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健康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血压患者健康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血压患者健康指导意见

篇1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也是我国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往往由家庭、事业的压力比较大,生活节奏快,负担重,无暇顾及健康问题,以及主观上缺乏自我保健意识,不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引起许多疾病而且种下许多潜在危险因素,引起慢性疾病。由于年轻人生活阅历及对待疾病的看法不同,不能对本身的疾病有充分的认识及重视,导致不能进行有效的二级预防。因此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应积极创造条件,改进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遵医行为,从而提高患者远期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认识误区

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误区导致遵医行为不良或不能持之以恒,使血压控制不理想,病情反复。

(1)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高血压对身体无太大影响,若无不适症状,可以暂时不治疗。

(2)缺乏对规范治疗重要性的认识。不懂得高血压病需长期治疗。只在血压升高期间服药,血压降至正常时就停止服药了,且停药期间,未做到经常监测血压。或对服药治疗随意性较大,记得时就服药,不记得时就不服药。

(3)不了解或不重视生活方式及行为对高血压病的影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进食高脂饮食、缺乏锻炼等,都将对身体产生危害,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石,持之以恒将受益终生。

2 护理干预

(1)指导患者了解高血压相关知识。高血压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还是心脏病、脑卒中、肾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后,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主要治疗方法、并发症的预防等相关知识,并针对患者的认识误区,进行重点指导、重点宣教,及时反馈信息,进行效果评价,确保健康教育效果。指导患者劳逸结合,动静结合,避免高温高空作业,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大便通畅。

(2)服药干预。指导患者按医嘱正规服药、合理用药,使血压在最高峰时降至正常,血压在低谷时不出现低血压,即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也不能擅自停药,应与医生联系,调整用药剂量,避免停药后血压突然升高,如果血压长期波动,最容易导致心、脑、肾等并发症的发生,加重对靶器官的损害。定期测量血压以便及时得到医生的指导。

3 生活行为的干预

(1)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限制钠盐摄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盐摄入量应该

(2)戒烟限酒。吸烟与饮酒都会使血压升高,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使脑动脉血管壁变薄,进而促进动脉瘤的形成,并且可加速动脉瘤的增大和破裂。高血压造成血管内膜的机械牵拉损伤,高血脂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同时嗜烟酒可促进动脉硬化,酒精可使细胞比积和黏度增加,血流滞缓而促进血栓形成。因此,应指导患者戒烟和尽量避免被动吸烟,限制饮酒。

(3)运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往往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加上长时间静坐办公,虽然知道运动的好处,但是没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和更多的精力来参加体育锻炼,建议在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和所在的社区中建立合理的体育锻炼制度,创造支持性环境,如开展工间操,开设运动场所、爬楼梯等。可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慢跑或步行、散步、骑车、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告知患者血压有明显昼夜波动,一般夜间血压较低,清晨起床活动后血压迅速升高,形成清晨高峰,若选择清晨运动时,应在服用降压药物和进食后进行比较安全,这里提醒晨练时不宜在树林中和浓雾中,否则适得其反。

篇2

创建高血压患者俱乐部是在2000年。那时,刘昊才27岁,到上钢地段医院工作不满3年,负责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一上手,他就被一组数字吓一跳:辖区内仅高血压患者近2万,细细算来,若每天访问54人也得跑上一年,而且每人一年才轮到一次,更何况还有其他慢性病者,就是三头六臂也担当不起这副担子啊。起初,他想以办讲座、授课等聚合的形式与患者沟通,传播防治知识,可是每次出席率只有5%~10%。这怎么行?必须发动群众,可‘群众’是谁呢?

小卡片传递真情

一天“俱乐部”这个词在他脑际闪现,对!从培养情感着手,组建俱乐部!在征得院长支持后,他立即印制了200张卡片,取名“高血压患者俱乐部会员证”,卡片上印有“每天吃盐少于6克”等防治提示,还有免费咨询热线、自己家的电话,以及要求患者填写的姓名、住址、年龄和联系方式等,将卡片发至各小区重点患者手中。一段时间里,刘医生家的电话不断,拿到会员证的人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打热线,每一次,“尝试者”都得到刘昊至诚的安慰和答复,甚至还与来电者聊上几句家常。

“小卡片真灵光!”渐渐地,卡片成了医患沟通的友谊桥梁,也成了患者间互慰、互助、互爱的纽带。在卡片连成的俱乐部里,除了能定期听到系统的健康讲座外,还可以在医生辅导下探讨自我管理方案,如怎么用药、怎样自救、如何锻炼、寝食要求等。这些都得益于会员们掌握了全面知识和信息,不少人还成为了普及健康知识的志愿者。家住济阳新村的一老伯就受聘于小区,定期为居民举办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还有,会员之间的互助故事也让刘昊非常感动。

筑建稳固的慢性病防治网

许多患者为自己是俱乐部一员而感到幸运,一时间索要卡片的人越来越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虽说俱乐部从小变大是好事,可刘昊的心情却由喜变忧:“俱乐部一下子庞大了,若再以俱乐部形式抓防治,我将力不从心。”在俱乐部成立的第2个年头,刘昊又大胆变革,尝试着将俱乐部嫁接到已形成规模的小区医疗点。一向对小刘很支持的李惠娟院长,则甘愿充当配角全力配合,协助他盘活医务力量,制订规范化的运作要求与程序,分区块网格化运行,并以考核方法保证该模式的延续。经过一段时间,这一招犹如孙悟空变身术,使一位刘医生变成多个刘医生,更多的患者也成为了会员。就这样,前后花了2~3年,终于织就了一张稳固的慢性病防治网。目前,在街道的共同努力下,该社区成为浦东新区“全民测血压”人数最多的街道。仅高血压,就为40%的患者建立了档案,纳入了在线管理;血压控制率也从2004年的24%升至目前的47%。加强对各类慢性病的管理,确诊为慢性病后,3个月内就有医生上门访问患者。现在,举办健康讲座时居民出席率达90%以上。

篇3

【关键词】 2型糖尿病;高血压;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138-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并成为人们健康的一大挑战。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多、治疗复杂,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会危害到人体其他器官,如心脏、肾脏、神经系统、眼睛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一项危险因素,也是2型糖尿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若不能得到及时的预防和控制,就会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危险后果,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安全。笔者对1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该病的预防提供一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集的2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7例,女93例,年龄52~80岁,平均(67.6±8.3)岁,糖尿病病程(6.8±2.3)年,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排除有胰腺切除史、胰腺炎或其他因素导致的继发性高血糖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将其分为高血压组150例和非高血压组110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标准[2],并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其中高血压组中男96例,女54例,收缩压(158±19)mmHg,舒张压(104±12)mmHg;非高血压组中,男71例,女39例,收缩压(116±12)mmHg,舒张压(81±11)mmHg。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空腹10h后进行静脉抽血,采用德国葆灵曼公司的KEYSYS 型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其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测定和记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对其空腹血糖进行测定和记录;设计调查表,对所有患者以上指标的测定结果及其年龄、病程、体重指数、是否饮酒、吸烟、合并糖尿病肾病情况进行记录,并分析诱发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并行χ2检验,P

2 结果

高血压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病程也明显长于非高血压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也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吸烟比例及合并糖尿病肾病发生率也高于非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具有严重危害的两大疾病,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属于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为同源性疾病,两者在病因、危害上都存在共通性,常常互相影响,合并发作。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压的几率也大大高于非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中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均合并有高血压[3]。所以,不仅要加强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还要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生。

相关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糖、吸烟、微循环障碍等[3]。本次研究显示,高血压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病程也明显长于非高血压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也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吸烟比例及合并糖尿病肾病发生率也高于非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对心血管的危害有协同效应,高血压能使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增大两倍左右[4],糖尿病也同样能使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增大两倍左右。当两种疾病并存时,更加大了内皮细胞和血管功能的受损情况,增加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有研究还表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罹患脑卒中后,预后较差,同时持续性的高血压还会严重损伤机体的正常细胞[5],因此,此类患者应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禁止吸烟,加强锻炼,定期对血压、血脂血糖、肾功能等进行检测,从而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及时的预防和控制。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主要与患者年龄、糖尿病肾病、吸烟、合并糖尿病肾病有关,因此,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要加强对上述因素的控制,从而有效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颜先军,赵跃斌.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629-630.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32

[3]李平,赵洛沙,张振香.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9):1460-1461.

[4]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专家指导意见[J].慢性病学杂志,2013,14(11):801-805.

篇4

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

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和杭州市医学会主办,由杭州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杭州市第一人

民医院和绍兴市人民医院承办的《第四届中国控烟与心血管疾病预防学术论坛》于2013年11

月8日至10日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召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卫生部健康教

育首

席专家胡大一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王宁夫教授和郭航远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会议同时分

设了控烟与心血管疾病预防学术论坛?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论坛?患者教育论坛?中国控烟

区域高峰论坛?HCC论坛最新进展及护理论坛?

杭州市卫生局周智林副局长主持了开幕式,市卫生局滕建荣局长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

讲话,胡大一教授在开幕式讲话并向大家解读了2013 ESC动脉粥样病变治疗指南?中国控烟

协会常务副会长许桂华在开幕式上讲话并详细阐述了国内外众多科学研究关于“降焦不能除

害”了的事实,呼吁取消谢剑平“烟草院士”和“中式卷烟参评科技奖”!指出控烟只要敢

于坚

持?并借助媒体和社会力量,仍然会有所成效?周智林副局长也就浙江省和杭州市血脂异常

流行病学现状及社区血脂异常健康管理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宣布了杭州市社区血

脂异常健康管理项目试点计划的启动和具体内容,该计划对今后省内外建立更加广泛的血脂

管理系统意义重大?

本次大会紧紧围绕着控烟与心血管疾病主题展开,1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

会上作了心血管疾病学术讲座和病例分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从如何为患者制定

运动处方的角度深入浅出的讲解了运动康复的获益和风险,并结合具体病例就运动康复处方

的制定做了详细的阐述,给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丁教授强调不同类型的患者应制定对应的

运动处方,最佳身体活动类型就是那些适合病人情况并能够结合到病人日常生活中的活动,

同时做好运动康复前的评估尤为重要?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院长李瑞杰教授作了关于心血

管病早期危险评估技术及其评价的讲课,强调有选择性的合理使用心脏?血管无创检测技术

,可有效提升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院长王乐民教授就重症

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有氧运动康复治疗作了详细介绍,他指出心血管疾病康复已被实践证实具

有治疗和二级预防的双重作用?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张啸飞教授在会议上通过对英美两国

终生吸烟研究队列数据的分析深刻阐述了吸烟戒烟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为我国控烟工作提

供了更加充分的科学依据?黑龙江省医院陈国俊教授就波动性大的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类型

?病因?发病机制?对靶器官的损害及处理作了详细讲解,并强调根据降压药物作用的高峰

时间,按照血压波动的规律服药?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心血管科主任郭新贵教授就肺栓塞

治疗的个体化问题深入浅出的作了讲解,并结合临床病例就肺栓塞的临床表现?诊断?抗凝

治疗和外科手术取栓等作了详尽介绍?绍兴市人民医院院长郭航远教授指出心脏早期康复已

被实践证实能提高心脏病患者的运动耐受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和疾病总

死亡率?北京友谊医院心脏中心顾复生教授解答了关于肾动脉去交感神经节治疗高血压的质

疑,指出目前这一治疗手段并没有充分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不宜大规模开展介入方法进行高

血压的治疗?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张抒扬教授向我们展示了非常精彩的临床病例,开阔了广

大医师的眼界,提示我们在疾病诊断过程中需全面掌握患者的病史情况,做到系统全面的诊

断治疗?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李剑教授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双联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停药时间讨论,指出双联抗血小板药是把双刃剑,建议我们针对患者的

个人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方案,使出血及血栓风险降到最低,以达到最大获益?广东

省中医院心血管病专科张敏州教授就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救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提出立足循证医学,提高中西医结合诊治水平?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珂教授就左右

心室交互影响在心衰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了精彩的讲述,使与会专家学者受益匪浅?杭州市

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心内科黄进宇教授作了2013年心律失常专家共识的讲座?杭州市

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王宁夫教授作了关于H型高血压的社会医学背景及其危害以及H型高

血压的中国特色及其防治?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凌峰教授讲解了清晨高血压这一类型

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及治疗方案?《心脑血管病防治》编辑部郑海农副主任讲解了中文医学论

文写作与投稿技巧?另外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名中青年医师就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

也作了精彩讲座,还精心准备并分享了自己在临床上碰到的最有意义的病例?就自己在病例

上的疑惑和困难向资深专家讨教,学术气氛非常活跃?

本次大会在前三届控烟会议的基础上联合全国更多著名的心血管专家,以戒烟与心血管

篇5

一、加强领导,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一是制定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精神,针对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城市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需求,我们制订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确立了到2012年在全市构建起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总目标;确立了由扩展到三个县级市,再扩展到6个县,分阶段实施,逐步覆盖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以公立医疗机构领办或创办为主、社会力量创办为辅的发展方式。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网点布局、功能定位、科室设置、人员和设备配备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我们把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与整合卫生资源、调整医疗网点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对医疗网点过密的社区采取以现有医疗机构整体转型为主的方式设立,对缺乏医疗网点的社区采取以新建为主的方式设立,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新的浪费。目前,三市一区的1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是由国有二、三级医院领办或整体转型举办;3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企业卫生所转型和社会力量承办,业务上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对新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我们坚持严格把关,要求在网点布局、房屋面积、科室设置、人员数量和资质、药品和设备配备上必须全部达到规定标准,否则不予审批。

二是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市委、市政府始终给予了高度重视,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落实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切实把这项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心研究部署并认真组织实施。市委连续六年把社区卫生服务列为全市的大事大项,由市委督查室跟踪督办抓落实。每季度听取一次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每半年进行一次实地检查,每年年终进行一次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市委胡世英书记经常过问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多次深入到等地视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市政府主管领导始终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抓在手上,不但定期听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情况汇报,每年都深入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检查指导,并现场办公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政府对这项工作也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了打造规范化、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纳入了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在规划和建设各社区服务机构办公用房时,专门预留出1000平方米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并通过政府投入、领办医院投入等形式先后投入210万元,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置了心电机、B超、血球分析仪、电冰箱等仪器设备;在没有上级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共投入资金715.5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其中财政连续3年共投入资金430万元(350万元用于业务用房建设,80万元用于设备配置),领办医院自筹资金285.5万元(208.5万元用于业务用房建设,77万元用于设备配置),建设了3所高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是积极开展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市辖区进行了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2009年这项工作在我市三市一区全面铺开。在开展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前,各市、区政府专门出台了《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核定暂行办法(试行)》和《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评暂行办法》,提高了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为确保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取得实效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加强管理,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精神,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卫生厅下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实施细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要求,坚持标准、严格监督管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标准和功能性质。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具备全科诊室、预防保健室、治疗观察室、资料室、健康教育室等必设科室,人员和设备等必须符合标准要求。并把儿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管理、疾病防治等多项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交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针对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工作上偏离社区卫生服务宗旨的现象,我们多次召开会议,严格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坚持公益性质原则,必须坚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标准,必须发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并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与管理规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检查评估标准》等9个文件,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管理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国家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下发后,我们按照新标准要求,对全市原有的社区卫生机构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整顿,全部进行重新审核,对经整改后仍达不到新标准要求的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坚决给予撤销。

为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效果,我们按照国务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黑龙江省城市社区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制定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标准》,根据此标准对我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不仅将服务项目数量、质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考核的科学性和指向性,同时,采取“面对面”的方式,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并将满意度测评结果与拨付政府购买资金挂购,强化了对购买服务的社会监督,增强了评价效果的公信力。制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明晰和规范了每一个项目的工作内容、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为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和评价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按照考核的标准,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力地保证了社区卫生公共服务工作任务的落实。

篇6

【关键词】社区首诊制;转诊;社区卫生中心

作者简介:刘海兰1,尹爱如2,何胜红3,曾理斌1*

社区首诊制(thesystemofthefirsttreatmentinthecommunity)又称社区“守门人”制度,是指居民患病需要就医时需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全科医生诊疗的一种制度。社区首诊制起源于国外,2006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劳社部发〔2006〕23号),指出“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对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探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和开展社区首诊制度试点”。自此,我国部分省市开始进入社区首诊制试行阶段。截至目前,我国的社区首诊制运行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药品种类不足、卫生服务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东莞市自2008年开始实施社区门诊首诊制,本文分析了东莞市社区门诊首诊制的运行现状,总结其取得的成效和运行过程中的尚存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1东莞市社区门诊首诊制介绍

1.1东莞市社区门诊首诊制的发展历程东莞市自1998年开始参照“院办院管”模式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即以医院为法人机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但因多种原因,发展效果并不理想[1]。2007年,为响应国家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关于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劳社部发〔2006〕23号),东莞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将“院办院管”模式改为“政府办管”模式[2]。即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独立法人,由政府办、管,属政府组建的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承担着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08年5月,东莞市社会保障局《关于建立东莞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通知》(东府〔2008〕51号)和《关于建立东莞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东社保〔2008〕33号),根据通知,自2008-07-01起,东莞市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住院统筹制度开始实施,同年10月,社区门诊首诊制、门诊统筹及双向转诊制度正式实施。为配合社区门诊首诊制的实施,全市建立了3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截至2016年底,东莞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99个,其他门诊部、村卫生室等1970个[3]。

1.2东莞市社区门诊首诊制的具体方法根据东莞市社会保障局的《关于建立东莞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2008年10月,东莞市建立了门诊统筹制度和社区门诊首诊制。所有参保人(职工、城乡居民、大中专学生及中小学生、灵活就业人员等)按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建立门诊统筹基金,其中1%的门诊统筹基金包含了政府的财政补贴部分(职工、灵活就业人员财政补贴0.2%,城乡居民、学生财政补贴0.5%)。参保人在指定的门诊就医点发生的门诊基本医疗费,由统筹基金按一定比例支付,参保人在指定门诊就医点就医,需要转诊的,应按照逐级转诊原则,先转往本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再转诊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到镇(街)定点医院门诊部、市属定点专科医院门诊部或市内定点三级医院门诊部,通过逐级转诊就医的,统筹基金可以支付一定的门诊基本医疗费,医院级别越高,统筹基金支付的比例越少。自行到指定门诊就医点以外的医疗机构就医,或不按规定转诊就医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东莞市社会保障局通过对不同就医行为采取不同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比例,合理地引导患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这种“半强制性”的社区门诊首诊制实施9年余,开展成效较理想。

2东莞市社区门诊首诊制实施后取得的成效

2.1社区门诊结算人次逐年递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问题“看病难”问题是我国居民就医面临的大问题,居民患病时倾向于选择到大医院就诊,在增加了自身就医难度的同时,也降低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东莞市社区门诊首诊制经过多年的运行实践,社区门诊结算(含转诊)人次逐年上升。根据东莞市社会保障局提供的资料,2009年东莞市社区门诊结算(含转诊)374万人次,2010—2013年分别为813、1007、1113、1251万人次。根据东莞市社会保障局公布的统计信息,2014—2016的社区门诊结算(含转诊)量分别为1819、1865、1963万人次[4-6]。2009—2016年,东莞市社区门诊结算量增长了424.87%,年均增长60.70%,有效缓解了居民“看病难”问题(见图1)。

pagenumber_ebook=105,pagenumber_book=2366

图12009—2016年东莞市社区门诊结算量

Figure1Meanannualworkloadofcommunity-basedoutpatientclinicsinDongguanfrom2009to2016

2.2“政府办管”模式及“门诊统筹”制度,有效缓解了“看病贵”问题东莞市通过开展社区门诊首诊制,从以下2个方面有效地缓解了居民“看病贵”问题:(1)“政府办管”不同于“院办院管”模式,其由财政全额拨款,不仅收入和支出分开,卫生服务人员的收入与医疗业务也分开,较好地切断了卫生服务人员的趋利性,有效地降低了诱导需求,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上涨。(2)东莞市自2008年实施“门诊统筹”制度,参保人在社区门诊就医,费用也可以由统筹基金报销70%。这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乡居民还只是建立了住院统筹基金,参保人在门诊就医需要全额自费。据统计,2016年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次均统筹支付金额为56元[6],再按照报销70%的规定,假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药品和诊疗项目均可纳入报销范围,可算出次均门诊费用为80元。另据数据显示,东莞市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2016年的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用为174.4元[7],2016年1—10月我国二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189.5元、三级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291.3元[8],相比之下,东莞市次均社区门诊费用仅为东莞市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平均费用的45.87%,为全国二级医院的42.21%和三级医院的27.46%。由此可见,东莞市“门诊统筹”制在社区门诊中发挥了重要功能,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就医负担,参保人受益颇多。据不完全统计,东莞市实施社区门诊首诊制后,每年节省医疗费用超过10亿元,极大缓解了居民的“看病贵”问题[2]。

2.3将慢性病纳入社区门诊首诊管理,有利于疾病的预防保健管理为落实国家“慢性病进社区”政策,2012年东莞市将一类特定门诊的高血压、糖尿病等16种常见病纳入社区门诊首诊管理,目前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老年人健康管理。据统计,在全市300多万份电子档案中,发现高血压患者30737人,已纳入管理26319人,管理率达85.63%;发现糖尿病患者9622人,已纳入管理8984人,管理率达93.37%;65岁以上共有老年人179028人登记管理,其中76266人开展健康体检[9]。通过这种慢性病管理服务,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对一”的跟踪服务;同时对65岁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不仅节约了医疗资源,也提高了治疗效率。

2.4“半强制性”的社区门诊首诊制,兼顾了公平和效率2016年,东莞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共计574.57万人,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2034.60万人次,其中社区门诊结算(含转诊)1963.31万人次,次均统筹支付金额56元[6],通过这种“门诊统筹”的方式,照顾了较低收入居民的医疗需求,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另外,东莞市的社区门诊首诊制仅为“半强制性”的,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或经转诊后才能报销,也可以直接到高级别的医院就诊,但不予报销,这为部分病情紧急患者和较高收入居民的就医提供了便利。同时,东莞市的住院服务可以自由选择,不需经过社区首诊或转诊,但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有所差别,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疗机构的运行效率。综上所述,东莞市“半强制性”的社区门诊首诊制,既兼顾了公平,又提升了效率。

3东莞市社区门诊首诊制实施过程中的尚存问题

3.1各镇(街)经济水平不一,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设施配置差异大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的是“政府办管”“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由镇(街)负责管理和建设,所有收入上缴镇(街),费用支出由镇(街)供给,市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2]。目前,东莞市镇(街)共计32个(4个街道、28个镇),由于各镇(街)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不同镇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站硬件设施配置差异较大,经济较富裕镇(街)(如长安镇)拥有较为完善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检验、放射(DR机)、彩超、心电图等设备齐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居民前来就医。既往研究结果显示,长安镇2012—2014年的就诊率高于全市水平,转诊率每年为11%左右,低于全市22%左右的平均转诊率,转诊率约为全市的1/2[10]。但在部分经济较落后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相对简单,影响了居民就医。

3.2部门镇(街)逐级转诊手续繁琐,延缓转院时间目前,东莞市部分镇(街)已经采用了信息化转诊,但部分镇(街)仍需要逐级就医和转诊。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能提供诊疗服务,居民就医需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问题得不到解决才能向上一级医院转诊,以此类推,可能需要经过几重诊断和治疗才能转入市人民医院[11]。繁琐的转诊手续可能会延误患者治疗,也会降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满意度。

3.3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信任,导致转诊率增加本研究组对东莞市200位常住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原因中,排在首位的是“医护人员诊疗技术不足”(待发表)。由于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呈“倒金字塔”结构,优质的诊疗设备和高水平的专家多集中在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的医生相对缺乏经验;加之我国居民的原有就医习惯和就医观念误区,患者如就医多首选三级医院,对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缺乏信心。部分患者到社区首诊的实际目的是开“转诊单”,然后直接到上级医院就医,如全科医生不予以转诊则表示不理解。根据东莞市社会保障局提供的资料,2009—2015年东莞市的转诊率,除2010年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与引导患者合理分流的初衷相背(见图2)。

pagenumber_ebook=106,pagenumber_book=2367

图22009—2015年东莞市社区门诊首诊患者的转诊率

Figure2Meanannualreferralrateincommunity-basedoutpatientclinicsinDongguanfrom2009to2015

3.4薪酬待遇问题,影响了人员招聘和稳定性在“政府办管”模式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政府部门组建的事业单位,而编制内、外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存在一定差距。据报道,2014年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约有工作人员5604人,其中编制内员工104人(2%),平均年薪不低于9.33万元,编制外员工的平均年薪仅为5.6万元[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招聘时,多为编制外岗位招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招人难”,如部分镇(街)虽全年对外招聘全科医生,但招聘成效较低。另一方面,薪酬待遇的问题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队伍稳定性。

4东莞市社区门诊首诊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4.1由市政府把关,统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标准由于东莞市居民是根据居住地或工作地来选择社区门诊首诊点,为保证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必须解决各镇(街)设备配置不均衡问题。建议措施包括:(1)由市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由镇(街)政府按照标准要求建设,然后由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统一验收,建设达标方可投入使用。(2)针对部分经济水平较低的镇(街),市级政府部门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4.2规范社区门诊转诊标准,并实行信息化转诊针对转诊手续繁琐的问题,给出建议如下:(1)管理机构需规范转诊行为,在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病种和病情等制定规范的转诊目录,医生需严格按照目录转诊。(2)目前部分镇(街)仍采用“一诊一转诊”的方式,来回转诊可能会延缓患者治疗时间,甚至影响病情。因此,建议打通镇(街)和市级医疗机构间的转诊信息平台,促使纸质转诊转变为网络信息化转诊。

4.3引导居民转变就医观念,实时监测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率(1)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作用的宣传,包括基本医疗保险使用和报销的宣传,以引导居民转变就医观念。各镇(街)也应加强对本镇(街)卫生服务中心的报道宣传,可以通过聘请三级医院专家到社区坐诊、定期召开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引导居民转变就医观念。(2)建议相关部门密切关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转诊率变化情况,加强对转诊率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监管力度,查找转诊率高的原因,并加以管理,规范转诊行为。针对部分转诊率偏高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采取通报批评、勒令整改的方式进行管理;对于转诊率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将其成功经验分享到其他地区,以促进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共同进步。

篇7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8月19日全市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工作。目前,中央和省、市、区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省里、市里连续召开会议,进行全面安排部署。今天,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组织召开这次会议,早上现场查看了中心卫生院、同泰医院运行情况;刚才,区卫生局局长也传达了省、市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会议的主要精神,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措施,强力推进,确保按时完成各项综合改革任务。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改革将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改革任务有机衔接,对于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区从医改启动以来,就持续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总体来看,改革进展顺利、势头良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是药品零差率销售只限在,其他各镇群众难以享受到药品零差率销售的惠民政策,制约着医改步伐的进一步推进。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缺乏现象严重,尚未建立吸引人才到基层工作的有效机制,现有人员结构不合理,一些地方乡村医生青黄不接问题凸显,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健康发展。三是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后,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将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又面临新的困境。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延伸到村卫生所,下一阶段的综合改革任务将更加艰巨。现在已是9月份,距离年终仅剩下不到4个月的时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再干150天”的总体要求,振奋精神,集中精力,确保完成今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各项工作任务。

二、明确目标任务,全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主要包括公益性的管理体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和长效性的多渠道补偿机制等,这既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完成三年医改目标的重要步骤。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建立并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保障基层机构正常运行。一是落实政府的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度后,区各相关部门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三核定”方案,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财政补助”的管理办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经费核拨。下一阶段,要根据最新的政策规定,进一步调整完善补偿方案,及时将经费足额拨付到位。要抓紧建立能适应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财政的专项补助和收支差额兜底作用,进一步增加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把“增投入”和“建机制”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机制平稳转换,机构平稳运行,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真正回归到公益性。二是建立经费预拨制度。按照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政文〔〕14号)文件要求,区财政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核定的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要采取“按月预拨、年终结算”的方式拨付相应资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要采取“季度预拨、年度统算”的办法拨付相应资金。三是落实一般诊疗费政策。目前,省物价、卫生、人社、财政等部门已经出台了一般诊疗费标准及相关规定。省级文件要求,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每人次9元,其中个人支付1.5元,医保(新农合)基金支付部分不得低于4元,最高不超过7.5元。目前,新农合基金支付7.5元卫生部门已确定,职工医保支付金额,劳动局要抓紧确定,切实发挥新农合基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作用。四是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历史债务化解工作。区财政、发改、卫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集中力量全面摸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底数并建立详细台账。9月20日前,全面完成所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并将核定后的基层债务情况和相关证明材料上报市有关部门。10月25日前省级相关部门将进行重点抽查。10月31日前全面完成债务清理工作。12月底前将认定的债务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剥离给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注意时间节点,落实人员和工作进度,确保这项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二)加快用人机制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一是全面准确核定人员经费。区财政局要按照省政府政文〔〕14号文件规定,以定员定额的方式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核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薪酬水平应与我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相衔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包括编外竞聘上岗人员)没有超过核定编制数的,按照实际受聘在岗的人数核定人员经费;实际在岗人数超过编制数的,按编制数核定人员经费。要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五险一金”,“五险一金”应做到不缺项、漏项,切实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合法权益。二是全面实施以竞争上岗、按岗聘用为重点的竞争性用人机制改革。区各相关部门要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政办〔〕160号)精神,组织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步骤,加快全面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步伐,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以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目前我区已完成编外人员考核聘用工作,实行全员聘用制,下一步要抓紧拟定竞聘上岗实施方案,方案的制定要坚持公正、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9月底前,中心卫生院要根据核定的人员编制和下达的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完成岗位设置、竞聘上岗和全员聘用工作,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三是用好、用足绩效工资政策。省政府已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机制若干意见的通知》(政办〔〕181号),各相关部门要按照文件的要求,用足用好政策,主要是注意四个要点:一要确定我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水平,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平均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平均水平相衔接。二要准确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区别对待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不同的核定办法,准确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不含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水平要与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工作数量和质量相挂钩,避免大锅饭。三要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激励政策。探索从医疗收入超收部分中提取适当比例,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增量进行管理,具体由区卫生局和财政局研究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不得平均发放,应根据工作人员岗位和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配,要拉大差距,体现多劳多得。四要合理确定乡镇卫生院院长的绩效工资水平。院长的绩效工资,在人事局、财政局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单独核定,并由区卫生局根据对院长的考核结果统筹考虑进行分配。院长绩效工资水平与本单位工作人员平均绩效工资水平要保持合理的关系,原则上控制在本单位工作人员平均绩效工资水平2.5倍内。院长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按其执行的岗位工资系定,奖励性绩效工资根据单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考核结果确定。四是建立并完善“双考核双挂钩”为核心的激励性分配机制。区卫生局要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细化绩效考核方案,建立能够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绩效考核制度,每年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补助相挂钩。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制定本单位具体的分配方案,对工作人员执行医疗服务量、医疗安全、病人满意度、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等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工作人员工作绩效及考核结果与职工个人收入相挂钩。要重点对本单位关键岗位、工作量大、贡献多、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绩效考核分配实施方案应确定二个分配系数:一是岗位系数,即按照岗位工作难易、工作量大小、兼任岗位多少确定每个职工岗位分配系数,以拉开岗位绩效差距,岗位系数按照不同类别确定为0.8~1.2。二是考核系数,即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数量和效率评定考核档次,确定考核系数,以体现绩效贡献。考核系数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确定为1.8~0。考核分配方案应明确规定考核系数确定为0的,除奖励性绩效工资不能发放外,基础性绩效工资也要适当降低发放的比例。两个分配系数的具体数值由各基层单位确定后报区卫生局备案。五是切实抓好基层卫技人才队伍建设。区卫生局和区人事局要按照省级、市级下达的招聘指标完成招聘工作,确保9月底前完成招聘任务。区卫生局要抓紧对全科医生的数量、学历教育、后备人才等情况进行摸底,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逐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人才需求。要摸清、掌握本辖区内乡村医生执业情况,着眼长远,编制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规划,加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建设。要合理制定乡村医生培养培训规划,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选派乡村医生到区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接受培训。要继续开展在岗乡村医生免费规范培训工作,每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在强化理论培训的基础上,着重开展临床基本技能培训,注重培训实效,提高培训质量。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实用为目的,将基本医疗服务、急救技术和公共卫生培训与乡村医生在岗培训相结合,切实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村卫生所建设和乡村医生管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所建设的实施意见》(政综〔〕121号)和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所建设实施意见》(政〔〕47号)文件精神,将村卫生所的改革发展纳入医改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一是加快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和消灭空白村。今年我区将实施42所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对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达标的每所予以6000补助政策,要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确保年底前每个行政村都有1个村卫生所,每个村卫生所都有乡村医生,有效改善乡村医生执业条件和群众就医环境。二是逐步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是指在不改变乡村医生现有身份和村卫生所法人、财产关系的前提下,由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镇卫生院对村卫生所实行“五统一”为基本内容的规范管理。争取今年在镇先行试点,再逐步全区推开,由区卫生局统一组织,中心卫生院切实承担起对辖区内村卫生所的管理职责,实现“五统一”(统一机构规范建设,统一人员准入与执业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品与器械管理,统一绩效考核)。区卫生局要认真研究,制定乡村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强化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村卫生所的业务指导,健全管理制度,规范乡村医生执业行为,提高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三是全面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分步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改革。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化实施方案,全区所有村卫生所全部配备使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目录(版)》内的药品,不得再购进基层用药目录以外的药品,库存的基层用药目录外的药品原则上应在3个月内使用完毕,并逐步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争取尽快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改革在村卫生所的全覆盖。四是积极探索村卫生所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由区卫生局牵头,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村卫生所纳入新农合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的资格准入及管理办法,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所纳入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范围。五是继续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助和扶持政策。由区卫生局牵头,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乡村医生的职责、服务能力及服务人口数量,明确应当由乡村医生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内容,并合理核定其任务量,确保与其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相适应。要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40%左右的工作量下移给村卫生所承担,同步增加村卫生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结合新农保的推进,对乡村医生进行摸底并组织辖区内全部乡村医生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四)创新机制,转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模式

1、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区以上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多元化对口协作机制。一是开展对口支援双向转诊试点。按照我区实际,探索由医院、市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口支援协作,开展对口支援双向转诊试点。除了原来的专家门诊、专家坐诊、专家讲座、转诊绿色通道等4项惠民措施外,着重规范双向转诊临床标准、转诊流程,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二是开展特色专科合作。积极推广和鼓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专科医疗协作试点,开展肿瘤防治、妇幼保健、康复、慢病诊疗等专项技术协作和双向转诊试点,积极探索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模式。

2、积极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由区卫生局牵头,探索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9月份,我区准备实行免费服务券制度,即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人群发放保健免费服务券,凭券可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享受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区卫生局已设计并印制样版,月底前把免费服务券发给辖区内的所有服务对象并开始实施。届时,居民凭服务券接受免费保健服务后,要由提供服务的医生签名确认,此券用完后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回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补助经费挂钩。

3、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根据省里设备到位情况,由区卫生局牵头,及时抽调精干人员,按照网络布置--设备安装--人员培训--上线运行的流程,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步伐,确保50%电子化建档率任务完成。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按时完成基层综合改革任务

一要全面落实“包保”责任制。市医改领导小组已下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包保责任制的通知》要求,层层建立领导包保责任制。区医改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单位要按照分工职责,加强对包保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各环节的督导检查和指导,确保各项改革顺利推进。

二要建立联动和协作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涉及面广,影响重大,需要各方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区医改办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对各项配套政策的实施情况要加强跟踪,及时掌握综合改革进度。区卫生局要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加强协调沟通,积极配合财政、编制、人事等部门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各部门要紧密协作,按照市里、区里的统一部署列出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核编定岗、竞聘上岗、绩效考核、绩效工资等关键环节的时间节点,集中人力、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全力推进。

三要强化督查和宣传工作。区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加强指导协调,强化沟通协作,以专题督查、经验交流、建立定期报告制等多种方式推进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工作。9月份开始,省、市将组织督查。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关心过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分管领导亲力亲为,集中精力抓进度抓落实。同时,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后,要及时组织召开辖区内乡村医生推进村卫生所一体化建设和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会议。要强化宣传工作,稳妥把握宣传基调,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改革政策,调动大家参与、支持改革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深入推进医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