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269-02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L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是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不发展、社会变动和科技的进步之间的矛盾下产生的。人们逐渐认识到在管理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进而产生了风险管理的概念。1990年初,我国也逐渐引入了风险管理,并将其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中。目前,我国对风险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控制模式,管理体系以及风险评估模型等上的研究。风险管理是指在企业进行日常的管理中会遇到的潜在的危害,提前做出预测和预防措施,有效将危害降到最低。在医疗器械企业中,其实施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识别风险、并进行有效预测和衡量,采取合适的手段,尽最大的可能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并不断提高医疗器械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通常来说,医疗器械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预测、风险评估以及提出有效的风险控制管理策略等,不断加快在医疗器械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对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医疗器械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医疗器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但是许多医疗器械在实际的使用中,存在着许多管理不当的情况,很容易给患者等带来各种风险和危害。因此,医疗器械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中必须加强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使企业在不断发展中站稳脚步,为人民、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保障医疗器械的设备安全,就是对人们的最好的负责。
二、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要求片面化
生产企业对风险管理认识模糊,认为只要产品能够满足产品技术要求即可,不需要进行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更谈不上生产和生产后的信息反馈。产品注册审评时发现生产企业并不理解风险管理的本质,仅将其作为满足产品注册标准要求的管理程序。大多数企业在产品注册时提供的注册产品风险管理报告都是参照雷同的模板或别的产品稍加修改而成,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文件,注册产品的风险管理形同虚设。
(二)风险管理环节片面化
风险管理只是产品注册的一个环节。任何医疗器械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设计、研发、临床、制造、销售、安装、使用与维护乃至报废的各个环节,都会以一定的概率发生故障并带来风险,因此风险管理始终贯穿于医疗器械整个寿命周期的全过程。大多数生产企业认为风险管理就是进行风险分析,仅仅是产品注册时的一个重要环节;或者只管上市前的风险;有个别企业甚至不知道医疗器械产品的寿命周期含义。
(三)风险管理理解片面化
许多企业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全面而有效的风险管理活动。虽然绝大多数企业注册时提供的风险管理报告基本包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全部剩余风险的可接受评价、风险管理报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等6个部分,但真正满足风险管理活动要求的并不多。如缺少风险管理计划;缺少风险管理过程的文档及记录;不了解且不会使用风险分析工具;对危害发生的概率、危害程度及可接受准则定性不恰当;剩余风险的评价和控制不完整;缺少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及验证记录;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责任不明晰等等。很多企业风险管理的结果就是在产品注册时准备了一份不完整的风险管理报告,远没有达到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管理要求。
三、我国医疗器械企业风险管理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自身原因
1.管理职责履行不到位。医疗器械制造商管理对于管理职责的履行是否到位,是构成医疗器械风险因素的重要部分。能保证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条件包括:相关法规标准的执行;适宜使用环境的建造和维护;维护、维修、更新等所需的资源(计划、人力、物力、财力);必须的在职培训计划和实施;预防性的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实施、监督等。
一方面,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最高管理者应承诺为风险管理创造条件,为保证医疗器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必要的计划。一是要提供充分的资源,包括:技术、设备、资金等,二是要确保给风险管理分配有资格的人员。
另一方面,最高管理者应规定一个如何决策风险可接受性的方针,并形成文件。方针应为风险可接受准则的建立提供框架,确保准则是基于适用的国家或地区法规和相关的国际标准,并考虑可用的信息,例如通常可接受的“最新技术水平”和已知的受益者的关注点。建立方针时,使用合理可行降低风险的方法可能是方便的。
现在很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不能从最高管理者开始贯彻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其实施的过程相当繁琐,若是企业管理者未能有效履行其在风险管理活动中的重要职责,资源没有投入,研发缺乏资金,人员培训无法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自然是很难有效推行的。
2.研发投入不足。医疗器械是一个高科技行业,开发产品需要一定的投入,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开发资金最多只占总销售额的1%左右,科研人员与资金投入长期不足。如果在研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设计开发过程中必要的测试、验证、确认以及风险收益分析的进行必然大打折扣,必然影响整体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3.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体系缺失。由于一些公司内部文化氛围问题和执行力度不够,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表现的状况很不理想: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认为质量管理体系是在客户的要求下建立的,就可以向客户交差了,体系是品质管理部门的事,甚至在实施过程中采用虚假数据,欺骗认证公司;通过认证拿到证书后,有些企业认为质量管理从高层开始就忽视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会认为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没有价值,采取不配合的消极态度,还有些人认为质量管理体系是装门面,对必花的费用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公司内部的其他人员就因为企业管理层根本就不重视它;公司内部的员工教育培训严重不足,实施状况令人担心。
另外,实施风险管理的具体活动,包括拟定风险管理计划、确立风险管理目标、划分职责、分配人力资源、同顾客沟通、确认过程等项目,很多项目和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基本一致,连质量体系都无法有效推行,风险管理更加无从谈起。
(二)外部监管因素
1.医疗器械法律法规不健全。风险管理这项工作,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投入人力、物力、时间,又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实施风险管理很多情况下是由国家对医疗器械监管的要求而被动进行,为产品注册要求的需要而不得不搭建一个风险管理框架。
2.医疗器械监管不到位。我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组建历史不长,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差,医疗器械管理人才缺乏。个别监管部门审评、审批把关不严,越权审批、违规审批仍然存在,个别检测机构超范围检验,执法不严的问题也非常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医疗器械监管改革和发展,还可能给公众使用医疗器械带来安全隐患,也不利于医疗器械产业的规范发展。
四、医疗器械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企业方面
1.进一步提高对医疗器械风险普遍性和风险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医疗器械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包括能量危害、生物学危害等八个方面,关键是必须得到识别和控制。企业生产医疗器械固然必须满足相关安全性标准,例如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医用电气设备安全要求等通用标准等,还必须实施风险管理标准,对在正常条件和故障条件下损害发生的概率进行定性、半定量甚至定量分析,来判断风险可接受性,以决定医疗器械上市的适宜性。
2.强化对风险管理标准的学习。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已经修订了多次,每一次的变更幅度都很大,这对企业掌握标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但是,标准反映的是当前的科技发展水平,随着科技的进步,任何标准都需要修订、改版,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企业也应当把握行业的脉搏,了解科技发展的动向。政府监督部门与行业协会虽然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标准的贯宣和指南的编写,但是最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还是本企业的领导与员工,只有通过本企业的成员共同协作才有可能以最少的成本来规避最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发挥企业成员的主动性来完成标准的学习,不仅需要学习原文,还需要学习指南性文件,集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风险管理。
3.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实现全程管理。只要生产医疗器械产品,就应该进行风险管理,而且风险管理与企业利润无关,因为随着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和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的实施,医疗器械的风险会越发不容忽视,如果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疏于产品风险管理,一旦出现安全隐患,很容易产生危害。企业作为产品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对产品进行召回,影响利润增加。对患者造成的损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如果患者对企业提起诉讼,不但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与经营活动,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包括方针的拟定、目标的确立、职责的划分、人力资源的分配、同顾客的沟通、过程的确认等项目,而这些项目与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基本一致。
篇2
【摘要】实验室安全工作已成为高等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安全第一方针,预防为主是当前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介绍实验室的风险分类、风险管理的意义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要点来说明高校实验室如何提高风险意识、如何建立符合自身实验室的风险管理体系,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保证实验室教学、科研任务顺利进行。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风险分类;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050-02
随着我国高校实验室的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实验室的各类实验日趋增多,实验的安全隐患也日益凸现。各类实验教学事故屡有发生,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建立教学科研正常运行安全保障体系,是高校实验室管理职能部门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高校实验室的风险管理是指高校实验室围绕总体工作目标,通过在实验室管理各个环节和运行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高校实验室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风险识别,是指识别并记录可能对项目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由于识别出的潜在风险数量很多,而潜在的风险对项目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需要通过分析、比较、评估等各种风险分析方式,对风险排序并评估其对项目的可能后果,以集中精力于为数不多的主要风险上,从而使项目的整体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风险应对计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应对风险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威胁。风险监控则是指跟踪可能变化的风险,识别剩余的风险和新出现的风险, 修改计划, 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对高校实验室教学、科研任务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实验室的风险分类
高校实验室在运行过程中有很多种不同的风险,不同实验室的风险类型及风险管理侧重点都不相同,实验室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识别风险。实验室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 如政策风险、社会环境风险等)和内部风险(如安全风险、质量风险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府、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以不断适应社会需求, 因此外部风险(政策风险、环境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低。本文重点浅析一下内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分为质量风险和安全风险。
1.1 质量风险:对高校实验室而言,结果报告是实验室的最终目的。结果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高校实验室的权威性,也关系到高校实验室的形象和信誉。影响高校实验室结果报告的因素有人、机、料、法、环,主要的质量风险也来自于这五方面。高校实验室的质量风险主要关注如下内容:
1)人:资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责任心。
2)机:性能,有效性,稳定性,可靠性,灵敏度,损坏的频率。
3)料:样品管理,样品保存,样品稳定性,供应的持续性,供应品的稳定性。
4)法:适用性,可操作性。
5)环:稳定性,准确性。
1.2 安全风险: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验室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的必备条件。实验室的安全风险主要关注如下内容:危险化学品; 火、电、水、气、爆炸、盗窃、有毒化学物质( 剧毒化学物质、无机有毒化学物质、有机有毒化学物质) 、有害生物、病毒细菌、辐射、高压气瓶及人身防护。
另外有条件的高校实验室应该关注数据定期备份,无论计算机备份还是纸质文件备份,都需要考虑数据的安全,大型实验室还应考虑计算机信息灾难备份系统的建设。
2 高校实验室风险管理的意义
风险管理不同于个别风险管理,它需要对各种风险进行统一、集中的识别、排序和控制,需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如图1),保证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高校实验室实行风险管理、运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意义,最主要有如下方面:
1)风险管理体系帮助高校实验室量化评估和实时监控最大风险,从根本上避免实验室遭受重大损失。
2)风险管理体系帮助高校实验室建立动态的自我运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风险管理平台,形成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3)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责任落实在高校实验室各个层面,保证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降低实验室利益及利益相关方的损失。
3 高等学校实验室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3.1 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大多采用直线职能制, 它的优点是便于政令的执行, 能够快速地完成常规任务, 但也存在着实验室人员缺乏创新精神等缺点。因此,高校实验室管理者应负责组建风险管理组织,并赋予组织成员一定的权责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并应确保组织成员分工明确,责任落实,能够有效地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必须成立高校实验室建设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 从管理的上层出发, 制定有效的规则, 引导激励实验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实验资源的使用效益, 保证实验室实质性的开放而非流于形式。实验室建设委员会是实验室的指导机构, 由主管校长担任委员会主任, 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教授和高级实验师组成; 学术委员会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委员会主任, 由相关学院的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教授和高级实验师组成; 管理委员会由设备处处长担任委员会主任, 由相关学院分管院长、高级实验师(或高级工程师)和其他专家组成。
3.2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文件:高校实验室完整的风险管理文件体系应包括相关方针、组织结构、工作程序、资源配置、信息沟通机制以及相关的技术手段等。由于每个高校实验室的情况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本实验室的文件。风险管理文件的编写必须基于以上一系列分析和设计的结果,并结合考虑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特别注意所有的制度应该切实可行并且尽可能简练。
3.3 建立安全保障系统:高校实验室进行科研实验研究,要采用安全合理工艺,尽量减少使用危险物质。实验室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诸如电气火灾、危险化学品使用不当引发事故、限剧毒害品的使用隐患、病原微生物管理不慎引发隐患、放射源辐射伤害、压力容器隐患、计算机安全隐患等实验室安全隐患。因此,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保障系统, 包含安全消防系统、医疗求助系统、标志指示系统以及救难支持等系统, 达到应有安全维护的保障。
3.4 建立信息化风险监控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 实现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 促进开放。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 高校实验室每天的预约情况、使用情况、设备运转情况均实时地体现在管理平台上。这样一方面为学生使用实验室提供方便, 同时也为实验中心的管理和设备维护工作提供实时的信息, 使实验室开放达到既宽松环境又有良好秩序的效果, 有效地提高开放实验室管理的效率和使用效率。同时, 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了高校实验室的实时反馈信息,为高校实验室的评价、风险监控提供依据。
4 结束语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出高水平成果,服务于学校建设的重要场所。只有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把实验室的危险因素与风险降至最低。同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放在首位,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才能使实验室教学科研等诸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才能确保师生员工人身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 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2009年9月30日
[2] 马锦琦.开放式实验室安全问题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 2008( 4): 154- 155
[3] 刘学元.高等学校实验室危险因素与风险对策[J].风险管理,2011第1期:27-29
篇3
>> 成长型企业的管理问题如何快速切入和突破 浅谈技术管理如何切入安全管理 中小企业如何切入大数据 用幻觉切入到内心 绩效管理如何切入更有效 如何巧妙切入课文 应对IT治理与风险管理 IBM提出五点切入实现“三化” 谈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切入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如何寻找切入点 问题切入 三峡库区企业财务管理切入点研究 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 由IM切入的企业协作――WorkingIM 企业报要找准宣传切入点 新型华东医疗企业的产品切入战略 选准传媒接近企业的切入点 切入企业级应用的Ubuntu 阅读教学中如何切入文本 影视音乐如何切入大学音乐教学 绿色变革如何从保障民生切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全球商业价值研究院.全新的价值整合者――全球CFO调研洞察[EB/OL]..
[7] 江虹晓.信托投资公司全面风险管理风险关键点控制方案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03-24.
[8] 张岩.国际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06-01.
[9] IBM全球CFO研究.半数企业未准备好应对重大风险[EB/ OL].[2007-10-31]..
[11] 范晓东.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浅析[J].武汉: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10).
[12] 沈永伟.基于出口企业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
[13] .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架构研究[J].南宁:区域金融研究,2010(10).
篇4
[关键词] 护理;风险因素;风险管理;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c)-0173-02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医疗护理事业的发展,社区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深圳医改的实施,“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康”观念已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发展的同时社区护理护患矛盾和纠纷也呈上升趋势。社区护理风险是指社区卫生服务站或社区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我社康中心从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对本社康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从中找出风险问题,从风险问题出发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本社康的自愿患者进行调查,共1 130例,其中,男511例,女619例,年龄21~78岁,平均(45.5±4.5)岁。
1.2 方法
对2010年12月~2011年6月本社康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共565例。根据满意度调查结果找出风险问题,从风险问题出发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半年后,对2011年6~12月本社康的患者再次进行满意度调查,共565例。对比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前后的满意度结果。
1.3 调查表内容
总分是100分。除了第2与第3项15分外,其他项都为10分。具体内容包括:(1)患者知情权有关的风险,包括皮试及外带药物的注射同意书等;(2)专科护理技术水平低的风险,包括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输液时要注射多次等;(3)知识缺乏造成的风险,医学基础理论和专科护理知识缺乏,对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预见性不足造成的风险;(4)服务态度与沟通不良的风险,护士缺乏耐心的解释或态度冷淡易引发纠纷,特别是对小孩失去耐心,还有医疗费用的增加更易引发医患关系的冲突;(5)社康中心管理不善造成的风险,包括输液区小,破旧,地面湿滑,门窗残旧,卫生状况不佳;(6)护理人员少造成的风险,患者多时未得到及时的护理;(7)保安安全管理造成的风险,钱包的丢失及财物的失窃等;(8)医疗费用的风险,无发票,对于收费项目的不理解,对于医保卡的使用情况不明等;(9)护理记录的风险,未做好各种护理记录,护理记录与病情不相符,记录缺乏衔接性,随意涂改或代签名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前(2010年12月~2011年6月)的满意度为(82.0±4.6)分,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后(2011年6~12月)的满意度为(96.0±5.6)分,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2]。随着我国人口以及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政策的出台,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理念的普及,社区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社区护理起点低、发展快、进修学习机会少,护患矛盾和纠纷呈上升趋势,社区护理安全是困扰社区护理发展的瓶颈,加强主动服务意识,防范与化解医疗护理纠纷是社区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前(2010年12月~2011年6月)的满意度仅为82分,说明我们社康管理存在的风险问题还是多方面的,从中找出风险问题,从风险问题出发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保证能最大限度降低护理风险。(1)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对于需要皮试的患者或者外带药注射的患者一定要患者签皮试及外带药物的注射同意书,同时要对患者详细解释。(2)各社康中心的护士到上一级医院的各个科室进修学习,特别是急诊科,熟悉掌握各种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特别要加强急救知识的学习。(3)加强专科业务知识培训,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知识、法律、法规的学习、讨论。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操作流程。鼓励各社康中心的护士进行自身的学习,通过护理的自学考试提高自身的护理专业水平,新知识的学习可以及时了解临床上的新动态,新的护理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4)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3],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想患者所想的,做患者想做的,以诚恳的姿态去对待工作。(5)社康管理中心环境的改善,自社康中心搬了新地址之后,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各种生活设备都配备齐全。环境的改善使患者的心情也有较大的改善。(6)对于每个患者的每个收费项目都必须打印出发票,坚持按物价标准收费,对于患者不理解的收费项目要加以解释,对于哪些药物是自费或者医保报销比例小的必须给予告知。(7)向医院申请增加护理人员,尽量保证所有社康中心的患者都能得到全面的照顾。(8)增加社康中心的保安安全,加强巡查制度,晚上必须留有保安员值班。(9)加强护理记录管理,建立和执行双向转诊标准制度。为了防范医疗纠纷,维护医护人员、患者的合法权益,应加强护理记录的书写管理。
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后社康中心的满意度达到了96分,说明风险管理对策的实施收到很好的效果。社区护理风险管理体系是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是管理体系的精髓,运用风险管理能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活动,最大程度地杜绝了社区医疗护理纠纷,确保了医疗安全。重视对护理环节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就能最大限度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不断提高护理质量[4-6]。
[参考文献]
[1] 邹晓清. 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 护理管理杂志,2003,3(6):22.
[2] 许莲. 浅谈社区护理中的安全管理[J]. 健康天地,2010,10(4):145.
[3] 永利容. 外科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实践研究[J]. 泸州医学院学报,2010,33(3):346-348.
[4] 李雪晖. 骨科护理风险管理分析与安全防范[J]. 中外健康文摘,2009,8(5):224.
[5] 黄江宜. 护理风险分析与护理风险管理对策[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53-154.
篇5
关键词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优化
前言
不可否认我国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取得较多的成就,尤其改革中提出医疗服务领域允许外资进入的政策更使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起来。但这种环境也为医院带来一定的冲击,其自身经营管理理念都需进行改变,若仍沿用以往内部控制体系,医院经营活动中乱开处方、乱检查或乱收费等问题将难以解决,更无从谈及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对此为有效遏制医院中营私舞弊行为并减少经营风险,要求从财务会计方面着手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
一、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概述
对内部控制的概念,根据以往学者研究可将其理解为为使经营组织有效性得以提高且避免出现非法业务而采取的业务流程措施。从其构成要素上看,主要体现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资讯与监督等方面。而其在医院财务会计中的体现侧重于保证资产的安全性,避免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行为。现行大多医院进行内部财务会计控制制度构建中多以组织目标为核心,主要体现在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医院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一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构建时还需注重遵循全面性、有效性、合法性以及成本效益等原则,这样才可使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1]。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稽核制度角度
稽核制度是医院内部会计体系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所在,但现行大多医院中内部稽核并不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很难落实其自身的监督审计职能。同时,医院财务会计稽核方面的人力资源配备也表现出一定的缺失状态,多存在执行者充当控制者或兼职等情况,这样无论在内部管理或监控方面都无法取得实际的效果。即使许多财务会计部门出现业务漏洞或违规作假行为,稽核部门也难以及时发现,更无从谈及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因此,财务会计内控体系是否完善很大程度取决于内部稽查制度的落实情况。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
内部控制制度是财务会计管理的主要保障,制度的缺失将直接导致管理质量的下降。许多医院中存在乱检查、乱收费以及乱开处方等违规行为,其原因在于管理控制手段的缺失,为财务会计人员非法操作提供途径。另外,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也是影响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如决策过程中财务会计管理层人员的错误决定,极易导致整个管理活动出现混乱局面。对此,医院内部财务会计制度完善中要求做好人员素质提高工作,保证其从思想上认识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医院当前发展中对于信息化建设以及资金投入更注重医疗器械设备方面,而忽视内部控制方面的电子建设。许多发达国家在医院财务会计业务方面多注重引入电子化办公的形式,包括如手机医院或网上医院等,一定程度上推动医院制度建设水平的提高。因此国内医院财务会计控制方式若继续沿用传统内控制度,将出现权责分工混乱问题。以医院费用支出为例,支出中需经过一系列申请、审核与审批等流程,若以各部门文件审批形式为主不仅审批效率低下,且审批权限过于混乱,一旦支出管理出现失误容易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这种情况下便需充分利用现代数据处理系统,保证业务管理与各项制度内容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使财务会计数据更为准确[2]。
三、完善财务会计内部体系的措施
(一)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是有效预防财务会计内部控制问题的关键。实际构建中首先要求对医院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内控意识的培养,防止因个人失误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时风险管理体系下要求医院管理人员不仅需做好内部管理工作,也应监控外部风险,可适时与外部审计合作以提高财务会计内控水平。另外,医院可将财务会计等相关业务信息适时进行公开,避免存在财务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要求将相关财务报告及时提交于相关监管部门以此使医院财务管理得以强化。
(二)注重评审体系的完善
针对当前医院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稽核问题,在实际发展中应从内部评审方面着手,构建适合医院发展的监督检查制度。具体实践中除考虑稽核职能得以落实外,还需做好专业检查工作,并保证监督部门在医院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独立性。除此之外,医院内部稽核中关于人力资源分配问题方面,应避免出现管理者或财务会计人员充当监管者的角色,监管人员应保证自身专业知识满足财务会计内控监督管理要求,同时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需不断提升,防止处理问题中存在主观随意性过强等现象。这样才可通过内部评审体系的完善,促进财务会计内控水平的提高。
(三)内控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医院内部控制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信息系统的使用方面,其可使财务会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稽核人员等最自身的职务进行明确,而且可保证信息传递的流畅。许多医院内部管理中多表现出组织僵化等特征,手续审批以及业务处理等方面需较多繁琐程序,既增加沟通成本也容易出现信息失真问题。一旦财务会计信息存在漏洞,将无法准确反应医院的整体经营管理活动,因此应在业务活动中融入信息技术,既使财务会计内控制度得以落实,也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3]。
结论
篇6
一、医院财务风险的预防与内部控制的意义
现阶段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的规模不断的扩大,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医院的资金,大多数的医院必须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财务风险的预防和内部控制体系。医院财务风险的预防和内部控制对于医院资金的合理利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使医院财务的管理工作变得规范化,降低医院财务风险,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工作水平。此外还能够强化医院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从而提高了医院财务合理利用与安全,推动医院健康的发展。
二、医院财务风险的防控与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内部的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当前我国医院的发展,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但由于医院自身的经验不足的问题,就容易导致一系列的财务风险的出现。如信用风险、投资风险、税务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等,而医院财务风险评估体系是医院财务风险防控与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部分。
(二)医院内部财务风险防控工作没有做到位
医院财务风险的预防与内部控制工作没有做到位就会影响到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的工作效果,导致一些财务内部控制人员不能够明确当前医院内部的经济情况,不能够将实际情况同财务账目结合起来,同时还会影响到会计人员的账目统计。由于内部控制的工作没能够做到位,就降低了对于内部财务的监管力度,从而使一些不法的内部工作人员进行贪污,导致医院资金的流失。
三、提高医院财务风险的预防与内部控制有效措施
(一)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和评估体系
为了能够提高财务风险的防控与内部控制工作,医院应该积极地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和评估体系的完善工作,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医院的内部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工作以及内务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流程,从制度上提高财务风险防控工作,同时还要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避免出现责任空心地带,使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能够认真负责,提高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工作监督
医院还应该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控工作的监督机制,设置医院内部财务审计机构,从而提高内部财务统计工作的效率,确保医院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加强了内部财务的控制监督力度,从制度上对相关工作人员有了一定的约束,够降低医院内部财务的流失。
篇7
关键词:保险;社会管理功能
一、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的内涵
2006年6月15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明确保险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社会管理是指对整个社会及其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目的在于正常发挥各系统、各部门、各环节的功能,从而实现社会关系和谐,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有效管理。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不同于国家对社会的直接管理,保险是对风险的管理过程,而风险管理又是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保险内在的特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以及社会各领域的正常运转和有序发展。1998年特大洪灾、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2008年汶川大地震,保险在这些重大国家公共安全事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唤起了人们的保险意识,保险业因此得到了加速的发展。
保险业是以保险费的形式预提分摊金并积蓄下来形成了积蓄基金,从而达到在时间上分散风险的功能。同时保险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特有的交换机制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资本配置效率来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稳定器和助推器的双重作用。保险所提供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服务,而是一种以更有效率地实现社会安全稳定为输出效能的制度安排。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保险是一种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
保险作为各种风险的统筹管理者,渗透到各行各业,融入了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保险作为一种经济保障制度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已经开始被人们所接受,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不断的改革深化中,人们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需求将更多地依赖于保险来解决。
二、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的体现
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社会保障管理
社会保障被誉为社会的减震器,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其中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商业保险可以为没有参与社会基本保险制度的劳动者提供保险保障,有利于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保障体制的基本要求是“宽覆盖、低保障”,只能部分地化解人们的生活风险,而商业保险产品灵活多样、选择范围广,可以为社会提供多层次的保障服务,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
截至2008年全国已经有464个县开展了由地方财政支持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农民达到1168万人。2009年6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10%的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将会有政府补贴参与。农民以后将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每月领取养老金,这对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压力无疑是一个重大的举措,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二)社会风险管理
从保险的技术特征、行业特点以及历史经验看,保险业在社会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保险公司从开发产品、制定费率到承保、理赔的各个环节,都直接与灾害事故打交道,因此不仅具有识别、衡量和分析风险的专业知识,而且积累了大量风险损失资料,为全社会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自觉担当起社会风险管理顾问角色,帮助被保险人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2008年6月在《中国风险管理报告2009》会上,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表示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应当积极探索风险管理的市场化实现形式,承担起风险管理的重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风险层出不穷,自然灾害风险、人为灾害风险等不断出现,多年来,保险业积极发挥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运用在各个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和服务优势,逐步成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风险管理的专家顾问,发挥了转移风险、规避风险的重要功能。
(三)社会资源管理
保险的本质就是对社会资源的高效率配置。随着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业积聚了巨额的保险基金,保险基金的补偿和给付的时差性就为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提供了可能。由于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保险公司的利润也日趋降低,拓宽渠道运用资金获取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稳定经营、增强偿付能力的内在要求。保险通过汇集闲散资金进行集中运用,可以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资源管理功能。
2000-2006年我国的保费收入从1596亿元升至5641亿元。保险资产规模从3374亿元增加到19731亿元。据统计,保险资金运用规模年均增长约40%,保险资产占金融资产比重逐年提升。截至2006年11月,保险资产总额已达1.878万亿元,其中,投资总额1.143万亿元。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运用于资本市场,如银行存款、买卖债券、股票等,这扩宽了我国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源,并促进了资本市场的活跃和发展。
(四)社会信用管理
当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保险公司经营的产品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承诺,可以减少由于客观上的不可抗拒因素导致的履约风险,从而扩展信用链条正常运作的范围,通过对受损者进行补偿或者代替投保人履行义务等来促进信用活动的执行。保险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主要是通过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等产品的推广而实现的。2006年,除了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险和建安工程责任险之外的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保费总额达到了53.42亿元,占财产险保费总额的6.86%,比2005年增加了1.8个百分点。其中信用保险的增幅达到了151.9%,成为增长最快的财险险种。这说明保险在社会信用体系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另外,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会不断收集企业和个人的历史履约行为记录,建立庞大的信用数据库。信用数据库可以在行业内部共享以对被保险人进行信用评级、建立失信被保险人黑名单;还能为社会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信息资料,以有效降低社会信用风险,提高违约失信成本。
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自2002年以来我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7.3%,2007年全国专业中介机构共计实现盈利19496.2万元,同比增长96.22%。保险各项功能得到较大发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保险作为市场化风险分散机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提出,使我们认识到保险服务不只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全局性的不可或缺的制度供给。长远来看我国保险业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当前我国保险市场的整体规模还很小,与国内证券业、银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保险运营与监督管理体系,建提升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充分发挥保险业重要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三、保险如何更好发挥社会管理功能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认为“当前保险业要围绕我国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大局,加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三农’领域、公共服务领域、社会保障领域和自然灾害领域的风险管理,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服务。”保险如何更好的发挥社会管理功能?
(一)发挥商业保险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我国应该积极发挥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目前我国保险业在养老医疗农村保险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国家近期颁布养老金覆盖率还只是10%的试点,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远落后于城市,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不能加入城市基本社会保险计划,养老和医疗保障需求非常巨大。而这些仅仅依靠社会基本保险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商业保险机构应该在这些领域加大投入力度,与社会基本保险形成协同互动。
(二)发挥社会风险管理功能
1、建立保险基金,更好地发挥社会风险管理功能。有关数据显示“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400多亿元,其中财产损失超过1400亿元,而投保财产损失不到70亿元,赔付率只有5%左右,远低于国际36%的平均赔付率水平。2008年我国因灾损失13547.5亿元,远远超过2008年全年我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9784.1亿元。面对巨灾单个保险公司也显得力不从心,而每一次巨灾后灾区所获得的保险赔付占比很小,不利于灾后重建和保障灾区百姓的生活。关于巨灾保险基金的呼声越来越多,2007年8月通过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发展保险事业,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具体怎么操作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本文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提供一个平台,吸纳社会力量共同筹资,保险公司和政府应该以及各方力量都需要积极参与,其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
2、将商业保险纳入到国家、企业和家庭的风险管理体系中。这比强调保险保障或补偿、给付功能更具有积极意义。它强调对各种财产及其他标的的风险进行评估,在风险发生前能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和防范,包括采取保险的方式,并有利于明确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中的社会风险管理的内涵和任务。
3、应该加强风险的控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风险预警制度、加强风险应急管理,切实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跨境传递,维护我国保险市场的稳定运行。使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为维护金融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三)加强保险资金的运用管理
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大型保险公司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的损失,股票收益下滑明显。因此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应该加强管理。
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当建立不同层级的股票池,加强其日常管理,跟踪分析市场状况。严格控制短期融资,规范投资运作行为,防止过度利用杠杆融入资金投资股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4月5个通知规范保险资金的运用。包括加强资产管理能力建设、规范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业务、增加保险机构债券投资品种、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及相关指引。
同时应该增加保险机构债券投资品种,拓宽投资范围,改善资产配置,防范资金运用风险。保监会根据《保险机构债券投资暂行办法》,调整债券投资政策,增加投资的品种包括财政部发行、代办兑付的地方政府债券;境内市场发行的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大型国有企业在香港市场发行的债券、可转换债券等无担保债券。
参考文献:
1、卢晓平,时娜,陈文辉.推动保险业全面参与社会风险管理[N].上海证券报,2009-06-17.
2、傅助.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N].中国保险报,2005-08-17.
3、薛生强,徐梅,石健.论现代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和实现[J].宁夏社会科学,2006(11).
4、孟平扬.浅析中国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J].技术与市场,2009(1).
5、陈鑫.浅析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J].经济师,2009(2).
篇8
【关键词】医药企业 内部控制 完善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达到经营目标,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可靠,保证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医药企业生产的产品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因此,其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国家很多法律法规的管制。这表明医药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明显大于其它普通企业。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医药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通过内部控制来进行风险管控,有效规避各种风险是医药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医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当前,国内医药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经营性风险、市场性风险、环境与法律类风险、财务性风险。一是经营性风险:医院是国内药企的主要客户群体,各大医院的药品采购量占据了大半江山。其中,大部分医院为公立医院,因此,真正通过药品零售企业销售的药品占比极小。随着医疗需求的日益增大以及医药分开制度的实施,药品零售企业在零售市场中的占比将明显增大,药企间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从而使经营性风险增大。二是市场性风险:当前,医药企业面临着结构性调整与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压力。而很多地方药价仍偏高,加上农村合作医疗市场带有不确定性因素,均给医药企业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让医药企业面临着更多未知的风险。三是环境与法律类风险:医药企业本身承载着人道主义责任,所承受的环境与法律风险也更多。因此,环境以及相关法律政策的改变均会给医药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四是财务性风险:尽管医药品是刚需产业,但随着市场趋冷,必将影响到医药企业的正常经营与销售。近年来医药企业融资成本明显提高,偿债风险也随之增大[1]。
二、医药企业内控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医药企业普遍建立起内控管理体系,在风险防范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医药企业内控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很多领导以及财务人员均未真正意识到内控管理的重要性,而医药企业随时都面临着来自各方的风险,比如,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资金链风险、应收账款风险等。二是内控制度不完善、不合理。由于很多医药企业是国企,属于国有资产,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仍比较严重,同时,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够重视。这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其中,内部审计独立性差,基本由领导说了算,加上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性差,很难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作用。三是对重大采购项目缺乏有效的管控。重大采购项目往往耗资巨大,需要医药企业进行专项内控管理,尽量规避采购风险。在采购前,必须进行全面预算,掌握采购材料的数量、金额、相关风险、资金付款方式等信息。同时,还应由董事会、监事会、理事会、财务部、采购部以及其他部门共同讨论采购方案[2]。但很多医药企业并未完全按上述流程操作。
三、健全医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防范各类风险
(一)进一步完善医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下,医药企业也应顺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实现医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健全的企业组织结构,从而将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公司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简而言之,医药企业必须把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个过程中,尽快形成一个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医药企业要健全股东大会机制,限制股东权利,规范其行为,同时,要完善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制度,改进绩效激励机制,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另外,要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及时提供准确、真实、完整的信息,便于医药企业做好风险应对措施,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二)健全内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风险管理属于企业内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医药企业内控体系的关键所在。因此,医药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首先,要完善财务核算体系,重视预算管理,充分发挥出预算的预知,实现对资金活动的有效管控。其次,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充分意识到内部审计在风险管控中重要作用。要对内部审计进行明确的定位,并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3]。同时,要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加其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话语权,扩大内部审计范围,改进内部审计方式方法。通过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形成以制度管理企业,以内控监督企业的管理,从而使医药企业管理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另外,要加强对采购环节的管控,实行岗位牵制制度,防止采购权利过于集中,从而避免现象。
(三)重视风险评估环节,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基于内控理论的要求,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是实现内控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医药企业必须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风险评估结果,将涉及到的错误与纰漏及时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一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部门,安排专业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财务人员负责相关工作。同时,要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二要建立医药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处理系统,及时收集、分析、处理相关财务信息,建立财务预警信息库。三要建设企业风险文化。企业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均属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这也是一个企业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企业灵魂的所在。将内控理念以及风险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更能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内控意识,提高其风险预判能力,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陆晔.试论医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J].企业导报,2013,27(9).
篇9
1.1护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护理工作的核心是质量,而质量是建立在护理技术的基础之上。当前,尽管各大医院对护理人员的进入门槛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但是,依然存在护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此外,大部分医院普遍存在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从而使得护理工作的质量难以保证。根据实际工作统计的数据来看,因为护理人员而导致的安全隐患问题占所有安全隐患数量的一半以上。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工作时间太长导致身心疲惫,再加上岗位责任心不强,从而使得与患者交流中态度较差,存在护理工作不认真等情况。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强,主要存在于实际操作不熟练等情况。大部分护理人员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际操作,尤其是在抢救患者时,由于操作技术不过硬,导致抢救工作无法顺利实施。护理人员由于专业知识不强,无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对解答患者疑问不到位,不能给予患者规范的康复锻炼。除此之外,医院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医院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是否规范,护理质量监督工作是否到位等众多因素也是影响护理安全的关键因素。
1.2风险预见和估计意识不足
一般情况下,骨科患者的创伤都是由于突发性事故,例如:交通事故伤、运动损伤等。年轻护士由于工作时间不长,缺少经验,在对患者的日常护理中,无法预见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估计不足,从而使得日常护理操作不规范。例如,由于骨科患者的特殊性,患者简单的转身、行走等动作,都有可能使得患者出现再次损伤的情况,甚至会引起新的创伤。一般来说,突况造成的创伤,具有复合性和多发性的特征。如果临床护理人员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将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比如:由于车辆撞击而导致四肢骨折的患者,通常重视的是其出血、畸形以及肢体肿胀等症状,从而忽视了内腔器官的损伤。而当前的护理人员不具备综合分析能力,无法对患者可能会引发的创伤做出提醒。
1.3医学领域的发展给护理人员工作带来挑战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手术方式不断进行改良,新型的植入材料也在不断增多,护理信息和知识的快速更新,给骨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同时也使安全隐患增多。由于医学方面对骨科患者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手术的引进,使得护理工作难度进一步增加。比如近几年来出现的关节镜技术、假肢植入技术等,但部分护理人员在理论和技术方面都无法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其业务水平仅仅停留在以往的水平上,对患者的护理也是使用以往的方式,从而给患者带来了健康安全隐患。其次,当前市场上的众多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比如:康复仪、骨折治疗仪等设备。对于新引入的设备,如果护理人员不能正确操作,将会容易导致医疗纠纷。
1.4治疗过程中患者有不配合行为
由于患者的文化程度、素质、年龄以及对医学信息认知程度的不同,再加上近几年舆论导向问题,导致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护理人员在工作时,部分患者不但不配合,而且对康复治疗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对护理人员告知的注意事项不配合,私自行动从而导致损伤的加重,产生不良后果。此外,患者对医疗制度、办事程序的不理解,是产生纠纷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骨科患者通常是由于突发性事故所导致,病情往往复杂且变化迅速,需要长期治疗才能获得康复,因此,患者通常带有消极的心理状态,这也是患者不配合治疗的因素之一。使患者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不但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而且对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有很大帮助。
2规避风险的防范措施
2.1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
医院应当针对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培养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使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得到一定提升。在医院准入制度中,提高护理人员的准入门槛,确保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对40周岁以下的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锻炼其应对患者常见问题解决的能力,定期实施考核,确保每一名医护人员合格。实现骨科护理工作的流程规范化,成立质量控制小组,不定期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护理人员沟通解决。其次,要培养护理人员的岗位责任感,培养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使其能够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明情况,告知患者伤情、介绍治疗情况以及康复锻炼知识等,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及时调节患者的消极心态。同时,要教育护理人员有责任向患者告知注意事项,避免患者出现危险行为,造成不必要的纠纷。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骨科护理预防安全隐患的能力。
2.2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贯彻落实医院各项制度和规范化执行是护理工作有序完成的保障,同时也是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操作标准等一系列制度也需要不断的优化和更新,因此,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制度更要善于改变。对于日常管理中容易出现的医患纠纷现象,要进行深入分析,制定解决措施并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使制度不断完善。其次,对于可能会发生的风险,要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理,培养护理人员的风险预见和风险估计能力,比如转身、下蹲等动作,对于健康的人来说是非常正常的行为,但是,对于骨科患者来说,一些简单的动作都会引起其病情的加重,造成二次损伤,而此部分动作通常会被患者所忽视,因此,就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动作做出风险估计,告知患者哪些运动是禁止的,从而有效预防风险的发生。对于无法处理的风险,要及时上报,相关负责人要在第一时间进行讨论分析,找出风险的根本原因,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再次,医院病房物品的配备是否合理,患者电器的使用是否安全,都是需要纳入风险管理体系的注意事项,必须要对安全问题进行重视,最大程度的避免风险的发生。
2.3重视新型仪器的使用和知识体系的更新
对于医院新引进的治疗仪器,需要提前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仪器的使用。在使用之前,要出示相应的报告,避免盲目操作等情况的出现。另外,要对仪器定期检查,确保仪器的性能良好,随时可以使用。当仪器失效时,比如呼吸机等,一旦失效,将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制定仪器失效的应对措施,确保护理人员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将损失降到最低。鼓励护理人员加强自身学习,总结护理经验,同时,医院要及时更新护理人员的知识体系,对于新出现的技术,要及时组织学习,确保护理人员能够紧随医疗领域发展的步伐。
2.4采用“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
受传统护理教育模式的影响,护理人员通常会以患者的疾病为重心,从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感受,导致护理工作过程中缺乏对患者的关爱和主动性,使得患者的不安心理加剧,由此引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配合。“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要求在护理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个人隐私以及人格等,使患者感到舒适和满意。采用“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首先,要求护理人员使用规范的礼仪和用语,提升护理人员在患者心中的形象,使患者感到亲切。其次,过硬的专业技能是该护理模式的基础,也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再次,该模式要求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交流,护理人员接触患者的时间较多,因此,护理人员要认真聆听患者的疑惑,并做出专业解答,另外患者的不安心理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自身病情的担忧,护理人员要善于与患者沟通,及时排解患者的忧虑。最后,要加强对患者康复锻炼的指导力度,除了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外,针对不同的骨科疾病,发放康复锻炼指导手册,帮助患者尽快康复。“以人为本”护理模式的实施,不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而且可以使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减少医疗纠纷。
3小结
篇10
【关键词】护理风险;风险管理;护理安全;有效策略
引言: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蒸蒸日上,医院各项制度也趋于完善,但是在医院管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护理风险诱发的安全事故也时常发生,只有加强风险管理,才能提升护理安全,从而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目标.
一、现阶段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的不足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护理风险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地帮助患者祛除病痛,尽量使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但是往往忽略了可能导致医患护理纠纷和争议的关键问题,即使患者和护理人员发生了冲突,患者想要投诉也找不到相关管理人员,因此护理风险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整个护理质量和水平,只有完善和加强对护理风险进行管理,才能提升护理安全,从而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1].
(二)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有很多护理人员的自身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安全风险护理意识缺乏,还有很多护理人员不能顺应当前医疗制度的发展,从而导致自身安全意识和专业化水平较低,从而降低了护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欠缺护理风险管理.护理人员自身安全意识薄弱,从而在护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医疗纠纷和事故,降低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三)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
影响护理管理工作因素之一就是护理人员的态度问题,很多护理人员并没有做到认真、仔细,常常会出现消极怠工或者违规现象发生,没有根据预防护理风险管理的相关流程进行操作.例如: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输液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三查八严”制度进行操作,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整个护理风险管理的工作效果[2].
二、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升护理安全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入院评估制度、健康教育制度、患者日常管理制度、医疗水平评价制度等内容,由此可见,要想强化风险管理工作,需要逐步完善护理风险管理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科学完整、合理高效的预防风险系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护理风险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具体操作如下:医院可经常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安全座谈会,在会上每位护理人员都要发言,谈谈影响护理风险管理的因素,如何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通过这种不断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护理人员都能够明确自身责任,从而按照医院规章制度履行自己所肩负的责任,逐步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抵御护理风险的能力[3].
(二)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护理意识
医院日常工作的指导理念和思想就是风险护理防范意识,这种防范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能够让护理人员清除的认识到预防护理风险的重要意义,从而实现安全护理,通过对医院护理人员实际工作进行指导,提高其思想高度.运用正确有效的方法,使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技术,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教育,同时还可以选派优秀的护理人员进行交流和学习,从而提高整个护理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更好的为患者服务[4].
(三)规范护理人员日常操作行为
科学严格的护理日常操作行为是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规范护理人员的日常操作行为,一方面,医院可以根据护理人员不同的职责进行不同批次的护理,分层级的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使每个护理人员都能够熟练掌握医疗卫生器械的使方法和护理的流程,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护理人员识别风险的能力,同时还能提升护理人员安全护理水平[5].另一方面,医院要将护理工作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身上,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主人翁地位,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谈话,对其进行教育和指导,通过沟通的方法也能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真正做到与患者为核心、为中心,逐步增强护理人员能力,让更多患者能够满意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
(四)做好日常风险护理管理工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