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经济研究方向

篇1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在资源利用方面,我国很多地区始终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思想观念,对农业采取掠夺性开发与利用,“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仍在延续着。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引发的资源消耗也在逐年增加,有毒、有害物质大量排放,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全面发展的负面因素。农业畜牧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依赖性很强的产业。面对土地和水等农业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出,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本文以为,对畜牧业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治理,可将“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这个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完善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加工处理――废弃物再利用――资源”这样一条新型循环流动的环形农业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养殖业废弃物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己经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也严重威胁周围的生态环境。而沼气工程将畜牧业发展与种植业发展链接起来,促进了能量高效转化和物质高效循环,形成了“养殖业一沼气一有机肥料一高效种植业――粮食――养殖业”循环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基本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通过利用粪便、秸秆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推进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化肥向增施有机肥转变,推进农民生活用能从主要依靠秸秆、薪柴向高品位的沼气能源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粪便利用方式和过量施用农药及化肥的农业增长方式,有效地节约水、肥、药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是发展循环经济、显著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目前全国大部分畜牧业养殖户,对生物排泄物的处理,经厂内集污池沉淀后就直接用于农田灌溉,粪便直接外售,甚至也有个别少数采取直接排出场区外,或入河等不合理方式,这些均不符合畜禽养殖相关的规范要求。此种处理方式显然又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形成污染”这样一条老路子,如此吃老本的做法,显然会导致我市、我省、乃至我国整体环境的恶化。

随着《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的颁布实施,要求养殖厂污水作为灌溉用水排入农田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净化处理(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并须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 84-92 )的要求。对没有充足土地消纳污水的畜禽养殖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或经过生物发酵后浓缩制成商品液体有机肥料;或进行沼气发酵,对沼渣、沼液应尽可能实现综合利用,同时要避免产生新的污染,沼渣及时清运至粪便贮存场所;沼液尽可能进行还田利用,不能还田利用并需外排的要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保定市在畜牧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已走在了全省前列,坐落于保定市的省级龙头企业保定市远方农牧有限公司,已成功通过沼气工程,走出了一条治理、循环利用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经实地调查,该沼气工程于2011年7月开始建设,于2012年7月投入使用。该公司在厂内育肥舍北侧空地上建设沼气工程,利用猪场粪便和养殖废水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产生的沼液再经过有氧反应。工程可帮助解决环境污染的元凶――生物排泄物及衍生品,可消耗猪粪24t/d(TS 含量20%),养殖废水39.3t/d,可产沼气1728m3/d(630720m3/a)。具体来说,该工程的实现了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循环模式中实现了物料平衡:干物质量:24t/dxTS2O%=4.8t/d,物料全天输入总量为4.8t(鲜粪直接投入厌氧池,预处理阶段基本不考虑)。厌氧阶段消耗量为2.64t,该部分TS消耗是生物质能转化、沼气产生的主体。厌氧阶段TS的输出量为2.16t,经过固液分离后,有40%(0.864t/d)进入固态有机肥料,其余部分进入沼液池中。物料(TS)平衡计算见表1。

沼渣含水率为70%,每天沼渣干物质产量为0.864t/d,沼渣产量为2.88t/d。

沼液的含水率约97%,每天沼液干物质产量为1.296,沼液产量为43.2t/d。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土壤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下降。不仅如此,由于农业环境的污染和农业生态系统的退化,农产品质量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凸显。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且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力。而沼气工程的衍生品不仅能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还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经过试验发现:沼液第一年免费为附近村民提供,用于种植水果、蔬菜、粮食等农作物,发现使用了沼液灌溉后,比之前使用普通化肥,所产农作物不仅产量提高而且口感极好,经过几个月的试验后,已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与好评。

调研发现,通过对畜牧业废弃物的再处理,可解决循环模式的关键问题,即“废弃物利用――高效种殖业――粮食――畜牧业”。目前不可再生资源稀缺程度日益加剧,生活环境不断恶化,我们需要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沼气处理工程,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农业经济在不同环节和不同侧面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潜力明显,前景可观,对于缓解国家能源压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近期看,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重点发展“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加快养殖业废弃物综合治理,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技术,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提高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晔.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农业改造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4.

[2]白.大力发展生物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2,4.

篇2

[关键词]商业信用;影响因素;融资约束

1 引 言

商业信用是企业在贸易过程中的一种赊销、赊购行为。下游企业从上游企业获得生产投入品(原材料)或服务,一定时间后延期支付款项;而上游企业由于和下游企业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对其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了解的情况下,也愿意通过延期支付给予其资金融通。

欧洲在中世纪最早出现商业信用,

4 结 论

本文采用最新数据,研究在当今经济环境和制度背景下,

然后我们通过比较国有股比例不同的两组公司投资行为,发现两组样本公司在资产报酬率和销售净利率这两个关键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国有绝对控股公司的商业信用的获得和需求与这两个变量无关;国有股比例<50%的公司商业信用与这两个变量显著相关。证明融资约束假设成立,国有股≥50%的国有绝对控股公司和国有股比例<50%的公司面临着不同的融资约束,并且前者面临的融资约束小于后者。

本文关于公司商业信用行为的部分结论和当前的主流观点一致,也有部分结论与常理相悖,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非常理”行为公司主体在特定经济环境和体制下作出的选择,这些结论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petersen,m.,rajan,r.trade credit:theories and evidenc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7(10):661-691.

[2]summers,b.,wilson,n.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rade credit use:a note.mimeo,credit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j].leeds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1999.

[3]rajan r.g.,zingales l .what do we know about capital structure? some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a.journal of finance[j].1995:1421-1460.

[4]ferris,j.s.a transactions theory of trade credit us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5):243-271.

[5]刘民权,徐忠,赵英涛.商业信用研究综述[j].世界经济,2004(1):66-77.

[6]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02(4):3-10.

[7]刘康兵,elmer sterken,尹伯成.资本市场不完美、信贷配给与公司投资[j].世界经济文汇,2007(6):19-30.

[8]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35-44.

篇3

卢现祥,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高等教育评估与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法学会法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二、研究方向及主要贡献

一是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研究。主要出版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初版,2003年修订本)、《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初版,2010年第二版)及《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2012年第二版)。这三本书都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进行了探讨,各有特色和侧重点。专著《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西方新制度经济的专著,多次重印,在经济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11年4月29日北京世纪读秀技术有限公司的“被引次数最多的图书”显示,1996年出版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被引1251次,在经济学类排在较前面。CSSCI评析卢现祥教授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在“五年内在经济学领域被引100次以上的著作”中排名第9,五年内被引246次。在我国2000—2004年经济学论文引用最多的前96种图书中,卢现祥教授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排在第19位。

二是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释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注重中国现实问题的剖析,关注国计民生。近年来以寻找一个好制度为主线,以现实问题为题材,先后在《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广州日报》、《长江日报》等发表了近百篇理论随笔,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并于2010年出版了《寻找一种好制度——卢现祥制度分析随笔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这本随笔集出版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搜狐读书、凤凰网读书、当当网读书、中国文化传媒网等多家网站转载或连载。

三是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并探讨一些转型中的中国现实问题。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中国经济社会问题,这也是作为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吸引人的地方所在。经过筛选和修改,汇集成了这本《寻找一种好制度——卢现祥制度分析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这次选择了36篇论文,分为三大部分,即制度理论、市场经济、国家理论与中国模式及中国经济问题。此前还出版了《寻租经济学导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和《有利于穷人的制度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三、主要成就及获奖情况

卢现祥教授先后在《经济研究》、《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季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世界经济》、《财贸经济》、《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改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杂志和报刊上发表了与制度经济学有关的文章80多篇,用制度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并引起了较大反响,其中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篇4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势 进出口贸易 不利影响 欧债危机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

(一)全球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仍居高位

今年世界经济的增长将变得十分缓慢:发达国家受债务问题和财政紧缩的困扰严重,失业率明显高于经济危机前的平均水平,经济复苏动力不显著;新兴市场的国家实行的紧缩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将更加明显,经济增速表现出回落状态。全球金融情况恶化,增长的希望不大,下行风险加剧。

(二)美国经济增长不稳定,经济增长态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美国失业率下降到9%以下、首次领取失业救济人数继续减少、纽约和费城制造业指数大幅度升温等现象表明,美国经济有所恢复,经济再次衰退的风险在减小。但是,这不能改变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实质。

(三)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缺乏动力

去年欧洲债务问题继续演变,重重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得更加复杂。2012年欧债问题将会加剧恶化。随着欧债危机向一些主要国家延伸,2012年的欧洲金融市场注定不会稳定,其整体经济再次衰退已不能够避免。2012年是日本经济在灾后重建的第一年,其经济政策将会使经济实现反弹,但是不会过于明显。首先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和日元持续升值将减少日本的对外需求;其次日本国内能源不充足、震后重建资金不够充足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陷阱”导致超宽松货币政策不能发挥明显作用,也将使日本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四)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

去年新兴经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比发达经济体快很多,不过也面临许多风险:一是许多热钱流入,一些抵消了其货币紧缩政策对控制物价的作用;二是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大多数趋于紧缩,控制了经济的增长,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慢下来。

二、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

第一,世界范围内的需求减少。世界经济增长缓慢,欧债危机继续深化,使全球投资者和消费者对经济的信心下滑;第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因为经济萧条,各个国家都采取保护措施,贸易摩擦也逐渐政治化;第三,贸易很难筹得资金。第四,汇率对抗加剧。

(二)全球资本的流动范围扩大

各个国家货币政策的不同使国际资本流向较快;金融风险加大又使国际上的资金流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股市近来呈现出大进大出的形势。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到去年年底,净流进发展中国家股市的全球资本为35亿美元,连续一个时期都为净流入。

三、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一)其变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的影响

1.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及发展战略的不断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呈现出共同投资、一起开发的国际合作的形势。为此,我国可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抓住机遇,以此来推动我国经济的优化升级。

2.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变化,有利于扩大进口。在“输入型”通胀压力较大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空间较大,可能实现更大弹性的汇率机制,降低贸易顺差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二)其变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好影响

1.全球经济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仍十分缓慢,产能继续过剩,失业率居高,贸易保护主义有卷土重来之势,债务危机开始蔓延,将使得我国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

2.全球金融市场仍有较大动荡,欧元危机迫在眉睫。投资品尤其是黄金价格不稳定,波动加大,石油价格过度虚高,投机风险大大加大,将给全国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国际热钱的涌入可能加大外汇储备过快增长。

3.国际原油价格增长,生产成本增加,这将给我国的企业生产方面带来困扰。如果高油价持续上涨,间接会使煤的价格上涨,电力成本增加,以此带来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而使生产资料价格增加,给企业带来困境。

4.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例如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外资也有向这些经济体流动的趋势,致使我国可以用的外资减少,难度增大。此外,要警惕以期望从利差和汇率升值中获利的短期资本的流入,引发的资产泡沫和债务危机。

四、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总的来说,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扩大国内需求、节约能源、提高效率,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1)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的改革,由此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但是,要确保人民币稳定、有节奏的升值。

(2)加快落实扩大内需政策。我国国内拥有巨大的市场,不过要通过政府和经济组织通过一系列努力,来改变国民的消费观、理财观等。例如,适当提高工资收入,让社会保障系统进一步完善。

(3)加强监管国际资本的异常流动。如果及时检测到其流动的异常,就可以尽快采取措施,减少他们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为此,我们需要建立完整的理性管理制度,使其管理规范化。

(4)适当调整利率水平。我国近些年一直把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我国外汇储备一直持续减少,房价涨势放缓,所以货币政策可能将明显放宽,可以选择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参考文献

[1]姚愉芳,齐舒畅,刘琪.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就业、能源关系及对策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

[2]郑小梅,黄辞航.浅析我国加工贸易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刊,2008(04).

篇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制度性一体化 功能性一体化

一、经济全球化

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但是总结过往学者的研究成果,经济全球化有着这样一层本质的含义,即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相互联系,并逐渐形成全球的经济统一体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的这样一个过程。具体包括有三个阶段: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起始阶段,时间跨度从19世纪一直到冷战结束;生产的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贸易扩大到世界范围。伴随着贸易的全球化,世界贸易对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与生产全球化一道催生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因此,经济全球化也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世界各国的经济都融合到国际的大循环当中,对外贸易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跨国公司在生产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外国货币在金融市场上大量流通,形成了世界货币,并且资本也在国际上加快流动,先进的通信工具与发达的交易网络将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联接为一个整体。

2.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原因

政治经济学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得出了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内在原因,即:

1)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使得一国的市场无法容纳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于是对利润的要求,迫使商品走向世界市场,从此由贸易全球化开始,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企业的逐利行为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原因。不断的新市场是企业低成本高利润运作的良好途径。各个国家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政策,造成一种结构性的市场失灵,但是跨国公司可以实现内部化的优势,将产品在地成本的国家生产,在高利润的国家售卖。这就促进了经济向全球化转型的加速。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近的几个国家,为了获得区域内的经济聚集效应和互补效应,为促进生产要素和商品在一定区域进行自由流动和合理互补为宗旨而建立的跨国性的区域经济集团。按照各个组成国对区域经济的调节与干预深度,可以分为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关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等几个部分。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原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80年代获得飞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原因。分别为: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要求通过区域联合的方式来增强竞争力;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客观上需要经济走向联合;竞争的加剧,促使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来进行贸易保护。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不同的两个范畴。区域经济一体化属于制度性一体化,而经济全球化属于功能性一体化。具体地:

1)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于相邻并且经济结构相近的国家,是一种制度安排。是区域范围内的国家突破了国家的界限,以国家出面签订的协议为基础而建立的一种国际经济合作的组织形式,含有政治因素在内。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超越了的概念,不含有政治因素。因此,经济全球的政府干预程度最低,这也决定了其缺乏区域经济一体化那样的政府间的相互协作。

2)经济全球化是由企业带动的一种从下至上的微观经济行为,有人称之为是企业逐步走出原有国境的离心运动;区域一体化则是由政府出面商定的,是从上而下的一种政治经济行为,有人称之为企业主体在协定框架内的向心运动。因此,经济全球化又是功能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又是制度性一体化。

3)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依据也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关税同盟理论及产业结构相似理论等。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论则来源于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等。

2.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作用

(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绊脚石”。从本质上来说,区域化是区域主义的表现形式,全球化则是多边主义的表现形式。区域化行为认可或者默认“歧视原则”;而全球化则倡导“非歧视性原则”。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和结果都是相冲突的。区域化的核心在于强调区域的利益,通过区域间的各个国家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共同建立对区域外的一致壁垒,增强了区域内国家与区域外国家的对抗能力。因此,不论是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机及内部协调机制来看,还是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全球化的影响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只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作用。这种客观的机制导致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冲突。

(2)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正如矛盾的双方,既有不相容之处,亦有共容之处。这共容之处就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尽管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有着深刻的矛盾,但是两者的目标和方向却是十分一致的,它们在本质上都强调生产要素、产品、服务的跨国界配置,最终都将是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由单个国家向多国家的融合。

由于世界上国家众多,绝不可能同时实现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一体化,更不用说更深层次的生产一体化与金融一体化。通过地域上相近、制度上相似国家和地区的首先联合,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为由分散的国家组成一个大经济体的可能性极小,但是由几大区域经济体来进化成经济全球化就相对容易一些。譬如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最终将形成全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并且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可以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逐渐扩展。

另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还为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提供了范例和模式,这也会有助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未来的经济全球化是什么形式?包括一些什么内容?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已经或正在进行着尝试和探索。在这其中,尤其是欧盟所做的巨大努力,正在为真正全球化指明了方向,并且提供了较为可行的路线。

因此,经济全球化过程首先是在各经济区域实现的。正是有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才有了实际的、超出国界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本质上,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不同的只是区域范围大小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讲,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又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以世贸组织所提倡的经济全球化和众多区域组织倡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本质上都是促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即将世界经济打造成一个超越国界的国际间经济分工,并将世界经济变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的一个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内部实行生产要素、资本的自由流动,不断深化了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分工,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全球贸易、生产和金融的一体化过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也努力在整个世界贸易中追求好处,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地区内的贸易只占三个成员国贸易总额的40%,所以尽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歧视性”规则,但是其仍然加速了世界走向全球经济一体化。

并且,区域经济组织还受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指导,这样,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将会得到更多的限制,其积极的作用将会得到弘扬,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全球化的努力,也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最终有利于经济形态走向更高级的经济全球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田素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J].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2]华民,王疆华,周红燕.内部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2).

[3]薛誉华.区域化:全球化的阻力[J].世界经济, 2003, (2): 51-55.

[4]赵海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及联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09).

[5]袁经荣,康东升.试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05).

篇6

一、虚拟世界经济的收益模式

虚拟世界经济的收益模式分为直接收益模式和间接收益模式。直接收益是指网络游戏运营商获取的收益,间接收益是指基于虚拟世界的第三方活动获取的收益。一般来说,和网络游戏运营商不发生直接商业联系的均为间接收益。我们将从对两种收益模式的研究中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路径,并对潜在的发展方向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直接收益模式

虚拟世界经济的直接收益模式可以理解为网络游戏企业的盈利模式,其中网络游戏企业主要指运营商。虽然现有研究显示,目前国内游戏运营商通常也具有开发商、商的角色和职能,但是从经济研究的角度分析,运营商是适合的研究对象。它们是和用户直接发生业务联系的主体,也是对国民经济影响最直接的群体。运营商的收益模式分为时间销售和虚拟物品销售。这是最基本的两种形式,有时二者可能结合在一起,也有以其为主体,兼有其他形式的情况。

1.时间销售

即通过购买游戏时间来进行消费。通常可以分为“点卡”和“包月”两种形式。点卡是以分钟为计算单位,包月对用户来说,通常根据当月预期游戏时间来判断采取何种方式消费。Pt为点卡价格,T为点卡时间,Pm为月卡价格,X为当月预期消费时间。当Pt*(X/T)>Pm时,用户将选择月卡形式消费;当Pt*(X/T)<Pm时,用户将选择点卡形式消费。当公式两边相等时,选择何种方式对用户来说收益是相同的。现实中,考虑到月卡的便利性和消费的引导性,在公式两边结果接近时,通常用户倾向于选择月卡。正是这个原因,在严格分割的市场中,对运营商来说,提供单一的点卡消费可以获得更多的生产者剩余。欧美市场中因为竞争充分,两种消费形式并存。但是在中国大陆市场,由于产品的差异性所形成的垄断竞争使个别运营商(或商)有能力选择单一的点卡消费形式,从而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2.虚拟物品销售

国内也称之为“免费模式”,即游戏的基本内容免费使用,但要获得更多效用,必须通过支付现实货币来购买。只有游戏运营商销售的虚拟物品才属于这种形式,并且这部分收入需要计入运营商销售收入。网络游戏与一般信息产品不同的是具有显著的网络外部性。〔1〕通常这种盈利模式的大部分收入是靠少量优质客户带来的,这些用户通过支付现实货币获得虚拟物品,从而在虚拟世界中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可以获得更多乐趣。通过现实货币购买虚拟物品大大降低了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效用的难度,从而使网络游戏的生命周期缩短。所以这种模式虽然发展很快,但是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除了这两种主要模式外,企业的盈利模式还有广告投放、周边产品开发等其他形式。虽然所有这些直接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都非常可观,但是它们仍然是以现实世界为目的的销售,无论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式都与传统产业基本一致。

(二)间接收益模式

虚拟世界经济的间接收益模式主要指基于虚拟世界平台所衍生的收益模式,包括现实货币交易(RealMoneyTrade,简称RMT)与微型服务外包。通常不包括虚拟世界运营商直接参与的情况。

1.现实货币交易

现实货币交易是指一方提供虚拟物品(包括虚拟世界货币),另一方支付现实货币。〔2〕在虚拟世界中,因为虚拟世界货币与现实货币能够直接兑换,所以虚拟世界内部的交易会产生与现实货币交易等价的效果。在虚拟主题世界中,RMT多通过第三方的交易市场(网络物品的拍卖及交易网站,也存在地下交易)来实现。现阶段,RMT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第一,在Secondlife之类的虚拟现实世界中,玩家需要先将美元兑换成Lin-denDollar,然后用LD来购买虚拟世界中的物品及服务。运营商主要出售“土地”,而其他物品的生产与买卖则通过用户实现。如果用户来自不同国家,那么他们之间的交易便是国际经济研究的范畴。需要注意的是,运营商出售虚拟物品与用户出售虚拟物品的影响机制是不同的,前者我们归于直接收益模式,后者则属于间接收益模式。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时,这种区别是有必要的。运营商出售的虚拟物品是零成本的,而用户出售的虚拟物品是有成本的。前者的状况类似于现实生活中政府发行无准备的纸币,更容易对虚拟世界造成冲击,如果规模足够大,还会对现实经济产生影响。

第二,在WOW之类的虚拟主题世界中,运营商通常是禁止RMT交易的。然而,由于无法监管,且此种行为并不违反法律,因此现实社会中并未受到限制。当某一用户在网络游戏中获得一种虚拟物品时,他可以通过虚拟物品交易网站将其出售,获得人民币。〔3〕如果某个网络游戏规模非常大,并且游戏中的货币对现实中货币的汇率较为稳定,那么这种交易也会体现为通过交易获取游戏内货币,然后再统一出售获取现实货币的行为。

2.微型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业务发包给其他的服务提供者,以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其业务形式主要有信息技术外包(ITO)与业务流程外包(BPO)。这里的微型服务外包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服务外包,因为它具有与服务外包相同的特点,而借用服务外包的概念。在虚拟世界中,用户希望实现各种个人目标,例如达到特定的等级、获得某种荣誉或技能。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投入时间,并且可能需要一定的技术。无论时间的投入或是技能的提升皆存在机会成本。当用户认为将这些任务交给专业服务提供者完成能够使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么便会采取将任务外包的做法来达到目的。

二、适合中国的收益模式分析

网络游戏产业本身只是单一的盈利手段,而基于它的虚拟世界经济则能够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通过直接收益模式的扩张主要是企业层面的发展,本质上还是一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但是中国在这一领域并不具有比较优势,需要长期的积累逐渐发展。我们发现,中国网络游戏产品在欧美市场的扩张非常艰难,从而更多地选择亚洲相对落后的国家作为主要出口对象。而间接收益模式可以直接借助国外现有主流网络游戏,跨越文化障碍,在他人平台上发展服务贸易。幸运的是,已经逐渐成为负担的低劳动力成本再次成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可以缓解转型的压力,并且具有升级的潜力。在这一领域,劳动力价格高没有竞争优势,但是价格过低则达不到从业的基本要求,中国网络产业的发展速度和网络游戏用户的低收入水平正好符合这一区间的要求。增加就业及发展消费贸易这两点对于目前的中国都是非常需要的。同时,基于虚拟世界经济的服务贸易也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一)传统收益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从直接收益模式的角度看,开拓海外市场是目前最合理的途径。随着客户需求的拓展,很多服务业国际业务量的增长快于国内业务量,引导服务企业迅速向海外扩张。〔4〕目前,经过数年的积累,中国网络游戏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海外市场。一方面是网络游戏出口增多,蓝港在线将《西游记OL》出口越南,巨人将《征途》授权给俄罗斯。另一方面,而完美时空、盛大、九城等代表性企业加快了海外收购的步伐。其中,完美时空较少专注国内市场,而一直坚持国际路线,是国际化最成功的网络游戏企业。盛大的收购是布局的需要,九城则是由于失去WOW权之后,急需寻找新的发展道路。虽然原因不同,但是我们看到开拓海外市场是网络游戏企业共同的选择。这种外向化发展的趋势具有必然性,使直接收益模式的局限性更加凸显。这种扩张与传统服务业的海外扩张类似,需要较高的国内发展水平,并且在海外发展过程中面对较高的文化壁垒。

各种虚拟世界的收益模式都在中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是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贸易的角度看,间接收益模式更具有潜力,应该作为发展的重点。作为一个产业,网络游戏对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基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对经济的影响却非常大。以网络游戏为媒介所进行的大量服务的交换越来越值得关注。特别是这种服务贸易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时。因此,将关注的重点从网络游戏产业转移到基于虚拟世界的服务贸易上是合理的。是否能加快消费贸易的发展,分清主次对我们制定正确的战略非常重要。最初的微型服务外包是为了规避运营商设定的规则。在大型虚拟主题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发、运营的)中,运营商通常规定一部分物品是不能够交易的,因此通过RMT的形式无法获取,只能购买服务,由服务提供者来实现消费者的目标。微型服务外包通常是通过专业的中介及担保机构进行的。

在网络游戏多国同时运营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用户通过登录发达国家的服务器进入游戏,完成客户指定的要求,获取收益。个别情况下,即使网络游戏仅在发达国家运营,这一过程理论上也可以实现。但是,由于运营范围小,发展中国家的用户缺乏对这一网络游戏的理解与适应,因此不具备用户基础及基数,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用户关注这一市场的可能性大大下降。〔5〕

在现阶段,作为将来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代练”,仍未成为主流。平台的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从企业角度来说,内部平台交易可以减轻管理压力,保证利润,消除对立。从用户的角度看,可以更好地满足需求。〔6〕当参与RMT的用户损害了其他用户的利益时,也促使其他用户进行RMT交易,最终成为一种常态。从国家角度看,便于管理,增加税收,并且可以完善消费业的出口,保证就业的同时改善了产业结构。

(二)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新模式

我们不应忽视虚拟世界收益模式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出现的新变化,这对于我们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非常重要。在WOW中,出现了一种新型交易模式———金团拍卖。由于运营商将高级虚拟物品定义为“拾取绑定”,不能够直接交易,大大增加了获取难度,只有加入大型公会组织(用户团体),并保证长时间在线,才能够获得。而且,每次完成任务都需要25人组成一个团队才能进行,这对合作与分工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难度问题。越高级的虚拟物品,获得的难度越大。通常在初级阶段,需要25人(甚至更多)数天甚至数月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获得高级虚拟物品。它如此之难,以至于世界各地用户组成专业组织,争夺首次完成任务的荣誉。如果成功,就有可能获得广告费用及其他赞助。因此,无论初期或是中后期,高级虚拟物品都是稀缺的。其二,概率问题。通常高级虚拟物品的出现有一定概率,即使完成任务仍不一定能够获得,必须多次尝试。因此,要获得自己需要的高级虚拟物品,每次都只能面对一个独立的概率,极有可能努力数月甚至经年都无法获得。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高级虚拟物品的稀缺性和现实经济生活中一样是常态。〔7〕

同时,这也是运营商的需要,因为用户耗费的时间越长,他们获得的收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金团拍卖”形式就有产生的可能与必然。它的具体运作方式是将25个团队成员分成“工作者”与“消费者”两种(例如20个工作者与5个消费者),通常消费者人数较少且能力较差。当掉落高级虚拟物品后,由团队的组织者进行拍卖,“消费者”中出价最高者获得此物品。当所有物品拍卖完毕,由组织者将获得的收入平均分配给“工作者”,某些有特殊贡献的用户亦可获得补贴。通过这种形式,“消费者”可用货币购得原先无法交易的物品。如果此种平台能够稳定存在,并且由中国用户担任“工作者”为美国“消费者”提供服务,那么在一个娱乐平台中,一些原本低端的劳动力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获取外汇。一些专业工作室已在从事这类工作。这也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即通过特定平台输出劳动力。“金团拍卖”是微型服务外包的形式之一,主要适合大型虚拟主题世界。微型服务外包的另一种主要形式为“代练”。20世纪后30年,以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等服务外包为代表的服务业转移蓬勃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趋势。〔8〕

通过中介组织,中国的玩家可以代替或协助国外虚拟世界用户完成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目标,从而获取收入。与“金团拍卖”不同,代练通常不需要大量工作者一起合作。代练的形式是从RMT中分离的,并且代表了基于虚拟世界的微型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最初很多从业人员是以各种形式在网络游戏中获取虚拟货币,出售给采购者或者交给中介网站代售。由于壁垒较低,且从业人员不断增多,人均收入逐渐下降。因此,其中部分水平较高者就分离出来,开始从事代练工作。代练对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并且具备相当的壁垒,因此收入较高。“代练”的行为产生很早,但早期规模极小。直到从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中分离出部分从业人员从事这一工作,才使其具备一定规模,成为值得关注的经济现象。遗憾的是,至今学界尚未赋予这种形式准确的定义或名称。中国与墨西哥是早期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的主要出口国,墨西哥主要针对北美市场,而中国则兼顾北美、欧洲及韩国市场。目前,各种虚拟世界收益模式在中国国内基本都存在,但是对于中国而言,跨区的、间接收益模式更具优势与意义。从经济学角度讲,中国与国外服务器是自然分割的市场,对于数量既定的服务提供者整体而言,在两个市场中边际收益相等是均衡的结果。然而从非官方数据来看,两个市场中的价格仍具有较大差额。〔9〕

这是多种壁垒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说明基于虚拟世界的国际服务贸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经过多年的超常规发展,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在逐步减速。在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两种路径可供选择:开拓国外市场和创新收益模式。只有及时转移中心,将虚拟世界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战略目标才是我们最适合的选择。不但可以利用中国现有资源,转化成我们新的比较优势,而且可以在未来的重要领域取得主导权。

三、发展前景

一直以来,发展服务贸易的突破口是生产贸易。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经济水平较低,缺乏发展消费贸易的基础。〔10〕然而,虚拟世界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虚拟世界作为平台,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流动的壁垒,使中国发展消费业成为可能。当然,在传统领域要取得优势仍然很难,但是在虚拟世界经济的范围,中国却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契机。〔11〕

篇7

关键词:新常态;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凭借改革红利、开放红利、人口红利三大优势,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国民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在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FDI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2000年以来,我国利用FDI规模迅速扩大(如图1所示)。截止到2014年第一季度,21世纪我国共利用11052.62亿美元外资,且FDI的投资主要流向高尖端技术研发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这有利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进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速换挡的叠加期,扩大FDI利用规模和提升FDI利用质量仍是经济建设工作的重要方面。因此,探讨新常态背景下FDI在我国的区位选择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FDI区位选择影响要素分析

1.市场需求要素

毫无疑义,市场需求是FDI区域选择的关键性要素。首先,市场需求因素将决定着企业的生产规模和销售总量,这直接决定了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与盈利能力的强弱;其次,经济学理论认为,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具备经济要素集聚力和经济要素离心力,区域贸易自由度影响两种作用力的变化,最终形成集聚和扩散的均衡点(如图2所示),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往往容易形成经济集聚效应,最终使企业获得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带来的发展优势;再者,由于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往往是创新的集聚点,同时也更加容易获取政府的政策扶持,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财税环境。

2.基础设施要素

众所周知,基础配套设施对FDI的区位选择至关重要,该要素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风向标要素。第一,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FDI前期固定投资成本的高低,从而对企业投资初期的盈利状况影响较大,外资企业为降低固定资产成本,往往偏好生产配套设施完善、销售配套设施完备、服务配套设施成熟的地区作为投资目标区域;第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经济运行速度加快,生产技术创新、生产设备更新、销售信息获取、销售机遇把握都离不开硬件交通配套设施和软件信息获取机制的配合与支持,配套基础设施是企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社会制度要素

毫无疑义,社会制度要素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是系统性的。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里的社会制度要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或者资本主义制度,而是指招商政策、环境管制、财税制度等等。社会制度要素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获取成本方面。显然,社会制度要素影响企业的信息获取成本,FDI投资信息分为外在投资信息(如政局是否稳定、市场容量大小、基础设施好坏、外资政策优劣等公开化的投资信息)和内在投资信息(如劳动力素质、地域治安状况、行业竞争程度等非公开或半公开的投资信息)。由于地区间获得的外在信息和内在信息的成本是不一致的,因此外商往往会选择投资信息获取成本低的地区去投资。

4.人力资源要素

长期以来,一些专注FDI区位选择研究的学者认为新兴市场廉价人力资源要素是其获得FDI的直接原因。事实上,在20世界末期和21世纪初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本国劳动力成本日趋增加,西方发达国家为获取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开始逐步向海外(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中国)转移低端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资在中国沿海地区投资设厂,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来降低经营成本。

三、新时期FDI区位选择影响要素的转变

随着国内外、宏微观环境的变化,新时期FDI区位选择的影响要素发生转变。首先,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市场要素的影响力在逐步下降。当然,对于传统的行业来讲,尤其是运输成本高的行业来说,市场仍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位选择要素。其次,改革开放三十年年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地区间的基础设施差异性日趋缩小,且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如“长江经济带”规划)和西部开发战略(如“一带一路”规划)逐步实施,这个差距会进一步缩小。再者,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加之人口流动的障碍不断消除,廉价劳动力已经不是吸引FDI的主要因素了。相反,由于FDI对员工综合素质要求日趋升高,低廉的劳动力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非常小,甚至到了可忽略不计的程度。但是,社会制度要素对FDI的影响却日趋重要,以为政策和制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为大量、高效、有层次的利用FDI,我国应该进一步在社会制度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稳定性,为更好的利用FDI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参考文献:

[1]邵挺.经济地理与外资企业的区位选择[J].经济管理,2010,(06).

[2]贺灿飞.外商直接投资区位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5.

[3]余,陈继勇.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跨国公司在中国分层区位选择研究[J].世界经济,2012,(11).

[4]金相郁,朴英姬.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分析:城市数据[J].南开经济研究,2006,(02).

[5]黄肖琦,柴敏.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FDI区位选择――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6,(10).

[6]李郇,丁行政.空间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07,(05).

[7]郭建万,陶锋.集聚经济、环境规制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04).

篇8

关键词:贸易开放度 城乡收入差距 面板数据 广义最小二乘法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辉煌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却呈总体扩大趋势。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1994)认为理想的比较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根据这一标准,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5年期间,由于和提高农产品价格等农村改革措施的实施,城乡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57∶1降至1985的1.86∶1,呈缩小趋势;1986-1994年期间,随着城乡户籍制度等改革政策推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又重新拉大至1994年的2.86∶1;1995-2000年期间,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劳动力流动的加强,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2001年期间,城市利益集团的慢慢形成影响了政府政策的选择,导致入世以后的城乡收入差距再次拉大,到2009年差距值为3.33∶1(见图1)。

城乡收入差距成因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学者们的观点颇多。李实(1999)认为城市偏向的产业政策、限制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等城乡二元结构政策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而鼓励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城市化政策的作用正好相反。郭剑雄(2005)的观点是城乡之间生育率水平、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及其积累率的不同是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薛薇、谢家智(2010)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村金融中介规模的提升会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村金融中介效率的提升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而关于贸易开放度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争论最多。其中以H-O(Heckscher-Ohlin)模型为基础的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是最有影响的结论之一。H-O模型认为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并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贫乏要素的产品。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家则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进一步将产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直接联系起来,当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时,生产该商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价格将提高,而另一要素的报酬将下降。即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会通过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价格的上升而提高,而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会下降。发达国家是高技能劳动丰裕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多是低技能劳动丰裕的国家。贸易开放将进一步加大发达国家高技能劳动和低技能劳动二者间的收入差距,而缩小发展中国家高技能劳动和低技能劳动二者间的收入差距。

此后,国内外学者对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把研究的范围从国家之间高技能劳动者与低技能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扩展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等不同类型的收入差距。

(一)国外文献

在对发达国家工资差距的研究中,Leamer(1996)认为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降低了发达国家国内对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使得这部分工人失业增加、工资降低,是导致发达国家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工资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Spilimbergo(1999)从要素禀赋的角度研究,也得出了贸易开放会加剧技术充裕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的结论。

Robbins(1996)以及Beyer,Rojas and Vergara(1999)在对阿尔及利亚、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马来西亚、墨西哥、菲律宾、乌拉圭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工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实施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其高技能劳动者与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

Barro(2000)对较落后的国家的研究,均验证了贸易开放会导致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提高。

(二)国内文献

徐永安(2003)的研究认为中国加入WTO,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劳动相对收益的提升,从而降低中国部门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类似地,赵晓霞、李金昌(2009)实证发现,贸易有助于缩小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

戴枫(2005)证实了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会扩大我国的收入差距;徐剑明(2006)认为在非充分就业条件下,对外贸易加大了我国各类居民(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各类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鲁晓东(2007)的研究,得出了对外开放拉大了中国地区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的结论。

何璋等(2003)和胡超(2008)研究的结论是:开放程度和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即在开放程度较低时,开放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开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开放却会扩大收入分配差距。

上述文献的实证研究结论有的肯定了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有的是部分肯定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更多的却是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考虑到要素的流动性。以尼亚里(Neary)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s-s定理中要素充分流动性的假设进行了大量的批判和修正,其主要观点是:在短期内,劳动要素不可流动,导致劳动密集行业的劳动报酬上升,而资本密集行业的劳动报酬下降,其结果是加大了行业间劳动报酬的差距;但在中长期内,劳动要素可以流动,劳动的可流动性使其报酬在劳动密集行业与资本密集行业间实现均等化。同样地,这种推理也适应地区之间的贸易收入分配效应的变化。

中国历经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间的要素流动是不同的。本文将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分析要素流动的差异,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区域的工资差距的影响。同时为了克服时间序列数据的多重共线性的困扰,本文将采用时间序列与横截面数据结合起来构成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进行回归。

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计

lnWDit=Ci+ψilnOPENit+ξilnGDPit+γilnKit+ηilnHit+υit

其中,lnWD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收入差距;lnOPENit、lnGDPit、lnKit、lnHit为解释变量,分别表示贸易开放度、收入水平、资本投入、人力资本,i表示省(市、区)下标,i=1,2...N(N为横截面个数),t表示时间下标,t=1,2...T(T为时期数),Ci表示截距项,ψi、ξi、γi、ηi为待估系数,υit为随机扰动项。

由于贸易开放度包括完整的贸易开放度、出口开放度与进口开放度,同时也为了分别考察进出口贸易、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计量模型可以具体演化成三个模型:

模型Ⅰ:lnWDit=Ci+ψilnTROPENit+ξilnGDPit+γilnKit+ηilnHit+υit

模型Ⅱ:lnWDit=Ci+ψilnEXOPENit+ξilnGDPit+γilnKit+ηilnHit+υit

模型Ⅲ:lnWDit=Ci+ψilnIMOPENit+ξilnGDPit+γilnKit+ηilnHit+υit

(二)指标选取与说明

这里借鉴张世银和龙莹(2010)的做法,根据劳动要素流动的性质把中国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至1991年。这一阶段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改革初期,劳动要素几乎不流动。第二阶段为1992年至2001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劳动要素流动性不大。第三阶段从2002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入世后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阶段,劳动和资本要素流动性很大。

但由于1991年之前各省(市、区)对外贸易数据的缺失,本文最终选取1992-2009年全国31个省(市、区)相关的面板数据作回归分析。这31个省(市、区)包括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1个省(市、区);中部地区的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市、区);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市、区)。由于面板数据可以克服因数据缺陷而无法回归的弊端,本文没有把1997年升为直辖市的重庆市的相关数据作合并处理。计量所用的最原始数据来源于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各变量的含义如下:

lnWDit,第i省(市、区)在第t年的城乡收入差距,用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除以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而得,单位为%。

lnOPENit,第i省(市、区)在第t年的开放度,具体包括lnTROPENit、lnEXOPENit、lnIMOPENit三个指标。先把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按当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折算为人民币,然后除以地区生产总值而得,单位为%。

lnGDPit,第i省(市、区)在第t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为元。

lnKit,第i省(市、区)在第t年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除以年底总人口数而得,单位为万元/人。

lnHit,第i省(市、区)在第t年的人力资本,用大专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来衡量,单位为人/万人。

(三)实证结果

根据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的经验做法,当选择的截面是总体的所有单位时,应采用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更合适,否则应采用变截距的随机效应模型。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包含了中国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全部省(市、区),因此选取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是合适的。

利用E-views软件,在使用加权条件(Cross Section Weights)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估计的情况下,分别对全国与东、中、西部地区的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这里由于篇幅所限,只列出lnTROPEN、lnEXOPEN、lnIMOPEN系数)。

从回归结果来看,贸易开放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有着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在1992-2001年期间,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贸易开放度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为正相关,而在2002-2009年期间则呈负相关。这说明在开放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劳动要素的流动受到限制,城乡居民的工作地点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其收入差距扩大;但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劳动要素流动限制程度的降低,很多农民可以进城务工,尤其是进入劳动密集型的外贸企业工作,改变了城乡劳动要素的供给与需求,从而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

同时,在1992-2001年之间,完整贸易开放度和出口开放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效应最明显的是东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进口开放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效应最明显的是东部地区,其次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在2002-2009年之间,完整贸易开放度、出口开放度、进口开放度的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效应最明显的是中部地区,其次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这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大部分流向东部地区的城市,也说明劳动要素的跨地区流动性越大,贸易开放度的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效应越明显。

结论与展望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时期,由于劳动要素流动性的不同,以外贸依存度所表示的开放程度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也不同,总体呈倒U的关系,即在开放程度较低时,开放扩大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开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开放却会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同时,劳动要素跨地区流动性越大,越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总之,贸易开放度、劳动要素流动性与城乡收入差距成反比关系。

为了协调对外贸易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使贸易利益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得到更好的分配,除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外,还加快发展更具开放性、流动性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改变劳动要素供给的分布,从而平抑城乡、区域之间的收入差异。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

2.李实.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J].中国社会科学,1999(2)

3.郭剑雄.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4.薛薇,谢家智.农村金融中介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基于中国1978-2008年的经验验证[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9)

5.Leamer,E.E.1996.Wage inequality form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Ameriean Economic Review,86(2):309-341.

6.Spilimbergo A.1999.Income distribution,factor endowments and trade openness[J].Journa1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59:77-101.

7.Robbins,D.Evidence ont rade and wag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OECD Technical PaPers,NO.119,1996.

8.Beyer,Rojas and Vergara. 1999.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wage inequality,Joum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59):103-123.

9.BARRO R J.2000.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ies[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5(1):5-32.

10.徐永安.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的收入分配的演变[J].世界经济文汇,2003(4)

11.赵晓霞,李金昌.对外贸易、FDI与城乡居民收入及差距―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2)

12.戴枫.贸易自由化与收入不平等―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10)

13.徐剑明.对外开放与国内财富分配不均间的传导机制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8)

14.鲁晓东.我国对外开放与收入差距:基于地区和行业的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2007(8)

15.何璋,覃东海.开放程度与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以中国为例[J].世界经济研究,2003(2)

16.胡超.对外贸易与收入不平等―基于我国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3)

17.张世银,龙莹.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分析―以行业收入变动为视角[J].经济经纬,2010(4)

18.Wood,Adrain.1999.Openness andwage inequ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Latin Ameriean challenge to East Asian conventional wisdom,the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Vol.2(l):33-57.

19.PERRY M.G,OLARREAGA M.2006.Trade liberalization,inequality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Latin America[R].Annual World Bank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Development Regional 2007:beyond transition.

20.文娟,孙楚仁.贸易与中国收入不平等的计量检验[J].财贸研究,2009(1)

21.赵莹.中国的对外开放和收入差距[J].世界经济文汇,2003(4)

22.赵伟,何莉.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7(5)

23.周虹,方天堑.我国经济开放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2006(1)

篇9

关键词:企业;制造业;走出去;全球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国际经济长时间低迷,这是中国企业借此机会走出国门的良机。2011年我国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22亿美元,占我国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37%。此前,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去年我国企业完成出海并购交易110起,同比增长93%。 诸多数据表明,无论是并购宗数还是交易金额,去年我国海外并购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以30.7亿美元收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巴西某油田40%股权的交易是去年规模最大的一起。

在全球经济处于衰退的情况下,不少海外资产处于低估值阶段,从投资角度来看,这也是难得的并购好时期。但如何实现走出去,防范风险,立稳脚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作者建议:

一、注意防范政治动荡的风险

如2007年,中国海外投资曾达到创纪录的688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五。其中能源行业是中国海外投资最多的产业,包括对油气资源的并购与建厂。但中国实行“走出去”战略不过20余年,世界上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的油气资源地块早已被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开发,留给中国的无非是两种资源——经济效益较差的地块和政治风险较高的地块,且后者居多。中国自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我国就千方百计地在海外找能源,脚步遍布拉美、非洲、中东、中亚和亚太地区,历尽千辛万苦,付出了巨大代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1990年的海湾战争到10年之后的第二次海湾战争,从苏丹达尔富尔到伊拉克,从硝烟才熄的利比亚到烽烟欲起的伊朗、叙利亚,每次发生国际冲突,首先遭到制裁、被严加看管的都是石油;每次国际冲突过后,重新洗牌的,也是石油利益。石油,俨然已经成为各国之间较量的筹码和抵押品。而在这一场场国际冲突中,“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一定是其中最悲催的身影,损失惨重。这些惨痛的教训,不仅在能源行业走出去中应该吸取,其他行业也应引起足够的认识。

二、注意规避法律风险

国际市场是一个成熟的大市场,商贸环境既统一又多元化。而“中国企业境外投资主要有股权式和契约式两种,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了解当地市场的准入条件、目标国的法律监管环境、投资项目的法律设计结构和潜在风险均非常重要。”企业走出去应确立法律风险控制的策略,基于风险评估所得,对不同性质和程度的法律风险分别以风险接受、风险避免、风险减低和风险转移不同的策略和措施应对。

三、严格按市场化运作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须要与国际政治环境相适应,与自身核心竞争力相匹配,既要把握机遇,又要防范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要使企业本身更加市场化,如果我们企业带有很多的计划经济色彩,中国企业就经不住市场的考验。要按市场化运作,就需要我们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强大企业集团,具备与外国企业竞争的能力。

四、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大力培养适应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企业与国际行业领先者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在海外投资设厂后,我们往往从国内带出庞大劳工队伍,目前有超过100万的中国人在非洲工作,仅安哥拉就超过30万人;而欧美企业只派出核心管理团队,一般在当地雇佣劳工。这种差距的客观存在使得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也需要承担更大风险。

中国企业要加强所有者董事会对包括投融资决策在内的重大事项的集中控制,切实履行监事会和外部监事的职能,强化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积极培养人才,完善人才管理。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人才。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之不足。另外,跨国公司经营人才本土化也是一种趋势。

五、政府的支持

国家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科学考察和评估东道国投资环境政治风险。建立监控和预警系统,由专长于政治科学而不是商务的常设专家组依据国家风险评估理论,测试各国政治制度稳定指数和政治风险指数。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必须要与国际政治环境相适应,与自身核心竞争力相匹配,既要把握机遇,又要防范风险;既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又要考虑国家海外投资战略需要,积极审慎、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参考文献:

[1]徐明棋.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2003(2).

[2]林毅夫.2002工商峰会上的发言[N].道琼斯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2002-5-21,北京:工商时报,2002-9-22.

[3]赵旭.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6).

[4]李贻宾.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与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

[5]宋亚非.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设想[J].财经问题研究,2004(5).

[6]课题组.从国有企业跨国经营中的资产流失看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改进[J].社会科学战线,2004(2).

[7]吴文武.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兼论中国的跨国公司战略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2003(6).

篇10

动作用,对于当地区域经济之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育高素质的企业商务英语人才服务区域经济,这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共同认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的不断激烈,在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的状况下,积极培养促进区域经济经济发展的商务英语人才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企业商务英语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基于区域经济的企业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 企业 商务英语 人才

在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多元化趋势让企业培养商务英语人才成为必要,并让英语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变得愈来愈紧密。商务英语在世界经济领域作为世界性语言的作用愈

来愈凸显出来,深入研究企业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问

题,对推动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商务英语人才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人数过少,他们尚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争抢一空。当时具备英语专业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英语专业大学生都可算作是英语人才。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类只具备了单一英语知识的人才已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因此,复合型英语人才就此产生,其中不仅懂得英语知识而且又具备商务技能的人才就被称之为商务英语人才。

1.2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主要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之内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各类经济要素相互关系之总和,可以说是地域性的综合经济体,也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在市场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也是特定地域范围之中的资源要素与产品、产业密集分布与联系的经济性活动之总体。影响到区域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依据其性质与功能可以划分为自主性要素、再生性要素、牵动性因素与制动性因素等。

2 企业商务英语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如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我国已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之中,在更深的层次上融入到了国际经济生活之中,特别是运用区域经济之发展,积极寻求国际上的合作,切实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成为中国当然发展的选择。随着外资企业数量的持续增加,从事对外经贸活动已经成为各个地区发展之主流,大量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要取得新的发展,就需要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提供足够数量的商务英语人才,为区域经济提供服务。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其定位的过程之中,就需要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力扶持。要依据区域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更加科学、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制,强化产学研相互合作,确定其服务于本区域之目标,为企业培养精通英语和商务的高素质人才,进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3 企业商务英语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企业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各类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以及文化服务。然而,当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在专业发展的定位上、在产学研合作上、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在教科研发展方向上均和目前企业所需要的商务类人才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在具体培养过程之中,往往过多地注重了语言基础和知识培育,却忽视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素质之要求,这将直接造成所培养的人才难以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企业商务英语人才的发展应当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密切结合,这就需要企业提供足够的支撑,这样才能切实加强专业建设,不但提高社会服务的水平,并且实现社会价值。企业商务英语专业之发展一定要依托于区域经济之发展。当前,企业商务英语人才在设置与培养方案处于不断完善之中,鉴于目前校企合作的深度还不够,造成了企业并不了解高校状况,因而也就缺乏足够的信心为区域专业发展提供各种条件,这将直接影响到商务英语人才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政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由于人力、财力等因素对于高校的关注程度还不够,或者是未能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高校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最终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4 基于区域经济的企业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4.1 健全完善企业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企业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应当结合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安排商务英语人才在职就读本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所需课程,做到以服务为主要宗旨,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依托于市场实施科学、理性地定位,强调产、学、研相合作,从而培养出具备商贸知识的实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商务英语人才教育应当依据区域经济发展之要求,重新制定出企业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形成科学、规范、适用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进而适应于区域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之所需。要依据地方产业结构以及优势产业发展之需求,建立起符合现代商务英语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起立足于本土,服务于一线的新型人才和适应于区域经济发展之所需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商务英语教育应当强化专业建设的力度,健全完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切实改革商务英语教学的内容,形成一种新型的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培养更加熟悉专业技术,并且能成功实施文化交流的专业化人才。要全面运用区域资源来实施项目合作,将区域经济所具有的产业结构与技术进行联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区域经济。

4.2 面向企业商务英语人才实施仿真教学

企业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应当建立起以培养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以综合素质为主线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创新教学的方法,运用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工学结合法等各类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企业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英语教师应当注重于创设良好的环境,模拟真实的场景,从而让大学生们能够亲身地加以体验,让大学生们在学中用,并在用中学,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感性认识,从而更为直观地学习商务方面的知识,让原本较为抽象的商务内容变得更为具体化,并且更加容易进行理解与掌握。因为商务英语是在商务环境之中所用到的英语,其语言教学重点要体现出商务的环境,并对商务环境加以分析,从而让人才体验到商务的情境,并且调动起人才的学习积极性,更为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要运用组织模拟商务社交活动之中的场景以及商务场景之中的角色扮演以加深企业人才对商务知识与技能的理解,进而培养企业人才的商务社交能力。

4.3 培养企业商务英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所谓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发生的各种交际行为。由于地域有所不同、种族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文化上差异。所以,跨文化交际很有可能会发生在国际上,同时还有可能发生于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跨文化交际所具有的障碍主要有言语与非言语、信仰与行为、文化所具有的多样性以及价值观比较等等。商务英语在某些程度上就是跨文化交际,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商务英语人才开展跨文化交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上所存在的差异往往是商务活动之障碍。地域文化对于生活在本地区的人往往会产生导向性与凝聚力。所以,要通过主导企业商务英语人才的价值观来推动区域文化实现新的发展,在提升区域形象等各个方面对区域经济之发展形成更加具体的影响。如今,文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已经愈来愈引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企业商务英语人才在交际的过程之中产生各类障碍以及差异,这些均将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到交际所具有的实效性。因此,在培养企业员工接受与尊重不同文化意识的过程中,应当了解到自身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做到入乡随俗,更好地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以及技巧,并且养成更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不断提升跨文化交际所具有的实效性。

4.4 强化校企合作以丰富企业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形式

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可以说是现代企业实施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所以,在企业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更加充分地利用好高等院校的英语学习条件,力争每一年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商务英语人才能够脱岗进入高校学习,让员工们重新走进课堂,使用英语开展交流,从而更为清晰地了解到本岗位在英语能力上的要求,从而便于其在今后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不断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此同时,企业商务英语还要让高校教师们真正了解到自身在英语学习上的需要,从而让英语语言教学这一纯理论的课程能更加充分地和企业学员的实际能力培养进行密切联系,这样就能促进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切实改变以往那种满堂灌的单一教学形式,吸引企业学员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注重于提升企业员工获得英语知识的能力。高校教师应当为企业学员创设出能够展示出自身特长之舞台,让他们在英语学习之中不断提高自信心,从而更好地锻炼企业商务英语人才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企业商务英语人才应当全力服务于区域经济之发展。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高质量实用型人才,从而服务于当地区域经济之发展,这是高等学校商务人才培养的宗旨,同时也是实现高校职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今,高等院校内任何专业的发展均应和区域经济之发展进行密切结合,把教学的目标切实转化为服务当地区域经济之发展,从而帮助地方与行业解决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党燕.从外贸英语人才需求角度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程度[J].集团经济研究,2007(8).

[2]王旭东. 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3]郑旭.地方高校以特色发展服务区域社会[J].辽宁教育研究,2007(10).

[4]陈蓉蓉,林雷.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 经济师,2009(4).

[5]饶建华.现代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价格月刊,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