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教学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教学指导意见

篇1

一、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物理“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理论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也不否认外界的引导即教师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的物理情景。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例如,在《浮力》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感受从水中提起一桶装满纯净水的水桶,浸没在水中时非常轻,露出水面后变重了,离开水面后学生很难提动了。真实的物理情景的创设令学生兴奋,促使学生积极提问、带着问题去探究,才能变成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 ,使学生真正进入教学的真实情境。

二、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协作”学习

教学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有力的协作环境。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实验、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物理知识特别是新课程的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都比较有趣,与生活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物理课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例如,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学生实验中,有些小组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阻值最大后闭合开关,观察到小灯泡不亮。学生提出灯泡坏了时,教师请小组成员讨论:小灯泡不亮有几种可能?怎样确定或排除这种可能?通过教师的引导、生生互动、合作,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相互的思维撞击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深刻的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要相信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任务是把它们开发出来,就是说我们应着力使我们的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

三、以物理课堂为阵地进行“会话”商讨

要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就必须为学习者的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会话”学习提供信息资源。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之感到物理课堂教学是轻松的、有趣的,从而主动观察、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畅所欲言,在不断肯定、修正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实现自我构建。例如,在《力与运动的关系》一节的教学中,学生由于生活中常见到“风吹树摇,风停树静”而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课堂上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争论,在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中,有的学生持“支持”观点,有的学生持“反对”观点,各自有各自的理由,在互相质疑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得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长。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阻力减小到零呢?学生能得到猜想小车永远直线运动下去。教师进而提出小车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怎样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通过会话、协作使学生建构起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去拿来老师现成的结论。在物理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发言和争论,教师要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学生思维的差异、特点、方法和过程,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指导。“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的长期存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的主体,而不是创建的主体;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给出结果,是教师在代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而不是学生自己建立知识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欠缺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更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在深入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理念,大胆创新,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探索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形成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为教学改革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林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9(3)

[2]薛国风.建构主义教学 理论的实践影响及效果分析,外国教育研究,2003(11)

篇2

黄恕伯:从2001年到2011年的新课程实施中,科学探究教学在物理课程中得到了重视,教师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已经从文本认识上升到实践体会。但在这段过程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主要是关于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方面,即物理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七个要素的含义,思考在探究中怎样体现这些要素,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而对于科学探究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惑。例如,科学探究有非常完备的探究环节和丰富的探究过程,学生要自主经历七个要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然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堂中除了科学探究活动之外,还有其他教学任务需要完成。很多教师感到,只要课堂上进行科学探究,时间就不够用,构成了“丰富的探究过程和有限的探究时间”这一对矛盾。又如,科学探究提倡学生自主探究,但课堂中如果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自主探究,教师不予指导,将会遇到很多困难,探究有时难以进行下去,而教师过多、过细地进行指导,又削弱了学生的自主程度,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又构成了“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另一对矛盾。面对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和困惑,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就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

2001年版物理课程标准有两个科学探究案例,当时撰写这两个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师对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有所了解,第一个案例是课内的科学探究,陈述了“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这节课的探究过程,并把全部过程划分成了七个环节,分别贴上了相关要素的标题,通过具体情景对七个要素进行解读。通过十年的实施,教师们对七个要素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案例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现已没有继续保留的价值了,当今要解决的,是如何引导教师消除科学探究中的一些困惑。因此,修订时删去了原来这个案例,重新撰写了两个课例,帮助教师们认识:课内的探究和课外的探究有什么区别,案例是怎样处理以上两对矛盾的。

新撰写的两个案例,一个是“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另一个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尽管这两个课题的内容差别很大,一个是电学的,另一个是光学的,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各个探究要素并不面面俱到:前一个案例侧重于“提出问题”,后一个案例侧重“分析和论证”。由于案例具有情境的支撑,教师阅读后能具体地领悟到:课堂上实施科学探究时,七个要素不是面面俱到的,而是有所侧重,属于本课题所侧重的要素,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少加指导;不属于侧重的要素,教师则可以通过指导,使探究过程可以很快进行下去。这就是说,课堂内的科学探究,通过“不同的课题侧重培养不同能力”的办法,来实现各种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

因此,实施科学探究教学时,首先需要根据所探究课题的特点,分析和确定应侧重的要素,随后依据课程标准“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条目,通过教学设计,把这些基本要求转化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行为,通过这些行为的积累,发展相关的探究能力。

《中国教师》: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物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实现上述实验教学目标,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

黄恕伯:首先需要提高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提到物理实验,往往会把它和操作技能联系在一起,在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时,总是会想到通过某项实验操作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电表,游标卡、螺旋测微器的读数,还有各种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等。其实,这些操作技能仅仅是物理实验中收集信息能力的一小部分,而收集信息能力又是物理实验能力的一小部分。物理实验有着宽广的含义,它包含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形成结论和表达交流等一系列过程。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提高实验能力,增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发扬自主、合作的科学精神。物理实验是有多维目标的。

物理课程标准中,凡是用“通过实验”这一措辞陈述的知识内容,都必须通过实验来实施教学。除此之外,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做一些课程标准没有规定的物理实验。课程标准涉及物理实验的条目共有30多条,这次修订,课程标准在附录中列出了20个实验项目规定为学生实验。这一举措,确保了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机会和自主探究过程,起到了强化实验教学的作用。具体实施时,有条件的学校不应受20个项目的束缚,仍然可以把规定之外的一些演示实验项目开设为学生实验。例如“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这个实验,考虑到它的能力结构与“测量小灯泡的功率”完全重叠,而其知识内容又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是一样的,为了避免重复,20个实验中没有把它列入,但仍然提倡有条件的学校把它作为学生实验来实施,因为实验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做一次实验就可以完成的,能力的形成需要相应行为的积累。

当前有不少学校推行学案导学,对物理实验来说,学案的设计应该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要把实验操作步骤按顺序一条一条列给学生,让学生呆板地按“施工单”的工序来施工,不求甚解地在实验学案的空格中填空。当然,这样可能比较容易得到预期实验结果,教师或许能从学生填写的“施工单”中获得很好的感觉,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中国教师》:2011年版课程标准强调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也是物理教学一直倡导的。您能给大家谈谈物理教学联系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吗?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可否给予一些指导意见?

黄恕伯: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物理知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例如,在电磁感应的条目中,增加了“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浮力的条目中,增加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类似的补充,还出现在大气压、机械效率、焦耳定律等条目中。这些修订,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的重视。

物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对提高学生当前的学业成绩具有现实意义。2011年昆明市中考题就考了这样一道题:相距几十公里远的甲、乙两地间的两根输电线上结满了冰,利用乙地的直流融冰装置(直流电源)给这两根导线同时融冰,应怎样连接?缺乏实践意识的考生就会犯“纸上谈兵”的错误,采用并联电路,稀里糊涂地把直流融冰电源跟几十公里外的输电线用导线连起来,导致答案的错误。显然,本题并不难在知识上,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就能取得该类试题的高分。

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就需要精选一些联系实践的教学内容充实课堂,例如跟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社会热点内容、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内容等;让学生估计生活中有关物理量的大小;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常见物品(易拉罐、吸管、矿泉水瓶等)在课堂中做实验,这样既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还要选择优化的教学方式,对于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不要单调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听觉灌输式的低级方式,应该重视图片、视频、实物演示等视听同步教学;有条件的,还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获得实践体验;进一步的教学设计,还可以融入富有趣味的学术性游戏;再高一个层次,让学生经历创造性地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上面列出的教学方式是一个递进的优化过程,应该尽量设计优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知识和实践的联系。

《中国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落实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宗旨和目标,是广大教师要努力与奋斗的,对此,您还有哪些建议与要求寄予广大教师?

黄恕伯: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在知识上向下作了微调,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适当地在个别地方降低了知识要求,例如把“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修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不再对三者的关系提出要求,把“理解机械效率”下调为“知道机械效率”等。但“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却恰恰相反,是向上进行了微调,适当地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要求,在公布的20个学生实验中安排了9个科学探究实验,而课改前教学大纲规定的17个学生实验中研究性实验只有一个半。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也是向上微调的,不少知识点补充了与实践相联系的内容要求。

课程目标要求在结构上的这种微调,与当前迫切需要纠正初中物理教学某些弊端的现状是吻合的。不少教师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目标,随意拔高知识要求,加重对知识与技能刻板训练的强度,助长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养成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造成学生能力的低下,对学习的厌倦。现实教学中的这种弊端,就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结果。

篇3

>>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 语文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落实 浅谈小学数学三维目标的落实 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设计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施 浅谈化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浅谈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中职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合理性思考》文献综述 如何落实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的三维目标 初中语文三维目标的落实 从三维目标的落实入手来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关于如何在课堂落实三维目标的思考 浅谈初中语文三维目标的设定与落实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意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谈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 浅谈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物理教学效率低的原因进行剖析,结合本人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以及遇到的一些具体实例,通过对于三维目标产生的新的认识,从而提出通过三维目标的落实提高课堂效率的观点。 【关键词】有效性三维目标课堂效率

一、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剖析

(一)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大了很多,老师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这使得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1、缺乏学习的兴趣

对于物理学科来说,物理现象的观察、物理概念的抽象、物理规律的描述以及物理实验的操作,都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才能将思维激活。然而,“物理困难生” 常感到学习高中物理太难,心理压力过重,至使一旦有知识点、题目听或看不懂,就觉得物理学习无味,进而丧失兴趣,越不想学就更不会学,导致成绩越来越差,继而在思想产生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最终成为学习物理的失败者。

2、学法原因

(1)学习比较被动。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2)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以为只要把公式、结论背熟就可以学好物理了,这类学生学物理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常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不善于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对比,不善于对物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所以说,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造成学习物理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教师教学行为的原因

1、有些高一教师对于学生接受能力方面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导致处理教材不当,有的教师却把他们当成高二、甚至高三的学生看待,要求过高,脱离高一新生实际,违背了教学规律,高一就“瞄准高考,一步到位”,没有严格执行《浙江省高中物理学科指导意见》,随意补充教学内容,盲目增大习题难度,人为的加高了教学“台阶”,加大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进行角色转变。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然而,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更多地着眼于教师的“教”,因此出现了诸如“一言堂”、“满堂灌”等弊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迫地听,机械地记,无法形成大面积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无效的教学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有的教师可能认为:情感教育应该是文科老师的事,像语文、历史、政治这样的学科才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我们理科老师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任务了嘛!应该说,这样的想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是由于情感是人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是生命的必然活动,如果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我们的传授方式,不注重情感方面的教育,可能会导致学生把学习物理知识当成一种负担,不能很好地建立物理模型,觉得物理越学越枯燥,最终对物理失去兴趣。

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

在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中,教学准备阶段将是课堂有效的必要前提,也就是说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三维目标具体体现在教学的哪个环节中,怎样的教学安排能够更加切实地将三维目标落实到位。

1、通过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觉得老师讲的都听的懂,但轮到自己做就不得其法;也有的学生高一、高二成绩不错,但到了高三遇到知识比较综合的题目时不能独立分析判断,导致成绩出现了大幅下滑等等现象。而很难让人理解的是,这种现象往往会出现在一些比较勤奋的学生身上,这时很多老师可能就会把原因归结在学生的“脑子笨”上。本人认为,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并没有理解知识与技能的关系,错误的以为只要笔记一记,公式、结论背一背,对老师的解题进行模仿就可以学好物理了。因此,在高一、高二考查基础知识阶段可能成绩还不错,但真的到了高三考查能力之时,这种“将理科学成了文科”的做法的劣势就会表现的非常明显。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的初期,就应该让学生明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就更应该注重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呈现给学生,并使得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思考与体验。但是在以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应该怎样转换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是排斥教师的说与做,关键是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的问题。那么,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时候,就要考虑设计怎样的环节,使得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参与、体验研究的过程,学会运用具体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能力。 本人认为,只有将教学设计从“设计教学”走向“设计学习”,才能够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由“设计教学”走向“设计学习”,物理教学必须从关注“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完成没有,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变到“这堂课学生收获了多少,能提高多少”上来。

3、利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篇4

一、 综观2009年中考物理试题特点

1.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卷20幅图片中有17幅来自课本,建立起学生熟悉的答题环境。试卷以知识为载体,站在物理学科思想、物理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高度,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放在首位,试题的背景材料全部取自课本教材,避免单调繁杂由知识到知识的纯概念间的演绎,注意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如第2题生活中参照物的选择、第3题常见的几种光现象、第7题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设计电路、第11题探究实验时如何提出问题等。特别是第27题研究环形磁体磁极分布情况,看似题目很深奥,其实所考查内容都是磁体的基础知识,涉及到的知识有任何磁体有且只有两个磁极、磁体的指向性、判定磁极的方法,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2. 贴近日常生活,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试题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社会的学科特点,贴近日常生活,适合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认知特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如第13题霜的形成、第19题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第21题苹果在水中的浮沉、第22题照明灯知识、第23题太阳能路灯等。特别是第12题利用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观察鹦鹉图片,取材于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然而往往很少有人对其仔细观察和分析,很多考生都认为就是一个凸透镜应用为放大镜的简单题,然而其综合了光的斜射和直射时的折射知识,所以该玻璃杯只有在水平方向相当于放大镜,而竖直方向实际相当于玻璃砖,理解了这些才能正确作出判断。当然,本题中的A和D两个选项与原图大小几近相同,也给考生的选答造成了假象。

3. 重视实验操作,突出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试题重视实验操作方法和过程的考查,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小实验和利用日常用品所做的实验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形成的作用。如第5题两块压紧的铅柱不易分开实验,第8题应用放大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第11题摔玻璃杯实验,第14题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操作、第16题吹纸片研究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第21题苹果浮沉实验等。而第12题光的折射现象同时告诉我们,实验不需要复杂的物理仪器,甚至是一杯装有水的普通玻璃杯都能呈现试题所描述的物理现象和问题。

4. 立足科技前沿,体现课程改革。试题密切联系新型科技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第23题太阳能路灯的开发和使用,第30题汽车防冻液的配制,这些试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物理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走进物理、理解物理,学会生活、热爱生活”。

二、 从中考答题情况谈当前中考物理复习

1. 重视课本,突出“双基”。09中考题顺应现行新课改的潮流,突出了能力的培养、知识的运用,出现不少创新性和开放性的新题,而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试题仍是重中之重的内容,占70%以上,但从试卷的初步分析统计来看,考生在这方面的失分还是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理解不透彻造成的,如判断物体浮沉条件可以比较重力与浮力的关系,也可以比较物体与液体的密度,然而有的学生不会计算浮力或密度,解这类题目自然就无从下手了。此外不容易理解的还有平衡力、相互作用力、杠杆平衡条件、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等。这就要求我们在紧扣物理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着重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和定义方法,掌握规律的来龙去脉和运用条件,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不失时机地采取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

2. 联系实际,开放创新。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新题不断涌现,这些新题如“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题、开放性试题、直接或间接与生产劳动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试题,都是将问题再“包装”改造过来的,这些试题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对于平时那些只知道读“死”书、“死”读书的学生是难以适应的,因此失分率较高。据此,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中应立足基础,高瞻远瞩,注意联系运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典型实例,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和近代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积极参与构建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拓展广阔的思维空间,努力在自由开放的知识海洋中探求创新,感受快乐。

3. 注重实验,提高能力。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综观近年来的中考物理实验试题,一方面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另一方面更加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科学探究,创新力度不断加大,这对选择高层次的考生有极好的区分度。从阅卷的情况来看,有相当部分学生的实验步骤不够周全,文字表述不够准确、扼要,实验能力和技能较差,方法的掌握上存在欠缺。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切实重视实验教学,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亲自动手,自己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进而改进实验方法,创造性地设计新的实验,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还物理学科的本来面目。

篇5

关键词:后进生;自信心;自尊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139-01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和转化后进生,是教育工作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自身的智力、心理等的基础和发展的不同,他们在学习上的表现就不一样。我个人认为对待后进生不能仅仅着眼于学习成绩,要从学生自身的发展考虑,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帮助,真正从内心关爱他们,从培养一个合格公民的角度来要求他们。

一、相信学生,创造机会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

我班有一个男生姓白,我姑且叫他小白。他生性好动,爱与老师耍贫嘴,上课总是不专心听讲,不是与同桌说话就是睡大觉。每天的作业和课堂练习都是抄同桌的。我起初想转化他,使他能认真对待学习。但经过多次尝试都没成功,于是我便放弃了对他的教育,只要他不影响别人,就任其自然发展吧!让我奇怪的是每次考试他的成绩并不算最差的,偶尔还能考及格,但我不认为那是他的真实成绩,我固执的认为他不可能考及格。但后来的一件事改变了他,也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

本学期十月中旬育才中学的老师来我校听课交流,学校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在上课的前一天我嘱咐课代表让各个小组做好人员分工,预习新课准备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展示,但没有明确要展示的内容。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有条不紊的板演、展示,板演很详细、全面。可以看出各个小组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只是展示讲解平平淡淡。轮到最后一组展示了,我本以为是一位学习较好的学生,可让我倍感意外的是,小白却上台了,我当时心里还打鼓,他能讲清楚吗?他态度自然大方,语言丰富流畅,声音洪亮,却是本节课展示的亮点。我由衷的赞扬了他的出色表现,说讲的比我还好,并激励其他同学要多加锻炼,展示时要像小白一样。

从此以后我对他的印象改变了,而且我也发现他变了,上课开始认真了,不再说话或睡觉了,作业也不抄别人的了。课堂上做练习时我站在他身后观察,他确实能自己做一些简单的练习,不会时他会问我怎么做,我给他提示一下他就能做出。这件事对我的启示很大,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总在想办法转化后进生,可我们对他们做了什么?不是讽刺、挖苦,就是漠然视之。不是给他们创造机会找回自信,而是一次次的打击,使他们的自信心严重受挫,逐渐对学习丧失了信心。

二、降低要求,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我班现在有两个学生是从初一就开始放弃学习的,一个爱打篮球、爱惹是生非,另一个倒不惹事、办事能力却极强。这两个学生的共同特点就是对学习已丧失了信心,没有一门课能听懂,没有一门课的作业不是抄的。起初我本来想,好好想个办法治治这两个家伙,不能让他们每天过得那么舒服。但当我和他们谈过话后,我改变了注意。他们说自己听不懂,不会做作业。从他们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那种无奈和痛苦,我就想:我应该给他们些什么样的帮助,才能让他们的学习生活不再变得那么痛苦,让他们每天的课堂不再是在浪费时间。于是我不要求他们做作业,每天只布置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让他们背会,刚开始他们都说自己背不会,我让他们先尝试一下看到底行不行,结果他们都背会了,而且很流利。看的出来他们当时都很高兴,我也很高兴,之后再给他们布置背诵任务时他们不再说自己背不会了。对这样的学生要从他们的内心考虑,给予他们真切的关怀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可能也希望自己能考及格,但我们教师却不能以这个标准来要求他们,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提出符合实际的要求,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以前总是听到从我们学校分流到中专的学生被选为优秀班干部的消息,而这个学生在初中时留给老师的印象却是蓬头垢面、有智力缺陷的学生。为什么到了中专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焕然一新,让人眼前一亮呢?或许在这个学生的心中以前生活在地狱,后来进入了天堂呢,也未可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在以前的学校中活的没有自信,内心压抑,进入新的学校后他找回了自信,找回了自我。而这一切又是谁造成的呢?是不是我们这些教育者呢?我们有没有挫伤过这些学生的自信心,有没有给这些学生的内心带来过光明。

三、改革评价方式,给后进生体验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