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关系

篇1

关键词: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区位商;甘肃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113-03

50多年来,甘肃省基于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的相对优势,加强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后续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材料工业基地[1],矿产资源的开发有力地支持了甘肃省经济的发展,资源型产业因此也在甘肃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矿产资源及其产业的现状和特点

截止2005年底,甘肃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种,下同),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97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5种、非金属矿产53种、水气矿产2种。在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居全国第一位的有10种,为镍、钴、铂、钯、锇、铱、钌、铑、硒和铸型粘土;居全国第二位有3种,为铬、铍、普通萤石;居全国第三位有4种,为锌、金、碲、红柱石;居全国第四位有3种,为铅、冶金用石英岩、重晶石;居全国第五位有5种,为锑、钒、芒硝、稀土、水泥配料用砂。

甘肃省探明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较重要地位,探获矿种多,主要矿产种类齐全,资源组合优势明显;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具有比较优势,资源储量分布集中;多组分综合矿床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综合利用程度较差;有些重要矿产如铁矿、磷、硫铁矿等贫矿多,难采、难冶的矿多,富矿少;探获资源储量的矿产以中小型为主,大型矿床少;一些常用大宗矿产如石油、天然气、铜、硫等的资源储量不足,又存在结构性缺陷。

2.矿产资源产业在甘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949年以来,甘肃在全国的经济布局和地域分工上,被确立为国家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因此,甘肃的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尤为突出,矿业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和贡献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矿业在甘肃处于基础地位:一是矿业产值和矿业增加值在工业产值中和工业增加值中均占有较大的比重;二是矿业产业的延伸和与矿产资源为依托的相关产业从总体上推动着甘肃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在甘肃经济结构尤其是第二产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甘肃省第三产业相当大的部分是由矿业所产生的产业链效应形成的,比如,第三产业中的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等相关产业都离不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3.矿产资源产业结构分析与评价

偏离-份额分析法[2] (Shift-Share Method,缩写为SSM)基本原理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更大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Nj)、结构偏离分量(P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j)。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甘肃省矿业产业相对增长率为0.8820,增长速度低于全国。2000~2005年甘肃省的矿业产业工业总产值增加890.2181亿元,这些增加值中有144.7702亿元来自全国平均增长。结构偏离分量为937.3407亿元,即结构性因素是甘肃省矿业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竞争力偏离-份额为191.892亿元,竞争效果指数为0.8791,说明矿业产业增长速度慢于全国,主要是由于竞争力因素的负面影响较大,矿业产业竞争力明显不足,导致甘肃省矿业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

甘肃省Nj>0,Pj>0,Dj>0的产业部门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说明仅有这两个部门工业产值增长速度超过全国矿业相应部门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部门内部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在全国矿业产业发展中具有竞争优势。在甘肃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竞争力偏离分量却为负,说明这些部门内部的结构还比较合理,但在在全国矿业经济发展中竞争能力较弱。尤其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总偏离分量为-13.6791亿元,开发应用研究不够,经济效益普偏低,资源优势未能形成经济优势。

4.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区位商分析

随着人口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甘肃省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更加强劲,矿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可以预见,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甘肃省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矿产资源产业。

数据来源:《甘肃省统计年鉴》(2001-2006),《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6) 本文用区位商指标分析甘肃省矿产资源产业进行分析。某区域某部门的区位商大于1,说明该部门在该区域的相对集中度比较高,对于本区域的发展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是基础部门,区位商值越大,则研究区域在该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高[3]。表3是2000~2005年甘肃省矿业产业增加值区位商。

甘肃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未形成基础部门,但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区位商却显著大于1,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2.82上升到2005年的6.50,表明甘肃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相对优势在迅速上升。甘肃省石油、天然气资源不丰富,人均石油占有量不足10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依赖外省供给。青海油田年原油产能222万吨、天然气17.8亿立方米(截至2004年),通过已经投入使用的涩北――敦煌、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管道,部分资源已经输往甘肃。目前新疆境内的克拉玛依、塔里木、吐哈三大油田年产量已超过 2000 万吨,区域内的原油产能远远超过其加工消费能力,每年原油出疆量 1080 万吨,随着乌鲁木齐――兰州 1000 万吨成品油管道、鄯善――兰州 2000 万吨原油管道的生产运营,甘肃省加工所需油气资源即可得到满足。

甘肃省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区位商明显小于1,未形成基础部门,这是因为甘肃省黑色金属矿产以小型为主,且矿石质量欠佳,贫矿、难选矿、复杂矿多,富矿很少。但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区位商大于1,在全国具有相对优势。甘肃省铁矿石消费单位主要是酒钢公司所属企业,其外购矿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现已占总消费量的50%左右。甘肃省富铁矿十分短缺,目前主要由酒钢开采黑鹰山铁矿和外购大量富矿予以解决。中、远期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投资开发新疆哈密地区富铁矿;二是向俄罗斯或哈萨克斯坦购进富矿石,或投资开发哈萨克斯坦铁矿。

甘肃省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区位商均显著大于1,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但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区位商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3.89下降到2005年的2.14。甘肃省有色金属资源储量十分丰富,铅锌、镍、锑等,按现有能力,一般均可保证30年或更长时期的需求。未来冶金工业的发展将是金属合金的冶炼技术的创新,提高材质性能的收益将远大于提高产品数量的收益[4]。目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金属材料的消费结构向高层次转化,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保持较强的增长趋势[5]。甘肃省有色金属产业应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优化延伸产品产业链,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新产品,使现有的粗放型的初级产品上升为市场需要的高附加值产品。

甘肃省非金属矿采选业的区位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4.19下降到2005年的0.84,表明甘肃省非金属矿采选业的相对优势在急剧下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区位商小于1,未形成基础部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区位商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1.32下降到2005年的0.70,表明甘肃省非金属矿制品业的相对优势在下降。甘肃省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多,非金属矿产矿山数量占总量的76.84%,但人均产值低,多以原矿或初级产品投放市场。随着世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高新技术的发展,非金属矿产在环保、节能、电子通讯、高档建材等领域显示出广阔应用前景,应对价格低廉的原矿和初加工产品进行超细、超纯、改性、合成等工艺处理,这样将形成极高的附加经济价值 [6],资源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5.对策和建议

5.1 全面规划、科学管理、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7]。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工作,实行综合勘查、综合开采、综合利用,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得到合理有序开发和充分利用。实施资源增值战略,延长产业链,使资源加工增值,提高资源型产业的综合效益。

5.2 加大非金属矿产开发力度

甘肃省为非金属矿产资源大省,非金属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但是矿山采掘技术装备落后,开采规模小,不但环境污染严重,而且竞争力弱;加工落后,产品单一,大多数以原矿或初级产品出售;综合利用和应用研究差。甘肃省在巩固发展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应加快非金属矿物深加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步伐,扩大非金属矿物制品的深加工和出口,提高甘肃非金属矿业的竞争力。

5.3 开辟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甘肃省矿产资源既有总量不足,又有结构性短缺,而临近省区及国外资源对甘肃资源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甘肃省在用好省内资源的基础上,应充分扩大矿产资源领域的省外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利用省内外、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通过市场调节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采取多种方式以有效利用省外、国外矿产资源,并积极开拓省外、国外矿产品市场。

5.4 依靠科学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促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矿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把科技创新与甘肃矿业发展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加大矿业技术改进和科研投入,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创新,及时吸收、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扩大产业规模,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5.5 促进矿产资源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甘肃省自然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脆弱,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致使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矿产,生态环境的退化已成为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使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之间有机结合,协调发展[8]。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甘肃省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2]崔功豪, 魏清泉等. 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8-72.

[3]王铮,李刚强等.中国新经济产业区域专业化水平分析[J].地理学报,2007,(8):831-839.

[4]蒋毅.论甘肃矿产资源接替与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J].甘肃冶金,2005,(9):16-19.

[5]王波.湖北省金属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7):327-331.

[6]姚书振,胡立山.湖北省矿产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地球科学,1999,(7):344-350.

[7]张翔,牛洪斌,李海林.甘肃省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对策探讨[J].甘肃冶金,2005,(1):1-4.

篇2

有色金属作为国际上流通量较大的大宗产品,近年来其价格的频繁剧烈波动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从有色金属国际贸易的交易量数据看,中国、美国、巴西等20个国家是有色金属国际贸易的主体,贸易量较大的是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本文选取了国际贸易中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的主要进口国和出口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供需、实体经济和货币金融三个维度选取变量,运用国家之间构成的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分析四种有色金属价格的波动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价格的脉冲响应函数,比较分析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不同。研究发现:①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均受国内生产总值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供需因素对有色金属价格产生长期的影响,货币供给量对有色金属价格的影响短暂而剧烈;②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量与铜价的波动密切相关,货币供应量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与铝、铅、锌价格的波动密切相关;③有色金属主要贸易国的各个变量对铜、铝、铅、锌价格波动的贡献程度不同。铜贸易国的贸易量对铜价波动的贡献度要高于其他有色金属贸易国家;铝、铅、锌贸易国家的金融因素对铝、铅、锌价格的影响要强于铜贸易国家。最后,本文从进口国角度对中国有色金属进口提出了建议:中国是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的最大进口国,应密切关注有色金属价格走势,建立健全有色金属价格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快对有色金属价格波动的反应速度,利用金融手段避险趋利。

关键词有色金属价格;影响因素;分矿种比较;P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7-0035-11DOI:10.12062/cpre.20170461

有色金属矿产品是国际上流通量较大的大宗产品,其市场变动与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息息相关。2000年至2008年间,中国铜、铝、铅、锌消费量分别由295万t、518万t、117万t、200万t增长至983万t、2 196万t、470万t、596万t,占全球消费量比例由19.3%、18.9%、17.3%、21.2%增长至47.05%、47.3%、43.25%、45.2%。同时,有色金属矿产品国际价格也不断攀升,铜、铝、铅、锌国际价格不断冲破历史高位。2008年金融危机后,金属矿产品国际价格大起大落,波动剧烈。2011年以来,在国际大宗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的背景下,金属矿产品价格也不断下跌。截至2015年12月,全球矿业活动指数(PAI)已跌至39点,达到前3年的最低位;SNL金属价格指数也几乎下行至前3年来的最低点。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所必须的基础性原材料,我国大部分的有色金属原矿依赖进口。有色金属国际价格的大起大落,不利于我国的资源安全战略,也不利于淘汰有色金属行业落后产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因此,研究有色金属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对维护我国资源安全、支撑资源全球配置战略和促进矿产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影响有色金属国际价格波动的因素有哪些?作为有色金属供给方和需求方对有色金属价格波动的影响又有哪些不同?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现有研究影响有色金属国际价格波动因素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供给因素影响有色金属价格波动。有色金属属于资源类产品,具有资金、技术投入等投入要素密集型的特征。有色金属生产国的开采工艺的提升、资金实力的强弱、国家管控策略的松紧,都将显著影响有色金属价格波动。②需求因素影响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影响有色金属价格波动的需求因素体现在多个方面。随着需求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的推进,不同阶段对有色金属的需求重点会发生变化,这将对有色金属价格波动产生冲击。③货币金融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近年来有色金属金融属性不断加深,伦敦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和纽约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均上市了相关的期货、期权产品,交易量一直保持平稳提升态势。以伦敦期货交易所为例,2015年,LME铜交易量为10.3亿t、铝15.6亿t、铅3.2亿t、锌7.5亿t,而当年全球的实际贸易量仅分别为857万t、1 184万t、183万t、396万t,交易量分别为当年实际贸易量的120倍、132倍、168倍、190倍。大量投机资金的涌入,促使有色金属价格急剧波动,助推市场价格变化。

1文献综述

有色金属作为国际市场上流通量较大的大宗产品,影响其价格的波动因素与能源、粮食等大宗产品有相似之处,也有其独有特征,国内外学者从供需、实体经济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探究。鉴于此,本文梳理大宗商品和有色金属大宗商品的有关文献,将相关观点归纳为以下 供需层面,Trostle[1]等人认为,金属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与新兴国家的需求密切相关,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较快时会引发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反之,则会导致价格的大幅下跌。Hua[2]等人发现,工业化率、美元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存在长期线性关系,得出结果是工业化率的提升引发的大宗商品需求的旺盛,促使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Cheung 和Sylvie[3]和Lalonde[4]等人认为,亚洲新兴经济体近年砭济快速发展对大宗商品的旺盛需求,是引发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因素。谭小芬等[5]运用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中国因素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驱动因素中的重要性,指出总需求是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中国因素在价格波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如发达国家显著。

实体经济层面,韩立岩、尹力博[6]建立涵盖532个经济指标的因素增强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因素,认为实体经济是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李靓[7]等人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别研究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机制,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实体经济对价格的冲击比发展国家滞后。Frankel[8]运用面板回归方法,对利率上升背景下导致有色金属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因素进行了检验。王高尚[9]通过对石油、铜、铝、镍50年价格变化趋势的分析,认为资源稀缺性和生产效率是影响其价格的重要因素。卢锋[10]等人研究了中国因素对2002―2007年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的“过热”,加剧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

货币金融方面,周伟[11]等人采用LPPL模型验证金属期货价格波动原因,得出结果是重金属期货受投机影响较大,轻金属期货受投机影响不明显。Akram[12]指出,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会导致全球市场的货币流动性增加,热钱进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引发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Anzuinie[13]等人建立涵盖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指标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发现联邦基金利率的下降会助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货币供应量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程度不显著。Landgraf[14]等人对比考察了经合组织和纳入 “金砖国家”后的经合组织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发现纳入“金砖国家”后,货币金融因素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程度显著性增强。钟美瑞、黄健柏[15]等人构建MSVAR模型对铜价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发现金融因素可以很好地解释膨胀期、平稳期、低迷期铜价的波动。

各商品关联度方面,边璐[16]等人采用VEC模型验证了10种稀土产品价格与国际金属价格所具有的整合关系。张晶[17]等人运用Johansen 协整检验与持久―短暂模型,对大米主产国中国、美国、泰国三国高中低三级大米价格变化的共有因子进行了分析,探索价格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Baffes[18]、Tokgoz[19]和Sari[20]等均证实了能源价格的上涨,会影响其他金属商品价格的变化。

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对影响有色金属矿产品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因素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对大宗商品的门类涵盖较全,包括对石油等能源大宗商品、铁矿石等黑色金属大宗产品和大豆等农业大宗商品的研究较为丰富,专门针对有色金属大宗商品的研究较少。二是对衡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尺度一致,大多数文献采用CRB指数来衡量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CRB指数具有权威性、时效性等特点,但作为综合性指数可能会缺失某种特定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所隐含的信息。三是研究的视角丰富,如从需求视角、货币金融视角、实体经济视角和商品关联度视角入手,而现有文献从贸易视角考察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论述较少。

因此,本文以有色金属大宗商品国际贸易量较大的铜、铝、铅、锌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国际上公认的期货价格为被解释变量。从贸易视角出发,选取中国、美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智利、秘鲁等20个有色金属主要贸易国家,分别考察需求国的进口量和供给国的出口量对有色金属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比较分析铜、铝、铅、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异同。

2研究方法、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2.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panel data vector autoregression,PVAR),它是基于面板数据所衍生出来的VAR系统。该模型最早是由D HoltzEakin[21]在1988年提出。随着不少理论计量经济学者对该模型的不断完善,该模型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经济领域中来处理面板结构类型的数据,孙正[22]、王美昌[23]和李颖[24]等人采用PVAR模型研究了财税改革、贸易开发和房地产价格等方面的问题。

PVAR 模型本质上是多组联立方程所构成的,包括了所有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本身及其滞后项,并将系统内的所有变量视为一个内生性系统,能够反映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变化。与普通VAR模型相同,PVAR 模型的正交化脉冲响应函数能够刻画内生系统中变量之间冲击的作用机制。 其一般形式如下:

其中,yij表示基于面板数据的外部冲击变量向量,i表示国家,t表示年度,α表示个量,β表示时间效应向量,Γj表示不同滞后期的变量系数矩阵,p表示滞后期,εit表示随机扰动向量。本文设定,yit=(Pit,GDPit,CPIit,Mit,TDit),其中P代表有色金属价格,GDPit代表i国t时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CPIit代表i国t时期消费者价格水平,Mit代表i国t时期货币供应量,TDit代表i国t时期的有色金属贸易量。

2.2变量选取

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的数据,2015年: 中国、韩国等五国进口铜2 453.84万t,占世界总进口量的85.34%,智利、秘鲁等国出口铜1 313.21万t,占出口总量的70.62%。中国、美国等五国进口铝8 432.27万t,占进口总量的89.68%,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五国出口铝9 251.08万t,占出口总量的98.17%。中国、韩国等五国进口铅861.31万t,占进口总量的72.71%,秘鲁、澳大利亚等五国出口铅795.51万t,占出口总量的72.69%。中国、韩国等五国进口锌751.21万t,占进口总量的82.15%,秘鲁、澳大利亚等五国出口锌716.32万t,占出口总量的85.56%。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15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为 73.51×104亿美元,中国、美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智利、秘鲁等20个有色金属主要贸易国的国壬产总值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合计85.12%。鉴于此,本文选取中国、美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智利、秘鲁等20个有色金属主要贸易国为全球代表,具体国家如表1所示。

被解释变量采用伦敦期货交易所三月期铜、三月期铝、三月期铅和三月期锌价格的变动率。选取伦敦期货交易所有色金属期货价格,是因为伦敦期货交易所是国际上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期货交易所,而有色金属价格也是期货定价机制,能够真实反映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

参考王安建等[25]、贾立文等[26]的研究成果,在被解释变量的选取上,从实体经济、贸易状况和货币金融方面选取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大多数研究用来考察一国实体经济水平的指标,因此,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反映实体经济层面;由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有色金属出口国较为集中,而有色金属进口国也较为集中,因此选取需求国进口量和供给国出口量(TD)来反映供求层面;消费者价格水平(CPI)能够很好反映一国的货币购买力,货币供应量(M)能够反映一国货币市场的稳定程度,因此选取这两个指标反映货币金融层面。

当一单位货币供应量的标准差波动对铜价冲击时,铜价从滞后2期开始有正的响应,到滞后4期响应程度达到0.018的最高值,随后开始下降,在滞后6期趋0。可见货币供应量对铜价存在显著的正向冲击,冲击的短期效应明显且强烈。

当一单位贸易量的标准差波动对铜价冲击时,铜价从滞后6期开始有正的响应,到滞后10期时,响应程度达到了0.022。可见铜价对贸易量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正向响应,且存在滞后效应。

3.3.2铝贸易国家的脉冲响应分析

图2是铝价、国民生产总值、消费者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和贸易量对铝价冲击的脉冲响应图,描述了一单位解释变量的标准差对铝价的冲击方向与程度。

当一单位铝价的标准差波动对铝价本身冲击时,铝价对自身的冲击呈正向响应,并且在滞后2期达到0.111的最高值,冲击响应呈持续下降的走势,在滞后10期达到0.033的最低值。与铜的情况类似,滞后10期内铝价自身波动对铝价具有明显而持续的正向冲击。

当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差波动对铝价波动冲击时,当国内生产总值受到一个外部的正向冲击后,铝价从滞后2期开始响应,在滞后5期达到0.013的最高值,随后开始呈下降走势。到滞后10期时,已下降至-0.008。可见国内生产总值对铝价持续产生冲击。

当一单位消费者价格指数的标准差波动对铝价冲击时,铝价到从滞后4期开始呈现负响应,在滞后8期开始回升,在滞后10期趋于0。可见消费者价格指数对铝价的负向冲击存在滞后性。

当一单位货币供应量的标准差波动对铝价冲击时,铝价从滞后2期开始有正的响应,到滞后5期响应程度达到0.014的最高值,随后开始下降,在滞后8期趋0。随后开始上升,到滞后10期达到0.009。可见货币供应量对铝价的冲击波动性较大。

当一单位贸易量的的标准差波动对铝价冲击时,滞后10期内贸易量对铝价的冲击较弱,铝价仅在滞后2期和滞后8期有负的响应。铝是世界上蕴藏储量较为丰富的资源,且分布广泛,因此铝贸易市场的集中度较低,供需结构平稳,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铝产能过剩,铝价相比其他有色金属价格处在低位且波动幅度较小,因而贸易量对铝价的冲击不明显。

3.3.3铅贸易国家脉冲响应分析

图3是铅价、国民生产总值、消费者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和贸易量对铅价冲击的脉冲响应图,描述了一单位解释变量的标准差对铅价的冲击方向与程度。

当一单位铅价的标准差波动对铅价本身冲击时,铅价对自身的冲击呈正向响应,在滞后2期达到0.16的最高值,并持续到滞后6期,随后冲击响应呈持续下降的走势。可见滞后10期内铅价对自身具有明显而持续的正向冲击。

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差波动对铅价冲击时,铅价的响应程度较弱,仅在滞后4期存在-0.04的负响应,其他时期均趋于0。可见铅价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响应程度较弱。

当一单位消费者价格指数的标准差波动对铅价冲击时,铅价到从滞后2期开始呈现负响应,在第5期开始负效应影响最大,达到-0.02,在第10期趋于0。可见消费者价格指数对铅价的负向冲击存在滞后性。

当一单位货币供应量的标准差波动对铅价冲击时,铅价从滞后3期开始有负的响应,到滞后7期响应程度达到-0.003,随后开始上升,在滞后9期趋0。可见铅价对货币供应量冲击的响应明显且急促。

当一单位贸易量的的标准差波动对锌价冲击时,滞后10期内贸易量对铅价的冲击较弱,铅价仅在滞后1期和滞后6期有负的响应。可见铅价对贸易量的冲击响应程度较弱,这与铝价的情况类似,但原因不同。中国是世界上铅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铅储量大国,对外依存度较低,因此铅贸易状况对国际铅价的影响较弱。

3.3.4锌贸易国家脉冲响应分析

图4是锌价、国民生产总值、消费者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和贸易量对锌价冲击的脉冲响应图,描述了一单位解释变量的标准差对锌价的冲击方向与程度。

当一单位锌价的标准差波动对锌价本身冲击时,可以看出锌价对自身的冲击呈正向响应,在滞后3期达到0.16的最高值,随后冲击响应呈持续下降的走势。可滞后10期内锌价对自身具有明显而持续的正向冲击。

当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差对锌价波动冲击时,锌价持续响应。在滞后5期达到-0.02的负响应,在滞后8期达到-0.03的负效应。可见国内生产总值对锌价产生持续的负向冲击。

当一单位消费者价格指数的标准差波动对锌价冲击时,锌价到从当期开始呈现负响应,在滞后5期负效应达到-0.04,在滞后10期趋于0。可见消费者价格指数对锌价产生持续的负向冲击。

当一单位货币供应量的标准差波动对锌价冲击时,锌价分别在滞后2期、滞后5期和滞后8期有负的响应,且响应明显。可见锌价对货币供应量冲击的响应明显且急促。

当一单位贸易量的标准差波动对锌价冲击时,滞后10期内贸易量对锌价的冲击较弱,可见锌价对贸易量的冲击响应程度较弱,这个结果同铝,铅相似。锌的单一储量较少,往往与铅伴生,因此锌价的波动特点与铅价相似。

3.4方差分解

为了解各个因素对铜、铝、铅、锌价格波动影响程度的贡献大小,量化每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本文对影响铜、铝、铅、锌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解。如表4所示,从当期到滞后10期,有色金属价格受自身变动的冲击最强,均维持在95%以上。

表4左上是铜价波动因素的方差分解结果,从滞后1期到滞后10期的结果可以看出:铜价受自身变动的影响最大,均在95%以上,但呈现下降趋势;货币供应量和消费者价格指数对铜价的影响波动较大,波动幅度分别为45%和82%;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量对铜价的影响持续增长,较第二期分别增长了5.77%和3.97%。上述分析表明,铜价受自身滞后效应变量的影响最大,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量对铜价的影响程度持续变大。

[3]CHEUNG C, MORIN S. The impact of emerging Asia on commodity prices[R]. 2007:181-224.

[4]LALONDE R, MAIER P, MUIR D. Emerging Asia’s impact on food and oil prices: a modelbased analysis[R]. Bank of Canada, 2009.

[5]谭小芬,刘阳,张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中国因素有多重要[J].国际金融研究, 2014(10):75-86. [TAN Xiaofen, LIU Yang, ZHANG M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price fluctuations: how important of China’s factor[J].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14(10):75-86.]

[6]韩立岩,尹力博.投机行为还是实际需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因素的广义视角分析[J].经济研究,2012(12):83-96. [HAN Liyan, YIN Libo. Speculation or real demand?:a multivisio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prices impact factors[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2(12):83-96.]

[7]李n,穆月英.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分组国家的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2015(10):55-63. [LI Liang, MU Yueying. Factors affecting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price fluctuations:based on comparison of group countries[J].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15(10):55-63.]

[8]FRANKEL J A. 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real commodity prices[R]. NBER, 2007:1-21.

[9]王高尚.后危机时代矿产品价格趋势分析[J].地球学报,2010, 31(5):629-634. [WANG Gaoshang. Mineral commodity prices trend in the late crisis times[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2010, 31(5):629-634.]

[10]卢锋,李远芳,刘鎏.国际商品价格波动与中国因素[J].金融研究,2009(10):38-56. [LU Feng, LI Yuanfang, LIU Liu.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prices fluctuations and China’s factor[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9(10):38-56.]

[11]周伟,何建敏.后危机时代金属期货价格集体上涨――市场需求还是投机泡沫[J].金融研究,2011(9):65-77. [ZHOU Wei, HE Jianmin. Price rises of metal future, whether market demand or speculative bubble[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11(9):65-77.]

[12]AKRAM Q F. Commodity prices, interest rates and the dollar [J]. Energy economics, 2009, 31(6):838-851.

[13]ANZUINI A, LOMBARDI M J, PAGANO P.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shocks on commodity prices[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10, 9(1232):119-144.

[14]LANDGRAF S, CHOWDHURY A. Factoring emerging market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 liquidity and commodities[J].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2015, 42(4):622-640.

[15]钟美瑞,谌杰宇,黄健柏,等.基于MSVAR模型的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非线性效应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6(4):45-53. [ZHONG Meirui, CHEN Jieyu, HUANG Jianbai, et al. Nonlinear effect studies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nonferrous metals price fluctuation based on MSVAR Model[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16(4):45-53.]

[16]边璐,张江朋,宋宇辰,等.国际金属价格指数、广义需求与中国稀土产品价格[J].资源科学, 2014(3):92-93. [BIAN Lu, ZHANG Jiangpeng, SONG Yuchen, et al. Foreign metals index, general requirement and prices of Chinese rare earth products[J]. Resources science, 2014(3):92-93.]

[17]张晶, 周海川. 国际大米价格互动性与中国粮食安全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10):163-169. [ZHANG Jing, ZHOU Haichuan. Interactiv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price for rice and the study on food securit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4(10):163-169.]

[18]BAFFES J. Oil spills on other commodities[J]. Resources policy, 2007, 32(3):126-134.

[19]TOKGOZ S. The impact of energy markets on the EU agricultural sector[R].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2008.

[20]SARI R, HAMMOUDEH S, SOYTAS U. Dynamics of oil price, precious metal prices, and exchange rate[J]. Energy economics, 2010, 32(2):351-362.

[21]HOLTZEAKIN D, ROSEN H S. Estimating vector autoregressions with panel data[J]. Econometrica, 1988, 56(6):1371-95.

[22]孙正, 张志超. 流转税改革是否优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5(7):74-89. [SUN Zheng, ZHANG Zhichao. Whether the turnover tax reform optimiz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national income or not[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15(7):74-89.]

[23]王美昌, 徐康. 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基于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11):52-58. [WANG Meichang, XU Kangniing. Trade openness, economic growth and CO2 emission in China: a GVAR analysi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25(11):52-58.]

[24]李颖, 胡日东. 中国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波动――基于PVAR模型的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 2011(2):26-30. [LI Ying, HU Ridong. Chinese real estate prices and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 based on studies of PVAR Models[J]. Macroeconomics, 2011(2):26-30.]

篇3

一、谁将承受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冲击

中国进出口在过去十年中平均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8%和20%。外贸增幅在中国2001年加入WTO后明显加快, 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舞台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从商品类别来看, 中国外贸总额中机械运输设备占最大比重, 在2004年的进出口总额中占45%左右。进口中第二大类是原料类制成品, 占2004年进口总额的13。2%。出口中第二大类是杂项制品(包括服装服饰、鞋类及小商品等), 占2004年出口总额的26。2%。

随着全球制造业的重新布局, 中国的加工贸易持续发展, 其在中国2004年占进出口总额的54%和40%。换句话说,2004年中国40%的进口流入了出口导向型行业,经过加工之后再出口。加工贸易成了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这一特点在近几年尤为突出。

出口

出口增长主要受外部需求和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外部需求的增长促进了中国出口,而实际有效汇率的提高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会拟制出口。其实,外部需求是影响中国出口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均对实际有效汇率变化敏感。多数原料类产品的出口与汇率水平负相关。一些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力不强,对汇率有较强的依赖。例如,纸类、

棉纱、黑色金属(钢材、粗钢、锰等)、铝、木质装饰品等。人民币汇率升值将使这些初级产品、原料类产品出口增长减缓,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但在长期内将有利于中国调整出口的产品结构,毕竟我国并不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这些资源类产品所处的一般又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资源类产品过多的出口短期内容易加大国内“煤电油运”紧张的矛盾,长期内将加大国内的环境、资源的压力,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有关部门近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拟制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包括陆续采取下调或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停止加工贸易、提高出口暂定关税等措施。这将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人民币升值与这些调控措施有异曲同工之效。

我国某些原料类行业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对汇率不甚敏感。这些行业包括焦炭、纺织面料中的有机棉纤维、有色金属(除铝外)等。面料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绍兴生产的面料出口价格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的价格,因为激烈的国内竞争把出口价格压到了底线(竞争来自于国内厂商之间)。人民币一旦升值,为维持同样的人民币价格底线,我国出口产品的美元价格将有所提高,但有于之前的国际竞争优势明显,人民币升值之后的价格依然有竞争力,因次,单纯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这些行业不会有明显的影响。鉴于焦炭、有色金属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而且汇率、出口退税的调整夜不会自动地带来这些产品出口的减少,因此从长远来说国家应该采取其他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制造业产品的出口普遍受汇率变动的影响较大。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多集中在低端,竞争优势不强,竞争方式也主要通过价格手段。

总的来说,出口短期内将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这显示出当前中国出口产品对价格优势的依赖程度很高,缺乏非价格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这对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实现出口的产业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的持续增长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反观日本、台湾省的例子,其在日元、新台币大幅升值之初也受到过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种压力最终带来的是这两个经济体出口的产业升级。

进口

进口需求理论上受实际有效汇率和需求影响。内部需求与进口呈正比,实际有效汇率与进口呈反比,因为汇率的上升将导致进口商品本币价格的下降。与出口相似,进口也可以分两部分――国内消费或投资用进口(一般贸易进口)和加工贸易进口,因此,加工贸易生产的这部分内部需求实质上来源于外部。

因为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将增加一般贸易进口,但由于加工贸易出口的放缓而导致加工贸易进口的减少,所以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进口总额影响并不大。

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的进口影响各异。

将有利于中国对原料、能源产品的进口。分行业来看,橡胶、原木、纸浆、毛料、铜矿石、塑料、原油和有色金属等产品进口对汇率比较敏感。虽然这些原料、能源类产品的总需求有一定的刚性,但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将降低人民币进口价格从而带来进口量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升值未必导致钢材进口量的增加,这是因为国内钢铁产能的不断扩张带来了较强的进口替代效应,在剔除了经济增长导致的进口增长之后,我国的钢铁进口与汇率变化的关系不大。

集成电路的进口量与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呈反向关系。原因是集成电路的进口更多的是满足于加工贸易出口的需要,人民币升值后,集成电路进口将受需求(加工贸易出口)下降的影响而减少。

汇率的升值也未必带来制造业产品进口量的显著增加,其原因在于进口替代效应在这些产品上表现突出。例如电视机、录音机、汽车等。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国内的制造能力不断提高,一些产品的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原本需要进口的商品现在已越来越被国内生产(虽然这些最终产品的原料或者零部件仍需进口),这种进口替代效应主要体现为这些产品的进口量虽随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长,但在剔除了经济增长因素之后的进口量与总体呈上升趋势的实际有效汇率负相关。

二、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有多大影响

因为人民币升值将削弱中国的竞争力,会在短期内打击出口、鼓励进口。在没有其他政策调整的情况下,相对的出口下降和进口增加将导致GDP增速相对基准下跌,从而进一步拟制消费和一般贸易进口。然而长期来看,进口产品国内价格的下跌将有助于拟制通货膨胀,从而提高实际利率,导致实际有效汇率相对基准从高位回落,虽然实际利率上涨会进一步打击投资增长,但竞争力的改善将带动出口复苏。因此,GDP增长会在骤降之后止跌回升。

三、那些措施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冲击

逐步升值同时采取降息政策

利率政策可以缓和人民币升值导致的经济波动。假设利率在2005―2009年期间相对基准逐步下降125个基点,2009年GDP和投资将回到基准水平(投资甚至超过基准水平)。伴随着宽松的利率政策,消费紧缩在此期间大为缓和。在人民币升值之前将利率提高到适度较高的水平有利于为升值之后的利率调整留出足够的空间。与维持利率不变相比,利率调整将显著地减少经济波动。

逐步升值同时采取财政政策

篇4

[关键词]金属矿产 地质行成条件 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 F41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56-2

金属矿产作为支持国民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地质资源,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金属矿产的产生却是需要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的,而且金属矿产正式生成并达到可以开采的标准,都是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的。因此,出于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各项建设提供充足的能源资源的考虑,分析各种金属矿产的地质形成条件并明确找矿标志以提升找矿效率就越发重要起来。

1金属矿产的类型

金属性矿产按照类型区分有很多种,比如贵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黑色金属、稀土金属矿产等很多类型。常见的,比如贵金属包括金、银等8种;有色金属有锡、铜、铝等13种;稀有金属有锂、铍、锶等8种。

2金属矿产地质形成条件

2.1岩浆岩条件

岩浆岩活动是造成金属矿产的重要形成因素,已经探明的金属矿产比如铬、镍、铂、铜等金属矿产都是和岩浆岩的形成、岩浆的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岩浆在地壳内部经过底层板块的活动或者火山喷发等很多种情况而上侵,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逐渐到地表以及地表以下。在这个过程中岩浆的温度、压力等发生变化,就会产生分异作用,而这也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金属元素的富集和高度富集,这就为金属矿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一般来讲在一些超基性、基性岩浆可能更容易形成金属矿产。

当然,从岩浆到矿产的转化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实际上,一般来说岩浆在经过一系列的分异、结晶作用之后,会导致岩浆内的成矿物质发生聚集从而形成矿床。而金属矿产的形成,自然是需要在岩浆的活动中能够发生金属成矿物质的富集,这种矿床其成矿的过程也是非常复杂,但是必须保证矿床经过了一系列的成矿作用,才能最终成为矿石。

2.2接触变质作用

岩浆的上侵活动中会和地壳中的其他各种地质层进行接触,在这个过程中,岩浆的高温和压力降低,与所接触的地质层物质会产生一系列化学、物理反应,从而产生变质现象。这种变质矽卡岩一般包含钙、铝、硅酸盐、碳酸盐等很多种矿物质,它们在接触变质作用下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矿化现象,我们常见的铁矿、铜矿、锡矿等,就和岩浆岩的接触变质作用有很大关系。

2.3热液作用

热液作用是金属矿产形成的重要因素,热液也称为汽水热液,是在地质作用中以水为主体的高温热汽溶液。这种热液的成因也是分为很多种情况,高温热液蕴含的金属离子非常多,比如钾、钠、钙、镁、锌等。热液的类型主要包括岩浆成因热液、变质成因热液、建造水热液和大气水热液等多种类型。各类型的热液本身所含有的金属离子和具有的特性条件各不相同,但是其共同点在于都能够在热液的运动过程中与地层其他物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反应的结果就是各种金属化合物会不同程度不同纯度的进行沉淀,成为矿石。当然,这个过程还有非常多的复杂变化,不过可以确认,以热液作用带动地层内的金属元素、金属离子与地层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并沉淀是构成金属矿产的重要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海底热液活动,因为我们地球的陆地面积只占少数,海洋中的热液活动相对而言可能要比陆地上的热液活动更多一些。由于海底热液运动或喷发出来之后直接接触海水,所以和陆地上的热液运动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地质学中,可以确定海底火山运动作为比较经典的热液运动类型,其实对金属矿产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海底热液喷放与海水接触冷却并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就会形成热液柱。严格来讲,热液柱并不是热液,而是热液遇到海水冷却之后的产物。因为热液富含金属元素,所以在接触海水冷却之后,形成的热液柱也会含有较多的金属元素。不过正是因为是和海水接触冷却,所以产生的物质多为热液硫化物,或者叫金属硫化物,它们也是海底矿产的主要因素。而随着地壳板块运动,若干年后海底矿产重见天日,就会成为我们可以开采利用的矿产资源。

2.4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在金属矿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就像在上面已经提到的岩浆岩条件、接触变质或者发生热液现象,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并不能直接形成现在地理学上定义的矿产。而只有经历了沉积作用的过程,才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的符合矿产的标准。

沉积作用发生的范围和条件都非常多样,总起来说分为大陆沉积和海洋沉积两种情况。沉积作用是一个对沉积物质进行搬运堆积的过程,比如在岩浆岩的接触变质过程中金属元素富集或高度富集,这些物质经过搬运的过程,一般主要是风沙、河流、湖泊、海洋等的搬运作用,就会发生一些解离、沉淀、堆积等情况,在经历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性质的变化之后,最终会成为各种条件、质地、规模等都不一样的矿产。

沉积作用发生的情况非常多,范围非常广,根据具体的沉积作用发生的地质环境不同、搬运的物质不同,所产生的金属矿产是不同的。不过可以肯定,是在漫长的沉积作用过程之后,才能最终形成矿石。

2.5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对在地表的岩石、矿体发生作用的一种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因素。风化作用主要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它们都可以对地表的岩石进行再次分异,其作用就是会使一些金属物质得以富集形成矿床,而矿床在经历了比如沉积作用、热液作用等一系列复杂的地质条件之后,也将会形成铝、铁、稀土、金等很多种金属矿产。

3找矿标志

3.1直接找矿标志

直接找矿标志因为能够直接指示可能存在矿产的迹象和地点等,成为找矿的最佳助手。一般来讲金属矿产找矿标志主要有矿体露头、铁帽、风化壳等几种情况。

矿体露头就是指矿体直接在地标之外的标志,一般包括原生矿体露头和氧化矿体露头。这些露头矿体可以为找矿提供直观的标志和参考,不过是否具有符合标准的开采价值、保护价值等,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风化壳其实是风化作用下铁、铝、镍等不活泼的化学元素残留堆积形成的矿产的氧化物。它们堆积在地表,也可以直接为找矿提供参考。通过分辨风化壳与超基性、基性岩有关或者与酸性岩石有关等,可以判断这里有镍矿、铝土矿或稀土矿、铁矿、锰矿等。

铁帽其实是对金属硫化物风化之后的一种集合体进行描述的方式。铁帽的辨识需要通过铁帽的颜色和构造特点的分析来进行。根据经验判断,如果铁帽的颜色为砖红色,可能其下蕴藏有黄铁矿,如果是褐色则代表着可能是黄铜矿,如果是深栗色则可能有辉铜矿。

而如果考虑铁帽的构造特点,可以辨别是否有金矿、铜矿等金属矿产。

3.2间接找矿标志

围岩蚀变是指受到岩浆的热液作用发生蚀变的围岩,其分布范围比矿床矿体的分布范围要大,比矿床更容易被发现,因此可以通过发现蚀变围岩来进行矿产探测。具体来讲,根据围岩蚀变的具体形貌和构造不同,可能会蕴藏的矿产也是不同的。比如夕卡岩化、云英岩化、钾长石化、硅化或者绿泥石化等,其所指示可能存在的矿产都是不同的。因此,要寻找金属矿产的话,也要根据具体的围岩蚀变形貌和地质特征来进行考察。

指示矿物作为矿床形成过程中的伴生矿物,可以作为一些矿产的指示标志。比如绿帘石、石榴子石是矽卡岩矿床的主要指示物,铬镁铝石榴石是金刚石矿床的经典指示物等。根据这些指示物的不同,也可以进行相关创产的勘察。

旧矿遗迹是对我国古代、近代已发掘的矿产进行发掘之后的遗迹,比如废旧的老矿洞、炼渣等,这些废旧遗弃物附近一般都会有很好的矿产矿床,而且古代或近代开采技术不过关,难免会有一些遗留矿产矿藏可供发掘。因此,以旧矿遗址作为找矿标志也是非常不错的。其实一些在地方上有古代开采经验的矿产,一般都是会受到二次勘察甚至多次勘察,就是因为古代采矿不彻底,发现旧采矿遗迹的话,一般都能发现很多新的矿产,其发现新矿产的概率似乎还比其他的找矿标志更大一些。

此外,根据近矿围岩的颜色不同,也可以指示不同的矿体,比如赭色、白色或者绿色的围岩颜色,也代表着可能有不同的矿体存在。根据经验来看,红色赭土层或者绿高岭石层最有可能发现镍、铬矿床的风化壳,这就是近矿围岩的指示标志作用。

4小结

金属矿产的地质形成条件非常复杂,像岩浆岩本身的条件、岩浆岩随着地壳活动进行上侵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分异反应,热液作用和地表风化作用等都是形成金属矿产的重要因素。不过在具体的各个因素相互作用方面,并没有严格的规律可循。地质变动本来就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其形成的金属矿产也是千差万别。

正因为金属矿产的形成因素极其复杂,形成的可开采的矿产形态、质地和形貌特征也各不相同。要寻找金属矿产或其他任何类型的矿产,单纯凭借某一种办法很难保证矿产勘察的有效性。上文提到找矿标志分为直接标准和间接标志等多种类型,地质勘查人员在进行找矿工作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各种找矿标志进行运用,以便能够提高找矿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吴凤贤,陈志文,王家杰. 阳日-九道断裂以南地区铅锌矿带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9(06).

[2]洪建磊,朱杰勇,孔志岗,李侃,陈伟. 会泽县娜姑镇银厂铅锌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J]. 矿产与地质. 2010(05).

[3]王星,杜占美,管波,曹守林,张涛. 北祁连冷龙岭新元古代火山岩的发现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大地构造意义[J]. 陕西地质. 2008(02).

[4]刘才泽,秦建华,李明雄,张启明. 四川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成矿元素富集过程模拟与资源潜力评价[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03) .

篇5

关键词:物流金融,金融风险

一、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及运行模式

按照目前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今年中国GDP有可能会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三。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和最富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受到全球关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制造中心或采购中心转移到我国,而国内企业也开始面向全球生产和经营。顺应这一趋势,我国的经济体系正迅速建立起一套快速、机动、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同时,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创新孕育着无限商机和可观的利润,物流金融理念应运蓬勃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而诞生。

诚通集团旗下的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早在1999年就开展了仓单质押业务,主要利用其遍布全国的仓储网络,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包括仓储公司)与商业银行达成共识,携手开展物流金融的新业务。免费论文参考网。2004年6月广东发展银行在佛山分行试点率先开办“物流银行”这一新业务,并倡导在广州和杭州等全国10个城市试点推广“物流银行”业务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2005年年初,北京环京物流有限公司与广发行签署银企合作协议,依托环京物流强大的供应链服务能力和广发行先进的物流银行服务模式,共同推出“价值链创新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质押贷款难问题。作为第三方仓储中心,环京物流不仅帮助企业以存放于其仓库的动产为质押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融资,而且为金融机构提供可信赖的质物监管。2005年福建中海物流公司和中国银行、泉州中信银行合作开展仓单质押业务。厦门速传物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也开始和厦门十余家商业银行一起探讨仓单质押物流业务。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自2005年与深发展签署了对总战略合作协议以来,截止到2006年9月末,三家合作物流公司从中新增物流与货押监管货值累计将近500亿元。

我国物流金融实践中在多种运作模式中摸索前进,最常见的有仓单质押、保兑仓和代客结算等方式。

仓单质押,即业界通常说的先有货再有票。仓单是指仓储公司签发给存储人或货物所有权人的记载仓储货物所有权的唯一合法的物权凭证,仓单持有人随时可以凭仓单直接向仓储方提取仓储货物。仓单质押贷款业务是指业务申请人以其自有或第三方持有的仓单作为质押物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信贷业务。

保兑仓,即业界通常说的先有票再有货。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经销商根据与制造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交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反担保。银行给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

代客结算业务,又可分为垫付货款和代收货款两个模式。垫付货款是指企业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而且符合要求的产品抵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向公司提供融资、结算等银行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代收货款是发货人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签订《委托配送和委托收款合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向用户送货上门同时根据合同代收货款,每周或者每月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发货人结清货款。

二、物流金融面对的金融风险与防范

物流金融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和谐的事件伴随发生。2005年发生的系列事件突显出业界的信用危机。2005年4月郑州华亚货运公司总部的分部负责人携带客户货款197万元潜逃。2005年8月发生的“川运逃单事件”。曾被称为“成都托运王”的四川省川运运输连锁有限公司老板刘元宝携上千商家的2000万元巨额货款潜逃,旗下遍布四川省的57个门店也随之关闭。这些事情的发生,为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敲响了警钟,对物流金融业务相关的风险管理不容轻视。免费论文参考网。

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物流业务开始的较晚,业务制度也不够完善。国外金融服务的推动者更多是金融机构,而我国金融物流服务的推动者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我国金融业对物流业发展的需求重视不足,管理者对物流业资金监督不够,金融手段落后,不能跟上物流发展需要。这意味着在我国物流金融产品动作过程中,银行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

1、物流金融服务产品的风险。免费论文参考网。例如,仓单质押业务有4种潜在风险:(1)是质押品的风险。选择客户要谨慎,要考察其业务能力和业务量及货物来源的合法性(走私货物有罚没风险),货损风险,还有以次充好的质量风险。(2)仓单风险。现在系统多以入库单作质押,和仓单的性质相同,但仓单是有价证券,也是物权凭证,因此必须有科学的管理程序,保证仓单的惟一性与物权凭证性质。(3)质押品种要有选择。要选择价格涨跌幅度不大、质量稳定的品种,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大豆等。(4)提单风险。目前,大多由货主和银行开提货单,要逐步转向仓单提货。由货主与银行共开提货单的,要在合同中注明仓单无提货功能。同时要有鉴别提货单真伪的措施。

2、内部管理风险,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层决策发生错误以及工作人员作弊和操作失误等等。在我国,企业内部管理风险往往较大。物流银行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仓单甚至物流过程纳入质押对象,这势必牵涉到对仓单和物流过程的定价评估问题。在对抵押品的估值和评价中,能否客观公正,以科学的方法确保估值和评价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损益。

3、运营风险,物流企业都会面临运营方面的风险。但从事金融业务的物流公司,由于要深入客户产销供应链中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相对地扩大了运营范围,也就增加了风险。从仓储、运输、到与银企之间的往来以及和客户供销商的接触,运营风险无处不在。中国的物流运输业还处在粗放型的发展阶段,因此运营风险不容忽视。

3、法律风险,主要是合同的条款规定和对质物的所有权问题。因为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物的所有权在各主体间进行流动,很可能产生所有权纠纷。另一方面,中国的《担保法》和《合同法》中与金融物流相关的条款并不完善,又没有其他指导性文件可以依据,因此业务合同出现法律问题的机率也不低。

5、信用风险:包括货物的合法性,客户的诚信度等,同时信用风险还与上述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安全风险和法律风险等联系密切。

面对这些新问题,防范物流金融潜在的金融风险,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涵盖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如银行、物流公司、担保公司等多方当事人。

1、首先质押商品的种类要有一定的限制。要选择适用广泛、易于处置、容易变现、价格涨跌幅度不大、质量稳定的品种,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大豆等,同时还要考察货物来源的合法性,走私货物有罚没风险。

2、派专人对仓单进行管理,严防操作失误和内部人员作案,保证仓单的真实性、惟一性和有效性。实施有效的过程监控。在物流过程中,对企业和市场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监控,方可防范物流金融风险。

3、建立物流金融的风险控制体系。加强银行内部的管理,防止内部人员出现道德风险。因此,建立健全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

4、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管理内容之一。信用作为买卖双方交易完成的根本保障,构成了契约关系的最重要基础。在物流企业金融服务过程中,通过对客户的资料收集制度、客户资信要案管理制度、客户资信调查管理制度、客户信用分级制度、合同与结算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信用额度稽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等,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

三、我国物流金融市场前景展望

物流作为我国一个新兴的又极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而物流金融作为物流行业新兴的又极有发展前景的经济领域,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物流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物流金融在中国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及企业融资渠道的不健全,导致了企业、物流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机构对物流金融服务都有强烈的需求。

随着物流对外资物流企业和金融企业的全面开放,同时国内企业界对物流金融认识的日益深入,必定会有更多的服务提供商加入到这一广阔的市场。目前我国的物流金融服务程度还不高,都还是停留在就供应链上的某一个环节提供相关的融资服务。而对于贯穿供应链全程的物流金融服务来说,由于企业涉足少,我国的物流金融服务市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朱道立;陈祥峰. 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物流[J].物流技术2005(3).

2.储雪俭;梁虹龙. 对发展物流金融中信贷风险防范的思考[J].物流技术,2005(2).

3.石代伦2005年物流金融发展状况与2006年展望[R]. 2005至2006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仓单质押;风险防范

仓单质押融资warehouse receipt financing是指申请人将其拥有完全所有权的货物存放在银行指定仓储公司(以下简称仓储方),并以仓储方出具的仓单在银行进行质押,作为融资担保,银行依据质押仓单向申请人提供的用于经营与仓单货物同类商品的专项贸易的短期融资业务。

仓单,在学理解释上是指仓储方签发给存储人或货物所有人的记载仓储货物的惟一合法的物权凭证,仓单持有人可以凭仓单直接向仓储方提取仓储货物。我国现行合同法以及物权法还没有对仓单给予明确的法律定义,但《合同法》第386条规定了仓单的内容要件。因此,现实中仓单格式与内容多自行设计,且容易与传统的入库单、提货单混淆。

仓单质押的法律依据是我国物权法第223条以及担保法的相关规定内容,是以仓单为标的物而成立的一种质权,多为债权实现的一种担保手段。当前,银行的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就建立在仓单的质押担保权能之上,其核心在于担保人以在库动产(包括原材料、产成品等)作为质押物担保借款人向银行的借款,仓储物流企业经银行审核授权后,以第三方的身份对担保人仓单项下的在库动产承担监管责任,受银行委托监管服务,对质押物进行库存监管。

一、仓单质押融资的操作风险

仓单质押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仓单质押是物流业、企业、银行三方实现共赢的新兴服务项目,由于存在仓库和银行、货主企业之间委托三方的关系,物流企业实施仓单质押业务也存在许多潜在风险。除了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外,主要的操作风险包括:

(一)客户资信风险

客户的业务能力、业务量和商品来源的合法性,对物流企业来说都是潜在的风险。一个拥有着优秀的经营能力和良好的信用的企业将明显降低仓单质押业务开展的风险。客户资信风险主要指对出质企业的资信审查因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资信风险。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在与出质企业的信贷交易过程中,出质企业拥有自己盈利水平、质押物合法性与质量状况等方面的更多、更真实的企业内部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银行与物流企业不拥有此类信息,处于信息劣势地位。银行是仓单质押业务中的资金输出方,物流企业需要对出质企业承担连带责任,所以仓单质押业务大部分的风险集中在银行与物流企业这一边。其风险主要在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如果出质企业存在故意隐瞒或欺骗,银行与物流企业难于判断与知晓企业所提供的企业经营状况和物品信息的真伪,一旦对出质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评估出现失误,就可能造成银行和物流企业财货两空的局面。

(二)质押物监管风险

质押物监管风险属于物流企业内部的经营风险。由于物流企业是仓单的出具者,负有无条件根据仓单交付货物的义务,所以必须保证实际货物的数量或价值与仓单完全符合。许多物流企业仓库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还停留在人工作业的阶段,如果操作不够规范又缺乏完善的监控技术手段和措施,势必导致质押物损毁或丢失的风险增加,特别是内部人员作案私自允许提单的风险。

(三)质押商品的风险

出质企业为了更多地获得贷款,刻意虚报、高报质押物的价值,而物流企业由于自身经验能力的原因对其市场上的真正价值难以判断,也不能准确预测质押物的价格变动趋势,或者因轻信出质企业一方之词以致评估结果失真,对质押物高估的情形就成为仓单质押业务的核心风险。该风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质押物的选择风险。质押商品的种类要有一定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来做仓单质押,商品在某段时间的价格涨跌幅度和质量的稳定状况都是在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内容,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要选择适用广泛,易于处置,价格涨跌幅度不大,质量稳定的品种,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大豆等。同时要考察质押货物来源的合法性,对于走私物品和违禁物品要及时举报。二是,质押商品的价格波动风险,并不是所有商品都适合做质押物,所选择的质押物价值不稳定,其价格和质量随时间变化较大,其变现能力弱,这样也会在实行质权时导致损失。三是,质押物的质押率确定风险。由于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为了降低信贷风险,很难对不同资信的出质企业使用不同的质押率。如果质押率过高,就会造成出质企业还贷不积极;如果质押率过低,又会挫伤企业参与仓单质押业务的积极性。

(四)仓单的风险

仓单是质押贷款和提货的凭证,是有价证券,也是物权证券。虽然我国合同法中规定了仓单上必须记载的内容,但目前我国使用的仓单还是由各家仓库自行设计,形式不统一,因此出现对仓单难以识别的情况,加大对仓单管理的难度。所以仓单制作必须规范化,并保持其唯一性,严厉杜绝用假仓单到银行骗贷,以及一张仓单多次接待的事情发生。同时还要注意提单风险。

二、仓单质押融资操作风险的防范

(一)建立严密的监管体系

由于仓单质押业务涉及到物流企业、出质企业和银行三方的利益,因此要有一套严谨、完善的操作程序,这样可均衡参与融资的三方利益,减少风险。

出质企业(借款人)首先与银行签订《银企合作协议》、《账户监管协议》;物流企业、出质企业和银行签订《仓储协议》;同时物流企业与银行签订《不可撤销的协助行使质押权保证书》。

出质企业按照约定数量送货到指定的仓库,物流企业接到通知后,经验货确认后开立专用仓单;出质企业当场对专用仓单作质押背书,由物流企业签章后,出质企业交付银行提出仓单质押贷款申请。

银行审核后,签署贷款合同和仓单质押合同,按照仓单价值的一定比例放款至出质企业在银行开立的监管账户。

贷款期内实现正常销售时,货款全额划入监管账户,银行按约定,根据到账金额开具分提单给出质企业,物流企业按约定要求核实后发货;贷款到期归还后,余款可由出质企业(借款人)自行支配。从上述操作程序中可以看出,物流企业和银行、出质企业之间都存在着委托关系,一种是作为银行的人,监管出质企业在仓库中存储货物的种类、品种和数量等;另一种是作为出质企业的人管理仓库中出质企业的货物,包括管理货物的进出库,确保仓储货物的安全、防潮、防霉等。

(二)考察客户(出质企业)资信风险

在对出质企业的资信审查中,真实信息难以获得一直是其弱点,但从目前物流的发展趋势来看,物流企业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客户的产销供应链当中,特别是一些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大型物流企业,掌握着大量行业的交易信息,对出质企业的物流信息有着详细、动态的了解,因此能够在这些企业内部的准确信息的基础上,对出质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还款能力进行科学的判断,从而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在选择客户时一定要谨慎,要重点考察企业的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是否正常的最直接指标是主营业务的增长率,因此选择客户的主营业务增长率要大于零,最好大于该行业的平均增长率。再者,还要考察客户的资产负债率,一般而言,资产负债率控制在30%左右是企业财务状况稳健的表现,但随着市场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提高,这无疑增大了企业的破产风险,因此选择客户的资产负债率应小于50%。除经济实力外,良好的信用是企业履约的必备条件。评估担保对象的信用状况,主要依据担保对象的历史履约情况和履约意愿来判断,具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应调查客户偿还债务的历史情况,其次,分析客户在以往的履约中所表现的履约能力,最后,应调查客户履约是处于自愿,还是被采取法律诉讼或其他行动的结果。凡有不良信用纪录的,应杜绝与其合作。

(三)严格控制对质押物的选择

质押物品种的选取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仓单质押业务的风险大小。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作仓单质押,仓单质押业务实质上是一种动产质押,动产质押要求质押的动产满足在一定时间内保值且易于处置的条件。另外仓库出于保管的需要,要求质押的商品易于保管,不易变质。这样,质押品的品种将受到严格控制,质押商品的种类要有一定的限制。要选择适用广泛,易于处置,价格涨跌幅度不大,质量稳定的品种,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大豆等,同时还要考察货物来源的合法性,对于走私货物和违禁物品要及时举报。

可供选择的有:一是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大豆等原材料,它们适用广泛,易于处置,价格涨跌幅度不大且质量稳定;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稀缺性资源,这类商品不会出现很大的价值波动,是理想的质押品种;三是信用好、生产能力强、产品质量好、变现能力强的生产企业的产成品。

(四)质押物价值评估风险

风险防范主要是选好企业和质押物品的变现能力,也就是说企业本身的信用和受监管货物是否足值,质押物价值核定以全国市场价为主,采取库存和价格走势综合分析,互联网搭建信息咨询平台,期货市场报价,现货交易发票价等手段确定,价格咨询每日进行,在市场预警系统显示价格超越核定升跌幅度较大时,将及时调整,虽然质押贷款的质押物涵盖范围广阔,但金融机构一般不接受变现能力差、市场前景不明、质量恶劣、销售渠道狭窄、市场价格透明度不高、质量管理标准不规范、价格变动幅度过大的质押物,仓储融资质押贷款相对于其他贷款,其风险来源不同,但只要建立严格、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法、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其风险是能够得到合理控制的,始终贯彻的一条原则是:“人在货在钱就在!”。

对质押物的价值评估风险主要是因为在仓单质押期限内,质押物的价格判断不准和价格波动所带来的损失。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在仓单质押业务中,我们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的功能来构建质押物价值评估风险控制机制。

1.期货价格对质押物价格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规范化的市场和公平竞争形成的期货价格,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未来商品的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可以给物流企业提供未来某一阶段的合理预期价格,为质押物的价格和质押率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物流企业可以借鉴期货市场的期货价格来办理仓单质押,使质押物的价格具有前瞻性,从而有效地降低物流企业价格评估的风险。如果质押物的现价与期货价格偏离较远,则能说明质押物存在价格风险:如果期货价格偏低,则可能意味着产品的未来市场需求不大,质押物价格有可能下跌,物流企业在确定质押物和质押率时要慎重;如期货价格很高,说明未来现货价格也趋涨,则物流企业可以大胆地选择此货物作为质押物,并可以给予较高的质押率。

2.套期保值功能规避价格变动风险

随着期货交易的产生和发展,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相结合,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市场调节机制,使企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市场价格波动而产生亏损的风险,物流企业可以利用套期保值对企业开展仓单质押业务。仓单质押是在对质押物预期价格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风险发生时主要依靠质押物在未来某一时刻的价值来获得补偿的一项融资服务,其价格风险的绝大部分可以通过期货合约转移到大量的投资者和投机者中去。

目前,国内金融业实施的是分业经营制度,法律上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入期货市场是限制的,贷款人不论是银行还是其它金融机构一般在期货市场不便拥有交易席位。物流企业作为承担连带责任方,可经过银行授权在期货市场开设交易席位。出质企业在申请仓单质押贷款前,物流企业可以要求出质企业对价格风险波动较大的质押物进行套期保值,并通过提高质押率等优惠措施鼓励出质企业进行套期保值,也可以委托物流企业办理,可以节省交易成本,也便于操作。仓单质押贷款审批通过后,出质企业将期货合约过户到物流企业在期货市场的交易席位。出质企业通过套期保值锁定了生产成本或经营利润,故出质企业不必担心质押物价格的波动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也不必为质押物价格的下跌而追加保证金,从而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套期保值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放弃了获得高额利润的机会,防止了出质企业参与投机的风险。通过让出质企业参与套期保值,就相当于稳定了其违约成本,并确保其额度在贷款本金和物流企业与银行的利润总和之上;从另一方面讲,套期保值锁定了出质企业的经营利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仓单质押业务的成功。

(五)加强对仓单的管理

虽然我国合同法中规定了仓单上必须记载的内容:存货人的名称(姓名)和住所、仓储物的品种、数量、质量、包装、件数和标记、仓储物的损耗标准、储存场所、储存期间、仓储费、仓储货物保险情况、填发人、填发地点和填发时间。但目前我国使用的仓单还是由各家仓库自己设计的,形式很不统一,因此要对仓单进行科学的管理,使用固定的格式,按规定方式印刷;同时派专人对仓单进行管理,严防操作失误和内部人员作案,保证仓单的真实性、惟一性和有效性。

此外,要注意提货单风险。目前大多由出质企业和银行开提货单,要逐步转向仓单提货。由出质企业与银行共开提货单的,要在合同中注明仓单无提货功能。同时要有鉴别提货单真伪的措施。对于同一仓单项下的货物在不同时间提取的情况,要依据出质企业和银行共同签署的“专用仓单分提单”释放,同时按照仓单编号、日期、金额等要素登记明细台账,每释放一笔,就要在相应仓单下做销账记录,直至销售完成为止。

(六)加强对质押物的监督管理

由于物流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量的信息技术被采用以提高该行业的效率和质量。在2007年获准通过的《通用仓储等级》中国国家标准中也提出了信息系统方面的要求,要求三星级以上的仓库都应具有库存范围内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提供电子数据交换的能力。但仍有很多企业的物流工作仍主要依靠人工来完成,特别是仓储环节的工作。因此在物流企业参与仓单质押业务时,仓储环节就成了其薄弱环节。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作为一项开始走向成熟的自动识别技术,在质押物监管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应用RFID技术的仓库中,质押物的出/入库可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在出/入库门都设有门禁系统,无指令的质押物出/入库都会自动报警。物流企业在仓单质押业务中使用RFI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仓库储存空间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降低质押物的监管风险;对于滚动提单的质押物,还可以做到先进先出,减少因过久滞压而造成的损失。

物流企业在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时,一般要与银行签订《不可撤销的协助行使质押权保证书》,对质押货物的保管负责,丢失或损坏由物流企业承担责任。因此,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履行对银行的承诺,物流企业要加强对质押货物的监管,保证仓单与货物货单一致,手续完备,货物完好无损。

(七)购买保险

根据货物性质及实际操作需要,最好向指定的保险公司申请办理仓储货物的保险,确保仓储货物出现损毁时,保险公司可以赔偿。

参考文献

[1]李小飞.论仓单质押业务的开展[M].中国学术杂志电子出版社,2008.

[2]孙虹.仓单质押相关法律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7(11).

篇7

(一)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并天然赋存于地壳或地表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物质,它是具有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有用岩石、矿物或元素的聚集物。矿产资源按照其用途分为能源矿产和原料矿产两大类。能源矿产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原料矿产分为金属矿产与非金属矿产等。金属矿产包括黑色金属矿产(如铁、锰、铬、钒等)和有色金属矿产(如钢、铝、铅、锌等);非金属矿产包括建筑材料(如云母、石棉等)、化工原料(如硫铁矿、磷等)及其他材料(如心灰石、白云石等)。

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1)产出天然性。天然性是矿产资源的最基本特征,矿产资源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并受到多种地址作用,故其形态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2)资源的有限性。矿产资源是在漫长的地质运动中形成的,要经历数千年,这样漫长的过程,决定了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从而使得矿产资源的数量受到限制。(3)效用基础性。矿产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的动力源泉,任何人类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都不可能脱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矿产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日益提高。(4)分布地域性。矿产资源的形成需要依靠一定的地质条件,因此不同的地域分布着不同的矿产资源。(5)储量耗竭性。由于矿产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有限性,故矿产资源是一种枯竭型资源,随着使用量的日益提高,存储量则日益下降。(6)供给稀缺性。矿产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这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主要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因此,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必须考虑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矿产资源大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已发现171种矿产,其中,煤炭、铁、铅、锌、稀土、钨、锡、钼、锑等40余种矿产储量均排在世界前5位,但人均拥有量极低,石油、煤炭、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10,主要金属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我国能源、铁、铜、铝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6、1/3、1/5和1/3,其中,铁、铜、铝消费量世界第一。许多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2008年,全国原煤产量27.93亿吨,比上年增长4.1%;石油消费量为3.88亿吨,同比增长6.3%,原油产量1.90亿吨,同比增长2.2%,石油净进口量1.98亿吨,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50%;铁矿石成品矿消费量为8.56亿吨,同比增长16%,铁矿石产量8.24亿吨,同比增长20.7%,铁矿石进口量4.44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1.9%;精练铜产量378.9万吨,同比增长10.1%,消费量538万吨,同比增长6.9%,进口铜精矿519.67万吨,对外依存度为65.5%。

二、我国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矿产资源储备量少。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日益增高,矿产资源消耗速度甚至超过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使得矿产资源消耗量不断提高,后备资源储量增长速度已经滞后于消耗速度,而每年新探明的矿产储量无法弥补每年消耗的储量,导致我国矿产资源储备日益减少,矿产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矛盾日益尖锐,矿产资源对社会的支持力度正呈下降趋势。据预测,在国家建设起支撑作用的45种矿产中,目前已有10多种矿产探明储量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到2020年则仅有6种能保证需要。矿产资源储备量的不足,导致我国很多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到2020年我国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需求缺口均将超过50%。

2.乱采滥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多年来我国只注重经济发展,用资源换取经济的增长,再加上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原因,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的现象,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一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地表坍塌现象,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3.矿产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回收率低。首先表现为矿产开发的采选回收率低。目前,我国矿山企业综合回采率不足50%,造成每年矿产资源损失数百亿元。其次为共生、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的矿山企业只占1/3。另外矿业“三废”排放量大,利用程度低,并且我国工业“三废”利用率较低,这种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影响我国矿业经济的发展。

4.矿产资源管理混乱,矿业职工素质低。目前,我国矿产资源信息存在不对称现象,矿业信息公开程度低,没有健全的信息公开体系,广大社会公众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矿业信息;缺乏矿业经济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整体上缺乏宏观指导;矿产开发过程中依然存在非法开采的现象。另外,我国矿业职工素质普遍较低。矿工受教育程度较低,基本都是高中以下学历,缺乏技术能力,不利于我国矿业开发技术创新。

三、实现我国矿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 大力发展矿业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模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下转第205页)

(上接第133页)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我国矿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矿产资源供给紧张的局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竞争力;二是有利于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自然资源的改善。为了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我国矿产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减少矿产利用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实现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矿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其他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实现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必须依靠其他产业的联动支持。矿业本身可使矿产资源得到部分循环利用,但不可能将采、选、冶的代谢产物全部消化吸收。它所产生的大量废物要依靠其他产业吸收消化,才能构成连续的工业食物链。矿业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向横向树枝状拓展来营造自身废物的消费者。但如果能通过区域经济统筹规划,将矿业与农业、工业、环保业、旅游业相互结合,组成经济网络,则可以达到节省投入、降低成本的目的,使多方受益。

(二)树立矿产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生态的整治保护紧密地联系起来,在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牢固树立矿产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转变矿产资源生产与消费理念,由资源浪费型生产模式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生产模式,由粗放型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经营模式。资源的利用不仅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兼顾到子孙后代的持续利用,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寻找新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新型能源

由于矿产资源具有枯竭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必须不断探寻新型矿产资源。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大资源勘查力度,要加强对矿物、岩石各种有用成分指标的测定与研究,努力开发新型矿产资源。同时,还要加大开发与利用新型能源,特别是一些可再生能源。加大对风能、水能等开再生资源的利用,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核能利用水平,使这些可再生的新型能源成为矿产资源的有力补充,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篇8

关键词:泛珠三角;产业合作;突破路线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4-0027-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4.06

一、“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

(一)“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的产业发展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层次。目前,广东产业群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据2009年数据统计,在全部13个制造业部门中,泛珠区域(不含港澳地区,下同)集聚程度最高的产业,多达10个分布在广东省,其最高产业比重系数达0.82,部门均值达到0.486。在“泛珠”其他省区,四川产业集群和福建产业集群则进入了产业群的快速发展阶段,在13个制造业部门中,有3个集聚程度最高的产业部门分布在福建和四川,其部门产业比重系数均值分别为0.38和0.295(见表1)。相对于前三个省份而言,其他地区的产业群则处于形成和扩展阶段,行政区内还未形成泛珠区域内聚集度最高的产业群。这种资源禀赋导致泛珠区域各省区产业群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使得发展成熟地区的产业群向发展扩张地区进行转移和整合成为可能[1]。

(二)“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呈现出差异性和互补性

通过计算泛珠9省相关产业的区位熵①,总结了9省间具有区位优势和区位劣势的产业(见表2)。从全国范围来看,“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具有相对优势。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等在泛珠9省里都具有区位优势,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等产业除了在广东省具有区位优势外,在其他8省都不具有区位优势。在泛珠9省范围内,区域产业之间具有互补性。如在江西省具有区位优势的煤炭开采、有色金属矿采业,其区位熵分别达2.99、2.92,但这两个行业在广东省恰恰是劣势行业,其区位熵只有0.02、0.23。总的来说,9省内部工业企业规模的区位优势差别较大:广东以高科技、信息化产业具有相对区位规模优势;福建的工业品及服装生产行业具有相对区位优势;江西、湖南和贵州相对自然资源较多,煤炭和有色金融的开采具有区位规模优势;其他省区也都形成了自己的区位优势和劣势行业。

(三)“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显现弱化态势

经过多年粗放式的发展,“泛珠”三角区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显著下降。2009年“泛珠”三角区域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指数平均为0.8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5个百分点,而且在“泛珠”区域内部,制造业发展极不平衡,竞争力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指数相差达117.9个百分点。另外,随着劳务力成本上升、当前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泛珠三角区域发展初期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优势、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开始弱化,面临着与东南亚国家进行激烈竞争。以越南为例,其工业用地转让价格平均为折合人民币为78元/平方米,约为同期广东省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格的1/8;工人平均工资折合人民币为5662元/人,约为同期广东省工人平均工资的1/3。

二、制约“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合作和转移的因素

(一)区域产业结构同质化限制了产业合作和跨区域转移

目前,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在动态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表现出了某种相似或共同倾向,产业结构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的特征[2]。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在内地9省中,除海南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一、二”的特征外,其它8省产业结构都维持“二、三、一”的比例,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基本都在40~50%之间,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在30~40%之间。从产业相似系数①看,泛珠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见表3),平均产业相似系数已达0.963,高于长三角(两省一市)11.3个百分点。按照国际惯例,国家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警戒上限为0.85,一国内地区间的相似系数警戒上限为0.90,而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相似系数超过0.90警戒上限的地区,多达88.89%。其产业结构的趋同抹杀了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阻碍了产业跨区域转移和升级。

(二)金融服务层次不高制约了区域产业梯度转移与产业合作

1.金融对产业的支撑和扶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是对产业升级中的科技研发资金支持不够。以海南省为例,海南科技经费筹集额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企业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占比不足2.0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5个百分点。二是金融机构对企业产业技术改造贷款呈逐年下降趋势,海南技改贷款余额由2003年的15.23亿元下降至2009年的2.80亿元,技改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由2003年的2.08%下降至2009年的0.28%

2.风险投资培育功能的弱化延缓了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的进程。目前泛珠三角区域风险投资发展缓慢,省级平均风险投资金额为0.88亿美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5亿元。泛珠三角区域风险投资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广东省的风险投资额占九省总额的62.9%,而贵州省的风险投资额仅占总额的万分之九(见表4)。

3.股票市场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的效率不高。2009年,泛珠9省股票市场融资比率对产业优化率的弹性系数为0.0361,即股票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产业优化率提高0.0361个百分点,而全国平均水平是0.071,即泛珠三角区域利用股票市场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效率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三)缺乏制度规范化和制度强制力偏弱束缚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合作深入开展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制度建设主要以协议为主,其协议的执行多以自愿性为原则,协议的有限强制性来源于相互间的信任、内部压力机制和评价机制,这种非国家强制力的协议对执行不到位或违反协议的行为并没有司法惩罚的权利。一方面,在当前以经济指标为主的考核方式下,由于地方政府存在着强烈的经济政绩冲动和地方财政收入最大化偏好,这种缺少必要的约束和强制性制裁的合作方式极易诱发各方行政主体“搭便车”的投机心理和“各行其是”的功利行为,导致各方在抢夺产业转移落地权过程中恶性竞争;另一方面,泛珠三角区域各方成员的协议行为只是行政机关内部行为,并非立法行为,其内容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对其它主体不发生法律效力,尤其是在产业转移中对所涉及的市场主体行为作用十分有限。

三、“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合作的现实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加强产业群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合作,搭建产业群新型融资平台

一是在泛珠地区内推广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式企业债券的融资方式。积极推广深圳首发集合式企业债券的经验,在泛珠三角区域广泛开展由行业协会或主管机关牵头,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整体打包捆绑,发行面向机构投资者的集合式企业债券的探索将有利于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均衡、协调发展。二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推动产业升级。针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性,建立适应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需要,创造诸如“种子基金”、“天使资金”等有利于项目研发和产品孵化的风险投资机构。

(二)强化“泛珠”三角区域产业整体布局和规划,形成“泛珠”区域内各具特色的产业群

“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要在整个区域范围内考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内容,形成泛珠三角洲的产业合理分工和紧密合作布局。各省市不宜强调在自身行政范围内培育和形成所谓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而是应因地制宜地在区域性的产业结构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通过对各地内部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统筹本省市内部与外部的产业发展趋势,合理选择区域增长点,发展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从而改变当前的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的现象[3]。

(三)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地方立法协调机制,推进区域合作法制化进程

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地方立法协调机制,将行政协议规范中比较成熟的社会关系上升为区域内各省市具有法律执行力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泛珠”三角区域立法协调机制的建设可以借鉴《东北三省政府立法协作框架协议》,逐步将泛珠三角区域首长联席会的会议成果、协议成果转化为法律成果,将泛珠三角区域以协议为主的制度建设转化为法规制度建设。具体到泛珠地区产业合作和发展方面的协作立法而言,各省市的立法主体可以采取共同起草、征询意见以及事后协调等三种模式来推进区域间的产业合作。

参考文献:

[1]武汉市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沈金华.建设产业整合中心推进武汉两型产业发展[J].学习与实践,2009(7).

篇9

关键词:技术创新效率;因子分析法;四川省制造业

0 引言

四川省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较快,2009年实现制造业总产值增加值1.9亿元,2006年至2009年平均增长率86.9%,较其他行业而言增长速度明显,新产品销售收入2006年为0.55亿元,2009年为1.4亿元,实现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值0.85亿元,2006年至2009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0%,就单一新产品产值率来看,2009年全省制造业新产品仅占行业总值的25%,较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低,2009年新产品中竟未能达到国内水平,制造业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其对创新有什么严格的要求,新产品产值率偏低说明该行业进行技术创新效率不足。因此本文以数量化指标为基础,从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角度构建了针对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为评价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提供量化的标准,同时运用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模型,综合计算出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四川省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而且通过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分析,找出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为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提供向导和帮助。

1 数据及结果分析

1.1 模型建立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

研究过程中我们依据指标体系法建立四川省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分析评价模型,以四川省制造业系统技术创新资源作为投入,创新效果作为产出,应用所选取的指标建立适当的模型进行投入产出的综合比较,进而分析四川省制造业最终的技术创新效率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各个行业的效率大小。四川省制造业技术效率模型为:

(1)

(2)

(3)

其中Ei为第i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Ci为第i个行业的技术创新产出指标综合测度值,Cij为第i个行业第j个产出指标值,λi为第j个产出指标的权重;Ti为第i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指标综合测度值,Tij 为第i个行业第i个投入指标值,θi为第i个投入指标的权重。Ei越大,表明该行业技术创新效率越高,据此可以比较各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

通过上面的表达式,确定适当的权重,分别计算出产出和投入指标的综合值,然后将两者作比,得到相应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Ei越大则表明资源配置效果越好,进一步,可以比较各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在具体计算前,需要解决模型中出现的两个问题,即无量纲化和权重的确定。

首先是对各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此具有不同的单位各指标值能够进行归一化处理,由于本文选取的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具体公式为:

其中,Li表示该指标无量纲化后的值,Li表示该指标的实际值,Lmin、Lmax分别代表各行业该指标中的最大和最小值。

其次是各个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体系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的质量。为了确保对四川省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文章按照设计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基本思路,构建如下评价指标体系:

技术创新最重要的两个投入指标即劳动和资金。技术创新投入既包括R&D投入也包括非R&D投入,但考虑到四川省制造业技术机会存在的差异,本文选择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选择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和R&D经费作为技术创新投入指标。相比较而言,这种指标选取更加全面。所以本文选择投入指标R&D经费(X1)、R&D经费内部支出(X2)、R&D人员(X3)和科技活动人员(X4)。

我们以新产品项目数和专利申请数作为衡量潜在技术创新产出的指标。本文选取了四个产出指标分别为新产品总产值(Y1)、新产品销售收入(Y2)、新产品项目数(Y3)及专利申请数(Y4)。

表1 四川省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2.2 数据来源及研究对象

表2 四川省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指标值

(原始数据)

来源:《四川省科技统计年鉴》《四川省统计年鉴》。

本文选取2006的到2010年的四川省制造业技术创新数据平均值作为原始数据,而数据来源于四川省科技统计年鉴(2006-2010),数据统计口径是大中型制造业企业。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和有些产业包含不同技术层次行业的统计数据,数据不易分离,不便于按技术层次划分,因此要剔除一些行业。最终选取了20个产业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这些产业分别是:食品制造业H1、饮料制造业H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H3、造纸及纸制品业H4、石油加工、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H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H6、医药制造业H7、化学纤维制造业H8、橡胶制造业H9、塑料制品业H1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H1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H1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H13、金属制品业H14、通用设备制造业H15、专用设备制造业H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H1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H1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H1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H20。

2.3 四川省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测算

表3 投入指标的成份矩阵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因子分析中公共因子所反映的变量间的内在联系,正表现了评价指标对评判对象的相对影响程度,因而可以利用该方法从样本中直接定权。而在本文中运用SPSS19.0软件来计算这一过程。

在上述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四个投入和四个产出指标作分析,以便确定各自的权重, 技术创新投入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为:KMO and Bartlett'Test检验值为0.799, 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9.56%,因子负荷阵见表3,由于只有一个主成分,只需将因子负荷阵中各投入指标前的负荷系数除以各系数和,便可得到它们的权重,计算结果为:

θ1=0.232,θ2=0.252,θ3=0.260,θ4=0.256。

同理可以得到各个产出指标的权重:λ1=0.262,λ2=0.258,λ3=0.236,λ4=0.244。

表4 因子载荷矩阵及各指标的权重

在表2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效率评价模型的公式(1)(2)(3),可计算出制造业各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及其排名情况,详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四川省制造业各行业技术创新效率差别大,而且效率值都比较低。我们可以对制造业进行分类,20个行业中,前4个属于轻纺制造业,中间10个属于资源加工业,最后6个属于机械电子制造业。为了比较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效率,将每类所包含的制造业行业的效率求平均值, 结果为:轻纺制造业的平均效率值是0.804,资源加工业的平均效率值是1.298,机械电子制造业的平均效率值是1.414。显然,各类型制造业之间的技术创新效率的差距显著,在相关的研究过程中,对这20个行业作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其结果是机械电子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资源加工业,最后则是轻纺制造业,两者的比较说明,四川省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发展还是很协调的,资源的利用是合理的,或者说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表5 各行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综合测度值和

创新效率值及其排名

4 结论及建议

以上结果显示,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行业,其技术创新效率较低,而技术含量低的行业, 其技术创新效率反而较高。对此,解释如下:

第一, 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业对技术创新投入的要求较低,产品创新度不高,多是改进型的产品创新,创新模式也多是模仿创新,这些特征使得该类行业的技术开发周期短,产品易被市场接受,因此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高,而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对技术创新投入的要求很高,产品的创新度高,多是全新型的产品创新, 创新模式大多是自主创新,这些特征使得该类行业的技术开发周期长,且市场对产品的接受需要较长时间,存在一定的时滞,因此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低。

第二, 技术创新活动作为一种生产活动也存在规模有效性的问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由于投入少,处于“S”型生产曲线的第一阶段,该阶段的典型特征是规模报酬递增,因而作为产出与投入比的效率值就相对较高,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由于投入多,处于“S”型曲线的第二或者第三阶段,即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反映在效率上就显得其值相对较低。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建议:

1)加强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等行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对于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等行业,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所需重点研发试验设施、检测设施、关键工程软件的购置,提高企业研发装备水平。结合企业研发能力整合,组织实施并扶持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2)营造积极的技术创新环境。由于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制造业的发展受到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技术行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技术创新效率相对低下,要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营造积极的技术创新环境,大力发展四川省的制造业。

参考文献:

[1] 郑洁.我国医药制造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2] 白俊红,李靖.政府R&D资助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效率视角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1:181-193.

[3] 陈克禄.我国自主创新效率评价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74-76.

[4] 李智,李贵才.基于C-D生产函数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效率研究[J].特区经济,2009:31-33.

[5] 方福前,张平.我国高新技术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55-58.

篇10

[关键词] 环境保护 自由贸易 环境问题 策略

进入90年代以后,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成了世界范围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经济的全球化与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并存, 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之间似乎存在着难以协调的矛盾。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国际环境条约亦称“多边环境协定”规定以贸易限制措施作为实现其环境目标的手段。另一方面,一国国内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标准,往往会影响该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前,涉及环境问题的贸易争端已在原关贸总协定内多次产生。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 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关系也充分表现出来。这些激烈的冲突是世界各国追求贸易自由和环境保护同时发展, 但又难以两全的表现。

一、问题的产生

通常而言,贸易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贸易和环境冲突的根源是由于环境成本没有内部化造成了产品价格的扭曲和市场失灵。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环境成本内部化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单靠各国政府自己制定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政策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环境问题,还需要进行国际合作,来推动环境成本由外部化向内部转移,从而最终解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二、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贸易与环境从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贸易是经济层面的概念,环境则是社会生态层面的概念。贸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贸易能促进自然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同时贸易扩大本身有利于环境保护技术的扩散,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也会保证贸易得以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商品贸易活动扩大了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规模,由此会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表现为以及其生产过程会产生过多的集聚性的污染,从而破坏生态系统。

1.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根据Grossman和Kruger最早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方面,可以建立了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的基本框架:

(1)规模效应。贸易自由化导致经济活动的扩大、消费的增长与收入的增长。经济活动的扩大使生态支持系统承受的压力增加,可能导致环境的直接损害;而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可以使政府有更多的财力用于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会带来环境的间接改善。

(2)结构效应。在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的基础上,各国按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日趋明显,贸易结构将倾向于更加环保的产品。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贸易越能使经济结构向污染较低的方向转化,并加速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

(3)技术效应。随着贸易自由化导致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国际商品流动的扩大,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效果非常显著。但也可能使大规模开采资源、破坏环境的技术得到广泛使用,如果有害环境的技术更具有经济效率,就会替代传统的环境友好型技术,从而产生环境的负效应。

2.环境保护对贸易自由化影响。首先,环境是国际贸易能够正常进行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这是因为:第一,自然环境为国际贸易提供丰富的资源和能源。第二,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导致各国比较利益和国际分工的差异,如中东出口石油,美国出口小麦,南非出口黄金,非洲需要进口大米等。

其次,绿色补贴或环境支持对贸易的影响。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最终签署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以及《农产品协议》中,都把成员方政府对环境保护提供的绿色补贴或环境支持作为允许的补贴。一方面,绿色补贴和环境支持可以提升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国际收支的改善;另一方面,这些措施有可能引起进口国的贸易壁垒和报复。

再次,环境法规和国际环境公约对贸易的影响。由于一国制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技术标准对产品的生产、工艺、材料、品质和成分的含量都提出了要求, 企业为达到这些要求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会转移到产品的成本中,从而影响产品的价格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严格的环境措施也可能带来新的市场机遇。例如,一个出口企业在达到较高的环境标准后,由于领先于其他竞争者,而更易于进入国际市场。

三、贸易限制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主义者认为:在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贸易活动促进了以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为特征的经济增长,通过不断扩大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以及贸易商品的运输活动,加剧了自然环境的退化,因此,应禁止或限制贸易活动。贸易限制措施可以作为改善全球环境状况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在针对全球性或跨境转移的污染问题和实施多边环境协议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在必要的情况下为了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可以使用贸易限制措施。

而自由贸易主义者认为:环境退化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是由于外部性的存在,而不是贸易活动。贸易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贸易可以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使人们有更多的资源可以用于环境保护。贸易自由主义者反对为了环境保护而使用贸易限制措施,认为这将增加社会成本,甚至担心,在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和非关税壁垒大量削减的情况下,环境措施会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成为变相的非关税贸易壁垒,阻碍贸易的正常发展。

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贸易活动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生产活动的效率,有利于环境保护。但是,从短期来讲,贸易自由化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使生产活动规模扩大,在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将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同时贸易还可以创造财富,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但是这也可能增加更多对环境有害商品的消费,从而导致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

针对这一问题,最优的政策是针对污染源(导致环境污染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环境政策,不论从环境保护角度,还是从社会成本和国民福利水平提高的角度来看,贸易限制措施都是次优的选择。但由于有些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跨境转移的性质,以及贸易措施能够影响他国的政策制定,在现实中,贸易限制措施还会在一些方面用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四、我国在贸易中面临的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也迅猛发展, 在促进我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也给我国的生态和环境带来日益巨大的压力。加上主要发达国家在贸易和环境问题上对发展中国家施加过于苛刻的标准, 也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严峻的形势。

1.资源减少,环境恶化。一些地方可能因盲目追求扩大出口带来的短期经济利益, 在管理不力、资金和经验不足的情况下, 片面追求贸易量的增加, 开发稀缺资源,从而使我国局部地区自然资源锐减,加剧环境破坏, 生态环境恶化。

2.发达国家也纷纷转嫁高污染高能耗的夕阳产业。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 通过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不仅迫使发展中国家廉价出售自然资源, 还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 把资源消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危害严重的危险废弃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直接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权益。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污染行业的企业数和投资额有惊人的增长。根据2004年的统计,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10个工业行业依次是: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制造业,金属制造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及制品,采掘业,皮革、皮毛、羽绒制品业,塑料及其制品,食品、烟草及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而在这些产业中,污染性行业占了大多数。

3.日趋严格的环境法规、标准以及各类自愿性环境措施。一些国家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凭借其环境保护的优势,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例外条款, 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为由, 设置绿色贸易壁垒, 人为地提高市场准入的门槛,严重地影响到我国的出口。例如, 德国以及欧盟国家为保护人体健康而颁布的纺织品中禁用118种偶氮染料的命令, 美国等国家因发现天牛虫害而对我国出口的木材包装材料加以限制, 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因农药残留量超标而受阻等, 就是“绿色壁垒”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一些例子。

4.进口贸易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我国对进出口贸易的环境影响和风险评估的能力不强,进口了有害废弃物, 一些危害环境和生物安全的产品有可能带入我国, 对我国的环境安全构成威胁而造成重大环境损失等情况。如广东沿海的一些乡镇企业盲目进口大量有色金属废渣、旧汽车蓄电池等有毒废弃物,其再生过程已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5.国外投资对我国环境也会造成很大影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一些外国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 实施先进的管理制度,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污染控制设施,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有一些外国公司利用我国环境法规和标准比较宽松,向我国转移有害环境和健康的产业和项目, 如不加强环境管理, 我国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避风港。

五、协调我国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策略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工业企业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农村牧区“资源-利用-再循环”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造成或只造成很小的生态破坏,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生态破坏低微以致得到改善(工业废弃物的低排放),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2.逐步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是深化环境保护和针对贸易与环境新问题的重要措施。中国十分重视并已开始研究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的问题。1992年8月《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要提高现行排污收费标准,使排污费高于污染治理成本。

3.树立环保意识,加强环境贸易的立法和执法,强化环境管理。企业应用战略的眼光看待环保问题,要认识到环保是一种投资,是对外经贸发展强有力的推进器,只有顺应潮流,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和绿色营销,才不至于在国际竞争中被淘汰。宣传和培训是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的有效手段。宣传主要是通过文化宣传和科学普及活动,进行环境保护的文化宣传和公众教育;使得每个人都能关注环境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环保素质和生态安全意识。

根据国际市场的新趋势,我国要尽快完善贸易中的环境法规,一是要结合国情,加快制定、完善我国商品生产和销售中有关环保的标准和法规,使我国经贸环境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要加强在经贸活动中对国际环境和资源公约、环保标准、法规的宣传,对贸易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公开曝光,依法惩处,并发挥广大消费者和全社会的监督作用。

4.积极应对绿色壁垒,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壁垒是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入世后,乃至更长的时间内所要面对的最大的障碍,要协调我国的贸易与环境问题,必须跨过“绿色壁垒”这道门槛。我们一方面要练好内功,促使企业自觉加大无公害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的力度,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内在质量,促进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能达到较高标准企业的发展。促使那些与破坏资源再生、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有关的一系列初级产品比重进一步下降,而使不污染或有利于环保的绿色产品的比重日益增长,有助于降低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的能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更加优化。以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和环境保护实力应对绿色壁垒。

参考文献:

[1]那 力:WTO 与环境保护[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

[2]袁 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所面临的问题[J]世界经济研究,2002,(1) 1

[3]余北迪:我国国际贸易的环境经济学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5(5)

[4]谭会萍 田 森:环境贸易:可持续发展中的博弈与融合[J].经济问题探索,2005(8)

[5]高彩玲 赵英明 黄正文 张 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