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辅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辅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辅导方法

篇1

摘要:由于救援人员在灾难援助中工作任务和角色的独特性,他们的心理问题是目前心理援助中较为忽视的问题之一。文章在分析救援人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救援人员心理健康促进的对策。

大量的调查结果证实,在灾后重建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救援人员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这给灾后的重建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本文主要对救灾人员的心理问题原因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汶川地震后,数十万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医务人员、青年志愿者等赶赴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与灾区人民一起擎起了抗震救灾的大旗。由于救援工作灾情急、任务重,多数救援人员在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投入了救援工作,因此当目睹灾后的惨况,面对痛苦的人群,以及超负荷的工作时,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影响情绪和工作效率。在灾难救援和危机的应对过程中,我们对于救援人员,更多地考虑是他们如何去援救他人,如何帮助受灾群体应对灾难,而对于救援人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帮助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救灾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参与救援的医护人员在承担救援工作的同时,还要承受不断发生的余震威胁和直接受害人的悲伤情绪的传递,也会产生强烈的生理及心理反应。灾难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影响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生理方面:失眠、做噩梦、容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消化不良等;认知方面:否认、自责、罪恶感、自怜、不幸感、无能为力感、不信任他人等;情绪方面:悲观、愤怒、紧张、麻木、害怕、恐惧、焦虑等;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骂人、喜欢独处、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

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上这些心理反应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没有充分的应急心理

由于救援工作灾情急、任务重,多数救援人员在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投入了救援工作,因此当目睹灾后的惨况,面对痛苦的人群,以及超负荷的工作时,尤其是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影响情绪和工作效率。每一次战争或灾难中,为了如实报道战情或灾情,挽救受难的群众,各国各地都会派出大批记者和救援人员,这些人员大部分会在第一时间看到灾后的悲惨场面,加上夜以继日的超负荷救援工作,使他们的情绪无法得以宣泄,因而很多灾害报道及救援人员会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并可能在之后的几天到几个月内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

(二)对受难者的同理而产生的替代性创伤

一方面,在救援工作的进程中,救援者与当事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双方情感的互动,当救援者设身处地以当事人的立场去体会他们的心境(当事人的感觉、需要、痛苦等)时,极有可能产生“同理的痛楚”。另一方面,这与创伤事件的特殊性有关,即创伤往往伴随着“失落”的存在。在互动中,救援者生活中原来所秉持的安全、掌控、可预测和受保护的信念受到了当事人创伤事件的冲击,使得救援者可能因“失落”而与当事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间接获得了当事人的创伤体验,而这种体验会对救援者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对自己期望过高

心理干预人员在救灾初期常有一种情结,认为自己应该要负起辅导的责任,自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一旦没有取得自己理想中的工作成果时,往往会出现自责等负性情绪,影响到心理健康。

(四)生存环境导致的不安全感

许多心理干预人员背井离乡去灾区,衣食住行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生活工作环境艰苦。由于长时间地接触遇难者及家属,再加上余震、洪水、滑坡等威胁,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心身反应。

三、我国救援人员心理健康促进的对策

对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主要目的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有效的对策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学习到应对危机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为,增进心理健康。具体措施有以下方面:

(一)救援人员要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暗示不仅能改变人的生理状况,还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提高人的意志力和主动性,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应激能力。参加救援人员应对所承担任务的艰巨性和挑战性有一个心理预期,不应在心理上“轻敌”。同时要自己给自己鼓劲、加油,告诉自己不是一个人,身边还有自己的朋友、同志和领导,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救援者本人要不断地累积充足的工作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并能得到及时的专业督导,而这将有利于救援者及时觉察自己的不平衡状态,以利于其自身的调整。救援者需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的策略,例如,保持幽默感和客观性,适当的休闲和锻炼,应用某些如“蝴蝶拥抱”、“安全岛”、“保险箱”等特定的自我保护技术。这些将有利于救援者及时平衡、调节自己。

(三)救援人员应多关注问题解决,避免感情用事,鼓励救援人员通过诉说宣泄压力

过度的感情投入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起自身的不良心理反应。在救援行动中,面临惨烈的灾难环境和大量的人员伤亡,对于没有经历过类似场景的青年救援者来说,产生心理上的压力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应及时把压力宣泄出来,而不能闷在心里。诉说是一个调整情绪的基本方法,它有利于将心理能量释放出来,使内心重新获得平衡。应该鼓励救援人员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并给予倾听和关注。

(四)为救援人员尽可能提供有利的环境

1、为救援人员提供及时准确信息。信息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特别是在突如其来的灾难发生时,环境的巨大变化很容易使人产生恐惧和焦虑,人们需要获得足够的信息对周围的环境和自己所处的“位置”做出判断,救援人员也不例外。因此,应向一线救援人员提供必要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设备,这样有助于他们及时了解灾区整体救援进展情况,同时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后方全国人民群众的支持、敬佩和感激之情,使他们感到温暖和力量。

2、创造条件让救援人员及时休息,保存体力。身体健康、体力充沛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救援人员应抓紧点滴时间休息,哪怕是几分钟时间,也可以打个盹。这样做有利于恢复体力,增强心理免疫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进行洗浴等放松活动,使身心疲劳能够得到及时的缓解,体力得到很好的恢复。

3、鼓励救援人员保持与亲友的沟通渠道。亲人是救援人员的主要社会支持系统,在重大任务面前,来自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是救援人员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因此可以通过电话和媒体等途径与家人取得联系,向家人报平安,同时了解家人的情况,得到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亲人的支持和肯定能够有效地提高救援人员的战斗力量,使其感到他们并不是孤军奋战的而是有着坚强的后盾。

四、结束语

相信随着全民意识的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灾后心理干预工程将步入新的阶段,我国灾后社会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也将开辟新的天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灾害过后的心理救援应和物质救援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救援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救死扶伤的重要技能,更应全面掌握心理调适的重要方法,在帮助灾区群众恢复健康心理的同时,学会自我心理干预,恰当调试。我国目前的心理社会干预工作主要依靠现场救援人员、当地医护人员、当地干部、志愿者来完成,因此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帮助他们了解灾后自身可能产生的应激反应,帮助他们学习遇到应激事件时的应付策略和干预技巧。

参考文献:

1、蒋洪波.灾后志愿者心理援助体系初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

2、施琪嘉.创伤心理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祖国兴衰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充分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才能坚定工作信念,才能感受到工作乐趣。为此,思政辅导员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正在加快,竞争变得更加剧烈。社会竞争既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科技水平的竞争,同时也表现为心理素质的竞争。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变迁的过程。然而,当这种改革过多、过快、过猛时,相当一部分人就会感到不适应,感到迷茫、困惑,从而加重人们的心理负荷。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们用健康的心理去迎接挑战。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面向21世纪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的素质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整体、新型的教育手段,也成了思想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的呼唤。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他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心境开朗,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地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观原因等,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压力,对学习、生活、择业等出现了种种不适应,其中,一部分人出现心理障碍,不能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学习、恋爱及人际关系等问题;个别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严重的还产生了轻生念头,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辅导员如何积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各方面的关怀和教育,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在目前心理支持系统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仅靠有限的专业辅导很难解决众多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于是,借助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开展心理辅导就成为理性的选择,也确的一定的成效。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辅导员应从以下方面多做工作:

1、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首先辅导员应该无条件的关心接纳每一位学生,这对于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大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辅导员可以成为他们有力的支持,让他们有可能去增强自我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当辅导员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时,更需要倾听理解学生,不要急于说教学生,倾听和接纳可以让学生有被注意,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便于他们对老师形成信任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相应的指导工作效果就会比较好。沟通的最高境界是: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而教育的效果以此为前提!其次辅导员要努力建设安全的团体,班级就是学生所处的最主要的团体,如何将班集体建设成一个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安全的集体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最后要做好学生家长的联络沟通工作,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所不同的是,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需求家长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2、重点关注三类学生。辅导员除了要关心接纳每一个学生外,需要将关注重点聚焦在三类学生上:内向学生群体,贫困学生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这三类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大学生中总是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不善于倾诉,不善于表达,朋友较少,外人不太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但是这样的学生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到一定程度,心理的能量有可能以火山喷发式的方式释放,危害有可能就像马家爵一样,所以内向学生群体是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内向的同学不是不想交流,而是不善于交流,如果老师能主动关心他们,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那么他们的周围就会有朋友,就会有支持,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二是生活贫困学生的心理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他们由于大多成长于贫穷落后地区,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学校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于城市同学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冲突,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给予关心和支持,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的同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乐观的面对未来。三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一类大学生往往人际交往存在问题,自卑感很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这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面对这一类学生,辅导员应该首先接纳理解支持他们,鼓励他们。虽然网络给了他们在虚拟世界的自信,人际,尊严,成就感,但回到现实世界,空虚,自责,自卑感还是很强的,所以他们有改变的动机,缺乏的是自我的力量。开始阶段辅导员要创造一个引导和支持这类学生的环境,同时也要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力量,有一点点进步就要肯定和赞扬,这些能激发、提高他们潜在的自我能量,支持进一步的改变,促使他们慢慢重新融入现实。

3、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发展性咨询,通过让一群人参加精心设计的一些团体活动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对于潜能开发,心理保健有很好的作用。社会上也叫“拓展培训”,被广泛用于企业员工培训,一般是一些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在运作。全国很多城市都建有拓展培训基地。通过让受训者参加一些团体的活动,让受训者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素质。团体训练是一种深入心灵深处的训练,有些感受让受训者终生难忘,效果比较显著。另外团体训练虽然也属于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但对于领导者的要求却没有那么的高,经过一些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胜任。辅导员就可以带领班级开展团体训练活动,所以非常适合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这样的过程其实是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境况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帮助参加活动的人去学习、体验、适应,而这些从游戏中学到的东西通过领悟、迁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增强和提高自身素质。

4、建立心理预警网络。面对存在心理问题比例如此之高的大学生群体,建立一个心理预警网络显得非常的必要,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干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在这个心理预警网络中,辅导员是重要的一环,辅导员要掌握一些精神病症状学知识,具有初步鉴别精神病的能力,另外能够及时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议他们及时的接受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咨询师的咨询,可以在每个班级培训一个心理健康信息员,让这个学生能及时的反馈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有效的预防有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如抑郁症引起的自杀,精神病引起的伤害事件等。

三、思政辅导员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

思政辅导员直接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影响重大,要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维护并增进思政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由于思政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要求高、意外事件多,往往给他们心理上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情绪容易波动,心理容易失衡。一般来说,影响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以下一些:高校学生工作的难度大,思政辅导员的付出与实际效果之间不平衡,易导致急躁情绪;部分思政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不很明确,导致工作头绪多,工作量大,易导致心理负担过重;高校学生中突发事件较多,涉及的范围较广,有的影响还较大,这些易给思政辅导员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对一些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处理不慎就可能要承担来自社会和家长的误解和指责。有人形容思政辅导员像是坐在火山尖上,整天忧心忡忡,唯恐出事,其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高校学生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使思政辅导员在理论提高和学术研究方面投入不足,从而带来职称晋升方面的心理压力;思政辅导员自身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一些人缺乏工作经验,容易引起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可能构成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应激源,影响他们的情绪,导致心理不适,并与工作中的压力互相作用,引起新的心理问题。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职教育;教育方法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其承担着向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的重任。近年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1]。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职教师应深入分析相关问题形成的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发生并解决学生已有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所以有必要研究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方法。

一、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高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阶段,情绪方面缺乏足够的稳定性,自控能力相对较差,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后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并作出有违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的事情[2]。研究学生心理特点能够为教师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供更多参考,预防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解决学生已有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一)逆反心理严重

虽然很多人认为学生逆反心理最为严重的阶段是初中,但是高职阶段的学生逆反心理也很严重。高职学生经历了严酷的中考和高考,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受到的约束较多,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较大的压抑感,进入高职生活后,受到的约束瞬间减少,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很多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很难听进他人的意见,如果他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存在差异,学生往往喜欢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并单纯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3]。学生的这种心理容易导致其与他人产生冲突,这种逆反心理虽然并不像想象中表现得那般强烈,但是学生一旦陷入自己为自己创造的世界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素质将会大大被削弱,这对于学生成长而言十分不利。

(二)逞强心理突出

高职学生更喜欢表现自己,虽然表现自己、渴望自己被他人接受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是很多学生的这种逞强心理非常极端,往往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例如,一些学生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其他人对这些学生产生抱怨,为了突出自己的“身份地位”,这些学生可能会通过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且非常渴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其他学生能够认识自己。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被认定为一种不健康的状态,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应该让他人能够从心底上产生认可,但是通过极端的方式必然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城墙心理还体现在凡事都喜欢与其他学生一比高下,从而演变为攀比心理,为了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学生通过暴力、贷款或其他方式等获得金钱,从而使得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4]。

(三)消极情绪较多

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着消极的情绪,在学习方面不与其他学生攀比,而是在物质生活上与其他学生攀比。很多学生在课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导致自身无法完成学业。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很低,这些学生认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较大差异,即使自己努力学习也无法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竞争,因此带这消极的情绪学习,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度过几年的学习时光。消极情绪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体现,这种心理问题对于学生成长而言十分不利,因为学生不能更为严格地要求自己,很难在学业上有更高的成就,学生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与他人竞争时处于不利的地位。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

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如果学生心理存在问题,必然对学生生活和学生产生影响。从大量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心理非常脆弱,遇到挫折后很难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端正思想认识,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从而影响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影响同学关系和出现极端心理等。

(一)影响学习成绩

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下降都是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例如,学生在学习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学生会对自身产生怀疑,这种怀疑将会击垮学生的思想意识,导致学生思想彻底沦陷。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后,学生一直无法忘记这些问题,带着消极的情绪学习,学习效率和质量下降,长期下去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从而出现成绩下降的问题。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将会时刻伴随着学生,直到学生能够客观和正确地看待相关事务时。对于处于心理成长阶段的学生而言,需要通过第三方的力量帮助其从心理问题中走出,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影响同学关系

心理问题是影响同学关系的重要因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并逐渐地将自身与他人沟通的通道关闭,将自身封闭在单独的空间内。长时间的不与他人沟通交流可能使同学产生误会,认为这名同学不好相处,越来越多的学生将会与这名学生保持距离,久而久之这名学生被同学疏远,由于无法得到同学认可和遭受同学的误会,这名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会加重。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被孤立的状态,其在生活和学习上必然无法获得其他同学的帮助,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能对学生心理产生更大的影响,导致学生无法将更多精力用于人际关系维护方面,最终导致该名同学彻底与其他同学出现裂痕。

(三)出现极端心理

心理问题很容易演变为极端心理问题,极端心理问题出现后对自身和他人都会造成危害。例如,学生不被他人接受,可能认为每个人都针对他,因此出现暴力的心理,想要通过暴力取得别人的认可,进而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大部分校园暴力事件都是由这种问题演变而来的。极端心理出现后,学生对于其他人的不信任感不断增加,而且很难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其他同学对这名学生一直保持疏远的距离,不愿意与这名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而进一步加重学生的极端心理。存在着极端心理的人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存在着极端的问题,表现在行为上可能是语言暴力、行为暴力,不仅对自己成长不利,而且对他人也很不利。

三、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方法

高职教师应积极分析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相关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除了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也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他领域,构建多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形生良好的心理认识,能够客观看待各项事物,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一)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心理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高职学校每个班级都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专业的心理教师进行授课,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首先,每个班级每周至少开展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备课,并将课程规划及时上报,教育管理者定期检查心理健康教师备课内容,并不定期抽查心理健康课程。其次,每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应确定一个主题,而不是围绕着多项内容进行授课,带着目标性的授课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例如,“消除消极情绪的方法”“正确认识同学间的感情”或“适度消费”等。再次,授课阶段应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教师确定一个讨论的主题,学生围绕着主题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讨论,这能够让学生敞开心扉将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说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调整心理的方法,防止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加重。因此高职学校应该重视这项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二)设立面向学生的心理辅导部门

我国很多高职学校都设立了面向学生的心理辅导部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后可以寻求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通过心理教师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虽然这些学校设立心理辅导部门,但是其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后很少寻求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为此,高职学校应该改变心理辅导机构职能,进一步发挥心理辅导部门的作用。一是应该通过心理辅导部门做好心理辅导宣传工作,将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展示在校园宣传栏中,学生在空闲时间可以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调节自己的心理。二是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邀请学生参与这类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通过活动的方式间接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更愿意将自己的困扰说出来。三是制作和印发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手册,每个班级分发一定数量宣传手册,班长或辅导员组织学生学习。高职学校不仅应设立心理辅导部门,而且要发挥出心理辅导部门的作用,全面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辅导服务。心理辅导部门的设立是改革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希望高职学校能够重视这项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的心理辅导。

(三)在多学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决不能仅在专业课程中推进,而是应在多个学科中推进,建立多学科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深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高职学校应该积极推动在多学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例如,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存在着消极的学习心理,教师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正视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提升成绩。在多学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多个学科的教师能够积极参与,积极学习心理健康辅导方法,授课过程中采取巧妙的方式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使学生心理达到健康的状态。此外,各学科教师也应积极与心理健康教师沟通,学习和掌握更多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对于教学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然后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主题活动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习更多心理健康知识。例如,开设心理健康表演晚会,选择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由学生编制和排练节目,学生在排练和表演过程中可能领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而改变自身消极的想法,积极地生活和学习,其他观看的学生也可能从节目中掌握调节心理压力的方法。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方法起到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无需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就能帮助学生解决很多心理问题。高职学校应给予心理健康活动更多重视,组织心理辅导部门和师生积极开展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的方式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心理辅导服务,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接受,获得的效果也很理想。总而言之,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正在逐年增加,这对于高职教育发展而言十分不利。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的心理始终保持在健康的状态下,高职学校应该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问题辅导部门、面向多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方式构建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将育人教育开展下去,推动职业教育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玲艳,赵琪,鲍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才智,2022(7):106-109.

[2]张茜,王永,解方舟.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焦点问题关注现状调查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2):44-50.

[3]何雪麒,张超.价值、现实与实践: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三维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1,30(5):80-84.

篇4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工作目标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以努力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对于少数有心理疾病障碍的学生,给予积极地咨询和辅导,及时转介高一级机构、医院等获得更好的治疗,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2、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做好家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与讲座。

三、具体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通过家长会组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加强家长学校的互动合作,同时请家长做好家庭教育每月一题的问题回答,积极全方面的帮助家长、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3、与学校德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相结合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广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集体辅导。每月一次心理健康班队课,根据本班的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地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2月份:学会打招呼。3月份:正确的学习方法。4月份:意志力训练。5月份:记忆力训练。6月份:自信迎考。

(2)心理咨询室。做好来访咨询和“心语信箱”的回复等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心理辅导室以年级为单位,每天中午的12:10~12:30向学生开放。(星期一:一年级,星期二:二年级,星期三:三年级,星期四:四年级,星期五:五年级)

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是建立心理健康的保障

现阶段的高校都已建立且完善了三级心理健康网络。一级是由大学生心理协会主要人员组成,他们会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反映。二级是由院系党总支书记与辅导员组成,他们跟踪辅导,起到预防的作用。三级是由校园内的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与外聘的专家所组成,他们制定整体的心理健康计划,并给予一级和二级学术上的指导。但几名专业的辅导老师和外聘教师无法照顾校园的全体学生,而二级心理健康网络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非常重要。高校辅导员是二级网络的支柱。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基础单位,辅导员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校园心理健康活动只有辅导员参与进来才能保证开展的更加顺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课、讲座等形式来引起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注意。当代高校学生希望了解自己,他们渴望在自己遇到问题时能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开导。

(二)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现代大学生常有焦虑、暴躁、恐惧社会等问题,而旧办法已经无法真正的解决。所以,对于这一问题,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辅导员的工作需要将心理健康这种新教育方法加入。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渐渐意识到大学生所产生的问题并不全是思想品德问题,不能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单纯的当作思想品德问题来看待。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会让工作与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更符合。不仅能提前预防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可以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挥内在潜能,从而成为一个自信、健康、乐观的人。

二、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一)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融洽、背景相近

高校辅导员大部分都是由刚毕业的学生或研究生毕业的教师担任,与高校学生年纪相仿,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辅导员是他们整个大学里接触最多的老师,辅导员的知识背景、经历都与大学生比较相似,所以大学生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他。在学生心里,辅导员亦师亦友,这种双重身份会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更易沟通交流。

(二)辅导员设置便于辅导

高校一般是以院、系为单位,各个年级设有多个辅导员,这种设置方便辅导员管理与辅导。每个大学生都有不同之处,所以每个学校的每个院系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而辅导员相对其他教育工作者更加熟悉所在系的专业背景与氛围。他们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共性,再根据不同年级与专业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关的心理辅导方法来开展辅导工作。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一)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足够了解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辅导与咨询活动,辅助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解决好适应环境、自我调节、交友恋爱、求职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提高健康质量,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而想要完美的完成这一项目标,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首位。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存在,他们肩负着国家与父母、老师的希望,在得到社会关心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压力,他们拥有与同年群体不一样的心理特征。另外,各个年级大学生其心理特点也不一样,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就不相同。辅导员应该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共同点和差异点,这有利于及时调整工作上的方式方法。

(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是新颖的、相对的,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下,其标准和内在含义也不相同。早年国外有人提出了心理健康标准,我国虽没有明确的指出,但在学术界也基本达成共识,其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又有其特别的内容。辅导员只有知道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才能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与水平,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一般情况,辅导员可以从几个渠道来进行了解:一是向任课老师指教,收集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等资料。二是向大学生自己了解,利用各种活动或谈话的方式。三是利用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进行科学的测评。

(三)了解心理问题的类别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有两方面:发展咨询和障碍咨询。前者是以让大学生自我了解、发现自身能力为主,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大学生涯,为将来打好基础。后者是针对大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为主。因此,辅导员虽然不用完全掌握专业的心理知识,但还是应该了解心理问题的类别,特别是大学生易发生的几种心理疾病类型。

(四)了解基本的心理咨询技巧

心理咨询是一门学问,一种技术。辅导员如果能了解并掌握一些咨询技巧,并合理应用在大学生身上,可以让心理咨询工作更加顺利。

四、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和方法

(一)团体咨询

团体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利用团体内聚力和领导的特性,让团体成员间进行互帮互助。在互动时,让成员认识和解决共同问题,帮助成员重新恢复自信心。另一方面满足了成员对团队的需要。因为大学生的问题相对集中,并且年纪相仿,进行团队咨询非常合适。而辅导员可以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平时的工作经验,把有相关需求的大学生分成一组。在团体训练时采用学生们喜欢的多种方式进行,这样可以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建设新生心理档案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已经建设了针对新生的档案。主要是给新生发放心理健康常识的小册子,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并利用调查表的方式来建立心理档案。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引起新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充分的了解新生过去心理健康程度,还能起到对新生心理健康预防的作用,

(三)远程咨询方式

邮箱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是远程咨询的重要方式。这几种方式是针对部分同学不愿当面咨询的。前两者是比较传统的咨询方式,后者是近些年比较受大学生欢迎的一种方式,它会让学生避免一些尴尬,相对来说更自在、更能让大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完善,这种方式也越来越受大学生的喜欢。

五、总结语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途径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18-01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自从教育部在2001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进行了各方面的探索与讨论。有部分人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划等号,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顺利、有效的开展。由部分人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辅导员的工作。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有失偏颇的。笔者在本节中拟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出发,谈谈自己对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同属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者都有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这个共同目标。但是这两者却不能等而论之,在形式与方法、工作内容上两者都存在着明显分别。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关注的是培养学生建立起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侧重于大学生道德、政治、思想的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调适、矫正、帮助学生塑造出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

二、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分析

大部分辅导员都是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刚刚毕业就加入辅导员队伍,他们的年龄与大学生相仿,知识阅历、生活经验与大学生接近,这种角色可以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淡化,使辅导员更容易与大学生交流,发挥榜样示范的功能。从时间上讲,相较于其他教师,辅导员与学生相处时间更长,对学生各方面的了解也更加全面、及时,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性与时效性得到保证。

此外,高校配置辅导员的方式一般是以院系为单位。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专业、年龄、家庭情况的不同存在一些差异。这种配置方式可以使学生的辅导与管理更有针对性。同时,辅导员既是学生的学长,也是学生的朋友,可以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学生共同分享。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可以帮学生出主意、想办法,这些会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辅导员作为教育工作者产生的疲惫、苦闷情绪会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导致对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甚至出现侮辱学生的恶性事件。因此,提高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这需要个人、学校与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学校要提供条件,能够经常对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教育;社会要理解辅导员,不能给辅导员过大的压力;辅导员自身要对压力本身有着辩证看待的态度,不断充电充实自身,端正职业理想,教育信念,不仅对学生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二)多角度了解学生,重视从心理角度分析问题

传统教育观念习惯从组织纪律,道德品质方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从心理角度认知、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受到忽视。譬如学生撒谎的问题上,辅导员一般会从学生思想品德上分析,认为学生不诚实。但是从心理的角度出发,这是学生因为害怕责罚采取的心理防御措施;再如辅导员鼓励学习优异的学生参加竞赛活动或者竞选班干,学生却不参加,辅导员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孤傲自大或者不愿为同学服务、缺乏服务意识,但是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这是因为学生在这样面缺乏自信、害怕遭遇到失败的结果,了解学生的角度不同,教育方法就不同,当然教育效果也不一样。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看待学生的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应该多从心理角度了解学生,重视从心理角度分析问题,使工作更加理性化、科学化、使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树立平等意识,进行心理换位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校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发展,自我人身观与价值观逐步确立。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树立平等意识,从学生的眼光、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辅导员要不断了解学生的思想、体验学生的感情、走进他们丰富而又敏感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加强学习心理学知识,加深对人的理解、加深对学生的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尊重学生。只有做到换位思考,才能更好地了解到学生问题的症结。在工作中,辅导员要放下教育者的架子、淡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色、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做好辅导员工作奠定稳固的心理基础。

(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被辅导者。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对于发展不好的学生,要相信学生仍有积极的一面,努力发觉他们的潜能;对于发展较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五)重视网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为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维、新方式。有人戏言“学生不一定都会去上课,但学生一定会去上网”。如果教室寝室家里找不到学生,通过QQ 我们很有可能找到他。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QQ空间、个人博客辅导员可以了解学生的交友状况、心情状况、心理问题。网络上层多次出现在博客等流露出自杀倾向的学生及时得到教育者干预的案例。通过网络这张心情晴雨表,辅导员可以更加及时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这需要辅导员提高运用网络的技术能力。辅导员可以开辟QQ班级群、心理信箱、飞信群帮助那写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诉说困境,有针对性地在QQ群上开展有意义的讨论,对学生的焦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网络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魅力, 不仅在于它的方便和快捷,更在于它这种无声的文字交流方式,能唤醒人心底最真实的情感, 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效果。实践证明,网络这种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方式是广大学生最能接受、最受欢迎、效果最好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的方式。

(六)以班级建设为支撑,重视朋辈辅导的作用

良好的同学关系是进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故而,辅导员应该把加强班级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作为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支撑。辅导员应组织丰富多彩的体积活动,协助学生在集体中寻找自我认同,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帮助他们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辅导员要重视学生干部的重要作用,学生干部可以更好的深入到同学中间,及时发现违纪,展开朋辈辅导。

参考文献:

[1]吴少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7:37-40.

[2]邱显清、李龙.高校辅导员应当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0:64-66.

篇7

[关键词] 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课程 单元设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科渗透、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优化教育环境等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1]。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原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具有活动性、主体性、互动性、体验性和感悟性等性质[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学习辅导、人际交往辅导、情绪辅导、自我意识辅导、青春期辅导和生涯辅导等。这些内容的选择,并不是严格按照年龄特点划分,而是依照学生的即时需求来选择适当的内容,如情绪辅导、自我意识辅导等可以贯穿中小学的每个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主体的需求来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

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使其发挥最大效用,活动课程的单元设计至关重要。所谓单元设计,是指为了顺利实施某一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内容而制订的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和内容。

一、确定单元名称

根据单元围绕的话题对其进行命名。单元名称是对活动特定内容的概括,因此应尽量做到表述贴切、新颖别致、通俗易懂。如“认识挫折”话题的单元,可命名为“失败乃成功之母”。

二、主题理论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开展不能偏离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指导,因此在单元设计过程中,应对与主题相关的理论作一番认真的研究与分析。如“品德心理”的主题,教师应对道德发展理论进行一番认真的研究与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设计过程中的其它环节。

三、确定活动对象

活动课程的对象可以是全班学生,也可以是小组学生。活动对象的确定应以主题的广泛性为依据,若主题只适用于小团体,即不应面对全班学生开展,而要选择小组学生为活动对象;但小组学生的选择要注意分组的标准,如同质、异质小组等。

四、确定单元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指某一具体的活动主题所要达成的目标。活动目标的制定必须遵循可观察评定、可训练操作的原则。即活动目标不能太高太空,而要明确、具体化,切合实际,是可以观察评定、训练培养的行为特征。例如“我们都是好同学”这个单元名称下的目标,若确定为“学会人际交往”就非常含糊,我们可以将目标确定为“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了解、相互认识,促进同学团结,教育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人际交往常识”等可观察评定、可操作的具体目标。

五、选择活动策略与方法

活动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单元主题、目标,结合活动内容、对象进行选择,如:针对小学生,应多选择游戏、讲故事等易引起学生兴趣的策略方法;而针对中学生,则应多选择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等方法引导其体验感悟;高中生由于思维发展较完全,可选择心理自述、讨论等方法。策略和方法的选择经常需要根据活动对象的年龄特征而定。

六、确定活动时间

每个单元由于主题不同,因此所需要的课时也不尽相同。教师应先根据单元主题的需要,估算整个单元需要的课时量,一般一个单元主题所需的课时通常是1-3节不等;此外,单元内各具体环节所需的时间也应事先估算,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把握节奏。

七、活动程序的安排

这是单元设计中的核心部分,包括准备阶段(材料准备、场所规划、人员安排等)和实施阶段(具体步骤)。特别是对实施阶段的安排,应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近到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同时,每个步骤的安排要符合逻辑规律,即环环相扣、丝丝相连、循序渐进,做到既完整又系统[3]。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单元设计,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作。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思考、总结、探索,才能够有力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发展。

[注释]

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但是其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较简单。另外,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仍然深深扎根于许多师者的心目中,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教师的压力也就自认而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积极开展学校心理辅导教育研究并提高其有效性,是迫在眉睫的的教育问题。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各类教育活动,帮助解决各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促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发展自我。在面对现代小学生不同程度外显或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教育该怎样面对呢?

1.加强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研究,全面的对现代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的方式有个别心理咨询(电话、面谈或咨询室咨询)、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讲座等形式。在发展性的心理辅导中,前二者占了主要方面。在基层学校,往往有一些学生,如厌学、迷恋网络、考试焦虑、情绪抑郁或不善交往,孤独另类,很难进行有效地教育。对于这些学生,个别心理咨询的群体效率不显著,一般的心理辅导课很难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和针对性,而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将这些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成立小组,相互鼓励,寻找自信,共同解决问题,一起成长。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主要选择团体辅导这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1做到三个渗透。即课堂教学渗透,辅导理念渗透,辅导理念渗透。小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渡过的,课堂学习是小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学科渗透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师生及同学问的互动、互感,是一种多向的交流。学生在相互交流及评判中碰击出智慧的火花,触发更深的发现,倍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辅导者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2活动为载体。体验教育贯穿始终,倡导角色转换。活动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心理训练活动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另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心理训练活动作为一种专门的心理辅导模式,还可以结合学校、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训练活动的内容、形式很多,包括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拓展性的心理游园活动、心理夏令营、智力开发活动等。

1.3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家庭环境、家长的行为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通过家长学校、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自身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在团体辅导上,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敏感性训练、认知―行为改变等方法提高实效

2.个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要坚持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采用“心灵对语’,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要着重探讨采用那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1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力求先入为主,不再被动。辅导教师与当时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非常重要,是决定咨询与辅导成功的关键因素。

2.2心灵对话,注意质询技术的综合运用。辅导教师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诉说,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学生的体态语言,从而听出心声。在交谈中,主要是听,而不是谈;这时已不是师生关系,而是朋友关系,要平等相处,热情。

2.3暗示。暗示是一种常见的、奇妙的心理现象。人们可以通过它把病治好,也可以因它无病生起病,这就是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行为让学生接受积极的暗示,克服考试焦虑,比赛怯场,自卑心理等。

篇9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德育 

正 文: 

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媒体对此多有报道。近几年来,我在学生管理实践中了解到,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出现了严重“高焦虑”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和战胜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学校应注重群体正面引导,重视对学生消极心理状态的改良和不良行为的矫正,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从“心”入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日常管理之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有专职教师,有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室,并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创设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 

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包括教学楼、科学馆、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应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训练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加强“”建设,形成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即校有校风,班有班风,教有教风,学有学风,培养良好的“”,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学校还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生活环境,使之服务于学校德育。社区内良好的环境建设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二、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从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领域;从学校教育的任务来看,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当今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执行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显然也是教师的责任之一。因此,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引导。 

1、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知识,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请有关专家给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现实的良好适应。明确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特征,让教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2、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年方面的原因: 

⑴人际关系交往中的心理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 

⑵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 

⑶平时学习中的挫折与焦虑。由于应试教育流毒极广极深,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学生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的心理加剧。 

3、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⑴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点与缺点、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在学会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完善。 

⑵善于等待:心理问题解决需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⑶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 

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还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的期望不能太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4、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引导教师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⑴及时疏导学生心理“症结”。 

学生出现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有情绪冲动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通过专门教育及时疏导是不容忽视的环节。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它不仅只针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及时治疗,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咨询辅导、心理训练等),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要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⑶开展个别心理咨询。 

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有些学校开展的“知心姐姐信箱”活动,就是信函咨询的一种形式。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学生包括资质优异学生、情绪困扰学生、行为偏差学生、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等)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广泛地收集资料,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依据诊断的结果,拟定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由于心理辅导的精髓在于个别化对待,因此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一所学校在开展心理辅导时无论以什么途径为主,如果不以个别辅导相配合,则其辅导工作都是不完整的。 

(4)适当开展小组辅导。 

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学生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辅导适用条件是: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人际交往有关,且小组成员愿意在团体中探讨他们的问题。一个小组通常要活动十多次,每次时间为一课时。小组辅导兼有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的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心理辅导方式。上海市一些中小学在开展心理辅导时以班级为管理单位,但辅导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小组由学生自愿结合形成,推举热心于活动、态度热情、工作负责的同学当组长,每学期活动七八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该强调指出的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开发与发掘学生自身潜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加速人格成熟等方面有着特殊作用。因此,从“心”入手,全方位、多角度的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中学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谌业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凉山教育研究》2000年第五期) 

⑵郑 雪:《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③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④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 

篇1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辅导员

1.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1.1树立积极教育的理念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以自我引导为导向,有效的预防学生的抑郁心理,在唤醒学生内心对尊严、生活意义渴望的基础上,达到鼓励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的心理教育。辅导员应当从学生身心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积极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强调运用积极的心理测量方法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消除消极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对待人生遇到的问题,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目标。

1.2进行有效的角色定位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明确辅导员在心理辅导中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标准。仅仅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是达不到进行心理引导目标的,高校辅导员应当把自己定位为心理辅导员的教育角色,根据角色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思想方面的问题,重视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与人格方面造成的影响,以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出发点,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开发学生个体潜能的目标,促进学生身心素养得到全面成长,提高心理辅导有效性目标。

1.3改革心理教育的方式

辅导员使用积极的心理引导方法,应当消除传统一刀切教育的弊端,注重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具体可以运用学生社团,学生组织、心理沙龙、心理微电影大赛等达到促进学生成长的心理教育活动。还可以针对一些有心理或行为偏差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实现个性化心理辅导的目标,进一步挖掘心理教育中的平民榜样,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心理需要,不断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达到有效进行心理引导的目标,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

2.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辅导员教育引导方法

2.1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较大,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时间较少,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有效实现对大学生更广泛的影响,还要以积极心理学生的视角下构建优良的心理成长环境氛围,注重促进学生个体在集体活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这样才能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更积极的影响。首先,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氛围上,而不是抓住学生的缺点进行高耗时的纠正活动。其次,大学生的努力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人生未来的走向,高校辅导员不应当局限于对个别学生的批评,而应当在表扬的理念下挖掘学生的积极品质,对学生群体进行积极的人格塑造。

2.2重点开展心理预防的教育工作

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难需要通过个体的积极因素进行克服。教师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外因,辅导员教育应当以正向的积极引导促进学生找出解决问题和思想困惑的办法。教师应当挖掘学生自身力量,引导学生依靠自身力量战胜各种困难。辅导员应当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预防工作,根据社会热点新闻,学生的思想动态,阶段性的重点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强调在坏事发生之间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的提升。进一步增强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达到让学生更美好的目标。

2.3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

促进学生心理积极向上成长,还要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注重以有限的条件深入的挖掘大学生的心理积极品质。教师应当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首先,辅导员应当积极的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积极关注他们的成长需要,进一步通过组织系统性的活动给学生展示自信的空间。教师应当在专业课、公共课、校团委等部门辅助下配置心理健康引导资源,进一步发挥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