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河道治理的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河道治理的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河道治理的指导意见

篇1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积千累万,不如养成良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由此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书就是教知识,教学习方法,育人,我认为除了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外,特别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这势必影响他听课的效率,从而影响学习成绩,要想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讲,教师主要应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具、学具、课件、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各种有趣的游戏方式进行讲解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容易“走神”,从而把注意力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习惯,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新课程的教学目的也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的习惯,如引导学生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推理,亲手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不少学生做事比较粗心、马虎,他们在做作业或是考试中出现的错误,除少数的是真正的不懂外,绝大部分是由于审题失误或者运算出错造成的,这不但大幅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做事不严格、不认真的坏习惯,针对上述现象,做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做作业时应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其次做作业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再次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一边做作业,一边玩,甚至吃零食,喝饮料;最后写完作业一定要进行检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拾遗补缺。

四、培养学生书写的习惯

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都是造成错题的原因。要保证作业的正确性,就要克服这些不良的习惯。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要从低年级抓起,包括作业的格式,纸张的干净,字体的工整美观等,要求学生一定要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开始热闹一阵子,然后就偃旗息鼓了,教师应把它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既能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也能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恒心和责任心。

五、培养学生认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预习时会遇到一些难点和疑点,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就会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不需要花过多的时间去逐字逐句地分析和讲解,只需通过提问就能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疑点难点作重点地讲解,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其中,发挥主体作用,调动主观能动性,既省力又省时,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尝试性地实施了素质教育。

篇2

根据县人大这次新农村建设视察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在此,就全县今年水务重点工作情况,做以扼要汇报。

一、*水电站工程扫尾工作情况

*县*水电站,是*县*绿色生态旅游综合开发建设工程的骨干项目。节能环保,经专家论证、国家水利部分批准,由黑龙江省*财富水利工程有限公司自筹资金承建,于20*年3月破土动工。项目总投资3300万元。电站工程由橡胶坝、冲砂闸和水电站三部分组成,装有3台发电机组,装机总容量1500千瓦。它形成6000亩水面,调节水量960万m3,回水长度26km。将并进国家电网,年可发电700万度,预计年效益可达200万元以上。

*水电站,已于20*年10月份试发电成功。现在,机电设备安装、电力输出、水文辅助站及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相继完成,10月份将组织验收。十月份将进行海漫段的修整和加固。进网、电价审批等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

*水电站工程建成后,可以进步上游取水工程的供水保证率,从根本上改变*城镇缺水的局面。*水电站的落成发电,将大大增加*旅游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构成呼兰河上第一个人工平原湖,是*旅游区的一处主要景观。是我县具有防洪、浇灌、供水、调蓄、发电、采砂和旅游开发等功能综合效益的水利关键。

二、新民水库工程扫尾工作情况

*县新民水库工程项目,主要由:土坝、溢洪道、输水洞和荣富桥四部分组成,属小ⅱ型水库。始建于20*年5月,于今年4月份解决了工程征地、征林、迁坟等项工作,5月初复工建设。目前,土坝工程、放水闸、溢洪道海漫基坑、土坝护坡,以及荣富桥工程都已完成。现正在搞海漫工程施工,并已达到蓄水标准。这项工程建成后,可解决库区四周5万亩农田浇灌用水。建成后可蓄水30万方。

今年,我们争取国家民办公助资金投资30余万元,建设了红光乡林泉村前蔡家店塘坝。动用土方12000方,混凝土160多方。

三、人饮安全工程

年初以来,在*镇、红光乡、康荣乡、奋斗、燎原等乡镇实施人饮安全工程20处。一井两用,可解决春季坐水种2万亩,受益人口达到1万多人。自来水进户年末完成20处,解决了3200户农民的饮水安全。同时,加快了乡村自来水安装及配套工程建设,年末管线便可展设完毕,使受益的1.1万人全部吃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人饮安全工程,一直是我们水务工作的重点工作。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主要做法是:一是加强项目督办、技术指导和对上协调。成立了专项推进组,由业务局长牵头,组织业务职员分赴工程第一线。跟踪服务,沟通联系,及时解决题目。二是时间倒排,安全有序。项目推进组3月初就已经全面启动,完成规划设计工作,做好项目沟通和前期各项预备。统筹安排,同一考虑。三是强化服务,加强质量监视。加强技术检查和监测,特聘请省里专家和水利监理到位,严格工程质量和工艺,让广大受益群众真正放心满足。

四、*村高效节水项目

*镇*村位于我县的*盐碱干旱地区,多年来干旱少雨,受旱面积在不断扩大。对于这个项目,我们多次跑省里,做了最大努力争取。

在省水利厅的支持下,高效能节水项目实现了新突破。在*镇*村,已与省里开始对接,自动转盘式喷灌上25台套,可实现规模操纵,联片经营。实施方案已经批复,计划10月份动工打水井,远景十分可观。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五、水务执法与宣传工作

在3月22日“世界水日”之际,水务局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同时,还走上街头开展了水法宣传周和宣传月活动;集中气力对部分相关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宣传;堤防站出车出人,对呼兰河两岸村屯重点进行《河道治理条例》的宣传;水保站重点对拉哈岗水土易流失区村屯进行《水保法》宣传;水利执法大队及时处理水事纠纷,对于有的严重者进行立案侦察。对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予以批评和惩罚。

我们还采取宣传车、传单、标语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工作。宣传重点以《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县水土保持治理办法》等有关内容为主。除此之外,面向宣传对象,宣讲了水土保持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宣传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加强了水保*的执行,防止水土流失。

以上,就是我们水务部分年初以来做的几项重点工作,请各位主任和常委给予审议,希看对于我们的工作多提出批评和指导意见。帮助我们把全县的水务工作做得更好,更富有成效。

篇3

关键词:中小河流;指导措施;实施效果

1 概述

随着目前中小河流的治理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在建立健全防洪减灾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小河流治理处于初始阶段过程中,水利部等相关部门按照实际的治理进展,相继出台了部分相关管理规定及文件,对治理工作的规范性给出参照,但是,在治理工作呈现出效果的同时伴随着一些需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 中小河流的治理适宜模式

2.1 不断创新治理机制,结合实际科学设防

在治理中小河流的进展中,各地方应以建立人与生态和谐共存的环境为本,根据各地环境特点定制适宜的应对方案,采取合理的科学对策。对于价位复杂的治理项目,需拟定多种方案,通过对项目的实用性、技术可行性和投资收益等综合的对比,进而挑选出最合理方案,获得最大效益。另外,可尝试采用一些例如生态混凝土挡墙、生态混凝土护坡之类的新型技术,采用生态护坡的优点是为河流附近居民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生活氛围,可使得城区建筑或景观形成较好的结合。位于丘陵山区地段大部分采用堤防加固和护岸护坡方法,采用这种方案,可以使河道的防洪标准和耐冲刷力都得到增强;而在平原地区,由于地形平整,为了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多采用堤防整体维修加固,清淤疏浚。现如今许多地方在中小河流治理中,与中小河道整治,农村小流域治理等联合开展,统筹安排,河流的供水、防洪、灌溉和生态等多种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治水、亲水、兴水有机融合。

2.2 中小河流治理前期工作经费筹集

由于县水利局多为中小河流之力中的业主,而县资金财政较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前期进度和工作开展质量。这时县水利局通过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多方筹资、融资,利用各种渠道来筹集前期治理工作经费,并通过创造有吸引力的条件来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最后,可利用财政贴息贷款的方法应对资金短缺问题。然而,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合理利用所筹集的资金,创立并完善资金的投入机制。资金问题得到解决,相应的工作即可得到顺利开展,确保了治理进度,工程质量也相继得到保证。

2.3 维护河流生命健康,科学确定治理模式

中小河流的治理涉及的范围广阔,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推进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应在保证最基础的防洪前提下,选定科学的治理方案,在保持河流原有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做到治理工作与生态美化和谐共进。在开展河流治理工作时,既要考虑清淤疏浚和堤防等工程实际项目。也要考虑采用新型的治理模式,尽量不采取传统方案,例如直接渠化和硬化,首先选用先进复合材料和绿色环保材料。

3 中小河流治理高效推进的做法和成效

3.1 做好相关基础项目资料的整理工作

项目主管部门一般在采用集中招标投标方式选用设计单位。签订中标合同后,要对现场进行认真的勘察并且做好记录收集基础资料的工作。为以后设计交底工作提供便利的服务,项目负责人会与当地城市建设相关部门、水利部门、还有一些技术人员一同对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等进行仔细的勘察;至于勘察水文资料的工作,要严格调查该区域历史发生洪水的情况;各部门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到各地方相应的部门去收集整理与专业相符材料,不仅可以加深施工项目对当地的影响,还能提高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和效率。要想提高办公效率和节省时间就要在工程所在地集中办公。在比较地勘资料后,明确几个设计合理的方案,由于任务繁重,设计周期也相对较短,主要设计人员在项目所在地要封闭的进行工作。结合前期工作来确定工程治理方案的规模和范围,积极地与地方的建设部门展开沟通和讨论,达成初步的治理建议。在建设征地阶段,首要处理好移民的安置问题,鉴于涉及资金配套问题,做好工程方案占地指标调查并与当地水利局及相关部门做好确认工作。该方式虽然增加了部分工作成本,但提高了工程设计质量,加快了工程进度。要协助项目业主与部门的联动。要牵头组织县政府协助水利局、环保、国土、发改、林业及气象等部门召开堤型堤线成果汇报会,按会议提出相关问题进行修改,确定内容修改完整无误后,取得相关政府部门关于其方案的书面同意书、超出规划批复投资资金的承诺函及工程移民征地资金配套的承诺函。做好对接与宣传工作,切实解决项目移民安置、征用土地、维护生态和治理方案论证,从而避免因配套投资不完善,导致治理过程中断,最终造成设计变更的情况发生。其中类似事件在一些中小河流的抽查中发现较多。

3.2 工程设计方案方面

对前期工作的重视是对按时按量达成治理目标的保障,设计单位按相关规则并依照工程的实施境况,在此基础上参照各省根据审查情况制定出一些审查要求和一些指导意见,依此编制初步的设计报告。如今各地在中小河流规划治理范围和建设投资及工程规模的前期报送过程中缺乏工程设计依据,往往是通过粗略的估算来得出所需数据,且项目不同所具有的特点也不同。当项目的具体工作开展后,设计单位可能会面临项目实际规模和项目起始阶段的估算数据相差较大的情况,应对其进行修改并加以合理论证和充分的说明。中小河流的治理要始终以防洪减灾为原则,同时结合当地城市发展规划,与自然的生物生态环境和谐共存,通过科学创新的规划设计来发现河流治理新构想和新理念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并生成相应的治理措施。在修建堤防类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开展过程中,参与设计的有关人员应扩展视野、学会运用新的科学理念,积极参与设计创新和实践。开展治理工作的同时要体现生态,但应有别于市政美化靓化的工程,生态堤方案工程投资不能超过前期规划过多,因此应做好投资估算。如超出过多,则应在汇报堤型堤线的时候征集各部门的合理建议,看能否有多余资金进行配套,如不能,需对生态堤型进行修改和优化,以免最后由于只有设计方面的方案但因缺少资金导致整体治理进程的延后。优化生态堤的过程的设计工作开展要跟实际地质因地制宜,优化断面;或与规划部门及保护区部门进行沟通,优化生态堤治理范围与城镇发展规划相结合考虑,仅对生态效益大的地段采用生态堤型,既可降低投资到允许的范围,又满足了人民的生态需求。

4 结束语

各有关部门(财政部和水利部等)需和各级政府,发挥其组织领导能力,增加检查力度,强化监督,采用创新的治理模式,使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迈出了重要的步伐。目前中小河流治理已经不再是起初的地方试点,而是已经全面进入了项目实施阶段,伴随中小河流全面大范围治理的推进,过程中的各项治理工作也表现出了新阶段所具有的新特性,相关部门要对此进行重视,认真的处理对待新的问题,不断探索中小河流新的治理模式,完善相关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机制,依据中小河流治理的要求来完成治理任务,对小河流治理的科学发展进程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武亮.生态理念在云南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Z].2012.

[2]李钧.贵州山区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总结与思考[Z].2014.

篇4

有人向钟晓谷讨教“秘诀”,他回答说:“‘秘诀’没有,体会倒有一点,那就是当人大代表一定要做到心底无私,心里装着选民、装着责任,这样才能眼界宽广,才敢仗义执言。”

为大金华发展,他声声疾呼

交通问题一直是制约武义加快发展的“瓶颈”。随着块状工业经济的崛起,武义与永康、义乌的经济伙伴关系日益紧密,但武义通往永康、义乌及丽水的公路狭窄多弯,不仅行车速度慢,而且经常发生拥堵现象和交通事故,许多在武义办企业的永康企业家对此反映强烈。

要致富,先修路;要发展,不能慢。时间就是机遇。道路通行能力差,行车速度慢,发展机遇就会失去。武义之所以相对落后,与缺乏高等级公路不无关系。而要建设大金华,取得大发展,必须尽快建成高等级公路网。钟晓谷经过深入思考,决定就此问题在金华市人代会上提出建议。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到永武线统计过车流量,特地去坐车感受“蜗牛爬行”。同时,又到县有关部门了解永康企业落户武义的情况及武义企业与义乌市场的接轨情况。

经过精心准备,在2002年金华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钟晓谷一连提交了关于尽快立项并动工建设永武线拓宽改造工程等3个建议,要求市政府把永武二线、武义至义乌公路以及武丽线拓宽改造建设工程尽快摆上议事日程。

由于他的建议准备充分、立意高远、内容翔实,在市人代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经市人大常委会交办,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永武二线于2003年动工,2006年全线通车;武丽线拓宽改造工程经多方努力争取,以“战备公路”立项,获得了1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目前武义段已基本完工;武义至义乌公路已立项,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倾听选民群众的声音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俯下身子,才能听到百姓的心声。钟晓谷提出的议案、建议往往“含金量”比较高,是因为他始终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并尽力促成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钟晓谷是心系百姓的,更是求真务实的。有人向他反映问题,他总要亲自求证,弄清原委,然后才提建议、议案。群众向他反映,城区公共交通存在线路、站点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百姓乘车不方便。他了解这一情况后,并没有马上动手写建议,而是一头沉下去,深入公交企业、公交站点了解情况,还乘坐了多路公交车,体会乘车难的状况,分析造成乘车难的原因,思考解决乘车难的办法。

经过反复酝酿,他撰写了关于规范、完善对公共交通事业的优惠扶持政策,促进公共交通事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建议。建议用翔实的数据列举全县公共交通现状,分析了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订城市交通专项规划,完善政府政策支持,加快治理公共交通“瓶颈”等6条建议。这一建议引起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最近,县政府出台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若干意见,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建立了公共交通发展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机制,强化了对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监管。

随着工业园区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逐渐增多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间年轻人大多通过进厂务工等找到了就业门路,但有一大批文化程度偏低、商业意识弱、年龄偏大或身体不佳的人却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无以保障。

钟晓谷对失地农民非常同情,进村入户走访了上百家农户,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要求,并一一详加记录。随后,他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失地农民总数和文化构成等相关数据。

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后,钟晓谷在武义县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了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和就业问题的专题发言。发言中,他提出了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技术培训,推荐失地农民到企业工作等具体建议。发言有理有据、有血有肉,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大会议案组根据他的发言整理而成的议案,被列为大会重点议案,转为建议后交县政府办理。县政府高度重视,不久就研究出台了《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失地农民保费缴纳标准及补助办法。迄今,已为2900多位失地农民织起了一张“保护网”。

熟溪是武义的母亲河,更是婺江源、钱江源之一。多年来,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不断排入,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倒入河道,使熟溪水质遭到污染,市民对此意见纷纷。

钟晓谷为了全面了解熟溪的污染情况,徒步20多公里,对沿江企业和村庄、居民区、采沙点进行调查,还走访了县环保局等有关部门。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在县人代会上提出了“加大母亲河保护力度,还熟溪清澈迷人面目的建议”。建议从打造生态武义、生态金华、生态浙江的高度论述了保护母亲河的重要性,详细列举了污染情况,并提出了4条建设性意见:一是采取严厉措施制止以破坏水环境和自然生态为代价换取部门和少数人利益的做法;二是建立熟溪水污染治理目标责任制,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处乱排污水、乱倒垃圾行为;三是进行一次沙场集中整治行动,规范采沙制沙行为,严格沙场审批手续,坚决取缔非法采沙点和排污不达标制沙企业;四是将保护熟溪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实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垃圾进入河道。

建议促成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巨资对熟溪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如今,水清岸绿、风景如画的熟溪,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无私者无畏

敢写“得罪人”的议案、建议,是钟晓谷的一贯风格。他说,当一名人大代表,如果胆小怕事,怎么能尽职尽责?只要自己心底无私,确实是从政治经济社会全局出发,确实是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仗义执言,就不怕得罪人。

2005年,不少企业主向钟晓谷反映,职能部门在治理超载过程中自由裁量权过大,罚款额度偏高。得知这一情况后,钟晓谷马上展开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一些永康企业家在武义办厂,原材料从永康运往武义,产品又从武义运往永康,车辆来往频繁,超载也时有发生。职能部门予以处罚时,罚款额度高低相差很大,往往就高不就低,企业家感到难以承受。

钟晓谷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撰写了相关建议。建议肯定了职能部门依法处罚超载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尖锐地批评了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了维护良好的投资环境,请职能部门严格规范执法行为。

建议写好后,有朋友劝他,不要向大会提交,罚款又不关你事,何苦去得罪兄弟部门呢?但钟晓谷不为所动,坚持在县人代会上提交了这份建议。

建议引起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分管副县长牵头抓落实,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认真地进行整改。他们从队伍建设抓起,严格要求执法人员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的处理。

加快建设县域间的高速通道是“建设大金华”的基础,而“永武板块”中间却横了一个“篱笆”――花街收费站,使两地之间的交往遭受人为阻隔,给来往车辆增加了许多经济负担,不利于“永武板块”的发展,对此,钟晓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金华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钟晓谷提交了关于要求落实迁移330国道永康花街收费站的建议。有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钟晓谷说,花街收费站一年收了你多少费,值得你三番五次提建议?钟晓谷严肃地回答:“花街收费站是否拆除,与我个人无关,但与建设大金华有关,与武义加快发展有关,作为市、县人大代表,我有责任提出我的建议。”

篇5

近年来,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饮用水源保护得到高度重视。一是狠抓了合格(规范)饮用水源创建。共有55个饮用水源地通过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验收,12个饮用水源地通过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验收,全面完成建制乡镇以上合格饮用水源创建工作。二是加强了对饮用水源水质的监测。各级环境监测部门长期坚持对全市35个乡镇以上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例行常规水质监测。针对去年7月以来,姚江梅林水厂上游、慈溪梅湖水库、东钱湖、肖镇取水口及部分内河出现藻类快速繁殖等异常情况,建立了饮用水源生物监测网络,对全市39个主要饮用水源地实施藻类监控监测和污染预警。三是加大了饮用水源地的环保执法力度。全面排查饮用水源地90多个,共取缔了26个位于水源地附近的违法排污口,搬迁了9家有环境污染隐患的排污企业,关闭了27家位于饮用水源地附近的畜禽养殖场。奉化市取缔了横山水库内嫩竹造纸料塘565只和155家造纸作坊;鄞州区分别关闭了横溪水库上游10家排污企业、皎口水库上游2家水煮笋企业。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督促解决了一批水源地环境难点问题。去年,江北区英雄水库养猪场搬迁工作被列入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通过市人大政协督办,市领导实地视察,已取得实质性成效。今年,又将北渡取水口附近区域的工业企业污染整治列入鄞州区生态市建设工作重点任务,并作为评优的否决指标。

(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初见成效。一是全面完成了禁养区关停搬迁。以宁波市《关于开展畜禽养殖禁养区域划分工作的通知》(甬环发〔2003〕17号)和《宁波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技术报告》为依据,各地加快实施了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搬迁关停,并落实相关补偿政策,对拆迁的畜禽舍按建筑结构实施每平方米30-120元不等的补偿,对按时或提前完成关闭拆迁的,再按补偿标准给予10%至25%的奖励。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较好保证了各地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点)搬迁关停。二是积极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市政府连续两年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列为实事工程,同时纳入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投入资金近2300万元,全面完成生猪存栏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作。各地在规范整治的同时,也相继出台了不少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鼓励扶持政策。如鄞州区对畜禽养殖污染实行零排放处理的规模养殖场投资的设备给予50%的补助。镇海区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费用按实际投入给予70%补助,对实施污水处理并达标排放的区定养殖小区给予每年5万元补助,对养殖场的环境改造及绿化建设给予30%补助;对区内年产商品化有机肥400吨以上的企业,每吨补助100元,农户购买本地区生产的商品有机肥5吨以上,每吨再补助100元。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力促进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摸索出不少好的治理模式。如鄞州区春光牧场无害化零排放综合利用技术,镇海区南洪养殖小区污水生态化处理模式,余姚市康宏畜牧有限公司猪粪厌氧干发酵及沼气发电工程,宁海县海联牧业、青珠农场绿丰生态有机肥生产模式,利丰奶牛场种养结合、自我消纳的循环经济模式等,已成为全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示范工程。

(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逐年推进。一是各地坚持城乡统筹,把农村生活污水纳入区域生活污水处理规划,离城镇较近的村庄,生活污水就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由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目前,镇海、北仑、鄞州区和余姚、慈溪市已将主要乡镇农村生活污水规划纳入城域污水处理系统。二是对远离城镇的偏远村庄,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这几年,市财政每年列支约450万元用于扶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并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项目立项指南》,截至2008年底,全市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试点项目250多个,建成生态厕所80多座。慈溪市还出台了鼓励城乡污水治理设施投入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方案,推出了厌氧--人工湿地、地埋式有动力污水处理和纳入市域污水处理系统等三种模式,对试点项目工程,经验收合格,财政给予60%补助,有效激发了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试点的积极性。象山县推出了沟渠收集纳池--厌氧处理的低成本建设与运行模式,余姚市推出了黄家埠镇回龙村生活污水厌氧--微氧二级生化处理净化模式,镇海区推出了光明村厌氧-人工湿地生态化处理模式。三是通过建设粪便处理中心对公共厕所粪便及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慈溪、镇海等地先后建设了镇级粪便处理中心,通过专用车辆运输,集中纳入沼气池,沼气用作生活燃料

,沼液施用于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治污、能源、有机肥”一举三得的好成效。慈溪计划建设18座,已完成11座,在建7座。(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三级管理网络日趋健全。目前,宁波城乡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卫生填埋和焚烧发电方式为主,生化处理为补充,各县(市)区都建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或者卫生填埋场,同时加强了环境基础设施的城乡统筹,较好地保障了城乡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置。一是城乡一体化“三级”收集处理网络基本建立。全市各乡镇(街道)都建设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垃圾压缩机和清运车,大部分乡镇建立了环卫所,村(小区)收集、镇(乡、街道)清运、县(市、区)处理的生活垃圾三级管理网络已经基本建立。历年来,市排污专项资金中用于农村环境治理、试点建设工程经费补助每年达1000多万元,主要用于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和装备配备。在三级网络建设过程中,各地建设和环保部门也加强了资金配套,试点总结了不少好的做法和模式。如北仑区牌门村,余姚市四明山镇、大岚镇等地的垃圾分类-生态转化-资源回收处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问题。奉化市江口街道竺家村的门前屋后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三包”和定期检查考核模式,西坞街道余家坝村的保洁人员分区包干、群众评议模式,确保了垃圾清理的责任落实。此外,奉化市溪口镇还实施了生活垃圾机械化分类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二是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渐趋完善。市6区共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4座,总处理能力约为每日2900吨左右,其中枫林和镇海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能力分别为1000吨和600吨,枫林大岙和鄞州野猫岙垃圾填埋场日处理能力分别为500吨和800吨,基本能够满足市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的需要。其他县(市、区)分别都建设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产生的生活垃圾全部采用填埋方式处理,余姚、宁海、奉化3个垃圾填埋场经过省建设厅鉴定,达到了无害化处理要求,象山县正加紧进行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厂建设。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生活垃圾处理需求,余姚、奉化正开展垃圾填埋场的扩容增能工程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论证,慈溪市日处理能力达12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运。这些设施的建成,可以有效保证城乡生活垃圾的终端无害化处理。

随着我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发生着微妙的结构性变化,正处于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而经济实力尚难以支撑污染治理需要的双重困境之中,已经到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最尖锐和最敏感的时期,并且伴随产业转移,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加快农村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突出,导致平原河网水质恶化,并呈逐年下降趋势。鄞州、镇海、慈溪和象山河网大多为劣5类水质,属重度污染,完全失去水体使用功能;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下降明显,水库类饮用水源地总氮指标经常超标,部分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取水口附近藻类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供需矛盾突出,投入相对不足,建设严重滞后。一方面,农村“砸缸建厕”后,表面看解决了脏乱差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粪便的出路问题,大多数农村的老房子,没有三格式化粪池,更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公共厕所的化粪池设计标准低,加上近年外来务工人员增加较快,造成农村公厕超负荷使用。另一方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建设一个300户规模的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约需投入100万元以上,如包括通户管网投入,通常要超过300万元,经费不足已成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道迈不过去的“门槛”。市里虽然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项目立项指南,对项目给予一定的补助,经济实力较强的余慈地区响应比较积极,但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南三县,由于资金配套能力不足,试点项目难以安排。这些原因导致粪便和洗涤水等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未经处理直排河网,污染从表象转入地下与河网,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二是水资源开发过度造成质量性缺水。主要河流源头上游都已建库拦蓄,导致许多山溪断流、河网来水不足,水体得不到更换,自净能力下降。市域现有水库供水能力约为23.2亿立方米,按此计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大于33%,其中奉化江流域开发利用程度更高,部分支流已高达45%,大大超过40%的国际警戒线,遇到枯水年份,情况更加严重。如2003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仅为29.31亿立方米,利用18.08亿立方米,开发程度高达61.58%。三是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库区群众保护水源动力不足。水源地内百姓为保护水源,经济上作出了很大牺牲。政府虽然为水源地环境整治项目进行了补助,加强了当地的环境设施,但对当地老百姓因水源保护造成的经济损失,几乎没有实质性补助。为此,在整治取缔一些当地有污染的传统产业时(如横山水库嫩竹造纸取缔、英雄水库养猪场搬迁),老百姓抵触情绪很大,给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此外,还由于乡镇工业布局不当、治理设施不够规范,少数企业违法偷排,导致了局部的工业污染;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粪便还田数量逐年下降,增加了对水体的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支撑不足,缺乏适应农村需要的、成本低廉的污水处理模式,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化处理技术也不尽成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污染治理设施建设。

(二)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与污染防治配套严重失衡,畜禽养殖污染依然十分严重。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虽达80%以上,但大量小规模和散养的畜禽养殖场没有任何治理设施,这些未经处理的畜禽粪尿,通常直排内河,导致周边内河水体发黑发臭,严重影响周围环境,甚至引起群访事件,是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初步核算,2005年宁波市化学耗氧量排放:工业为3.64万吨,生活为1.59万吨,而我市仅畜禽养殖废水一项所排放的化学耗氧量就达2万吨以上。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禽畜污染治理投资较大,运行费用较高。据调查,通常一个万头养猪场,按标准化的粪便处理模式,设施建设至少需要投入100万元以上,每年的运转费用至少需要25万元,仅运转费用就相当于养殖场年利润的20%左右,依靠养殖企业自身难以承担,尤其是对于小规模的养殖户来说更是如此。二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污染治理动力不足。如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沼气企业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等纷纷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业环境的压力和污染,但由于政策扶持不力,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力不大,加上畜禽粪便的施用操作和直观肥效不及化肥,农民对畜禽粪便直接还田的积极性不高,某种程度助长了畜禽养殖污染。三是猪牛肉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刺激了畜牧业的无序发展,畜禽养

殖污染出现反弹趋势。各地反映,去年以来,随着猪牛肉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养猪业倍受农户青睐,大量规模以下的缺乏污染治理设施的养猪场快速增加,畜禽粪便通常不加任何处理直排附近河网、田间。这在缓解市场猪肉供应的同时,给农村环境治理带来很大压力,群众投诉也居高不下,民间纠纷不断,造成新的社会问题。四是法律法规不全,导致执法管理难以到位。从法律层面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对环保部门执法对象进行了界定,规定年存栏500头猪,3万羽鸡和100头牛以上规模的养殖场为执法监管对象。然而,从北仑、奉化等地的反映看,新增畜禽养殖污染大多为未经环保审批的小规模养殖场产生,这就导致大量规模以下的养殖场成为执法监管的盲区,造成大部分畜禽养殖废水的无序直排。(三)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对农村环境治理投入不足,农居环境的脏乱差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虽然“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向农村生活垃圾三级处理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实际操作还难以达到全覆盖,河道沟渠垃圾随处倾倒现象时有发生,影响村容整洁,造成河道水质下降。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垃圾三级收集处置网络的覆盖面、运行效率、清理程度受制于运行成本。通常一般沿海地区农村垃圾收集成本约为每吨30-40元,转运费用在25-50元不等,加起来大多在每吨80元以上(不包括处置费用),一个2000人左右的村庄,按人均日产1.0公斤生活垃圾计算,日运行费用就需要160元,年运行费用约需6万元,但对于大多集体年收入不到10万元的村庄来说,不堪重负。特别是边远山区,运输距离远,转运成本通常要比平原地区高出1倍以上,每吨的收集转运成本约需120元,财力更是难以保障,难免存在卫生死角。二是观念认识比较落后,分类收集难以推广。由于观念、认识和习俗等原因,目前宁波城乡生活垃圾均为混合收运,收集方式主要是人工清扫、机械清扫以及利用居民区垃圾收集点集中收集,各种垃圾混在一起,没有做到分类收集,垃圾中可用资源回收利用率不高。许多有回收价值的报纸、纸板、塑料袋等没有充分回收,废旧电池、药品以及电子废品等有毒有害物质却混入城市生活垃圾,增大了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难度。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据测算1吨生活垃圾从热值衡量相当于0.35吨煤,此外,还有大量可供再生利用的塑料、纸张、金属等。由于没有事先分类,无论是垃圾焚烧发电厂,还是垃圾卫生填埋场都难以真正做到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置。未分类的生活垃圾因热值较低,且含有不同比例的不可燃无机物质、不可降减塑料袋等,焚烧发电时需要掺加大量燃煤,而填埋时又要占用大量土地空间,同时浪费可再生资源。三是环保投入存在重城轻农的不公现象。在生活垃圾处理补助政策方面城乡标准不一、差异较大。比如,在宁波老三区,生活垃圾运输处理费用执行的是全额补助政策,街道的压力较小;而农村生活垃圾运输处理费用则由县(市)、乡镇财政分担解决,乡镇负担较重。加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不全,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机构,基本处于无人、无经费、无装备的“三无”境地,农村环保工作无法按正常渠道落实,也是造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低的重要原因。四是废弃设施缺乏治理,环境污染依然比较严重。早期建设的填埋场设施简陋、防渗措施简单,其中的大多数简易填埋设施虽已关闭停用,但二次污染依然十分严重,蚊蝇滋生、污水横流、臭气冲天,尤其是少数经济欠发达乡镇还沿袭这种简易填埋方式,严重污染大气、水源和土壤,并产生生物性污染,甚至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饮水安全。

综合分析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源,主要在于环境管理重城轻农,环境监管体系缺位;公共投入城乡不均,污染治理能力缺乏;扶持政策措施不力,污染治理市场化难以推进;技术处理模式不当,污染治理效率低下;生态补偿不够到位,治理动力难以激发。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农村的改革发展,影响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环境治理非抓不可。

(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复杂,具有分布范围广,随机性、潜伏性和滞后性强,管理控制难度大等特点,需要从宏观层面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做出科学的筹划,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一是要建立部门分工明确、条块协调联动、多方齐抓共管的政府工作机制。可以从市级各部门抽组成立牵头责任单位,以明确责任和年度任务形式作出业务分工。比如环保部门要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试点示范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农业面源污染和禽畜养殖污染治理控制工作,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技部门负责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课题的科研攻关与成果推广工作;发改、规划、建设部门和农办分工负责推进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生活污染源处理“就近、经济、效率”的原则,推进城乡环境污染治理的产业化、市场化运行。慈溪市模式值得借鉴,这几年,为探索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正常长效机制,慈溪市实施了由整规办牵头负责的“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实施意见,明确“六整治,两提高”活动内容、工作目标任务及其考核办法,经过近2年的综合治理,城乡环境得到了较大改观。二是要加强农村环保能力建设,建立乡镇环保机构。当前我市农村环境保护能力明显不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严重制约,迫切需要建立完善乡镇环境管理网络。近几年,余姚、慈溪、镇海、宁海、象山等地逐渐在重点乡镇设立环保派出机构,环境监管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应继续予以完善。三是要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干部考核机制。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农业面源污染、禽畜养殖污染治理,“百千工程”、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建设等纳入各级政府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要出台有利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公共投入不公现象,环境污染防治的投资几乎全部投入到工业和城市,农村从财政渠道几乎得不到工业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但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属性”决定政府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一是要建立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和补助力度,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镇,要逐步建立垃圾收费制度,筹集日常运转所必需的经费,要规范和完善对饮用水源保护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常投入机制,确保日常运转;二是要出台促进有机肥料生产发展和使用的财政补助政策。考虑在地方税收减免、财政补助等方面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给予大力支持,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使用的污染。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并规范用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支出项目,切实解决南三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绿色农产品生产等方面财政扶持能力不足问题。四是要强化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尤其是对畜禽养殖,要把污染配套治理设施“三同步”建设作为新建、扩建项目的前置条件,重点扶持污染治理设施配套的规模化养殖,限制分散养殖,鼓励企业采用“种养结合、就地消纳”的模式,制订和完善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把农产品基地建设、畜禽养殖与粪便污染治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选址必须充分考虑与农业产业基地相匹配,确保就地消纳畜禽粪便,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三)要加强农村治污项目与技术的试点示范。当前,农村治污工程存在一定的技术经济障碍,急需经济适用的技术,如果简单套用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企业污染的治理手段和技术,就可能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农办、环保、农林、科技等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和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服务力度,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职能范围。各级环保科技部门应注重开发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村庄河道沟渠整治,村庄绿化、改水、改厕以及堆肥、沼气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实用技术,加强试点,典型示范,分步推广。要加快现有成果的转化、推广,特别是针对各种

篇6

传统村落,旧称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的历史沿革,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是体现地域文化、建筑特色、民俗风情的活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

我县历史悠久,有__氏、__氏、__氏、__氏、__氏、__氏、__氏、__氏等诸多世家大族,形成了以姓氏为主的村落,如__、__、__、__济、__、__村;因__江纵贯全境,货物运输中水陆码头众多,形成了以商铺、码头为特点的众多村落,如__、__、__、安__;因宣纸、茶叶、竹木等丰富物产,形成依景、依物的特色村落,如__、__、__等。

__县传统村落分布较广,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目前,我县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中国传统村落4个、__省传统村落10个。全县有不可移动文物841处(全省第三),其中分布在村落中古建筑802处。全县现有国保单位5处,省保单位10处,县保单位37处。

近几年来,我县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组织调__摸底,建立村落档案。2012年以来,我县按照住建部等部委《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进行传统村落摸底调__,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及时录入全国传统村落信息系统平台。开展了国家、省级传统村落申报,编制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__村和__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已通过评审;__济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并上报省厅待批,__村在《__省历史文化名村__村保护规划》基础上,着手编制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二是建立保护机制,落实保护责任。成立了县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__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__县古建筑流转保护利用暂行办法》和《__县文物保护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设立__济景区管理处和__景区管理处,负责__济村、__村历史文化名村相关规划的编制、保护项目的实施和违法建设行为的监管工作。注重发挥村干部和民间文保协会的作用,让他们承担起传统村落保护排头兵的作用,广泛发动村民主动参与到传统村落保护中来。

三是整合各方资金,推进村落保护。自2012年以来,累计争取国家、省文物专项补助资金1.2亿元。以__村样板工程的实施为龙头,对__济古建筑群、__花戏楼、__、__氏宗祠、____故居等一批国保、省保和县保单位进行了保护维修。同时,整合了徽派建筑保护专项资金、国家古建筑消防专项资金、__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项目资金等,实施传统村落内的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推进矿山砂石整治、__违拆违、文明创建、三线四边整治、美好乡村建设等工作,使传统村落内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是合理利用资源,发展文旅产业。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中:宣纸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宣笔制作技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涌溪火青绿茶制作技艺、花砖制作技艺、后山剪刀制作技艺、宣纸制品加工制作技艺、榔桥木梳制作技艺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__济、__、__、__等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形成青山秀水与名胜古迹交相辉映、优美田园与民俗风情相映成趣的亮丽风景。全县依据传统村落、古建筑建成的景区已达6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3个。

但是,伴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我县在保护利用传统村落方面还存在诸多困境:一是许多传统村落的原生个性正在逐渐失去,连片上规模的传统村落群和自然生态风貌依旧的传统村落越来越少;二是许多古建筑和设施都出现了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传统村落在保留传统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三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工作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四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研究滞后、专业人才匮乏,古建筑工匠奇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

传统村落,既是我县深厚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也是我县全域旅游发展的特殊资源,更是“青清净静”魅力__县的魅力所在。传统村落不可再生、不可复制,要加紧保护、科学利用。现结合外地做法和我县实际提出一些建议:

一是针对传统古村落内古民居产权人和村落居民,进行宣传引导,使他们认识古民居的特殊价值、增值空间、利好趋势,增强保护意识,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

二是收集全县传统村落的图片、文字、民间故事、传说等信息资料,挖掘与传统村落相关的史实和文献,编印宣传画册,出版书籍,公开发行。将传统村落在内的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中小学生乡土教材,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是邀请专业制作公司将__、__、__、__等古村落拍成电视专题片,通过互联网广为宣传。吸引外界关注投资__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一是积极探索以“委托管理”、“产权流转”、

“异地迁建”方式推进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引进有实力的专业化公司与印象皖南公司合作,通过收购、租赁等方式参与保护,发挥其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保值增值、市场融资、业态打造的主导作用。

二是做好堵疏结合的文章。建议在__济、__等传统村落选址建新区,切实解决农民建房纲性需求,严格控制传统村落内新建住房;新区建房的体量、高度、风貌要与传统村落相协调。

三是实施以奖代补的政策。对村民私有产权的古建筑,进行保护维修后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调动房屋主人翻漏修缮古建筑的积极性。

四是做好村落系统的保护。加强传统村落生态系统修复,控制周边林木砍伐,美化农田生态景观,提倡种植乡土花木;对古道古桥、古树名木、村庄水系进行保护和提升;不轻易填塘、改河道、硬化里弄及粉刷墙体。在推进文明创建、三线四边”整治、美好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中,要注意维护古建筑和传统村落原貌。

五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擅自拆毁、倒买倒卖古建筑、古树、古桥等传统村落资源的违法行为。

篇7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城镇建设与管理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省、州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分析全县城镇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建设与管理工作,动员全县上下深入开展以“洁净、通畅、和谐”为主题的城镇建设与管理年活动,努力开创全县城镇建设与管理的新局面。会上,金维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同志们认真领会精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正确看待全县城镇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认真贯彻省、州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着力改善城镇环境,积极探索城建投融资机制,不断加大投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镇综合载体功能和服务功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村镇建设稳步推进,建设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城镇建设与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年全省建设工作会议上,我县获得了省人民政府表彰的“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实现了恩施州“楚天杯”零的突破。

(一)城镇规划不断完善。

近几年来,我县共完成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100余项,从县城到中心村的规划体系构建基本完成,各种规划的编制、修编、深化和完善全面展开。成立了城市规划管理局,建立了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实施了新一轮*县城区总规修编工作,*城区规划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在县城总规的指导下,完成了一批小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高坪镇和红岩寺镇的集镇总体规划修编;景阳镇在完成总体规划的同时,还结合移民迁建编制完成了控制性详规;完成了官店集镇总体规划、县火车站专项规划和*县天然气专项规划的编制;完成了*县清江工业园片区沿河路景观设计规划。编制完成了包括“百镇千村”工程五个示范村在内的全县21个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绘制了发展蓝图。

(二)城镇建设稳步进行。

近几年来,我县新修和改造城市道路总长15公里,城区形成了以业州大道为中轴,以南环路、北环路为骨架的循环道路网络。目前,业州城区道路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道路总长30公里,城区拥有供水管网30公里,日供水能力达2.5万吨,排水管道总长达20公里。90%的乡镇中心集镇道路实现了绿化和黑色化。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建成。完成了船儿岛宣传文化中心、一中人行风雨桥和船儿岛路步行街建设工程,朝阳隧道整修、学苑路、龙七路、茨泉西路道路改建工程顺利竣工;完成了广润集贸市场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了二水厂进厂道路、徐家沟路、新马路、莲花路、朝阳街等多条城区道路的硬化;积极推进朝阳片区和清江工业园区建设,朝阳大道A区主干道和沿河路河堤工程顺利建成;广润河城区段综合治理第三级水力自控翻板坝工程已竣工并下闸蓄水;总投资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成效明显。近几年来,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我县把绿化、亮化、美化任务量化分解到各单位,实施拆墙透绿、见缝插绿、补绿添绿工程,运用跨街喷绘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亮化,各单位临街墙面用磁砖、涂料进行美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新增各类灯饰广告100余处。县城绿化投资累计完成300万元,完成了209国道马栏溪段的道路绿化,新建和改造花坛125个,新增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

(三)城镇管理不断加强。

在城镇管理方面,坚持做到专业队伍管理与群众参与管理相结合,突击性管理与经常性管理相结合,主管部门管理与其他职能部门管理相结合,强化道路及施工现场管理,依法整治脏、乱、差和清理各类违章建筑。县城常年完成日清扫保洁面积30万平方米,日清运垃圾约100吨。全面推行垃圾袋装化和“门前五包”制度,实行定专人、定路段、定时间、定任务、定奖惩的“五定”管理措施,县城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观。广泛开展“城镇建设与管理年”活动,组建了城镇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城镇管理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年3月1日起,客运三轮摩托车(电麻木)在县城规划区内禁行,同时启动了出租汽车市场,县城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四)建筑业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通过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全县建筑业完成年均总产值2000万元,完成年均增加值400万元。新开工建设项目全部实现了公开招投标,与此同时,加强建筑业日常管理,达到了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安全管理和工程监理四个100%。全县建筑安全监督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持续走在全州前列。

同志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许多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五乱”现象十分突出。从城镇建设与管理的现状来看,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垃圾乱堆乱放、车辆乱停乱靠、门店乱搭乱建、广告乱粘乱贴、喇叭乱喊乱叫”。部分次干道、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状况仍然较差;出店经营、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摆乱放、乱倾乱倒、乱涂乱画的现象屡禁不止,小吃点等游散摊点随处可见;尽管城区路段已实行“麻木车”禁行,但城区交通秩序仍然拥挤不畅,城镇环境整体形象较差。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主要表现在:城镇公共交通不够完善;天然气工程尚未启动,城市能源以煤为主,环境污染大;城区道路不循环,北环路、南环路都是断头路;次要街道两旁没有固定垃圾桶;无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区供水管网设施老化。除县城外,其他乡镇均没有齐全的市政基础设施。“十五”时期,全县正处于“打基础、渡难关、求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镇建设投入不够,全县城镇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尚未建立起稳定的城镇建设投资渠道和方式。因此,只能将城镇建设的重点集中在业州镇,致使其他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集镇功能还不够完善。

三是城镇规模小,城镇化水平偏低。*年底,我县城镇化水平仅为2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中心城镇建成区面积仅为6平方公里,其它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城镇发展水平还很滞后。除县城超过5万人以外,其余城镇都在1万人以下,城镇平均人口规模为1万人。

四是市民素质亟待提高。部分市民公德意识不强,缺乏遵守和维护各类规章制度、做文明市民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五是执行城镇管理的措施不能持之以恒。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制度和措施,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部分单位不能持之以恒,思想上产生厌烦情绪,紧一阵,松一阵,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导致城镇管理缺乏长效性。

城镇建设与管理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在当前经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各项工作千头万绪的形势下,县委、县政府腾出精力抓城镇建设与管理,充分说明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全县上下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城镇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一,城镇建设与管理的水平和县域整体形象密切相关。

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建设和管理水平是全县综合实力的外在表现,它直接体现着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政府管理水平,体现着市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代表着县域整体形象。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城镇建设与管理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城镇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通过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一招一式地抓好城市建设与管理,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加强城镇建设与管理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

加快城镇化进程,可以提高县域经济的集约化程度,增强吸纳和辐射能力,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城市管理可以为我们营造好的发展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近年来,咸丰、来凤、巴东等县的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镇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后来居上。我县城镇建设历来走在全州前列,如果再不全面动员、全员参与,促进城镇建设与管理迈上新的台阶,势必会出现“慢进则退、落后于人”的局面,势必会对城镇经济乃至全县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全县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各社区和全体市民,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关于城镇建设与管理的重大决策上来,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群策群力、全力以赴、真抓实干、持之以恒地开展好城镇建设与管理工作。

第三,城镇建设与管理始终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

人居环境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现实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广大市民对城镇建设与管理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对一些地方存在的乱搭乱建、垃圾遍地、交通堵塞、占道经营等问题,反映十分强烈。我们一定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发展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好市民反映的实际问题,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努力提升全县城镇建设与管理水平

根据省、州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的城镇建设与管理工作要突出四个重点。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提高城镇设计档次

一是加大规划设计深度。要不断整顿和规范规划设计市场秩序,完善市场机制,一切规划设计项目都要向县内外公开招标。城镇规划设计要充分体现我县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风貌特色和现代化气息。要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步伐,将城市所有土地的开发和建设置于城市规划的严格控制之下。对城镇区域内各片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容积率、绿地率等都要做出控制性详细规划,待条件成熟时上升为法定图则。在三至五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全面覆盖城镇建成区。在城市详细规划中,要确定规划红线、生态绿线、自然水体保护蓝线、文化街区保护紫线,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二是理顺规划管理体制。要高度集中规划管理权,按照规划管理权上移的要求,实行政府对城市规划实施权的集中统一。要充分发挥县城市规划委员会的作用,所有城市规划设计项目必须经过县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咨询论证。今后,凡是未经县城市规划委员会论证的规划设计项目,政府一律不予审批。

三是依法加强规划管理。要广泛深入宣传《城市规划法》,逐步提高市民的规划意识。城市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严格依法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干预,更不能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必须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不符合城市规划的项目不得批准立项,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不得出让、转让和开发建设。要加大对违法用地和违法违规建设的查处力度,严格实行城市规划错案行政责任追究制,促进规划管理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

四是强化城镇规划监督。全面推行“阳光规划”,在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全过程实行公示制度;对建设工程项目规划许可的审批,实行批前和批后公示制度,扩大公众参与度,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城镇规划科学合理、执行有力。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要在城镇道路建设与改造上力求新突破。近几年来,尽管我县在城市道路建设、改善交通状况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交通干道路面窄、路况差、道路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还有不少“断头路”、“卡脖路”,城区道路还形不成循环。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城镇道路的改造力度;要尽快争取209国道绕城线建设项目开工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影响人流、物流的“瓶颈”因素,使城区交通连接成网,形成四通八达、循环开放的城镇交通骨架。

要在清江工业园区的建设管理上力求新突破。要把清江工业园区建设与县城建设的扩展结合起来,与朝阳观风景区综合开发结合起来,与未来“两路”入城构筑城市路网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地出让园区部分土地,筹集资金进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把朝阳大道延伸至B区。抓住城网改造等机遇,按照园区规划,搞好供电、供水、通讯等配套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让园区建设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城镇建设的“亮点”。年内重点要为B区建设筹集资金,落实B区实物调查,按程序申报土地征用手续,启动朝阳大道B区段建设工程。

要在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上力求新突破。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是衡量城镇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改善城市形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最直观体现,必须全力抓好。继续按照拆墙透绿、开窗见绿、出门有绿的总体要求,努力建成功能完善、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城市绿化体系,大力推进城市园林化进程,争创省级园林绿化城市。要进一步完善船儿岛宣传文化中心广场的功能,为居民提供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休闲场所。要加快改造机关大院,增加城市景观。沿街各单位要按照要求和标准搞好庭院的绿化、美化。要动员社会力量,搞好新建、改建的居民住宅区和大型公共建筑的绿化、美化工作,努力做到建一楼绿一点,修一路绿一线,建一区绿一片。要继续按照下达的任务,完成各单位装饰灯、轮廓灯的建设。采取出让城镇道路灯箱广告使用权等办法,增加亮化点。加强城镇路灯的管理与维护,确保亮灯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

要在村庄整治工作上力求新突破。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是省政府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的第二年,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力度,扎扎实实抓好这项工作,继续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在巩固去年第一批5个示范村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启动抓好第二批示范村整治工作。建设部门要按照《关于全省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村庄整治技术规范,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技术服务,切实履行好村庄整治的指导、服务和监督职能,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和依靠农民的积极性,确保村庄整治健康有序进行。

(三)坚持高效能管理,努力改善城市形象

一是要理顺管理体制,实施综合执法。

要积极推行城镇管理综合执法,建立统一的执法队伍,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变多家执法为综合执法,减轻群众负担,增强执法效果。要根据新时期城镇管理的需要,及时修订和完善城镇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形成一套完善的城镇管理办法,逐步把我县的城镇管理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城镇管理人员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坚持做到持证上岗、亮牌服务。严格按照法定范围、法定程序、法定权限进行文明执法。同时还要做到违法必究,对城区内的违章建设、户外广告、沿街摊点、车辆违规行驶、乱倒乱扔拉圾、乱贴乱画等行为,明确执法责任,加大整治查处力度,按政策实行“严管重罚”,以保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城市的文明形象。

二是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洁净”工程。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认真落实“包市容环境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包立面形象、包文明创建”的新“门前五包”责任制、全天24小时保洁制、每周五下午一次大扫除制度和生活垃圾袋装化管理制度。发动全体市民参与“洁净”工程,确保城区环境卫生达到无积水、无乱扔垃圾、无乱贴乱画、无乱搭乱建、无乱停乱放、无乱牵乱挂、无花草树木损坏、无公用设施损坏的“八无”目标。彻底清除城区小街小巷、城郊结合部卫生死角。落实24小时清扫保洁责任制,加强日常清运工作,务必保证垃圾及时清运干净。各单位必须在单位院内建封闭式垃圾池,防止垃圾直接往街上乱扔乱丢。对主次干道上需要设置垃圾池的地点,由该社区会同环卫所协商确定。加强城管监察力度,对城区占道经营的摊点进行彻底清理。切实抓好城区河道和大气污染专项治理工作,严禁向城区河道直接排放污水,重点抓好广润河沿岸各单位和企业排污治理工作,确保城区河道水质常年控制在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以上。要下狠心整治城镇“牛皮癣”,规范户外灯箱广告,取缔不规范灯箱,打击影响市容的广告行为,下狠心拆除私搭乱建、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的建(构)筑物,切实巩固亮化、美化工作取得的成果,为争创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开展交通秩序整治,实施“通畅”工程。

深入贯彻《道路交通安全法》,宣传交通法规,加大上岗执勤力度,加强城区交通秩序的整顿,完善城区警示标志,重点整治主次干道车辆乱停乱放行为;争取在城镇道路的主要交叉路口安装“电子警察眼”,对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严加查处;加强城区交通秩序的管理,减轻城市道路交通的压力,规范人力板车、三轮车管理。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业州镇建成区禁止“电麻木”通行所取的成果。规范出租车、公共汽车行车秩序,规范收费停车场,坚决取缔违规违章从事车辆维修的市场,重点整顿规范城区车站营运秩序;进一步抓好业州大道“严管示范街”建设,实现还路于民、还道于车、车畅其流、人畅其行。

今天会议之后,建设、工商、交通、环保及城管大队等有关单位要抓紧制定方案,合理疏散城区主干道两侧的摊点及私停乱放的车辆,在动员群众自行清理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实行联合执法,对店外经营及乱摆摊点者加大处罚力度,进行统一清理。

四是开展社会秩序整治,实施“和谐”工程。

积极开展“平安业州”创建活动,强化巡防、联防、单位内部防范、流动人口管理的“三防一管”工作,建立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集体上访、无人员滋事事件、无重大火灾事故、无辖区单位、居民住宅被盗案件、无严重“黄赌毒”事件发生的“六无”社区;进一步强化城区噪音治理,尽力消除城区娱乐场所、夜市、宾馆、建筑工地噪音扰民现象。通过这些措施,努力构建平安和谐的城市环境。

第四,坚持市场化运作,探索城市经营机制。

一是放开建设市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地质勘察、建筑施工、市政工程施工、建设工程装饰装修、建设监理、主要材料设备采购必须全面进入有形建筑市场,实行公开招投标,进行公开、公平交易。鼓励高水平的规划、勘探、设计、施工、装饰、监理队伍参与竞争,坚决打破地区封锁,逐步把建设市场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是探索运作机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打破垄断、特许经营的思路,放开建设事业的投资和经营领域。鼓励和吸引多种经济成份参与建设和经营城镇基础设施,实现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服务运营的市场化。要合理补充、调整城市管理专项经费和城市公用事业财政补贴。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抓好行业和市场监管,具体经营和作业行为要走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公共交通、污水处理、供热、供气等实行“特许经营”,城市市政设施维护、环境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实行动态招标承包。

三是搞好资产经营。经营性建设用地全部实行公开招标拍卖,土地转让全部实行挂牌交易,一律在土地交易市场公开进行。要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吸引县内外投资者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城镇现有基础设施资产只要国家法律法规允许,均可通过产权出让、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进行资产运营,实现存量资产的保值、增值。要依法有序地搞活城镇资产的经营,增强城镇发展活力。

三、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奋力开创全县城镇建设与管理的新局面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领导,县委、政府决定成立新的城镇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全面协调、指导开展县城建设与管理工作。各相关单位要积极参与,切实履行职责。要充分发挥城镇管理综合执法大队的职能作用,贯彻执行有关城镇管理的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城镇管理秩序。

二是建立长效机制。要严格执行“门前五包”责任制。积极创建卫生庭院、卫生门店,由各社区和城镇管理综合执法大队负责组织和督办。要建立环境卫生定期检查评比制度。对每周五下午大扫除情况,由各社区每周检查评比通报,报县爱卫会和县城镇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对各路段和各单位的卫生情况,县爱卫会、县城镇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督查组和各社区每月要组织一次卫生检查评比,检查结果在县电视台和*公众网、*网公布。

三是增强工作合力。坚持按照城镇管理重心下移、立足基层、属地管理的原则,赋予社区监督、管理、检查职能,强化业州镇各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各社区要加强对本辖区各单位、各部门、各行业及居民区的环境卫生管理;要组织本辖区卫生检查评比,创建卫生先进单位、卫生先进社区、星级居民户;要协助职能部门加强辖区内河道管理,禁止居民、单位向河内倾倒垃圾,组织居民、单位、各行业实行垃圾袋装化。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全县大局出发,把城镇建设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全力关心、支持、参与城镇建设,为城镇建设“清路障”、“开绿灯”。建设部门要与各乡镇搞好配合,通过委托执法等方式,抓好乡镇建设执法工作;建设、国土、房产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城镇建设的主导作用;财政、金融等部门要积极为城镇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电力、电信、广播电视、供水等部门要结合道路建设,搞好管线配套改造和规范;公安、交通、工商、建设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搞好城区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

四是营造舆论氛围。人民群众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和维护者,城镇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是依靠大多数市民对极少数不文明行为的管理。新闻单位要全程跟踪、全面报道、全方位监督,积极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要以全面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为重点,大力实施市民素质工程,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大院”、“文明窗口”、“文明家庭”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四、关于2007年城镇建设与管理工作

根据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我县2007年城镇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坚持规划先行,完成三项规划编制。

加快推进城镇建设步伐,必须强化规划控制,所有城市资源的开发经营必须坚持先规划后实施。要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提高控制性详规覆盖面。今年要完成城区重点路段修建性详细规划、以209国道绕城线和高速公路连接线为重点的道路沿线规划、新建小区规划等三项规划编制,科学引导城区空间布局,拓展县城发展空间。

(二)完善基础设施,实施“456”项目建设。

为进一步完善县城功能,今年我们将采取多种融资、筹资方式,投资2亿元,实施“456”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即实施四大片区开发,启动五个重点项目,建设六项重点工程。四大片区开发指继续抓好朝阳片区和清江工业园民族风情街的开发,启动小河边南田丘小区和原化肥厂小区开发。五个重点项目指启动广润河城区段翻板坝排污沟渠工程项目、县城天然气工程项目、209国道绕城线工程项目、县城火车站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朝阳观旅游观光道路建设项目。六项重点工程指完成余家坝路、北环路东段改造工程和城区红绿灯及“电子警察眼”设施的安装,启动沿河北路和南山路贯通工程,新规划布局一处菜市场。

三是创新城镇管理机制,解决五大难点问题。

篇8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环境;雨水花园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8016203

1引言

中国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尤为突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某些城市存在城市供水不足,城市建设用水安全等问题,而有些城市的工业污水也造成城市生态系统恶化,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2]。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缓解城市用水压力,优化水资源利用、排放、净化模式就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就针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对雨水的处理利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化意见和建议[3]。

2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道路、城市水系、建筑以及绿地等设施对雨水的吸收、渗透、储存、净化和缓解作用,控制雨水径流,如同“海绵”一样,对于环境的变化和突发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也就是“弹性”。“海绵城市”一词的提出是在新时期下,为了缓解和解决我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与脆弱的城市水体矛盾而提出的,“渗、蓄、滞、用、排”五位一体,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

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在国外提出较早,主要思想是解决城市雨水问题,它包括:低影响开发(LID)、最佳管理措施(BMP)、绿色基础设施(GI),相关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有效控制农村以及城市的面状污染源\[3、4\],随后逐渐发展成为控制降雨径流量和水质的生态可持续的综合性措施。而其中又以低影响开发理论为核心,即基于生态文明和景观建设为主的雨水管理方法,主要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利用软工程技术,通过植被自身的特点实现就地处理降水,直接减少地表雨水径流量[5]。也就是说从源头控制雨水径流,其具体的方法包括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城市下凹绿地等设施;发挥城市绿地、道路、建筑对雨水的吸收、蓄存和缓释作用,有效改善城市内涝,削减地表径流,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6]。

3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处于试点阶段[7]。但“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已成为新型城市价值转型的重要标志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经之路。正因为如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海绵城市的建设要以保护城市生态系统为前提

雨水降落到地表以后,经过截留、渗透、调蓄形成地表雨水径流,最后流入汇渠。其中,渗透过程和地表雨水径流管理是核心问题,其影响因素为地表植被土壤和地面坡度大小。在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之前,城市规划考虑更多的是用地功能,对于雨水主要考虑的是排泄,即地下管网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路面建设等,则是人为地割裂了雨水与地下的天然联系。在城市开发过程当中不透水的硬质路面会导致径流系数增加\[8、9\],通常情况下,林地的径流系数约为0.1~0.2,农田地的径流系数为0.5~0.6,城市的径流系数一般为0.9~1.0。因此,降水到达地表后难以下渗,形成了地表径流,造成了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就是克服了以往的不足,将雨水利用的几个基本功能综合起来进行考虑[10]。不过,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对雨水的截留和调蓄设施是建设重点,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变化规律,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生态系统[11]。

3.2海绵城市建设应充分认识南北方自然环境差异

南北方城市建设差异较大,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需结合城市的地理环境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宏观建设角度出发,南北方城市开发的着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北方城市来说,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如何存蓄更多的降水、并能及时地加以再利用是关键问题[10]。而南方城市因降雨量较大,河流、湖泊众多,排洪量远小于降水积蓄量,造成了地表径流,容易诱发城市内涝。因此,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12]。

3.3做好基础性研究和合理规划论证工作

对当地生态环境、城建分区应该注重基础性的研究和合理规划,这样才能使海绵城市建设具有系统性、基础性的准备,也会让海绵城市建设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城市都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之内,但是,如果海绵城市的规划不合理,将会导致城市功能区混乱,绿色海绵设施之间无法协调,丧失了海绵的“弹性”功能。如果对当地自然地理概况缺乏全面研究的话,更会使绿色海绵设施无法充分解决城市水体问题,严重的会使海绵城市建设徒劳一场。

4建议和对策

4.1大力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大力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基本原则是城市生态建设和自然力的复原 \[8,11\]。而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强调城市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以“坚固耐用、经济美观”为原则,忽视了城市水体涵养功能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在建设中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模式。例如,硬质的街道不利于雨水的下渗,不合理的沟渠开发,城市河道缩减,对湖泊等水体围填侵占等。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就需要增加绿化面积,从环境保护入手,改善城市生态系统[15]。地表绿化是对降水的就地直接吸纳,这是发挥城市“海绵”功能的最重要的一步。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问题,更是一个环境问题。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工程手段可以提高对降水的利用率,而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才能从开发战略、指导思想上彻底转变思路,把海绵城市的建设当作永久性的,战略性的事业去发展\[15、16\],总体来说就是要保证城市绿地的覆盖面积并使其得以有效保护,例如江苏省城区用地规划就充分考虑了这些特点。

4.2重视地理环境要素,将蓄水和雨水再利用作为重点针对南北方差异问题:在北方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将蓄水、降水再利用作为开发的重点。例如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就合理地解决了雨水的收集、调蓄、排泄,不仅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水污染问题。通过简单的挖方和填方,缓解低洼地积水问题,实现高地与低地相结合,高地种植旱生植被、低地建设鱼塘并种植喜湿植被,建设新颖的农业景观\[17,18\],缓解雨洪压力。此外,公园四周建造大小不一的水坑,收集城市降水,经过自然汇集、过滤后在低洼地汇聚供给鱼类饲养,将多余降水转移到调蓄地区,尤其是城市污水,在向异地转移过程中实现过滤和汇集来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18,19\],建立发达的地下管渠,实现蓄水地区与城市之间水体的自由调动。

对于南方城市建设而言,由于降水较多,应采用降水就地吸纳的方式,如贵州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的建设理念就是典型代表,其核心是通过减缓城市排水速度来实现“海绵性”,传统的城市排水排洪工程主要以快速排水为主,而新型海绵城市的建设打破了这一束缚,明湖湿地公园位于市区内,通过恢复水城河两岸的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种植各种植物,促使富营养化的水体被生物吸收,缓解城市水体污染,同时,建立梯田式湿地\[20,21\],有效的减缓地表径流、削减洪峰、调节季节性降雨和城区空气质量\[22,23\]。

4.3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性研究,完善相关政策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之初,要对该城市自然地理概况做出分析,如城市地貌特征、降水量、地下水水情、地质概况等,这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具有海绵效应的城市绿色设施,如对绿色屋顶、冠层截流、绿色街道、生态沟、雨水花园、蓄水池等建设做到心中有数。

在保障措施上,首先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引导各地区建设符合本地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方案,并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法律体系,通过法律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落实和维护\[15,24\]。转变城市发展的观念,将城市发展和自然融为一体,划分合理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建筑、排水、水利工程等多方面的衔接\[25,26\]。

5结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海绵城市的概况、提出背景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探讨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问题,这些问题是不同角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影响海绵城市发展的问题主要为自然环境因素,明确自然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促进海绵城市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陈献, 尤庆国, 张瑞美,等. 试论我国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J]. 水利发展研究,2016(3):3~7.

[2]鞠茂森. 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 水利发展研究,2015(3):7~10.

[3]吴丹洁. 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6(1): 79~97.

篇9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编制依据: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526号令)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发[2008]31号)

编制单位:

国土资源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甘肃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参与单位: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中国地质调查局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目 录

第一章 基本情况 ....................................... 1

第一节 灾前土地利用现状 ............................ 1

第二节 土地受灾情况 ................................ 2

第三节 灾后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 3

第二章 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 ............................. 4

第一节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 4

第二节 重建分区 .................................... 5

第三节 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区 .......................... 6

第三章 指导原则与目标 ................................. 9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 .............................. 9

第二节 基本目标 ................................... 10

第四章 重建用地规模和布局安排......................... 11

第一节 总体要求 ................................... 11

第二节 临时用地 ................................... 12

第三节 城镇用地 ................................... 13

第四节 农村居民点用地 ............................. 15

第五节 独立工矿用地 ............................... 16

第六节 基础设施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 .................. 17

第五章 土地整理复垦 .................................. 19

第一节 总体要求 ................................... 19

第二节 任务安排 ................................... 20

第三节 资金需求与筹措 ............................. 22

第六章 规划实施政策措施 .............................. 22 附表……………………………………………………………………33

为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统筹保障各项恢复重建任务在土地利用上的落实,促进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土地,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51个县(市、区)。

本规划是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建设用地安排和土地整理复垦的依据。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灾前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规划区51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为1324.25万公顷,其中,农用地1201.59万公顷,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90.7%;建设用地43.54万公顷,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3.3%;未利用地79.12万公顷,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6.0%(表1)。

区内农用地以林地为主,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55.6%;其次为牧草地和耕地,分别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14.2%和14.1%;建设用地中以农村居民点为主,占建设用地面积的65.8%。

区内西北部高原区和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和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少。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平原区和丘

陵区及河谷地区,区内坡耕地比重大,其中25°以上坡耕地面积26.70万公顷(400万亩),占该区域耕地面积的14.26%。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分布在平坝和河谷地区。

区内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土地利用的影响和限制因素较多,各类建设难度大、代价高,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表1 2007年51个县(市、区)土地利用现状

单位:公顷、%

土地总面积

合 计 耕 地 园 地 林 地 牧草地 其他农用地 合 计 城 镇 农村居民点 独立工矿 其他建设用地 51个县(市、区) 合计 四 川 陕 西 甘 肃 13242523.1 9769712.3 1145198.0 2327612.8 12015897.8 8808911.3 1034830.0 2172156.5 1872691.8 191141.7 7365764.0 1886183.5 700116.9 435396.3 53166.7 286583.3 26052.4 69593.8

791229.0 1310971.0 158014.6 5293248.0 1527882.0 518795.8 363809.0 50446.6 234288.1 21467.4 57606.8 596992.0 196169.0 17565.0 753726.0 39611.0 27759.0 35299.0 1138.0 24702.0 2898.0 6561.0 75069.0 365551.8 15562.1 1318790.0 318690.5 153562.1 36288.3 1582.1 27593.2 1687.0 5426.0 119168.0 比 例 100 90.7 14.1 1.4 55.6 14.2 5.3 3.3 0.4 2.2 0.2 0.5 6.0 未利用地

第二节 土地受灾情况

根据调查初步统计,地震灾害导致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降低。因地震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造成区内耕地损毁极为严重,受损耕地面积13.74万公顷(206

万亩),占灾前区域耕地面积的7.33%,其中,耕地灭失1.18万公顷(17.69万亩),占灾前区域耕地面积的0.63%。

建设用地受损规模大、类型多。地震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造成城乡住房大量倒塌和损毁,大量建设用地功能受损和部分建设用地灭失,其中,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等城镇功能基本丧失。农村居民点和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功能受损范围广,一些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损毁严重。

土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地震及次生灾害使区域地貌植被发生变化,水土流失加剧,生态功能严重受损,环境承载力降低。

第三节 灾后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地震及次生灾害给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带来严峻挑战。大量耕地、建设用地受损,有限的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更加匮乏,土地供需矛盾加剧;次生灾害及隐患频发,土地利用的环境安全形势严峻,土地利用布局调整的需求迫切;林地、牧草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破坏严重,土地生态功能修复任务艰巨。

灾区恢复重建也给改善区域土地利用带来历史机遇。国家针对灾后重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恢复重建和提高土地利用管理水平提供了灵活、宽松的环境;中央政府、各对口支援地区和社会各界对灾区恢复重建的大力支援,为加大调整城乡和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力度、有效改善区域土地利用配臵效

率提供了强大支撑;灾后重建给破旧立新,有效解决深层次土地利用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会。

面对上述形势,应充分把握灾后重建的契机,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方针,统筹城乡与区域土地利用,着力解决灾后重建中的土地利用重大问题,改善人地关系,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为促进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第二章 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

地震及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区和评价,是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各类用地布局的重要依据。

第一节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与扬子地块(四川盆地)交界的龙门山断裂带上,主要由都江堰-江油山前断裂系,映秀-北川中央断裂系,茂县-汶川后山断裂系等三条断裂系组成,分布在理县-汶川-茂县-北川-平武-青川-宁强一线长约300公里的狭长区域。其中,映秀-北川断裂、虹口-北川断裂、南坝-关庄断裂是本次地震的发育断裂,活动性最为明显;茂县-汶川断裂、九顶山断裂、北东段的平武-青川断裂和文县断裂活动性相对明显;安县-灌县断裂、晓坝场断裂活动明显,北段江油-广元断裂活动不明显。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估结果,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危害。按照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位于龙门山中高山地区及陇南山地的白龙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的徽县和成县、秦巴山区中低山地区、渭河北岸黄土塬边坡地带等地,地质环境脆弱。沟谷人口居住密度相对较大。地质灾害沿沟谷密集分布,共发育16402处,主要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规模以大中型为主。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和西南的中低山地区,以及西部高原山区、陇南山地徽成盆地及西汉水流域、秦巴山区中低山地区。该区地质环境较脆弱,地质灾害较密集,共发育9631处,主要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主要位于山前低山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以及成都平原部分地区等,该区地质灾害密度相对较小,共发育地质灾害1153处,主要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成都平原部分地区发生地裂缝、砂土液化(喷砂冒水)等次生灾害。

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主要位于成都平原地区、陇南少部分盆地河谷、汉江河谷,由于地势平坦,滑坡崩塌泥石流不发育。

第二节 重建分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按照国土开发强度、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人口集聚和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将规划区国土空间划分为适宜重建、适度重建、生态重建三种类型。

适宜重建区主要分布于四川的龙门山山前平原和与龙门山山脉接壤的浅丘地区,甘肃的渭河泾河河谷地带和徽成盆地,陕西的汉中盆地边缘和关中平原过渡地带,以及其他零散分布的少数地块。功能定位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集聚人口和经济,建成振兴经济、承载产业和创造就业的区域。

适度重建区主要分布于四川的龙门山山后高原地区和山中峡谷地带,甘肃的西秦岭山区,陕西的秦巴山区,以及其他应当控制开发强度的区域。功能定位为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建成人口规模适度、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的区域。

生态重建区主要分布于四川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核心区域和高山地区,甘肃库马和龙门山断裂带,陕西勉略洋断裂带,以及各级各类保护区等。功能定位为以保护和修复生态为主,建成保护自然文化资源和珍贵动植物资源、少量人口分散居住的区域。

第三节 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区

根据地震断裂带分布、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从恢复重建用地安全性角度,对危险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等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

1、危险区

主要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断裂带上,一般距离地震断裂带200米以内(500-1000米的城镇也视为危险区)。相对高差400米-1000米,地形坡度大于25度,或处于主要行洪通道;岩土体类型以岩体破碎或软硬相间等易滑岩土体为主,建设用地场址或场地内及其周边存在危险性大、危害程度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严重影响建设场地安全;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现状不符合建筑工程地质条件要求。

在危险区内,沿地震断裂带,严格控制工程建设,加强工程建设项目抗震设防,必须严格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开展建设项目场地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建设项目场地适宜性。

2、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以保护生态为主,农业用地应重点作为林地、牧草地,严格限制坡耕地和梯田开发扰动岩土体。位于高易发区的县城和乡镇驻地经过治理大多数可以恢复重建,恢复重建时要远离地质灾害点和断层,留出一定的缓冲地带,应在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建设规模;疏散或搬迁密集居民点,线状工程(公路、铁路等)应回避或采取隧道穿越,禁止水利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要提高建筑设防标准。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农业用地应以林地、牧草地为主。建设

用地要回避主要地质灾害点,应在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安全的位臵,应在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控制乡镇驻地的建设规模。线状工程(公路、铁路等)、水利设施、工业建设、住房和基础设施等要提高建筑设防标准。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可以作为城镇村居民点以及线状工程的主要选择位臵;农业用地可以视土地质量状况尽可能作为耕地,加强耕地保护,适度用于林地、牧草地。

在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建设,要进行建设场址工程地质勘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对临时安臵点、重建选址也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镇和乡村选址,必须切实避让地质灾害危险区,确实无法完全避让的,必须安排防治工程排危除险。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未开展工程治理的,不得实施重建。灾后各类重建工程选址要通过地质灾害评估,未经评估的选址不得纳入各类规划,有关项目不得批准用地和使用土地。

3、其他区域

是指危险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之外的区域。一般距离地震断裂带500米以上;相对高差小于30米;场址和场地周边无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别应注意上游无重大堵江和泥石流隐患点;地形坡度小于15度的地带,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符合建筑工程地

质条件要求,都可以安排建设用地。

其他区域原则上不需要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建设用地场址和场地需避让河道、河道两岸主堤防之间的滩地等行洪泄洪区域。

第三章 指导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按照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方针,统筹经济社会恢复重建与土地利用,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为恢复重建美好家园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以人为本。坚持优先安排抢险救灾、过渡性安臵、城乡居民住房、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等生活、生产用地,支持灾区人民基本生活生产条件的尽快恢复。

——科学布局。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地震及地质灾害调查评估为基础,按照安全第一、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的要求,合理调整各类建设用地布局,促进形成安全、高效的土地利用格局。

——保护耕地。坚持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切实保护基本农

田,积极恢复耕地数量,有效提高耕地质量,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恢复和提高。

——节约集约。坚持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统筹新增建设用地和废弃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防止土地粗放利用和浪费。

——改善生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恢复、环境治理和自然、历史、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节 基本目标

根据灾后重建规划总体要求,规划期间土地利用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严格保护耕地。按照灾区恢复重建要求和立足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证农业生产能力,发展生态农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更加和谐。

——保障灾后重建必需建设用地。安排临时过渡性安臵用地0.93万公顷,新增建设用地5.74万公顷,其中占用耕地3.59万公顷(约54万亩),确保因灾转移人口临时安臵和受灾群众家园恢复重建的必需用地得到保障,尽快恢复工农业生产条件。

——节约集约用地。立足于保障灾区恢复重建,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有所提升,努力转变用地方式,防止用地浪费,促进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促进经济发

展方式转变。

——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完成土地整理复垦16.35万公顷(245万亩),确保灾毁耕地、临时用地、废弃城镇村和工矿用地得到有效整理复垦,有效补充耕地,农村人均耕地拥有量保持稳定,恢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四章 重建用地规模和布局安排

第一节 总体要求

落实恢复重建的总体部署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严格保护耕地,统筹灾后重建的各类用地需求,科学核算,合理安排各项用地的规模、结构和时序。优先保障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对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建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建项目给予必要保障。安排新增建设用地5.74万公顷,扣减建设用地因灾灭失和废弃建设用地灾后整理复垦,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总规模预期净增加约2.60万公顷。

按照尽快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生活、生产条件的要求,结合人口异地安臵、产业布局调整、生态建设安排等,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加大城乡和区域用地统筹的力度,与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合理调整城镇村、工矿、基础设施等各类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集中布局,各类产

业用地集聚发展,优化各类用地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培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竞争能力。

与促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相结合,优先保障适宜重建区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适度重建设区和生态重建设区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度压缩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恢复并逐步扩大生态用地。

根据土地受灾程度和重建用地布局调整方案,按照恢复生态、保护资源的要求,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土地整理复垦,使灾毁耕地、临时用地、废弃城镇村和工矿用地得到有效整理复垦,耕地生产条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恢复。

第二节 临时用地

根据受灾人口、过渡性安臵户数和现有抢险救灾临时用地使用情况,规划安排临时用地9310公顷,用于恢复重建过程中的抢险救灾和包括居住及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过渡性安臵建设,其中四川安排8700公顷,甘肃安排460公顷,陕西安排150公顷。

过渡性安臵用地布局选址按照就地安臵与异地安臵、集中安臵与分散安臵相结合的原则,选取交通条件便利、方便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区域,并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雷击等灾害的区域以及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仓库。过渡性安臵应当占用废

弃地、空旷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并避免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造成破坏。

第三节 城镇用地

按照就地恢复重建为主、严格控制异地新建、尽量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的原则,立足恢复,着眼发展,安排新增城镇用地23190公顷,扣减城镇用地因灾灭失和因灾废弃部分的整理复垦,规划期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期净增加约18300公顷。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恢复重建用地需要:

——少数受灾特别严重、原有城镇场址不宜再作城镇发展空间的城镇的整体异地重建;

——受灾较重城镇基于地质灾害隐患和环境安全性考虑开展的局部用地布局调整和重建;

——部分城镇原有建设过于狭促,为增加防灾避灾空间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城镇改建和适度扩建;

——一些具有相对区位优势、资源环境承载力高的城镇,作为灾区城乡人口和产业布局转移的承接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城镇集聚发展建设。

四川:安排新增城镇用地19200公顷,根据城镇体系专项规划,主要用于异地新建城镇用地,以及重点扩大规模城镇和适度扩大规模城镇用地,德阳、绵阳等作为灾区人口和产业转移承接

地的集聚发展,促进成都—德阳—绵阳城镇密集带的城镇体系完善和功能分工协作。

甘肃:安排新增城镇用地1910公顷,主要用于受灾较重城镇重建中的用地布局调整和灾后重建中住房建设、产业发展、防灾避灾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建设用地需要。

陕西:根据受灾情况、地质安全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到2010年安排新增城镇用地2080公顷,主要用于陈仓区虢镇、略阳县城等地因地质灾害威胁进行的城镇用地布局调整,宁强县城、勉县县城的灾后恢复重建,灾区部分小城镇的扩建,引导农村人口适度向城镇集中。

在城镇用地的具体布局上,异地新建城镇应充分考虑地质环境安全和长远发展需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适宜城镇建设的用地空间,合理安排重建用地规模。新建场址应尽量避开危险区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确实无法避让的,具体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用地布局应开展地质灾害安全性评估,并通过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适度降低建筑密度、增加防灾避险用地、提高工程设防标准等方式提高城镇防灾抗灾能力。

原地恢复重建城镇应尽量延续原有城镇格局,按照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尽量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合理布局新增建设用地。恢复重建应做到拆旧与建新相结合,预留防灾避险用地与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相结合,尽量保留原有特色和人文、

民族风貌,全面恢复居住、工商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城镇功能,提高工程设防标准和防灾能力。

第四节 农村居民点用地

安排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11000公顷,扣减农村居民点用地因灾灭失和因灾废弃、迁并部分的整理复垦,规划期内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期比2007年净减少约12400公顷。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农村居民点恢复重建用地需要:

——地质灾害高易发和资源环境超载地区受灾人口的异地安臵和家园重建;

——相对安全和资源环境条件适宜的地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村组内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集中。

四川:根据农村人口受灾、农村居民点用地受损情况,结合现有人均用地水平、恢复生活生产需要,规划安排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9500公顷。

甘肃:根据灾情报告和地质灾害调查、排查分析,农村居民点就地原址重建19.36万户,主要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异地搬迁安臵农户为1.6万户,规划新增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726公顷。

陕西:因地震及地质灾害影响跨乡镇异地搬迁2000余户,村组内异地搬迁安臵2.2万户,对边远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和受洪涝灾害威胁地区的1.8万左右贫困群众移民搬迁,规划新增建设用地774公顷。

农村居民点布局要以安全性为前提,根据灾后农村人口分布、基础设施条件、地震及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确定就地重建和异地新建规模和布局。在山区重建的农村居民点,应选择经地质安全性评估确定为相对安全的区域,并通过实施地质灾害工程防范措施等,降低灾害风险,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在平原区重建的农村居民点要坚持节约集约、保护耕地的原则,按照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完善农村生活生产设施的要求,适度集中建设。

第五节 独立工矿用地

根据独立工矿企业受灾情况、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调整方向和灾后受灾人口安臵的就业需要,按照优化结构、节约集约、恢复为主、兼顾发展的用地原则,规划期内安排新增独立工矿用地6246公顷,除用于受灾工矿企业恢复重建外,主要用于新建一批适合灾区资源环境条件、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好发展前景的工业项目,扩大灾区特色和优势产业的规模,增强灾区自我重建和发展能力,重点保障产业聚集区用地。

四川:规划安排新增独立工矿用地4000公顷,主要用于支持东汽、二重、攀长钢、长虹、九州、宏达、阿坝铝厂、受损煤矿等骨干企业的恢复重建,以及部分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扩建和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等。

甘肃:规划安排新增独立工矿用地762公顷,除支持受灾企

业异地重建外,主要用于支持金矿开采选矿、石炭石开采、水泥厂建设、锌矿开采冶炼、硅铁生产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独立工矿建设和陇南西成经济开发区、天水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等,支持灾区矿产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和工业经济发展。

陕西:规划安排新增用地1484公顷,主要用于严重受损企业的异地改扩建,布局分散的受损企业异地集中重建和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等,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第六节 基础设施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

根据城乡居民点分布和生产力布局,按照恢复和增强保障能力的要求,与经济发展规划和城乡规划相衔接。规划期内基础设施建设以受损设施就地恢复为主,同时考虑改善区域发展环境、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的需要,规划新建一批重点项目,共安排新增建设用地16367公顷。

四川:安排新增基础设施用地14600公顷,主要用于受损基础设施功能恢复、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优化和功能提升。其中,新增铁路用地1600公顷、公路用地7400公顷、民航及水运等其他交通用地300公顷、能源基础设施用地1900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400公顷、新增其他建设用地500公顷。

甘肃:安排新增基础设施用地1212公顷,其中铁路用地116公顷、公路用地871公顷、民航用地150公顷、能源用地25公顷、水利设施用地50公顷。

陕西:安排新增基础设施用地555公顷,旅游等其他建设用地90公顷。

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以下重点项目: 1、交通

——铁路。恢复重建对内对外铁路通道,扩大路网规模,提高运输能力。其中四川省重点修复加固宝成、成昆、成渝铁路四川段等受损路段,建设成绵乐城际铁路、成都至都江堰城际铁路、成兰铁路等;甘肃省重点恢复重建宝成铁路甘肃段改线工程和建设兰渝铁路等;陕西省重点建设西安至成都铁路等。

——公路。四川省恢复重建区域公路网络,提高道路工程设防标准和抗灾能力,重点修复成都至都江堰、成都至绵阳等受损高速公路,恢复重建国道213、省道302等干线公路损毁路段;甘肃省重点重建建设武都至罐子沟高速公路;陕西省重点修复勉县至宁强、宝鸡至牛背等高速公路。

——机场。四川省重点恢复绵阳机场受损基础设施和广元机场营运功能等,增强民航网络延伸辐射能力。

2、能源

四川重点恢复重建江油发电厂、杂谷脑河水电站等和江油大康220千伏变电站等输变电设施,修复加固紫坪铺、映秀等受损的大中型电站。

甘肃恢复和完善成县、武都、文县、西和等地输变电站的建

设,增强生产生活用电和抢险救灾应急的供电保障能力。

3、水利

全面恢复重建震损水库、堤防、渠道、饮水工程、水电站、水保设施等。

4、其他用地

满足应急通讯体系和通讯干线网络建设需要,建设临时安臵点的通讯设施,恢复重建移动等通讯基站,全力保障建立应急通讯指挥系统和应急通讯响应系统。积极恢复重建因灾受损广播电视等设施,恢复和提升广播电视网络体系和功能。抢救和修复受损藏羌民族和巴蜀特色自然文化遗产,恢复重建李白故居、报恩寺等文物古迹以及都江堰—青城山等受损严重的文化景区(点)旅游设施。

第五章 土地整理复垦

第一节 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先易后难、依法依规的原则,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统筹安排灾后重建土地整理复垦计划。

1、在调查评价的前提下,针对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毁损的耕地、农田道路、抢险救灾应急用地(含道路、垃圾填埋场等)、

过渡性安臵用地、废弃的城镇、村庄和工矿旧址特点,科学有序的实施灾后重建土地整理复垦工程。

2、根据城乡人口合理安排土地整理复垦规模,适当调整农田布局,适度拆并自然村落,适时复垦废弃农村居民点及工矿废弃土地,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用地布局。

3、统筹捆绑集中使用各项土地建设资金,鼓励群众参与灾后重建,让受灾群众在灾后重建土地整理复垦工程中受益。

4、加强土地整理复垦试点,改进灾后重建土地整理复垦技术方法、规划设计、标准规范,加强实施管理,提高土地整理复垦工作水平,切实搞好灾后重建土地整理复垦工作。

第二节 任务安排 ——近三年

按照区别对待、试点先行、整村推进的工作模式,规划期间,51个重灾县(市、区)通过补助农民自行恢复耕作条件和组织实施土地整理复垦重大工程,累计整理复垦开发土地面积16.35万公顷,包括:整理复垦恢复灾毁耕地12.56万公顷,整理复垦临时占用耕地0.66万公顷,复垦城镇、农村居民点及工矿废弃土地2.95万公顷,土地开发0.17万公顷。其中,四川省39个重灾县(市、区)整理复垦土地14.52万公顷,甘肃省8个重灾县(区)整理复垦开发土地1.55万公顷,陕西省4个重灾县(区)

整理复垦开发土地0.28万公顷。

2008-2009年,开展以土地整理复垦适宜性评价为主要内容的调查评价工作,优先安排补助项目,组织当地群众清理田面石块、修复受损田埂和坡面水系,为灾区群众尽快恢复生产创造基本的耕作条件;2009-2010年,组织实施灾后重建土地整理复垦重大工程,安排重点乡镇因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损毁耕地、临时占用耕地的整理复垦,并结合灾后城镇、居民点重建规划,安排工程难度较小的城镇、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的复垦,适度拆并自然村落,引导农民住宅集中建设;2010-2011年,全面推进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损毁耕地的整理复垦,并结合灾后城镇、居民点重建规划安排,重点安排临时用地腾退出的耕地和工程难度较大的城镇、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的复垦。

——后续安排

鉴于灾后重建土地整理复垦会滞后于其他灾后重建工作,为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任务,还需一到两年的时间。在做好近三年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的基础上,对使用期限超过三年的过渡性安臵用地,根据居民安臵工作进度,搬迁一块复垦一块,使临时安臵用地,全部得到复垦;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损毁耕地,待地质灾害隐患排除后,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整理复垦;对因耕地灭失、人口迁移等,造成人均耕地不能满足正常生产生活需要的地区,根据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整理补充耕地,基本保证受灾地区正常生产生活用地需要;按照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统

筹城乡、农业农居用地的要求,全面推进受灾地区土地整理复垦工作,恢复重建更加美好家园。

第三节 资金需求与筹措 ——资金需求

根据需整理复垦土地规模、土地损毁程度等,依据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有关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预算定额,同时参照已完成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对资金的需求,初步测算三省灾区土地整理复垦共需投入资金约86.61亿元,其中四川78.42亿元、甘肃6.08亿元、陕西2.11亿元。

——资金筹措

实施灾后重建土地整理复垦计划,应集中捆绑使用中央财政安排的土地复垦专项基金、中央分配给地方的新增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地方留成的新增费和其他可用于土地整理复垦的资金,政府、部门、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实施。

第六章 规划实施政策措施

(一)本规划经批准后,规划期间各类重建用地安排和土地整理复垦安排应符合本规划。

(二)适时开展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相衔接。

(三)保证灾后恢复重建用地计划指标。对纳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城镇、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产业项目等新增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2008年度计划指标不足的,可根据各地实际预支安排。2009年后按本规划结合用地需求和耕地复垦情况、2008年计划执行情况确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四)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对规划安排异地新建的村庄和集镇,凡废弃的原址建设用地具备复垦条件的,可以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由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确定建新地块,先行安排重建。在建设过程中再将建新地块与拟复垦地块组成周转项目区,纳入建新拆旧规划。项目区经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定后,报国土资源部确认周转指标。

(五)建立用地审批的快速通道。对于符合规划、增强灾区防灾抗灾能力的新建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需国土资源部进行用地预审的,委托省国土资源部门预审,预审意见由国土资源部转办。对于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经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可以先行用地,其中需国务院批准用地的,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六)及时提供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用地。对于灾区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抢险救灾设施和应急安臵、医疗、卫生防疫

等急需使用土地,可根据需要先行使用;使用结束后恢复原状,交还原土地使用者,不再补办用地手续。过渡性安臵房及配套设施的用地,可根据需要先行使用,及时补办临时用地手续;使用期满不需转为永久建设用地的,由当地政府组织复垦,按规划和需要转为永久性建设用地的,及时依法完善用地手续。

(七)采用行政划拨和协议出让供地政策。凡利用政府投资、社会捐助以及自行集资为受灾群众建设非商品住宅的用地,可以比照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划拨供应用地。对采取BOT、TOT等方式建设的经营性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用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对按规划需要整体搬迁的工业企业,市县人民政府在收回其原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规划异地新建的村庄需要使用本集体之外的集体所有土地的,可进行土地所有权互换调整;需要使用国有土地的,可划拨供地。异地新建的工业或其他经营性项目用地,同一宗地只有一个用地意向者的,可采用协议出让方式供地,并挂牌公示。

(八)调整地价标准,降低出让地价。市县人民政府应对灾后地价标准及时调整。在未对因灾降低的地价标准进行调整之前,对投资规模大,促进经济发展作用明显的新建工业或大型商业设施等项目的用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地价标准出让。凡工业项目用地低于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商业等项目用地低于原评估地价的,报省级人民政府备案。

(九)加大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复垦支持力度。因灾造成的灾毁耕地和不宜原址重建而废弃的建设用地,凡具备复垦条件的,应在本规划做出统筹安排的基础上,编制实施方案,拟定整理复垦工程项目,其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解决,按规定专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不得挪作他用。因灾区交通、电力、通讯等抢险救灾设施和应急安臵、医疗、卫生防疫等使用土地占用耕地的,过渡性安臵房及配套设施临时用地占用耕地的,由所在县乡(镇)政府组织当地群众整理复垦恢复,并可利用灾后重建资金给予群众补助。

(十)适当调整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管理方式,组织农民广泛参与,确保农民在重建家园中直接受益。在重灾区山区村镇,可按补助项目形式安排轻微受损耕地整理复垦,凡农民能施工的工程,都要组织农民施工;农民不能直接承担的工程,也要尽量招用当地农民工,要让农民通过参与工程项目实施得到实惠。工程建设要尊重农民意愿,严禁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不得强行让农民义务投工投劳。

(十一)简化土地整理复垦重大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程序。各县(市、区)可根据确定的重大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相关要求,直接组织编制重大工程土地整理复垦项目设计报告和预算书等项目前期材料,按规定报省级部门审批。

(十二)妥善解决农村居民原宅基地。灾区农村居民原宅基地已灭失或存在安全隐患确需按规划另行选址建设的,应当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重新分配宅基地。确有必要在其他集体经济组织土地上重建的,可以采取调整、互换的方式解决。

(十三)维护城镇居民土地权益。城镇居民原住房垮塌或严重受损,经法定机构认定不能继续使用应拆除的,在拆除和重建前,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现场对原居民土地权属的调查和确认,并记录存档备查。在灾后重建中,涉及土地调整、臵换或改变规划条件的,应当依法保护原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

(十四)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灾后重建用地和征地,要依法履行法律程序,避免群众的土地权益受损。凡灾后重建需要紧急征收集体土地的,要以适当方式告知和征询农民意见,现场完成被征土地的产权调查、拍照和确认后,方可动工用地。要采取多种途径按规定做好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臵,协调相关权益,及时化解和裁决产权争议,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附表1:51县(市、区)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表-1 单位:公顷

27

附表1:51县(市、区)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表-2 单位:公顷

28

附表1:51县(市、区)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表-3 单位:公顷

29

附表2: 规划期内耕地增减变化情况 单位:公顷

附表3:规划临时用地、新增建设用地安排 单位:万公顷

附表4: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情况 单位:万公顷、亿元

30

附表5:51县(市、区)土地整理复垦任务表-1 单位:公顷

31

附表5:51县(市、区)土地整理复垦任务表-2 单位:亩

32

附表6: 51县(市、区)新增城乡建设用地表-1 单位:公顷

33

篇10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__镇20__年度总结表彰会,主要任务是总结20__年工作,表彰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安排部署20__年工作,动员全镇党员干部,进一步振奋精神、乘势而上、真抓实干,以争创一流的信心、真抓实干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恒心,推动__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首先,要向大家通报一个重大喜讯:元月16日下午市委__书记来__走访慰问,看望了困难群众,视察了__养老服务中心,这是对全镇6万人民的亲切关怀,是对__一年来各项工作的充分肯定。我们要以曹书记慰问为新动力,更加努力地干好__的事业,更加努力地为__百姓造福,绝不辜负上级领导的期望和全镇人民的重托。

刚才,镇党委、政府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他们是我镇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一年来,他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饱满的工作热情,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出一流业绩、干出一流成绩,为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此,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向荣获20__年度先进荣誉称号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希望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再接再励,在新的一年里再创佳绩!同时,也希望全镇党员干部积极学习先进,赶超发展,为__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内容:

20__年工作回顾

20__年,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区分类考核保第一、全市分类考核追棠张”的工作目标,重点实施“突破城建、提升农业、推进工业、改善民生”四大战略,在挑战中捕捉机遇,在困难中赢得发展,在前进中实现突破。回顾全年的工作,从总体上说,可以概括为:20__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__镇极为关键的一年,既是进入黄金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各种矛盾集中凸显的特殊时期。我的感觉是辛苦与快乐并存、发展与矛盾并进,但是我们全镇上下齐心协力、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冷静处理各种矛盾、理性推进各项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高效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20__年,总的农业发展思路还是扩大规模、提档升级,通过土地流转中心运作,现已形成以贾耿公路为轴线,西起徐台东至石庄,的设施果蔬“十公里长廊”,不断推进设施农业向休闲观光农业转变。我们确定了园区化带动、片区化发展的路线,以“徐州第一田生态农业观光园”、“董庄优质草莓采摘园”、“康田蔬菜示范园”、“青春农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以及一系列农业重点项目为着力点,逐渐形成片区化、园区化的发展格局。其中徐州第一田生态园以打造我区第一个综合种植、观光、休闲、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为定位,总投资20__万元,规划面积20__亩,一期工程面积1000亩,投资1000万元,重点建设日光能温室、钢架大棚、休闲餐饮、垂钓区和游客接待中心,主要种植设施蔬菜、草莓、葡萄,已经在全区乃至全市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形成影响。同时,我镇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先后启用了育苗工厂、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农业科技服务超市、为农服务窗口,通过完善服务功能、提供优惠政策等举措,不断完善全镇农业服务体系,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新亮点。11月份投入使用的徐州市__果蔬交易市场,是集蔬菜批发、储藏、市场信息查寻、农产品检测、农民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部门,也是我镇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交易市场的落成,使我镇及周边地区农民在家门前就可完成农产品销售,缩短了运输、储藏等环节,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为我镇现代农业发展又迈出了一大步。为了更好的发挥交易市场作用、让利于广大菜农,我镇对春节前入驻市场交易的农民和经济人分别给予了5分钱一斤的补贴,目前已交易135万斤,政府补贴13.5万元,一方面提高了经纪人销售__蔬菜的积极性,扩大了__果蔬的销售渠道,尽快打开形成了市场,同时,集中销售有效避免了 “价格战”,维护了种植户的利益,有效增加了收入。__镇科技服务超市为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贾汪分店,占地4.5亩,建筑面积2080平方米,总投资100万元,为广大农民提供正规厂家生产或者国外引进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能够确保产品品质。超市还开设有农民培训学校,开展草莓、小麦、蔬菜等各种形式培训,与扬州大学、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本区著名专家、科技特派员等农业院校、科技团队建立联

系,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综合科技服务,及时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信息、新经验传递给种植户,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紫丰育苗基地占地面积50亩,总投资360万元,拥有4000平方米智能型夏季育苗棚,1500平方米冬暖式智能型冬季育苗温室,可满足__及周边地区设施农业无毒化种苗供应需求。20__年继李源潮部长视察青春农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以来,先后有省农委主任吴沛良、市委副书记李荣启、副市长漆冠山、市农委主任陈建领、市财政局长韩冬梅以及区委书记吴新福、区长曹志等领导到我镇指导调研,全市设施农业现场会等多个大型农业会议在我镇召开,(李荣启书记在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上,脱稿表扬__有机蔬菜长达十分钟,)这些都体现了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对我镇现代农业发展的充分肯定。上级领导每一次莅临指导都对我镇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扩大了我镇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影响力,同时也给予了我镇农业发展极大地经济支持和精神支持。二、经济实力实现稳增长

一是经济指标继续增长。全镇全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1.5亿元,同比增长25.2%;财政总收入2946万元,完成总任务的105%;一般预算完成1930,完成总任务的105%。二是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我镇始终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生命线、将项目建设作为主抓手”,发挥__区位、资源、大项目带动的三大优势,大力引进高新项目、升级改造传统项目、加快推进在建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和启动民资,现已拥有大小企业达70余家,重点实施了新上、扩建的龙翔建材、华升家具扩建、九鼎锻造二期、新锐建材二期、创新新型建材、天瑞纸业扩建、财骏车业等7个项目,着力培育新的税源增长点,逐步形成了机械加工、家具、新型建材、铸造工业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九鼎锻造项目,主要生产兆瓦级风力发电主轴、重型机械轴承、大型船用曲轴连杆、大型高速齿轮轴及轴承等,该项目在整个苏北乃至淮海经济区的同类企业中,属龙头老大,所购设备国际领先。这是新锐建材项目,总投资1.4亿元,主要面向机场、高铁站、火车站、高级办公楼、写字楼及家居装潢等,生产优质、环保的高档金属装潢材料,全面投产后可年产高档装饰材料200万平方米,产值达亿元,安排就业200余人。天瑞纸业项目,总投资6000余万元,主要生产高强度瓦楞纸和箱板纸等产品,今年重点实施了技改扩建,其4800生产线是目前我区最大的造纸生产线之一,企业的水处理能力达1.5万吨/天,并经省、市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全面实现零排放,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中型企业。华升家具项目,今年重点实施了二期工程,该厂以东北松木为原料,主要生产松木家具及办公家具等系列产品,现已全面打开国内市场,产品畅销不衰。二期建成后,年生产可达到10万件、产值达亿元,解决就业200余人。

三、城镇面貌实现新改善

在城镇建设方面,以__村、阮庄村为全镇发展的主城区,以董庄矿区为副中心,以贾耿路、人民路、紫金路、203县道、紫吴路为经济发展的轴线,重点实施了镇区中心区建设、阮庄新村建设、董庄棚户区改造、赵庄商业区开发、贾耿路沿线环境提升等城建工程。中心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紫金花园、紫金广场两个项目,占地7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其中精品高档营业房2万平方米,多功能住宅3.8万平方米,设计560户,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是我镇打造的龙头项目,是突破集中成片开发、大体量、高标准的重要项目,有效提高镇区的承载能力和就业容纳能力,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去年总结表彰会时,镇党委政府展示了__街拥堵现象,在20__年的城建工作中,镇党委政府始终未忘所作承诺,狠下决心改善我镇交通状况,完成了总投入800多万的203县道5.9公里南延、环镇公路建设等工程,充分发挥分流导流功能,不断优化镇区交通体系,现在逐步形成了方便快捷、盘活全局的道路网络。我镇的交通体系,特别是环镇公路的开拓性建设,可以说在全区首屈一指,在各乡镇中处于领先位置。我镇还不断加大贾耿路沿线环境整治力度,成立了镇容办,加强集镇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长效的日常管理机制,做到规划区管理全覆盖、管理无缝隙,有效提升了镇容镇貌。

四、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

我镇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全镇工作的主攻方向之一,不断增加投入,实施了一系列民心工程。确定部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项目,总投资187.5万元,财政奖补资金134.862万元,完成村内道路硬化31536平方米,受益群众达2万多人。建设了环镇公路,加大交通疏导力度,缓解了贾耿路交通压力,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出行。完成改厕1800户,总投资108万元。计生工作呈现新亮点,今年全镇共发放独生子女困难家庭救助金、奖励扶助金、父母奖励金达4.7万余元,不断落实利益导向机制。11月份我镇开展了“思源工程——生育关怀行动”现场观摩会,中国计生协党组书记杨玉学、全国

政协常委、省人大副主任、民建江苏省委副主委、省计生协会长赵龙等领导实地查看了__中学留守儿童教育基地等关爱工程,给予了较高评价。社会事业取得较大突破,20__年我镇合作医疗参保人达47799人,完成84.9%。__医院投资近百万元改造医疗用房,使我镇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全镇有线电视总户数达到9128户,入户率和巩固率均走在全区、各镇的前列。在董庄矿区架设了高清数字电视信号,各村均覆盖远程教育网络。在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镇政府多方筹措资金,投资400余万元建成了全市乡镇中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养老院,共有床位180个,目前已有70余五保户入住。项目整体布局按照省级示范性养老机构标准设计施工,配有餐厅、娱乐室、活动室、医疗室、洗澡间、储藏室、休闲广场、花园、小型植物园、蔬菜园、养殖场等设施,各房间配有壁挂电视、松木衣柜等家具和生活必需品。其中__医院免费提供医疗器械、药品等,并有医卫人员长期坐诊,免费提供会诊、住院等医疗服务,切实形成了爱心、舒心、贴心的养老卫生室。镇政府通过不断加强管理、配备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尽最大努力保障了入住的五保老人安享晚年,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养老院所有家具都是我们镇的华升家具、柏盛家具、吕氏家具、松霖家具、佳美乐家具、喜宝乐家具、汉邦家具、香缘家具等家具厂爱心赞助的,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加大扶贫济困力度,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五保供养和社会救助等制度。在全镇范围开展一日捐活动,动员广大党员干部捐出一日工资,共同关注弱势群体,着力办好社会救助等福利事业。成立了我区首家镇级慈善会——__镇慈善会,在12月23日的启动仪式上,华升家具、龙翔建材、志诚混凝土、九鼎风电等爱心企业及马先互、鹿存精、张盛丰、鹿丙超等种养殖大户纷纷慷慨解囊,当天募集善款共计33.79万元。树立“服务人民、奉献大众”的办事理念,下发了《__镇慈善会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文件,加强资金物资的募集、使用及公示工作,最大程度地发动社会力量、调动社会资源,对我镇贫困户、五保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进行及时救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我镇还在东部四镇中首先启动垃圾中转站建设。同时不断整合政法资源,在镇政府大门西旁和为农服务大厅隔壁,投资30余万元建设了政法综治工作中心,综治办、法治办、司法所、派出所、劳服所、民政办、调处中心等多家部门进驻办公,方便了广大群众,是我镇为民服务的重要窗口。20__年,先后有中国计生协、民建中央、区委、区政府等领导来到我镇的留守儿童教育基地、农业科技服务超市、养老中心等民生工程,给予了较高评价。我们要通过肯定成绩来坚定发展的信心,同时也要正确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讲,我们当前的发展成果虽然可喜,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工业、农业整体项目质量还不够高,缺少支撑性、现代性的大型项目,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城建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工作不细致,经验不足,出现了问题;城镇建设论证不足,长期、中期规划准备与落实尚不充分,还没有将前端性、时代性气息融会贯通到城建工作中去;为民办实事方面,虽然党委、政府有很大的决心与热情,但我镇总体经济实力还不是十分雄厚,所想所思尚不能一一落实。对此,一定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积极主动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以更大的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以更实的态度落实好每项工作。总体上看,__目前面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贾汪区加大支持东部乡镇发展力度”两大机遇,尤其是通过近几年的发展,__已经处在转变发展模式、增进发展后劲的历史岔路口,争先进位、跨越发展、转型升级、富民强镇,成为了我们的历史任务和神圣职责。

20__年工作任务

同志们,当前__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发展势头非常好,内外条件具备。在谋划20__年工作过程中,我镇坚持用高目标引领跨越发展,用高定位激发内生动力,不断集思广益。前段时间,我们在全镇组织开展了《我为__发展献一策》等建言献策活动,多次召开班子成员、员级干部、村书记及企业代表等座谈会,汇聚全镇智慧,共谋跨越发展大计、共思争先进位大局,使各项工作重点更加符合我镇现阶段发展实际、更加贴近广大干群的迫切需求、最能服务于“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大局。结合区委、区政府的相关工作部署及各界意见,我镇确立了“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发展主题,排出了“农业产业化、城建重提升、工业集聚化、民生贴民心”的工作思路,明确了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镇、区域性重点中心镇、和谐发展先行镇”的奋斗目标,全力走出一条__特色的科学发展新路子,在更高起点上开创__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提档升级彰显特色,积极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镇

继续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升产品品质,争创知名品牌,加快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步伐。继续增面扩幅、提档升级,在大寨河沿岸增面扩幅,结合河道整治工程,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形成环境优美、特色明显的大寨河沿线现代农业全新产业带,主要种植热带水果、优质果蔬,呈现__农业新亮点;以打造四星级乡村旅游点为定位,加快实施徐州第一田生态园二期工程、董庄草莓园提升工程、青春农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三期、欣然绿色农业生态园二期工程、康田合作社改扩建工程等,发展一批高品位、有特色、多效益的高效农业园区,打造集观光休闲、采摘餐饮、绿色有机、生态经济于一体的__镇绿色长廊,形成精品农家乐采摘“一日游”路线;以农业科技服务超市为主要平台,不断拓展为农服务范围,开辟“田间一对一”培训路径,探

索一套成效卓著的培训辅导模式;以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育苗工厂为龙头,不断发挥为农综合服务窗口功能,通过加强管理,打造农业服务集聚区,提、学、研、销一条龙式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路线。二、不断提升城镇功能,全力构建区域性重点中心镇

加大规划的引领作用,目前已委托中国矿业大学针对我镇农业、工业、城建、民生等方面作出综合性详规、控规,以科学引领发展,以规划指导建设。推动带状发展向块状发展转变,不断扩大镇域面积,更高水平完善城镇功能性设施建设。一是实施中心区二期工程。高标准实施整体环境提升工程,将中心区建设成为整齐大气、别具特色的商贸服务中心,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向镇区集中。二是实施休闲广场建设。在镇区中心区建设居民休闲文化广场,完善基础配套,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提升镇区吸引力,不断聚集人气。三是实施镇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大管理维护力度,进一步加强城镇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加大投入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等环境提升工程,着力营造舒适有序、宜商宜居的现代城镇环境。四是规划启动董庄棚户区改造及__湿地公园工程。积极对接争取我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政策,盘活原煤矿用地,通过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具有__特色、矿区风味的商住小区。同时规划启动生态修复,高标准规划启动湿地生态公园建设,进一步因型造势,充分挖掘采煤塌陷地的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五是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在部分村庄积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程,优化美化新农村环境,全力创建国家级生态镇。

三、促进工业集中发展,夯实税源经济提升工业实力

按照曹区长来__调研要求,我镇要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实施“工业兴镇,项目强镇”战略,积极培育机械加工、新型建材、家具制造等主导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同时紧抓资源枯竭型城市政策机遇,高标准规划建设董庄工业集中区,加大投入完善配套,引导企业集中发展,形成产业化、集群化、规模化、系列化的工业发展局面。今年通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大力度促进在谈项目落地,确保年内达产达效。

四、切实改善民生民计,奋力创建和谐发展先行镇

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责任。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出台《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奖励办法》文件,鼓励各单位、部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推动民生事业稳步发展。以__医院为主要平台,向全镇近500贫困户发放“爱心医疗救助卡”,提供免费会诊、住院等医卫服务,逐步解决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依托__镇慈善会、政法服务中心,不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探索“以温暖化矛盾,以服务促管理”的社会管理新模式。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及遵循民意民愿,排出并落实20__年度为民办实事工程。一是进一步完善镇村交通网路,加大投入实施小公益桥建设和杜楼交通桥改造工程;二是进一步推进改水改厕及校舍安全工程,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完成5个村近20__户居民的改水改厕工作及吴台小学1500平方米危房改造、中心小学1000平方米教学楼扩建、吴姚小学1599平方米重建等工程;三是实施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有计划推进村部建设,夯实为民服务的基层站点;四是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完成徐台、彭庄、油坊土地整理项目以及旗山、临运、油坊塌陷地治理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及基础设施;五是促成垃圾收运体系工作运转,垃圾收集率将实现90%以上,全力争取年内实现运转,进一步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的垃圾收运体系。

五、提振精气神,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同志们,当前我们正处在发展的竞争超越期,要谋求新跨越,铸就新辉煌,必须脚踏实地,从零起步;必须百折不挠,攻坚克难;必须争分夺秒,拼搏勇进。为此,我再提两点希望:

一是务必保持勇争一流的精神状态。过去一年的考核评比已成定局,大家又处在同一起跑线上。20__年,我镇对各村要实施分类考核,各村、各部门要集中精力,抢先起跑,争分夺秒,从新年伊始就要保持最佳状态,干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其位,谋其政”,只有在位一天、付出一天、努力一天,我们才问心无愧,才能对得起__6万人民,这也是我们谋事、干事的基本立意,是我们决策工作和落实工作的灵魂。春节后,我们将在全镇范围内 “开展加快发展新__”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使全镇干群进一步感受__的发展变化,激发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热情和动力,形成人人谋发展、人人服务发展、人人参与发展的浓厚氛围。全镇上下要以今天为契机,勇争一流,敢于超越,在全区乃至全市、全省大的坐标中定准自己的位置,比学先进,奋发有为,塑造工作亮点,成就辉煌业绩,争做落实工作、开拓创新的先锋模范,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

二是务必发扬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现在,各项工作任务非常明确,发展号角已经吹响。关键要强化责任,狠抓落实。镇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一旦确定,各村、各单位就要卷起衣袖、立即行动、全心投入。凡部署的重点工作,都要扛大旗、争一流,不能满足于一般性的完成。对于今年各项工作要点,各村、各部门要细化分解到每个月、每个周,逐个阶段抓推进,逐个回合抓突破,有问题要在一线解决,有困难要在一线克服。在抓落实的问题上,谁快谁慢,谁优谁劣,年终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评价。镇党委将继续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紧紧围绕发展配干部,真正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