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工作调研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巡察工作调研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巡察工作调研方案

篇1

X年X月X日(星期五)上午/下午

二、会议地点

XXX

三、会议主持

XX区XX党组书记、局长

四、参会人员

1.XX巡察办有关领导。

XX巡察办主任XXX

2.XX派驻纪检组领导。

XX

3.区文旅党组成员、领导班子成员。

XXXXXX书记、局长

XXXXXX书记、二级调研员

*****

5.其他列席和工作人员。

五、会议议程

1.XXX通报巡察反馈问题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准备情况;

2.到会指导的领导对开好会议提要求;

3.XXX同志代表班子作对照检查发言;

4.其它班子成员依次作个人对照检查发言;

5.到会指导的领导作点评讲话。

6.XXX同志作表态发言。

六、会议要求

1.严格按照程序,领导班子成员主动认领问题,认真做对照检查发言,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2.站在讲政治、讲规矩、守纪律的高度,深刻认识此次巡察反馈问题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重大意义,对区委第六巡察反馈问题及意见建议照单全收,强化领导、全员参与,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整改任务。

3.细化措施,狠抓问题整改落实。坚持解决老问题和整改新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制定整改方案,立行立改、全面整改,实现一体整改、深度整改、彻底整改,做好巡察整改“后半篇文章”,推动巡察整改和XXX发展两促进、两不误。

4.严格疫情防控政策,间隔就座,配戴口罩,党员要配戴党徽,会后及时上报个人对照检查发言材料。

篇2

根据上级的部署安排,为切实抓好8个重点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泉州台商投资区科技经济发展局关于开展主题教育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并提出以下贯彻要求。

一、强化政治责任。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加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认真抓好专项整治工作。要严格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党工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专项整治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局中心工作职能职责,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扶贫、住房、养老等民生热难点问题,以及基层党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把专项整治与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衔接起来,贯通于主题教育全过程,加强上下互动和部门联动,推动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二、强化组织领导。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成立专项整治工作小组,在主题教育启动阶段就要主动着手查找问题,对照中央列出的8个方面重点问题,尤其是区级需注意整治的3个方面问题,认真自查自纠,细化列出具体问题;扎实开展省委部署的“找差距、抓落实、解难题、化积案”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强基促稳”三年行动,组织实施好18个专项行动。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中,分别列出几个最突出的、在主题教育期间能够解决的问题,明确责任主体、进度时限和工作措施,逐条逐项推进落实。各参学单位要认真制定专项整治方案,上报巡回指导组审核把关,由各巡回指导组收集汇总于10月9日前报送区党工委主题教育办。

篇3

一、提高队伍素质,夯实作风建设基础

干部职工作的整体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影响并决定着工作效率、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我们把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做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认真实施人才振兴战略。制定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出台了《创建学习型机关、培育知识型队伍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培育高素质队伍的总体目标:二是强化依法管理和规范执法的教育培训。利用“百人大讲堂”先后9次聘请专家教授就政策法规、依法行政、职业道德、职业礼仪等开展专题培训;三是开展业务研讨和对流。结合工作实际先后10次组织开展疑难业务研讨,8次与外地同行开展对口业务交流,队伍整体素质有效提高。

二、建立约束机制,打造作风建设的管理平台

制度约束是搞好作风建设的关键。加强作风建设,需要建立用制度管事、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增强约束力,促进作风的日常养成。一是完善规章制度。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干部作风建设的全过程,我们在对现在制度梳理完善的基础上,制定基层调研、会议管理、公开承诺、首办责任、限进办结、追究问责、岗位公示制、作风建设评议等专项制度,形成了科学合理,制约有力、便于操作的制度体系,推动了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加强协调联动。鉴于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久性工作,我们建立了由纪检监察、办公室、党办室、法规等科室参加的专题联系会议制度,加强对作风建设的日常督导,编发“作风建设年”简报28期,形成作风建设的强大合力。三是严格考核问责。在中层以上干部中普遍实行了职能业务与作风建设“一岗双责”制度和对上对下双向述职述廉制度,强化了工作作风的责任考核;在全局系统实行了局长带班、科长巡察、窗口单位领导值班的“三班”工作体制,现场监督检查执法管理和服务情况,接受群众的咨询、举报和投拆,并做到日有记录、周有讲评、月有通报。

篇4

为进一步提高我局行政执法单位和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服务质量,增强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意识,不断加强执法队伍作风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推动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我局2014年度执法评议工作提出以下安排意见。

一、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2014年度目标要求,以基层执法单位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目的,深化行政执法评议。通过采取定期评议与日常评议、自行评议与集中评议、重点评议与普遍评议、定性评议与定量考评、以评促纠与以评促建相结合、以及市县评议相联动的方法,进一步深化执法评议内容,健全执法评议机制,加大暗访巡察力度,强化评议结果运用,确保执法评议工作的连续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全系统行政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评议范围

由局办公室里统一要求组织对局机关行政执法单位:县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基层工作科、社区矫正中心的行政执法工作情况进行评议。

三、评议内容

紧紧围绕改善提升经济发展软环境这一主题,针对2012年评议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软环境调查测评结果暴露出的薄弱方面,继续将企业关心、群众关注的依法行政、工作作风、办事效率、执法形象、支企服务、履职践诺等六个方面作为评议重点内容,在全年评议工作中突出以下几个关键点:

1、严格履行职能、依法行政、勤政廉政,杜绝不作为或乱作为、慢作为的情况;

2、严格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做好24小时开门服务,积极征求、办理、解决企业和群众诉求的情况;

3、严格落实政务(办事)公开要求,积极拓展公开范围,完善公开内容的情况;

4、严格兑现服务承诺,创新服务举措,简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能,抓好窗口服务规范化建设的的情况;

5、严格落实“一提示、二警告、三处罚”要求,杜绝以罚代管的情况;

6、严格纪律约束,加强执法队伍作风、素质、能力建设,树立良好执法形象的情况;

7、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用制度管人,落实责任追究和整改措施的情况。

8、严格落实软环境指标责任,自觉对照问题查找不足,并针对不足加以整改的情况。

各执法部门可根据本部门实际情况,适当侧重或增加评议内容。

四、评议时间

2014年行政执法评议工作仍采取每季度一次的方式进行。4月20日-4月25日对第一季度执法情况进行评议;7月20日-25日对第二季度执法情况进行评议;10月20日-25日对第三季度执法情况进行评议;12月25日-12月30日对第四季度执法情况进行评议。

五、评议方法和步骤

按照县里统一部署,在本系统内实行统一组织、集中评议和巡视督察、自行评议(暗访评议)交叉进行的组织形式,并继续采取分类评议、网上评议、日常评议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1、制定方案。局办公室按照区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局的实际制定行政执法评议实施方案,确定评议重点和具体评议方法。

2、动员部署。4月15日,办公室召集行政执法部门的主管领导,统一进行动员部署。

3、组织评议。各执法部门按照实施方案组织评议。下发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开展走访调研。

4、落实整改。政治处对评议中群众、企业所反映的问题认真进行梳理、分类和汇总,及时向我局所属的执法部门反馈,特别是对群众、企业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立即制定措施进行整改。

六、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落实责任。本系统各执法单位要站在实现南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执法评议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执法评议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执法评议作为重要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统筹计划、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如期完成好执法评议各项工作任务。

(二)搞好结合,转变作风。本系统执法单位要以群众满意、企业满意为标准,以基层执法单位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突出政务(办事)公开规范化、执法行为规范化、队伍管理规范化、窗口服务规范化、岗位职责规范化、内务秩序规范化建设,切实提高队伍形象、执法作风、服务能力和工作效能,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结合我县开展的“八项工程”,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创新完善服务举措,加大协调配合力度,积极主动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提振企业信心,服务经济发展。

(三)突出重点,兑现承诺。本系统各执法单位要将严格兑现服务承诺作为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树立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通过思想发动,进一步强化全体执法人员的履职践诺意识,坚决做到有诺必践。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

1  前言

施工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从施工准备开始到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对于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建筑施工管理是一种具有特定目标、资源及时间限制和复杂的专业工程技术背景的一次性管理事业,是对工程项目全过程进行的高水平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活动。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应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笔者从个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控制好以下几个方面。

2  施工管理及控制措施

2.1 施工前准备

1).内业技术准备:认真阅读施工规范、审核施工图纸,编写审核报告;编写各种针对性的保证措施;结合工程特点,编写技术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备齐必要的参考资料,依据合同条款,技术规范的规定要求,完成各种临时设施符合性数据的采集,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使相关人员对工程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质量控制、资料整理有全面的了解。绘制关键工序流程图、网络图和试验操作规程等操作管理框图,并使图表上墙。

2).外业技术准备:进行现场详细调查,并根据需要进行地质补充勘探要补充调查工程沿线影响施工的因素,标注出平面位置图,并进行分析、论证,写出调查报告,作为修订施工方案、编制施工控制预算的依据。现场控制点交接与复测,施工人员进场后即与监理工程师取得联系,进行复测。绘制控制测量布置图,实施闭合导线控制测量;补设或根据施工需要增设控制点,并进行固桩、护桩、交桩,复测完成后进行施工测量。

3).要建立严谨、规范的内部约束、考核、激励机制,用制度管人,用规章管理工程。

4).根据施工合同协议和现场调研认真编制施工控制预算,作为控制支出、进行成本预测分析、经济核算以及统计工程进度的依据。

5).建立工地实验室,并申请临时资质。对施工中拟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取样试验,建立相关技术参数的数据库。

6).根据工期要求、技术标准、机械设备能力、材料供应、自然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佳施工方案,完善施工组织设计。

2.2 施工中质量控制方面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要求需要转化为可用定性或定量的规范表示的质量特性,以便质量控制的执行和检查。它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环节,要排除这些环节的技术、活动偏离有关规范的现象,使其恢复正常,达到控制的目的。

根据质量控制的概念,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可定义为:为达到工程项目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工程项目质量要求主要表现为工程合同、设计文件、技术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因此,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就是为了保证达到工程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和方法。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按其实施者的不同,包括三方面:工程建设监理的质量控制,是指监理单位受业主委托,为保证工程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其特点是外部的、横向的控制;政府部门的质量控制,是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其特点是外部的、纵向的控制;承包商的质量控制,其特点是内部的、自身的控制。

施工阶段是将业主的意图和设计图纸转化成工程实体阶段,是形成工程产品质量和工程使用价值的重要阶段,因此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控制是整个建设项目的核心和重点。此过程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必须有科学合理的根据。工程承包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包括图纸、设计说明、标准图集)、国家及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工程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它们是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实施管理的共同性依据,具有通用、具体、普遍指导意义和必须遵守的特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有关建筑材料及制品、构配件等的质量技术标准、施工工序质量控制(如操作规程和工艺规程)等,它们是工程质量检验控制的专业性、技术性、法规性的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的质量控制对象而制定的技术性法规性文件,是建立和维护正常的施工秩序应遵守的准则,也是衡量工程质量、鉴定材料质量的科学尺度。

对施工阶段工程质量控制,最有效、最普遍的方法是现场检查,坚持巡察制度,现场质量检查的方法可以采用: ①目测法,凭借现场质量管理人员或监理人员实践经验及感官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的部位,采用“一看、二摸、三敲、四照”的手法,对检查对象进行质量检验。②量测法,借助量测工具和计量仪器,通过实际量测将其结果与标准相对照比较,从而判断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量测手法归纳为“靠、吊、量、套”。(3)试验法,通过对施工材料和半成品成品现场试验或实验室试验,取得数据,来分析判断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标准。

2.3 施工中进度控制方面

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是指对工程项目各建设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逻辑关系编制计划,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至工程竣工,交付使用。进度控制的最终目标是确保进度目标的实现。工程建设监理所进行的进度控制是指为使项目按计划要求的时间动用而开展的有关监督管理活动。

篇6

关键词:35kV;输电线路;运行检修;方法措施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市场更加繁荣,各行各业对电能需求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电能成为主要的能源之一,对经济发展、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实现良好的经济运行,保持社会稳定,就需要在能源建设上不断投入与创新,电力输送设施运行畅通是关键,特别是常用的35kV输电线路,更是电力系统中的重中之重,需要全面做好维护与保养,实现传输线路稳定安全运行,输电线路有效维护和管理,必须制定有效的计划、采取正确的检修方法,才能对常见故障进行全面有效解决,使输电线路更加稳定可靠。

1 35kV输电线路运行环境

35kV输电线路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供电用电的稳定与安全,需要做好日常维护与保养,通过良好的技术做好检修,35kV输电线路应用广泛,是电力传输最主要的部分。这类线路多数应用在相对用电量较小的地区或者是部分小型水电站输电线路当中,应用范围决定了35kV输电线路运行的环境情况,也就是说,35kV输电线路大部分处于室外恶劣环境中,运行质量好坏很容易受到外界地理、地质环境影响,同时,还受到人为因素破坏的影响,不论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人为客观因素,均能造成线路破坏,影响线路正常运行,更容易导致输电线路问题和故障,使输电不够稳定,埋下安全隐患。要想实现快速检修与维护,就需要对线路运行环境进行深入了解,解决运行环境出现的各种问题,输电线路管理与维护受环境影响,困难重重。

2 35kV输电线路检修含义

我们知道了35kV输电线路运行环境情况,就大体了解了检修的环境,对于恶劣的自然环境,需要针对性制定方案,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达到快速检修目的。35kV输电线路运行过程中,管理工作包括检测与维修两项,检测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调和,对35kV输电线路进行故障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降低运行故障率,对电力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故隐患进行彻底的排查,找到问题成因,形成分析记录,达到快速检测目的。维修是在检测基础上,通过分析找到事故原因,利用有效技术措施和方法,对故障部位进行处理,恢复供电,减少停电损失。在进行检修过程中,需要检测与维修相互配合使用,及时快速处理发现的问题,从而达到对35kV输电线路准确检测、快速维修的根本目的,实现线路安全稳定良好的运行,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发展。

3 35kV输电线路常见故障

35kV输电线路在具体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稳定性,输电线路运行中较为常见的问题故障主要表现如下:

3.1 线路自身问题

由于建设输电线路多、路径复杂,再加上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导致的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一些施工项目整体施工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线路施工过程控制不好,导致质量不达标、验收不严格,投入使用后,往往会导致输电输电线杆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的倒塌现象,这种情况引发的线路故障,不但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输电配电,同时,也会导致大面积供电网络异常,处理不当,便会造成恶劣的事故,使人们生命财产出现损失。

3.2 自然环境灾害影响

由于线路工作的环境较为恶劣,长期牌外部环境下,会受到雷击天气影响,如果线路受到雷击,则会出现供电中断等故障,进入夏季,雨季天气也会导致输电线路无法正常运行,影响供电线路传输质量。在线路经过的区域,还涉及到输电线路接地问题,线路没有高架,接地现象频发,对接地问题需要谨慎对待解决,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供电系统造成破坏,引发大面积停电故障发生。

3.3 线路发热问题

输电线路承担着大容量电力传输任务,在进行电力输送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能,线路发热问题较为常见。主要原因是线路中存在的电阻过大,造成电流电压增高,出现发热情况,同时,线路之间还会呈现短路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线路过度发热,线路发热问题极容易导致电力传输过程中的线路损毁,如果处理不及时,严重者甚至会使整个35kV输电线路受到整体性破坏。

4 35kV输电线路检修方法

只有全面充分的认识到35kV输电线路运行故障与问题,才能寻找到问题成因,可以针对不同原因寻求解决对策,保证线路正常运行与传输,根据不同成因,解决方法如下。

4.1 合理安排检修计划

输电线路运行情况关系到供电效果与质量,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合理安排检修方案与计划,通过实地调研,掌握线路运行情况,对敏感区域做好标注,建立重点防控,对35kV输电线路运行路径做好合理而控,全面提高输电线路运行管理能力,确保线路稳定运行。

4.2 加强输电线路日常维护检修

线路日常维护非常重要,一定要全面做好日常检查与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快速解决,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输电线路管理人员,需要提高维护意识,强化责任心,在日常线路巡视工作中,了解并掌握线路运行情况,对常出现问题的区域做重点关注,对输电线路非正常运行进行记录,进一步观察,做好全线监测,特别是对出现的发热现象,更要时刻关注,避免出现大的危害,影响整体供电效果与质量。

4.3 防雷击事故检修方法

电力设施工作的环境均在室外,雷击事故不可避免,更是常见灾害,只有做好提前预防,才能有效避免或减少危害的发生。一是与科技相结合提高防雷能力。全面提高35kV输电线路防雷击水平,可以采取最新绝缘技术进行线路保护,引进现代化的绝缘电子元件做好绝缘准备,从根本上,提升输电线路防雷击能力,有效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保证线路运行安全。二是做好检查发现问题。管理人员需要经常进行检查,对输电线路避雷设施不合格的,要进行更换,降低雷击高压电流所带来的损失,确保线路运行的稳定。

4.4 反倒杆事故检修方法

倒杆现象要及时处理,处理不当,则会引发大面积停电事故。要想有效处理好倒杆现象,就需要掌握两种方法:一是确保施工质量合格。把工作做到前面,项目规划设计以后,就需要在施工中进行控制,充分做好预防工作,前期建设35kV输电线杆的时候,一定要全面调研与设计,测算出线杆所能承受的最高值,考虑到各种附属物重量、自然环境状态等,从根本上保证线杆工程施工质量符合标准要求,避免倒杆事故。二是加强管理,防止人为破坏。要不断加强线路管理,严打偷盗和破坏电力设施的行为,可以联合线路所在地形成联防,对线杆周围做好有效保护。管理人员在日常巡察过程中,需要注意被掏空的杆塔基础是否牢固,如果发现缺陷则需要快速解决,不能拖延,使线杆底部基础更加稳定。

5 结束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能需求量增加,35kV输电线路承担的任务越发重要,只有全面认识到35kV输电线路的重要性,才能有计划做好维修管理,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线路故障,保证输电线路能够正常稳定输电,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可以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

配置,推动了企业的深化改革,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 管理工作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 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

其次, 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 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 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 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管理, 进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 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第三,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 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出现, 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 功能更特殊, 装修更新颖, 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 技术主装备越先进, 技术管理要求越高, 这也使得施工管理更显重要。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2 .1施工前准备

(1)内业技术准备:认真阅读施工规范、审核施工图纸,编写审核报告;编写各种针对性的保证措施;结合工程特点,编写技术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备齐必要的参考资料,依据合同条款,技术规范的规定要求,完成各种临时设施符合性数据的采集,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使相关人员对工程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质量控制、资料整理有全面的了解。绘制关键工序流程图、网络图和试验操作规程等操作管理框图,并使图表上墙。

(2)外业技术准备:进行现场详细调查,并根据需要进行地质补充勘探要补充调查工程沿线影响施工的因素,标注出平面位置图,并进行分析、论证,写出调查报告,作为修订施工方案、编制施工控制预算的依据。现场控制点交接与复测,施工人员进场后即与监理工程师取得联系,进行复测。绘制控制测量布置图,实施闭合导线控制测量;补设或根据施工需要增设控制点,并进行固桩、护桩、交桩,复测完成后进行施工测量。

(3)要建立严谨、规范的内部约束、考核、激励机制,用制度管人,用规章管理工程。

(4)根据施工合同协议和现场调研认真编制施工控制预算,作为控制支出、进行成本预测分析、经济核算以及统计工程进度的依据。

(5)建立工地实验室,并申请临时资质。对施工中拟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取样试验,建立相关技术参数的数据库。

(6)根据工期要求、技术标准、机械设备能力、材料供应、自然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佳施工方案,完善施工组织设计。

2.2施工中质量控制方面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要求需要转化为可用定性或定量的规范表示的质量特性,以便质量控制的执行和检查。它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环节,要排除这些环节的技术、活动偏离有关规范的现象,使其恢复正常,达到控制的目的。

根据质量控制的概念,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可定义为:为达到工程项目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工程项目质量要求主要表现为工程合同、设计文件、技术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因此,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就是为了保证达到工程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和方法。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按其实施者的不同,包括三方面:工程建设监理的质量控制,是指监理单位受业主委托,为保证工程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其特点是外部的、横向的控制;政府部门的质量控制,是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其特点是外部的、纵向的控制;承包商的质量控制,其特点是内部的、自身的控制。

施工阶段是将业主的意图和设计图纸转化成工程实体阶段,是形成工程产品质量和工程使用价值的重要阶段,因此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控制是整个建设项目的核心和重点。此过程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必须有科学合理的根据。工程承包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包括图纸、设计说明、标准图集)、国家及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工程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它们是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实施管理的共同性依据,具有通用、具体、普遍指导意义和必须遵守的特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有关建筑材料及制品、构配件等的质量技术标准、施工工序质量控制(如操作规程和工艺规程)等,它们是工程质量检验控制的专业性、技术性、法规性的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的质量控制对象而制定的技术性法规性文件,是建立和维护正常的施工秩序应遵守的准则,也是衡量工程质量、鉴定材料质量的科学尺度。

对施工阶段工程质量控制,最有效、最普遍的方法是现场检查,坚持巡察制度,现场质量检查的方法可以采用:①目测法,凭借现场质量管理人员或监理人员实践经验及感官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的部位,采用“一看、二摸、三敲、四卿’的手法,对检查对象进行质量检验。②量测法,借助量测工具和计量仪器,通过实际量测将其结果与标准相对照比较,从而判断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量测手法归纳为“靠、吊、量、套”。(3)试验法,通过对施工材料和半成品成品现场试验或实验室试验,取得数据,来分析判断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标准。

2.3施工中控制进度来保证方面

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是指对工程项目各建设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逻辑关系编制计划,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至工程竣工,交付使用。进度控制的最终目标一是确保进度目标的实现,二是为确保质量而合理安排进度。

2.4施工中投资控制来保证质量

(1)遵照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其他支配项目投资运动的客观规律的要求,科学确定设备工具购置费用,建筑安装费用和其他基建费用的构成。

(2)在合理确定项目投资构成和水平的基础上,在设计及建设各阶段正确编制估算、概算、预算、合同价、预算价。

(3)在工程建设各阶段,在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对项目投资进行有效地控制,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利用。

2.5现场控制方面

现场管理就是用科学的管理标准、方法及制度对生产现场的各种要素,即人、机、料、法、环、信息等进行科学有效的计划、协调、组织、控制,使其处于良好的施工运行状态。这实质上是生产现场的综合管理,其内容、标准、方法比较广泛,制定并推行现场作业标准,消除各种无效劳动,建立文明的施工保证体系,保证施工现场质量。

建筑施工的特点是施工生产的流动性,施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施工生产过程中不确定性难以避免,手工劳动及繁重体力劳动多,所以要建立施工工法,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3工程实施与管理

3.1项目部每天召开班前、班后会,各级施工负责人要按时参

加,对当天的工作进行安排、布暑,并对前一天的工作及时进行分

析、总结,发现问题立即解决。

将工程的质量目标进一步细化到日常的施工安排中,是最基本的操作性计划,应具备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及时性和可控性。

施工质量能否得于保证,除了施工中使用合格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要求来完成每一道工序,严禁偷工减料。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必须贯彻执行“三检”制,即自检、专检、联检,通过层层的检查,验收后方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3.2高度重视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

的因素很多,施工中极易造成质量事故。因此工程项目施工过程

中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影响工程质

量的人员、施工工艺、机械工具、材料和环境五大因素要进行控制。

3.3施工人员的优选与交底

要控制施工质量,就要培训、优选施工人员,施工人员应有精

湛的技术技能、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提高他们的综合

素质,保证工程质量。

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对施工人员要进行全

面、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

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并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质量检

查,确保工程质量。

篇8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进度、质量和投资

前言:

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面向市场的窗口,工程项目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这就要求我们就项目施工的管理在以往的基础上,要不断深化、细化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是实现进度、质量和投资三大控制,三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因果制约关系。同时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经常不尽如人意。到了工程施工的后期,经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往往出现返工,造成工程投资的极大浪费,影响工期,有的还会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有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管理工作不仅很重要,同时也很必要。作为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怎样才能有效地抓好施工管理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 施工前阶段准备: (1)内业技术准备:认真阅读施工规范、审核施工图纸,编写审核报告;编写各种针对性的保证措施;结合工程特点,编写技术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备齐必要的参考资料,依据合同条款,技术规范的规定要求,完成各种临时设施符合性数据的采集,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使相关人员对工程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质量控制、资料整理有全面的了解。绘制关键工序流程图、网络图和试验操作规程等操作管理框图,并使图表上墙。

(2)外业技术准备:进行现场详细调查,并根据需要进行地质补充勘探要补充调查工程沿线影响施工的因素,标注出平面位置图,并进行分析、论证,写出调查报告,作为修订施工方案、编制施工控制预算的依据。现场控制点交接与复测,施工人员进场后即与监理工程师取得联系,进行复测。绘制控制测量布置图,实施闭合导线控制测量;补设或根据施工需要增设控制点,并进行固桩、护桩、交桩,复测完成后进行施工测量。

(3)要建立严谨、规范的内部约束、考核、激励机制,用制度管人,用规章管理工程。还要建立奖罚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4)根据施工合同协议和现场调研认真编制施工控制预算,作为控制支出、进行成本预测分析、经济核算以及统计工程进度的依据。(5)建立工地实验室,并申请临时资质。对施工中拟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取样试验,建立相关技术参数的数据库。(6)根据工期要求、技术标准、机械设备能力、材料供应、自然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佳施工方案,完善施工组织设计。

2. 施工中阶段质量控制方面: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要求需要转化为可用定性或定量的规范表示的质.. 量特性,以便质量控制的执行和检查。它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环节,要排除这些环节的技术、活动偏离有关规范的现象,使其恢复正常,达到控制的目的。

根据质量控制的概念,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可定义为:为达到工程项目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工程项目质量要求主要表现为工程合同、设计文件、技术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因此,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就是为了保证达到工程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和方法。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按其实施者的不同,包括三方面:工程建.. 设监理的质量控制,是指监理单位受业主委托,为保证工程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其特点是外部的、横向的控制;政府部门的质量控制,是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其特点是外部的、纵向的控制;承包商的质量控制,其特点是内部的、自身的控制。

施工阶段是将业主的意图和设计图纸转化成工程实体阶段,是形成工程产品质量和工程使用价值的重要阶段,因.. 此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控制是整个建设项目的核心和重点。此过程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必须有科学合理的根据。工程承包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包括图纸、设计说明、标准图集)、国家及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工程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它们是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实施管理的共同性依据,具有通用、具体、普遍指导意义和必须遵守的特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有关建筑材料及制品、构配件等的质量技术标准、施工工序质量控制(如操作规程和工艺规程)等,它们是工程质量检验控制的专业性、技术性、法规性的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的质量控制对象而制定的技术性法规性文件,是建立和维护正常的施工秩序应遵守的准则,也是衡量工程质量、鉴定材料质量的科学尺度。

对施工阶段工程质量控制,最有效、最普遍的方法是现场检查,坚持巡察制度,现场质量检查的方法可以采用:①目测法,凭借现场质量管理人员或监理人员实践经验及感官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的部位,采用“一看、二摸、三敲、四照”的手法,对检查对象进行质量检验。②量测法,借助量测工具和计量仪器,通过实际量测将其结果与标准相对照比较,从而判断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量测手法归纳为“靠、吊、量、套”。(3)试验法,通过对施工材料和半成品成品现场试验或实验室试验,取得数据,来分析判断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标准。

3. 施工中进度控制方面: 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是指对工程项目各建设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逻辑关系编制计划,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至工程竣工,交付使用。进度控制的最终目标是确保进度目标的实现。工程建设所进行的进度控制是指为使项目按计划要求的时间动用而开展的有关监督管理活动。

实施进度控制应明确目标,采取综合性措施对进度实施全面的控制。即:①明确进度控制的目标;②进度控制的综合性措施;③全面的进度控制。施工阶段进度控制的总任务就是在满足项目总进度计划要求的条件下,编制或审核不同种类的施工进度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加以控制,以保证项目按期竣工。控制进度方面的管理主要在以下及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设计的影响、物资供应的影响、技术影响、施工组织影响、施工条件影响、施工配合影响、施工管理影响以及自然因索的影响。

工程进度控制管理是工程项目建设中与质量和投资并列的三大管理目标之一,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在一般情况下,加快进度、缩短工期需要增加投资(在合理科学施工组织的前提下,投资将不增加或少增加)。但提前竣工为开发商提前获取预期收益创造了可能性。工程进度的加快有可能影响工程的质量,而对质量标准的严格控制极有可能影响工程进度。如有严谨、周密的质量保证措施,虽严格控制而不致返工,又会保证建设进度,也保证了工程质量标准及投资费用的有效控制。工程进度控制管理不应仅局限于考虑施工本身的因素,还应对其他相关环节和相关部门自身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施工图设计、工程变更、营销策划、开发手续、协作单位等。只有通过对整个项目计划系统的综合有效控制,才能保证工期目标的实现。

4. 施工中投资控制方面: 控制材料用量,合理确定材料价格。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中材料价格的控制是主要的,材料费在工程中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占预算费用的70%,占直接费的80%左右。因此必须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合同中的材料用量控制,合理确定材料价格,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市场经济为材料的供应提供了多种渠道,而且材料品种价格繁多,建设 单位预算人员及现场管理人员应密切注意市场行情,随着工程进展情况深入现场、市场,掌握第一手的施工情况及材料信息,为竣工决算提供有力的依据。严把变更关,将工程预算控制在概算内。在施工中引起变更的原因很多,如工程设计粗糙,使工程实际与发包时提供的图纸不符;当前市场供应的材料规格标准不符合设计要求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给工程造价留下活口因素。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把变更关,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等,最好实行“分级控制、限额签证”的制度。对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尤其是涉及到费用增减的设计变更,必须经设计单位代表、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监理工程师共同签字,而且应尽是提前实现这类型变更,减少损失,因为已完成或部分完成的工程内容还需拆除,势必造成重大变更损失。为此,建设单位应指派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员常驻施工现场,随时掌握、控制工程造价的变化情况。严格现场签证管理,掌握工程造价变化。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督促施工方按图施工,严格控制变更洽商、材料代用、现场签证、额外用工及各种预算外费用,对必要的变更,应做到先算账,后花钱,变更一旦发生就及时计算因工作量变更而发生增减的费用,随时掌握项目费用额度,避免事情积压成堆,对工程造价\心中无数。建设单位的现场代表要督促施工方做好各种记录,特别是隐蔽工程记录和签证工作,减少结算时的扯皮现象。 技术与经济结合,加强投资控制。切实有效的投资控制,必须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所以建设单位必须加强现场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观念、素质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办事作风,协助施工方搞好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全人、财、物,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程质量。施工中遇到问题应及时与设计方联系,选择既科学又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克服盲目指挥造成的浪费,充分重视节约投资的重要性,特别是负责项目的工程技术员应与经济人员相结合,从工程招标、合同谈判、造价预算、签付进度款到竣工决算、造价分析等,实行全过程管理,严格控制工程造价。

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投资控制,主要是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实施阶段,把项目投资的发生控制在批准的造价限额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投资管理目标的实现,以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5. 现场控制方面: 现场管理就是用科学的管理标准、方法及制度对生产现场的各种要素,即人、机、料、法、环、信息等进行科学有效的计划、协调、组织、控制,使其处于良好的施工运行状态。这实质上是生产现场的综合管理,其内容、标准、方法比较广泛,制定并推行现场作业标准,消除各种无效劳动,建立安全文明的施工保证体系,保证施工现场安全。

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业是高危险、事故多发行业,施工生产的流动性,施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施工生产过程中不确定性难以避免,另外建筑施工露天、高处作业多,手工劳动及繁重体力劳动多,而劳动者素质又相对较低,这些都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因此,我们在施工当中,一定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在现场施工当中要做到日日抓安全、天天讲安全,消灭安全隐患,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篇9

一、本市行政执法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以及其他行政主体,为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依照法定职权,就特定的具体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本市行政执法始于后,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81年——1990年)。这一期间,出台了大量行政管理法规规章,组建了不同类型的执法队伍。其中,以城建管理系统最为典型,如1986年本市城建系统成立了第一支专业执法队伍——上海市市容监察大队。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领域立法全面铺开,执法队伍规模迅速扩大,但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制定一部法规和规章,设立一支专业执法队伍”的现象。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成为当时的主流声音,1996年3月行政处罚法的颁布,为本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第三阶段:探索阶段(1996年——2004年)。1997年,在试点基础上,《上海市街道管理条例》规定组建街道监察队,实现城管综合执法。1999年1月,在总结探索“一警多能”——巡警综合执法经验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本市试行交通警察和巡察警察在道路上统一执法的决定》,赋予交巡警道路交通、社会治安和市容环境管理职责。1999年12月,根据《上海市文化领域行政执法权综合行使暂行规定》本市组建了文化稽查队,在全国率先开展文化市场领域的综合行政执法。

第四阶段:深化改革阶段(2004年——至今)。2004年4月,国务院《全国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要“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在此背景下,本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入逐步深化阶段。一是在城市管理领域。在中心城区二级综合执法试点基础上,扩大了综合执法范围。二是在文化市场领域。由前一阶段实施的委托执法调整为授权执法,并将原来市文化稽查总队改组为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三是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实现跨部门综合执法,在“分段监管”基础上,逐步实现食品安全以一个部门为主的综合性、专业化、系统性监管模式。四是在城市交通管理领域。改变过去一个行政机关内部有几支行政执法队伍,分头执法的状况,推进行政机关系统内部执法机构整合。

这些年来,本市从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符合上海特点的行政执法体制出发,坚持边探索、边改革,边实践、边完善,在探索综合执法、健全监督机制、优化人员结构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距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许多违法行为同时涉及几个行政机关的执法权限,在当前层级较为繁复,力量较为分散的状态下,行政机关相互协调较为困难,且各行政机关“分头分散、分段而治”容易顾此失彼、互相掣肘,容易出现“几个部门摁不住一头猪,十几个部门管不了一桌菜”的“九龙治水”弊病。

据了解,目前全市具有行政执法权的单位约有1600多个。其中,市级行政执法单位921个(市政府委办局45个、市政府委办局所属单位866个、其他10个),各区县有行政执法单位736个(包括乡镇政府110个、街道办事处89个)。如何进一步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解决权责交叉、执法疏漏和多头执法等问题,是摆在人大和政府面前共同的任务,亟需进一步加强研究,作出制度性的安排。

二、关于深化本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思路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我们有责任、有必要、有条件、也有能力加快改革的步伐,真正起到“排头兵”、“先行者”的作用。人大和政府都要深入、系统、全面地对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展开调研,进一步从立法的源头上和执法的举措上探索解决行政执法“管理碎片化、力量分散化”的问题。

市人大常委会要积极发挥地方人大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把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在法治框架内加快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继续发扬当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本市交警和巡警统一执法决定”时的立法回应改革的探索精神,依照《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规定,围绕“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的主题,密切关注政府的改革举措,充分发挥立法的规制和引领作用,抓住关键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理顺法律关系,确立法律规范,实现依法赋权,抓紧制定出能体现前瞻性与务实性相结合的地方性法规。

市政府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办法,为构建符合特大城市特点的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新模式而加快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步伐,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各区、县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2013年12月31日,浦东新区成立了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原先工商、质检、食药监部门的相关职能“三合一”地整合起来,对食品安全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监管,探索大市场的审执机制,打破行政监管的分段而治,促使机关的八成人员充实基层一线,以便形成行政执法力量之间的“无缝衔接”。新年伊始,奉贤区成立了本市首支常设联合执法总队,把政府九个部门分散的执法力量,捏紧为一个“拳头”,以便“九龙汇聚,协同治水”,解决行政执法中易于扯皮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这些均是为提高行政执法效能,有效解决行政执法力量分散弊端而作出的有益探索。

建议市政府在梳理总结浦东、奉贤等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将这方面的改革探索在全市范围内推开,抓紧扩展至公众普遍关注的城市安全、环境保护、违章建筑拆除等领域。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将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转变政府职能、精简行政机构、增强行政效能的过程中,统筹解决执法力量分散、权责交叉、多头执法、执法不力等顽症。

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应做到“总体规划、稳妥实施、分步到位”。一是在总体规划上,可通过统一赋权,对相关联的行政执法,实行统一受理、统一监管、统一运作,建立起一支全市统一的“扎根基层、上下联动、首尾贯通、召之即来、来之能管、管之能成”行政综合执法队伍。二是在实施办法上,要探索设计出一个合理、高效、可操作的行政综合执法模式,形成一套完备的行政综合执法程序、规范等制度。可借鉴公安“110”和“12345”上海市民服务热线平台的操作流程,对全市的行政执法实行“统一接报、即时启动、分流处置、各司其职”。三是在解决路径上。考虑到行政执法工作的复杂性,可考虑按照跨部门综合执法与内部综合执法两类分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