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引进监理行业迄今的二十多年来,在不同行业的工程施工监理工作都卓有成效,监督管理程序都已逐渐发展成熟,监理行业已经是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不可或缺的一方。但近几年监理行业发展明显停滞,这逐渐暴露出行业行为规范存在的明显不足,并已经严重制约监理行业的正常发展,必须尽快彻底找出解决方法,这已是刻不容缓。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理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自从我国引进监理行业以来,监理工作在不同行业都卓有成效,监督管理程序也已逐渐发展成熟,是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不可或缺的一方,但近几年监理行业发展明显停滞,社会地位信誉不佳,逐渐暴露出行业行为规范存在的明显不足,并已经严重制约监理行业的正常发展,必须尽快彻底找出解决方法,这已是刻不容缓。
一.目前监理行业现状
1.1工程施工监理作用不如人意
如果不是国家强制推行工程监理制度,许多工程建设方都不愿意聘请监理,主要是感觉监理工作实际作用不大,这与目前工程监理表现不如人意密切相关。使用监理的工程,建设方对监理的作用、价值认识也很不够,致使监理在工程监督管理中很难甚至不能真正从第三方角度公正、独立地行使监理职权,不能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现场管理,体现出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更不能展现监理在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专业技术、实践经验,也就很难让建设方得到满意的服务。
1.2监理行业的社会地位正在逐年下降
通过二十多年国家强制推行实施工程监理政策,目前各行业工程建设施工阶段基本都聘请监理管理。工程监理制度确实对我国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投资等多方面起到了明显的积极有效作用,但是近几年监理行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有局部倒退情况发生。在社会上,监理行业的地位逐渐下降,监理人员几乎就等同质量监督员,在工程监理过程中,监理员也主要做施工质量把关工作,进度、投资等方面基本由建设方控制,现实环境及工作状态造成该行业从业人员极不稳定,已出现监理企业主动撤销或转行的情况。
1.3进入监理企业的资质门槛已经有名无实
监理企业注册登记可以靠挂、押证来满足资质数量要求,监理人员挂靠、无证上岗情况相当严重并极其普遍。监理企业间投标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现象随处可见,致使工程监理收费低廉,远远达不到正常标准。低收入与不被看重的工作环境,无法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监理行业,难以确保监理企业的正常有序发展,更别提做大做强,整个行业的技能管理水平自然可想而知。
1.4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不严,有法不究或惩罚太轻
实际上,对监理行业的运行监管,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制度,但各地方政府普遍没有把政策落实到位,没有具体对工程监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及采取相应惩罚措施,对违规行为检查、惩罚力度严重不够,变相的纵容、姑息了监理行业的不良行为,也搞坏了整个工程建设环境,监理行业自然无法在社会上提高职业形象地位。
二.监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政府职能部门监督管理不作为现象突出
在监理行业监督管理方面,我国已有不少的政策措施,但真正执行落实到位的太少,弄虚作假严重,如上岗证可以买卖、办公司资质要求可以挂靠、现场入驻人员是否达到上岗标准要求无人核查、监理违规行为得不到追究、工程没有监理竣工报告也可以拿到生产许可证等。政策制度规定大多流于形式,过程监督漏洞百出,这种极不严肃的混乱管理反过来又促使监理企业为降低成本而违规操作,有些监理秉公执法的职业道德精神已荡然无存。
2.2监理责、权、利关系不对等
对工程质量责任监理终身制不说,现在规范又增加监理承担安全管理责任,政府寄予监理的社会责任与压力在逐渐增多。但监理低收费与承担的责任很不相符,实际规范赋予监理的诸多管理权力也受到社会认识及建设方干预而逐渐缩小,或无法实施。工程监理收费长期混乱、低廉,尽管有的地方有政策规定了收费标准,但由于监理企业间恶性竞争,为了拿到项目不惜压价竞标,越不规范的公司成本越低,反而更容易以低价竞争成功,这对那些规范的监理公司就不公平,部分公司只好被逼迫低价投标,低价聘用低素质人员,这样造成的恶性循环与影响,严重制约监理行业发展。
2.3监理企业及现场监理人员的不良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
监理挂靠、无证上岗、监理施工现场监督不作为、降低质量标准等违规行为极为普遍,即使被发现也惩罚轻微,致使违规者付出代价太轻,屡禁不止,这同时又对那些坚持监理原则、敬业付出的监理人员是一种心理打击,也造成行业管理混乱和技术水平低下,社会对监理作用的认同程度自然很低。
2.4监理业务范围单一
由于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企业间没有形成良性竞争、达到相互进步的目标,目前普遍监理企业水平低,发展缓慢。监理业务目前基本仅仅是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基本没有对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进行监理,也很少涉及工程招投标、工程咨询、工程管理等领域,使得监理行业业务发展受限,监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也难以提高,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及社会地位就始终难以提高。
三.对监理行业问题的几点整改措施
3.1必须尽快改革和完善政府监督管理制度
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理企业、人员入行资质管理,每年对企业资质进行年检。制定详细的违规违法惩罚细则,记录全部不良行为,给予全国联网公示,年检按照一定的标准评判为优、良、合格、不合格4个级别,对于不合格企业、人员作降级、撤销等行政处理。让违规者付出应有的代价,也要让坚持监理职业道德精神的企业、人员得到应有敬重和地位提高,树立良好的行业道德规范及操作标准。鼓励监理企业及个人提高业务水平及职业道德,打击违法违规等不良行为,使整个行业逐渐规范、权威,做到优胜劣汰,在国内外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与声誉。吸引各种复合型人才加入,促进监理行业的整体技能水平提高,让建设方得到更好的服务与社会效益,监理收费自然就会水涨船高,监理行业就会步入一个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建设行政主管的职能部门与质监站要形成互相监督制约机制,质监站要监督获得资质的企业、人员是否真实、有效,职能部门监督质监站对工程中的国家法规执行情况是否控制到位,对法规不执行、不作为的部门或相关人员按照制度规定重罚,也要全国联网公示。要靠健全的制度去保证各项政策的真正落实到位。3.2政府应采取政策措施
确保监理有效行使监理职权,提高监理的社会形象和地位。尽管国家已经有部分维护监理职权的政策、法规,但还不规范、全面,落实到位不多。监理在实际工作中行使职权常常感到孤立无援,对于施工单位质量、安全问题提出整改要求,经常难以执行,因为往往建设方给予的资金本身就不足,施工方无法投入更多资金整改。此外,对建设方无土地规划使用证、施工图就进行施工,地方政府又支持项目尽快开工,监理该如何办?监理在施工现场有多大经济处罚权,处罚资金又交到何处?这些具体情况必须有一系列政策法规,监理才能照章办事。政策要赋予监理必要的监督、管理、处罚权力,形成责、权、利对等。监理职责与行为道德应该与国际咨询工程师FIDIC条约(这是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摸索总结出来的科学经验,勿庸置疑。)接轨,少走弯路,迅速成熟。政府应给监理行业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一套完整的收费标准与制度,打击恶性竞争、利益输送,确保监理企业、人员合法利益与工作积极性。
3.3质监站加大对建设方的责任、义务监督管理
工程业主的建设方拥有工程发包、庞大资金支付的特权,执行人稍有私心就极易偏离正常程序和制度要求。目前工程建设腐败问题繁多,防不胜防,查究其违规源头,多与建设方腐败密切有关。通过关系、手段进入施工现场的施工单位,监理在施工过程中管理难度自然更大。因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建设方违法违规的监督管理与惩罚,不能像现在这样只是备案而不查处,惩罚力度不够,起不到警示震慑作用。同样要将违法违规行为全国联网公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为监理工作正常开展铺平道路。
结论:
面对工程监理行业的停滞不前,政府部门应尽快改革对监理行业的监督管理政策,让监理市场化发展有个良好的社会监督环境平台,同时要对工程建设各主体监管到位,对违法违规、不良行为必须严格依法处置并全国联网公示,逐渐杜绝工程建设中的各种违规、不良现象,使监理行业能够得以良性发展,行业整体素质水平逐渐与国际同行同步。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设计;趋势;策略
1 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与意义
伴随着经济水平快速上升、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的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呼声越来越高,绿色建筑是人类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存在的危机作出的积极反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预示着“绿色设计”依然将成为21世纪工业设计的热点之一。推广绿色建筑的意义并不在于绿色建筑自身,而在于在建筑中建立科学的、客观的态度,做到资源节约、保持生态平衡;合理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行业也从而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降低各种能源消耗
随着人口的增长,有限的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炭等)需求急剧增大;加之,种过度的采伐,导致可使用的资源越来越少,生态平衡被破坏。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国都将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因此建筑能耗也必将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耗之一。因为:森林的砍伐、采石场的建立、大部分砂石和混凝料的开采等等,主要都是为了满足建筑需要而引发的后果。此外,据相关资料统计:全部水消费的42%,是为了满足建筑内居住的人的卫生和饮水需要a全部破坏臭氧层气体(氯氟烃等)的一半和全部塑料消费的40%,被用于建筑工业。而这些比重在不断增加,只有通过建筑工程中的节能,通过推广绿色建筑设计,才能实现我国各种能源消耗量的减少。
2、引领低碳生活
目前,我国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有所差距,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比较稳定,发展排放主要是消费领域排放的,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历程。而我国,当前的发展排放建筑行业中占据很大一部分,严重导致大自然的能源循环体系破坏,夏天变得更热,而某些地方冬天变得更冷;特别是近几年来,降雨模式也将转变,干旱和洪水时常威胁着人们;大规模的污染在灭绝着某些生物种类(最近的各种深海类物种频繁搁浅,白鲸频繁死亡等)的同时也在危及我们自身。所以,绿色建筑的发展也将引领我国低碳经济。
2 绿色建筑设计的实施策略
建筑行业则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重视“绿色建筑设计”,并将“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以及施工的全部过程,更加会围绕“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进行策略研究:
1、国家的宏观把握是根本
对绿色建筑来说,实现经济、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遵守绿色节能制度、环境政策等法规,其规范从客观上总体性的制约着建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标准。而“按规范设计”是我国建筑师经常秉承的法则,也是我国建筑管理审核的重要依据,更是我国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标准。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是国家的基本发展纲要和战略规划,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很可能就给建筑师、设计单位增加了一副负担;导致许多业主,在建筑初期投入的增加,对绿色建筑根本不感兴趣甚至持反对态度。必然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从宏观角度去把握,给予支持和引导;保证了建筑的质量水平,保障绿色建筑的设计形成了一种衡量标准。
2、规范行业标准是重心
由于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使得整个行业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不规范的恶意竞争、小作坊的企业大量存在。如果规范企业的设计水平、施工能力以及后期维护,是很难实现绿色建筑设计。因此,要加强建筑行业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制定行业运行规定管理的条例和规范,使得建筑行业发展有法可依。大力整顿资质不佳的企业,必要时取消其公司资格,实行优胜劣汰,实现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3、行业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绿色建筑属于环保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更需要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特别是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除了需要建筑人才的高水准专业知识的“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到在技术上、思想上、品质上的绿色设计,特别是在后面施工人员不一定会具备知识的情况下,设计师要从全方位去掌握建筑。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观意识、职业精神、符合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的复合型人才。“绿色建筑设计”是全面的系统设计,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建筑师全面把握和平衡。只有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建筑人才,才能保障实现绿色建筑发展壮大。
在这样的前提下,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才能得以发展和前行,才能通过对建筑的转变来维护并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
3 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1、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大力提倡建筑节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绿色建筑概念开始引人。到目前为止,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4年以前):上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引入中国,以学术研究为主。在此阶段,国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为推进建筑节能提供了法律依据。
2)第二阶段(2004年至2008年):这一阶段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推动和技术科研机构的研究为主。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国家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这是为发展绿色建筑而制订的法律法规;住建部也先后出台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文件,从能源利用的角度对建筑的建设和运行提出要求。
3)第三阶段(2008年以后):绿色建筑的推动力量拓展到了部分开发商和业主。2008年4月,住建部组织成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工作,了《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相关的管理制度,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已评出114个获得星级标识的绿色建筑。
2、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1)“绿色建筑设计”升入人心。建筑行业会将“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以及施工的全部过程,建筑中的每一个环节将围绕“绿色建筑”的理念进行研究、实践。
(2)发展新型“绿色建材”。“绿色建材”是指建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降低能源和物质的投入以及废物、污染物的排放,在制造的过程中,回收副产物,重新利用,降低环境的污染。这将为我国“绿色建材”的发展及推广加大速度,也将有利于绿色建筑的大力发展。
(3)实施行业的“绿色过程”。即强调“绿色施工”,实施“绿色竣工验收”,制定“绿色技术标准”等,每一个环节都要环保、节能。才能整体达到节能节地、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历史责任,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绿色建筑”。
结束语:绿色建筑不仅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也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能源、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它是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吕英娟,谈中国绿色建筑[J].山西建筑,2010年第2期
[2]张建.浅谈绿色建筑的“绿”[J].科教创新,2009年第07期
[3]秦佑国,发展绿色建筑要考虑中国国情[J].建筑2010年第14期
[4]彭娟.绿色建筑设计的初步深思[J].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第05期
篇3
正如上文提及的,建筑幕墙的用途虽然是作为建筑物的装饰美观,但是在设计建筑幕墙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1)概念设计阶段。
所谓概念设计,就是在设计初始从全局的角度做一个基本的构想,建立可行性方案。在这个阶段,需要做很多先期的准备:①确定所选用的支承结构体系的类别,不同类别的支承结构体系针对不同的功能用途,对于结构和承重等方面的要求也各有不同;②确定基本的构建和架设方案,针对主墙的结构以及实际的施工环境和情况进行详细的调研,再根据调研结果设计构建和架设方案;③确定面板的连接方法,根据主墙体的实际结构和角度,结合安装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连接方法设计。设计外观装饰效果,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环保节能。
(2)技术设计阶段。
在技术设计阶段,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将之前的概念设计中的构想具体落实到详细的参数和计算中来,形成完整的指导图纸和步骤说明。一般来说,以下几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①最主要的步骤就是结合实际的建筑需要和主墙的结构,对概念设计形成的构想进行修正,建立正确清晰的参数设计尺寸分格图;②幕墙整体设计时需要考虑刚性要求和稳定性要求,确保幕墙可以承受足够的重力及风荷载等外力。同时,还需要所选择的的材料的防水性能和密封性能,避免发生漏水或隔音不良等情况的出现。同时,还需要充分的考虑幕墙与主墙体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的要求,防止幕墙由于主墙体的伸缩位移而受损。同时也需要保证幕墙自身具备一定的可伸缩性,上下之间一般建议留出不小于15mm的空间距离。当然,作为建筑体系的一部分,幕墙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安全性的要求。一般而言,主要需要关注于防火安全和防雷安全。防火安全设计主要体现在对防火规范的严格遵循,重点在幕墙空间和节点位置采用岩棉等不可燃材料作为填充材料;而防雷安全设计则主要体现于要注意将幕墙的防雷措施与主建筑的防雷系统相连接,使两者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防雷体系,提高安全系数。一般而言,幕墙的顶部接闪器应采用不小于2.5mm的铝制单板,将雷击电能导入地下。另外,由于幕墙是一种可更换可移动式装饰墙体,所以必须考虑幕墙部件的使用年限和备用更换件。一般而言,使用年限介于25-50年之间为佳,同时,主墙的使用年限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3)施工设计阶段。
该阶段就是依照之前总结出的所有数据进行具体的实际操作,出详细的施工图纸供现场安装使用;并根据施工图纸进行提料、出加工图、框架组装图等,配合采购、制造、运输、安装甚至维护等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并不是单纯的按照图纸做工程,而应该在施工中不停地验证设计的可靠性,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改进。
2我国建筑幕墙行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2.1建筑幕墙的发展历程与行业现状
我国建筑幕墙从1978年开始起步,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到目前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自2001年开始,每年以750万平方米左右的速度增长。尽管我国的建筑幕墙行业发展蓬勃兴旺,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重视的隐患和问题:(1)建筑幕墙设计图纸不规范,图纸审核不够严密;(2)过分以追求装饰效果为主,忽略基础因素的严格监控和限定;(3)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的质量依然有待提高;(4)产品层次和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2.2建筑幕墙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审美理念、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高层建筑甚至超高层建筑的大量增加,建筑幕墙行业必然会在兴旺发展的同时有新的变化和发展,基于个人的一点看法和经验,节能环保理念作为当前的重点,也是政府和社会广泛宣传和推广的热点问题之一,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建筑幕墙行业的发展趋势。其实在建筑幕墙行业,很早就有了关于节能的构想和实施。目前阶段,建筑幕墙已经成功实现对太阳能的利用,将太阳光转向照明技术和光电幕墙技术。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两项技术:(1)太阳光转向照明技术,即在幕墙上装设光线反射装置,将日光反射到市内天花板,再通过天花板上架设的设备将光线反射到工作区域和生活区域。(2)光电幕墙技术,就是将太阳能光电板集成到幕墙材料中,在接受太阳光照的同时,使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进行储存和利用。
3结束语
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发展历程;趋势展望
引言
工程建设标准是针对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运营维护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对促进技术进步,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环境和公众利益,实现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最佳效率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意义。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经过60余年发展,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已达7000余项,基本形成了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工程建设活动相同,绿色建筑在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均离不开工程建设标准的引导和约束。21世纪以来,在积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绿色建筑经历了理念启蒙、示范先行、快速发展、全国普及的十余年发展历程。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2006年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绿色建筑项目实践在我国逐渐展开,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随之建立,十余年间我国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取得绿色建筑标识,已逐渐成为建筑主流方向。根据住建部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16年9月,我国基于GB/T50378以及其衍生的地方标准开展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已达4515项,总建筑面积超过52290万m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保障绿色建筑的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发展历程
回顾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日本的CASBEE、加拿大的GBC、德国的DGNB、澳大利亚的NABERS、挪威的EcoProfile、法国的ESCALE等,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多数为民间机构推动下的市场化运作。与国外市场化运作情况不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必然的战略选择,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标准规范、系列规划、激励政策、管理规章等作为推进抓手,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尤其离不开标准规范的引导和支撑。我国在绿色建筑标准化方面的探索早在21世纪初就已开展,2001年《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3~2004年,《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出版;2005年,原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2006年3月7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编写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该标准是在总结我国绿色建筑前期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标准首次提出了中国“绿色建筑”定义,确定了四节一环保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适应绿色建筑实践的新变化,响应发展的新需求,2014年6月该标准完成了修订工作,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并细化和补充了对于不同类型建筑的具体要求。该标准是我国各类绿色建筑标准的母标准,不仅直接用于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为其他专项的绿色建筑标准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有助于各特定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利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健全。自颁布实施以来,标准及其相关细则文件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各地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研究和编制的重要基础,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指导了绿色建筑的评价及实践工作。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13]1号),其中重点提及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对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催生促进作用。此后绿色工业建筑、绿色办公建筑、绿色医院建筑、绿色饭店建筑、绿色生态城区、绿色校园、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标准不断立项、编制、颁布,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呈现出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的发展态势。
1.1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
在总结《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用于民用建筑的实践经验基础上,2013年颁布实施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2013,实现了绿色建筑从民用建筑领域到工业建筑领域的拓展。该标准是国际上首部专门针对工业建筑的绿色评价标准,突出工业建筑特色和绿色发展需求,核心内容是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和运行管理。该标准在编制中体现了量化指标与技术要求并重的指导思想,采用权重计分法进行绿色工业建筑评级,重点规定了各行业工业建筑的能耗、水资源利用指标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
1.2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
伴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扩散,部分既有建筑提出了按照绿色建筑理念进行改造的需求,催生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0878-2015的颁布实施。该标准在评价指标设置上有别于新建建筑的绿色评价,按照专业设置章节和大类评价指标,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规划与建筑、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与照明、施工管理、运营管理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设置了加分项,在标准框架结构上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其他专业标准统筹协调。
1.3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
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理念贯穿建筑全寿命期,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开始,经历施工建造阶段,到建筑物竣工之后的运营管理,其中涉及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实施途径和具体要求。同时绿色建筑涉及多个专业学科领域,综合性较强,需要全行业的协同努力方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而全寿命期各环节主要负责方和相关参与方都迫切需要了解各自实施绿色建筑的对应要求。因此除了各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外,近几年相继编制了工程建设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及行业标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JGJ/T391-2016。
1.4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伴
随着近几年绿色建筑规模效应和绿色生态城区的快速发展,区域层面践行绿色建筑理念的需求不断被提出,因此在总结绿色建筑单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等标准相继开展了编制工作。除了图2所示已颁布实施的各类国家和行业标准之外,行业主管部门还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2]76号)、《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建办[2013]195号)、《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建村[2013]190号)、《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建科[2015]179号)、《绿色数据中心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5]211号),以及与现行标准配套使用的细则(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支撑特定类型建筑开展绿色建筑实践。历经1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现有的以及即将完成的绿色建筑标准共约20部,在标准数量上已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目前尚有《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规程》、《绿色航站楼标准》、《绿色仓库》等国家或行业标准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编制。国家层面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基本构建完成,体系以评价标准作为发展绿色建筑的具体目标和技术引导,以相关工程建设标准作为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可较好地实现对绿色建筑主要功能类型和主要工程阶段的全覆盖。
2、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能源条件各异,而绿色建筑强调因地制宜,各地区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不尽相同,因此各个地级市根据自身特色编制相关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上海作为全国先期开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研究和实践的地区,结合自身气候、资源和地方建设特点,在标准编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下文以上海市为代表,重点介绍我国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建设现状。
2.1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总体情况
据统计目前上海市现行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规范共43项,覆盖了评价、设计、模拟、检测、验收、相关设备产品等绿色建筑诸多工作重点,详见表1。参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框架体系,上海市组织编制了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2012,目前该标准已被列入2017年上海市标准编制计划,正在开展修订工作,预计2018年完成。同时为了保障绿色建筑工程质量,上海市在全国率先颁布了地方《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DG/TJ08-2199-2016,并在基础上开展了《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规范》的编制工作,有望进一步统一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要求,目前该标准已进入送审阶段,预计2017年内完成。由此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基本覆盖了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各个阶段,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初步搭建完成(见图4所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在老龄化程度加剧、2.5产业急速发展等发展背景下,结合多年绿色建筑实践和项目实际需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针对养老建筑和通用厂房(库)等特殊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在某些特殊类型项目领域的空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通用厂房(库)评价技术细则》等技术文件,为特殊类型项目的绿色建筑评价提供了技术依据,对于规范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2.2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专业工程分体系表
为了更好地梳理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完善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2013年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工作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独立作为《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的新增领域和15个工程建设领域之一,按照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等层级,围绕评价、设计、施工,验收及测评、运营、改造、部品及系统的体系框架,将原先分散在其他专业标准体系中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进行了梳理及排序,体系框架图如图5所示。该项工作由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同济大学,、上海现代集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工集团等单位共同完成。编制组调研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国标、行标、标准化协会标准以及上海地方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领域内各方面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同时在调研、汇总、梳理已编标准、在编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现状分析和合理预测,提出未来几年上海市待编标准,在《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中提出了具体项目表,并对体系表中现行、在编、待编的标准数量进行了持续更新统计。图5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框架图与上海的情况类似,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超过20个省市、自治区根据绿色建筑因地制宜的总体理念,积极制定了基于当地气候资源条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各地方标准在评价体系、星级划分、项数及内容调整上均各有特色。而且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修订颁布后,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福建、重庆、吉林、湖南、天津、北京、上海等13个省市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编工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经从国家延伸到地方,并在地方进行了不断更新完善的发展现状。3、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趋势展望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蓬勃发展,渐入佳境,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衍生。一方面随着建筑能源、资源消耗的持续增长,绿色建筑能耗、水耗及性能后评估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国家在科技研发方面持续给予支持,科研成果有望通过标准进行固化和传播;另一方面在室内外环境污染现状下,为响应公众对建筑品质提升的需求,《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等绿色建筑衍生标准已颁布实施。作为绿色建筑持续发展的引导和支撑,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将会不断根据这些发展态势进行积极响应。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中多数标准是推荐性标准,需要在《关于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建标[2016]166号)的指导下,逐步进行改革完善。同时与技术更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仍可能存在着部分标准老化陈旧、水平不高、供给不足、缺失滞后等问题,需要持续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进行动态修正完善。2017年3月,住建部了“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要求逐步将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完善和提高绿色建筑标准,制定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继续推动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等重点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目前实施的强制性审图机制和自愿性市场化标识制度相结合的绿色建筑管理机制,可为绿色建筑标准的执行提供管理保障。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和占领产业制高点的战略需求和社会共识。希望借由本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回顾与展望,能让读者一览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全貌,更好地发挥标准在在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各环节中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为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汇总》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微信公众号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3]《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大规模的生产建设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建筑行业作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龙头行业必然是推动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
量。建筑企业数量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不断增强,要想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能够确保工程安全施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建筑行业必须不断完善和改进目前的管理模式,保证工程项目各项活动高效开展,确保工程质量。
二、项目管理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决定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建筑项目管理工作是建筑行业施工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关键性工作,因为只有良好的管理体系才能有良好的工作团队和建筑成品。目前我国建筑项目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体系方面、意识层面和管理水平三个方面。
1、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不健全
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对城市化水平要求快速,建筑行业在此基础上不断加速发展,整体处于不断更新换代中,国工程建设发展比较迅速,但是每一阶段的发展往往是浅入而不深究,这就造成了管理体系的发展速度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项目管理体系和管理组织结构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主要表现为相关工程项目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和建筑行业自身管理体系发展的滞后。
一方面,我国关于工程项目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作出管控,从2002起相继出台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等与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行业的快速扩大和发展导致许多新衍生出来的问题一时之间无法得到良好的解决措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更没有和国际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标准接轨。相关工程项目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建立不够细化和全面无法做到有据可依的处理和规范问题,行业问题不断出现,法制建设步伐跟不上,管理层面做不到相应的有法律强制力和约束力的管理效果。我国的工程管理要想达到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程度任重而道远。而且在现有法律的管理规范上,执行层面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和执法不严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工程管理质量。
另一方面,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体系不完善。
管理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的问题,管理要靠人来做要管理的对象也与人息息相关,因此项目工程管理体系的建立就是管理人员队伍的培养。虽然有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但学习课程与实际工程管理存在脱节的现象,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而工程项目的管理,国家有关部门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工程项目管理培训机构,使得很多工程项目都缺乏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另外,很多工程项目没有建立系统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手册和管理工作程序,采用的管理软件和系统应用都比较落后,不够全面和具体。
2、工程项目管理理念和意识落后
不断发展的物质建设,要求精神层面也要同步发展,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也就衍生了工程项目管理。可是在项目工程管理上人们往往只注重与经济效益有关的物质建设而对于精神层面意识层面的管理更新不够重视,这就是导致管理脱节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工程项目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立在快的基础上,但是行业的发展局限在施工方面,管理理念还是传统的落后的,无法与发达国家和国际先进管理理念接轨。落后的管理理念无法撑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很多工程项目缺少科学合理的管理,基本上都是采用行政手段对工程进行管理。
另一方面工程项目管理意识还比较薄弱
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来看,工程项目管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还不长,建筑企业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对工程的积极作用。由于缺乏工程项目管理意识,很多工程项目和业主在工程开展过程没有建立相应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和管理组织结构,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和效果收效甚少。工程项目管理意识还比较薄弱,使得还存在一些工程项目的负责人认为工程项目只需要解决技术问题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额外支付大量的工程项目管理费用。这种落后的意识也无法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
3、工程项目管理总体水平低
理念和意识层面的落后使得工程项目管理总体水平落后。目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远远不能够满足建筑行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需求。工程项目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承建单位的业务水平不高,竞争力较低。另一方面工程监理单位的从业人员对工程的监理只是停留在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上,对于工程监理任务、性质和机制认识不到位,素质普遍不高,监督不力。无法形成高效的管理和监理,自然无法形成高水平的管理工作,这就严重影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
三、工程项目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1、健全工程项目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这是对于我国立法体系的要求,但是同样需要行业的支持才能够顺利达成。相关从业人员,例如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管理者要严谨认真的进行管理工作,因为只有细致入微的管理才能发现细节性、全面性的问题,建立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管理人员要注意认真统计问题,致力于研究解决办法,并通过相关渠道将新的问题向管理部门反应到上级,才能使得问题能够在法律法规中有所体现。才能为管理者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有法可依、有据可依。达到良好的工程项目管理效果。
更新理念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意识
当今世界,信息化越来越普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逐渐融入到现代建筑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话动中,要注意管理的信息化和系统化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要注重遵循管理原则。即“四大原则”,质量原,则要把质量作为追求的第一位, 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严格控制各个阶段,消除隐患;预防原则,做到事前应急预案的设计从而科学管理,以保障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服务原则,要把服务的精神贯穿到整个工程建设环节当中,都要做到用户满意的思想服务用户。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更新的理念中保持不断的进步,拥有新而有效管理理念是管理的基本。
理念的更新和贯彻有利于了解了工程管理的重要作用,提高对项目管理的认识水平,管理人员要不断的深入学习,切实提高管理水平,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建设上程管理水平的小断提高。企业还必须做好对企业职上的宣传和教育上作,通过对企业职上的培训,向他们普及现代化的管理知识,从而提高企业职工的管理意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3、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创新在管理层面的应用。
我国的建筑企业伴随着竞争的加剧,核心竞争力的开发极为重要。创新是增强技术创新的根本意识,保持竞争活力的根本,竞争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我们要把技术创新上升到企业发展的高度,要顺应市场的发展规律,把技术创新放在企业的首要位置。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要从根本上抓好企业的创新工作和工程管理,从而扩大市场的占有率。企业要做到加大创新研究的的投入力度,无论是资金还是人才技术都要大力支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的氛围,提高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要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追求,也是目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叫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以及经济性得以实现的保证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要注意质量控制,达到高效高质的生产建设才是建筑行业的发展目标。同时,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加强建筑上程质量管理的新思路,通过加强质量预防和控制,促使质量管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第三方试验检测;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一直是人们重视的问题之一,工程为了保证质量合格,应制定良好的试验检测工作计划,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程第三方试验检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结合自身相关经验,简单的分析了第三方试验检测机构及其发展现状,并对改善第三方试验检测的措施进行探讨,望能对我工程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简析工程第三方试验检测机构
第三方试验检测主要是指在两个相联系的主体之外的另一个客体检测机构。第三方不仅可与两个主体存在相互联系,也能够单独成立在两个主体之外。通常将第三方试验检测称为公正检测,其不与工程施工存在买卖利益的第三方,属于一个具备公正及权威为一体的非当事人机构,能够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合同对工程产品进行有效的质检。常见的检验机构及专职监督体系都属于第三方试验检测机构。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应高度重视第三方试验检测机构及检测制度的确定。在工程施工中,为了有效的控制及评估工程施工质量,所使用质量监测机构或委托的试验检测部门,结合相关工程质量建设法规及合同要求进行的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措施制度,就是工程检测制度。在进行试验检测的过程中,第三方试验检测机构应保证处于监理及施工等的利益范畴之外,不能与其中任何一方存在利益的关联,更不能直属与某一方的主管[1]。
二、第三方试验检测的现状及发展历程分析
1.第三方试验检测的现状与不足
就国外发达国家建筑工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而言,我国的检测市场仍存在较多不足,需要不断的学习。早在19世纪中叶,国外检测市场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就趋向成熟,许多工程及商品都进行了合理的试验检测,第三方试验检测机构,已形成了具备独立性、中立性以及良好的社会公信力的行业。但我国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在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外资机构及民营机构是组成第三方试验检测机构的主要部分,因此也存在一系列的相关不足。在检测市场上,大量检测机构共存、缺少专业独立的品牌效应、检测的影响力不足、检测机构规模小,市场上虽然存在较多的检测机构,但具体的检测技术不统一,试验检测的准确性难以保证,阻碍了第三方试验检测机构的发展。
特别是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单一的第三方检测体系,缺少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导致试验检测效益不足。且多数的质检机构缺乏自身独立性,建立于政府相关部门之中,对质检市场形成垄断态势。没有合理竞争机制,使得我国民营质检结构没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不能发展壮大。第三方检测机制的逐步引进,渐渐对原先单一的体制发生了极大的影响,打破市场垄断,对我国建筑行业检测市场的良性发展有着很好的作用。为此,我国的民营检测机构更要加强自身实力的积累和发展,增强竞争力,使自身具备与国际检测机构相媲美的实力、资质和经验。
2.工程第三方检测的发展历程
我国第三方的检测机构最初的发展条件是国家政府对此逐渐放宽政策管制,因而才逐步发展。改革开放数十年,各行各业均经历了创新改革的阶段,市场化经济进一步了得到了完善。建筑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一直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关注,建筑行业越加规范,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质量监督行业渐渐兴起,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检测机构,服务于建筑行业。第三方检测机制最初的引进时间是2000年,发展数十年至今已初见规模,相关质量检测机构服务项目包含产品生产与销售、药物生产等行业,至于外销出口产品的质量检测则只能由国外质检机构负责。时代的发展使得国际范围内对于质量检测的标准有了较大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样的市场环境使得独立的第三方质检机构渐渐发挥了更大的监督作用,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2]。
三、加强工程第三方试验检测质量控制的措施
1.加强政府的调控,确保竞争环境公平
保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检测行业得以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对检测行业的蓬勃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一直以来,不公平的市场环境使得第三方检测机构不能得到市场的公平待遇,依附于政府部门的检测机构对检测市场进行垄断,检测市场没有受到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不公平情况一直存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市场宏观调控的管理者,应当更加重视发挥宏观调控机制,为行业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大环境,使机构通过公平的途径进行竞争。另外,政府应当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打破行业垄断,吸纳更多的竞争者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行业形成规范性体制。
2.加强人力资源培养,提升检测员工技能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在企业中占据的作用逐渐提高,成为各个生产力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早已供不应求。检测行业亦是如此,惟有经验丰富、技术纯熟的检测工人方能承担高难度的检测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检测服务。故而提高检测机构的实力的一大重要途径就是培养高质量的检测人才,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机制,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相关法规方面进行长期的教育培训,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检测人才。作为检测人员,必须始终谨记质量才是第一位,坚持公正的检测,以高超的专业水平和娴熟的操作技术为需要检测的单位提供最真实的检测服务。
另外,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检测市场的重要参加者之一,对于市场产品质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对保证相关行业的有序发展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为此,检测机构更应该将检测人才培养作为机构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人才的培养提供物质、经济、环境的各方面保障。同时,为保证人才不出现流失情况,还需合理建立工作绩效考核方式和工作奖励,从各个方面激发检测人员的潜能,发挥员工潜质,最大可能的将每个检测人员的各方面优势展现出来,保证出色完成检测工作。从上而下贯彻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经验理念,机构内部加强竞争上岗,使每个员工都认识到学习和增强自身能力的重要性,如此更能培养出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第三方检测机制在较为艰难的环境下逐步进入我国市场,尽管此前国际社会已经普及,第三方检测机制对于保证建筑工程质量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政府应当为第三方检测机制的成立提供更多条件保障,第三方检测机构也应当从人才培养等方面增强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更好的为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提供出色服务,如此,我国工程质量也将得到更大保障。
参考文献:
[1]于薛飞.探析工程第三方试验检测的质量控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4:244.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BIM技术概述
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是以建筑CAD技术为基础的多维建筑模型集成技术。区别于传统的2D绘图方式,决策者能通过查询建筑模型资讯能实时了解详实的模型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设计初期能大量减少设计团队成员产生各类错误,避免出现后续施工难题。计算机系统能用碰撞检测的功能,用图形表达的方式告知查询的人员关于各类的构件在空间中彼此碰撞或干涉情形的详细信息。由于计算机和软件具有更强大的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相比目前的设计和施工建造的流程,这样的方法在一些已知的应用中,已经给工程项目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帮助。
1.传统建筑工程劳动生产率较低。我国BIM技术应用率极低,据调查,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生产率仅是英国的1/14和美国的1/19。在传统建筑工程中,设计、制作、施工及运营等过程独立完成,分由若干个团队负责,这种运作模式将整个项目分割开来,限制了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互动。整个建筑过程中使用的图、文、数字信息呈零散状,比如图纸的绘制、效果图的生成、成本的预算或施工过程的记录等,这些任务之间彼此脱节。运用BIM把建筑各阶层联系起来,将数字模型作为信息表达的唯一方式,淘汰传统以任务为基础的应用软件,能够改变这种任务之间脱节的状况。
2.建筑工程从业者缺乏BIM人才。基于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考虑,推广和应用BIM技术势必将成为建筑工程的一大发展趋势,但是,目前我国在BIM技术人员整体数量上存在的缺口极大,这已经成为了该技术在产业中应用和发展的瓶颈。2012年《中国工程建设BIM应用研究报告》提及,超过五成的行业调查受访者认为,没有BIM人才是企业不使用BIM软件的直接原因。还有调查显示,采用BIM最大的障碍就是从业人员缺乏足够的BIM训练,大范围的教育和培训是广泛采用BIM的前提条件。
二BIM技术在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现状
近些年,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对BIM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常在整个工程进度中能够成熟地BIM技术的应用到设计、施工以及运维阶段,运用比较成熟。在政府公共建设项目上,美国、欧洲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要求必须使用BIM技术。在软件技术支持方面,Autodesk也适时地推出了基于BIM的AutodeskNavisworks2010、AutoCADCivil3D2010、RevitMEP2010、RevitStructure2010以及AutodeskRevitArchitecture2010等软件。同时,美国的一些高等院校早已将BIM技术引入课程体系,并正在进行一系列地课程研究和革新。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引进BIM技术始于2003年,目前最主要的使用者以设计公司为主,也有越来越多的BIM培训机构、咨询公司和政府行业协会开始重视BIM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勘察设计行业BIM技术高级培训班(第一期)”、“BIM建筑设计大赛”、“与可持续设计专家面对面”、“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发展技术交流论坛”的BIM主题研讨会等在全国各地先后开展起来;在具体实施的项目中,也有美国Aedis建筑与规划设计中国公司、KlingStubbins国际建筑设计中国分部、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以及中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CCDI)等不同程度上率先使用了BIM技术。同时,BIM技术也被作为重要研究内容纳入到国家“十二五”建筑信息化发展纲要。
三高职院校BIM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
就应用广度和深度而言,BIM在中国的应用还只是刚刚开始,但会逐步推广和深入到建筑行业各个领域。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BIM的应用已成主流,行业内BIM技术的教育培训需求快速增长。然而,BIM技术在国内高职院校推广应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BIM实训室缺乏规划、师资力量不足、课程教学体系滞后等,这些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为满足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BIM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有必调整专业设置,建立并完善BIM技术人员的培养模式,跟上产业调整的步伐,推进BIM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一)BIM工程软件实训室的规划及建立
BIM技术是应用需要依赖信息技术,需要硬件、软件及场地的支持才能进行实施,现有教学条件会制约全面系统的进行教学。学校应结合实际条件,与建筑施工企业、软件开发公司及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分步骤分阶段规划并建立符合BIM技术应用与研究要求的实训场地,搭建适合团队工作(教学)的工作(教学)场所与硬件、软件环境。
(二)教师、专业人员BIM技术的培训组织
教师和专业人员参加行业培训和认证、到相关企业工程项目实施现场等方式,了解该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与基于BIM进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知识体系的差别,熟悉并掌握BIM技术的特点和发展历程、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价值、BIM技术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查询以及BIM技术全过程应用等内容,提高专业执教能力。
(三)建立和完善BIM技术课程教学体系
BIM建筑模型课程应依托实际工程项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BIM软件的基本操作、BIM参数化建模、文件的模型编辑和管理、以及数据信息的转换等纳入实训课程内容,学、做结合,让学生在掌握BIM技术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依据工程进度要求完成建筑模型的规范制作。同时围绕专业“三条主线”开发完善BIM技术课程:一是要以工程施工管理为主线,从实施合同签订开始到完成建筑物的工程虚拟建造的全过程,侧重施工组织与进度管理能力;模型属于输入条件,基于模型进行相应的施工方案、施工进度、材料管理;二是要以施工阶段工程造价为主线,从招标或投标开始到工程结算的造价管理全过程,侧重工程造价的管理能力;三是要以设计工作完成为主线,从设计任务书开始到工程竣图结束,兼顾对施工过程的模型输出、造价模型输出的需求。
四结语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当从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考虑,提高学生工程项目的整体意识和跨专业团队的协作精神,紧跟技术新方向,不断建设和完善BIM课程,做好实训室和师资等专业软硬件的配套,从而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为建筑行业输送紧缺的专业人才,助推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范永.建筑类高职院校BIM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4.09.
[2]秦浩.BIM建筑信息模型课程在土建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必要性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7).
[3]王晓亮,郭荣华.新常态下高职建筑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篇8
摘 要:材料工业是现代文明的基础支柱之一,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机非金属材料是材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就其进行简单的介绍,详细分析与其有关的能源行业的发展问题,仅为无极非金属材料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历程;能源行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居民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对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就这种材料进行简单的介绍,分析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发展历程,探讨有关的能源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人员的工作有所帮助。
一、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述
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是由传统的硅酸盐材料演变而来,现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则囊括了碳化物、氮化物、铝酸盐、硼酸盐、硅酸盐、卤化物、磷酸盐等等领域。结构上来说,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元素之间主要依靠共价键、离子键或者离子――共价键混合健进行结合。正是由于在这些化学键的存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往往拥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导电性、压电性、铁磁性、铁电性、较高的熔点、硬度、强度、耐磨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可以分为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两大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玻璃、陶瓷、水泥、搪瓷、电瓷等等都属于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与民众的生活及生产息息相关。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及用途都比较特殊,主要是凭借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改造而来,广泛应用与国防事业及生物工程之中,比如非晶体材料、无机纤维、无机涂层等等。
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发展历程
随着人类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逐渐兴起,下文主要从水泥、陶瓷、玻璃三种材料简单论述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陶瓷工业
陶瓷材料是使用时间最长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在我国制陶技艺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新时期时期,商朝白陶的成功烧制为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东汉至魏晋时期出现了青瓷,这种胎质坚硬加工精细的瓷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瓷器进入新的时代,宋朝起我国的陶瓷开始向欧洲及南洋的一些国家大量输出,出现了官、汝、定、钧、哥等名窑。古代的陶瓷窑主要是间歇式窑型,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传统的窑型逐渐被现代窑型代替,1899年,法国出现机械式隧道窑,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现代陶瓷烧制的窑型主要有窑车式隧道窑、步进窑、推板窑、辊道窑、气垫窑等等几种,其中窑车式隧道窑是现阶段应用较多的现代窑型,其他几种窑型都是在此基础上研究制造出来的,辊道窑烧成过程要求比较严格,必须要保证窑内环境的均衡稳定,这使得快速烧成及全自动操作控制成为可能,新型陶窑的能耗明显降低,陶瓷的产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明显减少,生产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此外,为了改善当前陶瓷烧制过程中的生产污染,提高产品的烧制质量,许多厂家都在积极的引用低污染的洁净材料,以往传统的非洁净材料逐渐被摒弃。
(二)玻璃工业
公元前3700年前,古埃及人烧制出简单的有色玻璃饰品及器皿,公元前1000年前,无色玻璃出现,公元12世纪,玻璃逐渐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之中,18世纪光学玻璃出现,并应于于望远镜之中,1874年比利时制造出平板玻璃。就目前来说,玻璃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医疗、电子、日用、仪表等等领域之中。按照生产工艺,玻璃可以分为钢化玻璃、浮雕玻璃、琉璃玻璃、夹丝玻璃、调光玻璃、放光玻璃等等种类。就玻璃生产工艺来说,传统的工艺方法有平拉法、对辊法、有槽法、无槽法等等。1957年,浮法工艺开始在英国出现,1两年之后该种工艺技术成功应用于工业生产之中,与传统工艺技术相比,浮法工艺的生产效率明显较高,因此,浮法工艺迅速普及。随后相关厂家利用这种新型的工艺技术生产出磨光玻璃,随着生产成本的降低,玻璃的品种也在逐渐的增加,就目前来说,浮法工艺基本上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玻璃生产工艺,并逐渐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现阶段,平板玻璃窑日熔化能力普遍较高,在400t~700t左右,部分厂家达到了900t。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发展,浮法工艺生产线逐渐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少部分厂家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能源及原材料的消耗都大幅度降低,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现场的作业环境同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三)水泥工业
水泥是一种是十分重要的胶凝材料,广泛应用于水利、国防、土木建筑工程之中。1756年英国工程师J.斯米顿在研究石灰在水中的硬化特性时发现,使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能够烧制出水硬性石灰,使用火山灰和水硬性石灰能够配成用于水下建筑的砌筑砂浆,这一发现是现代水泥研制发展的基础。1796年,另一个英国工程师J.帕克使用泥灰岩烧制出天然水泥。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J.阿斯谱丁配制出波兰特水泥,这种水泥建筑性能优良,对于水泥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水泥行业相关研究人员对波兰特水泥进行了不断地改进,同时研究出各种适合特殊建筑工程的水泥,就目前来说,全球水泥种类达到100多种,其中硅酸盐水泥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水泥品种。
水泥工业发展至今,已经经过了几个世纪,烧制工艺及设备也在不断地完善之中,现代机械化立窑逐渐取代了以往的间隙式土立窑,传统的干法回转窑逐渐转变为湿法回转窑、半干法回转窑,现阶段还出现了以窑外角解炉以及悬浮预热器为核心的新型干法回转窑系统,该系统中涉及到生料均化技术、原料预均化技术等等现代化的工艺技术,使得水泥生产的低污染、低能耗、高质量成为可能。
三、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的能源行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大多是经过高温制成,而高温的获得与能源息息相关,因此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与能源工业联系十分紧密,下文就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相关的能源行业进行简单的分析讨论。
就目前来说,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中使用的最为频繁的能源为燃料及电能,各种燃料主要用于普通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工业规模生产,而电能主要用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生产。常见的燃料有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炭、轻质柴油、重油等等,这些燃料都属于一次能源,不可再生,且煤炭、柴油、重油等物质属于非清洁性燃料,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等物质,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生产中绝大多数使用的是非清洁燃料,由于能源热效率较低,因此实际的工业生产之中燃料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节能、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成为工业生产研究的重点之一,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发展过程中也在积极的寻求新的能源,开发研究节能降耗技术,优化无机非金属产品的生产流程,改善产品的质量,从而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对于现代工业生产十分重要,本文结合陶瓷、水泥、玻璃几种产品就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分析,讨论了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的能源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相关能源行业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晨昀.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相关能源行业研究[J].西部皮革.2016(06):14.
[2]李娟,姜洪舟,华.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相关能源行业技术状况分析[J].国外建材科技 2010(05):21―26.
[3]刘波,徐顺建,钟炜等.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科技与产业概况及发展趋势[J].新余学院学报.2010(15): 84-86.
篇9
[关键词]重要性;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发挥的价值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崛起,有关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也有了相应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在对招投标行业的准入制度中有了更为严格的规定,日益越发的招投标机构比比皆是从建筑工程招投标市场中显现出来,成为了当今招投标工作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招投标是建筑工程领域新兴的一种产物,它代表着建筑行业招投标市场的进步,为招投标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 招投标的重要性以及招投标的价值
工程建设项目中专门负责招投标的重要机构组织是超投标,他们完全是按照有关招投标法律规章制度的要求,依据招标单位的细致需求,为其进行办理相关招投标方面的事宜而服务。招投标机构的出现比较有用的推动了建筑工程项目招标管理向专业性、规范性方向发展,相同也进一步洗涤了我国招投标市场的环境,协调了我国招投标市场的的竞争
,使整个建筑工程招投标市场显现出健康、稳定的快速发展趋势,大大的提高了建筑工程招投标环节的通明度,使整个建筑工程招投标市场变得更加公平、公正、公开。
2 我国招投标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建筑工程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展,促进了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招投标工作是实现建筑行业夺得市场先机的第一步,我国的招投标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如今的规范,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发展历程,如今随着我国招投标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为招投标市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快速发展环境,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然在目前招投标市场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招投标工作缺乏规范性
在目前,我国某些中小型招投标机构,严重缺乏招投标职业素养,他们的行为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有时为了完成招标单位的认可,盲目服从招标单位的要求,而将招标的相关法律、制度抛在脑后,采取非正当竞争的手段,实施招标工作。
2.2 缺乏对招投标机构的审核工作
在招投标市场里,仍然存在部分招投标机构超资质范围服务和挂靠的现象,例如,某些乙级招投标机构非法冒充甲级招标机构的承揽工程招投标业务,有的结构为了提高自身的资质水平,与具有招投标资质的人员私下签订协议,随意实施挂靠,严重影响到招标市场的健康发展。
2.3 招投标服务费用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招投标市场中,存在费用偏低的问题,甚至有些招标单位对招标机构的服务费用转移给了中标单位。在目前激烈竞争的招投标过程中,某些招标机构为了能够拿到委托业务,将招标服务费压的很低,有的甚至取消了自身的服务费,这样一方面服务的质量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另一方面,这种恶性的竞争,也严重的影响到了整个招投标市场的发展环境。
3为有效发挥招投标机构的作用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1 加强招投标结构的监管制度
为了保证招投标市场的健康稳定的发展,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招投标机构的监督管理体制,根据现有招投标市场中的漏洞,制定相应的招投标机构资质审核制度,以及完善招投标市场准入清除制度,加大对招投标市场违法行为的监督管理力度,通过动态的管理方式,对目前的招投标市场进行彻底的净化,从而更好的发挥招投标的作用。
3.2 提高招标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
提高招标机构中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发挥其作用的根本,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招标机构中专职人员的管理力度,为招标机构中的专职人员设立等级资质考试认证制度,从而引导招投标机构制订培训计划,加强招投标专职人员队伍的建设,组织专职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在企业内部开展工作经验沟通、重点案例分析以及创新理论研究等活动,最大程度的提高专职人员的招投标能力,此外,要培养专职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爱岗敬业精神,按照国家关于招投标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依法的意识,为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
3.3 加大招投标机构自身的管理力度与成长建设
有效的发挥招投标机构的作用,首先需要加大对其内部的管理力度,建筑工程招投标机构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管理制度,尤其对招标的重要性文件要加大审核的力度,防止在招标过程中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在招标合同制定以及签署过程中,要严格根据国家招标的相关标准,依法开展招标活动,确保其合法性。此外,要强化招投标机构自身的建设,打造招投标机构的社会影响力和企业效力。
3.4 招标过程中要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招投标机构是招投标过程中连接投标单位与招标单位的桥梁,在招投标过程中招标机构如何协调好双方之间的关系,是发挥招标机构作用的关键所在,也直接关系到招投标工作的成功与失败。在处理招标单位的关系方面,招标机构要在接受招标单位委托并签订合同后,才能为其开展相关的工作。在处理投标单位关系方面,由于招标机构与投标单位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在这一环节中很容易出现违法行为,因此招标机构要加强对专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建立严格的监查管理制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篇10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监理单位;项目质量管理
目前我国的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建筑项目数量逐渐增多,建设工程项目开始向着大型化、集成化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1]。但是市场经济泥沙俱下,并不是所有的房屋建筑工程都能够保证质量,严重的项目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质量管理,于是我国在建设工程中引入了监理体制,通过第三方监理中介机构对施工项目进行质量控制,效果比较理想。
1 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制度发展
建设项目工程监理单位在市场发展的刺激下逐渐发展成为了第三方监督、管理和控制项目工程质量的中介机构。工程监理制度最早在1988年就已经开始了试点运行,在几十年的实践中逐渐积累了很多较为成熟的经验[2]。但是国家真正颁布针对监理单位的法律则是在二十世纪末,从那之后我国的建筑行业项目监理开始了制度化标准化的进程,目前随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我国的建筑项目监理单位项目质量管理也逐渐开始和国际接轨,为我国建筑行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来看,我国的建设监理单位逐渐成为了项目工程建设过程的主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水平及保障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房屋建设工程的监理工作主要任务可以简单概括为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三个阶段,投资成本控制是整个项目建设的基础,质量控制则是建立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工程建设投资成败的关键。
监理单位对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保证监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进行房屋建筑的项目质量的建立和管理工作需要掌握三个阶段的工作重点,理论联系实际,把工程建设的所有环节都纳入到监理环节保证质量。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的发展。主要存在三个阶段。
(1)试点建设阶段。1989年我国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进行了试点尝试,之后试点的范围逐渐扩大[3]。
(2)第二阶段是监理行业稳定发展的阶段。进入二十世纪之后我国开始对建筑行业的监理工作制定相关行业法规,我国的建筑行业监理工作开始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进程,在全国第五次建设监理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我国用了三年时间完成了会议制定的建设目标,建筑工程监理制度开始正式在建筑行业中实行。
(3)之后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建筑行业逐渐和国际接轨,开始沿用国际上的先进标准、逐渐完善工程监理法律法规,对政府监管力度也进行了适当的加强,逐渐规范市场秩序,从宏观方向提高工程的监理行业素质,保证建筑行业监理工作质量[4]。
2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几十年来的不断建设发展使我国建筑行业在工程监理制度和工作经验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制度起步较晚,在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一些工程中监理工作的力度不够,一些工程建设人员对监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一些政府监管部门对监理工作也不够重视,监理单位本身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也认识不够,对监理单位人员的社会作用以及协调关系认识不清,监理工作水平不均衡,导致建筑单位不再信任监理单位,造成了恶性循环,影响了监理工作的良好发展。
3 工程质量管理
工程项目质量是工程达到建设方需要的目标,但是建设方不能够违反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标准、组织纲领性文件按和各项建设项目合同规定特性。
评定工程质量的性质主要有适用性、耐久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和与环境的适宜性。项目工程质量的狭义定义强调工程项目实体质量,主要内容有基础强度和稳定性以及主体结构安全性等问题。广义上讲工程项目质量包括工程项目实体质量的同时还包括形成实体质量的工作质量。工作质量可以理解为工程中的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对工作质量的保证度。工作质量对工程实体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工程项目质量的特点和工程本身的特点有关,和普通产品的质量不同,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质量的波动、不可预见的风险、建造周期和质量的低劣等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监理单位进行建筑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时需要对影响项目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考虑,从源头做起。影响房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人员素质。人员是项目施工的主体,无论是决策层、组织层还是实际操作施工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所谓的人员素质是项目参建人员的心理素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的水平,这些素质要求对项目的建设质量都会造成影响。
(2)工程材料。工程材料主要有实体结构需要的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和结构件等。工程材料的质量是项目实体结构质量的基石,选择合理的材料能够提高项目的质量,材料选择不合理则有可能造成项目质量事故。
(3)工程设备。工程设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施工建设中应用的设备,一种是施工时安装,在项目建设竣工之后使用的设备。施工设备主要有各类机具,包括混凝土浇灌机、全站仪和水准仪等,除了建设设备之外还包括安全设施和检验以及计量器具等。另一种更工程设备是在项目建设完成之后投入使用的设备,有储水箱、水泵、电梯、消防设备等,这两种设备的安装工程总体就是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监理单位进行项目质量管理不能忽略对这两种设备的管理。
(4)施工方法。主要有房屋建筑的工艺方法、实际方法和各类技术方法等,项目施工需要拥有合理的组织设计,保证采用的施工工艺具有足够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经济性,技术方案细则要具有针对性。
(5)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周边环境、项目管理环境以及工程技术环境等。
4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单位项目管理措施
质量监理的目的是保证初期制定的项目总体质量目标而进行的管理工作,我国的质量监理工作主要集中体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目前来看,按照阶段和范围能够分为几个方面:建设决策阶段、勘察设计招投标环节、施工招标和施工阶段,监理单位的工作内容随着施工环节的进行,工作重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施工阶段监理单位的工作主要是监督和帮助施工单位构建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使建设单位能够进行顺利施工。
监理单位的工作重点。施工图纸会审和设计技术交底。施工图纸是建筑施工进行的依据,我们需要尽量避免因为施工图纸交底导致的问题,监理人员需要重视图纸的技术交底,指导建设方改进图纸中的不足。
质量意识教育。监理单位需要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质量意识的教育,包括施工技术、安全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避免因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组织因素导致的质量问题,减少安全隐患。
工程验收。工程监理是在项目业主的委托下对整个项目进行监督和质量管理,监理工程师进行现场验收之前需要保证施工单位的自检已经完成,在自检合格之后才能够进行工程验收,验收不合格要通知施工单位进行整体项目的整改,并编制整改书面报告,合格之后才能验收通过。拒绝进行整改的单位要建议相关部门进行严肃处理,保证工程的竣工质量。
5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单位人员素质
较高的学历和全面的知识结构。监理工程师要对某一项建筑工程的建设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完整,要具有大专以上工程学学历,掌握相关工程建设的理论知识,包括工程经济、法律法规和组织管理等,还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提升意识及能力,能够自主学习,对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案等能够迅速了解。
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工程监理是一项实践性强的工作,监理人员只有拥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够减少工作中出现错误的概率,相关统计资料也表明工程监理的工作失误有很大比例都是因为监理人员的经验不足造成的。
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是监理工作的职业道德要求,监理人员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是监理工作质量的保障。监理人员进行工作需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合同条件使工程项目能够公正公平合理的得到解决。监理人员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防止监理人员行为不当造成的损失和项目施工质量问题。
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监理工程师进行项目建设监理需要拥有优秀的组织指挥才能,监理工程师需要秉承严格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等原则进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6 结束语
本文从研究房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和控制出发,只能对我国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原因分析的方式,从影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出发,从原因开始对房屋建筑的工程质量进行控制,希望能够对解决我国目前房屋建筑施工项目监理工作中的问题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俊.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常州工学院报,2012.(03).
[2]袁玉旺,樊海清.浅谈建筑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四川建筑,2010.(02).
-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优质教案
- 下一篇:医疗机构相关规章制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