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科建设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科建设指导意见

篇1

一、当前医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虽然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逐步被广大医院管理者所认同,但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误区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对医院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不甚了解,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认识肤浅。医院文化效应与医院文化娱乐效果等同起来,把组织一些轰轰烈烈的文娱体育活动当作医院文化建设的全部,凸现出浓厚的形式主义痕迹。

二是把医院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医院管理者将医院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进行医院文化建设。

三是简单地模仿其他医院文化建设模式。照搬照抄其他先进医院文化理念及建设模式,从不考虑是否适合自身当地地情,是否适合自己医院的历史特点。认识不到医院文化是具有民族特性、行业特性以及地域特性的,人云亦云,不求深化,忽视自身显著的文化特征。

第二,急于求成,搞形式主义。

一是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然而有些医院管理者从我出发,总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有卓著的政绩,但又不愿做长期艰苦的基础性工作,思想浮躁,搞短平快战术,做表面文章,难免使医院文化建设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

二是不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全体人员的事,只有全体人员真正认识到医院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才能投入到医院文化建设的行列中来,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第三,管理者缺乏表率作用。

医院文化的核心――共同价值观应是包括管理者本人和医院职工普遍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念。制度化的医院文化需要全体职工的共同遵守,而部分管理者将自己置身于外,只要求职工遵守,特别是当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知行不一,缺乏表率、垂范作用。

第四,文化缺乏创新。

健康的医院文化就是创新文化,要在管理、技术、组织等方面不断创新,医院才能长盛不衰。在市场经济中,医院文化的形成,不是主动自觉的行动,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如果不更新观念,等到发现医院文化有缺陷的时候,再想改就非常困难。

二、科学发展观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是我国在几十年发展建设中,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被实践证明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一条真理。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科学思维的指导,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发展,协调而不是偏颇的发展,可持续而不是追求短期效应的发展。各项工作只有在科学精神指导下发展才能达到应有的效应,医院文化建设亦不例外。

第一,以人为本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人既是医院文化建设的起点,又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终点。从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来看,我们不能将医院文化建设等同于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于医院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或者把医院文化建设简单地认为通过一两次大型活动在短时间内能一蹴而就。医院文化是医院主体区别于其他行业人们特定的生存方式,有着更为深邃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外延,包括医院建筑风格乃至医院作息时间安排,这些都可以体现医院文化。

第二,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更好更快发展的不竭源泉。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而我们致力于构建医院文化,就是根据医院在深入改革发展的要求下,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将医院文化建设变成一种经常化、长期性的行为,使医院获得不断更新、不断前进的源泉。

第三,统筹兼顾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而医院文化在其构建实施过程中也要注重把握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要兼顾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达到内涵上的统筹;要兼顾理念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系统,达到表达形式上的统筹。同时,融入社会文化潮流,向其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社会文化学习,吸收其中好的东西,妥善协调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并举的同时侧重社会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医院文化建设开辟新路径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又一个飞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医院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其特殊的运行规律。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它的内在规律,科学把握它的运作程序和环节,将其推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医院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凝练核心理念。

理念系统的建设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是现代意识与医院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也是医院全体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的反映。其一旦在医院形成群体心理定势,既可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员工行为,也可通过潜意识支配员工行为。医院核心理念的提炼要避免“同质化”,表现形式切忌“同类化”,也不要单纯追求词藻的华丽,要根据医院自己的发展历史进程和医院个性形成各具特色的医院精神,并以此给人以理想、以信念、以鼓励、以约束。

第二,倡导以人为本。

医院文化具有“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文化主导、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这五大特征,其核心特征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现代医院的发展趋势已经开始将人的发展视为目的,而不是把人作为工具来看待,这是医院价值观的根本性变化。以人为本,对内,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千方百计地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创造性。因为对人创造潜力的发掘和对人的创造才能发挥,永远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内容和最重要标志。人的活力,是一切活力的根源。以人为本,对外,要遵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病人为中心,珍爱生命,关心病人,以病人的需求为服务导向,尊重病人的人性。

第三,铸造文化品牌。

篇2

关键词:医科 独立学院 就业指导 课程

一、就业指导课程目标

2008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各高等学校要按照通知,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系统和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指导课程的性质与目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目前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问题

从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来看,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集中在思想观念、课程安排、适用教材选用等这五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定位不准

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开设,但是对设置就业指导课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很少将之提升到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课程建设的高度。开设方式多样,讲座、选修课,少数学院纳入到必修课的方式进行,但是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即使纳入教学计划的高校在教学时数上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部分独立学院还只是将就业指导狭义地理解为就是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方法,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牵线搭桥而已。

2.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化指导薄弱

就业指导应该是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开设进入到学校教学计划中,就出现了课程分阶段、考评分阶段、教学管理分阶段的问题。有些独立学院采取的办法是集中授课,将贯穿整个大学的所有课程在一个学期或者一年的时间里就全部学完,以一次考试的分数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就业指导课程的科学性和阶段性。就像让大一、二的学生去听就业权益保护、国家就业政策,收到实效的可能性不大,从而减弱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指导效果。

3.教材内容老化,针对性教材急需运用

国家教育部曾于1998年组编的《大学生职业指导》被很多独立学院选为教材,但是存在的问题是中国高等教经过了10多年的长足发展,就业形势、渠道、岗位都发生了改变,有些体系已经不适用了。还有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生源素质不高,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的学生也比一本、二本的学生高出许多,由于先天不足的原因,在就业指导过程重要偏重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医学院一类的专业化程度高的独立学院还学要偏重医德教育。可喜的是,很多独立学院根据本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需要,进行了就业指导教材的编写。

4.师资匮乏,教学形式过于单调

独立学院重视师资力量挖掘和储备,但通常都局限在专业教育领域的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教育、三生教育这类课程。有的独立学院是一套班子三张皮,有的学校是将这些课程让专职辅导员兼课,一方面解决了上述课程的师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专职辅导员没有课上的矛盾。教学研讨不多,教学准备并不充分,教学过程从理论来到理论去,内容空洞苍白导致很多学生并不感兴趣。

5.教学效果监控力度不够

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缺失。表现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考核等方面随意性大。许多高校还没有对就业指导课建立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没有建立有效的质量反馈系统。

三、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

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是昆明医学院适应国家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于2001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创办,2004年国家教育部确认的全国首批以新的机制和模式创办的独立学院。是云南省唯一一所医学类本科独立学院。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和深入的研究,初步构建了海源学院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组织运行系统,就业指导课程是与医学其他学科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对医学知识领悟与应用的指导就学科性质而言,就业指导是一门辅课程,在讲授就业指导时离不开专业前景、专业特点的分析与拟合,同样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渗透。通过教育让学生感悟到医学与生命的关系、医学生的神圣与责任,同时在指导中也关注人文情怀的熏陶,让医技与医德内化于每个学生内心深处,去领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能够很好的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对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研究一定的实践总结。

1.职业生涯教育

1.1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个人找到人生目标,而目标的越早明确就越能使个人在人生追求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自我和学业。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学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1.2帮助学生认识就业形势

居安思危,唤醒职业规划意识,激发成就动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了解职业、了解人才市场以及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让自己对所处的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保持积极的心态,为将来的职业前程做好准备。

1.3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通过分析、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行动计划,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1.4帮助学生培养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增强自我效能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明确职业发展目标,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使自己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抓住重点,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我们分清主次,按轻重缓急安排好日常的工作,紧紧抓住工作的重点,增加成功的机率。

2.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能力、素质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三大要素。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没有相应的知识武装和能力展示,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但是知识和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可以解决如何做人。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既把养成健全的人格放在第一位,又注重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使自身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应把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全面的综合素质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在择业、从业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四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灵魂和根本,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是基础。

3.就业心理调试

应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在择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也可能会因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对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就业都不利。通过心理调适的学习,充分认识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增强承受挫折、化解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能够客观地分析现实处境,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有效地排除心理困扰,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寻找最佳途径实现自己择业的理想和目标,不至于因受挫而使情绪一落千丈或丧失信心,主动自觉地改变自己或改变环境,使个人与环境保持协调,就可以渡过难关顺利进入新的人生阶段。

4.就业权益保护

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指导毕业生了解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遭受不法侵害,影响就业。通过就业过程中常见的侵权违法行为、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签订、社会保险的购买、劳动争议等问题作些介绍和分析,使广大毕业生在就业择业的同时,运用法律武器合法维护自身权益。

5.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完善

5.1就业能力养成

明确社会需要改革意识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强调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技术资料,口语水平也应较高;此外,要有计算机、法律方面的知识。大学毕业生知识面广,适应性强,能灵活处理问题,而不能除了本专业知识外,其他一概不知。还要有较强的社交能力的人才,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需与各方面的人接触,因此要熟悉一些公共知识及为人处世的经验和技巧。

指导大学生应把积累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与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从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自我决策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十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区别。

5.2强化素质养成

注重自身多种能力的培养,通过能力的修炼,提高综合素质,有助于在走向社会的时候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在其求职就业时具有决定性作用。

6.就业技巧

6.1信息的准备

毕业生求职择业,不仅取决于社会的实际需要以及自身的能力素养,而且也取决于是否占有大量的就业信息。应该说,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基础和必备条件,谁能及时获取信息,谁就得到了求职的主动权。指导学生主动从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人才市场、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社会关系、社会实践活动等渠道获取信息,有意识地了解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素质要求等,进行有效地筛选和整理。一方面,对于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关于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要及时对自身进行审视与弥补,让自己做到符合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提高就业竞争力。

6.2资料的准备

大学毕业生通常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以确定就业去向。大学毕业生求职时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用人单位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填写推荐表、求职信、制作简历。

6.3学会沟通技巧

从礼貌用语、穿着打扮、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言谈举止等方面进行指导,毕业生要给用人单位领导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语言沟通是大学毕业生在谋职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交往的重要形式。有效的语言沟通是大学毕业生在谋职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6.4应聘技巧

指导掌握学生自我介绍要领,既要事先准备,求职诚恳,态度积极,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又要表达流畅,实事求是,针对应聘岗位,展示自己的优势,又不能只顾如是全面,就会形成流水账,缺乏吸引力;如果只图闪光点,难免会有哗众取宠之嫌。了解面试的类型、形式,掌握面试的技巧,养成举止大方,彬彬有礼习惯,自信稳重,从容不迫气质,态度积极,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的心态。

7.模拟面试

采取就业指导理论和模拟考场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求职面试的模拟,并穿插自信心训练以及团队合作训练等团体辅导,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使其在求职场上从容应对。

模拟考场是在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模拟真正的求职面试现场,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增强自信心以及团队合作的训练,以放松和充满自信的心情走入面试现场;另一方面,利用就业指导讲座中的面试技巧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且巧妙规避面试陷阱,从而提高综合竞争力。

模拟考场的程序:1、修完所有模块的同学随机组合12名同学为一个小组 ;2、辅导老师说明模拟程序,并根据情况在模拟过程中穿插团队训练;3、随机选择一名同学为应聘者,辅导老师与其他同学作为面试考官;4、由考官及其他同学进行涉及专业和面试中较普遍的问题进行提问(每个学生3-4个问题);5、由考官及其他同学就其自我介绍进行点评;6、由应聘者进行2-3分钟的自我介绍;7、由指导老师对应聘者回答问题的技巧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指导;8、按面试程序依次完成12 名同学的面试;9、由指导老师总结此次模拟考场,并就与面试相关的问题进行阐述,鼓励学生增强自信。

五、结语

专业课课堂教学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覆盖在整个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并在每一个进程中实行阶段性指导。在低年级,以就业形势、就业创业意识、职业规划为主题进行教育指导;中年级,以社会实践、职业认知、技能提升为核心进行实践指导;高年级以择业观念、求职方法技巧、法律法规解读等为主线进行引领指导,才能保证就业指导课程有条不紊地开展,课程建设才能得到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正良.对高等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6):67-68.

篇3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人才是科学发展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生产力的首要的能动性因素,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基础,就谈不上科学发展。第二,重视人才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尊重人才,更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更加注重挖掘人才的潜能,更加注重激发人才的创造能力。第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现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做到这两点,必须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支撑。所以说,人才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二、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国有企业中,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存量不足,人才价值没有充分体现,特别是人才流失问题,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何国有企业会出现人才流失、短缺呢?为何国有企业人才难以培养、吸引和使用呢?许多国有企业被外界评论为外资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外乎有以下原因:

(一)重视“用人”忽视“育人”,人才重视力度不够

在一些国企中,特别是一些困难的企业,只相对注重用人,而对人才的培养或人才后续能力的提高没有相应的机制,也就是没有为人才的发展搭建一个继续提升的教育平台。一方面造成人才知识老化,思路狭窄,使他们缺乏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只重“用”不重“育”,人才培养意思不强,使员工对自己的发展感到迷茫,这就促使员工离开本企业去重新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二)没有良好的分配机制,薪酬待遇吸引力有限

靠发展求生存不仅仅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也是任何人都追求的一个人生目标。然而,在一些国有企业中,由于分配机制墨守成规,或者不灵活,人才的价值和付出与汇报不成比例,使人才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无法实现,从而人才对企业不认同,这也是导致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三)没有良好的竞争环境,激励机制不活

在一些国有企业里,虽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但只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而且是以看得见的创效作为激励的基础,这种激励只是短效的激励,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是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因为能及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成功的欲望,但还是不完善,必须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四)人文关怀不够,留人拴心气氛淡薄

在日常的工作中,一些企业的领导只知道让员工干活,对员工的生活、情感淡然置之,没有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人文关怀,导致员工对企业感情淡化,没有归属感,直至离开企业,根本没有体现人本主义。

(五)人才引进方法少,渠道单一

许多国有企业对人才的引进仅仅注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方法老套,渠道单一,对于社会招聘人才等用人方式过于陌生,不能很好的使用。有的单位,部分员工靠领导关系进入企业,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难度大,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应该采取的措施

以什么留住人才是企业决策者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情,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比如三国时的关羽,投奔曹操后,求贤若渴的曹操就怕他离去,于是采取了各种办法从物质上满足他,可最后还是没有留住关公。这说明每个人的需求是不同的。钱财固然重要,但不能简单地以财留人。当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防止人才流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人是第一资源”的用人理念,在思想根源上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

(一)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发展人才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企业或事业的唯一真正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当前,一些国有企业队伍建设之所以滞后,关键的一条是没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将人力资源管理给予应有的重视。为此,国有企业必须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在思想上走出人才管理的误区。树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服务观,将人才资源开发由数量向重层次、重质量转变,并赋予“质量”以全新的内涵,造就一批拔尖人才群体,培养一批勇于创业、开拓创新、复合多能、精于策划、长于管理、年轻有为的专门人才。

1.提高竞争意识。要随时随地把国有企业推向与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去。竞争是生存的前提,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终究会被吞食,同样,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人也会失去生存的条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就是要提高人的竞争力。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缺乏竞争意识,惰性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吃大锅饭”的弊病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种现象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当前形式不相符,需要我们从思想、观念、心理上加以引导,加强国有企业与其他行业的竞争对比,树立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进一步提高竞争意识。

2.识好才、选好才和用好才。如今,企业高层次人才面临着职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考验。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形势,企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必须坚持高起点和国际化,这就更加强调企业的领导者的能力,企业领导者必须大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爱才之心、提高识才之能、具备护才之胆、具备容才之量,掌握选才之法。只有这样,人才队伍建设与改革才有一个坚实可靠的保障。

3.建立健全企业分配机制。市场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人才的竞争越来越厉害,一些外资企业的福利待遇比国有企业更好,导致了部分国有企业人才的外流。所以,我们国有企业必须及时地建立灵活的分配机制,以好的待遇来培养人、吸引和使用高层次的人才。不断改进人才激励方式,凝聚和吸引大批优秀人才投身于国有企业的发展事业,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积极推进企业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加大物质激励力度,提高企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持久热忱。

4.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引进人才的办法不仅仅依靠招收应届毕业生,还要考虑其他的途径引进人才,广泛宣传企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很良好的成长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企业共谋发展。在企业必要和财礼允许的情况下,在社会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下录用急需的理想人才,并摸索一套引进人才的管理体系,建立与现代国有企业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形成强有力的、渠道畅通的人才保障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生成、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充分认识企业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在建设高素质企业人才队伍中的重要性,制订一套全面的、科学的人才战略,研究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的具体措施。

(二)积极营造一个培养人、使用人、留住人的良好企业环境

一个现代化的企业除了拥有一套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外,更为重要的是拥有一个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这个环境既能从感情上拴心留人,也能从价值上体现人才的重要性、地位感。跨国公司不断创新人理念和机制,大力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而我国企业目前还缺乏危机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对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人才观念和管理机制落后,导致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关键人才和战略性人才的流失。对比之下,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营造事业留人的新环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发展,企业首先要不断地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才能够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和发展空间,以人为本的核心才能得以体现。所以,企业要做铸就辉煌的事业,点燃人才希望的火炬;要为人才为搭建“舞台”,提供宽松的个人发展环境,提供足够的用武之地。企业领导要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去努力创造这个环境,从企业的发展大局出发,做人才成就事业的导师。

2.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随着科技的投入使用和知识经济的高度发展,企业的市场化进一步加强,创造学习型企业已成为必然。加强员工学习培训是增强人才活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国有企业领导者要树立培训也是福利的意识,结合企业的发展的需要和员工的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学习,增强学习培训的预见性、前瞻性和实效性。同时创造条件,积极制订相关激励政策,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对企业急需人才开设培养的“绿色通道”,给他们提供吸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事物的广阔空间,加大人才群体知识的积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企业向学习型转化。

3.建立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企业只要人尽其才,才能推动人才脱颖而出,持续发展。在人才使用上要坚持以实绩用人才,注重实际贡献和所起的作用,重视发展潜力,而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对于管理能力强、沟通能力好,素质高的管理人员,可以及时调整到更高的管理岗位上锻炼,让他们在压力和磨练中快速成长,条件成熟时再赋予重任;对于专业技术水平突出,创新能力强,但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管理人员,可以安排担任技术负责人,鼓励他们向技术方向发展,并享受一定的待遇。同时,要建立对员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健全和完善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以及灵活多样的分配机制,有效运用激励竞争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

4.创造令人觉得温暖的新环境。企业领导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优势,经常深入基层,倾听员工心声,用行之有效的沟通工作奠定感情基础,用思想政治工作架起与员工感情的联络桥梁,用得民心者的实事凝结起感情的纽带,关注弱势群体,尽力帮助员工解决困难。要把稳定人才队伍作为从事思想政工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共同创造留人拴心的良好环境。

5.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的企业文化犹如铁路的火车头,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到牵引力的作用。借助于文化打造人才,是企业走向成功的最佳选择。通过在企业内部引导和建立团结协作、勤奋敬业、高效有序、民主平等、宽松创新的企业文化,培养人才与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觉,让员工感受到在企业中有地位、有作为的,这样必然能培养和留住人才,同时,也能吸引外部的人才进来。因此,企业要紧密结合生产、管理实际,总结生产的特征,缔造自有的企业文化并保持渗透贯彻,营造和维持爱才、惜才和护才的宽松环境,并将文化力不断地转为生产力。

篇4

一、美好愿景的确立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在这段论述中,向我们传达了这样几个信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规范行政审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推行电子政务。这一论述为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指明了方向。本文主要是想就我市建设并联审批体系谈一些构想,并联审批离不开网络,网络又是电子政务的基础,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子政务,它能带给我们哪些好处。

电子政务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电子政务不是现有政务的电子化,而是政务的改革、创新。电子政务通过网络来实现,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政务内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的需要,政务外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府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政务外网的工作模式,是要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也就是说,政府要围绕着企业或公众转,把企业和公众真正作为客户,对其进行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首先政府的职能通过网络的整合可以做到“一站式服务”,公众面对的将是一个虚拟化、一体化的政府,他们不必关心与自己打交道的是哪一级政府的哪个部门,具体的工作人员是谁。这样将使得过去政府机构普遍存在的“门难迸、脸难看、话难听”的现象有根本的改观。其次政府机构通过网站向社会提供724(每周7天,每天 24小时)的服务,可以使公众随时随地与政府机构取得各种联系,克服了传统情况下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到某部门找某工作人员办事的弊端,大大提高了工作办事的灵活性和方便性。第三政府相关部门共享政府信息数据库,使得不同的政府部门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沟通信息等方面将以更快捷、更经济的方式进行,从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第四网络远程会议、电子文件交换等技术的应用将使传统的政府议事程序、决策方法发生根本性改观,“文山会海”将在数字世界中减少甚至消失,繁琐的“公文旅行”将突破时间、地域的界限,做到随时随地的快速传达。第五由于政府信息可以在组织内部为更多的人来分享,越来越多的政府事务将在较低的层次直接得到解决,传统的以上传下达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中间管理层将大大精简。因信息传递不及时或错误所造成的内部消耗可以大为减少,行政程序也将大大简化,行政效率必将显著提高。总之,电子政务首要的意义是使得政府机构工作效率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管理服务。

__市政府在20__年《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分解落实方案中第108项任务中这样规定:改进行政管理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进部门内部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推行网上申报、审批、会办,改善投资发展软环境。在这项任务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电子政务”这几个字,但是“推行网上申报、审批、会办”就是电子政务的基本形式。这项任务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种美好愿景:

公众和企业可以利用自备的计算机通过互联网,或者直接到行政审批中心办事大厅审批机关的窗口报送需要行政审批的材料,需要审批的材料通过政务外网或政务内网传送到相关审批部门,经过信息交换平台进行数据交换,相关审批部门利用本单位局域网,在网上审批系统平台上进行审批,属于即时审批的项目,公众和企业当即就可得到审批结果,属于限期审批的项目,公众和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审批结果。所有的审批项目,无论是在虚拟的空间还是在现实的空间,都是在规范、简洁的流程下办结。这是一个统一、规范、高效、便民的行政服务体系,更是一个行政审批、资源配置、公共服务、效能监察四位一体的优质的综合性的政府服务平台。

这个平台的运行,实际上就是市政府推行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包含了政务外网,也包含了政务内网。

二、我市及省内其他城市的现状

我市从20__年起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一是市本级以及四县、开发区相继成立了规模不等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一个大厅、敞开式集中办公,提供一条龙服务。二是大量削减审批项目,经过四轮改革,市级审批项目从改革初的1118项削减至目前的410项,削减率63.4%,还有84个市级审批项目下放至县。三是大大缩短办理时间,承诺项目的平均承诺办理时间由改革前的20多天压缩至9.38天,工商、城管等23个部门审批事项的承诺时间全部控制在7个工作日之内。目前市行政审批中心有34个窗口单位、办理247个 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还有160多个审批项目没有进入中心,目前保留的审批项目全部是法律、法规及国务院的决定所设定的。

为了能够实现审批“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市政府曾于20__年3月出台了《__市重大行政审批项目联合审批暂行办法》,规定不同类型的重大项目由相关单位牵头负责,实行由牵头单位统一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办理、限时反馈的联合并行审批方式。根据这个办法,审批中心先后成立了以发展计划委为龙头的基本建设项目联审组,以经贸委为龙头的技术改造项目联审组,以建设局为龙头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联审组,以外经局为龙头的外商投资项目联审组和以工商局为龙头的企业登记注册联审组,号称“五条龙”。每条龙的工作程序是:各单位受理的项目属联审范围的,经牵头单位确定后,填写《联办件告知书》并通知相关单位同时受理,需要召开联审会议的,由牵头单位报审批办召开会议,相关部门会商解决。实行“一条龙”服务的初期,没有使用网络手段,依然是书式传递。20__年审批中心在内网上开发了一个“并联审批”的应用程序,这个程序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项目传递的速度,减少了人为的失误,同时审批中心对项目办理过程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个程序只是改变了过去项目并联审批传递的形式,由过去的书式传递,改为网上传递,离真正意义上的并联审批相去甚远。即使是这样,也是一大进步。但是比较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审批中心的“五条龙”有四条运转的不正常,只有以工商局牵头的企业注册一条龙还在顽强的支撑着。工商注册一条龙连接了发改委、公安、交通、财政、建设、卫生、质监、民政、环保、药监、安监、农业、国土等十几个部门。当事人在办理企业注册时,先到工商局窗口申请企业名称,工商窗口在名称预先核准时采集的信息,通过网络即时传递到需要审批的各部门,各审批部门的办理情况也可以即时传递到工商登记窗口。如果需要各部门联合办理的,审批办及时召开联办会议。据统计,实施5年多来,这条龙共为2200多户企业开出联办审批单,涉及前置审批项目5400多项,最多一户企业有7个项目需要审批。这一流程的实施,极大地缩短了审批时间,据工商部门测算,行政审批从一般法定30日左右(有的因材料、审批权限等问题,实际审批时间甚至要几个月)平均缩短到5个工作日(特殊项目除外),大多数企业取得营业执照的时间要比未实行“并联审批”前缩短三分之二。

应该说我市涉及行政审批的各类事项从电子政务的角度来看,现在还尚未起步。无论是政务外网,还是政务内网,都还没有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虽然行政审批中心在政府门户网站上设有网页,但只能一些政务公开的事项,或是一些部门可以下载一些表格,网上申报审批还无从谈起。而部门之间各自的信息系统不能相互关联、信息互通,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是“各自为政”,从而成为一个一个孤立的信息系统,形成了“信息孤岛”。

从全省的情况看,现在除南京市没有设立市级行政审批中心外(南京市各县区都有中心),其它各省辖市都设立了行政中心,采取的都是行政审批单位集中办公的形式。但是20__年南京市建立了以电子政务为基础的网上行政大厅,另外苏州、扬州两市的政务外网也开通了部分项目的网上申请,其它各市都还没有开通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网。据了解,今年省政府有计划选择一两个市开展网上并联审批的试点,苏州、无锡和扬州都在积极地争取作为试点单位。

目前已开通的南京市虚拟政务大厅作为南京市统一的网上政务平台,其定位为:面向政府工作部门的全市统一的网上协同办公平台;面向社会公众的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面向市领导及监察部门的全市统一的效能监督平台。按照政府的规划及要求,全市所有面向社会的管理及服务职能均要在政府大厅内对社会提供网上服务。本项工程由政府办公厅主办,信息中心具体实施和维护。南京市虚拟政务大厅主要有四大功能:1、政务公开:将政府行政审批与公共事务办理事项进行全方位、系统的展示;2、网上协同办公:政府各职能部门对社会公众提出的行政审批与公共事务服务,提供网上协同处理的手段;3、公众查询:社会公众对所申请的办理事项进行跟踪、查询;4、效能监督:监察部门对各职能部门办理情况进行实时督查。南京市虚拟政务大厅也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目前与投资环境密切相关的三项并联审批项目:企业注册登记前置并联审批、建设系统的建设项目审批、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独资企业)审批项目已经完成,有33家政府部门在政务大厅协同办理相关行政审批事项。

三、实现并联审批所面临的问题

并联审批实际上是电子政务中的一项内容,电子政务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虽然在网络上运行的是一个虚拟空间,它也和建设项目一样,也要进行规划、 设计、建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__年9月还专门了一个《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建设电子政务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要进行审批。当然这个办法只适用于使用中央财政性资金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我们目前面临着许多问题,有思想认识层面上的问题,也有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还有资金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很简单,只要有了计算机、有了设备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没有认识到电子政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一个依照完整的规划、统一的标准而建设的运作程序(软件),光有机器是无法实现的。二是认为太复杂,电子政务涉及的部门多、项目多,所有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怎么统一。这个系统至少包含有应用支撑系统、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终端系统及接口、网络系统、安全系统、备份系统、运行维护系统,这么大的工程谁来完成。另外还有就是领导重视的问题,要像对待重大建设项目一样,要有一套人马来专门抓。南京市在建设虚拟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时,专门成立了市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成员由市相关部门领导组成。

其次是技术方面的问题,电子政务不是简单的政务电子化,而是要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开展政务工作,是对政务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开展政务工作与在现实的物理空间中开展工作不尽相同,技术问题有很多,诸如前面讲的应用系统、安全系统等各种系统,都是技术问题,但在建设的初期,电子政务的整体规划、设计就极为重要。网络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是计算机语言的专家,但是不懂法律法规、政务工作流程;行政工作的行家又不懂计算机语言。如果没有一个准确的工作需求,软件工程师就设计不出好的应用程序。要找到一个好的结合点,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第三是资金方面的问题。根据网络建设的一般规律,软、硬件投入的比是2 :1,即软件的投入是硬件投入的两倍。和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样,有了土地,先要有设计工程师来设计,负责设计的工程师有好多分工,有结构工程师、土木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等等,他们拿出各种各样的图纸,然后由建筑工程师、建造工程师带领施工队伍进行建设,监理工程师负责建造过程的监督,以保证工程的质量。一个大型网络的建设计算机设备就好比土地,这土地的大小、好坏直接影响到地面上的建筑。有了设备要运转起来,先要有一个综合的、系统的规划设计,然后由软件工程师、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等等一起协作建设,才能把这个“高楼大厦”建起来。因此,这样一个系统的工程是需要一定的投入的。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推行电子政务,实行网上并联审批,我们除了要正视所面临的困难以外,还应看到我们还有许多有利的因素。首先,经过数年的审批制度的改革,我们现在的审批项目已经大幅度减少,一些项目的审批流程也在简化,相对的程序设计难度也会降低。其次,经过数年的改革,并联审批的思想也已深深地扎根于各审批部门,推行的阻力也会相对减小。第三是推行电子政务有一定的现实基础。近几年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各行政审批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化系统,由于是各自独立的系统,数据不能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电子政务就是一个共享的平台,是会受到欢迎的。根据我市现实的情况,笔者认为采取以下措施能够促进我市电子政务的发展: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当务之急要有一个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要有一个牵头部门,尽快成立专家组,进行调研、设计、规划。对电子政务要有一个整体需求规划,有了整体规划不一定都要同时建设,可以分步实施。就像建一座二十层的大楼一样,整体的规划设计基础都做好了,现在不能建二十层,先建十层,以后有条件接着建。如果没有整体规划,今天盖一间,明天再盖一间,等到要盖二十层大楼了,前面的都得拆掉。

2、先易后难最后攻坚。电子政务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先从并联审批开始。并联审批也有许多行业、条条,可以先从比较成熟的工商企业登记一条龙开始。南京市虚拟政务大厅的网上政务平台,就是先从企业注册登记前置并联审批开始的。

篇5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思潮,它利用心理学较为成熟、完善的实验测量方法,研究人类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潜能等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普通人的积极力量,提倡以一种积极的观念重新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并在该过程中挖掘个体在现有条件下获得幸福感受的各种因素。积极心理学相信人性的优点和价值,主张用积极的理念审视人的潜力与价值,使人的积极品质得到培养,人固有的正向力量得到激发,人格优势和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与终极关怀,它以关怀全人类的福祉为宗旨,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要素,着眼于全体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一、以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为核心,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积极目标

课程目标不仅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建设的归宿。课程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具有规范作用,它指导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能够时常体验到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增进主观幸福感,获得幸福体验。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仅仅是矫治心理缺陷、预防心理问题,更主要的是挖掘大学生的各种外显和潜隐的积极体验,并在实践中扩展和深化这些积极体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使大学生能够学会以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提升创造幸福的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幸福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发展性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目标设计从内容上来说应当达到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课程教学不仅需要传授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训练促进知识在个体身上的内化,使之养成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很多心理健康知识是浅显易懂的,关键是在学生现实生活中能否意识到,自觉转化为行动。只有心灵受到最真实的触动,才能做到知情意的统一。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人的发展,在于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人文关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计中,尤其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情感人,以情怡人,以情育人,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感悟,实现情感的升华。

二、以积极、生动、实用的内容为主体,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我们的一切教育、思考和知识,都以怎样获得我们本性所不断追求的幸福为对象(自然的体系)。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也是关于人的幸福、发展、快乐、满意的科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健康(health)、和谐(harmony)、幸福(happiness)。在3H的价值指引下,应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1.积极性。积极心理学以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组织系统为支柱内容,这就决定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该注重积极导向,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潜能的开发、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课程内容选择中,要注重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将提升主观幸福感、塑造积极人格、创造积极环境融入课程中,如在课程中,如设置“学会感恩”“塑造乐观人格”“积极的情绪管理”“爱与幸福指数”等专题,介绍和行为训练内容。

2.实用性。调查显示,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大学生普遍认为除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以外,更希望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符合他们年龄和心理特点、更具有实用性的内容,所以,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需求,将那些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困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优化心理品质,使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的内容都列入课程内容,如开设与每个学生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意识等内容的专题学习研讨。

3.以学生为本。积极心理学注重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实现个人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达到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了心理学研究的返璞归真。欧美国家的学校心理教育理念正在从由“让学生适应学校”到“让学校适应学生、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最有意义的教育”方向转变。以欧美国家的心理教育理念为借鉴,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面向所有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喜闻乐见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使之体会主观自我对解读生活事件的主控功能,培养其主观幸福感、乐观、自尊、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群体,对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是阶段性、发展性的。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分层的教学活动,立足教育、重在指导,解决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比如,可以针对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大二学生的自我意识、大三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恋爱、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等不同内容,开设有针对的辅导讲座。

三、以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作为学习气氛的重要调节因素,情感体验本身也是教学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以体验为主、以自我教育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个人心路历程,并使他们在情感交融和思维激荡中产生强烈深刻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发展提高的课程目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课程。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改变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应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活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情感体验、交往互动、反思领悟与行为训练,实现认识提高、反思建构、行为固化的统一。

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相对,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对有关知识、情感、意志的学习主题,为学生提供生动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心理现象、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和生动性,它虽然不直接传授理论知识,但是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为载体把学生引入真实的境界,引导学生认识现实、了解社会、融入现实社会活动中,鼓励他们自主参与,主动思考,扩展知识,提升现实生活经验,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达到身心和谐。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启发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重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互动性较强的课程,多数内容都需要学生参与互动才能完成。教学中,可以采用以小组分享为主的互动性教学形式,包括角色扮演、自画像、心理影片赏析、个案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反思自己,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心得感受,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某一假定的模拟环境,学生扮演特定角色,通过观察、参与、体验、反思等过程,在实践中得以体验,在体验中得以成长,在成长中得以提高。体验式教学以活动为载体,用生动鲜活的体验、体会、感想、启迪说话,抛弃了传统教学的苍白说教,通过团体咨询、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内省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四、提升教师的积极素质,创建积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育主导者教师的素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环境因素,认为积极的环境对于增进大学生的主观体验、塑造积极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秉承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坚持以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是人类美德和优势的体现者和传承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有形和无形的强大影响力。教师要自觉提升自身的积极素质,积极开发自身的美德和优势,善于调整心态,不断增进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事业快乐感与工作流畅感,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围绕着激发、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而展开的自我教育课程。为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教育,教师就要打破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固着,以积极地展开教学,钻研教学技术,提升教学水平,采用多元化、活泼生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用个体的优势和力量感受生活,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

教师要以积极的、欣赏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树立“每个学生都在成长、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的积极信念,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用心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鼓励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心理问题当做一个展现自我能力和挖掘潜在积极品质的机会,充分发挥潜能,将教育过程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行为,变成师生积极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管理者,而是引导者、协助者、激励者,关心、接纳学生的精神世界,鼓励学生挖掘潜在的积极力量,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新的视野,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回归本原,也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积极健康发展。我们要不断创新、深入探索,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K.M.Sheldon&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

[2]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3(4).

[3]陈时见.课程与教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高峰,汪明.对“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

[5]杨钦芬.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属性及有效实施[J].前沿,2006(1).

篇6

关键词: 高职艺术设计 设计方法学 设计思维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实践性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具有行业竞争力人才的有效途径。现阶段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应围绕社会职业能力要求,变单一的技能训练为创新能力培养。要根据社会环境变化,变教学生“学什么”为教学生“怎么学”。“怎么学”就意味着需要方式、方法引导,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导入设计方法学尤为重要。因为“设计方法”强调设计语法的通用法则,它侧重的是如何做的方法问题。

一、我国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现状

设计基础课程需要解决的是形态、空间、线条、肌理、色彩等设计元素,记忆空间分割、平和、统一等设计原则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一般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构成基础、图形设计、文字设计、编排设计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是解决造型问题的,构成、图形设计或图形创意、编排设计是解决空间、创意、编排、设计原则问题。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基础与专业创新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性与科学性兼顾,以适应现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传统基础教学中缺少设计方法的教学环节,缺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环节。“设计方法学”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科的方法起点和过渡的关键环节。

二、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方法学的实施现状

1.设计方法学的起源

二战后,西方国家消费模式由战前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产品设计涉及的因素越来越复杂;二战前基于设计师个人经验的设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复杂的社会需求,基于团队合作和科学理论设计方法成为二战后设计理论研究的重点。

与战前基于个人经验的零散的设计方法不同,第一代设计方法学研究试图建立起基于团队合作的系统的设计方法学;像定义科学活动一样定义设计活动,建立“设计科学”;相应的,其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行为而非具体设计。

西蒙将设计定义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将方法视为有目的地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设计的创造的过程就成了对问题的分析和决策的过程,正如Archer提出的设计程序。

在早期教学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早期,里特尔发起了他称之为第二代设计方法学的研究。其重点是对“不良问题”和“基于观点的信息系统”的研究。

2.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方法学的实施现状

设计方法学是自研究设计的一般性方法、技巧、手段、进程及规律的一门新型综合学科。是以系统工程的观点分析设计的战略进程和设计方法、手段的战术问题。现代设计方法学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美学、思维科学等多领域,强调创造性,是一门研究开发和设计的方法论的学科。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国内的“设计方法学”往往就是“工业设计方法学”,只有工业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中有关于“设计方法”的设置。在广告设计、动漫设计、室内设计等设计专业少有学校开设关于设计方法的课程。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方法学”课程体系的建立

1.理论模块

这一模块提供设计方法学的学科构建、范畴,介绍对设计方法有重大关联的交叉学科、理论,以及设计方法的各种思潮。

“如果我们打算理解或解释一件艺术品,我们预先所要作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去制造某些指导性的原则”。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研究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方法学学习比人机工程学更适合,也是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方法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

2.思维训练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从理念转化为思维过程,有针对性地根据各专业特征开发相应的思维训练课程,进行逻辑的或是直觉的思维训练。通过思维的收敛与发散、抽象概括与具象描画、理性思考与非理性跃迁等方式技法思维智能,促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创新设计的目的。

我国设计教育中设计思维的训练大都与专业结合,因此受到专业性质的诸多局限,例如视觉传达的设计思维多为图形创意方面的训练,产品设计的设计思维多为造型的想象与表达的训练。但是综合多方面因素,作为基础的设计思维的训练应当超越专业局限。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维训练课程中着重将艺术的想象力和设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从而开启学生心智。使设计思维的训练不只停留在视觉传达专业的图形创意,产品设计的关于造型的想象力与表达上,而是打破壁垒,进行最基础最宽广的思维训练,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

3.方法训练模块

现代设计教育越来越注重思维与方法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前瞻性的艺术设计新生力量,避免学生停留在单纯的技法层面,建构其独立思考的设计生涯。

科学的设计方法将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从而提高创造能力;不断增长的创造能力可促成更多方法的形成与逐渐成熟。通过专业对口训练,以传达各专业设计通常遵循的作业法则,通过规范化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作铺垫。在这一过程中,将理论模块与思维训练模块成果相结合,进行实践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设计方法论的培养与训练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讲授与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课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建立相应的设计方法与路径,与依靠灵感的感性设计共同构成相对完整的设计方法。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方法学的导入与实践――以广告设计专业为例

1.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现状

作为从事广告设计的设计师,不仅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综合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具有市场意识;既要注重实践的探索、设计创意的开发,又要注重设计理论的学习、设计观念的变革。在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增加与设计艺术相关的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视野开阔的知识空间。拓展设计者创造性思维,适应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广告设计包括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创意、图形、字体、版式、电脑执行等是最具整合性质的专业技能。策略、创意、设计与制作是广告公司处理项目流程的重要阶段。大广告公司与中小型广告公司分工与流程有所不同。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处理广告个案全流程的知识理解与技能掌握尤为重要。

2.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导入设计方法学

自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启动以来,以“行动就业导向”的教学方法和“工作工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正在建立。设计方法学的教学中正是强调“问题的解决”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以“方法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设计方法学的教学在课程训练上着重强调研究型设计与跨界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服装设计等,甚至与其他工学、理学相融合,以期达到全面的设计训练。广告业是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在现代生活观念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传播中起着重大作用。广告服务的客户类型千千万万,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单单沉浸于一门学科中。

设计思维与方法中“逆反法”、“发散法”、“突破固定模式法”、“设计诊断法”、“头脑风暴法”、“联想与联系法”、“素材库法”、“草图法”、“系统法”、“布局法”、“化繁就简法”、“结构重组法”等都可以很好地在广告设计专业中的课程训练中加以实施,同时可以与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创意相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在今后的职场实践中的应变反应、分析判断、综合思考、研究转化等能力。其中设计思维模块的教学与训练特别注重跳跃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的教学训练,更是与广告市场注重创意、紧密连接市场的属性相吻合。

五、结语

通过设计方法与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设计思维的方法与习性,掌握设计交流与表现的策略,获得深层的设计经验。设计方法与思维的训练对于设计专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为后续课程和专业课程,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等课程奠定了创意、创新能力基础,是通向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桥梁。不仅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参考文献:

[1]林家阳.林家阳的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英语语言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93-02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语言学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后由布・鲁纳、奥苏贝尔等心理学家将此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能动累积的过程,是学习者在教师或同学的协助下,创设一个有利的情境,以协作对话的形式自X建构知识,使学习者认知结构得到重构。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强调两部分内容:一是情境创设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外界环境对学习的影响甚大,学生能够在创设情境中找到学习灵感,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索。二是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起到关键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互动的,个人在经验、性格、天赋上存在差异,但通过与他人沟通协作,能够实现知识的重组和构建。

国内外对构建主义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物理、生物等领域,对英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甚少。基于这点,本文研究也更具有价值。

(二)英语语言学

英语语言学是高等院校本科开设的一门课程,它是构建英语学科系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学习英语语言学,主要有三方面原因:①探究人类语言文化成果。②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③提升人们文化素质修养。

英语作为一门完善系统的语言学学科,具备语音、形态、句法、语义和语用5个分支。语音研究英语言语的产生和分类,形态学研究词汇的内部组织,句法是研究词汇组织和语法构造,语义学考察的是词汇间的联系与意义。语言学着重研究音、义、词、句间的衔接,以及在特定的场景中对词汇的理解与处理。

二、建构主义观念下的课程教学

(一)基于学生方面分析

1.强调学生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生为本,提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认识到学生主体性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去,这是高校教师必须认识到的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的方法很多,如提前预习、课下讨论、分组活动等,教师作为辅助教学的角色,把握整场教学的氛围和节奏,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仅对重点问题做相应解释和说明。

2.关注学生个性特征

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也存在差异。60-7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思维守旧、顽固,不能与时俱进;80-9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善于表现;00后一代人他们思想奇特、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不同时代背景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实施个性化教学。接受较快的同学,可担任小组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参与课程讨论或分析;接受较慢的同学,教师应多些耐心,鼓励和激发他的学习斗志。

(二)基于教师方面分析

1.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当代大学生善于发现、创新,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内心无限的潜能亟待开发。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①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环境对语言学习影响较大,积极的、和谐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合理的学习习惯。②优化英语课堂各个教学环节。从热身开场、课程导入、情境演示、课程操练、作业布置、阶段测评六个环节对其教学课堂进行进一步优化。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团活动或社会兼职,锻炼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2.提升教学管理能力

教师综合教学管理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有冲劲、有理想的年轻人,他们善于探索和研究新事物,因此教师们必须具备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提升自身教学管理能力呢?第一,树立“教学质量竞争”的意识,从各个环节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学生保持沟通,帮助其解答生活中的困惑;第三,采用讲座、座谈会、活动的形式,使学生明白大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三)师生及“生生”互动

语言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人与人间的协作、沟通、交流才得以实现的,建构主义理论更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意义建构是指通过了解事物间的内部联系,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

师生互动是一种双向的交往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策略或职业信息,笔者认为师生互动对学生意义重大,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生生”互动的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加深同学间的深厚友谊。

三、从建构主义理论审视英语语言学教学

(一)加强教学互动

语言的作用在于沟通。英语是一门国际性通用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话可了解对方诉求,为商业合作搭建桥梁。若双方语言不通,很难从肢体语言中了解对方文化背景,无法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加强教学互动提升英语口语交流水平。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积极、活跃的氛围,学生可组成各个小组,演绎经典桥段、朗诵美文或组织英文辩论赛等,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汲取知识。

(二)注重测评效应

传统的测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需求。应试教育体制下以分数定输赢,许多英语专业学生考试能力极强,但口语交流环节薄弱,甚至出现“哑巴英语”,这是教育体制的弊端。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从全方位角度对学生成绩进行测评。

现实教学活动中,笔者建议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状况,设计测评方案。测评方案包含以下几点内容:①学生笔试成绩;②日常表现考核;③教师和学生综合评价。三点内容所占比例可由教师自由调配,重点突出全方位的考核结果,督促学生语言能力全面发展。

(三)传授学习策略

我国外语教育重内容轻文化、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培B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在一些公众场合,“中式英语”使国际友人似懂非懂,笑称“中国式幽默”。这些状况的出现是由于中国外语教学教授模式出现问题,无有效的教学策略。

建构观念下如何重新构筑新的教学体系?第一,请专家为学生做语言学习策略的讲座;第二,分阶段确定学习目标,督促学生日常学习行为;第三,从网络和书籍中搜集快速学习英语的有效策略;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语言学习四步骤”,即预习、听课、复习、自主学习。

(四)鼓励自主学习

语言学习是新旧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是语言能力从理论向运用转化的实践过程,这种结合或转化必须由学生自身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实现。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语言能力转化应以学生参与性、主动性、能动性为主,避免机械化的灌输或传授。

自主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态度,现实教学活动中可通过“自我驱动”模式推动学生英语学习。一方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带着问题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激发个人思维,找到灵感或答案;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语言教材、电子图书、互联网途径,创建语言学习资料库。

(五)改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英语语言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如3-5分钟开场环节,可以英语歌曲、微小视频、英文短剧等形式出现,作为英文课程以旧引新的切入点;教学过程可利用歌曲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复习式导入法增加课程教学的灵活性。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新旧知识的衔接与重组,提倡学生对学过的词汇学、英美文学、语音学等课程在课下复习,并在课堂上做简短的回顾。通过对旧知识的强化理解,能够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最终实现对原有知识的突破以及对新语言知识的深化。

2.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凡事追求刺激、新鲜,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生厌,希望课堂教学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能够在活跃的气氛中汲取到新知识。如何使教学内容更具有趣味性呢?以下从三点说明:

第一,开发创新型教学模式。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沟通,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创新型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的个人特点,在教学设计、师生关系、考核方式等实现创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第二,举行趣味性教学活动。英语教学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灵活性,可采用做游戏、讲故事、读美文、演短剧等方式组织多种多样的趣味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堂文化生活。

第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法。多媒体教学优化了教学条件,它是将文字、图片、声像等结合起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调查表明,学生认为通过多媒体的图片或视频教学,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力,并在多媒体教学中找到更多学习的乐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模式,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驳,为英语课堂教学带来新的体现与启示。英语语言教学目标是为了运用,建构主义观念下可从加强教学互动、注重测评效应、传授学习策略、鼓励自主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五个方面重新审视英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乔华春,孙鹏皓.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英语语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外语,2013(4).

[2]吴嘉怡,周高明.关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研究的研究报告[J].外语电化教学,2014(10).

[3]张科法,郑琦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导游英语模拟》课程开发[J].中国外资,2013(6).

[4]范贤锋,宫国林.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商务英语课程“3A”模式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2(12).

篇8

【关键词】以人为本抓安全;安全文化重在宣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我所工作的社区,包括四个生活小区的近3500多住户和商铺,10000多职工家属,整个社区的安全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接触这项工作的数年中,我一直在努力寻找一个工作思路——从长远的角度,既能使社区基础的安全工作每日累加,循序渐进,不断夯实,又能在关键时期立竿见影地看到和谐安定的良好结果,从而使安全工作保持良性发展的态势。近一年多来,经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贯彻,结合基地社区自身的特点和安全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我有了一些启发:

1.要做好社区的安全工作,以人为本是关键

在企业生活社区抓安全工作,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原因在于,社区不同于企业,人员之间没有行政关系,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社区的大部分人员以老人和孩子构成的弱体力群体为主,以低学识、低信息量的人群为主,而且,人际间的信息传播(邻里、亲友传播)超过了任何其他形式的传播。由于社区里人群的以上这些特点,使安全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才能有效开展。

举例说,在2009年上半年进行的生活区灾后重建、维修加固工作,是一项政府的惠民政策,部分经过鉴定为重度危险的楼房,需要完全搬空,进行封闭加固,才能确保安全,但很多居民仅仅因为麻烦,拒绝搬出,一些老人在子女的怂恿下,甚至来和重建工作组闹事。还有个别的居民担心自家的装修遭到破坏,提出不进行加固,同时,紧锁房门,不予配合。这些问题的出现,充分显示了社区人群构成的特点,就是低学识、低信息量、人际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居民囿于个人的小利益,不能马上认识到楼房的安全是该栋楼房所有人的最大利益。道理虽然简单,但居民的不理解,也是不争的现实。在此现状之下,当时给参加重建工作组的很多同志带来了困惑和不理解,为什么做这些明显有利于这些居民的事,还要受到他们的指责?此时,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给了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指导。维护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本身就是安全工作的核心,灾后重建本身也正是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这两者是不冲突的。部分居民因为个人的素质、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安全意识等等原因没有充分认识到,在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下,不予配合,这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在明确了这一关键问题之后,工作组的同志打消了不理解的态度,经过分工,分头对重点居民进行讲解和劝说,然后,把全体居民集中起来解疑,最终,大家全部搬出了危楼,使维修加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全体居民的安全也得到根本的保障。

2.社区的安全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做好社区的安全文化建设,其最首要的就是做好宣传工作

文化不是命令,而是一种氛围,是一种被人们自觉执行的行为准则。根据社区群众的特点,以文化建设的方式推行安全工作,应该就是以人为本。而一种文化需要得到广泛认同,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准则,最主要的就是针对所在人群进行适当的宣传。

在社区中对安全工作进行宣传,过去的方式多是单一的和平面的。比如,横幅、标语、宣传单等方式,通过这些形式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非常有限。为了能尽可能地达到安全宣传的效果,以期达到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我们尝试以比较立体的方式来进行宣传。比如,现场讲解火灾事故原因等。

具体地讲,在冬季时,有两个生活区发生过火情,为了防微杜渐,我们面向整个社区进行全面的剖析,把整个过程和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火情分析,把发生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一一罗列出来,通过电视讲解、专栏张贴、现场宣传等各种方式立体地告知全体社区居民,大家对发生在自己身边左邻右舍的情况特别熟悉,也特别容易理解,宣传效果尤为突出。另一事件的分析讲解和宣传更是推动了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进步。这同样是一起发生在冬季的火情,原因是楼房单元线路老化。早在火情三天前已经有人向居委会反映有焦糊味,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最终发生了火情,因扑救及时未造成大的损失。通过这一事件,我们着重向广大居民分析了如何提高安全意识。如果附近的居民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如果居委会的同志接到群众反映,第一时间向物业公司投诉,此事件就会被避免。全民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就意味着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推进,也同时意味着社区更加和谐安定。

3.把科学发展观用于指导社区安全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层次、全方位地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社区中的一切积极因素,都应该被鼓动起来,参加到安全文化建设中来。只有全民参与的安全建设才稳固。过去一年中,在社区进行灾后重建、天燃气引进、综合治理、维稳保安定等重大工作中,我们都尝试把居委会、物业公司、派出所、离退休党支部、业主委员会和基地管理处等社区中所涉及的所有管理团体都纳入到安全建设中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可以作为例证的,一是我们组织上述所有团体共同举办了大型的消防演练,以最真实的现场模拟、最广泛的人群参与,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这种所有积极因素都加以作用的方式,很好巩固了整个社区的安全文化基础。

篇9

关键词: 联合办学 岗位素质标准 机电工程技能 交互训导机制

一、立论

51b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双重教育属性,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系列,同时又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总是着眼于职业的载体——行业人才素质的构成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是基于“定向培养现代企业适用的岗位人才”行动作为的校企合作关系。

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机构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专业建设较系统的、富含职业教育技术的资料样本尚不多见。

我国高职院校和跨国公司企业员工培训机构在组织制度、行为方式、能力范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联合办学首项技术要略就是以特定企业专业岗位人才素质要求为背景,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为平台,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研究适用的专业课程体系。

我国机电产业生产技术标准与多数跨国公司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存在着差异,这种专业性内质规范的差异如何在课程体系中形成最简洁、最有系统性、最适用的表述,是需要在联合办学的工作基面上攻关解决的难题。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与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签约联合办学,日立电梯广州制造基地挂牌“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日立电梯技术学院”。我们持有“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的教学技术发展理念,面对已经开始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工作现实,不可回避这种联合办学机制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亟须在工作实践中探索研究。

日立公司是以机电产品为主的世界500强企业。日立企业历史悠久,生产管理机制和生产技术标准自成体系。

据调研资料:日立公司在华企业与国内其他职业院校的联合办学均未达到“挂牌日立梯技术学院,实行2年学院专业取向性学习+1年企业岗位培养”的机制技术层次。联合办学的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以“特定企业岗位人才素质”为基面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具有“普适性”价值的“联合办学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论,既符合“创制办学特色”的职业教育技术方针指向,又应合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在技术进步与创新”理念导引下的发展趋势。我们确信:这个工作项目的过程将会是充满创新机会、历练团队的过程。勤奋踏实地工作和钻研,则丰硕成果可期。

二、课题工作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互相渗透而成的一门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因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课程内容是一种综合结构,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现代机电主流技术的运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形成具有地区机电企业专业人才特色的高职高专综合课程,有着极其现实的职业教育技术进步与创新意义。

电梯是集机电一体化各侧向高级技术工艺(如新材料应用技术、先进加工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大功率电子技术、传感与信号处理技术、维修与调校工艺)为一体的现代化机电设备,其职业技术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必然富含高专业技术含量的、极具教学技术创新意义的项目设计类研究子课题。

以联合办学双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对——取职业知识与技能要素——嵌合性研究为起点,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研究通识性机电工艺知识与企业岗位专门技能并重的专业课程体系。

日立电梯产品集拥多项先进工业技术,如能量再生技术、永磁同步技术、无机房技术、扶梯一体化设计等,将这些高端的制造技术工艺理论编撰到相关专业教材或项目化实训指导书之中,则特色专业将从联合办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创制。

解决“专业性内质规范的差异如何在课程体系中形成最简洁、最有系统性、最适用的表述”难题,课题成果可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的优质标树。

具有普适性价值的工作过程资料将能够展现出实证性强、系统性佳、普适性优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体系和应用价值。

形成系列教学标准文件——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电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标准、联合办学课程体系主干课程标准、课题项目总结报告书与自评报告书等。

三、技术要略

1.地域工业技术经济发展的现实性认识和前瞻性意识

兼具完善性和创新性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重构着眼于广东“十二五”规划关于机电行业职业人才素质特征及需求情况描述;着眼于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机电行业规模与技术工艺整合、进步的水平预期;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教学实施项目体系的结构。

人才服务区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类别划分:产品制造、设备应用维护或改造、市场营销服务。服务区调整的灵活性设计并体现在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的各类型专业实践(教、学)项目之中。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灵活性体现在:学生在接受高职专业教育过程中可自主选择并趋近有利于尚扬天赋、激励专业进取的面向行业技术工艺岗位的四个就业和发展取向——通用机械或金属加工机床设备传动结构改进和工艺维护工程实施、机电设备的微机控制技术运用、机电设备功率控制系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运用、机电产品技术文档设计与编撰或行业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相应地,专业技能课程板块是机械工程工艺、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先进加工技术与技能、微机控制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

2.企业文化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与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协议规定采取实行“2+1”的模式,即“2年学院专业学习,1年企业岗位培养”的机制。2年学院专业学习的课程体系包括丰富的企业文化元素(课程)和以现代电梯设备技术工艺为衬托的通识型机电基础课程。1年企业岗位培养是在日立企业培训机构管理下的、以电梯设备制造过程工艺和产品技术服务过程技能为核心元素的培训系统工程实施。日立企业借此造就成批的“忠于职业、技能适用于产品体系”的企业骨干员工。

联合办学是定向培养现代企业适用的岗位人才行动作为,企业文化课程或专用技术工艺课程就要和谐地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企业文化课程要素有些是要形成单列课程;如企业经营历史与发展概况、企业技术工艺体系特征、企业生产管理机制学说、企业员工职业环境和生活节律情况、企业福利制度、特殊工种操作技能等。

3.企业专有先进技术或工艺的基础理论平台构建

有些涵括基础专业工艺的课程要素应该细致地研究如何有取舍地融入高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之中,如电梯设备装配与调试、数控加工专用程序、电路测试等。

现代机电设备制造业工程技能的培训内容是;

(1)通识通用类课程内容——适用性好、结构精化、带有标准索引。

(2)涵括基础专业工艺的企业专门技术课程要素。

(3)系统工艺意识的形成方法。

机电设备工程是综合的支向技术工艺实施过程体系。实施工程的过程包括制作、调试、检测、记录、评价、改进等阶段。我们理解“岗位高端人才”必须具备机电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因而在项目任务型技能训练课程中设计有指标有比例的电气技术工艺、传动技术工艺、编程技术工艺、调测技术工艺、专业文档编整工艺的交互训导。

4.逆向工程工艺基础

专业软实力的培养方法研究是高等职业教育技术研究的重项,专业智能水平是职业适应状况的决定性要素。

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等,在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综合性课程中加入“工艺培养”项目。开设“机电设备控制系统高级工艺实训”课程,以培养技术工艺素质人才为目标,实施工艺能力培养。机电设备传动结构和电气控制系统测绘、规范技术文档编撰、技术文献或技师项目论文品阅评价等项目化的训导和实践科目活动为课程主要内容,课程项目实施采用逆向工程方式。先修课程理论引领理解实践任务的技术工艺内涵,实践活动充实原理理解并且在专业思维空间树立柔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工艺意识。经过此课程的项目化工作训练,学生应胜任一般机电行业企业电气技术工程岗位工作——达到电气工艺师(或电工技师)业务水平。

5.校企合作课程设计

主要工作任务是研究基于工学结合实践课目工作过程的机电支向技能课程的交互训导模式。这种交互训导模式要求有三维研究:

(1)横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机械传动构件课目、电气控制课目、微机编程解析课目、大功率驱动器课目、专业文档编整课目、特种工种操作技能培训与考证)的内容分布。

(2)纵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工序、工步、工时的分配。

(3)立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工作评价(工艺水平、适用性)指标、改进要略、安全措施、客观动态适应等方面的机制“软件库资料”的形成。

交互训导模式要求改造现行教学理论与实践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别进行的时空结构,将实验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与教室整合为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的一体化情境氛围教学平台,为进行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提供支撑条件。

参考文献:

[1]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标准(人才培养计划书)[R].2011.12.

[2]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协议书.

[3]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培训部《校企合作课程设置(企业培训计划书)》[R].2011.9.

[4]张文凡,产文良,解军,等.机电设备控制系统高级实训[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6.

篇10

作为一个从事青少年教育研究四十余年的研究者,我深切感到大变革时代的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要,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而信息化社会的家庭教育也越来越艰难。如何深刻理解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指导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指导意见》的上述分析绝非空话,而是对教育现实的本质认识。例如,多年来最令人纠结的学业压力问题,其背后不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与合作的困境吗?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潜能优势,而社会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多可能和更加多样化的求学与求职机遇。如果引导得当,人人皆可成才,每个学生都可以走向成功与幸福。

我常常遗憾地发现,遭遇成长危机的学生往往与错误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而不少家庭教育失败的父母是具有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决定父母教育好孩子的,不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而是较高的教育素质,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指导的根本任务是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在这方面,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可以发挥作用并已经做出许多贡献,例如,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推进家庭教育的山东潍坊模式,政府拨款妇联牵头推进家庭教育的广东中山模式,关工委牵头推进家庭教育的江苏淮安模式,等等,这三种模式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家庭教育取得的可喜进步。

《指导意见》努力推动、确立“政府主导”的原则:“各地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可以预期,如果各级政府的教育部门逐步建立起家庭教育工作协调领导机制,就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健全机制、加强保障,将人、财、物的配置纳入制度安排,真正把政府对家庭教育工作的主导落到实处。

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亟需一支专业化的庞大队伍。《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设立一批家庭教育研究课题,形成一批高质量家庭教育研究成果。依托有相关基础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机构推动成立家庭教育研究基地,发挥各级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家庭教育学会(研究会)等社会组织、学术团体的作用,重视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常务副理事长,我切实感到广大家庭和学校对科学理论的需要之强烈,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的引领推动作用之巨大。因此,我们在系列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组建了家庭教育讲师团,将于2015年10月底从贵州开始,启动“新父母大讲堂”百场公益讲座,首先服务于留守儿童的家庭。随后举行以“教育始于家庭”为主题的家庭教育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教育名家为推进家庭教育献计献策。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最重要、最经常也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主要还是要依靠教育部门及中小学幼儿园来做。因此,《指导意见》详细规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如何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如何办好家长学校,如何整合社会资源来服务于家庭教育指导。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落实《指导意见》中关于中小学幼儿园要结合实际制定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具体方案等要求,家庭教育指导的力度将会大为增强,将会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