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性质;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亿人,占总人口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10.5%。老年人收入低,因年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老年人遭受意外伤害、身患疾病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群体。老年人的权利现状值得关注。
而近些年见诸报端的一系列被救老人“讹人”事件,引发的社会各界争议“该不该扶摔倒老人”,更使公众进一步聚焦老年人。身陷困境本应被救助的老年人“讹人”事件,看似是道德问题,但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归结起来是经济问题。据报道事后一些讹人老人称没钱看病。
怎样改进老年人的权利现状,尤其是怎样有效帮扶意外伤害后的老年人,各地政府近些年试点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今年5月,全国老龄办等四部门联合公布《关于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将通过多项措施使意外伤害保险最大限度惠及广大老年人。
一、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的含义、性质
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是由投保人与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在被保险人因遭受外来、突发、非本意、非疾病的事件直接导致老年人身体伤害或死亡时,依照合同约定,给付受益人保险金的一种商业保险。“意外伤害”是指遭受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客观事件直接导致身体受到的伤害。在传统的商业保险中,因猝死或疾病引起的身故、伤残等,均属除外责任,例如身体发病引起摔倒受伤不算“意外伤害”,承保公司不赔偿。并且,传统商业保险的条款,都不承保65周岁以上的老人,老年人的风险保障机制不到位,老年人得不到保障权利。
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指政府出资为老年人购买意外保险。这项由政府出手推动的公益险,具体作法是民政局、财政局、老龄办等政府机构依托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商业保险公司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保障工程。该项惠民工程通过商业保险、政府机构联办协作机制化解老人的个体财务风险,提高老年人抵御意外风险能力,推进老年福利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
这种政府支持的老年人意外伤害险由政府采购,即由政府统一投保,具有很大的公益性,保险公司一般都会做出弹性处理。如老人摔倒受伤,会得到保险公司给付的保险金。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险被解读为“摔倒险”。
二、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的基本特征和开展情况
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简称银龄安康行动),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1.“老人险”由政府出资、集体资金、社会捐赠资金或从福利公益金出资。如在2012年9月有些城市由政府买单,为持有免费公交乘车卡的老人购买公共交通意外险。2015年北京市财政统一出资120万元,对本市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共计近7万人投保,每人一份。至2015年12月,由广州市福利彩票公益金补贴,为五类困境老人购买的意外伤害险参保率达到100%。2015年10月嘉兴市正式实施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投保保险费由市、区两级财政按照6:4的比例分担,为共计81万余户籍老年人购买保费为20元的意外伤害保险。
2.保费最低。如2015年,北京年度保险费用是15元、17元,杭州年度保险费为20元,广东设有年保险费10元、20元不等。
3.保险范围最广。如多地覆盖65岁以上本地全体老人、“五保户”老人免费参保、非本地户籍的老年人每年只需要花费十几元或几十元就可以换取意外伤害身故、意外伤残、意外医疗、意外住院津贴等四重保障。
4.理赔标准最高。赔付内容分为死亡或伤残保险金、医护费用赔付、骨折补贴三类。如北京被保险人在特定公共区域活动,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发生意外伤害引发身亡、残疾或烧烫伤,可获得50000元的赔偿,因意外伤害住院将获得每天30元的定额;老人险的年保险费只有17元,费用远低于普通的商业意外险,赔偿额却最高达20万元。安徽安庆,最低保费每份50元,意外医疗保额每人6000元,意外伤害保额每人15000元,对生活困难的低保户、五保户老年人实行优惠政策,最低保费每份40元。2015年7月,厦门市首个由政府主导的老年人保险项目即老年人幸福安康险正式实施,在保险期限内,参保老人如发生意外造成伤残,最高可获赔10万元。
5.政策支持。近些年,政府机构陆续发文,强调重视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称其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党和政府民生政策的具体体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提出“引导和规范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保险等产品。”、“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要把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作为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 “倡导老年人投保意外伤害保险,保险公司对参保老年人应给予保险费、保险金额等方面的优惠”。2014年8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提到“要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开发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的保险产品。”
三、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的作用
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体现公益、投保自愿的原则。政府为老人购买摔伤保险,保险金承担摔倒老人的部分伤害和给付医疗费用。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会提高老年人的福利权利;从社会层面,对老年人的经济制度性保障,会消除人们扶助摔倒老人的经济风险和顾虑,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以房养老 养老保险 老龄化社会
早在2014年6月23日,保监会就了《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以房养老试点自2014年7月1日起,至2016年6月30日止。试点城市选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投保人群为60周岁以上拥有房屋完全独立产权的老年人。
以房养老,俗称“倒按揭”,源自荷兰--老人将自有房产抵押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在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这种养老方式是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
一、当前我国“以房养老”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20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老龄化”社会已经离我们不远,有声音认为,“以房养老”模式可为国人养老提供资金保障,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
而在我国老龄人口中,无子女老年家庭和“失独”老年家庭约占老龄人口比重10%,这一人群本来就没有把住房传给子女的需要与可能,所以“以房养老”比较适合这一类老人,以便补充他们的养老金来源,提高老年生活质量。
二、“以房养老”存在的问题
看上去很美的“以房养老”也存在不同的声音,子女有担忧,老人有担忧,银行保险机构也有担忧。保险业内的说法是,对国内房地产市黾鄹裰谐て谧呤啤⑷司预期寿命等关键因素难以预测,时间越长风险越大。
所以“以房养老”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70年土地使用权所剩时间有多少,一些旧房即将到期;二是房屋估值难度大,若房价下行,金融机构有赔本风险;三是房子是可以传给后人的,一个人如果为了自己的养老连留给子孙的房子都抵押给金融机构,恐怕要背负很大的舆论压力。前两者是房屋产权问题,后者是传统观念问题。
产生问题的原因很多,如社会保障制度尚需完善,居民养老储蓄普遍欠账,老龄化社会临近,加上之前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低生育率影响,导致人口结构及家庭结构发展不平衡。
三、开展以房养老保险的相关建议
尽管存在诸多的问题,“以房养老”还是有其社会基础和积极意义的。在国外,如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已有很成熟的“以房养老”模式。例如将“以房养老”与保险结合起来,就是其中一项可以实现并且效果显著的对策。
所谓“以房养老”保险,实际是指“老年人住房养老保险”这类的金融产品。对于老年人群,他们急需有外部经济来源,以便补充自己的每月养老金,保障或提高自己的老年生活水准。但他们手里可能没有多少金融资产,房产几乎是他们的唯一资产。老人将自己的住房抵押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开始按照约定的金额,每月发放养老金。将来老人去世之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分权,从处分所得中偿付养老保险的相关费用,多余的部分返还老人的继承人。在目前社保养老模式不成熟的情况下,个人要想完善自身养老保障,还需专业的商业养老保险和社保相结合:
(一) 运行以房养老保险的理想机构
综合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来看,以房养老保险的开展最适合的金融机构应该是人寿保险公司。不仅能够丰富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种类,促进保险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其利润增长,扩大人寿保险公司的发展空间,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而人寿保险公司自身具有的营销特点,经营管理方式、风险规避、推广手段也能够为以房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平台,营造良好的环境。随着经济不 断发展,一般情况下,抵押房屋在合同到期时价值会大于以房养老支付进本息和, 因此,以房养老保险对资产的保值增值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针对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飞速增长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渠道。
(二) 政府大力倡导推动
根据外国发展以房养老保险的经验来看,政府的支持在其发展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是促进以房养老保险有序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我国以房养老保险的开展也必须要有政府来做支撑,为其发展运作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建立完善成熟的法律法规系统并为以房养老保险提供担保引导以房养老保险找到顺应政策发展的方向,在市场中健康有序的发展。具体来说,美国以房养老保险的之所以能够在全国普及,并能够在短时间内飞速发展, 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紧密相连的。由此看来,我国也需要结合国情特点,通过为以房养老保险制定宽松政策,提供法律保障等措施来提高政府的支持程度,为其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保险公司负责设计出推行以房养老保险的的开展方案,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政府通过实行与之相配合的措施来实现 政府调控与市场自由发展的有效融合,共同推进以房养老保险在我国的发展。
(三) 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
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是以房养老保险的发展的后盾:一是国家将政策方向可能支持中介机构、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的合作发展,提高以房养老保险的发展速度,同时将严格规定各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对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严格审查,确保咨询机构的中立性,使以房养老保险得以在规范有序的市场中健康发展。 二是建立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对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以房养老保险机构来说是一笔重大的费用负担,国家要通过税法的调整,对开展以房养老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为以房养老保险的开展创建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从减少所得税上奖励参与以房养老的老年人,鼓励更多人积极参与进来,使以房养老保险能够让更多老年人接受。
四、结论
总的来说,面对人口老龄化在我国的飞速增长,再加上日益沉重的养老负担, 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很难得到保障,这已经成为全国普遍关注的的大问题。以房养 老保险的产生顺应了社会这种发展趋势,为养老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方式。但是由于我国开展以房养老保险起步晚,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首先政府要对以房养老保险的开展提供支持,通过法律法规保障和政策优惠等措施来促进其发展,另外,开展以房养老保险的的机构也要规范自己的经营运作方式,运用有效的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人能够接受了解以房养老保险的优势,促进以房养老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发挥出其所具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革,“以房养老”的必要性及未来发展思考,科技与企业,《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1):43-44.
[2]朱震,陶理国,关于中邮保险切入养老地产业发展的思考,《邮政研究》,,2014, 30(6):1-4
[3]张莎莎,我国开展以房养老保险的探析,《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篇3
一、指导思想
2017年我市老年精神关爱工作将坚持创新发展、项目推进、家庭关怀、共建共享的原则,大力实施“快乐晚年精神关爱行动”重点围绕老年教育、文体娱乐、心理疏导、社会参与等方面,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共同参与,引入专业力量,扶持打造一批老年精神关爱品牌项目,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二、主要任务
1、探索养老与教育相结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是提升晚年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各县(市)区要充分依托利用辖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在街道(镇)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关爱之家、托老所配备教学设施设备,有针对引进教学资源,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展演活动等形式,开展老年人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养生保健、心理健康、法律法规、生命尊严等方面的教育,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质,推动老年教育融入养老服务体系。要积极推动广播电视开放大学、市县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为街道(镇)、社区(村)老年学校和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建立学习辅导站点,满足基层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学的需求。
2、丰富老年人文体活动。市、县两级老龄办要在“敬老月”、老年节期间,组织开展老年文体展演、送优秀文艺节目到社区和养老机构、慰问百岁老人等系列庆祝活动;联合当地体育局、老年体协共同做好2017年**省老年体育节**分会场的各项赛事活动。各县(市)区要注重培育选树一批优秀老年文体团队,发挥其丰富基层社区老年精神文化体育生活的示范指导作用,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文体活动品牌。
3、重视老年心理关爱服务。市、县(市)区要扶持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依托辖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积极构建老年心理关爱服务网络,重点做好病残、空巢、丧偶、临终等老年人心理疏导工作。市老龄办拟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师范大学、**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在主城区老龄办的协调配合下,开展“我实习、你受益”为老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大学生服务社区老人,通过“少敬老”行动,让老年人亲近青年人、得到专业服务,也为大学生回馈社会、奉献爱心提供平台。
4、鼓励老有所为。市、县(市)区要积极支持各级老年协会、老年体协、老年科协、老年法律等老年社团,组织引导低龄健康、有专长、有热情的老年人参与社区公益、养老服务、纠纷调解、邻里互助、科技文化、关心教育下一代等事务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各地要探索建立老年人参与志愿行动的工作机制,开展“老有所为”模范人物评选和先进事迹宣传活动,建立老年志愿者登记制度,确保2017年底辖区老年志愿者占老年人口比率达12%以上。
三、工作措施
今年的老年精神关爱工作继续以项目为载体,从3个层次予以推进。
1.积极争取省级老年精神关爱项目。市、县(市)区老龄办要宣传动员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踊跃参加省级老年精神关爱项目的投标申报工作,严格审查投标单位条件,指导监督项目实施。
2.做好市级老年精神关爱项目申报实施。市老龄办面向主城区围绕老年教育、文体休闲、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4个方面,开展项目申报工作,结合实际打造可实施、可持续,且受老年人欢迎的精神关爱服务项目。
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社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054 — 02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严峻挑战,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昆明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846 559人,加上在昆明居住的外户老年人约9.7万人,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老龄化程度比率排第9位①。昆明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增速快、基数大、高龄化、空巢多、贫困面大”等特点。
一、老年人对医疗卫生需求利用的特点
老年阶段是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老年人特定的生理决定了其对医疗服务需求较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呈现出该年龄自有的特点。
(一)以日常护理和医疗照顾为主。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更多地被诸如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所困扰。针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及身体状况的特殊情况,调查表明,老年人的卫生服务更需要的是日常医疗护理和医疗照顾,这是相对其他年龄段患者的一个明显特征。
(二)就诊地选择上更注重就近方便。根据老年人的多发病情来看,老年人两周患病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等一些常见病、慢性病,这些问题多数都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再加上老年人行动不便,因此,老年人在选择医院时,更加看重就诊地点距离所住地的距离和是否容易到达。
(三)医疗服务费用较高。我国的卫生服务调查表明,老年人医疗费用支出远高于一般人群。根据经合组织国家用于测算卫生总费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65岁以上人口人均医疗费用大约是 65岁以下人口医疗费用的2~8倍②,中国的调查也显示,65岁以上年龄组医疗服务要明显高于其他各年龄组。
调查显示,昆明市城区老年人年人均医药费用远高于昆明市全人群平均水平,昆明市城区老年人的医药费用的上涨幅度远超过了老年人的收入上涨幅度,昂贵的医疗费用影响了老年人的承受能力,严重影响老年人对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
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意义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更重要的是老年人的疾病和失能改变了我国卫生国情现状。老人疾病以慢性为主,这些病更严重,病程更长,致残和死亡的可能性更大。随着老年疾病态势的发生和发展,医疗服务需求量和医疗费用也在增加。而社区卫生服务的初衷是通过基本服务降低过度使用医疗服务资源和医疗价格上涨带来的高卫生费用。是缓解城市居民就医难、住院难的有效手段之一。
2000年卫生部在《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制定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指导标准》。近年来,昆明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昆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建设新昆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和构建公共卫生体系“网底”的战略措施来抓。截至2010 年,昆明市共有360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实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全市14个县(市)区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逐步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社区卫生服务职能。
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最佳服务模式。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社区老年医疗服务资源供给与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数量及其医疗需求不平衡,二者之间存在供给缺口。其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不准确
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是对所负责的社区人群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性的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老年人最希望获得的社区医疗服务排在前列的是,上门医疗服务,得到有关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保健信息,有固定的保健医生并经常与之交流者。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观念仍停留在“坐堂行医”、“被动医疗”的服务模式。调查中,一些老年病患及其家属表示:“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一些小病要老人到大医院就诊十分辛苦,想请社区医院的医生上门为病患做简单的治疗,但是很多医生都以各种借口拒绝上门。”另外,还存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防治分离,将社区医院的功能局限于生物医学上的治疗疾病,出现“重医轻防”的现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康复、预防、保健、心理健康等功能缺位。
(二)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以《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为基础,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性文件,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等,从中可以看出政府对社区卫生工作发展的态度。
但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法律法规相对薄弱,尚无专门的立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还很滞后,只有一些不具备强操作性的服务框架,缺乏适合本地的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使得在服务程序等方面缺乏规范。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些医院进行治疗时,未将处方出具给病患,一旦出现医疗事故,患者无法出具有效的证明,最终将难以划定责任。另外,社区卫生服务的收费标准、管理办法不配套,机构及其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考核、奖惩等方面的规范也不尽完善。
(三)卫生服务人才匮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与合理配置是决定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体现为医护人员的结构不合理,医护人员老龄化,知识结构单一。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影响,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职称和待遇不如大医院的好,这也导致了社区卫生服务服务机构人力资源不尽如人意。在调查中,很多医生都反映:“我们现在在医院看病的医生人手都不够,怎么还可能跟你上门看病呢?”另外,全科医生匮乏也影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目前全科医生主要是从专科医生转型而来,接受全科医生培训的时间较短,临床经验不丰富,在专业素养上与国际上的全科医生还有较大差距。
四、推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定位,拓展服务空间
现代化的发展,家庭趋向小型化,在这些家庭中,无子女照顾的老人又占了很大比例。因而,老年居民尤其是高龄老人对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更高,对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也更大。因此,这就要求社区老年医疗服务工作人员要尽快转变观念,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适应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群众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的变化,在服务方式上变被动为主动,变院内服务为上门服务,变单纯医疗服务为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为一体的综合。
一是探索家庭责任医生制度,即根据辖区内居民的户数和健康状况,成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一个团队至少包括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各一人。主要提供家庭出诊上门服务,包括查体、康复、护理、轻微病症的医治,尤其针对老年人的慢性病的家庭康复指导等服务。居民与服务机构可签订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责,规范服务。通过该形式为家庭成员提供安全、有效、连续、可及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二是建立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档案。对于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老年人,应做好定期健康检查,建立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档案,便于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三是经常性宣传医疗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组织与指导老年人参加合适的健身活动。
通过改善服务模式,使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延伸,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更加有效地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同时,也转变了居民就医观念,提高了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度和利用率。
(二)推进城市社区老年医疗服务标准化建设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安全为目的,逐步将服务标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重点可放在,一是在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基础上,规范价格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很多,是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的结合。例如疾病的诊治费、药品费,定期的健康检查、护理、康复服务等针对个人的健康促进,为个人提供医疗设备使用等,应该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按服务成本收费。而健康档案建立费用、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为公众提供的卫生服务应实行无偿服务,但也要计算成本,以便从其它渠道加以补偿。二是在服务程序上,政府应当制定类似相对细致的规范和运行规程。比如,对于上门诊疗,要出台相对细致、规范、统一的基本诊疗规范,在上门服务时以书面的形式告知病人或病人家属整个诊疗过程,以便监督。也可开展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服务,以块为主,”分片包干、明确条线、责任到人的岗位责任制”,通过探索一些标准化管理模式和工作评估体系,引导社区卫生服务向既定的方向。
(三)加强社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实行正规院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制订长远规划,通过医学院校培养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医学人才。对于在岗人员,以继续教育为依托,以全科医学教育为形式,对现有的医护人员根据不同层次委托高校进行相关培训。二是稳定的社区卫生医疗的基础性队伍。在薪资待遇上可参照大医院医生工资标准,给社区服务人员同样的待遇,定期输送优秀医护人员进行更高一级的专业深造,由此留住优秀的人才;规范人才管理,确定服务人员的资格认定标准,对社区护理人员要有一个相应的考评制度,要定期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 对不合格的进行辞退;三是探索弹性化的人才管理体制,实现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专业人才来源的多元化。例如,利用大医院优势资源,开展“对口支援”和“千名医生下基层”活动,要求大中型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要切实履行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技术指导的职责。
〔参 考 文 献〕
〔1〕王昀,段捷.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北京城市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思考〔J〕.前沿, 2012,(04).
篇5
2017年“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总结
今年是第7个世界家庭医生日,主题是“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医改办等7部门《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和内容,传播以签约服务促进健康管理的理念,增加家庭医生团队社会美誉度,提高居民签约的积极性,xx省卫计委积极组织全省14个市同步开展“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活动主题是: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xx省卫计委网站、xx12320卫生计生热线、xx卫生计生手机报都同步开展宣传,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全省各市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组织了医务人员进社区、进乡村,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开展现场签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联体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派人参与此次宣传活动。通过此次大力宣传,要让更多居民认识签约服务、了解签约服务、愿意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2017年5月19日,由xx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和平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承办的xx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周暨世界家庭医生日活动启动仪式在和平区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省、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家庭医生代表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团队共20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家庭医生代表向全市基层卫生工作者发出倡议。启动仪式后,来自xx医学院沈洲医院的专家和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为社区居民举行了义诊活动。5月19-26日,各区、县(市)将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服务进基层、健康知识进基层、政策宣传进基层活动。
xx省从2013年、20XX年分别开展乡村医生和社区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试点至今,农村建立乡镇卫生院与村医组成服务团队或互助组的签约模式,签约服务1350万人。社区形成“2+1”家庭医生加顾问等多种签约服务模式,组建1043个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居民560万人。2017年,全省要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xx市从20XX年率先在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试点。截止2017年底,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已在所有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覆盖所有城区和近郊区,社区医疗机构成立全科医生团队328个,以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为主要签约对象,累计签约21万户,46.7万人。近期,全市将依据省政府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全面推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年底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篇6
关键词:老龄化 互联网+ 智慧健康养老 产业运营模式
一、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必要性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 表明,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5)》指出老年群体的服务需求呈现新的特点:精神文化服务需求逐渐提升;对健康康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对服务便捷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养老无法满足新的需求,不足之处逐渐显现。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新型的互联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智慧养老成为大势所趋。
二、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运营模式探究――“互联网+物联网+养老产业”
我国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家庭养老重新定位,将“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本文旨在通过对以政府为主导,以互联网为凭借,以社区为依托,以保险和医疗体系为辅助的智慧健康养老模式的探索,实现老人“安养―乐活―善终”的生活目标。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内主体包括: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政府机构、企业(养老服务企业、智能终端制造企业与第三方投资企业)和社区养老服务站,图1为我们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结构的设想。
本文提出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运营模式如下:
(一)政府机构+第三方企业+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
第三方企业借助政府提供的政策与场地支持,投入资金为社区养老服务站提供基础设施、工作人员及运营经费。我们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支持国家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同时,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在我国拥有广泛的受众市场,投资企业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口碑,而且随着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自身资本也会得到良性循环。
(二)老人/子女+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养老服务企业+社区养老服务站
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的业务受理子系统与平台进行信息对接,根据需求为老人提供相应上门服务。目前养老服务企业主要提供专业医疗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和普通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企业在招聘工作人员时,要严格审核其职业资格,并进行系统的培训,保证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社区养老服务站通过对老人和子女的回访,监督服务质量,形成良好的竞争淘汰机制。
(三)老人+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医疗机构+保险公司(针对健康险险种)
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通过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建立并管理老人的健康档案。首先,平台与当地医疗机构建立健康档案共享机制,当老人就诊时,医护人员可根据其健康档案对老人的病情有一定了解,及时开展急救措施。医疗机构提供的电子病历也应在平台上共享,确保档案的实时更新。其次,平台应与保险公司建立有限度的信息共享机制,保险公司可利用大数据对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估,设计出适合的保险产品,降低出险率。再次,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也需建立有限的信息共享机制,医疗机构向保险公司提供参险老人的电子病历,保险公司报销医疗费用。平台、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三者之间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不仅让老人/子女不必东奔西走,还简化偿保手续,保证偿保的及时性。
(四)老人/子女+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智能终端制造商
基于老人/子女提出的服务需求,平台向智能终端制造企业提出功能需求,企业据此设计出智能终端产品提供给老人,让老人享受智能化和多元化的服务。例如作为老人普遍需要的一键呼救功能,老人/子女可向平台提出服务诉求,平台管理人员进行公开招标,中标企业制造一键呼叫终端满足老人的需求。随着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出,老人由养老产业中服务的被动接收方变为主动提出方。
三、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结构内主体缺乏参与积极性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在发展初期,盈利模式尚不完善。因此,产业结构内主体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影响产业链扩张与持续发展。
(二)老龄智能家居配套设施不完善
老龄智能家居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往往“不好装”、“装了不会用”、“用也用不久”。智能家居的智能硬件、智能软件、智能服务没有与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衔接配套,成为常态化的一部分。
(三)信息共享机制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中的信息共享机制带来潜在的信息安全隐患。其一,养老服务企业、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可能将老人信息用于商业用途;其二,信息共享机制的不完善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威胁老人信息安全。
(四)跨界融合人才匮乏
产业内传统主体如提供养老服务的企业、医疗机构、保险公司等缺少既具备良好的行业内专业技能又通晓互联网思维的跨界融合人才,人才的匮乏势必会阻碍产业的创新发展。
四、关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运用PPP模式,将社会资本引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
2015年9月,财政部公布第二批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206个,其中养老项目10个。PPP的发展,缓解财政资金压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社会资本也可以通过参与示范项目扩大知名度、把握先机、抢占市场。
(二)完善老龄智能家居的配套设施
政府加强老龄智能家居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智能家居的普及,并配备专业人员指导老人使用,使其成为老人的“健康管家”,并且对智能家居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追踪,根据反馈意见提高服务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监督管理机制
政府加强信息安全立法工作,建立行业网络安全态势季度研判、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安全风险监测通报等机制,形成安全监管合力,保证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的高效、安全运作,强有力地保障老人的隐私安全。
(四)大力培养跨界融合人才
社区养老服务站和养老服务企业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资质审核与相关培训,使其具备互联网知识与医疗护理技能,在为老人提供服务时,及时发现老人的潜在健康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智慧健康老产业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一把钥匙,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为”开辟崭新的路径,探究其完善的运营模式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守营.智能养老成趋势 制度、标准缺失待破题[N].中国经济导报,2015―11―28
[2]潘峰,宋峰.互联网+社区养老:智能养老新思维[J].学习与实践,2015(9)
[3]阮晓东.智能居家养老,走出概念适应社会[J].新经济导刊,2014 (12)
[4]王刚.民政部《关于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通知》[J]. 物联网技术,2014(7)
[5]丁建定.居家养老服务:认识误区、理性原则及完善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
篇7
关键词 老年人 高尿酸血症 自我管理
由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和高尿酸血症(HUA)已成为现代社会常见病。从欧美发达国家的流行病学数据看,HUA的患病率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与糖尿病、高脂血症有着相似的流行趋势,提示HUA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我国近年来的资料显示HUA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4],2002年佛山市某社区老年人HUA与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显示:老年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达37.9%,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5],且以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为高发年龄,已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已在社区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的自我管理,但尚无“高尿酸血症的自我管理”。2010年4~10月对60~80岁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老年人进行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半年为一评估周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以杨园新村第一居委会为本次“老年人高尿酸血症自我管理”活动的试点居委,杨园新村第一居委会常住人口5487人,2010年高东镇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中发现高尿酸血症614人。由楼组长通知以自愿报名的形式参加本次活动,从报名参加中随机抽取60~80岁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老年患者72人,男38人,女34人,平均年龄74±1.09岁。
HUA的诊断标准: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血尿酸水平男性>420mmol/L(7mg/L)或女性>357mmol/L(6mg/L)[6]。
成立“老年人高尿酸血症自我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全科医师,护士,居委会干部组成,发出参加“老年人高尿酸血症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邀请函。
登记建档:为每位老年人建立一本活动手册,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习惯、职业、有无痛风家属史、痛风病史及病程、尿酸水平、体质指数、运动、饮食及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等。
活动方法:⑴每个月参加1次小组活动,每次活动时间由居委会通知。⑵高尿酸血症相关知识培训: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病因、症状、并发症、生活方式干预法等。开通热线电话,及时解答患者问题,传授高尿酸血症防治知识。⑶生活行为干预:针对高尿酸血症个体设置饮食和运动指导意见,以书面形式落实到每个老年人,并动员家属共同协作干预。⑷药物使用干预:每个月小组活动均有1名经过专业知识培训的全科医师,根据血尿酸的水平、有无合并症等综合情况指导其正确使用药物。⑸观察指标:①每个月活动测量血压、体质量、身高。②活动第1个月、第6个月(小组活动结束)测血尿酸、血糖、血脂、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肾功能(尿素、肌酐)各1次。③活动第4个月复测血尿酸1次。⑹效果评价:分别于活动前、活动后评估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不合理饮食、运动、尿酸、血糖、血脂水平等变化。
统计学处理:以活动开始前建立的资料和活动后1个月、6个月所采集的资料作自身对照比较。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72名老年人在自我管理活动后对HUA相关知识的掌握有明显提高,由活动前26.3%提高至活动后94.4%,体质指数(>25kg/m2)由活动前30.6%下降至活动后16.7%,不合理饮食由活动前77.8%下降至活动后6.9%,不运动情况由活动前51.4%下降至活动后11.1%。说明经过自我管理活动后,老年人对HUA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对一些不良生活方式进行改变。
72名老年人通过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后,老年人相关指标与活动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自我管理活动后,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等相关指标有明显下降。
通过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后,老年人活动前血尿酸水平与活动后血尿酸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自我管理活动后血尿酸水平有明显下降,可见活动是有效的。
讨 论
高尿酸血症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加之各种环境因素发挥作用而引起的一种生活习惯病,是吃出来的“富贵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老年人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等密切相关。大多数老年患者缺乏对HUA的认识,听之任之,任其发展。因此,建立一支规范、优秀的管理团队,指导老年人进行高尿酸血症自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半年的小组活动,老年人不仅从理论上对HUA相关知识掌握有了显著提高,由活动前26.3%提高至活动后94.4%,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知道哪些是低嘌呤食物,可以优先选用,哪些食物可以适量选用,哪些食物不能选用,怎样科学的烹调菜肴,如何将自己的体质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等等。自我管理注重的不仅仅是形式而是内容;不仅仅是理论水平的提高而是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不仅仅是参与活动而是提高他们对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自我管理注重的是早期综合干预而不是治疗;注重的是一、二级预防而不是三级预防;自我管理符合医疗改革提出的花费少、效果好的理念。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活动前与活动后血尿酸、血糖、甘油三酯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通过参加“高尿酸血症自我管理”活动后,除了有效降低血尿酸的水平,同时也可降低血糖、血脂等水平、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社会及家庭经济负担,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由此可见“老年人高尿酸血症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是一种经济、有效、新型的管理模式,符合社区特点,可以在社区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Wallace KL,Riedd AA,Joseph-Ridge N,et al.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gout and hyperuricemia over 10 years among older adults in a man-aged care population[J].J Rheumatol,2004,31(8):1582.
2 杜蕙,陈顺乐,王员,等.上海市黄浦区社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8,2(2):75-78.
3 邵继红,莫宝庆,喻荣彬,等.南京市社区人群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3,7(4):305-308.
4 徐俊文,陆锦波,张小娟,等.佛山地区13324例居民血尿酸水平及相关指标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6(7):401-403.
篇8
关键词:邮轮旅游 人才培养 教学体系 培养模式
你有没有想过,在一个社区里可以认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进行多姿多彩的文化碰撞。你可以猎奇似的加入不同俱乐部,参加美食讲座、舞蹈课程、BBQ聚会,和有共同爱好的人畅所欲言。在这里,你不用走很远,就可以冲浪、游泳、攀岩、运动健身、冰上活动、参加舞会、看3D电影,欣赏大型的歌舞表演,在赌场放松,或者在星空下听着海浪声享受美丽夜色。在这里可以享受各国的美食,甚至实现自己从小怀有航海家的梦想。在一个地点入睡,当您从睡梦中醒来时,迎接您的将是另外一个美丽的城市,完全不用在24小时内倒时差,一天最多倒两、三个小时的时差,对一些恐惧长途飞行的人来说不啻于福音。这一切都将在邮轮上得以实现。
一、我国邮轮旅游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有一句英语“The field is thriving, absolutely booming.”可以借用到邮轮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这个欣欣向荣的行业正在蓬勃发展。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
目前,交通运输部出台《关于促进我国邮轮运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预计2020年我国将成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最大的邮轮市场。届时,东北亚、东南亚、台湾海峡、南海诸岛等邮轮航线、航班显著增加,沿海邮轮运输市场初步形成;邮轮旅客数量将达450万人次,从2013年起,年均增长33%。2013年,我国港口接待邮轮422艘次,邮轮旅客62万人,同比分别增长48%和87%;邮轮船队初具规模,邮轮港口布局合理,形成两三个具有影响力的邮轮母港;邮轮旅客服务功能不断拓展,物流配送等配套功能齐全,服务水平达到国际标准;邮轮产业链不断延伸,邮轮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显著增强。
《指导意见》提出,为实现这一目标,交通运输部将积极培育邮轮市场,大力开发邮轮航线,拓展客源市场,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完善邮轮港口功能,有序推进港口设施建设,提高港口运行效率;加强邮轮运输行业监管;提升邮轮服务水平,提高邮轮配套服务质量;促进邮轮经济发展,做大做强核心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平安绿色发展,不断加强安全保障能力,促进节能环保和技术创新;加快邮轮人才培养。
(二)更丰富的潜在客户群
老年人
欧美的老年人就特别热衷邮轮游,对我国老年人来说像历经日韩这样的邮轮短途航线,一般周期是6至8天,旅途时间不长,并且节奏舒缓、服务周到,较为符合老年人的生活作息,而且这些短线邮轮主要是从天津、上海等国内的母港出发,省去了不少舟车劳顿的麻烦,对于年长的游客来说,确实较为合适。有的老年人担心一旦发病,无法像在陆地上一样在第一时间得到治疗,其实大可不必。大部分邮轮上设有配备了基本医疗设施的医务室,配有船医一名,护士长一名,护士若干,他们致力于提供紧急救治和基本医疗治疗。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41%,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依照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这个市场份额必定不少。
残疾人
相比其他的旅行方式,邮轮的服务更加周到。如果有较严重的残疾,可以在订票时先和邮轮公司联系说明情况,邮轮上会作特殊安排。只要提前确认所乘坐的邮轮是否有残疾旅客专用的设施,是否可以携带个人的轮椅和相关器械登船,残疾人登船是否需要其他人陪伴,查看并确认是否需要在旅行中配合其他交通工具等,并根据船公司的要求提供残疾证明。同时仔细选择行程与游览地点,有些观光目的地和探险航线并不适合行动不方便的旅客。这样即使残疾人也可以做到无障碍出行。
带有婴幼儿、儿童的旅客
邮轮能给全家人带来快乐和温馨的感受,同时也是扶老携幼最好的选择。除此之外,比起其他的旅行方式,邮轮游可轻松多了,只需轻装上阵,携带一些替换的衣服,化妆品等最日常的用品就可以了。邮轮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费力赶景点,也不用费心怎么玩。对于老人和孩子来说,这可是解决了大问题。在邮轮上不用担心孩子会影响你的游玩,他们多半是沉浸在发现的乐趣之中了。当然孩子们还可以在这里找到很多玩伴,大人完全不用操心。儿童们可以乘坐Disney Cruise Line,它们宛若一座座移动的迪士尼乐园,在米奇船长的带领下,承载着人们探寻未知世界的梦想不断前行!
改变观念后的各个层次的客户群
我国邮轮旅游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良好,作为国际旅游市场上增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高端旅游产品,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年均8 %~9 %的高速增长,随着人们对观光型旅游转向休闲度假型旅游,邮轮业还将持续高速增长。邮轮不仅仅是运输工具,火车、飞机和汽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运输工具;邮轮也不仅仅是浮动的宾馆,宾馆不是目的地,而邮轮就是旅游的目的地。邮轮实际上是整个地球的缩小版,应该有的都有,医院、教堂、健身房、商店、讲坛、交友社区、观海景房、新鲜空气、电影院、书店,凡是你能想得到的船上都有,这一切的实现不用花费昂贵费用。
二、我国邮轮旅游人才的瓶颈
虽然现在邮轮市场的中国劳动力的缺口很大,欧美邮轮公司欢迎中国元素,准备在亚洲的航线上洗牌外国船员,但我们的邮轮乘务专业被六大邮轮公司(如皇家加勒比、歌诗达、丽星等)录取比率还不到10%。我们培养的邮轮乘务人员目前主要去向是国内宾馆服务员、导游行业。为什么他们对我们培养的人才不感兴趣?主要是培养模式存在严重问题,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文化单一,不能适应跨文化交流
随着北美邮轮旅游市场的逐渐饱和,许多邮轮公司开始瞄准欧洲和亚太地区,带来了大量的邮轮人才需求。随着中国邮轮旅游市场的迅速打开,为了满足中国游客的需求,增加中国元素,故邮轮公司急需大量中国员工。
据目前被六大邮轮公司录取的学生来看,大多是从事清洁工的岗位,即使被录取为前台、助理服务员的工作,也无法长期胜任。能升任到主管岗位的更是凤毛麟角。邮轮前台至少要掌握3国语言,能熟练操作船上的电脑系统,而这些软件都是英文的。前台是邮轮公司面对乘客的窗口,会给初次登船的乘客留下第一印象,如果能会基本的几句外语,不仅可以带来便利,还能让乘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记得在英国某家博物馆,观众不知如何去某个场馆,博物馆的普通馆员都会几句指示方向的中文,这样的服务是何等贴心!而我们的学生能掌握一门外语已经很好了,更别提3国语言了。
如果要胜任主管的职位,也至少要会两门外语,同时要有跨地域文化知识,熟知面对的乘客和手下员工所来自国家的饮食、风俗、习惯和宗教知识,知己知彼,才能管理好员工,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很多人都知道不同文化的人做起事情来都有不同的逻辑,在中国有效的管理方法拿到国外来不一定有效,在中国运行已久的管理模式,当有不同文化的人加进来的时候或许就行不通了,这是很多跨国企业遇到的严重的组织难题。比如因为远离家人,船员没事就会传播流言,有时候和手下相处比对付乘客还难。我国这样的国际化服务行业人才确实不多,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强化出来的,得靠周围环境的影响、深厚的底蕴积累。
(2)缺乏创新思维和主动精神
在“服从式”师生关系和“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青年人习惯了接受学校和教师的安排,习惯了被动、机械地学习。久而久之,对于创新意识的减弱在所难免。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学生走到工作岗位上习惯于照葫芦画瓢,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只会埋头做事,不会主动思考,想办法、出点子较少。这怎么能让每天需要解决各种棘手问题的邮轮公司满意呢?
(3)缺乏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刚毕业的学生中不乏独生子女,小时候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从不做家务劳动。缺乏社会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与其他人相处、交流,依赖父母,父母包办了一切,一遇到困难就向父母哭诉,不独立,不能遇事冷静处理,没有判断能力,缺乏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里的育人模式只是在灌输知识,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国外的教育鼓励学生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成为自我,是在培养分析能力。综合内外环境,我国的学生在这方面很欠缺。
(4)沟通特别差
中国人一贯以来的英语学习就是极端注重书面英语而且严重忽略口头表达的英语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学生的英语能力只能作为一种应试技能,而达不到有效的沟通能力。经常有些人学习了几年以上的英语,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听说能力很差的情况;即使能进行基本的会话,但到了需要在正式的场合发言,或者探讨更深层次的话题的时候,就理屈词穷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大都被分到不需要太多语言沟通、技术含量低的岗位。
(5)表情拘谨,服务僵硬,服务水平意识有待提高
微笑和音乐一样,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是人际交往中最好的名片,最能拉近陌生国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服务员们微笑和亲切的态度让我们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能带给客人以美好的心情,使得服务水准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好多档次。而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是很难培训出来的,培训只能培训出职业微笑。
对服务来说,微笑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服务仅有微笑是不够的,而更重要的是要使服务发自内心,真诚地为客人服务。在实践中,只要服务是发自内心的,即使不微笑,客人也能够感觉出来,并形成良好的印象。相反,如果服务员的微笑不是发自内心,而只是在应付客人,甚至是皮笑肉不笑,那对服务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如何提高邮轮旅游人才的竞争力
(一)提高英语沟通能力,培养国际化意识
邮轮员工无论任何岗位,都必须拥有较高的外语交流能力。如今外语是短板,这是提高人才竞争能力最首要的先决条件。课堂上可以采用“交流――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服务情景中,让学生演示服务的内容及程序,突出英语口语的实践和运用。
如果语言过关了,并不意味着具有国际化意识的人才,讽刺的是,很多时候英文说得越流畅,越容易犯跨文化沟通、管理的错误,因为会说英文,不代表对文化差异有“感性认识”,而要有国际化意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对不同文化有开放的态度。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接受跨文化培训,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交往的时候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度,不至于触犯严重的错误,也能有效地达到比较好的沟通效果。
(二)提高服务意识
服务人员需热情周到、真情实意、一视同仁,具备主动为客人提供良好服务的意识,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质之一,微笑服务也是表现之一。
1.提高安全服务意识。训练船员应付紧急情况和任何意外状况,譬如撞船火灾,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灵活应变能力,会处理与安全与保安有关的问题。要记住救生艇和救生站的位置,出现情况后往哪儿跑,要按照疏散路线跑。意识到在危急时刻如何提供婴儿救生衣和特大尺寸的救生衣,这些细节问题船长不一定清楚,作为海乘服务员是必须知道的。
2.提高个性化服务意识。针对这么庞大的未来客户群,我们的邮轮人才培养需
考虑如下几点:
针对老人的服务
事实上,相对于年轻人来说,老年人出游有着诸多不便利的因素,比如身体状况、游玩项目选择、气候条件等,难免让人担心。所以乘务人员要最大程度地满足老年群体在旅途想被“特殊关照”的需求,让他们消除这种担忧,使邮轮成为最适合老年人的出游方式,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旅途的愉快舒心。
针对残疾人的服务
对于行动不方便的旅客,大部分的邮轮公司开始安排配备轮椅的房间和更加适合残疾旅客的设施。同时安排了相对应的活动,大部分邮轮公司会将紧急需求和相应的规定打印成册,并派送给残疾旅客。这就需要乘务人员具有为残疾人设身处地考虑的换位思考能力,尽量为他们提供旅行的方便。
针对孩子的服务
邮轮上大多为孩子们准备了Kid’s Corner,有积木和彩球床;餐厅为孩子提供了儿童套餐;小丑会出现在孩子面前为他们送上小礼物;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带领不同年龄段儿童做适合他们的游戏,比如做手工、化装舞会、船长见面会、设计T恤等等活动。带较小年龄的孩子选择邮轮也完全没有问题,邮轮上会有专门的婴儿托管所,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所以乘务人员至少应该具有爱心,喜欢小孩子。
3.其他个性化服务
记住你服务对象的名字,了解他或她的生日。如果他或她正好在游轮上度过自己特别的生日或纪念日,安排一个特殊的祝福蛋糕、香槟、鲜花和合唱庆祝歌,为幸福添彩。了解航海地理知识,如果乘客问还有几天到某城市,海乘服务人员可以应答自如。
(三)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假如因为天气原因不能靠港,致使乘客不能下船游玩,如何安抚乘客失望的情趣,不让其演变成愤怒呢?
面对乘客遇到的困难可以分五步走:第一倾听,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第二,移情,设身处地地站在乘客的立场上考虑;第三,询问,进一步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第四,解决问题,感同身受地出谋划策;第五,再询问,及时得到反馈,以便进一步调整解决方案。
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的现代学生应该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思考,不断发现,让缺失的创新精神重新回来!
(四)提高心理素质
海乘是服务员,但首要的是海员,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要有职业素养,首先应该在船长的命令下帮助维护船舶和乘客的安全,必要时先疏散乘客,而不是不知所措,或自顾逃命,弃船于不顾。
培养自己在团队中的相处和合作能力。由于面对苛求的旅客和远离家人,若找不到人分享心事,人生就很苦,皆使船员身心俱疲。离开家到一个不一样的环境,必须跟他人同住一间房间,如果掺杂了情绪,必须24小时面对彼此,抬头不见低头见,没法开车回家避开同事。学会如何排解情绪压力很必要。由于长期远离家乡亲人,遇上该与家人共度的节庆时会特别难过,例如生日和各种纪念日,因此对孤独的调试能力也是海乘人员须具备的重要的心理素质。
四、结束语
愿我国海乘人才在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成为邮轮公司欢迎的应聘者,早日在碧波上劈风斩浪!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出台指导意见――培育亚太地区最具活力邮轮市场《广东交通》[J].2014年第2期
[2]解读《关于促进我国邮轮运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水运》[J].2014年第4期
[3]张晓峰 于国栋 船员应对船东面试实用英语(厨师、服务生及邮轮乘务人员)[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14
[4] 杨杰 刘艳 邮轮旅游日益升温人才助推产业发展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世界海运》[M].2010年第12期
[5]李肖楠浅谈国际豪华邮轮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J].2013年第11期
[6]张红升杨杰关于中国邮轮人才培养的初步思考《中国经贸》[J].2010年第14期
篇9
[关键词]基层卫生服务模式;常见病;分级诊疗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183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保障民众健康上起到重要作用。2015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ZW(]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0号,2015-09-11[ZW)],要求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并建立常见病分级诊疗。本文主要从常见病分级诊疗的视角,根据《意见》要求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趋势,探究新的基层卫生服务模式,以满足民众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常见病分级诊疗需要转变基层卫生服务模式
11常见病分级诊疗要求完善首诊制
常见病分级诊疗是根据各级医疗机构应具备的医疗服务能力,按照病种制定各级医疗机构诊疗范围和规范。这需要各级医疗机构明确职责,完成病种目录范围内的诊疗任务。基层医疗机构位于医疗体系的最前沿,直接面对最广大的民众,其诊疗任务也就是更加清晰、重要,即既要完成病种目录范围内的诊疗任务又要做好患者双向转诊工作。因此,落实常见病的分级诊疗,完善基层首诊制、健全相关保障制度即变得尤为重要。
12常见病分级诊疗要求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常见病分级诊疗需要各级医疗机构能够完成其病种范围内的诊疗任务。这样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服务能力,才能做好常见病的首诊以及双向转诊,扮好“守门人”的角色;具备一定的医疗服务能力,民众才会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提高,才会将患者留在基层;具备一定的医疗服务能力,才能完成医疗体系赋予的职责,更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所以,只有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才能落实常见病分级诊疗,才能促使基层卫生服务的模式的创新。
13常见病分级诊疗要求加强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包括对慢性疾病的管理,做好居民医疗、保健以及健康档案的建立等。根据各省常见病分级诊疗推行情况来看,都是以慢性病为突破口,逐步推进规范的常见病分级诊疗。由此可知,加强健康管理可以是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更好地掌握当地民众的健康状况,对慢性病进行实时的医疗防治和健康管理,构建民众健康档案,更好地保障民众健康。
2创新基层卫生服务模式的相关对策
21建立以全科医生为基础的基层全科服务
全科医生具备多学科的医学知识,并经过专业化的教育和培训。他们是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载体,可以规范常见病分级诊疗,对患者病情做出初步的诊断,承担一定范围内常见病的诊疗服务,做好患者上转医院的分诊和下转基层的康复治疗。然而,当前全科医生教育、培养和培训上还存在很多不完善,需要健全全科医生培养机制,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增强全科医生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还要适当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全科医生培养过程当中。此外,在医疗体系内明确社区全科医疗服务与医院专科医疗服务的责任划分,加强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保证医疗服务的连续性、综合性和可及性。[1]
22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
首先,在人事机制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逐步实行聘用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竞聘上岗;并且实行以绩效考核为主要形式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其次,改善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施行按病种报销和预付制度,并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再次,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信息沟通,制定切实可行的诊治流程,以此保障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得以执行。复次,根据波多里奇的医疗服务评价标准[2],结合服务目标,建立以基本医疗服务的工作任务、效益和质量、服务态度和社会满意度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机制。[1]最后,成立基层医疗质量监督委员会,对基层医疗服务进行监督,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并提出整改意见。
23引入信息化的医疗服务手段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日渐普遍的互联网络,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互联网来获得医疗保健信息。引入信息化手段助推基层医疗模式的转变:其一,利用互联网建立远程医疗,进行网上健康咨询和诊疗服务,将上级医院优质资源引导到基层;其二,利用互联网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合作,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其三,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基层医生可以掌握区域内民众健康动态,更好地进行健康管理;其四,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规范各类登记资料,实行患者信息共享,完善居民健康档案。[3]
24加强与养老、康复机构的合作
当前我国已是老龄化社会,慢性病的患病率持续增高,养老、康复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所以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康复机构的合作。将基层医疗资源伸入到养老、康复机构,方便老年人在突发急危病时的抢救和会诊、转诊,以及为老年人和康复患者开展医疗保健服务。建立老年、康复机构内人员简历详细的健康档案,定期为他们进行体检等方面的服务。这样既能为基层医疗机构拓宽医疗业务项目,又能对特殊人群加强并进行集中管理,有利于人群的健康保障和基层卫生保健的发展。
25提倡基层医疗机构“家庭病床”服务
早在1984年,由当时的卫生部出台了《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病床工作的通知》[ZW(DY]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病床工作的通知卫生部,1984-11-25[ZW)],开始向全国全面推广“家庭病床”的服务方式。家庭病床是以家庭为医疗康复场所,让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医疗和护理,既能促进患者的康复,又可以减轻家庭在医疗护理上的经济和人力负担。通过家庭病床的设置,可以使基层医生与各家庭的关系更加紧密,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疾病普查、健康教育与咨询、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发展。同时,家庭病床的设置也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对慢性疾病的管理和危重疾病的康复。因此,针对当前的医疗状况,应当大力提倡家庭病床,使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护理更有效地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
26完善居民的健康档案
在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上,基层医疗机构要以家庭为单位,建立每个人健康档案,重点加强老年、妇女、儿童、孤寡、残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等群体健康档案的建立;对一些患有慢性疾病和危重疾病的患者应在健康档案上用不同颜色加以标识区分。在填写健康档案时要以SOPA即主观治疗、客观检查、评价、计划地要求填写,并做到项目齐全、字迹清晰、表述准确、不得随意涂改。在居民健康档案的记录上,基层医疗机构要做到居民信息收集及时,每年至少对居民随访记录四次。在健康档案管理上,要有专人管理、制度完善、统一编号、分类保存;并以动态管理的方式做到纸质和电子的档案两种形式的保存。
C上所述,基层医疗机构要以常见病分级诊疗为中心,提高自身医疗服务能力,做好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健康管理等医疗、保健职能,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为居民提高更安全、高效、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英洁,李永秋,王丽君,等城市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的构建与运行[J].山东医药,2014(43):107-108
篇10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216-02
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第一死亡原因,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10年5月至2010年11月对辖区6034名企业退休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其中包括了血脂测定和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目的在于调查社区老年人群中血脂异常的发生情况,并估计相关降脂治疗的疗效。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在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进行体检的企业退休人员,共计6034人,年龄50~84岁,女3325人,男2709人。
1.2 方法
(1)血脂测定:调查对象均空腹过夜(晚饭后不再进食),于次日晨7:30~9:30抽血测定;(2)测定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在;(3)测定仪器:日立7080生化仪;(4)流行病学调查:专人负责完成问卷调查,包括教育程度、饮食睡眠习惯、运动习惯、饮酒吸烟史、家族史、血脂异常及其他病史、平时服药治疗情况。
1.3 诊断标准
按2007年颁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的血脂水平分层标准。胆固醇6.22mmolL为升高;低密度脂蛋白4.14mmolL为升高;甘油三酯2.26mmolL为升高。[1]
治疗有效:目前采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后,血脂水平较以往检查有所下降。
1.4 统计学处理
各项结果用百分数表示。
2结果
治疗率(%)=采用某种疗法的人数/患病人数;有效率(%)=采用某种疗法有效的人数/采用某种疗法的总人数。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老年人群中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明显增高,达到36.7%,特别在50~69岁组发病率更高,女性明显高于男性,70岁以后有所下降。血脂异常患者的知晓率及药物治疗率均较低。
血脂异常的治疗率低有多种原因,首先老年人常同时并存多种疾病,而血脂异常本身无明显临床症状而容易被忽视,因此对血脂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不主动化验检查,检查后不主动治疗,治疗后不易坚持。另外,老年患者常常使用多种药物,因过于担心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不采取药物降脂治疗。因此需要社区责任医师加强对血脂异常防治知识的宣教,提高社区高发人群对血脂异常危害性的认识。
在本调查中,接受率最高的治疗方式是生物方式的干预,通过减少脂类物资的摄入,增加机体能量消耗,减轻体重,有效调节血脂平衡,因其无副作用,容易坚持而被广泛接受及采用。
药物治疗中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最高,这与此类药物循证医学证据最多,更被临床医师熟知和认同。 实际上,现有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老年人群中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肝毒性与肌毒性)的发生率与中青年相似,其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并未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由于老年人T C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对他汀类药物的敏感性可能较高,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使用中小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就有可能使多数患者达标。[2]调查中发现约有0.2%的社区企业退休职工无任何血脂异常,但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在接受药物治疗,这表明血脂水平异常不再是启动调脂治疗的必要条件,调脂治疗正从为控制血脂异常向心血管病二级预防转变。
我国新近颁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强调了血脂异常是老年人群中的一个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社区责任医师应该根据指南要求,针对患者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进行危险分层评价,以决定治疗措施及血脂的目标水平,在饮食干预等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上给予更多的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