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时代背景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的时代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教育的时代背景

篇1

当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取代传统价值取向,对于物质裸的追求超过任何时代。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势必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造成家庭德育问题突出。

1.更加盲目重视智育的片面发展,忽视德育教育。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读书做官的风气。但是,古人强调读书的时候也强调修身,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把修身放在第一位,足见古人对德育的重视。即便在贫乏时代,古人们都始终恪守着“修身”“、齐家”“治国”的古训。而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人们的内心逐渐荒芜,也把追求智育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家长盲目的追求对孩子未来职业的期许,更加注重对孩子知识学习的关注,片面追求孩子学习的高成绩,忽视了对孩子德育的教育。而孩子沦为学习的工具,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被剥夺。根据宋传胜的调查,只有20.66%的父母把德育教育内容当成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而55.90%的父母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智力培养上面。

2.更加注重物质和金钱的奖励作用,忽视精神熏陶。

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父母和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宠爱有增无减。在富裕生活的背景下,家长更多的是通过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这就容易造成孩子享乐、功利、攀比等不良价值观的形成,给孩子成长造成损害。一方面,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家长有能力给予孩子更多物质上的奖励。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平时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觉得内疚,想要补偿对孩子情感上的缺憾,通常会从物质上甚至金钱上直接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家长德育意识的缺失,导致家长在教养孩子上的盲从。父母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关键是要教育孩子如何正确看待物质和金钱,如果缺乏对孩子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最终将不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

二、富裕时代背景下出现家庭德育问题的原因

物质的泛滥造成文化的荒芜,人们变得更加功利,人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这影响着家庭对孩子的教育。

1.家长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作祟。

富裕时代背景下,人们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人文情怀的修养,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父母自身在学习和修养上的欠缺造成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缺乏,教育水平不足,缺乏正确的家庭德育意识和家庭德育能力。缺乏家庭德育的正确意识就会在孩子的教育上盲从、随大流。在功利主义观念的影响下,父母就会过度重视孩子智力的培养,完全是盲从别人。缺乏家庭德育能力的家长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够正确有效地把自己的道德认知教给孩子,就不能有效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现代德育的困境在于教育与生活的疏离,走出德育困境的出路是向生活回归。学校德育的弊病就在于此,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也应承担起孩子德育教育的重任。

2.大众传播媒介的负向功能被放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精神文化的滞后发展形成了巨大反差。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结构被打破,不良文化趁虚而入充斥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在文化的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良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家长,造成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异。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有覆盖面广,资源利用率与传播效率高的优势。因此,不良文化趁机大肆渲染不良价值取向,造成恶劣影响。在缺乏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富裕时代,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大行其道,快餐式的垃圾信息不断冲击着荧屏和文字对面的孩子和家长。由于未成年人尚不具备准确的判断力和抵抗力,极易受到腐朽和偏激思想的影响,而成年人由于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也往往会深受其害。家庭德育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变得更加脆弱。

三、富裕时代背景下家庭德育建设

1.改变家长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加强家庭德育意识。

首先要改变的是家长功利化的价值观念。一是家长要学会跟孩子沟通。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通过跟孩子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才不会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盲从别人,从而少走弯路。二是家长要改变溺爱孩子的习惯。卢梭曾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家长对孩子物质上的投入固然必不可少,但精神上的关怀与慰藉更为重要,更能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心理品质。另外,对孩子的奖励不要只限于物质和金钱的奖励,可以选择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带孩子去博物馆、旅游、爬山,等等。家长可以选择这些既可以满足孩子需求又可以娱乐身心、增长见闻、陶冶情操的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次是加强家长的德育意识。学校、社会、国家都应该给予家长更多的帮助:①组织公益的家庭教育讲座。我们国家有很多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他们有着丰富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组织慈善基金会或者其他公益组织,邀请这些专家、学者开展一些家庭教育的系列讲座。讲座内容可以制作成视频光碟发放,在网络、报刊等大众媒介上进行宣传等。②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形式。家长学校要定期组织家长学习,开展家长的交流活动,安排专业的老师讲课,营造一个可以让家长们相互交流经验和与专家交流并且答疑解惑的良好环境。

2.弘扬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发挥大众传媒的正向功能。

文化是文明传承的载体,良好的文化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应该因为新时期多元文化的影响而抛弃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新时代,要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中华文明的现代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够带来大量的负面信息从而毒害年轻一代,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功利化和享乐主义的盛行。另一方面管理和审查的缺位,缺乏应有的审查制度,也是不良文化泛滥的原因。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覆盖面广,时效性、信息丰富性等重要特点,发挥大众传媒的正向传递功能,去除糟粕,弘扬新时代的核心文化价值观。

篇2

关键词:“互联网+”;家庭教育;现状;方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主阵地,家庭教育贯穿一个人的终身,它既是学校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与补充,做好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家庭教育”模式具备多方面的教育优势,其中包含了培养孩子成长的独立性、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节约经济和时间、多样化展示教育内容等。“互联网+”多元化发展趋势对传统家庭教育模式提出挑战,家长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优势,构建家庭教育良好生态。在构建网络平台期间,学校必须要充分考虑家长参与的便捷性与有效性,确保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家校联系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家校合作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性,从而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信息量较大,选择较为困难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家长可以选择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非常少,主要是教育界学者的提议、家庭流传下来的经验教训和家训家规,这样的信息传递、获取速度比较慢,无法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利用“互联网+家庭教育”模式,家长可以通过便捷的途径获得更为丰富的家庭教育信息,并且快速传播。部分家长缺乏一定的信息辨析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文化水平低、年龄较大的家长来讲,很难适应这种全新的信息获取模式,无法展示出互联网工具的优势,这些问题甚至会影响整体的家庭教育效果,部分家长在错误信息的引导下会做出违背学生教育规律的行为,这样是完全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

2.信息监管较为无力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类多媒体软件、聊天软件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很多学生也学会了使用这些网络工具,拥有了更多分享看法、故事的网络平台。在互联网上,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完全打破了以往报纸、电视的信息局限性。但是由于网络平台数量比较多,人们对信息的筛选、把控能力相对不足,一些不良信息、无效信息也会对家庭教育造成一定影响。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是利用网络平台来搜集一些家庭教育信息,结合多媒体内容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模式,但是这种教育模式是否科学、合理,家长并不了解。同时,部分学生也会日益沉迷于电子游戏、网络聊天中,这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是“互联网+家庭教育”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3.没有继承传统家庭教育模式

老一代人的家庭教育理念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所以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很多家长开始学习、研究新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模式,但他们只是一味地学习互联网中先进的家庭教育模式,却不考虑是否适用于自己的孩子,更没有把老一代人的优良家训、传统文化继承下去,这样也不能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二、“互联网+”背景下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1.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首先,家长要意识到无论是教育还是生活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来寻找家庭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了解家庭教育知识,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模式与方法,让原有的家庭教育模式、理念更为完善、科学,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处的。其次,家长需要借助于网络提升自我综合素养,增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甄别能力。互联网平台中的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中也存在一些虚假的信息,家长不要全部接受互联网中的家庭教育信息,而是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网络教育资源,掌握一些更为先进的教育技巧和方法。最后,家长要学会舍弃观念落后、存在主观偏见的家庭教育信息,特别是一些可能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内容,不仅要过滤掉,还要勇于去投诉这些不良信息,学会去理性分析网络教育信息,谨慎选择家庭教育资源。除此之外,家长还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家庭教育胜任能力,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我提升与学习。只有不断掌握“互联网+”模式下的教育命题,才能够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家庭教育者。

2.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做到以身作则

家长是和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较大的影响,由此,家长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以身作则,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子女。首先,家长需要拥有正确的学习意识,不要对互联网有任何的偏见,学会正确运用互联网,明确运用互联网的优势,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学会正确利用互联网工具展开学习,而不是利用互联网来打游戏、聊天等,让孩子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表现出沉迷网络的行为,要引导孩子科学、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其次,家长需要注重家庭精神文明的构建,结合信息技术来开展有意义的家庭活动,这样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思想、行为,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家长、孩子共同完成任务,进一步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同时也能够引导孩子正确、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最后,家长需要在平时多了解孩子真实的心理、学习、生活需求。很多学生喜欢在网络平台、朋友圈来倾诉自己的心事,所以,每一位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网络平台动态的监督者,通过孩子分享的歌曲、发表的心情来了解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这样能够让家长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使孩子更加愿意向父母亲吐露自己的心声,和父母可以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样更有利于开展家庭教育活动。

3.基于“互联网+”实现家校共育

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家长要意识到家校联合教育的重要性。要想让学生更为全面、健康的成长,仅仅依靠父母的力量是不够的,家长要自主、积极地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过去传统的家校联合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父母的工作比较忙,只能通过家长会到学校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等,这样的家校联合教育存在“形式重于实质”的问题。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社交软件做到和孩子、老师的沟通与交流,随时接收来自于老师的建议、汇报。同时,家长也可以把孩子在家中的生活现状、心理现状、身体现状汇报给老师,协助学校、老师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现状,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教育好孩子。除此之外,家长对于在网络平台获得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方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请教、咨询一些名师,以此来了解这些家庭教育指导方法、方案是否科学,是否能够运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同时,教师也可以定期向学生家长发送一些家庭教育指导知识,给予学生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向,让家庭教育工作具备更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力求做到在教师、家长共同努力之下,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

三、结语

总之,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庭教育,需要家长不断转变、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与模式,借助网络平台学习一些先进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以此来不断地提升个人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促进孩子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米欢欢.“互联网+”时代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J].教育观察,2020(15).

[2]路栋,路盛淋.完善家庭教育体系凝聚家校共育合力[J].中国德育,2019(01).

[3]张亚妮,牛婉羽.“互联网+”时代下家庭教育的困惑与建议[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06).

篇3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从生产到消费的生活方式也都逐渐发生了改变,网络消费形式日趋多样化,丰富的物质生活对于大学生的群体充满了诱惑和威胁,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大学生很容易陷入消费“沼泽地”。在互联网+时代下,各种微商、电商的风靡,使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潜移默化的随之改变,网络消费不仅限于淘宝、京东等大型购物平台,也可以在实体店铺中使用支付宝等APP软件进行交易,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等超前消费观念屡见不鲜。女大学生裸贷事件更是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推向风口浪尖,使家长、社会、学校都深刻的认识到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势在必行,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和价值引导,让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消费习惯,帮助其提高理财意识。

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消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受困于消费伦理观念

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尚处于人生的青年期,他们还缺乏社会经验,从而才导致了消费观念上的不成熟,只有在经历了更多的消费行为,积累了更多的消费经验,对消费有了自己的原则之后,才能得到抵制不良消费的能力。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过度追求自我、标榜自由、追求个性化、时尚化消费。所以非常容易与同龄人攀比、追求虚荣和享乐的生活,从而影响三观的形成。而且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关注的已经不再是口袋里的钱够不够花,而是这个其他同学都有的东西为什么我没有。互联网上网络支付手段的完善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更是让“花钱”这一行为没有了实感,许多大学生看到的只是APP里数字的加减,没有自己正在花钱的认识,导致了很多大学生的消费模式属于超前消费的病态消费,消费变得不再是合理的,而是为了一时冲动、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毫无节制地进行消费,更有可能由于商家的降价宣传和同学之间的攀比进行毫无理智的冲动消费,进而影响着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家长对当代大学生的过分溺爱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毋庸置疑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父母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都潜移默化的灌输给自己的孩子,使部分大学生从小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随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收入呈现阶梯增长,国民的贫富差距增加也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距,导致大学生的消费金额和消费能力也逐渐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状况,而大学生的家庭的经济情况也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一部分家庭消费时,本身就具有某些不正常,甚至极为异常和错误的消费观,导致部分大学生形成了铺张浪费的消费习惯。然而事实上,许多家长抱持着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传统观念,自己节衣缩食而对孩子大手大脚乱花钱的行为大开绿灯,无论何时,只要孩子开口索要,无论多少金额也会支持,导致大学生感受不到赚钱的艰辛,养成了花钱毫不吝惜的习惯。

3.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积极的引导

现如今的许多大学校园,并没有针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做出明确的规范和要求,甚至关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相关教育内容,往往也只是思想政治课程中很不起眼的一部分。对许多大学教师而言,学生的消费行为习惯是其个人的“私事”,不应该放到大庭广众之下进行说明,更不适宜当众批评。大学生所进行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是由于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如果其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是错误的,那么在将来自然会受到严酷社会的影响而不得不改变;而如果家境能够支持学生大手大脚地花钱,自然也失去了教育的必要性。但这种想法本身是极为不负责任的,学校的存在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传授人生经验,大学与社会的联系紧密,更应该传授给大学生社会生活中所需的知识和常识。教师通过课程教导学生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本身就应当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不能随意修改和抛弃。

三、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消费观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1.大?W生应树立科学合理的网络消费观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想要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方面的教育,首先必须要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为前提。内因是事务发生变化的根据,因此教育也只有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才会产生共鸣,培养大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传统消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加强理性消费观念的养成,量入为出;其次,消费时要合理控制成本,避免受冲动影响随心所欲地进行消费。最后,必须让大学生从片面追求物质消费的误区中走出来,怀着感恩的心引入自我消费观念评价,让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高度统一,促进大学生从片面的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和谐统一,让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能够通过理性约束自身,达到合理理性消费的结果。

2.家长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观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家长应当对子女在大学中读书期间的所有理性消费行为进行支持和鼓励,赋予大学生以足够的消费自主权,让大学生能够在消费方面自立,培养合理消费的能力;而在另一方面,家长也应该及时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对其不合理、不理智的消费行为给予制止。这就要求家长能够身作则,作出正确示范,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消费榜样,并在提供求学资金和生活资金的同时,和大学生一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消费计划,养成大学生即使在没有严密监管的前提下,也能够科学合理进行消费的良好的习惯。

3.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因而高校应承担起为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的责任,把教育理念以及校风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范围。通过设置一些相关的理财选修课程,定期开放有关消费观教育的讲座。并充分发挥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通过校园网站的宣传、微信公众号的使用、微博平台的线上活动开展有关消费话题的讨论,引导大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行为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强大学校园中的校风建设,营造科学的校园消费环境。各大高校也应当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或策划公益消费、合理消费为主题的比赛,建设合理的消费视觉环境和心理预期,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绿色的消费观。高校方面应当做到的是增强对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互联网消费观教育,培养节俭意识。教师方面,应言传身教地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理财观,通过自身的事例指明什么才是合理的消费行为,促进大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保持经济独立。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式不是仅限于课堂上的教导,也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使大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在相互交流中辩明正确的消费观应当具有的形态,开展理性购物相关的主题讲座,积极弘扬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高校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和引导要在高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三个方面进行合理共建以及和谐统一,将大学生的消费观塑造成科学和健康的消费观。

篇4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沟通 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114-02

随着现代人对教育关注度的提升,家长们对教师及学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绝大多数家长都能理解教师的辛苦付出,配合学校工作,但是仍有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博得更多家长们对学校教育的信赖支持,对新教师的工作开展有积极的影响。这时候教师的沟通水平、沟通能力和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与家长沟通、交流,来更好地调动家长的热情,真正与学校教育携手并进呢?

一、展示自我,树立形象

每个孩子都是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下,才能更好地成长。其中,家庭教育起着相当重要的前期引导作用。家长的全力配合、支持,将对一个孩子的教育成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青年教师在重视研究学科教育的同时,也要研究家长的心理和与家长互相沟通的方式方法。想要博得家长的信赖,就要正确认识、处理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作为新教师,难免需要召开家长会。这样的见面会不容忽视,是展示自身沟通水平,树立良好第一印象的最佳契机。要做到准备充分,话语音调适中,处处展示青年教师的个人实力、个人魅力。把自己对于班级的设想说出来,展现自身实力,恰到好处。

青年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向家长展现出对工作的热情,办事儿踏实认真。在日常工作中勤恳扎实的工作作风会很容易博得家长信赖,找机会向家长展现自身能力,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在取得成绩后,面向家长展示班级成果,赢得家长及社会的认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除了注重方式方法外,更要做到完美、细致。从知识点的处理,作业的预留,作业的评价中,注重细节,尽量不出现失误或漏洞,让家长们感受到一个勤勉努力值得信赖的新教师形象。

二、因材施教,v究方法

现代班级管理制度,让来自于不同成长环境,身上带有形形家庭特点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这样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分别对待,才会有好的收效。

对于来自于知识型家庭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日常对孩子们观察会比我们教师还要细致入微。青年教师们要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并且具有冷静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在与这样的家长相处中,教师要把握好自身的教育角色,展示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沟通能力,用人格魅力去征服这类家长。赢得这类家长的认可就会为班级工作的开展提供推动力,对后续工作有积极的影响。

对于脾气暴躁等找茬类型的家长,更要讲究方式方法,谨言慎行,使家长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对于潜能生家长,教师要让家长充满信心,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与家长沟通时扬长避短,培养家长的教育信心。对于缺点不能不说,但也要掌握分寸,不能言过其实,更不能下判定性的负面评价。争取这类家长主动积极的配合,要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注意不卑不亢,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用最大的耐心和包容心去沟通。虽然这类家长或多或少有着工作繁忙、不重视教育等特点,但是一旦他们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以后,便能够大幅度地帮助提升班级学生素质。

三、多种途径,真情育人

在沟通途径中多运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微信是现代通讯的快捷联系方式之一,青年教师善于利用公众号等平台,学生动态信息,让家长能够即时收到反馈,对孩子在校的情况安心,获得满意度。

另外,在孩子生病或有小意外时,可以适度家访,送以温暖关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真情才能获得真心。教师的善意帮助和劝教会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回报。

篇5

出生于1947年8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在青少年研究和社会工作领域享有崇高的学术声誉。曾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北京青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等。撰写、编辑了《信仰,当代青年安身立命之本》《青少年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孩子今年十四五》《我们怎样做家长》《中国儿童少年工作百科》《未成年人保护手册》等书籍、教材十余种。

陆士桢教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既有崇高的学术声誉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家庭教育有深入的思考。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时代与影响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在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但是有的家长感到迷惑:为什么越重视家庭教育,孩子的问题越多呢?是不是过于重视的缘故?上一代、上两代的孩子基本上是“放养”,现在不是也生活得很好吗?您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陆士桢(以下简称陆):首先,我认为家长重视家庭教育是文明的进步,因为家庭承载着责任和未来。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孩子是家长生命的延续,也是一个家庭的价值、地位、社会关系的延续,从来都应该是被重视的。其次,现在的孩子问题越来越多,是时代影响所致。正因为如此,家庭教育才需要加强,而不是家庭教育带来更多问题。

记:您所说的时代影响,具体有哪些?

陆:所谓时代影响,指的是时代特征和精神倾向对人的影响。当下中国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倾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市场经济的物质化影响。曾有意大利记者问过我一个问题:“在你们现在的中国,一个人要想获得社会地位和社会尊重,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我不便直接回答,就转移了话题。其实,我在心里是有答案的,即“要么当官,要么有钱”。这就是当下大多数中国人的成功标准,也是家长培养孩子的目标。这样的人生观来自哪里?来自市场。我国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取得了国家建设的巨大成功,但也有副作用,即形成了以成败论英雄,以物化成果论成败的世俗观念。现在家长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很多家长不知道让孩子往哪儿跑,更不知终点在哪儿。这种急功近利的成功标准,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目标。当我们用物质的、现实的东西判断人和评价人,就会慢慢影响到所有的社会道德价值。中国当下社会缺乏道德,人生的目标简单化、功利化,也必然影响孩子的成长。

第二,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我们这一代人相比,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要复杂得多,各种观念并存,同一种观念有不同的理解角度和表述方式,错综复杂,而多元的意识形态必然造成冲突和混乱。现在的孩子要比父辈年少时累得多,因为他们要在这种物质化、多元化的环境中学会独立、理性地思考,选择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第三,民主法制的平等化影响。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环境可以称为“权威社会”,现在则是民主社会、法制社会,人与人之间地位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亲子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都说现在的孩子“逆反”,为什么上一代孩子不“逆反”?根本原因是时代不同了,观念进步了,孩子要求平等,而家长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对孩子的主体地位不够尊重。传统的家庭教育方法习惯于训斥,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知识、道德灌输,在今天的孩子看来,这是最不可取的,也是无效的。

记:您分析得很透彻,时代的进步是谁也躲不开、绕不过的,家长必须与时俱进,否则,还用传统的那一套,家庭教育必然与时代精神相悖。请问,家长要更新观念,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陆:是的,家长要对时代的影响做出回应,即积极思考,更新教育观念。具体的,我认为应该从目标、关系、态度和方法四个方面入手。下面我一一解释。

目标与关系

记:家长培养孩子,心中一定是有一个目标的,而且这个目标一定是向善的。不是吗?

陆:没错,但是真的能够如愿吗?有一位北京海淀区法院的朋友告诉我,他审理的案子,每年都有北大学生犯罪的。孩子考上北大,被视为家庭教育的大成功、学校教育的大成功,更是个人的大成功;在农村,孩子考上北大,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都会来庆祝。但是,北大学生仍然有可能犯罪,还有可能精神抑郁,甚至自杀。所以,每个家长都必须认真思考,我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说得透彻一点儿,我到底让孩子取得世俗功利的成功,还是给他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这是家庭教育的基本目标,非常重要,也很实在,每个家长都要旗帜鲜明地做出回答。事实上,真正的成功并不是不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要给孩子打好基础,把他的人格和基本价值观培养好,孩子的成功才能有保障。如果只是一心追求表面的成绩,忽视了潜能的发展,那么一切成功都是靠不住的,而且是相当危险的。

记:听说您对儿子的教育就很另类,而且效果不错,能介绍介绍经验吗?

陆:好的。我的儿子学习成绩极差。他上初中时,我和他经典的对话是这样的:我问:“你考得怎么样?”他回答:“还行。”我追问:“什么叫还行?”他不耐烦地回答:“后边还有仨。”意思是,他的考试成绩排名全班倒数第4名。后来好不容易念完初中,他说不想考高中了,就算考也考不上。我说:“要不,咱掏点钱上高中?”儿子说:“妈妈,看起来你是为我好,其实你是为了你自己的脸面。”差点没把我噎死!后来他上了中专。突然有一天他跟我说他要考大学。我惊讶之余,当然支持。结果,那一年他是他们班唯一考上本科的。再后来,他打算出国留学。我说:“好啊,你到国外读个硕士、博士,你就成功了。”他说:“我就想学电脑动画制作,我要读一个职业教育。”这意味着,他在中国拿到了学士学位,然后到国外读一个大专!我当时想不通,思想斗争特别激烈,因为我知道,国外的职业教育学费很高,而且,他这种学法也太离谱了,完全不符合一般性规律,即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成功标准。但是没办法,孩子想学习也是要求进步的表现,我只好纠结着支持他去加拿大读了几年书。回国后,儿子的事业发展得很顺利,重要的是,他的状态非常好,专业技术也好,而且充满热情。很多人对我说,你儿子上大学本身就是奇迹,他现在的状态更是奇迹。其实,整个过程中我都在反思。我有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我也曾经非常焦虑,经常跟他发生冲突,但是后来我尝试去了解他、理解他,帮助他把基础打好,不管过程多么坎坷,最终他还是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找到了他在社会中的位置。总之,这不是奇迹,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这样的。

记:您所说的“关系”,指的是什么?

陆:“关系”指的是亲子关系定位,重点是家长怎么看待孩子,把孩子当成什么。以前的家长和老师都遵循着一个以社会为本的培养目标,无论茄子、萝卜、土豆、苹果,都按照苹果的模子去塑造,现在这种思维行不通了。那天,我在小区门口见到两个邻居的孩子,他俩特别调皮,整天惹祸,学习成绩也不好。我们聊了起来。我说:“打个比方,你们太像土豆了,大人为什么教育你们呢?就是想把你们塑造成苹果,然后再出口。这都是为你们好。”那俩孩子想了想,说了两句非常深刻的话。第一句是:“那全是你们大人想的。”第二句话是:“我告诉你们大人,我们土豆长好了,照样出口!”

家长如何看待孩子,我认为有三个重要的概念值得家长们深思:第一,孩子是能动的、发展的主体,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也不是可以随便塑造的橡皮泥;第二,孩子是有潜能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关键是如何发现和发挥,所以,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失望;第三,孩子是独特的,就像他们的长相和指纹,区别于别的孩子,所以要学会欣赏孩子,戒掉攀比、唠叨的毛病。

态度与方法

记: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还需要强调吗?

陆:家长爱孩子,这是不用说的,但怎么个爱法还是有讨论的必要。家庭教育,首先是态度问题,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方法。举例来说,家长需要赞赏孩子和接纳孩子,但赞赏和接纳有很大差别。对孩子的言行,家长可以不赞赏,但要理解和接纳;换句话说,家长一定不要要求孩子所做的一切都得到你的赞赏,不要要求孩子按照你的标准来表达自我。孩子跟家长成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代有很大的差异,对孩子的许多言行,家长可能看不顺眼,可以不赞赏,但是不能强行禁止和纠正。如果家长不理解、不接纳,就失去了和孩子对话的诚意和基础,再高明的沟通技巧也是枉费心机。

记:现在的家长对教育方法格外重视。听讲座、买图书、请教专家,求的正是教育方法。如果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往往羞愧地说“我不会教育孩子,没方法”。

陆:是的,家庭教育,方法的确很重要。关于家庭教育,不断有一些新的提法、新的思想涌出,很多家长如获至宝,但是往往未见得就能奏效。家庭教育很复杂,社会环境、家庭状况不同,同一种方法可能培养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家长们应当用心做些研究。我认为,家长要寻求有效的教育方法,首先要跟上时代脚步,与时俱进,摈弃传统教育方法中的糟粕,如打骂、体罚、训斥、灌输等。这些糟糕的教育方法在当下时代不仅是无效的,而且会伤害孩子心灵和亲子关系,哪里还谈得上家庭教育?

记: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您有什么建议吗?

陆: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的学习辅导是必要的,但家长要达观些、智慧些,不要整天喋喋不休地唠叨、催促、监督,孩子考试成绩差了更不能打骂,因为这些办法根本没用。理论上说,中小学阶段,智力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基本条件,影响成绩的就两个:一个动力,一个习惯。学习动力怎么增强呢?过去的办法是树立远大理想,好好读书,将来成为科学家、文学家,为社会创造价值。现在家长还用这一套,多半不会取得理想效果。对一个孩子来说,学习动力是两个欲望构成的:第一个欲望是求知欲望,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就会主动学、深入学;第二个欲望是成功欲望,而成功不一定是将来成为什么“家”,更多的是一些小小的成就感,赢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表扬和肯定。所以,家长给孩子设立目标,一定不要太高、太远,而应该把目标分解,让孩子不断获得成就感,自信心不断增强。当孩子达到了哪怕很容易就能达到的目标,家长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奖励,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肯定。这种肯定能够转变为孩子的学习动力。

篇6

一项调查显示:在上海,目前 0~6岁的孩子中有 50~60%属于隔代教育。在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 70%,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一、隔代教育兴起的原因

1.“421”家庭模式(即一个家庭中有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是滋生隔代教育的温床。随着1980年代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这种家庭模式已经呈现出主流倾向。因为1980年代的年轻人都面对工作或就业竞争力的压力,一般都把事业放在主要的地位,生了孩子自己没时间照看,只好留给自己的父母照管,还有的因为就业压力大,经常调换工作单位,生活没有保障,经济收入不高,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也只好把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经管,成了名符其实的“啃老族”。

2.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其父母基本都达到了退休的年龄,这些老年人在家呆着寂寞,喜欢看孩子,愿意把自己孩子的下一代带到身边,把抚养教育下一代作为一种营生或者打发时间的一种手段,而年轻一代,因为经济和时间等诸多原因,也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长辈代养。

3.乡下农民工进城打工挣钱,他们没有能力带孩子跟随自己一起生活,只能把孩子交给长辈照顾。

4.离婚、丧偶、再婚或夫妻两地分居、住房紧张等因素,同样可以造成孩子交给父母照看。此外,年轻父母无经验、图省事或希望保留二人世界,把孩子交给父母抚养。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1.祖辈对孩子的溺爱会助长孩子的很多恶习。一般家庭,老年人对孙辈儿都是格外溺爱,包揽孩子的一切,特别怕孩子累着,什么也不让孩子自己做,剥夺了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养成,更谈不上让孩子体验自我成功的乐趣和骄傲。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没有劳动的愿望,基本上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2.祖辈对孩子的娇惯和纵容,容易导致孩子在成长中养成性格缺陷。多数祖辈照管孙辈都是祖辈只关注孩子日常的物质生活,其他事情由着孩子的性情来,孩子有了什么愿望,几乎是有求必应,一切围着孩子转,对孩子内在休养和个人行为很少给予指导与教育。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矫情蛮横的性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孝道,不懂尊重人,性格乖戾,最后导致性格缺陷。

3.隔代教育容易阻滞孩子的智能发展。由于年龄及心理的关系,祖辈家长往往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对现代育儿观念及知识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识,早教观念不强,往往是凭借陈旧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感性代替理性,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阻滞孩子智能发展。第四军医大学学者汪萍等对443例1~3岁隔代抚养儿童和443例1~3岁父母抚养的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前者在智力发展和适应社会能力上明显不如后者,认为隔代抚养阻滞儿童智能发展。

4.隔代教育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叛逆心理。在乡下,由于个别祖辈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孩子一旦有了过错,就严厉惩罚,非打即骂,或者严重贬损。此种隔代教育类型,极容易导致孩子自卑或叛逆心理,个别孩子还容易滋生对亲人和社会报复心理,此类孩子长大后,极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此外,由于隔代家庭中幼儿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易使孩子感情上产生对父母的生疏感。隔代教育容易助长孩子胆小、内向、孤僻等性格的形成。

总之,祖辈和父辈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祖辈和父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若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不仅会制造家庭教育冲突,而且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贻误孩子一生的前途。

三、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

目前,隔代教育的方式,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一种习惯,即使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危害性,想走出误区也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尤其是有一些人还没有明确认识到隔代教育存在的诸多隐患。所以,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应该说,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讨论、深入研究的课题。

那么,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或者说如何矫正隔代教育造成的诸多隐患?

1.要提高对隔代教育危害性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很重要。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和新闻出版等宣传机构,在隔代教育问题上,加大力度进行讨论,尤其是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媒体,传播新的教育理念,让民众知道隔代教育的危害的严重性。

2.承认隔代教育的存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且是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现实,合力打造新式“隔代教育”。首先,努力提高老人的家庭教育知识,更新教育观念。很多老人不懂得教育孩子的科学性,不清楚孩子成长的规律性。因此,选择隔代教育的家庭,孩子的祖父母和父母之间要互相理解、经常沟通,年轻的父母要向长辈传达现代育儿的观念和知识,而祖父母也要善于吸收新知识,双方在教育上达成共识。其次,家庭、街道和社区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街道和社区等都应该积极关心隔代教育问题,有条件的街道和社区可以把隔代教育的老人和孩子们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让大家在一起互动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又能让老人们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

3.发展多种形式的幼儿园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现在,我们的社区不仅幼儿园少、规模小、环境差,而且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如果社区幼儿园遍地开花、收费合理、环境优雅、教学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社区居民就愿意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事实上也就冲淡转移了隔代教育。

4.可以建立隔代家长学校,利用这个平台向更多的家庭传播正确的育儿观,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方法,指导家长和孩子开展亲子游戏活动。

5.在农村,应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父辈不在身边的儿童提供食宿便利,让隔代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篇7

关键词:黄玉雪;华女阿五;美国化;个人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23-01

1922年,黄玉雪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的中国城里。在当时种族歧视严重的社会下,黄玉雪经过自身艰苦奋斗,实现了华人的美国梦。她在24岁时成为了旧金山唐人街第一个拥有小轿车的人。1950年美国商业出版社东海岸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自传小说《华女阿五》,小说一经出版就在美国引起巨大轰动,黄玉雪也因此成为第一位走红的华裔作家,成为“模范少数族裔”的代表。

一、引言

《华女阿五》讲述的黄玉雪5到24岁之间成长故事,小说是典型的美国式成功奋斗史。黄玉雪从有色人种的角度为读者描述的华人美国梦的可能性――只要努力便能成功。即使作为有色人种,美国也能给予她成功的机会。《华女阿五》之所以在不利历史背景下也能获得成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二、家庭因素

黄玉雪自身的优良品行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的。毫无疑问,对玉雪成长影响最大的便是父亲。在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父亲并不迂腐,他认为女孩子也应该接受教育,因为“儿子们必须有聪颖的母亲”,否则谈不上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国也不可能成为强国。因此玉雪并不像唐人街的其他女孩辍学在家,她在家人的支持下完成的基础教育。

另外,中国的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对于玉雪坚强不屈,自尊自立的品格也起到的重要作用。在黄家,弟弟出生的时候,父母张灯结彩,亲戚高朋满座,而相比之下,妹妹出生时家里却是冷冷清清。此外,当玉雪提出想上大学时,父亲明确地告诉她,给黄家传宗接代的是儿子,女儿婚后是给丈夫家生儿子,传宗接代的,如果她有志要继续深造,必须自己解决大学学费等一系列问题。她为了解决她的经济危机,决定出去打工,在15岁时已经可以独立支付自己的各种花销,形成了独立自强,顽强不息的性格。这为她今后的成功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黄玉雪自身的美国化

作为第二代华裔,黄玉雪并不像父辈那样全盘接受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她在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外面却是接受的是美国文化,美国价值观。她有典型的黄皮肤下的美国心。一方面她接受着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一方面她也极力反对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一面,如重男轻女,严格的等级制度等。在美国文化的包围下,她挣脱了传统文化的束缚,追求美国式的个人主义,最终获得了成功。 首先,黄玉雪第一次接触到美国文化是在美国的学校。美国的教学制度和华人学校完全不同。在华人学校,从教学内容到方法都很陈旧,古板。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国语、书法、作文、尺牍、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等等(华女阿五 94)虽然这些对今后黄玉雪的文学创造奠定了素材基础,但是对于她的个人发展却毫无益处。与之相反,美国学校却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个人自由。如书中所示“美国小学的图画课极为有趣,学生能自由表达”(华女阿五 18)。在大学里,老师鼓励她独立思考(华女阿五 162)、发掘个人独特的才能(华女阿五 175)。不管玉雪获得多小的成就,她在白人的世界里都能得到表扬和鼓励,这为她的个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个人主义精神在美国世界里得到了肯定,这使她更加肯定自我,更加努力地去追求和实现“美国梦”。

四、中华民族的内在身份

在主流白人文化的世界里,黄玉雪作为少数族裔的存在,是不幸而又是幸运的。不幸是因为当时严重的种族歧视,幸运的又是特殊的族裔文化满足了白人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玉雪曾在比尔斯大学教务长家做过两次中国菜,一次是招待同学,另一次是招待来校演出的乐队成员和家属以及一些教师。玉雪的两次厨艺展示不仅宣传了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同时也为她和白人之间的友好人际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大学期间,她发现只要是描写华人家庭的作文总能取到好成绩。在英文老师的鼓励下,她也开始发表一些文章。1945年《哈泼》杂志主编、纽约出版家伊丽莎白・劳伦斯约请黄玉华写一本有关她在旧金山唐人街成长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华女阿五》得以发表的原因。正是中华民族的内在身份使得黄玉雪在种族歧视严重的白人世界里取得了成功。

五、结语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黄玉雪的成功并不典型,但是却很特别。作为第一个在美国走红的华裔作家,黄玉雪的成功跟她自身顽强不屈,自立自强的性格不可分割。她拥有的这些优良品格与她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结合体的双重身份使得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机遇,最终实现了作为华裔美国人的“美国梦”。

篇8

一、技校后进生成因分析

如今,后进生是很多教师的烦恼,教师对后进生的态度往往是“朽木不可雕也”,其实不然,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后进生成因并非仅是学生自身原因,还会受到家庭、社会及个人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是个体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家长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孩子任性、不服管教等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现阶段,95后、00后学生特立独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家长的言行举止也会影响孩子,且单亲、隔代抚养等,会使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无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引导,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学校原因

新课改下,教育部门已经明确禁止教师歧视学生,落实教育公平性。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然会对后进生有歧视,伤害后进生情绪。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没有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长此以往,学生无法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逐渐厌恶学习,并在内心产生逆反情绪。

3.社会原因

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可以从不同渠道接受信息,其中不乏存在不良风气的渗透和影响。由于技校生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明辨是非的能力较为薄弱,无法对事物进行准确判断,极易误入歧途。加上父母常年外出经商、务工等,留守儿童、空巢家庭等情况日益严峻,学生得不到监护和引导,逐渐成为后进生。除此之外,学生思想意识尚未成熟,学习基础较差,不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二、技校后进生转化相关建议和措施

1.把握后进生教育原则

后进生成因具有复杂性,无论是行为表现,还是心理特点都要求教师采取与普通学生不同的教育和引导方式。故在实践工作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后进生教育原则,加强师生之g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能够信任教师。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感情教育,矫正后进生病态心理。再者,要坚持激励原则,尽可能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后进生予以鼓励、激发和谅解,增强后进生自信心,使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校正自身存在的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坚持示范原则,为人师表,做好学生的榜样,让后进生明确认识到正确的言行举止。

2.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后进生转化离不开环境的大力支持,具体来说:一是要建设优良的人文环境,形成积极的育人氛围,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对于后进生的转化,要对全体教师进行分工,明确教师职责,鼓励家长积极配合,齐抓共管,隔绝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社会因素;二是建设优美的自然环境,营造文明、整洁的环境;三是重视班级建设,发挥集体组织性、进步性优势,包容后进生,逐步消除后进生散漫性、脆弱性等负面情绪,为后进生转化奠定基础。

3.校家合力

对于后进生的转化,单纯依靠教师远远不够,要将学校与家庭教育整合到一起,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信息,落实好对孩子的疏导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心理分析,尤其是对羞怯、自卑等复杂心理给予积极的启发和引导。同时,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并给予后进生更多鼓励。此外,教师可以积极组织不同的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发挥学生的特长,逐渐纠正后进生的不良行为。

4.协调激励与疏导

针对后进生的转化,教师要协调激励与疏导,以表扬为主,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鼓励学生。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为其提供展示机会,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在学校、班级组织活动时,应鼓励后进生参与,帮助他们克服狭隘、忧郁等自身存在的问题。教师应与后进生进行深入沟通,及时发现其心理存在的困惑,并进行疏导。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特征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36-02

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90后”作为新一代群体,他们具有睿智而又轻狂、成熟而又盲目、理性而又躁动的显著特点。

一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1.多元化的价值观

在全球化经济社会背景下,“90后”大学生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他们对社会发展变化感觉最为敏感,他们的很多行为都具有时代的印记,国际环境中多种因素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有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论根底,又有西方文化的感染熏陶,深受多元文化的冲击,进而推动了他们多元化的价值观形成,这有利于“90后”大学生在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也可能导致“90后”大学生对主导价值取向的偏离。

2.信息行为较明显

“90后”大学生出生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与网络信息同步成长起来,对信息有异常的敏感度,“90后”大学生因潜在的大量信息需求和网络技术使得个性更加独立而有主见,更加注重个人思考与选择,思想观念也更早熟。他们喜欢使用搜索引擎来答疑解惑,倾向于通过访问网络来获取专业信息资源,热衷于通过聊天工具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习惯于通过写日志、微博来表达和宣泄个人情感。

3.思想较独立叛逆

“90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的关爱和呵护更多,在思想上,表现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敢于阐明个人观点,思维灵活多变,不受某种特定方式的制约,喜欢自主行动,不愿受人控制;学习上,个人要求不高,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范围和学习类型具有自主选择性,不愿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生活上,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并且具有比较果断的应急决策能力。

4.个性情感较开放

在个性上,“90后”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他们更懂得如何去进行表达,在情感上更加的张扬和外露。同时他们内心更加浮躁,荣誉感强烈但虚荣心更强,物质生活丰富甚至奢靡,精神生活也同样“丰富”,却往往空虚迷茫。“90后”大学生情感外显而张扬这与社会的现实情况吻合,浮躁的环境造成“90后”大学生情感上既躁动又不安,他们敢爱敢恨、果敢直接。

5.实践能力较强

“90后”大学生兴趣广泛,动手能力普遍较强,他们喜欢学习多方面的知识,能够主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校内到校外,从文科到理科,到处都是他们活跃的身影。不但如此,“90后”大学生对实验课和实践课的兴趣很高,具有极高的行动力和执行力,他们会积极主动地体验新事物,掌握新技能,涉猎新领域,探索新知识,并且对人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明确的目标。

二 “90后”大学生特征的影响因素

1.现实压力增大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我国高校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大学生毕业后往往找不到理想工作,就业难已是一个令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事实,这就在无形之中给“90后”的大学生增加了更多更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活由美好憧憬变成了迷茫和泡影,面对不断增大的现实压力,他们变得迷茫,浑浑噩噩,无所适从,因而选择逃避现实压力,转向虚拟世界宣泄情感,寻找心灵寄托。

2.矛盾冲突增多

“90后”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就业准备期和学习转型期的综合时期,面临人生的许多重要问题,还没有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导致多重心理矛盾交织并存。他们在追求独立自主的过程中,很难摆脱对父母家庭的依赖,在张扬个性、突出自我的同时又显得过于叛逆,他们乐善好施却又经常显得缺乏社会责任感,感情真挚热烈的同时却又比较冲动脆弱,生活方式追求时尚却又倾向消费攀比,渴望友谊却又伴随着交往矛盾增多,显得自信满满却又时常自卑自贱。

3.价值判断错位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偶像,偶像对“90后”大学生有着非常大的精神影响力和感召力,在一些偶像的消极影响下,正处于身体成长期和心理成熟期的“90后”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变得倾向于狭隘与单一。他们对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真正有价值的传统思想显得不屑一顾,习惯了被父母照顾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这种情况下,攀比心理也随之产生。

三 “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

针对“90后”大学生身上所具有的一系列新特点,教育管理工作也要有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要使“90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明确的政治方向,就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他们的头脑。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理论教育模式中,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互动参与中提高思想意识。“90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他们不但需要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需要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的教

学中,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在各种阶段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具有重要地位,它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家长都能及时发现,他们更具有洞察力和敏感度。“90后”大学生虽然离开家庭,步入大学,但仍对家庭很依赖,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教师和家长共同做好学生思想的教育引导工作。家长要和老师、辅导员经常交流、沟通,保证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实施一致的教育理念,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强化。

3.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校要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增强“90后”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举办学术竞赛、技能大赛等学科活动,积极鼓励“90后”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培养他们勇于创新、勤于求索的精神,组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调动“90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关爱他人、服务人民、奉献青春、感恩社会的良好精神品质,增强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最终形成长效的实践育人机制。

4.新型引导与传统教育相结合

针对“90后”大学生独具的思想特点,高校工作者在开展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要勇于创新,大胆探索、逐步取代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外在引导和内在需求有机结合,尊重“90后”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要善于使用微博、飞信、博客等“90后”大学生愿意接受的交流平台,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情况,敏锐地发现并及时地解决问题。还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建立主题教育网页,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网络环境,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追求时尚,推崇民主,但受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予以重视。“90后”是渴望更多了解和关爱的一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积极掌握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走向,采取新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参考文献

[1]朱丽华、于永清.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方法应用探讨[J].河南科技,2013(3)

[2]余海波、伍秀君.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特点和规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

篇10

关键词:家庭教育;隔代教育;教育对话;

作者:陶霞飞,霍超

引言

家庭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对教育主体“知”“情”“意”“性”“行”各方面产生影响并使之完善发展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转型促进家庭教育的调整。

一、家庭教育概述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家庭是具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并且长期共同生活的小群体,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构成社会的细胞。

教育是社会按照一定的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知识与技能、智力与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社会上一切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体力的活动[1]。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家庭教育是教育客体(家长)对教育主体(孩子)实施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其行为、思想达到某种社会的需求。即家长对子女传授文化知识、提升道德品质、指导规范行为等。

家庭教育是一种活动的过程,是教育活动的展开、运行、发展的流程。活动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可以看作是由教育活动或单独或先后衔接或横向呼应所构成的。孩子自出生开始,在成长过程中受社会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环境、人物相互影响,逐渐长成社会人的过程。其中家庭影响是最深远、最长久的。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对人对物的态度,往往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表现出父母的影子。因此,家庭的长期影响,将在某一层面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行为特征。

(二)家庭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家庭教育的重点是要培养教育主体健全、完善人格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教育。不仅要在家庭教育中有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且在家庭教育中还要进行情感教育。家庭教育影响着教育主体未来的发展,因为家庭教育的上述特点,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某些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会询问自己的父母长辈,通过父母长辈的回答调整自己的行为,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借鉴这种方法,最终形成固有模式,即行为习惯。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根本的、最深远的。

二、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分析

(一)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80后、90后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主体开始,新的家庭观念和对子女的教育模式正在冲击着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风格,出现了全托模式、留守儿童、精英教育等等。一系列的变化无时不在体现着家庭教育的转变。现在都市的白领出现了丁克家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家庭观念的变化。同时,该地区由于农民工的外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问题、隔代教育问题等,由此所带来的自然是家庭教育变革。

(二)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

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依靠读书上学的道路走出大山是该地区孩子为数不多的选择。如何让孩子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得到帮助是现在家长所关心的问题,学而优则仕,就是一个人读书方面要达到优秀才可以成为社会的人才,这就意味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决定孩子在未来的发展走向,因而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仍具有传统教育的影子。父权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广泛传播,导致家庭教育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控制,按照父母的要求发展。在这种环境成长的教育主体对生活缺少主动探索精神,完全照搬书上知识,缺少社会阅历,以书本知识武装大脑的同时忽视社会实践,造就了“书呆子”;二是父母对子女放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青少年自身阅历不足,思维方式不全面,普遍存在对社会的探索心理和追求个性的心理,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蛊惑。

(三)教育转嫁问题

现在的该地区有许多适龄学生辍学打工,甚至少年犯的比例居高不下,学校外围酒吧、游戏厅、网吧等场所青少年成了常客。家长在出事后指责学校的失职,却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出现问题。学校虽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公民机构,但学校的执行者仍是社会人,校风、教学质量、教师、管理方式的不同都会对学生的教育产生影响。

学校教育存在某些不足,所以社会教育辅导机构得以发展,以盈利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现行的教育培训中心往往只对学生的某一方面做出调整,其教育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教育培训的趋利性对学生的学习只是在考试得分技巧方面进行革新,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然而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对于学校、读书等字眼是很排斥的。读书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而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每天都有新奇的东西出现,每天都有新的刺激等着他去做。从众心理、求异心理,使他们厌倦了学校,转而追求社会上所谓的刺激,甚至吸毒犯罪。

(四)家庭教育失衡

现在的该地区大多数家庭是由80后、90后组成的独生子女家庭,新的经济环境带来的新思想和传统思想在现在的父母身上不能融合。老一代的教育观念和新一代的教育观念在现在的家庭教育过程中体现为激烈的冲突[2]。

传统的家长制暴力教育、强迫教育仍然在家庭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教育方式强调教育主体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教育主体的成长道路。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在某一层面能够促进教育主体的全面发展,但是其扼杀了教育主体的创造活力与创新思维。成长中的孩子是一个活泼的群体,本应该代表着一个国家、社会欣欣向荣的精神状态,是一个活力、激情、创新的主体。但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却使得他们变得“少年老成”。儿童表现出成年人的老气横秋,与其稚嫩的面庞格格不入。

(五)家庭教育中孩子自我内化问题

家庭教育的内化即是孩子自身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是孩子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实践,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家庭地位、行为准则,扮演合理的家庭角色。其主要表现在对爱情的理解,作为一个性成熟且是一个社会化必要的过程,青少年对此有着朦胧的认识,对异性的好奇心使他们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导致早恋[3]。早恋凸显孩子在某一层面渴望表现,但却未得到心理、情感的排解。人生的重要分支点开始出现。家长由于缺乏对受教育者的前期引导,易导致后期的行为问题。

(六)隔代教育的问题

隔代教育,即父母由于工作原因,与子女在地域上分隔两地。祖父母承担对教育主体的家庭教育责任。其教育者由于时代背景、社会阅历、生活经验的影响,对教育主体的教育模式与社会的发展现状有所差别。在农民工父母外出的时候,子女的家庭教育由孩子的爷爷奶奶负责。

1.感情多于理智

老年人对孩子分外爱护,加上怕孙辈出了差错,难以向孩子的父母交代的心理负担,往往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容易无原则地迁就和溺爱。表现为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无原则地赞赏孩子的行为,使他们无法评判自身行为,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从而不利于个性品质的形成,易养成刁钻蛮横、攻击性强的性格。

老人对孩子的溺爱,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孩子的日常起居的过分保护上[3]。对孩子的限制较多,使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的发展受到抑制,阻碍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导致孩子任性、懦弱、没志气,表现出在家里不可一世而出门胆小、神经质、依赖心强等性格特征[4]。

2.祖辈的文化较低,教育观念落后

祖辈的年龄偏高,而且祖辈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孩子的双亲,加上知识断层,他们的文化水平很低(甚至文盲)。同时,祖辈们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前,由于身体、地域环境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与社会的接触较少,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与孙辈接触时,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生活方式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以致增加孩子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难度。另外,祖辈教育观念落后还表现在教育方式的缺陷上。他们更多地认为养育孩子是自己的责任,教育孩子则是学校的任务[5]。

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的祖父母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饮食和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上,忽视了关心孩子的心理品质,更少考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于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祖辈和孩子双亲容易产生较大的差异。

三、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途径

(一)培养家长教育客体意识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老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养育者,而且还应该是孩子的引导者。

教育是由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因此,这个影响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父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如何树立自己引导者的形象呢?

1.明确教育目标,教育可以引导但是不可以代劳。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以急功近利,杜绝对孩子的伤害行为。

2.进行阶段管理,将一个长期的目标转化成几个具体的阶段目标。

适时调整教育方法,根据孩子的上一阶段的行为调整下一阶段的教育方向。

(二)加强主客体之间的对话

作为教育主体的孩子也是人,他们并不是家长的跟班,不是被教育的工具,更不是家庭的皇帝、公主。他只是一个在家庭这个环境下扮演自己角色的人。

父母由于在生活中对孩子缺乏交流,孩子的诉求得不到实现和回应,心中疑问得不到解答。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是一个平等、理解、共享的关系,父母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看待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营造平等相处、平等交流的气氛,疏通代际之间的感情隔阂,平等地对孩子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

(三)成立家庭教育培育机构

孩子在生理、心理、物质、精神上均需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帮助,这是孩子的权利,同时也是父母的责任与义务。父母没有任何理由推脱自己的教养责任。因此,针对当下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成立家庭教育机构(家长学校),发挥教育机构专业人士的作用。从教育入手,使家庭教育的学习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从而强化对家庭责任感的认识。有效有度地对家长所欠缺的知识进行补充,促进家庭教育的和谐。

(四)家庭教育应坚持适度原则

教育家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现在的家长往往是做到了有教无类,但后一点却有所欠缺,家长强调了教育对教育主体的重要性,家长往往害怕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在不切实际中追求教育的高质量,但却忽视了孩子的自身承受能力,忽视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因此,应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为其量身定做学习方案,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内部各要素发挥协同作用,使家庭教育具有良好功能。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确定、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

(五)祖辈明确教育角色

祖辈作为家庭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担负重要的角色,现在的留守儿童问题就凸显了祖辈教育的某些方面存在问题。在教育角色中,祖辈应当是一个观察者,一个指向标。祖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替代不了父母在其心中的地位。祖辈的教育由于时展的限制也与社会的发展有所差异,对于家教方面,祖辈的溺爱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家庭教育互动的过程中,祖辈应该与孙辈保持适当的距离,观察家庭教育中的不足,适当提出改良建议,促进家庭教育的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