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教育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法教育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几年来,由于大学的扩招和普教的发展,技工学校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得不扎实。电工学课程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对电有一种畏难心里,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电工学习没有兴趣,就会直接影响实习训练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电工实习指导老师让学生对电工实习产生兴趣,是搞好技能教学训练的前提条件。为此,笔者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以实例激发学生兴趣。例如,讲解电的应用知识时,教师选择电在家庭电气化和电化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易于理解,通过讲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引导和激发学习兴趣。
二是将训练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往往对简单重复的操作不感兴趣。教师可以在实习课中针对具体课题,列举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电路故障现象,并说明故障原因和维修要点,这样把训练内容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进行导线连接的基本技能训练时,学生认为把导线接来接去,没什么意思,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列举家庭中照明灯忽明忽暗的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讲解解决办法。通过这些事例的分析,学生体会到电工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产生了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动力。
二、对学生要有爱心、信心和耐心
1.教师要有爱心
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2.教师要有信心
信心是成功的资本。教师经常告诫自己“没有不合格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克服对后进生的偏见。“朽木”可雕,教师对后进学生要寄予希望,坚信他们不是“朽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为此,教师要从增强自信心出发,做到“避其所短,扬其所长”,抓住时机,给予机会,激发其上进心。
3.教师要有耐心
教师以高度的热情,坚持不懈地为他们耐心细致地讲解每一个课题,手把手地传授技艺。
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1.实习与讲授相结合
在电力拖动基本控制电路的安装及故障排除的教学实习中,学生对电路的构成及功能原理很难理解。实际上控制电路主要是由各类接触器、继电器、开关等零部件组成的。学生了解这些电器的结构,掌握各部分的功能是正确使用和操作的前提。如接触器正反转控制线路课题,教师利用实物讲清原理,反复模拟接触器线圈得电与失电过程,让学生观察触点开关动作控制电路接通和切断的情况,再通过实物示教板观察电动机正反转情况,把自锁和联锁的概念加以区别,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这样把技能教学自然地渗透于理论教学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为学生配备实习器材,让学生进行安装操作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指导,定期进行考核,使学生逐步掌握操作技能。
2.操作与纸上练习相结合
对一些元器件较多、线路复杂的电路,教师可以采用“纸上练兵”的方法。所谓“纸上练兵”,是指学生在理解电路原理和掌握电路接法的基础上,在作业纸上练习布线的作法。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消化和理解,逐步熟悉其原理,对安装工艺做到心中有数。
3.专题操作练习和创造性练习相结合
专题操作练习是把一个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进行实习,这样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创造性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生产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进行M 7130平面磨床电气线路故障排除训练时,教师让学生首先熟悉机床电气原理图,分析各控制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各元件的动作程序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根据故障现象,确定故障可能发生的区域范围,最后找出故障点。通过专题训练,学生在排除故障时,基本上都能准确、快捷地完成任务。
四、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实习教学又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阶段实施实践课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每一个教学实践环节,从教案的准备、实物准备、示范指导、巡视指导,到结束指导等环节,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2
关键词:行动导向电子技术教学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电气运行与控制等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般电子问题的能力,并具备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的能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入学门槛低,基础知识薄弱,对于一些复杂抽象的知识点很难掌握,而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灌输式”教学,即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久而久之会出现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局面。这就很难实现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电子行业技术工人的目标。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行动导向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法起源于德国,德文Handlungsorien-tiertesLemen und Lehren一词,直译应为行动导向的学与教,是近年职业教育理论的一种新趋势,被誉为世界先进职业教育方法之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指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方式,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从完成任务的途径去学习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运用到实践中去。它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方面:第一,以能力为本位。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不断实践的过程为学习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势必要用到一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探索这些知识的过程,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以任务为导向。行动导向教学法以教学过程符合职业活动规律,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来确定。第三,以学生为主体。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教师是引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以教师点拨、总结为辅助。第四,以评价来激励。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对实践过程、生产的产品、合作协调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来激励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案例
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些方法的统称,常见的方法有以下七种:项目教学法、大脑风暴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对象来选择不同的方法。笔者认为,这几种教学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使用。笔者在课堂上也尝试使用项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现以“流水灯电路的制作与调试”案例来说明。
1.明确任务
一是创设情境、项目引入。可根据企业真实工作情境,编写一个“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该学习项目在企业中是真实存在的,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如:在校企合作中,笔者学校接到某公司的订单,要求在两天内生产一批不同流动速度的流水灯,制作完成的电路需达到产品的要求、性能和技术指标。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接手这个任务,应该如何完成,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制作、调试流水灯。随后,教师通过PPT视频播放现实生活中流水灯的应用,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及激发学生自己尝试的欲望。
二是描述学习任务。针对本学习项目描述其学习和工作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进行有机结合,而不能只描述工作过程。以流水灯电路的制作与调试为例,学生接到项目后,明确项目要求,制订工作计划,根据项目要求,通过Protues仿真技术对原电路进行简单分析,并改造出不同于原电路流动速度的电路图,然后通过检测元件画出布局与接线图焊接布线检查调试一系列步骤,在万能板上制作出流水灯电路。制作完成的电路应能符合一定的电子安装要求并能可靠安全工作后,交付老验收,并签字后,由组长统一收齐,交与教师。
三是协助分组、项目分解。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工作”场景,在制订计划前首先进行分组,采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方法,模拟电子产品的一般生产流程,设置质检员、制图员、技术员等不同岗位。分组教学和角色扮演的结合实现了因材施教,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岗位责任和职业意识。
2.制订计划
首先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为了让学生在工作中按时完成任务,要求每组制订计划。另外,通过小组协作、商量制订计划,形成团结协作交流沟通的能力。此时,教师巡回观察,对学生在制订计划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必要的时候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但是指导要以不干扰学生工作、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前提。
之后是点评计划。完成制订计划任务后,教师对各组进行点评,以使学生增强工作信心。
3.工作准备
复习回顾,引导探究。教师通过PPT展示实物图与原理图的一一对应,让学生回顾与认识元器件,其中电阻、电解电容、二极管、三极管是已经学习过的,但是发光二极管对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元器件,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来了解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特点,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及观看多媒体视频正确掌握识别与检测元器件的方法。
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为保障学生和设备的安全,同时避免繁琐、提高效率、节省资源,每组的制图员运用proteus仿真软件画出原电路并进行简单分析,与此同时,另外两名学生则在旁边进行督促、讨论与共同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改造出不同于原电路流动速度的电路图。此时教师只做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并查看工作页。
4.计划实施
计划实施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因此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对于重点问题,需精讲,排除学生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工作是:任务一,领取元件,每组组长根据本组改造设计电路中涉及的元器件各领取3套,此时组长充当分拣员的角色,并分发给组员;任务二,检测元件,保证电路质量;任务三,为制作后的电路考虑总体布局和整体美观,画出元件布局及走线图;任务四,插装与焊接,为保证焊接质量,需注意焊点的要求,必要时由组内技术员提供技术支持,达到团结协作的目的;任务五,检查并调试,电路制作完成后组内互相检查,及时修正,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确认电路无短路,通电调试,调试时小组内一人调试,两人监督,保证安全;任务六,测试关键点电压,为能顺利理解电路工作原理做准备;最后,为腾出空间,防止误用,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按7S的要求整理现场。
5.分析验收
产品验收,优胜劣汰。教师让各小组由质检员验收本组的产品,并填写生产任务单与验收单,然后交付教师进行验收,让学生了解产品的优胜劣汰规则。
行为导向,得出结论。教师选出两块电路板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抛出问题:找出异同点。通过共同点(都是两灯一块亮灭,从而引出电路结构分析),以及不同点(发光二极管灯流动速度不一样),引出电路工作原理分析,利用proteus仿真软件演示电路中电流的流向,使抽象的知识点更为直观化,同时结合学生测试的三极管集电极电位,得出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并通过仿真得知充放电时间的快慢决定发光二极管流动的速度,从而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6.总结拓展
为使学生们对本次项目进行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摸索制作电路的规律,需撰写总结,交流心得。为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升华,可以布置拓展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探索中创新。
三、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注意事项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组织协调及沟通能力,成为一个有问必答的咨询师。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来加强教师队伍。“请进来”即从企业技术人员和职业技术师范学校中引进相关师资;“走出去”即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到相关企业参加顶岗实践工作。这样有利于教师拓宽知识结构,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对行业的人才需求有一定认识,也就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2.完善教学场地建设
要在电子技术课程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场地。第一,黑板、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分小组围坐在一起的课桌椅。这是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必要的辅助工具和方便小组讨论的坐法。第二,电子操作实训台。这是学生在制作与调试电子电路时必要的工位。第三,计算机。行动导向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因此需要上网查找资料等,另外,在分析电路过程中需要对电路进行仿真帮助理解。这一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一位教师主讲并指导实操,因此理论实践教学场地应统一,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为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了保障。
篇3
本学期,我校道法教研组全组教师在学校领导、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积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道法课的德育功能。组内教师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内外大事,交流心得体会,具有良好的政治学习风气。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加强师德修养、遵纪守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表率作用,全组教师相处和睦、团结互助,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回顾一学期来教研组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道法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全面提升师德修养。
1、我们政治教研组非常重视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习。
我们具有良好的业务学习气氛,一学期来,我们利用教研时间,组织学习了《课程标准新》,深入分析并领会学校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材料的精神,统一认识,从教学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组内老师还积极参加市教育学会组织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并认真领会和贯彻其精神,自觉加强业务学习,积极阅读有关报刊杂志,利用学校的媒体设施上网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交流教改动态、教学经验等信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2、加强师德教育,提升师德水平。
我道法组全体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修养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先进代表人物的事迹,全面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并以我校的师德师风为学习的思想内容,严格规范自己的道德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进一步牢固树立了“爱学生,爱学校”的思想理念。
(二)扎实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本学期来,我道法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推动教育教学又好又快发展。
1、为使各项教学活动有目的、按步骤地进行,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到计划在先,活动在后。本学期开学初,初一、初二和初三各个备课组均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学期教学计划,然后再由教研组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落实计划的实施,不让计划留于形式。
2、重视对教情、学情的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针对我校的实际,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出发,以中考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的素质为重点,我政治组积极开展教情、学情研究活动。
3、坚持定期集体备课。每周都有各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我们坚持以老带新,一起钻研教材,一起钻研教法,一起钻研新课程标准。做到了六个统一:统一备课,法,统一进度,统一课件,统一练习和统一测试。在备课过程中,作到即备教材又备人。大力开展听课教研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道法组每个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大型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全组老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担任教研活动的老师积极、充分的准备,为全组教师树立了榜样,并传授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4、每周的教学和每次的测试后都会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总结得失,查漏补缺,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以更好的促进教学。
5、落实各类公开课。只要是有公开课,教研组老师们都会积极参加,并重视听课评课,突出评课过程。评课的过程老教师毫无保留,全心指教;授课教师态度诚恳,虚心领教;气氛和谐融洽。
6、认真对待作业。作业精心设计并能作到适量、分层,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不造成与其他学科的冲撞。各位老师及时批改作业,并作好讲评,及时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三)全面落实教学常规,深入开展教学工作。
1、全面落实教学常规,提高业务水平。根据学校教研室的要求,全体老师积极开展备课工作。大家认真备课、查找资料,并按要求写好教案,密切联系了课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同时,配合学校教导处开展教学常规检查活动,通过教学常规检查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全组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极大地提高全组教师业务水平。
2、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教学离不开教研,教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唯一途径。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更新教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发挥教师个体优势基础上取长补短,做到课堂教学“大同小异”。“大同”即教学进度相同,教师之间认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同,教学效果大致相同;“小异”则强调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特色,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组教师既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留给学生相应的时间和空间。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少讲或不讲;凡是学生能说的由学生说;凡是学生能分析、概况的,不由老师代替。但老师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上精讲,注重“四讲”——讲重点、讲疑点、讲盲点、讲热点。
3、考试、测验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情况进行监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信息反馈和改进、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命题组试卷应十分严格,保证命题的客观与公正。为此,每次命题所覆盖的知识面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明确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阅卷过程实行流水作业,统一批改,然后做好各年级的试题讲评分析,并认真做好考试分析、将书面总结按时交到教务处。全体教师积极应对学校教研室组织的各次考试,精心设计试题,认真阅卷,全面分析,仔细评讲,促进他们的阅读、理解、语言组织等综合能力提高。
二、存在的不足。
1、理论学习需要进一步加强。新课程在我校各年级全面实施,对我们教师在备课、上课等各个教学环节提高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在新课程方面进一步的加强学习与研究,提升自身的认识水平。
2、课题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当前课题研究存在着认识不深,热情不高,参与不多的状况。
3、教育教学手段还有待于更新,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更新。
三、解决的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开展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开展广泛的讨论,制定计划并加以落实。
2、积极利用目前学校的一切教学条件,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提高教学手段的起点,从而提高我组的教学水平。
3、结合小课题积极开展对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的研究,力争找到合适的方法。
4、积极开展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研究,让学生不仅掌握,而且要充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4
一、我国高校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的目的
1.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将促进大学生对法的功能和价值认同,有利于其法律信仰的生成。
2.向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理性关注社会热点案件
近年来,随着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凭借其庞大的信息传播网络的优势,越来越多的案件涌现在公众的实现内,成为社会热点案件。从李刚案到药家鑫案,从孙志刚案到彭宇案,从邓玉娇到许霆案……一系列的案件占满报纸和网络,部分媒体对案情的夸大其实,舆论对案件的极端反应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法律价值观和法律思维方式。向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大学生运用法律的思维、理性的方式来处置和对待社会热点案件。
3.养成大学生自觉守法的习惯,维持校园环境的和谐稳定
最近连续发生的几起令人震惊的高校刑事案件,一方面暴露了学生法律知识的欠缺;另一方面也暴露了高校校园环境不稳定的安全隐患。例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案中看到,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而在复旦大学投毒案中也看到,少部分高校学生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最终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的同时,也破坏了本该和谐稳定的高校校园环境。因此,养成大学生自觉守法的习惯,要让大学生知道法律知识是保护每个人的。每个人都有法律知识,都遵守法律,才能人人都得到保护。
二、我国高校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的概况
我国高校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公共基础课
我国高校非法学专业的法律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就是从1986年开始设置的《法律基础》这门课。这门课程是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质最主要的途径。但是,由于该课程被定位成思想品德课并在2005年与《思想道德修养》合并成为一门课,属于“两课”的一个小部分。一些学校甚至安排没有受过法律训练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把它作为一般政治课来讲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在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上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学要求,难以达到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
2.针对特定专业开设的专业法律课
例如,一部分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经济法》;导游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导游法规》;师范类的学生要学习《教育法》等等。但是,没有基本的法律知识作为依托,这类专业性的法律课程无论从教师的教学方面或学生的学习方面都显得晦涩抽象,许多专业性课程甚至沦为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毫无法律性可言,背离了法学教育的初衷,更加无法达到法学教育的目的。
3.公开的法律讲座以及选修课程
部分高校会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法律知识相关的法学选修课程或者开展公开的法律知识讲座,但这个部分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太高。更要考虑的是,非法学专业学生本身就只占参与这种课余法律课程学生的一小部分而已。总而言之,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非法学专业学生没有参与到这种类型的法律教育。
三、对高校非法学专业法律教育的建议
1.合理规范课程设置,系统完善教学内容体系
非法学专业的法律教育内容在兼顾对我国法律体系、各个法律部门全面理解把握的前提下,应与法学专业所接受的法律教育有所区分。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想意识为主,避免过多的讲解法律条文和法律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实践所需要安排设置,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中经常涉及的领域,或者高校中常见的违法以及被侵害的领域作为教学的重点。例如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暴力盗窃等行为可能触犯的法律是哪些?又例如大学生毕业后所面临的就业、婚姻就涉及到《劳动法》、《劳动合同发》、《婚姻法》等相关法律的知识。在具体的法律知识点教学中,甚至可以进一步的细分,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特点,所讲授的知识点也可以略有不同。
2.采用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非法学专业的法律教育应以案例教学为主,通过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将法律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相结合。从两方面选择的案例深受同学们喜欢:一是当前发生的大案要案,由于这样的案件社会影响力大,同学们也尤为关注,课堂气氛自然热烈。二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极易遇到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比较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没有多少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更真实,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学到许多维权的本领。
3.培育专业法律教育人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法律教育的专业性强、教学任务重,要有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肩负起大学生法律教育的艰巨任务。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法律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建立专兼职相结合优势互补的资源配置模式为基础,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为重要保障,全面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课堂内外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理论学习只有联系实际,才会生动而具体。更何况法律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高校可以通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呼吸社会主义法治的新鲜空气。
篇5
关键词:教育方法;民法意义;教育改革
伴随着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对法律的教学也逐年提高,目前高校课程中的民法课程基本普及,但由于个别专业的差别,有些专门还没有进修民法的课程。目前社会的普遍现象还没有对民法有明确的认知,大家只知道法律的存在,而不知道具体的含义和内容。这就需要对这门课程经行讲授让同学们认识国家民法的作用和意义。
一、高校民法教学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高速进程中,法制社会的建设也越发的完善,对于社会上法律的监督者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等都要经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考试和审查。这是对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标准新模式。民法教学的目的在于以民法专业教育为培养目标,与教育对象密切联系,以社会需求为背景,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人才。民法课程中包含还有朴素的法律道德和社会伦理,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在高校对民法的学习中有利于学生们对法律的思考,培养法律思维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帮助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我国高校民法教学现况
在民法的课堂上主要传授的内容有:民法总论、债权法、亲属法与继承法、人身权法和知识产权等相关的法律内容。这些法律内容关系到我们每一位公民,在民法的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法律法规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教学手段方法的问题,使的民法的教育效果下降。民法教学远落后于民事立法、在教学方法生重点难点不统一,同学们难以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与民法的教育目的相违背。老师的传授方式陈旧,难以吸引同学的兴趣,使同学产生厌烦的心理,使的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民法教育的创新手段
(一)教育理念的革新
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理念,只注重学生的考试能力和纸面成绩,从根本中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的能力,在教育理念中应与实际就业和社会需求为背景。专注培养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不仅仅在课堂上学习到知识,更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创新性实践性人才。让学生能够了解民法的基本理论、掌握民法的基本理论、具有应用民法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民法教授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表达和思辨能力。同时在从事法律专业中的同学应更加重视其思想方面的教育,使其成为具有高素质法律人才。
(二)对课程体制进行改革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提高学校对民法课程的重视程度,增加民法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比重。在对民法课程教学体制中应增加对民法知识体系的认识,增强民法学习中对民法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们对民法知识框架体系的搭建。增强学生们对民法知识结构搭建的理解和体会,更好的运用到实际中去。目前在高校的课程中民法的课程被分为两种教育类型,一种为必修可另一种为选修课。这样的课程分配引导了学生对选修课程的不重视,因为选修课的原因同学们也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去理解体会。高校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应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点,高校要培养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法律人才,需要增加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学习,摒弃传统的放任式学习法,增加高校的使命感,为祖国的发展培养出专业的法律人才。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
高校的教育课程中,存在着大量落后陈旧的框架体系,往往一个知识点传授了几十年,重复性大,没有亮点无法吸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重点不明确,理念无法与实际相结合,教材的落后无法与社会的进步相匹配。教师在课堂上缺少责任心,学校的课堂管理陈旧落后等众多的因素导致了课堂上学生们学习效率差,步入社会后无法满足社会对其的期望与要求。
四、结语
终上所述,我国高校的民法教育还需要不断的革新,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中应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社会需求为背景,让学生们真正的认知和领会民法的作用和意图,能够更加灵活的应用到实际中去。
[参考文献]
[1]胡贤斐.谈高校民法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8).
[2]但小红.浅谈高校民法课程教学改革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4).
篇6
Key words: holistic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reform;practice effect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207-03
1 全人教育概述
1.1 全人教育理念的发展
1.1.1 全人教育理念的缘起
“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古希腊时期已经孕育而生,是全人教育理念的雏形。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全人教育”,重视人身心的协调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即“天人合一”。我国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六艺”,体现了德、智、体、美等育人目标,主张思思德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求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身行为,重视内心情感的养成,从而充分体现出和谐、全面的人才培养观。孔子“仁”教育;孟子“明人伦”为中心内容的伦理道德教育;荀子“大儒”教育;道家老子提出“法自然”更是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境界,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返璞归真。这些均体现了我国古代以培养完整人格,具备道德、学识上的多重修养,重视道德伦理培养的培养教育目标。
1.1.2 全人教育理念的兴起与发展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国家也开始倡导全人教育理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种理念在西方国家日渐成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更关注人的个性,希望通过教育来实现心灵的解放和人性的和谐全面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学科体系比较完善,以培养智慧、信仰、身体和品的行为和谐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学习内容除了拉丁文和希腊文,还设有几何、天文地理、法律等内容,另外还要学工农、园艺知识,以达到培养实际才能的育人目的。欧洲工业革命时代提倡“完整的教育”,认为应该顺应人的天性来开展教育,崇尚和谐自然的育人理念。全人教育包涵许多饶有特色的育人思想,因此学术界至今不能对其进行定性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教育领域开始广泛关注全人教育思想,一些有建树的学术期刊更是对此高度重视。美国隆?米勒(Ron Miller)是提出“全人教育”的第一人,他创办了“全人教育出版社”并发行了《全人教育评论》(即《交锋:寻求生命意义与社会公正的教育》,加拿大的约翰?米勒(John Miller)所领导的安大略教育研究院(OISE)在全人教育课程方面成就斐然,其代表著作包括《全人教育课程》等。日本的小原国芳在1921年提出“全人教育”的主张,并在日本东京郊外创立了玉川学院,探索并践行“全人教育”的理想。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提出“教育必须激发人的天赋力量”,强调还原人的本性,将人培养成品的思想端正、身体强壮且富有智慧的人,及有自然本性的“完整的人”。
1.2 全人教育理念的内涵
美国学者隆?米勒认为, “全人”包含六方面的基本素质,即精神、情感、身体、审美、智能,各部分所代表的内涵见表1。这名学者认为,教育除了具有传递知识技能的功能以外,还需要重视人的人格的升华与内在情感的培养,譬如还应该培养人的兴趣、想象力、创造力等,以实现知识技能与人性的和谐统一。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曾指出:理想的教育应该以培育“全人”为终极目标,所教授的知识应该涵盖人类的全部文化。而所谓的培养“全人”实际是培养真(学问)、善(道德)、美(艺术)、圣(宗教)、健(身体)、富(生活)全面发展的人。①
在对“全人教育”的理解上,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同见解。按照刘宝存的学说,“全人教育”是指培养精神、情感、心智、身体和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即“完整的人”。②
虽然诸多专家对于全人教育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是他们对全人教育的目的却都惊人的一致。在他们看来,全人教育的唯一目的只有一个:让受教育的人拥有更好地生活。基于此,笔者认为“全人教育”把教育目标定位为: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那么“全人教育”关注的“完整的人”人的培养涉及以下七个领域,即品德,智能,身体,社群,技能,情绪,美育。具体来说,是指一个人应该具有开放、独立、有责任、有视野个人的品质和德性;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的能力、理性、推理能力;具有认识身体,管理身体,锻炼身体的能力;具有交流思想表达自己并被他人理解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领导力及情绪管理能力;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鉴赏,欣赏、创作、感知能力。
1.3 全人教育理念的特征
1.3.1 全面性
全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在充分开发其智力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传授其生存健体的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所以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要全面,关注各学科知识间的统合整全,通过学科间的交叉互动来扩宽知识结构,以充分体现知识内容的全面性。教师讲课时,应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备课时应将各个关联的知识点穿插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内容,单纯教授某个知识点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1.3.2 多样性
人类社会与现实世界是多元化的概念,我们的教育也应该将学生看作多元体,多角度全方位得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全人教育要尊重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了解学生在成长中多面的个性及性格特点,关注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切忌以单一化的硬是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力,应该尊重文化的平等和多元。
1.3.3 差异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每个儿童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全人教育在关注全体学生的教育的同时要深入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注重个体的差异性,以期充分施展学生的天赋或个性。在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求知欲,注重兴趣培养,将学生视为一个多元体,全方位多角度的挖掘学生的天赋,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的教育计划,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体系就是个性与教育的统一,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我们的教育决策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定,在充分施展其个性的同时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最终目的。
2 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传统的课堂教学
2.1.1 传统观念
在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授课教师往往会受限于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知识的全面传授,而忽略学生的差异性;而且授课教师为了高效地、按计划完成授课任务,很少关注与学生的互动,即使提出问题与学生互动,但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关注极少,如文科生与理科生的知识背景差异。现今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思想活跃,渴望沟通、崇尚平等,乐于接受新事物,个性张扬,敢于追求梦想,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探求欲,对他们来说,传统的授课观念使得思政课内容抽象、空洞,理论上说教多,远离实际生活,不易理解和把握,况且思想领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法让他们感受到立竿见影的现实价值,课程的参与度并不高,这样学生仅是完成了课程的学习,其他比如智能、情感、社群、审美等方面能力都没有得到锻炼。
2.1.2 传统的授课方式
大班授课的方式使教师不能充分的关注每一个学生,课堂采用授课方式也主要以讲授为主,若教师讲授过程中并未将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很好的结合,这就容易使得本就很抽象和枯燥的政治理论课沦为“说空话”、“讲大道理”的境地,并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投入度。
2.2 陈旧的课程评价体系
思政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培养并展现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思政课程的评价体系大多是以考试为主,重成绩轻过程,如此评价体系也导致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自我参与度不高,学习热情不高。
3 全人教育理念下思政课的改革
全人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西安欧亚学院在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过程中始终贯彻全人教育思想,并且围绕该教育理念开展思政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需要和个性施展,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使教育理念内化为日常行为,在锻炼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促使其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3.1 基于全人教育理念构建多元的思政课程体系
传统的思政理论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本知识与信息的传授,有着自身的优势,所以我们新的改革思路是以传统的思政理论课程为依托,网络信息化教学和专题研讨为辅助,实践教学为手段的多元新型思政课体系。
首先,思政理论课部分的授课体现并保证理论知识的体系性和完整性,主要由主讲老师在教室完成授课,授课主要采用讲授和视频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要求授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等问题,为学生做好理论知识的铺垫,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班级人数控制在100人以内。
其次,引入优质的网络视频课程作为理论讲授部分的资源补充,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安排学习,由相应的助教老师进行课后交流沟通。学生利用网络能够及时便捷的向助教老师咨询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扰,使得思政课教学能够真正走入学生内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自我成长。
再次,专题研讨课以专题讲座和学生讨论为主要形式,理论课的授课教师和视频课程的助教老师一起来组织学生结合理论课和网络视频课程的知识学习及社会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专题研讨,学生在教室引导下可以自己选择关注的话题,形成团队,完成热点问题得讨论与分享;或者由教学名师开展主题讲座。这是对思政课教学环节的升华。
最后,实践课的开设与运行。实践课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最能够体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环节。在理论课和视频课之外单独开设实践课,教师提前设计好实践任务以及实践要点并编制独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学生分组完成各个实践项目,学生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外出参观、社会调研、读书分享、辩论赛、法律大讲堂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实现以“学习参与”到“实践体验”直至“内化践行”的深度融合的思政实践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参与各实践项目具体方案的设计和策划以及成果分享,充分发掘、发展其自身潜能,悦纳自我,提高学生的组织与决策、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思考与表达、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管理与策划、终身学习、科技与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由此使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相协调,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相统一,认知、理解、感悟和体验融为一体,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个体生活的主体、学习活动的主体、社会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实效性,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使思政课真正成为 “心灵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感悟、行动中有体现”的课程。
3.2 构建新型的课程考核方案。
3.2.1 对于理论课程采取“3+2”的考核模式,引入在线测试
对于学生的课程成绩的实施“3+2”的考核模式,其中“3”是指对于平时成绩进行三部分的考核,即课堂理论授课部分、专题研讨课以及网络视频课三部分构成,三部分分为4:3:3的比例进行考核;“2”是指期末考核,即采用书面答卷和网络在线测试相结合的模式,设为1:1的考核比例。最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照5:5的比例进行最后核算。
3.2.2 对于实践课考核采取项目成果汇报制,关注学生能力提升
由于实践课采用项目制教学,其考核体系区别于理论课程的考核体系,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实践项目的选取,实践过程的设计、实践活动的展开、实践成果的制作与汇报,实践成果的分享、成果资料的后期完善等等环节均需要进行指导与敦促,每一个环节均需设计相应的评分标准进行逐一考评。
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新的课程体系以及考核方式逐步成熟,在期末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数据显示:除了知识上的收获之外,新的课程体系以及考核方式不仅让学生有全新的课程体验,而且在课程的教学质量测评中有89.2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有所提高,65.8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决策与组织能力有所提高,此外学生认为责任感、自我认知、、表达演讲能力、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以及思辨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思政课程体系“外化与行”的目标也有所实现,82.14%的学生认为新课程体系使自己与同学分享、讨论学习的机会多了;80.61%的学生也有了团队意识,此外使学生的人际关系改善、计算机技能的提升也非常有帮助!
全人教育理念倡导“以人的完整发展”为核心理论,关注个体和谐全面的发展,最终的目标是使学习者拥有更好的生活,高校的思政课不仅肩负着培养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具有幸福感的人!将全人教育理念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来,是全人教育理念的具体学科的延伸,有助于解决当前思政课教学的呈现的问题,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解决措施,使得思政课的教学更具有实效和意义。
注释:
篇7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政治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探讨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培养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求知,这样学生们收效大。如果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则启而不发,学而不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尤其重要。提高学生兴趣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思想政治课才能真正被学生所喜爱,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的双向功能。
1、语言要幽默,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但所阐述的内容却是严肃的真理。要使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原理被学生所接受,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巧妙地使用幽默的语言及学生身边的事例,刺激学生、激发学生。这样,既可以给紧张、沉闷、呆板、乏味的课堂气氛注入活力,又可以形成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地进入乐学的状态。例如,学习法律常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依法治国,使我国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按照这一目的的要求,进一步讲解了“法治”这一概念,它是相对“人治”而言的;“人治”轻视法律,谁的地位高、权力大,谁说了算。在现实生活中,“人治”现象仍然存在。如“菜单位招工,凡是知道劳动法的他们都不要,惟有一个不知道劳动法的反到被录取了。”通过这一实例,启发提问:这是为什么?被录取的这名员工会有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道理?学习法律常识的目的能实现吗?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能达到吗?结论是明显的,无可争议的。如此讲解、启发,简单明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因为法律的本质是保护人民,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离开人民的参与、支持和监督,要实现依法治国是不可能的。从而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害怕人民群众知道法律的丑恶面孔,让他们在法律面前无地自容。
2、要设置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记得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愈强烈,学习的兴趣就愈浓厚。学生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更需要教师思维的不断创新。适时巧设有一定难度,又要求学生发散思维才能解决的疑问和悬念,就可充分地激发学生质疑和解疑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 “正当防卫”知识点时,例举了“连杀二人,被判无罪”的案例,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一方面知道杀人是严重的刑事犯罪,但另一方面也产生疑惑:为何连杀二人却被判无罪?针对学生的疑惑,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后,大致有了自己的见解,此时再结合课本上理论阐述以及具体法律规定进行说明,案例中连杀二人,被判无罪的根据是“实施正当防卫必须同时具备的四个条件:必须是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才能实施正当防卫;必须是非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时,才能实施正当防卫;实施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通过这样讲授,学生带着疑问积极思维,能够自觉进入主动求索的学习状态。实践证明,只有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激发起学生脑海里思考的涟漪,进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并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要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拉近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许多理论观点都要通过实例来说明。而现实事例具体、真实、贴近生活,说服力强,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地结合实际事例,能使政治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死板的内容形象化,从而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并从实践中悟出哲学道理。例如,在讲解“青少年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时,举了这样一个实例:“有三位女同学在街上看见了一个通辑犯,她们完全可以悄悄地离开,当作没有看见,但她们心中的一股正气使她们决定抓住这个通辑犯;面对凶恶狡猾的犯罪分子,正面接触显然是事倍功半的做法,于是她们商量后决定:为了不打草惊蛇,一个同学负责去报警,其余两个同学上前佯装问路,借此拖延时间;但犯罪分子太狡猾,随便说了两句就匆匆离去,好在这两位同学已把他的体貌特征及衣服的颜色、款式记了下来并记住了离开的方向;几分钟后,警察赶到,按刚才两位同学的描述迅速追赶,二十多分钟后,顺利地将通辑已久的罪犯抓获,为此这三位同学受到了表彰。”通过这个现实事例,学生启示颇深,很快从理论上明白了面对犯罪分子,即要敢于又要善于同他们做斗争,讲究智斗,力求在免受伤亡的前提下,比较巧妙地或借助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与此同时,介绍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由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实例去证明理论,不仅通俗易懂,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学习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介也逐渐深入课堂,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人心旷神怡的境界,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章节时,播放电视VCD让学生欣赏一副副生动画面,聆听歌曲《春天的故事》,然后再结合歌词内容,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深圳那空前的改革举措,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感性上体会到党的英明和对外开放政策的伟大。这样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篇8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而高等院校在这个过程中无疑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知识结构、道德品质都将影响到祖国的发展,他们的生态伦理意识将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在许多专家学者的实地调研报告里,却频频反映出现在的高等院校里,大学生的生态伦理现状不容乐观的事实,因而,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态伦理基础知识缺乏
许多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学生人文教育不足,缺乏自觉主动的生态伦理教育,很多学生所掌握的生态伦理基础知识缺乏,不知道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法等基本常识,获得知识的途经有限,常常借助视频、杂志等媒体得到相关零碎知识,很少从书籍和课堂讲座中获得。在当今社会,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生态伦理观念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但对环境伦理教育的认识却难如人意,许多高校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中,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也渗透了大学生生态伦理方面的相关知识,但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学好专业知识,考过四、六级更能让她们关注,在这种功利性的就业导向下,不少大学生对生态伦理普遍重视不够,意识比较淡薄,观念比较落后,对生态伦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也没能引起高度的重视,甚至导致缺少生态道德行为,造成校园的环境恶化、水电浪费、白色污染等等现象。
2.生态伦理教育活动参与性低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生态教育活动方面表现的热情度不高,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虽然不少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生态伦理意识,但常常不论是对生态教育还是对环保宣传活动的参与上都缺乏主动性,会选择在不损害自己时间精力和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才会参与到生态伦理的相关实践中来。还有的大学生对选修有关生态环保方面课程的教育不感兴趣,或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有关环保实践活动方面的学生社团,没有主动的将生态伦理意识转化为自身的行动的自觉,缺乏了解生态环境、增加生态常识、参与生态环保活动的主动性。
3.生态伦理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起步较晚,无论从教材的编写、教学规划、师资的配置等方面来看,都未形成完整的生态伦理教育体系。据统计,目前在非生物、非生态专业中,开设与生态有关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1]。在高校的教学中,相关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只是零散地穿插在某知识点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全国没有有出台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编写权威的专门教材,学校之间在课程设置上也是各行其是,从而缺乏系统的教育规划。对那些已经开设一些选修课的学校来说,由于受课程类别、课时的限制,教师也仅限于简单介绍一些生态伦理的基础知识,播放一些视频资料来强化学生的理解,授课方式单一,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从师资力量看,许多高校也没有从事生态伦理教育的专门队伍,往往都是教授自然科学方面的老师兼任,缺少了人文关怀的视角,难以找到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切入点,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原因分析
1.高校对生态伦理价值观教育的重视不够
当前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趋向于开展就业前景广泛,有明显利益效果的热门专业,普遍存在重专业技术轻人文教育的倾向。缺乏对生态伦理教育应有的重视,强调调节和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道德教育,却往往忽视了教育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在道德上不仅要关爱他人和社会,而且要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生物承担道德责任,履行道德义务,不能任意践踏和破坏自然[2]。这种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片面性,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的重要原因。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地区差异、专业差异,但总的来说,与国外的高校相比较,大多数高校还是缺乏对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视,从而导致在组织管理、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的安排上出现滞后,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在生态伦理教育方面还存在意识比较淡薄、对开设环境保护课程重视不够等问题,导致不少大学生没有全面系统地接受生态伦理教育的机会,因而,只有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教育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学校高度重视,才能使生态伦理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大多数高校的生态伦理教育仅仅是渗透式的教育,并没有列入教学计划,在教学方式上很大程度上过度强调理论知识传授,多进行“美德袋式”的灌输教育,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学方法单一,创设情景不足,大学生虽然会从中学到许多的理论知识,但不能及时有效的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2.忽视生态伦理的行为养成
在生态伦理道德品质的形成中,生态伦理的行为养成无疑是最重要的目标。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不少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忽视了生态伦理的行为养成,一些生态伦理道德的宣传教育活动多是运动性的,没有成为经常性的活动,没有内化为大学生践行生态伦理道德的行为习惯。“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加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而生态伦理起源于社会现实的发展,所以高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践行,通过开展广泛的实习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增强对于生态伦理的直观感受。但这种实践能力的养成,绝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理论灌输就可以实现的,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教育的课时安排、经费来源和评价方式等都限制了高校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3.缺少社会合力系统
毋庸置疑,大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的过程和效果都会受到其周围所处环境的巨大影响。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或团体背景之中,背景则深刻地影响个人的道德决策。”[4]因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深刻影响高校的生态伦理教育,但就目前看来,政府、大众传媒等对生态伦理道德的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得还不够充分,电视、网络、广播、移动终端等载体是现在大学生接受生态伦理教育的主要媒介,但其中涉及生态伦理宣传的社会舆论引导和监督也比较缺乏,没有形成社会的合力系统。同志曾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但现实中社会和家庭的生态伦理教育的良好氛围并没有形成,有的甚至阻碍了大学生正确生态伦理观的形成,如有的家长经常出现浪费水电、随意吐痰、乱丢垃圾等不良的破坏生态的行为,这些家长自身不良生态伦理道德的反面示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教育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三、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对策研究
1.增加生态实践环节,培养生态实践能力
生态伦理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整个过程一定要坚持实践原则,使生态伦理教育回归生活,接轨现实,“在人类的环境意识已经觉醒之时,高校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使每一个觉醒的大学生将生态意识付诸行动,改变现成的生活方式,追随绿色时尚,建设绿色文明”[5]。因而,可以开展校外生态调研,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同当地相关环保组织开展植树造林、回收废物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绿色旅游,参观游览名胜古迹、风景区、生态保护区等,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倾听自然、热爱自然;同时,还可以通过举行环保知识竞赛、开展相关讲座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增强生态伦理观念;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环境卫生保护工作;支持学生参加野外实习等,使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最后还应该将生态伦理规范纳入学生日常道德实践之中,在注重日常养成教育的同时,要将生态伦理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行为习惯。
2.加强师资力量,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
师资队伍的强弱是影响生态理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生态伦理是一门新兴学科,许多高校师资力量还相当薄弱,有的甚至缺乏生态伦理教育的专职教师,而专职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生态伦理知识的掌握。因而,首先要配备好高校生态伦理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队伍,对他们加强专业培训,可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访学、出国研修等,以不断更新、提升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对现有各学科教师开展生态伦理系统理论的培训,高校许多学科中都渗透着与生态相关的知识,如教授传统文化课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讲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将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传递给大学生;教授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和学生探讨和谐观念,引导学生科学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各学科老师都能成为生态伦理教育的代言人,使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从全方位得到贯彻落实。
3.完善课堂教学
生态伦理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机结合的课程,因而,要形成系统的生态伦理教学体系,完善生态伦理课堂教学,高校应将生态伦理教育归入高校德育之中,将生态伦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并将生态伦理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强化生态伦理教育有关的选修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必修课、选修课三管齐下、共同发力。在教学模式上,既将生态伦理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生态伦理的教育理念,在保持其独立性的同时看到相互之间的联系,注意把握学科之间生态教育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最终形成科学、系统的生态伦理观。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不断探索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比如利用手机app、微博、微信、校园网等现代化网络媒体的优势进行生态伦理的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态伦理教育要素,结合我国国情,在传授生态伦理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4.构建生态校园环境
优美的生态环境能使人精神愉悦、身心健康,而环境优美的校园正是生态道德观念形成的催化剂,学校的规模、环境、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要加大环保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大生态伦理观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力度,做好校园环境保护和绿化覆盖,对校园教学设施进行节能改造,构建优美的生态校园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专业理论教育与生态伦理教育结合起来并付诸实践。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校团、院团作用,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建立校园环保宣传社团、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报刊等媒介、定期组织开展各类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创建生态伦理氛围,引导学生尊重自然,遵守生态伦理规范,使学生主动去保护环境,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体会美好的生态环境带给我们的舒适,进而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
参考文献:
[1]李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84.
[2]雷新兰.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有效途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54-55.
[3]于海量.环境哲学与科学发展观[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简约高效;简约课堂;实践研究
一、概念界定
何为“简约”,我国第一部教育论著《学记》中提到:“约而达,微而减”“能博喻然后能为师”,从中可见“由繁到简,由博到约”的教育思想,自古就是教育的至理。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经历了堆砌、浮华、繁杂的困惑之后,已把简约作为一种理性时尚来追求,如:“简约艺术”“简约装饰”“简约生活”“简约人生”……从中可以捕捉到“简约”的核心内涵,“简约”不是简单的压缩和简化,而是一种更深广的丰富,是以朴素的姿态,在去繁就简中极其完美地保留了事物本身的经典内核。
课堂教学亦可简约,所谓“简约课堂”,就是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的高度概括性的课堂,这种概括性不是一般理解意义上的简单、空洞,而是以简洁、清晰、精练、完美的外在形式具体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的简洁与明了,更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最大限度的整合优化。在简约的课堂中,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教师会给自己更多的解放,把自己从烦琐的教学步骤中解脱出来,使自己在课堂中有“闲暇”去琢磨学生的所思、所想,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可见,“简约课堂”同时也是“高效课堂”。“简约”和“高效”既是课堂操作上的要领,又是课堂所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课堂臃肿及成因探究
和其他学科一样,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在新课改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各种新的主张、新的理念此消彼长;新课程不仅删除了原来繁、难、偏、旧的内容,较好地处理了与传统课程以及经典教学内容的继承关系,又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增加了为学生参与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内容;课堂教学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多种模式的教学方式,多途径的认知活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都充分地体现着人本主义的思想意识。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课改激动的行动中有盲动,在课改春天的孕育中有倒春的寒冷。繁芜在课堂里膨胀,面面俱到、“华而不实”使课堂变得浮躁而臃肿,知识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却被挤压成一张薄片在课堂上悄然飘落。粗略分析,笔者认为,导致臃肿课堂原因如下:
1.流于形式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要求。但现实课堂中的某些合作却变了味:
(1)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如:问答竞赛、辩论会、小品表演、电视模仿秀等,学生兴致高昂,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一个个让人应接不暇的活动之后留给学生的究竟有些什么呢?是有效的思考,还是积极学习的态度?仔细琢磨,很多活动作秀成分居多,学生并没有得到多少知识和能力。
(2)缺乏实质性的探究与合作
主要源于教师对所探究的问题在难度上把握欠佳,让学生无从下手;探究合作前师生缺乏必要准备,活动没有真正开展,学生参与不够;教师为完成预设教学任务,在探究合作进行过程中终止活动,草草收场等等。使得探究和合作,由手段异化为目的,甚至演变为某些教师哗众取宠的工具,带上了功利色彩,学生在犹如“赶集”般的喧闹中忽略了学科知识的探求,缺失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感悟,使得教学最终流于形式,即:未达到应有的目的,却成为高效课堂的累赘。
2.滥用媒体
时下,多媒体课件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公开课、观摩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正在影响着我们对教材再加工时的手段选择,很多“家常课”也频繁地见其身影。不可否认,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可以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地展现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但教学实践中有些多媒体课件过于花哨,声音、视频、flash轮番轰炸,片面追求画面色彩、动感效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学有效性;有些课件则包含大量信息,凡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都往里面装,教师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机器操作员”,只顾忙于播放,却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其结果是让学生在眼花缭乱中经历了一番感官上的刺激后,其头脑中仅剩下些大概的模糊印象,这种高成本的投入却成为素材再加工的桎梏,教学效果不理想。
3.材料失控
为了取乐于生,教师有时会走入误区,向学生蜻蜓点水般地呈现多则材料,不研不选,造成材料失控。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材料的无关”
忽略教学目标,在选取材料的时候只注重材料的趣味性,却忽略其针对性,选用的材料和教学无关或关联不紧,结果造成了活跃的课堂背后却是知识的缺失。
(2)“材料的堆砌”
材料与教学目标相关,但是材料很有新意,教师难以取舍,干脆在课堂上一一展示,思品课上成了时事课,只有材料罗列,却鲜见现象背后的理性分析,舍本逐末。
(3)“材料的冗长”
讲述材料过于注重细节的展示或者追求讲述的形象与生动,反而喧宾夺主,不利于下面环节的有效展开。无关的、相近的、冗长的材料,增加了教学成本投入,结果却是侵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4.语言不精
有些教师担忧学生“消化不良”,课堂语言机械重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更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拖泥带水,频繁使用“对不对”“是不是”“可不可以”等来提问,有些问题学生根本不需思考,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这些高密度的提问方式,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成低认知水平的“结构性问题”,导致了师生对话的琐碎、凌乱。有些教师对学生回答后的评价有时不着边际、有时机械运作:“你真棒”“非常好”,到底“棒”在哪里?“好”在何处?学生无从知道,只知其“好”,却难以知其所以“好”。因此,无思考的语言评价,看似简单,却笼统模糊、千人一面,不仅语言单调、苍白无力,而且没有程度的区别和量的轻重变化,学生听之无味、不启无发,学生因为不确定性使得知识的疑点隐性膨胀。
三、构建简约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的实践研究
简约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研究来自对日常教学行动的反思和提升,但正如“繁”和“简”总是相对而言一般,“简约”和“不简约”之间也很难确定十分明确的界限。不过,当我们面对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具体的教学分析时,繁、简的对比就会变得现实而鲜活。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主要从教学方法、教学素材、教学语言等方面进行粗浅地探讨。
1.灵活择法,适度留白
教学方法不在于多,而在于用得恰到好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设计要适量,如:教学不同的内容时就应先问问自己:它们需要通过学生探究吗?讲授的方式是否更好呢?推而论之,传授知识有必要全部用ppt演示吗?有些简单问题让学生讨论、表演有否必要呢?表演、放音乐、播视频的过度使用会不会使教学课成了休闲娱乐课,反而越帮越忙呢?面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只有学会取舍、方法对路,才能渐入简约和谐的教学境界。教学方法的系统研究是个大课题,笔者仅对“如何就多媒体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一些探讨。
(1)从教学实际出发,避免为追求表面热闹而处处滥用多媒体
有些内容用传统教学手段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教材上有不少教学图片、寓意深刻的漫画,并设计有相应问题。类似这些,教师只要指导学生看书即可,没必要画蛇添足,非要把它们做到课件上。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应紧扣教学重难点,避免哗众取宠、喧宾夺主,要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多媒体教学手段应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如:传统板书能较完整展示知识,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其功能是多媒体“板书”无法完全取代的。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之后大力提倡的新型教学方式,它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张让学生有足够思索的时间和空间,
重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渗透,对学生进行合作式、愉快式、成功式教学。基于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追求热闹而造就的课堂臃肿低效,笔者认为,有时只需找准契机抛出一探究话题,把课堂交给学生,然后适时引退、适时留白。这样的探究课堂虽看似风平浪静,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更可达成简约高效。
如:教学七年级《我爱班集体》一课,师问:“你能用一种颜色来描述你对班集体的感觉吗”,看似简单的探究提问,结果引发了学生无数的深度思考。
生1:橘黄色,这种颜色是暖色调,很温暖,我们班让我感到温暖、感到温馨。
生2:我觉得是蓝色,蓝色是和平的象征,我生活在一个相互宽容、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的班集体中。
生3:绿色,绿色是春天的颜色。“一年之际在于春”,我们正处在蓬勃的有朝气的春天,我们班所有同学都手拉着手一起成长着,和太阳一起微笑。
生4:热情奔放的红色,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充满热情,我们班又是一个非常团结的集体,就说这次运动会开幕式吧,队姿像军人、口号铿锵有力……
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让人回味无穷,虽然这样简单的探究问题没有让学生身体动起来,班集体中的人和事像一幕电影瞬时在学生的思维中回放,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学生的情感迸发出来了,这就是探究的实效。在学生的回答后,教师无需“补充说明”,一切显得顺理成章。教师的“退”没有让课堂缩水,相反的,课堂虽简单却丰盈,因留白而深刻。
尊重课堂差异、尊重学生差异,用最适合、最经济、最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法来高效达成不同课堂的不同教学任务,这是教学的智慧,灵活择法,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思考完善。
2.精选素材,经济用材
思想品德课堂离不开鲜活的素材。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是个不变的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有限。那么,如何选取加工,使素材真正为课堂教学有效服务呢?依笔者之见,正确的做法是:首先,精选材料,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特色、富蕴人文精华的材料,学会取舍,让课“瘦”下来。其次,善用材料,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只有选择并充分利用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的材料,才能在师生的共同研读、感悟中充分彰显其魅力,而其蕴涵的深刻寓意一旦被挖掘,能极大地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既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又使课堂不断走向生动和凝练。
如:讲《看不见的手》“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时,我先向学生展示了下面有关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的材料:
材料一:近几年,全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迅猛增长,同时国际原油供应持续紧张,导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
材料二:受其影响,我国的汽油、柴油、航空油等成品油价格均有上调,罐装液化气价格也作了不同程度的上调。
通过两则材料,学生较好地复习巩固了“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这一知识点。接下来,教师继续就以上材料进行拓展,探讨油价上涨的影响:
材料三:受液化气价格上调的影响,电磁炉、电力高压锅等产品大受消费者欢迎;相关厂家瞅准商机,增加对电用炊具的研发与生产,从中获利匪浅。
材料四:油价走高,再次给我国的石油消费敲响了警钟,节约能源、资源的紧迫性以及寻找可替代能源的必要性凸显……
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多角度去思考,自然而然概括出了本课知识点:即价格变动既会影响消费,也会对生产产生影响。除落实了教材知识点,学生还就我国如何应对石油危机问题展开了讨论,这与建设节约型社会、贯彻节约资源的国策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相吻合的。受教师思路的启发,还有学生甚至谈到了油价上涨对煤炭产业、汽车消费及其研发、生产可能会产生的影响。这堂课精选“油价上涨”为素材,加以巧妙运用,不仅简洁高效地落实了教材知识点,而且生成了教师意想不到的精彩和亮点。
可见,选材用材也是学问,教学唯有回归课堂本色,从简处着眼,对浩如烟海的材料研读甄别,撷取有效素材,才能给学生创设研读和探究的时空,使素材提高反哺教材的功效,让教学节律变得轻盈流畅,从而在“精选素材,经济用材”中收获成果。
3.精妙提问,优化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我们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如果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里,教师提问严谨有效、师生对话张弛有度,课堂互动才会简洁明朗、教学步伐才能更加有节奏。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观点:
(1)“问题”精准,有梯度
一要“精”。问题要精心设置,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教师过高的提问频率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后面,不利于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要“准”。即有针对性,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切勿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地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疑难问题。在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内容上可以点到为止。
三要“度”。如课堂上一味地提出大量记忆性设问,其答案大多不需积极思考就可从课本中获得,这样的设疑无法激活学生思维,过多设置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应有的意义。因此,第一个“度”是难易适度,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第二个“度”,应该是坡度,问题设置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这既是考虑学生思维的特点,又是攻克教材难点、突破重点的一个可行的途径。此外,为了增强提问的有效性,对于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的暗示,如:“请用××原理分析说明、从××角度谈谈你的看法”等,使学生少走弯路,以便更容易抓住要点回答问题,使课堂紧凑有序。
(2)“叫答”适时,有法有效
课堂叫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如何叫答,是一门艺术。笔者认为,对于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回顾或答案明确而又唯一的简单问题,集体齐答最为可行,齐答方式交流量大、节约时间、能活跃课堂气氛,但一节课切勿泛用,多则导致学生思维肤浅,产生从众和依赖心理,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较之集体回答,在学生个人的积极探索或合作、研讨的基础上的叫答,更有助于学生认知的提高和发展,加快课堂教学节奏。在叫答时教师要注意:
一要留“余”。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这不是对课堂无为地占用,而是创造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宽松气氛,避
免了没有等待而引发的焦虑、紧张,使学生的回答更饱满、更有效。
二要顾“全”。如果学生没有同等机会回答问题,课堂仅是优秀生的舞台,学困生退居而旁观,时间一长,一些学生或分心、或对课堂活动失去兴趣,甚至会因为“无事”而“生非”,出现课堂的捣乱行为,最终影响教学进度,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可行的叫答是采取让学困生多回答“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中等生多回答“为什么”之类的问题,优等生多回答“有什么不同”之类的问题,尽可能同等频率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三要保持“悬念”。教师叫学生回答问题时,要随机叫答,保持悬念,使学生感到在任何时候都有被要求回答的可能性。这既可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责任感和注意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参与教学全程,提高课堂实效。
(3)“理答”精巧,再促思考
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敏捷程度和积极性。实践证明:教师的理答越是积极、主
动,越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面对学生的回答,如何使理答促进有效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或学会一定的理答技巧,不能轻易打断或否定学生的回答,更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教师要努力做到:
一“明”。减少简单的对错理答,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是浮在表面,而应明确给出富有针对性的肯定或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采用适合不同回答的评价语言:有的学生答题考虑周全,在全班同学当中推广;有的学生的回答是很具创造性的见解,要称赞他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对不求甚解好表现的同学,就该引导他们从如何全面地思考等方面着手考虑,使认识更深刻……这与那种单一的“很好”“不够”之类评价相比,更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力。
二“追”。在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扮演引导者或助手的角色,要求学生加工或反思自己的回答。教师可以追问诸如:“你是怎么得出该结论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对××同学的回答,你赞同吗?”“请再思考下,还可以从哪个角度来分析?”等问题,通过这样的交流,也可以让大家了解他的思考思路和思考方法,这种追问可以加快学生思维行进的速度,有利于实现高效简约课堂。
三“变”。在学生回答错误或是回答有困难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补充、完善,而是及时变换提问方式、提问角度,或提供铺垫性的问题,让该生继续思考回答。如:“为什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成功的”这一问题,若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教师可适时换个角度来加以引导,如:“这一政策是可取的,那么,它到底可取在哪里?在别的国家实行这样的政策是否可行?”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一政策“成功”是因为它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通过教师课堂上的适时调控,引导学生反思回答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使学生通过反思行为获得知识的进步和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从稠密走向疏朗、从烦琐走向凝练、从浮华走向恬淡、从臃肿走向简约,才能切实提高有效性,彰显简约之美。然而,课堂显性的简约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隐性的丰富来支撑。因此,教师只有以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深层思考、不断地修炼积淀,才会“胸藏千秋腹有底蕴”,才会有足够的教学智慧让课堂回归宁静、回归本真。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傅建明.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篇10
2021年防溺水安全知识点有哪些?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呼救,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未成年不能参加抢险等危险性活动。”共同阅读2021年防溺水安全知识点,请您阅读!
防溺水安全知识点1、不要私自在河边、湖边、水库边、水沟边、池塘边玩耍、追赶以防滑入水中。
2、严禁学生私自下水游泳,特别是中小学生如果去游泳必须带好救生圈,并在家长陪同下到安全合格的游泳池游泳。
3、严禁中小学生私自外出钓鱼,因为钓鱼蹲在水边,水边的泥土、沙石长期被水浸泡,而变的很松散,有些水边长年累月被水浸泡还长了一层苔藓,一踩上去就滑入水中,即使不滑入水中都有被摔伤的危险。
4、没有大人陪同或配带救生圈的情况下,严禁私自结伙去划船。
5、到公园或湖上划船必须要坐好,不要在船上乱跑,或在船舷边洗手、洗脚,尤其是乘坐小船时不要摇晃、也不能超重,以免小船掀翻或下沉。
6、在坐船时,一旦遇到特殊情况,一定要保持镇静,听从船上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能轻率跳水。
7、如果出现有人溺水,应懂得科学求救而不鲁莽行事,应该向就近的大人求救或拨打110报警,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发生。
防溺水安全知识整理一、游泳安全要点
1.下水时切勿太饿、太饱。
饭后一小时才能下水,以免抽筋;
2.下水前试试水温,若水太冷,就不要下水;
3.若在江、河、湖、海游泳,则必须有伴相陪,不可单独游泳;
4.下水前观察游泳处的环境,若有危险警告,则不能在此游泳;
5.不要在地理环境不清楚的峡谷游泳。
这些地方的水深浅不一,而且凉,水中可能有伤人的障碍物,很不安全;
6.跳水前一定要确保此处水深至少有3米,并且水下没有杂草、岩石或其他障碍物。
以脚先入水较为安全;
7.在海中游泳,要沿着海岸线平行方向而游,游泳技术不精良或体力不充沛者,不要涉水至深处。
在海岸做一标记,留意自己是否被冲出太远,及时调整方向,确保安全。
二、如何预防游泳时下肢抽筋
1.游泳前一定要做好暖身运动。
2.游泳前应考虑身体状况,如果太饱、太饿或过度疲劳时,不要游泳。
3.游泳前先在四肢撩些水,然后再跳入水中。
不要立刻跳入水中。
4.游泳时如胸痛,可用力压胸口,等到稍好时再上岸,腹部疼痛时,应上岸,最好喝一些热的饮料或热汤,以保持身体温暖。
三、夏季游泳溺水自救方略
如何保证游泳的健康和安全,避免溺水事件的发生?对水情不熟而贸然下水,极易造成生命危险。万一不幸遇上了溺水事件,专家介绍,溺水者切莫慌张,应保持镇静,积极自救:
(1)对于手脚抽筋者,若是手指抽筋,则可将手握拳,然后用力张开,迅速反复多做几次,直到抽筋消除为止;
(2)若是小腿或脚趾抽筋,先吸一口气仰浮水上,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抽筋腿伸直;
(3)要是大腿抽筋的话,可同样采用拉长抽筋肌肉的办法解决。
四、溺水急救
溺水是常见的意外,溺水后可引起窒息缺氧,如合并心跳停止的称为“溺死”,如心跳未停止的则称“近乎溺死”这一分类以病情和预后估计有重要意义,但救治原则基本相同,因此统称为溺水。
急救方法
1、将伤员抬出水面后,应立即清除其口、鼻腔内的水、泥及污物,用纱布(手帕)裹着手指将伤员舌头拉出口外,解开衣扣、领口,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抱起伤员的腰腹部,使其背朝上、头下垂进行倒水。
或者抱起伤员双腿,将其腹部放在急救者肩上,快步奔跑使积水倒出。或急救者取半跪位,将伤员的腹部放在急救者腿上,使其头部下垂,并用手平压背部进行倒水。
2、呼吸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一般以口对口吹气为最佳。
急救者位于伤员一侧,托起伤员下颌,捏住伤员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往伤员嘴里缓缓吹气,待其胸廓稍有抬起时,放松其鼻孔,并用一手压其胸部以助呼气。反复并有节律地(每分钟吹16~20次)进行,直至恢复呼吸为止。
3、心跳停止者应先进行胸外心脏按摩。
让伤员仰卧,背部垫一块硬板,头低稍后仰,急救者位于伤员一侧,面对伤员,右手掌平放在其胸骨下段,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借急救者身体重量缓缓用力,不能用力太猛,以防骨折,将胸骨压下4厘米左右,然后松手腕(手不离开胸骨)使胸骨复原,反复有节律地(每分钟60~80次)进行,直到心跳恢复为止。
五、游泳时耳朵进水怎么办?
由于水又有一定的张力,进入狭窄的外耳道后形成屏障而把外耳道分成两段,又由于水的重力作用,使水屏障与鼓膜之间产生副压,维持着水屏障两边压力的平衡,使水不易自动流出。有时外耳道内有较大的耵聍阻塞,则水进入耳道后更易包裹于耵聍周围而不易流出。耳内进水后会出现耳内闭闷,听力下降,头昏,十分不舒服,因此人们往往非常迫切想把水排出来。有人甚至用不干净的夹子、火柴棒、小钥匙等掏耳,这样虽然可侥幸将水屏障掏破,使水流出,但也易损伤外耳道甚至鼓膜,而导致耳部疾病。
耳内进水后应及时将水排出,最常见的方法是:
1、单足跳跃法:患耳向下,借用水的重力作用,使水向下从外耳道流出。
2、活动外耳道法:可连续用手掌压迫耳屏或用手指牵拉耳廓;
或反复地做张口动作,活动颞颌关节,均可使外耳道皮肤不断上下左右活动或改变水屏障稳定性和压力的平稳,使水向外从外耳道流出。
3、外耳道清理法:用干净的细棉签轻轻探入外耳道,一旦接触到水屏障时即可把水吸出。
由于游泳池或河水不干净,污水入耳后引起外耳道皮肤及鼓膜感染,或耳内进水后处理不当,如不洁挖耳等,常可引起以下几种耳病: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耵聍阻塞,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
如果耳内进水后出现以上症状,应暂时停止游泳,并去医院检查,对症治疗。
六、夏天游泳注意事项
夏天游泳注意事项很多,应从多方面来考量,在此简单介绍:
1.饭后、饮酒不宜游泳。
2.有开放性伤口、皮肤病、眼疾不宜游泳。
3.感冒、生病、身体不适或虚弱不宜游泳。
4.雷雨的天候不宜游泳。
5.水温太低、太凉不宜游泳。
6.游泳时禁止与同伴过份的开玩笑。
7.不要随兴下水,特别是野外。
8.风浪太大、照明不佳不要游泳。
9.不明水域不要游泳、跳水。
10.水浅、人多不可跳水。
11.要在有救生员及合格场所游泳。
12.下水前先做暖身运动。
13.下水的装备要带全,一定要带泳镜。
14.水中切忌慌、乱,如遇抽筋,请保持冷静,改用仰漂。
15平日有机会就参加心肺复苏术训练及水中自救训练,如遇人溺水,没有把握不应下水救人,可一面大声呼救一面利用竹竿、树枝、绳索、衣服或漂浮物抢救。
16露营、钓鱼、野外活动如_近水边时,应严防小孩意外落水。
17海边或户外游泳要防止晒伤及脚底刺伤。
七、如何防溺水
游泳,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之一。然而,不做好准备、缺少安全防范意识,遇到意外时慌张、不能沉着自救,极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
为了确保游泳安全,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宜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
选择好的游泳场所,对场所的环境,如该水库、浴场是否卫生,水下是否平坦,有无暗礁、暗流、杂草,水域的深浅等情况要了解清楚。
2、必须要有组织并在老师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
以便互相照顾。如果集体组织外出游泳,下水前后都要清点人数、并指定救生员做安全保护。
3、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
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活动身体,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镶有假牙的同学,应将假牙取下,以防呛水时假牙落入食管或气管。
4、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
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更不要酒后游泳。
5、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6、在游泳中,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7、在游泳中遇到溺水事故时,现场急救刻不容缓,心肺复苏最为重要。
将溺水者救上岸后,要立即清除口腔、鼻咽腔的呕吐物和泥沙等杂物,保持呼吸通畅;应将其舌头拉出,以免后翻堵塞呼吸道;将溺水者的腹部垫高,使胸及头部下垂,或抱其双腿将腹部放在急救者肩部,做走动或跳动“倒水”动作。恢复溺水者呼吸是急救成败的关键,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可采取口对口或口对鼻的`人工呼吸方式,在急救的同时应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八、遭遇溺水你该如何自救
暑假期间,许多同学都喜欢结伴出游,特别是因为天热,大家都愿意到水边玩耍、游泳,往往这时,就很容易发生危险的情况。今年暑假以来,学生溺水事件就时有发生,其中一些事故更是因为同学们在互相救助时没有掌握科学的救助技巧而导致的,不久前,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就发生了一起溺水事件,五名高中生为救落水的同学而溺水身亡。
2004年7月14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万宝水库,七煤集团高级中学一年五班的部分同学自发组织到万宝水库游玩,一路上,同学们有说有笑地走在陡峭的山道上,欣赏着周围迷人的自然风光。16岁的女生李晴独自一人到没有护栏的水库去洗手,水泥筑的大坝比较平整,长长的斜坡坡度较陡,近大坝的水下部分长满了青苔,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她滑了下去,而且速度很快。不会游泳的李晴一下慌了神,她一边挣扎,一边呼救。正在附近玩耍的李全瑞和徐忠宝同学,听到呼救后疾步赶了过来。他们手拉着手下水去救人,就在快接触到李晴的手时,不习水性的李全瑞和徐忠宝脚下一滑,湖水立刻淹没了他们的头顶。他们漂得越来越远,似乎已经感到离死亡越来越近。包括李凯在内的8名男生见此情形,马上向大坝跑去。
他们组成了两组人链,手拉着手到湖里营救落水的3名同学。这个时候,落水的同学已经距岸边有6、7米远,房卫鑫等同学也已走到了没腰深的水里,就在这时,意外再次发生。站那儿的同学一连串地滑倒了房卫鑫和李凯由于离岸边较近,被同学拉上了岸,而其他的3名同学沉入水中后一下子就不见了踪影。就在这时,16岁的女生张治宇从山上跑过来,冲到大坝边上。她跳下水,游向8、9米远处正在挣扎的李晴。李晴就像抓住了救命草似的紧紧抓住了张治宇的手臂。慌乱中同学们哭泣着向路人求救,几位会游泳的民工,二话没说就跳进水里,搜救落水少年。因为水特别浊,能见度也就1米多远,几个人一个劲地往前游一个劲地找。与此同时,同学们赶紧给120急救中心打电话。
当几个孩子被捞上岸时,已经面色青紫瞳孔散大,溺水很长时间了。落水的5名同学随后被送往医院抢救,但由于溺水时间过长,5名同学最终抢救无效死亡。5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他们在危急关头奋不顾身营救同学的做法和精神让人震撼,但这次意外的发生却让人痛惜。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溺水事故时有发生,如果一旦遇到溺水者,我们在营救时应该怎么办呢?
溺水是游泳或掉入水坑、水井等常见的意外事故,一般发生溺水的地点通常在:游泳池、水库、水坑、池塘、河流、溪边、海边等场所。夏天是溺水事故的多发季节。每年夏天都有游泳溺水身亡事故发生。在溺水者当中,有的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有的是一些会游泳、水性好的人。
现在正是天气炎热季节,暑期即将来临,中小学生溺水伤亡的事故也明显多了起来。据教育部等单位对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每年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多名学生死于溺水、交通或食物中毒等事故,其中溺水和交通仍居意外死亡的前两位。让我们共同阅读2004年的一组溺水事故数据。
6月21日,陕西省紫阳县发生一起5名女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在死亡的5名学生中,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7岁6月25日,福建省福安市的三名小学生在溪畔游泳时溺水身亡6月29日,四川省达州市3名10岁左右的女学生在水塘玩耍时溺水身亡7月1日,河南省商都市3名女学生在水库游泳时溺水身亡7月4日,4名16岁左右的初中生在吉林省松花江江段游泳,3人溺水身亡,一人生还遭遇溺水你该怎么自救当发现有人落水时,救助者不要贸然去救人,因为一旦被落水者抓住将十分危险。在水中与落水者纠缠不但会消耗救助者的大量体力,有时甚至会导致救助者体力耗尽最终丧命。如果当时情况十分紧急,而救助者又具备一定的救护技巧,那么救助者在下水前应尽快脱去衣裤和鞋子,在向落水者接近时,要尽量避免被落水者抓住。
“防溺水”小常识
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宜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
选择好的游泳场所,对场所的环境,如该水库、浴场是否卫生,水下是否平坦,有无暗礁、暗流、杂草,水域的深浅等情况要了解清楚。必须要有组织并在老师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以便互相照顾。如果集体组织外出游泳,下水前后都要清点人数、并指定救生员做安全保护。
2、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
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活动身体,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镶有假牙的同学,应将假牙取下,以防呛水时假牙落入食管或气管。
3、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
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更不要酒后游泳。
4、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5、在游泳中,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6、在游泳中遇到溺水事故时,现场急救刻不容缓,心肺复苏最为重要。
将溺水者救上岸后,要立即清除口腔、鼻咽腔的呕吐物和泥沙等杂物,保持呼吸通畅;应将其舌头拉出,以免后翻堵塞呼吸道;将溺水者的腹部垫高,使胸及头部下垂,或抱其双腿将腹部放在急救者肩部,做走动或跳动"倒水"动作。恢复溺水者呼吸是急救成败的关键,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可采取口对口或口对鼻的人工呼吸方式,在急救的同时应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防溺水三字经炎夏至 热得慌 欲下水 寻清凉
不得法 死或伤 怜父母 悲欲绝
惜家庭 人破亡 痛祖辈 发苍苍
勿下水 记心上 何时地 不可忘
六个不准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2、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
4、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5、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