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盈利模式

篇1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利用率;土地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

在新时期国土资源如何发挥本身价值,实现全面发展受到了现阶段人们的重视。国土资源的利用一定要整合经济与生态内容,重视对开发强度的管控,打造更适宜的空间结构让产业空间集约化,使生活空间呈现出宜居特征。既要保证生态空间的舒适,也要保证农业用地不受侵犯,在农业发展中实现盈利。为了做好土地整治工作,保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析其发展模式意义重大。

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农村盈利,促进经济发展

1.1提供农村产业发展平台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让农民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在集约化背景下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发展,项目施行前后农业产业节约化建设明显,土地资源得到整治,农业产业面貌得以改观,为现代农业科技手段的运用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包括农田、水利、交通、林业、农村住房等各方面,在不断推行中已经取得成效,真正建设了绿色银行、优质粮仓。土地整理工作有利于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减轻劳动强度,改变农村交通。可以看出土地综合整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整治为土地流转创造了平台,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改变当前农村建设面貌,真正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1.2发挥造血功能

新时期的土地综合整治是将传统土地管理朝着综合整治方面改变,传统的管理是国土资源部门一家投入管理的模式,在综合整治背景下实现了政府牵头、多部门与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增加耕地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量,推动乡村整治与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土地综合整治实现了联动管理,传统国土部门一家管理的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需要,转变为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平台、部门联动管理建设的形式。土地整治工作与土地承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城乡用地建设规划等相结合,能够有效聚拢资金,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政府主导下不同职能部门相互形成有效合力,部门资金开始聚拢,传统分散输血变成合力造血,共同创造“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1.3集聚综合效益

在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命线的警示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耕地的保护。根据相关报告,十一五期间内我国耕地面积因建设需要而不断减少,其他因为经济发展或者其他复杂因素导致耕地减少面积达到二十万公顷。要想补充耕地只有进行土地综合整治,主要手段是整理、复垦、开发三种模式。因此从产业发展、土地保护、农村建设等复杂需求方面来看,土地整理工作对耕地保护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耕地数量与增加耕地面积上,而且体现在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实现耕地总量的平衡。从部分地区来看,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从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之后,国家在贫困重点县安排了整治项目,投入大量资金,中央资金投入超过四十亿元,对当地农村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综合整治程度仍旧需要提高

从实际情况来看,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需要涵盖多个内容,包括田、路、水、林、村五个方面,这也是综合整治内容中必须关注的重点。但是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现阶段人们的关注程度集中在田、水、路的整治上,忽视了林、村方面。当然实际建设中也有部分林、村、路的建设。从整体上来看整治工作的综合性并不理想,而且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1]。部分新增耕地质量不明显,因为城乡用地增减的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都重视指标建设,单纯为了指标而补充耕地,忽视了复垦耕地的质量,导致很多耕地质量不达标,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2.2项目缺乏统一规划

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内容复杂,是一项具备系统性、综合性建设的项目工程,项目顺利开展必然涉及多个部门,而在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有些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与标准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因此现实问题是开展了不少土地整治工作,但是项目统筹规划缺乏衔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导致农村出现项目多而施行困难的现状。在基层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领导,导致农村地区项目整体推进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在农村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期、中期、后期,而不同阶段有对应的不同内容,但是现实生活中前期规划、后期规划之间存在滞后的问题。比如很多地方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是先整治、后规划,这种本末倒置的方式导致项目的社会与规划方案不够完善,项目不断拖延很难顺利完成,加上项目时间规划内容不一,在项目工作中缺乏合理的监督管理体系,导致项目施行难度增加[2]。

2.3资金筹集问题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需要资金保障,在土地整治工作中,部分村庄搬迁,甚至出现整村搬迁的情况。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拆旧建新、完善补偿机制,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资金项目的支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困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相对容易;另一方面中西部分地区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限制,经济力量受到限制,建新、拆旧、复垦都需要投入大量费用,如果没有充足资金支持很难建设起配套设施。

2.4公众参与度不够

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中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在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之前,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针对项目开发进行宣传,如张贴海报、印发宣传资料,使大众了解相关情况,这是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广大群众利益方面的问题,必须保证群众的知情权,而且要保证群众的参与权。项目规划方面应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反复论证方案是否可行,验证施行中存在问题。但是现阶段公众参与项目渠道并不健全,而且也存在一定问题,决定权仍旧在政府部门,缺乏统一控制手段,缺乏整套的协调机制。

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发展盈利模式的构建对策

3.1因地制宜,统筹发展

从实际发展来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化盈利模式的构建,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综合整治工作中重点关注规划设计。规划之前切实完成整治的专项规划,增减挂钩项目规划、社区规划内容,保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果明显。国土资源部门在这个方面做好项目规划编制的协调,县级部门开展相关组织,并协调好与土地总体规划、县域村镇规划、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水利建设、交通建设等规划的关系,避免相互独立、避重就轻、单一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出现[3]。在项目设计之前一定要保证因地制宜,不可片面追求规模,必须保证布局合理全面,规划适宜,实现总体规划管理。

3.2加强项目规划设计质控

首先,科学合理制定项目规划内容,做好分类指导,针对新农村建设、产业布局各方面做好衔接,重点关注田、水、路、林、村的建设,确保全面开展,不能单一忽视某一方面或者重点关注某一个方面,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链。完成专项规划、方案编制之后,将服务三农、统筹协调管理的原则予以落实,这样才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内容相符合。在设计规划中,还要关注基层的需求,确保设计科学合理。其次,保证设计质量内容,在设计中一定要保证技术的运用,在充分运用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做好审核、质量管理,保证设计成果有水平,与实际需求相符合。如果规划设计的科学无法保证,专家论证也不充分,就不能立项。

3.3完善监管

农村土地整治内容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很强,涉及非常敏感的问题,因此必须完善政策法律,为土地政治工作提供保证。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推动立法,针对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分歧做出明确规定,满足群众诉求,保护群众利益。规划确定后出台配套法律法规,完善招标体系,做好招投标的监督,针对土地整治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工作可以解决农村土地存在的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但目前我国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让土地盈利,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实现对土地更高效更合理的管理,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丁庆龙,叶艳妹.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转型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路径探讨[J].国土资源情报,2020(4):48-56.

[2]赖松坡.当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2020,532(10):64-64.

篇2

【关键词】农业保险 农业风险 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公共财政

一、农业保险的概念和特点

(一)农业保险的概念界定

经济学上的“保险”是指通过集中建立起保险基金,用于补偿或给付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约定保险事件发生后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农业保险是保险人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风险损失分摊,建立农业保险基金,对被保险人在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灾害事故所致损失给予保障范围内的经济补偿的一种方式。

(二)农业风险的特征

农业保险是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通过农户投保在更大范围内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并对农民进行经济补偿的一种制度安排。农业保险具有保险的一般性质,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商业保险和财产保险,它有一些独特的特点:不确定性:农业受自然力的控制又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系统性:农业风险更多表现为系统性风险;相关性:农业风险的系统性特征决定了其高度相关性的特点,一次风险事件将造成为数众多的农业风险单位相同或相似的经济损失。区域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差异明显,总体上,我国的南方容易遭受水灾,北方通常干早少雨,常常为早灾所困,沿海地区则往往遭受台风和暴雨的袭击。

二、农业保险传统经营模式分析

(一)商业化(准商业化)经营模式分析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农业保险试验中,人保一直是主力军,其经营模式一直是商业化(准商业化)的经营模式。但在20世纪年代初,公司内外越来越强调其商业性质,注重利润考核指标,并把经济效益同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挂钩。人保着眼于内部核算体制的改革,提出了内部实行“切块经营”的设想,将险支公司内的大部分或全部保险业务捆绑成一“块”,以便通过险种盈亏互补和获得较多的税收政策的优惠。但是这种改革和探索,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保公司的商业性质和农业保险业务的政策性之间的矛盾。经营农业保险的经济效益仍然无法与人身保险和其他财产保险的效益相比,这就使人保仍然从根本上缺乏举办农业保险的内在动力。另外因为地方政府不可以给予人保财政上的更多支持,就不可能解决农业保险基金的广泛征集和积累问题。目前人保还在进一步压缩农业保险,调整现有的业务,努力按商业保险的要求打造新的农业保险。

(二)相互和合作保险模式分析

河南的农村统筹保险互助会,实际上也是人保寻求农业保险出路的改革措施,它是河南分公司设计和推广的,通过互助会发展农业保险是一种具有很多优越性的组织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农民乐意接受,地方政府也支持。从人保来说,由于通过收取代办费和接受30%的分保,其利益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又避免了直接经营的亏损风险。但是,互助会范围太小,准备金积累能力差,积累速度慢,难以应付较大的灾害。当时河南人保为互助会虽然也提供了再保险业务,但成数在保险和30%的分保比例使互助会的风险仍然很大,遇到广泛发生的较大灾害损失时,没有财政的强大有力支持,仅靠这微不足道的准备金和再保险,根本就不能给投保农民充分的补偿。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互助会带有浓厚的长官意志和不合法的行政强制色彩,互助会的兴衰往往和地方行政长官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和兴趣有关,地方行政领导班子的变动足以决定互助会的命运,加之基金管理的漏洞,即使农民对农业保险有很高的热情,其可持续性也令人怀疑。这大概就是河南的农村统筹保险互助会失败的主要原因。

(三)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分析

虽然民政部分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没有坚持下去,但以国营农场为背景的新班兵团保险公司取得了成功,人保上海分公司与上海市农委联手经营的农业保险也取得了成功。从表面或从体制来看,这两种经营模式是不相同的,但它们都比较符合政策性保险的一般操作方式和经营机制,这是共同的特点。比如,政府提供资本金和初始准备金,免征各种税赋,补助保费使价格能够为农民或农场职工所接受,也使准备金积累有较好的基础。实行统保(先不管其合法性)有效防止逆选择,政府也好,公司也好,都刁刘僧望从农业保险的经营中谋求利润。政策性农业保险除了经营农业保险外,还允许经营一些财产和人身保险,是风险可以在不同险种之间分散,责任准备金可以在其间进行调剂使用,市分公司和地、县支公司之间,兵团公司和兵团、场分支机构之间合理的利益机制,即解决了展业和理赔的困难,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三、我国农业保险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建议

我认为我国目前农业保险总体运行模式是商业化自主经营模式,他有如下几个问题:政府在经营模式中的缺位,政策性保险得不到体现;农村投保人无任何支持,使得农业保险参与率低,显性的有效需求不足;保险人主体单一,险种严重不足,创新和发展泛力;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缺乏界定,使得参与率低,无法达到保险所要求的大数法则;再保险安排不合理,使得原保险人承担太大的风险,阻碍了原保险人的积极性。

篇3

【关键词】农业水利;灌溉模式;节水技术;措施

在我国传统的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中,最常见的就是土渠渠道灌溉和漫灌。这些灌溉方式不但灌溉效率较低,且会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因此目前并不提倡使用这些农业水利灌溉模式进行农田浇灌。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节水型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滴灌、喷灌等,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节水灌溉技术并未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为此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优化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使其为节约型农业水利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以下本文重点对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进行了简单思考,以供参考。

1、几种现代化农业水利灌溉模式

1.1防渗渠道灌溉模式

与传统的土渠渠道灌溉模式相比,防渗渠道灌溉模式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水资源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这是因为防渗渠道是对所有等级的农田水利渠道都进行防渗处理,使其成为不向两侧或底部渗漏的防渗渠道,如混凝土衬砌防渗渠道、复合土工膜防渗渠道等等。经过实践证明,这些防渗渠道的应用极大的提高农业水利灌溉效率,降低灌溉成本,节约大量水资源和灌溉时间。相对来讲,这种节水型农田水利灌溉模式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还相对较为广泛,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节水灌溉措施。

1.2喷灌模式

所谓喷灌模式,是与漫灌完全不同的农田浇灌模式,其主要是利用水泵对水施压,使水产生一定压强,这样就能够使水通过管道和喷头呈现出喷洒水滴的浇灌方式。喷灌的浇灌方式能够进行均匀的喷洒,浇灌效果更为理想,不会出现一部分农田灌溉过度,而另一部则没有完全浇透的现象。另外,采用喷灌浇灌模式无须再挖建沟渠,减少了农田的占用量,也不会对农田地形有过多要求,且能够降低劳动强度,因此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农业水利节水灌溉模式。但是其之所以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主要是因为喷灌模式还存在着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的缺点,并且其喷洒效果还非常容易受到风力的影响。就目前来讲,我国常用的喷灌模式主要三种形式,即固定管道喷灌、半固定管道喷灌以及全移动管道喷灌。这三种喷灌形式各具优点和确定,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农田地形和水资源现状来合理选择应用。并且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改进,以促使其在更多的地方得以快速推广。

1.3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模式

低压灌装就是低压管输水灌溉技术模式的简称,就是输送水的工具是低压管道的形式,取代了明渠。灌溉水是通过低压输水管道输送形式送到田间来灌溉作物,低压管输水灌溉系统通常由水源、水泵以及附属的机械部分、输水管道、配水装置等构成。运用低压管道进行灌溉有众多优点,首先管理上很方便、向田地里输送水速度也很快,同时也省工省时、机耕和养护也相对容易,此外,这种模式对在输送灌溉水的过程中水的渗漏与蒸发也有良好的效果,据相关资料,这种输水的效率基本上能达到95%。运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模式这种模式还能少占地,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在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文资源相对严重超采,如果采用井灌区的形式,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应该大力应用,新建井灌区更应该应用输水管道来灌溉农田。

2、节水技术措施的几点思考

2.1建立并完善农业水利灌溉节水体系

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是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要想真正实现全面高效的农田水利节水效益,就必须要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节水体系。尤其是我国目前正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而农业灌溉的需求量又不断增大的矛盾问题,更是需要农业、水利、气象以及政府等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加快农业水利灌溉节水体系的快速构建与完善。相关部门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更宏观的角度统筹考虑农业节水。在技术上要到水利部门、农业不能以及气象部门等的支持;在研究推广上得到科技、教育、宣传等部门支持;在资金投入上要得到财政、银行部门支持。这样多个部门统筹考虑制约农业节水发展的各种因素,密切配合,紧密协作,建立适应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2.2科学搞好农灌规划和配套设计

农业灌溉规划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体规划的重要规划之一,必须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方便管理,提高运行保证率,做到农业灌溉最佳设计选型配套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其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农田要要确定灌区规模,要建立适应现有河网水系;2)灌区规模需符合客观实际和适应形势,建立起现阶段最佳农业灌溉模式;3)渠系布置及泵站(电灌站)、渠道设计要配套,提高灌溉经济效益。

2.3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农田相关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农业节水工程投资大多数是靠国家补助建设,补助资金有限,很难出资建设农业节水工程,导致相关的水利设施配套资金严重不足。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对水利工程加大资金投入,譬如建立国家和省级农业节水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多元化、多层次以及多渠道的农业节水投入机制,增加投资渠道,改革和完善投资政策。同时要推进农田水利的相关体制改革,譬如要明晰产权,实行灌区企业化管理、改革和完善灌区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改革水价制度,建立合理补偿机制等措施。

篇4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现状;策略

当前,我国产业理念的整体开发与研究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念滞后现象,相应的开发广度与深度不够,并且对开发理念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仅仅是将这一经营管理模式与普通的小型旅游项目作比较,缺乏深层次的探究,且开发理念大多只注重眼前的短期经济利益,没有站在长远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很不利于农村经济在未来社会经济中的可持续发展。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的重要作用

1.促进先进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先进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推动城乡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一些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也逐渐引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打破了农村传统的封闭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地区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的能力,使得更多的农村地区能够在农业的经营管理中更好地运用市场经济中先进的发展理念,不断促进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

2.提升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主要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为发展重点,这大大地提高了自身对游客的吸引力。此外,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的投入力度,不仅使得乡村旅游的品位得到了提升,而且还大大提升了这个农村地区的生产以及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当前,许多农村地区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中,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生活这3个方面已经实现了有效的结合,并且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收获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在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有效提升了当地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地区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地发展。

3.推动农村地区消费市场的发展

当前,第三产业在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发展中占据的比重较低[1],造成整个农村地区缺少足够的消费需求,使得农村地区的消费市场中普遍出现严重的疲软现象,进而阻碍了农村整体消费市场的发展。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大力开发,能够直接刺激和推动农村地区消费市场的发展,满足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据调查显示,我国近几年的旅游产业中,农村地区的旅游市场占据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已经逐渐成为大部分农村居民实现脱贫致富的一项新的方式,而且也获得了较为明显的应用效果。由此可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可以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有效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对我国农村地区扶贫战略的实施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4.扩大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增。从我国旅游局公布的最新消息中得知,我国国内的游客数量到2015年为止达到了33亿,并且平均每年以10%的概率增长。[2]同时,我国旅游产业的旅游质量、经济效益以及产业规模到2020年为止,将会满足世界级别的旅游强国的基本要求,达到其基本的旅游经营发展水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大力开发,可以有效扩大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推动农村旅游产业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方面发展。我国新农村的不断建设与发展,给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与机遇,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纷纷加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开发中来,这无疑大大扩增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建设规模。

5.提高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配的合理性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国。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着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严重限制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第三产业在我国农村经济中的发展比例偏低,给我国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力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使得农村地区整体的经济效益普遍偏低。

二、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管理经营的现状

1.缺乏规范的监管体制

当前,在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中,我国大部分地区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缺乏规范的监管体制,没有对其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导致大多数地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与运用,旅游产业长期处在无序经营与管理的状态之中,使得游客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另外,大部分旅游项目由于缺乏规范的监管体制,在开发的过程中严重扰乱了当地的生态秩序,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结构。只注重眼前的短期效益,而不顾及产业发展的长期效益,严重限制了旅游产业整体经济的发展,导致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得不到有效地开发与运用。

2.项目产品的质量偏低

当前,在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大多数项目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估与论证依据,最终的结果报告也缺少完整性与可行性,只是一味地追求产品的数量与种类,而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导致大量的项目产品出现严重的质量低下问题。此外,大多数地方政府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约束,所以在当地的经济建设与规划中没有将旅游产业中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纳入其中,对项目的开发与安排也缺少合理的统筹与部署,导致相关资源无法进行有效地整合,因此也就无法将其最大效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如此一来,整个项目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造成产品质量日渐低下。

3.缺乏相应的基础设备

在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大力开发过程中,大部分地区缺乏相应的基础设备,即使拥有配套的公共设施,也不能够满足当前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开发与运用。此外,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的相关经营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农村居民,综合素质较低,服务技能和服务理念也缺乏足够的专业性,不能够满足旅游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严重阻碍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4.经营管理模式比较单一

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缺乏丰富多样的经营管理模式,没有深层次地挖掘与开发当地的经济市场,并且大多数旅游项目在开发的过程中单单只以当地的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依据,没有很好的对整体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规划重组,导致项目产品的组合缺乏科学性。此外,与普通旅游项目及其产品相比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及其产品也缺乏创新性,开发与研究的渠道不够广阔,缺少相应的延伸与拓展,这都是因为经营管理模式单一的原因,使得项目产品的内容也比较单一,限制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在旅游产业中的全面开发。

5.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因而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相对比较匮乏。大多数地区的经营管理负责人都是当地的农村居民,缺少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也缺乏一定的营销服务方式和手段,没有足够的品牌服务意识与服务观念,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与现代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严重脱节,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的顺利发展,降低了产业的生产效率,从而使得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大大下降,导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发与运用。

三、应对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的策略

1.科学合理地进行统筹与规划

我国要想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就必须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与规划,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运用当地的发展优势,结合当地的发展特征,将现有的各类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发挥出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用与最大价值,并在生态环境与市场经济两者协调兼顾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进行开发建设与统筹布局。此外,在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仅仅只注重产业生产力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考虑到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从而促进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突出项目产品特色的文化内涵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项目特色产品的开发,在原有资源与特征得以保留的基础上,对当地的文化底蕴进行更深层次地挖掘,充分体现项目产品的活力,将产品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凸显出来。另外,还要统筹兼顾好项目产品开发与设计这两项工作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让游客体验到旅游的快乐,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对当地的人文景观以及优势特征进行大力广泛的宣传,充分向游客展现出当地的旅游特色,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满足其开发要求。

3.建立健全规范的监管体制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当为其制定规范的政策法规体制,对其实施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促使整个产业能够朝着有序的经营方向发展。

4.加强基础设备的建设与投入

地方政府各级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建设与开发农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3],加强基础设备的建设与投入,逐步完善农村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大力开发。同时,还要适当运用一定的市场经济手段,顺应经济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将更多的投资主体引入旅游项目的运作经营中来,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措施,使更多优秀的企业以及社会的力量都能够加入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中来,共同经营与管理。由此可见,地方政府的合理干预,能够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推动第三产业在农村整体经济中的发展。

5.突出项目产品的品牌优势

篇5

Abstract: "Leading enterprise driv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m of organization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While realizing the profit target, the enterprises guide the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epen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develop the market, thus driving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and promot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objectively, so it has significant social benefits. But in recent years, many problems arise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model, which affec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s is the imperfect interes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How to innovate th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benefit coupling mechanism is the key problem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stimulate agricultural activity and innovate agricultural operation mechanism.

关键词: 龙头企业;利益分配;联结机制

Key words: leading enterprise;profit distribution;profit connecting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9-0036-03

0 引言

农业是经济的根本,农业的基础地位不稳、不强会导致一系列的国民经济问题,造成了产业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新农村建设受阻等等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行和发展乡镇企业之后,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又一重大创造,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创新。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全国陆续涌现出一大批农业企业,根据具体组织形式的不同,这些现代农业企业可划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服务组织带动型、农业园区带动型等不同类型,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是被运用最广泛的经营组织形式之一,在农民增收和农业集约化发展方面效果显著。很多专家学者纷纷致力于研究创新企业组织形式,谋求适用不同条件的现代农业企业运营,提升企业实力,实现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的目的。但是,针对完善和提升某种具体农业组织形式的运营效果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过分注重组织形式创新而忽略对具体经营模式的优化和完善,导致许多前期成功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问题,甚至企业和农户之间爆发了严重的利益冲突,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1 龙头企业带动型经营模式的优劣分析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方面:

①龙头企业承担大部分市场风险;

②“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企业与农户基于共同的利益需求共同发展,风险共担,彻底改变了以往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对立的格局;

③在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方面,企业与农户资源互补。龙头企业承担资金、技术和大部分市场风险,农户提供劳动力和小部分经营风险,以此构建起新的合作格局。一方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资金方面的资源优势,弥补农户资金、技术匮乏的劣势,从而充分激发农户的生产热情,实现企业与农户互惠互利。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经营组织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农户品的供求关系难以稳定。②合作双方地位不平等,企业相对于农户而言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这种不平等直接影响了合作关系的稳固发展。③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成为影响合作关系良好持久发展的最大阻力。

在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最根本的就是利益问题,利益是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合作的根本动因,也是农民参与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动力根源,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问题是影响整个农业合作组织良好发展的核心问题。

2 创新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意义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这一共同的需求点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是一举多得的。

首先,有利于帮助农民拓宽增收渠道,保障农民利益。有农业龙头企业资金、信息、科技等各方面的支持,农户可以摆脱生产的盲目性,有效规避市场风险。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起到双赢的效果,既有利于龙头企业稳定合作伙伴,又有利于农户积极参与合作生产,当前应极探索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采取合同、合作、股份制等形式,或是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等形式,提高农户的收益。在保障龙头企业稳定收益的前提下通过利益联结,使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从而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民利益。

其次,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可以鼓励龙头企业注重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积极为农户和原料产地提供配套服务。以提升科学种植养殖水平为抓手,提供技术指导、定期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合作农户进行具体细致的指导和帮助,让农民科学种养殖的同时熟练掌握相关管理技术,为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保障,同时为当地农业效率的提升注入强劲的动力。

最后,双赢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能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有利于国家农业产业升级,优化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同时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也有利于农产品生产的质量控制。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建立完善的利益约束机制,以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为着力点,提升企业质量意识,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引导基地和农户科学种植养殖,特别是重视品牌培育和推进标准化生产,系统地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环节和过程的全程质量控制,有利于实现基地、农户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农业的跨越,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促进农业经济结构升级。

3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的着力点

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桥梁和纽带,具体是指各经济主体之间在利益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利益联结机制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利益分配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

农业产业化各参与主体对农业产业化系统的投入(资金、劳动、知识、技术),是它们得到回报和收益的基本依据,也是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动力源,因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基础。在实践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分配原则是各个环节获得平均利润。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利益一体化,但在实践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有时却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当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与契约价格严重偏离时,违约动机就会变得非常强烈,契约很难被执行。为了维持一体化组织的运营,就需要构建一种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对利益分配的合理性进行临时调整,这种调整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要素供应价格调节。龙头企业通过为农户提供各种要素供给服务,如物资、技术信息、资本等,利用要素价格的变动实现双方利益的调整。二是产品销售价格调节,即通过订单合同价格的变动进行利益调整,在这种调节过程中,契约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程度实质上就是利益调节的幅度。

利益联结机制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约束,否则,这种利益联结就必然是脆弱和低效率的。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组织约束。组织是相关制度包括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者、执行者和保障者。稳定的组织是农业产业化成功运行的重要基础。二是制度约束。一个成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必然是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集合,例如合同产销制度,保护价格制度,风险基金制度等等。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及有效的制度执行是农业产业化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三是非市场安排。这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农资赊销、资金扶持等非市场的手段支持农户的生产等方式,可以避免农业产业化链条的脆弱,保证产业化经营的平稳运行,是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内各利益主体关系稳定的重要手段。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肩负起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创新技术、综合服务的重任,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支撑、中坚力量。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引导资金,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其他涉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的单位和个人等,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要充分依托国家政策、资金支持,走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发展路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当好发展现代农业的排头兵。

4 创新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应坚持的原则

坚持平等自愿,市场导向的原则。企业与基地农户自主结合,政府主要行使政策支持、宣传鼓励、不良行为监管等工作,不能以“拉郎配”的行政手段去干预,这有违市场经济的平等自愿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市场在资源分配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减少行政手段干预,主要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和农户的有机结合,提高结合的质量。

坚持由浅入深,形式多样的原则。坚持由浅入深的理念,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企业与农户的个人意愿,从简单的买卖关系、契约关系到紧密的“一体”关系,都允许存在,逐步加强利益联结的紧密程度,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逐步建成“资金共筹、利益共享、积累共有、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利于维持关系的稳定性。

坚持稳中求变,注重引导的原则。存在是创新的基础,现代农业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思路应该建立在现实的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的基础上,坚持稳中求变,前期可主要采用经过实践检验的方式方法,从构建坚实的合作基础入手,再选取成果优质的龙头企业作为试点,着手改革创新。改革初期,政府要着力指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农户规范订单文本,做好合同签证或公证等服务工作,加强诚信守法教育,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

5 可参照推广的几种利益联结方式

5.1 参股合作型

农业龙头企业可以采用股份合作制吸收农户投资入股,农户可以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力向农业龙头企业参股,形成新的资产关系,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以股份为纽带,结成“互利互惠、配套联动”的经济共同体。在这种利益联结机制中,龙头企业与农民不仅有严格的经济约束,而且还作为共同的出资方,组成新的企业主体,形成了“资金共享、利益共享、积累共有、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5.2 流转佣工型

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一次性购买或分期租借的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并依据自身需要确定种养殖项目,并雇佣当地农户到企业参与劳动生产,按其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以工资的形式支付报酬。这样可以将农民纳入企业用工管理范畴,有利于企业各项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企业也可按照发展经营需求,将农民划分为不同工种,有针对性的聘请技术专家对其开展专项指导,提升专业化程度,增加规模效益。农民在获得土地固定收益的同时,还可随着企业的发展增加收入,并提升相应工作技能。

5.3 要素供给型

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相应的生产要素,帮助其发展生产,利用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抵抗市场风险。例如,农户资金短缺,或者出于对市场风险的恐惧,无法按照企业需求进行生产,龙头企业为了推动产业化的发展,在农户没有现款支付的时候,将生产资料赊销给农户,帮助农户生产,待交售产品时再按照市场价格进行统一结算,或者对农户给予直接的资金扶持。这样可以有效抵抗由市场供求导致的价格波动,既可以减轻企业的经营风险,又能使农户免于“谷贱伤农”的尴尬。

5.4 利益返还型

企业、农户与当地政府之间签订利益返还约定书,同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签订收购合同,对农户的农产品按合同价格收购,当合同价格与市场价格发生较大背离时,若企业获得额外收益,则按照利益返还约定比例将部分额外收益按照农户提供农产品数量合理返还利润,或者拿一部分利润用于农产品基地建设。若企业因合同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而发生较大亏损,则由当地政府出面,按照约定协调农户依据提供农产品数量将相应比例的额外收入暂时返还企业,以保证企业经营运转,支持企业的发展,等企业渡过难关,再以类似红利的形式将前期农户资助企业的资金予以返还,以保证农民的积极性。该种形式需要地方政府积极协调双方关系,在一方有违约意愿时加以干涉,从而保证前期契约得以顺利执行。

湖南大三湘油茶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茶油产业的新型农业高科技企业,总资产超过5亿元。企业从建立之初就以“振兴油茶民族产业,带动千万农民致富”为使命,作为一个农业高科技企业,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成功秘诀。大三湘将生产经营机制的创新充分贯穿到从油茶的育苗、种植、工艺研发、压榨生产及油茶关联产品的精深加工到终端销售渠道的建立。公司在常宁市、祁东县、宁远县、衡南县等地与农户签订荒山租赁协议5万多亩,其中新种良种油茶4万亩,并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衡阳县界牌镇、岣嵝乡、樟木乡和常宁市西岭镇、烟洲镇等建设有机茶油基地26万亩,雇佣约2万当地农户参与企业劳动生产,在获得土地固定收益的同时,还可通过劳动获得工资收入,并提高自身劳动技能。为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合作生产,企业还与农户和当地政府签订利益返还约定书,消除农户对市场风险的担忧。“十二五”期间,公司共发展100万亩油茶基地,其中:新种10万亩,低改30万亩,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发展60万亩丰产油茶林基地。建立了从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根据企业当前发展规模和效益,预计到“十三五”期末,达到年产优质茶油3-5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创利税2亿元,带动超过10万户农民增加收入15亿元。

湖南大三湘油茶科技有限公司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创新的典范,通过创新使企业与农户以及当地政府之间的利益联结实现共赢,为我们研究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对于“龙头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促进效果提供了有益探索,有力论证了上述可供推广的几种创新模式的可行性。

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无法实现共赢的利益分割也是制约现代农业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问题,在当前形势下,研究和探索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对于实现企业经营目的、促进农民增收、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促进农业经济结构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

[2]张春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76-78.

[3]牟大鹏.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0:34-37.

篇6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商业模式;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15日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数量增长迅速、运行质量稳步提高、规范程度不断增强、合作领域逐步拓宽等特点,但仍存在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等问题。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商业模式,就是社员、供应商、顾客及其他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包括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现金流结构和投资价值等六个相互影响的要素。

一、定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位,就是专业合作社应该做什么,它是专业合作社商业模式体系的起点,包括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进入什么样的市场,深入行业价值链的哪些环节,选择哪些经营活动,与哪些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怎样分配利益等。

第一,要对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进行定义。一是根据专业合作社销售的产品或服务定义其业务;二是针对某类客户群的需求定义专业合作社的业务;三是依据专业合作社所处的行业价值链环节确定其业务;四是按照专业合作社的关键资源能力及其组合定义其业务。

第二,要锁定专业合作社的目标客户。一是超越目前所卖的产品或服务,识别产品的隐含功能,探寻专业合作社的潜在客户;二是确定合适的客户标准,用以识别目标客户;三是寻找需求和专业合作社独特资源能力相匹配的客户。

第三,要确定应该向目标客户提供什么样特征的产品或服务。尤其要关注客户的核心需求,在所有可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中,确定应该将哪一种作为重点。

作为农民自愿联合、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位,可以概括为对内服务、对外经营。通过开展经营服务活动,解决社员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生产资料采购供应、技术服务、新产品引进、产品销售等问题,改变单家独户进入市场势单力薄的弱势地位,解决农民进入市场的难题。只有根据当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围绕当地有特色、有优势、有规模、有效益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进行业务定位,围绕当地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做最擅长的事情,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开展服务,专业合作社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例如,灵寿县灵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正是围绕食用菌这一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灵寿县是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和集散地之一,2002年被河北省农业厅授予“食用菌之乡”荣誉称号。灵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把单打独斗的菇农组织起来,实施产业化、订单化、品牌化经营,带动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前,灵寿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年产量11万吨,产值7亿元。

二、业务系统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系统,反映的是专业合作社与其内外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关系。构建业务系统,就是确定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种类及交易内容和方法。专业合作社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市场关系、契约关系、租赁、特许、参股、合资和全资拥有,等等。业务活动由相应的工作流、信息流、实物流和资金流组成。

建立专业合作社的业务系统关键在于对行业周边环境和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进行通盘分析。一是自身拥有或可以从事什么样的业务活动;二是行业周边环境可以提供哪些业务活动;三是自身可以为各个相互作用的主体提供什么价值;四是怎样将这些业务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价值网络。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在利益驱动下,各个主体能够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并产生相应的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运动。只要依据专业合作社的定位将这些业务关系和业务活动整合为一个系统,并根据资源能力合理分配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其中的角色,就能构建起有利于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业务系统。社员依托专业合作社,不仅可以获得协作的生产力,增强抗击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横向一体化的规模经济和纵向一体化的加工增值,实现规模种植、批量加工和标准化生产,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专业合作社只有与社员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起到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广阔市场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实现社员的合法权益,社员才会更加关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另外,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与加工企业、专业批发市场、连锁超市企业等对接,成为其稳定的优质生产基地,采取订单农业、委托加工、租赁加工、销售、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依靠合作企业的专业优势、品牌优势和渠道优势等,提高进入市场的能力。还可以与其他公司通过投资参股进行对接,使公司、专业合作社、社员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例如,藁城市鑫诚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与华奥绿兰公司、藁城市商业有限公司、石家庄龙在田有限公司等农业开发公司合作,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农业采摘、高效农业等,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收益水平。总之,专业合作社应积极与龙头企业进行对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和顺畅销售。

三、关键资源能力

资源包括金融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无形资源、客户资源和关系网络等。能力指在特定业务职能中的组织能力、物资能力、交易能力和知识能力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键资源能力是指其商业模式运转所需要的、可以控制其他资源能力的、相对重要的资源和能力。

在满足客户需求上,关键资源能力往往占有主导性和支配性的地位。只有紧紧抓住自己的优势,把关键能力发挥到极致,掌控关键资源,满足客户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一要根据商业模式的其他要素确定专业合作社的关键资源能力。只有和其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现金流结构和投资价值相契合、能相互强化的资源和能力,才是专业合作社真正需要的。二要以专业合作社的关键资源能力为核心构建商业模式。可以以单个资源能力要素为中心,寻找能与之相结合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可以对专业合作社内部价值链上的资源能力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价值链产出。

从石家庄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来看,在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品牌化经营等方面的资源能力尤为重要。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效率、转化增值水平和质量,是增强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品牌化经营对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社会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赞皇县汇川优质核桃专业合作社,自2008年成立以来,不仅带领社员把合作社的1万多亩核桃树进行了品种改良,而且注册了“汇川”牌商标,实施品牌化经营,目前他们的核桃远销北京、上海、成都、广西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合作社靠一家一户产品的聚集撑起了自己的船,社员靠合作社的品牌搭上了通向市场的直通车。

四、盈利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利模式,指专业合作社对外经营活动中的利润来源及方式,即合作社如何获得收入、分配成本、赚取利润。良好的盈利模式,不仅能够带来较好的收益,更能为专业合作社编织一张稳定共赢的价值网。

传统的盈利模式往往是“做什么就靠什么赚钱”,其成本结构往往与收入结构一一对应。而现代盈利模式,常常是把主营业务变成“锁定客户”的基础或平台,根据产业链利润及价值分布特点,发现新的关联业务和延伸业务,通过向客户及合作伙伴提供增值服务,获取后续业务收入,实现收入来源多样化。同时,现代盈利模式的成本结构与收入结构不一定完全对应。比如可以通过授权、特许的方式,由第三方伙伴来承担生产成本与市场风险,自己则通过收取权利金或特许加盟费,获取稳定收入。

专业合作社在成长初期盈利模式往往比较单调,但随着竞争地位和资源能力等方面的加强,收入来源多样化的能力也随之加强。例如,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现有350台织机、1,000台纺车、1,300户社员,拥有1个总厂、6个纺织加工基地和3,000亩彩棉种植基地,有“原村”牌服饰、床上用品和工艺品等3大类、50多个品种的纯天然土布产品,2010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万元。2011年以来,利用邻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嶂石岩地质公园等优势,开始建设“土布动手体验”基地,研娃娃、布玩具、布装具饰品等“原村”牌旅游产品,设立专业社旅游产品专卖店,打破了单一的盈利模式,向多点盈利转变。目前,其土布产品已被确定为石家庄市红色旅游纪念商品。

五、自由现金流结构和投资价值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由现金流结构,是其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收入扣除现金投资后的状况。预期未来可以产生的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值,就是该专业合作社的投资价值。

从自由现金流的角度分析,提升专业合作社的投资价值,应从减少自身投资规模、降低运营成本、增强自由现金流的持续成长能力三个方面着手。合理控制原料和成品库存,减少应收账款,加快资金周转,强化融资能力,优化资产结构,减少单位销售收入对应的固定资产和运营资本投入,是改善自由现金流结构、提高资本收益水平的重要抓手。例如,永清县民盛瓜果专业合作社与北京市物美超市签订的农超对接协议,把原来的场地费、进店费变成了利润提成。目前,该合作社在物美超市开设了10个“民盛园”品牌菜专柜,每天至少卖出30吨鲜菜,减少了资金投入,降低了运营成本,增加了社员收益。好的商业模式,往往能够有效聚合资源能力,形成竞争优势,以更少的投资、更低的运营成本获得较多的收益。

构建成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商业模式,应坚持开放办社原则,立足当地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编织将社员、供应商、顾客及其他合作伙伴的交易活动有机联结的纽带,把关键资源能力发挥到极致,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连锁超市对接合作,以精致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切入其产业链条,增强专业合作社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现状分析 问题 对策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金融机构,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首要目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银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2016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首度突破200万亿大关。截至2016年9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22.9万亿元,相比2011年末翻了一番。2016年9月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32万亿,同比增长2.82%,利润增长幅度明显下降。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曲折复苏,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在如此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通过转变盈利模式获得可持续发展,是当下最重要的课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现状

1.整体盈利情况较好,但利润增速明显放缓。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32万亿,同比增长2.82%。利润增速相比去年同期略有上升,但相比2012~2014年同期下降十余个百分点。从上市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润增速要高于大型商业银行。2016年前三季度,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的利润增速已不足1%,分别为0.52%、0.53%,建设银行同期的利润增速也仅有1.35%。利润增速下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受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业净息差收窄。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净息差为2.53%,2016年第三季度净息差为2.24%,下降19个BP。这将对银行盈利带来不利影响。二是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增速向中高增速转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不良贷款拨备计提增加,消耗了部分利润。

2.利差型盈利模式较为突出,但利息净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财报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四大行的利息净收入为11950.9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006.87|元,降幅高达7.77%。四大行的利息净收入无一增加,这是四大行全部完成上市之后,首次出现三季度利息净收入集体负增长。这是因为当利率市场化后,大客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融资渠道多样化,这就要求贷款利率下调,而银行为了揽储,各自调高存款利率,由此导致存贷利差收窄,势必短期内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改变以往单一的盈利模式,向多元化盈利模式转型。[1]

3.中间业务发展不足,非利息收入占比低。这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整体收入呈快速增长现状,在整体营业收入额中占比稳步上升。例如工商银行2016年前6个月工行共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817亿元,同比增长6%,占营业收入比重较2015年提高3.4个百分点至24.8%。但从中间业务在总营业额收入中的占比来看, 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的总体比重仍然偏低。五大国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对中国商业银行而言,目前的非利息收入或中间业务收入,多数是在支付结算、银行卡业务中发生的手续费。[2]

4.经营范围与业务品种偏少,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偏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还是依靠存贷款,中间业务利用率整体不高。比如我国五大行中的中国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比较早,业务量也比较大,但它的中间业务收入却仅仅占其总营业额收入的百分之十几,更不用说那些中小商业银行了,与外国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大。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因素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盈利能力收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有风险管理能力、银行业效率水平和业务因素等。外部因素主要有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利率市场化程度、我国严格分业经营监管抑制金融创新、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本文主要就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1.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资本市场是我国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对推动我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转型具有重要作用。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它包括所有关系到提供和需求长期资本的机构和交易。所以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首先,资本市场的建立改变了商业银行存款负债的总量和结构。[3]大量的银行存贷款流入资本市场,在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上进行了分流,改变了商业银行整体存款负债的总体规模和结构。

2.利率市场化程度。我国现在正在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但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市场利率自主性不强,并且我国长期以来的高利差收入得益于管制利率。利率市场化完全放开以后,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份额,通过高利息吸收存款、低利息发放贷款来赚取利润,这样就导致了银行存贷利差逐渐收窄。[4]而存款利率具备刚性,所以下调幅度不大或者不能下调,导致资金成本上升,商业银行自身利润缩减。

3.我国严格分业经营监管抑制金融创新。1993年以后我国逐步确立并至今仍然严格执行分业经营,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上出现了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体制转型的潮流,至今,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末基本完成了向混业体制过渡,以金融机构全能化为特征的混业经营体制成为国际金融业的主流模式。[5]我国现在的严格分业经营监管模式已经不适应国际金融监管的潮流。并且严格的经营监管模式还抑制了金融创新的产生、范围、速度和环境。而金融创新又是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转型的强大动力,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转型。

4.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商业银行面临的客户层次也越来越复杂。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到来,大众客户对于更加便利化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的需求约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为未来谁拥有更富有特色的金融服务,谁就拥有提升自身盈利水平的又一大利器。但是我国银行业尚未完全开放,商业银行仍处于垄断地位,金融服务滞后于大众客户的需求,“银行主导型”金融服务不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了我国银行业的盈利增长,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成功转型造成阻碍。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盈利模式单一,不利于盈利模式从利差主导型向非利差主导型转变

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混业经营,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中间业务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很大一部分的收入都来自于金融投资工具带来的非利息收入。[6]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收入总额中以利差收入为主体,占比70%以上。二、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虽然近年来净息差进一步收窄,但是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仍然是利差主导型,从整体来看,国有大行的净利增速明显放缓,不良率和不良贷款额继续双升,净息差则进一步收窄,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备受考验。面临如此严峻的经营形式,如何将盈利模式转向非利差主导型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盈利来源单一,不利于非利息收入增加,抑制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

目前部分银行已经开始通过加厚非利息收入增加利润,2015年招商银行实现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534.19亿元,比上年增长35.26%,远远超过了交通银行的规模。招行将这一快速发展归因于服务手续费、托管以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增加。尽管招行等大型银行取得了比较丰厚的非利息收入,但是中国整体银行业仍呈现出盈利来源单一的情况,利息收入仍是他们的最主要利润来源。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下,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必将成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发展方向,以此来提高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增加发展动力。

(三)贷款结构失衡和雷同,易引发投资的畸形化,影响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经营能力

我国近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事实表明,贷款规模的扩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推动力,但当前的贷款快速增长并没有同步地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即贷款规模增长速度与增长速度并没有同步。[7]据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年末,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9.35万亿,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仅为12%。整体出现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由此可见,我国信贷供求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在贷款结构上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并且广大中小商业银行贷款结构趋向雷同,资金流向趋同,资金集中在某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易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同时易引发投资的畸形化,现在我国投资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土地和基础设施,这些行业的投资资金过重就会引发其他行业的“资金荒”,投资结构畸形,资金流向并不都是使银行利润最大化的部门,影响商业银行可持续经营能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传统观念,增强市场主体作用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看清国内外金融发展潮流,顺应金融自由化浪潮,转变过度依赖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观念,积极进行盈利模式转型,加快利率市场化将彻底改变通过存贷利差及存贷规模扩张来赚取大额利润的传统模式的事实,形成利差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均衡发展的局面,而不能光顾着“啃老本”。十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商业银行面对这样的的局面,就更应该立足市场,增强市场供求在银行资源配置的主体地位,根据市场走向制定自身的发展策略,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不能在经济改革的潮流中被淘汰。[8]

(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注重金融创新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随着利差收入越来越窄,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也越来越小,着眼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发展进程,无一不是盯着中间业务,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创新,从而为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增加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并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是商业银行面对去年811汇改,加强金融业双向开放政策的一个有效应对之策。对于提升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缩小与国际的差距的重要途径,当然发展中间业务,进行金融创新也必须与银行自身实力相匹配。

(三)优化银行业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首先银行业要做好定位,所谓定位是指客户需求的满足方式,明确知道自己为谁创造价值,谁知企业最重要的客户群体等关键问题。

其次在利润转型上不同的银行银行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和特色进行差异化定位,发展自己具有特色的经营方式,提供具有独特优势的金融服务,立足于客户需求,提供多层次、周到的服务,从树立金融服务理念到金融业务服务等全方位的一体化服务,从整体上提升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质量。近些年来由于内外环境愈发严峻,有些银行已经开始注重自身金融服务质量。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于2016年12月13日在北京举办了“新服务,心满意”服务提升季会,将从消费者关注的金融热点和服务需求出发,改革创新银行服务模式,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解决好消费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并且将从改善服务面貌、优化服务流程、加快减费让利、提高账户安全等四个方面着手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最后我国利率市龌改革的加快推进势必会引起商业银行间愈加残酷的竞争,商业银行通过提供差异化的特色服务,维护核心客户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自主议价能力,从而在竞争中取得更多的主动权,从而加强可持续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波.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基于14家上市商业银行[D].山西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5.5.

[2]利明献.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J].中国金融家,2011(9):41-42.

[3]刘志刚.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学位论文,2011.5.

[4]赵欢.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4):10-11.

[5]吴思麟.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组织机构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35):14-37.

[6]朱芳华,蔡静静.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J].商场现代化,2010(6):139.

[7]姜姗姗.我国上市银行贷款结构优化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1.12.

篇8

关键词:信用卡;收入;利润贡献

1各类收入结构分析

经营发展战略与盈利模式相辅相成,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实现盈利的前提,盈利模式的确定为战略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来看,目前社会通用的信用卡盈利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利差收益为主的盈利模式,一种以商户回佣为主的盈利模式。

(1)以利息收入为主:信用卡业务利息收入又称利差收入,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公司或者其他机构通过吸纳个人或者对公帐户存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取低成本资金,为有融资需求的持卡人提供贷款融资,从而赚取得差价收入。我国信用卡发卡机构均为商业银行,而国外由于信用卡业务发展较早,除商业银行以外,还存在信用卡公司、具有发卡资格的企业等,均可发行信用卡。绝大多数国际大行采取传统的以利息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包括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花旗在内的绝对多数国际法卡银行,都采用的是以利差收益为主的盈利模式,利差收入在信用卡业务总收入中的占比一般在2/3以上,例如2012年国外主要发卡机构信用卡收入结构,花旗银行的信用卡利息收入占信用卡总收入的76%,摩根大通的信用卡净利息收入占比达74%左右。以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发卡银行,会鼓励用户透支以提高卡均未偿额,以便在免息期之后形成利差收益。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盈利方式非常直接,利息收益率较高,如美国信用卡机构的净利息收益率一般可达到10左右。

(2)以商户回佣收益为主:以商户回佣收益为主的发卡机构都是采用“以支付为中心的盈利模式”。目前商业银行回佣主要包括商户收单手续费、分期付款手续费以及其他收入,包括罚息收入、年费收入、以及提现费等。以美国运通为例,美国运通发行的信用卡更多具有签账卡而非信用卡特性。签账卡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卡,持卡人必须全额偿还每月的账单金额,这是它与其他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卡的最主要的区别。美国运通信用卡消费存在以下特点,一是信用卡应收帐款时间短,即当比消费后,持卡人在最短时间内将该笔欠款归还,并在间隔期较短的时间内发生第二次交易。二是信用卡卡内余额周转率高。由于持卡人还款及时,因此信用内留存的贷款余额少,不易产生较高的利息收益。

(3)两种模式对比。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利差收益为主”和“以回佣收益为主”两种盈利模式,存在目标客户引导方向、商户资源、资本金需求、风险性及主动性五项差异。一是客户引导方向方面。以利差收益为主的发卡机构主要依靠利差收入获利,因此发卡行会积极的鼓励持卡人“提前消费”,进行大量的信用卡透支,以扩大透支额来实现收益。以回佣收益为主的发卡机构则有比较多的签账卡,发卡行鼓励持卡人多消费、早还款,缩短应收帐款时间,提高卡内余额周转率。二是商户资源方面。以利差收益为主的发卡机构用于发展特惠商户的力度较小。所拥有的商户资源也十分有限。特约商户的发展一般仅仅作为传统的零售银行信贷业务的一项附加业务,在市场拓展是附加在其他金融产品之上。而以回佣收益为主的发卡机构则拥有数量庞大的商户资源。同时,国际先进的发卡组织均为集团模式运营,集团内部包含旅游、酒店等第三产业,与主营业务协同发展。三是资本金需求方面。以利差收益为主的发卡机构容易受到资本金的限制。由于存贷比受监管的制约,发卡机构对于资本金的要求相对较高,一旦需要持续扩张信用卡贷款规模时,极易受到资本金的限制。以回佣收益为主的发卡机构而言,对资本金的需求较少,容易实现轻资产战略的运行。

2信用卡收入对利润贡献分析

针对国内11家主要商业银行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根据信用卡中间业务收入(F1)以及中间业务收入(F2)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可得出:商业银行信用卡收入(手续费和佣金)贡献度(X2)=F1/F2。从上表中可以得出,截止2015年6月,国内11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对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度平均值为14.62%,目前已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招商银行贡献度最高,已达24.73%,最低的是农业银行,仅为9%,各家银行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招商银行与农业银行之间的差距达到2.75倍。

3研究结论与启示

(1)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利润贡献率普遍不高。信用卡利息收入贡献度的水平为3.73%,信用卡手续费收入贡献度的水平为14.62%,信用卡经营业务收入贡献度的平均水平为3.4%,虽然各项数值都表明信用卡业务盈利水平不高,但信用卡业务的中间业务贡献度已达14.62%,各家商业银行发展信用卡业务已能为全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2)各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利润贡献度不尽相同。由于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策略不一样,业务推动的时间也不一致,造成信用卡业务对各家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存在较大差异。

(3)信用卡业务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国内金融市场面临着金融脱媒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形势,各家商业银行在传统银行业务的盈利空间日渐压缩,信用卡业务作为近几年新兴的市场,为商业银行贡献的利润逐年增加,在商业银行进行零售业务转型的过程中,信用卡业务将充当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在商业银行利润贡献方面势必逐年增长。

(4)扩大信用卡贷款规模,提高信用卡利息收入水平是提高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利润的主要手段。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收入中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较大,为进一步提高信用卡业务经营利润,应积极调整进行信用卡业务经营结构调整,扩大信用卡贷款规模,进一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这对于商业银行信用卡利润的快速提升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牛玉芳.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盈利模式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2]刘秀娜.我国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李果实.基于顾客满意度视角的招商银行XX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4]殷佳.中国信用卡的差异化营销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

[5]任红美.基于客户终身价值和客户行为的信用卡客户细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6]金乐道.中国信用卡市场分析及对策[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7]李梦佳.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篇9

贸易顺差――持续数百年的盈利模式

一国经济增长是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即贸易顺差)“三驾马车”拉动的。2005年,在国内消费和投资略显颓势的情况下,外贸增长迅猛,进出口总额占到GDP的64%,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头号主力。事实上,在过去10年中,外贸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无疑成了中国经济能得以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其实,中国的贸易顺差持续上升这样一种凭借人力资本优势的盈利模式早在几百年前就发生了。在前,中国的GDP一直占全球第一(一般估算均占20%以上),1689年英国与中国在广州正式通商,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向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出口丝绸、瓷器等,维持了100年以上的贸易顺差地位,其结果是全球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而欧洲出现了贵金属货币的短缺。

除了欧美贸易外,中国在与东南亚各国,尤其是日本的贸易中也保持顺差地位,并从日本获得了该国出产的大部分白银。据估计,从1550年~1800年大约250年间,中国共获得了大约12亿两白银,占这段时期内世界白银总产量的一半左右(Barrett,Ward.1990),而其他学者较为保守的估计也认为中国在那段时期至少占有了全球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总之,如此之大的贸易不平衡肯定会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为抢夺白银而不择手段,1840年的直接原因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为获取白银而走私鸦片。

靠贸易顺差拉动经济增长之路越走越窄

2005年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达到1142亿美元(按美国的统计口径大约为1700亿美元),高于中国全球贸易的顺差总额,美国的贸易逆差总额的四分之一来源于中国。而截止2005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如加上香港的1243亿美元,中国就超过日本,成为外汇储备最高的国家。中国目前的贸易地位和外汇储备,确实与200年前的中国有某些相似之处。而在二战结束后就取代英国成为全球霸主的美国,会不会向当年的英国那样向中国发动一场“战争”呢?我想,人类文明毕竟又推进了百余年,在信息传递速度和对称度都大大提高的今天,避免战争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了。但问题是,通过利用人力成本低的优势来持续实现贸易顺差模式,能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呢?

事实上,随着中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升级。2005年堪称贸易争端年,欧美对华纺织品特保争端是建国以来国际反响最大的贸易争端,其波及中国就业人数之多、涉及出口金额之巨均为此前中国对外贸易争端所未见。2006年新年伊始,欧美再度对中国鞋业提出反倾销。据称我国已经有4000种以上商品受到进口国的调查。除了出口商品受到反倾销、反补贴及特保措施等非贸易壁垒阻碍外,西方各国对中国汇率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指责也越来越频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要靠这种模式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将会走得越来越艰辛。

而且,这种凭借人力资本低廉优势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也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即便是在清朝,由于丝绸出口的需求量很大,导致东南省份通过砍伐森林来种植桑树,又由于人口膨胀导致的粮食需求的增加,同样也导致了毁林造田的后果。因此,中国的森林面积减少并不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实际上可以追溯到17世纪。如今,传统的出口品种已经被纺织、服装、鞋帽、玩具等取代,但本质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在延续两三百年前就拥有的比较优势。当然,与过去不同的是,境外企业在中国经营的加工出口贸易几乎和纯出口贸易平分秋色,中国成为了世界加工厂(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其背后原因还是因为有取之不尽的廉价人力资本。由此可见,我国外贸比较优势几百年来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200多年前由于外贸活跃而使得经济富庶的岭南、江浙等沿海地区,现在同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然而,我们在获得了比较可观的白银或美元的同时,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又失去了什么呢?是生存环境。作为世界加工厂后产生的巨大废弃物所带来的污染、大量资源的消耗,作为廉价劳动力最大供给国必然产生的人口密度过高问题……尽管目前我们是全球第三贸易大国,但与前的中国比,贸易地位恐怕不如那时(当时对所有国家的贸易均是顺差);积累多年的8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只是去年美国GDP的6%,这与200年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白银财富是不可比的。而且,这种纸币形式的储备往往受制于人,且使得本国驾驭货币政策的空间减小。以付出巨大代价来获取不大的利益,这就是中国当前的贸易盈利模式。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需要几代人努力

我们再来看一下西方国家几百年来的盈利模式。欧洲原先要比中国穷,所以才有了一批冒险家航海到东方寻找黄金的冲动。他们靠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大量移民,并在那里采掘和生产白银。拿白银和亚洲国家交换商品。他们又了解到非洲很多地方的货币是贝壳,于是,欧洲的商人将马尔代夫购得的贝壳运到非洲,用来换奴隶,给欧洲带来了廉价劳动力。当然,最终让欧洲致富的还是靠18世纪的那场工业革命,在全球取得了技术领先地位,并将这种技术用作对别国资源的掠夺,如英国到了19世纪就成为拥有很多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如今,虽然游戏规则已经文明了许多,但西方国家无疑仍处于全球贸易中的有利地位,凭借着技术优势和跨国经营策略,西方国家总能用最低成本支配各类生产要素,然后在全球销售拥有专利技术或具有品牌的所谓高附加值的商品(如LV箱包的高昂价格只是体现其品牌而非使用价值)。

现在大家都已经意识到靠外贸来带动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希望通过扩大内需等办法来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但问题是理想和现实之间总存在差距。比如一个年出口50多亿双鞋的中国制鞋业,是难以通过扩大内需来消化其产能的。又如我们早在八・五计划时就提出“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的目标,至今也未能实现。这说明,人总是倾向于拿最小的成本或唾手可得的东西来换取最大的回报。

有人说中国在18 世纪之所以没有像英国那样出现工业革命,是因为当初中国人力资源成本要比英国低;英国纺织业采用氯气漂白技术的发明和推广是因为英国缺少阳光(暴晒漂白),看来也确有其道理。因此,在现有人力资源成本依旧低廉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贸易盈利模式似乎不可能。要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不能只停留在规划和口号上,必须提高现有生产要素价格的成本,如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尤其需要控制人口,笔者认为,我国尽管实施人口控制多年,成就显赫,但正如我们低估了GDP中服务业创造的价值一样,中国的实际人口,尤其是非城市户口的人口数存在被低估的可能,需追加对农业人口及农村向城市移民人口在生育控制上的投入,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教育等投入来提升人力资源成本。

篇10

何为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从农村产业层面来看,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及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

为什么要发展休闲农业

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因为休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生产、管理人员,而且还需要从事住宿、餐饮、交通、商业等服务人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休闲农业有利于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不仅使城市人了解和体验农业,而且也使农民转变观念和提高素质,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会遇到哪些问题

现阶段休闲农业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中也有些问题出现,主要原因是对休闲农业认识不足、管理滞后、服务欠缺等。

1.规划缺位(做休闲农业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很多休闲农业项目没有认识到策划咨询与规划设计的价值,不愿意花代价邀请专业机构编制具有指导价值的策划咨询与规划设计方案,导致整体开发水平比较低下。

2.同质竞争(创意、创新才是现在消费者所喜欢的)

看到别人干什么赚钱,自己就干什么,简单的模仿最后导致白热化的同质竞争,成为休闲农业领域的通病。

3.人才缺乏(人才的缺乏导致其受到阻碍,培养人才是关键)

不论是进入休闲农业领域的大企业,还是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户,开发与经营管理人才都非常缺乏,如何依托政府支持、对接相关机构,在人才培训与引导高素质专业人才进入休闲农业领域方面获得实质性突破是一个重要课题。

4.资金不足(做休闲农业,一定要考虑的问题)

完全依靠政府的政策资金来打造的休闲农业项目将很难获得持续生存,更谈不上大的发展,盈利模式与融资模式的创新,才是休闲农业资金困境的出路。

做休闲农业千万不能有这些误区

许多人对休闲农业有一定的认识误区,下面就给大家提出来讲一讲!

误区1:有很好的资源,就一定能赚到钱!

许多农业投资者往往觉得自己拿了块好地,或是有一些政府资源等,但却不知如何把资源整合、快速变现,找不到盈利模式和切入点。因此,即便有很好的资源,也不能合理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无法实现盈利。

误区2:总觉得项目越多越吸引人,人肯定会来!

许多农业投资者一开始都雄心勃勃,一上来就想做成规模,一步到位。住宿、餐饮、娱乐等一条龙服务,这样才会吸引人。但现实的情况却是,投资项目越多花钱越多,到头来项目很杂,没有特色,还是没有人来。

误区3:找“专家”做规划,肯定错不了!

许多农业投资者找了一些所谓的“专家”做规划,亭台楼阁、餐饮住宿一应俱全,前前后后花了不少钱,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发现,这些规划只说了怎么花钱,而没说明白怎么挣钱。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想用休闲农业挣钱,这些模式必须会“玩”

你如果想在休闲农业中盈利,就需要会“玩”这些模式,看看你听过没有?

模式1:玩转农业产业链

“全产业链”是指由山间到餐桌所涵盖的种植与采购、饲料原料及生化、养殖与屠宰、食品加工、分销、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系统。休闲农业不再是众多农民依靠自然从事简单生产以直接满足人类对粮食、畜产品等的需求,而是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及教育、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的产业。

休闲农业整合产业链是基础,玩转产业链的各大环节才是王道!紧密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利用休闲农业的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等开发休闲农业项目。

模式2:用稀缺特色产地资源开发产业

如今同质化的现象很严重,所以要做就做有特色的!特色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特色气候条件、特色土地资源、特色水资源、特色生物资源等,特色人文资源包括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饮食、特色工艺、特色节庆、特色建筑、农耕文化等。

模式3:跨界餐饮模式

餐饮文化是关于人们吃喝行为的文化现象。它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时期,体现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包括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之中。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乡村旅游策划等一些规划设计当中,很好地运用该文化对于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是相当举足轻重的。

未来休闲农业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1.特色化:

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当地特色是毋庸置疑的,休闲农场能否发展得更好,关键在于经营者能否发掘项目所处位置的自然资源、景观资源、产业资源、文化资源以及人的资源等并加以合理利用和开发,发挥乡村及农业资源特有的生物性、季节性、实用性,以此营造农场的特色。同时还应注意乡村文化资源的结合发挥,更是塑造休闲农场特色化的重点。

2.体验化:

休闲农业的卖点之一就是体验性,如何将优势资源设计成知识性、趣味性、人性化的体验活动,将游客融入情景,感动其视、听、嗅、味、触觉等,使其产生美好的感觉和难忘的记忆,这将是未来休闲农场能否致胜的关键。

3.生态化:

可以说休闲农业如果没有了自然生态作为依靠,就相当于一个人没有了灵魂,所以休闲农场应该珍惜自然资本,在休闲旅游与生态保育之间取得平衡,以奠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4.健康化:

健康的“休闲农业”无疑是一个大的亮点。舒适的环境能够让人减轻压力,减少烦恼。所以,未来休闲农场经营者应致力于维护环境,提供新鲜空气、洁净水、无毒蔬果和设计养生餐饮及健身运动场所,营造和谐而富有人情味的社会情感,从而利于游客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