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兴市场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兴市场的特征

篇1

一、形成自主探究的语文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唤起学生的自觉探索的意识。学生的学习动机、阅读需求是自主探究的基础,只有让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思维和认知的内在需要,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的主体。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以我观书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说的是面对浩瀚如烟海的书籍,人应以自觉的追求和积极的探索态度进行学习,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进。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明确学生通过课堂阅读,自己能够得到什么,该怎样得到;在读书的过程中,用心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之情、所达之意;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和善于对教材、对教师、对同伴、甚至对自己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语文课堂才具有活力,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积极参与下,充满创造力。

二、营造竞争合作的语文课堂

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竞争意识的勃发,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是现代社会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竞争与合作是有机统一的。良好的合作关系会加强竞争力,竞争也促进人的合作。因此,努力营造竞争、合作的氛围,是创新教育的客观要求。

在现实课堂中,合作决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配合方式,其本质应该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个多维、立体的信息网格,每一个学习成员包括教师,都要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维互动,为每位个体提供“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从而不断调整教与学的行为,使个体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这种多维互动的信息交流,又会营造一种竞争的格局。学生与他人共同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学习活动,又敢于挑战自我,挑战同伴,超越自我,超越同伴,这也是“和而不同”的智慧。创新的语文课堂应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创造空间。

三、创建结合实践的语文课堂

创新的语文课堂并非一味的“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增强,不单纯是课堂上“自说自话”的结果,而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去实现。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语文课程的文本为中介,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也是参与者。

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地为学生提供读、思、议、用等实践活动的时空。比如,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设置,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在读书准备、读书尝试、读书探究、读书小结各环节都要渗透实践的要素,基本理念是以“读”为主线,“思、议”是伴随“读”而产生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读中悟,读中思,读中议,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四、创设启迪人文的语文课堂

语文是工具学科,也是人文学科。语文学习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人的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活动。尊重学生的价值,开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创新语文课堂的题中应有之义。

创新的语文n堂,是着眼于学生发展,在鼓励学生独特见解、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基础上的创新精神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格外尊重学生对教材内容独特、多元的认知,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孕育着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理解的独特性、多维性,体现出语文学习的丰富个性。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课本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使语文学习成为启迪人文的过程,成为凸显人文性的创新课堂。

五、构建开放融通的语文课堂

开放是与封闭相对应的。开放的语文课堂是以学生的成长为旨归,把课本的“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既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强调从生活中感受语文的教育意义。创新的语文课堂,是开放的语文课堂。

开放的语文课堂不拘泥于陈旧、呆板的教学模式,从教材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延展,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结构。

开放的语文课堂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将相关学科知识、相关领域的学习融入语文学习,使学生获得美和情感的熏陶,兴趣的激发,视野的开阔。

篇2

自2007年QDII基金面世以来,从一开始的股票型基金为主到目前债券型、FOF型、商品型、房地产型一应俱全,从当初的全球配置、大中华概念到区域投资、主题投资,从成熟市场到新兴市场,一路走来发展迅速。目前市场上有不少以新兴市场为投资主题的QDII基金,但其中的投资标的却各有不同。

目前市场上主打新兴市场的基金有11只。按照基金的名字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名字中直接包含新兴市场,即明确投资地域为全球新兴市场,如国投瑞银新兴市场基金、上投摩根新兴市场基金、建信新兴市场优选基金。

第二类是以金砖四国为投资主题,如南方金砖四国基金、信诚金砖四国基金和招商标普金砖四国基金。

第三类是以亚洲或亚太地区为主要投资区域,因为这个区域大多数国家都是新兴市场国家,因此也可以被认为是新兴市场基金,包括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易方达亚洲精选基金、汇添富亚澳精选、广发亚太精选和华泰柏瑞亚洲企业。

选取2011年之前成立的新兴市场基金业绩可以发现,除了2007年成立的上投摩根亚太优势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至今累计净值仍只有0.694元,其他新兴市场基金累计净值都在1元以上,全部取得正收益。这些基金都是在2010年后成立,从2010年至今全球股票市场的表现看,基本都不太理想。因此虽然新兴市场QDII基金累计收益并不高,但能够帮助投资者在近两年全球经济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保留本金并获取一定的收益已经是非常好的表现。

全球新兴市场QDII

投资于全球新兴市场的基金一共有三只,分别是国投瑞银新兴市场基金、上投摩根新兴市场基金、建信新兴市场优选基金。这三只基金都是股票型基金,至少60%的资金将投资于新兴市场的公司股票,一般将主营业务在50%以上在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的公司即可被认为是来自于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

除了建信新兴市场优选成立不久,另外两只基金的定期报告显示,它们投资的区域还是集中在中国香港和美国。此外,前五大投资地域中都包括了南非,不同的投资地域有英国、泰国、韩国和中国台湾。这两只基金的前五大投资区域基本上涵盖了股票投资的大部分仓位,国投瑞银新兴市场达到了72.45%,上投摩根新兴市场投资集中度略低,为69.32%。

从这两只基金的区域配置来看,还是主要选择在香港、美国等地上市的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只用较低的仓位直接在新兴市场股市进行投资。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国内的QDII基金对香港、美国等市场相对熟悉,虽然投资的股票是新兴市场公司发行,但对这些股票的投资研究体系与在这些市场挂牌的其他股票一致,因此更容易把握投资机会。第二,新兴市场的股市波动相对较大,制度上也与美国等市场相差较大,因此投资成熟市场挂牌的新兴市场股票能更好地控制风险。

虽然在成熟市场投资新兴市场的股票有其有利之处,但是由于单个公司的股价走势和挂牌地有很大关系,因此可能和新兴市场股市的实际表现有所出入。

以中国人寿为例,该股票在美国、香港和中国内地三个交易所挂牌上市,但是走势并不完全一致。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人寿股价变动基本一致,但是和在内地上市的中国人寿的股价走势差距较大。其他在成熟市场上市的新兴市场公司股票价格也有这一现象,因此这些股票和所在新兴市场国家股市的风险收益特征并不完全一致,需要投资者注意。

金砖四国QDII

金砖四国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个国家,这四个国家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经济发展迅速,拥有众多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目前市场上有三只金砖四国主题基金,南方金砖四国基金、信诚金砖四国基金和招商标普金砖四国基金。

这三只基金可以按照投资类型的不同分为两类,南方金砖四国以及招商标普金砖四国都是指数型基金,信诚金砖四国则是FOF型基金,通过投资所在新兴市场的基金达到组合投资的目的。

从这两只指数型金砖四国QDII的投资区域看,都是挂牌地在美国,中国(香港)和英国的新兴市场上市公司,占比均为100%,也就是说它们并没有直接投资到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虽然这些上市公司利润主要来自于新兴市场,但是由于股价和挂牌所在地的市场有很大关系,因此这类基金和纯粹投资于新兴市场股市的基金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但总体上和新兴市场的相关性较大。

以标普金砖四国指数为例,和香港恒生指数、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相关性达到了0.9639、0.9785和0.4266,应该说标普金砖四国指数和新兴市场股市高度相关的,而和美国等成熟市场指数低相关。因此投资者可以通过组合配置达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从标普金砖四国指数的特征看,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以2005年至2011年的数据分析,和恒生指数、MSCI新兴市场指数、标普500指数相比,标普金砖四国指数的收益最高,月收益率高达1.01%。然而,该指数的风险也最大,月波动率达到了8.58%,远远超过其他指数。因此投资者在选择这类新兴市场指数基金时,需要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

信诚金砖四国通过对新兴市场基金的投资构建FOF组合,从基金投资前五来看,都是以指数基金为主,如投资香港股市的TRACKER FUND HK和HS H-SHARE ETF,投资于巴西股市的ISHARES-BRAZIL,投资于俄罗斯股市的M VECTORS RUSSIA。通过FOF投资,QDII基金可以比较好的分享金砖四国的股市回报,避免新兴市场个股的风险。

亚洲主题QDII

市场上亚洲主题的QDII基金个数较多,有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易方达亚洲精选基金、汇添富亚澳精选、广发亚太精选和华泰柏瑞亚洲企业。

这几只亚洲主题的基金有几个共同特点,从投资地区来看,基本都把中国香港作为第一大投资地,易方达亚洲精选虽然把香港作为第二大投资地区,但持有的股票占比也超过40%。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股市也是这几只基金投资的重点。总体来看,它们的投资区域是比较集中的,前五大区域占比至少超过80%,易方达亚洲精选甚至在2011年四季度仅投资了韩国和香港两个地区的股市,集中度非常高。

投资区域集中有利有弊。从有利的方面看,目前QDII基金人才储备普遍不够,要想真正实现对于海外市场的全面覆盖十分困难。集中几个主要的区域进行研究,挖掘出优质上市公司的可能性更大。然而,投资区域过于集中也会使QDII基金的风险暴露于少数几个市场,例如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投资大部分集中在韩国与香港,因此净值变化和这两个市场的走势密切相关。它和韩国综合指数的相关性为0.6138,和香港恒生指数的相关性为0.9343,并且从易方达亚洲精选的走势来看,弱于这两个指数。

从这几只基金的重仓股来看,基本上以大盘蓝筹为主,如在2011年末易方达亚洲精选的前三大重仓股为三星电子、招商银行和友邦保险;汇添富亚澳精选的前三大重仓股为中国移动、力拓和澳大利亚电信等等。

投资建议

新兴市场基金总体上与成熟市场基金的走势有一定的差异,适当配置投资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从大部分基金成立以来的净值表现看,都帮助投资者取得了正收益。

新兴市场基金大致上可以分为以全球新兴市场为投资区域,以金砖四国为投资区域,以亚洲市场为投资区域的三类QDII基金。目前大部分基金还是以投资在成熟市场挂牌上市的新兴市场公司股票为主,因此和实际新兴市场股市走势有一定的出入,但整体上相关性较强。

大部分基金的第一投资区域仍为中国香港,和一些大中华主题的QDII基金有类似的净值走势,投资者在配置QDII基金时对于这两类基金不宜同时配置过高的仓位。

指数型的新兴市场基金风险要略大于主动管理型的基金,但在市场大幅上涨时往往能取得更高的收益,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选择。

什么是新兴市场?

新兴市场国家是泛指相对成熟或发达市场而言目前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地区或某一经济体,主要分布在亚洲、南美洲以及非洲和东欧地区。一般来说,只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没有达到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国家水平,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股市就是新兴市场。有的国家尽管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NP水平已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但由于其股市发展滞后,市场机制不成熟,仍被认为是新兴市场。

篇3

核心层新兴市场国家都具有应对危机的基本面实力和政策调整空间。

近期,在经济增速整体放缓的大背景下,以印尼和印度为代表的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突发剧烈金融动荡,出现汇率大贬、股市急跌和债券收益率飙升并存的“股、债、汇三杀”格局,进而导致唱空新兴市场的国际论调再度兴起,甚至有媒体和国际投行认为,新兴市场已经行至危机边缘,“97亚洲金融风暴”恐将重演。笔者以为,对于最新的新兴市场危机论,既不可视若罔闻、盲目乐观,也不宜人云亦云、危言耸听,而是需要在充分研究、细致分析和谨慎预测的基础上客观、辩证地认识新兴市场的旧风险和新秩序。

新兴市场旧风险

唱空新兴市场并非完全空穴来风,当前局势充分反映了新兴市场的既有风险。从处于危机风口浪尖的印尼和印度身上,可以看到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都具有的风险特征:一是经济增长普遍陷入“失速”困境,根据IMF的预测,2013年新兴市场整体经济增速可能仅为5%,低于2008年~2012年危机期间的5.56%;二是QE退出预期均带来了资本外流的压力,根据IIF(国际金融协会)的预测,2013和2014年,流入新兴市场的国际资本恐将同比下降3.04%和5.85%,其中流入新兴股市的国际资本恐将同比下降27.03%和21.21%;三是金融体系均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市场层次单薄、外债占比较高、风险缓冲能力较弱,难以对突发状况进行有效应对。

此外,处于危机核心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就像印尼和印度,都具有一些独特的个体风险,这些风险于新兴市场并非普遍存在。例如,印尼积累了大量资产泡沫,危机期间股市最大涨幅近5倍,而同期其他新兴市场股指却大多表现黯淡。此外,作为金砖国家之一的印度,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结构性风险,除了一定程度上较为普遍的财政失衡风险、外债结构失衡风险、贸易失衡风险和人口结构失衡风险,IT大国印度还具有独特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失衡风险。

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支撑印度经济崛起的重要力量,2000年~2012年,印度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22.09%的年均产值增长,产值年均增速比同期经济增长率高15.06个百分点,但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限制了印度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1年,印度每百人宽带用户为1.03人,大幅低于全球的8.61人和中国的11.61人;印度每百人互联网用户为10.07人,大幅低于全球的32.72人和中国的38.4人;印度每百人移动电话使用量为72部,低于全球的85.47部和中国的73.19部。

呈现分化特征

东南亚经济体出现问题,反映了新兴市场普遍性和个体性的旧风险,但局部危机并不代表整体危机,根本原因在于,新兴市场内部已经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分化特征。

这种内部分化体现在:其一,经济基本面出现内部分化。金砖四国是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但从这四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态势看,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越来越具有本质上的差异。从历史看,只有中印更具有金砖成色,1980年~2012年间,中国和印度的增长均速为9.94%和6.09%,高于全球经济的3.37%和新兴市场的4.61%,而巴西和俄罗斯的增长均速仅为2.75%和2.01%,均低于全球水平。从现状看,2008年~2012年间,印度和巴西实现了6.84%和3.2%的经济增长,超出其历史均速,而中国的9.28%和俄罗斯的1.93%均低于历史均速。

其二,政策取向出现内部分化。经济基本面的不同本身就意味着金砖国家的政策关注点和发力点也截然不同,危机期间自然形成的政策协同效应将减弱并消失,经济金融开放性的差异将使政策分化进一步加剧。

现在和未来,金砖国家都将面对一个尴尬的问题:在美国经济金融地位不降反升的背景下,是跟随还是独立于美国的政策选择?对于巴西和印度而言,本国货币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金融开放性则加大了资本外逃的便利性,跟随美国可能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而对于俄罗斯和中国而言,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俄罗斯具有大国地位,且与美国全面博弈,经济政策跟随美国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中国的情况则更特殊,在金融开放性并不完全、汇改渐进推进的背景下,人民币一直面临着较大的升值压力。笔者利用BIS的数据进行了测算,2013年以来,在61种主要货币中,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以5.89%的升值幅度排名第一位,而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的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分别贬值了1.71%、3.5%和4.82%。如此截然不同的货币形势,导致中国政策选择可能明显异于其他金砖国家。

其三,发展模式出现内部分化。新兴市场一直被称作和看作一个整体,但它们实际上存在极大的禀赋差异。中国有劳动力优势和改革红利,印度有劳动力优势和IT实力,俄罗斯有老牌强国的底蕴,巴西则有资源优势,不同的禀赋决定了发展路径的不同。

在经历起飞阶段的模式趋同之后,未来发展模式的差异性将进一步显现。例如,2011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城市化率为82.4%、79.62%、85.82%、73.93%和91.27%,巴西和俄罗斯为84.62%和73.82%,近似于发达国家,而中国和印度的城市化率则为50.57%和31.28%,大幅低于发达国家。不同的结构表明,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于金砖国家的意义可能大为不同。

在内部分化的背景下,少数国家发生危机并不意味着新兴市场整体会陷入危机,大部分中间层和核心层新兴市场国家都具有应对危机的基本面实力和政策调整空间,“97亚洲金融风暴”重演的可能性较低。

中国启示

对于中国而言,一方面,需警惕唱空新兴市场演化为唱空中国经济。边缘个体的危机不等于整体危机,整体困境则更不意味着核心个体的危机。

尽管新兴市场依旧面临着各种挑战,但中国经济在新兴市场里的相对表现堪称中流砥柱。IMF预测中国经济2013年的增长率为7.8%,依旧高于新兴市场整体,并明显强于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5.6%、2.5%和2.5%。在金砖国家里,中国经济的金砖成色相对更足,这不仅表现在更高的经济增速,还表现在中国经济借由改革开放30年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足够的体量和质量,中国金融体系则在市场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生有力的体系防火墙,面对短期冲击具有更强的缓冲能力和应对实力。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也需要汲取边缘新兴经济体被唱空、被做空的教训。尽管边缘新兴经济体的局部危机演化为全局性新兴市场危机的可能性较小,中国经济也有稳健应对外部冲击的底气,中国经济近期的数据表现已明显改善,但不可安于现状、盲目乐观。

以印度为例,印度是金砖国家,也是人口大国,由于印度在2008年~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固步自封、错失结构调整机遇,进而掉入了长期增长动力缺失的发展陷阱,并由此变成了国际资本唱空、做空的对象,经济局势和金融市场陷入混乱。

篇4

对此结果,不必大惊小怪。市场参与者应以平常心待之,原因在于:

首先,短期来看,无论是否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A股资金面情况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因为按照事前估算,A股因为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而获得的境外资金流入不会超过165亿美元,这一规模仅相当于A股总市值的0.2%左右。

其次,长期来看,A股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因为目前A股市场已经是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同时更是世界第一大新兴市场,A股总市值占全球股票总市值的比重已经高达10%左右,交易额占全球股市总交易额的比重更是高达25%左右,而且更重要的是,A股市场还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市场,因此无论就存量或是增量而言,任何不包含A股市场的新兴市场指数(甚至是全球市场指数)都是不完整的。

第三,排除MSCI因素单独来看A股市场,其“新兴加转轨”基本特征并不会因为是否加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而很快发生质的改变。事实上,此前关于A股能否在今年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争议颇大,分歧点无非在于一方更多地看到了A股市场国际化、市场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另一方则更多地看到了A股市场体制机制与市场结构、运行逻辑等诸多要素还有待完善。而这种行进间的两面性,在任何市场中都不可能仅仅因外力介入而轻易摆脱。譬如同处亚洲的韩国股市与中国台湾股市,虽然早在1992年与1996年就已先后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但两者迄今均仍处于散户主导的非成熟状况。

当然,以平常心对待MSCI,并不意味着视其为虚无。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中国不断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学习、适应国际规则并逐渐发挥自身作用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中国内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改革过程与发展过程。

篇5

在很长时期内,西方作为全球消费者经济的主体,通过进口极大地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但如今西方的形势却非常不妙。由于在西方之外的新兴市场依然有比较高的经济增速,这将推高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同时金融市场依然惊魂未定,前景依然不明朗,融资渠道依然不顺畅。上述所有这一切就是新常态经济的特征:较慢的经济增长,市场前景模糊,融资渠道不畅。这和以前的世界截然不同。从上世纪80年代直到2007年,全球流动性过剩,找钱和信贷都很容易,债务高速累积。如今银行都很谨慎了,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率有很高的要求,这都显著推高了融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消费者经济很难恢复到2007年之前的状态了,像中国这样倚重出口的国家可以放弃对它们的指望了。

除了金融市场的根本变化,高昂的能源价格对全球经济也极为不利。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直到2000年,石油价格都非常低廉,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得以生产出大量物美价廉的消费品,营造出了一个低通胀的消费环境,极大地提高了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准。然而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成熟,情形开始起了变化。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已经能够对全球施加通胀影响,比如金融海啸前几年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牛市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热火朝天的建筑业,中国也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这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国际能源价格,而且近些年中国的人工成本也在不断攀升,这意味着价廉物美的世界工厂时代的终结,西方消费者被亚洲低廉劳动补贴的日子将一去不返了。

有很多人指望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能够再次跌下来,消费者大享实惠的好日子可以昔日重来,然而从今往后情况只会越来越朝反方向发展。眼下亚太地区GDP最大的10个国家已经占到了全球GDP的将近30%,超过了美国或者欧盟的占比。在本世纪的头50年,亚洲对全球GDP的占比可能要上升到50%。随着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的生活水平不断向西方靠拢,并且人口不断增长,这将不断推高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价廉物美的好日子注定一去不返了。

除了上述挑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政府和央行巩固市场和消费者信心的能力遭到了严重地侵蚀。在金融海啸之前,政府和央行能够游刃有余地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金融安全之间踩好平衡木,投资者和消费者都信心满满。但是金融海啸摧毁了这个黄金增长期的三个基础――充沛的货币流动性、价廉物美的商品价格和坚固的信心。欧美国家靠消费驱动的高增长之路似乎走到了尽头,全球过剩的产能只有寄望于新兴市场的消费者来买单,也就是说哪个国家的产品在新兴市场卖得越好,哪个国家就越可能在这种新常态下脱颖而出。这就是为什么在整个西欧,表现最好的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德国和瑞典,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的大企业都注视着中国消费者的钱袋子。

篇6

国家统计局10月15日的数据显示,9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9%,较8月下降0.1个百分点;而先期亮相的9月PMI和外贸数据也双双显现向好趋势。虽然已公布的数据中不乏亮点,但对于投资人而言更为关注的是,利好数据营造出的趋暖环境能否让低迷已久的投资市场“由阴转晴”?对此,国投瑞银基金推出的业内首个一站式基金投资解决方案——“投基气象站”日前指出,10月份股债两市仍以多云为主,其中股市方面,刺激性经济政策表明政策维稳的意图强烈,随着宏观经济出现企稳迹象,基建为代表的投资将显著上升,建议关注业绩持续高增长的TMT、医药板块以及周期股阶段性估值修复的机会;债市方面,经济整体下行幅度已有所缩减,央行预计会持续通过逆回购、下调存准乃至降息保持资金面宽松局面,建议投资者提高中高评级信用债持仓比重。

基于以上投资环境,国投瑞银基金“投基气象站”推出了三类不同风险偏好的资产配置方案。以积极型投资者为例,在A股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一次性或组合形式配置今年以来表现突出的国投瑞银新兴市场基金,并可在组合中适当配置国投瑞银中证下游消费与服务指数基金,以期发挥下游行业的防御特征和补涨潜能。

三季度海外市场股指持续走高,QDII基金业绩亦表现亮眼。据Wind数据显示,51只QDII基金(不包括今年新成立基金)三季度平均收益达6%,其中国投瑞银新兴市场涨幅达8.95%。该基金经理汤海波表示,短期来看,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探底的过程仍在继续,上市公司的赢利预期仍存在下调压力;但另一方面,9月份以来欧洲央行以及美联储的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力度均超过市场预期,可能导致资金回流到新兴市场股市等风险资产,助推股市的表现,因此我们对新兴市场未来走势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对于稳健型投资者而言,国投瑞银基金10月“投基气象站”主打星和定投推荐,分别为择时择股能力较强的国投瑞银稳健增长和今年以来业绩持续领先的国投瑞银新兴产业这两大混合双星。据晨星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国投瑞银新兴产业混合基金今年以来累计净值增长率达11.10%,在87只标准混合型基金中业绩排名第一;另据海通证券的超额收益排行榜显示,该基金过去6个月和3个月的超额收益率分别为13.13%和6.25%,均位列同类基金之首,而同期沪指跌幅分别为7.81%和6.26%,尤其在当前经济增速减缓、传统产业难寻亮点的背景下,该基金凭借对行业景气度的前瞻判断及新兴产业成长股的深入挖掘,在弱市中逆势突围。

篇7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悖论;新兴市场国家

一、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资本流动悖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的主导下,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成为由各个国家、国际组织等宏观主体和各国的跨国公司、跨国银行、机构投资者等微观主体所组成的力量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的历史进程。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资本流动的全球化、金融机构的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其中资本流动的全球化是金融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国际资本流动是金融全球化发展最显著的经济现象。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国际资本流动在总量上非常丰富,其规模增长也十分迅速,但在全球的分布却很不平衡。在金融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日益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征和趋势。这种集中在宏观上表现为少数发达国家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控制和主导;在微观上表现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跨国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对资本的掌握与运营。无论作为投资国还是东道国,发达国家都处于主体地位,拥有国际资本总量的大部分;而无论是跨国直接投资活动、证券投资交易,还是债务资本的借贷,大多数都是由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或金融机构操作和运行。

可见,尽管金融全球化在近些年来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从某方面来说,它还远未完成。正如奥博斯特菲尔德和泰勒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所提到,金融全球化主要局限在富国。虽然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的确大大增加,但主要是北-北流动,也就是说,从富国到富国(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不是北-南流动,从富国到穷国。大多数国际资本流动是富国之间的资产交换而且主要是为了资产多元化目的而进行。资本流动使富国的人通过持有其他富国的资产而能将所有的蛋放入不同的篮子,资产分散从而减少风险。国际资本通常没有流向穷国并按我们所预期的那样促进他们的发展。理论上,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的全球化可以使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发展中国家放开资本流动以后,可以促使资本从富国流向穷国,因为穷国的资本回报率更高。我们知道,劳动力在穷国相当便宜,因此会认为资本在穷国将特别具有生产性。穷国的工厂利润是如此巨大,在那里工资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因此资本应该在穷国有非常高的收益。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增长理论,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支配下,资本将流入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预期有大量资本从富国(资本收益低些)流向贫国(资本收益高些)。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卢卡斯所指出的那样,国际资本流动的这一特点是个悖论:为什么资本没有从富国流向穷国?

尽管近年来流向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有了显著增加,但是资本主要还是在资本收益相近的富国之间流动。流向新兴市场国家的私人资本在20世纪90年代急剧增加,而且现在以每年超过三千亿的规模流入,这听起来似乎很多,但是这只占全球私人资本流动总额的五分之一。如果将政府也算进来的话,最近的发展更令人吃惊。在过去30年里,资本并没有系统性的从富国流向穷国。而且自2000年以来,大规模的资本出现了反方向的移动。实际上,新兴市场国家一直在向富国输入资本。美国人从国外购买的商品与服务比他们向国外出售的商品与服务要少,因此现在美国政府的贸易与经常项目账户有七千亿的巨大赤字。这些赤字是由外国贷款来融通的,其中新兴市场国家每年向美国提供大约二千亿美元。如中国政府已经积累了超过1万亿的外国资产,现在是美国国债全球最大的持有人之一。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平衡的规模有所下降,但资本仍持续的从穷国流向富国。还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北-南资本流动占总资本流动的比重,远比不上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全球化的第一个阶段)时期北-南资本流动占总资本流动的比重。如1914年,阿根廷大约一半的资本是由富国所提供的,特别是英国。现在,阿根廷资本中由外国所提供的不到6%。这种资本流动方式的改变并不只限于阿根廷。1913年,全球超过25%的外国资本流向人均收入不到美国人均收入五分之一的那些国家;1997年,这一数字降到大约5%。因此,尽管全球化促进了资本的快速流动,但是资本流入更多的仍然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

以上这些数据表明,金融全球化远未完成,新兴市场国家还远未融入到全球金融体系中。而现实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以汹涌澎湃之势迅猛发展。可以说,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全球化的推动。新兴市场国家该如何对待金融全球化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新兴市场国家的应对之策

(一)正确认识与对待金融全球化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贸易和信息的全球化已经使得地球上的很多人摆脱了极端贫困。在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全球化使穷人的劳动力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多的财富,并且从总体上来说,为世界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和稳定。没有金融全球化,新兴市场国家将不能发挥其潜能,他们的持续贫困将会引起进一步的不稳定以及与其他国家政治关系的破裂。尽管金融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与减少贫困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金融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它也会给一个国家及其公民带来破坏性的经济危机。近来新兴市场国家出现的危机生动的阐释了金融全球化的收获与付出,并且为那些希望成功融入全球化的国家提供了一些警戒性的教训。不管你是否喜欢,金融就是全球化的。不管怎样,金融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魔鬼已经逃出了瓶子,我们必须找出与之平安相处的办法。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应该认识到金融全球化不仅是危险,也是机会,正确认识与对待金融全球化,才能趋利避害。

(二)开放金融市场,改革金融体系,充分利用金融全球化带来的益处

金融全球化,意味着向外国资本以及外国金融机构开放市场,只要开放程度足以使进入的外国资本和外国机构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那么金融全球化会是促进金融发展的重要的体制改革力量。如果国内企业能从国外或者从在不发达国家建立分支机构的外国金融机构借贷的话,那么国内的金融机构会开始丧失许多老顾客。国内金融机构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必须寻找新顾客,将资金贷给他们。为了达成目标,他们需要有好坏信用风险的信息并且还要跟踪调查借款者以确保不承担额外的风险。从而国内的金融机构发现他们需要支持体制改革,如更合理的会计标准和信息披露要求,这可以让他们更容易地获得他们将资金贷出时所需要的信息。国内金融机构会认识到有必要改进法律制度,这样他们能够实施约束性条款或者如果借款人违约能够索要抵押物。因为全球化,国内金融机构会支持法制改革,因为这不仅有助于他们获得利润而且可以巩固他们的产权,这对于投资有着直接的激励作用。当外国金融机构进入一个国家,国内金融机构必须更有效率才能生存,而事实也是如此。外国金融机构带给国内金融市场带来好的做法,如从他们过去经验中习得的专业知识,而且有可能促进对国内金融机构的技术转移。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有助于国内谨慎监管的改进,因为监管人员看到那些被成功运用到外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方法后,会坚持这些方法应该在国内金融机构中采用。外国金融机构还将充当机构改革的支持者,旨在改进金融市场信息质量,因为作为外来者,他们不可能获得和国内金融机构同样的内部信息。尽管,金融全球化最重要的好处就在于促进金融发展,但这是间接的,金融全球化还有一些附加的直接好处。如允许外国资本进入国内金融市场,可以增加可用性资金,这又必然会增加资本的流动性并降低资本成本,这样会刺激投资与经济增长,而这种经济增长的的确确已经在那些对外国资本开放股票市场的国家中产生。

三、结束语

金融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新兴市场国家要获得经济上的起飞与发展,就不能脱离全球化,而应该继续加强对外开放,将其金融体系融入到金融全球化进程之中,否则会更加落后与被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国际地位,改善国际资本流动现状,争取应有的权力和利益,谋求与发达国家的利益平衡。

参考文献:

1、Mishkin, Frederic S.Why We Shouldn’t Turn Our Backs on Financial Globalization[J].IMF Staff Papers,2009(56).

2、Obstfeld,Maurice,Alan M. Taylor.Global Capital Markets: Integration, Crisis and Growth[M].Cambridge,United King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3、Lucas Jr.,Robert.Why Doesn’t Capital Flow from Rich to Poor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80).

4、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下一轮伟大的全球化:金融体系与落后国家的发展[M].中信出版社,2007.

5、杨红.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利益的分配[D].吉林大学,2007.

篇8

从2007年10月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式爆发,到2008年10月雷曼兄弟公司倒闭,LVMH的股价从89欧元掉到了45欧元。而法国的著名珠宝品牌“宝格丽”的股价,从10欧元跌到了4.3欧元,跌幅之大令人咋舌。同样在这段时间内,瑞士奢侈品集团历峰的股价从83瑞郎跌到38瑞郎……

此次金融危机中,欧美各国受打击最大的就是金融领域和私人消费领域,资金流动的停滞与消费信心的崩解,率先影响到了大型零售业。然而,就在全球股价一片下跌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异类”――爱马仕。

2007年初,当各大奢侈品股价已经逐渐下行的时候,爱马仕却开始转身向上。它从1月下旬的60欧元处一路上扬,在金融危机四处延烧的时候,爱马仕股价却一直是逆势上涨。尤其是当危机发展到顶峰,即雷曼兄弟公司宣布倒闭之后的那几天,全球股市一片哀嚎,所有指标股基本都直线向下。此时此刻,唯有爱马仕仍持续上涨,甚至还频创新高,最后终于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的半个月后(10月1日),来到了它的历史最高位118.8欧元。

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波横扫一切的金融风暴中,为何只有爱马仕能够身处暴风圈而不被扫到?当所有的企业都不被投资人看好之时,爱马仕究竟是什么地方得到了投资人的认同?

在此,我们不妨拿LVMH来做个参照。当初,LV与其他品牌合并成立LVMH集团时,它的掌门人阿诺特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即使花30年去培育一个奢侈品牌也是值得的,因为它可以抵御风险。”20年过去了,此话言犹在耳,可LV抵御住风险了吗?看来是没有,否则股价何来腰斩呢?重点是,为什么会这样?

这让我想起了阿诺特的另一番话。就在金融风暴发生前夕,阿诺特在一直播节目颇为自豪地对主持人说,虽然LVMH全球增长只有百分之十几,但新兴市场和美国市场却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几。他的意思显然是要表达,LVMH这几年将重点放在美国与新兴市场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尽管这两个数字表明,LVMH在传统的欧洲市场是负增长,但阿诺特显然对此毫不在意,因为他对美国和新兴市场的成长非常有信心。

大约就在同时,爱马仕的现任总裁托马斯却对外表示,尽管爱马仕在新兴亚洲的业绩成长每年都翻番,但他们认为今后将很难再有这样的高成长。因而爱马仕未来并无打算在这些地区大幅扩张,就以中国为例,今后3年内最多再开3~4家店。爱马仕将把重点放在法国国内,注重发展本地客人,不依赖游客消费。

至此,金融危机中LVMH股价腰斩与爱马仕股价翻番的原因就昭然若揭了。自从次贷危机爆发后的一年多来,受冲击最大的,不就是新兴市场和美国吗?何况美国还是这场危机的策源地呢。

其实,倒回危机发生之前,当你听到阿诺特以美国和新兴市场为荣,却对传统的欧洲市场弃若敝屣的时候,当你看到法国的LV旗舰店里那乌泱乌泱的亚洲人面孔,而法国人自己已经以背LV为俗的时候,你就该知道,这只股票差不多走到头了。次贷也好,“雷曼”也罢,那不过都是导火索而已。LVMH无法避开风险的真正原因,是只注重业绩数字,选择高成长地区加速扩张,轻易深入泡沫而不自知。这样的企业,一旦有危机来临,投资人自然也会对它弃若敝屣。

篇9

尽管环球股市今年的开局只能用“愁云惨雾”来形容,但随后数月市场突然出现起色。目前,市场基本一致认为,在积累了前期的大幅升势之后,股市很有可能会在短期内出现调整。

可是,关于中期前景的展望,环球投资者们的看法却大相径庭,争论焦点就在于,股市是否已经跌至此轮衰退周期的最低位?

宏观经济数据见底?

在环球投资者当中,有相当大的一批人认为,股市已经见底,他们所持的第一条论据就是,当前的股价已基本消化了所有坏消息。“见底论”者认为,既然经济的坏消息已经层出不穷,这场危机对经济可能造成的伤害应已明朗化,并已反映在股价之中。其中有部分特别乐观的分析师甚至认为,牛市已在酝酿当中,他们乐于看见经合组织对二季度经济作出黯淡展望,认为经济学家们既已变得如此悲观,未来形势反而可望否极泰来。

“见底论”者相信,即使没有好消息,只要坏消息逐步减少,也能支持股市反弹。这种理论颇具吸引力,而且在部分情况下也确实成立。但如果据此来判断股市未来的走势,仍然面临一个艰难的问题:环球宏观经济真的已经到达或正在接近最差的时刻吗?

经合组织对于各国的经济展望,恐怕无法给人安慰。

该组织预计,环球实质本地生产总值2009年将下跌2.7%,2010年也只增长疲弱的1.2%;美国及欧元区今年预计将分别倒退4.1%和4.0%,而明年的实质增长亦将为零。经合组织又指出,未来经济复苏的动力将有赖于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巴西和印度。

相关研究发现,金融状况紧缩通常需要四个至六个季度,方能对本地生产总值增长产生完整影响。由于此次金融紧缩最严重的阶段发生在2008年三季度,因此企业借贷成本升高、银行借贷标准大幅收紧,以及房屋和股票价格下跌对家庭财富所造成的负面作用,所有这一切影响目前还未完全展开。该组织认为,这些困扰将在2009全年成为沉重的负担,令2010年上半年的复苏亦将非常疲弱,其中“工业七国”的经济将低于潜在增长率。假如这种悲观展望变成现实,那么,股市之前的反弹就可能只是一场海市蜃楼。

另外,发达经济体的消费支出,也将是影响经济走势的一个关键因素。作为经济衰退周期的典型特征,房屋价值下降、就业不稳定性升高、可支配收入下跌,以及个人被迫减债等,都将在2009年全年继续困扰消费者。经合组织预测,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工业七国”今年的消费支出将下跌1.2%,明年的增长则将为零,而这将成为“见底论”者所要面临的最大压力。

企业盈利动力见底?

“见底论”者的第二条论据是,企业盈利动力似乎已有改善趋势。在此前的经济周期中,一旦企业盈利动力显示出明确的见底信号,即使当时经济衰退的最后阶段仍在展开,股市都会迅速开始复苏。比如,标准普尔500指数就曾在1970年、1974年、1980年、1982年和1991年触底反弹,而那些时候距离美国失业率见顶仍还有相当长的时间。

有一个现象正令环球基金经理们感到万分欣喜,那就是主要地区的企业盈利动力,在连续数月的同步恶化之后,其负面程度已开始略微减缓。在发达经济体中,机构经纪人预测系统的共识预测显示,美国及欧元区盈利评级的上调/下调比率在0.20倍水平趋稳。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市场出现好的数据,只是坏的程度有所降低。事实上,预测评级下调的次数仍然是上调次数的5倍之多。

“见底论”的支持者们希望,企业盈利能在当前水平见底、回稳,然后在下半年开始改善。但这种希望能否变成现实,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前盈利预测的调整,是否已经追上世界贸易及工业生产急剧下滑的速度,又或者盈利动力尚未调整完毕,未来还会再爆发出一轮评级下调潮。

在“工业七国”当中,英国现时的盈利动力比率最佳,盈利评级上调/下调的比率为0.40倍,而日本最差为0.12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的盈利动力仍保持相对强劲的势头。以绝对值计,新兴市场总体的盈利评级上调/下调比率高于发达经济体,为0.36倍,而新兴亚洲的比率更高达0.38倍。日益明显的迹象显示,这些地区的盈利动力正在进一步改善,而这正是新兴市场在年初至今跑赢其他地区的关键因素。

市账率见底?

要判断市场究竟有没有见底,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市场的估值水平。很多媒体评论都强调,股价已经跌至极低水平。但是,由于2009年的盈利前景尚不明朗,使用市盈率或十年平均每股盈利,已无法准确衡量股价的高低。惟有市账率,因为计算经过审计的公司净资产账面值,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经验显示,假如市账率跌至接近1倍,只要这家公司不倒闭,该股价就可被视做绝对低位。按照这个标准去看,环球股市目前的平均市账率约为1.42倍,比较2007年上半年的2.5倍已大幅降低。其中部分市场更显示极度价值,比如欧洲(不包括英国)的市账率约为1.14倍,日本约为1.05倍,而中国香港更是低廉到仅0.96倍。投资理论认为,只要企业盈利能最终复苏,并且不再出现新的毁灭性风险,那么以五年至十年的投资期限来看,上述这些市场的投资价值已非常具有吸引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股的市账率仍然高于环球平均水平,约为1.75倍。过去美国的股价偏高,可以解释为美国企业拥有较强增长率所致,但现在,这个理由恐怕已很难继续成立。

另外,新兴市场的市账率约为1.44倍,接近环球均值。但在新兴市场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差别很大。比如,新兴亚洲的市账率约为1.48倍;新兴拉丁美洲则偏高,为1.72倍左右;而新兴欧洲仅为0.97倍,反映了俄罗斯、匈牙利和波罗的海国家所面临的严峻宏观问题。总体而言,假如新兴经济体未来五年的本地生产总值增长,能够继续超过成熟国家,那么,新兴股市的市账率就有机会对成熟股市保持溢价,支持新兴市场的表现持续跑赢成熟股市。

首季度基金流向

正当很多投资者为市场见底的争论莫衷一是之时,我们可以来观察另一项关于最新投资趋势的有用指引,那就是环球股票基金的投资流向。

EPFR数据跟踪环球总额高达11万亿美元的投资资产,该数据近期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在2009年一季度,股票基金净流入的最大目的地居然是日本,共录得34亿美元。这个结果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是,假如投资者寻求的是价值股,以及传统上较早复苏的周期股,那么日本股市在这两项中的排名的确颇为靠前。

另一个受惠于环球基金投资流向的市场是新兴市场,一季度共录得32亿美元的净流入。从我们之前的论述来看,这个选择并不难理解,投资者显然是受到新兴市场以下这些因素的吸引:区内的盈利动力相对发达经济而言较为强劲,银行资产也较为雄厚,同时新兴市场未来很有可能将保持健康的实质增长率。

不过,在看好新兴市场总体前景的同时,投资者显然也对潜在的风险感到十分紧张,因此虽然部分新兴市场基金于季内获得大量申购,也还有不少基金出现赎回。一季度,资产配置最分散的环球新兴市场基金,共录得45亿美元资金的买入,但投资较为集中的新兴欧洲、中东及非洲基金有11亿美元沽出,亚洲的区域基金也录得8亿美元资金的流出。其中较为奇怪的是拉丁美洲基金,竟在一季度录得10亿美元净流入,惟一的解释可能是巴西市场较有吸引力。另外,虽然中国市场继续表现良好,但亚洲区域基金所吸引到的资金流并非特别强劲。

在地球的另一边,欧洲在数月来首次录得净流入,为5亿美元。我们对此应密切留意,观察这是否代表一项新趋势的开始。但令人沮丧的是,美国和环球股票基金继续出现大量赎回,分别录得478亿美元及72亿美元的流出。

投资仍应谨慎

尽管造成信贷紧张的根本原因正在被解决,但银行体系内的问题仍然盘根错节。本集团环球货币团队的内部研究发现,关于英国及美国的指标正在回升,但欧元区及日本依然疲弱。这就说明,环球政府积极的放宽政策已开始产生效果,但不同国家的情况目前仍参差不齐。

我们认为,财政刺激方案的影响将在今年二季度逐渐渗透到实质经济,而美国按揭利率的下降,也显示货币供应终于开始放松。不过,要确认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见底仍为时过早。假如银行“有毒资产”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经济将很难出现有意义的持续复苏。在此期间,我们应当密切留意一些关键数据,包括世界贸易趋势、库存/船运周期、机构经纪预测系统的盈利数据,以及美国和欧元区的银行放贷量等。

在环球经济衰退见底,以及盈利动力环境改善的迹象更加明朗之前,投资者都应保持谨慎态度。今明两年企业盈利复苏及经济增长的速度,可能会比当前的共识预测更加缓慢。

篇10

2010年第三季度以来,受制于短期利好因素逐渐消失、财政巩固计划的增长抑制效应逐步显现以及不确定性上升的综合影响,全球经济未能延续上半年超预期反弹的势头,复苏动能减弱,市场对第三季度和下半年主要经济体及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下调。根据2010年10月初IMF在《全球经济展望》中公布的最新数据:2010年全球经济有望实现4.8%的年度增长,鉴于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高达5.25%,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长水平将较上半年显著回落。在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下降,复苏渐进性与曲折性进一步显现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复苏差异性也进一步扩大。

分区域看,美国经济复苏力度明显下降,欧洲经济反弹小幅超出预期,日本经济复苏后劲不足,温和通胀和较高失业构成了发达经济体的共性特征,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复苏势头则依旧强劲。2010年前三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的实际值和预估值分别为3.7%、1.7%和2.0%,经济增长引擎从库存周期和政策驱动向消费和贸易联合驱动逐步转换,复苏动能下降导致劳动力市场持续萎靡,7-9月美国失业率分别为9.5%、9.6%和9.6%,而宽松货币政策则并未导致物价水平大幅上升,7-9月美国CPI同比增幅分别为1.2%、1.1%和1.1%。2010年前三个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的实际值和预估值分别为0.8%、1.9%和1.9%,复苏基调初获确认,欧债危机的逐步企稳和德国经济的强劲反弹让欧元区整体经济表现小幅超出市场预期,但欧债危机风险尚未消除,财政巩固计划在部分国家的推行遇到较大的社会阻力,失业率持续高企,7-8月欧元区失业率均为10.1%,通胀压力也小幅加大,7-9月欧元区CPI同比增幅分别为1.7%、1.6%和1.8%。2010年前三个季度,日本经济增长率的实际值和预估值分别为5%、1.5%和2.2%,工业产值增速较前期明显回落,出口则大幅受累于日元汇率走强,但就业形势有所好转,7-9月日本失业率分别为5.2%、5.1%和5%,通货紧缩并没有明显缓解,7-9月日本CPl同比增幅分别为-0.9%、-0.9%和-0.6%。2010年第三季度,新兴市场继续强劲复苏,复苏力度较上半年小幅减弱,亚洲继续引领新兴市场经济快速复苏,除中印稳步复苏外,新加坡经济在制造业快速增长的推动下前三季度大幅增长16.9%、19.6%和10.3%;此外,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和工业生产反弹带动巴西和俄罗斯经济出现快速复苏,而非洲和中东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复苏力度则相对较弱。

在全球经济复苏渐进性、曲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显现的背景下,全球政策调控风格从“退出为主”转向“工具轮转”。受制于欧债危机后财政巩固必要性的上升,财政政策的操作空间大幅缩小,刺激性政策工具从财政政策轮转至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美欧发达经济体的宽松货币基调进一步增强,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性汇率贬值现象也初步显现。

展望未来,鉴于全球经济复苏动能还将进一步下降,短期内全球政策调控的大方向还将综合考虑刺激性和平衡性,整体风格从“退出为主”向“工具轮转”的转变还将持续,财政政策以兼顾财政巩固和温和扩张为基调,货币政策以适度宽松为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