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quality management is concerned on an fixed organization,which can help to distribute the quality function. The traditional quality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structure form is: president,department leader,quality inspection team,inspectors. All levels of staff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quality of his part. But in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ode, different suppliers have different production mode,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different technology level. The production cycle is also changing by. Obviously the traditional quality management can't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 So we can control product quality by way of quality cooperation. This article is researched on the quality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guide the quality control of cooperate production.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quality cooperation;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17-02
1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在成为现代企业的生产准则,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却做不到发现质量问题迅速反馈并及时纠正。在目前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协作生产模式已成为企业普遍行为,然而出于成本考虑和人力资源的限制,大部分的协作厂没有建立正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能做到对质量问题的迅速反馈和及时纠正?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传统生产模式下,质量管理是针对一个组织而言的,它有固定的组织机构进行质量职能分解,可以总结其组织结构形式为:总经理――职能部门领导――质量检查班组――质检员,各个层次的人员都负责自己那部分的质量管理。只要没有特殊情况,这种结构下的质量信息反馈是顺畅的,问题一般都能得到及时的预防和纠正。而在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不同的供应商生产模式、组织结构、生产能力及水平各不相同,生产周期亦是变动的,传统的质量管理方式显然不能适应。这时候,可以通过质量合作方式进行质量控制。
相对于将协作厂塑造成符合本企业要求的模式所投入的成本以及所造成的双方疲惫不堪,质量合作成为一种更简单的问题解决方案,并且更易于操作。质量合作是基于供应链管理而提出的,主要基于如何在低成本下实施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这是提高企业协作生产模式下质量控制水平的有力武器。
2建立质量合作的要求
建立与供应方的质量合作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理念,企业质量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要改变传统的质量观念,改变对传统供应方的单面质量要求方式,而是建立互动、双向的信息交流方式,为质量合作做好准备。开展质量合作企业应该做到:
2.1 把供应商看作自己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对立的敌人以往的习惯使供求双方对立的看待对方,供应商必须接受对其价格和质量的怀疑,在这种怀疑的氛围中,需要长时间的合作才能建立信任。质量合作要求我们,在谈判初期,企业与供应商就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谈判关系,与供应方的沟通亦要讲究方法和艺术,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商与企业可以互相学习,尤其是针对自身不足之处。
2.2 积极有效的沟通与供应商的合作我们没有必要一开始就向对方施加很大的压力,比如对供应商的一些程序化的管理办法,如合格供应方认定、供应商分级、质量保证协议等等。我们应当通过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建立积极的关系,进而培养并建立相互信任。要花时间了解供应商的真实情况,包括技术水平、加工能力、人员情况,这些信心有助于企业合理安排供应商的试生产并测试其生产水平及资质。积极有效的沟通应当是坦诚、公平以及客观的,任何一方的强势及萎缩会导致信息的失真,从而为后续的工作留下隐患。
2.3 数据资料等信息的传递应当涵盖供应商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及资料,这包括设计图纸及数据、流程、预防及纠正措施、工具、不符合项、检测记录、顾客要求及投诉等信息,这是指导供应商达到企业要求的必要支撑。你能提供的信息越多,供应商对流程的了解就越多,这对保证最终交付产品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质量管理人员要制定一份数据充实的最新的产品质量检查清单,确保所列条目是科学合理的,并传递给供应商。信息资料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包括文字资料、影像、图片、经验总结乃至熟悉生产流程的人员,这些信息资料在供应商生产过程中,越是早介入最终效果就会越好。
2.4 确保供应商生产过程中信息的实时反馈我们需要建立这样的信息反馈渠道,不是仅仅获得供应商的完工信息,出于培养供应商的考虑,我们应该获得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实时沟通,这种沟通包括技术、质量、加工等各方面信息的实时交流,现代通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尤其对远距离的协作生产来说,极大地拉近了企业和供应商的距离。获得实时的信息反馈就是基于过程控制而不只是结果控制。
3质量合作含义及方式
3.1 质量合作含义质量合作是指需求、供应双方就产品质量控制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这种措施是基于双方充分的沟通和理解之上的平等合作。需求方需要向供应方提供尽可能的多的关于产品质量方面的信息,甚至包括技术、经验方面的指导,而供应方必须充分理解需求方产品质量的要求,并真实的告知自己的加工能力及技术水平。可以看出,质量合作是促成供求双方形成长期合作关系的基础和必然要求,这比传统单一的产品完成的质量保证协议更具有深度和系统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 质量合作的方式
3.2.1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延伸 质量管理体系向前延伸到外协件、配套件。外协产品及配套件产品的质量控制同企业内部产品一样受到关注,通过将质量管理体系延伸到协作厂的技术设计、工艺设计及评定、原材料、生产过程、质量检验等过程控制,将质量控制点从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使协作厂成为企业的虚拟的“加工车间”,可以极大的提高对产品的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体系的延伸是建立在对产品质量内涵的深入理解上,突破传统质量管理概念,从企业自制产品实物质量逐步扩展到生产体系质量、解决方案质量以及最终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上来,将社会配套力量纳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来,形成“大质量”解决方案,保证最终提品的质量。该种质量合作方式必须建立在企业具备一定的质量控制水平以及坚实的技术支持上,对企业的要求比较高,并且需要成本的投入,周期比较长,采取改种质量合作方式,需要企业作深入的调研和可行性报告,但是,毫无置疑,当企业建立这种质量合作模式时,可以促成从单一的产品供应商上升为“实现一定工业流程功能的系统技术方案”提供商,使企业的发展更上一个层次。
3.2.2 通过技术、质量培训方式建立技术、质量指导、培训体系,对协作厂尤其是技术水平低的协作工厂的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对其加工工艺、焊接手法等进行技术指导,完善其加工工艺,规范其生产制造过程;对协作厂进行质量培训,指导和帮助供方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管理体系,帮助和提升其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的能力,加强对外协厂家的质量文化培训,让他们接受和认同本企业的质量理念和质量文化、质量管理方法,了解本企业的质量检验标准和要求。
建立以企业技术能手和优秀质检员为主的外协质量协作小组,通过从技术指导和质量培训两方面入手,对协作厂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理念进行培训和宣贯,使之深度理解和认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并把提高协作厂的加工质量及技术水平作为目标之一。相对于将质量管理体系延伸至协作厂需投入的大量精力及成本,采取这种技术指导和质量培训的方式比较灵活,而且针对性强,取得的效果更加明显和迅速,对于扩张中的企业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但是,也要求企业自身注重对技术及经验的及时积累、总结,形成技术和经验的知识资本。这对本企业内部的技术、经验以及质量检验的培训提出更高要求,要建立一个能干而且能讲出来的技术指导团队。这个指导团队应该具有开放性,积极吸收优秀的员工参与进来,在企业内部形成重技术、重质量、重学习的氛围。
质量合作可采取的方式很多,主要切入点就是成体系的质量“合作”,目的是培养供应商的质量控制水平,从而为企业提供长期、优质的协作服务。
4结论
在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周期,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生产的灵活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可以具有很大的优势。本文主要对供应链管理下如何提对高协作厂产品的质量控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以质量合作的方式代替单一产品结果控制更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化生产模式,而且其战略优势明显。对质量合作的具体方式和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指导协作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协作服务。
参考文献:
[1]蒋晓霞.战略管理赢在意识[N].中国质量报.
篇2
关键词:综合护理;膝关节镜手术;生活质量;功能锻炼;依从性
随着骨外科学的不断发展,关节镜技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关节检查方法,还被广泛应用于关节外科手术之中,并且作为一种微创技术,以其切口小、损伤小、精密准确、不良反应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而被人们更广泛接受运用。在目前的膝关节疾病治疗方法当中,膝关节镜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但在研究运用中发现,实施关节镜手术之后的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手术疗效和预后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2],本文通过对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实施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实施一系列的综合护理干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实施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56.3±3.9)岁;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8.8±3.2)岁。入选标准:①均符合关节镜手术的护理标准;②无其他对本次实验结果产生干扰的疾病;③无精神障碍和无法交流沟通者;④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其他一般性临床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得方法实施护理。具体的护理方式为:①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建立个性化的护理档案,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健康知识讲座以及面对面访谈指导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手术方式和注意事项、围术期护理方法与相关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处理方法、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术后恢复的方法、术后恢复过程中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及锻炼方法、锻炼计划的制定、饮食与营养、家属协助以及陪护的重要性及方法等等。②心理护理。由于关节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技术,使得许多患者在心里充满了忧虑,特别是各种仪器的使用,从而影响了手术的进行情况和预后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文化程度、年龄等个性化的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膝关节镜手术的方法和优点,使患者了解已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的心理。同时可以适当的举一些手术成功的病例,以增强患者的信心,从而消除患者焦虑、忧郁的心理,提高患者的医疗依从性。③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制定个性化的功能康复锻炼计划,并指导患者及家属实施。在患者手术结束返回病房后,视患者的身体状况指导患者进行背伸踝关节,伸膝并保持5 s后放松的股四头肌等的收缩练习,每次训练5~10 min,3~4次/d;术后48 h在离床10 cm的位置左右在床上进行直腿抬高练习,并保持10 min;术后72 h即进行膝关节屈伸练习并保持5s,3~4次/d。④出院随访。遵医嘱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出院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指导患者及家属练习熟练。叮嘱患者及家属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以使患者能够按时按量的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叮嘱患者不可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或者劳动。与患者出院后按r进行电话、门诊等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指导患者的康复情况。
1.3观察评价指标 依据自制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对患者的依从性进行评估,并按照标准分为三个,分别为:①3分是完全依从,能够按时按量主动完成每天的康复训练,并且对于康复知识和锻炼方法完全掌握的;②2分是部分依从,需要督促,不能主动完成每日康复训练,对于康复知识和锻炼方法部分掌握的;③1分为不依从,不能完成康复训练的。采用诺丁汉健康量表(NHP)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38个条目,6个维度,分别为躯体活动、社交活动、睡眠情况、情感情况、疼痛情况、和精力情况。得分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检测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对比 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能够看出,在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实施后,观察组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 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能够看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膝关节镜技术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在目前的膝关节疾病治疗中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手术方法。由于手术后的康复训练对于术后治疗效果和预后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术后对于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的护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早期介入护理,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障碍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的恢复。通过术后综合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降低因不良心理情绪影响术后恢复的情况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制定并实施功能锻炼恢复计划,改善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增强患者的手术疗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3]。
综上所述,通过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田桂林,王华.膝关节镜术后护理与功能锻炼[J].光明中医, 2015(6):1317-1319.
篇3
关键词:供应链质量管理;SCOR;集成
中图分类号:F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119-02
1供应链质量管理
1.1供应链质量的形成过程
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但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实际上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
1.2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因此,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供应链具有持续而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能对用户和市场的需求快速响应,并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但是,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与单个企业内的质量管理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供应链质量管理立足于供应链的高度,从建立供应链质量体系的高度来考虑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重点研究“供应链上质量活动质量信息的集成”;
(2)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同时也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体,核心企业组织和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也是构建“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
(3)成员企业本身都具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但是在基于特定产品的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质量职能;
(4)成员企业是独立的实体,相互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是共同合作的关系;
(5)成员企业地理位置分散,信息交流将主要依赖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加入供应链实际上对成员企业本身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要求;
(6)专门的运输企业作为运输服务提供者加入了供应链,他们的服务水平是保证整个供应链中物流通畅的重要环节。
随着用户需求、市场环境,以及成员企业自身的不断变化,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供应链需要淘汰不合格成员,吸纳新成员,并不断优化整个供应链范围的业务流程。因此,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与单个企业相比,存在明显的动态性,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应能适应其动态性。
2 SCOR模型
2.1SCOR模型的定义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chainOperationReferenceModel,简称SCOR)是由国际供应链委员会(SupplyChainCouncilInternational,简称SCC)开发的体系结构模型。SCOR是第一个标准的供应链流程参考模式,它能使企业间能准确地交流供应链问题,客观地评价其绩效,确定绩效的改进目标。它按流程定义可分为三个等级:顶级、配置级、流程要素级,每一级都叫用于分析供应链的运作。同时根据各企业的特有流程,第三级以下还可以由第四、第五等更详细的级来描述层次,但这些层次中的流程定义不包括在SCOR模型中。
2.2SCOR模型的等级划分
SCOR模型中等级的描述具体如下:
(1)顶级,列出了供应链管理的5项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计划、采购、生产、发送和退货,它定义SCOR的范围和内容,设立了绩效竞争目标的基础。
(2)配置级,主要定义标准的供应链核心流程,依此对供应链的流程划分种类。企业可以从第二级定义的多种流程种类中根据需要选择构造自己的供应链,据此实施运作战略。
(3)流程要素级,将配置级所定义的流程进一步分解为连续的流程单元。第三级中定义了企业在它所选择的市场中成功竞争的能力,包括:流程要素定义、流程要素信息输入与输出、标杆应用、最好实施方案和支持实施方案的系统能力。在第三级中,企业可以微调它们的运作战略。
(4)实施级,流程要素分解,企业实施特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第四层定义了取得竞争优势和适应企业变化条件的方案。
衡量公司的供应链绩效水平和了解供应链如何与了解供应链如何运行同等重要,因此需要一个和公司的业务目标相一致的衡量系统,可重复执行,并且为改善公司供应链运作提供指导。
2.3SCOR模型的评价指标
对于SCOR模型每一层的每一个过程都有明确定义的业绩表现衡量指标,第一层的衡量指标如表1所示。供应链业绩表现的特征分为可靠性、反应能力、柔性、成本、资产利用率几个方面。将企业衡量指标与SCOR记分卡相结合,与行业一般水平、先进水平以及企业的目标水平相比较,用于供应链差距分析和标杆管理。SCOR模型的每一个标准过程都给出可以相比较的最佳业绩表现特征。
2.4SCOR模型的作用
(1)SCOR模型应用标准术语和符号,提供了一种方便易用的描述工具和思想方法,用于支持理解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以整个组织所有职能部门都能沟通的方式确立流程,明确整个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的相互关系;
(2)SCOR模型将具体作业与性能衡量指标相结合,定量分析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性能,提供了供应链评价及快速确定改进机会的工具,并为最佳表现及其特征描述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参照的目标;
(3)SCOR模型提供供应链快速建模方法,是供应链设计和再造的工具,支持把企业战略目标与供应链性能指标相结合的方式。
此外,SCOR模型还是企业学习供应链管理的工具。世界各地都有企业成功实施了该模型,并且越来越多的组织正在采用SCOR模型作为改善其供应链的工具。
3集成SCOR的供应链质量管理
在供应链上质量由所有的成员企业共同保证,质量管理由单一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转变为多企业协同的质量管理模式。这种协同的质量管理模式要求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不仅体现在对某一个活动或者某一个产品进行质量控制,而且要对整个供应链上的流程进行控制,没有合理和高效率的流程,客户的服务质量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难以提高。
供应链中各功能实体负责与产品寿命周期的某部分相关的管理环节,所以供应链的质量管理过程就要集成各个实体的核心业务。除此以外,还要对各个实体之间的衔接工作质量进行控制,例如上游的采购与下游的交付流程的质量水平。质量集成质量系统应该不仅包括实现产品质量所包括的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的集成,还应实现与供应链管理模式密切相关的贯穿供应链各层次的集成。这里,将这种集成分为横向集成与纵向集成,如图2所示。
纵向集成是一种层次型集成,即与质量形成有关的信息流和工作流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战略层,战术层,运营层和实施层之间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集成。纵向集成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整体集成在质量系统中的体现和映射。
横向集成是一种环状的过程型集成,起始于获取用户和市场需求分析的规划阶段质量管理,经过产品开发设计质量控制、供应材料质量控制,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服务过程质量管理以及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流程的质量控制,最后回到获取用户和市场需求分析的规划阶段质量管理这一质量管理全过程的集成。
纵向集成与横向集成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分别从供应链的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形成过程这两个不同的角度组织集成质量系统。纵向上每个层次内存在横向关系,横向上的每个环节也都与纵向上的相应环节存在纵向关系。在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同时保证集成的实现,可以有效地保证质量系统能够与供应链整体环境真正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质量信息在供应链各层次间顺畅地上传下达、质量活动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有序进行、质量目标和计划在供应链范围内的有效贯彻。
根据SCOR模型流程定义,供应链流程控制包括计划过程、采购过程、生产过程、发送过程、退货过程,并且侧重于各环节之间的流程质量控制,SCOR流程的绩效性可以控制评价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质量,而且可以利用标杆法提高企业供应链的流程水平,因此,可以利用SCOR模型对供应链的流程进行质量控制,这也就确定了SCOR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而SCOR作为一种基于流程管理的工具,在供应链支链管理中可以实现科学测评、高效监控,对流程绩效进行实时测评,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臧艳,方敏,方旭.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评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2,(09).
[2]李高朋.SCOR供应链运营参考模型[J].情报杂志,2004,(07).
篇4
[关键词]ERP;物料管理;供应链管理;供应商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045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01
1 引 言
1.1 供应链管理系统建设背景
为全面落实《中核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基于经营/利润中心的定位,解决中国核电本部和各成员单位信息化水平不一、集成化水平较低的问题,2013年中国核电制定了未来5年信息化规划,决定启动人财物一体化平台(N1-ERP)建设,彻底解决新项目信息化从头开始、重复建设的问题。业务范围包括需求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和基础信息管理等。项目建设的途径在于从基础数据标准和规范化入手,统筹标准化业务流程建设和业务协同运用,构建符合中国核电管控体系要求的,业务规范统一、安全实用的供应链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不断提升中国核电及成员单位供应链管理水平。
1.2 信息化系统对于中国核电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1.2.1 满足单位供应链管理业务需求
中国核电原有各成员单位的供应链信息化管理水平不一,日常业务依旧存在纸质单据流转、效率低下,数据无法共享、无法为决策和分析提供依据。通过实施集成供应链系统,可有效提高整体供应链运作效率、减少跨模块业务接口工作量,将业务操作提前,为后端业务执行打好基础。
1.2.2 满足中国核电业务发展需求
随着中国核电业务不断拓展,上市的要求更加迫切,新建电厂的不断成立,使得中国核电对物资分类体系、供应商库统一管理、库存总额控制等管控性需求愈加急迫。在人财物一体化项目实施前,业务数据的收集只能通过体外的方式,耗时耗力且准确性不能达到预期。通过实施ECC、SRM、BPM、BI等系统,中国核电可按照需要直接提取数据,为实现快捷、准确的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持。
2 供应链管理实施方法
2.1 项目实施方法论
ASAP是SAP公司推出的一套使项目的实施更简单、有效的快速实施方法,包括使项目得以成功地实施所有基本要素的完整实施方法,例如:ASAP路线图、SAP工具包、SAP技术支持和服务、SAP培训和SAP参考模型。路线图共有5步,包括项目准备、业务蓝图、实现过程、最后准备、启动与技术支持。
3 供应链管理系统应用效果
3.1 固化业务流程,建立供应链管理标准规范
项目构建起全过程的采购管理系统,实现贯穿“需求计划――采购执行――采购结算”各环节的采购管理流程标准化、规范化,提升了中国核电与成员单位的采购管理能力。通过梳理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领域流程,形成具有通用性的管理流程,符合中国核电与成员单位的供应链管理需要。
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业务领域较多,经过项目组的蓝图设计、合理的系统配置和相关开发,将系统以流程的形式加以固化。通过系统实施,将物资和供应商分类等在中国核电层次实现统一,所有成员单位在使用ERP系统时能提供同一口径和度量的数据,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利用建立基础。此外,通过ERP的物资管理模块,为中国核电建立起统一透明的物资库存视图,提高库存可视化水平,并利用强大的平衡利库功能,将所有物资需求纳入计划管理,提升物资计划的准确性。
3.2 建立一体化的供应链业务协同平台,实现全过程管控
ERP系统提供了供应链的业务协同平台,实现了对采购计划、采购寻源、合同签订等环节的集中管控,能及时反馈采购进展异常状况,提升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系统支持对合同执行、到货计划、物资入库、采购结算的跟踪,以便提高采购到货及时率。
系统通过SAP BPM平台作为统一的业务审批平台,除服务验收在ECC端执行审批外,其余采购文件审批均在BPM系统中完成。SAP系统ECC/SRM与BPM审批系统进行集成,根据审批策略在BPM中进行相关审批操作,且审批结果回传至SAP ECC/SRM。通过ERP实现物资管理业务与财务核算一体化以及工程项目、设备维修的统一集成,将物资业务和其他业务做到真正的协同和集成,消除信息孤岛。
3.3 建立决策支持平台,提升决策效率
篇5
关键词: 质量管理;物联网;智慧企业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165-02
0 引言
近几年来,以感知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物联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物联网以先进的感知技术、无线传输技术为支撑,将应用的触角延伸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中建设智慧企业,提升企业的管理的智能化,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是物联网技术很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之一。
1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多数企业缺乏高效的供应链系统 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和公司的整体战略,公司的各个部门都有关系。生产型企业的供应链是由产品设计驱动的,产品设计很复杂,需要大量的供应商,供应链不可能做得很简单,因此产品成本也很难控制。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跨国公司要成立由采购经理、采购工程师、设计师等多人组成的“跨职能团队”,靠采购经理一张嘴与供应商做“零和游戏”来降价,降低成本。目前广大企业已经清楚高效供应链系统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大部分企业较难组建本企业高效的供应链系统。
1.2 企业质量管理中全员参与不够 在现代企业中,质量管理是包括组织、领导、决策、控制、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研、计划、协调、沟通、指导、执行、监督、考评、任用及竞争、公关、广告、营销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统和过程。因此质量管理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需要组织中全体人员提高认识全员参入。但是在管理实践中,企业经常在管理理念上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而在管理技术上没有有效的手段控制每个部门的协同参入,经常会出现质量管理只是管理人员或者是某几个管理部门是事情,从而质量管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很难真正的实施。
1.3 企业基础数据缺乏管理及维护 基础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许多企业的管理基础还没有做好,企业没有建立基础的数据库,更谈不上建立智慧化的数据采集系统和采集手段,虽然也有些注重企业基础数据的采集,但是对数据的管理却没有真正的做好,没有一个成熟的文件体系去支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动以及政策执行力问题,许多数据往往容易丢失或者检索困难,效率低下,要得到先前的数据而找不到。因此企业在制定很多决策时,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真实的市场信息,有的是靠一两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凭借想象力来的。这样的决策,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造成问题重重,难以解决。一时一个政策,计划没有变化快,企业朝令夕改,犹如重复建设,这样的企业很难做长久。
2 物联网时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对策
2.1 运用物联网技术打造高效的供应链系统 物联网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有效融合,整合企业全体供应商的全部产品信息,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系统,帮助管理者准确的定位和追踪供应链环节中每一件产品,实现企业管理人员对供应链管理的高效性和透明性。
2.1.1 原材料的采购 企业通过物联网将全部合格供应商纳入管理系统,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货源组织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避免意外情况发生,有效的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产品追溯机制的建立。
2.1.2 生产环节。运用物联网RFID技术,保证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在企业的生产流水线和不同的作业单元之间的转换,避免在生产环节出错,加强了产品生产环节的管理智能化。
2.1.3 企业库存控制。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管理系统,运用EPC标签识别技术进行原料和配件的入库、出库、盘点管理。企业管理人员根据企业生产进度及时的进行补货,减少出现缺货和压货的情况发生,保证生产的稳步有序的进行。
2.1.4 产品的销售环节。运用物联网技术销售人员能够高效实时掌控分销商、商和销售争端的库存和销售情况。根据实时采集销售数据和产品流向,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提高销售和售后服务的质量。
2.2 通过物联网控制企业全员参入全面质量管理 运用物联网技术使整个管理流程更加的智能化,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交互方式,以提高交互的准确性、高效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2.2.1 建立智慧企业 打造智慧企业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透彻的感知网络,通过感知网络感知企业的客户、流程、设备和系统的信息,提高企业员工对信息的搜索的搜全率和搜准率;第二建立更广泛的互联互通,企业通过互联网、无线网、物联网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工作单元的互联互通,使企业员工的需求得到准确而及时的满足,资源得到充分的配置,极大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企业的内耗;第三更深入的智能化,通过实施企业管理技术的智能化,提高企业海量信息的价值转化,加强企业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高效化,促进人机协同,提高企业管理控制的精准化和人才评价的科学化。高智能的管理技术手段的运用,为企业全员参入质量管理提供了基础。
2.2.2 建立行动追溯机制 高智能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为企业的各环节、各流程的控制提供有力的保障。企业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行动追溯机制,管理人员可以非常容易、准确的各环节参入人员的工作情况,提高员工的参入全面质量管理的主动性。
2.3 物联网技术加强企业数据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2.3.1 建立智能化的数据采集系统 企业传统的数据采集是成立专门的组织,建立相应文件内控管理流程,对文件按机密等级进行分类处理,对于整个文件系统进行编码统计,发放文件做好登记,形成一套属于企业自身文件编码规则,便于查询。但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的数据采集系统将应用到企业中去。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数据采集、管理流程数据采集、资源配置数据采集等系统,分类整理建设企业基础数据库。
2.3.2 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挖掘系统 互联网将信息互联互通,物联网将现实世界通过传感器和互联网连接起来,并通过云存储、云计算实现云服务。物联网具有行业应用的特征,依赖云计算对采集到得各行各业的、数据格式各不相同的海量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存储,并在整个物联网中提供数据挖掘服务,实现预测、决策,进而通过反向控制这些传感网络,达到控制物联网中客观事物运动和发展进程的目的。物联网中的数据挖掘已经从传统的意义上的数据统计分析,潜在模式发现与挖掘,转向物联网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环节。
综上所述,运用物联网技术在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运输、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智能化管理,同时在保证全员参加全面质量管理、数据采集和挖掘、管理流程追溯管理等方面均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王继祥.物联网发展推动中国智慧物流变革[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6):30-35.
篇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管理会计;跨组织管理
一、引言
全球市场的产品内分工的发展与深化,驱动了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经营合作与信息共享,跨组织的生产经营乃至管理,将市场上的竞争由企业间的竞争提升到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将其称为21世纪的市场竞争范式。供应链产业组织形态打破了传统组织边界,供应链管理突破了组织内管理,其除了涉及原料采购、加工以及物流等所有活动的管理,还涵盖了与渠道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中间商、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或客户等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置身于供应链情境的管理会计,与单个企业管理情境下的管理会计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复杂而关联的供应链环境对企业的管理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亟待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创新,尤其是可衍生出跨组织的管理会计。在跨组织情境下,现有的管理决策支持、成本管理、绩效评价等管理会计的工作都应在供应链上进行拓展,使管理会计更好地配合供应链管理,服务于企业,“抱团”式地提升其供应链竞争力。
二、供应链管理对管理会计发展要求
(一)跨组织管理情境下的管理会计
供应链上的组织形态,是出于对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节约而对市场的部分替代,所产生的一类中间组织形式。企业选择供应链联盟的主要原因在于,该组织形式能够在管理上兼顾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具有市场交易方式和企业组织方式的优势,而又避免了他们的劣势。供应链管理与单一企业管理的显著差别在于:供应链管理不仅涉及到单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涉及联盟企业或合作企业之间的关系,包括如何维持双方或多方的信任关系、如何制定组织间协议,以及经营管理行为上的协同等。因此,供应链管理具有典型的跨组织特征。传统的管理会计以单一企业为对象,在供应链管理情境下,管理会计的边界趋于模糊化,管理对象不再局限于内部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利用,其资源配置会扩展到包括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以及其他关联企业在内的整条供应链上的利益共同体。这就要求管理会计作为决策和控制系统,契合基于供应链的跨组织管理。
(二)供应链管理协同效应下的管理会计
供应链管理协同效应是指通过供应链上组织间的协同性经营与管理活动,来解决资产专用性问题,增加信息交流,减少败德行为,降低交易成本。一些学者从供应链联盟出现的原因来解释供应链管理的协同效应,并提出:供应链作为信息共享的平台,实现时间的节约和成本的节约,而供应链联盟作为一种跨组织形态,能更为有利地应对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合作关系的不确定性。同时,供应链节点企业为了提高整体竞争力,倾向于选择经营和管理上的协同,即各节点企业在采购、生产和销售等整个经营过程的协同作战,以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大于各环节的简单相加。传统的管理会计以单一企业为对象,成本核算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考核对象主要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供应链模式下的成本管理对管理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对供应链管理协同效应进行分析,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成本即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还要根据供应链管理的特性将交易成本纳入重点关注,供应链管理的协同效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跨组织情境下企业间交易成本的下降,并使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三、供应链管理下的管理会计拓展
(一)供应链管理下的成本管理系统
供应链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具有明显的差异:传统企业成本管理侧重于产品的制造成本,很少考虑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成本,而这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点之一;传统企业考虑的是企业边界内的成本最优,而供应链成本管理追求供应链整体的成本最优,要控制关系成本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其目的是维持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而节点的个体企业为了融入供应链并获得利益分享,未必能实现个体企业制造成本的最低,可能要分担供应链强势企业的成本;供应链管理更关注企业间的协同作用,需要承担企业间的共享信息系统平台的构建、共同的研发项目等,这为供应链成本管理带来新的内容和难点。由于供应链成本不仅包括了企业内部的成本,而且,由于供应链跨越了传统企业边界的壁垒,涉及供应商、核心制造企业、经销商、物流企业以及下游客户,因此,成本管理须扩展到整个供应链的空间范围以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以实现完整地设计、核算以及精准地控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成本。因此,供应链成本管理包括空间和时间的扩展,并细化到作业成本在供应链上的扩展和延伸。管理会计系统产生于组织对管理控制的需求,并且应该与相应的组织特征相适应。因此,根据供应链的跨组织特征,管理会计的成本管理在跨组织情景下自然会沿着时间与空间的扩展而有所延展。
1.全生命周期成本规划。全生命周期成本,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是指该产品在设计与生产、营销、使用、处理与回收等全过程中的全部耗费。在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中,产品研发、原材料供应、产品加工、产品销售可能分散在不同企业中,单个企业只对某环节的产品经营过程进行核算。而在供应链管理情境下,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或企业联盟,规划包括从产品设计、原料供应、产品制造、产品销售、物流、售后服务以及废弃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总体成本,再通过产品内的分工逐步分包或外包到具体供应链节点企业。全生命周期成本需要采用全周期成本控制方法,一方面,能够从整体上识别全生命成本是否能够得到补偿,产品的供应链运营是否具有经济性;另一方面,对设计、制造、周转、使用和弃置等各个阶段的成本进行分析与预测,有助于开展成本的源头控制。因为制造、周转、使用、弃置阶段发生的成本大部分在设计阶段就可以规划和锁定,从设计阶段就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实现成本的事前规划和精益管理,可以更为主动和有效地控制成本,保证整个供应链成本的竞争优势。譬如,苹果公司作为苹果系列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其成本管理渗透到其产品上游所有元器件的开发、生产和制作,以及成品组装和营销的过程中,涵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对成本的严格规划和控制,是苹果系列产品利润的保证,而苹果系列产品供应链条上的节点企业在产品内分工中具体地落实了这一成本规划。
2.跨组织成本控制。跨组织成本控制涉及众多的关联企业,实现协同性的成本控制对于供应链的竞争力提升价值重大。因而,需要探索和创新有助于实现跨组织成本控制手段。(1)商业模式与跨组织成本控制。供应链上广泛运用的外包、外取等商业模式,不仅将供应链上的企业联系在一起,而且其涉及的成本因为外包、外取合约中的价格约定,在跨越企业边界条件下呈现一定的可控性。跨组织成本控制通常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来实现,如苹果公司就具有这样的成本掌控力,在苹果系列产品供应链上的决策理性是保持尽可能低的外包成本,而富士康等加工企业基本受制于苹果公司的外包成本控制,这些供应链上的加工企业其决策理性是维持较低的用工成本,凭借人工成本优势和加工专利优势来实现供应链代工的不可替代性,以赚取整体供应链上的微薄利润。(2)目标成本法与跨组织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法这样的管理会计工具要发挥供应链成本控制的作用,很自然地会受到供应链跨组织情境的影响。传统的目标成本法是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方法,将市场的成本压力在各部门和各作业单元间进行分解和传递,不直接涉及到企业外部的供应商和销售商。而跨组织成本控制则是将目标成本法扩展到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将多个联系在一起共同制造、分销和零售产品的节点企业,通过产品供应链的节点成本或碎片成本拼接起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终端的产品成本。供应链成本分配将市场环境的压力通过目标市场价格的形式转化为供应链第二个层次的客户压力,如单个企业所面对的节点成本像零部件成本,其将成为上游供应商的目标市场价格,并且会随着供应链传递至原材料供应商。(3)供应链核心企业与跨组织成本控制。供应链上企业外包的部分产品或服务均受制于一定的成本目标,从而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尤其对于供应链核心企业而言,对产品的目标成本实际上规划和控制着该供应链上产品的最终成本,因此其目标成本的制定和实施可实现跨组织的成本控制。因此,在供应链条件下,产品实际上不再是核心制造企业的“独家产品”,而是整个供应链的“共同产品”。因此,供应链成员就需要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共同设计产品功能,共同对目标成本进行规划,对供应链产品的成本进行共同塑造。当然,这些供应链产品成本的设计和控制行为有的时候是一家或两家供应链核心企业来主导的,供应链核心企业通过将产品总目标成本以外包或外取的方式,在供应链内分解,进行多阶段和跨组织的成本优化和集成管理,形成压力反馈机制,以及供应链的目标成本传导。
3.供应链交易成本控制。交易成本是供应链合作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时必然会产生的一种协调成本,并且随着企业日益将主要精力用于其核心业务,外包非核心业务,更多地利用外部资源,与更多的企业进行供应链上的合作,从而带来大量的协调活动,并产生较大的交易成本。一方面,由于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合作伙伴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交易成本不可避免;另一方面,较大的交易成本需要管理控制,否则将影响目标成本的实现。企业可以通过提高退出成本,以锁定合作伙伴,起到维持交易关系并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可使交易成本降低的策略是: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契约式的合作关系来降低合作伙伴关系的不确定性;通过协调活动维持合作伙伴之间高度地互信;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和“互联互通”的供应链信息系统,高效、准确地传递和分享信息,缓解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以上策略的精髓是建立跨组织的管理,可以确保供应链交易成本得到高效的控制,同时又可以维持合作、共赢的供应链伙伴关系,使供应链伙伴可以抱团式地提升供应链产品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管理下的预算控制系统
将传统的预算系统在供应链上进行延伸,形成基于供应链的跨组织预算控制系统。某产品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从供应链整体出发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制定出预算期供应链的业务量、成本与利润目标,并驱动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从自身内部的业务流程出发参与到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供应链上的关联企业依据共享的业务数据信息,采用趋于一致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本企业的预算,一个或几个企业承担某一个综合性的责任中心的角色,借助于供应链信息系统平台,通过相互衔接的预算编制、预算实施和业绩考评,达到供应链管理协同的目的。供应链的总预算编制过程,须以供应链终端的业务量预测为起点,将预算编制所需的产品预计需求信息,从供应链的下游销售企业传递到上游的采购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下,采购企业的主要工作是将生产计划系统中向企业外部进行的采购计划转换成向同一供应链上游企业传达的需求计划,从而使得上游企业根据需求计划进行生产运营。基于互联网的全球信息网络,使供应链具有了信息共享的基础,广泛地使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可以密切供应商与用户的联系,提升整条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使得供应链企业编制总预算所需要的信息更加及时、可靠。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涉及多主体的预算编制机制较为复杂,其跨组织安排具有一定的难度。有研究提出一种参考的设计思路,即从各节点企业抽取一定数量的高级管理者成为总预算编制委员会,来协调供应链总体预算的编制工作。该委员会制定供应链的关键指标体系,制定预算期的整体目标,并在协调企业间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将整体目标分解给各个企业,其中包含复杂的协商过程。此外,总预算编制委员会还负责对预算的执行进行监督,负责建构预算管理中涉及的信息共享机制、预算执行机制、预算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不过这个方案的操作难度较大。本文认为存在另一种更为务实的方案,即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预算编制的关键,由其通过共享的信息系统与上下游的节点企业进行沟通和共享关键业务量和成本等信息,其他节点企业会出于供应链的生存和发展动机,而主动融入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业务和成本规划。由此,最终形成由核心企业来整合供应链的总体业务和成本规划,达到供应链预算一体化的目的。
(三)供应链管理下的绩效评价系统
供应链绩效评价,是对供应链的整体运行状况和运行效果、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以及供应链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等所进行的综合评价。
1.节点企业协同性评价。供应链重要的组织属性就是其成员间关系不同于一般市场交易关系,而是一种共生于供应链的紧密伙伴关系,以此减弱了纯市场分工的不确定性,以及纯组织内分工的高成本,但会衍生出关系性租金。在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高协同性,对供应链的绩效有很显著的正面作用。节点企业间的协同性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从客户的角度评价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能否对客户个性化需求做出及时响应,譬如,高效地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从原材料供给者、制造商转移到最终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是否连续和流畅;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否有较高的质量保障,供应链运行是否高效,等等。另一方面,从节点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密切程度来衡量企业间的合作水平,如双方信息沟通是否高效,能否及时得知下游企业的需求,相互间合作满意程度,以及能否及时供货以保证合理库存,等等。
2.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基于供应链的特殊考虑,有学者得出响应性、服务质量、物流绩效和财务绩效等四个供应链绩效指标,还有学者在考虑大型复杂产品制造业集群供应链绩效评价时提出协同性、可靠性、柔性、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五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还有学者提出了系统性的战略联盟绩效评价,并将这一维度容纳至平衡计分卡的框架中,探讨组织间合作与企业内业绩维度的关系,实现对平衡计分卡的改进以及企业内、外部业绩评价的一体化。以平衡计分卡作为基础,结合供应链的独特性,对供应链整体绩效进行评价切实可行。平衡计分卡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相结合,从学习与成长、内部运营、客户和财务层面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如果将平衡计分卡的评价主体变成供应链,从内部运营方面要考虑节点企业间合作评价、供应链协同性、柔性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客户满意度要包括最终产品客户的满意度和中间产品客户的满意度,客户关系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之一,供应链要获得长远的财务业绩,就必须创造出令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财务层面的评价要包括能概括整个供应链的财务指标,以反映供应链整体的资本收益、运营情况、偿债能力和成长性。总的来看,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力取决于供应链整体绩效,动态跟踪并适时调整和优化供应链绩效的关键决定因素,以强化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这超越了企业的单打独斗,是基于供应链的跨组织管理会计模式。四、结语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情境与传统个体企业管理情境下的管理会计的应用,存在显著的差异,管理会计已经被拓展为跨组织管理会计。在当前的供应链商业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实践证明管理会计工具对供应链管理是适用的,而且呈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传统的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探讨和解决,最为迫切的是需要理论界进行系统地总结、分析和架构基于供应链的跨组织管理会计,以使管理会计工具适应供应链管理情境,服务于供应链的价值创造和竞争力塑造。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管理会计广泛、深入应用的政策背景下,通过发挥跨组织管理会计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作用,深化我国市场经济的产品内分工,以此来提高我国企业以及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蓉,王惠庆.国际垂直分工下供应链成本分配模式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2]沈红,陈良华.国际分工新格局下的供应链成本会计研究[J].会计之友,2011(30).
[3]王丽杰,吕有晨.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1).
[4]殷俊明,王跃堂.供应链成本控制,价值引擎与方法集成[J].会计研究,2010,4(1).
篇7
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全新的库存观念,突破了传统库存思想的限制。A钻探公司所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钻井企业库存控制方法加快周转、降低了库存,提高了经济效益,持续提升了仓储管理水平,尤其是提高了库存控制水平,对于同类型集团型企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模式;库存控制;方法;效果
传统的库存思想认为库存是维系生产与销售的必要措施,是一种必要的成本。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全新的库存观念,最大特点就是通过整合供应链各个环节资源实现集成式管理,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仓储是集团型企业的重要物流资源,因此应该推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库存控制。本文以集团型企业A钻探公司为例,研究集团型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库存控制方法以及实施效果,对于同类型企业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石油A钻探工程分公司(简称A钻探公司),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直属专业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公司业务范围涉及地质勘探、钻井、测井、录井、井下作业等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的各个环节,国内业务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国际业务遍及18个国家[1]。随着石油钻井行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石油企业承担的物资保障工作量愈加繁重,现有硬件条件、外部环境和日益增加的物资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如何提高仓储管理水平和效率,满足物资需求、保障生产,是石油企业工作中关注的重点。A钻探公司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后,在保障生产的前提下,面对各种不利因素和实际困难,保持了很高的仓储管理经济指标,所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钻井企业库存控制方法加快物资周转、降低了库存,提高了经济效益,持续提升了仓储管理水平。
1A钻探公司物资仓储管理的现状
A钻探公司物资仓储管理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集中采购为核心,专业化归口管理为手段的统一管理。这是从以物资短缺、大储备保生产为标志的计划管理,分散采购、分散管理,各企业仓储管理自成体系过渡而来的。伴随着A钻探公司的重组改制,物资仓储管理也逐步纳入统一规范管理的轨道。A钻探公司物资采购管理部组建后,成立了物资管理处,全面负责A钻探公司物资仓储管理业务。以建立和完善A钻探公司物资仓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仓储管理及操作行为,提升仓储工作地位为目标,三年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物资仓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针对仓储业务各工作环节编制修订了多项A钻探公司企业标准,对仓储管理工作提出了统一规范的标准和要求。
2A钻探公司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原因
A钻探公司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引入是基于以下原因: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随着石油钻井行业对仓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物资管理专业的单位,A钻探公司急需加强仓储管理整体水平。面对库容小、库房设施简陋等不利因素,如不探索新的仓储管理方法,那么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资供应需求将成为一句空话。为A钻探公司今后的发展、生存着想,也必须大力加强仓储管理,巩固基本功,确保仓储方面专业、高效的服务质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先进的仓储管理理论来指导整体工作就成为必然趋势。而供应链管理理论作为企业物流方面的先进管理理论,经过国内外企业的大量应用,证明在仓储管理面临的新环境下,是指导工作切实可行、有效、先进的理论。在战略合作意识、诚信共赢思想、科学管理手段,引领企业管理活动的今天,可以说企业物流管理,已经全面进入到了供应链管理的时代。而库存控制是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在上述环境下,采用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指导库存控制方面整体工作,是毫无争议的一种选择。
3A钻探公司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库存控制方法
A钻探公司管理人员通过集体调研和商讨,确定了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库存控制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以计划为中心,全面了解掌握钻井生产动态,强化物资保障供应,细化管理流程,促进执行力建设,积极推行代储代销,降低营运成本;抓好供应商管理,推行战略供应商合作,保持器材物资供应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把好验收入库关口,杜绝假冒或劣质产品进入生产环节;建立供应商评估机制,在质量、价格、交货期、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估,优胜劣汰,动态考核,从源头抓起,保证采购质量,降低采购风险;做好生产所需物资信息的收集,积极和各级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在规范各项工作同时,理顺工作流程,优化程序,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A钻探公司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摒弃传统的实物库存控制思想,将一体化、集成化、全过程的管理方法,应用在库存控制方面的工作,从寻源、计划、订单、仓储、考核等各方面开展库存控制,而不是单纯的在仓储管理工作中进行控制,方法如图1。
3.1采购寻源采购寻源是供应链管理理念下库存控制的第一步。主要是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推行联合库存控制。传统的物资管理观念中没有超越企业的边界,把供应商看成讨价还价的利益博弈对手,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突破以往框架,重新定位与供应商的关系,并与供应商结成利益一致的合作伙伴[2]。虚拟供应链使各企业摆脱供应链上的从属地位,供应商感到平等和安全的情况下,在库存控制过程中,供应商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具体到代储代销的执行,需要供应商的大力支持。目前,除燃料油外,其他绝大部分类别物资均按照代储代销模式进行管理,未使用前由库房代保管为顾客资产(属供应商),使用后予以结算。库房在确保必要的账务库存后,剩余实物建立顾客资产不进账。据了解,石油企业代储代销涉及的物资会有数千种之多,但钻探公司代储代销涉及的物资则不太多。
3.2制定计划制定计划主要是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是以计划为中心,促进物资组织预见性和准确率,加快周转,减少积压。及时了解掌握钻井生产物资需求,强化生产组织供应,围绕油料、化工、钻机设备配件等物资组织重点、难点,加大用料分析和计划管理,实行以月度计划为主,补充计划和临时计划为辅的计划上报模式。同时,根据总公司井型、钻井工艺技术变化等信息,及早考虑相应物资保障,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预见性,努力做到“多批次,少批量”,达到“供的上,保的住,不积压”的目标,以加快物资周转。加强沟通协调,坚持每周与设备维修供货厂家等进行业务对接,核实计划、供料情况;积极到钻井队等用料单位进行回访,了解所供物资的使用情况及用料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与总公司技术部门、设备管理部门联系,反馈相关信息。针对成品油供应、技术提速中的钻头改型,化工料品种、用量等变化情况,与技术、采供部门沟通,加快审批程序,为钻井生产持续提速提供物资保障。
3.3管理订单管理订单是供应链管理理念下库存控制中很重要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对采购订单的管理,精确掌控供应商送货情况。采购订单管理是根据企业市场的用料计划和实际能力以及相关的因素,所制定的切实可行的采购订单计划,并下达至订单部门执行[3]。对供应商送货情况的精确掌控是从企业层面对其供应商的正确选择,A钻探公司的产品供应部负责对供应商送货情况进行评估,并对供应商送货流程进行合理监测,最大程度地防止供应商出现延迟交货、供应商送货不足、供应商不送货导致订单作废等违约现象的发生。并对订货日、交货期限、订单有效期限、作废订单等做出相应的约定,以便最大程度地防止送货不足等现象的发生。
3.4仓储管理仓储管理这一步的目的是抓好标准化库房管理,夯实基础,从而摒弃传统的实物库存控制。把物资供应、仓储作业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物资的接运、验收、保管保养、库存控制、发放、配送等管理环节,建立各环节的标准化管理流程、规范和标准,实施可控制、可量化、可考核的标准化管理,开展标准化库房建设。各服务部按照标准,对库区进行清理、整顿,对库房物资进行归类定置摆放,对新到物资确保不出现发串、发乱现象。公司针对一般材料控制标准,下达各库房库存控制指标,定期考核,确保“合理库存保生产,期末库存有下降”。组织各库点每月进行一次盘库检查,做好盘库记录和盘库分析,合理调整库存结构,降低资金占用,提高库房利用率。
3.5进行过程考核进行过程考核是供应链管理理念下库存控制的最后一步。通过对库存控制过程的考核来指导后续工作,摒弃单纯的只运用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的考核方式,将考核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坚决杜绝为了考核而考核的弊端。促使职工改进工作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该企业针对员工工作前瞻性不够、工作流程不熟悉等情况,要求各岗位人员要在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列出一周、一月及日常工作流程,通过列表等方式,明确工作内容,变事后控制为事前预防。保证管理层对安排的工作不遗漏,并抓好各项基础资料的完善和规范,使工作有可追溯性。自行设计改造了“传输带伸缩支撑架”、“吨袋简易吊索具”、“料台铁板安全改造”、“传输带导向板”、“木板衬垫堆码方法”、“钢丝绳盘吊钩”、“装卸使用铁板”,解决了物资装卸及堆码的瓶颈问题。其中实施传输机接力、各种装卸机具配合装卸,改变了传输机只能装车不能卸车的弊端,采用双环4钩代替吊带吊装吨袋化工,使每车15吨袋装卸由30分钟降低到16分钟,装卸速度大幅提高;大力推广托盘使用,使化工料存放由每平方米1.33吨增加到2.04吨,整体库内存放量增加三分之一,提高了装卸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该企业抓好仓库和井队材料员的管理,解决好末端管理。针对仓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细化管理措施,不定期巡井检查,帮助、指导、监督井队材料员搞好井队仓库的管理;督促井队材料员及时收集反馈井队材料使用状况和需求信息,严格按照总公司物资管理制度和钻井队现场管理规定入库验收、管理和发放物资,保证到井物资验收签字手续齐全,材料消耗明细清楚,单井核销及时真实,账务数据准确,防止材料隐性流失,确保井队材料消耗真实可靠。
4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后的库存控制效果分析
表1是A钻探公司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后,其仓储管理指标的变化。从表1中可以看出,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后,该企业的库存控制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而言,A钻探公司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后,库存控制的效果表现在仓储管理效率逐年提高和开创了库存控制管理新模式。
4.1仓储管理效率逐年提高在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后,该企业的仓储管理效率逐年提高。近几年随着钻井队的增加和水平井增加,物资采购量和发出量逐年增长,但库存周转次数逐年增加,周转天数逐年减少,说明在物资保障量增加的同时,物资周转加快,资金利用率提高,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4.2开创了库存控制管理新模式A钻探公司在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后,开创了库存控制管理的新模式。库存控制方面产生的创新理论和技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其它物资管理领域,将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其整体经济效益。特别是对于与A钻探公司类似的集团型企业来说,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大全编委会.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大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60.
[2]武海飞.敏捷供应链环境下IBM战略性供应商评估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篇8
具体到每一头牛
中国乳制品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在奶源上,这也是伊利公司食品安全战争的关键环节。在奶源基地管理和原奶生产、运输管理中,由于管理对象分散于广大的农村牧区,信息化就成为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依托于移动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身影无处不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经成为伊利公司一个坚定的信念。
伊利公司的奶源基地和原奶生产、运输过程管理活动中主要涉及到的管理对象包括:奶牛、生产过程、运输过程、以及整个过程的管理者——员工。
对于奶牛的管理,伊利公司主要考虑如何对每一头奶牛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完整记录其从出生到最后淘汰的全部过程,从而对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分析。首先建立了专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奶牛的基础档案、谱系、日常饲喂、保健、疫病防治、生产性能等各方面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为了更好的区别每一头奶牛,伊利公司对奶牛使用了RFID电子耳标设备,并在系统中进行记录,用于日常管理和挤奶生产时对每一头奶牛的自动识别。在奶牛进入挤奶系统挤奶时,挤奶系统前端的RFID读取设备读取奶牛电子耳标中的信息;当奶牛进入挤奶位时,系统自动将挤奶位和奶牛电子耳标(编号)进行对应,并将挤奶位的电子计量数据自动传输到挤奶系统控制系统,完成整个挤奶计量过程。
对于没有自动计量装置的挤奶系统,特别是针对单个的农户养殖,伊利公司利用智能手机系统,在手机上开发了奶量上传业务系统。当奶户的奶牛在奶站挤奶完毕,奶站业主将奶户编号和奶量输入到手机系统中,相关数据利用移动通信网络上传到公司服务器。公司服务器接收到数据后,自动通过短信平台将奶户奶量发送到奶户手机中,由奶户完成与奶站业主的确认。
对于原奶生产过程,为了保证食品安全的监管需要,伊利公司在饲养、挤奶、制冷和装车区域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用于全程监控,实时记录和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处理。对于原奶运输过程,不但对运输车辆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同时还对重点监控部位安装了视频拍照系统。如果原奶在运输过程中车辆出现了异常情况,则监控系统会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这些异常图像拍照传送给监控部门知晓,实现了所有运输过程中的实时监控,保证了原奶运输的透明化管理。目前,伊利公司全部的原奶运输车辆(2000多辆)都完成了系统安装。
在此基础上,伊利公司部分地区进行了RFID电子铅封技术的应用。在原奶运输车辆上需要进行铅封处理的地方使用电子铅封代替传统的塑料拉杆铅封。当运输过程中任何时候发生铅封打开的情况,车载系统都会实时将信息发送到公司管理者进行报警。公司员工会根据报警信息对相关情况进行重点核查,避免存在问题的原料奶进入工厂生产车间。
在完善管理整个生产过程的同时,伊利公司也对过程的管控者——员工进行了完善的管理:伊利公司对员工的工作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用于记录监管过程;同时将远程无线考勤系统安装到偏远的农村牧区,保证监管员工的监管到位。
伊利公司信息工程部总经理王晓刚表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RFID技术也将在伊利公司整个原奶生产过程中得到长远的应用。他透露,伊利公司目前已经开始计划对每一辆运输车、每一个运输罐、每一个样品瓶等。凡是涉及到的整个生产过程,都开始使用RFID技术进行标识和管理。
继续强化收购管理
奶源基地建设过程中信息化的应用使牛奶收购的源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对于伊利公司来说,牛奶作为最重要的原料,控制环节还远远不止如此。作为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牛奶收购环节仍然是需要严格管控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保证在收奶环节收奶的质量、效率及准确性,伊利IT团队自主开发了一套原奶管理系统并在所有收奶单位进行了推广应用,同时在质量管理方面应用了质量电子信息记录系统与原奶系统对接。这样不仅实现了与奶源运输管理环节的有效衔接,同时对牛奶收购、质量检验及奶款结算环节也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在牛奶收购环节原奶管理系统应用了二维条形码技术,采样员在对奶车奶罐进行采样的同时,将打印的二维条形码粘贴到采样瓶上,采样瓶送至化验室后通过扫描枪扫描二维条形码进行质量数据的对应。这样,化验室人员在对采样瓶中的牛奶进行化验时将不会知道化验牛奶所属奶车、奶站等相关信息,增强了收奶和化验过程的安全性。
篇9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管理;服装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993(2016)05-0163-02
中国是一个服装大国,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纺织服装、服饰业流动资产总计698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4773.7亿元,主营业务成本为12705.6亿元,而其中流通成本占3811亿元。尽管中国纺织服装市场大,各种服装企业蓬勃发展,但是与国外企业在竞争力上还存在有相当的差距。中国经济快速发展30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对服装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随着中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力度,大批国外服装企业也开始进入中国,如优衣库、ZARA、GAP等这些国际大品牌也都已经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取得了骄人的战果,这无疑加剧了市场竞争。因此,改进企业的经营战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我国服装企业的必然选择。而当今的市场竞争已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传统单兵作战的方式应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无数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谁在供应链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谁就奠定在市场竞争中胜利的契机。
1服装业的供应链管理
1.1服装业供应链的结构①
供应链的上游。服装业供应链的上游企业主要是指向其提供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的企业,如服装原材料制造商和面料供应商等。其中采购是服装业物流管理的重中之重,采购是指企业根据自己生产计划为了满足生产需要而想上游企业购买原材料等。采购是物流的起点,采购质量的好坏、成本的大小、效率的高低都直接关系到服装企业生产质量、生产成本和运作效率。②供应链的中游。服装业供应链的中游企业主要是生产制造企业,是服装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其中的生产环节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核心内容是生产计划。生产企业的生产计划决定着供应链的运作,决定着供应链的货流量。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动态性强,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有效反应和动态运作要求较高。供应链中游的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经营活动起决定作用。③供应链的下游。服装业供应链的下游企业主要是零售服务行业。供应链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机统一,其中物流是供应链的核心,销售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它是以产品离开生产线为起点,知道送达到最终消费者手中为终点的物流活动。
1.2服装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与其他制造业物流管理的异同
①服装生产企业与其他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相同点。服装生产企业与其他制造加工企业一样,都需要购买原材料,利用机械设备按照相应的流程生产出相应的产品,都需要采购、物料管理、库存控制、制造加工等作业。②服装生产企业与其他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不同点。服装业是一个多维化、流行性强的产业,服装产品具有品类多、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短、季节性强、可预测性低、顾客购买的冲动性高等特点。而其他制造业一般不具有季节性,其产品的可预测性业相对较高。由于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和多维性,服装生产一般需要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程度高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出现的问题
2.1库存管理不足
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库存,库存主要存在于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相邻的两个企业为了使自己在合作中不处于被动地位,经常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实际信息,而这种保留信息的做法不仅与供应链管理背道而驰还产生了“牛鞭效应”,使企业的大量资金被库存占用,影响供应链的效率。
2.2企业间缺乏合作精神
在供应链出现之前,上下游企业是一种供需关系,双方为了实现自身利润往往会在价格上与上下游企业展开谈判,所以会保留自己信息,缺乏合作意愿。但供应链思想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企业间只有协调一致,为了实现供应链的综合效益共同努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自身价值,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2.3对供应商管理不足
供应商关系管理就是为了更好地确定客户需求而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供应商进行协调、组织,以实现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增强和成本最小化。供应商关系管理关系到上下游企业的关系,也关系到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和对市场需求的有效响应,从当前来看,我国企业对供应商关系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另外,我国服装企业对供应商的选择方法也不科学,在对供应商选择和考核的时候要注意供应商供给能力、价格优势的同时,还有看到供应商的道德素养和可合作性。
2.4缺乏对供应链设计的整体思考
服装企业供应链设计要尊重整体原则,只有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有机统一,才能达到整体效益最优,才能够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我国服装企业对供应链的管理缺乏经验,缺乏整体思考和设计,优化了这个节点,却发现另一个供应链节点又出现问题了。
3服装业供应链视角的优化研究
3.1优化供应商管理
服装生产企业对其供应商要达到有效地控制和管理,首先要正确的选择供应商,对供应商的物流网络、管理水平、交易成本、交货周期、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多方面进行评估,选择适合企业战略目标的供应商。对供应商的选择一般可以采用定量方法、定性方法、定量和定性方法等。优化供应商管理,要与供应商建立协同合作关系,针对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不足作业提出解决方法,找出其中影响交货作业的主要因素。建立供应商评估制度和多个供应商协同合作关系,增强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供应作业的效率,当然,供应商也不是越多越好,多个供应商就会给企业带来大量的协调任务,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流,保证供应工作的顺畅进行。供应链管理本质就是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来优化上下游企业的作业流程,使企业之间作业同步化,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共赢。对供应商的管理激励一般可以采用订单激励、折扣激励等,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发挥供应商的积极性,提高供应链的协同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
3.2合理选择物流外包与自营
自营物流主要是指企业自己营业的物流。为了满足服饰业务的不断增长,雅戈尔集团早已在国内率先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其核心环节为建设集进、储、配、送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效率的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雅戈尔物流配送中心占地5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300平方米,可实现库存200万件成衣,年配送2000万件成衣的目标。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外包逐渐被供需双方所认可。物流外包(logisticsoutsourcing)就是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物流外包是一种战略的、长期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方式。合理的物流外包解决了企业资源有限的问题,使企业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的发展,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源和设备,实现本企业的信息化和专业化,提高了服务水平、降低流通成本,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流通,减少了机会损失。企业物流自营还是外包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的区别,企业在进行物流决策时,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资源条件,综合考虑,以达到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目的。自营还是外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外包的风险控制,二是外包的经济性。综合权衡外包与自营有利于物流系统的优化。
3.3持续改善
篇10
关键词:旅游服务系统供应链管理
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实施。应链管理的思想最初起源于制造业,高品质、低成本,即时响应顾客的需求是供应链的核心思想。在制造业,自从有了企业那天起,质量、成本和时间就一直是企业的三个核心要素。围绕这三个方面,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旨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生产周期的生产产品的方法(即生产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
上个世纪80年代,在生产制造业中出现了大量新的制造技术、管理战略(理念)与手段,使得厂商有机会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如精益制造(LP)、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制生产(JIT)、看板(Kanban)等,在企业界与管理学界非常流行。为实施与完善这些战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方面,这些管理理念似乎都走到了尽头。因为单纯考虑企业内部资源优化是不能适应基于时间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合作伙伴协同动作,才能真正从整个供应链降低响应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是他们增加利润、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下一步措施。与此同时,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ERP在企业中的广泛采用都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1997年,美国的制造企业投入在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活动中的费用达到8620亿美元(占全美当年GNP的10%)。一些著名的跨国集团,如DELL、P&G、HP、WAL-MART作为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在企业界广为传诵,也引起人们对供应链管理的极大热情。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含义
但对于什么是供应链,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比较常用的提法有,“供应链是由在满足一个顾客需求(直接或间接的)的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企业所组成的一个网状系统”,“一个供应链不仅包括供应商和制造商,也包括承运商、仓库、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顾客本身。而在每一个企业(如制造商)内部,供应链包括其所有的活动,如,新产品的研发、市场营销、生产、分销、资金与顾客服务”。
LeeandBillington(1992)给出了一个更直观的描述,“一个供应链是由若干设施组成的一个系统,分别完成对物料的采购、零件或产品的加工、直到将产品提供给最终消费者。”
尽管目前为止对于供应链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整而统一的,但供应链管理有一个统一的核心思想即强调各个企业专注自己最擅长的核心业务,将其他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具有优势的合作伙伴,通过供应链的组织和协调,形成更强的竞争力。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使企业在最短时间里寻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赢得市场。供应链管理模式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它以多品种、变批量生产代替大批量生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外出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旅游者为满足在旅行生活中的食、住、行、娱、购、游方面的需求而引发了对旅游产品的消费。旅游产品的质量取决于旅游者对组合产品的整体期望与感知之间的差别,由此决定旅游者的满意度,也决定了旅游服务的成功与否。
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旅行社在旅游业内各企业之间担负着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起到了联系各组成部分的纽带作用。通常,旅行社通过采购相关的服务项目形成满足旅游者多方需求的整体性组合服务产品,再把组合产品销售给顾客。提供给旅行者的服务组合产品的整体性、协调性依赖于旅行社的组织协调能力。
旅游业内这种相关企业以旅行社为核心,联结成一个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系统。这种对旅行者的、以旅行社安排的旅游活动顺序为依据的旅游服务系统,实际上就是一条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供应链。虽然旅游服务供应链是客观存在的,但目前的学术界并没有对其运作机理和管理模式进行过深入研究。
旅游服务业如何提供优质的、特色化的、全程的旅游服务,跟上国内其他成熟的服务产业的发展步伐,接轨世界现代化旅游服务业的进程,是值得日后旅游服务供应链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入WTO后,外资旅行社可以在我国成立独资公司,并可直接与交通和饭店经营者交易。我国旅游经营企业无论在规模、经验和管理理念方面同国际旅游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体系,形成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的垂直分工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能更好的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顾客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其获取信息也越来越便捷,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所以顾客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时代,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何去应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及时掌握旅游者的需求,对旅游服务系统的管理进行创新,提供让游客满意的服务,成为旅游经营企业的主要职责。我国旅游企业目前总体来说,数量多但规模偏小、且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单靠企业自身的实力很难满足顾客的多样需求,旅游企业只有通过相互合作运用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模式才可能满足当今顾客易变、多样性的需求。
能使旅游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合作促进经济增长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及社会联系的广泛性特征决定了旅游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具有广泛的带动功能,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二十多年来,我国旅游服务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如今旅游服务业已经成为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刺激公民消费、加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承诺逐步放开旅游服务业,使我国旅游经营企业既面临机遇,同时又面临巨大挑战。我国旅游业运行几十年的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地区协调管理的力度,是实现旅游业顺利运营和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协调能力十分有限,相关协调政策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关系不顺,政策不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磨擦碰撞现象仍很多,因此需要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协调旅游经营企业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见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机理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它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适应于旅游业各企业,特别是对一些革命老区和西部地区旅游企业显得尤其重要。像2006年国家旅游总局提出了“红色”旅游的概念,目的就是要帮助革命老区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如果没有一种先进的管理运作模式作指导,则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旅游资源并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水平较高,旅游业起步较早,目前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市场发展体系。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旅游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旅游服务基础研究,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部门来研究旅游服务的特点和作用;旅游服务感知研究,主要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他们对旅游服务的期望、满意程度等,并研究影响旅游服务的感知因素;旅游服务质量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去衡量和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电子旅游服务研究和旅游电子商务,主要的研究是如何运用电子商务促进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上述这些研究的视角多集中于在游客的感知和满意度方面,研究方法也多从心理学和社会学及地理学的角度而进行的。这些内容大多是从服务的角度谈服务的存在问题,其宏观性不足,较少地从服务的角度系统诊断旅游服务系统或旅游业的缺陷问题。而国外关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理论研究也是比较罕见的。
但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服务的一些实际做法却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相符合。欧美国家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旅行社业内部进行了批发经营商和零售商的垂直分工,而批发经营商和零售商又根据市场状况和企业实力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了水平分工,实现了专业化的经营。在澳大利亚,各种旅游产品先通过众多的零售商销售给客户,再集中起来批发给旅行社,这种先分散经营后集中的方式可充分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西方发达国家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便游客对各种旅游产品的选择。这些做法都是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一致的。
国内研究现状
旅游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可以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业。所以在对于如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方面,认识还不够深入。国内关于旅游服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企业服务人员对游客的心理、态度和技巧等方面。
在我国关于旅游服务系统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其中邹慧萍等(1996)探讨了建立灵活快速反应的旅游服务系统ATSS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构想;赵洁(2002)构建了基于Browser/Server的旅游服务系统TSS,并分析了该系统的功能、特点、网络结构、软件结构和关键技术;张文建(2001)则分别从旅游和服务两个角度提出了旅游服务系统模式以及旅游服务传递系统等;杜文才(2003)分析了旅游业的信息特征、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引起的旅游业经营环境变化,提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并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对旅游企业过程重组;张英姿(2005)提出构建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意义,但并未对其运作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起源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是用于制造业,而旅游业是属于服务业。那么能否把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用于旅游业呢?下面本文就对其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
首先,旅游(或称旅游活动)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主体(旅游者)、中介体(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旅游经营企业)和客体(景区或景点)之间,表现为客流(旅游者出行路线及安排)、信息流(旅游开发规划、市场营销)与物流(物质的供应与流通)的统一。而客流和信息流可以作为特殊的物流,因此可将现代物流管理及供应链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旅游的开发管理中。
其次,在客体——中介体——主体这条旅游服务供应链中,质量、成本和时间同样是三个关键要素。质量要素决定旅游者的满意度,进一步决定旅游者的消费决策,从而影响到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成本要素则决定旅游业的获利能力,并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时间要素是决定响应旅游者需求的速度,与旅游者对产品质量的感知有关,也与旅游企业的效率有关,从而又影响到质量和成本。所以,为质量、成本、时间三要素提供基本保证的旅游服务运作模式及其管理在旅游业的地位不容忽视。
供应链管理不仅是一种适应目前环境的最为先进的运作模式,而且作为一种协调参与者的相关活动的全面整合系统观,着重强调强强联合、资源整合和整体运作,对客观上已经存在的旅游服务分工协作的系统以及旅游服务供应链的运作管理可以提供理念的启发、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参照。
借鉴供应链管理模式,旅游业就可以根据实际,围绕实现顾客需求的有效合作方法的研究,探索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具体运作模式。
旅游服务供应链进一步研究方向
根据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其对旅游业的重要作用,要真正发挥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作用,就必须对其运作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今后的研究应主要探讨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景区、景点三者之间应如何进行协调,才能实现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目标。本文简单介绍一下各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主体: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主体部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目的就是要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又使供应链各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因此在这部分,应着重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可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统。
旅游服务业是一种基于需求的行业,尤其是对信息的需求强度高,它们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而非有形产品,特别强调顾客服务与信息传递的关系。对服务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将大量的专业与经验以信息流的方式对顾客进行传达或服务,从本质上与电子商务的精神是相通的。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效率、协同、敏捷、快速,不仅有助于服务业有效地提高效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服务业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可以进行及时、丰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物流的瓶颈对服务业电子商务影响甚微,地域分散的资源非常适合通过互联网进行集聚和共享。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可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统是旅游服务供应成败的关键。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核心:旅游经营者
旅行社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核心组成部分,起着协调相关旅游服务企业的作用。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稳定与否,关键在于协调和激励约束机制是否完善。这部分应着重研究如何解决旅游社、交通、餐饮、住宿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集成问题。如旅行社与航空公司之间关于定票的协调机制研究,作为两个彼此独立的利益主体,航空公司希望旅行社在旅游淡季时多购票,而在旅游旺季时少购票,而作为旅行社的实际情况则正好是相反的,那应该如何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形成一个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则是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研究重点。
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能协调一致、抱成一团迎接外来供应链的威胁与攻击,必须要有对供应链中的每个节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有利地巩固旅游服务供应链上下游结点之间的忠诚度、保证了风险及利益的共享,业务集成,有力地减少了企业的无效率的重复运作。
关于旅游服务供应链的集成问题主要是应该研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集成,以达到快速、高质量、低成本去响应客户多样化的需求,这其中也应该包括如何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以及如何对其绩效进行管理的问题。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基础:旅游资源与环境
景区或景点是吸引游客旅游的主要吸引物。要发挥景区或景点吸引力,必须要做好景区或景点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里的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旅游资源分为两种:有物质的、有形的,如山川、园林等;也有非物质的、无形的,如民俗文化、旅游服务等。
旅游资源与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使之不受破坏、特色不受削弱,而且还涉及到其周边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的保护问题。注重资源环境保护,防止破坏性开发,尤其要重视对自然保护区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如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和经济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如何开发景区或景点的旅游资源,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而关于景区、景点与旅行社的协调问题,主要是研究多委托人和多人的情况下激励约束机制的相关问题。因为一家旅行社会同时开辟若干条旅游线路,而一个景区、景点也会同时与若干家旅行社进行合作,对于应该如何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既不能破坏当地的旅游生态资源,同时又不能使旅行社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是旅游服务供应链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马士华等著.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张英姿.初探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3.《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旅游学刊,2002(1)
- 上一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措施
- 下一篇: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