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措施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1在线开放课程简述

在线开放课程是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兴起。作为一种新型课程与教学模式,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颠覆传统大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最初,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了较好的建设。自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起始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就密切关注其发展态势,经过近7年的发展实践,我国的在线开放课程已经走入世界前列,数量位于世界第一,有更多的课程入驻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可以说,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世界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2.1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

在线开放课程属于一种面向公众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在线性、学生身份多元性、教学模式人本化的优势,受到我国各大院校的重点关注,推动着当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其中,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专业型人才的组织,对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总体来说,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与支持,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就目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将复杂知识点切合,并以经典小视频的形式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可。相比于精品课程来说,在线开放课程更受学生的青睐,实际产生的学习效果也更为理想。可以说,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趋势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存问题

诚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其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解决。相比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起步时间较晚,因此,对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研究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提升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速度、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存在着在线开放课程开发模式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使用负担[1]。同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更多应用了本科院校的建设方法,导致相关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难以与信息化教学有机结合,这些均阻碍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

3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分析

3.1多举措设置在线开放课程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中,可以使用“资源引进+自主开发”的模式完成。在建设的初期阶段,可以引进市场、互联网中已有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施路径。同时,要分析引进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在进行相应平台的选择时,也要选取技术成熟、应用范围广的平台,为实际应用与后续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更好落实。在引入、应用已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要着手开发符合本院校特点与实际情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可以通过申报项目、组织多院校间合作的形式完成资源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多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能够加强不同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质量提升。同时,在院校合作的支持下,还可以扩大在线开放课程的覆盖范围,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速度。对于普通规模的高职院校来说,其独立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规模普遍较小,仅能够在院校内部使用。通过院校间合作,能够使得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在不同的院校中应用,提升了课程学习的覆盖范围。

3.2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不同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网络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更强调开放、协作、共享。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要重点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其中纳入测试、作业互评等模块,并配套建立论坛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与教师线上交流的渠道,这样的功能设置也满足了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引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应用。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要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完成数据分析,以此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更新。在落实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相关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提升,使其形成符合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教学设计理念,保证在线开放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程度,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展开。

3.3构建在线开放课程团队与制度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除了需要优质资源、全面性功能之外,还对课程建设团队的专业程度有要求。对于课程建设团队来说,其承担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与指导的任务,因此,素养与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高职院校中数字传媒、计算机、教育学、教育信息化等专业的人员进行整合,组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指导队伍,确保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与方向正确[2]。对于该团队来说,除了要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现有资源、平台的选择外,还要组织相关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以及应用分析,为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支持。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构建起相关制度,并秉承制度先行的原则指导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落实。在制度中,需要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用途、经费、应用等关键项目进行详细的说明,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对在线开放课程的信任程度与应用积极性提升。

4基于高职在线开放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对策

4.1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现阶段,互联网迅速发展,移动设备、电脑等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信息技术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3]。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时,需要展开信息化教学设计,推动教师主导教学模式转化为双主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以在线开放课程为基础,展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线上理论教学、线下实践教学的模式,加强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数字化、自主化学习能力的提升,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开展。

4.2构建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运行与管理模式。由于落实了混合式教学,因此,课程学时设置、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评价方式等均需要进行调整。对于在线开放课程来说,其主要应用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学,使得一门课程多个教师共同授课的情况更加常见。因此,不同的课程团队必须要在实际教学前完成工作任务分配。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在线开放课程、落实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实现新学分考核体系的构建,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格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建立起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使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

4.3引入“以建促教”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划分成3个子项目,即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相关教师还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包括资源获取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等,以便实现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更好应用,实现信息化教学改革加速。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用视频录制、字幕制作、后期处理、资源上传等技术,而高职教师必须要掌握这些技术,并能够更好地使用。同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还包含测评、互评、考试等互动与评价活动的及处理,这些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现。

5结语

篇2

自2001年MIT宣布将课程免费放到网上起,世界掀起了在线课程建设热潮。2011年经过10年的建设,MIT共2000门课程,超过1亿人次的访问量。2009年,哈佛大学推出高质高清课程“公正”新一轮的视频开放课程建设热潮在世界范围内推开,包括耶鲁大学在内的世界顶尖大学开始投入巨资建设视频课程。我国教育部自2011年开始建设视频公开课及精品资源共享课。

上海交通大学(下文简称:交大)自2006年开始建设在线学习平台,同时也推出了自己的视频课程平台“南洋学堂”。2014年,交大将继续推出基于MOOCs的大规模在线学习平台。“南洋学堂”从上海交通大学“课程中心”挖掘出很多优秀的课程,已经有140多门课程上线。2013年5月,“南洋学堂”遴选最优秀的课程由大师领衔授课,现已200门;通过移动平台(手机及平板电脑)、电视、网络等媒介,网址 http:// ;课程内容覆盖了我校致远学院、密西根学院、巴黎高科、名家名课、名家讲堂等多个创新人才培养专题。2013年7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加盟Coursera平台。2013年10月24日正式加盟Cousera, 首批2门课程12月1日开课,目前有6门课程上线,6门课开课,选课人数超过7万人次,学习率超80%。除了加盟国外的平台,交大更注重建设自己的平台,我们开始建设“好大学在线平台”,希望让所有的人都能上最好的大学。我们课程的特色是所有课程都可以进到校园,我们第一批课程有700多位同学拿到学分。

二、上海交通大学慕课建设战略措施

1.课程建设

我们邀请校内高水平教授参与慕课课程建设;从历年的在线课程中遴选课程进行建设;积极推进院系主导的课程建设模式;有组织地建设优势专业学科课程;建设系列专业课程,在线二专课程。我们课程建设的门数多,2013年完成4门慕课课程;2014年完成30门慕课课程建设;2015年将完成50门课程。同时我们还储备了两百多门后备的慕课课程。

2.平台建设

我们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是:自主知识产权,稳定的研发团队;平台存储、流量、网站并发保障;基于知识图谱的课程设计模式;平台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寻求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合作伙伴,所以我们选择了百度作为“好大学在线”建设的合作伙伴。“好大学在线”V2.0建设: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

3.课程推广

(1)国际合作:课程输入及输出学生交流

我校与Coursera探讨战略合作引入课程;与FutrueLearn合作推进学生交流交换;与澳大利亚蒙娜士大学合作推进课程交换;与香港高校合作引进推介课程、技术平台;与新竹交通大学合作推出eWant平台等等。探索基于慕课的国际合作模式:暑期学校引入外国留学生计划。

(2)平台合作:课程共享,课程推介

我们与上海高校课程中心、东西部高校联盟等进行合作。

(3)高校合作:跨校慕课共建共享

我校与上海西南片的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进行课程共建;与其他地区:宁夏大学葡萄酒学院、兰州大学等进行课程建设。同时我校与新竹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进行课程共享共建。

(4)教师合作:师资培训

Coursera Andrew为我校教师进行慕课建设培训;西南片进行师资慕课建设培训;Coursera区域研讨会培训;国际教育学院专题培训;2014年慕课推进办为外校提供培训,超过1000人次。

4.教学研究

我们在学校里进行了教学规律研究、慕课大数据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等尝试。

三、从传统课堂中来,再回到课堂中去

篇3

随着我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推进,在线教学资源的建设是高职高专开展信息化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据我校通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考虑在线教学资源的实效性、前瞻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深入研究《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在线开放课程的构建思路,阐述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设计方法,使在线开放课程成为学生探究通信知识的出发点,学习者通过在线课程资源编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可以在线分享新资源、新观点、新见解,以供其他学习者进行学习和讨论,这样的动态资源汇集,使得资源库的内容变得十分丰富。因此,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能够实现知识的创造和分享,推进我校“通信技术”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进程。

关键词:

开放课程;教学资源;通信技术

0引言

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有限地课堂教学不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技术知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1,2]可以作为延伸课堂教学的工具,通过课后的在线学习,有效减轻课堂学习时间有限而导致教学深度不足的压力,分层次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而且,在线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通过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让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因此,研究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外开始研究建设开放教学资源的时间比较早,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利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着力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建设和教学,哈弗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也组建“公开教育资源图书馆”。在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DaveC和BryanA提出了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的课程模式[3-5],是近年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课程模式,具有开放性、大规模、自组织和社会性等特点。同年9月,加拿大学者GeorgeS和StephenD应用这个概念开设了第一门真正的MOOC课程。近年来,国内高效的资源库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2013年我国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正式通过“爱课程”网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6-8],同年5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加入了MOOC在线教育平台edX平台,并分别推出面向全球的在线教育课程。随着“国家高职示范性建设”项目、“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项目、“国家资源库建设”项目等专项教学资源库建设资金的投入、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牵头启动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9-10]等,为高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条件,进而大大的推进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校园网络建设,通过网络资源平台建设课程资源,上传和更新平台上的课程资源,实现在校师生共享优质资源的目的,从而很好的促进了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资源制作技术含量不高,资源库维护措施不够完善等。因此,本文以《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在线资源的建设思路。在线资源建设从传统的以教师单向传授为主,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师生互动的学习,体现着学习中心的转移,关注学习者兴趣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在线开放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从兴趣和需求出发,在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和先进的学习工具支持下,将获取知识的学习欲望转化为主动汲取并同化知识的学习行为,按需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自发组织学习圈,随时随地展开学习。

1在线开放课程的平台框架

本文所构建的《移动通信技术与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框架如图1所示。教师通过网络提供教学资源,并定期进行更新维护,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主学习在线课程上的知识,并通过作业进行自评,教师和学生可以约定好某一个时间进行在线实时互动交流,学生也可在其他时间里给教师留言反馈,同时,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协作互动。学期结束,教师将根据制定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考核。

2在线开放课程的模块

2.1课程建设团队

团队成员要求分工明确,任务明确,完成的时间节点明确,团队成员分为三个小组:课程设计小组主要负责课程整体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指导和监督微课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课程开发小组主要负责课程资源的开发、微课资源的开发以及辅助资源的开发;技术支持小组主要负责微课的录制、教学资源的上线、美工设计等。

2.2课程整体设计

在进行合理的课程结构设计的基础上,拆分知识点,知识点以微课的方式展示。本文首先分析学习者基础知识,针对学习对象分析授课内容并进行课程结构设计;其次将知识点、技能点进行分解,并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方便学生了解知识结构;再将知识点关联起来,组成一项教学任务。具体的课程整体设计框架如图3所示。

2.3教学单元的设计

本文以“射频拉远单元”教学单元为例进行教学单元的设计。首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用情景式教学及理实一体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讲授教学单元中的知识点,知识点素材包括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和虚拟仿真类等,并科学标注资源属性,以便于资源重组和检索,实现智能化推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得知识点的讲解变得有趣而易于学习。

2.4教学活动的设计

本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环环相扣,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活动。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丰富的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本文主要设计的教学活动包括:任务的、课题提问、练习测试、讨论互动、知识拓展等。

3结语

在线开放课程的构建能给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所需内容进行学习,由于平台互动功能的设计,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求助老师、同学,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学生将有机会学习到在线课程资源以外的知识。而且学习者可以自由安排学习任务的时间和地点,方便了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而且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节约了成本,使得优秀的资源实现网络共享。本文系统化分析碎片知识,并建立碎片资源库,使学员掌握用碎片化学习补充和强化解决单个问题的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在线开放课程通过提供资源智能搜索和信息自动推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面向教师提供在线备课、在线上课和网上技能测评等教学辅助支持,面向学生提供在线上课、在线技能测评、项目实训等多种学习辅助支持,这将给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化的用户体验,推动通信相关领域的人才培训培养的实践改革,提高通信类专业课程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有效的推进了我校信息化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谭园园,吕国瑛,孙迦,等.在线开放课课程设计研究[J].信息技术,2014(23):26-27.

[2]王友富.从“3号文件”看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趋势[J].中国大学教学,2015(7):56-59.

[3]郑勤华,陈悦,陈丽.中国MOOCs学习者学习素养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2):38-45.

[4]王伟,段明义.浅析在线开放式教育新模式—MOOC[J].无线互联科技,2014:235.

[5]袁莉,StephenPowell,马红亮.MOOC与高等教育的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3-5.

[6]李海峰.中美在线开放课程的对比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4(1):58-78.

[7]封莎,王平.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向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1):59-62.

[8]邓永霞.基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体验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5年.

[9]沈丽燕,赵爱军,董榕.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看中国开放教育新阶段[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62-67.

篇4

关键词:自主学习;MOCCs;课程建设

1 引言

《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是主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解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和操作技能,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和高级技巧等。由于该课程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且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关注(例如,每学期报考二级办公软件的考生人数占所有等级考试报考人数的8成以上),其资源建设、习题库建设等相对滞后,网络平台建设更加滞后。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参差不一的现状,从2010年起,我校首先对文科专业开设了一门《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随后推广到更多专业。计算机专业从2012年开始也开设了《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由于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学时数比较少,仅有36个学时,而且学生大多没有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础相对较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实施该课程的MOOCs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跟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对MOOCs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更容易接受,在该专业进行MOOCs教学的改革试点,是最合适的。

慕课,简称“MOOC”,也称“MOOCs”,是近年来新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起源于过去那种单纯资源、作业管理以及师生讨论为主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2 MOOCs的特点

计算机是一门快速发展的新型学科,其专业学生普遍对新知识、新技能的要求很高。传统的教学模式手段单一、授课方式枯燥,很难提高专业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尽快实施新型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1]。目前,我校针对计算机学科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新特点,对教学计划做出了大幅度的改革,例如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了《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大力实施新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我们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大力开展了MOCCs教学,实施效果良好。

MOOCs 是近年来最热门的一种在线课程,它给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MOOCs上的大多为最优秀教师的课程,用户能够随时了解到最优秀大学的授课内容。通过MOOCs,教师能更加深刻的了解学生学习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学生也能够听到最优秀老师的课程,这对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着巨大帮助。

MOOCs 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作为学生,不必每天按时到指定教室进行学习,可以在任何场所,任何时间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主学习[2]。

MOOCs 实现了学习状态的实时收集、积累和分析,也就为学习过程优化提供了更好的途径。MOOCs 网站对学生学习的过进行程全程记录,如学生观看视频的时长、习题完成的情况、课件等资源阅读的情况等。通过数据的分析及其进一步挖掘,可深入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基于MOOCs的《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建设

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这门课程,我们MOCCs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3.1 课程团队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适应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的教师队伍:

目前,我校《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教师的教学负担比较沉重,对教师的培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也缺乏授课专业的相关背景知识,这种情况跟慕课(MOOCs)教学的改革极不适应。

为此,一方面,学校应对该课程教师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课程教师自身也应重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注意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学科知识的结合。通过①传、帮、带 ②外校进修 ③科研实践等方式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3.2 建设开放式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根据教学过程的要求,在进行开放式的慕课教学资源建设时,要根据素材类型、适用对象等进行组合和分类,概况起来可分成三大类型:①素材类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电子教材、视频等媒体素材。②集成型教学资源。包括课件、电子教案、案例、习题等。③网络平台。利用公共慕课网站平台,建设课程的网络平台,方便师生进行资源共享、相互交流讨论等。

通过科学开放式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资源利用水平,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并充分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具体改革措施如下: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纸质教材建设;开展多媒体教学,加强电子教案建设;借助慕课网站,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等。

3.3课件和案例开发

根据《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特点,首先需建立案例式项目化的教学课件。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过实证描述引入情景,同时对情景进行分析、演绎、推断、归纳等。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

在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拟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按照实际案例进行分解教学[3],如图1所示。

通过各个模块的分块教学和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好的掌握各单元相关知识,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对于《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来讲,我们设计的主要案例如表1所示。

通过案例项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形成互动交流,完成项目的研究、分析、开发、论证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辅导和引导,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同时利用慕课平台采用多元化的辅导方式,例如学生作品的展示,论坛交流等等方法。

3.4视频录制

视频录制是课程慕课建设的关键,视频录制的主要措施有:

(1)开展集体备课,初步拟定上课内容和素材。

(2)任课教师准备每堂课的课件和案例素材,并交课程组讨论通过。

(3)任课教师事先进行试讲,并用视频录制软件进行试录。

(4)任课教师到视频录制专用教师录制讲课视频。

(5)进行视频的后期处理和整档。

(6)将视频录像进行共享,供师生浏览。

(7)根据师生的反馈意见对视频录像进行修改或补录。

MOOCs视频主要以10-20分钟的微课视频为主,主要讲解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案例为主,时间不宜过长,方便学生观看和自学。

3.5慕课上线

课程相关资源建设完成后,需要利用现有的慕课平台将课程在网站上,供全校师生点击。课程上线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简介、学时安排、课件、视频以及习题和作业、交流区等。充分利用慕课平台技术,实现课程的开放式和多元化教学方式,实现课程的立体化综合性的考核方式,实现课程的资源共享。

课程建成后在网络上充分共享,并尽可能提高利用率(如点击率、学生在线学习单元和时间、学生完成作业和测试率等)。

初期,我们首先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进行课程资源上线,等课程建设成熟后,进一步推广到全国性的大型慕课平台,供所有课程的爱好者使用。

4 结束语

MOOCs(慕课)教学的实施与开展,对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加强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执教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开设慕课教学试点后,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全校所有学生,同时使全校的《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教育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邹青春.基于MOCCs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与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3):100-101.

[2]苟燕,赵希武.基于MOOCs 平台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5.05:42-44.

篇5

关键词:基础化学;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孙立平(1977-),女,山东德州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王腾(1982-),男,山东济宁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讲师。(山东 泰安 271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基于PBL的临床医学专业化学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3GG17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100-02

所谓精品课程是指能够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鲜明性特色,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高质量优秀课程。[1]泰山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基础化学课程是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等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历经几代新老教师的共同努力,基础化学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学规模、教学质量及教学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04年,“基础化学”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和完善网络教学环境等实施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形成了鲜明的课程特色,并于2012年与其他四门课程联合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群。

一、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提高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为了实现“一流队伍”的建设目标,[2]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基础化学课程现有以教授和博士为主的专任教师12人,所有教师组成了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团结协作的教师团队。

基础化学课程建设中通过采取“内培外引”措施,提高了课程组的师资水平。五年来共引进博士2名,2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另有2名教师先后被选派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该课程教学团队中,4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75%。过去的几年中,课程组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注重优化师资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学科的协调发展。首先,坚持以“老”带“新”制度,采取“老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的形式,组织青年教师学习、观摩老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安排青年教师给老教师助课和参与教学研究工作。其次,建立理论课试讲、实验课预试制度。要求新教师正式上课前对理论课进行试讲,实验课进行预试,合格后才能独立开始授课。最后,加强师德建设。吸纳更多的高水平教师参与基础化学的课程教学,不断提升教师素质。要求课程组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教师要以自己终身学习的实践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同时要求教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追求“业精德馨,诲人不倦”的精神。通过以上措施课程组先后有3名教师获得泰山医学院“教学能手”称号,青年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

二、教学方法建设

在基础化学的教学中,该课程组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为目的”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方法建设体现教与学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程的总设计师。基础化学课程组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大纲式教学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讲授“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内容时,采用大纲式教学法,先以大纲形式给学生提供知识体系和要求,让学生全面了解要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在课堂上分享资料,这样学生就知道要怎样预习,要听哪些,要问哪些,喜欢哪些,学生就会真正掌握主动权。这种学生易于自学的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多读书、多思考、多提问,使学生处于高涨的学习状态,营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这个过程就是过渡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备课开始,不能再敷衍,要准备一个有个性的“演讲”,要大量地查阅资料,将内容反复斟酌: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过渡,怎样深入,要以一种搞科研的态度去讲课,讲思路、讲方法、讲体会。灵活多样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2.教书育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论教育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讲授化学的哲学内涵和典型的思想,并结合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实例加以讨论,阐明科学思想的共通性,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与人生观,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注重把传授知识与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如通过讲授原子结构的发现过程,强调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本课程重大问题研究中成功与失败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从中认识科学的精神及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3.小课堂制度,发挥学生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留出相对简单的内容(如:化学反应速率部分内容)让学生尝试当一次老师,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知识,并在课堂上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搞好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优良素质的有利手段,是提高基础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基础化学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切实保障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1.实验教材建设

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的专业特点,本课程组自主编写了《基础化学实验》教材,本教材既包括验证性实验,又包括综合性和专题设计性实验。在教材建设中树立精品意识,注重立体化教材建设,形成集文字教材、习题集、学习指导、电子教案、网络学习系统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模式多样

实验教学采取单元式教学,即按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训练,基本原理与方法应用,技能、原理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三个层次组织教学,并配有部分多媒体模拟实验课件供学生课前使用。在教学中以“水总硬度的测定”实验为例,[3]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给学生提供课程设计图,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出合理详细的实验方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得到了很多关于配位滴定和水硬度的相关知识,如水硬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水硬度表示方法和测定方法还有哪些,配位滴定还有哪些应用。这些与本次实验相关的一些问题由学生提出后,通过小组内讨论得到比较全面的解答。

课题组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开放实验。由于教学资源有限,结合我校实际,目前开放实验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开放实验。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好实验方案,向实验室提交申请,由指定教师对方案进行审核,给出修改意见,完善合格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如我校很多同学申请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课题都是以开放实验的形式完成的。二是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对于学有余力并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兴趣的同学,可以参与教师的部分科学研究,让学生感受科研氛围,开拓眼界,学习知识。

四、网络教学环境建设

学校配有优秀的网络教学环境和条件,建立了基础化学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具有网上教学、资源下载、课程问卷、课程通知、答疑讨论、研究性教学、在线测试、教学管理、在线试题库等多项功能。目前,教师的所有教学资料已经全部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登陆后可下载使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

精品课程建设的征途是漫长没有止境的,先进而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善的网络教学环境,雄厚的学科专业和科研背景是本课程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下一阶段,笔者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在保持现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注重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始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将“基础化学”课程建设成本科院校同类课程中各方面都具有领先地位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崔占全,赵品,景勤.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7,(1):53-57.

篇6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90-05

引言

2003年教育部为了解决高校教学质量不理想的现状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建设国家精品课程项目。截止到2013年,本科教育共建设了将近四千门国家精品课,还有一大批省市级、校级的国家精品课程。据统计本科教育建设的精品课程总数已有数万门,这在很大程度上,对高等学校教育建设有极大的意义。将国家精品课程面向社会大众无偿充分开放,为社会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提高了社会人才的综合能力,极大提高了高校教学质量,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等学校优质课程走向社会大众,为社会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大大提高了社会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还对建设服务学习型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课程资源的推广和共享应用效果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此,2011年,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在原国家精品课的基础上,完成其升级并转型为精品资源共享课,不单单实现服务教师,还要实现面向社会大众,为社会学习者提供相应的服务,打破了网络有限开放的局面,从而实现对社会大众的充分开放。

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的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服务主体不单单局限于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最主要的还要无偿的面向社会大众,为社会学习者提供服务。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网络视频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的,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包括公开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等。近年来,国家教育部研究的热点是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如何完成其转变与升级成为重点。

在高等工科院校自动化专业课程中,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培养了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为以后学术研究以及实际工程奠定基础的专业核心课,是长春工业大学重点建设课程。经过30多年来几代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建设与改革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2003年,被评为校级优秀课,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根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要求,我们对计算机控制系统这门专业核心课,在原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基础上实施了改革创新,完成了其转型和升级。2012年,被国家教育部确立为第二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

一、计算机控制系统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为了更好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培养质量,国家教育部预计将在继承原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完成对原精品课程的转型与升级,建设五千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从该文件我们可以知道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在继承原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基础上,对原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和升级的,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继承、转型和升级。

(一)与原精品课程的衔接

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与原有精品课程的衔接,不能脱离原精品课程,要建设好精品共享课,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继承。

1.一流教学团队的继承

原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是根据“一流的教师队伍”的相关要求来组建的,这支队伍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对课程建设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仍然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中流砥柱。保留原课程组的4名主讲教师,新增3名年轻教师做教学辅导,此外配有一名专业技术老师负责课程网站建设与维护以及课程的全程视频录制。经过对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学历层次结构的调整,教学团队结构显得更加合理。其中中青年教师占60%,博士占40%,在国内其他院校获得学士、硕士、博士的教师占60%。

2.一流教学内容的继承

通过查阅《2012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本科)》及相关资料,可以知道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时,继承了原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仍然是按照原精品课程“一流的教学内容”的规定来建设资源共享的。因此,在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从学生培养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出发,然后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本课程的特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方案,最后通过重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课程体结构。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我们重新对教学方案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编排和革新。在对课程内容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二是跟踪学科的发展,及时更新新技术、新方法,使得课程资源更完整;三是加人工程事例和教师的科研成果。

3.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继承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在原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创新的,是根据精品课程要有“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要求来建设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一门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其教学规律是:从内容的角度考虑,内容不能单一,不然容易造成空泛,需要综合物理概念、数学概念和工程概念等;从方法的角度考虑,不能单一的靠理论教学,必须设置实验设计和课程设计,从而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培养的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需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方案,理论讲授、系统设计c综合实验相贯穿,激发教育与引导学习相互补等新的教学模式和措施,实现从培养知识型到能力型的转化。

(二)原精品课程的转型与升级

我们不仅要注重与原精品课程衔接,不能脱离原精品课程,还需要格外关注原精品课程的转型与升级,这是现在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

精品课程侧重于课程的“展示”,不能真正保证学习者掌握知识,没有实现教学功能。通过精品课程,教师或许可以学会如何很好地教授一门课程,但对于学生和其他社会学习者来说,只能简单地看到精品课程展示的基本内容,不能达到掌握该课程的目的。精品课程显然没有达到原先预定的期望,因此需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原精品课程的转型与升级上。

通过查阅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可以知道课程建设的重点是将主体由单一的学生转变为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其中能不能保证课程资源面向社会大众充分开放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由此可知,要完成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1)在建设模式方面,将资源开放型转变升级为服务型;(2)在建设服务主体方面,面向对象的主体不再局限于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最重要的是还向社会大众充分开放;(3)在建设主体方面,由单个的高等院校教师转变为师生共建;(4)在资源内容方面,由基本资源为主转变为拓展特色资源。在原精品课程转型与升级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服务面向的转变,因为它是整个转型与升级建设的核心。服务面向的转变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精品课程转型与升级的成败,因此,在建设课程时,需要课程建设者能够真正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根本上完成对原精品课程的转型与升级,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新的升级的精品课程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2006年计算机控制系统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之后,随着时间的更迭,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课程教学不断地改变更新。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特点,以激发教育为核心,实施了多种教学方法改革,并融入了新的教学成果;精品课程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辅助学生学习,这就保证我教学资源的完整性。网站建设中以学生及其他学习者为主体,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能够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而不是更有利于教师的授课。网站的拓扑结构更方便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更及时快捷地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使精品课程网站不仅利于高校教师授课,还更加利于实现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二、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共享资源的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面向在校师生以及广大社会学习者而建设的,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保证每个学习者能够更加便利地学习。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要想建设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就必须完成以下几点:在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确保符合实际教学的需求,不脱离实际教学;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点是为了完成课程教与学,确保学生能掌握相关知识;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确保课程资源的系统化和完整化,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建设共享课程的关键环节;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是确保资源丰富和充分开放共享,其中充分开放共享,对加快建设服务型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

基本资源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占重要的地位,是课程建设的基础,主要反映课程教学的基本信息,是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快捷地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更好地帮助学习者掌握相关内容。在建设拓展资源时,需要根据所建设的教学课程自身的特点,不仅要有利于教师的授课,还要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拓展知识面,使得精品课程实现一定的教学功能。

(一)基本资源的建设

基本资源建设主要反映课程教学的一些基本信息,比如:作业、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以及方法、教学大纲和方案、参考资料目录等一些能够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这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

上面所述的基本资源在精品课程中已经建设较为齐全,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结构设计是否不合理、能否保证学习者及时快捷地查找出所需要的资源、是否便于学习者的学习、能否及时对资源进行更新等问题。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实际上是将前面提到的能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重新进行了编排和组织。为了更好地解决上面所述的问题,在评审指标中专门提出了下面几点要求:构建完整的课程模块结构,合理地设计教学结构和教学单元,这是资源组织的重点,直接影响到整个基本资源的建设;要保证每个资源都与知识点、技能点实现一一对应,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者更加快捷地查找出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实现导航简明,便于学习者的学习。具体基本资源结构如图l所示。

按照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课程定位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针对本课程特点以及精品资源共享课模块化的结构要求,我们对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组合设计。根据各部分知识点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了如表1所示的12个教学单元。

为了让学生以及其他社会学习者更方便快捷地找到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完成原精品课程的转型和升级,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品资源共享课增加更人性化的设计,主要包括对每个教学单元内容都进行了相应的拓展;并提供了详细的相关知识点;对知识点以及重点难点标注。

(二)视频资源的制作

视频授课的主体是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他们通过网络视频不仅可以更加便捷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还可以让社会学习者利用网络感受课堂教学的氛围。为了让网络视频的学习者更好地感受到课堂的氛围,我们对课程组负责人张德江校长的全程授课过程进行随堂实时录像。

在完成视频的录制之后,就需要对视频进行编辑和剪接处理,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要保证与教学内容的子题目相对应。同时,为了保证课程的整体协调性,需要针对课程自身的特点,合理地调整课程,防止一些教学视频过长现象的出现,如对于需讲授时间较长的知识点“数字PID控制算法”“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等,都进行了合理的拆分。

(三)拓展资源的建设

拓展资源是根据课程的特点,不仅能帮着教师实现教学,还能实现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的交互性辅助资源。扩展资源主要包括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为了扩展实验教学内容,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学习,我们自主研发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预习与演示系统,如图2所示。该系统包括实验课程简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仪器设备简介、实验指导书等。该系统具有实验教学在线预习功能。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提前进行实验预习。

此外,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品课网站还提供了部分实验教学视频录像。通过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学,让学生提前对实验内容有所了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过渡,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了扩展,实现了学生的泛在学习。

共享课网站还为学习者提供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多媒体教学课件”。该软件包括本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以动画形式对步进电机控制原理进行了讲解。该软件已获得了吉林省教育技术二等奖。

三、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资源的共享现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资源丰富和充分开放共享。提升课程资源的易用性、适用性和开放性,是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易用性”就是指学习者在通过网络平台查阅课程资源时,便于学习者快速准确地查找出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适用性”是指每个学习者可以通过课程资源真正地学会这门课程,而不是简单地了解,这就要求课程资源要按照课程教学目标来修订,要保证课程资源具备教学功能。“开放性”是整个精品课程共享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能不能完全向社会大众开放直接影响到整个共享课的建设质量。这就必须保证每个社会学习者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在课程资源里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极大便利了社会学习者的学习。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在资源建设方面,主要针对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的建设提出具体的要求,规范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的建设,极大地利于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普及共享。

本课程已经按照这些技术要求将课程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上传到国家提供的“爱课程”网站平台,确保了课程教学资源能够无偿面向社会大众,实现充分开放,让社会学习者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共享共用课程资源。

四、结论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的投入,不是短期就能够完成的,同时,要保证课程建设随着时间的更迭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我校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组严格按照共享课的建设要求,将其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

(一)为了方便学习者的学习,就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需求,更新原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全程实时课堂教学视频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实验预习与演示系统。

篇7

关键词:开放课程 MIT 质量保证 开放教育资源

自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实行开放课件计划以来,开放共享的理念迅速传遍世界,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英国开放大学等众多的国际名校积极响应,掀起了一股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热潮。十几年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世界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然而,开放教育资源在规模上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质量是开放教育资源的生命线,针对于目前开放教育资源项目过度重视发展规模而忽视质量保证的问题[1],作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起者,麻省理工学院拥有一套独特的质量保证体系,用于开发、管理和规范其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面向世界免费开放和共享。

1.系统的课程开发流程

MIT OCW的课程材料源于麻省理工学院教师上课时所用到的教学材料,属于原汁原味的课程。这些课程材料都是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和实践中慢慢积累和总结而成的,同样也是经过学生检验过的有价值的资料,并稍加改编和整理而成的全套资料,这样就保证了课程材料的质量。这些课程材料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日历、学习材料、实验、作业、考试、项目和其它相关资源,如Java小程序等。

MIT OCW在制作课程时有一套非常详尽完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详细的步骤、职责安排和反馈措施,有效地保证了课程的效率和质量。其流程可分为课程准备阶段、课程建设阶段和课程阶段。

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将Stellar课程管理系统、Sloanspace课程管理系统以及个人保存的电子资料和文本资料归类提供给MIT OCW专职人员,然后专职人员将资料重新整理并规范化,将一些大文件转化为小文件,将文本资料和其他电子文档转换为统一的PDF文档,处理资料所涉及到的版权问题。针对在整理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MIT OCW专职人员会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并做出补救方案等。在课程建设阶段,MIT OCW专职人员根据要求将资料上传到内容管理系统中,由于课程数目较多,为了方便用户的查询和使用,需要给资料填写元数据、检验质量和添加版权信息等,以后这些资料还将送到MIT图书馆进行存档。在课程阶段,将内容管理系统中的资料到MIT OCW网站上,添加XML元数据,进行内部测试,并将反馈提供给教师,征求教师意见,并根据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后交由MIT OCW团队进行审查,处理版权信息,最后对外进行。MIT OCW所有的课程资料都遵循知识共享协议中的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CC BY-NC-SA),在此协议下教师可将资料分发给学生,也可根据需要进行改编,只要不是基于商业的目的。

2.专业的技术支持服务

MIT OCW拥有一个统一的功能非常强大的课程平台,其主体为微软公司为其开发的内容管理系统,保证了MIT OCW流程化、模块化的进行开发与管理,此系统有技术专家负责管理,给用户提供技术上的强大支持并进行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在课程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和后期管理同样都得到了一些网络公司的支持,他们分工合作,为MIT OCW的运行提供了保障。强大的技术支持使MIT OCW课程建设和管理变得简单,也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了便利。为了更好的开放共享, MIT OCW将视音频课程上传到YouTube、Flickr网站和iTunes U平台中,这样用户可使用电脑访问门户网站或者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观看课程视频,并可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2]MIT OCW与这些网络公司合作,利用现有的成熟的网络平台,不仅方便了用户,同样增加了各网络公司的用户访问量,并大大减少了MIT OCW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同时削减了开支,这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共赢的结果。

3.强大的课程开发团队

MIT OCW项目组织如图2所示,它直接隶属于MIT教务长办公室,这样有利于与各个学院进行协调和协作,并有效地执行项目政策和决议。MIT OCW项目组织主要由核心团队、教师顾问委员会和评估顾问委员会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核心团队包括知识产权组、生产组、出版组和MIT高中课程组,主要是由高级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组成,主要包括执行董事、对外关系主任、出版总监、生产部经理、企业关系部主任以及捐赠管理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3][4]

知识产权组,主要负责与教师和其他课程资料的版权所有者进行联系,负责处理所有材料的知识版权问题。目前MIT OCW中的所有资源都采用知识共享协议中的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CC BY-NC-SA),此协议允许他人对资源进行复制、节选、分发、展览等,但要标注资源所有者的姓名,而且不能基于商业性的目的,并要对新作品使用与原作品相同的协议。生产组,主要负责规划、协调、监督和支持与MIT OCW项目有关的技术问题,搭建技术架构、为终端用户提供技术支持、设计并制作课程网站;与校内外专家进行协作,共同创造或寻找适合MIT OCW的各项技术,如课程资料的收集、添加元数据、格式化、链接、储存等,并将相关的平台和技术进行修改统一以获得符合MIT OCW 要求的最佳性能和服务水平。出版组,主要负责与MIT的各个院系进行联系,与教师进行交流,获知其授课情况,询问教师有没有将课程资料贡献出来的意愿,帮助他们整理、制作、修改并在线公开课程。出版组的主要成员为部联系人,这些联系人直接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各个院系里工作。出版组是MIT OCW最重要也是人数最多的一个组。视频组,主要负责视频与管理。视频是开放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视频组主要负责对视频的进行管理。此外,MIT OCW的两个咨询委员会执行监督和建议的职能,其中教师咨询委员会由11名教师组成,主要负责提供关于教师和课程方面的建议;外部咨询与评价委员会主要由一些与本项目有关的组织和基金会的CEO,以及其他学校的知名教授组成,其中多半是MIT的校友,咨询委员会在决策和资金筹集方面贡献力量。

MIT OCW课程资源从建设、到维护由教师和MIT OCW专职人员协作完成,MIT OCW配备了专门的部联系人,这些联系人直接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各个院系里工作,他们与教师进行交流,获知其授课情况,询问教师有没有将课程资料贡献出来的意愿,帮助他们整理、制作、修改并在线公开课程,负责课程的一些技术支持。

经过多年的运行,MIT OCW已形成了以教师团队和专职人员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模式,教师和专职人员之间进行平等的交往与合作。专职人员开放、共享的理念激发教师形成共鸣,并用行动感染教师,帮助教师解决技术上和版权等方面的问题,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坚定教师支持参与项目的信念,教师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创作,这就保证了课程资源的创新性和质量。

4.稳定的资金筹措

资源在建设、更新、管理和传播的每一个过程中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资金问题成为了开放教育资源这种非盈利项目质量保证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作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起者,稳定的资金筹措和运营模式,为MIT OCW的稳定发展和质量保证提供了支持和保障。MIT OCW从宣布实施开放课件计划至今已得到了6个基金会和一些企业、组织和个人的资助。在项目的试运营阶段(2001年6月到2003年9月),主要靠Hewlett基金会(OER的主要资助者)和Andrew W. Mellon基金会各550万美元的资助。在项目的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10月到2007年底),项目所需的资金有基金会和MIT共同承担,并且MIT承担的比例逐年增大。在项目的稳定运行阶段,项目每年所需的约350万美元一半由MIT承担,另一半需要寻求基金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资助,并且这种资金模式会维持到2014年。[5]目前,MIT OCW已得到十余个公司的资金和实物赞助,MIT OCW在项目主页对超过10万美元的赞助商致谢。MIT OCW还得到了个人及企业的对等捐助,企业对等捐助是指美国的一些企业与大学之间签订的1:1捐助协议,企业的雇员捐助给大学多少,企业要相应的捐助同等数额。据悉,在2011年MIT就接受了155万美元的对等捐助。[6]同时,教师也积极支持MIT OCW的工作,在项目的试运营阶段,每门课要向教师提供3000美元的补贴,后来渐渐的降到2000美元、1000美元,现在已经无需向教师支付课程补贴,大大减少了MIT OCW的开支。

5.完善的质量评估

MIT OCW在质量方面得到肯定离不开其定期详细的质量评估。MIT OCW有一个专业的评价委员会,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拥有强大的数据收集和评估工具。数据的收集主要是选用Akamai公司的Netrake和WebTrends进行网络调查和数据分析,每月都会进行数据的统计,每年进行一次综合数据分析与评价。

根据MIT公布的评估报告可以看出,其评价的数据主要搜集了访问、应用和影响三个方面的数据。[7][8] 访问方面收集的数据是关于访问者的个人信息,包括教育角色、登陆地区、登陆MIT OCW网站还是镜像网站,以及感兴趣的领域等。应用方面收集的数据是关于访问者使用MIT OCW网站或镜像网站的教育目标、选择促进目标的资源的类型和对网站的满意度等。影响方面收集的数据是关于MIT OCW或镜像网站对使用者的影响,使用这些资源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以及网站对全世界教育实践的影响等。

MIT OCW项目组还会在一个评估时段随机抽取使用者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问卷产生的答案中有能激起专职人员思想共鸣的内容会被邀请进行访谈,这样能获取关于MIT OCW使用和影响的定性方面的数据。此外,MIT OCW还建立了一个电子邮件数据库,能够自动对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分类、分析和编辑,并能获知邮件发送者的一些个人信息如教育角色、地域等。[9]收集完数据之后,MIT OCW项目组会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同时MIT OCW项目实施的每一个过程都有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项目评价和过程评价同时进行,这种全面的评价过程有效地保证了项目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承冰,何济玲,陈仕品.英国开放大学开放学习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5):37-41,98

[2]MIT OpenCourseWare Announces iPhone App for Video Lectures[EB/OL]. http://ocw.mit.edu/about/media-coverage/press-releases/iphone-lecturehall. 2013-12-27

[3]OCW Team [EB/OL].http://ocw.mit.edu/about/ocw-team.2013-12-27

[4][6]王爱华,汪琼,姜海标.麻省理工学院怎样做开放课程[J].开放教育研究,2012(3):9-19

[5]Why Donate[EB/OL]. http://ocw.mit.edu/donate/why-donate. 2013-12-27

[7][10]Stephen Carson. MIT OCW 2005 Program Evaluation Findings Report[EB/OL]. http://ocw.mit.edu/ans7870/global/05_Prog_Eval_Report_Final.pdf. 2013-12-27.

篇8

【关键词】网络课程;定义;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网络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1998年1月,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将把“事实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作为振兴教育的重点措施之一。2000年,先后有31所高校开设远距离网络学历学位教育。网络教育具有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的特点,是适应信息化社会变革,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网络课程的定义

目前,对于网络课程的定义,学者们有四种描述:从学习工具方面来说,“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课程,即在因特网上通过www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从指导思想方面来说,“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学理论的的课程”;从构建主义理论基础方面来说,“网络课程是指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基于协作的学习”;从学习过程方面来说,“网络课程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总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因此,只包含教材内容或教材课件的网络课程并不是完整的网络课程。

一般来说,网络课程与一般的多媒体课件的不同之处表现在网络课程的完整性上。而完整的网络课程通常由几个系统构成:1)教学内容系统: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知识点、重难点分析等;2)虚拟实验系统:包括实验情境、结果呈现、数据收集及分析等;3)学生档案系统:包括学生账号、学生密码、学生个人资料等;4)评价系统:包括成绩管理、成绩分析、形成性评价等;5)学习导航系统:包括内容检索、路径指引等;6)学习工具系统:包括工具书、资料库、参考文献、相关资料及网址等;7)协作交流系统:包括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等。

二、《医学英语翻译》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医学英语翻译》是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ESP课程,课程开设的目标旨在培养医学院校学生使用专业英语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的能力,提高学生使用专业英语的意识和能力。但目前网络课程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呈现出各种问题:

1)网络课程建设重内容,轻系统。当前,网络课程建设的团队主要由本学科一线教师承担,缺少有实力的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因此网络课程建设从一开始就缺少了系统性的底层设计,而成为专业教师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讲稿教案等拼凑起来而构成。因此,网络课程建设离不开专业的现代教育技术人才,更不能缺少系统性的底层设计。

2)网络课程建设重资源,轻情境。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的认知能力发展涉及四个方面的因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情境”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即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可见,情境对于学习者习得知识的影响力值得重视,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现代化手段下的网络教学都要面对的重要的问题。然而,目前的网络教学大多数以堆积资源为主。海量资源的开放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但是脱离了情境的创设,学生就好比是在没有游泳圈的前提下被丢在无边的大海里,没有求生的技能也没有方向。因此,面对海量的资源,网络课程的建设者还是要有所取舍,要重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并在特定的情境下帮助学生习得有针对性的知识点。

3)网络课程建设重知识,轻实践。《医学英语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灵活使用医学英语,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自由转换的能力。众所周知,翻译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翻译实践,而即使是详实地了解翻译史和翻译家风格,也不代表具备了翻译的基本能力。显然,由于课程的课时有限,课堂教学只能用来讲授翻译理论和探讨翻译案例,而真正的翻译实践则需要学习者在课后完成。这门网络课程的建设重视知识点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却未能搭建学习者翻译实践平台;根据课程进度安排设计了翻译练习,却未能及时对学生的翻译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这无疑与本门课程的特点不太吻合。因此,网络课程的建设者不仅要布置翻译练习,更要组织好学生针对所翻译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此外,建设者还应该努力搭建更多的翻译实践平台,通过翻译能力擂台赛,翻译能力测试,翻译技能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翻译实践,而这些实践活动也可利用网络加以开展。

4)网络课程建设重测试,轻反馈。评价与反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评价是教师对学习者在一定时间段的学习情况进行的反馈,主要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终结性评价的最主要形式就是测试,通过测试的成绩作为对学习者在该阶段学习情况的总结。但是事实证明,由于测试所涉及的变量较多,比如试卷的效度和信度,测试者的心理压力及抗压能力不同,试卷批改过程中改卷者的主观意见等都会对测试结果的效度产生影响。因此,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多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来评价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在传统教学中要进行形成性评价往往需要教师将每一次学生出勤情况,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做详实地记录,这无疑会加重教师的工作量。网络课程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个问题,网络课程的互动系统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E-mail ,电子留言板,QQ等工具进行在线或离线的交流。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交流的形式无疑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但目前,教师往往注重测试题或练习题的,而不重视成绩或作业的反馈。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对于这种网络交流方式还不太适应或不太习惯,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线或离线反馈教学或练习情况,为学生答题解疑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工作恰好与教师的工薪待遇没有任何联系,这就决定了教师们不会将太多的工作重心放在教学反馈上。因此,要加强教学反馈,不仅仅是要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还需要教育管理者适度考虑网络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所产生的工作量。这样才能够真正保证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反馈数量和质量。

总而言之,对于网络课程建设的探索我们还停留在较肤浅的程度上,实际上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简介:

篇9

 

引 言

 

随着软件在各种领域迅速发展,软件的类型、规模、复杂度都急剧增长,在有限的时间和成本约束下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被人们高度关注,冈此提高各类信息化系统开发人员的软件工程能力越来越受到普通和军队高等院校的普遍重视。然而,由于软件从业人员所需知识更新快以及大量软件开发人员接受软件工程教育的经历不足,仅靠传统的高校课堂内授课方式,难以满足社会和军队信息化快速发展对软件工程人员的需求。研究如何通过建设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加快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优化软件工程课程资源的配置,对于我们国家和军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

 

1 软件工程教育的发展与主要问题

 

软件工程指将系统的、规范的、可量化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过程。ACM和IEEE/CS成立联合工作组,在2004年制定了计算教程软件工程卷CCSE(computingcurriculum-software engineering),并把软件工程作为计算学科下与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系统、计算机工程等并列的学科。2014年,ACM和IEEE/CS推出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3.0版,知识领域与2004年版SWEBOK相比从10个增加到15个。此外,由ACM和IEEE主导,国际一些著名高校和企业的专家针埘软件工程硕士教育制定《软件工程研究生学位教程指南》(GSwE2009),描述软件工程硕上需掌握的核心知识体系和相应教程。我国从2001年开始建立示范性软件学院,并于2006年推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软件[r徉)》l512011年,软件工程专业经国务院批准增列为一级学科。

 

软件工程师目前在国内外都是最具吸引力的职业之一,如美国著名的就业网站CareerCast在2012年进行调查,从收入、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因素评选出的十大最佳职业中,软件工程师名列第一;在我国近来对本科毕业生的职、业调查中,软件工程师的收入也一直名列前茅。尽管近年来软件工程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国内外的软件工程教育还存在诸多挑战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现有的软件工程课程从学时数、教学安排等方面都难以达到实际职业对软件工程深度、广度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相关培养方案的制订较少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针对性不强。

 

(2)尽管聘请企业中有丰富经验的软件工程师授课是一条有效措施,但整体来看,软件工程授课老师普遍缺乏软件开发实际经验,甚至很多都未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

 

(3)软件工程目前存在众多不同的开发方法学,它们各有特点和优势,并且软件工程相关技术发展迅速,新的方法不断出现,这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准备变得非常困难。

 

(4)当前国内外软件工程教材多是对众多方法和技术的描述,对具体技术的深入程度不足且无法适应软件技术、工具的快速变化,对学生进行实际项目开发帮助有限。

 

(5)企业的软件开发中使用了众多的软件工具,并且对于重要领域的软件开发,很多企业采用商业化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昂贵的、专用的商业工具较为缺乏,并且在有限课程时间内学生难以接触到众多不同类型的软件开发工具。

 

(6)软件工程教育资源非常不平衡,在教育和经济发达地区,聘请优秀软件工程师进行授课、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开发中是可行的,但对于大量其他地区高校就难以实施。

 

(7)软件工程技术和工具发展迅速,很多软件从业人员从程序员开始起步,未接受过系统的软件工程教育或所受教育很快过时,因此需要持续性的、具有一定灵活性的优质教育资源适应这种情况。

 

由软件工程教育面临的以上挑战,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高校课堂内软件工程教育虽然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必须找到新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以满足其知识变化快、人员基数大、持续时间长、资源不平衡等特征。通过互联网在线课程的形式实施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无疑是应对上述问题一种有效、可行的方式。

 

2 软件工程知识体对在线课程模式的影响

 

软件工程可以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讲授,而软件工程专业一般包含一系列的课程,如需求工程、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构造、软件测试与验证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如果作为在线课程进行建设会遇到众多问题,其中主要包括对实践环节的要求非常高、追求在真实平台中解决有一定规模的问题、需要团队合作以及项目管理等,而目前在线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平台在这些方面有一定欠缺,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提供解决方案。

 

软件工程课程应该覆盖一定的知识领域,表1对SWEBOK 3.0版中包含的15个知识领域和子域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其是否适合于目前一般性的MOOC在线课程教育模式和平台。表1中第2列的知识子域适合目前在线课程教学方式,第3列中的知识子域需要对当前在线课程模式进行适当改进才能适用,第4列中的知识子域则需要对当前在线课程模式和平台进行较大改进。对于不适合(需对模式和平台进行改进)的知识子域,笔者在第3节中将研究讨论应对方式和措施。

 

表l中最后两个知识领域计算基础和数学基础作为软件工程理论基础的一部分,由于一般放入与软件工程课程相独立的课程中讲授,如离散数学、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其相关课程也都有较为系统、完善的体系,因此这里我们不进行特别考虑。

 

3 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的建设

 

目前已经出现一些软件工程的在线课程,如UC Berkeley的软件工程MOOC课程于2012年在Coursera、后来在EdX上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延伸出多个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mallprivate online courses,SPOC)。国防科技大学也已有软件工程相关课程在内部网络上线,供部队和军队院校一定范围内的人员在线学习。

 

3.1 软件工程专业MOOC课程建设

 

从对相关知识领域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一般性MOOC授课方式与平台难以适应的软件工程知识子域主要包含以下特点。

 

1)难以完全通过讲授使学生接受,如需要动手进行实践才能深入体会的技术以及与经验密切相关的过程、管理、度量等内容。

 

2)内容变化频繁的知识如一些软件开发技术、工具等总在持续发生变化或出现新的版本,课程每次新开时都可能需要调整。

 

3)需要团队式的协作与交流完成内容,如版本控制、需求获取、协同开发、团队交流等,仅靠讲授或个人作业难以达到效果。

 

4)软件工程教育强调具有一定规模和复杂性的项目实践,这对于教学辅导人员的数量和指导能力要求较高,不仅仅是普通答疑能完成的。

 

5)对于很多技术和实践来说,其结果是开放式的,软件设计、实现、测试、维护等任务一般不存在唯一结果,这给作业评价和成绩评定带来困难。

 

面向上述特点,根据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相关实践、效果以及已经实施的建设情况,我们总结出一些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1)制订MOOC教学计划时应遵循持续改进的原则。传统课堂教学讲究制订教学计划时一次到位,但由于软件工程内容变化快,因此分解教学内容、视频、作业时应该使其能够适应快速变化,不要期望一次建设就大功告成。此外,在线课程需要了解大量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教学效果,这也需要不断的改进。如果可行,可采用自行编著的电子教材和参考文献,使得每次开课时学生教材也可以尽快进行相应修订。

 

(2)在线课程平台与软件协同开发环境的有机融合。对于需要协同、交流才能完成的内容,实际由于许多国际化企业的软件研发人员遍布全球,因此已有相应的平台(包括开源软件工具开源社区等)支持地域分布的人员进行协同开发。教师可选择所需的协同开发环境,与软件工程在线课程平台集成在一起,提高对团队和协同任务的支持。

 

(3)对课程进行分而治之的划分。教师可以把课程按照其内容是否适合在线授课划分为一些小的子课程,每个子课程更偏重于适合或不适合(如理论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分到不同子课程),以减少整个课程设计的复杂性。在线课程偏重适合讲授的子课程,不适合已有在线授课模式的内容,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施(如其他高校单独开设实践课程、采用适合的平台或投入更多教辅人员等)。

 

(4)采用新的教辅人员委托模式。由于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性强,对教辅人员数量和质量要求高,因此仅靠开课学校的课程组难以完成。教师在实践中可以考虑招募在高校内或通过在线课程已经完成课程学习、成绩优秀的志愿者,通过一定的激励或者提高影响力等方式激发他们的热情。事实上,从开源软件的蓬勃发展以及Berkeley软件工程MOOC课程的实际效果看,该方式完全可行、有效。

 

(5)加强自动化结果评估和成绩评定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教师可一方面采用各种自动化软件工具,如通过测试驱动的开发工具、软件编码规范检查工具、基于服务的方式等对课程作业进行自动评估;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开源软件社区的开发活动中,通过开源项目对其完成工作和贡献采纳情况等进行评价。

 

软件工程专业MOOC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众多,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践逐步研究和完善其在线课程的建设过程。

 

3.2 软件工程专业SPOC课程建设

 

软件工程在实际实施中所面向的领域背景非常重要,而不同领域的软件系统各有特点,一个软件企业一般有其针对性的领域,采用的软件工程过程、方法、工具、管理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非在校学生的软件工程在线课程学习者可能在一般性的理论之外,希望学习更多对其背景有促进作用的知识。再者,MOOC课程学习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本身就是高校教师,他们会借用MOOC课程的内容,然后在自己的课程中进行一定改造并增加项目实习等内容,形成适合其学生学习的课程。此外,国防领域未来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中,软件工程人才将会包括科研人员、技术开发人员、管理人员、保障人员、作战和指挥人员等不同类型,还会针对战机控制、舰船控制、车辆控制、指挥自动化等不同应用背景,对软件工程知识的要求都有不同。上述情况都要求能够在MOOC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POC)。UC Berkeley就在其软件工程MOOC课程基础上发展了多个SPOC课程,包括在本校以及在其他高校中开设的课程。

 

对于建设软件工程SPOC课程,教师可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和策略。

 

(1)对于公共的知识讲授,尽可能利用MOOC课程完成,以减少SPOC课程的建设工作量,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提高课程的复用程度。

 

(2)加强每门SPOC课程的针对性,如针对具体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或针对具体领域背景选择相应的软件工程技术、工具、标准规范进行讲授。

 

(3)加强课程实践和项目开发环节的建设,这是MOOC课程本身具有的不足之一,但在SPOC课程中可以进行有效的弥补。

 

(4)课程成绩的评定可以把MOOC和SPOC课程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对学习者对软件工程共性理论和特定目标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在未来在线课程发展中,软件工程专业MOOC课程可能并不一定很多,由能提供优质师资资源的机构开设,但针对具体背景领域的SPOC课程可以更多,因为毕竟软件作为现代社会无所不在的组成,软件工程面向的领域众多,都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软件工程人才。

 

4 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具有变化快、对实践要求高、需要团队协作等特征,这些使建设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具有更高的难度。MOOC课程和SPOC课程都是未来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所需的模式,尽管已经有一些相关实践,但是如何建立较为系统、各门课程完善、质量高的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对SWEBOK中知识子域对在线课程建设影响的分析还较为初步,下一步还需要更具体地针对所包含的知识点研究如何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讲授。此外,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应该与软件协同开发环境有机结合,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针对知识点要求形成科学的集成平台体系框架并进行建设。

篇10

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关键

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是不可能实现其创建的初衷和目的的。精品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定期接受师资培训,学习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技能,而基于网络背景的慕课课程是师资培训的很好的途径,慕课不仅仅适合在校学生,也同样适合理论或临床的师资培训。

我们医院儿科教研室有近百年的教学历史,以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水平高在全校各大医学院中著称,高水平教学人才层出不穷,教学比赛和评优中屡获佳绩,多次被评为校级及院级先进教研室。儿科课程负责人为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队伍各年龄层次均充足,教师人数达45人,主讲理论课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达到90%以上,教师基础知识扎实,医教研三方面成绩都非常优秀。因此这一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就是为创建精品课程打下最坚实的一步。

二、教学内容及目的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南针

我们要充分理解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内涵,借申报和建设精品课程的机会,组织并培训一批精兵强将,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其次要正确定位精品课程目的是什么,在本科教学的知识体系中起到什么作用,确定教授的内容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儿科学的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儿童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儿科学课程教学分三个阶段,即理论、见习和实习教学。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儿科学总学时数以及理论课、见习课和实习课学时数会有所不同。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儿科学课程理论学时为48学时,临床见习学时为2周,实习时间为5周。儿科精品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贯穿于本科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长达近三年的过程当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毕业学生的质量。

三、先进教学方法结合慕课是创建精品课程的重点

我们教研室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促进《儿科学》课程发展与完善,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儿科学》教学过程是由纯理论逐渐过渡到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完整的不同阶段的儿科教学的慕课课程都还不存在,只有少数相关课题章节内容有相应慕课课程出现,完全不适应儿科教学要求。因此利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慕课模式相结合,制作一套完整的教学慕課课程具有重大意义,符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精神。

翻转课堂的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了师生交流、解惑、讨论的场所。国内外不少研究高度评价在医学教育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慕课以强大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利用网络开展在线教学,绕开了课堂。而翻转课堂则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交流性,巧妙地利用了课堂,两者相结合,可以增加课堂的教学效果。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已经广泛在医学院校开展,而网络环境下的PBL实际就是慕课的延伸。慕课网络平台能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并提供了个学习和交流平台,而且网络学习可跨越空间的限制,在共同学习过程中不同人不同区域文化可以得于交流,而教学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学校的教学范围,网络能汇聚教师们共同参与PBL,也有利于教学的交流。

但就目前医学教育模式来说,翻转课堂、PBL这些教学模式更适用于小团体教学,对于大课理论授课就开展模式来说在国内比较困难,而慕课对于和病人互动的实践教学例如标准化病人教学,就没办法应用网络完成。因此先进的教学模式结合慕课,可以利用其网络优势,作为全日制的教学的有力补充,而在小团体教学如见习、实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精品课程质量的保障

精品课程首先要根据医学本科大纲要求进行设置,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我们通过从多方面了解教师及学生对《儿科学》精品课程的评价,如学生的毕业成绩,毕业后的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校、系、教研室教师之间及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听课及教学观摩,学生对课程教师教学情况满意度问卷调查,及毕业生就业单位评价反馈体系等等,以评促改,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论课程考核,应采取多种多样的考试形式,如笔试、口试、作业、课堂讨论、开卷考试等,而对于实践课程,利用标准化病人,客观评价学生的问诊及查体方面的技能,通过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及时反馈和促进学生发现个人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一流的教学中心和网站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基础

目前信息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建立结合慕课的精品课程其中的理论授课部分,实际上就是建立儿科网络课程。除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还需要构建一流的教学培训中心和网站等硬件设施,教学网站是一个网络平台以供教学活动的开展,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管理人员也在平时也在教学活动启动监督,评价,提醒,批评功能。授课的PPT等教学工具也需要高质量的设计和优化,视频拍摄的技术和场地条件、规模要求也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完成必需的教学视频。因此高质量高容量高速流畅的网络平台和高质量后台软件技术的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