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机遇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发展机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发展机遇

篇1

与会专家认为,2010年全球经济形势将好于2009年,但支持2010年经济增长的因素尚有不明确性,风险依然存在。2010年我国信贷增速将有所放慢,但不会十分明显。建议宏观政策应该从单纯的保增长、保稳定向保增长、调结构的方向转变。海西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应利用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以及对台资源,努力寻找新的定位,把握新的机遇,以此获得新的发展,金融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海西地区经济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将呈“倒V”型走势 财政货币政策应适时调整

陆磊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一、未来一段时间国内经济增长将呈“倒V”型走势。一方面全球范围内政策的拉动作用正在衰减,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终将退出;另一方面外需的拉动力无法达到预期,2010年全球贸易将比2008年下降一成。拉动中国经济的两大动力双双乏力,2009年年底至2010年一季度经济将处于爬坡阶段,之后则将进入下降通道。

二,中期将会出现流动性拐点。从影响中国流动性的三大因素进行分析:一是经常账户顺差形成的基础货币的投放。人民币升值使得进口增长速度仍将超过出口,基础货币的投放不用担忧。二是热钱流入所形成的流动性过剩。基于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美元汇率会在未来一两个季度内触底反弹,热钱的流八不会构成持续,快速、不可遏制的趋势。三是银行体系贷款所形成的货币乘数的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因货币乘数的上升,或是信贷的大量投放所造成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将在明年一季度出现流动性峰值后得到解决,银行信贷也不会出现超常规增长。

三,政策应助力经济结构调整,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或应适时退出。政策应从单纯的保增长、保稳定转向保增长、调结构,以此积极应对结构层面的三个不利变化:一是重工业增加值高于轻工业增加值,产出增长主要受政策因素影响。二是今年上半年所实施的下乡政策,包括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等政策,实质上是以农补工和以乡补城的一种体现,然而通过农村居民消费来补贴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从消费函数的标准形式出发,更应提倡增加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特别是财产性收入的做法。三是在内需当中,消费需求非常稳定,而投资需求则呈爆发式增长,形成了较大的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将呈现出逐渐退出的趋势,我国4万亿投资之后所剩的中央及地方两级投资,在政策含义上没有持续的必要。在经济高涨的情况下,理性的、能反周期操作的政府应该适时调整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

四、2010年通货膨胀压力不大,人民币可适度升值。第一,应该用MO的增长率来衡量货币供应量,因为其他货币不具备支付和交易职能;第二,境内的产能堆积将导致进入CPI篮子当中的产品面临价格持续下调的压力。结合以上两个因素,明年的通胀将难以达到央行的临界点。人民币可适度升值。人民币汇率可适度升值。在2010年的经济情况下,不升值可能会引发更激烈的贸易摩擦或争端,在外汇市场上形成人民币相对美元汇率走高的状态,其益处较多。

调结构的良好时机将要到来

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一、政策应致力于调结构。在摆脱了2009年初通货紧缩压力,又无通货膨胀的压力的情况下,调结构的良好时机将要到来,政策可以在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等方面有所作为。考虑到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运行对经济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制度建设应该加快。因为目前房地产已经没有明显”往下坠”的趋势,应该积极考虑推进物业税的改革,这对于长期的政府行为改造,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配套金融的健康运行等都十分重要。

二,下乡政策是调动消费潜力的双赢政策。现有信息显示,作为现行政策的一部分,家电下乡,机动车下乡等政策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实际上从通盘鼓励消费的角度考虑,该政策是为了调动起原来在临界点以下的农村区域居民消费潜力。现在政策所给予的补贴为家电13%,机动车一辆最高为5000元,这些所调动起来的正是原来处于临界点之下的那部分消费潜力。具体数据显示,这块调动出来后的数量很大,几千亿的资金被释放出来。比如海尔等企业确实从中得到了好处,2009年开工量增加了37%。从直观的形式上来说,似乎是企业得了支持,而实质上是通过财政政策把公众的资金做了一个特殊处理,具体而言就是卖到农村的家电等同于被卖到国外去了,因为出口退税的环节退税率为13%,按照这个政策框架卖给农村居民这部分也是被退还了13%。所以很难简单地把这件事说成是谁单向地支持了谁,这样调动起了消费潜力,应该说是个双赢的局面。

三、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存在产权归属问题,对农民增收作用有限。我认为在集体所有的概念之下,产权将无法得到彻底地贯彻。有学者表示农村集体土地的形成是一个被集体的过程,事实上很难区分集体当中的个人是自愿还是被裹挟加入的,即使农村集体土地的形成不是所谓的被集体而是完全自愿的结果,土地所有权的问题也很难得到处理。因为集体中的人口是不断流动的,外流人口不可能带走一块在法理上应该归他所有的土地,同样流入人口也不可能使得土地有所增加。因此,在产权关系上所谓集体所有的土地将无法得到真正清晰的界定,很难区分哪些集体所有的±地是农用的,哪些是非农用的,因此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我们很难将其纳入统一市场运作,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小产权”的问题。因此,想单纯依靠集体所有的土地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做法是不可行的。

支持经济增长的因素尚不明确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仍将延续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一,2010年通胀压力不大,增长趋势可能先高后低。2010年全球经济走势并不乐观。很多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支持美国经济增长的五个最主要因素均难以持续。很多美国的大企业,包括各个行业,对政府政策充满疑虑。他们认为奥巴马对商界并不友好,很多投资计划只能推迟。以上方面将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长带来不小的影响。考虑到国内支持经济增长的因素,出口将有所改善,但前景不乐观;消费比较稳定,但很难完全开始加速:民间投资因素,目前有改善的迹象,但与政府政策有关。因此,经济持续增长存在不利因素。

二、支持2010年经济增长的因素尚不明确,风险依然存在。2010年经济增长最主的要风险来自外部,如美元汇率问题。过去一段时间美元持续疲软,这与金融危机风险相对平稳有关。储蓄的增加是目前美国所面对的最大的宏观经济波动变化,储

蓄增加相当于资本流入的减少,对美元汇率产生了周期性的贬值压力,但此趋势不可持续。这就会对人民币汇率政策带来较大的挑战。因为现在出口并不理想,汇率政策基本盯着美元政策,为了支持出口增长,人民币汇率进一步的改革被滞后,甚至有人认为如果通货膨胀问题不突出,汇率政策无需调整。但实际上机制问题胜于币值问题,我们现在就需要考虑,当美元真正开始反弹的时候,我们的政策才考虑如何应对,如何调整,就太晚了。

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仍将延续较长一段时间。此问题实质包含了两个小问题:财政政策刺激是否可以退出?财政政策刺激是否应该退出?关于是否可以退出的问题,2010年的形势比较特殊,年中政府可能会面对一个比较困难的选择。因为到那时,第一,国际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幅回落,这并非是指世界经济一定会再次出现衰退,而是指增长速度会大幅回落第二,如果没有政府的刺激政策,国内的经济增长可能难保8%的速度。如果这两个条件均成立,明年年中政府就需要对下一步的政策做出一个选择。离开了经济刺激政策,经济保持8%甚至9%的增长比较困难。

关于是否应该退出的问题。即使增长有可能保持较快的速度,从调结构的角度来看,我们也仍应该保持一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因为调结构同样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其实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我国一直主张实行紧货币、松财政的政策,当初之所以主张松财政是为了给经济结构转型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民生,建设社会福利体系、支持新产业的发展等提供帮助。因此财政政策刺激仍应该维持一段时间。

2010年宏观形势较为乐观信贷增速将有所放缓

连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2009年四季度GDP增长较快,2010年一季度、二季度同比将出现高点。对于全年的增长,9%以上甚至是10%左右GDP的增长是可能实现的。物价将逐步温和上涨,但也不排除在各种因素同时作用的情况下,出现短期内物价较快上涨的局面,2010年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较为乐观。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财政1.18万亿的刺激方案,明年还将继续投入,这将对201 0年的经济增长产生拉动作用。财政政策依然比较积极。

二是2010年信贷增速较今年将有所放缓,但是减量不会非常明显。首先,如果2010年信贷有大幅紧缩,经济势必承受不起:其次,2009年新开工项目的总量和去年相比要增长80%,2010年还会有一系列新建设项目推出:再次,2009年三季度到四季度民间的投资,房地产投资增速开始加快;最后,从国际市场来看,出口情况也有所改善。信贷2010年投放8万多亿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三是直接融资状况值得注意。其实,直接融资在最近几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企业债券及股票的发行,2009年明显超过去年。据估计,2010年直接融资将会达到2万亿以上,如果8万亿的信贷加上2万亿的直接融资规模,明年的融资规模相较今年不会减少太多。金融支持的力度依然较大。

从银行业角度来说,中国的金融以间接金融为主,银行业的状况关系到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不同于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本轮危机中银行业没有出现惜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目前银行业资金充足,经营状况明显改善。所以,2010年继续投放8万亿,无论从贷存比还是从资本充足的情况来看,都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在较好的市场条件下,只要能够从外部获得一定的融资补充资本,以此与内生资本相加,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四是资本流动状况将有所转变。对中国经济而言,加入世贸组织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05年,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对中国经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2005年之后的两年流动性非常充裕,大量资本流入、货币占款增加、外汇储备增加,实质是境外资本大规模流入。对发展中国家来讲,资本持续不断地增长、流入对推动经济增长是有好处的,但过度的流入会为货币政策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会产生推动经济走向过热的副作用。依据目前的情况,资本流动的状况明显减慢,但随着中国经济复苏状态的显现,以及现在增速的继续加快,资本流入也在加快。年底到2010年初,资本流入会进一步加快。奥巴马来华访问期间,人民币问题又将成为热点问题,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更将加速资本流入。从金融角度来讲,2010年的流动性将会比较宽松。如果资产价格上涨过快,物价上涨比较明显,那么收紧的货币政策将是逻辑上的必然。在经济开始回暖但还不够稳定的时候,不可能出现过于紧缩的货币政策。依据过去的经验,货币政策的初期收紧和调整是非常谨慎的,只有经济出现迅速下滑的时候,货币政策的放松才会在很短的时间中完成,且放松的力度较大。

五是汽车行业或将高速发展。2008年底,中国的汽车协会准备庆祝1000万辆的生产,到年底功亏一箦,没有成功。最近产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辆,年底可能还多一些。估计未来的汽车行业发展会比较快,可能三年左右产量会达到一年2000万辆。由此引发一个思考,发达国家在6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了两个重要支柱产业,一个是房地产,即建筑业:一个是汽车行业,汽车行业拉动了许多行业。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汽车行业可能会有高速发展。为了使将来汽车行业能获得稳定,高速的增长,也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条件使用汽车,高速公路的收费应该要受到限制,相关的法律应出台,以此为将来汽车行业进一步发展以及出行成本的降低创造条件。

海西地区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展望

张涛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

一、2010年经济金融形势的总体判断。第一,外需会增长但较缓慢,很难恢复至2008年前的水平。内需则应注重政府及民间两个方面,包括政府的投资需求以及民间投资需求的变化;政府采购、消费以及民间消费的变化。第二,依据今年的情况,货币投放量与投资需求及新开工项目的增加数量密切相关,2010年可以借此加以预测。第三,民间投资的增长问题。明年在推出保增长,调结构政策的同时,需密切关注民间资本的信心和支持反馈情况,是否能够适应,这主要取决于中小企业能不能产生自发的,可持续的动力。

二,金融业在支持海西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第一,根据可统计的数据,如银行信贷资金占比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占比并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注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第二,中小企业的贷款获得量是否一定要与其产出或者就业成正比的问题也值得思考。据统计,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大,即使扣除一部分按照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划归为小企业的政府企业所占有的部分,今年的增长率也超过25%,高于历史平均水平10%以上。相较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今年福建省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比较高,海西地区的中小企业获得的支持力度更大。企业业主调查的结果也证实了以上观点,海西地区的企业业主在人员就业上感觉到了较大的压力,相反,在资金方面感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弱。

三,2010年金融业应根据海西地区经济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海西地区经济有一定的外向度,但程度不及珠三角地区。海西地区的经济状况除了具备跟宏观大势相一致的表现外,还具有比较鲜明的特点。如地理位置独特,介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区域之间,又如海峡两岸互动的主题。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区域各自提出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已部分落实,目前,两大地区正向着销售,售后服务或者产品研发的方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海西地区介于中国两大经济区之间,在两大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寻找新的定位,把握新的机遇。把握住这个环节,把握住这次机会,经济成长的根基才能够稳固,经济才能够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才能更为合理。金融部门能做到并且已经在做的就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与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等。

控制金融风险首推建立金融安全网

魏加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60年代初,美国学者发现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存在金融压制现象。其主要特点:一是严格限制市场准入:二是将实际利率压低为负值。金融压制带来的弊病是政府对金融市场的价格和数量进行管制的行为将扭曲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阻碍经济发展。金融自由化理论应运而生,主要强调市场的作用,其核心思想为:第一,放开市场准入,鼓励金融机构充分竞争。第二,放开利率,使金融资源能够根据利率水平的高低,更多地配置到高效率的部门。自该理论提出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始推进金融自由化,以此来放开市场准入和利率限制。但随后这些国家不断地爆发金融危机,现实状况无疑对此思想提出了挑战,有人甚至将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罪于金融自由化。麦金农的答复是,发展中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并不是金融自由化本身,而是由于自由化的顺序有误。

与此同时,霍尔曼和斯蒂格利茨等学者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重新强调了政府调控的作用。此理论的提出,一方面是源于对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反思和质疑,另一方面是源自于对东亚奇迹的经验总结。金融约束论有两个前提条件,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低水平且可预测的通货膨胀率。金融约束论的核心是适当地限制市场准入,从而使得金融机构拥有特许权的价值:适度地限制利率水平,但仍然保持正利率水平。

后来有专家对金融约束论提出了质疑,因为金融约束论隐含的几个假定条件并不成立。随后,金融创新理论在发达国家广为流行,其核心是强调市场的作用,反对政府对金融创新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金融创新理论的流行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对政府的作用产生了质疑,人们认为是政府失灵导致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随后诞生的金融安全网理论重新强调了政府的作用。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市场失灵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我认为金融安全网的不健全才是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金融危机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没能够建立起健全的金融安全网。亚洲金融危机是由于政府职能错位造成的,政府过多地替代市场进行了资源配置,而没有建立好金融安全网。从发达国家的角度看,也是由于在金融创新过程中,没能够及时地调整和健全金融安全网,使得金融安全网存在漏洞,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2001年以后,美联储丧失了独立性,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比较复杂混乱,美联储身兼二职。金融体系的混业经营趋势在往前发展,但监管体制却没有进行及时的调整。存款保险制度不健全,没有覆盖到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综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必须加强金融安全网的建设,强化金融安全网的功能。只要把金融安全网建立起来了,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就可以放开,就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来提供金融。

着力完善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功能

管 涛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副司长

一、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发展阶段的认识。

第一,金融危机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第二,伴随着金融恐慌的消退,金融市场出现了解冻的迹象,资本流动有活跃的趋势。第三,在金融危机趋于稳定的情况下,美元传统的避险资产的角色有所削弱。第四,为刺激经济,稳定金融所采取的扩张性政策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综合四个方面的情况来看,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全球可能会普遍出现流动性相对充裕的状况。中国至少在目前流动性是比较充沛的,在全球流动性比较充沛的大环境下,这种状况依然会维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二,从三方面着手努力完善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

第一,突出发展主题,金融积极支持结构调整。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资金可能都会比较充裕,这就为金融服务经济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不同于西方金融机构在危机后出现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中国银行业的财务状况依然比较健康。但事实上流动性过剩只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在银行体系存有大量流动性的同时很多项目仍在寻找资金。另外,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依赖过重。因此在下一轮促发展中怎样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平台,以此来健全金融体系就显得比较重要。专家们都建议要在保增长的情况下调结构,确实,调结构是实现中国经济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现在采取的一些危机应对措施只是临时性的。根本还是要靠我们理顺经济结构,转化经济发展方式来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金融,包括银行业、证券保险,股权私募投资,风险投资等,在这种情况下将大有可为,如支持传统行业技术更新改造: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支持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出口拉动型向消费增长拉动转变。

第二,突出统筹原则。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在海西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对内金融开放和对外金融开放并举;积极利用外资的同时还要积极利用内资,做到对内对外并举;既要发展金融机构的服务,也要发展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如律师、会计师;发展金融服务的同时发展金融补充服务。经国务院同意,外汇局批准,将扩大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优惠试点范围,福建和厦门均在扩大地区范围之内。这实际上是对银行外币兑换点外币个人兑换服务的一个补充,它为个人本外币兑换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

第三,突出对台特色,加强两岸货币金融合作。这应该是海西地区经济发展非常独特的地缘优势。但台湾地区的问题和港澳地区不完全一样,至少从货币来讲,港币已是一个国际化货币,港币已经走出了香港,能在内地自由流动,但是新台币还不是可兑换货币,人民币也不是可兑换货币,只有在这两种不可兑换货币之间建立起货币流通机制,新台币的收购问题才能从技术上得到根本解决。对于海西地区经济发展而言,金融制度创新也同样重要。

把握海西地区发展机遇推动海西地区经济增长

钟伟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第一,2010年经济增长将一路下行。第一季度可能是全年的高点,也有可能是资本市场的高点。2010年投资增长约为

28%,消费名义增长率大至为16%,去除3%通货膨胀的因素,消费实际增长将为13%,外贸将回到零以上的增长。

第二,对2010年经济形势的整体看法。首先,经济不会第二次探底:其次,明年不会有通货膨胀;最后,在明年两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推出之后,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明显滑坡。

第三,中国银行业有能力为本次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买单。依照最坏的设想,假设2009年的十万亿信贷当中出现了大概2到3万亿的不良贷款,银行业的不良率重新回到2005年的8%。但即便是在明年信贷总量、中间业务收缩,利润可能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每年仍将有约4千亿的利润,因此5年时间完全能够化解3万亿的不良贷款。

第四,对中国经济现状的判断。目前尚无对中国短期和中长期经济增长表示悲观的理由。观察全球十大银行榜单,目前有三家来自中国,以后榜单中将出现更多来自中国的身影。

第五,次贷危机过后,地方政府所采取的反危机措施具备可持续性。调结构的关键就在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在制造需求的同时也制造供给,我国工业化不仅超前,而且还在不断地为我们制造供给,超出国内消费的部分就需要通过出口途径加以吸收。与之对比,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却相对滞后。城市化突出了实物资产,市政基础设施,土地财政等的重要性,所以与其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中找内需与增长点,不如关注城市化。

第六,目前金融机构采取的信贷扩张措施能够在未来带来收益。我国货币化进程仍在加深,货币增长速度快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目前出现的资产价格的急剧上升就表明金融资产价格已被高估,而作为抵质押品的产业资本,目前无论是从就业状况上还是从其产出效益上看表现都不理想,产业资本及所有与实际产业相关的资产之价值均被低估了。基于以上理由,我认为在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的金融体系将安然无恙。

第七,海西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次贷危机让人们认识到外贸部门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固然很重要,但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也为海西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第一,外贸产业部门原先是自南向北扩散的,次贷危机后这个自南向北扩散的进程仍将延续,但基于低物流成本的重要性,外贸或将沿着长江航道自东向西扩展。在此过程中,如果海峡两岸的关系能正常化,那么福建必将受益于其所拥有的漫长海岸系统及其较低的物流成本优势。第二,类比于香港、澳门等地,随着海西两岸的逐步融合,台湾很可能成为大陆对外出口的另一个平台,大部分来自于中国内地尤其是来自于海西地区的商品也将被贴上台湾制造的标签。为了避开全球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壁垒,台湾有可能接过香港和澳门的接力棒,发挥其独特职能,这,必将拉动海西经济的发展。第三,在台湾人民币业务的受理、清算和结算有逐渐便利化的可能,这使得台商在利用本外币与大陆进行经济交往时能够取得更为便利的资金层面、贸易金融层面及个人金融层面的支持,进一步增加合作的可能。第四,福建省在城市化进程中应更多地有利于推进城市化的措施。

加强双边交流合作适时建立一体化的资本市场

张国军富邦综合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海西地区在发展经济时,要善用台湾地缘优势以及台湾的资源,海西的金融发展也应善用台湾的资源。目前长三角与珠三角各有一个较为发达的交易所,海西地区已不大可能发展属于自己的交易所,想要快速发展金融业的话,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台湾这个比较国际化的资本市场,以台湾的金融发展带动自己的金融发展,把握国务院有关文件带来的契机,吸引台湾金融业在海西设立营运总部。

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机遇;风险防范;策略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机遇

(1)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近年来,伴随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优化,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新型金融服务业态在我国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给我国的金融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截至2013年底我国网民的数量已达 5.91亿人,其中网上支付用户数为2.4亿人,占总网民数的41.4%,网民数量的增长、电商的促销优惠活动以及网络购物的方便等特点大大促进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跨越式发展。北京大学网络经济学研究专家李玲教授在研究中指出,以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机构、人人贷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凭借其强大的价值创造方式和独特的经营模式,对我国传统金融带来了严重冲击和挑战。

(2)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机遇。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日益创新的互联网技术,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未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将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从发展空间来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融通资金,无论是传统金融服务中基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方式还是基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均需要付出巨大的交易成本,而互联网金融恰恰可以为融资主体省去这笔交易成本,无疑其未来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与此同时,在客户获取能力和响应速度方面,互联网金融可以说比传统金融拥有更强的集聚效应,更容易进行金融营销和个性化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由于不受时间和空点的限制,更容易开展零售批发型金融业务,互联网企业流量入口优势比传统金融公司会强许多。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分析

(1)互联网技术风险及分析。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技术风险集中体现为系统性的安全风险、技术选择风险以及技术支持风险三个环节。鉴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离不开发达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否安全与互联网金融能否有序运行密切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也成为互联网金融最重要的技术风险,尤其是互联网传输故障、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等因素,将会使互联网金融的计算机系统面临瘫痪的技术风险。众所周知,技术解决方案是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基础,不过选择的技术解决方案也可能会存在设计缺陷或操作失误,这自然就会引起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选择风险,分析表明技术选择风险可能来自于信息传输过程,也可能来自于技术落后。

(2)互联网业务风险及分析。从交易主体来看,一旦交易主体不太了解互联网金融的操作规范,将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资金损失风险以及流动性不足和支付结算中断风险。市场选择风险从某种意义来讲,是信息经济学在我国网络金融市场发展中的具体体现,根本原因就在于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网络金融服务接受方“一手主演”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虚拟性,由此增加了金融服务提供方在确认交易者身份、信用评价的难度,一旦服务对象故意隐瞒或者恶意拖欠将会给网络金融服务提供方带来严重的损失。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具体实际,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中还会出现典型的“劣币驱除良币”现象,即价格低但服务质量相对较差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者被客户接受,而高质量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者却因价格偏高被排挤出互联网金融市场。

(3)互联网法律风险及分析。近年来我国金融管理当局为了促进网络金融的发展,先后颁布实施了《电子签名法》、《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网上证券委托管理暂行办法》以及《证券账户非现场开户实施暂行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不过,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现有的这些网络金融法律法规大都是基于传统金融业务的网上服务制定的,并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际需求,尤其是有关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准入、资金监管、交易者的身份认证、个人信息保护、电子合同有效性的确认等方面我国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很显然,在利用互联网提供或接受金融服务时,由于必需的配套法规缺乏很容易导致交易主体间的权利、义务不明确,并由此增加相关交易行为及其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费用上升,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

(1)着力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为了科学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又好又快发展,首要的问题就是要着力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重点在优化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加强数据管理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等方面做好文章。优化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就需要在硬件方面加大投入,增强计算机系统的防攻击、防病毒能力;应用身份验证和分级授权等登录方式,限制非法用户登录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加强数据管理就是要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规划,制订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利用数字证书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交易主体提供安全的基础保障,防范交易过程中的不法行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就是要大力开发互联网加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及数字签名技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水平和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

(2)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健全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手。在宏观层面,进一步加快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互联网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在具体操作上,可以由人民银行牵头,工信部、金融机构和个人积极参与,全面收集非银行信用信息,从而建立客观全面的企业、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电子商务身份认证体系。在微观层面,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内部控制,创新内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切实制定完善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和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充实内部科技力量,建立专门从事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技术队伍。

(3)强化互联网金融法制体系建设。法制建设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此今后我国要重点在修改现行法律法规、健全互联网金融法规体系和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方面做好文章。修改现行法律法规就是要现有法律法规中不适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部分,对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的行为加大量刑力度,明确造成互联网金融风险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健全互联网金融法规体系就是要及时制定和颁发相关法律法规,在电子交易的合法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以及禁止利用计算机犯罪等方面加紧立法,明确数字签名、电子凭证的有效性,明晰互联网金融业务各交易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就是要在识别数字签名、保存电子交易凭证、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明确交易主体的责任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以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 王石河.互联网金融时代战[J].现代经济信息,2012(10).

篇3

一、金融危机下中国制造面临的发展瓶颈

(一)中国制造将持续面临出口瓶颈

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国际经济。中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已经高达近70%,我国GDP的40%左右是由出口拉动的,如2005年我国64%彩电、87%DVD、64%摩托车都用于出口创汇;几乎发达国家所消费的一半服装来自中国制造。

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将面临至少两年的萎缩,世界银行也预计全球2009年经济将萎缩1.7%。据近几年的统计,美、日、欧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这些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严重下滑,势必导致需求锐减。此外,全球经济衰退也势必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将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造出口必将受到较长时间制约。

(二)国内市场和产品开发严重不足

中国产品出口比例惊人,一方面反映中国已充分融入全球经济,但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制造业长期不重视对国内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国内国外市场比例倒挂。

对制造企业而言,直接接收国外订单和设计要求,意味着只需将企业的精力、成本放在简单的制造环节,而无需思考销售渠道、销售网络,更无需进行市场研究和产品研发、设计。因此,在之前20多年不断扩大的国外订单的“呵护”下,中国企业形成了对国外市场和研发的依赖性,丧失了自我开发市场的自立本领。当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国外市场的大门开始合拢后,中国企业又一时难以及时开辟国内市场,产能过剩骤然凸现。

(三)中国产品缺少品牌意识,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极低

目前,我国已有172种商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例如,2004年我国出口手表9.6亿块,平均单价1美元;出口鞋59亿双,平均单价仅2.5美元,不及意大利的1/3;出口传统照相机5600万台,平均单价5.9美元,不及日本的1/20。

其原因在于,中国制造企业不重视以品牌定位发展战略、核心技术、差异化设计、服务管理为基础的品牌建设。生产利润大半被国外拿走。中国企业只是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品牌知名度的不足,造成中国产品难以引起消费人群的品牌联想和形成品牌忠诚度,难以打开国内外市场。在金融危机时期,贴牌生产的产品及企业完全受制于国外市场的萎缩和订单的大幅减少,唯有被动挨打,挣扎在倒闭边缘;而品牌知名度不高的产品和企业,在极为有限的市场内也备受国际知名品牌的打压,随时有被淘汰的命运。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设计的发展机遇

任何危机中都共生着危险与机遇。金融危机就提供给中国设计三大发展机遇,且机遇难求。

(一)产业升级――中国设计生存环境优化机遇

中国制造业呼喊产业升级已近十年,但推进乏力。大量代工企业的存在,造成中国企业长期依赖国外设计,即便是初步转型为开发自主品牌的企业,也难以改变长期养成的“拿来主义”心理。

然而,这场金融危机提供了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和刺激设计需求难得的历史机遇。在金融危机的重创下,一批以贴牌代工为主的企业因为接不到国外业务,或原已微薄的加工利润再受挤压而应声倒闭。只有拥有自己强大的品牌形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进行产业升级,从初级的制造型企业OEM,发展到设计型ODM,再到品牌型OBM,最后到战略型OSM,这是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不得不做出的生存抉择。

而产业升级只要从OEM时代跨入到ODM时代,就意味着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因为从设计型到品牌型及战略型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廉价劳动力+设备”,而是“技术+设计+品牌战略”。这些核心竞争力要素构成了品牌巨大的差异化,也是品牌不被市场淘汰的立命之本。设计作为未来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其战略地位将被极大提升,对设计的市场需求也将成数十倍放大。这无疑是中国设计赢得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二)扩大内需――中国设计风格探索推动机遇

30年来,中国设计一直处于照搬、抄袭、借鉴、改造等初级发展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早已形成的产品设计风格,如德国功能主义风格、北欧人本功能主义风格、日本素朴和风风格,中国虽贵为“世界工厂”,但就是没能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制造企业长期把目光盯在了国外市场,在与国外知名品牌合作的基础上,进入国外市场。中国企业无需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市场差异,自然谈不上针对国内市场的差异化设计。探索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也就无从谈起。

为了降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政府明智地将扩大内需作为了今后几年经济拉动的首要任务。政府自2008年10月至今,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如:增加群众收入;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扶持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实施保障性住房民生工程建设,促进消费等。这些政策将有力地带动国内家电、交通工具、住房、家具、家居用品、装饰品以及服装、日用品等大批产品进入全国666座各级城市和广阔的农村市场。

可以预见,中国制造业的市场主攻对象正从国外转向国内,这给中国设计加快本土风格的探索和形成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因为,中国的广阔市场相对于成熟的国外市场是较新的,而大部分的三、四级城市及农村市场是全新的,且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中国的制造企业将不得不研究这些新市场的人文环境、审美情趣、文化传统和设计元素,以期设计出更加符合不同市场需求的产品。这种将由商业需求带动,由庞大制造业主动实施的,对中国各地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运用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和积累,将是此前30年所不曾有的,必定会大大加快具有中国设计风格的形成。

(三)国家崛起――中国设计文化自信建立机遇

设计文化狭义上指的是设计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体系等对设计行为具有指导意义的一切意识形态。设计文化自信则是一个民族对以本民族文化为思想内核,吸取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创造发展本民族设计文化的自信心。她源于对民族文化在民族发展及现代化建设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的强烈认同,源于对民族文化自然融入到本国设计的强烈认同,以及对继承和发展体现民族文脉的民族设计的强烈认同。

随着中国经济近30年的高速增长,GDP于2008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金融危机到来,让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唯有中国还能以8%的速度增长,其他国家均出现了经济停滞甚至是负增长。中国被寄予了带动全球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重大希望,经济大国地位和影响力正以惊人速度得到快速确立。

中国经济地位的跃升,使得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发展理念和文化艺术等中华文化,也得到广泛关注和传播。中国科学院研究认为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数已升至全世界第七,亚洲第一。中国近两年的国学热正体现了国人对中华文明的自信与自觉。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得到了空前增强。

设计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对设计产品在全球化经济和文化语境中的民族国家身份问题的自我意识的增强,设计产品和设计文化中的民族认同,也呈现出越来越重视的倾向。中华文化自信心的快速提高,必将大大提高中国设计师的设计文化的创造自信心,有利于摆脱近一个世纪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和对西方设计的效仿,从而大胆开展广泛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设计的探索和创新,去体现作为中国人的自信与文化独立。

三、抓住历史机遇,加速推进中国设计发展的行业对策

中国设计行业应抓住金融危机赋予的历史机遇,主动出击,实施以下四项发展战略。

(一)“品牌核心战略”――参与产业升级和品牌竞争,彰显设计力量,树立设计在品牌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目前,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设计研发和技术研发成为了企业产业升级和品牌树立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广阔的衣、用、住、行等非高科技消费品制造领域,据日本的相关调查显示,在开发差异化产品、国际名牌产品、提高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创造明星企业等方面,设计的作用占到50―70%以上。因此,设计界应主动出击,积极与广大的制造企业实现设计与制造对接,帮助企业实施产业升级和品牌树立。

首先,设计企业要搭建与对外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小企业的对话交流平台,了解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困境,进驻企业聚集区,实施设计推介,找出目标细分市场,针对性开展设计研发,逐步拉开与同类同级产品的差异化,形成独立的品牌形象,确立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

其次,要争取政府经费支持,广泛参与各类产品博览会及企业发展论坛,促使企业将设计研发确立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重视设计研发―树立品牌形象―获得高额回报―增加设计投入―提升品牌价值的良性循环。

(二)“设计联盟战略”――树立“大设计”观,建立跨行业联盟,传播创意设计,推动设计发展

金融危机推动了企业对品牌和设计的需求。这需要设计界能够把握这样的时机,突破狭隘的设计行业界限,树立一种联合各界精英的“大设计”发展观,集中各方面智慧、能力和资源,共同带领中国制造完成向中国创造的快速转变。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发展之路,各国的跨行业的设计联盟如20世纪初的“德国工业联盟”、“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20世纪中的“日本工业设计协会”等,都对实现本国设计和制造业的腾飞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设计界也应在全国,特别是各沿海发达地区发起成立由设计界和政府、企业界、教育界、科技界、法律界等不同界别精英组成的“创意设计联盟”,促进中国知识产权法的完善和执行,保护中国原创设计的权益;联合政府和媒体,广泛传播创意设计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营造全社会尊重设计、购买设计、发展设计的良好氛围。

(三)“设计文化战略”――开发国内市场,研究和运用传统文化,形成中国风格设计

因此,中国设计界应大力倡导中国风格设计的探索和实践。一方面应设立“中国风格设计年度系列大奖”,对杰出的中国风格设计作品、设计师、设计企业及设计理论予以重奖,鼓励创造新成果;另一方面,及时将新的中国风格设计思想和实践进行广泛的交流、总结、推广和发展,不断探索中国设计独有的文化内涵、设计语汇、表现形式,引领中国风格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在社会上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风格设计,不断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扩大中国风格设计的消费市场。

(四)“国际拓展战略”――占领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

金融危机让中国提前登上了国际经济舞台的中心。而近五年的几大全球博览盛会都在中国举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些盛会不仅是中国经济崛起的标志,同时也是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现代设计的大舞台。

这些国际舞台将提供给中国设计界与国际设计界平等交流的平台,并激励中国设计师以莫大的创新勇气,去探索用现代设计表现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新路。这对中国设计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更好地把握中国设计文化精神和借鉴各国设计风格和国际设计潮流,丰富中国的设计思想,建立中国设计文化自信心,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中国设计界要积极占领这些国际舞台,大胆参与国际设计合作与竞争,快速提升自身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并以国际舞台为窗口,展现中国现代设计的最新成就和设计文化。同时将创意设计团队、个人和作品进行大力推广,为中国设计和“中国创造”产品走向世界,赢得世界的尊重,开拓国际市场做出积极贡献。

篇4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农业经济;影响;对策

2008年爆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作为世界经济支柱和农业大国的中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影响还在持续。如今,我们要重新审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我国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1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

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来看,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国家的经济失衡比较严重;二是世界货币体系扭曲严重;三是国际游资的威胁。

1.1国家的经济失衡比较严重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都陷入到经济失衡的漩涡中,为了应对这种失衡,各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资源重新配置。但是一个国家的资源配置在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体系下,影响可能是区域性的,也可能是全球性的。一个国家从短期看经济是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但对于全球来说却不一定是。所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引起的国际资本供给和需求量的变化,会在世界各国之间产生相应的变化。小国影响的是区域性经济变化,大国影响的是全球经济变化。

1.2世界货币体系扭曲严重

美国是世界货币国际市场的霸主,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易是按照美元作参照的。美元的霸主地位是依靠二战时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金融危机发生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的霸主地位在减弱,日元和欧元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在逐渐加强。这种国际货币储蓄的币种多元化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将矛盾分化了。货币储备国家会在世界经济发生问题时,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和动荡。

1.3国际游资的威胁

当国际游资规模非常大时,就会对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产生极大的威胁。据调查,当大量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会在短时期内带动这个国家金融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游资所衍生出来的工具会控制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会对国家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威胁。

2农业稳定发展的应对措施

回首金融危机问题,以当时的经验和现在的眼光审视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值得参考。一是要及时稳定农产品价格,想办法协调农产品价格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二是努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三是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五是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六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2.1稳定农产品价格

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保证农产品供给的同时,稳定农产品价格,平衡农产品价格与农民收入的关系。

2.2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

农村返乡劳动力就业是我们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它涉及农村经济稳定和安全生产。对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能用国外的理论简单套用,要根据实际情况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向,解决城乡的二元结构,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政府要组织农村劳动力参与水利工程、道路和林业的就业,这样既能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利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2.3促进农民增收

金融危机背景下,要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就要想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的增加可凭借政府直接或间接的补贴为手段,同时放宽对非公有制市场的准入政策,加大国家调控,扩大内部需求,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2.4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金融危机使农民不得不返乡重新进行农业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的保障功能就显现出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政府出台的政策将要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以达到土地作用的弱化;二是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使土地承包经营进一步发展起来。

2.5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乡镇企业要实现多元化发展,要以乡村为基础,向城市看齐。乡镇企业的发展要贴近农民、贴近农村、贴近农业,要支持回乡农民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乡镇企业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2.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要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对于大型的农业开发项目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进一步开放外商农产品市场,拓宽农业利用外资的渠道,争取世界银行联和全国粮食组织的贷款和援助等。

3结语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还在继续,我们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就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减小城乡差距,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稳定农产品价格,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增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余丰慧.积极化解金融危机对农业的影响[J].金融博览,2009,(02).

[2]陈劲松.2008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9年展望[J].中国农村经济,2009,(02).

篇5

关键词:离岸金融 发展 契机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192-02

一、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及现状

离岸金融业务是指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吸收非居民[主要包括:境外(含港、澳、台地区)的个人、法人(含在境外注册的中资企业)、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的资金,为非居民服务的金融活动。离岸金融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的离岸金融中心伦敦,距今有50余年的发展历史。而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至1989年才开始由招商银行试点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范围也仅局限于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直至1995年,我国的离岸金融开始进入了迅猛增长阶段。试点银行扩大到了五家,除招商银行外,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以及广东发展银行业获准开办离岸金融业务。然而,随着离岸金融业务规模迅速扩张,其中存在的缺乏经验,盲目扩张,资产质量不高,以及风险控制薄弱这些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海外资产价格下跌,使这五家银行产生了大量离岸不良贷款。截止1998年末,五家银行离岸逾期贷款余额高达6.78亿美元,不良贷款率为32.72%,亏损额超过了离岸款额的5%。面对日益显现的巨大风险,为了防止资本外逃,保护本国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1月收回了离岸业务准办证。之后历经三年的规范整顿,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6月批准招商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恢复离岸金融业务,此外,交通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业也获得了离岸业务的准办证。对于此次离岸业务的恢复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奉行谨慎原则,加大了监管力度。迄今为止,尽管多家商业银行均有发展离岸业务的意向,但只有上述四家中资银行获准“试点”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自2002年获准开展离岸业务至今,这四家中资银行的离岸业务的规模和利润都在稳健经营的同时获得了快速发展。截止2008年6月,四家中资银行的离岸业务的资产总额、存款、贷款、国际结算量、利润总额合计分别达到54.1亿美元、51.8亿美元、23.9亿美元和625亿美元以及4331万美元。

虽然近年我国银行的离岸金融业务有着持续迅猛发展之势,但是其业务还不成熟完善,总体规模与伦敦、新加坡、纽约、东京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中心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此外,离岸金融业务种类的单调匮乏、缺乏创新也是我国银行的一大弊病。自1989年初办起,我国银行经营的离岸金融业务就长期集中在存款、贷款、国际结算等传统业务。狭窄的业务范围不仅局限了离岸金融业务的长期发展,也使其在与外资银行的同业竞争中处于相当不利的位置。

二、中资企业争先境外投资,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契机再现

当前,我国银行离岸金融业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我国银行离岸金融业务的客户主要为境外中资大中型跨国企业,或者是直接注册在境外的中资公司。近年来,这一主要目标客户群体正在持续飞速扩大。2008年是世界经济极为困难的一年。然而,就在全球经济严重衰退情况下,中资企业的对外投资却呈现逆势增长的势头。我国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21.5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63.6%。2009年全球跨国投资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幅萎缩,比2008年大幅度下跌了约30%,然而我国的境外投资增长并未受到负面影响。2009年,我国限额以上非金融类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投资额达到了490亿美元,当年非金融类境外投资总额达到433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6.5%,为历史最高水平。

目标客户群的迅速增加大幅带动了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的需求。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司副司长孙鲁军指出,“企业‘走出去’后遇到最大困难是境外融资难、资金紧张问题。”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境外金融机构流动性压力增加,导致融资环境恶劣。而且境外银行对中资企业的业务运作特点和经营背景不甚了解,调查成本颇高,所以提供的借贷非常有限,条件也较为苛刻。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大部分都无法满足境外当地银行借贷的高标准。其实这些境外投资的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境内有实力雄厚的母公司作为依托,只是其跨国运作刚进入初始阶段,所以境外子公司的规模和整体实力都处于弱势。而中资银行可以基于对其母公司信用情况及商业背景更全面的了解,酌情向其提供“内保外贷”的离岸金融支持,从而构成银行和企业双赢的局面。银行在节省了信息获取和交易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贷款风险。企业则不仅获得了境外经营和投资所需要的资金,也享受到了更便利的金融服务。此外,离岸金融业务的崛起也弥补了中资银行驻海外营业网点数量、规模、设施上的不足,在满足了“走出去”的中资跨国企业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的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经营管理的成本。

长期看来,中资企业如火如荼的境外投资和并购仍然有着持续增长的趋势。首先,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给中资企业的境外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总理曾在2009年两会期间反复提到推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家也推出各项政策积极推动中资企业的海外投资。2009年3月16日,商务部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宣布将其海外投资项目的审批权下放到各地方政府,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财税、金融、保险、外汇和出入境等多项支持政策。其次,境外投资是市场化的国际需要,有助于中资企业快速打入国际市场,使其可以接触到国外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此外,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国外很多企业资产严重贬值,而我国的金融体系较为健康,整体经济环境良好,外汇储备充足,并未受到巨大影响。金融危机反而大幅降低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本,促进了中资企业的境外投资。最后,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将境外投资视为绕开贸易壁垒限制的良策。中国出口正面临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层层壁垒的围堵和冲击。西方国家对“中国制造”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的案例正逐年上升,力图通过施以高昂的反倾销税,并对中国政府的补贴征收额外的反补贴税迫使“中国制造”退出其市场。国有企业可以利用贸易条款中的原产地规则, 通过境外投资,到海外注册离岸公司,在当地生产及销售货品,从而绕开贸易保护壁垒,规避反倾销,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主动权。由此可见,我国“走出去”的企业规模和数量将会有逐年大幅递增的趋势,从而将带动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的长期持续升温。

三、发展离岸业务的建议

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正面临着绝佳的发展机遇,也正在稳步高速发展。然而,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也将面临更多挑战。当前,我国四家承办离岸金融业务的中资银行的总体业务规模和质量还是远远滞后于诸如伦敦、新加坡等国际离岸中心。除宏观层面上,政府需要完善离岸银行业务规制和激励相兼容的监管框架以及优惠统一的税率制度,中资银行方面也应该将以下四个方面作为当前的努力方向。

首先,推广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协同的营销策略。大部分“走出去”的中资企业都是中资银行的在岸客户。中资银行应向这些现有客户介绍和推广离岸金融业务,以“境内外全面金融服务”作为营销策略。离岸在岸的一揽子金融服务不仅可以降低银行信息获取、资源管理配置的成本,也体现了商业银行“追随客户”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而企业也倾向于同熟悉的银行进行交易。所谓的熟悉,指的是有过业务往来,比如为其提供在岸金融服务的银行;此外,由于文化差异,各国的企业也偏向于选择自己国家的离岸银行做交易。因此,从已有的在岸客户中发展潜在的离岸客户无论是从降低运作成本,还是从提升客户忠诚度方面来看都可以作为营销战略的重点。

其次,创新离岸金融产品,扩大经营范围。我国的离岸金融创立至今,业务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外汇存贷和国际结算。持续创新是离岸金融发展的生命力。近年,中资银行已经推出了资产类新产品“内保外贷”以及负债类新产品“离岸存款在岸授信”。这些创新给企业带来了便利,也提升了我国银行离岸业务的竞争力。在离岸中间业务方面,中资银行应该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之外扩大经营范围,大力发展诸如国际保理业务、离岸票据贴现业务等新业务,作为利润的新增长点。此外,中资银行应更加关注跨国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离岸金融创新。例如,招商银行的创新离岸服务“境外工资境内”,以离岸账户为依托,国际借记卡为载体,将资金从离岸账户发放到个人名下国际借记卡,简化了跨国企业需要向不同国家员工境外汇款“小额多量”不同货币工资的繁复流程。这些结合客户实际情况的创新,不仅拓宽了银行的业务范围,也提升了银行的服务质量以及客户的满意度。

再次,扩大客户范围,瞄准私人银行业务。随着中国经济和财富的快速增长,离岸私人银行业务将成为离岸金融的一大亮点。欧美商业银行长期以往一直非常重视高利润的离岸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可以通过离岸基金、环球财富保障计划、家族信托基金等业务帮助富豪们进行全球化的投资和资产管理,在规避了国内单一市场投资风险的同时,为其节省纳税支出、减少投资成本、加强财务保密性,所以其一直受到欧美各国富豪的青睐。如今,我国的富豪数量正在逐年猛增。据招商银行与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调查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人民币(不包括房产和企业价值)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达到30万人,共持有可投资资产8.8万亿元。波士顿咨询公司的2009全球财富报告称,2008年中国百万美元金融资产(不包括房产和企业价值)家庭的数量为41.7万户,位居全球第三。预计2009至2013年的五年内,中国财富市场将以年均17.2%的速度增长,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数量将从2008年的41.7万户增加到78.8万户。我国富豪的离岸投资主要目的是移民和子女留学,其投资的金额也将随着移民和子女留学数量的增加而上涨。目前,我国富豪离岸资金比例不足10%,远远小于欧洲富豪30%的离岸资金比例。这也体现了针对我国富豪的离岸私人业务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我国银行可以结合离岸金融的优势为富豪量身订做适合的金融业务,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那这一新兴客户群将成为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利润的大幅推动点。

最后,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科技水平。国外商业银行一向以优质服务闻名,其“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强调的。在给员工灌输客户导向性的理念之外,强化员工素质,对其进行离岸业务相关知识和国际金融市场趋势的定期培训也是提高银行员工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必要措施。另一方面,由于开展离岸业务较晚,我国银行的“硬件”设施和国外银行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银行应该加大力度发展电子银行,使客户可以摆脱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在全球范围实现资金的自由调度和掌控,发挥离岸金融带来的便利与优势。网络和通信设备的改进不仅能给客户带来更多便利,也可以大幅提升银行的办事效率。只有在“软件”和“硬件”并驾齐驱的前提下,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才能跑得更快,跑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郭云钊.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国际趋势与中国路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成光,孙林岩.我国商业银行离岸经营动机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9(1)

3.毕吉耀.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扩大对外投资带来新机遇.中国金融, 2010(3)

篇6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县域金融体系; 金融服务

一、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的现状

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运行质量和发展后劲。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保定市县域经济2009年GDP为1 177.30亿元,占整个保定市GDP的68%(《河北经济年鉴2010版》)。可见,县域经济在保定市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但因所属的25个县(市、区)因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保定市各县的人均财力仅相当于全国各县(市、区)平均水平的82%,达不到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区域的县(市、区)人均财力水平的30%;西部地区特别是山区8个县人均生产总值比全市水平低42%,人均财政收入比全市水平低49.3%。强市必先强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做强全市发展支撑,是当前艰巨的任务。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与金融支持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保定银行业给予了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有效地支撑。以三家银行为例:工商银行保定分行在2011年不断加大对县级中小企业服务力度,累计办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248笔,金额41亿元,办理“网贷通”贷款业务品种165笔,年末余额15亿元,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农业银行保定分行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围绕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增收,2010年累计发放县域贷款38.6亿元,贷款余额增加13.4亿元,贷款增幅达42%,有效支撑了全市“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保定农村信用社作为立足农村,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具有县域网点分布广、管理体制灵活、支农力度强等优势,截至2012年5月末,保定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408.1亿元,较年初增加24.7亿元,增速6.4%,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01.2亿元,较年初增加21.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1.8%,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二、金融支持与县域经济之间的现实矛盾

尽管金融业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服务与支持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资金需求与金融供给不平衡

一方面,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推进,县域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迅速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现代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及个体农户贷款需求都对金融业提出了多方面、多样性的需求;另一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数量锐减,到2009年一季度末,保定市金融网点由4 175家收缩至1 568家,村级覆盖率由67.02%降至25.17%,在一些偏远的农村甚至出现了正规金融供给的真空,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此外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县级商业银行没有贷款审批权限,无法及时满足企业有效的贷款需求,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减弱。

(二)金融服务产品单一,功能亟待健全

目前,县域金融所能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和汇兑业务上,那些在城市非常普遍的服务项目譬如网上银行、消费信贷、电话银行、ATM、信用卡、代收代缴费等在县域范围很少见,在广大农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条件所限,企业金融业务依靠股票、租赁、保险以及票据融资等方式在县域经济融资需求上也难以发挥作用。这就形成了县域经济主体依赖单一的融资渠道,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瓶颈现象。

(三)县域资金外流严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资本动力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县域实体经济主体存入金融机构的资金大幅增加,然而这些资金并没有回流到县域范围,而是大量外流,存贷差扩大,外流的主要渠道有:

1.国有商业银行将吸收的存款主要投放到大中城市和大中型企业,涉农贷款微乎其微。截至2009年底,我国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9.14万亿元,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1.48%,人均信贷额不足万元。

2.国有商业银行运用权限将资金层层上收,县级以下的机构只能发放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部分组织资产抵押贷款,造成存贷比下降,资金无法回流。

3.邮政储蓄,网点遍布城乡,服务快捷及时,使得它“吸储”能力不断跃升。由于起步早期无发放贷款业务,使得资金直接流出县域。2008年挂牌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之后,开展小规模信贷业务,但信贷规模仍有待提高。

4.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规模有限,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农村信贷需求。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发展县域经济的缺口越来越大,资本动力严重不足,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四)县域信用环境差,金融信贷缺乏安全感

由于农村诚信体系不完善,信用观念淡薄,部分贷款人恶意拖欠银行债务,或者以贷还贷、虚假担保、无效抵押、非法融资等的行为,扰乱了信贷市场正常秩序,弱化了银行业对县域经济投放贷款的信心。其次,我国现阶段金融执法效率不高,金融案件往往是受审快,审理慢、执结率低,金融部门经常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债权不能有效维护。

(五)县域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融资障碍大

一是县域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缓慢,担保能力弱。二是由于一些农户和中小企业缺乏可供担保的抵质押物,农民房屋、土地等不动产缺乏相应的政策,使得农民的不动产变现困难,无法进入担保抵质押范围,抵押担保贷款困难。三是县域中小企业办理抵押贷款收费高、环节多、手续繁琐,加大了中小企业贷款成本。

三、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服务

鉴于县域金融在服务县域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金融业应立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服务,逐步建立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一)完善金融政策,配合县域金融体系发挥作用

1.依靠法律保障县域金融服务。法律保障是解决目前县域经济金融支持不足的根本,制定一些县域金融法规,对县域金融体系、县域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和扶持,保证支农贷款及时、合理、有效的发挥作用,促进农村实体业主与金融部门和谐发展。

2.强化县域经济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县域经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区别对待,适当倾斜,指引金融资源优化配置,鼓励国有银行通过设立县域级分支机构,牵头组建村镇银行,引导资金向县域及欠发达地区回流。建立一套县域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绩效考核制度,从而激励金融业更好地为县域经济服务。给县级金融机构适当放权,对县域经济实施灵活的信贷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放贷力度与宽度。同时政府还可以运用税收优惠、利率补贴等措施引导银行资金流向县域。

3.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县域金融健康运行需要有效的金融监管,构建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银监会统一协调的监管体系,完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建立风险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确保金融安全。地方银行应定期向上级行汇报信贷投放情况,各商业银行及时报送人民银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确保县域信贷符合国家政策要求。

(二)积极发展多形式县域金融机构,培育“草根”金融

县域经济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主体金融机构也应该是中小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秉承“立足三农、面向县城、服务中小企业”市场定位,承担起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通过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发针对中小企业的业务品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着眼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小额贷款等服务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助力。县域金融仅仅发展农村信用社还不够,可以将县域股份制银行作为发展方向。股份制银行是完全按照现代金融企业构造的独立法人,一方面发展规范,突破了县域的地域限制,与资本市场结缘,实现资金来源市场化;另一方面以“资金使用本地化”为宗旨,扎根县域内,解决当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为企业“输血”。此外,积极培育民间信贷组织,发挥其服务县域经济的补充作用。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三类,这些机构是地方金融创新的结果,贷款利率比当地的民间信贷要低,使农民的贷款成本降低,给农民带来实惠,能有效缓解县域内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但是,由于这些民间金融机构缺乏规范的指导和统一监管,存在局限性,所以需要金融管理部门对其加以正确引导,规范其经营行为,使其合理合法地为县域经济服务。

(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效融合

县域金融创新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随着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推进,一些特色金融产品如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信贷+保险”产品、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应随之大力推进。同时改进信贷管理,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扩大授信额度,积极探索担保、抵押、质押新方式,最大效能地支持中小企业及“三农”解决融资难题。简化贷款操作流程,研制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标准。大力推进新型的结算工具,加快电子化进程,推广信用卡,支票卡等银行卡服务,突破资金流动的时间与空间限制,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一是加强全社会金融知识普及和诚信意识教育,大力推进农村、企业、社区信用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诚信档案,以增强县域经济整体诚信意识。二是加大金融执法力度,综合利用舆论、行政、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和逃废债行为,依法保护金融债权。三是建立多元化的县域信用担保体系,除了建立地方政府出资的财政担保公司之外,还可以建立依靠财政预算拨款和社会筹资方式组建的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以及由中小企业或者农户联合组建的会员制担保机构,共同出资,自担风险,自我服务,发挥联保、互保的作用。通过发展与健全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机制,更加有效地增强县域企业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高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跟进服务问题思考[J].济南金融, 2005(11).

[2] 钱水土,程建伟.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体系重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5(6).

[3] 何广文.构建县域本土金融服务机制 [J].中国金融,2011(11).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9-0021-0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纵观历史,每一次经济飞跃都离不开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的支持,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股份制公司制度的支持,信息工业革命的完成得益于风险投资的推波助澜。如今,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低碳”正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助推器。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永恒的话题,面临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传统金融理论和实践已无法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有必要进行金融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时代,碳金融应当作为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主要领域。王琳琳(2010)、邹亚生(2010)等人认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碳金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目前正处在为发展低碳经济寻找突破口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制度安排和创新工具,大力发展碳金融,促进低碳技术、资金的流动和聚集,推进低碳经济的进程。陈游(2009)归纳和总结了碳金融的内容及相关功能,指出节能减排融资可望从目前技改项目融资延伸到碳金融等新兴业务。谢怀筑、于李娜(2010)分析了“碳金融”市场生发的经济学原因,在对世界碳金融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碳金融”市场区别于传统大宗商品市场的最本质特征在于交易产品的异质性。李东卫(2010)指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碳金融”的发展,在制度安排和观念转换等方面都需要较长时间和渐进过程,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趋势和特征,提出碳金融的目标和功能,在描述碳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我国积极发展碳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趋势和特征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不同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高三低”(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自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低碳技术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被人们认为是继两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之后第五次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不仅事关产业领域,而且还与金融机构密不可分。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撑;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为金融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极大地推动了金融创新。碳金融就是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产物。

碳金融(carbon finance)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全新的金融概念,是金融体系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果。它是指与碳特别是与限制温室气体(GHG)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和碳指标交易等。碳金融作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新事物,呈现出快速发展、深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1. 碳交易市场活跃、日益扩大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碳交易规模增长迅速,碳货币化程度日益提高,碳排放权也逐渐演变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初步形成了以碳排放权交易为基础产品、以欧元为主要交易货币、以各类金融机构为主要推动力量、以欧盟排放权交易制为核心交易平台的碳金融体系。目前,全球碳交易所共有4个: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以及澳洲国家信托,全部由发达国家主导。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正在试图构建碳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减排权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减排成本与排放信用额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全球碳排放权交易规模逐渐增长,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两大交易市场:一是配额交易市场,即欧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英国等排放交易市场创造的碳排放许可权;二是项目交易市场,通过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以及其他减排义务获得的减排信用交易额。

据世界银行统计,自2005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标的的交易总金额从1 01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26 315亿美元,4年时间增长了约120倍。交易量也由2005年的1 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 e)迅速攀升至4 81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 e)。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突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和碳交易活动更加活跃,碳金融必将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重要因素。截至2010年4月,全球已有40多家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加入旨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赤道原则”,同时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该原则,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另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而碳排放额度也将取代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如图1所示。

2. 碳金融衍生产品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碳金融的核心是碳排放权,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不再是免费的公共资源,基于经济实力、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进行多方博弈所形成的碳排放量成为一种可以获利的能力和资产。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贸易摩擦、汇率问题都与碳市场联系起来,碳排放量成为未来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性因素,碳金融衍生产品将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如何建立多层次碳金融市场体系、创新金融服务,如何开展碳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与服务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主要议题。纵观全球碳金融衍生产品的现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基于欧盟排放许可权(EUAs)的传统衍生产品。由于EUAs目前还是全球“碳金融”市场上最大宗交易的“权益”,所以最初的“碳衍生”自此开始。欧洲气候交易所先后推出了与EUAs挂钩的期货与期权,使得“碳排放权益”可自由流通,丰富了“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种类,增加了“碳市场”的流动性。(2)基于“核证减排量”的衍生品。其主要是基于CERs和ERUs的传统衍生品,如CERs远期合约、CERs期货合约、CERs期权合约、ERUs远期合约、ERUs期货合约和ERUs期权合约以及基于CERs和EUAs之间价差的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等产品。(3)“碳金融”市场的新型衍生品。基于投资碳资产未来应收账款的证券化产品、碳保险以及各类挂钩“碳资产”的结构性产品或结构性证券。另外,将“碳资产”挂钩传统的气候衍生品,比如气候看涨期权、气候看跌期权、重灾保险、重灾债券等,而由此形成的结构性产品也在不断开发和设计当中。

二、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目标和功能

如前所述,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系统提供支持。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有着与低碳经济相联系的特定目标和功能。

(一)低碳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目标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背后支撑力和推动力是现代金融发展。被誉为现代经济发展“剂”和“发动机”的金融业,兼具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功效。低碳经济条件下,基于市场机制运作的金融业,应当在追求盈利、提高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其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在调整经济结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围绕碳排放开展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不仅有利于推动低碳经济快速发展,也为金融业防范风险、稳健经营构筑了一道环保防火墙。传统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换及其引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

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围绕低碳经济进行,并能促进低碳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低碳经济下金融应当是与碳有关系的,区别与传统金融活动的一切金融活动,是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因此,从金融的本质出发,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目标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金融,将生态观念引入金融,改变过去高消耗、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的金融增长模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其二,以低碳金融观念关注产业发展,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的投资取向,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进而影响企业经济取向和市场行为,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和新型低碳产业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功能

金融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阶段越高,金融的作用越强。本文认为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具备与低碳经济相联系的独特功能。(1)碳排放权的价值发现功能。低碳经济中的关键因素是碳排放权。在理论和实践上可用两大类典型的方法或工具来控制碳排放,即征收“庇古转移税”和排放权交易。前者实质上是通过政府定价的方法来推动碳排放的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在经济学上可以说是失灵或没有效率的;后者则是通过市场机制,使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利用价格的信号传递功能引导经济主体把碳排放成本内化为经济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促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受总量控制的约束,碳排放权将成为低碳经济时代最为稀缺的商品之一。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提高,碳排放权日益衍生为具有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碳排放权的价格将通过金融市场体现出来并最终流向经济价值最高、生产效率最好的生产部门,积极有效的碳资产管理也成为促进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2)生产方式转型的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功能。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是传统金融体系最本质的功能,传统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功能是粗放型生产方式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在低碳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必须从粗放向集约转型,从高能耗高排放向低污染低排放转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肩负着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化的使命。因此,这一阶段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能够引导资金向低碳产业转移,促进清洁能源和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通过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的开发为经济低碳化和生产低碳化提供保障。

三、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对金融业而言,低碳经济的巨大前景意味着历史性机遇的到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依靠实体经济发展产生效益,有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就应该有什么样的金融,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金融业能从低碳经济中找到新的盈利空间。

1. 低碳经济的崛起为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能源基础设施所采用的技术与设备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是长期的,一旦投入使用,其二次调整或者转换的社会成本与经济成本将十分巨大。为此,在能源投资的源头就应尽量克服传统煤电技术的弊端,采用低碳的先进技术。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我国2010年的能源结构中,煤、气、油等化石燃料电站将占总装机容量的91.9%,水电占6.8%,核电占0.9%,风能、光能、生物质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占0.4%,在此基础上,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供给需要,同时实现我国能源结构向可再生性能源的倾斜,我国未来在能源建设上的投入将十分巨大。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简称“IEA”)的预计,2006-2030年我国在能源部门的投资累计将达3.7万亿美元,其中74%用于电力投资,约为2.8万亿美元,融资需求巨大。如此巨大的投资需求需要现有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作出适应性调整。

2. 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面临巨大挑战。(1)市场分割。目前,碳交易主要集中于国家或区域内部(如欧盟),统一的国际市场尚未形成。碳金融市场也呈现出多样化和碎片化的态势:既有场外交易机制,也有场内交易机制;既有政府管制产生的市场,也有市场主体自愿形成的市场。这些碎片化的市场大多依托于国家或地区,在制度安排上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排放配额的制定及分配方式等),导致不同的市场之间难以对接,跨市场交易难以达成,碳交易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步履维艰。(2)政策风险。首先,国际公约的延续性问题滋生了碳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尽管经过国际社会的不懈努力,各国已经就碳减排达成了《京都议定书》,但一方面《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期限仅涵盖2008-2012年,其后能否达成有效的国际公约尚未知可否;另一方面,即使是临时性的国际公约,国际社会对《京都议定书》的具体交易条款仍存有广泛争议,这对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减排认证的政策风险也阻碍碳金融市场发展。由于核证减排单位的发放由监管部门按既定的标准和程序来进行认证,而技术发展的不稳定性及政策意图的持续变化又导致难以对认定标准和程序形成合理预期,这就使政策风险问题变得更加突出。(3)交易成本巨大,较高的交易成本也对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例如,项目交易涉及跨国报批和技术认证,监管部门要求由指定运营机构(DOE)来负责项目的注册和实际排放量的核实,费用高昂。此外,交易成本巨大还表现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由于目前缺乏对中介机构的监管,有些中介机构在核查中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甚至提供虚假信息。所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市场的交易成本,不利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推进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思考

面对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金融机构别无选择,必须尽快进入角色,不断推进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步伐。

从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加强市场主体的培育,不但要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还要引导其他经济主体(如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方、市场投资者等)参与碳市场,激发碳金融市场的活力。其次,要推进碳金融市场形成统一的行业规则或惯例,协调碳交易的内容、标准和程序,完善交易场所、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等。再次,增加政府投入,加大鼓励和优惠力度,支持各市场主体在碳金融方面的产品或业务创新,提高碳金融创新的技术水平。最后是发挥政府在风险承担方面的优势,提供风险监管指导,引导碳金融市场主体制订完善的风险管理计划,降低碳金融领域的风险水平。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首先,银行业作为当前碳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主体,不但应当关注传统的节能减排信贷项目,还要重视绿色信贷相关的中间业务,即在提供间接融资的过程中,加大与碳排放权相关的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碳交易金融服务。其次,证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应当加快涉足碳金融市场的步伐,通过业务渗透和产品创新,推动碳金融产品的丰富。再次,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各种私募基金、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也应成为碳金融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股权投资或直接投资,扩大碳金融市场规模和范围,通过业务创新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

从更长远的全球碳金融竞争格局来看,中国必须在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打破美元、欧元等货币制衡,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此外,在全球能源金融新博弈中争取主动权,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碳金融市场和碳金融工具,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改变我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

参考文献:

[1]谢怀筑,于李娜.碳金融: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1).

[2]World Bank, 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 2009 , Washington, D1C1: World Bank , 2009.111.

[3]汤小明.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2009,(11).

[4]初昌雄,周丕娟.碳金融: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J].金融与经济,2010,(2).

[5]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24).

[6]吴玉宇.我国碳金融发展及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J].上海金融,2009,(10).

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under the Low-carbon Economy

Luo Xiaona, Lin Zhe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篇8

关键词:金融中介 资金融通 经济增长

一、金融中介的含义

金融中介是指在金融市场上资金融通过程中,在资金供求者之间起媒介或桥梁作用的人或机构(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分为两大类:货币系统和非货币的中介机构。货币系统作为中介机制,购买初级证券和创造货币;非货币的中介机构只履行购买初级证券和创造对自身的货币债权的中介作用,这种债权采取储蓄存款、股份、普通股票和其它债券形式。

金融中介一般由银行金融中介及非银行金融中介构成,具体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等中介机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活动与经济运行关系密切,金融活动的范围、质量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绩效,几乎所有金融活动都是以金融中介机构为中心展开的,因此,金融中介在经济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经济金融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金融中介本身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并且这个体系的运作状况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金融中介的作用

金融中介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金融中介有其特定功能。从金融发展的历史来看,它也是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并且不断有新的金融工具出现,不同的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促进资源配置、节约交易费用、促进企业组织合理发展。以下主要通过对这几种功能的分析,探讨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1、金融中介实现了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整合与匹配

众所周知,工业技术的诞生带来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由此要求产品突破狭小的地域范围,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交通运输业应运而生.交通运输业的产生和发展使物流范围扩大,效率提高。

人类在构筑铁路和航线这一庞大的有形网络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资金不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产品的批量生产和销售成为现实,反过来促进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促使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大增,金融市场形成,银行等金融中介组织,信贷等金融中介工具产生。募集资金和规避风险的需要导致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诞生,与之匹配的证券市场出现。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出现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收缩和转移成为可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资金流动的载体,使资本得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流动和配置.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范围的拓展产生了信息沟通的需要,提高物资流动,资金流动的效率和减少盲目性,前提是信息的沟通,信息服务业应运而生。同属于服务行业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信息业各自功能的发挥,实现了资金、信息与物资流动的匹配,保证了实体和虚拟经济的运行需要。

信息革命引发的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发展与融合,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和新的技术范式,解决了信息传递和商品交易过程中的种种难题,而且促进了从金融中介市场、金融中介机构到金融中介介质等的全面创新。金融创新的结果是金融中介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渗透能力更强,整个社会经济的金融化程度大大提高,各种资产的证券化大大提高了实物资产的流动性,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满足了实体和虚拟经济投资和规避风险的多种需要,并使资金流自动化成为现实。金融中介的发展使得资金流动不仅高度符合了物流、信息流的要求,而且还推动和强化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正是"三流"的高效整合与匹配,使得社会资源得以以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进行整合和配置,并由此社会经济入一个新的发展形态。

2、金融中介使资源配置效率化

首先,正是各种金融中介的存在,导致了资本创造机制的产生,才使货币资本顺利导入到产业资本循环当中,满足经济增长对资金的需求。

其次,金融中介把财富的价值形态和权利从各种实物形态中剥离出来,券化为虚拟的金融资产,从而使社会财富能以符号的形式方便地流动,使资源配置范围获得了无限扩大的可能性,配置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真正进入了效率化时代。

3、金融中介的交易费用节约功能

人类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不断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以不断降低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从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历史。首先是定期集市的出现,拓宽了交易的选择面,提高了在既定交易费用条件下的成交率,它不仅降低了花费在路上的时间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的偶然性和等待的时间成本,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单位商品的交易费用;紧接着是货币的诞生缩短了交易的中间环节,使交换变得更为顺畅,节约了交换所需要的搜寻和等待成本。

商人的出现仅仅是交易专业化活动的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易技术的创新,商人之间出现了分工:批发商,中间商,零售商等。每次专业化都带来了交易费用的降低和交易范围的扩大,同时使得市场制度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交易的专门组织——商业企业出现了,结果是交易费用的进一步降低,交易范围的进一步拓展。交易范围的扩展,刺激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增加,带来了资本要素市场的出现。

企业规模的扩大,货币是个关键角色。货币市场的中介组织—银行诞生,带来了货币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和交易费用的降低。但银行间接融资规模有限、期限短等特点使单纯货币市场的运做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募集资金和规避风险的需要导致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诞生,与之匹配的证券市场出现。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出现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收缩和转移成为可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资金流动的载体,使资本得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大大提高了资本市场交易的效率,降低了资本市场的交易费用。

4、金融中介发展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合理发展

首先,各种金融介质的存在为资源存量调整提供了条件,使得企业间的兼并,包括纵向一体化、横向兼并和混合兼并能够因成本下降而成为可行。重组不仅能实现生产要素存量的重新配置,而且可实现企业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促进企业规模结构的合理化。此外,金融中介还推动了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如控股公司的多级控股导致企业集团的出现。

其次,金融中介使筛选企业经营者的机制社会化。在小商品经济即高利贷时代,企业经营者一般是企业的直接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企业经营者筛选功能的基本上谈不上。货币银行金融机制产生后,社会对企业经营者的筛选功能开始加强,即缺乏专门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一般难以取得银行贷款、证券,证券市场、投资银行等新型金融中介的活动,把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机制从单一银行体系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企业的经营机制获得了极大改善,使企业的行为和决策更加合理化,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秋蓉,李萍.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经济评述[J].2005.11

篇9

不同县域其经济的发展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运行模式,但作为必备的发展因素,如人力资源、科技资源、资金融通、自然资源等因素需要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按照一定的方式流动,从而支持和保障县域经济发展主体的功能得到发挥。因此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各个因素按着何种方式进行流动,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方向和持续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金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起到了血液的作用,而金融业保证了资金循环流动,作用毋庸置疑,金融业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金融角度的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一)企业角度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在县域范围内的企业规模一般不是很大,县域在吸引投资上缺乏大项目。其中资源开发型项目多,但科技含量比较低,附加价值不大,所以吸引来的投资持续性不强。资本、人才、技术的不足,投资平台的缺乏使得县域GDP占全地区GDP的比重一直不是很大。县域企业多数自身运作特别是财务管理不规范,使得金融机构对企业信用状况和贷款安全有着较低的评价。信贷很难进行,较多的县域企业处于微利的状况,不符合贷款要求,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品或其他可以充当抵押品的手段和实物,这些都影响到了银行放贷。企业改制时恶意放弃银行债权,造成企业与银行的关系紧张,使得大量资金损失。这让银企关系更加难以维持。

(二)金融机构角度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在县域企业办理抵押贷款时,办理资产抵押担保所要求的环节过程复杂,成本高,这就加重了银行对企业放贷的成本。同时,国有商业银行改制,战略是逐步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资金的流向更多朝向大中城市,导致县域内很大部分的金融机构撤离,经营范围逐步缩减。同时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也减少了基层支行的授权额度,信贷逐步向信用良好的客户集中,对于刚刚成立需要贷款的中小企业和乡镇工业等县域经济组织的贷款则很少。县域金融机构为了逃避风险,业务也在不断的收缩。导致县域内金融机构不能满足企业以及居民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业的投融资、促进资金流动、为小微企业服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融业并没有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金融业对县域经济支持作用的方式

(一)保持信贷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有重点、有选择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建立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现代运行机制,健全融资担保机制。适当放宽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积极性应得到加强。从而推进利率的市场化。

(二)拓宽多元融资体系,鼓励中小企业依法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债券融资、租赁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发挥金融体系对产业调整的支持作用。从银行角度讲,城镇化过程对商业银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商业银行要充分分析预测信贷资产的行业风险、产业风险和地区风险状况,积极调整信贷投入的行业结构与地区结构,创新产品,提高商业银行综合化和个性化服务能力,对符合县域资源禀赋、具有发展前景的优势行业和企业积极给予贷款,对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落后,重复建设项目和污染城镇环境、浪费资源严重的项目,则要考虑限制贷款或禁止贷款,同时对已放出的贷款要加强清收本息。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阶段县域范围内居民对银行的产品与服务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资金融通层次上。金融部门要根据居民的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同时要更加注重投资组合、风险控制、信息咨询等高层次的金融需求。以满足客户需求,商业银行要利用好这一发展趋势,加强与保险、证券、投资基金等其他相关行业之间的合作。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要进一步开拓网络结算与服务、股票质押贷款、证券资金结算、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业务、代收保险费、代支保险金、基金托管、代销保险产品等业务领域,增加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三)营造良好信用投资环境。创造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就需要克服短期行为,建立统一的个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机构和担保方式,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综合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保障信贷资金安全,规范企业改制行为,防止新的逃废债行为发生。

(四)加强金融创新,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进行体制、机制和信贷的创新,金融机构要把目光投向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高成长性和良好市场前景的资源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教育投资项目等。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非无所作为,中小企业融资、产业结构调整、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等都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多种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我国的县域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对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掣肘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为此商业银行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快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这必将改善银企业关系,为县域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五)政府加强引导,构筑银企合作平台。政府需要进一步放宽信贷环境,积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参股入股,推动股权质押贷款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业务,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建立和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金融机构服务县域小企业的生力军作用,努力推动地方中小银行发展成为中小企业的伙伴银行,有序扩大县域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组织规模。同时,大力引导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加快创新,改善服务。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贷手续,完善授信制度,扩大信贷比例,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银行的运营成本,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增长。

篇10

一、重庆地区国际贸易现状

重庆力争打造内陆开放高地,随着2010年重庆两江新区的挂牌成立,重庆积极引进外资、对外开放,重庆的国际贸易发展更是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看到了重庆对外发展的良好势态,同时也要从实质来分析,正确看待自身的一些劣势和不足。自2010年首破100亿美元大关,2012年依次跨越40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台阶,重庆对外贸易在全国的位次也由2010年的23位上升到目前的11位,出口更是进入全国10强,位居中西部第1。在重庆金融发展的助推下,重庆产业贸易出口实现稳定增长。在摩托车、汽车、化工、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传统优势出口行业稳步增长的同时,重庆市出口产品的版图向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一批高附加值产品迅速扩散,形成传统与笔电产品“双引擎”驱动。

二、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作用机理

H—O—S理论指出:国际贸易过程中,各国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是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以及各种商品不同的生产技术系数,也是对外贸易的决定因素,国家应进口密集使用其贫乏要素的商品,而应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金融部门是不仅重要而且特殊,金融系统的功能包括便利交易、动员储蓄、降低风险、加强管理和有效配置资源等,可见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带动作用日益巨增。金融发展对规模经济行业的支持以及规模经济产生的的作用,规模经济行业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导致重庆的国际贸易模式亦受到一定的影响。最终为该行业规模经济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为规模经济得到发展,重庆的比较优势显而易见。而比较利益也是动态的,比较优势动态化的基本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一方面,资本积累可以给新技术的采用和新的生产方式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资本积累可以劳动的组合比率以及改变重庆资本,因此,优化了重庆贸易商品结构物资基础及比较优势的结构性变动。为促进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是最重要的重要因素,在重庆结构不变及要素总量的条件下,为了影响该国(地区)生产函数,可以提高边际生产率,最终让重庆比较优势的出口商品结构和结构性变动得到一定的优化。

三、促进重庆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发展建议

(1)实行金融业与优势产业联合

在严峻的出口形势、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环境中,为了让宗申、隆鑫等摩托车生产企业及庆铃、长安等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加以扩大,通过资产重组、强强联合的方式,汽车、摩托车生产的龙头基地一定是重庆汽车、摩托车的生产企业,为了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可以淘汰一部分不具备经营能力的企业,其国际竞争力将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2)加快重庆产业升级

由于重庆出口贸易结构,出口产品对金融的依赖程度不高,最终导致出口贸易不能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所以应转变出口贸易模式,加快升级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适当缩小,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加大。

(3)实现金融业与国际贸易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