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结

篇1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教材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材多样化政策的推行,全国共用一套统编教材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原来的化学教学大纲逐步被化学课程标准取代,化学教材也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变为现在的“一标多本”。比较和分析不同版本初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有利于广大教师理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正确把握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尺度和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标准、选择教材的版本都有重要的意义。

我对我国现行初中化学教材进行研究,选取了国内有代表性的三年制初中化学教材作为范例,对五大教学主题在教材中的比重、教材的图表出现率和有效率、实验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教材组织呈现方式的利用率几个方面进行比较。选择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2版)》(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3版)》(以下简称“沪教版教材”)、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3版)》(以下简称“鲁教版教材”)。

一、教材的具体体系设置及特点

教材的体系包括单元主题内容及其编排顺序。三种教材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具体的编写体系上各有侧重,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编写方式。三种版本教材的目录体系见表1。从表1可见,五个主题在展开的过程中是根据“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安排的。

表1.三种化学教材编写体系与课程标准对比

注:内容标准主题依次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为:“科学探究”――A;“身边的化学物质”――B;“物质构成的奥秘”――C;“物质的化学变化”――D;“化学与社会发展”――E。其中“科学探究”主题融入各章内容之中,不做比较。

人教版教材采用“单元――课题”式的结构,单元数较多。每个单元都有几个相关的课题组成。

沪教版教材采用“章――节”式的结构,不论在理论概念上还是在实验操作上能够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合理梯度编写,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鲁教版教材采用“单元――节”式的结构,各节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按照学生主动探究的活动过程进行设计。

三种教材的单元主题与社会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与社会生活情景相融合,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单元主题的编排顺序方面,三种教材都是从生活和身边的化学现象走进化学,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从而使化学走向社会。

二、三种教材主题的鲜明性的比较

根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五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成为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三种教材首先尊重五大主题的要求,从表1所列的内容数量多、内容全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但是在突出主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因此在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要求上要各有侧重。因为它们对学生各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课程中均成为单独的一个主题;第一个主题――科学探究具有通用的性能,其内容广泛渗透在其它几个主题之中。

为了对三种教材主题的鲜明性进行研究,根据表1,在三种化学新教材中,每一课节(三种教材的第一单元都属于“科学探究”主题,不做比较)都包含一到两个课标主题,我们把每一主题的总数除以该教材的总课节数(不包括第一单元),然后可以对所得数据做出直方图(图1)。

图1.教材课节所属课标主题相对数的统计对比

从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与所对应的教材课节的数目关系来看,人教版教材与鲁教版教材处理相似,各内容标准所含课节数基本相同,沪教版教材略有差异。三种教材都把重点放在了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上,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两大主题也占了较大的比重。

三、三种教材的结构特点

教材结构主要指教材中各栏目的组成。

教材栏目设置:

新教材设置了一系列的“栏目”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式学习。

三种教材栏目设计的比较与分析:

栏目的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科书单一的、线性的教材结构,有利于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人教版教材和鲁教版教材总体栏目设置类似,与沪教版教材略有差异。沪教版教材有关活动探究、资料拓展的栏目设置与人教版教材、鲁教版教材基本相同;在有关课后总结的栏目中,人教版教材设置了“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鲁教版教材设置了“长话短说”,总结概括每节课的内容,沪教版教材只设置了“整理与归纳”作为单元内容的总结,不利于学生及时地掌握课堂主要内容,而鲁教版教材缺乏对单元知识总结的栏目,不利于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

四、对三种教材的思考和建议

从以上所谈的几个方面可看出,三种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依照自己的实际,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注重体现新课程的基础性要求,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营造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

具体来说,人教版教材知识内容的选取与课程标准吻合度较高,教材内容和素材比较丰富,探究性体现得尤为突出,页面色彩搭配得当,排版简洁大方;沪教版教材习题较多,图表丰富,教材插图印制清晰,页面印刷精美;鲁教版教材栏目设置数量比较适中,布局合理,教材中有关理论、模型的插图丰富,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难度。

总得来说,教材应遵循多版本并存的原则,根据各地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编写不同的教材或是选用教材版本。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6。

[2]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6。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8。

篇2

---心得体会

8月7-9日山东省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培训会议在潍坊中学报告厅召开,来自全省的各级特校校长、骨干教师等600人进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培训.现总结如下:

一、改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生活是“新课标”赋予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淡化能力强调整合”,孕育着这样的理念“尊重差异、育人为本、关注需求、服务生活”,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培训中,专家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生活语文、数学、生活适应与美术等进行了培训,并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就智障学生学习发展的策略进行了研讨.

面对当前的特殊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课标解读指出特殊教育教师迫切需要一套能为他们明确方向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中提出:在“总目标”之下,设“倾听与说话”“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和习作”“综合性学习”五个学习领域,并按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学段分别提出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现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这种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课程目标让老师们更加明确不管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还是课程目标与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着“生活”二字展开的,真正突出了培智学校生活语文的课程中“生活性”的特点.

许家成教授的课程,喜欢通过提出问题,讲解内容,让我们学习内容的同时,能够思考,活跃我们的思维,许教授提出的问题,虽然我们都能够通俗的理解,但是用专业术语回答时,却是表达不出来,由此看出我们的理论支持还是很薄弱的.孙颖教授讲解了培智语文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学前的诊断与评估、课程计划阶段、教学阶段以及教学后的评估,其中涉及到很多的知识,对于讲述的一些知识我们也能够理解,但是通过孙教授结合实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在教学实际中,怎么会没有想到要这样做呢?有时候我们在教学后多反思,只有不断的思考,我们的专业能力才能进步.结合语文教学,将理论知识与案例结合,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将知识与实际联系.孙教授通过讲解教学设计中的内容,了解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进行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教学过程中应该怎么处理各种教学问题,最后结合教学视频,让我们更具体直观的了解,为我们自己设计教学设计打下基础.我觉得对语文教学的了解更进一步,也会思考如果是自己,我会怎么做?从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方法.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习的知识得以应用.

二、拓宽外延,夯实基础.

在程文捷教授发的《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被分成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目标,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被分成四个的目标,之前在我的教学中,我一直都是在仿照普通学校的三维目标,来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在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中,我着重的看了第一学段(1-3年级)的目标.然后对照之前上过一年级的课,进行了一些反思. 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们基本达到了它所说的目标.例如:认识常见的量、初步形成试图能力、能对事物做初步分类等等.在数学思考方面: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不太明白,对于培智生来说,什么是数学思考,他们能思考一些什么呢?看过以后才明白,其实所谓的数学思考,并不是说明明白白的告诉他们,你们思考一下,而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一些认识.例如:能够通过10以内的数的学习,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形成数感、能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在问题解决方面:看到问题解决这个目标时,我眼前一亮,终于为我之前在课堂上的做法找到依据了.一直教的都是生活数学,我一直在想,对于培智生来说,在数学课堂中,我到底要不要让他们去自己进行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让他们去发现简单的问题,并解决呢?因为这样的方法太普校式了,可能我们的学生是无法接受的吧.可是,我依然控制不住内心的想法.于是,我就想找机会尝试着让他们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终于在一年级上册的图形认识中,我找到了机会.我提前做好正方形的卡纸,上课后,每人发一个,让学生去摸一摸、数一数去发现一些正方形的特征.结果,学生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能力好的学生能发现它有四条边,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了.看到课程标准以后,培智的学生也是需要自己进行思考的.可能结果不会太好,但至少他们去动脑筋了!常听到一句话说“脑袋就是越用做灵活”,我们学生本来就不太聪明,再不让他们动脑筋,那岂不是会越来越不聪明嘛!最后的情感态度:其实这一点和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样的.都需要引导学生寻找乐趣、体验成功等等!

篇3

1.学习课程标准,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

学习课程标准,首先,是要全面深刻地理解课程标准所体现的基本理念。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课程标准的“三个特点”和“五个原则”。“三个特点”就是“强化了中国特色”“突出了时代特征”“体现了国际视野”。“五个原则”就是“坚持德育为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精选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坚持能力为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展的新要求和科技进步的新内容”。[1]看起来,这“三个特点”和“五个原则”是很简单的。关键是要理解,正确理解,全面理解,深刻理解。比如,突出“时代特征”,不但是要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引入新的信息、新的资料和新的理论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将当代的新思想、新观念,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理念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之中,很自然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进学生的“血肉”和“灵魂”。

其次,要注意比较课程标准修订稿和实验稿之间的“变化”,悉心体会这“变化”之中所蕴含着的时代要求和新的追求。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是对实验稿的发展,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过去10年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核心理念和正确方向;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也是对实验稿的完善,面对新时代社会、科学技术以及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挑战,修订稿与时俱进,在一些方面也有了一些“变化”。过去10年,我们反复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运用课程标准进行了近10年的教学,对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等核心理念已经有了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并且较好地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现在,我们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特别要注意将实验稿和修订稿进行比较,领悟其“变化”之中所蕴含的新精神,并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去。

再次,要将各学科的教科书和课程标准结合起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各门学科教科书的具体体现,并结合学科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来讨论学科教学的新策略和新思路。比如,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标准“能力为重”的具体体现,也是课程改革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与挑战作出的回应。但是在各门学科中,如何落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需要结合学科教学的实际来探索。

2.改进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学生发展的主渠道。”[2]改进教学,首先要改进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应真正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把课堂还给学生”,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教,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去教。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改革特别要重视改进“教”的方式,并由此促使学生改进“学”的方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讲授式、讨论式、探究式、启发式等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过去10年中所形成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也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但是每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也有其自身的不足,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发展,我们要结合实际摸索和总结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立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读懂学科、读懂教师、读懂学生、读懂中国的教学改革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自由、全面充分发展,促进智慧型教师发展、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以及学校的现代化发展。”[3]加强高效课堂建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下课堂教学的基本主题,也是教学改革的根本。

作为学校,尤为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组织教师研究教学,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减负提质。减负提质,不但要研究怎么“教”或者怎样“教”学生“学”的问题,还要认真研究“教”什么的问题。有一句流行的教学格言:“要想教得好,就要教得少。”但是,教得少,到底少到什么程度;既然要“少”,这“少”的内容应该是些什么,这些都很值得研究,而研究的依据则是课程标准。也就是说,这教学内容的多少,及其具体内容和要求的程度都要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

3.改进评价,深入推进学科教学改革

要真正将教学改革推向深入,就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换言之,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改进教学评价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首先,教师应树立这样的观念,即教学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过去教学评价非常注重“评判”和甄别,常常就根据考试来给学生下“结论”,来评价学生学得“好”或者“不好”,这是不科学的。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之中的形成性评价,我们特别重视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就要特别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注重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我们尤其要注重的是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评价,这是基本原则,但是怎样落实呢?具体怎样做才简便而且有效呢?值得探索。比如,分段评价和分项评价相结合就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法。所谓“分段评价”就是根据学年段的教学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评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根据学段的不同采取合适的评价方式。

所谓“分项评价”就是要将学科教学的评价适度细化。比如语文学科可以从背诵、课堂表现、平时测验、作业、课外阅读等小项目来分别评价,然后再综合起来。再如物理学科可以从实验、作业、课堂表现、课后探究、阶段检测等小项目来分别评价。有学者提出,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主要包括三点,一是要“及时”,二是要“正反面结合”,三是要“多元化”。[4]要真正以课堂教学评价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还需要结合学科教学的实际去进行广泛的探索。总的说来,过去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注重闭卷笔试,太注重“分数”,把我们的教学“逼”进了“题海战术”。其实,除“分数”之外,课堂教学评价完全可以采取等级评价的方式,还可以采用“评语”的方式。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7C0048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

“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概括了酸、碱、盐以及氧化物相互反应发生的规律,在了解这些物质的基本化学性质的前提下,掌握它们之间发生反应的规律,不但有利于化学反应知识条理化,促进理解,减轻记忆负担,能使初中阶段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有所归属”,而且可以大体上预测酸、碱、盐以及氧化物相互之间能够发生哪些反应,增加有关的探究活动中假设的理性,也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化学的重要基础,因而历来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

也许有人会质疑:既然它很重要,为什么课程标准没有作明确规定,课本上没有专门章节?确实,新课程标准没有相应的专门条目,但是一些条目是有所涉及的。例如,在内容标准的“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中规定了“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等内容。各种版本的教科书虽然有点“遮遮掩掩”,多数还是或明或暗地写进了有关内容。例如,科学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江琳才主编,钱扬义副主编)就明确写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难溶物)、气体、水等;否则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1];湘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沈怡文,陈德余主编,吕琳副主编)也明确写出“复分解反应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如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等”[2];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胡美玲主编,何少华、王晶副主编)要求学生“分析、归纳上述几个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随后明确写出“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3];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则在第7章“整理与归纳”中要求学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列表说明……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列举几种利用各类物质相互转化关系的应用实例”[4];上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二学期(试验本)(姚子鹏主编,陈基福,洪东府副主编)在单元6的“小结与思考”中要求学生“举例分析复分解反应需要一定条件才能发生”[5]……

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作为专门课题或者重点复习内容,并且至少占用1课时,因为他们知道:疏忽了这个内容是很难让学生真正了解复分解反应,很难通过最后的“关口”的。

总之,“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要充分重视并且努力搞好它的教学。

2 “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学习困难探究

“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虽然很重要,却常常成为学习的难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有人总结它跟化学用语、化学计算一起,是初中化学的“三大分化点”之一。

学习“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难点在哪里?一些学生说:我不知道哪些(化合物之间)能反应、哪些不能反应;一些学生说:我不知道它们反应生成什么;还有学生说:我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要交换成分、怎样交换成分、交换哪些成分……

笔者分别让一些学困生和学优生完成下列内容的测试题:

①关于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测试题;

②写出由酸、碱生成对应氧化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③分别确定一些氧化物能不能跟酸或碱反应;

④分别写出由酸、碱生成对应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⑤分别写出氧化物、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⑥用具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例分别说明氧化物、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由图可见,关于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题①)的测试得分跟另5项内容(题②~⑥)的测试得分都有较明显的相关性(散点基本上围绕一条斜线分布)。

为什么“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会成为学习难点?根据测查结果,主要有下列可能的原因:

(1)对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和衍变规律掌握得不好,这是最基本的原因;

(2)对具体的化学反应接触得较少,而掌握规律是需要以足够事实为基础的;

(3)有一些学生不能熟练和正确地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4)“交换成分”是有很强的二元论色彩的。所谓二元论是大约二百年前由戴维、柏尔采留斯等人提出的,后来被更合理、更先进的电化学说、电离理论等取代[6],初中学生不具备这些认识,这里发生了认知跳跃,当然是很难理解的。理解和正确地把握“交换成分”很可能是许多初中学生理解和掌握“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关键所在。

实践表明,学生不掌握好酸和碱跟对应的氧化物、对应的盐在组成(元素)和性质方面的联系,不掌握好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没有掌握“交换成分”,以及掌握、熟悉的有关反应太少,不能顺利地写出化学方程式等等,都难以掌握好复分解反应的进行条件。

3 合理设计学习进程,体现知识发展规律

世界是复杂的,而人们总是力图对复杂的世界作出简单的概括,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总是在复杂-简单-复杂……的矛盾运动中逐步深化,在化学认知中这种现象是很典型和多样的,对“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认识正是如此。

在我国,曾经把复分解反应Double Decomposition译为“双分解反应”,意为“两种化合物各自分解互换其分子中之一部分,另生成两种化合物”。实际上,这类反应比分解反应更为复杂,所以后来改称为“复分解反应”,“复杂”之意不言而喻。

对于复分解反应,在总结了生成沉淀、气体或者水是其发生的条件后,会发现一些例外情况。例如,向(NH4)2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会闻到NH3的特殊臭味,表明发生了化学反应,这是一个复分解反应,可是并没有沉淀、气体和水生成;把CO2通入CaCl2溶液时,二氧化碳可以跟水反应生成碳酸,按“理”说,H2CO3会与CaCl2交换成分,生成CaCO3沉淀,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而且类似的例子不少,例如H2S跟NaCl溶液也不能交换成分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HCl而使溶液酸性变强;若总结出“不能由弱酸制备强酸”、“不能由弱碱制备强碱”规律,H2S通入CuSO4溶液却可以产生黑色沉淀CuS和硫酸H2SO4,Ca(OH)2却可以与Na2CO3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NaOH,与上述规律矛盾!对规律之外的特殊情况,学生会感到困惑,加大他们学习“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困难。而且,这些困惑和困难还会影响他们的后续学习。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循序渐进,合理设计学习进程,体现知识发展规律十分重要。“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合理学习进程应该是引导学生:

(1)形成熟练和正确地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2)弄清常见的酸、碱跟对应氧化物的衍变关系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3)掌握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概念,掌握它们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掌握酸、碱跟对应盐的衍变关系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5)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6)强化大多数酸根、氢氧根都是“原子团”,能够“像一个原子一样”参加反应而不拆开等认识,熟悉常见酸、碱、盐在“交换成分”时是怎样拆分的;

(7)在初步掌握好复分解反应进行条件的基础上达到顺利地写出“正常”的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水平。

上述诸点应该是初中阶段的基本要求,必须努力达到。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初中化学的范围和后期内向他们初步介绍一些例外情况和补充规律(例如“不能由弱酸制备强酸”、“不能由弱碱制备强碱”等),使他们初步建立“规律常有例外,深入研究例外常可以推动认识发展”的观念。讨论例外情况时可以大致就生成沉淀、气体和水3种情况分别展开,有序地进行,为后续学习作一些初步准备,注意避免提前进入高中内容学习。

参考文献:

[1]江琳才主编,钱扬义副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32.

[2]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44~45.

[3]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4.

[4]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05.

篇5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今天的会议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即将实施的背景下召开的,是对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一次全面动员和部署,对于巩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成果,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我市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结束前,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回顾,进一步坚定做好高中课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0**年,教育部在全国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根据省教育厅统一部署,从20**年秋季开始,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所有中小学全部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区,全面实施新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三年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验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实验工作启动平稳,工作扎实,措施得力,抓住了重点和难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课改实验工作普遍受到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各校加大教育投入,实施了坚强有力的领导,做到了组织机构健全,有计划、有措施、有保障。

二是精心组织。师资培训工作扎实有效,教育科研工作积极推进,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正在深入开展。

三是构建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治理体系初步形成,提高了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与治理能力,基本形成了教材和教辅资料编写、审定、选用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是形成氛围。关注、支持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验区和实验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宣传课程改革,社区、家长共同参与新课程建设的氛围逐步建立,课程改革得到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五是变化喜人。基础教育朝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逐步建立,“享受学习”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真切感受,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教研、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科学考试评价制度开始探索,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综上,几年来,我们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如重视师资培训,重视加强科学研究和专业支持,重视评估监控和交流合作,重视社会宣传和营造氛围等。这些将为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经验。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熟悉到,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验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进一步转变观念,进一步均衡发展,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提供保障条件等。但是,我们究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们究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高中课改也一定会开好头,起好步,同样取得明显的成效。

二、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高中课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高中课程改革是顺应国际潮流的必然选择

从全球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美国《**年教育战略》提出“学生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付挑战”。英国1999年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课程教材的改革和实施,实现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文化4大方面的发展目标,把握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方法、解决问题6项基本技能。日本从20**年实施新课程方案,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突出4个方面,即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把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所学校标新立异、办出特色。我国台湾地区,**年颁布的九年一贯制基础教育课程新标准,把人、自然、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用整合的观点规划课程,提出着力培养学生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表达、分享等10大能力作为教育培养的具体目标。一些有远见的国家和地区,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认真推行。

(二)高中课程改革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客观要求

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来看,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要害环节。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只有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素质教育的推进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和同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都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20**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和推广工作进行了布署;20**年5月,省教育厅下发《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从今年9月起,全省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在此期间,为了确保高中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20**年全国课程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之后,我市已经提前开始工作,成立了市和各辖市区、部委办局分管领导担任小组成员的常州市高中课改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进我市高中课改工作;同时,市教育局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常州市普通高中课改实验方案》、《常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方案》等规范性文件,省常中等5所学校全面启动高中课改试点工作,为即将进行的全省高中课改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高中课程改革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1.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全社会都在讲科学发展。什么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科学发展。教育系统怎样科学发展?应该熟悉到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要坚持科学发展,就要坚持课程改革;要坚持内涵发展,就要坚持课程改革;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坚持课程改革。

2.课程改革是一次重要机遇。有的校长说,我想实施素质教育,苦于没有机遇,而现在课程改革就提供了这样的机遇。叶澜教授在常州二实小搞的新基础教育很不轻易,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学校在做。即使有几个学校在做,没有大环境的支撑也很难。但是,从今秋起,全省所有高中都进入课改实验区,小学四个年级,初中第二轮启动课改,这种大环境对于推动高中课程改革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契机。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三年实施的基础上从事高中课改,我们应该确立机遇意识,把实施高中课改作为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

3.课程改革是一个重要载体。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研究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问题时,都离不开课程改革这个载体。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高中课改的方向,坚持课改不动摇。

(四)高中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一场要害的、深刻的、系统的革命

课程改革是一场改革教育系统制度、运行、思维和评价方式的要害的、深刻的、系统的革命。

从课程目标来看,以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今后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从课程治理来看,高中课改实施以后,今后的课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教师要负责指导学生的选修和选班。同时,不但要努力挖掘、开发校内资源,还要建设、整合和利用校外资源;另外,要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健康资源,切实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从组织方式来看,课程改革实施后,原有的教学组织治理要打破。从高二起,将要实行“走班制”,就是学生背着书包找课堂;还要实行“学分制”,每个学生由于爱好爱好不同,选择不同,将拥有一张有别于他人的课表;考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学分要求,但只要修满一定的学分就能毕业;高中课改假如真正实施到位,延续数百年的班级制、学年制的历史将要改写。

从课程评价来看,新课程重视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和开放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行为等轨迹;评价不仅局限于知识层面,还涉及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有学生互评、社会评价,考试评价中不仅有学业成绩,还有综合素质测试。

从队伍建设来看,由于实行模块式教学和学生自主选课,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校的教师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新课程要求,一所高中要开设数十至上百门选修课,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学生有需求,学校就必须开设相关课程,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教师队伍目前还很难完全适应,新课改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装备保障来看,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的实验室、图书馆、电教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高中课程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但不答应失败,因为它牵涉到高中学生的每一个家庭;高中课改可以逐步推进,逐年提高水平,但学生没有机会再来;一个高中校,高二、高三老课程,高一新课程,任务繁重;新高一三年以后是否参加新高考,老师们迷惑不少,顾虑很多;高中课改是一次机遇,锻炼队伍,更新观念,脱胎换骨彻底革命,但同时也是一次严重考验,更是一次重新洗牌的严重挑战,必须认真对待,认真思考,及早筹划,及早启动。

三、明确目标,进一步提高高中课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今年及今后一阶段,我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构建特色鲜明、布满活力的常州普通高中课程新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市、推进“两个率先”提供有力支撑。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抓住四大重点。一是重点加强学习和培训。普通高中教师是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科研部门和师资培训部门的资源,认真组织教育治理人员和广大校长、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积极参与省、市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努力将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结合起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真正实现“全面培训、全员培训、全程培训”的目标,使高中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与高中课改得到同步提高。二是重点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三星级以上学校要开设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和选修课,形成优质的学校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要高度重视新开设的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好职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习基地作用,使学分制和选课制有序推进,取得成效。三是重点探索新课程治理机制。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认真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治理新机制。四是重点推动学校主动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围绕服务课改,进一步转变治理方式,帮助学校自主发展,增强活力;学校要将高中课改纳入三年发展规划,既实事求是又勇于探索,努力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品牌。

二要密切关注农村地区高中课程改革。要对农村高中的办学条件及队伍现状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定,努力加大对农村高中的领导和支持力度,大力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城市地区条件好的高中要帮助扶持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高中,通过联合开发、共享资源、互聘教师、互认学分等形式,支持农村高中的课程改革,确保全市高中教学质量稳步取得提高。

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高中课改,熟悉上要到位,培训上要抓紧,措施上要严密,步骤上要慎重,确保高中课改健康地扎实地推向前进,以求实效。

四、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要加强领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事情,它涉及经费投入、硬件保障、队伍预备、资源整合、环境氛围等,需要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和各辖市区都要成立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政府牵头,各部门参与,定期研究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各级各部门要真正把课程改革摆上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作为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具体措施来抓紧抓好。

二要各司其职。教育部门要将高中课改工作作为当地教育工作的重点工作,仔细思考、认真谋划、具体部署,迅速抓上手,出实效。各校校长是高中课改的第一责任人,要深入课堂,深入实际,把握第一手资料,争取对高中课改的发言权和把握领导的主动权;发展和改革委要把高中课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来研究;财政部门要把高中课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课改专项经费,确保教师培训和必要的实验基础条件;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课改的形势要求,合理核定高中教职工编制,加强编制治理;物价部门要加强高中收费的核定与治理;新闻媒体等要加强宣传,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高中课改的良好氛围;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职责,对高中课改给予支持,作出努力。

三要强化监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团要建立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专项督导制度,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纳入对政府教育工作督导和对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体系,强化对各地新课程实验进展情况的监管;要加强对基层实施新课程的调查研究,确定定点联系学校,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要定期组织课程改革的工作交流,树立典型,激励先进,推动本地区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篇6

古定小学荣幸地被选定为首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并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及教师用书可行性实验研究》实验样本校,自200*年秋季起,全校一年级8个班478名学生开始使用人教版体育实验教材。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观察和探索,主要的体会是:教师教得顺,学生学得欢。现将我校一年来参与实验工作的情况小结如下。

一、转变观念,以新的课程理念去领会新的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实验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精神的具体体现。迅速把握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新教材的特点,是顺利开展教材实验的前提和基础。我校承担课程改革体育学科的实验任务后,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积极选派了两名体育教师多次参加了市、区教委举办的课程改革实验教师培训班,XX年3月我校苏娟老师参加了玉林市《国家课程标准改革征求意义》会议,参与讨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同年8月还参加了人教社举办的全国体育与健康骨干教师培训会议。实验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经过学习,更新了教育观念,增强了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制和紧迫感。在新教材实验中,做到以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去领会新的课程的总目标和水平目标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目标,并以此去指导教学。

二、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新教材实验给我们创造了一种机遇。实验教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课堂学习与课外的自主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使学生在参与运动过程中,学到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同时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非常重要,但也要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如在“模仿性走”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儿童的身心特点、兴趣等,创设了“动物园”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头戴各种小动物和各种人物(老人、青年、小孩)的头饰,唱着“动物园里动物多,大象、狮子、小白兔,动物多得数不清,小动物们真可爱,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小朋友们都喜爱。”的儿歌,分散或结伴欢快地走进“动物园”,在“动物园”里与各种“动物”自由的嬉戏、与“游人”愉快的游戏,凭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创造,模仿各种动物、各种人物走路的动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参与活动的兴趣,学到了一定的知识,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又如进行“立定跳远”的教学时,先向学生讲清动作的方法和要求后,引导和启发学生利用废旧报纸进行有创想性的练习,比如摆设各种图形,如跳过一个长方形、跳过一个正方形、连续跳过多个相隔一定距离的长方形比赛等游戏活动,使学生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发展了学生的协调性和弹跳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有权利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动机,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养成健全的人格。如在进行“障碍接力跑”教学时,鼓励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障碍物,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行设计障碍物摆放的顺序,自定障碍物的高度和宽度,自行组合合作比赛的伙伴,并允许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确定本组的比赛方案(障碍物的顺序、小组成员间的排队顺序、交接棒的方式等)后再进行比赛。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能使每人都有获得胜利的可能,都可以享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再如在进行“抛、掷轻物体”教学时,改变了过去程式化的练习方法,采用游戏的教学形式进行,引导和启发学生把报纸折成小飞机或揉成纸团进行“放飞机”和“打雪仗”等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抛、掷动作,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愉悦了学生的身心,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学评价中,改变学习成绩只由体育教师评定的方法,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小组评价,教师根据平日观察和必要的测试,参照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估做出综合性评价。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把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看得比一次绝对性的“好成绩”重重要。评价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每个学期末,参考教师把书中的“一年级体育课学生学习成绩评价表”发给学生,讲明评价方法,让学生进行自评和组内评价。学生感到很新鲜,都能认真地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表现进行很公正的评价。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使学生能充满自信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新教材实验的成效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重新审视了学生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精心设计教向精心设计教与学转变,由重在技术、技能掌握的教学向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注重终结性的评价向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评价和互评转变。大胆探索,边实验,边总结,边反思,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即:集中明确课的学习目的分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按照学习内容的要求在小组内互帮互学教师巡回指导组织各个小组进行效果展示发现不足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纠正学生改进学习实践与应用。),课堂面貌发生了变化,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领域,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共2页,当前第1页1

200*年8月26日至27日,我校老师在玉林市课程改革体育教师培训班上为教师们讲了《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体育教学方法》等两个专题;同年10月何立等两位老师为玉林镇全体中小学体育老师上了示范课;200*年11月29日至30日,玉林市以我校为点,召开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体育学科研讨会,何立等两位老师给全市实验教师上展示课,课后两人又代表玉州区分别在会上发言进

行了经验交流,得到了自治区课改专家的高度评价。200*年1月,我校体育老师撰写的课改论文分别获得了玉州区课改论文评比一等奖和三等奖。200*年2月有的老师参加了广西课改实验地方课程教师用书的编写会议,并承担“走”、“跑”和“集合”等内容的26个案例的编写工作,并于3月被选拔为玉州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中心组成员、体育学科组副组长,200*年5月成为玉林市课改中心组成员;200*年5月21日,广西师范大学、玉林师院等20多位教授、讲师等到我校指导,何立老师为专家上了课改体育课。200*年5月,苏娟老师被聘请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及教师用书可行性实验研究》”课题组成员,我校被确定为总课题的实验样本校。200*年6月11日,苏娟老师在玉州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讨会上,代表玉州区体育学科组进行发言。200*年6月12日,何立老师代表玉州区参加玉林市课改讲课比赛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代表玉林市准备参加广西200*年10月在桂林市举行的课改讲课比赛。200*年7月,实验老师承担了玉州区校本课程体育学科一、二年级各6个教材内容的编写工作。

四、存在问题和困难

1.实验教材的教具、学具等资源配套不足,“小学生广播体操(一)”没有录音带,影响和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2.场地小班数多,实验班学额过大,教师组织教学比较困难,部分学生照顾不到。

3.课改专家到课堂现场指导过少,教师集中学习的机会不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水平提高不快。

篇7

关键词:阅读课本 物理概念 善动脑 多质疑 掌握

许多初中生觉得物理难学,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重视读书或不会读书。有的同学认为学物理只要记住公式,多做习题,不需要读书;还有的同学也读书,但只是背公式,背结论,不去理解其中的内涵。这样学物理,学不好是必然的。课本乃学习之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特别重视学生阅读课本,在一些教材前面标有“读读想想”、“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学会读物理书。那么怎样才能读好物理书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善动脑,多质疑

在读书过程中首先要善于动脑筋,多质疑、解疑,这样才能真正弄清物理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如阅读“功”这一节,就要读读想想,物理学上怎样才叫“做功”?做功必须具备哪两个必要因素?有哪几种情况不做功?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来计量做功的多少?功的单位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弄清楚了,对功的概念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要找关键,抓重点

物理概念和规律中有些关键、重点的字和词,揭示了物理概念本质的特性,或指出了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和使用范围,或反映了这一事物与那一事物的区别与联系,不能随意取舍,也不能任意变动,要咬文嚼字认真阅读理解。

例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其中“一切”不能改成“一般”。一切是指任何一个都不能例外,而“一般”是指大多数是这样,但也可有例外。同样其中的“或”不能改成“和”。“或”是二者中取其一,而“和”是二者兼而取之。它们在此处不能通用,因为任何一个物体在任何时刻只能处于一种运动状态,不是静止就是运动。书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阅读时要反复推敲,为什么这样说,能不能那样说,为什么?这样才能记得牢,用得准。

三、要正向提问,逆向思维

阅读课本中各种结论时,不仅要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反向思考。还举牛顿第一定律的例子“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物体是不是都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再如“光在同一种物质里传播的路线是直的”,而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的,是不是就一定在同一种物质里传播呢?

串联电路里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一个电路里所有用电器,而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一个电路里所有的用电器,这个电路是否就一定是串联呢?通过反向思考,有助于弄清结论成立的前提,并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勤归纳,多总结

在读书过程中要注意把相似或相近、彼此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容易产生混淆的物理现象、概念及规律进行比较,弄清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彼此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好是列表比

初中物理教材基本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相应的结论,然后运用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物理问题,现在用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这个特点更突出。所以读书时要把书上的理论和实验看到的现象联系起来,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在应用中加深理解理论知识。如阅读光的反射和折射时,就要回忆教师是怎样通过实验说明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及它们的规律的,看到的现象和书上理论是否一致。要联想生活中哪些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引起的,哪些现象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哪些地方应用了光是反射,哪些地方应用了光的折射等。这样联系实际才能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知识理解深,掌握牢。

另外阅读课本时还要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例如阅读“浮力”一章时,就要联系前面的压强、密度、重力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等有关知识。使前后知识连贯融通,既巩固深化了旧知识,又促进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篇8

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工作中心,新学期的研训工作。不断加强学习与研究,特别是学习《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研究水平。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开展专项研究。总结、推广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加强研训基地和学科中心组的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落实学科教学建议,开展学科教学研训的系列活动,提升我市技术学科的教学水平,努力促进我市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

更新教学观念,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年新颁布的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把握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能力。继续组织高中学科教师认真学习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通过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教材。

重点突出对“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认识与理解。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互动研讨,对这两个指导性文件的学习与研究中。对“信息素养”与“计算机操作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辩析,倡导大家认真比照新颁布的指导纲要》与旧版纲要的变化与发展、与高中新课标的异同。期望通过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活动,达到提高认识,明晰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向之目的

二)加强指导和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状况势必将发生一些变化。为此继续开展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学段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随着《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实施。解动态情况,明晰问题所在

总结已有经验,对我市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情况、课时保障情况、课堂教学与资源建设等状况进行调研。掌握这门课程的实际状况。寻找主要矛盾,分析影响与限制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理清理顺课程内部关系,把握学科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改善教研方式。

进一步明确教师在备课、上课、测试与评价、教学研究等各个方面的基本要求,1.组织全体技术任科教师认真学习《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并通过交流讨论。促进教师对专业发展基本途径的认识,养成专业发展的良好意识。

以期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2.引导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教学沙龙和教学观摩活动。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方法,具有实践特色的学生学习新方式,以及具有动态特色的过程评价新亮点。引导教师认真进行教材分析、开展教学创意或教学设计竞赛、推进案例与课例评析以及练习与试题编制的研究,切实提高对学科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3.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加强对新版教材的研究和解读。针对新版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衔接、各年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握各年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问题、不同年段信息技术学科适用教学方法的差异、义务教育阶段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目标等等。

积极推动技术学科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与应用,4.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建设、使用与评价策略的研究,帮助教师确立动态发展的课程观点,激发教师创新课程价值的意识,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实践能力。

四)重视教育科研。

新学期中,1.做好学科中心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教学多维度目标达成的行动研究》持续研究工作。本项课题研究已经全面展开。要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继续开展以教学实践为核心的行动研究,并做好中期评估的准备工作,要认真开展相关资料的整理、搜集,中期研究成果的总结与等工作。

将课题组成员的学习与研究活动从文本引向实践,2.继续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多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五)有效开展研训活动。

篇9

关键词:学生学习品质 意义 理论 现状 任务 原则 策略

一、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基础出发,规定基础教育目标: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即是说:课程改革已把学生学习品质确定为重要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有专列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它各门学科都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并规定了相应的要求和目标。

学生学习品质状况,关系学生终身学习行为、态度、能力,实际关系学生以后对新知识、新科技的拿来运用能力,进而直接关系整个民族、国家的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品质,于学生个体,于国家和民族都具有很强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品质培养指导理论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出台前后,有一些省市级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对学生学习品质培养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在2001年成立了山西学习科学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以赵雨麟为首提出学生学习品质3A理论,认为学生学习品质含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并作为课题研究,取得很大成果。还有很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很多理论性很强的观点,江锡铨在《安徽教育》的《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学习品质》,有周桂兰在《黑河教育》的《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有崔振兰在《中国教育研究论丛》的《谈“学习品质”》,等等。这些都为我们培养学生学习品质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撑。

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品质现状分析

绝大部分学校和老师也都认真研究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注意到学生学习品质,从不同角度提出“学会学习”教育目标。但是,很多还只是一种愿望,流于口头,写在论文,没有系统调查、分析、实践,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还是以考分论英雄,学生学习品质依旧是学习过程的附属要求,没有成为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没有对学生学习品质提出系统要求,也没有对学生学习品质提出定性定量评价,在学生评语中也只泛泛而评,即使对学生口述操作进行面试,或进行所谓“综合素质评价”,也都根据学科成绩而定。学校更没有找到能够评价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品质方面的付出努力的办法,没有发现将学生学习品质培养进入教师评价系统。考分“优秀”学生还是源于教师现代信息、现代媒体的灌输,源于迫于父母及就业压力的苦读,“乐学”孩子不多,“轻松”孩子更不多。部分学生高分低能,还有的是考分上去了,身心下来了,大多部分学生身心下来了,考分也未上,不能乐学,不愿自学,谈不上学习品质怎样,没有家长愿承认自己家教没做好,也没有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缺陷,学生的一切都归结于孩子不争气。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沉于应付各项考核、中心工作、政治任务,确保安全平稳。学校领导的目标是“和谐”各种关系,造创自己宽松的工作环境。教师乐于行业之间或学校之间的工作条件、待遇报酬比较,教学工作以应付学校检查,保证学生平安无事为目的,学科教学以统考科目为主,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

近些年,随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进城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小学生源急剧减少,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小学已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学校除了安全压力外没什么质量和“学生学习品质”追求。学生没有爱惜书付本意识,很多学生未到期末,书付本面目全非,乱写乱画,缺篇短页,做纸飞机折纸泡儿,放学语文、数学课本能拿出来也就算不错的了。农村初中,办学有两个目标:一是保证几个“苗子”,作为升重目标,作为立足标杆;二是班额达到70或80,以争取更多的投入,管理目标是不出现安全责任事故。

作为农村学生家庭,普遍心理是完成义务,把人混大,能配合学校不让学生学坏是幸事。欠缺家教能力,更没关注学生学习品质。现在还有近40%的留守学生,父母双双外出,留下他们寄居亲戚朋友家,或由隔代祖辈监护,甚至依大带小,和普通学生比较,生活无规律,温饱无保障,心理有的逆反野性,有的压抑自卑,考分低差,学习品质自然不好。

三、学生学习品质培养基本任务

根据学生学习品质3A理论,把学生学习品质分成三个方面,即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

(1)学习行为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活动。根据整个学习品质效能递进作用,递进程序依次是环节、秩序、方法、行为、习惯。学习行为表面特征是会与不会。

针对学习环节和学习秩序的要点是:环节的意义是通过秩序来表达和实现的;针对学习方法的要点是:方法通常是由单个或若干有意义的秩序的最优化的组合;针对学习行为的要点是:行为总是依据一定的方法或经验进行的;针对学习习惯的要点是:习惯就是因为行为的不断重复而形成的成本最低的模式化行为; 针对计划型行为的要点是:通过已知的习惯就会获得可预见的结果和获得,这是决定计划型行为的可行性、价值和效果的核心和基础。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 科技意识 实用性 物理科学史 自主实验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112-01

物理学科的广泛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工业还是农业,它早已渗入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为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方面,高中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进行探讨。

一、突出知识实用性,唤醒学生科技意识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加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突出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从而唤醒学生的科技意识。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充分明确物理学科所具备的本质属性,根据学生所处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和特点,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出发,结合所教学的内容,列举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延伸和拓展知识,揭示物理规律,总结归纳教学要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唤醒学生的科技意识。

例如,教学《超声波》(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高二下册)这一课时,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大家都知道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医院是如何给患者上药的呢?

生C:让患者使用一个类似喷雾器的东西,里面装有药物。

生A:那个是加湿器,用加湿器把药液雾化,让病人吸入,如此一来,便能达到用药的效果了。

师:那么,这个加湿器又是如何让药物达到患病的部位呢?

生B:似乎这个加湿器叫做“超声波加湿器”,但具体如何工作就不太清楚了。

师:对的,医院使用的正是“超声波加湿器”,超声波加湿器是利用超声波振动时所产生的超大能量,将药物中的液体击打成为非常小的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喷出,让患者吸入药物,直达病灶,增进疗效。

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将课堂知识延伸到实际,将课本与生活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科技意识。

二、引入物理科学史,培养学生科技意识

物理科学史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历史人文气息,把它融入高中物理教学中,便可摆脱枯燥的课堂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导入新课阶段,将物理科学史作为新课的切入点,根据所教学的内容,搜寻相关的较具人文性、创新性的物理科学史,通过多媒体、角色扮演、说故事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对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有比较深的认识,激发出学生浓厚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牛顿运动定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高一上册)这一课时,笔者在新课导入阶段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科学家牛顿的生平史,接着让学生讲述他们所认识的牛顿。有的学生说“他发现了万有引力”,有的学生说“他发现了太阳光能够分解成七种颜色”。在学生讨论完毕之后,对关于牛顿的信息进行总结。通过这个过程,发现学生对这位大科学家肃然起敬,这时,将这位科学家命名的定律作为新的知识点引入课堂,开始正式讲解。

通过物理科学史的普及,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物理的热情和态度,而且能够学习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对科学献身的精神。教师要注意加强学习科学史,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并把物理科学史更好地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精神。

三、学生自主实验,强化学生科技意识

将实验的操作者变为学生,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化学生的科技意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根据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要求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详细思考,在小组内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发挥指导性作用,对学生的观点提出适宜的建议,让每个小组确定好各自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多次预演操作,而后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的操作演示,最后由教师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点评和总结。

例如,在对《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高一下册)这一实验进行教学时,笔者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进行独立实验,其中一个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为: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笔者对在这一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一一指点之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演示,成功地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最后的点评中笔者对出现的误差做出详细分析,总结出减少误差的方法。如此,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与操作,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强化了学生的科技意识。

但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谨慎选择学生自主操作的实验,较复杂且严格的实验不宜安排为学生的自主实验,否则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