动,课堂纪律较差。有的老师比较负责任,一开始严抓纪律,严格把控课堂秩序,但是维持不了太久,又恢复了原样。

学校管理还不够规范、严格,辅导员也忙于其他事务,无暇顾及学生的到课情况。另外,辅导员及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大合理。学生评价老师大部分主观性较强,只要哪个老师严厉一点,学生就会给予差评。久而久之,老师怕得罪学生,放宽对学生的要求,导致恶性循环。有的老师想以朋友的姿态跟学生去沟通,柔性有余,威严不足。在学生管理问题上,严格要求是必需的,老师只有在严格的基础上才能以朋友身份去跟学生沟通,这个度较多的老师没有把握好,管理相对松散,学生由此会更加松懈。

三、影响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因

笔者根据就业指导课平时上课情况、课后的总结以及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不爱听课、影响课堂教学管理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

(1)高职学生缺乏市场所需要的就业能力。就业力不足,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把握机会找到合适的工作,能否尽快进入角色,胜任工作。

(2)学生心理因素。除了外在条件,内在因素才是最主要的。学生被动地上课,缺乏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了解真实的职业环境,没有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性、积极性很差。

(3)对就业指导课不够重视,觉得专业课比较重要。有学生认为能否成功找到工作取决于社会关系及家庭背景,因此,“等靠”思想严重,感觉就业一事离自己还很遥远,自己不愿思考也不会积极主动地为就业做任何准备。

2.教师

(1)专业知识欠缺,实战经验不足。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素质参差不齐,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和正规培训,缺乏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没有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也没有企业招聘人才的实际经验,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都是通过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获得;信息渠道不全,不了解市场,所提供的职业指导不符合实际,缺乏相关的从业经验;与用人单位和企业缺乏沟通交流,职业指导没有针对性,这对变幻莫测的职场来说难免有些滞后。

(2)传递--接受,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陈旧,教学内容单一,教学与实际不符,教学与社会需求没有对接,教学与学生特点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多采用灌输式、说教式的方法,师生互动少,很少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就业的认识与技能,缺乏实证性的案例分析,没有实质性的心理辅导和职业定位咨询,教学效果不明显。这跟教师的惰性以及学生的上课状态对教师的负面影响也有很大关系。

(3)就业指导的老师应多与系部联系。现在大多处于脱节的状态,没有就课堂的管理现状跟各系进行交流和探讨,没有及时反馈学生信息。

3.学校

(1)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就业指导课大多只开一个学期,多为应急的课程。这种快餐式的课程设置,在学生毕业时匆忙向其灌输就业知识,想通过一次讲座、几堂课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很少把学生带入企业、用人单位或者人才市场参观学习,去亲身体验。学生听着不感兴趣,也就不可能收到预期的实际效果。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业指导需要润物细无声,融入专业教育中并形成长效机制。

(2)如果学校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学生就会混文凭混日子。

(3)对教师定期进修不够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4)采取大班上课,没有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就业指导课单纯靠课堂上的讲授,方式单调,缺乏活力。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素质就业观念、择业心理、家庭环境、社会关系不同,单凭一种教材、一套模式、一个授课方式进行指导教育,针对性不强,学生无法产生兴趣。

四、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1.学生方面

除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改进之外,学生的参与和配合也非常重要。学生要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要上好一堂课,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很多人都认为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方法,但真正实行起来非常难,因为学生不配合,参与度不够,教学效果就不会好。

2.教师方面

教师应用心备课、教学,不随着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的态度而波动;教师应时常提醒自己,纵使学生的学习风气不好,但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不应该减少;教师应用真诚的态度去教育学生;教师更应该保持一种学习力,摆脱惰性,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比如采取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模拟面试、现场感受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播放职场竞聘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然后参与讨论。还可请优秀毕业生或在职人员来学校参与教学。

职业指导课程如果不针对90后的特征,不契合学生丰富的内心及易变脆弱的就业心理预期,不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在大一时应该安排学生跟企业接触,多沟通多学习,引导学生接触企业,思考就业问题。让学生多参加就业市场调查,参与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大型招聘会亲身体验,到创业园参观。提前进入企业入职体系参加培训和学习,与企业进行多种互动和沟通,丰富教学方式。

3.学校方面

一是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就业指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人才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经验,全面综合的知识积累,很强的市场意识,并对就业市场非常了解。为了解决职业指导师资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考虑利用学校资源,请社会兼职就业指导师、专业职业指导员走入学校参与教学。

二是组织就业指导老师走出学校,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借鉴好的做法和经验,建立沟通和交流的长效机制。同时,请往届毕业的学生回来谈谈自己的求职经历及经验体会,也可以让学生到一线企业去体验职场环境。

三是学校建立校中厂,即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开展创业演练。

4.辅导员方面

辅导员应该严格管理学生,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以朋友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不能本末倒置,放宽对学生的要求,纵容了学生,学生就会更加随性。因为高职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如果辅导员不严格要求,他们会更加放松自己,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

综上所述,只有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学校、辅导员一起努力,学生上课的情况才会好转,课堂教学管理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篇2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建设;实践技能;“三贴近”;医学职业院校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兴起,医疗服务行业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职业院校应综合分析学生和专业特点,了解行业需求,从课程定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着手,以实践技能为导向,从侧重理论的传授向面向应用能力的培养转变,使医学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

一、当前医学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一)计算机教材内容陈旧

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更新速度很快,而教材的编制需要时间的积累,客观上导致教材内容陈旧;另一方面,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更为多元和快捷,主观上认为教材内容陈旧。

(二)课程设置与专业脱节

虽然医学职业院校使用的医学类教材,但内容基本都属于计算机知识的“通识教育”,与医学专业直接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涉及很少,不能很好地体现计算机在医学职业应用中的专业性。

(三)知识遗忘

计算机课程一般在一年级阶段开设,此后再无其他跟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类课程。而学生运用到工作实际至少需要等两年,时间跨度大,而计算机技术又需要基于操作来掌握和熟悉,按照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缺乏有效的强化,学生习得的操作技能在两年后已经所剩无几了,与用人单位的需要存在差距。

(四)教学方法单一、呆板

很多学校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时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少,其主体地位无法得到有效体现,光说不练假把式,学习效果不理想。

(五)教师队伍年轻,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大学扩招导致教师资源不足,学校在教师的引进上重视数量的补充,忽视了教师质量的把控。很多教师甚至为接受过系统的教师培训,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质量堪忧。

(六)学生素质较差

受国家选拔体制约束,医学职业院校无法录取到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差”主要体现在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两个方面。

二、医学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医学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医疗卫生单位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的一种教育形式,重视对教育对象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而这种培养又必须建立在对培养定位、用人单位需求准确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医学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建设应牢牢把握“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这个“三贴近”原则,否则,学生的培养将是闭门造车。

(一)贴近基层,找准定位和方向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技术型人才,侧重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主要为县及县以下基层医疗单位培养实用型人才。“贴近基层”的原则,就是要求医学职业院校对自身地位应有清晰的认识,准确把握学校教育的培养定位和方向,解决学校需要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

对计算机课程建设进行改革,需要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发展水平、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以及基层对医疗信息化的需求。以此为据,有针对性地实施计算机课程建设,使计算机课程建设源于基层,使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不仅可以适应基层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还可促进基层信息化进程。

医学职业院校可充分利用自身有大量临床实习、实践合作单位的优势,开展基础调研工作,以形成对本校计算机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使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建设针对性更强,与基层联系更为紧密。

(二)贴近临床,把握核心和重点

医学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生所学和所用的问题,只有将临床实践中需要用到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教授给学生,才能彻底解决学生学与用的问题,以实现学校教育和临床实践的“无缝对接”。

1.及时更新教材,调整教学内容,让教材“活”起来

计算机技术时代性非常强,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用上,应尽量选择新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减,选择性讲授,同时补充部分新的知识和实用技术;并鼓励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及临床需要开发专业操作技能课程,编写校本教材。

2.与专业特点结合,合理安排课程

就目前而言,医学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与专业脱节比较严重,既无法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与临床实践操作的差距也较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信息化技术与医学知识结合起来,建立起学生医学计算机应用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建立包含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图像计算机专业课程在内的医学计算机教育体系,并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开设计算机选修课,帮助学生掌握可以应用到实践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医学职业教育由于其专业适用范围的特殊性,特别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计算机课程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大量的上机操作训练,通过上机操作,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强化技能。要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情况,采用特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敢于创新,大胆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

(1)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为不同组别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目标,同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在练习的安排上,教师可根据学习情况安排难度各异的练习,并按照难易程度给予不同的教学效果评价,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级别的练习,获取相应的效果评价,如分数等,利用“共生效应”激励学生为获得更高的评价努力,促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同一章节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2)任务驱动,以练促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又可避免学生因无法完成任务丧失信心,还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分析操作的过程,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还应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吸收和掌握知识。

(3)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授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教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帮助学生知识迁移和积累,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贴近资质考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资质、资格证书不仅是学生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学生就业质量的保障。学校应积极与相关资质认证机构进行对接,方便学生考证;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认证考试的内容纳入教学环节,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资质考试培训项目,帮助学生考取证书。另外,学校还可根据基层和临床的需求,开设新的培训项目。

医学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建设应牢牢把握医学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实践技能为导向,贴近基层需求、贴近临床需要开设课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从学校走向医疗服务的工作岗位后,能够更熟练运用信息化技能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玉峰.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思考[J].管理教育,2008(08):92-93.

[2]毛丽娟.论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J].福建电脑,2008(01).

篇3

一: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现状

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开展参差不齐

目前而言,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参差不齐,有些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务处系统,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进行考核;有的高校通过聘请校内外专家举办就业指导方面的专题讲座来开展;还有些高校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开设。从上课的年级来看,有些学校将就业指导课安排在大二、大三期间讲授,有些则集中安排在大三即将实习前来讲授。

2、就业指导课老师未经系统培训,专业性不强

通常情况下,就业指导课的老师一般来自各高校分管就业工作或高校团委的老师,但所教学生人数众多,讲授内容杂、任务重,所以老师不够时各高校会从各院系抽调部分老师来承担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由于部分抽调老师未经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培训,面对就业指导时专业性不强。

3、就业指导课讲授方法单一

首先,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老师来自各院系的专业老师或辅导员,他们在各自所从事的专业领域里有所建树,但在就业指导课教学方面他们未经系统的培训,上课时不知从何开始,只能根据书本或课件上的内容照本宣科。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结果课程结束时学生什么也没记住。其次,部分指导老师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就业分析不全面,就业市场调查不充分,讲授的理论未同当今就业形势紧密结合等,导致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不丰富,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实用性不够,无法调动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

4、就业指导课课程形式不规范

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主要以大课的形式出现,通常为150-200人的大教室,学生人数众多,课堂纪律较差,且指导老师无法集中精力讲授知识,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上课形式让部分学生误以为这门课程不重要,随意性比较明显。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1、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承担的老师主要是由高校招生就业处老师、校团委老师及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三大主体构成,他们虽长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未系统而全面的接受专业性的培训,面对理论性知识的拓展、实践经验的分享、案例分析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满足学生所需的大量信息。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统筹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知识,面对如此多的学科指导老师需熟悉掌握其知识点,并能结合实践经验侃侃而谈,这难度较大,所以高校需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术业有专攻。聘请校内从事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的专业老师来担任就业指导方面相关模块,如求职择业前的准备等相关内容,同时心理学老师也可以给就业压力较大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第二,聘请企业高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毕业生就业创业优秀代表等为特聘指导老师。他们了解市场动向,熟悉企业用人及招人的流程制度,了解毕业生求职前的困惑和需求等等,理论与实践经验充分结合的他们能给毕业生做出更为准确的就业定位。第三,提高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首先,定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经验交流会,取长补短,相互探讨,相互提问来提高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如指导老师将上课时遇到的难点或学生提出的建议在会上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还有如指导老师课件和ppt学习等方面。其次,定期开展就业指导业务培训。聘请校内外专家、企业高管、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定期为指导老师进行相关业务培训,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分享相关案例,不断提高指导老师理论水平和实践方面的能力。

2、紧扣学生需要,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就业指导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该课程更注重实用性,是一门真正的学以致用的课程。这门课程与市场、用人单位、学生三个方面紧密结合,缺一不可。所以指导老师在授课时要充分考虑这三方面,尤其是学生内心的想法,内心的困惑。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就业方面的困扰,谈一谈对教学方面的建议和意见,针对这些问题指导老师通过充分的调研,实事求是的做出解答,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当前所处的环境,充分认识到将来就业所要面临的压力,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

3、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

篇4

关键词:就业指导 医学院校 专业教师

就业指导课作为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毕业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和技巧,顺利就业、保护自身权益提供了一定帮助sub[1]。医学类院校专业技能性较强,就业指导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医学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素质特点和行业对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条件,理清医学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思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生实施符合医疗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量体裁衣式的就业指导,才能使不同专业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更加细致周到、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成效的实施。

1 目前我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情况

1.1就业指导教师非专业化

我校就业指导课大多是由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文化教研室教师担任授课任务,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长期工作在学校这个“象牙塔”里,缺乏对不断变化的医疗行业人才市场的了解,职业技能不足,不能满足医学生对实用案例的需求;就业指导缺乏专业背景,针对性弱,削弱了对医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指导的有效性。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在诸多可利用的积极因素中,专业教师的积极因素得不到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主动或被动进行就业指导的不多,而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与专业教师的指导关系是最为密切的sub[2]。

1.2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

我校就业指导课多以单纯课堂教学为主,教材内容侧重于告诉学生与就业相关的理论和政策,提供的是政策法规、求职技巧等应急性和支招性的就业指导,缺乏贴近医学生实际的案例和与专业有关的医疗行业就业方面的专题,不能有效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多数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就是听老师“神侃”,在课堂上感觉就业知识有用,但在求职过程中感觉无用或根本不会用。就业实践课具有随意性,可被一场模拟招聘会或就业指导讲座而取代,而现代社会,医学专科生所面临的是竞争高度激烈、情况瞬息万变的就业环境,缺乏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教育不能满足医学生就业需要的学科专业性的辅导要求,缺乏对医疗行业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诠释,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培育,而对医学生就业最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培育是与专业课教师密不可分的。

1.3就业指导实践课课时分配不合理

教师自行分配实践课课时,随意性较大。

2 对策

就业指导教育是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就业指导教育的主渠道,旨在帮助医学生做好专业知识的巩固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了解和适应医疗行业就业市场变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顺利融入社会。许多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医学生的教育因其专业和就业的特殊性,仍然是“精英化”教育。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过程中,重要的是提高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其就业竞争意识,使其能根据医疗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个人专业技能特点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形势。

2.1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教学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和基础课程相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学生参与性,又因医学类专业不同学制的多样性,使就业指导教学组织安排比较复杂,同时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因此在课程安排上,选择的内容与医学生现实生活要密切,和医疗行业相关的教学案例多而且鲜活,素质拓展必须灵活、互动。前期着重指导职业生涯认知、基本能力的培养,中期是就业前的准备期(诚信就业与维权、就业市场分析等),后期着重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联系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增设就业指导内容,如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专业增加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等内容,药学专业增加药品行业发展现状等,会大大提高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阶段相互衔接,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篇5

关键词: 就业指导课 调查 建议

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知程度,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我于2009年9至10月对部分在校学生及应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访谈,并对此次调查结果和相关信息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调查的背景与目的

据高职院校大部分就业指导课教师反映,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文化课及专业课的学习高度重视,但是,对自身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及如何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对上就业指导课不重视,甚至有些学生上课只带一张纸、一支笔,听完了事。这些行为及认知导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就业认知方式简单、职业生涯方向模糊、就业理想与现实脱节等,而这些问题正是造成就业指导课推行不畅,学生无法从就业指导课中受益的重要原因。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课的认知调查活动,可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认识,以便增强就业指导课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就业指导课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职场必备技能,也可以为就业课教研室及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应届毕业生采取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收集相关信息。问卷以一所高职院校2008级在校生、2009届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针对课程设置、教学效果、教师评价等几个方面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580份,回收562份,其中有效问卷556份,有效率达98.93%。接受调查的大二学生为352人,大三应届毕业生为204人;男生309人,女生247人。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十分必要。

在是否有必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的调查中,认为有必要的占54.50%,对就业课开设抱无所谓态度的占29.68%,认为没必要开设的占14.22%,这说明开设就业指导课符合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的利益和愿望,开设就业指导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大部分学生对就业技巧存在“临时抱佛脚”的思想。

在开设就业指导课时间的调查中,普遍希望就业指导课开设于大三,占总调查人数的53.42%,他们认为就业指导课就是帮助自己找工作,认为就业是大一新生不需要关注的事情。大一就上就业课是老师强加于他们头上的“紧箍咒”;过早关注找工作的问题无疑是杞人忧天;过早教授给他们求职技巧很容易忘记,对他们来说不实用;而且国家的就业政策与形势每年都在变,没必要过早关注。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认知存在误区,导致这种误区的原因,一是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教师讲得较抽象,理论多实践少;二是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

3.就业指导课开设时间要恰当。

在课时设置、开设时间的调查中,希望一周上一次课的高达60.43%,认为无所谓的占25.00%,还有10.07%表示越少越好。从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渴望得到更多的就业指导,目前已开设的就业指导课频率显然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

4.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讲课方式受同学们青睐。

在“你认为哪种就业指导方式最有效?”的多选问卷中,“课程讲授结合案例分析”、“课程讲授结合互动沟通”、“面对面咨询”、“职业测评”、“专题讲座”、“模拟招聘”分别占32.91%、19.42%、27.88%、29.32%、25.90%、19.42%,还有部分学生表示各种方式应该穿行,这表明讲课形式丰富多样、采用案例教学受学生欢迎。

5.授课教师应该专业化。

大部分就业指导课授课教师来源于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通过调查显示,学生选择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占37.59%,选择企业相关人员的占36.51%,选择专任教师的占19.60%,选择辅导员的占5.40%,还有其它答案如请已毕业的学长及请专业职业指导人员授课等。这反映出学生对教师要求除有理论背景外,还应有实战经验,特别需要用人单位传授实践心得。

6.就业指导课效果有待提高。

在“你对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是否满意?”的调查中,非常满意的只占16.73%,满意的有16.91%,基本满意的为32.01%,无所谓的为15.65%,不满意的为18.71%。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又安排了个别访谈,访谈中发现,其实学生是反感“一锅煮”式的就业辅导课,认为现有的教师大都纸上谈兵,缺乏实践性与针对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7.就业指导课对学生就业有帮助。

在多选问卷中,有35.97%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能帮助自己明确就业方向,能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占27.88%,帮助了解求职技巧的有32.91%,可以协助了解自己的占29.32%,了解专业及其行业发展方向的为32.01%,选择其它答案的还有12.77%。就业指导课让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对大家的帮助较多,在个别访谈中学生表示这些还不够,希望了解到更细致化、更实用化的知识与技能。

8.求职面试技巧最受重视。

在“你最希望从就业课中学到哪些内容”的多项选择中,求职技巧培训(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比例为62.05%,就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占52.5%,就业心理辅导占36.2%,社会交际技能占47.84%,职业生涯规划占44.42%,创业教育占26.44%,其它占8.27%。可见就业指导课必须侧重于操作技能,且形式必须活泼多样。

四、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开设的建议

1.纠正对就业指导课的认知误区,培养正确的职业意识。

从新生入学开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就业指导课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找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并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性质、特点,通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出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行动路线,使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对待国家的需要,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为将来的顺利成才理想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2.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应专业化、职业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大多由教授政治、语文、心理学等相近专业教师转化而来,或由从事就业工作或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和领导兼职。前者很容易停留在口头说教上,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的授课经验,但实践经验的缺失使得纸上谈兵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后者虽然长期从事此项工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门培训,对课程的设置、规范、建设思考研究不够,难以保障就业指导课的效果。因此,要积极筹划,针对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开展人才测评、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培训。

3.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推进指导全程化。

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提出的立体化课程概念,适当增加就业指导课的学分数,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以便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更好地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对于大一新生,可以由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来进行职业规划的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二年级的学生,由院系组织进行专业教育和行业教育,更要增设实践环节;大三的学生主要接受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及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同时课程讲授中应该穿插各种活动,如设置案例分析、知识问答、场景模拟、游戏教学等形式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多让学生开口说,动手做。倡导学生奇思异想,质疑发问,多维思考,创造性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

4.利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特色,利用自己丰富的企业兼职教师资源,一方面让就业指导课专任教师参与到企业招聘中来,以期提高实践经验、综合素质和专业指导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聘请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担任客座讲师和职业导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讲座,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和接触业内人士提供方便。除此之外,网络教学、专题讲座、成功校友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活动也是就业指导的一个很好补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Z].教育部文件,2007,(12).

[2]夏星,何艾兵,龙艳.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调查与思考[J].理论月刊,2007,(8).

篇6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 满意度 调研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是民生工作的首要一环。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每年毕业人数的急剧增加,而就业率却在大幅下降。网络上“被就业”这一名词的热议把就业率的真实性与就业难的现实性摆在了公众面前,各高校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就业率。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端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成为现阶段各高校就业部门的首要问题急待解决。

1 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1.1 问卷设计

本研究编制的调查问卷,为高校管理者、教师及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了第一手参考资料。通过对就业指导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来分析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就业指导课程的对策建议,这对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完善人格的有用之才,成为具有强烈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的兴邦之才,成为具有远见卓识、勇于创新的栋梁之才这才是这门课程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

1.2 数据获取

本文采用的研究数据来自于本课题组对辽宁中医药大学的2012、2013届本科毕业生所进行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询问和问卷邮寄等形式向毕业生发出问卷1000份, 其中每届毕业生各500 份。回收问卷986份, 有效问卷986份, 其中2012届495份, 2013届491份, 回收率98.6%, 有效率98.6% 。在样本中, 男女生比例分别是26. 47% 和73. 53% ;医学类有661名, 占66.1%;经管类有153 名, 占15.3%; 护理类有186名, 占18.6%;样本结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 调查结果

2.1 课程满意度调查

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满意度一般,现在的就业指导课程是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开设,针对就业指导实际应用性的课程内容学生较为喜欢,但针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学生却感食之无味。

2.2 知识获取度调查

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学生职业知识掌握程度极不均衡,对形势和政策比较了解,但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创业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学生对自我知乏了解,仍不能明晰自己的职业性格和能力。

2.3 内容需求度调查

此项调查研究学生想从就业指导课程中学到哪些知识,获取哪些信息,调查内容设置求职技能、职业认知、自我知识、生涯决策等。就业指导课程需求度调查结果差异较大,求职技能和职业认知的得分情况显著高于生涯决策和自我认知。可见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程学习中重视的是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毕业年级的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需求度较低。

3 原因分析

由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实用学科,全国各高校在实际授课中没有统一系统的教学模式,没有规范化的授课教材,导致在整个课程教学实践中没有建立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各高校都是在探索中寻求发展,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统筹的分析该学科的具体发展方向,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就业指导教研室一般都设在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没有专职指导教师,课程教学主要由各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书记、毕业班辅导员来兼任。这些兼职教师每天有许多事情要忙,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课程教学的方法、课程教学的具体安排,甚至有的教师上课的时候都没有正规的教学课件,这些导致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有时会出现教师厌倦、学生厌烦的不良反应。

3.2 教学模式方法较陈旧

由于就业指导课程缺乏连贯性、规范性,现在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一般都是教师理论说教多,师生互动少,更别说有针对性的求职择业指导和学生求职实战实训了,课堂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实例教学,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觉行动缺乏吸引力,往往是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

3.3 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化

课堂教学偏重于就业政策、就业形势、面试技巧、求职礼仪等方面的指导,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良好心理素质培养、职业竞争能力培养、择业就业能力培养、以及寻找就业信息途径等方面,缺乏深入指导,往往是教给学生结果,却没有教给学生就业择业的正确方法,学生学到了皮毛,却没有真正的了解就业指导的内涵。

3.4 缺乏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课程没有真正的纳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在课程安排上、教学管理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部分高校本科生一般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才开设就业指导规划课,这个时候教给学生如何去规划大学生活、如何去利用大学时光为时已晚,有些高校的研究生、本硕连读的学生甚至还没有开设这门课程。

3.5 课程学科体系尚未建立

由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现仍旧没有属于自己的学科归属,有些教师在转正评级时,因为没有学科归属而一拖再拖,久而久之,导致本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因为不能晋级而转至其他学科,长此以往,有经验的就业指导人员逐渐外流,新入职的教师没有经验,又需重新培养,不利于建立稳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4 对策研究

4.1 优化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结构

当前,只有从优化人员机构入手,努力打造一支专家(骨干)引领,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就业指导团队,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综合性强的要求。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中既要应有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和领导干部、辅导员,也要有从事专业教育和从事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教学研究的专家教授,还应聘请校外专家、优秀校友作为兼职教师「1。学校应出台促进这支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相应政策,保证课程研究和教育培训的经费,并以各种方式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如为这支队伍创造职称评定的条件,提供进修培训、学习深造、学术交流的机会。学校还应加大投入,努力为课程教学提供相应的设备,如:职业倾向测评系统、计算机网络指导工具、辅导书籍等。只有给这支队伍明确了职业发展目标,才能调动他们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和激发研究就业指导工作的热情,才能做到师资队伍的合理配备和相对稳定,才有利于推进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步伐。

4.2 创新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

就业指导课程是集理论、实务和经验为一体的综合课程。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和毕业生择业目标的多元化,空洞的理论说教己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应根据就业指导课程目标要求,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需求,以及突出就业指导课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等三方面入手,以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原则 ,坚持课堂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原则,坚持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原则, 不断创新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

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可以借鉴一些高校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将就业指导课程结构由公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选修课由就业指导教研室协助教务处组织实施。活动课有两种实施方式,一是由公共必修课任课教师有选择地组织实施,二是由就业指导中心与各学院组织实施。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讨论法、典型案例分析法、模拟求职法、校友访谈法、专题讲座法、实地参观法、焦点问题辩论法、视频资料播放法等多种教学形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构建大学生就业知识体系和就业能力为核心「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发挥学生的自觉行为紧密结合。

4.3 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良好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拥有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教育、培养过程。因此,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必须首先改变功利化的短期行为,改变就业指导课程只在某一学期开设的状况,应构建一个从大学入学到毕业离校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覆盖学生在校的全过程。作为高校,在就业指导的资源利用方面,既要考虑国家大环境条件下的就业指导内容,也要考虑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所赋予的小范围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需求,使就业指导教学内容本校化。切实符合本校学生专业特色和行业特点,应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布实施。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与其他教学计划同步,特别要与各个阶段的实习实训相联系,依据学生的学识、兴趣、爱好和能力,有针对性的指导确立未来职业的目标。

4.4 建立就业指导课的评估机制和研究制度

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评价的缺乏,约束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发展。因此,应制定课程评价体系和实施办法,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工作确立一个基本的量化标准。如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课教师手册,教研室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和评估督查活动等。在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应不断完善研究制度。一要深入行业和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和研究就业市场的宏观发展情况,仔细分析毕业生就业可能面对的状况,为学校招生和专业设置提供信息支持;二要通过学生的跟踪调查及反馈,开展学生和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为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提供理论和实际指导;三要开展毕业生就业行为研究,围绕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心理、面试技巧、求职礼仪、自主创业等专题,不断创新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形式和方法。

总之,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需要总体规划、统筹协调,不断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学科研究等方面的建设,唯有如此,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才能取得成效,就业指导课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篇7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 现状 问题 原因 对策

[作者简介]刘颖(1970- ),男,河南周口人,周口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河南 周口 46600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99-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指导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旨在帮助大学生直面和解决生活中的迷茫与困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就业观,定位适合的人生目标,并以实现目标为内在动力,激励其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为其顺利走上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提供有益的指导。随着高校就业工作的推进,就业指导课程的不断开展,一些现实问题凸显出来,引起了社会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1.课程性质与内容。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7]26号)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基本完成就业指导课从选修课到必修课的过渡,并被纳入教学计划。但受地区差异、高校类别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选用的指导教材各异,例如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各省教育厅就业指导用书、高校自编教材等,指导内容难以统一,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大致可分为信息指导、思想指导、求职技巧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等模块。

2.教学模式与方法。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同时受课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因素束缚,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多以大班形式开展,多则一二百人,少则几十人,并基本沿用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辅以案例讲解分析、学生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3.课时安排。教育部规定就业指导课课时安排不得少于38学时,但现阶段能达到此项标准的高校为数不多。课时严重不足是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通病之一。

4.教学效用。近几年,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随机到系统的蜕变,并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2011年毕业生调查反馈显示,七成以上的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效用存在质疑,认为不适用,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多流于形式。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功利化,教学理念存在偏误。现阶段,多数高校普遍认为,开设就业指导课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就业,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就业率,因此毕业生就业率就成为衡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实际效用的量化指标。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与观点。就业指导课的核心是人性化的启发,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内在需求与潜力,鼓励其合理地运用身边的资源将潜能发挥出来,完成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应是个人观念的转变、意识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而非就业择业技巧的学习、就业率的提高。同时,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就业指导课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轻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实践应用。

2.教学对象狭隘,学时分布不合理。高校就业指导课仍以毕业生为学习主体,学时重心一般放在毕业前一或两个学期,突击完成整个内容体系的学习,追求短期效果,忽视了潜移默化的积累效应,加之毕业生压力倍增、思想多变,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甚至存在抵触情绪,以致逃课、早退等现象严重。

3.大课堂授课模式局限,教学方法单一。就业指导课应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侧重实践与应用。由于大课堂模式的局限,众口难调的现象就难以避免,理论讲授、填鸭式教学成为课程主导,小组讨论、课堂互动、观看视频则只是偶尔的小插曲。过多的课堂教授,不利于知识、技巧和能力之间的转变,磨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导致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难以满足,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4.过于追求教材与授课内容的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一般而言,高校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这就意味着他们所需的就业指导也各有不同。在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授课过程中,材的使用,学大纲的制定,使这些差异未能体现。不同类别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思想、意识等不断被同化,内在潜能被埋没,就业指导也失去了真正的价值。

三、现有问题原因分析

1.高校工作重心转变,但对就业工作的关注仍有所欠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大学毕业生作为时代的宠儿,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高校的主要职责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扩招、大学生自主择业拉开了序幕。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优质生源的争夺、学校规模的扩张是新时代高校工作的重点。高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度直接影响着工作理念的转变、就业经费的投入、就业物资的购置、就业人员的配备,从而影响整个高校就业工作质量的好坏。

2.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实作用认识不足。就业指导作为新生事物,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登上历史的舞台。传统观念普遍认为,良好的生源素质、科学的人才培养体制是保证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因此人们对就业指导的实际效用存在一定的质疑,其中也包括许多在校大学生。他们在接受就业指导课程前,并未认识到课程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缺乏主动学习参与的意识,导致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

3.专职化、专业化师资力量薄弱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软肋。就业指导课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心理学、法学、形象指导、求职技巧、礼仪、创业教育等。就业指导教师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或公共课教师,往往需要承担多种不同角色,如知识的传播者、求职技能的辅导者、心理辅导者、生涯规划与设计的指导者等,这就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学识、能力、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就业指导起步较晚,现阶段符合要求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数量非常有限,承担就业指导任务的多是一些行政工作人员,或各系部负责就业的主任、书记和辅导员。他们虽然也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实际需求,使得就业指导课的整体效用受限。

4.就业指导教材编写多偏重理论传授,实用性不强,自学性不足。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学用书种类繁多,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大多从课堂传授的角度出发编写,重教学,轻实践,理论篇幅较大,书面语言较多,缺乏趣味性。就业指导作为一门指导性的公共必修课,学时有限而内容繁杂,单纯的课堂讲授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与此同时,教材的枯燥性一定程度上又束缚了个人自学的积极性。

5.高校课程教学方法固化,创新性较弱。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就业指导课采用统一的教材、一成不变的课堂讲授分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也不能迎合现代大学生的口味,自然难以赢得大学生们的喜爱与欢迎。

四、对策与建议

1.从长远利益出发,建立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三方面相挂钩制度,切实加强对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视。高校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未来趋势是招生就业一体化。就业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优质生源的去留,优质生源的获取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才培养又反过来作用于毕业生质量,关系到就业率的变化,从而关系到高等学校的兴衰存亡。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而要实现良性循环,就应将高校就业工作作为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与出发点,树立“一切源于就业,一切为了就业”的工作理念,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地制定并调整招生计划、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从而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大力宣传就业指导的重要作用,在教师队伍中全面普及就业服务意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等各种媒体资源,举办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大力宣传就业指导的意义,帮助在校大学生切实认识到就业指导的实际价值,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让高校的每一个教师都认识到,就业工作作为高校重要工作之一,不只是某一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不只是某一些人的本职工作,而是一项全校性的工作。每一位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时,也肩负关注就业的义务,要树立一切以就业为出发点的教育理念,因为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

3.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兼职教师占相当大的比例。就业指导涉及内容丰富,包括理论讲解、实际运用及引导实践等,大多兼职教师都有就业指导理论基础薄弱和实际经验不足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难以把握深度与广度,使得实际教学效用受限。此外,一些兼职教师还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组织不得当等问题,建议学校重视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师资培训工作。在积极选送个人素质良好的辅导员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正规培训的同时,还应利用各高校现有的资源,对就业指导课教师展开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内容应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示范课等多个方面,全面提高就业指导课整体的师资质量。

4.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自编就业指导课程教材。鉴于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用书品种繁多、参差不齐的问题,建议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自编就业指导教材,以学生的真实需求为编写出发点,区别于专业课教材,适当简化理论部分,增加案例分析、实践应用部分,以达到既便于学生课堂学习,又便于课后自学的目的。案例教学部分,搜集编写本校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的真实案例,树立正面学习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思索寻找自己前进的方向。

5.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应摈弃照本宣科的陈旧模式,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以教授自己的课程学习心得与经验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讲授,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教师则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言,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另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个人独立或由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听课笔记,整理出比较完整的教学讲义或专题报告交给教师,并拷贝给同学们使用。此外,还可以结合采用合作学习法、“自主和交互学习”的教学方法等。

[参考文献]

[1]史保国,年亚贤.大学生就业指导[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

[2]贾阳,罗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教学理论,2011(4).

[3]辛立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8).

[4]杨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与对策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篇8

论文摘要: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要想改变目前的现状,必须在构建起全程式的就业指导模式、打造全新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统包统分”就业制度转变成当前由“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为其毕业生和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尤其是近年来,一方面,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转制、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原有接收毕业生的主渠道的接收能力降低,而新增长的就业点,如私营、民营企业、基层及欠发达地奁因相关政策尚不完善,接纳能力有限,就业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就业机制下,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不仅仅是表层意义上的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而是更深层意义上的职业辅导与服务。因此,高职院校除了要注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还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以提高学生求职择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短短10多年间,高职院校迅速发展,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这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各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多数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缺乏全面考虑和总体安排。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多数未列入教学计划,缺少系统的教材和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等问题十分突出。

(一)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没有形成全程化教学模式

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没有形成从新生入学到参加实习全过程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很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开设时间滞后,一般在学生实习前大搞临时突击,而对低年级学生考虑不够,缺乏对低年级学生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有力指导。另外,很多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未列入人才培养计划,或者列入教学计划,但赋予的课程学时偏少,无法满足就业指导全程性、系统性、专业性的需求。

(二)就业指导授课形式与内容过于简单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其他两课教学一样,授课形式上大多数还停留在灌输式课堂教学的模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大课多、小课少、讲授多、实战训练少、对学生实际的就业能力培养不够,不能满足学生择业就业的现实需要。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也一般停留在就业政策宣讲、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就业信息等,或者由班主任(辅导员)通过班会向学生强调“不做假简历”、“要讲诚信”、“要准确定位”等说教上。这种不注重实际、形式化、空泛化的指导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根本满足不了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够。许多高职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队伍,除了1-2个负责就业工作以外,其他的都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班主任、辅导员兼任。他们大多数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只能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学识背景开展相关工作。这种指导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较好的满足学生的要求。

以上几方面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除此而外,许多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程开设问上,教务部门与就业指导部门工作相互脱节,两个部门做不到优势互,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实际效果不明显。还有些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认识上出现偏差,简单地认为就业指导就是推销学生,让其成功就业就算完成任务。还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就业指导网络课程,但缺少技术人员的维护,更新不及时,信息陈旧。这些因素都是就业指导不畅的瓶颈,制约着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建议

当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就业指导作为一门为学生就业服务的课程,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得力措施,积极改革现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及模式,才能使就业指导真正发挥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功能。

(一)构建起全程式的就业指导模式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性质是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与职业,了解实现自己职业选择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能理智地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生活道路,并且具有以个人意志做出职业决定的能力,主动地去培养和提升自我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应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容要贴近学生,适应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要适应大学期间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实际思想,以年级和专业为划分区间,构建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并逐步深化的不同教学模块。对一年级的学生,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线,帮助他们了解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和内涵,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和职业的要求,使他们确立初步的目标,产生的学习动力。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要开展职业定位教育,让学生明确将来选择职业的目标范围,同时了解现在社会就业环境。增强其就业的适应性,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要开展就业竞争力教育,如求职技巧、礼仪、心理调适等辅导。另外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顶岗实习,让其在实战演习中获得就业的体验。

(二)打造全新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

就业指导涉及学生就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适应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职前教育课堂系统和职业测评系统,通过测试,帮助高职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明确个人的职业取向,提高他们职业适应性。另一方面,就业指导的内容要找准结合点。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所有专业教学计划,并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加入现场指导、角色模仿、实际演练等方式,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就业指导理论为主的教授方式。与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主要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论坛、工作坊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师通过定期的实习检查,对各个实习基地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针对不同就业需求的学生,进行对一”的就业指导。最后一方面,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不失为缓解就业压力路。毕业生将来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会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逐步实现学生从就业走向创业之路。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 队伍建设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怎样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并不令人满意,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就业机构不健全,职业指导开展不力。虽然许多高职院校成立了有关的指导机构,组建了有关的就业指导队伍,但一般仅限于联系就业单位,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很少;二是就业教育不到位。对学生的经常性就业教育少,造成了学生缺乏必要的就业知识和求职技巧,从而成为制约学生择业的瓶颈。一些学校就业指导课未列入教学培养计划,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三是硬件较差。不少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缺少固定的场所和必备的工作条件,就业经费投入、信息化建设不足,导致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缺乏广泛的交流,信息流通渠道不够畅通,政策宣传不够及时、到位,数据处理效率较低等;四是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人员大多是由搞就业工作或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和领导兼职,他们虽然长期从事这方面工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门培训,对课程的设置、规范与建设,思考研究得还不够,难以保障就业指导课的效果。

由于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不力,从而导致学生择业定位不准确,毕业生缺乏对社会职业状况、人才市场动态、个人择业目标以及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等方面的正确认识和了解,导致了择业过程的盲目性、无序性和从众性。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建议

1.树立全程就业指导理念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和大学生均认识到:在目前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就业率,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必须贯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的全程化的工作。因此,要牢固树立全程就业指导的理念,在普遍进行就业政策宣传、择业技巧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个性化、人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各高职院校可将就业指导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新生入学时就对其进行职业兴趣测试和心理测试,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选择成才方向。第二阶段让学生掌握有关社会职业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岗位职责、基本技能要求,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第三阶段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尝试兼职,提高其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第四阶段除了及时公布各企业的岗位需求信息外,应强化求职技巧,安排模拟面试训练,加强毕业生职业心理辅导。

2.拓宽就业指导的途径

第一,开设课程教学。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已成为高校就业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快捷、方便、直观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第二,创办主题活动。主题活动要贯穿整个的教学过程,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教学活动。高职院校一年级围绕“定位与设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高职院校二年级围绕“准备与开发”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高职院校三年级的就业指导围绕“选择与适应”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第三,联系社会实践。根据不同年级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确保各项实践活动安全、有效。为学生成才和实现就业提供更广阔的锻炼天地。

3.拓宽就业渠道

高职院校应当尽可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定期派员走访全省甚至全国各地的人才市场,掌握各地的人才需求状况、有关政策、大学生就业途径以及相关的联系方式等,以便他们求职所用。要有重点有目的地对学校所在地及周边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认真调研,及时走访企事业单位及人才市场,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公布。学校应当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报纸、网络等招聘信息,有选择地向省内外有关企事业单位发推荐函,宣传学校和推荐毕业生,组织学生参加各地人才交流大会或校外人才招聘会。学校应主动加强同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邀请他们来学校举办招聘会,使学生掌握有利时机,争取更多的机遇。学校还应当建立有效跟踪反馈长效机制,及时将跟踪调查结果反馈到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中去,使人才培养工作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指导下,紧跟社会的需求。

4.加强就业指导人员选拔和培训

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选拔和培训是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没有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首先要完善就业指导队伍选聘机制,保证整体素质。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选聘上坚持“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用人条件,并考虑其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专业背景,严格教师资格和职业指导的准入制度。坚持严格的选聘标准和选聘程序,严把质量关,从源头上保证就业指导队伍的质量。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和培训是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有力措施。通过有计划的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理论培训、调研学习、工作研讨等途径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坚持岗前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坚持中长期学习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坚持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坚持国内培训和国外研修相结合,建立有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机制。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院系应该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既熟悉学生工作又了解就业市场的师资人才,能经常性地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并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

三、结语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是指导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文件指出,要把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要树立全程就业指导理念,拓宽就业指导的途径,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人员选拔和培训。

参考文献:

[1]徐耀勇.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J].今日科苑,2009,(04):217-218.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

G718.5

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与2013年的699万人比增加了28万人,与2005年的338万人比,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727万”又一次触动社会的神经,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在这种形势下,摸清在校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认识、毕业生对高校职业指导的意见和建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情况,对于改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提高职业指导的效果和质量,促进广大毕业生广泛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来开展的就业工作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形成了此报告,以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地市级综合类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全院共有6大专业集群、8个教学系、33个招生专业,在校学生近8000人。2013年有大专毕业生1277人,2014年1730人。近两年,为了扎实做好招生就业工作,每年都开展招生就业工作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和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针对每级新生开展的招生工作问卷调查,对新生实现全覆盖。

二是针对大二、大三在校生开展的就业意向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问卷调查,覆盖了除新生外的三年制高职和部分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在校生。

三是针对当年和上年毕业生开展的就业情况跟踪调查,了解他们就业现状、求职过程、薪资待遇、岗位发展等情况,跟踪回访率30%左右。

四是针对用人单位开展的毕业生评价调查问卷,主要了解毕业生岗位履职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对学院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等,回访率为用人单位的50%左右。

本报告以近两年开展的三项有关就业调查所得数据为依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其中: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就业问卷调查两年累计5736人次。跟踪回访毕业生两年累计926人次。累计回访用人单位70余家。

二、调查结果综述

(一)在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意向性问卷调查结果。

两年来对大二、大三阶段在校生进行的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在专业态度上,有92.4%的学生对自己目前所学习的专业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7.4%的学生表现出不满意或不太满意。

在专业发展前景上,有36.7%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充满信心,认为所学专业在今后求职中具有优势,有55.1%的学生信心不足,认为不具备明显优势或没有优势。

在自我评价上,有31.9%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扎实或非常扎实,有58.9%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一般。

有22.2%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毕业后找工作一定要专业对口,65%的调查对象觉得只要是相关专业就可以。

为了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有11%的学生能够经常主动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提升能力,29%的学生经常参加就业指导培训等,学习掌握求职技巧,55.5%的学生利用寒暑假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强化职业体验。

在职业指导内容期待上,有25.2%的学生想了解有关就业应聘的技巧,33.3%的学生想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15%的学生想了解就业政策法规,27.5%的学生对求职心理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感兴趣。

在求职地域期待上:有27.6%的学生想到“北上广”求职就业,愿意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只有22.2%,而47.9%的学生毕业后希望留在本地发展。

在求职岗位选择上,有48.7%的学生会优先考虑今后个人发展空间,29.5%的学生主要考虑工作岗位离家近,工作要符合家庭期望,而考虑薪酬福利和单位性质因素的分别只占18.6%和 15.3%。

在学生青睐的单位性质中,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占51.8%, 国企、外企、民企等累计占到46.3%。

在薪资待遇上:48%的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在2000-3000元之间,25.77%的在1000-2000元之间,近20%的在3000―4000元之间。

在毕业生素质上:49.5%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会更加看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品德素质,36.4%的学生认为更加看重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

在毕业前的求职准备方面:42.36%的学生想掌握面试技巧,32.36%的学生想知道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20%的学生想掌握关于求职简历撰写的方法和技巧,6%的学生想学习如何谈薪资的技巧。

在求职途径方面:64%的学生希望通过学校举办招聘会或者推荐就业,16.5%的学生希望通过网络媒体找到工作,12.2%的学生希望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找到工作。

在求职花费预算上:15.6%的学生在500元以下,47.1%的学生在1000元左右,22.3%的学生在1500元左右。

(二)毕业生就业跟踪回访问卷调查结果

关于求职过程和方式:35.4%的受访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是通过学校或校友推荐找到的,14%的人是通过人才市场找到的,35%的毕业生是通过亲朋好友找到的(其中药学和护理专业毕业生占该部分学生的88%);19.2%的受访者是在毕业前找到工作的,37.2%的人在1月内找到工作,36.5%的人是在3-6个月后找到工作的,其中,从专业分布来看,就业率高,就业最早最容易的是理工类专业,就业率相对低,求职耗时较长的是医学、药学等有执业资格考证条件限制的专业。就目前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关系来看,63.5%的受访者专业对口,31.6%的人从事的是与所学专业相关或接近的工作。27%的受访者对自己目前供职的单位感到非常满意,57.6%的人感到基本满意,其中对岗位满意率最高的是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受访的护理专业毕业生中,60.3%的人对岗位感到非常满意,38.9%的人感到基本满意。

在校学习感受评价上:42.41%的受访者认为在我院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27.3%的人认为母校培养了自己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9.8%的人认为母校培养了自己的综合能力。34.7%的受访者认为在母校学习期间的实验实习环节学习和积累下来的知识与经验对现在的工作影响最大,其次是专业知识,最后是基础理论。在工作中,与其他工友相比,有34.1%的受访者认为我院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强,32.5%的人认为专业知识掌握较好,20.7%的人认为基础理论比较扎实,相比之下,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较弱。在对就业的影响因素中,从大到小依次是:个人能力(占58.5%)、所学专业(占49.9%)、社会关系(占39.6%)和学习成绩(占34.7%)。在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最关心的素质里面,实操动手能力占59.5%,社交组织能力占16.1%,专业理论知识占14.3%。

对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保险福利、管理体制、发展前景等满意度评价上:总体满意率为84.93%,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环境和单位发展前景均在90%以上,满意率低的是保险福利和管理体制,满意率均在75%左右。

关于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上:66.3%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适应社会需要,25.4%的受访者认为存在差距,需要调整。47.1%的受访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还应当继续加强,22%的受访者认为在专业知识上还应当加强,15.8%的受访者认为在知识更新上还需要改进和加强。57.6%的受访者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感到满意;34.6%的受访者感到一般,还应加强和改进;6%的受访者表示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在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中,有28.5的毕业生建议学校应当更多地收集和整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25.4%的人建议应当加强国家有关就业方针政策的宣传,帮助毕业生了解政策、用好政策,促进就业;20.43%的人建议应当开好就业指导课,强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辅导,引领学生规划好职业生涯,提前做好入职相关准备工作;16.1%的人认为应当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强化个体指导,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毕业生在敬业精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综合素质、诚实守信等方面都较强,但在创新精神、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能力等方面表现一般。用人单位认为我院在岗毕业生中,54.7%的人比较能胜任岗位工作,38.4%的人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6.9%的人基本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胜任工作岗位的主要原因一是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二是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三是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较高,值得信赖;四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从用人单位对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信息上看,我院毕业生的缺点和不足表现在专业知识面窄,创新能力不足,同时心理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还有所欠缺,需要加强。

三、调查结果的关联性分析和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为了了解在校学生和毕业已就业学生的思想观念与用人单位需求和社会现实的差别,通过将三个调查中有关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能对我们就业指导工作者带来一些启示,引发就业指导工作者的思考。

1.从对就业单位性质的要求上来看

在校大学生对毕业的就业期望较高,近85%的人青睐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外企、合资企业,只有15%的人有到民营企业就业或者自主创业的意向;而已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在校大学生的期望相反仅有不到10%的人能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就业,超过73%的毕业生都去了各种企业就业;期望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在校生和毕业后实际创业的毕业生比例大体相当,这说明一部分思维活跃、有想法、有创业意愿的人,对于创业的想法是很早前就有的,二者之间是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启示: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于就业,大学生要正确面对,早做打算;二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十分重要,科学规划才能引领人生顺利启航;三是创业是禀赋+条件+机遇三维一体的,高校提前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成功创业具有显著作用和重大的意义。

2.关于薪酬待遇

大部分在校生对自己将来的薪酬水平期望普遍较高,超过74%的人对自己工作后的薪酬期望在2000―4000元之间,只有1/4的学生的薪酬期望在1000―2000元之间;而对于已就业的毕业生而言,有近一半人还在1000―2000元之间,约1/3的人工资在2000―3000元之间;而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还不到13%。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说明了当前在校学生对自我、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都还不够,还处于一种相对理想化的状态。这种认识和状态对于他们毕业就业和择业十分不利,由于薪酬期望较高,再加上岗位性质、地域差别、交通条件、家长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影响毕业顺利就业。

启示:这就需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一是加强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利用在校学习之机,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自身在求职中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引导学生在搞好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增加社会阅历,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需求奠定基础;三是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注重经验积累,逐步发展完善自己,实现阶梯式发展。

3.关于主要求职途径

从调查结果看,在校生普遍对就业的认识和准备还显得很不够,绝大多数人将毕业求职的希望寄托在学校,而仅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有了就业的思想准备或者家人已经为其找好了出路。而现实情况是真正通过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获得职位的仅占近40%,超过三成的毕业生是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找到工作的。这二者之间看似互不相干,其实有着必然的联系,原因有二:一是有很多大学生正因为在校期间缺少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步骤,对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效果不佳,到毕业时,不得不依靠亲戚朋友来找工作;二是一部分学生自身能力平平,却对就业岗位期望值较高,而且用人单位在校方开展的校园招聘上选拔人才时往往是优中选优,这些能力平平之人显然没有竞争优势,所以,毕业后只能四处托关系找人情寻找就业岗位。

启示:就业指导要及早切入,从职业生涯规划开始,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全过程,使其成为促进大学生加强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的“药引子”,努力为毕业后就业和择业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同时,瞄准市场,找准定位,未雨绸缪,提前介入,主动挖掘自身资源,寻找就业岗位。

4.关于职业决策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已就业学生,约一半的人在求职或就业时会把个人发展空间放在职业决策的首要因素进行考虑,这反映出大多数学生都会着眼长远,以有利于自身发展为原则进行职业决策,这是共同点。此外,对于在校生而言,考虑得最多的依次是“工作地区或者离家近”、“薪酬福利”和“单位性质”,而已就业学生依次是“薪酬福利”、“工作地区或者离家近”和“单位性质”。值得一提的是在校大学生从就业预期上看,要么热衷于理想化的工作地区(城市),要么倾向于离家近,这体现了学生不成熟、独立自主性不强等特点。而对于步入社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而言, “单位性质”、“离家近”等因素在职业决策和岗位选择中所占的份量明显减轻,进而将“薪酬福利”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进行考虑了。

启示:职业指导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和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准确把握就业现状,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认识自我,立足现实,合理定位,早日就业。

四、调查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对此次调查数据的加工整理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欠缺,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入学伊始就要开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时通过入学教育、邀请职业经理人来校做专题讲座、到企业到将来的职业氛围中去对学生进行入职教育,营造职场氛围,让学生认识职业、了解职业,提前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教育和就业政策宣传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强。高校要通过定期开展形势分析报告会、就业政策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国际国内经济走向、产业动态、发展趋势、就业形势以及国家有关就业的相关政策等前沿信息,使他们认识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和人才素质的要求,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正视自我,准确定位,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充分借助政策优势,尽快实现成功就业。

3.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力度和效果欠佳,毕业生求职技能有待提高。鉴于此,高校要切实加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监管和指导,要进一步强化措施,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要通过统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入职培训,引导大学生围绕职业要求培养锻炼自身能力,充分做好入职准备;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第三是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及相关实践、模拟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学习撑握求职技能技巧,提升求职就业的成功率;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职业指导不仅仅是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指导教师的事,各专业课程教师也责无旁贷,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对学生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教学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学的最佳时机和有利途径,结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其效率和效果更优于单纯就业指导课枯燥说教的效果。

4.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成功率较低。在当前全国就业形势整体严峻的特殊历史时期,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诸如降低准入资金门坎、税费减免、小额无息贷款等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在高校宣传相关创业政策,开展创业培训,对于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引导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学习掌握创业技能技巧,对于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曾良华(1975―),男,陕西南郑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中文讲师、国家一级职业指导师。主要从事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

张仕锋(1972―),男,四川巴中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医学生理学讲师、国家一级职业指导师。主要从事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