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理论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的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20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在全球的迅猛发展,旅游环境与资源的衰退和破坏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旅游作为“朝阳产业”、“无污染工业”的定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旅游环境与资源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生态旅游亲近大自然、但又不伤害大自然的旅游哲学,既顺应了世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也适应了人的本性,它是人类走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1]生态旅游“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必然的选择”,[2]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和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并将在21世纪保持快速的发展”。[3]
生态旅游涉及生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政府、旅游开发经营者、从业人员以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各种需求和利益,一旦协调不好,将产生道德失范和利益冲突。其中涉及几类主要利益关系,即生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之间,生态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开发经营者之间,生态旅游者之间,国际和国内旅游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利益协调中,要照顾各方的利益,走双赢或多赢的道路。
同时,生态旅游的伦理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助于加强我国生态旅游理论体系的建设、丰富应用伦理学科的建设,有助于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旅游的伦理建构是现实的和必需的,那么其理论基础是什么?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以及生态伦理学提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人们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而可持续发展观则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代内、代际关系做出了理论阐释。
1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对生态旅游伦理建构的影响
当前的生态危机,不是我们单纯地顺应自然就可以解决的,狭隘的生态中心主义之所以站不住脚,就在于人来源于自然,且必须从自然中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人对自然具有先天的依赖性,所以,人不可能停止自己对自然的需求,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呢?人类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自然观,在这些自然观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从被动顺应自然的角度,或者从天人相分的角度去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上总是找不到平衡,无法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道路。
自然观是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这一基本观点的提出和论证比较集中地反映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自然观坚持自然的先在性、客观性,指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对自然有依赖性,“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4]同时,认为“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整的统一体”。[5]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人的关系,另一方面人与人的关系又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工业文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但是还没有达到今天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程度,而他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指出,第一,人是自然的产物;第二,人以实践为“中介”对自然具有能动性;第三,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人的关系,事实上,通过实践这一中介,自然―人―社会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价值纠偏的问题,对于生态旅游的伦理建构来说,同样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使我们认识到自然的历史和现实价值,从而实质性地协调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在生态旅游伦理建构过程中既要考察人与自然如何从对立走向共生,也要考察人与社会如何从疏离走向共荣。
2生态伦理学对生态旅游伦理建构的影响
生态伦理学从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角度来建立它的道德评价体系。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几种观念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加深而改变的。古代对自然推崇,倡导“天人合一”,保留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样本,中世纪结束后,随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推崇主客相分的认识论使人成为了世界的主宰,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视自然为征服、改造、控制的对象,甚至只是为了自己的喜好而去改变自然、破坏自然;当前人们认识到主客二分的认识是不全面的,要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这种重塑不是对人类早期因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提出的人的无为状态下的天人合一的简单的回归,而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正是基于这种反思的结果。在西方形成了包括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和自然价值论在内的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种新的伦理理念,“它提出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的问题,这不是简单地把人际伦理应用到生命和自然界,它不是环境保护伦理,也不是资源利用的伦理,生态伦理学提出人对生命和自然界的恰当的尊重和责任,从时间的角度,它从现在扩展到未来,顾及遥远的人类与世界的未来;从空间的角度,它从区域扩展到全球,顾及全球范围的人类生存条件;从伦理主体的角度,它从人际关系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它关心未来,关心自然,关心后代,关心整个生命和自然界”。[6]
生态伦理学将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因此,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本身就构成了生态旅游伦理建构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对生态旅游伦理的建构有着现实的意义。第一,生态伦理学将伦理关怀的对象由人际伦理拓展到人与动物、生物乃至整个自然界,使人在生态旅游中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了一种伦理关系,而不仅是主体对客体(包括审美客体)的利用关系。第二,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政策、法律还是制度的约束都需要人的自觉遵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在生态旅游中不仅需要受到约束以实现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更需要来自于内心的信念――生态伦理意识的支持,通过对自然内在价值的承认,自觉地运用生态伦理道德的规范和原则来调节自身行为。
3可持续发展观对生态旅游伦理建构的影响
从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对环境问题的全人类关注开始,1980年,《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比较全面和完整地表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全球100多个国家首脑共同签署通过了《21世纪议程》,从此,可持续发展观成为指导人类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以不破坏或少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为前提,保证现代社会和后代社会的发展有充足的可利用的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既承认和尊重自然的价值,又重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既重视当代人的发展,又重视后代人的利益,把人与自然视为同一个发展系统,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地发展,它不是对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简单复归,而是“天人和谐”,人与自然的有机的协调,是一种全新的、为我们所取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以后,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但是这种重视和共识,在某种程度上只停留在观念的层面或者是政府政策的框架和协议上,在实践中一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或利益有冲突,马上让位给后者,因此,从《21世纪议程》签署后,20多年过去了,生态环境继续遭到破坏,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依然被不加限制或很少限制地开发、利用和消耗,为了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水平,不少地区竭泽而渔,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生态旅游似乎成了人们能够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但是这根稻草能承受这样大的压力和寄托吗?在人类没有真正对可持续发展做出行动回应之前,生态旅游能够成为起死回生、点石成金的魔杖吗?因此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只有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之成为生态旅游者、当地居民、政府、旅游开发经营者、从业人员的共同认识,才能建立起导向生态旅游本意的伦理规范和原则,并自觉地转化为生态旅游实践的规则。
对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践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和实践,即以生态旅游目的地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旅游目的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动力,以生态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立足于人类实践,从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科学阐述,当代生态学和生态伦理学是以承认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类发展的推动作用为前提的,在这一点上与是相通的。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也有一种大自然观和维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尤其是关于人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关系同可持续发展观二者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三者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伦理建构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01
[2]张建萍旅游环境保护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220
[3]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3):75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6]余谋昌“自然价值”与21世纪[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
[7]施韦兹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8]雷毅生态伦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许宗元旅游伦理学引论[J].旅游科学,2001(2)
篇2
1.生态旅游。
目前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还处于百家争鸣阶段,尚未最终达成一致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说明了其概念的模糊化和泛化。笔者认为最完整意义的生态旅游应将以上三个层面同时包括在内。在这三个层面中,作为旅游发展理念的生态旅游居于主导地位,其实施主体是政府,并涉及到当地居民、企业及其它行为主体;作为旅游产品的生态旅游居于核心地位,其实施主体是旅游业(旅游企业);作为旅游消费方式或行为方式的生态旅游居于基础地位,是生态旅游的实际内容,其实施主体是旅游者。生态旅游应该具备两种功能:保护功能(即保护自然环境、当地文化,这种保护既包括不降低其原有质量,也包括进一步的改善,尤其是对自然环境而言)和发展功能(即当地经济和当地人的福利、旅游企业的收益、旅游者的体验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2.激励理论。
激励主要是通过某些刺激手段,激发人的行为动机,使人发奋起来,从而化为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理论是现代管理学的前沿理论。这一理论对经济的分析深入到个人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实现企业发展;这些主要运用于企业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按其性质可以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两种。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激励机制中,正激励是生态补偿、补贴、经济奖励、政策支持、环境教育的方式,是利用带有鼓励性、肯定性、倡导性的控制性技术来创造一种有利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来倡导不同的市场主体采取符合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行为。负激励则是用经济惩罚等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控制性技术创造一种对生态旅游市场主体行为带有压力与约束的条件,从而抑制和纠正不符合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二、生态旅游激励手段
1.生态旅游激励手段。
为激发市场主体出现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并使之保持下去,政府应该综合运用多种的激励手段,包括文化、制度、经济等多方面形式,引导生态旅游市场主体按照政府所期望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运动。单个激励手段,在生态旅游中会引发各市场主体不同的行为,但实际发生的行为不一定是激励主体即政府所期望的。这必然会涉及到其他各种激励手段的激励方向、强度和作用机制以及他们之间的结构和相互关系。而对于这些激励手段进行系统设计的结果,就构成了生态旅游激励机制的基础内容。
2.生态旅游激励机制设计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激励机制一般包括以下方三面的内容:
2.1奖惩制度。
市场主体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或消极外部效果会得到相应的奖励(或补贴)或处罚(或征税、补偿),这一切源于奖惩制度将激励手段的集合与对生态旅游市场主体行为的外部效果的相结合。
2.2分析各奖惩制度(激励手段)的运用
对生态旅游市场上的主体产生可持续行为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2.3协调机制(手段)。
是设计一套协调市场个体效果和社会整体效果的机制,以保证在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激励机制(手段)对实现市场经济个体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确保激励机制在实践运行中的可操作性。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体系构建过程中,以上的三方面内容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合在一起从而共同指导激励机制的设计方法体系。
3.生态旅游激励主客体。
本文把生态旅游激励的客体主要界定为包括生态旅游景区企业、旅行社、旅游者,即生态旅游市场的经济主体;那么对于激励的主体,本文主要将其界定为政府,依据是:首先,目前我国生态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制度体制还不完善,整个生态旅游市场相对较为混乱,所以必须依靠政府的特殊地位与强制力。其次,目前的生态旅游起步阶段,交易费用是相当巨大的,单纯依靠生态旅游市场的经济主体是无力承担的。根据科斯定理,在不发生交易费用情况下,企业可利用市场交易解决外部性问题。因此,激励主体之所以选择政府是因为它能够大部分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外部成本。
4.生态旅游认证对市场主体的激励。
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国民环保意识和整体生态旅游规范制度还未完全建立,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对应于促进各市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行为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其中包括:生态旅游认证对与市场中介主体的激励;生态旅游认证对与市场供给主体的激励;生态旅游认证对与市场需求主体的激励。
三、生态旅游激励机制的相关问题及实施对策
1.保障国家利益。
西部生态旅游产业的稳步发展亟待于制度创新和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但是目前国家宏观激励机制和经营实体微观激励机制还相对缺乏。而通过生态旅游产品经营企业支付生态旅游资源有偿使用费用和其交纳的国税、土地使用权转让费等形式可以使国家利益得到实现。与此同时,解决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维护的巨额资金来源问题还可以通过实现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的途径来获得,这样既有利于维护国有生态旅游资源的绿色质量,还可以刺激旅游产品经营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保障生态旅游资源与绿色产品的可持续利用。
2.生态基金免税。
作为一种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制度激励形式,生态基金免税这种制度其本身也要获得一定程度的激励。规划的有效实施必须完善对资源利用的管理,发展和强化生态鉴定机制,创立国家生态监测体系,实行自然资源利用许可证制度。应政府有必要对生态旅游认证提供一定的补贴,以激励这项工作在生态旅游市场上的推广。可通过签订合同将一部分生态基金转给企业、机构和组织,让他们去寻找解决尖锐生态问题的办法,对有效实施生态保护的企业、组织,均给予一定的贷款优惠。
3.实现生态旅游产品经营企业利益。
篇3
关键词:苏州;水域生态网络;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管制体系
引言
在旅游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之中,苏州摒弃资源的“同质”开发和产品的“克隆”,在分析苏州旅游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苏州旅游产品的发展战略时空布局,即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特色旅游为补充的产品战略,突出发展城市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重点发展水上旅游和夜间旅游,全面丰富“东方水城”的旅游内涵,形成了“品名园名府名曲,游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域景观旅游。同时,弥补传统旅游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的不足,强调城市人与水相和谐、融合旅游者和社区居民利益一致的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内涵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及相关实践进展
1、生态旅游的内涵。生态旅游是环境旅游的一种,最早由Ceballos-Lascurain(1987)提出,是指到不受干扰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地区旅行的一种旅游方式,该旅游方式怀有特定目标,即研究、欣赏、享受当地的景致和野生动植物以及任何现存的文化特质(包括过去与现在)。生态旅游是一种亲近自然,对环境友善与负责,并能改善当地人福利的旅游综合形态,生态旅游的目标是实现旅游地与周围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的作用。
3、可持续性理论。判断生态旅游的三个核心标准,即以自然为基础、具备教育性或学习性因素、要求可持续性。根据可持续旅游的概念和目标,旅游关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减少过度消费和污染,保护多样性,将旅游纳入国家或地区的战略规划框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社区参与,利益主体和公众咨询,员工培训,有责任的旅游营销,进行旅游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旅游可持续性的实现依赖于和某地环境、社会、经济相关的规划制定、贯彻实施和持续的旅游管理。”《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中确定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关键要素为:综合、动态、系统、整体、面向社区、可更新、有目标和可操作的。
二、苏州水域网络生态旅游与传统水上旅游比较
在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方面,和传统的水上旅游活动相比,水域网络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提高当地居民、旅游者、当地政府以及投资者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
1、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水域生态旅游保护性的实质是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各个方面。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开发规划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行为,谋求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对于游客而言,保护性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对于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而言,保护性体现在对苏州整体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谋求苏州长久的最佳综合效益上。
2、水域生态旅游强调当地社区的居民是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并应当公平地获得分配旅游业社会经济效益的机会。只有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让当地居民受益,才可能实现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当地居民公平地获得分享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权利也是生态旅游保护性的内容之一。
3、水域生态旅游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启发和提高游客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也是旅游资源和环境得以保护和持续利用以及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再者,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生态旅游者不是没有自己确定的旅游目的、被卷入旅游时尚潮流的盲目旅游者,也不是为追求豪华奢侈的物质享受、认为金钱可以买断自然的旅游者,而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
三、苏州水域网络生态旅游的构建
苏州地处长江、太湖下游,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全市有各级河道21,454条、累计长达21,255公里,大小湖泊323个,水面3,609.0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2.5%。全市多年来平均降水量为1,093.5毫米,区域降水总量约9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太湖常年蓄水量的2倍。雨量充沛,但蒸发量大,地表径流量为24.9亿立方米,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多亿立方米(其中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1亿立方米),加上引水入境和过境水量,总水资源量平水年份约为100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份为60亿立方米,丰水年份可达180亿立方米。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苏州提供了良好的水资源。
苏州由水而兴,因水而秀,其古老灿烂的文明与得天独厚的水环境密不可分。自泰伯奔吴、阖闾建成姑苏大城,到唐宋明清以至近代,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苏州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无不与水紧密相连。建于公元前514年的苏州古城,虽经2,500多年的历史沧桑,至今仍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水乡城市的独特风貌。苏州自古被誉为“鱼米之乡”、“人间天堂”,这种美誉本身就说明了水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苏州已经开发挖掘了环城内河水游览项目及夜游项目,苏州水域网络生态旅游是在环城河水上旅游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将全市水系纳入了规划范围,从而构建起苏州内通外联的整体水上旅游网络。规划确定了构建“1-2-3-4”的水上旅游空间格局,分别为一个古城,平江河、山塘与上塘河环线的两条文化水廊,环城河、京杭大运河、沿江游轮度假观光带等三条特色旅游观光带,娄江、胥江、元和塘、外塘河四条旅游通道,以及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市湖生态休闲度假区、金鸡湖现代风情休闲度假区、阳澄湖美食休闲旅游区、尚湖湿地生态旅游区等五大特色旅游区。
近两年内将重点开发环城河、城内平江河、城外胥江至横塘、石湖一段,优先建设以古城为中心,太湖为重点的水上旅游新线路,其中太湖要成为“十一五”期间苏州旅游的拳头产品。中期主要开发胥江道太湖,大运河、环城河到金鸡湖,阳澄湖、长江的水上旅游产品,使之不断丰满。远期主要开发元和塘、娄江,这两条水系作为沟通环城河至尚湖、太仓的航道,都已具备水上旅游开发的通道条件,但航线偏长,沿途旅游资源吸引力不够,还需深入挖掘。预计到2012年,苏州可全面形成互动、连通的水上旅游网络。
《苏州沿江旅游发展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常熟、太仓、张家港沿江三市,规划实践为2005~2020年。该规划明确了沿江地带将以郑和出海港、双山岛、苏通大桥为主体,构建张家港生态文明休闲旅游功能区、常熟江南风情综合旅游功能区、太仓江海文化博览旅游功能区、滨江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带的“三区一带”,以先东后西、先长江沿线后两翼纵深的开发策略,综合开发利用苏州沿江的旅游资源。
四、苏州水域生态管制体系的构建
水是苏州的灵魂,是吴文化的核心。水造就了苏州昨日的辉煌,支撑着苏州今日的繁荣。快速发展的苏州经济,既得益于丰沛的水资源,也给水资源、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早在上世纪末,苏州即被国家列为了水质性缺水的地区之一。除了饮用水取水口、太浦河以及沿太湖个别断面维持在П-Ш类水水平外,苏州内河水质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水生态日益恶化,湿地沼泽大量减少,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水系的自净能力不断下降;地下水超采严重,地质灾害隐患依然存在;认识滞后、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一系列关于水的问题已经日益严峻地凸现在我们面前。
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在可持续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生态系统管理的方法对河流流域进行综合性的开发与管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1、应由市政府立项建立关于苏州水域网络生态长期资料库,并逐年分中、长期目标加以检讨,对环境实行严格的科学监控。逐年建立水域生态资料,不能长期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苏州的水面面积占到42.5%,是我国所有城市里水面所占比重最大的一个城市。太湖有2/3的水域在苏州境内,但苏州的水流量偏小,更容易受到污染。市政府应统一领导,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最佳效益为前提,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总体上找到制约和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发展的综合因素,理顺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用综合的对策整治、调控、保护和塑造水域环境,为社区人民创建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使城市水城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加强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事务,强化社区理念。通过有力的宣传教育强化社区自治功能,逐步建立起强有力的社区管理体制,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日本,自然公园会定期举办一些讨论会等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社区有权参与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讨论与决策,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全程监督;在经济上真正让社区居民受益。如,通过发展村民家庭旅馆、观光农业、农村休假旅游等增加乡村居民经济收入,并在诸如《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市民农园促进法》、《农村休暇法》、《促进农、山、渔村地区发展逗留型旅游活动的相关基础建设之法律》中进一步明确地给予了保证。政府在规划生态系统管理上,首先应加强与社区民众的交流,通过社区的参与,加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与相关教育体系一起建立“水域社区管理协会”、“社区咨询委员会”等,加强宣传,增强水环境意识。水是资源和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人与自然相协调、经济与环境相一致的高度,充分认识水资源、水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水环境、水资源的紧迫性,形成爱水、惜水、节水、护水的全民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对城乡居民的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通过科学攻关和技术改造,大力实施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服务业,尽早建成节水型城市。
3、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1)设立入口管制站,暗示经营管理的权威,并为游客提供相关资讯;(2)将游客中心视为环境教育的第一站,并提供完整的生态旅游资讯,以纠正游客的不当行为;(3)有效执行区内相关法律;(4)以各种解说教育方式,为游客提供丰富的生态之旅,且不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如导游同行步道之旅、晚间节目、展示等环境教育。
4、以严格的立法保障生态旅游对环境的保护。2004年1月1日起实施制定出台了《苏州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之后逐步出台了《苏州市供水办法》、《苏州市河道管理条例》、《苏州市蓝线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为了保证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市水务、环保等部门加大了监督力度,苏州市水政监察支队还专门在市区设立了河道、供水、排水、节水等四个执法大队,对涉水事务的违法行为统一执法,加强了涉水事务的依法管理。今后更应注重:(1)用综合生态系统的理念指导我国的流域管理立法;(2)建立统一强效的流域管理协调机制;(3)在立法中确立公众参与流域管理制度。
苏州美,美就美在苏州水。苏州的街巷临河,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简静雅洁。自古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然而,现实中的苏州河道,时不时有垃圾漂过暗绿色的河水。这样的场景很难让人将其与“水天堂”联系在一起。“东方水城”的招牌,让苏州举世闻名,而如何保护好这块招牌,成了苏州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议题。本文通过对苏州水域景观生态旅游与生态管治体系的构建,希望能把苏州塑造成为中国最具东方特色的水生态旅游城市。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州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上海现代服务业.
[2]孙萍.生态旅游规划.扬州大学.
篇4
关键词:旅游景区;动态管理;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30
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对于个别景区的“警告”“摘牌”专项整治运动掀起了旅游领域的轩然大波,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受到了舆论的广泛热议。自2005年8月5日起实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以来,我国对A级旅游景区质量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细则和分值规定,然而有少数景区在进入A级景区序列后,疏于管理,旅游景区质量下降,引发游客投诉,引起旅游相关部门的重视。
1旅游景区质量提升的必要性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吸引旅游者外出旅游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大众消费结构的变化,旅游支出已经占据人们消费结构必不可少的份额。旅游者的需求不断提高,开始注重行程中的体验,对旅游景区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旅游已经不仅是经济产出需求的时代,而是成为国民生活的重要需求,所以旅游景区存在的最大价值亦不是其经济创收功能,而是它的综合多元的社会功能。一个旅游景区对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教育等带动作用远远超出依靠它自身所获取的利益,因此,旅游相关部门对旅游景区的监管更为严厉,A级景区的“摘牌、警告”更加促使旅游景区不得不提升自身质量,以确保其自身持续健康的发展。
2旅游景区质量存在的漏洞
2.1硬件设施老化
随着景区的发展,接待人数的增加,接客年限的增加,很多景区出现了硬件设施老化,主要表现在道路出现坑洼、休息区设施陈旧、厕所老化等严重影响游客游览感受的设施老化现象。除此之外,旅游景区内很多硬件的缺失或是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旅游的需求,比如绝大多数的景区公用电话只是摆设,无法使用;在现如今网络时代,部分景区仍没有实现WiFi全覆盖和景区内景点的二维码扫描讲解,景区硬件设施老化和不健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景区的长久发展。
2.2安全隐患严重
旅游景区内属于游客量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数量众多的游客聚集在较为封闭的空间范围内,自然容易产生很多安全隐患。在我国旅游景区内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第一,安全保护措施不到位,如景区内涉水、涉山等危险地带未设置安全保护措施;第二,景点缺少安全设施,景区内灭火器、消防栓等设备较少,急救、消防专用通道等不明显;第三,安全提示语缺失或不明显,景区内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段未发现有任何明显提示标识;第四,安全保障人员较少,景区内较少发现专职的安全巡查人员,确保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安全。
2.3服务功能退化
旅游景区的服务功能,是指旅游景区对活动对象即游客所具有的服从、服务作用。具体表现景区具有能为游客提供参观浏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并要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能力。然而部分景区在达到一定的等级之后,就降低了标准,放松了要求,疏于管理,出现了景区部分景点另收费或不开放、服务设施不健全、无法满足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遇所需要的各种需求,旅游景区的服务功能退化。
2.4服务人员态度消极
旅游景区与酒店在旅游活动中占据同样的地位,但相比较下来,酒店的服务人员在对客服务过程中则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景区则逊色颇多。在对部分景区进行考察时发现景区内绝大部分员工给人的态度显得消极,随意,几乎都很难提供规范化的服务,到处出现坐在游客休息区休息的工作人员,明目张胆玩手机、相互聊天的工作人员更是随处可见。员工整体形体形象不佳、态度不热情,服务不积极主动,不注重细节,无个性化服务。
3动态管理对旅游景区质量提升的优势
旅游景区质量存在的漏洞不是一时形成,而是景区长期疏于、怠于管理留下的顽疾。消除旅游景区目前存在的顽疾,提升旅游景区的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程。动态管理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外部环境的预测、内部数据分析,对经营策略、管理手段进行适时调整和对计划进行修改和补充的一种管理模式。动态管理对于变化莫测的旅游市场尤其适用,旅游企业为了迎合旅游市场和旅游者的需求,必须做到紧随时代潮流,应时代需求而变化,以此使得自身旅游企业屹立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永不过时。
3.1及时发现问题
旅游活动本身是一个或多个动态过程的结合,一般的管理形式很难准确掌握旅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动态管理是一个系统而不间断的管理过程,能够在
景区经营过程中进行实时监督:对景区工作人员的监督,能及时发现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不足;对游客进行监督,既能及时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确保游览秩序的正常,又能及时了解游客的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对景区设施设备的监督,能及时发现景区设施设备的损坏及缺失,进行快速补充,提升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3.2建立预警系统
旅游景区暴露的很多质量问题不是偶然发生,而是由许多隐形顽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正是由于管理层对于这些隐性问题未及时发现、重视并给予解决,才会使得其成为后来景区被警告,甚至是摘牌的“罪魁祸首”,为景区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动态管理过程要求对旅游景区内各个部门进行实时监控,并设立警戒预警值,比如景区每天的最大承载量,根据岗位职责由责任人员定期报告监测情况,对接近或达到警界值的指标随时报告,一旦发现达到预警值,马上进行相关分析,寻求解决的办法,确保游客的顺利游览、景区的正常经营。
4动态管理的具体措施
在旅游景区的动态管理中,旅游景区应建立健全的全程监督机制,将动态管理事无巨细的落实到旅游景区的每一个经营管理环节,确保实时、实地了解景区内的种种问题,对景区进行完善的动态监管,具体可从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两方面着手。
4.1定期――专项检查
专项检查要求景区监管部门定期对各个部门进行全面、重点的质量监督检查的活动,确定检查的间隔时间,将检查的对象普及到全景区,尤其对景区近期问题突出的部门或服务环节进行重点检查,以做到有的放矢,消除景区内管理和服务上的顽疾,从景区内部监管上,提升景区的质量。
4.2不定期――专家暗访
专家暗访主要指景区为了确保景区的高质量运营,不定期地特邀旅游行业内专家或学者以普通旅游者的身份进入景区,以游客和专家的双重身份去检查景区管理,了解景区的日常经营状态,并根据相应景区的等级质量标准进行打分,从而对各旅游景区提出了明确的管理服务提质整改要求,并给景区提出具体而专业的整改建议,同时根据需要专家会及时进行暗访复核,根本目的是弥补景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提升旅游景区的质量,建设高质量高等级的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动态化管理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最佳抓手和重要载体,为了进一步适应国家旅游局和广大旅游者对于旅游景区的高标准要求,景区只有将“定期――专项检查”与“不定期――专家暗访”科学的融合,才能实现旅游景区质量上的大幅提升,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华.普陀山用动态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N].中国旅游报,20130408.
[2]徐菊凤.多方联动应常态化制度化[N].中国旅游报,20160808.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2102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生态旅游
从生态旅游概念被提出,距今已经有31年了,就目前其概念界定还是模糊。国际生态旅游学会提出生态旅游是游客有意识的到目的地旅游,实现了解当地文化、自然等知识,这种旅游活动除了尽可能维持当地生态系统、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对当地自然游憩环境负有责任之外,还肩负着使当地经济繁荣、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同时尊重并维护当地居民群体的传统文化使其保持完整性。这个定义在传统定义上增加了居民收益内容,而当地居民是旅游规划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对象,本文也采取此定义。
1.2 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作为旅游规划的分支之一,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运用旅游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它要求从整体出发对生态旅游活动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是生态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是生态旅游区社会、经济、环境效应和谐的指挥官。
2 国内研究进展
相比较国外,我国的生态旅游规规划起步较晚,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紧接着1995年与1996年分别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湖北武汉召开了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后又有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这时生态旅游正式成为了被广泛倡导的一种旅游形式。
2.1 生态旅游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具有协调性,即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决定了生态旅游规划必须以生态原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为指导思想,而规划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保护,影响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规划是否合理,决定了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刘玉安(2006)以典型生态旅游区石河子为研究对象,认为实现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突出旅游特色、营造良好的交通等服务环境、旅游宣传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保护游客利益。
2.2 生态旅游规划原则、理论与方法研究
旅游规划中要遵循市场导向、资源依托、法律监督、宏微观相结合等原则,生态旅游规划除了要遵守这些一般原则外,还要充分考虑生态旅游本身的特点,遵循保护先行与适度开发原则、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原则、各方利益共享原则、环境教育原则。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规划原则的研究大体差不多。康宏成(2010)对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也进行了总结,认为要遵循适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性原则、自然与文化的原汁原味原则、各方参与原则、服务设施生态化原则、环境教育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旅游规划除了一般旅游规划基本理论外还有众多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理论来指导,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生态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是最为重要的。申利(2004)阐明景观生态学是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理论之一,分析了在景观生态学指导下旅游规划的过程,肯定了规划结合自然环境的旅游规划的景观生态学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科学技术方法被运用到生态旅游规划中,典型的如GIS(地理信息系统)因具有强大的图形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为生态旅游规划中提高工作效率与其科学性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受到广泛的应用。刘芳(2009)认为GIS的应用必将给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旅游市场分析、开发空间规划以及当地环境保护监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薛达元(2014)采用GIS对黔西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黔西南州旅游资源特征,规划该州生态旅游发展方向和特色。
2.3 生态旅游规划实证研究
生态旅游规划的实证研究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地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的规划研究方面。刘佳静(2008)以福建莱溪岩风景名胜区为例,将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贯彻到风景游赏规划的实践中。王志臣(2012)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面临的管理体制不顺、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布局不平衡、缺少规划等问题,并就宏观层面国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对单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建设规划的编制进行了探讨。张念萍(2014)概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几个基本类型,并分析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内容和发展战略。刘晓明等(2013)对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对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原则作了归纳和总结,同时讨论了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的要点。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学者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旅游规划进行了研究,李吉来(2013)认为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生态环境的建设很重要,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做到既尊重当地生态环境,又提高城市与乡村生活品质。魏文波从文化与生态结合的视角出发,以生态学旅游理念为基础,以民俗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吴妍(2008)认为民族旅游规划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和现代性,要以保护为前提,在此前提下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同时注重民族旅游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
篇6
【摘 要】生态旅游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文把生态旅游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生态旅游课程教学进行探讨,在教学中加入了生态伦理以及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内容,并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生态旅游学的基本原理和学习方法。
【关键词】生态旅游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25-0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态旅游是在对传统自然旅游进行“生态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一门旅游学和生态学相互结合渗透的交叉学科,主旨是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找一条新路径。其目的是:在促进自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生态旅游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中国共建有森林公园530多个,接待中外游客达上亿人次,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除能产生社会和经济两大效益之外,中国生态旅游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具有一定生态环保意识的旅游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才能保证环境效益的获得,这对于中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生态旅游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基本来自于文科,其生态学基础不好,大部分学生缺乏生态学知识,环保基础知识也相对薄弱,而要发展生态旅游和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培养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给旅游专业的学生上好生态旅游这门课对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通过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互动,让学生掌握生态旅游的活动规律、深入学习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趋势及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这是在该门课程教学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生态旅游课程的特点、本科教学实践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原则进行分析,提出课程教学方法,以期为生态旅游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 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随着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年历程,“生态旅游”已成为时尚旅游中的一个代名词。同时,国内有一部分专家学者对生态旅游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且形成著作出版,用作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的教材。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张建萍主编的《生态旅游》,本书是在作者本人专著《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吸取近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其教学目标为:掌握本课程的基
本概念、理论和内容,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生态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并进行判断和思考;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伦理和生态规划、开发、管理的理念。
依据选用的教材,结合一些参考书和相关研究文献,笔者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成五大板块进行讲授,分别为:生态旅游概述――主要包括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生态旅游的基础理论及生态旅游系统;由生态旅游系统结构引出的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的客体――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的媒体――生态旅游业及生态旅游的载体――生态旅游环境四个方面的讲授内容。
通过对以上知识的学习,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了解生态旅游产生的历史背景、能对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及发展理念基本掌握;更为重要的是能理解和运用生态旅游系统中各要素的要求及管理思想;了解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近年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热点问题。同时能促使学生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和注重生态保护的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
二 教学改革原则在生态旅游学中的运用
1.现实导向性原则
生态旅游是尚未成熟,但正在发展中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的发展与当今旅游的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及掌握生态旅游的最新发展动态。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入相关事实和案例,进行动态的丰富教学。
2.启发趣味性原则
生态旅游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使学生思考与应用。尚未成熟、处于发展中的学科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时地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
三 生态旅游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笔者选择的教材虽说比杨桂华等著的《生态旅游》增加了生态环境伦理、生态体验等内容,但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在章节的衔接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人在授课时将整个内容划分成了四个部分来进行讲授:(1)生态旅游的基础知识;(2)生态旅游的主体;(3)生态旅游的客体;(4)生态旅游的载体和媒体。同时,还增加了生态环境承载力测量方面的内容,以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时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四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借助多媒体这一教学载体,将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现场教学适时地运用到生态旅游教学中,并融入现实导向性原则,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通过情景模拟角色的扮演,现场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在教师讲授之前,给出情景模拟的主题及要求,让学生分组准备。在课堂上模拟活动的场景,概述活动的要求及过程,然后学生参与其中的现场模拟过程,亲身体验活动的整个过程。例如,在教学“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时,学生分组模拟营销的过程,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能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法。最后,由教师总结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过程及注意事项。因此,情景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某一问题的认识上,能从现象看到本质,且对相关知识掌握得也更加牢固。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生态旅游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案例教学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增强知识的阐释性,增添课堂教学生气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但是案例的选择十分重要。笔者在选择案例时,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经典的案例,一些案例来自于课题研究及调研工作中的收集,这样的案例更接近实际,自己对整个过程也较为熟悉。如生态环境承载力中的超载和疏载两种形式,分别列举了黄果树和红枫湖两个例子。在让学生分析案例之前,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分析思路,以提高学生自主讨论和分析的效率。最后教师在进行总结分析时,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教学内容。
3.讨论式教学
在生态旅游课题教学中,授课教师可通过讨论的教学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有助于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同时,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提高。这个方法的运用,笔者依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般采用给予1~2个开放性小论文题目的方式,以5~6人为讨论组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讨论,最后由每一个讨论组选出一名代表在课堂上发言,再进行全班集中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可能获得许多正确的或错误的观点。由此,教师在做最后总结时,要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出要点。
4.现场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成为生态旅游的践行者。作为生态旅游的组织者、开发者和管理者,他们与生态环境的接触频率最多,现场教学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可带领学生到景区进行调研,有助于学生了解该景区旅游从业人员以及游客的生态环境伦理意识,为后续的生态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五 结束语
总之,生态旅游课程教学研究和改革要以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作为重点。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外,还需要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对于与旅游环境接触较为频繁的一支重要队伍,生态旅游课程还肩负着培养这支重要队伍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伦理意识的社会责任,让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认识到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保护环境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为生态化管理、生态化服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1~15
篇7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关系;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2;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28-01
Analysis on Relationship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Tourism
LI Shi-nan
(Gardening Branch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rbin Heilongjiang 150069)
Abstract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was elaborated.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finition of ecologic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relationship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tourism was analyzed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tourism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Key words ecological tourism;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lationship;countermeasures
旅游业从一个新兴的产业发展到现在成为支柱型产业,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相对的,也产生一些问题。例如,出现游客对景区自然环境的破坏等不良现象。如果想让旅游业继续良好的走下去,就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现对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的关系作一简要探讨。
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由20世纪60年代的《寂静的春天》到70年代的《只有一个地球》,直到最后将可持续发展由理论推向行动的《21世纪宣言》。其实,对于可持续发展,简单地说,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从一开始的想征服自然到向自然妥协,最后找到了和平的支撑点――和谐的一个过程。看似简单,却也是人类历经几代人的摸索、探寻得出来的结论[1-2]。
2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生态旅游是既能体验大自然,又充分关注生态(自然、人文生态在内的原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及当地发展的特殊旅游模式,它与自然旅游有着本质的不同,其主要强调的是自然生态资源的梯度开发,循环应用,最终达到生态与旅游资源正能量相结合的目的。
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
3.1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
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差异最核心的为发展战略不同,传统旅游一般只注重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之间的横向关系,较少注重近期与远期效益之间的纵向关系,缺乏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而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重视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之间的横向关系,且将长远的可持续生态旅游作为发展目标,并落到实处。
3.2 生态旅游者应持可持续发展观点
生态旅游可以满足人类的身体和精神需求,生态旅游者应从思想上提高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从自己做起,保护旅游资源,自觉保护旅游对象,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旅游需求而影响或危及别人的旅游需求,将对旅游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3.3 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工作准则
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在开发生态旅游地时,除挖掘当地的旅游特色外,还应特别注意保护当地的环境,坚决不允许开发性的破坏,可以为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开发决策者应从长远角度出发,将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开发投资者应认识到开发规划的知识投入也是有“价”的[3-5]。
4 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一是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教育、培养生态旅游的观念。不能只单单在大学开设环境保护的课程,环保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就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环保意识,提高自身修养素质。二是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宣传。政府部门在推动生态活动时,要特别加强与学历比较低(缺乏文化修养)、年龄比较大、并非专业的旅游产品推广人员的沟通,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三是推出一个全新的生态旅游项目时,一定要对该地区的承载能力作一个全方面的评估,根据这个评估来制定该景区的管理制度,在出入人数上一定要有限制,不可超出其承载的能力。最好还可以成立一个维修基金,不仅要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还要让他们承受一部分的生态保护所需要的资金,这样可以客观强制他们增强环保意识。四是对于旅游从业者而言,强化环境教育的效果,强调生态的保育与利益的回馈,使生态旅游可以持续的发展下去。在导游对游客安排旅游行程时,不仅要为游客讲解当地的自然与人文文化,还要对游客反复强调自然生态的保护。在旅游淡季的时间组织中小学生进行生态游,从小就加强其生态旅游的观念[6-9]。
5 参考文献
[1] 肖岚.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 李晓莺.试论宁夏沙湖生态旅游区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J].宁夏农林科技,2003(1):54-56.
[3] 孙红梅.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4] 秦奕莹.低碳旅游公共政策支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5] 刘兰.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6] 吴易明.中国生态旅游业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3.
[7] 李海燕.浅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2(5):85-87.
[8] 赵春雨.浅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6.
[9] 黄继华.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研究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2):125-129.
篇8
[摘 要]基于传统大众旅游弊端提出的生态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责任性。围绕生态旅游的责任性的旅游开发和管理实践在世界各地
>> 浅谈生态旅游构成要素的双向性 谈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推广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论乡村生态旅游中的导游服务 论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辽宁省生态旅游的开发 “RPEE”新型生态旅游模式 浅谈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研究 论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 论生态旅游评价及开发 论适宜的森林旅游环境与舒适的森林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 略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生态旅游中的环境审计 中国生态旅游现状的思考 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探索 岛屿生态旅游规划的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论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模式 论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模式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基于传统大众旅游弊端提出的生态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责任性。围绕生态旅游的责任性的旅游开发和管理实践在世界各地均有积累,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提炼。本文从责任的双向性为切入点,在分析传统大众旅游的单向责任模式和早期生态旅游的单向责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双向责任模式,进而比较三种旅游责任模式的差别,最后从自然生态旅游目的地、社区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旅游者三个方面来探索生态旅游双向责任模式实现的途径。[关键词]生态旅游;责任;模式;旅游目的地[中图分类号]P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4―0053―04
篇9
参考文献的写作是体现作者对科学的严肃态度,参考文献也是有法律效益的,文中引用内容的要做上标注,在论文的末尾依次列出参考文献。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鉴赏。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吴章文.森林旅游区环境资源评价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孟宪宇.森林资源与环境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卢云亭,王建军等.生态旅游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
[4]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5]文军.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及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
[6]DavidA.Fennell.生态旅游[M].张凌云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1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周笑源.生态旅游内涵再论,旅游学刊
[2]杨志平,潘文焰,赖玺婷.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法制与经济,
[3]步雪琳.禁建重污染项目治理酸雨污染开展生态监测张家界环境治理为旅游添后劲.中国环境报
[4]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旅游学刊
[5]张晓,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
[7]王怀宇.生态旅游价值观的兴起与教育的使命---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河池词条
[2]关于河池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措施,,更新时间:2012-9-16作者不详
[3]广西年鉴编委会,广西年鉴2004[M].南宁:广西年鉴社,2005。
[4]河池市生态旅游魅力,百度文库,更新于2011-11-29
[5]河池市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河池论坛牛头马面于2011-9-8更新
[6]郝新娣,刘淑芹。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浅析--以定州黄家营葡萄酒庄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6):58-62
[7]郭彩玲。陕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135-140
[8]陈学清。基于绿色营销观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2007,(6):97-99
[9]李锦宏,周蓓蓓。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以共生理论为视角[J].当代经济,2009,(11):54-55
[10]张金安,张吉立。大庆市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前景探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5):42-45
[11]张芝敏,陈颖。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农业经济,2012,(2):56-57
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经济 有效性 生态安全性
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 生态旅游的提出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 自然 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2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拉力,从中起主导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3 生态 旅游 区的开发与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经营管理人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良好的 教育 。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更应具备较深的 科学 知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 发展 目标是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 自然 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
只有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条件下,生态旅游才能正常地、持续地发展。许多经验证明,让地方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与服务,如在导游、环卫人员、宿舍管理、餐厅服务、工艺品加工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他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激发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减轻因对资源需求而破坏环境的压力。当然,当地居民参与管理和服务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参考 文献 :
[1]王佳,路紫,孙连敏.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与环境承载力诌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2,26(2):204.
[2]郭鲁芳.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旅游 论坛 ,1998,(2):34.
[3]徐期勇,艾南山,李立华.生态学原理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研究.环境保护,2000,(3):31-33.
[4]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5]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 上一篇: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
- 下一篇:总经理工作思路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