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毕业生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临近毕业的最后半年,是我们真正实习生活的开始,是汇报我们这三年来在学校学习成果的开始,是步入社会大展宏图的开始
参加了多场的招聘会、面试了多家的公司、衡量了多方面的因素,我选择了这家公司开始我的实习生涯。怀着兴奋、激动地心情,早早的踏上上班的公车,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憧憬着新的一天。
来到公司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和事,让我感觉有点拘谨,努力让自己的微笑减少言语上的笨拙。第一天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由人事经理带我们熟悉公司的环境,结识新的同事。大家似乎都很忙,可能现在是业务的旺季吧。
实习的第一周,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什么业务性的工作让我们着手。我们只是简单的分配到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整理文档、记录一些旧的文案等等。然后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结识了一些新的同事,熟悉了公司的环境。
实习的第二个星期小有收获
经过一周的实习,对公司的运作流程也有了一些了解,虽然还没有具体的操作过,但是在接触到新的事务不再不知所措,学会了如何去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比如在接到一些投诉电话的时候,懂得如何安抚客户的情绪,如何进行前期的一个简单处理等等。而且从工作地过程中明白了主动出击的重要性,在你可以选择的时候,就要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相信大家刚开始实习的时候,都做过类似复印打字、整理文档等的杂活,因为刚开始对于公司的工作内容、流程还不了解,所以做杂活成了实习工作必做的工作。虽然工作比较繁杂但是从中也学到不少的东西。所以说事情是不分大小,只要积极学习积极办事,做好份内事,勤学、勤问、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实习的第三个星期初试牛刀
在经历了一周的打杂工作,让我对公司的运作流程以及业务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因此这一周我们的工作内容也有了一个小变化,除了进行简单的客户资料整理,还开始负责对一些客户的回访工作,在这之前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工作,因为在学校的时候都已经学习过电话营销的技巧了,但是在真正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中间还是有很多小细节需要我们注意的,比如在初次的回访中,尽量不要拖太长时间,一般控制在3-5分钟,就应该结束谈话,要不会让客户产生厌烦心理,同时在交谈的过程中,如何自报家门,如何进行一个产品的推介等都是一个小技巧,因为只有你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客户才会愿意继续下次的谈话,如应明确你为它带来什么利益、做这件事对它有什么好处等,如有可能尽量约见见面的时间,因为很多时候,很多问题通过见面的交谈效果会比仅仅通过电话的交谈会好的多,一个可以通过面谈了解到客户的一个真实的想法,在一些问题的说明上更具说服力。
实习的第四个星期现场操作
一周的电话回访,从陌生到熟练,从一个电话到n个电话的成长,每天来公司上班就是整理昨天的客户资料,看哪些客户的信息是需要继续回访的,哪些是今天重点客户,要通知其他人员去实地拜访的,接下来就要开始一个接一个不断地电话回访,回访的过程是漫长的,结果是令人心寒的,也许你打了100个电话,只有一个客户是正面的消息,其他的客户都是委婉的在拒绝,有的甚至是态度恶劣,而那一个正面的客户也可能随时的泡汤。终于开始理解前辈们了。
经过一周的电话洗礼耳膜开始有了职业病的征兆了,也同时对于电话产生了恐惧心理,相信这是每一个电话营销人员在自己独当一面后,所要面临的第一关吧!繁杂、枯燥的电话回访,但是却又是必须经历的。只有在克服这个经历后才有可能有更大的进步。
实习的第五个星期意外的收获
时间飞逝而过,转眼间已经实习一个多月了。回首过去的几个星期,学到了很多,虽然中间有些小小的抱怨,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是没有白白浪费过去的光阴。这要感谢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同事给予的鼓励和帮助,让我克服了电话恐惧症。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所没有知识,相信这会是我今后生活工作中的一块宝藏。
有了这一个多月的业务接触,感觉在拿起电话来也比较上手了,也比较容易调整好心态了。根据每个月的工作任务,开始给自己制定周计划,开始按章执行,对于自己的每一步都做出了一个明确的规划。看似简单的工作计划,却涵盖了很多内容,一个工作计划必须是可实施的,每一个工作目标不是空话,必须是可实现的,这不仅仅是做给上级看的,更是做给自己看的,只有在实现了一个个目标之后,工作才会更有动力。
实习的第六个星期新的锻炼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电话回访工作后,除了汇报之前的工作情况,以及对此的一些小结,这一周我们有更艰巨的任务跟老员工一起去拜访客户(而这也就是我们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了)。
在出发地前一天我们就要将材料准备好,不仅仅是书面上的材料更重要的是你脑袋里的材料,在了解清楚客户背景资料后,要明确我们交谈的内容要点,这次我们交谈所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等等都要在心里有一个简单的规划。当然这些只是一些要点,更重要的是交谈的技巧等等。
当然以上所谈的那些,老员工是不会告诉你的,比如他这次要谈什么之类的,要如何与客户切开这个话题等等,只能通过几次旁听总结他们与客户在交谈时候的内容要点。在做足功课后,最重要的也就是实战的演练,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地演练才有可能有一个进步,要不就只是简单的纸上谈兵了。
实习的第七个星期小的进步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需求;教学改革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些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700万人左右。而每年参与市场工作竞争的人数除了每年毕业的包含研究生,本科生在内的700多万人外,还有往年未就业的100多万人。也就意味着,每年大概有800万至900万的人在追逐市场工作。
现在大学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毕业就业难问题,很多学校已经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设置有相关课程,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学生提前开始着手并从心理上和行动上重视并准备毕业后的就业。大学生创业方面,为缓解就业压力。[1]现如今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很多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资助,比如大学生创业基金,大学生创业无利息贷款等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需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企业的性质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从最早的毕业分配,到毕业后自助择业,再到现在的择业和创业愈加明显化,找工作对当下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一件选择性难题。首先,选择工作要参照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在对口专业这一领域里面,根据现如今的形式,将是一个数字非常庞大的专业竞争,每年毕业的同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而这些毕业生将在有限的行业里面去争得一席之地。[2]其次,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大部分的毕业生都会考虑的都是薪酬待遇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是同兴趣爱好一样重要的问题,甚至地位超过了兴趣爱好,但是现如今的形式是,岗位需求远远小于毕业生的人数,而且工资待遇的平均水平并不能满足当下毕业大学生的心理价位,甚至很多工作的起步几年内,在毕业大学生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也仅仅是能解决生存问题,所以在毕业大学生面临选择工作的时候将要做很多的思想斗争,即使是折衷选择了并不满意的工作,也会在短时间辞职重新择业,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不仅仅出现在普通大学毕业生身上,在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履历中也非常的常见。
二、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1.心理需求与择业矛盾
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一个美好的毕业心理倾向,更或者在高中或者大学入学的时候就开始想象在毕业的时候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进入什么样的单位,工作单位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等等,所以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会首先遵循自己的心理需求去选择自己的职业。[3]不过社会现状往往会使毕业生感受到理想状态与社会现实的差距,而这种心理落差会在一段时间内直接并严重影响毕业生的择业。
经调查发现,由于受心理需求的影响,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对现状感到不满,首先是自己理想的职业岗位需求不大,但竞争激烈并且实际要求会超出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其次,在选择岗位时还有关于工薪待遇的心理需求,当发现自己所倾向的职业所能提供给自身的工薪待遇并不理想时,对于工作的选择又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而这种困难来自于自身的定位。
还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有攀比心理,如果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的就业比较理想的时候,自身的压力也会增大,择业时潜意识里会进行比较,期望找到同等待遇或者更高待遇的工作,这样往往增加了就业难度,甚至耽误了最佳择业时间,并随之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4]。
所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前,应该对社会需求和市场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现实的了解,再根据现实状况和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自己的目标。
2.工薪待遇与择业矛盾
据调查显示毕业大学生在择业时最实际并且最主要的因素是工薪待遇问题。目前市场状况和就业情况决定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很难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个人意愿来选择自己的工作,工薪待遇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择业。毕业生择业时首要考虑的是工薪待遇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且以工薪待遇的高低来决定自己择业的先后。
大学生毕业后在选择工作时,工薪待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标准。第一,一份工作是否能使自己实现经济独立,并初步解决温饱问题是择业时要考虑的一个要素。第二,工作的前景如何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部分大学生不在意在工作初是否能够得到丰厚的待遇,在意的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后,是否可以通过自身能力的提高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并在工薪待遇上体现自身的价值。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大环境下毕业生期望工资与实际状况差距较大,极少有单位在工作初给予新人比较高水平的工薪待遇,甚至大部不用人单位在新人工作初所给予的工薪待遇水平都是比较低的。这样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非常的消极
3.地域选择与择业矛盾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毕业后择业考虑到的地域选择有几种情况。
一是在就学地择业,这种情况占较大的比例,四年或者更长时间地在一个城市生活和学习,已经非常熟悉一个城市的地理人文,并且有意或者无意的了解到所在城市的发展状况,对市场的需求有一定的了解,相比较其他城市有很大的优势。
二是感情因素择业,那女双方因为择业目标不同,可能会出现择业地矛盾,那么就需要一方作出牺牲,两个人选择共同的城市择业发展,这种情况在当代大学生中非常普遍。
三是家庭原因,其中一部分是父母希望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发展,当然也包括自身想留在父母身边,还有一部分是父母或者亲属有一定的人脉积累或者资源,相比较下可以提供更合适的工作机会,对自身来说又是自己从小长大的熟悉环境,所以这种几率也是比较大。
最后是某种情结的影响,譬如对某个城市有非比寻常的感情或者情结,从而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自己所憧憬的城市打拼发展。
三、学校针对以上情况有何方针策略
根据目前的社会需求和人才机构,应该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构成。
一、帮助学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明确自己的目的,考研还是就业,还是有另外的打算,如创业或者公务员等等。如果是家长已经有安排或者计划,学生在此基础上需要完成的是什么?除了家庭规划好的,是否有自己额外的想法和计划除了学习计划还有另外的什么计划,比如学习一项或者多项技能,锻炼体魄,结交朋友等等,所有的计划出来以后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管理和结果检验评估、反馈。
二、帮助和督促学生按照规划内容执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明确目标制定计划以后,该怎么实施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一部分,困难的环节在于时间长,很难长期坚持,容易松懈。所以需要学校制定一个长期持续性的计划去督促和帮助学生去实施自己的生涯规划,学校可以采取一些些措施或者工作来有督促帮助学生有效的将自己的计划实施,达到自己的目标。
三、学校的教学可以更加有针对性,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制定与之适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普通高校的课程都是基于平均水平,并且更加倾向于掌握大众知识,具备相关能力等等。学校对于有明确目标的同学提供给他们增强专业知识的的机会,比如对于专业性特别强的专业,拿外语来说,可以适当的增多专业课程的安排,减少学修课的规划,并且针对就行目标提供更加专业的知识,比如某位同学的目标是毕业以后从事和商务英语有关的事业,那么就可以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更多的参与商务英语的学习,这样在就业的时候就有更加明显的优势[5]。
四、与对口专业机构或者用人单位建立联合培养机制。随着社会发展与行业的需求,应该提倡更加新颖和高效的培养方式。从用人单位和学校各自的立场出发,用人单位需要的是高学历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毕业生 ,而从学校方面出发,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水平是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如果打破传统的毕业和就业模式,两者在学生毕业就业前“定制人才”。[6]即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要求与校方寻求合作,校方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高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海,陈洁.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档案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J].档案学通讯,2011(5):45-48.
[2] 何艳群.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一年级写作教学改革述评及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67-71.
[3] 周蕾,李放.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J].教育研究与课改.84-86.
[4] 朱晓妹;丁通达;连曦.大学生就业预期的影响因素研究回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4).
篇3
关键词:就业指导;大学生;思考
随着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入改革和扩招,我国大学生数量在近些年中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虽然在改革中降低了学生上大学的门槛,但是却在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在201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就达到了727万人,到201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又增加到749万人,再创新高,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提升。可以说,大学生就业是社会问题,也是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新形势经济环境下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指导问题,帮助大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目标,就成为了各大高校主要工作之一。
一、大学生就业新形势
在最近两年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看,2014年、2015年两年大学生就业数量均突破了700万人口,并且预计在2016年大学生就业人口会接近800万,由于这些巨量的就业人口涌入就业市场,对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各地的就业压力,很多地区的大学生就面临还未就业,先失业的窘境。虽然我国针对这一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就大学生就业出台了多项政策,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但是当前的就业压力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很多国企和一线城市的用人需求明显降低。但在二三线城市中,很多中小型企业对用人需求却呈现上升态势。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一)就业指导部门已经成为高校固定部门
目前我们几乎所有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重视,为了能够更好帮助这些还未跨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指导他们的就业问题,很多大学都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这些机构在毕业季时都会开展大量的就业辅导课程,帮助新毕业生了解最新的就业市场动态,同时辅导毕业生拥有一个正确、切合实际的就业观念。此外,高兴的就业指导部门还有专门的就业辅导软件和若干硬件设备,可以帮助毕业生进行短期的就业培训,在很多的就业指导部中,大学还聘请了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现场对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咨询和解答。很多大学就通过这种方式让无数大学毕业生在进入就业市场时,就做好的充足的准备。目前,这种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已经成为了无数高校系统中的固定部门。
(二)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并不顺利
由于大学毕业生长期都是就业市场的“香馍馍”,因此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还不很大,但是最近几年就业压力陡然增大,很多高校也是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才在短时间内成立就业指导机构,但由于成立时间较晚,当前很多就业指导工作并不被那些毕业生所了解,而且目前在毕业生中也存在很多误区,认为与其花时间听指导,还不如多跑几个招聘会,增加自己的面试几率。因此,虽然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但是很多学生对此并不重视,认同通过亲身经历的经验更为真实可靠。
三、大学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工作不及时
当前很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基本都安排在大四。但是这一期间大学生的精力更多用在写论文和找工作中,很难有时间认真去接受就业培训。很多大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其实可以安排在大一、大二期间,这样更有利于大学生能好规划大学生活和今后的职业生涯。
(二)就业指导人员配置不合理
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员大多数都是在校教师或辅导员,真正的社会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员非常少,因此提供的就业信息和也很滞后。而且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员的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很多都是缺乏经验的大学辅导员,他们仅仅是根据自身经验给予毕业生指导意见,并不能根据市场需要,从而指导就相对有限。由于很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也就在最近几年刚刚设立,很多指导员的专业要求并不具体,因此导致当前就业指导员专业背景很杂,这就导致很难对毕业生提供更全面的就业指导帮助。
(三)就业指导方式不全面
当前很多高校就业指导方式还停留在大规模集中指导的方式,缺乏针对个体的具体化指导。虽然这能够解决一些共性问题,但是毕业生具体的问题却得不到很好的指导。由于每个毕业生的能力和目标都不一致,专业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就业指导方向也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当前就业指导方式不够全面,很多毕业生在接受指导后认为对自身帮助不大,这就说明目前就业指导方式还不够全面。
(四)就业指导内容不完善
当前很多高校就业指导仅仅是就最近两年就业形式进行分析,但学生其实要的不是这些指导,而是能力和面试技巧的指导。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大,是因为本身能力有限,因此就需要进行专门的能力指导。同时,当前就业指导对毕业生心理辅导也不够重视,很多毕业生在投简历中屡屡受挫,最后自信丧失,不敢再尝试。
四、改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问题的策略
(一)实行全程就业指导
建议高校要在学生各个学习阶段就开展不同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在基础阶段就能得到基本的职业规划的指导,从而更好的安排学习计划;在毕业前,高校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指导计划,指导时间也要同学生答辩、实习活动错开。
(二)提升指导人员配备的科学性
建议高校要聘请更专业的指导人员,提升高校就业指导的权威性。例如聘请知名企业人力资源专员定期来学校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最新市场就业动态,了解自身能力和实际工作需要的差距,从而可以有针对性提升。同时,高校也要同企业进行合作,尽量为更多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从而使就业指导有更强的实践性。
(三)丰富就业指导方式
建议高校就业指导要采取集体指导和单独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程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就业共性问题进行统一指导,并对有不同就业指导需求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人知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意见。
(四)完善就业指导内容
建议学校要多向学生介绍最新就业政策,帮助学生了解整个就业市场动态。同时就业指导也要多重视实践性指导,通过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形式提升学生就业的自信心。此外,也可开展模拟培训等方式,建立学生面试的自信心,以便学生在今后求职中应对自如。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吕文.浅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分析[J].超越.2013(08).
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劳动者素质就业期望主观概率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每年高校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在不断攀高,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稀缺程度逐步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成为继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之后的一个新问题。
2009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610万,截至2010年6月份,275万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签约率为45%;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达到62%,高职毕业生的签约率略超本科,为64%。在整体严峻的就业背景下,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就业人数虽有所增加,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高职高专毕业生如何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高就业率?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方向。
一、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数据显示,2007年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4.1%,2008年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3.5%,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5.2%,比2008年高了1.7个百分点,比2007年高了1.1个百分点。纵向比较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2009年有明显上升。横向来看,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同期“211”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91.2%, 2008届约为90.1%, 2007届约为93.5%),也低于同期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2009届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7.4%, 2008届约为87.3%, 2007届约为90.4%)。
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一)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与投资结构之间的矛盾
从经济结构来讲,只有劳动者素质技能水平不断提升,才能引导地区就业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等不断优化。而低劣的投资结构又成为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提高的主要障碍。正是二者之间的矛盾推动了就业结构的变迁。因此,分析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必须注重对二者之间矛盾的考察,这种考察应以高职高专毕业生素质技能结构为矛盾主要方面进行。
(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存在矛盾
拉姆塞、菲拉迪(Bruno De Finetti)、萨维奇等提出的主观概率概念认为,主观概率和人们对不确定事件的知识有关,概率的确定相当于其知识状态的反映。在人们进行主观判断时,往往由于过于自信而出现偏差。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存在矛盾,是因为这些毕业学生在刚毕业时自身感觉良好,定位较高,一味追求舒适工作环境,而实际签约工作单位与期望工作单位之间、实际签约工作职位与期望工作职位之间、实际签约工作省市与期望工作省市之间以及实际签约工作薪水与期望工作薪水之间存在差距,出现摩擦性失业。
(三)就业信息不完全
高职高专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中的一员,要在劳动力市场中实现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活动, 就要得到相关职业的可靠充分的信息。但是, 高职高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对称。用人单位拥有确定、充足的工作信息,但并不能获得相关高职高专毕业生(求职者)的全部信息,如人际关系、处事能力、思想品德等。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往往也只得到用人单位在工作环境、发展前景、岗位技术要求、工资待遇、福利条件等笼统的甚至夸大的信息。信息不完全决定了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寻找工作中必然耗费一定的时间和成本。
(四)就业指导工作欠缺
不仅是高职院校,很多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方面的工作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企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单纯为学生提供就业单位的规模、所招聘人员文化程度、岗位需求等信息,没有对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敬业精神、工作失意心理教育等进行指导。另外,高职高专院校中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才,就业指导教材单一、陈旧等,都造成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形势化。种种客观因素的存在,致使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不明显。
三、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一)提高高职毕业生本身的职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技能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师不仅承担传授知识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成才、如何独立完成工作,引导学生将外在的知识、理念和技能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和能力的重任,因此,教师要做到教育培养方法与学科专业相结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教育培养学生的最大作用。其次,实现校内实训,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职业技能型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也是企业人才需求的重点。因此,运用理论―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或”2+1”及“3+2”等的校内、校外结合的教学模式,缩短学生由学校到企业的距离。
(二)转变就业观念
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养成良好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新形势下的择业与就业是非常重要的。当今社会,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择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过去毕业生毕业就能顺利工作的形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高职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一定要对自己的就业发展方向有明确的目标,不高估自己,不低看自己,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求职定位。而且要珍惜就业机会,循着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战胜生理惰性和人性弱点,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得越早,就业准备程度就越好,在同等情况下,找到的工作就越好。从就业指导的时间安排而言,应该把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前伸至他们入学之初,并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
首先,在入学之初,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找准自己的位置,确立发展的坐标,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制定正确的学习计划,根据职业的要求加强培养高职学生道德修养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保证其学生生涯的圆满成功。实践证明,社会需要什么,这对毕业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高职教育的实质应是培养适合企业的技能型人才,让学生明确这一目的,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再次,大力开展择业技巧教育,系统地对毕业生进行技巧训练,并通过模拟人才交流中心市场、社会实践等途径,为毕业生择业技巧的训练提供机会。
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能力、就业能力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也应该形成一个系统的培养模型,高职院校则是这个模型中的中坚力量。所以高校应该转变落后的办学理念,加快改革进程,为培养有较高就业能力的高职学生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麦可思・中国2007-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
查[EB/OL].省略.
[2]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
大学,2005.
[3]刘宏研.大学生能力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美]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毫斯 .经济学第十
四版[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1996.
[5]王晓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2006.
[6]蒋琦玮.大学生就业指导与人力资源开发探析[J].长沙铁
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7]吕鹏林. 不对称信息下大学生择业问题的博弈分析[D].成
都理工大学,2006.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43-01
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关键而迫切的任务。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每年的就业率却仅保持在70%左右。
受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成僵硬局势,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下滑。09年610万新增大学生加上历年积累的未就业大学生,共有700万以上大学生要求就业。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当前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还有来自社会指导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失与不足。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就业能力已作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然而就业能力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词汇,根据De Grip et al.的研究,早在1909年Beveridge就已经提出就业能力的概念,但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解释。Beveridge提出就业能力在于判别人们是否具有劳动能力,用以分辨失业人士是否具有就业能力。
目前,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看法。在国外,Hillage和Pollard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加拿大会议委员会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C.Overtoon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
在国内,就业能力又被一些学者称为可雇佣性。国内学者郑晓明比较早地倡导就业能力理念。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我国学者陈薇静认为,就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特殊就业能力与基本就业能力。国内学者谢志远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能力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3]。
二、就业能力的结构
国内外学者们对就业能力的构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英国教育和就业部认为可转化技能是就业的核心,包括:关键技能、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荷兰心理学家Hejide认为就业能力是通过胜任力不断实现、获得或创造工作,包括五个维度:职业专门知识、期望和最优化、个人的灵活性、联合的意义、平衡。Fuguate的研究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嵌入个人特性的心理社会建构。这种心理社会建构包括四个维度:职业生涯识别、个人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4]。国内学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构建元素可分为:个人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汪怿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可分为基础技能、个体管理技能和团队工作技能等三个部分。研究者邹齐清、乔向东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实际调查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
三、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就目前来讲,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企业因素和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例如经济状况、行业因素、经济环境的不透明性、对可利用资源的错误管理和认识、对经济形势的错误判断等等。企业因素例如企业内部职业分类体系和报酬体系与劳动力市场关联性、流动性政策、个体职业生涯管理、战略性培训、企业可就业能力开发模式等等。个人因素例如年龄、性别、职业发展阶段、是否愿意采取预防措施、对外部信息的开放心态、职业层次等等。个人因素属于主观因素,对影响大学生就业有重要的意义。正确的择业心理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减轻就业难度。不良的择业心理,如过高评价自我的自大心理、过低评价自己的自卑心理、盲目的从众心理、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等等,都会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政府应当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实施积极的机制干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应当积极地借鉴国外成熟的、成功的经验和策略,积极介入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活动中,不能只靠市场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大量公共财政资源和稀缺的大学生资源才不会浪费。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竞争环境和奖励措施,减少和消除对大学生个体资源配置的不利影响,通过积极的干预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政府还应当出资,通过公共培训机构培训失业的大学生,转变大学生的技能结构,提升就业能力,使失业的大学生有能力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机会。
其次,高校要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综合型人才,应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提高教材和教学的适时性和适用性,努力做到教材、教学内容贴近市场,贴近社会,使学生学有所用,以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在学生中开展跨专业、多形式、高水平的技能培训,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需求,从而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实力和适应能力。
最后,大学生自身应当转变就业观念,这是我国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关键因素。同时,大学生还应当根据社会和职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综合考虑自己的性格、特长、禀赋,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储备广博的知识,加强能力素质的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今后适应市场、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毕业生还应当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尽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确立自己发展的坐标,制定正确的学习计划,从而保证大学生就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就业 高校 大学生 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就业已从“统包统分”的计划分配体制逐步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复杂化对高等院校就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及就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浅淡拙见,以为探讨。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自1999年的扩招开始,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迅速扩大,进入大众化普及教育阶段。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至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尤其是2010年创历史最高峰达到630万。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大学生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导致大学生毕业就业紧张,应届毕业生待业人数也逐年增多。尤其受金融风暴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好多企业岗位削减、破产倒闭,导致很多毕业生未就业就先失业的现状,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现状来看,在短时间内已经取得良好的发展和成绩是不容质疑的,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供给是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发展和需要的。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校就业引导力度不够,学生择业观念仍不能与时俱进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考的录取几率逐年上升,增加了城镇居民、乡村孩子进一步受教育的程度,人口素质正大幅度提升,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的大事,也是国家高等教育提倡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理念所在。然而思想的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虽然学校也在做一定的宣传,但是力度仍然不够,大部分学生仍然没有认清形势,在毕业后择业问题上,就业的观点依然停留在以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大学毕业生就意味着是“社会精英”,需要有一个与大学身份相符合体面工作。因此,家长与孩子就出现过分注重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地理位置及待遇等现象。这样势必造成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很多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为了寻求一份所谓的稳定的工作而导致就业问题一拖再拖,有的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以考研、读博等升学的方式来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造成许多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2、就业指导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内容仍然以讲解就业政策法规、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求职择业技巧等方面为主,而对于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与测试、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内容还相对比较缺乏。而且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不力,虽然许多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学生对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不感兴趣,认为课程内容旧、信息少,甚至严重脱离实际。在一些学校,就业指导讲座主要由院系一级安排,各系的内容都是根据自己的人力和能力来开设的,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较为实用的课程体系,更没有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研究。同时学校的就业工作也没有形成较为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在一些学校除了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外,学校缺少系统的、有目的地向社会毕业生生源信息,不能主动地与人才市场合作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而是任由学生毫无目的地在各种招聘会上来回奔波。
3、高校专业就业指导人员不足,普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教育部已多次强调高等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足量的专职人员,但是由于近年高校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攀升,目前全国各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仍然不足,就业指导人员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由“包分配”制度改革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从事这项工作的部门也从“毕分办”换成了“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性质变了,而人的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却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都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学习,加之有些学校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很少,每天疲于应付上级检查、用人单位和学生咨询,根本无暇顾及深入研究、全面指导,也很难主动联络、不断开拓,更难开展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同时也顾不上进修提高,更没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三、做好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深化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转变毕业生择业就业观念
(1)加强对大学生毕业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广播、讲座、就业指导课程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引导,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明白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绝对稳定的职业或“铁饭碗”是不可能的,学生应该转变传统的岗位终身制、职业终生制的观念,树立职业流动观念。职业变动、先就业再择业已成为现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职业目标与规划,在入学之初就建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与社会实践计划,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不断的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及早形成就业意识,制定职业规划,明确就业目标,即自己希望将来能在什么样的单位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希望能取得什么样的事业高度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有方向、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在大学学习阶段进行就业准备。
(2)开设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
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高校在进行就业规划指导的同时,也应对学生加强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首先,要使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不仅包括创业成功所要的知识还有继续管理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以及社会交往的知识。其次,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就要求高校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新的创业教育理念,真正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总之,学校应该不断地加大就业形势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生改变择业的观念,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让学生及早制定职业规划,进而有方向、有目的地去学习,从思想上软化学生的就业理念。
2、完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毋庸质疑,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与政府的投入下,高校的学生就业管理工作越来越专业化、正规化。然而,在如此紧张的就业形势下,现在的就业服务体系并不能使我们满意。因此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提高网络服务功能
首先,学校网站要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网页,内容包括国家就业政策、专业介绍、招聘单位信息、签约指导、职业规划指导、职业测评、专家网上课堂等。其次,学校要成立就业服务小组,并在网上公布服务小组的工作分工和工作职责。要在网上公布相关职能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及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责任,奖罚分明。再次,学校还要在网上设立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在线答疑”、QQ、邮箱等,使得就业指导老师、学生工作人员与毕业生不定期进行网上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求职意向,及时给予指导,有相关就业信息可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与毕业生联系,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2)丰富就业指导内涵
学校应根据学生在每一学年学习重点与心理特征的不同,制定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内容。例如:学生刚入学时要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工作,在了解专业基础知识框架结构的情况下,鼓励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大二时要指导学生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同时进一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和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毕业时,辅导员和导师就要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招聘活动,通过组织模拟招聘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预演或模拟面试,强化求职技巧。
(3)完善就业保障环节
首先,加强就业基地建设。第一,利用各级领导和专业教师的社会资源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第二,通过校企联合,选择专业对口、有潜力、发展空间大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签订就业实习基地合作协议。第三,利用往届毕业生的力量不断扩充新的就业基地。
其次,校外就业实习与校内毕业论文相结合。学院要制定相应的措施,要求毕业生和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实习单位和学校可以单独也可以共同完成毕业生的论文指导工作。这样既可以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关系,又为顺利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再次,“订单式办学”,提高就业的针对性。发挥本地教学资源优势,培养本地技能型人才,既可解决当地就业,又能减少教育成本。因此学校要积极和企业联合,根据企业所需要开办专业、进行课程设置,专门为企业输送实用型人才。
3、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高等院校就业指导人员自身的发展将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效,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不断更新就业指导观念,不仅要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构建一流的就业平台,而且要从学生的客观条件出发,从学生的主观兴趣、愿望入手来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实际的就业选择。因此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必须关心的问题。
(1)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水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就业指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就业指导工作的好坏。政府、学校要为教师提供灵活多样的培训机会。对于现有的就业指导老师,要充分发挥政府培训部门及各省教育厅对高校统筹管理的作用,立足本省,加大培训的力度。根据就业指导教师的个人知识情况,组织各种培训、进修、远程教育等继续教育活动,强化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素养,鼓励、协助教师更新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技能。就业指导队伍必须多方面提升自己的学习层次、拓宽学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就业指导工作效率才能得到大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专业化进程。
(2)引进新的师资,调整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结构和知识水平
针对就业工作指导人员不足的问题,高校应该引进新的师资力量,在补充新鲜血液时,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结构和知识水平,不能用考核行政工作人员的标准来选拔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而是要把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补充到就业工作队伍中来。目前,我国就业工作制度改革正日益深化,出现的各类新问题使就业工作纷繁复杂,就业指导人员要透过种种复杂的现象,对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指导,提出适合学生特点的职业发展方向。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性格、年龄特征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合理地搭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结构,才能增强高校培养人才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规划未来,顺利地求职择业。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
考核是检验就业指导人员工作实效的重要手段,要结合本校工作实际,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目标责任制。定期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工作态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评议,对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考核先进或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给予奖励。制定就业指导人员学习研究制度,保证学习质量,定期检查学习研究成果。同时,要利用这些研究成果真正为学生服务,把就业指导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总之,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一所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提高社会声誉的支柱,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个人的发展。所以,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具有深远意义。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不断探索新的就业管理方法已是一个系统工程,就业工作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的原则,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天责.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职业技术研究.2004(3).
[2]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3]十七大报告全文.南方周末.2007.3.25.
[4]袁畅.论高校开设职业指导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职教论坛,2004年11月号(中)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走向 职业价值观 社会适应性
一、大学生职业定位遭遇困境
四年的大学时光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恰是“宝剑锋从磨砺出”的黄金时期,但这个时期也恰是大学生成人、成才,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从学生到“社会人”的完全转变,从学校到社会的整个大环境的转换,其间无论是学生感知社会的实践类课程与活动,还是社会对学生的各种观态,大抵呈现出了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和“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现实状况。我们看到学生与社会之间存在一种相互适应的牵引力,而作为学生一方,我们讨论更多的则是如何成功地面向社会、如何成功地适应社会,如何成功地贴近社会。
我们为考察大学生现实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校园内作了随机的抽样。在访谈调查的结论统计中,课题组就其中“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有否遇到不公正对待”的设问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受访的大学生群体中俨然形成了两个态度极点。一方认为学生在初涉社会时难免会受到一些单方面的不信任,这些新鲜人物在“成人”们眼中,俨然沦落成跑龙套的小角色,学识五车也不过是所谓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另一方面,在接触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感知更多的是社会本身给予的新鲜感、温暖及辅助――新鲜感来源于社会本身完全不同于学校的形形,在这里可以更加接近生活的本质,体验真实生活的“酸甜苦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很多社会上不乏富有关爱之心的前辈长者们面对这些初涉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多地则抱以宽容和帮扶。一位兼职家教的大一学生在受访时讲到,于我们刚出社会的“小菜鸟”而言,相信社会给予的温暖最终将成为我们服务社会的不懈动力。当然,课题组在分析结论时也认为,大学生们在成功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涵盖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及其自身主观因素等各方面的共同作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正是在这种残酷与温暖并存的真实社会中,当代大学生在得知他们即将博弈前程、未知将来的时候,将面临何种挑战,他们的选择又是什么,将何所去从?
课题组在设计有关“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调查问卷时,将影响大学生考虑未来职业选择的因素放在了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根据该“职业选择考虑因素”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较为引人注意的是67.52%的学生认为社会本身的职业市场需求是大学生完成就业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此外,有43.09%的数据认为,学生成功就业归因于学生本身的专业前景。
社会本身的职业市场也存在供需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专业市场也漫步于“老龄化”的边缘。譬如教师行业,目前我国教师退休年龄仍然是执行在教育困难时期的政策:男60周岁、女55周岁。其中,浙江省部分学校的教师教龄发生相应调整,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教龄在无特殊情况下平均延长5年,也就是说,准教师们在面对“同行”竞争的同时,也面临教师市场相对饱和的境况,社会机遇不遂成为毕业生就业一个高危的困境。课题组就大学生对社会实情了解程度进行实地采访与问卷调查,绝大多数受访学生的现时情况反映出,大学生在沟通学校与社会之间未能主动承担起完成自我转换的职责。在他们的价值理念中,只有从学校这个单一的活动范围和同一身份层面的交际圈内学会的简单的适应,认为社会这个环境离自己还很遥远,哪怕即将参与社会活动“临时抱佛脚”想必也是毫无差池。
在考虑到大学生就业形势与走向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这样的调查现实:52.41%的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计划,学习积极性不高”;“不知道哪些专业知识是以后工作所必须的”的学生达调查总量的46.95%;更有43.09%的学生“想到未来的工作,会觉得恐惧,害怕”。数据反映,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较大范围缺乏社会适应性的现实状况。随着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的迫近,大学生遭受困扰的现实问题还是集中在学习和就业之间。在兼顾专业学习的同时,大学生们也或多或少地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展望,在分析职业选择,考虑职业走向的同时,会对自身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新一轮的定位与反思。因此,大学期间实打实地增强、历练、巩固自身实际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努力找准自身的职业定位逐渐成为新形势下分析大学生就业走向的重中之重。
二、社会新适应,职业新定位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确实成为了社会的一大心病。据了解,许多农民开始忽视教育问题,有些人认为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不少财力,学了知识拿了文凭,毕业后却面临着失业,与其让孩子念大学还不如早点学门手艺显得实惠。那么,在如今这个社会体系下,大学生面对就业难问题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去改善这一问题呢?
学校。学校是连接社会的纽带,作为大学生就业的平台,学校要随时把掌握的就业信息分享给在校大学生,同时也要向社会积极反馈本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结构以及求职意向;要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性和就业方面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降低培育人才的成本和时间,增加教育成效。例如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因有其一定的教育性,使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就将自我、学业,理想和环境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统筹安排,并融合自我评价与职业判断、选择,形成自身的就业、择业观;督促学生为自己的目标进行奋斗,提早做好准备工作,避免面临毕业,寻找工作无方向,茫然,不知所措。现如今,我国的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短缺现象,教育成本的核算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较强,则使得人才主体和社会客体之间求得一种耦合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但消除了人才培养中的南辕北辙现象,而且使得培育人才能够根据社会需要的某些变化,去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以求得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并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干服务于社会,增加教育的成效。
社会。社会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每年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当某些岗位达到饱和状态时,就读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就陷入就业难,甚至是失业的困境。因此,社会要积极拓展新兴产业,扩大就业岗位种类和数量,给予毕业生们更多的选择和就业途径。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社会经验导致的。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社会经验不足甚至是没有社会经验是大多数毕业生的通病,也是就业竞争中的“致命伤”。因此,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岗位供大学生实习,使其能慢慢适应社会,调整自身;用人单位能够端正用人理念,加强社会责任感,放低“姿态”,给予大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国家也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来拉动大学生的就业导向,促进大学生的就业,避免出现“读书无用”的现象。
个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那么,大学生该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进一步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
(1)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树立远大的志向。古语云:“有志者事竟成”。一个有理想、有计划的人,才会有未来。大学生对于在校园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体系要渗透、感悟,广泛涉略其他方面的知识,对于时政热点、社会动态、高新技术的更替要对事关注,争做博学之人。
(2)勇于实践、勇于竞争,认识人才市场上竞争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目前在人才市场上,大学毕业生与三种人进行就业竞争:一是大学毕业生之间的竞争,表现在专业、成绩、素质、能力、声誉等多方面的较量;二是与有一定工作经验而要求易业的人员,他们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往往与大学毕业生的年龄、潜能形成强烈的反差;三是中专和职高生,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往往以某种特长和熟练的技能优势与一般化的大学生相抗衡,更由于现今社会呈现“技工荒”,术业有专攻的中专生和职高生显得尤其畅销。那么,普通大学生只能放低姿态,消除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眼高手低现象,谦虚学习,适应社会。
(3)用人单位“择人”与大学生“择业”的位相差,用人单位一般是按照一专业、二学业、三能力、四外表的顺序择人,而大学毕业生一般是按照一地区、二单位、三专业的顺序择业,这种位相差使得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免遇到困境和疑惑。其实大学生们的这种地域择业观念与家庭密不可分,许多大学生一般都是异地求学,回家工作,对于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通常不能及时有效地全面掌握,往往错过了一些不错的就业机会。因此,只有消除这种地域择业观才能更好地拓展自身的就业途径,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从而为自己成功就业扫除障碍。
(4)掌握求职技巧把握好时间,主动出击。要随时关注人才市场动态,掌握好意向单位的一切信息,收集整理好材料,做成精致的简历。写好自荐信,内容真实可靠,措辞精炼,语言规范。把握好面试,着装干净整齐,讲究礼貌,举止文明,认真回答面试官提出的问题,扬长避短,抓住机遇,展示自己的实力和特长,切忌信口开河。
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反映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关于职业理想、选择、实践和评价的基本看法。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将近60%的大学生知道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但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努力。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未来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从而也无法避免毕业后在择业方面将会遇到很大的困境。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受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和朋友圈,学校教育反而低于这两项,足见家长和朋友对于一个人影响之大。目前不少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是受家长影响,往往与其职业理想不一致。因为没兴趣,学的时候不认真,工作生活缺乏动力。其次,强烈的职业自主意识与不劳而获、少劳多获的心态并存。大部分大学生依旧坚信工作和学习成绩是努力的结果,天上不会掉馅饼,但仍有小部分人认为社会关系对事业成功的影响比职业技能更加重要,机遇对事业成功的影响比职业技能更重要。因此天上掉馅饼的心态依旧存在于小部分大学生的心中。大学生的圈子往往定格在学校和家庭,社会的圈子很少涉足,往往把学校和父母当成是安全基地,坚定的认为在任何方面都可以得到父母的支持,这种依恋心理,使得他们更加自如的探索外部世界,进而获得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大学生这种情感依恋观带来了层层负面影响,使得大学生的职业观念受到家庭观念的束缚,很多家长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工作,考上大学后,就应该出来工作赚钱,读研究生是在做无用功。而用人单位也积极寻找有经验的求职者,对于无经验的大学生求职者很少考虑。这种工作至上的观念也渐渐印入大学生们的心中,赚钱也渐渐的成了工作的中心,读书的动力。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在接受我们调查的三百多名在校大学生中,有超过四成的人认为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说明现在的大学生更多的是从自己内心出发,来看待人生的价值。也与当今的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所吻合。同时,高达70%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56%的大学生经常去做兼职,说明在校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从多种方面锻炼自己的能力,开始走出校园。探索社会,适应社会,也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
四、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重新审视
学校、社会、家庭,大学生自身等等多种因素掺杂在一起,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形势严峻这一现象。其中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社会适应性两者紧密相连,在大学生就业率方面占了很大的比重。由于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大学生须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态度、就业动机、认知策略等因素,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性,进行调适自我,逐步向理性认知发展,最终端正自己的价值观。
篇8
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每年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未能实现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高校职业指导是帮助在校大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劳动政策法规,认识个人的职业志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过程。早在1996年,国家教委就要求各高校成立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我国的职业指导已经发展了近二十年,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归结原因,主要是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是片面追求“就业率”,导致职业指导工作偏向急功近利。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必须要以人为本,进行全程化指导。
二.职业指导的涵义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目前我国的高校职业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过程,本质上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职业指导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设计、学会选择,实现人职的科学匹配;再次,职业指导的内容是给予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最后,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提供就业咨询和服务。
三.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主要难在以下几点:(1)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供过于求。(2)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3)大学生就业胜任力低。大部分高校因为种种原因减少甚至取消实践课程,即使掌握大量理论知识也很难弥补实践经验的空缺,很多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若单位不花大力气进行岗前培训,大学生很难胜任岗位实际工作。(4)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5)高校毕业生流向不够合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流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这些地区往往占据各种优势,而且吸引人才的力度较大、形式多样。特别是“先落户,后就业”政策的实施,既对大中城市的就业产生一定压力,也影响一些中小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引进人才工作。
四.职业指导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和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学生依据市场需求自主择业,学生平均一次就业率维持在85%-90%之间,半年后失业和离职率居高不下。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持续扩大,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增至680万,加上往届未就业的人数以及社会新增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再考虑到经济环境的影响,社会就业岗位增速缓慢,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面临严峻的考验,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需求呈现多层次性,其中有志于报考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有通过双向交流实现自主择业的,也有尝试自主创业的。还有一部分虽已就业,但由于专业不对口或不是自己特长的而暂时将就工作的。多层次的就业需求和较低的就业满意度也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提出了需求。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及时有效地进行大学生职业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我,制定合适的大学生涯规划
大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的初级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处在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对人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幻想,有些是可以实现的,有些是不切实际、无法实现的。他们对某种职业的认识通常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大学生而言,让他们从大一开始就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并在4~5年内为目标而努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是其求职就业乃至将来职业升级成功的关键一环。职业指导能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指定切实可行的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努力为之准备和奋斗。
(二)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关注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大学生在毕业时很少有过职业方面的体验,对社会及职业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在走向社会之前了解社会上有什么职业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职业指导作为联系学校与社会的纽带,能够有效地把两者联结起来,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帮助大学生调整好心态,认清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承担起自己的工作角色,从而对社会有一个真实、客观的认识,树立信心和责任感,尽早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和角色。职业指导能够促进学生将自我实现的目标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不再抱着“天之骄子”的光环,只想着要去大城市、规模大的公司和薪酬高的企业,将自己的能力需求和社会的要求达成统一,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障碍
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大学生常常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导致缺乏自信、临阵怯场、急躁焦虑、患得患失、难以抉择等各种心理障碍,影响他们顺利进入职场。职业指导可以帮助他们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客观的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充实自信,引导他们以平常心面对,以保持冷静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重大转折。
(四)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自我,增强综合素质
首先,职业指导课程是一项综合性课程,它覆盖的面非常的宽泛,各个阶段都有其重点内容,并且有其特定的培训目标,在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自我分析,这种分析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气质和特点,并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其次,通过职业指导,大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高校提供的资源,有目的有方向地锻炼自己,从而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最后,职业指导通过向学生讲解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对人的品德、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使学生主动地、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制订学习计划、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业技能等,进而激发学生的自我塑造意识,帮助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好职业准备。
(五)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自主创业精神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通过创业形式实现就业,但这部分大学生对创业往往过于理想化,由于资历浅薄、缺乏市场调查及商业管理经验等,实际创业过程中会陷入各种困境,使得创业成功率较低。职业指导在引导大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一番事业的同时,可以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勇于创业和善于发现的品格。同时结合运用创业资源评估测试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自我条件、市场前景和创业可行性等主客观分析,帮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选择社会需要且适合自己的相对较容易的创业领域、目标和方式,最后实现创业目标。
五.小结
职业指导是一个各环节都紧密相联的整体系统,职业指导要不断适应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变化,灵活多变,使职业指导工作更加专业化、个性化、全程化。对高校毕业生及时做到思想上开导、理论上指导、经验上传导、方向上引导的全方位职业指导服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使大学毕业生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春丽.高校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
[2]王丽萍.现代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4(21).
[3]石海英.谈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和就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现代教育,2011(10).
[4]李军.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北京,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
[5]刘彬.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河北,职业时空.2012.
[6]仇存进.浅析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J].三江学院学报.2007(1).
[7]沈富儿.J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探讨[D].厦门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2008).
[8]邵霞琳.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开展就业指导工作[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08(01).
[9]黄海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新特点及对策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 2005(07).
[10]冯子阳,李春妍.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J].《科技与企业》,2011(08).
[11]仇存进.浅析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J].三江学院学报.2007(1).
篇9
论文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网络培训;远程辅导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30余万人,比上年增长19万人,虽整体增涨趋缓,但就业压力仍不容忽视。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顶,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都不会减弱。就业方面是否真的人才过剩,职位欠缺?很多公司高薪虚位以待来寻找技术人才,可是几个月都招不到合适人员。与之相比,国外教学体制,国外的职业教育办的非常成功,为社会输出了大量的技术人才。
高职教育应立足于市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表示,“学校是一个生产单位,生产的是特殊的产品——人才。人才只有符合市场需要,才能真正有立足之地,就像企业生产一样,如果不顾市场需要,只顾生产,那必然倒闭。所以,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教育立足市场,生产出适合市场要求的人才”。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因此高职教育在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上大有可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宝贵,都不愿在下班后坐个把小时跑去培训点充电。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成为培训主体市场的90后越来越青睐这种远程培训方式。特别是高职学生在异地实习期间、职场打拼阶段,例如高职富士康班的学生在外实习一个学期,可能存在一个在校学习的时间少的问题。如果在校外学生可以利用晚上或周末休息时间进行远程在线学习,就可以更方便地让学生完成学业,解决在校时间少的问题。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寒、暑假进行远程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一、认识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兼容面授、函授和自学等传统教学形式,多种媒体优化组合的教育方式。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远程教育的特点,是一种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远程教育的特点为:一是针对性强。所开设课程应是某行业紧缺职位;二是师资专业。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把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主讲人员可以聘请工作在相关岗位,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的资深专家。因为是远程培训,老师晚上下班在家就可以授课,所以可以兼职,有机会请国内公司在职资深设计师和工程师,这样就能保证教给学生的是最新、最实用的知识,从而让毕业的学生一出去就能胜任招聘公司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学习主动。很多学生都面临过就业压力,或深知工作不易,因此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目标明确;四是学习环境好。学生基本都是自己选择的方向,对相关行业很感兴趣;五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和范围。教师通过学生作业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主要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远程教育的优势为:资源利用最大化;学习行为自主化;学习形式交互化。
网络教育与实体教育相比的优势是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这样省去了很多麻烦,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更重要的是,即使呆在一个师资力量比较匮乏的地方,同样可以享受到最好的培训。
高职远程培训也是大学毕业生的一条就业出路,因此要狠抓高职师资力量、教学水平,以缓解大学毕业就业过剩和技术人才紧缺的局面。
三、远程教育的不足及对策
(一)远程培训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很大。比如停电、网络不通畅都会对远程课堂有影响。节假日的上网高峰时期,网络明显就不畅。与此相比,实体教学还是有它明显的优势。所以,远程培训应避开节假日上网高峰时段,从而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参加远程培训的学生的水平可能不一样。有的接受能力强,基础好,自我管理能力强,创新意识强,主动探索的精神强,学习能力强;有的这些方面就相对弱些,这样会造成教学和学习双方的困难。因此远程教育可以按照学生的水平来进行分班,因材施教,录好当天讲课视频,让学生反复观看,直至学会为止。
(三)如果学生每天都工作生活学习很紧张,可能会存在厌学,逃课等情况。对此远程培训要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劳逸结合。
四、适应网络学习
在远程教育中,网络等媒体提供给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机会的同时,学生也应学会适应网络学习方式。
(一)熟悉网络学习方式
学习者可能有一份的工作,工作与学习之间时常会发生冲突。学生要凭着一种对知识的渴求,排除各种困难,坚持下来。这对学习者的记忆力、体能、闲暇时间都提出了挑战。学习初期:由于工作或对远程教育和学习的陌生等原因,学生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学习,学习进展非常缓慢。因此,学生可以向学校索取远程学习指南,并且积极向学校老师进行求教。
(二)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先制定一下大的方面,如何选课、如何计划好每个学期必须修完的课程,使学分达标;另一方面就是针对所学的每一门课程要计划好每个月的进度,每个星期学习的章节,每天需要花费的时间,包括考前的复习计划。学生坚持下来,就能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计划的制定是依据学生的工作时间来安排的,在不打扰工作的前提下,确保每次考试的顺利通过。要求学生一旦有时间上网学习或看教科书,就必须专心用功。
(三)学会交流
充分利用学院网上的课程BBS和EMAIL、QQ向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也很重要。学校教育主要以纸质教材自学、网络课程学习、网上导学、网上答疑、课程作业、集中考试等环节组成,这样的学习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四)合适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学习时间不仅仅是老师或教授规定的,要自己设定一个时间,持之以恒。学生要有自制力,不因为遇到诱惑随便改变计划。教育是为了学生自我提升而不是为了应付交差。要懂得通过远程教育的讲解获得有关信息,如考试等,学会有技巧的做笔记,还有学生的一些思考也应该记录下来。
五、远程教育平台
在远程培训这个领域中,可以采用先进的办公协同软件,例如深圳视高的视高协同视频会议系统和思科网讯-WebEx网络视讯会议系统等,统一上课时间,实时在线讲解,老师与学生随时互动。它可以提供了教师上课时的讲义及板书资料,从视觉上帮助学生更好了解课程内容;同时可保留教师授课场景的视频,方便学生课后及时的复习。
六、远程教育质量评估
笔者认为“就业才是真道理”,学生学到真才实学并找到相应的工作或对工作有帮助才是评估职业技术远程教育质量的一个硬指标。
篇10
【关键词】: 男女生 学习 就业与前途
一、概说
在中国的高校学生入学基本按年龄的同批次入学,虽然学生就年龄而言都是成年,但在同等年龄上来由于男女性别的差异,在思想上、志向上、学习上男女生区别较大,导致了面对学习机会的不同理解,造成不同的培养结果。根据笔者的多年的教学经历,现就高校男女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分析,这里的分析指的是群体共性上的情况,希望论文讨论的内容具有代表性有利于教学和育人。讨论分为思想及志向、学习、就业与前途三部分男女生的不同情况,面对男女生自身不同的选项,大学教学中不可避免的教书育人的恰当导向是必要的。
二、思想及志向
男生的初期反叛思想导致反思自己看到的世界,可能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想法中,对老师的教育与教学持怀疑态度。这个时期由于男生年龄关系使男人逻辑感没有建立,做事是有想法不严密,而导致失败。看到学生由于基本技术的欠缺和漠视导致设计想法失败,老师批评后学生有抵触情绪、很沮丧。
女生的思想情况和男生不同。由于思想上很现实,女生在学习上暗的斗劲,对功利性强的收获很重视,按成绩排名保送的硕士研究生基本是女生,成绩排名男生掉下很远很少入围。女生的抗打击能力较强,对老师的批评是照办而思想上基本没有抵触。女生的打扮变化较大,大一的很朴素,到大四时已经很社会化了,说明在思想上步入成熟。女生的志向和男生不同的主要点是:男生在想,女生走着瞧。
三、学习
(一)专业修养培养。
男生培养专业修养的方面,在校期间主要看该男生的专业志向方面是否有基本的确立,确立了专业志向的男生会对专业领域内的东西开始主动关注,会多方面吸收知识,希望搞清楚这个专业究竟是在做什么事情。有专业志向的男生对前人事业成功的例子会受到激励,好的学生会具体的考虑去学习好的榜样,建立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有意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形成知识构架。而没有专业志向的男生对专业修养方面的知识是比较麻木的,兴趣较空泛,对目前的学习和将来的关系联系不起来。这类学生问题较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计划性,没有去追求专业的整体理解和厚实的专业修养,特别是面对毕业后的社会的复杂多变的情况很容易迷茫而带来很长的社会适应期。
女生对专业修养的知识方面较单薄。主要是在专业志向上一般是较麻木的,对于将来的事情考虑较少,对专业的修养的培养一般是被动的接受专业知识,专业综合知识的来源基本是老师讲的和同学议论的东西。基本因循老师的教学内容,认为将来的事情到时候再说。对专业、事业成功者的先例,不会受到鼓舞。觉得太高太远,特别是对男人的成功事例觉得隔自己太远。
(二)学习专业知识。
男生在学习知识方面从开始入学时的迷茫到逐渐形成一定的学术价值观,而且这个价值观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受情绪支配较强,对感兴趣的知识点下功夫较多。很多男生的学科的能力的分布是不同的,在自己有兴趣强势的学科很努力,很多男生在某科目受到小挫折就会以为自己不适合做这个而自暴自弃,对自己崇拜的老师的打击特别在意而轻易做出结论。特别是低年级的大学男生,某科的成绩的优劣就会和自己的长远理想挂钩。而多数女生在专业学习上是很努力的,上课的时候女生会选坐前排仔细记笔记,对老师课堂演示的进程很注意,作业按老师的进程去做,一般不去增加或改变。很多女生就是老老实实的做作业,她们现实看到分数,其实从长远看,分数的多点和少点是没有具体意义的。大多数女生之间相互攀比的很现实。女生的整体学习成绩要看班上的冒尖的某人的作业,只要班上有人的成绩较好受到老师赞扬,所有的女生都会努力想去达到那个档次,使班上的女生的成绩大面积提高。
(三)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能力。
很多男生有个心理就是学校学习的知识点如果不太明白具体用途就没有学习兴趣。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和社会阅历不够,对于学校开设的课目的作用有的不理解,在学习时态度敷衍,或者在学校时没有学好某课目就对其失去兴趣,到了毕业后在工作中发现自己不懂,还有在学校里目光短浅出去后发现要重新立志的,需要对某些知识恶补。
女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基本上不会以自己的兴趣转移。在校内她们按照学校和教师的安排完成作业不怎么管它的将来的实际用途,由于在专业学习上花费了很多精力,她们热爱自己的专业,但毕业后在工作单位上一般不会去考虑在专业上起领头作用,很多女生只是被动的工作,使用学校传授的专业知识应付工作。有公关能力的女生将自己的专业作为辅助工具来寻求其它工作方式,由于女人多数会是被动工作的特点,在遇到专业困难时保持沉默就可以了。
四、就业与前途
学生的毕业后的前途一般可以分为就业期和后面的发展期,也可以说成是谋求温饱阶段和思考发展事业阶段。笔者对学生毕业后的观察后注意到多数大学生的毕业后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就业谋求温饱阶段的时间大概是四年左右时间,这个时期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归纳和分析的能力不够。随着年龄的长大和对社会的了解、工作经验的积累,对所学专业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开始在思考自己的事业问题了。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青年一般利用自己的大学学习的较宏观的知识去谋求自己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目前,考公、考研、留学、考证是临近大学毕业的学生最先注意到的事业捷径。只要在其中的一项中成功,毕业后的温饱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这是很现实的选项,但是要实现这个理想很不容易。笔者归纳出:初步的前途目标的锁定与自我学习的计划性、专业知识的边缘方面和意志力培养等三方面来寻求突破。
参考文献:
[1]张忠明, 张晓林,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浅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