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给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0-0014-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如今,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加剧,一些大学生面临无法在人才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各大高校都开展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根据现阶段的人才市场形势来看,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陈旧,甚至有些高校对就业指导重视不足,指导方式枯燥单一,就业指导效果不佳。因此,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就业指导过程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就业指导效果,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各高校必须充分重视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多高校并没有对就业指导予以足够的重视,而且就业指导教师对就业方向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规划分析不足,导致就业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及作用比较肤浅,学生无法在就业指导中充分获取相关的知识内容及未来的就业形势资讯。因此,学生无法更好地m应社会形势,无法结合市场情况来调整自己。其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各高校采取的指导方式各不相同。有些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指导,这种指导方式只是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浅显讲解,并且这些知识的实际运用意义并不大,从而影响整体的就业指导效果。另外,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较为笼统,无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对整个人才市场的把握不足,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较为简单、较为模糊。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各个方面影响学生对未来就业的规划。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学校应该重点结合现阶段大学生的情况,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有效制定就业指导方向和方案,从而达到良好的就业指导效果。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建议
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及指导过程,均存在着一些问题,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效果。
(1)高校要更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就业指导,不仅会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比较大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提高就业指导效果,首先要更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各高校应该开展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首先,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对人才市场有非常深刻的把握和了解,对市场所需的人才类别及人才品质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才市场的状况及需求,了解行业信息,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及就业动向的把握程度。其次,大学生本身也必须重视就业指导课程。
(2)高校要推动就业指导多元化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就业方面大学生的选择越来越具有多样化特点。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完善就业指导方向,推动就业指导多元化发展,从而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首先应该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对当下的热门就业方向进行分析,在就业和创业等多个选择中给予中肯的建议,说明就业形势及各种就业方向的优势和劣势,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就业规划。
(3)高校应完善就业信息网。就业指导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就业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全面分析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情况,从而对学生起到实际的指导效果。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后期,教师可以结合现阶段多个招聘网站的信息进行分析,引领学生了解和掌控就业方向,对就业信息进行辨认,引导学生更多地去了解和接触这些招聘资讯。完善就业信息网,可以使学生在就业方向上有更大的平台,使学生可选择的范围更加宽泛。同时,就业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对应项的就业分析,对每个专业的优势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掌握和了解就业方向,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规划进行判断和选择。
(4)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办事能力等进行相应的培养,并引导学生自发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社会形势,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三、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难,是现阶段高校面临的较为严峻的问题之一。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还需要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就业指导,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规划。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鼓励学生从自身情况入手,更好、更有效地对市场形势进行判断,鼓励学生了解市场就业动向,获取更多的就业资讯,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位置,从而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2
1、组织力量收集、编写案例库
在采用高校就业指导基础教材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兴趣,我们的课程在备课时往往需要大量事例、视频、小实验等等,但是有时个人从网络等媒体参考的材料在实际运用的时候缺乏科学依据,并不能充分解释或说明问题。我们能否集中力量收集或者编写用于此门课程辅助教学的有效的案例库,并定时增添和更新,给所有上此门课程的老师下载参考,而不是大家都要去找,做重复工作,不仅可以节约宝贵的时间,而且让课程更科学和规范。
2、请企业家进课堂
在给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时候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经验和经历,而我们的老师绝大部分在职业规划上是缺乏经验的,那么我们建议邀请企业家或者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参与到学生的课堂中,起码每个系一个学期有一堂课是企业家或者专业从业人员讲课。
3、增加大学规划内容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课效果比就业指导的效果差,首先是师资水平有限、还因为许多学生认为职业生涯离自己较远,连大度,更不能一对一地对学生的规划进行指导,就业指导课的内容由于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是每个人必须要了解的内容,所以相对效果比较好。由此可见,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近期实际需求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效果的一个方法,那么给学生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呢,我认为,给大一的学生开设大学规划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比较好的作法,因为学生上大学后,许多人并不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实践。那么开设大学规划的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优点、和未来的目标,指导每位学生把大学四年的具体到每年、每学期、甚至每个月的规划做出来,让学生有长、中、短期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实际行动和努力,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减少无所事事、打游戏、睡懒觉的状况出现,养成学习有规划、发展有目标的理念和氛围。
4、自编教材
基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在探讨,如果我们能够自编教材,编写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需求的符合南国商学院实际情况的教材,把大学规划课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必修,引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把南国商学院成功规划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的案例、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等等编写进教材中,这样我们的师资也不会存在很大问题,不管是专业老师还是辅导员都可以胜任这样的教学,因为,大学经历是每个老师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可以借鉴。因为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学生会更加感兴趣和更有收获。只要合理、科学地规划大学生活和学习,那么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5、构建1+1+1的课程体系
我们以东方语言文化系作为观测点,有计划地开展毕业班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和企业见习、实习的活动,通过比对学生的就业结果,我们发现,有计划地参加了企业实习的同学,特别是日企、韩企和和外企实习的同学,在就业的时候就业质量高、工资待遇好,职业发展前景较好。因此,如能建构课堂教学+企业见习实习+企业家课堂的课程设置并按计划实行,将对我们学院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质量产生促进和提升。
二、师资队伍的建设的改革
我们目前最大的困惑是:我们无法教给别人我们不懂的东西。就业指导课程在我院来说是一门教新的课程,而且没有专职和专业的师资,基本都是由辅导员老师担任,由于辅导员老师本身任务较多、较重,并且部分老师由于专业背景的原因,在课程专业化方面是存在困难和困惑的。针对这种情况,项目组得出以下的设想和建议:
1、评估、筛选、培养师资队伍
对我院现有的担任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师进行评估和筛选,选出有一定经验、上课效果良好的老师进行进一步的培训,送出去进行系统的学习,建议减少这部分老师的其他工作量,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上面来。
2、师资队伍建设要走出去、请进来
我们要向有经验的兄弟院校学习,包括听课、经验交流。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领域的专家请进来举办讲座,讲示范课。
3、我院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
篇3
1高校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所具有的重要性
1.1增加学生就业砝码
高校辅导员通过职位的便利以及新媒体手段,能够随时了解学校就业详细指导方针,主动探索并且构建结合社会实践以及学生专业的相应管理体制或者是社会实践机制,按照就业目标合理安排学生进入相关单位开展实践活动,从而使其接受就业培训以及就业锻炼。此外,辅导员还能够邀请招聘单位进入学校模拟招聘,并且组织学生开展应聘演习,使其掌握应聘技巧,增加学生就业砝码。
1.2提升学生就业所具有的对口性
辅导员可以在日常教学以及团体活动过程中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学生情况、生活背景以及综合素质,全面了解学生目标规划、性格和对未来的理想,从而明确学生就业意向以及就业能力,然后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就业方案,提高学生就业所具有的针对性,将其就业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
1.3强化学生就业信心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辅导员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既能够交流思想,又能够像朋友一样相处并且提出建议。通常情况下,高校毕业生面对就业选择的时候会有各种问题,例如,就业地理位置、专业有没有对口、家庭就业期望以及发展前景等。这个时候,辅导员应该正确开导学生并且进行帮助其进行理性分析,给出合理就业建议[2]。因为学生非常信任辅导员,所以显著强化了学生就业方面的信心。
2新媒体环境下高效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的有效手段
2.1利用多元化沟通工具或者是沟通方式深入了解毕业生
辅导员需要和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并且用心交流。现阶段,新媒体的产生给辅导员以及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提供了各种渠道。通常虚拟空间比较容易使人完全放松自己,真诚地和别人交流,例如微博、qq、微信等现代化沟通渠道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缩短师生心理距离,促进辅导员深入了解毕业生,从而为毕业生就业给予针对性比较强的指导。
2.2获取最新信息,有效预见就业形势
依据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可知,会有很多用人单位进入高校招聘优秀毕业生,可毕业生一般对这些大型招聘都没有兴趣,所以产生了用人单位无法招到人,毕业生无法找到满意工作的现象。学生求职择业是否顺利,既和自身综合素质、专业以及学历相关,又和其所获取的信息有着紧密的联系[3]。特别对于汽车专科学校学生来说,如果不能获取最新就业信息,就会对其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而新媒体所具有的主要特点就包括即时性,不同媒介传播范围非常广,并且更新速度也很快,从而给辅导员了解新的就业信息以及各企业用人动态带来了一条有效途径。通过了解这些信息,辅导员可以指导学生合理制作自己的简历,提高简历内容所具有的针对性、实时性以及目标性,使学生明确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公司,确定简历投递目标,从而为毕业生通过面试带来一定的保障。此外,辅导员应该构建合理信息流动、验证以及发送机制,及时掌握社会用人动态,并且迅速这些就业信息,保证就业指导信息传播足够畅通。
2.3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制定长远就业目标
辅导员需要结合新媒体具体发展形态,有效指导学生通过新媒体技术合理规划未来的职业。辅导员最好在学生刚进入校园的时候,就引导其利用新媒体手段,结合个人喜好和主要发展目标,对学业以及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同时撰写职业生涯详细规划书,将毕业后的就业置于对自身的规划里面,这对改善就业质量以及提升就业满意度非常有利。辅导员需要引导学生测定、分析并且总结自身条件,让其合理评价自我,采取新媒体技术,应用各类信息以及有效获取途径,掌握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或者是素质能力提出的要求,正确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不足、兴趣、实际能力、职业倾向或者是特长等合理规划自己以后的职业目标。
3结束语
篇4
a.保障有力,包括组织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投入到位、场地到位,构建了以专业(教研室)为主体的“学校—学院—教研室—班级—学生”就业工作网络;b.服务给力,包括建立了企业精英信息库、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学生“反客为主”设摊位展才艺招来用人单位;c.帮扶得力;d.跟踪加力,采取电话寻访、实地采访等方式开展毕业生跟踪。其二、以就业指导课为主阵地,开展全方位、全程化学生职业辅导。a.就业指导课程化。开设必修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引进职业测评软件免费为学生进行职业测评,编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手册》配套使用;b.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专家化;c.就业指导合作化、国际化。一是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将产业、企业、就业进行统筹;二是结合专业优势及学校特色,利用多种合作培养模式协议培养国际化人才;d.就业研究本校化。
2实践思考: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2.1形成共识,建立和谐的就业指导观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如果仅凭就业指导部门的努力,是无法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的全部问题,还需要上至学校,下到学院、从教师,专业设置,实习实训,就业政策等多部门,多方面的联动。只有学校个部门齐抓共管才能为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学生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必须把就业工作当成是学校中每个部门,每个老师的工作,全员参与。通过广东高职院校的实践可以看出,承担就业指导课程的不仅有专职从事就业指导课的教师,还有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以及专业领域内的成功人士。只有全员参与,才能使就业指导工作与人才培养过程紧密结合。
2.2强化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就业指导工作主线
广东高校的实践证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在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过程中,应自觉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就业指导工作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主阵地,只有不断强化就业指导课,建立与人才培养过程相辅相成的全程化就业工作指导体系,才能确保就业指导工作取得实效。就目前高职院校而言,就业指导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的5个学期都有安排,讲授内容主要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结合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来授课。适合学生不同年级不同特点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确保了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在一个明确的框架内全程化运行。
2.3建立以专业为核心的就业指导网络
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还必须依托以专业为核心的就业指导网络。首先,不同专业有不同特点,其就业能力要求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业指导网络必须依托专业来搭建。其次,应当根据学校的特点研究本校的专业培养与具有同样专业的院校在同一专业培养上的不同,在研究的基础上寻找本校学生在社会竞争中的位置。没有特色的专业教育是失败的专业教育。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应当有不同的专业特色,因此就业指导网络必须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以专业为核心。最重要的是,以专业为核心构建就业指导网络,可以最大限度的动员专业课老师参与就业指导,有效地将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形成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格局,实现就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渗透。
2.4建立就业反馈机制
就业指导不是盲目的,它必须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就业反馈机制可以使全程化的就业工作指导体系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一,在机构设置上。建议建立以校友会为指导,统筹相关资源,涵盖就业部门、教学处、学工处、档案部门和各学院专兼职人员参与,专人负责的毕业生就业反馈管理工作,使用统一方案,指导各院系及相关部门开展具体分析,对反馈信息汇总,反馈给相关的只能部门。第二,在人员配置上。负责该项工作的专兼职管理人员,既要熟悉反馈工作,又要善于求得学校各部门及各院系的全力合作,这就要求各部门和各院系要选派责任心强、善于沟通协调的人员从事这项工作。第三,在组织落实上。还要做好毕业生反馈员的聘任和动员上,充分说明信息反馈工作的意义、作用、目的、内容、方式方法、要求、时间间隔等,赢得毕业校友的高度重视。只有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和组织落实上做深做细,才能使就业反馈机制科学、合理。
2.5加强对个体的关注,实现个性就业指导
篇5
关键词:国内外高校;就业指导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到大众化这一目标进行转换,各大高校连年扩招,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增长缓慢。根据这一情况,就业指导课程已经被列入高等教育改革方案,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根据自身特点寻求合适的工作岗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和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存在失衡的状态。
一、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创新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是分析就业政策、解读就业流程、收集和整理就业信息、提升求职技能、维护就业权益和职场适应等内容,主要针对学生开展一般性的日常指导服务,针对学生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开展的指导服务则少之又少。其次,在授课内容中,只是高校教师的单纯讲授,很少有用人单位到高校进行宣讲,使学生明白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此外,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在大三或大四阶段开展,无法对学生的大学阶段进行全程追踪,其成效也缺乏实践效果的检验。
(二) 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
教育部要求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和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应该不低于1:500,然而,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配备人员严重匮乏,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只能完成常规性的任务,比如大班授课、年级大会等,不能为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此外,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是最为熟悉学生具体情况的群体,然而其常常被局限于日常琐碎性的工作,无法进行职业化的系统培训和对就业指导进行专业化的研究,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发展成为提升就业指导水平发展的难题之一。
(三) 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工作流于形式
就目前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其大多设置在高年级,其认为在学生就业前进行突击式的教育就可以达到指导的目的却忽略了对于学生从低年级开始的全程就业规划。其次,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主体大多为高校辅导员,其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未来的从业方向不是完全清楚,只是为学生讲授就业的政策、形式以及应试技巧方面的内容,忽略了对于学生专业和职业统一规划的指导。最后,学生对于就业指导并不重视,认为这课程的设置仅仅是为了“凑足学分”,实际上,缺乏实践的就业指导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鸡肋”。
二、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概况――以美国和日本为例
(一)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机构
美国和日本的高校就业指导人机构做法相对比较成熟。美国的高校都会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学校的常设机构,一般是由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直接负责。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也应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经费来源于学生经费、社会捐赠和对学生的有偿服务。充足的经费支持使得美国高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得以有序开展。
日本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分为职安依存、两者协力和学校主导三种类型。除个别学校外,日本高校大部分为学校主导型。公立大学大多是在院系中设立就业指导机构,私立大学则大多是在校级设立就业指导机构。
(二)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职能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职能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情况,具备一定的求职技巧,了解社会需求的信息,以便能够成功就业。其具体做法是通过职业咨询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通过就业咨询帮助学生确定目标,锁定生活和就业范围;就业安置帮助学生在就业前扮演好受雇人的角色,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日本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职能则是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用人单位信息、向学生讲授择业技巧、面向学生进行就业咨询等,主要是通过种种方式帮助学生找到满意的用人单位,最终以就业率来衡量学生的就业情况。
(三)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模式
国外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是以对学生在校四年成长甚至是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为核心。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不仅为高年级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还要为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其为学生讲授求职技巧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学生要通过对自身的分析,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明确和制定求职的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此外还要求学生重视职业生涯的管理,引导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对自我进行适时地评价,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最后要求学生正确处理自身的职业生涯危机,确保学生在求职中具有稳定的心理,帮助学生分析和预测职业的发展前景。
日本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是以服务为核心的,其通过制作、提供用人信息和资料、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讲座以及进行就业咨询等形式帮助、指导学生就业。在提供用人信息和资料方面,日本的高校通常是将就业工作的日程安排、就业求助方式、就业协议签署流程等信息通过纸质的方式传达给每一个学生。此外,日本的大学还设立了就业信息资料室,在这里,学生可以查阅到历届学生的就业情况、就业去向、就业理想的学生撰写的求职心得以及各大企业的用人情况等内容。在就业指导讲座方面,日本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通常在学生大三年级的下半学期开设毕业生就业流程、就业心理准备、公务员考试、女生就业、留学等相关讲座,以便对不同求职类型的学生进行指导。在就业咨询方面,其通常是设有完善的就业咨询室,接待学生的团体咨询和个体咨询,在咨询室内,还常常邀请企业对学生进行面试模拟和就业模拟等相关的指导,为学生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国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一) 创新学生就业指导的方式,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
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学生的就业从等待安置到自主择业,因此,高校也应由“帮助学生就业”转变为“指导学生就业”,对于就业指导的内容,高校也应创新,通过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就业市场以保证学生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和畅通化。同时,采用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时时传递就业信息,为学生就业服务。
(二) 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
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四年,在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制订不同的培养方式。即可以在低年级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理想,确定职业目标。在高年级中进行职业分析和人才需求分析,进行模式面试和职场模拟训练,为步入职场做好心理准备,进行就业流程和就业政策的宣讲,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导学生就业。
(三) 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就业指导教师的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影响着就业指导的效果,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将就业指导定义为教育工作而不是行政事务性的工作。就目前来看,我国就业指导的教师通常都是由辅导员和行政人员担任,专业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而且人员队伍流动性强,导致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未来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应该在教师的专业能力上下功夫还要保证其队伍的稳定性,争取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具备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和管理学相关知识,懂得面试和就业技巧,掌握一定的企业资源,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给予学生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就业指导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在市场就业的格局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实行自主择业,这一方面给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领域,另一方面也使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中职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缺少相关就业指导,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脱节,出现学生学习的专业与就业岗位不对口现象,例如:学汽车维修和会计专业的也到富士康流水线上工作,针对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必须探索新的中职学校就业指导方式。
一、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当前,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期。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不能满足中职学校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不能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中专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
1.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表面化
这里说的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表面化,一方面是指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形式上的表面化,一方面是指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上的表面化。形式上的表面化是指,当前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还是以《中职生就业指导》课程为主展开的,所讲述的内容以书本上的内容为主,对中职学生理论性就业指导。内容上的形式化是指,当前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仍以劳务中介进行的,所涉及到的内容仅仅限于当前就业政策、就业规章制度、就业表格填写等一般程度上。而对于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判断、工作选择技巧,选择能力等实质性的方面很少涉及。在这个意义上,针对中职学生的择业意识没有被培养起来,就业指导工作的功能被弱化了。
2.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程度低
当前,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仅限于“灌输”式的工作方式,中职学校进行就业指导大多都是通过学校的信息栏张贴就业信息,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进行就业形势报告等形式进行就业指导。这样的形式往往忽视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前瞻性和对接性,不能很好地将用人单位的信息与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有的中职学校开办了就业指导网站,但其中的就业信息较为匮乏,且没有进行及时更新,这就导致了中职学校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与就业信息动态。在就业信息的上,很多中职学校没有对就业信息进行分类,很多就业信息的累加导致学生不方便查找与自己有关的就业信息,这就使得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失去了其指导意义。
3.就业指导机构职能混乱
目前,中职学校设立了相关的就业指导机构,用于指导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这些就业指导机构名目众多,职能混乱,不能很好地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当前的中职学校中,教务科、实习实训科、就业指导中心、招生就业办公室、就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就业指导机构五花八门,但这些机构把绝大多数时间和经历都用于应付日常业务,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上。而且这些机构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是以宣传为主,宣传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单位,而没有形成一个供学生长期咨询的就业平台,这些都造成了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很好开展。
4.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很多中职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很多课程在设置上体现出不合理性。中职学校开展的课程有《职业生涯规划》和《中职生就业指导》,有的学校只发书不讲,有的学校就根本不开设《中职生就业指导》,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忽视。很多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性,不能跟上时展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教学效果比较单一。甚至很多中职学校没有就业指导课程的统一大纲,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没有统一标准。还有很多中职学校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对就业指导相关问题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在讲述内容上缺乏条理性和科学性。还有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仅仅限于以毕业生为导向,并没有对普通在校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都导致了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研究
针对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将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当成一个系统的工程来抓,加强对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规划中职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大纲,统一中职学校就业指导标准。
1.转变就业教育观念
中职学校要切实把就业指导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将就业指导工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给学生们树立一种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将以前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转变为服务型教学理念。在平日的教学中,中职学校就应该有计划地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实现教育过程的计划性、长效型与教学对象全员性的统一。将社会责任教学、服务性教学等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实现教学和就业的长效动态平衡。
2.建立并完善专业的就业指导师资力量
针对当前中职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人员的就业指导业务素质较低等特点,中职学校应该下大力气建立并完善一支具备专业素质的高水平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相关的就业指导人员除了具备相关的就业指导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就业指导工作经验。中职学校还应该定期进行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及考核,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实践经验。同时,将就业指导工作的责任划分到个人身上,使得就业指导教师能够将就业指导工作当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看待,这样就提高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对就业指导业务的重视程度。
3.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主要是相关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信息,学生通过传播渠道接受相关信息。这种单线式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需要。基于此点,中职学校应该建立一份学生就业指导档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再投放相关信息,这样就能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从而改善学生的就业条件。中职学校还应该与相关单位签订协定,达成战略意向,有目标、有方向的为相关单位输送人才。构建一个学校与工作或实习单位对接的战略框架,这样既提升了中职学校人才的利用率和就业率,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4.完善就业指导教学大纲
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寓于教学大纲与课程教学中,中职学校在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课程时,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就业指导渗透到其中,以期实现就业指导教学化。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详细阐述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中职学校应该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分学科、分年级,根据不同阶段中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进行设置。
将就业指导与教学大纲结合的同时,中职学校还应该将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这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自我认知、职业取向定位。
5.建立一套就业信息系统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仅靠传统方式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宣传及信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择业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校应该建立一套科学而完善的就业指导信息系统,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性格对学生进行分类,以此为平台有针对性地就业信息,这样就避免了以前的信息效果差的缺点,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郭强. 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华章,2011
[2] 郭旭娟. 构建中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就业指导,2010
[3] 潘彦维,许建民. 科学构建中专就业指导内容[J].职业指导,2001
[4] 涂谦,沈鹏飞. 中职就业指导课创新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篇7
关键词:就业指导;大一学生;需求;调研;应用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大众、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高度关注,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发展负有毋庸置疑的重要责任。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涵已不是简单的指导大学生获得一份工作,而是关注个体长远发展、自我价值实现,包含大学生生涯辅导、职业选择、就业准备、就业安置和职后跟踪等多方面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1】
按照舒伯提出的生涯概念,大学处于人生探索的重要阶段。与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生涯发展启蒙教育,研究表明,超过七成的大学生在大一阶段对专业前景、大学发展及职业目标等有诸多迷茫。实践表明,大学一年级往往就是大学生群体和个体发展产生分化的开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更好度过大学、顺利就业显得尤为重要。【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启示我们,从需求出发,能更好激发潜能,更有效开展工作。大一学生关注哪些就业指导问题、他们的职业发展困惑是什么、他们希望得到哪些人的指导、希望通过哪些途径获得指导等等,对这些问题的了解直接关系到工作的针对性,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调研情况
为了解2012级大一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笔者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在全校2012级大一学生中随机抽取了750名学生,了解大一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分析大一学生就业指导需求呈现的特点。问卷设计基于文献综述、专家访谈、兄弟高校和本校实践综合构建,主要分为就业指导相关困惑、希望寻求指导的对象、教学资源需求形式和获取途径、讲座专题需求、活动需求等五个方面。问卷中有关程度和效果评价采用的是5点李克特量表,计算均值时,对每个回答给一个分数,如从非常多(好)到非常少(不好)的有利项目分别为5、4、3、2、1分,不利项目分别为1、2、3、4、5分。最终回收有效问卷711份,运用SPA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一)相关困惑和讲座专题需求
1.就业发展困惑。近五成大一学生(47.74%)认为,“无法确定自己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是自己最主要困惑。其次是不大了解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业(37.85%)、自我认知模糊(37.77%)及不太了解自己所期望从事的职业及素质要求(35.59%)。近三成比例的学生对宏观就业形势认识不清(31.64%)和对自己专业发展前景认识不清(29.94%)。
2.讲座专题需求。本专业就业前景分析(48.70%)、女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39.90%)和知名企业选才标准介绍(32.80%)是大一学生最希望参加的前三个专题。相当比例的学生还选择了其他涉及方面广泛的就业创业专题。
(二)求助对象需求
1.最想求助谁。“你最想向谁寻求解决职业发展与就业困惑(前三位)”的问题选项设置主要是学生身边日常容易接触到的人员,排在前三位是父母(41.08%)、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39.60%)、班主任(34.56%),学院专业老师(32.81%)、辅导员(31.44%)需求也较高。
2.最需求助谁。“你认为自己最需要得到下列哪些人员在生涯规划与就业发展上的指导(前三位)”问题选项设置
3.主要是具备的专业化指导能力和掌握信息层面差异化群体。结果前三位为学校专门职业生涯规划专家(43.3%)、专业老师(37.1%)、辅导员(31.3%),班主任、社会各界成功人士、校友、学长等也出现在求助对象需求中。
(三)资源形式与获取途径需求
问及“你最需要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资源是”,“有关生涯规划和发展的专家、老师咨询”需要度最高(58.50%),职场人物现身说法(47.52%)和职场人物案例(41.22%)需求度依次。在获取途径选择上,个体咨询和辅导(58.50%)、各类讲座(48.23%)和课程需求(36.40%)排在前三位。
(四)实践活动需求
1.参加实践活动情况及未参加原因。就业创业相关活动包括相关专题讲座、生涯规划或创业计划类比赛、企业参观实习等。参加活动情况的均值为3.31,处于略高于“参加一些”的水平。学生对于未参加活动的原因反馈,前三位是“没有接到过相关活动信息”、“活动前我不了解、宣传不到位”和“活动资源少、参加机会少”。
2.参加过的相关实践活动形式。选择专题讲座比例最高(46.18%),竞赛和职场人物访谈随后,但差距较大,学生参加活动形式以讲座为主,其他形式较少。
三、结果分析
从调研结果来看,我校2012级大一学生对就业指导需求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学生希望获得不同求助对象指导和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也参加了一些相关实践活动。但是,调研也反映出大一学生普遍对长期目标认识模糊,对专业前景、职业世界了解较少,针对大一学生的相关实践指导活动资源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长期发展目标模糊是大一学生首要困惑
调研反映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实,即我国高校大一学生从小处于应试教育环境,大多严重缺乏对职业的了解,对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停留于想象,走进大学后对发展方向的选择感到困惑。国内外很多调研也都表明,不仅是大一学生,大学生整体缺乏清晰长远的职业目标【2,3】。因此,长期发展目标模糊既是大一学生的共性问题,也是大学生的共性问题,更是就业指导的关键和难点问题。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前移重心、从大一开始。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对于长期目标的清晰不是一蹴而就的,指望学生通过大一阶段的几节规划课程、几次专题讲座就能清晰职业发展目标是不切实际的。要高度重视全程化、多路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整体建设,帮助学生逐步厘清方向、确立目标、发展自我。
2、大一学生迫切需要专业多元师资的指导
从调研结果来看,大一学生认为自己最需要的指导对象包含学校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专业老师、辅导员以及社会各界成功人士、校友等;学生最想求教的对象包含父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班主任以及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等,结果都反映了学生对专业化和多元化师资的需求。实际上,从当前国内、外众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践和现实要求来看,无论是开展个体咨询、课程教学还是开办讲座、团体辅导,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全面推进迫切需要专业化、多元化师资,这也是近年各级主管部门加大各类专业培训的重要原因。
四、应用建议
面对大一学生对就业指导需求呈现的特点,学校应站在推进整个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的高度,从工作内容、实施途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提升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满足学生需求,提升工作质量。
1、推进实施分阶段、有重点的模块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国内外高校对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步达成共识【4】。当下应结合学校特色,改革推进分阶段、有重点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在于,融合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高度重视学生参与、体验,结合需求实际,分学期、有重点推进教学。其中,大一阶段重点开展以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为核心的教学。需要关注的是,西方具有代表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凸显自我认知的重要性,笔者结合调研和我国当下毕业生就业市场实际,强调学生对职业世界探索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发掘职业探索丰富路径,尽早了解现实职业世界,逐步厘清目标、发展自我。
2、建设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体系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校应加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5】。专职队伍应包含校级职能部门指导专家和学院专职教师,兼职队伍应包含校内专家导师、校友导师、社会导师、朋辈导师等多元构成。专职队伍建设上要朝向专业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选聘学科专业相近人员,研究分析专业化师资的胜任素质,进行专业化培养培训,加快评价考核制度建设等。
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教育与管理研究课题资助项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模块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X20120106)
参考文献:
[1]郭西平.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硕士论文[D]江苏:扬州大学。2010.5:14-15.
[2]洪何露,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2):45-50.
[3]任占忠.中国特色就业指导理论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6):5.
篇8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辅导员作为就业工作体系中最基层的环节,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文在论述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推动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重要作用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已经形成。这一新机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的同时,也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毕业生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等方面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给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带来了更多更新的挑战。而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日常事务管理)、服务(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为一身的高校辅导员作为就业工作中最基层的环节,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优势和推动作用
(一)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角色优势
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业务定位主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辅导咨询(服务)。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辅导员成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与学生朝夕相处,掌握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这样辅导员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理,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实现顺利就业,提高了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的工作优势
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肩负着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任。在就业工作中,辅导员具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优势,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教育,对调整学生就业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学生管理和就业指导相结合的工作优势
顺利就业是学生大学生涯的关键一步,也是大学生密切关注的敏感话题。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能有效将学生日常管理和就业指导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日常教育管理中,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就业指导实效性。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制约因素
(一)辅导员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较低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这就要求就业指导人员通晓就业政策、接受专业培训。但目前辅导员中很多缺乏相关知识,缺少实践经验和专业就业指导培训,在对就业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素质上不能很好胜任就业指导工作。
(二)辅导员就业经验和阅历较浅
现实中,辅导员多凭借自身有限的择业实践进行就业指导,未从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上进行根本性改变,面对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就业工作的要求。 (三)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
不少高校对辅导员工作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在班级管理、辅导服务、待遇上存在轻视,甚至出现频繁更换辅导员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时效性。
三、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重要作用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辅导员就业指导专业素质
辅导员要对就业工作的严峻性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不断学习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咨询学等知识,提升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准确把握、正确分析、科学判断就业趋势、就业政策,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研究,提升工作层次,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在工作理念、思路、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应变化,不断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以学生为本,增强就业指导针对性
1。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切入点和支柱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往往片面追求待遇、期望值居高不下、匆比择业、盲口跟风,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和“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在其思想中逐步模糊淡化。这就迫切要求辅导员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就业工作的切入点和支柱,加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眼前和长远、困难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人与环境的关系,转变择业观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针对学生不同群体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辅导员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就业指导方案,分类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给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大空间。“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素质,帮助他们不断调试心理,调整目标,使学生理性全面地认识自我,减少择业的盲目性,做到合理而充分地择业。
(三)以市场为就业导向,做好企业调研工作
篇9
【论文摘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和掌握医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准备和实践中的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就业指导服务的要求。在结合当前工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建设性的、可操作性的建议。
随着当前医学生毕业人数的急速增长,医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日渐严峻。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特此对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
1基本情况
调查于2009年6月进行,共发放问卷150份,有效回收问卷140份,有效回收率为93.3%,发放对象为我校儿科学院2009年毕业生。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如表1所示。
2结果
本次主要针对就业意向、就业准备和实践以及就业指导服务三方面展开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就业意向
就业意向是毕业生在正确认识自身现状的基础上,对毕业后是否就业及如何就业的安排和打算。
如表2所示,67.1%的被调查者希望毕业后从事单纯的临床工作,相比仅有25.7%的被调查者选择临床、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工作。医教研结合的岗位一般都在医科院校的附属医院,一方面进这类医院的门槛比较高,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是“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工作强度和压力大,竞争更加激烈,也使部分医学毕业生做出其他选择。
医院是医学生的主体就业单位。在医院层次和类别的选择上,分别有43.6%和29.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综合性和儿童专科三甲医院,三甲医院在医疗设备 和业务能力培养方面较一般的医院更有优势,因此这类医院能更多地得到毕业生的青睐。同时,选择综合性医院比选择专科医院比例要明显增高,其原因可能在于儿 童专科医院在数量和人事编制上明显少于综合性医院,因此选择综合性医院相对而言有更大的就业机会。
在地区的选择时,分别有62.9%的医学生首先考虑“地区的工资待遇”和“个人发展机会”,另外有27.9%的人考虑“有良好的人才政策”,这与魏有兴等llJ的调查结果相似。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奋斗在前、享受在后,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已经比较理性和成熟。
2.2就业准备和实践
了解大学生在就业准备和实践过程中的想法和遇到的问题,能够更好地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并且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
如表3所示,尽管占64.9%的大学生开始就业准备是从毕业前1年之后开始的,但仍有高达35.1%的被调查者是从这之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就业,这反映出 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迫使很多低年级学生不得不“先下手为强”。在花费预算上,64.3%的大学生的求职花费预算控制在 1000元以下,这个水平应该来说是比较合理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就业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其中位列前三的分别是网上投简历(57.9%)、校园招聘会(44.3%)和父母亲戚介绍(39.0%)。网上投简历有着快捷、经济、方便的优点,深得毕业生的青睐。招聘会和依靠家庭关系介绍作为传统的就业模式,仍然在求职方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学校应该更多地将招聘会引进校园,特别是一些专场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3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一个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关系到大学生人才未来潜能的开发和利用,理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相关调查问题如表4所示,在各大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开始于毕业当年,但调查发现有35.1%的被调查者认为就业指导工作至少应提前毕业两年开始,这说明了大学生急于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国家及学校的就业政策及相关就业信息的迫切心愿。
在大学生最希望了解的就业指导内容时,发现获取有效的信息渠道和讲授面试技巧是大学生最希望获取的指导内容,同时在就业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心理素质 差,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调查发现33.6%的大学生希望能够得到心理辅导,这也应该引起就业指导相关部门的重视。
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专 门的部门和工作人员组织实施,在我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承担了这一工作。在调查学生工作办公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时,被调查者依次选择了提供就业信 息,组织有效的招聘活动,提供求职技巧和策略及求职心理辅导。这充分肯定了学生工作办公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学生工作办公室作为和学生联系最为紧密 的行政单位,很好地协调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关系。在整个求职过程中,给予了毕业生应有的就业指导和信息采集、分发工作。
3建议和思考
以上结果及分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仍然可以从中对医学生的就业观念和现状有一定的启示。再结合我们自身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提出如下建议:
3.1加强教育,引导医学生向基层就业
就业观念落后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医学生的就业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大部分的毕业生最希望从事的还是临床工作,并且首选三甲医院。 随着当前大医院人才日益集中,进入的门槛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医院就业困难是越来越大。现在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基层医院的扶持会日渐加大, 基层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响应国家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号召,学校要鼓励医学生转变观念,到基层就业,可采取宣传基层就业典型、到基层医疗单 位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医学生了解和适应基层环境。要让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同时要让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先到基层就业,后期通过自己 的努力学习深造,可以通过二次或多次就业达成自己理想的就业。
3.2强调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性和全程性
在市场经济的 今天,大学生产的是要能被社会所认可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医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是治病救人,就需要更大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当前的就业指导丁 作,只是在大学临近毕业才开始,主要是为解决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燃眉之急”。但是,正确择业观的形成以及一个人的就业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 此,我们应该强调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性和全程性。从大一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学会适应环境;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要引导学生适时调整自 身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毕业生着重于实现角色转换,明确定位,为就业作具体的准备。总之,就业指导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让大学生在顺利完成 就业的同时,更要让他们有具备在未来岗位上做出成绩的潜能。
3.3建立长期有效的就业信息体系
篇10
一、中小企业现状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数量规模上与日俱增。2013年中国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已突破1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投资者人数达2163.5万人,从业人员达8907.9万人,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型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凸显。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完成了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创造的最终产品和附加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纳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接近50%。目前,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来源就是高校毕业生,他们能较好的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特别是一些食品加工企业、轻工企业、零售业等,它们是高校毕业生需求最多的行业。
近年来,就业问题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也纷纷出台了一些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政策,[2013]35号、国发[2012]14号和国发[2011]16号等文件中直接提到关系毕业生利益的政策:“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在专业技术职称、科研项目申请、科研成果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国家政府出台有益政策,旨在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到中小企业就业,缓解就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不积极的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有大量的岗位需求,国家也提供了许多积极的支持和帮扶政策,但很多高校毕业生还是不太愿意到中小企业就业。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大方面:
(一)企业方面的原因
1.企业政策制度不健全,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国家早已制订了一些如就业促进法、劳动法、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的特殊政策规定。但现实中的中小企业,有的制度还是形同虚设,制度不规范、工作时间不固定、激励制度不兑现、保障制度缺失等问题还是频频出现,使得高校毕业生感觉合法权益和利益得不到重视和保障,严重影响了毕业生对企业的信任,挫伤了毕业生到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2.企业管理方式落后,得不到毕业生认同。很多中小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存在单一,在使用人才方面存在短期行为,经常是只用人而不育人,导致很多员工没有归属感,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很多中小企业缺乏激励机制,在薪资待遇方面未能引入年薪制、入股等较先进的机制,使得员工感觉在中小企业得不到好的待遇和发展,工作再努力都无法得到企业的认可和真正的自我满足。这些都是导致高校毕业生顾虑的原因,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原因。
3.缺乏优秀企业文化,无法吸引毕业生。很多中小企业没有丰富的企业文化,最后难以形成对优秀人才的向心力与吸引力,致使员工对企业没有认同感,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就业渠道和信息不畅通。当前,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多是校园招聘会、学校和学院就业网、老师学长介绍等。但是很多信息在学校―学院―班级―毕业生的这个传递途径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就业信息在传递中的不及时、传递中断、传递不完全、不准确,这些均可能导致求职者错过招聘时间,或是拿到错误信息。同时,学校和学院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将有价值的就业信息传递给求职者,如接到中小企业的招聘简章后,没有通过认真考察筛选就进行,一些质量较低的岗位信息到达求职者手中,最后他们感到失望,之后的就业信息他们都不再关注。
2.就业指导不到位。学校和学院在很多时候不能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能帮助毕业正确寻找期待岗位,不能帮助毕业生对中小企业有准确的认识。因很多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都不是专业的,很多普遍缺乏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在进行就业指导时不进行跟踪帮扶,只是着眼于眼前,致使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欠佳。
3.学校专业结构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脱节。当前社会发展催生了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是,高校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能力培养明显落后于产业发展的步伐。学校学院不能及时培养出符合中小企业需要的人才,很多时候企业找不到针对性人才,找不到理论与实践能力都很强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这样一定程度上使得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阻碍,丧失信心。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
1.自身认识不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好高骛远,理想与现实脱节。很多时候他们不能将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融入到选择职业中,很多时候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总是一味的想着读了大学就应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工作,马上就应该有一份体面、待遇丰厚且固定工作,就应该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和抱负。中小企业机遇、待遇不如大企业好,会影响自己的发展前途,所以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
2.就业观念固化、传统。毕业生择业时容易受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大环境、家庭、朋友的影响都比较大。“上大学,捧铁饭碗,求稳定收入”的传统观念对毕业生影响根深蒂固;家长“别人家的孩子能进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我们的也要进”的思想对孩子的偏激教育和影响;毕业生的盲从、攀比、固执等心理作怪,好高骛远、三心二意的态度等极大地浪费就业需求岗位信息。总言之,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多方的就业观念都表现出横竖看不起中小企业,就是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
3.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很多高校毕业生有一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但很多却没有就业目标,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只是一味固执的认为中小企业不好,因此很容易忽略中小企业的邀请。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建议
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已成为一个大趋势,是促进全社会就业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好方法。这个好方法也可以说成是一条光明大道,但是再好的大道也还是会有荆棘,大家只有消除荆棘障碍,才能走的更远。
(一)给予企业方面的建议
1.制定人性化的规章制度。通过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按时缴纳社会保障金,健全人才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为毕业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设计,适时的给予报酬上的激励和升迁的机会,增加毕业生对工作的热情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从政策制度层面上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吸引毕业生留在中小企业。
2.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中小企业要建立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树立良好形象,不断提高自身知名度,努力改变公众对中小企业的传统看法,从而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的加盟。
(二)给予学校方面的建议
1.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引导和指导。传统就业观念严重束缚了大学生的就业,改变就业观念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加强引导,除了要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还要做好毕业生接受自主创业、基层就业以及灵活就业的引导。在“名优”单位岗位紧张,中小企业急需高校毕业生的技术服务时,更应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为中小企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为高校毕业生与企业创造双赢机会。
2.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一方面应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学校就业指导人员要不断学习国家最新的就业政策法规,同时参加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培训课程,不断提高实战技能,更好的指导毕业生就业;同时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心理和需求,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更需要就业指导,需要什么样的就业指导,对症下药,事半功倍。二是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中小企业相关负责人到高校现身说法或是找已在中小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到高校进行沟通交流,消除认识误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为毕业生抉择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让学生亲临中小企业参观实习,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消除毕业生顾虑;邀请相关专家到校给毕业生进行面试技巧的讲解,劳动法律法规的咨询,帮助毕业生更好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间断的组织学生进行模拟面试,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通过切实可行的一些手段,真正的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真正的为毕业生服务。
3.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的培养方案注重理论学习,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相对较薄弱。但是,目前中小企业需要的是技术型和实践型人才,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发现所学专业知识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失去工作信心;同时,企业也感到大学生“眼高手低”,能说不会做。最终导致了毕业生和企业双方出现不必要的隔阂。因此,高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或是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适当的减少理论课程学习,增加实操课程的指导等方式来培养企业需要的毕业生,使其最后都能适应市场需要,在企业发光发热。
(三)给予学生方面建议
1.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高校毕业生一定要对自身进行客观、透彻的评价。首先,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品德等有一个综合客观评价;其次,对自己的兴趣进行认知,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喜欢这个工作,才能把岗位上的工作做好;再次,要发掘和运用好自己的特长,问问自己,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这个岗位上能否发挥自己的特长,能走多远。综合考虑,问问自己究竟能干什么,要干什么,能干好什么。通过准确评估自己的综合实力,知道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机会面前把握好时机,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