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辅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作文辅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作文辅导方法

篇1

【关键词】高校助学金;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数量和所占比例也随之扩大。为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中央及地方不断增加投入,以切实保证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笔者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多年参与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不仅是学生关注的热点,而且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点,是高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因此,必须认真对待,深入思考助学金发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精力想对策,真正能让高校助学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高校助学金评定工作的经验,现将在评定工作发现的一些问题加以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高校助学金发放存在的问题

1.评定过程主观化

以J大学为例,该校对经济困难的学生采取的是这样的认定程序:“地方机构出具贫困证明――学生申请――班级认定――学院认定”四级程序。由于部分学生家长和学生缺少诚信,对家庭实际经济情况虚报或瞒报,加之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出具困难证明把关不严,致使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很容易获得,所以作为主要认定依据的学生贫困证明存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无法避免不该获得资助的学生获得了资助,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却没有获得或获得很少的资助这一现象的发生。

2.评定标准模糊化

助学金基本申请条件以J大学为例主要是以下几条:(1)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为其提供学费、生活费;(2)学生思想积极向上,生活艰苦朴素;(3)遵守学院各项规章制度,无纪律处分。三点界定了申请助学金的条件,J大学在界定一般和特别困难方面明确规定了,孤儿、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单亲家庭等可评为家庭特别困难,拥有高档化妆品、高档娱乐电器、高档时装、实际生活费用高于一般同学的平均生活水平等不能认定家庭经济困难。但各地区的经济实力,消费水平不同,“高档”是什么样的一个标准,没有明确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困难”就难以科学、合理地界定。

3.评定工作离散化

在助学金的评定中,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较繁忙,每年申请助学金有的近上百人,无法一一进行访谈、调查,认定结果大多依据班级评议意见,加上有些同学拉票,拉关系,导致助学金评定结果不尽人意。有的学生在受助期间违反校规校纪,品行不端,如要取消该生的助学金资格,就需要向院系提交取消资格报告,有的辅导员觉得这很费事,不愿意写材料,顶多在第二年不再评议,可以说助学金评上后,大多情况下不会再进行调整或撤销,导致评定工作监督不到位离散。

二、高校助学金发放解决问题的对策

1.评定教育诚信化

诚信是当今时代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做人、处事之本。贫困学生的认定考验了大学生的诚信,享受助学金也是一定意义上用自己的诚信做担保。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对减少和杜绝认定、资助工作中的虚假行为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引导其正确认识国家助学金的意义,国家助学政策能够为那些经济困难青年保证基本物质需求,免除家庭经济贫困带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2.评定机制科学化

在进行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应以辅导员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人口状况、收入状况的调查和了解以及家庭变故的动态掌握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认定资助办法,从申请的条件到认定的程序与标准、从评议结果的透明度到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的动态管理都做出具体规定, 确保有章可循。J大学就建立了大学生爱心服务档案库,积累贡献值,每学期统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好人好事,献爱心等情况,做为评定助学金的重要依据。明确规定在评定学生助学等级时还要看学生成绩是否符合申请条件,如J大学就明确规定有两门或两门以上补考科目的不能认定家庭困难,还要看学生是否能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受处分的也不予评定。

3.评定监督管理化

严格审核学生家庭困难证明材料,通过家庭调查表及学生自查、班级反馈等方式,透过学生日常消费、参与活动等情况,全面了解学生情况。以J大学为例,对评议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辅导员严格审查、筛选,使他们具有代表性,能公平、公正、客观地评议困难学生,同时引导他们要尊重困难学生,对他们的家庭信息给予保密。跟踪、观察学生对国家助学金的支配情况,辅导员通过与他们谈话,班级同学的监督,一旦发现存在高消费,购买高档用品,宴请同学等情况,一律给予调整或撤销。

4.评定资助整体化

高校给予贫困生的不应仅仅是物质资助,更应是精神上的资助,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取奖学金。在J大学,就将“奖、助、贷、补”等多种资助方式看作一个整体,对应不同困难等级的学生个体进行资助,从而提供更科学合理的资助。在J大学,还为经济困难学生争取社会性定向奖学金。在校学习期间由企业单位提供额度较高的奖学金,资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一定的时间,用自己的知识回报企业的关怀。这种资助方式,在毕业生就业市场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可谓是一举两得。

篇2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作文;有效性教学; “任务驱动”法;写作水平;

一、小学生写作的问题

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作文写作时,由于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储备,对写作技巧也比较陌生,没有作文创造的基础,往往在作文创作中发生许多问题。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小学生写作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写法、选材不突出

记述文是小学生作文最常写的一种文体,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小学生在写作环节上,大多集中于人物活动、事件经过的叙述,缺少必要的细节描写,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更难以显现出来。分析以上原因,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少、创作时间短,不可能明晰人间冷暖,也不可能将其应用于作文创造中。[1]

在选材上,小学生的作文雷同现象非常多。分析这一因素,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没有比较好的创新;二是学生的生活经历大多差不多,在教师有意或无意引导下,基本上会想到同一题材上;三是市面上流通的小学生作文辅导教材雷同化,据笔者调查,许多学生在回家创作作文时,利用作文辅导教材,大段抄袭,不加思考,不描写自己的真实生活。[2]尤其随着年级的增高,繁重的学习压力促使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少,对社会几乎陌生,无法从中发掘材料。

(二)语言表达能力差

小学生作文创造最欠缺的就是语言组织能力。虽然我国自古以文章立国,但是文字创作绝不是每一个都能够完全掌握的一门技艺,他需要长期不断的训练,并发掘内心、深刻及有意义的事务,才能够受到外界的称赞。但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大,尤其理科学生,语文成绩差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对于这一点,应试教育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学校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就造成学生无法学到真正有意义的知识,也造成学生容易荒废多年的学习成果。[3]

二、运用“任务驱动”法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

“任务驱动”是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依照该种方法,由语文教师带着“任务”构建完美的教学模式,这样小学生就能够在学习作文中带着一个任务去探索学习作文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小学生不仅是一个学习的主体,还成为作文写作的实际评判者,极大地激发小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扩大小学生语文知识面,这对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实践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任务驱动”是一个过程教学,有几个既定的步骤,具体包括:情景的创设、确定任务、执行任务、任务的完成。

(一)情景的创设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课本是最基本的教学材料,对此,语文教师应当开动自己的大脑,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文,例如清明节,这既是文章教材,也是生活中每年必须度过的一个传统节日。对此,语文教师应当充分依据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结合实际情形,为其创设一个与知识点紧密结合的故事,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参与进来,班上的每一个小学生在应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具体策划一个有关中秋节的活动,由学生组织这一活动,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情景教学。

(二)确定任务

在确定任务这一环,能够切实有效地分析出小学生学习作文是主动还是被动。对于“任务”要明确这几点:一是综合性,在这一阶段,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备课,在繁杂的资料中,结合英语教学大纲、目标,提出小学语文中的重点、难点,分析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并将以后要学的知识点综合起来,新旧知识搭配,来为学生设问;二是针对、实践性强,“任务驱动法”教学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在明确一个任务后,能够经过实践找出答案,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教学环境、学生实践的能力,设计一个有针对性、实践性强的任务。[4]在此基础上,透过各种有针对性的任务提出,要充分吻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引导小学生发现知识、获得知识以及利用知识。

(三)执行任务

在完成以上两个阶段后,任务的执行就是实践过程。任务的执行对于教师来讲就是一个监督、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这正是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一个作文作品的实践。[5]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明确小学生文化知识储备,写作技能的掌握等因素,所以在接受任务之前,教师需要指导小学生系统的学习任务驱动的方法,以此减少这些技术性的因素差距。学习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写作技能的训练,在培训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形,训练他们的写作技能。二是进行相关文化知识、背景上的教学,这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应当指导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并将其运用于任务成果中。

(四)任务的完成

这是成果收获阶段,这之前的环节中,小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与同学、教师及家长的交流和讨论,小学生势必会在作文创作内容、方法等方面上形成自己的特点。对此,教师应当为其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的交流平台,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充分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成果纳入评价的机制,积极鼓励学生将这些观念进行理性的争锋,最好透过辩论形式加深小学生对作文创造的认识。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应当充分把握整个课堂的节奏,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的任务失误之处,为其提供帮助。通过这些环节的进行,以此加强任务学习的内容、信息输出的效果,培养小学生运用作文语言、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汤建英;打开过程 着力指导――小学作文教学过程化指导初探[J]. 作文教学研究. 2009(02)

[2] 陆平,夏惠贤;中小学跨学科写作教学的新探索――美国“RAFT”写作教学模式[J]. 上海教育科研. 2009(02)

[3]郭小荣;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A].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内蒙古卷)[C]. 2013

[4] 管琴燕;在情感之海中投入“石子”――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与激发[A]. 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 2007

[5] 兰雪芬;感悟写作过程 建立写作自信――渐进式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A]. 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 2007

姓名:李云

篇3

关键词:小学作文;修改方法;自己改;互相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321-01

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在小学作文中,教师除了自己修改,还要教给学生修改方法,让学生会改,让学生互改,在作文修改中汲取对方优点,发现自己作文缺点,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效果的目的。如何使学生自改素质得以主动、生动、和谐地发展呢?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是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为此,我们必须变“教师改”为“学生参与自改”,把作文修改的自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作文修改的全过程。教师的“多批少改”或“只批不改”,为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提供了机会,但就如何“改好”,教师还必须授之以法,指导到位。在导改方面,要特别重视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统一修改符号

学生修改作文的方式大致为四种。即为:增(增补内容)、删(删去内容)、调(调换内容的位置)、换(把内容甲换为内容乙),我参照有关资料,统一了修改的符号,并让学生学会使用。统一了修改符号,学生的作文本更清爽,学生修改作文有了更为正确的方法。

二、教师适当示范

小学生限于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有关习惯的限制,对改好作文的确“下手难”。教师若发挥主导作用,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引导学生修改作文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下水示范”,给学生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模子”,让学生明白如何修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和提高,帮助学生在作文学习和修改中走上一程。在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示范:

1、引路式示范

在修改课前,我选一两段具有典型性(即优缺点均具有代表性)的示范性的习作,用多媒体出示,课上分四步进行示范,具体做法是:先和学生一起反复读文,理解意思;接着带者学生找问题,做记号,思考哪些地方需要改,怎么改;然后运用统一的修改符号边读边改,特别要讲清为什么要这样改;最后再读,反复查改。改好后,我常要求学生回忆老师进行修改的步骤,讨论老师是怎样改的,为什么要这样改?进而明白“改路”、悟出“改理”、学会“改法”。

2、比较式示范

我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在评改课上先和学生一起按要求各自完成“作业”(同一修改题),然后交流学生的修改结果,再亮出我自己的修改方案,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悟出“妙处”。在学生的期盼中、探索中,总结自己的修改经验,使学生真正掌握修改方法,进而产生认识上的“飞跃”。

三、学生练中提高

作文修改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再现,学生只有经常练习,才能使技能得到提高。我的具体做法是:

1、练观察:若学生文章内容空洞,可结合观察事物、情节,让学生自改。如:在评改课内修改《一场扳手腕比赛》,为了使学生观察地更加细致,我让班上的两位同学再次进行表演,其他学生仔细观察,特别注重人物神情和动作两个方面的细节指导。学生在修改时及时增补了情节,人物描写也就更细致了。

2、练读:多数学生通过读需改或改好的作文,自读自听,同学间互读互听,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培养语感。修改作文,我也常让学生带着修改自己作文的感想去阅读名篇佳作,丰富语言积累,为下次写文、改好铺垫。

3、深思: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可见其深思的程度。我经常给学生讲此类故事,从而引导他们深思。

一名学生在修改《春天来到了校园里》一文时,看到我对“红杏枝头春意浓”的眉批:“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词来替换‘浓’,使句意更准确、更生动?”我知道他有难处,就对他进行个别辅导。经过深思,他终于从“旺”、“新”、“好”、“闹”等词中选择了“闹”字。

四、汲取对方优点,让学生互改

老师的赞美有时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骄傲情绪,这时就应适时地进行第二步:学生互相批改。学生在互改时是极其认真的,一是老师布置了任务:看句子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哪一段写得具体,有哪些词语用得好。二是他们也急切地想知道对方作文的秘密:老师是怎样评价他的作文的?他到底写了些什么?三是他们想比较:我写的比他写的好吗?这样批改,全班学生都能从中受益。写得差的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写得好的也能从中得到锻炼,提高谴词造句的能力。

总之,通过以上的锻炼,学生学会了把自己作文中存在的大小问题,运用学到的修改符号,逐项认真地修改过来。我相信,只要这样长期坚持训练,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习作文,在改文中学习作文,让“作”和“改”这两种对立统一的训练形式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就一定能够很快提高学生写文、改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特色课程,顾名思义,要有特色。在内容上,一般课程来自共性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特色课程则是具有设计者个性特色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不停留在一般教学理论的泛泛议论上,而要有专题的深入研究。

这是笔者在着手酝酿特色课程建立时的两个基本认识。同时,笔者又认为:特色课程的建立,要考虑建设者主讲教师的基础条件。笔者作为“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特色课程的建设者,该考虑自身的条件,即要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与教学特色。

二、特色课程内容的选择

笔者正在进行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建立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实施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

“三化”指“作文内容生活化,技能指导结构化,教学序列网络化”。这个体系是笔者数十年的小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积累,结合了1985--1986年的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全国小学教育研究班”的作文教学课题研究时,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吸收全国各小学流派长处的基础上,在几位著名的教育家指导下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涉及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各个方面的专题,先后写成有关论文与经验文章发表在教育杂志上,并编写出版了十多册作文教学丛书,曾应邀在本市各区县,全国20多个省市交流讲学,反映较为强烈,认为:“三化”教学体系的观点,理论上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某些观点;优化的教学过程富有实用性,可操作,普遍推广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三化”教学体系的实践基础来自本区,是本地区土生土长的经验积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为此,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教学过程”为特色课程的主体内容。

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教学过程”为主体内容的“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课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课程“个性倾斜”的作用在于让接受培训的学员能学有所用。这种性质的班,这种性质的课程不能采用讲座式或一般性教学研究式。前者是听了很有道理,但缺乏系统,内容交叉重复,听了往往不知如何用之于实践;后者是目标太低,只是一个局部教法,缺乏与实践联系的理论体系。“个性倾斜”的特色课程可以让参加培训的学员,在接触众多的流派个性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倾向)专注于一个体系(流派)的研究,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一个性体系教学观点支配下的具体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改革,发展教学研究。当然,这个个性体系应该有坚实的理论背景与实践经验支撑的。“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的作文过程”具备了这个条件。

概括地可以说,以此为特色课程的主体内容,一是内容有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二是迎合于青年语文骨干教师高一层次能力培训与创造教学特色的需要;三是主讲教师是个性内容的创建者,执教起来得心应手,富有情感地充分发挥专长。

三、特色课程的教学

1、从“入格”到“不拘一格”

特色课程置于青年骨干教师班,参加对象富有追求,渴望教学上有一定建树。但是,就作文教学来说,一般青年教师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上对小学生作文能力结构,作文教学结构,作文教学过程和优化等方面,都还未予深入探索与研究,对教学过程的操作,更不能驾驭自如,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特色课程教学,先得进行“入格”的培训。所谓“入格”,即是掌握基本的作文教学能力,从学科教学规律与儿童认识规律上探究,任何能力的形成,都要以知识为基础,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能力的形成,必须要在认识和理解作文教学基本理论,小学作文能力结构,作文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转化的。这个转化过程的速度与质量,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要具有厚实的知识。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谈到教育目标时指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三个部分;认知领域,情感倾向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的目标又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其中知识是指具体事物与普遍原理,对方法和过程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包括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角概念的知识,以及理智技能。我认为,给于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科学性,规律性的作文教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就是给于掌握作文教学能力的一个借鉴。根据的模式或结构框架,以及辅导其有效地迅速地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

“人格”教学的思路,就是前面所述的,在认识与理解作文教学研究共性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方法个性倾斜,使“入格”具有实践性与“个性化”。在基础上鼓励学员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环境条件,发挥创造才能,不拘一格地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风格。当然,这一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也不是几十学时的培训所能形成的,培训,只是为其“不拘一格”创造条件打下基础。

2、探索“培训、教(科)研、教改”三结合教学思路

培训过程中的“入格”教学是手段,目的是“不拘一格”。这要反映在学员的教学实践上,即培训过程乃至培训结束后,学员是否运用“入格”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改革,发展培训学到的内容,从而达到“不拘一格”的培训目标。

为了实施“个性倾斜”,学者先“入格”再行“不拘一格”的教学目标,笔者在两期的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的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一条“培调、教(科)研、教改”三结合的思路,这思路的具体做法是:在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的“面”上,系统讲授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为主体内容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特色课程纲要控制下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类型:区直属小学,镇中心小学,完小的不同的年级(低、中、高),选择骨干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验班,论证性地实施培训的不同专题的教学内容,积累该课程理论实施于实践操作中的第一手学资料。在这双相反馈过程中,促进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并完善与发展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使该课程的教学更加富有实践性与针对性。参加培训的学员感到学有所得,学而能用,学而相长。两期研究班特色课教学实践与培训后的跟踪调查,证实了这条思路具有发展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的效果。

四、建立特色课程的思考

笔者在为期3年的两期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教学过程中,有如下几点思考:

1、特色课程与教育科研

笔者认为,骨干培训班的特色课程内容应是教育科研的成果,是富有个性的,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科研成果,“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课程就是笔者自身的教育科研成果,教学操作时运用自如,指导青年教师实践时也胸有成竹。

同时,特色课程的建立与教学实施,又是教育科研的发展。笔者在两期研究班的特色课程教学过程中,发展了教育科研课题。“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与“实施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课题在l993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就在这“培训、?教(科)研、教改”三结合思路中得到突破性的发展,3年中,根据特色课程的需要,笔者编拟了若干可以操作的实验课题,分到各个教学实验班进行专题探究。如作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作文的认识事物能力对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作用;建立优化的作文教学过程,包括作前准备指导过程的几类教学手段,作文指导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及其变式,作后评改指导课的组织与设计;低年级起步读写训练的内容与形式;童话教学的组织与引导等课题,笔者通过指导教学实验班青年教师备课,听课和评课,自己上研究课,自己上示范作文指导课,亲自批阅学生作文,举行各个专题的小型研讨等课题研究手段,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分析整理,研究讨论,完善了好几个专题的研究,如逐步形成了“优化的小学作文教学过程”的框架结构,完善了这个优化过程中的三个教学过程的三个控制:“作前准备指导过程”的选材控制,“作文指导过程”中的构思控制,“作后课改指导”过程中的语文运用控制;完善发展了“作前准备指导”的教学手段;创造了“作文指导”的两轮构思教学模式的“先行指导教学法”;提出了“发挥个别教学优势提高小学作文能力”的观点;探究了命题作文训练和童话教学的内容与思路……这些积累经过分析提炼,撰写成专题论文,在《上海教育科研》、《上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教师培训》等教学杂志上发表,?最终在1995年1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了学术专著《小学作文教学论》(22万字)。应该说,这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其有系统理论,实践操作手段的论著,是“师训、教(科)研,教改”三结合思路特色教学的成果。

2、建立特色课程与教学改革

教师职务培训包括青年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目的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特色课程的建立,应是教学改革的借鉴,也是教学改革的动力。“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特色课程的内容因为来自实践,又在教学实验班中实践后充实,因而,从理论到实践操作,均可直接运用于作文教学实践中,而且富有实效。

两个班80多名学员,都在教学中运用了特色的教学内容。作为借鉴,切实改进作文教学,全区各中小学都有研究班的学员,因而,特色课的教学,促进了全区的作文教学改革。三皇桥小学几位学员,在学校行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成立了研究小组,确定了发展小学作文“三化”教学的新研究课题:“小学作文创造性思维训练研究”,既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又促进了教育科研活动。不少学员在教学实践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探究、研究班结束后,拟定了教科研专题,继续深入进行作文教学研究。

篇5

斑羚飞渡读后感小学作文【1】

在暑假里,我看完了一本叫【斑羚飞渡】这一本书,它的作者是动物学家沈石溪。

当我刚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被里面的主人公所震撼了。这本书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有一群斑羚被猎人逼到了伤心崖,但他们唯一逃命方法就是跳过伤心崖和对面那座山崖中间的间隔,但斑羚的最高跳越极限只有4.5米,但间隔却有7.8米,头羊象征性的叫了一声只见一只年轻斑羚往对面跳了过去,快掉下来的时候,另一只老斑羚也跳了过去,只羊就变成了一块跳板。读到这,我便暗下决心,碰到困难一定要机智,以大局为重。

斑羚飞渡读后感小学作文【2】

这个寒假,我读了斑羚飞渡这本书。

它讲述了一个老斑羚为了自己的后代,不顾生命,成为后代的“飞渡”的跳板,小斑羚轻松地跳过了悬崖,跑到了安全的地方,而老斑羚则像突然折断了翅膀的鸟一样笔直的坠落到万丈的悬崖中。最后恰恰是奇数,这只镰刀头羊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他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头羊的聪明、冷静和老斑羚不顾一切保护后代的精神让我敬佩,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不也是如此吗?早上为我们穿衣做饭,下午还要辅导我们做作业,为我们做好吃的饭菜,打扫卫生……如果我们遇到危险,爸爸妈妈也会不顾一切的保护我们。

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父母。

斑羚飞渡读后感小学作文【3】

我看过一本书,名字叫《斑羚飞渡》。

这是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故事:从前,有一些人要捕杀一群斑羚,把他们逼到了一个悬崖边后面有6米就能到另一个悬崖边上。可斑羚只能跳6米。这群斑羚没有办法,这时候斑羚们终于想到了办法。先是老斑羚跳跳而年轻斑羚比老斑羚跳得高,年轻斑羚再跳到老斑羚的背上,再跳到得面的悬崖上。

老斑羚能不顾自己的性命,把生留给后代,真苦呀。我们也一样,爸爸妈妈也很辛苦,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报答爸爸妈妈!

斑羚飞渡读后感小学作文【4】

那天,我从哥哥那里借来了一本书――《斑羚飞渡》当我打开书,读到的第一个故事,就是沈石溪笔下一只母红崖尕自小道羊的故事。

大家一定知道母羊要给小羊喂奶吧?可是这只红崖羊却给小狼喂奶,因为母狼因产仔失血过多而死了。公狼为了让小狼存活下去,便抓来了一只刚产过死胎、乳房饱满的红崖羊,给小狼喂奶。可是三个星期后,有猎人来了,公狼为了保护小狼仔,献出了生命。原来,不仅是人类,就是凶暴残忍的狼也懂得感情,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有奶便是娘,母羊不忍心离开小狼,便带了小狼一起离开了阴森的狼洞。它为了帮助小狼洗去凶残的狼性,拥有羊的温顺,便教小狼学羊叫,吃青草……可是小狼毕竟是狼的后代,无法改变狼的习性。于是她放弃了小狼,怕它长大了会残害羊群,就把它丢弃在悬崖上。

几年以后,羊群又受到了狼夫妻俩的攻击,母羊被追杀,公狼不让母狼去吃母羊肉,红崖羊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曾经哺育的仔……

母爱的力量是那么伟大!

斑羚飞渡读后感小学作文【5】

读完《斑羚飞渡》,我非常感动。

眼前,彷佛看到了一群斑羚被狩猎队包围在伤心岸上。尽管斑羚是食草动物中的跳远冠军,但最多也只能跳5米,绝对跳不过相距6米的山涧。

在绝望的时候,那只“镰刀头羊”震撼了我,震撼了狩猎队。它震撼我的地方有三处。

第一处是在斑羚群骚动的时候,它想出了很好的办法。把斑羚群分成两队。老年队当“垫脚石”,青年斑羚踩在它们身上飞过去。只有这种办法,才能让它们的种群得以延续。

第二处是当分组时它看到老年斑羚数量少,便毫不犹豫地走到老年队,甘愿当垫脚石。

第三处时斑羚飞渡成功了,只剩下了“镰刀头羊”,它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向了那道绚丽的彩虹。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感动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斑羚飞渡读后感小学作文【6】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斑羚飞渡》这本书。作者沈石溪。

这几天天空中总是下着倾盆大雨,已经断断续续地下了三四天了。我的视线又转回到手中的这本小说《斑羚飞渡》上,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我,我情不自禁地打开了它……

篇6

关键词:小学作文;写作能力;素材;强化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8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54

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无非两个要素:一是使其爱写,二是使其会写。爱写就是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作文,而学生喜欢作文的前提是学生有话要说。会写是教学生掌握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技能,让学生知道这话怎么说。根据思维的一般规律,我认为要教会学生作文,一般要做到四个注重,那就是注重作前准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重阅读指导,积累作文的范本、语言;注重作文辅导,点明作文的基本规律;注重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一、注重作前准备,通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促使学生有话可说,激发作文兴趣

作文必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所以,作文之前,教师必须先要教会学生观察,教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人,认识姿态万千的大自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作文之前,常常会组织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或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观察任务,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自然和社会,让他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引导他们有顺序地仔细观察,边观察边思考,在头脑中形成具体鲜明的形象。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许多新鲜事值得写,有许多感受要告诉给大家,当学生产生这种要表达的愿望时,兴趣就会产生,写作文就不再是一件苦恼的事了。

比如写《我们的校园》,我总是先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我们的校园,把观察到的写下来,进行课堂交流,使学生对校园有个基本的认识,提起校园来,他们都有话可说;写《我的老师》,我总会要求学生先选择自己要写的老师,然后去观察他的一言一行,写成观察日记,并开展向家长介绍我的老师活动,使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有个比较详细的了解,以此增强他们的作文兴趣。

二、注重范例引领,通过抓好学生阅读指导,促使学生有本可仿,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教学中,我常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重点向学生推荐这类的书籍,如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等,指导学生积累叙述故事的基本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有限的阅读时间,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学习实际,就“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零碎的时间读什么,整块的时间读什么;文学名著什么时间读,报刊杂志什么时间读”等问题,切实做好计划、安排。有了阅读的计划、安排,就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叙事类的文章,目的是使学生闹姓莆招鹗碌囊话惴椒ā

同时,我还会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带着某些特定的任务去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不单纯欣赏故事情节,要揣摩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要在作者的思路、用词造句等方面多积累、多揣摩。尤其是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掌握作者叙事的顺序、叙事的方法,要求学生将优美语句、经典的描写摘录下来,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并提供相应机会,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这样时间一长,学生的头脑中就有了相应的积累,再也不会因语言贫乏和找不到范本而苦恼了。

比如,在五年级语文教学中,我结合北师大版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教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了《红岩》《钢铁是怎样煤炼成的》等作品,对作品中的精彩叙事片段,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揣摩、体会,并要求学生尝试着写比赛或竞技的段落,进行作文能力提升的专项训练。

三、注重作文指导,通过写作专题辅导,促使学生掌握写作技法,培养写作能力

作文专题辅导,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中,我常结合教材有计划地开展作文专题辅导,教学生学习如何审题立意,布局谋篇打腹稿;如何确定中心,拓展思路列提纲;如何突出主题,围绕中心选材料;常见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等。

这些内容,教材已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分块安排到了单元训练中。我便结合学生实际与所学内容,认真备课,把每一个专题做实、做细,并制订详实的训练方案,有效地进行专项训练和辅导。

比如,在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中,我结合课本第12页要求学生“为主要部分写提纲”的训练及课文后面的提示,进行作文提纲的专门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如何确立作文思路。在第九单元的语文教学中,我结合课后训练“笔下生花:写一写自己接受的特别礼物和接受礼物的过程”及其相关提示,进行心理描写的专题指导和训练。

四、注重强化训练,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反复训练,促使学生学会作文,提高作文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作文训练。

一是自由作文,通过仿题和选题,培养学生自拟题目的能力。仿题,即对照范文摹仿拟题;选题,即将现有文章或共同熟悉的题材有意冠上几个题目选择其一。比如,在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仿照林海音的《迟到》,进行仿写作文训练。

二是指定范围作文。只提供选材范围或中心范围,按预定目标训练。比如,开展提供选材范围为“母亲的一天”“童年”的作文训练,或提供中心范围为“爱”“不平凡”“难忘”等关键词的作文训练。

三是一题多做。用一个题目,连续做几次练习,可以抒情,也可以描写,还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文或书信体文章。比如,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作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写自己的父母,再写某一位同学,或是某一位老师,进行同题作文训练。

四是分组命题,集体作文。作文前,教师用卡片把不同题目和写作要求写好,各组任抽一张,按要求集体讨论作文,各组选代表朗读,大家总结优缺点。这样的一次作文可轻松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是现场速写。在参观、访问中将所见所思如实写出来,培养敏捷的文思。比如,在观察景物的作文指导活动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记录。

六是猜谜式作文,把身边的人、物或环境写进文中,成稿后组织猜谜会,被猜中者即为成功的作品,这样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可以借鉴电视节目中的一人比划、描述,一人猜成语(或物品)游戏,进行训练。

七是写作文后记,或进行二次作文训练。教师可指导学生总结每次作文的得失,消化作文评语,写出作文后记,或按教师批阅结果,修改并誊写,进行二次作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学;作文;多媒体

小学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而且学生也不愿学。但是,作文水平却是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体现,而且,近几年的语文初、高考作文分值也在不断提高。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加注重学生的作文水平考查了。

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积极探究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措施。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媒体具有其它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优势,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可感的形象材料,调动视、听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它在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拓宽题材和写作思路,学生自由、自主选材,激发表达欲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媒体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一、参加社会实践,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小学生的写作内容

1.开阔视野,丰富写作素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我们要转变观念,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游览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之壮美;如野炊、拉练活动,让学生们野外求生存,做大自然的主人,体验生活;如调查采访,让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如“找春、夏、秋、冬”的活动,让他们感受春的温暖,夏的热烈,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并在活动中指导拍摄有代表性的典型镜头。存储在素材库中,制作CAI课件,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题材库充裕起来。这样到写作时,随手拈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2.展示课件,丰富写作内容

小小荧屏,大大世界。计算机信息传递快,存储量大,交互性强。它能飞越时空,让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事物清晰地展示在你眼前,让此地的、彼此的景物一同呈现;它能显示静止画面,更能展示动态过程;它能把漫长缓慢的变化过程进行浓缩,亦能把瞬间发生的变化进行分解慢放……如指导学生写桥的文章,学生只要调出资料库,各种各样的桥便可呈现于眼前:石拱桥、水泥桥、立交桥、斜拉索桥,具体的桥有赵州桥、断桥、钱江一桥、钱江三桥、杨浦大桥、板桥、十七孔桥……同时小资料室中都有每座桥的名称、构造、用途、特点等方面的介绍,学生可自由调出,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练写。

二、引感共鸣,让小学生有内容想写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教师可选取视听媒体,创设写作情境。如状物描写“黄山云雾”,可从VCD等资料片中截取有关云雾的内容。那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云雾,把人带入了虚无缥缈的世界,云海令人陶醉,学生心中涌动着对它的赞叹,写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2.激发欲望,发挥潜能

文章不是无情物,感情是文章的魅力所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小学生的写作更易受情感因素的驱动。形象生动,图像鲜明的电教媒体,光、声、影有机结合的CAI课件,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何愁“情不动辞不发”?一般人在平常状态下,只能发挥出人体潜能的20~30%,而在亢奋、激起的情绪下将能发挥出潜能的80~90%。学生平常习作,靠的是对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的回忆,写作时已时过境迁,难以情真意切。而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点,它可再现、模拟真实的场景,根据需要进行反复播放、定格、扩缩等技术处理,充分唤起内在的情感,形成较大的内驱力,写出的文章才会让人产生共鸣。

三、积累写作素材,练习准确表达

1.注重观察,强调细节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但不注意细节,且受情绪影响,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使在指定的观察材料中,也往往是笼统的,粗略的。学生参观了饲养场,只觉得小鸡摔跤、鸭子游泳、猪抢食等较有趣,至于具体的细节则已淡忘。根据这一弱点,教师将参观的材料制成课件,到课堂上随机点播几组镜头,指导学生定向观察。学生亦可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自主观察。又如学生去观察校园中的夹竹桃,他们只是留下粗浅的印象。教师可制成课件,让学生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它的枝、叶、花的形态、颜色,及如收拢的小伞般的果实。如此高质量的观察,学生才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2.展开联想,快速表达

联想使文章羽翼丰满起来,学生在细致观察基础上,若能展开适当的联想、想象,文章能会充盈而富有情趣,如上文提出的“小猪抢食”镜头,学生展开联想:一群小猪飞奔过来,嘴里直叫嚷,像是在说:“我饿!我饿!”抢到食的小猪,嘴里发出“叭叭”的声音,两只大耳朵扇得厉害,像是凯旋而归的将军……。让思维张开翅膀,笔下快速地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感。学生由联想而情感波动,文思泉涌,把文章写得具体感人,真正做到之有情。

3.及时反馈,正确表达

篇8

关键词:习作训练 语文教学 注重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364-01

老师在平时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利用作文教学这个有利凭借,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地引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当前深化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呢?

一、习作训练要走向开放的社会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习作,不能只是圈定在课堂上和书本中,也不能只靠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文,而是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入生活。如: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然后写调查报告;还可以让学生关注环保问题,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环保,通过习作去进行环境保护的呼吁;也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丰富的原野气息,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等等题材,不可能一一列举。但是不管怎么说,习作训练只有定位走向开放的社会,那才可能丰富多彩而更具有活力。

二、作文题材要围绕生活的热点进行

我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学生对一些常见的作文题材,如记一个熟悉的人,记一次活动或写谁勤奋成才的一类题材普遍不感兴趣,而对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近的题材,如班级里的一件趣事、我的成长烦恼、我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社会趣闻、网络流行等,觉得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有感需要抒发。同时,学生对一些具有强烈时代感的题材以及科幻题材,如环境保护、热点话题、我的家庭、长大后的我、克隆、网络……,兴趣都很浓。因此,教师在选择作文题材时,应注意多倾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热点,让学生习作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成为记录着他们生活印迹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把自己的优秀习作用博客的形式记录下来,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经常欣赏交流,使之具有成功感和幸福感。处于幸福之中的人是不会感觉到疲倦的,是激情洋溢的,是会出现灵感的。

三、语文教学围绕习作的好习惯多引导

1.大量进行阅读 通过不断地阅读,进行积累。阅读的过程既是吸纳的过程,同时也是引发联想的过程。在阅读中,学生的精神会被引入一个审美的想象空间,他们在品评和欣赏中升华着自己的道德水准,提高着自己的文化功底,同时会更有效地激发着他们的表达欲望,学生作文起来也就不会费力费神了。

2.引导学生勤于观察 观察是积累的前提,是写作的生活基础。只有观察细致,才能把文章细节会写真写活。所以语文教师平时就要经常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最好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易于携带的小观察记录本。随手而记,随心而写,自由自在,不作为必须,只是一个习惯。

3.养成勤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做记录不仅可弥补记忆上的欠缺,最主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再说,记录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记录后,要提醒学生经常翻看,经常进行再思考,并把思考的记忆随手写下来,珍藏这些瞬间的灵感,进而为再创作做好铺垫。

4.多练笔这是写作必需的过程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个谚语,也适用于学生的写作。学习是需要不断反复的过程,不断运用的过程,习作也是如此,只有经常练,反复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写作的技能技巧,正所谓“熟能生巧”吗。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记多写,养成习惯,并要经常组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展示,必要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向一些学生报刊杂志投稿,以此检验学生的习作成果,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鼓励学生继续发展。

四、指导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1.习作提倡面批面改 老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针对优缺点进行详实具体的指导,其效果实不言而喻得。虽然很费功夫和时间,但从长远看是值得的,尤其是对那些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

2.指导要“因材施教”,个性指导 无论写得好的学生,还是写作困难的学生,都要让他们在原有程度上有一定的提高。要让学生能“够一够,摘桃子”,使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这对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非常重要,教师绝不可以忽视。

3.教师在讲评时要关注有创新的习作 逐步把创新意识提到较高的位置,给具有创新思维的作文加高分,充分肯定,并指导学生具体赏析创新之处,这样成了习惯以后,学生作文才不会人云亦云,而会做到追求独到新颖。教师对作文写得较差的学生习作要认真讲评,耐心辅导,尽可能多地发现其文章中的“亮点”“新点”。

4.多激励 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参与习作的热情。刚开始一定不要求全责备,哪怕一个题目起得好,一个标点用得漂亮,一句话有文采……都要及时肯定并表扬鼓励。“一个人只有喜欢,才可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只有让学生不畏惧作文,并喜欢写,这才有了好的开始。喜欢的结果就是热爱,就是执着,就是一往无前。

五、指导学生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小学生以学写记叙文为主。因此要指导学生掌握叙述的不同人称和手法,加强表达的基本功训练。在一般情况下,小学生练习第一人称写法,以及按时间和事情顺序来写的比较多,但长期局限于单一方式方法的练习,学生容易形成表达定势。如果变换叙述的人称(第三人称)和手法(顺叙、倒叙、插叙),即使是写同一题目和题材,学生思维和表达的应变能力都会得到新的锻炼和提高。2.鼓励小学生大胆选词用语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要鼓励他们大胆运用课内外新接触到的语言,不断提高表达效果。对学生选词用语方面的大胆尝试,教师要善于发现,热情肯定。如鼓励小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写故事,鼓励小学生借用妙词佳句仿说仿写,鼓励小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造句,鼓励小学生运用叙述、说明、描写等表达方式。这些做法无疑都有助于小学生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能不断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有意识地引发学生去写出一点新内容,抒发一点新感受,选材新颖一点,立意深刻一点,构思精巧一点,写法丰富一点,语言清新一点,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9

1.放宽题材

适当放宽题材,放宽要求。让学生放手写,指导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使学生在无拘无束高度自由、思维活跃,并且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2.创造生活,解决选材

指导小学生作文,首先面临着一个"写什么"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来自生活。可是,学生生活比较单调,再加上他们不知道观察,不会捕捉,不懂收集,有时让一些有趣的事,有意义的事悄悄地从他们身边溜走。当需要写的时候又"无话可说",于是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

2.1 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

因为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学生的共性是喜欢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学习观察、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学生有了深刻体会再让学生写作,这样学生想得到、写得出,材料就在眼前,作文就在心中。比如我班经常开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活动,通过活动指导观察、引导思维。让学生紧紧抓住那些大自然的杰作"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写成观察日记。总之,只有学生热爱生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只有自己"真"有所动,才能写出生动的真情。既提供了写作素材,又使学生在乐中写作。

2.2 精心安排交流,提炼写作素材

我们可安排多种交流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谈谈双休日活动、假日生活,参加兴趣小组的感受,谈谈喜怒哀乐,谈谈对人、对事的看法……在交流中,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发现并提炼写作素材。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在作文时"无话可说"的困难便得到了解决。

2.3 创设展示机会,尝试成功喜悦

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更渴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赞许、羡慕,使自己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学生这一心理需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周可安排一次佳作欣赏课。请本周日记写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读后请小作者谈体会,同学展开讨论。并且利用学习园地和宣传窗,展出优秀作品。每当看到自己的习作前站满了欣赏的同学和家长时,内心总有说不出的喜悦。开展这一活动时,教师要注意选择面,给每个学生以机会,让优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困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这样一来,班上便会形成比学赶超的风气,个个信心百倍,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更加浓厚。

3.读写、学科、家庭三结合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大量阅读材料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例,只有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交错训练,才能把从读中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形成技能,才能使学生读和写作能力都得到提高。因此,可指导学生模仿范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将范文的构思、选材、谋篇、分段造句、用词、开头、结尾及过渡的方法运用到自己写作中。

作文教学不能单纯地看作是语文学科的事,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不但要精心上好每次作文辅导课。而且要随时注意同其他学科的结合,抓住机会及时指导写作。如在上劳技课《冷拼盘》或《缝布包》时,教师在讲解示范完操作要领学生独立操作完以后,教师又及时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由于这些都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感受特别深,再加上老师的精心指导,学生写起来特别顺手。

篇10

【关键词】语文 作文 改革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作文教学中的一些现象还十分令人担忧。怎样有效克服学生害怕作文的畏难情绪,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发展学生的个性、爱好及特长,笔者就此谈点粗浅的见解。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写

作文启蒙教学就应该迈稳第一步,这第一步就是培养兴趣。而兴趣的培养又在于教师架好由句到段成篇的桥梁,铺好平整的路面,让学生心情舒畅地从此岸走向彼岸。因此,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里,可根据各类课文中的典型句段,以读导写,采取填空、仿写、续写、扩写等形式,进行场面,景物、人物外貌、对话等练习,学会写总分段、重点段……掌握排比、比喻等几种简单的修辞手法。

为使学生有话可写,还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他们的写作表象。或把学生带入美好的大自然中去,有目的地观察动物、植物、山川河流及风雪云雨等自然现象;或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各种比赛、制作模型、标本,激励学生发明创造、动手动脑,真正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在情浓意真之时,句段引路,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写。如果教师常根据典型句段,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活动,坚持一课一练,就能避免学生胡乱编造,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同时,评卷和讲评时重在激励,多加表扬。只要文中有用得好的词,写得妙的句,就应不惜笔墨,赞扬几句。而且每期选择部分优秀作文,编辑成册,发给学生。这样不仅能互相促进,取长补短,而且提供他们表现才能的机会,使写作兴趣长盛不衰。

二、丰富生活,让学生乐写

无话可写,或言之无物是小学生作文的通病。这是因为他们涉猎的知识不多,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平常。加之,他们不会用敏锐的目光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不会从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不平凡的激人上进的闪光点,激动人心的动情处。因而,写出的文章只有骨架,没有血肉,只有表象,没有情感。

要想把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文情并茂,关键在于从内容入手,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因此,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如语言积累,它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里的识字、释词、阅读、背诵。语言材料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复活,便会转化为自已的语感能力,就能恰如其分地应用语言。当然,生活积累少,整天囿于闭门造车,或观察能力薄弱,走马观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视之不识其形,听之不辨其声,也无法把文章写具体。因而,生活积累至关重要。走向社会,积累生活,需要教师根据儿童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各种小型多样、生动活泼、趣味性强、难易适度的活动。如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寻找春天的足迹》、《秋游》中,领略大自然的风韵;在激烈而紧张的《刊头设计》、《运球比赛》中,开发智力,锻炼意志;在《剪字》、《找朋友》等趣味盎然的游戏中,养成动手动脑、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在就地取材,自已设计,修建的《我们的希望小学》、《科技城》的活动中,展开想象的双翼,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导之得法,让学生会写

学生有了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还需要掌握各种文体的写法,才能妙笔生花。所以,作文指导应从学生的心理过程、个性特征出发,开拓思路、发展能力,耐心指导、点拨,致力于自能作文能力的培养。

作文指导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积累、认真审题、严于构思、编拟提纲、讲究文面、反复修改等良好的写作习惯。其次,采取各种导法,使之驾轻就熟会写。

1.以听导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口头表述能力。作文有口头和书面两种,而口头作文是书面作文的基础。不少教师忽视口头作文的指导,不少学生羞于说话,更谈不上能言善辩。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录音,以听导说,充分发挥语言交际功能的作用。如观看《舍身炸暗堡》的录音、灯片时问:“面对,你想说什么?”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各抒已见:“叔叔,你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我一定百倍地珍惜今天一分一秒时光”;“你献身的精神永远激励我奋发上进”;“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等。在学生乐说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讲述等及身边的真实故事,有意识地发展其语言,久而久之,就能出口成章。

2.以读导写,读写结合。抓好阅读教学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大纲,把握教材,狠抓双基训练。要在每单元的讲读课文中,把审题(解题),文章结构,作者写作意图,写法等化整为零,节节渗透,一课一得,分步训练,形成课堂里教学方法,实地用方法,写时验方法的读写教学格局。像教《长城》一文,侧重观察能力的培养,课堂里先讲观察方法,看人看物,都要选好适当的角度,有顺序地观察。或上或下、或远或近、或整体或部分。同时,观察要细致,抓住其特点,展开联想。再指导观看《长城》两张灯片:一是站在高处看长城全貌,体现出“长”的特点,一是站在低处近看长城结构,显示长城“高大雄伟”。课后,带学生观察学校或周围的重要建筑,再写作文。学用结合,学生就能较快地掌握其方法。若长期坚持多看多练,就会熟能生巧,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