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优质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优质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当前的状况来看,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此同时,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由于对新课标的误读,在教学实践中得与失并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1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由教师主体向培育、创设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转变。
1.1 教学主体误区――形式重于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缺位,当发现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到位,相当比例的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将原来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思想彻底摒弃,最大化地追求学生自主化课堂氛围的创设,并过于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由原来的所谓“一言堂”变成了“万言堂”,而教师这种片面强调个性、忽视及时引导的做法,虽然表面上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但是由于没有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对于学生各种层出不穷的见解,教师往往用“很好整理”等比较概括的词语进行总结,一节课下来,几乎全是学生在说,教师只是在不停地说“好”“很好”“不错”等夸赞之词,而全然不顾其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合乎情理。
1.2 教学模式误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失当。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及应用,对课堂教学效果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推进作用,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融入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技术,“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主体演示功能,使一些传统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清晰直观,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优势显而易见,然而在课件制作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尚存在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
1.2.1 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课件设计质量不高。
主要存在两类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就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而言,由于缺少专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再加上部分教师的创新学习需求不高,动力不足,因此部分教师在课件制作中缺乏科学性和艺术性,例如将讲稿变成电子教案,课堂教学照着电子教案念,这样的多媒体应用毫无现代和先进可言;二是就年轻高中语文教师而言,他们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水平很高,而为了凸显现代技术的功能与魅力,部分教师将教学课件制作得过于花哨,课件内容重点、难点不突出,缺乏条理性,华而不实,一味追求动画与声音效果。这两类突出问题都淡化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2.2 多媒体教学被泛用滥用,多媒体教学互动性不足。
多媒体课件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其明显优点,因此成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必备载体和模式。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无视教学内容,教学必用多媒体,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视听代替朗读,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受限。
2 重新构建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对策与途径
2.1 重新解读新课程,返还学生主体真实要义。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按照这一新理念,“应用、审美、探究”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题词,同时包含着高中语文教学新的方法和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而言,即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从而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但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高中语文教学传统,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要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有着很大的反差,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具有平衡这一矛盾的能力,进一步地说,新课程提倡的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而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和思考过程。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允许,而且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问题,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真正的探究精神。
2.2 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重视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研究是完全应该的、必要的。我们应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传统教学的即时性与动态性巧妙结合,实现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2.2.1 正确应用多媒体教学。
针对上述存在的两类比较突出的问题,对于欠缺多媒体应用能力的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自我完善。信息时代,师生通过网络技术、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消除因地理产生的藩篱,教师的自我培养环境日臻成熟。此外,对于学校而言,应对多媒体应用能力较弱的语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具有较强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能力的教师,一方面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定新课标下的新的评价机制,通过正确引导,使得这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形式为内容服务。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各发达国家就开始了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对教育影响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途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对促进语文课程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更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尽管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教育现代化工程刚刚进入发展阶段,但发展和推广的态势迅猛,许多农村学校也配制了多媒体教室。这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要促进农村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还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和语文教师共同努力。
一、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现状
在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老师们出现了整合认识上的误区。许多教师认为:既然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那么只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就是整合,运用的信息技术越先进课堂效果越好。这就让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变成搞花架子,让语文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因此,农村高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深度整合应该让广大老师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能力、认知风格、生活经验存在个别差异,发展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所以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采用综合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创设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和切合需要的交流合作工具。
学生方面,农村高中学生绝大多数是寄宿生,受经济条件制约学生宿舍基本没有电脑。虽然学校配有多媒体教室,但是课堂之外,学生真正接触电脑的时间并不多。新课改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该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
二、面对现状,促进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
(一)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进入到现实课堂中。 微课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课内展示内容。比如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文言文能力普遍较差,在学生高一学习必修一文言文之前,老师可以先弄一个古文阅读微课,可以介绍一些划分古文朗读节奏的方法、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古汉语虚词的和实词的用法、古文的内容与情感、古文的翻译方法等,先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白古文的学习方向。微课在高考复习中应用更多,高考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关键是掌握学习方法,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制作高考复习内容微课,既可以作为课内展示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比如古诗鉴赏,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微课,比如古诗词中的意象、古诗词中的意境、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古诗词的内容与情感等。 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就能掌握古诗阅读、欣赏的方法,提高高考古诗鉴赏的分数。
(二)校园网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教学要求教师“给人一杯水,自己就先要有一桶水”。可是,在当今这个信息高度膨胀的时代,教师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这时教师显然不能只停留在粉笔、黑板、教材三位一体的古老教学模式上裹足不前。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个支点就是网络,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校园网,满足学生的无限信息需求。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在线图书馆,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网络内容的多样性,广泛性就可以较好的处理语文教师的有限知识和学生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校园网环境下学习,学生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地点。校园网作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优质的学习资源在校园网中得到了共享,教材和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打破了语文教师对知识的霸权地位。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同步的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校园网提供的课外内容,丰富知识,拓展能力。
但是对于农村高中学校而言,建设校园网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技术上的不足和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不足。这就需要信息技术老师和语文老师的深度合作,以及语文学科老师间的相互合作。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服务器,由信息技术老师设计校园网程序,各个集备组语文老师负责上传不同年级教案和学习资料,供老师和学生交流学习。
三、通过创建QQ群等手段进行网上及时辅导活动。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肯定,自主、合作的学习已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QQ群创建用对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而言都不是难题,又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增进师生感情。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老师认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就是揭示内含于信息技术中的新观念并使其彰显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的。微课、校园网、班级QQ群都很好的促进了农村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和具体环境灵活变动,将来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绪常 龚明斌《计算机辅助教学常见问题解答》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经验;教学总结
毋庸违言,语文教学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阶段,学生经过大量高难度的重复练习后,对语文课的兴趣大减,教学效果有限,这时更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充分的备课和各种教学方法的引入尤其重要,本文结果自己多年来教学实验的经验对此进行论述。
一、自身素养的提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完善教师个人的素养是非常必要的。身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知识要博且专,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更是需要严格要求的。有人说语文老师就像一个大熔炉,不断地将知识融合,转化为自身的魅力,在课堂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感染学生。学生会对老师有选择性的挑剔,老师也要善于亮出自己的特色,吸引学生的“眼球”。有的老师语言丰富,注重以情感人;有的老师思维独特,善于设疑问难;有的老师声音洪亮,通过诵读课文引人入胜;有的老师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落笔,带领同学们进入文学的殿堂。一个诗意的老师总是能在细微之处流露出无以言状的魅力,在这样一个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会如醉春风,这样的课堂怎能不是高品质有效率的课堂?
二、充分备课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传达和吸收信息的交流过程,教学既是一个“教”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的过程。要想从上课第一分钟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就是备课。备课是一堂优质课程的基础,教师要不断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才能取得预设的教学效果。
备课前,要确定教学目标,熟知课文的重点部分,了解学生的情况。要让教学目标指引课堂教学的方向。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中的目的性、针对性,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想要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准备教授课文时,要将其特点和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取其精华,掌握教学密度。重点当然不需要面面涉及,要突破关键一点,不断深入,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假设学生拿到课文,发现有新的知识盲点,而这盲点又并非难不可涉,自然就有了浓厚的探索兴趣。这是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当我们面对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将庞大的知识点整合消化,从而深入浅出的呈现出来。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才能做到教授结合。我在每次上课之前,都会反复钻研教材,甚至还会在脑海中模拟课堂上可能面对的情况:学生在精神亢奋的情况下,这堂课可以多传达一些什么知识;学生精神状态低迷的情况下,又该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认为每一堂课都是一盘棋,我们要下好这盘棋,就得娴熟地驾驭教材,采用科学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针对于语文创新发展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
1.降低学生练习和考试的难度
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上看是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落伍的表现。其主要表现是不切实际地和城里的重点学校看齐,大量的讲述,高难度的训练,使学生对语文望而却步,其效果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偏多偏难的练习,取消了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已有成效被这样的高密度的训练所抵消。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的应付和机械的重复之中。因此,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老师应精于讲解,即对学生的讲解不求面面俱到,而应有针对性、启发性、前瞻性,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后练习上难度适中,适合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有信心,树立起学习的兴趣。同时,事后的点拨学习应帮助学习树立起能力体系,指导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
2.情景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做到情景式教学其实很简单,不像其他学科,没有情景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文言文和古诗词鉴赏中,我们可以有效的利用书本资源,创造文中的情景,让学生自主合作,去理解文章,通过理解的程度来演绎文章所呈现的情景。这样做,虽然在课堂上看上去秩序有些混乱,但是会收获很大的效果。这不仅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还学会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并且通过自主的研究探讨,更深层的来理解课文,再通过演绎的方式,让所有同学都能更好更深刻的理解其中内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探引式教学
所谓探引式就是探究式和引导式教学,其实探引式教学在语文运用中和情景式教学是相通的。在进行情景式教学中就已经做到了探引式教学,只不过在进行情景式教学中,依靠的是学生的自主能力,而在探引式教学中,老师要做好适当的引导,尤其是在进行作文这方面,老师要做好技巧上的指导,在语言知识、课外阅读的积累上要做好引荐,这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极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途径和资源,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使学生乐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思维翱翔的空间。只有这样做才能延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架立体的知识网络。进而使学生了解到更多书本上没有涉及的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促使教学任务的最终实现。教师应该意识到要适应这个时代,从观念、做法上也要与时俱进。
篇4
语文教学形成了以“双基”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目标,其核心就是高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经过长时间的大讨论,大家都意识到恢复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是十分必要的。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在这一表述中“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分别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概括起来就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前两点是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后一点主要是着眼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包括一些示范课和优质课,人文性已大大超过了工具性,甚至在一些课堂上出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维独现的情形。教师既不讲字词句章,也不讲修辞逻辑,文言文不重视重点虚实词的落实,现代文不从语言入手分析结构思路、思想内容,而只是围绕课文主旨设置几个貌似人文性很强的题目让学生去讨论。而学生由于没有充分理解文本,讨论时往往远离文本,脱离语言,言不及义,空而无物;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又没有给出合情合理的评价,最后只得草草收场。
有的老师既不懂人文思想的具体内涵,又不懂得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是具体的、是蕴含在具体语言文字中的,而是大量搬用诸如“文化精神”“文化使命”“生命教育”“悲悯情怀”“终极关心”“精神家园”一些词语来吓唬学生,甚至把“环境保护”和“法制教育”也当做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泛人文教育”的倾向十分明显,貌似丰富,实质虚空,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要求并未真正落实。
二、中职语文课堂应关注规范性,防止开放性过度倾向
现在,国家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就课堂教学模式而言,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没有一个“放之所有课堂而皆准”的教学模式。然而,今天的课堂特别是一些示范课、观摩课已经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无和程度的高低和课堂的“开放度”作为评价标准。于是各种形式主义就堂而皇之的走进了语文课堂:热热闹闹的无序合作,简简单单的浅层探究,毫无理由的一概肯定各种现象,有开放性过度倾向。
我们认为,中职语文课堂的开放是必要的,但规范有序的“开放”更为扎实有效,意义也更为深远。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努力。首先,要夯实基础。所有的合作探究都必须建立在理解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否则就会随意合作,盲目探究,就会弄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结论或观点。正如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所说的“不能忽视对必要的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次,有效的合作探究必须建立在师生个体独立艰苦研究的基础上。师生双方都必须在课前大量占有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这样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发言才能靠船下篙,教师课上的评价才会适切中肯,有理有据。第三,师生双方都应充分了解“自主、合作、探究”是方式方法,而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学会正确的表达”“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直至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第四,语文课堂要有个性,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教学活动。所以要充分了解学生,要理解具体文本,根据这些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模式。不是每一堂课都一定得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不能为表演而合作和探究,有时甚至“满堂灌”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三、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传统教学手段的传承,防止多媒体开发过度倾向
语文课堂上适当的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可以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多样化,呈现集成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增加课堂的容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有效记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对学生学习语文有着很好的帮助,但有的老师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技术流开始盛行。备课无纸化,教案下载化,诵读录音化,板书无字化,文本影像化,情境画面化,有多媒体开发过度倾向。
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新课程提出:“一切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因此语文课程的改革,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笔者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试行,中学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认知训练”,轻“情感熏陶”;重“竞争”,轻“合作”,“合作学习”往往只注意到形式却忽略了效果。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方法。
1 创设课堂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受到知觉情境的制约。同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在课堂情境里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且随时受到课堂情境的约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各种条件和方案都是为他们设计,并对他们起作用的。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双边教学活动,从而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供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1.1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时,教师应力求做到:
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近,让其敢问。“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会问,鼓励学生由敢问到会问,大胆地进行质疑问难,而且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的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惑。
1.2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自由辩论。学生以讨论、互相补充的方式,知道别人有用的观点,能够产生新的观点。既要学生互相间能自由辩论,也鼓励学生敢于同教师争论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更为扎实、系统。
1.3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新鲜而独到的见解,但要求他们说出根据,绝不能胡猜乱想。有了良好的课堂情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难不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也要使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适当地“学生化”,让学生明显感受到自己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不是观众和听众。
2 要帮助学生激发起良好的学习状态。
激发起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帮助的一个基本着力点,而这一点又常常为我们所忽视。课堂上要“激发”而不是指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精神要来自学生自身。近年来,我们看到一些比较精彩的观摩课,往往教师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则处处在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教师光彩夺目,学生黯淡无光。这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得到激发的具体表现。
学生的学习效率毫无疑问在一种心理感到安全,思想自由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高亢的状态下才会达到最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和环境: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营造什么样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来说,新课程的语文课堂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才能激发起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一个基本点。第二,宽松。所谓宽松,我们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日本的一所小学流行一种理念,他们认为“教室就是让孩子出差错的地方”。在日本,离开了学校你就不能够犯错误,但是学生在学校是允许犯错误的。犯错误就是让孩子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以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里。我们的语文课程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从而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了。第三,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
3 语文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多样化。
语文教学方式是指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对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语文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不同的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首先要把握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要选择和运用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的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学方法。例如:传授新的文知识时,要充分发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的效用。其次,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把握好不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其次,在选择语文教学法要遵循最佳效果原则。有的教学方法虽好,但有的语文教师选用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好自身对各种教学法驾驭的能力,选用那些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语文教学法。例如:善言者可选用讲授法为主进行教学,善书善绘者可利用板书纲要、图表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再次,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各种语文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都是为一定的语文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局限性。例如:语文教学中的讲授法能在短时间内传递信息,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但片面使用这种方法,就会妨碍学生直观记忆能力的发展,不能充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每种方法都有长处和短处,因此,语文教师在运用语文教学法时不能单一化,必须在正确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需要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长克短,灵活地设计语文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创造性,以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4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以往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主要利用讲解和板书作为教学手段,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便可以贯穿始终。教材、参考资料和教师的个人经验是知识来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局限性的弊端也日益显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新课程倡导多媒体教学,它使以往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而且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创设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
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脑子想,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双手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好。
5 加强学法指导是教法研究的核心。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促使人更加和谐和持续发展。新课标强调“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由于语文学科的复杂性,我们既需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人为地把语文按板块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探究其不同规律和学法。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早晚自习的方法、复习应考的方法和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演讲的方法等语文实践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还应根据掌握的学生语文学习心理以及具体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寻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最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兴趣、态度,学生的性格、意志,听课、写作、说话朗读、语文测试心理等等,教师都应掌握。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捕捉教育契机,调节、锻炼学生心理,使他们热爱语文,永远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学习语文。方法比知识重要,状态比方法重要。当学生以一种痴迷、高昂、执着、上进的状态学习语文时,他就会主动探索方法,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6 重视反思,不断生成。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段朴实而用中肯的语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反思呢?在教学设计之前,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自己对教材的把握程度,相关知识的储备水平,了解学生的程度、学生的本身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满足了学生饥渴的学习需要,是否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课后要反思自己的哪些行为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哪些过程可以做得更好,与名师比较,还有哪些可以改进。长期坚持下去,课堂会越来越有生机,越来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进行教学反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语文教学来看,教师的反思往往停留于只思考、无对策、不改进的层面。教师应重视教学反思的意义和价值,提出有效的、可操控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水平,完善个人素养。
一、案例背景
文言文教学一向是高中教学的重难点,而文言文教学中的枯燥无趣却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顽疾。如何改变此种现状,让文言文教学也能充满趣味?笔者认为教师应处理好文和言的主次关系,把字词句的识记交给学生,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品味语言、把握内容、感悟情感、探索内涵交给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言的基础上,设计出有价值、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理解文本内容,探究作者寓意,挖掘文章魅力。基于这样的背景和思考,在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家散文选读》的教学中,笔者把言的内容交给学生,利用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课前十分钟解决字词难点;课堂上,着重分析文本内容和内涵的探究,设计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钴鉧潭西小丘记》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课堂教学之后,笔者对课堂教学状况及时反思,寻找症结,寻求解决对策,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的教学变化让此文的教学荣获市级优质课评比高中组一等奖。
二、案例叙述
《钴鉧潭西小丘记》的教学设计遵循《唐宋家散文选读》的总体教学思路:以言为辅,以文为主。笔者认为,文言文的言重在认知,讲究的是积累,主要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梳理整合,加以识记。课堂的重点应该在文,引领学生充分欣赏作品的文字美、内涵美、寓意美。在教学中,对于言的内容,笔者主要从字音、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语句翻译等几个方面设计导学案,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完成这项任务,课堂上利用少许时间进行答案核对和重点强调。课堂主要通过问题品鉴文字之美,探究文本内涵。
《钴鉧潭西小丘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的山水名篇。作者被贬永州,内心的忧惧、环境的恶劣,使其心情压抑苦楚,郁积于胸而无法发泄。于是,他在永州寻幽探胜,寄情山水,在幽美的景色之外流露淡淡忧愁,在隽秀的文字中渗透着被贬荒州、怀才不遇的孤愤情怀。因此,在初次教学时,笔者这样设计本文的问题:1、“小丘”如何小?找出文中语句回答。2、小丘为何值得作者记载?它有何特殊之处?3、如此小丘,价值几何?4、小丘的命运,作者为何认为值得“贺”?5、结合作者经历,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从教学实际来看,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反应不积极,师生无法互动,课堂推进艰涩。痛定思痛,回顾课堂流程,思考问题设计。笔者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在设计的问题上。如第二个问题“小丘为何值得作者记载?它有何特殊之处?”过于宽泛,指向不明。课堂上,学生的沉寂也是从此时开始的。细细揣摩,笔者发现这是两个相互干扰、似有联系又不完全有联系的问题,不应该一起提问。“小丘为何值得作者记载?”指向的是小丘的“遭”值得贺,指向的是作者发现小丘的奇特,了解到小丘被弃的命运,花钱购得加以整饬重现小丘的壮美的遭际。而“它有何特殊之处?”主要指向作者发现小丘山石奇特的内容:“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借此引领学生赏析山水之美。但教学时,问题明显交叉,问懵了学生。如果将第二问改为“小丘虽小,但其景物有何奇特之处?”应该就明晰些了。再如第三个问题“如此小丘,价值几何?”究竟引导学生解决什么问题,十分含糊。文本中“问其价,曰:‘止四百。’”是其价值;“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是其价值;“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也是其价值。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维混乱,让课堂进程滞涩。如果将该问题改为“作者认为小丘‘是其果有遭乎’,请问这是怎样的遭遇?”指向就更明确了。而第四个问题“小丘的命运,作者为何认为值得‘贺’?”明显与第二问重合,内容指向一致。干扰教学,扰乱学生思维,应做调整。因此,改变课堂沉寂、师生疲惫的方法是改进问题设计。
基于此,在另一个班级教学时,笔者将问题作了如下调整:1、小丘如何小?找出文中语句回答。2、小丘虽小,但其景物有何奇特之处?3、作者认为小丘‘是其果有遭乎!’请问这是怎样的遭遇?4、作者只是简单地为了记录下小丘不被人认识的遭遇吗?5、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是借小丘喻自己的?希望能够改变之前教学中出现的尴尬局面,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热情。
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反应、课堂的效果确实改观不少,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没有了盲目感,教学的过程也流畅许多。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细化的问题,削弱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了问题的质量,消褪了文本的艺术价值。同时,通过课堂的问题探讨和对课文的再阅读,笔者发现,按照这样的设计,师生关注的教学重点只是文本结构和内容的梳理,而语文的魅力、文本的味道未被重视。再次教学,笔者还发现作者创作的煞费苦心,构思的独具匠心,内涵的凄神寒骨以及文字隐藏的人生苦楚,无不令人动容、令人喟叹。《钴鉧潭西小丘记》不仅展现了山水的生动活泼、清新自然、动静相得之美,语言的清丽流畅、简约凝练之美,更展现了难以言说的悲苦无奈、凄楚冷落之孤寂情怀。
因此,在教学之后,再读文章,再思教学过程,如果再次教学,问题如何设计?重点放在哪里?最终确定了三个主问题:1、文中哪句话交代了作者为“小丘”作记的目的?2、“小丘”有着怎样的“遭”?为何值得“贺”?3、“小丘”的“遭”与作者的命运有着怎样的关联?问题设计主要抓住两个字:“遭”和“贺”。“遭”突出命运的变化,有“同时天涯沦落人”的共同命运;也有“人生所贵在知己”的不同命运;“贺”突出情感的变化,小丘遭弃荒芜直至缘遇作者重现胜景、再现胜境,这是值得庆贺的命运之喜,而自己同样被弃,才华埋没,何时能像小丘一样遇见明君,遇到伯乐,重见天日,施展才华?自己的“贺”遥遥无期,满含悲怆。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立足文本,找出作者写作的目的句,以此过渡到小丘有着怎样的“遭”的探讨,从而品味作者描写的山水之美,语言之美;并理解小丘命运的遭际,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然后,水到渠成,探究作者贺小丘遇己之遭的真正目的是表达自己对不幸遭际的不满、悲愤和能够早日改变处境的期待。这样,文章的内涵显露山水,看似写作者发现并购得小丘的窃喜,其实是借写小丘的遭遇变化来表达自己的不幸命运,抒发自己弃之荒野、不被重用的愤慨情怀。小丘的不幸遭遇如同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小丘的幸运遭逢又何时会降落在自己的身上呢?作者在对小丘的“贺”中包含了对自己命运无奈的自嘲和期待被发现的凄苦愿望。
在这样反思基础上,本文的教学最终获得了市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三、案例评析
(一)反思思出对策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教学行为(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的回顾、重新审视、自我剖析与评价、总结得失的活动。认真有效的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能力,完善教学艺术;更能逐步丰富自我素养,完善自我价值。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足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然而,教师大部分的教学反思只是停留在思的层面,只关注寻找问题、总结得失的表面反思,而对存在的问题应该如何改进,缺少相应的对策和明确的解决之道。《钴鉧潭西小丘记》的教学成功,关键是对反思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明确而有效地改进办法,在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从而获得教学的成功。所以,只有思出对策的教学反思才是具有真正意义、能提高教学素养的教学反思。
(二)问题问出价值
叶圣陶说:“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精心设计问题,凸显问题价值。首先必须深入研读文本,反复咀嚼,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文字背后蕴藏的深意,从而问出有思考价值、探究价值的问题。其次,问题设计要目标明确,指向分明。“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提问不是随心所欲的产物,要服从课文分析和课堂活动的需要,清晰明确的问题可以引领学生的思路,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钴鉧潭西小丘记》的问题设计经历了由不明确到明确,由指向不明到指向分明的过程。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师应反复揣摩,反复比对,设计最适合教学、最有效的问题。再次,问题的设置要留白。教学问题,不是越细越好,越多越好,过于简单直白的问题,不足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问题的设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寻幽探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的第三个问题“‘小丘’的‘遭’与作者的命运有着怎样的关联?”很好地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文字背后的真实内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教师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问题,问出问题价值,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文本的厚度。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宋家散文选读教学参考书[M].南京:凤凰教育出版传媒,2009.
[2]董艳艳,清丽流畅 简约凝练——《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赏析[J].名作欣赏,2011,(20).
篇7
关键词 课程整合 误区 回归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因此,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要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但是,近年来一些地区,一些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些误区,这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从这些误区当中及时回归。
一、我花开后百花杀——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误区
而今,新课程改革者言必称“建构主义理论”,动辄说“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开口“研究性学习”、闭口“学科整合”……凡是不会制作课件、不知google、baidu搜索的便是落后、无知,就不具备作为新世纪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凡是将“相关材料”写成“相关链接”的就是“切合时代”;凡是没有投影就是没有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就得不了奖。有没有运用多媒体甚至成了评议、考核教师的量化标准!于是,教师个个惶惶然,生怕落伍,个个忙里忙外做课件,不会做的找电教员做……优质课评比、公开课、示范课成了“放电影”,比花哨。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固然是稚嫩了些,就用flash,字要一个一个字忽闪忽闪地出来,当然还要配上音乐、图片,真可谓是“声文并茂”;课件也太落伍了,那就制作网页,用frontpage制作也不够专业,就用上技术性强的dreamwear、asp技术……真叫人叹为观止!本是师生交流的课堂上,学生由上课成了“看客”(看课)。
这种情况首先体现在利用CAI教学上,利用CAI教学出现了几种误用。一是出现了“以机代人”“以机代教”的误区,一节课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字的板书,用键盘敲出来的标准字体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板书示范;仅仅作为演示工具,取代传统教学的“板书”。二是学生的思维随“课件”走,教学设置的问题都已有了固定答案,学生要是答不到“点子”上,老师便要“生拉硬拽”死命地往自己的思路上靠。部分学生甚至懒得动脑筋——反正一会儿屏幕上要“播放”出答案的,执好笔等着摘抄。三是备课过程的“机械化”。许多教师的备课过程往往是从网上下载众多同课题的课件,心怀“资源共享”的念头,进行删繁就简,剪剪粘粘,时间花在选择模板、选择动画方式等上面……过分地依赖电脑,依赖课件中的文字。一遇停电,便手足无措,因为自己都不知道设置了哪些问题,它们的具体答案是什么。
误用的情况也出现在网络教学中,教学法中教师为了突出“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原本课堂上应有的“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都一一被取代:“讨论”某个问题要到BBS上“灌水”,有疑问要发贴子给老师,作业要发E-mail给老师……舍本逐末!比如,有位老师上《林黛玉进贾府》的网络公开课,45分钟的课上,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发言共用了约5分钟时间,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操作电脑点击各种分类细致的网页,语文教师在整堂课中“隐身”了!另一种冠名为网络教学的教学方式是将学生从教室拉到机房,在机房里上课,并能适时地用上某一搜索引擎,找到相关资料,此所谓“在网络海洋里遨游”,便美其名曰网络教学。这种与网络“沾边”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整合”教学!
据《中华读书报》载:“2003年5月,《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发不久,人民文学出版社率先推出“新课标阅读丛书”,其速度令人咋舌……其他出版社也借着这股东风正在紧锣密鼓地运作此类阅读丛书的出版。”更有甚者,练习簿子也成了“素质教育”系列丛册!
语文教育要革新,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的死板教学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但是,目前许多人对新课程与多媒体整合的标准是什么没有弄清楚,只是一窝蜂地跟进,结果导致目前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一出现,其他的传统媒体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就统统成了明日黄花,新兴多媒体大有“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来势。
二、依性习花满园香——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回归
依北师大博士刘儒德先生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需经历五个阶段,即计算机素养培养、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和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依此看,我们目前正处于从第二阶段走向第三阶段这一时期,亦即由计算机辅助教学走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根据一阶段的特殊性,做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语文学科教学的协调,语文整合教学中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评价合理。目前“整合”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误区究其根本是由于对“整合”教学评价存在一定的偏差,只有评价这根“指挥棒”的导向性明晰、正确了,“整合”教学这曲交响乐才能和谐地奏响。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因而,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第二,注重文本解读。无论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图像和音像的编辑和播放,还是整合教学活动,教师都应该重视对文本的解读,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落实相应的语文知识,从而感受文章内在的情感意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展示课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老师为了使课堂有所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是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在很多时候使用多媒体技术不当,虽然花了许多工夫,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记住的是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要进行选择,根据需要进行运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教学目的作为主线,始终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多媒体教学这个手段为教学目的服务,如果对课堂教学帮助不大或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的,不管技术如何精湛,手段如何美妙,都要忍痛割爱,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有动画,有声音,有影像,有模拟,在一堂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运用哪种手段,哪些手段多些,哪些手段少些,哪些手段先用,哪些手段后用,都要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以服务教学要求为标准。只有紧紧围绕教学要求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才能到达教学目的,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第三,处理好教师讲解与多媒体演示的关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通过多媒体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智能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有它独到之处,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营造创新的氛围,对教师授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切不可认为课堂教学中的一切都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代替,而要把多媒体教学与教师的讲解有机结合起来,让机器为人服务。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学活动,教师不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如此。这个作用是计算机及其多媒体手段不能替代的。切不可认为有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什么也不用讲,什么都通过多媒体演示来解决,这是错误的。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不能忘记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新课程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第四,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的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如《兰亭集序》课件,引入诸遂良、虞世南等《兰亭集序》摹本及《丧乱帖》等书法作品,就能较好地起到引领学生进入特有的文化氛围,那些图文并茂的画面,提供了引发联想和想象的特设情境。“整合”教学并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否定,而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进和优化。若一味地追求使用多媒体,会导致多媒体成为教学的干扰因素。“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任何一种一种现代技术也不是万能的,重要的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重在“为我所用”。“整合”教学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和信息媒介,但也不能排斥传统教学中的有效成分(如启发法、讲析法、谈话法等)。只有两者将有机地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真正体现出整合的优势。
总之“整合”教学只有通过“师”、“生”交流为侧重点,通过“师(教师)”、“生(学生)”“机(信息技术)”三者的互动活动来相互促进和启发,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强调在整合中回归语文的本位。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始见伊。”
参考文献:
[1]中华读书报.2003.语文新课程标准出台必读书出版又起烽烟.
[2]朱广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与实践——访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2003.
[3]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出版社.
[4]何克抗.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8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出版专业技术职务中,属于中级职务的是( )。
2. 关于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说法正确的是( )。
A. 流通阶段的劳动可增加出版物的使用价值
B. 流通阶段的劳动可以增加并实现出版物的价值
C. 流通阶段的劳动可实现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D. 流通阶段的劳动与精神生产阶段的劳动具有基本相同的性质
3. 出版物的特殊性之一,是其使用价值( )。
A. 与社会效益相对立
B. 能产生利润,避免亏损
C. 既可能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的社会效用
D. 与社会效益相一致
4. 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不包括( )。
A. 加快推进现代出版市场体系建设
B. 积极扩大出版单位的数量
C. 加快培育出版传媒骨干企业
D. 引导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健康发展
5. 关于元数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利用元数据查询数据,查全率很高,但查准率较低
B. 元数据规范较好地解决了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的发现、存储、管理和利用
C. 元数据用于对信息内容的结构进行描述
D. 元数据用于对信息内容的主题进行描述
6. 电子书的构成要件不包括( )。
A. 阅读软件 B. 数字化内容
C. 电子商务 D. 阅读设备
7. 编辑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不包括( )。
A. 政治认知能力 B. 信息感知能力
C. 技术开发能力 D. 社会活动能力
8. 编辑的写作能力包括( )。
A. 组织作者进行创作的能力
B. 与作者共同创作的能力
C. 协助作者编制学术著作索引的能力
D. 撰写书刊评论的能力
9. 把编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是从( )开始的。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日本
10. 15世纪,( )的约翰・谷登堡发明了一整套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A. 德国 B. 英国 C. 美国 D. 法国
11. 我国近代三大民营出版机构是( )。
A.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
B.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
C. 商务印书馆、大东书局、开明书店
D.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
12. 关于出版单位注销登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出版单位因有违法行为而被吊销出版许可证,应当向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注销登记
B. 出版单位属于事业单位法人的,应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C. 出版单位属于企业法人的,应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D. 互联网出版单位应到省级电信管理机构办理相应手续
13. 根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已经获得责任编辑证书的人员,在进行续展注册时应提交继续教育证明,证实每年参加了累计时间不少于( )的继续教育。
A. 36小时 B. 48小时
C. 60小时 D. 72小时
14. 出版社未将重大选题上报备案且情节严重的,将受到( )的处罚。
A. 罚款 B. 限期停业整顿
C. 没收出版物 D. 追究刑事责任
15. 下列选题中,不需办理重大选题备案手续的是( )。
A. 《传》
B. 《南海地图》
C. 《中国人名大辞典》(党政干部卷)
D. 《政治学教程》
16. 一个出版社能否在读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形象,最主要的因素是( )。
A. 规模大小
B. 出版物数量多少
C. 出版了多少高品质的图书
D. 历史长短
17. 某出版社位于省会城市市区,若该社2013年6月的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为10万元,则还应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 )。
A. 13 000元 B. 7 000元
C. 5 000元 D. 3 000元
18. 出版单位对编辑部门的目标管理属于( )层次的管理。
A. 宏观 B. 微观 C. 全社 D. 中观
19. 下列出版物发行活动中,其发行渠道属于短渠道的是( )。
A. 上海某出版社把图书批发给上海新华书店,由其转批给某个体书店
B. 广东某出版社把图书批发给新疆某零售书店
C. 某出版社通过自办网站售书
D. 某出版社办理读者邮购业务
20. 引起出版物市场需求变化的( )因素包括个人实际收入状况和图书市场价格的变化等。
A. 人口 B. 可控
C. 经济 D. 社会文化
21. 出版物市场细分杠杆不包括( )。
A. 消费者收入
B. 消费者职业
C. 发行商的地理位置
D. 出版社规模
22. 下列市场需求中,属于出版物个人市场需求的是( )。
A. 某教师为某课程订购教材30本
B. 某大学图书馆到书城采购植物学图书3本
C. 某公司为职工培训购买经管类图书50本
D. 某汽车修理工到书店购买汽车保养类图书3本
23. 出版单位使用他人作品时,支付报酬必须遵循的原则中不包括( )。
A. 平等原则 B. 公开原则
C. 公平原则 D. 协商一致原则
24. 属于著作权限制方式“法定许可”范畴的转载、摘编,仅限于( )。
A. 广播电台、电视台之间转播
B. 报纸、期刊转载、摘编图书内容
C. 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图书内容
D. 报纸、期刊之间相互转载、摘编
25. 著作权人为保护自己权益而采取的诉前临时措施,不包括在前向人民法院( )。
A. 申请采取责令停止侵权行为的措施
B. 申请采取财产保全的措施
C. 申请行政拘留侵权者
D. 申请保全证据
26. 关于版式设计权,说法正确的是( )。
A. 版式设计权的保护范围包括封面的表面整饰设计
B. 版式设计权的保护期为书刊首次出版后50年
C. 版式设计权归排版单位所有
D. 版式设计权归出版者所有
27. 电子出版物复制单位复制光盘类电子出版物,必须依照有关规定在光盘内圈表面压制( )。
A. 来源识别码 B. 音像制品编码
C. 条形码 D. 出版者代码
28. 根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中出现逻辑性差错,每处计( )差错。
A. 5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29. 期刊刊载作品,应于刊载后( )内向著作权人付酬。
A. 半个月 B. 一个月
C. 两个月 D. 三个月
30. 2012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此殊荣。莫言的代表作有《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和( )等。
A. 《白鹿原》 B. 《平凡的世界》
C. 《红高粱家族》 D. 《尘埃落定》
二、多项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把错项选入,该题不得分;正确项少选,所选的每个正确项得0.5分)
31. 作为出版专业中级技术人员的编辑,其职责包括( )等。
C. 提出选题设想,进行组稿
32. 编辑劳动是( )等的劳动。
A. 对作品进行再创作
B. 使作品优化
C. 使作品增值
D. 使作品成为最终产品
E. 以精神文化产品为对象
33. 出版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 )。
A. 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B. 出版发展的程度决定社会文化的先进程度
C. 出版能增进文化积累,推进文化创新
D. 出版能促进文化交流
E. 出版是文化得以形成的基础
34. 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有( )等。
A. 大力发展数字出版
B. 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C. 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D. 不断增加每种出版物的生产数量
E.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5. 关于数字出版,说法正确的有( )等。
A. 数字出版与电子出版的传播途径相同
B. 数字出版的复制和发行环节是同时进行的
C. 数字出版产品没有物质载体
D. 数字出版一般对内容中的各种元素用可扩展标记语言(XML)进行标引
E. 使用数字出版产品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解码设备
36. 编辑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活动内容包括( )等。
A. 策划选题 B. 创作作品
C. 审读和加工作品 D. 选择作者
E. 复制作品
37. 编辑工作的中介性主要表现为( )等。
A. 联系文化产品的精神生产过程和物质生产过程
B. 在出版物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联系作者和消费者
38. 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主要有( )等。
A. 文化传播中的选择、引导功能
B. 文化流通中的管理功能
C. 文化生产中的设计、组织功能
D. 文化创造中的优化功能
E. 文化配置中的主导功能
39. 在出版工作中,编辑必须对( )等把好关。
A. 出版物复制机械
B. 出版方向
C. 出版物内容涉及范围
D. 出版物质量
E. 出版物发行网点
40. 属于晚清政府主办的出版机构有( )等。
A. 世界书局 B. 金陵书局
C. D. 申报馆
E.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
41. 关于印刷术,说法正确的有( )等。
A. 唐初时已有雕版印刷
B. 北宋毕N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通过沈括的《梦溪笔谈》为后人所知
C. 元代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是我国印刷史上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
D. 明后期用铜活字排印的《邸报》是我国报纸用活字印刷的开端
E. 清代出版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泥活字印刷
42. 近代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对我国图书形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有( )等。
A. 铅印、石印技术传入后,出版物上的字体变小但仍十分清晰
B. 图书可以双面印刷,并出现平装、精装的样式
C. 民国时期的图书装帧已完全与世界潮流合拍,传统的线装样式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D. 书的形态因为文字的横排由左翻本变成右翻本
E. 毛边书日趋向切边书转化
43. 商务印书馆在民国初期就办有多种期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有( )等。
A. 《东方杂志》 B. 《图书月报》
C. 《中学生》 D. 《小说月报》
E. 《万国公报》
44. 下列选题中须办理重大选题备案手续的有( )。
A. 《穆斯林生活习俗》
B. 《日本动画研究》
C. 《佛学辞典》
D. 《吴敬琏经济思想研究》
E. 《第三野战军纪事》
45. 国家对已经获得出版专业中级职业资格的人员的管理主要包括( )等方面。
A. 进行职业资格登记
C. 组织业务考核
D. 建立以考核结果为依据的分配制度
E. 进行业务监督
46. 书刊出版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委托印刷的书刊上刊载( )和其他有关事项。
A. 出版单位的名称、地址
B. 书号或者刊号
C. 出版日期或者刊期
D. 出版单位的税号
E. 书刊印刷企业的名称
47. 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的“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评选活动中,参选图书分为( )等。
A. 人文社科类 B. 美术摄影类
C. 引进翻译类 D. 科学技术类
E. 文艺少儿类
48. 图书出版社经营的目标体系包括( )等。
A. 出书规模与结构 B. 出书定位
C. 赢利能力 D. 市场占有率
E. 出书周期
49. 关于责任编辑制度,说法正确的有( )等。
B. 责任编辑必须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C. 责任编辑应该负责处理校对人员的质疑
D. 责任编辑应该负责监督出版物的复制质量
50. 除增值税之外,适用于出版社的税种还有( )等。
A.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B. 企业所得税
C. 车船使用税
D. 消费税
E. 印花税
51. 关于出版物市场需求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有( )等。
A. 人们对出版物的需求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会不断增长
B. 市场需求只能迎合而不能改变和使之转移
C. 出版物市场具有较大的需求弹性
D. 出版物市场需求的时效性与出版物内容相关,与出版物品种无关
E. 出版物市场需求没有地域差异
52. 出版物商品竞争主要包括( )等。
A. 品种竞争 B. 质量竞争
C. 价格竞争 D. 理念竞争
E. 服务竞争
53. 对出版单位而言,市场吸引力较大的因素包括( )等。
A. 同行多,竞争激烈
B. 潜在的竞争者难以进入
C. 有潜在的替代品
D. 消费者多,购买力强
E. 发行商数量多
54. 出版物价格预测的重点是了解( )等。
A. 出版物市场的销售折扣率
B. 出版物的生产周期
C. 竞争产品的价格
D. 不同价格水平对需求量的影响
E. 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
55. 关于出版物促销,说法正确的有( )等。
A. 公关促销是通过进行公共关系活动以提高产品知名度
B. 作者签名售书是出版单位常用的促销方法
C. 建立常设样品室也是一种促销方法
D. 折价销售是指向出版物经销商以低于定价的价格销售出版物
E. 广告促销成本高,在出版物促销中只能偶尔使用
56. 我国有关著作权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有( )等。
A.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B.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E. 《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
57. 在我国,国家在( )等情况下可以作为著作权主体。
A. 作者生前将其著作权中的财产权无偿捐赠给国家
B. 作者死后,其作品著作权中的财产权无继承人和受遗赠人承受
C. 作者在担任公务员期间创作的作品
D. 作者以遗嘱的方式表示愿在其死亡后将作品著作权中的财产权赠送给国家
E. 著作权属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变更或终止后,没有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58. 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包括( )等。
A. 复制权 B. 署名权
C. 修改权 D. 改编权
E. 发表权
59. 某出版社准备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年)的《安娜・卡列尼娜》重新翻译出版。该社应做到( )等。
A. 与俄文版出版者签订著作权贸易合同
B. 忠实于原著,保护其完整性
C. 标明原作者的姓名
D. 标明翻译者的姓名并向其支付稿酬
E. 事先取得原作者的合法继承人授权
60. 出版单位不得向任何个人出售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本单位的( )等。
A. 名称 B. 人力资源
C. 财物 D. 中国标准书号
E.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61. 图书设计质量合格的标准是( )等各项设计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
A. 封面 B. 扉页
C. 插图 D. 后记
E. 参考文献
62. 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中的严重违纪违规行为包括( )等。
A. 伪造、涂改证件、证明等获取考试资格
B. 未在规定时间进入考场
C. 抄袭、协助他人抄袭试题答案
D. 答题卡未填涂个人姓名等信息
E. 让他人冒名顶替参加考试
63. 根据《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编辑出版责任机制的中期保障机制包括( )等。
A. 坚持组稿方案审核制度
B. 坚持中国标准书号和图书条码使用标准
C. 坚持图书书名页使用标准
E. 坚持学术图书定向定点发行制度
64. 党的十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 )。
A. 道路自信 B. 模式自信
C. 文化自信 D. 理论自信
E. 制度自信
65. 2013年6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同志强调,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为( )。
A. 拜金主义 B.
C. 形式主义 D. 享乐主义
E. 奢靡之风
三、综合题(共5题,100分。要求用黑色墨水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答题)
66.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出版是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就出现了最早的出版活动。因此在我国雕版印刷兴盛的宋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
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必须由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这就是说,构成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出版活动还必须具有一个前提――作品。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所有形式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活动的三要素在出版过程中形成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独立的阶段。
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主要是编辑工作阶段。编辑人员依照一定的原则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创作作品、审读并加工稿件,使作品优化和增值。在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是出版物复制、发行的前提。作为一项社会文化工作,编辑工作具有文化工作共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作性等特点,而作为一种社会专门职业,编辑工作又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包括选择性、独特性、中介性等。
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是将编辑工作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传播的物质产品。物质产品生产阶段介于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和产品流通阶段之间,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传统出版物,如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其物质产品生产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两个基本环节;而新型的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等,其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传播过程交融在一起,不再作为独立的环节出现。
产品流通阶段即出版物发行阶段。“发行”是指发行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在市场经济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发行工作应始终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出版物发行表现为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逐步产生了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包括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手机报纸、手机图书、电子书、网络游戏、博客和微博等。这种新型的出版形态正推动着出版业的转型、创新和发展。
67. 编辑加工题:阅读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本题20分)
编辑与作者、读者围绕出版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构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做好编辑工作、提高出版物质量的关键之一。
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编辑的作者工作主要包括:发现作者、选择作者、建立作者队伍数据库、与作者保持经常联系、为读者服务、维护作者权益。
编辑要善于发现适合出版单位需要的成熟作者和有发展前途的新作者。
编辑要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出版物选择最合适的作者。如普及类出版物的作者应该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新发现、新观点;学术类出版物的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生动活泼的文笔,擅长创作面向大众的作品方面有新角度、新形式。
出版单位应该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保证作者资源在稳定中有发展。编辑既要团结、尊重老作者,又要关心、培养新作者,使作者队伍永葆篷勃的创造活力。
编辑不仅在某一具体出版物的编辑过程中要与相应的作者保持经常联系,而且在平时也要与基本作者保持经常联系。
为作者服务,最终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为此,编辑要积极主动地关心、支持作者的创作,围绕作品的构思、修改、出版等,为作者提供各种有益的帮助。
尊重和维护作者权益,是编辑做好作者工作的重要内容。编辑要代表作者维护其精神权益,如尊重作者的署名权,督促有关部门及时支付稿酬和赠送样书、样刊等。
编辑的读者工作也是编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读者调查,处理读者来信,为读者服务。
编辑人员要经常做读者调查工作,深入了解读者结构、读者需要、读者心理等,还要掌握读者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读者的类型、层次和社会分布,读者的文化水平和购买能力等。
为读者服务,把出版物介绍给读者,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出版物,不仅是编辑应尽的责任,也是出版物促销的重要方式。编辑应坚持在一般情况下不损害读者的利益,如果为了追求利润而不顾及读者的购买能力,对出版物过度包装,甚至把劣质的出版物塞给读者,那就不仅损害了读者的利益,而且违反了为读者服务的宗旨。
处理读者来信也是编辑和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编辑要认真对待读者的批评意见,尽量满足读者的合理要求。
68. 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本题20分)
图书的使用价值在于其载有的精神文化内容。所以,图书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产品,与一般物质产品有本质上的区别,对质量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说,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
《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印制三项,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各项均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合格;其中一项不合格的图书,其质量不合格。
为了保证图书质量,出版社必须坚持选题论证制度。选题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图书质量,因此出版社需要召开选题论证会,对选题进行集体论证,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少数服从多数。
出版社还必须坚持责任编辑制度和编辑持证上岗制度。责任编辑一般由初审或复审者担任,每种图书必须且只能有一名责任编辑。担任责任编辑的人员,必须在两年内向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责任编辑注册手续并持有责任编辑证书。
校对是出版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出版社必须坚持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出版社每出一种书,都要指定一名具有二级校对及以上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一般图书的专业校对应不少于三个校次,付印样的通读应由责任编辑负责。
图书书名页是图书的构成部件之一,具有重要信息价值。出版社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标准执行。图书书名页包括主书名页和附书名页。主书名页又包括扉页和版本记录页,扉页须载有书名、作者名和出版者名;版本记录页须载有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和版本记录。
出版社还须设立专门的图书质量评审部门或人员。评审部门应由具有出版专业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的编辑人员和技术编辑人员组成,定期对本社新出版图书的质量进行认真审读、评议。
图书是为适应社会的文化需要而生产的,因此,图书质量的好坏要通过社会的检验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评估。社会监督机制通常包括各级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出版行业协会监督、其他社会团体监督、读者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等方面。
为使图书质量能够得到切实保障,国家还制订了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在图书质量检查中被认定为成绩突出的出版单位和个人,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扬或者奖励。对出版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的出版单位,由省级以上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可以根据情节并处3万元以上罚款。经检查属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一年内造成两种图书不合格或者连续两年造成图书不合格的直接责任者,由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注销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
69. 计算题: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须列出算式;每个问题计算过程中的小数均保留实际位数,计算结果有小数的,只取整数。)(本题20分)
由甲主编、甲和乙合作编写的一本书交出版社出版。出版合同约定:出版社以版税方式支付甲的主编稿酬,版税率为3%,按实际销售数结算;出版社另以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的方式支付甲和乙的撰稿稿酬,基本稿酬的标准为100元/千字,印数稿酬标准和具体计算方式均按国家版权局的有关规定执行;为方便计算,所有稿酬均在年底结付。
2011年3月,该书出版。定价40元,首印8 000册。全书应付稿酬的字数为153 800字,甲和乙各撰稿50%。
出版社将该书按六折批发给省新华书店批销中心5 500册。到2011年12月,批销中心实现销售5 000册,剩余部分未退货,转入下一年继续销售。
2012年1月,甲提出自费订购2 000册,并要求按定价的七折购买,出版社同意,并很快把书交给甲。考虑到该书尚有市场潜力,出版社决定重印5 500册。该书印出后,又按六折批发给批销中心4 500册。截至2012年年底,批销中心退货500册,其余实现销售。
问题一:
该书第1次印刷后,甲和乙应得税前稿酬多少元?
问题二:
该书第1次印刷后,甲和乙应为所得稿酬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应纳税额的小数部分均略去不计。)
问题三:
该书第2次印刷后,甲和乙应得税前稿酬多少元?
问题四:
该书第2次印刷后,甲和乙应为所得稿酬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应纳税额的小数部分均略去不计。)
问题五:
截至2012年年底,该书的出版码洋和销售实洋各是多少元?
问题六:
截至2012年年底,出版社总共应为该书缴纳销项增值税多少元?(应纳税额的小数部分均略去不计。)
70. 简答题: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凡要求作选择回答的问题,应将与所选选项对应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的相应括号内。把错项选入,该问题不得分;正确项少选,按所选的正确项数量得分。凡要求作陈述回答的问题,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区域。)(本题20分)
A为某省甲重点高中语文教师,多年来一直在该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按照甲高中规定,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在课前备课,编写教案,并在每学期末上交教案给学校检查。1999―2009年,A按学校规定先后上交高中三个年级全部语文教学教案共20册。
2012年4月,乙出版社和丙文化公司签订图书出版合同。合同约定:丙文化公司把丛书“高中语文同步解析”的图书专有出版权授予乙出版社,为期5年。丙文化公司保证对交付出版的作品享有著作权,没有侵犯他人著作权及违反国家宪法、法律或足以导致其他法律纠纷的情况;如发生此类情况,责任完全由丙文化公司承担。
2012年8月,乙出版社出版了“高中语文同步解析”丛书,共包括6种图书。2012年9月,A为教学参考购买该丛书,发现有两种书完全使用了其教案的内容,但事先她对此事一无所知。于是,A向法院提讼,指控乙出版社侵犯其著作权。
A认为:她是其教案的著作权人,享有著作权的各种权利;乙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同步解析”丛书中有两种书使用A的教案,却未经其许可,亦未给A署名,更未支付报酬,侵犯了A的多项权利;另外,涉案图书差错很多,不少差错甚至会误导读者,当属不合格产品。
乙出版社向法院提交了丙文化公司和甲高中出具的证明。丙文化公司的证明称:“涉案两部书稿系据我单位与甲高中所签著作权转让合同而来,非从A处取得。当初曾将此情况告诉乙出版社。”甲高中的证明称:“A写作和上交教案时为本校教师,根据学校的规定写作教案并上交,是职务行为,所以这些教案的著作权属于学校。学校确实与丙文化公司签合同将教案的著作权转让给丙公司,丙公司与乙出版社签订图书出版合同,事先已经征得本校同意。”
据此,乙出版社辩称:涉案教案均为职务作品,著作权理应归属甲高中;丙文化公司将之编入丛书中时,是得到著作权人甲高中授权的。“高中语文同步解析”丛书是由丙文化公司署名并承担责任的作品,乙出版社出版该书有丙文化公司的合法授权,所以没有侵权。不过,对于A指出的两种图书中的差错,乙出版社承认是编辑、校对工作不够精细造成的,并向法院表示今后要加强规范化管理。
问题一:
涉案作品是否属于职务作品?
问题二:
关于涉案作品著作权的归属,下列说法中哪种或哪几种是正确的?请作选择回答。
A. 涉案作品的著作权应该属于甲高中
B. 涉案作品的著作权由甲高中和A共同享有
C. 涉案作品的著作权应该属于A
D. 涉案作品的著作权属于甲高中,但A应该享有署名权
E. 涉案作品的著作权不属于甲高中,但其在作品完成两年内享有优先使用权
问题三:
甲高中证明中关于涉案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的说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
问题四:
甲高中与丙文化公司所签著作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
问题五:
关于乙出版社在本案中的行为,下列说法中哪种或哪几种是正确的?请作选择回答。
A. 涉案图书是否侵权,是丙文化公司与A之间的纠纷,乙出版社不必承担法律责任
B. 所出图书涉嫌侵权完全是作者方面的原因,乙出版社在本案中只是受害者,不是侵权者
C. 涉案图书的著作权之争实际上存在于A和甲高中之间,A乙出版社侵权是弄错了被告
D. 即使涉案图书在著作权归属方面没有纷争,乙出版社也因该书存在许多严重差错而侵犯著作权人的权利
E. 如果乙出版社因法院判定侵权而作出经济赔偿,可向丙文化公司追偿
问题六:
为什么问题五中的某种或某几种说法是正确的?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
1. A 2. C 3. C 4. B 5. A
6. C 7. C 8. D 9. A 10. A
11. D 12. A 13. D 14. B 15. D
16. C 17. B 18. D 19. B 20. C
21. D 22. D 23. B 24. D 25. C
26. D 27. A 28. C 29. B 30. C
二、多项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
31. ACE 32. BCE 33. ACD
34. BCE 35. BDE 36. ACD
37. AB 38. ACD 39. BCD
40. BCE 41. ABC 42. ABE
43. AD 44. ACE 45. AB
46. ABCE 47. ADE 48. ABCD
49. ACDE 50. BCE 51. AC
52. ABCE 53. BDE 54. CDE
55. ABC 56. ABE 57. ABDE
58. BCE 59. BCD 60. ADE
61. ABC 62. ACE 63. BCD 64. ADE 65. BCDE
三、综合题(共5题,100分。)
66. 审稿题
(1)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出版活动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前就已有。
(2)因此在……宋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在宋代人们并未使用“出版”这个词。
(3)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企业或单位应该是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或单位。
(4)所有形式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某些形式的作品不可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5)三个独立的阶段这三个阶段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并非独立存在。
(6)创作性应该是创造性。
(7)独特性应该是加工性。
(8)物质产品生产……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的应是以编辑工作为主的精神产品生产,不是物质产品生产。
(9)电子出版物……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传播过程交融在一起电子出版物有独立的生产复本过程,不与传播过程交融在一起。
(10)发行单位出版物是出版单位生产的,进行发行活动的首先应该是出版单位。
(11)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应该是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12)出版物发行……统一出版物发行应该表现为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
(13)数字出版产品包括……博客和微博博客和微博不属于数字出版产品。
(1)出版的生产出版物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或在“消费”后加“三个环节”]
(2)二者之间三者之间
(3)为读者服务为作者服务
(4)普及类出版物学术类出版物
(5)学术类出版物普及类出版物
(6)擅长创作面向大众的作品方面在创作面向大众的作品方面
(7)篷勃蓬勃
(8)代表作者协助作者
(9)维护其精神权益维护其精神权益和物质权益[或删除“精神”]
(10)“为读者服务……”段与“处理读者来信……”段对调[或对调“编辑的读者工作……”段中相应词语的次序]
(11)在一般情况下在任何情况下都
68. 审稿题
(1)图书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产品图书并非纯粹的精神产品,也是物质产品。[或“图书兼具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双重属性”。]
(2)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印制三项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
(3)少数服从多数应该是由社长或总编辑决定。
(4)责任编辑一般由初审或复审者担任担任责任编辑的一般是初审者,不包括复审者。
(5)每种图书必须且只能有一名责任编辑每种图书可以有多名责任编辑。
(6)必须在两年内向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责任编辑注册手续并持有责任编辑证书。必须已经持有责任编辑证书,不能在担任责任编辑后再补证书。
(7)指定一名具有二级校对及以上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可担任责任校对的专职校对人员,其职称不能低于一级校对。
(8)付印样的通读应由责任编辑负责通读付印样应是责任校对的职责。
(9)版本记录页须载有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和版本记录版本记录页还必须载有版权说明。
(10)图书质量评审部门……应由具有出版专业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组成承担图书质量评审工作的人员,其应具有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必须是高级,中级资格者不能承担。
(11)社会监督机制通常包括各级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是行政管理,不属于社会监督。
(12)处3万元以上罚款罚款的数额应是3万元以下。
(13)一年内造成两种图书不合格……注销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应予以注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是一年内造成三种以上图书不合格。
69. 计算题
问题一:该书第1次印刷后,甲应得税前稿酬(14 316)元,乙应得税前稿酬(8 316)元。具体算式是:
(1)甲的主编稿酬=40×5 000×3%=6 000(元)
(2)应付酬的字数按154千字计,总的基本稿酬=100×154=15 400(元)
(3)总的印数稿酬=15 400×1%×(8 000÷
1 000)=1 232(元)
(4)甲的税前稿酬=6 000+(15 400+1 232)÷
2=14 316(元)
(5)乙的税前稿酬=(15 400+1 232)÷
2=8 316(元)
问题二:该书第1次印刷后,甲应为所得稿酬缴纳个人所得税(1 603)元,乙应为所得稿酬缴纳个人所得税(931)元。具体算式是:
(1)甲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4 316×(1-20%)×
20%×(1-30%)=1 603.39(元)(应纳税额按1 603元计)
(2)乙应缴纳个人所得税=8316×(1-20%)×
20%×(1-30%)=931.39(元)(应纳税额按931元计)
问题三:该书第2次印刷后,甲应得税前稿酬
(8 262)元,乙应得税前稿酬(462)元。具体算式是:
(1)甲的主编稿酬=40×(5 500+2 000+
4 500-500-5 000)×3%=7 800(元)
(2)总的印数稿酬=15 400×1%×(6 000÷
1 000)=924(元)
(3)甲应得税前稿酬=7 800+924÷2=8 262(元)
(4)乙应得税前稿酬=924÷2=462(元)
问题四:该书第2次印刷后,甲应为所得稿酬缴纳个人所得税(925)元,乙应为所得稿酬缴纳个人所得税(51)元。具体算式是:
(1)甲应缴纳个人所得税=8 262×(1-20%)×
20%×(1-30%)=925.34(元)(应纳税额按925元计)
(2)乙应缴纳个人所得税=462×(1-20%)×
20%×(1-30%)=51.74(元)(应纳税额按51元计)
问题五:截至2012年年底,该书的出版码洋
(540 000)元,销售实洋(284 000)元。具体算式是:
(1)出版码洋=40×(8 000+5 500)=540 000(元)
(2)销售实洋=40×(5 500+4 500-500)×
60%+40×2 000×70%=228 000+56 000=284 000(元)
问题六:截至2012年年底,出版社总共应为该书缴纳销项增值税(32 672)元。具体算式是:
应缴纳的销项增值税=284 000÷(1+13%)×
13%=32 672.57(元)(应纳税额按32 672元计)
70. 简答题
问题一:涉案作品属于职务作品。
问题二:关于涉案作品著作权的归属,说法正确的是(CE)。
问题三:不符合法律规定。因为法律规定,著作权属于单位的职务作品限于主要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单位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或者当事人事先签订合同约定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单位,而本案中A创作的教案不符合上述的两方面条件,所以甲高中单方面认定“这些教案的著作权归属学校”是错误的。
问题四:两者所签合同无效。因为甲高中不是合同所涉作品的著作权人,不能将不属于自己的权利擅自转让他人。
问题五:关于乙出版社在本案中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是(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