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政行业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机制;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6-0010-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6.03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和改革的扩大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要想在长期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必然涉及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怎样理解和保持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既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需要深刻认识的理论问题。
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通过定量的方法来衡量银行竞争力水平,无论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推出的《世界竞争力年鉴》,还是《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和《银行家》杂志的1000家银行排名,基本上是以银行的各项财务指标为主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定量分析固然可以反映出银行竞争力水平的高低,但更需关心的是为什么有的银行经营业绩优于其他各家,并能够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战略管理学中最前沿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研究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问题,需要从指标体系和内部机制两个方面入手,本文主要从内部机制方面探讨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一、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阐述
竞争战略、竞争优势理论的集成和创新者迈克尔・波特教授曾提出“竞争力是结构”的命题,但是他并没有展开论述[1]。普拉哈德和哈默尔(1990)最早阐述核心竞争力概念,对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结构分析具有重要启迪[2]。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战略管理学最前沿的主流学派,也是公司企业界普遍认可的战略思想,大多数企业把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成功的法宝。核心竞争力理论不仅是战略管理学的一次革命,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1990年,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提出了著名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核心竞争力战略”。此观点一提出,立即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同,成为企业战略理论划时代的文献。
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即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应该和企业竞争力做一区分。企业竞争力涵义广泛,涵盖了整个价值链,比如技术、专利、特许经营、品牌、人员、研发、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这些都可以构成竞争能力。每个企业都是一组独特的资源与能力组合,这些独特的能力与资源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也是企业回报的基本源泉。这些因素都可能使企业获得成功,但它们并不一定就是核心竞争力。
普拉哈德和哈默尔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强调价值链上特定技术和生产方面的专有知识,这种技术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创新。为了更加形象地解释核心竞争力理论,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打了个比方,如果企业是一棵树,那么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树根,核心产品是树干,而最终产品是树叶和花。普拉哈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赋予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养料和稳定性基础,通过向核心产品、组织结构和最终产品不断传输企业所孕育的强于竞争对手的信息和知识,最终使企业获得动态的持续的市场竞争优势,即企业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对顾客有价值、稀缺的、对手难以模仿的资源和能力。根据普拉哈德和哈默尔的观点,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它包括企业的研发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够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进行转换的能力,但要实现这种转换,则还需要企业其他能力的辅佐。
核心竞争力研究方面的最新态势是,根据新兴管理学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基本是由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尽管技术创新是核心要素,但必须要有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两个要素的支撑,才能实现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的转换[3]。技术创新价值的重要性完全取决于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技术创新价值在竞争中的作用在于为组织结构实现其效率和效益提供了潜在的方式方法、可能性和压倒对方的竞争优势。组织结构的作用在于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去组织实现其效率优化和竞争优势。英国经济学家拉马兰德哈姆曾指出:“组织结构是决定企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优秀的人才,广大的市场,先进的技术都必须集中在一个组织之中才能发挥作用。”①因此,组织结构是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
根据新兴管理学理论,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乃至所有资源的载体,核心竞争力的配置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反映。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总结日本公司经验时认为,只有设置机制优化才能保证把最优秀的人才配置到最具潜力的竞争能力上,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所以,只有把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配置有机集合起来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企业要不断培育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避免核心竞争力的弱化和丧失,需要对核心竞争力加以保护、巩固和提升。
在公司管理与战略发展中如何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也是分歧和争议较多的问题。多数专家认为,其实现途径主要包括内部的制度创新和外部的战略联盟两种途径。内部的制度创新是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它包括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两个层面。只有这种靠内部创新和积累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的,如果这种资源能够从市场上轻易购买到,那么这种资源就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战略联盟则是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合作,加强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学习,也是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外部途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采用。
二、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通过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理解以及国际银行业发展史来看,在银行业的竞争中决定商业银行成功与否最终还是由其核心竞争力所决定。核心竞争力是由一系列竞争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竞争能力构成的。如果将核心竞争力无限扩展,任意扩大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则失去了核心竞争力的意义[4]。如前所述,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也应该由金融技术、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三种竞争能力构成,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共同作用,一起创造形成银行的核心产品,包括技术创新型产品和非技术创新型产品。按照客户的需求再开发出满足客户需要的最终产品,包括为同类客户开发具有共性的产品和为单一客户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产品。
因此,金融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组织结构是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人力资源则是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没有坚实的金融技术支持,就不能持续开发出新产品,开发的新产品就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变化的需要;如果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就不能保持竞争优势。没有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并辅之以畅捷的业务流程,就不可能及时发现客户需求,也不可能及时把客户的需求转化为银行的产品。如果没有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的最佳配置,创新的金融产品就不能不断更新和推广,银行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三者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银行业的实质,即以自身员工为基础,通过以金融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个性化的需要,最终实现自己的盈利。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不断发现、识别、培育和提升的动态过程。富有竞争力的银行都是以金融技术创新为基础、以组织结构创新为制度保障、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为载体来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金融技术创新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所谓金融技术是指那些被广泛应用于银行业,并使传统银行发展到电子银行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统称。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结合的过程就是银行不断实现电子化和信息化的过程。银行业被认为是高新科技运用最早和最好的行业。
从发展规律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万维网(Web)技术引入银行,银行开始通过开放性的互联网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电子银行进入全新发展时期,并从实体银行向虚拟银行发展。高科技还催生了电话银行、ATM、互联网络银行等新的银行服务方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临柜交易方式,使银行业进入全新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金融技术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少数金融创新产品与技术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所有的金融创新产品背后都可以找到技术因素的支撑,甚至银行会直接对信息技术提出要求,而且很多信息技术实际上是专门为银行开发的。[5]因此,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有很强的依存性。
从最新发展态势看,金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银行效率,还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信贷风险管理、利率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金融产品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银行一切的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创新都离不开金融技术的应用。金融技术已替代传统银行下的资产、网点、规模等指标而成为衡量银行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标志。因此,金融技术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然而,对银行业竞争来说,高新技术所提供的技术平台是一致的,客户的需求也具有共性,但是不同银行在高新技术与客户需求的结合上,能够转变为体现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金融技术运用方面却有着很大差距。由此可见,富有竞争力的银行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尽管表现形式和领域不同,但共同点都是实现了高新技术与客户需求的完美结合,基于金融技术运用领先而奠定其竞争优势地位。
(二)组织结构创新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
所谓组织结构是指银行为适应自身业务发展所采取的组织机构形式。从国际银行业发展来看,银行业的组织结构形式一般表现为单一银行制和总分行制,其中总分行制是世界普遍采取的商业银行组织模式。从表面上看,总分行制应属于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但在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里,总行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和控制是通过各职能部门来实现的,即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线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创新是培育和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这是一种最新发展态势,即面对银行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技术创新加速、银行并购导致大型银行产生的形势变化,富有竞争力的优秀银行不断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逐步向以业务为主线、强调系统管理职能的战略业务单位制转变,形成以“战略业务单位+矩阵式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为主导,并有“扁平化”发展的趋势[6]。在这方面,荷兰银行走在前列。2000年,荷兰银行率先在全球银行业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建立了战略业务单位的组织结构。其目标就是为客户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责权利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确保管理人员集中精力做好最熟悉的业务,更加准确地衡量每项业务活动的贡献。
在这种新型体制下,赋予战略业务单位最大程度的经营自,包括人权、财权、风险管理等,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垂直管理。新的架构运转之后,董事会将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淡出,集中精力做好整个集团的发展规划,进行资源配置、绩效管理、推动各战略业务单位之间的联动与合作,酝酿重大购并活动等。战略业务单位内部实行直线管理,不受地域限制,报告路线明确。在基层机构则建立起开放式业务架构,在产品、操作与分销之间实现分离,完全以客户为中心,尽最大可能满足其不断变化并更加复杂的客户需求。通过机构重组把全部业务划分为批发客户(Wholesale Clients)、零售客户(Consumer and Com-
mercial Clients)、高端客户及资产管理(Private Clients & and Asset Management)三个战略业务单位。
这种组织结构变革使银行更加贴近金融技术创新,更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已经对荷兰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经营业绩的改善产生极大功效。银行在客户市场、产品服务和经销手段等基本要素已定的条件下,通过对要素的重新组合就可以增加银行自身整体利润。组织结构的这种发展趋势代表着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发展方向。
(三)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机载体
人力资源配置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竞争能力之一,是银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银行的技术优势和业务优势通常凝聚在人力资源方面,人力资源又可将这种优势提升和传递出去。因此,人力资源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机载体。随着银行业的竞争加剧,银行界普遍认为前期招收优秀人才固然重要,但后续的培养开发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更加重要。因此普遍建立强制性培训制度,以保证自身员工的素质提高以适应银行同业竞争。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具有以下最新发展态势。
在银行内部实行人本管理。通过强制性培训制度培育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培养员工的忠诚度。通过员工与银行建立共同愿景,把银行的目标变为员工的行动,使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与银行的发展紧密相关。对员工人性化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多样化,如银行内部设立的子女节、家属节、员工秘密专线等关注员工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有针对性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业绩考核方面,实行科学明晰的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业绩考评体系,对每个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与绩效考核相配套的是激励机制,通过对富有挑战性工作岗位的分配、职位的晋升、培训、基薪的增长、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等多种激励形式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奉献精神。另外,完善福利保障制度也是银行激励机制的重要部分,包括失业保险、医疗健康保险、退休保障和退休金补充保障制度等,提高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
在提高业务效率方面,利用计算机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职能外包等手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富有竞争力的优秀银行普遍利用计算机和专业软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采用集中数据库将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岗位描述、员工招聘、职业生涯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等统一管理,形成集成信息源。高效的计算机管理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可以集中精力从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政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是把非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交由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承担,这样既可以得到外部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又可以利用外包商的规模经济效应降低银行人事管理成本。
在全球化竞争方面,重视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经济全球化拓宽了银行的全球化视野,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人力资源配置。富有竞争力的优秀银行的跨国经营也要求在全球范围内统一配置人力资源,通过不同文化观念和意识多元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促进银行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加速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银行业面对外资银行的激烈挑战和相互竞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就显得日益重要。与发达国家的优秀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普遍比较薄弱,作为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金融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都还很不发达。
从金融技术创新方面来讲,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应该是金融技术。虽然各家商业银行在金融技术创新及改造方面已有较大投入,但具体优势体现得并不明显。虽然各家商业银行分别具有不同业务优势,但这些业务优势基本是在长期垄断和专业化经营中形成的,而不是以金融技术创新为支撑的。因此,这些业务产品技术含量低,容易模仿,一旦政策优势消失就可能失去竞争优势。
面对这种情况,要想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必须树立“金融技术立行”的战略观念。由于金融技术建设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度不会立竿见影,因此银行的管理层不应有急功近利思想,需要从商业银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技术建设规划,并伴随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才能使金融技术真正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从组织结构创新方面来讲,虽然许多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对获得持续竞争能力的重要性,但在组织结构创新方面没有质的飞跃。面对这种形势,深化组织结构变革,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为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就成为必然趋势。西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以战略业务单位制为代表的多部门企业组织结构已逐步取代职能型企业组织结构,成为国际优秀银行主要采用的企业组织结构。西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演变对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银行管理体制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许多商业银行目前还处于职能型组织结构形态,随着“按客户划分部门,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经营理念确立,组织结构变革应注重两方面,一是在银行卡、零售业务、资产管理、信息科技等业务职能部门率先进行公司化运作,建立战略业务单位制;二是简化管理层级,实施扁平化管理。
从有机载体方面来看,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基本缺位。人力资源本来是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是核心竞争力的有机载体。许多银行的人事管理部门并未将员工视为一种财富,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企业对员工缺乏必要的开发性培训,员工对银行也缺乏真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人事管理为人力资源的培育开发,最重要的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文化,建立共同愿景,才能使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潜能。
总之,依靠内部机制创新和外部战略联盟是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创新是公司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基础。企业可以通过创新逐步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是进行金融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商业银行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通过与外资银行签署全面业务合作协议,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进行战略联盟,迅速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普拉哈拉德,哈默尔.企业核心竞争力[J].哈怫商业评论,1990(6).
[3]周三多.战略管理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郑先炳.西方商业银行最新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房地产;发展;现状;趋势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发展状况影响着社会众多方面。所以,保证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如今伴随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问题也产生了,这些问题如若没有得到重视和迅速解决,将会阻碍房地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影响国名经济的健康正常发展,打破人们的平静的生活。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1.房地产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国民经济繁荣。近几年,房地产经济繁荣发展,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发挥着支撑性作用,为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起着重要意义。房地产行业涉及面广、相关性强,房地产繁荣发展也带动了许多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以建筑为主,每个建筑物的构建都少不了建筑材料,都需要装修,配置电器等,于是,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就带动了建筑材料、装修、电器、家具等行业的发展。所以,房地产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仅直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也间接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
2.房地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居住问题是人们的基本需求,房地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膨胀,住房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房地产的繁荣发展,为人们提供了高水平、高质量的居住条件。剧增人口的居住需求,也积极推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扩大。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为人们高质量的生活提供前提和基础。
3.呈现市场发展不健全局面。我国房地产近期发展快速,但是快速发展也导致了房地产出现泡沫现象,市场发展不健全。房地产繁荣的现象使得大量的企业转战房地产,巨额的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房屋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个城市大地表面,房地产经济呈现表面繁荣的现象,但实际上已经弊病无数,如此长期下去,房地产将面临巨大浩劫。
4.房价居高不下。有限的土地资源与无数涌入的房地产商不协调,土地也在哄抢中价格飙涨。房产的成本提高,以及房地产商期望高额的利润,使房价一路飙升,而且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居高不下。高昂的房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很多人都无法负担起现如今的房价。房地产行业的繁荣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反而使少数人的基本生存没有了保障。
二、房地产未来发展趋势
1.房地产市场趋向健全。房地产行业的泡沫现象,市场不健全,使房地产经济发展到了瓶颈的阶段,房地产陷入了困顿的状态。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这些问题,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节作用将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国家为了保障人们的住房需求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也将会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我国房地产经济进行政策干预,完善房地产市场,保证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在市场和国家双方面的调节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将日趋成熟。
2.房价将得到合理调整。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房价涨幅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房价远远超出人们的支付能力。这样的涨幅不仅不利于人们生活条件的满足,也有害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随着政府出台的政策的实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向,我们可以看出房价在不久的将来会日趋稳定,并保持在人们支付能力之内。房地产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它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它也受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规律的影响。因此,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发展的背景下,房价也会得到调整,并且保持稳定。
3.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我国政府秉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党和国家不懈的追求。未来一段时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房地产行业的主要目标将是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房地产经济发展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出于进一步发展的目的,房地产商也会努力将低收入群体纳入消费对象群体中,根据低收入群体的实际经济状况和对住房的条件的要求,打造低收入群体能够支付起且满足他们需求的住房,从而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
4.国家政策保障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对于房地产经济现阶段存在的许多弊病,国家将会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策略,并且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房地产经济良性的发展。第一,对于不良房地产商恶性囤积土地的行为,进行打击和限制,避免出现坐地起价的现象。第二,协调房产的供需关系,改革房地产税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从事房产行业的企业数量,建立有条不紊的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繁荣。
三、结语
房地产行业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行业,对我国公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房地产经济的繁荣与衰弱都会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状态,也会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现阶段房地产经济发展随到了瓶颈阶段,整个行业充斥着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但是,房地产经济是金融一部分,它受市场的调控,“无形的手”会使未来我国的房产行业继续稳定良性发展。另外,政府也推行一系列政策保障房地产行业发展繁荣。总而言之,我国房地产未来发展前景就会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张燕生.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31):134—137
[2]戴胜兰.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2012(11):57—60
[3]张宏军.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技财经,2012,19(4):43—45
篇3
中国建筑玻璃市场除平板玻璃外历来难以统计,尤其深加工玻璃,如钢化玻璃、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夹层玻璃、彩釉玻璃等的产销数量更是难以统计。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不追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而更重视采用同一统计方式采集多年数据的对比,并考虑到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从而得出建筑玻璃未来趋势走向...
详细内容:
中国建筑玻璃市场除平板玻璃外历来难以统计,尤其深加工玻璃,如钢化玻璃、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夹层玻璃、彩釉玻璃等的产销数量更是难以统计。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不追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而更重视采用同一统计方式采集多年数据的对比,并考虑到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从而得出建筑玻璃未来趋势走向,以期为从业者提供参考。
中国建筑玻璃的市场规模市场总容量估算:以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推算玻璃的使用量,玻璃使用面积按建筑面积的20%取值估算:
2003年新增建筑面积18亿m2,由此估算窗玻璃的使用面积约为3.6亿m2.另外以平板玻璃产出量推算统计:2003年用于建筑的玻璃原片面积约为5.2亿m2,其中含旧房改造的使用量,再考虑到中空玻璃等复合玻璃产品须用双倍的量,由此也可大致得出总容量约为3.6亿m2,基本与上述结果吻合。
近几年国内高档玻璃用量统计
受限于已有数据,仅能给出中空玻璃和单片镀膜玻璃较为准确的统计数据,若最终产品形式是镀膜中空玻璃,则分别统计镀膜玻璃和中空玻璃,以下是近5年来统计结果走势图。
统计结果显示,近5年来中空玻璃使用量的年均增长率大于40%,镀膜玻璃(含Low-E玻璃)使用量的年均增长率大于13%,今日焦点:
即中空玻璃的增长率远大于镀膜玻璃,由此可推测出透明中空玻璃或着色中空玻璃的使用量增长迅猛。
各档次玻璃用量分布
根据市场总容量及高档玻璃的使用量,经分析得出不同档次玻璃使用量的分布状况(见图)。
分析结果显示,高档玻璃的使用量仅占建筑玻璃使用总量的约3%,而中档玻璃的使用量也仅占建筑玻璃使用总量的12%,绝大多数建筑仍在大量使用节能性极差的低档玻璃。
2007年主要产品的市场需求量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并按保守的年增长率预测2007年的市场容量为:透明中空玻璃用量大于5000万m2,将主要用于民用住宅。由于受2005年7月1日颁布的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限制,除偏远地区和难以监控的区域外,公共建筑项目将限制使用这种玻璃。届时新增的镀膜玻璃(含Low-E玻璃)用量约600万m2,将主要用于公共建筑项目,部分将用于民用住宅建筑。这个用量将是4~5条大型镀膜玻璃生产线的产量。
我国建筑玻璃市场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以下因素可影响建筑玻璃市场的发展趋势:用户对舒适性的需求和对节能玻璃产品的认知;国家节能政策、标准和法规的支持;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所提供的购买力支持;高档玻璃产品价格降低至市场能普遍接受。
用户的需求趋向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建筑物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其要求和期望可归结为以下几点:节能性好-所用玻璃可节省暖气和空调的支出费用;舒适性强-所用玻璃具有良好的隔音性能、室内采光足够、夏季能隔除太阳辐射热、冬季能具有足够的保温性能;质量可靠-外观规整、性能稳定,并具有安全性;价格合理-价格合理、能够承受。对富裕者而言舒适性显得更为重要,但对普通大众而言价格低仍是极为重要的。
国家的节能政策
国家提出的建筑节能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新增建筑的1/3达到节能50%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新增建筑全部达到节能65%的目标。按2010年的目标计算,今后5年将新增节能建筑面积约30亿m2,涉及节能玻璃面积约6亿m2,平均每年新增节能玻璃约1.2亿m2,中空玻璃、Low-E玻璃的增长率将被拉高。由于政策因素而被拉高的中空玻璃未来使用量的趋势:
节能玻璃(中空)的高增长能否实现取决于政府的监督措施。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武勇提出:节能型建筑应利用现有组织机构,在设计审核、开工许可证、竣工验收证、销售许可证上把关,拟由专业机构评估,不合格的不予发证。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2006年年初在国务院新闻会上指出:不执行节能标准的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将受到处罚甚至被清理出建筑市场,建设部将全程监督建筑过程。但目前监督实施细则尚未完善。
玻璃品种发展趋势分析
从现有使用品种分布推测未来的品种使用分布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各档次玻璃品种平均增长,显然这是政策所限制的;其二是在节能政策的引导下形成节能型增长。
按节能型增长模式,中空玻璃未来将会超常大幅度增长,具体玻璃品种的应用变化趋势是:单片透明玻璃,目前占有市场的80%,今后将被高一层次的玻璃品种替代;透明中空玻璃,年增长率超过40%,至2007年后增长率预计将超过60%,成为增长的主流产品,也是玻璃使用量再升级的基础;单片镀膜玻璃,被限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部分公共建筑物上使用,其使用量将逐年减少;热反射镀膜中空玻璃,在公共建筑领域将替代单片镀膜玻璃,今后仍将有所发展,但年增长率会逐步降低最终被Low-E中空玻璃所取代;Low-E中空玻璃,将成为公共建筑的首选、主流产品,随着制造成本的降低也将在民用住宅建筑替代透明中空玻璃、着色中空玻璃而被大量使用。
我国建筑玻璃发展的方向
我国建筑玻璃制造业的既有优势
中国的玻璃制造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深加工玻璃领域的技术进步更为明显,包括生产设备的引进更新,部分设备的国产化制造等,都为未来整个玻璃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浮法玻璃有125条生产线,生产能力巨大;中空玻璃已形成高、中档规模化生产格局;镀膜玻璃已有足够的产能空间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各种玻璃品种的生产配套齐全,生产用原辅材料基本可国产化。在技术方面,硬件有与国际同步的生产设备,软件有与国际相同的工艺技术水平,总体优势明显。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尽管具有总体的生产制造优势,但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首先,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高质量的产品可出口进入国际市场,低质量的产品甚至不符合国家标准;其次,规模化深加工产品都集中在公共建筑领域,整个行业对民用住宅节能玻璃市场的培育不够,骨干企业对住宅节能玻璃市场的投入不足;再次,高档建筑玻璃产品的出口数量有限,尚未形成出口规模。
篇4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系统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导向。他指出中国经济雄厚的基础可以让我们有充分的回旋余地来进行充分的实时的调控,国家已经把纺织作为第五位的支柱产业给予支持,应该看到这些积极的因素。他还特别指出品牌贡献率的提升在行业转型的新时期正成为关乎企业成败乃至行业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在会议上了题为“突破与发展――挑战之下的中国纺织产业”的主题报告。在综合分析全球经济环境,比较中国纺织产业与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解析主要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孙瑞哲认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把握国内外纺织产业发展趋势及消费需求变化,致力于合理创新与稳健开发,针对有效需求建立发展模式,避免过度创新和过度开发。他还特别指出把握并顺应消费需求变化,有效控制和降低成本是企业突破危机的关键要素,而捕捉和创造有效需求则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道。该报告为企业度过难关树立了信心,同时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大会授予了33家企业200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品开发贡献奖”荣誉,表彰了对中国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及产品开发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纺织服装企业及组织机构,目的是使这些优秀企业和机构在产品开发方面的创新模式和先进经验得到推广,成为行业的一种财富。业界普遍认为,本奖项的设立是行业产品开发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并将成为中国纺织行业深入认识自我,共同推动行业进步的里程碑。
200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品
开发贡献奖”33家获奖企业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
盛虹集团有限公司
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霞客环保色纺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安诺其纺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华孚色纺有限公司
百隆东方有限公司
淄博兰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
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兰州三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金富春丝绸化纤有限公司
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华升株洲雪松有限公司
湖南省沅江市明星麻业有限公司
铜陵华源麻业有限公司
华纺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即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泉州海天轻纺有限公司
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
际华轻工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美尔雅集团有限公司
愉悦家纺有限公司
山东滨州亚光毛巾有限公司
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金三发新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篇5
关键词 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 医药行业 大型生物制药企业 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
一、转型升级条件下我国的经济环境和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增速分别为7.65%、7.67%、7.4%。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主要表现如下:第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随着刘易斯拐点的临近,人口红利消失,我国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第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第三,宏观政策的新常态。主要是指财政政策的新常态: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以及货币政策的新常态: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总体上也呈现出以上趋势。我国医药行业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近年来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医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21682亿元,同比增长17.9%。而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所的最新预测,医药工业2014全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由原先预测的19.7%下调为17.7%,虽然相比2013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17%以上的高速增长,而2014年,中国GDP增长率仅为7.4%。医药产品由于其特殊性,产业发展受相关政策影响大,特别是药品价格、招标采购、质量监管、医疗保险、药品临床使用等方面的政策影响较大。201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2014年11月发改委下发了《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出将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药品政府定价,通过医保控费和招标采购,让药品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2015年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2015年进一步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6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进一步放松了对医药企业开发新型医药产品的束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医药企业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更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产品线,为以后在市场上攻城拔寨准备了充足的弹药。
二、我国医药行业现状
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医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医药产品生产经营涉及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规模化生产到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其间的审批与研究环节周期较长,新药产品的开发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设备。因此,总体来说医药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尤其是近年来,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高技术手段在医药开发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进入医药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
此外,我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较低,根据SFDA南方所数据2010年我国医药行业的企业数量达到了顶峰,为7038家。其中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低,效率极为低下的中小型制药企业,而这些企业之间相互恶性竞争又导致利润率更低。这些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特点是研发费用不足、研发实力不强、产品单一化。我国有很多销售额上亿,甚至是上十亿的中小制药企业只依赖于1~2种主要品种,而主要品种的销售额一般占其营业收入的60%以上,甚至更高,这种产品的单一性结构也从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型制药企业积累了不小的风险。在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相当高,平均值达22%之多,而在我国一般医药企业利润率达到10%就相当高了。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的特点为:一是技术层次低,在世界医药工业体系中扮演者原料药供应商的角色,而科技含量高、利润率高的制剂产品则大量依靠仿制,因而不能打开制剂药物的国际市场。二是产业集中度低,生产厂家众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加剧。三是受国家政策影响大,如受医保政策和国家定价政策的影响大,企业之间难以展开充分的市场竞争。
三、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政府对医药行业管制逐渐宽松,预期我国未来几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将趋于宽松,医药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一)大型制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大型生物制药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整合,来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一般情况下,通过并购实现业务的增长要比从规划图纸开始实现自身增长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且风险较小。医药行业中新药研发有着“难度高、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大型医药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快速整合其竞争优势,有利于其产品线的不断创新,加快其产品投入市场进程。此外,面对国际医药巨头的竞争,国内医药企业需要迅速扩充自身的实力,通过并购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纵观欧美著名大的制药企业,几乎都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国际大公司只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例如,国际制药巨头辉瑞收购并整合法玛西亚、惠氏,而最近又宣布将以大约1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药物及医疗设备制造商HospiraInc;默克收购雪兰诺;赛诺菲收购安万特等等。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并购的案例举不胜举。通过并购将国内医药企业做大做强也是中国制药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必经过程。
从我国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自身财务竞争力来看,我国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资金实力雄厚,偿债能力较强,很多公司财务费用甚至为负值,不存在较大的偿债风险。相对于其他财务指标表现出较强的资产管理能力,大部分大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较强。这说明医药行业整体在资产管理质量和盈利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我国大型生物医药企业获取净资产现金投入的能力不足,获取现金能力较弱。公司的资本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以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整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其中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从总体财务特征来看,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非常有利于其进行负债并购和扩张,可立足于现有的资产优势,充分利用杠杆融资进行并购和重组业务。另外,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生物医药公司普遍存在应收账款周转期过长,经营现金流少的特点。所以生物医药行业在保持销售增长的情况下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收回,合理安排现金收支,保持足够的资金流。
此外,我们预期国内的货币政策将在未来几年一直保持宽松,现有的经济环境非常适合有稳定现金流,信用良好,资产优质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进行兼并扩张。企业可依靠自身实力,扩大自身的融资渠道,通过收购兼并来扩充自身的实力,增强自身研发实力。同时,企业也要注重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将会有所增加,企业短期容易出现过度膨胀的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同时企业的财务资金也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举债融资并购的过程中,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也相对较多。因此,加强财务整合风险控制就是并购财务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了能够顺利实现并购后的财政整合,首先要加强医药企业支付风险的控制,快速剥离劣质资产,对并购后的医药企业现金类资产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资产优化组合。
(二)中小型合同研究服务医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对于依靠规模效应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采用并购重组可以迅速扩充其实力,并利用其信用度高的优势,可在资本市场上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资金来支持其扩张,而对于一些拥有科技优势的服务性中小型合同研究机构(CRO)来说,银行贷款对借贷主体有严格要求和评估,还要有抵押和担保。一个刚起步的医药研发项目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上市筹资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更是只能望而兴叹。可见,以上融资渠道均非理想选择,而风险投资却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种好的选择。
风险投资,是对那些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的投资。风险投资的实质是一种科学技术和金融相结合,将资金投入风险极大的高新技术开发生产中,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的新型投资机制,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一个资金有效使用过程的支持系统。
医药产品研发的特点是资金投入高,周期长。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不仅包括在实验研究阶段,还包括进入临床的各研究阶段(临床Ⅰ、Ⅱ、Ⅲ、Ⅳ期),耗资大、耗时长、难度高。当前国际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风险投资机构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进行投资,并积极参与到其研发业务和日常管理中去。但医药产品的研发具有高度的风险,因此必须设计出合理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具体医药行业风险投资的高收益来自对医药企业投资股权的转让所得到的资本收益,而首次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时机,目前我国创业板、新三板的蓬勃发展也为风险资本在医药产品研发各阶段的退出创造了合理可靠的资本市场环境。除此以外,各类资本中介服务机构,如法律服务、投资银行咨询服务、医药行业咨询服务、审计和评估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也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了市场保障。最后,政府为外包服务企业和风险投资的有效结合又提供了相当可观的政策支持力度,如在税收、利率、法律援助等各方面的间接支持,甚至是直接的转移支付支持,为中小型医药合同服务机构的风险投资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为南京长澳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韩武,张育粹,苏倪玲.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20).
篇6
关键词:房地产业 经济发展 现状 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进步,城镇化发展势不可挡,带动了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房地产是集土地开发、建设、装修等综合性的产业,经营范围广、关联性较强,在经济发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发展虽然表面上发展速度飞快,产业效益较佳,但是实际上房地产的经济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阻碍了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必须对房地产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检测发展问题,做好应对措施,确保经济发展健康。
一、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一)房地产发展速度飞快
自从我国城镇化趋势发展越来越快,大规模城镇化建设从零到大数据发展,出现了许多农村人口到城市人口的转移,促进住房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同时随着我国制度的不断公平化,取消了福利分房的制度,使得原有的房产不足以满足众多人口的住房需求,相应的,由于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基础较弱,大量相关的产业接二连三的投入到房地产经济运营中。很明显,早期的房地产行业经济利益诱惑,加上政府政策的扶持,很快使得房地产的经济产业链得到完善。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开发、建设、销售等方面的经营,获取了众多利润,近年来,房地产的经济发展速度飞快,政府对该行业的监控不严谨,使得房地产的房价上涨过猛,呈现出不可调停的场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大的增长点,带动了钢筋、水泥、装修等多行业的联同发展。
(二)刚性需求不稳定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可以说现如今房子成为了当代家庭的最大项目。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发展飞快,房价居高不下,传统的住房格局被改变了,群居性高楼式空间导致社会资源的商品化和统一供应,所以,房地产经济发展更多体现的是民生保障主义。房地产的发展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当前的房价不断增长,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使得房地产的经济发展刚性需求并不稳定,泡沫性较多。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众多限购措施,建立租房式,廉价式等方法完善建设形式,保障人民的需求。尤其是小城市内刚性需求最近两年逐渐缓回,回报率下降、通货膨胀等原因,使得房地产市场缺乏信心,刚性需求走低。
(三)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健全
虽然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受到了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房地产的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忽视了一些问题,从而使得市场的发展存在问题。房地产的开发离不开土地,所以,房地产与土地经营息息相关,我国虽然土地辽阔,但是土地的利用率却不高,房地产的大量发展与土地的供求出现了很大的矛盾,使得我国的许多耕地面积被占用。另外,房地产的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也日益显著,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固定性和长久性并不稳定,完成区域性的房地产建设之后便会转移到其他区域,这样容易造成环境矛盾。因此,房地产的经济发展存在市场发展不健全,不利于房地产的经济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总体经济进步。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
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仅仅看清房地产的发展现状是往往不够的,还需要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把握好发展趋势,做好防范措施,提高房地产发展质量。首先,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日趋成熟。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处于发展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房地产经济发展还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上升空间还在不断提高,所以,房地产的未来发展市场不仅需要依靠市场“无形的手”的调节能力,同时政府还需要发挥好“有形的手”的宏观调控力度,保证房地产发展能够朝着稳健成熟的市场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其次,房地产的房价会日趋稳定。面对当前房价居高不下,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保证房地产的长期健康发展,政府以及房地产相关人员正在进行房价的调控,因此未来房价会变得相对稳定。最后,房地产会更加重视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居住环境,国家政策会更加积极倾向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房地产经济发展朝着固定规律方向发展,未来的房地产发展会更加重视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条件,并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房地产的经济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发展水平关乎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质量,面对房地产未来发展,国家必定会更加重视房地产经济发展问题,所以,为了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势必会出台一些政策性措施,保证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比如,出台关于稳定房价、金融房贷紧缩、房产税等政策来提高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必须首先认清当前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研究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也存在较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进行调整,防止房地产泡沫,把握好房地产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好措施,确保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姬建朝.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外资,2012
篇7
关键词:物联网 文博信息化 文化遗产 五大尺度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267-01
前言: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要求人们应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进行,从而使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而物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则恰好为文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因此,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文博的信息化建设中,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极为必要的。
一、物联网发展趋势分析
1.物联网终端的智能化发展
对物联网时代进行分析可知,其通信主体已由传统的以人为单位的个体或群体扩展到了物品方面,而物联网终端则恰恰是对真实物体进行表征的智能化设备。在当前物理世界中各类物体逐渐发展成为通信对象的背景下,大量的物联网终端也必将得以产生和发展,进而在使物体具有通信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人物、物物间的通信[1]。此外,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必将使得低功耗与小体积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规模化应用成为可能,进而确保物联网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物联网应用的多样化发展
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发展和产业链的逐渐完善,使得基于物联网的各类应用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物联网的发展必将以用户的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进而创造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各类应用,并反过来以应用进一步推动需求,以此来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物联网的产业化发展也必将推动物联网应用从行业向家庭、个人转移,从而整体上促进物联网应用的多样化发展。
3.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1年我国十二五规划将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应用纳入到国家科技战略管理体系,且在2013年,我国战略性新型产业便已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11.2%,而物联网产业的GDP总值则占据战略型新型产业GDP总值的20%,由此可见,物联网产业已由初期萌芽阶段逐步进入到了探索阶段。随着我国首个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重庆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的正式建成,我国物联网产业也必将呈现更加快速的发展趋势。
二、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博文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自2005年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重点文化单位率先开展数字化工作以来,全国文物信息网络体系构架也得以建成和完善,且截止到2009年,我国开展信息化工作的省级以上博文单位已占据全国省级文博单位总数量的75.8%。在此背景下,下文则着重对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中的应用展开分析[2]。
1.明确文博物联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明确文博物联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是确保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建设中得以高校利用的前提。文博物联网应面向全体社会群众,广泛传播文化信息,特别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信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信息的普遍服务作为根本目标,借助物联网和无线宽带等技术,全面开展覆盖文化遗产“五大尺度”的文博信息化建设工作,即不受时空限制的无限尺度、基于城市的基本单位尺度、博物馆建筑尺度以及涵盖大型遗址古建筑的遗址尺度和地区文物尺度,进而建立起多渠道和全天候的文博信息交流平台,在对文化信息,特别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信息进行合理、合法传播的同时,将我国文化价值的内涵逐步向外扩散,使得文化产业的教育功能与价值得到充分发挥[3]。
2.加强文博物联网系统建设
加强文博物联网系统的建设是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的主要体现。文博物联网系统的建设应以国家层、省市层和博物馆遗址层,其中国家层文博物联网系统主要负责执行文博互通计划,即通过对文化遗产信息资源进行完善,借助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促进商用型与公益型文化信息的交流,从而促进文化基础信息资源利用的跨越式发展。省市层文博物联网系统则主要以文博呈现计划为主,将旅游产业与文化教育产业进行有机结合,将城市中的特色文化和文化遗产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无线网络技术、智能终端设备等满足人们参观、博览的需求,促进地区文化交流。博物馆遗址层的物联网系统则主要以智能文博计划为主,与博物馆自身职能进行有机结合,在提高博物馆各项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强化参观者的体验,确保其能够对博物馆进行方便、快捷浏览,满足参观者的学习、交流、研讨等各方面需求。
3.制定同文化遗产五大尺度对接的文博物联网实施方案
基于物联网的文博信息化建设需要以文博资源传播的五大尺度作为基本依据,根据国家政策,结合地区文博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确保文博信息化建设同其资源传播的五大尺度能够良好衔接,提高为参观者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水平。例如,在“无限尺度”方面,博物馆应加大对物联网平台的引用力度,通过引入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打破传统文博行业对参观者游览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全面提高物联网在文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结论:本文通过对物联网的智能化、多样化和快速化等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和分析,分别从明确文博物联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加强文博物联网系统建设和制定同文化遗产五大尺度对接的文博物联网实施方案等方面对物联网在博文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物联网在文博产业中的应用能够较好地满足文博产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对于促进文博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群,张翔,杜呈信.基于物联网时代的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J].机械制造,2012,04(12):1-5.
篇8
关键词:轮胎;技术;综述;专利申请
中图分类号:U463.3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一、引言
轮胎作为汽车等各种可运动车辆的重要部件之一,其自身性能条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车辆的使用。轮胎的主要材质是橡胶,由于其通常在比较恶劣、复杂的环境下使用,且行驶过程中需要承受各种负荷、变形以及温度变化,因此要求轮胎必须具有较高的承载性、耐磨性、耐冲击性、缓冲性、牵引性、耐屈挠性和耐候性等。另外汽车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而轮胎产业作为汽车产业的重要配套产业之一,为轮胎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借助专利数据分析,对国内外该领域的生产和研发主体的情况进一步了解[1-2]。
二、国内外专利状况分析
1.轮胎技术在全球和中国的专利申请情况
针对涉及轮胎制造和翻新领域在国内外专利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行业总体情况,这里分析数据为2015年以前相关专利,其中国内申请576篇,国外申请4752篇。
从图1中可以看出,国外的相关专利在早期就非常多,一方面是由于国外的轮胎技术要比国内发展得早,另外一方面也与我国专利体系建立较晚有关。此外从图1还可以看出,国内轮胎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阶段一为技术萌发期,从1985年到2006年,中国轮胎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总量较少,不超过100件,而且上升的趋势较缓慢;阶段二为技术迅速发展期,从2006年以后,尤其是在2013年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轮胎技术领域的国内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这与国内汽车市场需求量大增从而促进汽车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的趋势是相吻合的。
2.全球主要竞争企业基本分析
根据专利申请量在全球的主要申请人布局情况,以前十位主要申请人为准,排名前十的企业专利申请绝大部分是国外大型知名企业,如日本申请人有4位,分别为SUMITOMO(住友集团)、BRIDGESTONE(普利司通)、YOKOHAMA(横滨橡胶)、TOYOTIRE(东洋橡胶);法国占据1位,为MICHELIN(米其林);美国占据1位,为GOODYEAR(固特异);意大利占据1位,为PIRELLI(倍耐力);韩国占据1位,为HANKOOK(韩泰);德国占据1位,为CONTINENTAL AG(大陆集团);中国占据1位,为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CHEMCHINA),其专利申请量排名第9。且日本、法国、美国的总体专利申请较多,占据份额较大。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主要申请人聚集在日本,可见日本轮胎技术发展较为成熟、技术较为先进。而中国在轮胎技术发展上,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竞争力不足,这从授权专利的维持时间上也可以体现出来,在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其中专利维持时间最短的是中国企业,仅维持一年左右就失效了,这说明这些授权专利价值不高,使企业获利较小,这进一步体现出中国企业在轮胎技术领域中的创新力不足。
3.竞争企业专利技术构成分析
通过分析专利申请特点,具体通过统计专利申请中的国际分类号可以很快分析出轮胎技术的专利申请分布情况。经统计结果分析,目前,轮胎技术专利申请的热点技术主要集中在轮胎的结构材料、轮胎胎面及花纹、轮胎增强层或帘布层的布置、轮胎压力分配装置、轮胎低噪音及安全技术等,这是目前轮胎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3]另外,通过单独分析国内轮胎技术专利申请特点还可以看出,其不光在申请量上与国外公司有差距,在技术领域分支上与国外公司也有非常大的差距,这又再次体现出国内轮胎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足。
三、结语
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轮胎技术凸显重要,专利申请量大,该技g在日本、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比较先进,基础核心专利较多,且轮胎技术重点从早期的提高使用寿命,到如今的追求安全性高、环保、耐候性、低噪音方向发展。而中国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和技术领域分支上均与国外公司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相关企业应认清自身的不足,响应国家政策及把握轮胎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加大创新力度,研发出具有自主特色的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汉堂,轮胎技术的发展趋势[J].现代橡胶技术,2008,34(2):1-7.
[2]刘会景,等,轮胎技术领域中国发明专利分析[J].当代化工,2014,11(43):2362-2365.
篇9
关键词 家政学 拔尖创新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12
0 前言
我国的家政服务业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成为一个朝阳产业。近几年来,家政企业数量逐年增多,2013年全国家政服务企业65.2万家,从业人员2162万人,但按市场需求分析仍然缺口2000万左右,按每10人需要一名行业管理者,家政服务行业管理人才缺口也达200万,行业拔尖创新人才短缺困境越来越成为影响行业整体发展瓶颈,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行业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2010年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国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支持高等院校开设家庭服务业相关专业,培养从事家庭服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级专业人才。
当前家政学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我国家政服务行业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在高等院校建立拔尖创新家政学人才体系,如何打造行业精英,改变目前行业局面,体现高等教育向行业“精英化”培养发展趋势,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1 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内涵
教育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区”。所谓拔尖创新人才原指在各个社会领域有着强烈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鲜明荣辱观,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而对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来讲,拔尖创新人才应主要指具有厚实专业基础,宽广的专业视野和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厚博精深型人才。概括起来应该具有“四位一体”能力的人才。一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修为;二是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包括专业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三是具有创新精神与批判意识;四是具有出众的实践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
2 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家政学专业从2003年招生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家政服务行业专业管理人才。但随着近些年社会对家庭服务业的关注,尤其是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43号“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文件,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家政学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国内一些高校纷纷新建家政学专业。但专业设置趋同,培养模式复制程度高,只注重人才培养数量而忽略质量,培养出的人才与家庭服务行业与社会发展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具体体现在:
首先,很多学校硬件基础条件建设出现滞后,家政专业实验教学无法满足,只能以培养“成品”为主,无太多精力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本身就需要高水平的硬件基础设施条件作为保障,并且与国外先进实验条件保持在同一水平上。而家政学专业是近些年才开设的新专业,目前在二本层次只有吉林农业大学和湖南女子学院开设此专业,作为新专业各校本身对其投入就很有限,尤其家政学的应用型学科属性又导致其实验室及实验设备又难与和其他专业学科进行共享,投入动机就会更弱。在这种境遇下,专业只能无奈于硬件基础条件的限制,采用工厂流水线似的培养模式,以培养技术型“成品”人才为主,缺少个性化及拔尖型人才培养。
其次,目前家政学学科体系分散并缺乏开放性,难以构建课程集群体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求学科要具有一定统整性,课程设置应该让学生在从宽泛到专业,再到交叉这样一条线性的知识体系上。而家政学科由于建立在技能应用性培养基础上,导致像营养、服饰、艺术、护理、管理等方向难以形成课程集群并发掘其课程核心。导致再实际中更多以填充形式对课程进行设置,有人形象把家政学教育比喻成“一箩筐,什么都可往里装”,多学科交叉融合固有的屏障仍未打破。
再次,高校对家政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认识不够。
一些家政教育者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同于素质教育,是对个别学生进行一次性的改革实验,未将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纳入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对现有家政学人才培养现状与行业需求调查表明,传统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同质性强,思维方式以模仿型、再现型为主,许多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强,其素质、知识、能力与家政服务行业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已成为制约家政服务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家政学教育培养的当务之急,尤其是高等教育家政学教育必须立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3 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1)开展“平台+模块”课程设置。根据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采取“平台+模块”模式课程设置。在入学第一年开展通识教育,实行在通识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及文理交叉平台(校级选修课程)构成。第二学期让学生根自身兴趣及能力开展选修模块课程。“平台+模块”突破学科及实践逻辑,平台体现纵向课程体系,模块又体现横向课程联系。
(2)构建“一体+分层”的人才培养体系。2014年依托省级质量工程 “家政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项目,开展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实践,尝试“4+3”本硕衔接学制。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分为“拔尖班”、“创新班”、“卓越班”,不仅实施“分层制”教学,更在分类指导与分层考核上实施区别化教育,形成“一体+分层”的培养模式。
(3)以“两创”为依托,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外环境。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是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及“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为途径,前者倾向对学生理论科研能力培养,后者倾向对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自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来共获得如“新型家政教育咨询公司”、“多角度镜子”、“家政服务员职业认可度调查”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余项。2015年,家政学专业整合现有实验教学资源,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人文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不仅整合自身专业资源,同时又依托学院整合心理学、艺术设计、社会工作等学科实验资源,为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环境保障。同时依托专业与日本山野女子大学联系,每年日本大学讲师团来校完成不少于40学时讲学,同时定期选派家政学拔尖人才前往日本开展访学活动。通过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想结合模式,共同打造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外环境。
4 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总结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人才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各高校深入推进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近几年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总结以下几方面思考,希望能为各高校及相关专业提供借鉴与思考。
总结一:“教育理念”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动力源。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教育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倡导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研究性学习及成功教育的模式。尤其是作为人才培养的标杆――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应充分考虑地区及专业的特色,应做到“通天接地”。即“通天”指培养目标应体现“宽口径与厚基础”,“接地”则体现对行业、产业集群具体匹配上,不能过分追求“高水平、顶尖、领军”,而忽视拔尖学生培养的地域性和独创性。
总结二:“专业设置”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推进器。
_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不断完善“专业设置”,打造成完备交叉学科体系。“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做茧缚体,破而丛生。“破”则要善于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多学科理论融合创新人才;“立”则要从学校制度层面给予确定,保证人才培养、人才考核相关制度执行延续性,避免“朝令夕改”,保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执行的稳定。
总结三:“实践环节”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稳定剂。
“知虽良而能不逮,犹之乎弗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虽都具有良好智慧,但缺少身体力行的实践能力,这等于“不知”。培养与训练拔尖创新人才实践能力,除了通过一些平台项目等途径支撑外,更重要的是应把实践意识渗透到人才培养始终。实践是激发创新潜能的最佳途径,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保障与稳定作用。
课题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家政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GJX2015C12)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文化的全面教育,人才的拔尖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0).
[2]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问题;现状
前言: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房地产行业发展过于迅速以及中国经济放缓的影响,从2007年开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逐渐走向低迷,甚至趋近于崩溃的边缘,如何挽救房地产市场成为中国政府扭转经济下行局面的关键。中国的房地产业占据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同时,房地产业与钢铁、煤炭、建材等行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兴衰决定着中国经济的走势。
一、房地产行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在中国向制造业创新型大国转型的前提下,如何确保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和回暖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直接投资比重占社会固定投资比重的26%,这一数字充分说明了房地产行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房地产行业与其它一些国民支柱产业息息相关,如:建筑业、钢铁业、建材业、能源行业等。牵一发而动全身,房地产行业发生变化其它行业都会产生影响。
(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房地产行业与基础设施建设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进行融资,政府融资的方式主要依赖于土地出让金,根据有关数据表明:房地产业的投资和基础建设的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的50%以上。而且房地产行业还影响着政府财政收入,政府从房地产业的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金收入,有些地方政府依赖这笔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势必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状况堪忧。
(三)对城镇化的进程产生影响。城镇化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加,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随着房地产行业受到影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效率缓慢,根据有关数据表明:中国城镇人口增速已经连续三年下滑,城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城镇化有利于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二、房地产行业现状分析
(一)市场低迷,房价下行压力大。由于房地产行业发展过于迅速,房价上涨导致了我国房地产行业市场呈现出一种低迷的状况,由于市场需求的无限扩大和土地资源的紧缺造成了我国房地产行业楼市价格暴涨,行业利润激增,这也导致了我国房地产的无序发展,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城镇的大街小巷,没有充分的考虑供求关系,造成了供大于求,新建楼房空置率很高,开发商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房价下行已成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房地产行业地区发展不均衡。房地产行业的地区发展不均衡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发达地区的房地产行业普遍竞争压力大,房价高昂,如:北京、上海等。房价过高给城市居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一些二线、三线城市房地产行业竞争无序,不考虑市场需求,大肆开发房地产项目,造成了楼房难以售出,空置严重,开发商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楼市泡沫为地方经济发展制造了巨大的麻烦。
(三)国家政策调控。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在新常态下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必须遵循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确保行业发展的科学性,维持房地产发展的秩序。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深化改革,保证房地产行业的有序发展,合理竞争。随着政府一系列调整政策的提出,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目前趋于稳定,平稳发展,出现反转的迹象。前不久,央行降息降准的消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房地产行业,有可能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恢复了市场信心,楼房空置问题有望得到进一步解决。有关数据表明:房地产行业投资的各项指标均趋于稳定,但是增长速度还是比较缓慢,说明国家的有关政策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政策的落实需要时间,房地产市场投资已经进入新常态的发展趋势。随着全国各地区的楼房销售量和销售额的增加,能够有效的促进房地产行投资的回升,促进我国经济稳步增长。
三、结语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很多的房地产企业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在地产行业低迷的状况下锐意改革,实现产业升级,房地产企业并购,集中化发展趋势明显,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趋势,养老、旅游、文化等地产项目增多,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我国房地产行业开始走向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家政服务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