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拍卖价值观
团体活动:
----
拍卖价值观
活动目的:
通过团体辅导活动,激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体验和澄清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设计思考:
中学时代是人生可塑性最强的时代,中学生的价值观对其人生态度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时期,很多价值观念还是模糊不清的,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往往受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庭传统、家庭教育等等方面的影响较大。这一团体活动是用类似拍卖商品的方法,帮助学土了解有关爱情、友谊、健康、美貌、爱心、金钱、欢乐等多方面的价值观念:因为在拍卖会上,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在拍卖时的选择,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取舍中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思考和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活动过程:
1.活动准备
a
.“起价表”一份。如图,各价值项目用不同的颜色制成卡片,粘帖在上面,以增加拍卖的趣味性及方便拍卖进行。
b
.“拍卖锤”一个。
c
.宣布游戏规则。老师(或选一位学生)当拍卖师,手持“拍卖锤”做终裁。每个学生有10000元钱,可以随意叫卖“起价表”中的东西,以起价为基准,每次出价以1000元为单位,最终以价高者得到东西,
有出价10000元的,立即成交。并由拍卖师做好记录,同时得标者也做下相应的记录(用多少钱买到了什么)。
起 价 表
1.
权力
1000元
9.自由
2000元
2.财富
1000元
10.欢乐
1000元
3.
健康
2000元
11.自尊
2000元
4.
爱情
1000元
12.诚实
1000元
5.礼貌
1000元
13.学历
1000元
6.美貌
1000元
14、工作
2000元
7.友谊
1000元
15、长寿
1000元
8.爱心
1000元
2.引发动机
(1)教师问:“有谁不喜欢金钱?”(预期学生会一致说没有,而且反应是热烈的。)
(2)教师继续问:“若你有10000元,你希望得到什么?”(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3)给每个学生每人10000元,介绍拍卖游戏的方法和拍卖的东西。
3.开始拍卖
(1)由教师主持拍卖。
(2)按游戏方法进行,到所有拍卖东西卖出为止,然后请学生认真考虑买回来的东西。
4.组织讨论:(以下是示例)
(1)你是否后悔得到你所买的东西?为什么?
(可能的答案)
a不后悔,因为“爱情”是最令人快乐的体验;
b“权力”使我高人一等,受人尊重;
c“诚实”是美德;
d“学历”等于美好前程,一生无忧……
(2)在拍卖过程中,你的心情如何?
(可能的答案)
a很紧张,一定要赢!
b有时叫到高价就舍不得再叫。
(3)有没有同学什么都没有买?为什么不买?
(可能的答案)
a有,因为没什么值得买;
b有,因为钱最重要;
c有,因为叫输了。
5.教师总结,引发思考:
(1)假如现在已经是人生的尽头,请看看你手上所有的是什么东西?
(2)它们对你来说是否仍有意义?
(3)你是否后悔刚才为自己争取的东西太少?
(4)你争取回来的东西是否是你最想得到的东西?
(5)金钱是否一定会带来幸福和欢乐?
(6)有没有一些东西比金钱更重要,或比金钱带来更大的满足感呢?
(7)以上问题都没有一定的答案,然而,你是否甘愿为了拥有金钱、权力而放弃一切呢?
(8)有没有比这些更值得追寻的东西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6.
活动结束
心理咨询团体辅导方案
第三组
e家族
团体辅导方案
(一)团体名称
我的未来不是梦。
(二)团体性质
教育性、结构性。
(三)团体对象
08级心理咨询专业的大专生。
(四)团体人数
16人。
(五)招募方式
张贴海报。
(六)团体经费
海报印刷费、活动材料印刷和购买费用等约50元。
(七)团体领导者
杨乐,另有助手3人。
(八)理论依据
1.、放松疗法
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使机体主动放松来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因紧张反应所造成机体紊乱的心理生理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实践表明,此方法可以消除成员心里紧张,是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心理生理的放松可以使身体体会轻松愉快的感觉。
2、莫雷诺的角色扮演疗法
角色扮演是指用表一演方式来启发团成员对人际关系及自我情况有所认识的一种方法,让来访者在某种情况下扮演现在的、过去或将来所发生的事件的一个角色,通过所扮演的角色,而使来访者本人和其他来访者从中找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发展问题所在,并开发潜能。
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人除了直接学习以外,更重要的在于他可以通过观察区进行间接的学习,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观察能力,才使其能够避免去重复尝试错误而带来的危险,避免前人所走过的路。
4、霍妮的自我人格理论
霍妮将人格分成三部分,即真实的自我、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真实的自我包括那些在任何特定的时期都能真正体现我们自己的东西,理想的自我反映了人们最希望成为的那种人。有些人由于不满真实的自我,无法容忍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因而产生自卑感,造成自我贬低的心理阴影,同时也影响他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从而产生许多困惑。大学生群体由于发展还未完全成熟,不少学生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定位还不明确,往往因为二者之间存在差距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因此帮助学生们认清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引导他们接受自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5、群体动力学理论
勒温认为,人就是一个场,人的心理现象具有空间的属性,即人的行为是由场所决定。用公式B=f(PE)来表示,其中B表示行为,P表示个人,E表示环境。勒温将场论的基本特征概括为:(1)场是融行为主体及其环境为一体的整体;(2)场是一个动力整体,具有整体自身独有的特征;(3)场的整体性在于场内并存事实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
6、霍兰的类型理论 霍兰认为生涯的选择与调整是个人在对特定职业类型进行认同后,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或延伸。他认为多数人的职业类型能被分类到六种类型中,他还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将六种类型排成一个六角形模型,据此发展了一致性、分化性、身份认定及适配性四个概念。适配性的高低,可以预测个人职业满意程度、职业稳定性以及职业成就。
7、帕金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 这是用于职业选择、职业指导的经典性理论。帕金森明确阐明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或条件:
①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
②应清楚地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
③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对自己有一定可能性的)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个与个人匹配的职业。
(九)团体目标
缓解焦虑,释放压力,发掘潜能,突破自我。
(十)实施方式
本团体以16人的团体方式进行。聚会时间每周一次,每次两学时,共7周,每周二下午3:20——4:55。在连云港师专智贤楼D410教室进行。
(十一)团体方案
阶段
阶段目标
活动流程及内容
初始阶段
1、组员认识并初步了解
1、瑜伽冥想放松
2、建立团体初步信任感和凝聚力
3、组员了解团体性质、目标及团体规范,澄清成员参加动机
2、微笑握手,滚雪球
3、棒打薄情郎
4、传递呼啦圈
5、介绍小组基本情况
分享焦虑阶段
1、引出并缓解就业前焦虑问题
2、进一步增强团体信任感和凝聚力
1、瑜伽冥想放松
2、找零钱
3、同舟共济
4、你说我说大家说
5、作业
自我探索阶段
1、客观看待并接纳自身能力
2、了解自身职业兴趣和倾向
1、瑜伽动作放松
2、作业反馈
3、我还能做什么
4、心理测验
现场招聘阶段
1、发现自己就业具备的优劣势
2、增强就业前自信
1、瑜伽动作放松
2、测验后心得
3、现场招聘
突破自我阶段
1、激励组员突破创新
2、引导组员回顾前面团体经验,统整团体收获
3、协助组员面对团体结束的心情
1、穿越生死线
2、成员回顾,谈感受
3、毕业
(十)参考书目
1.樊富珉著,团体心理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侯志瑾主编,职业辅导,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3.徐爱玲著,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十一)实施过程
初始阶段
组员背景分析与方案设计构想
组员初次见面互不认识且拘谨,为让大家更快的熟悉,增进了解,开展这些活动
阶段目标
1、形成组员间初步认识,扩大交往范围
2、增建团体初步信任感和凝聚力
3、让组员明确团体基本情况
活动名称
活动目的
具体操作
备注
瑜伽冥想放松
缓解身心疲劳
领导者用舒缓的语调让组员通过冥想大海的画面达到全身放松
助手A播放背景音乐
微笑握手,滚雪球
1、通过握手有了身体的接触,有利于打破坚冰,活跃现场气氛
1、全体成员起立.在规定时间内和所有成员握手.握手时要求面带微笑
2、通过微笑握手的方法将成员分为二二一组,二个人面对面坐下,进行自我介绍
1、介绍内容要包括你为什么来这个团体,想达到什么目标,以便于以后的内容
2、初步相识,互通姓名
3、逐步扩大交往范围,引发个人参与团体的兴趣
3、刚才自我介绍的二个组合并,形成四人一组,每位成员把自己刚才认识的朋友向另外二位新朋友介绍
4、所有成员围坐为一个圆圈,进行连环自我介绍,内容包括自己的姓名、班级、与众不同的特征
2、领导者可适当记录每个成员的特征信息,供下一个游戏时使用
3、座椅16把
棒打薄情郎
1、进一步增进大家的了解,彼此熟悉姓名等信息。
2、巩固上一游戏的效果,培养归属感和团队感。
1、成员挑选自己一个昵称,你最喜欢别人称呼你的名字和爱好,填写在胸卡上
2、成员了解和记住彼此的名字,促进了解
3、所有成员围圈就座,领导者手执“棒子”,喊出一位成员的昵称,被叫者左右两侧的成员要马上站起来,否则由被叫者给与当头一棒,“棒打薄情郎”
4、反复做几次之后,利用随机数法更换成员的座位,再次进行游戏,直到大家熟悉彼此的名字
1、胸卡16张
2、用旧报纸卷成若干纸棒
传递呼啦圈
考察组员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1、组员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领导者站在圈外指挥
2、每个圈内发放一个呼啦圈,由助手B、C宣布开始并计时,看两个小组顺时针传递呼啦圈速度的快慢,一般记为三圈一轮且中途不允许把手放开
3、快的一组即为胜者,落后的要由对手给予惩罚
1、呼啦圈两个
2、秒表两个
介绍小组情况
让组员明确团体基本情况
1、领导者介绍本次团体性质、目标及团体规范
2、助手A宣读团体规范
3、助手B、C发放协议,请组员签字
团体规范协议16份
附:
团体规范
1、保守成员秘密,尊重成员隐私。
2、坦率真诚地与其他成员交流,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3、按时参加每次团体活动,不迟到、缺席、早退。
4、尊重他人,仔细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5、广泛交流,避免只与自己喜欢的成员沟通。
第二阶段
阶段名称
分享焦虑
组员背景分析与方案设计构想
附加这一阶段有益于巩固上一活动成果,同时我们发现组员的就业焦虑缘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协调,对未来不确定的忧虑,所以在组员信任感增进的基础上引出活动主题,调动组员共感
阶段目标
1、引出并缓解就业前焦虑问题
2、进一步增强团体信任感和凝聚力
活动名称
活动目的
具体操作
备注
瑜伽冥想放松
缓解身心疲劳
领导者用舒缓的语调让组员通过冥想春暖花开的画面达到全身放松
助手A播放背景音乐
找零钱
1、让成员了解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要懂得互相尊重和珍惜
2、培养组员归属感
1、让全体成员围圈手拉手,充分体会大家在一起的感觉
2、男生代表1元钱,女生代表5毛钱。由领导者说出具体价格数目,由男女生自由组合,最快组合完毕的即为获胜者,落单或者组合错误的则视为失败
同舟共济
1、增强团体合作意识
2、营造团结和谐的团体气氛
1、组员以平均人数分为两队,每队八人。每队分派一张报纸,将报纸铺在地上
2、领队信号开始,所有队员一齐站到报纸上,不可弄破报纸,就另要一张补充,继续游戏
3、全体队员能够长时间两脚都站在报纸上是胜利者
1每队一张报纸并预备数张报纸做后备之用
2领队用的哨子
你说我说大家说
1、引出团体活动主题
2、让组员在交流中发现共性,缓解压力,寻得团队支持
领导者引出话题,让组员就“我为什么选择心理咨询专业”、“现在我对心理咨询的新的认识是什么”、“我眼中的心理行业的就业情况是什么”三个问题进行交流,领导者做适当记录并总结
交流结束后,领导者布置作业,请组员完成“理想和专业知多少”问卷
附:
理想和专业知多少
我的理想:
1、小学三年级时:
2、初中一年级时:
3、高中一年级时:
4、大学二年级时:
比较之后我发现
我的专业:
1、我的专业是怎样选择的
2、我对专业的了解情况是
3、我对专业的总体感觉是
4、我的专业今后可以做
5、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我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上述练习给我的启发是
第三阶段
阶段名称
自我探索
组员背景分析与方案设计构想
组员并不深刻了解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此阶段有利于帮助组员深入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职业倾向
阶段目标
1、客观看待并接纳自身能力
2、了解自身职业兴趣和倾向
活动名称
活动目的
具体操作
备注
瑜伽动作放松
缓解身心疲劳
领导者带领组员做3个放松瑜伽动作
助手A播放背景音乐
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引起组员共感
组员交流上次活动结束所布置的作业
作业反馈
我还能做什么
1、引导组员更深层次地探索自身能力
2、让组员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光点
1、做“我还能做什么”问卷
2、将组员分为4人一组,分享彼此所列的能力表,同时互相讨论与这些能力有关的职业有哪些
16份“我还能做什么”问卷
心理测验
认识自己的兴趣及职业倾向
做“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量表”,助手B、C在活动结束后计算成绩
16份量表
附:
我还能做什么
1、你曾经完成的工作有什么?这些工作需要哪些技能?
2、回顾你曾受过的教育,所修的课程,你学了哪些技能?
3、你平时常常从事的活动有什么?这些活动需要什么技能?
4、回想你在某次工作中,你所经历过的一次高峰体验(喜悦与感动等),与其他组
员分享这次经历,并列出在这次经历中显现出你的哪些能力?
第四阶段
阶段名称
现场招聘
组员背景分析与方案设计构想
组员都是应届大学生(未经历过招聘),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职业兴趣和倾向后,为使其自信的走向“招聘现场”,该阶段让其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赢得“招聘方”的青睐
阶段目标
1、发现自己就业具备的优劣势
2、增强就业前自信
活动名称
活动目的
具体操作
备注
瑜伽动作放松
缓解身心疲劳
领导者带领组员做3个放松瑜伽动作
助手A播放背景音乐
测验后心得
组员进行初步职业生涯探索
助手B、C把测试结果发给各位组员,领导者引导组员发表对自己结果的看法
现场招聘
充分发掘并展现自己的能力,坚定信心
1、领导者将组员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人,各组代表一位前来应聘的心理咨询专业的应届大学生
2、助手A、B、C是招聘方代表,向“两位”应聘者提问相关问题
3、由助手讨论决定应聘成功者
4、全体组员交流应聘心得
第五阶段
阶段名称
突破自我
组员背景分析与方案设计构想
考虑到组员还有对未来就业一定程度担忧,尤其更多的是受到社会舆论而形成的固定思维和偏见等,该阶段的设计是帮助组员克服阻碍,实现自我,并勇敢面对分离的团队
阶段目标
1、激励组员突破创新
2、引导组员回顾前面团体经验,统整团体收获
3、协助组员面对团体结束的心情
活动名称
活动目的
具体操作
备注
穿
越
生
死
线
1、鼓励组员突破障碍,勇敢实践
2、激发组员勇气,增强就业前信心
1、领导者请4名选手参加游戏,站在黑板前面
2、助手B、C在距离黑板3米的位置拉起一根距离地面1米的绳子,即“生死线”,并且在“生死线”的下方是深1米,宽2米的“河水”
3、领导者告诉选手可以以任何姿势依次穿越“生死线”,但身体所以部位都不能碰到线
4、助手为选手蒙上眼睛,带上耳机
5、游戏开始后领导者用夸张的语言作为背景渲染惊险气氛
6、助手悄悄撤下绳子
1、绳子一条
2、大盛水容器一个
3、用来蒙眼睛的口罩4个
4、放着动感音乐的耳机4个
5、助手A播放背景音乐
成员回顾,谈感受
对自己的职业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使其更加具有可行性
1、对团辅的回顾,对自己的生涯规划谈感受,以及最近的变化
2、谈谈团辅中最大的收获,及对团辅的评价,任何想法都可以
毕业
快乐结束
1、合唱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
2、合影留念
歌曲
(十二)团体评估
分别由领导者、督导和助手、组员完成以下三个评估量表。
1、团体领导者个人评价量表
2、团体辅导活动评估量表
3、团体成员评估量表
1.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2.
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在纷杂的尘世里,为自己留下一片纯静的心灵空间,不管是潮起潮落,也不管是阴晴圆缺,你都可以免去浮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轻松自如地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3.
篇2
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在贵阳市某中学八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一个班为感恩团体辅导组(n=54),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龄14.2±0.4岁。另一个班为常规教育组(n=54),其中男生26人,女生28人,平均年龄14.2±0.2岁。
2.研究工具
采用感恩问卷(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最近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该量表用七点计分,其中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GQ-6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采用奇偶分组法的分半信度为0.82,重测信度为0.70,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可接受的水平,GQ-6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问卷题量少,不容易使参与测试的中学生产生疲劳效应,从而能收集到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自编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团体活动带来的收获。采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5个等级评价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
3.研究方法
本次团体辅导是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感恩意识、促进感恩行为。此次团体辅导结合感恩三维结构理论,围绕感恩认知、感恩情感体验及感恩行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共开展6次活动,每周1次,每次2小时。团体辅导教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团体辅导过程主要采用讲授、游戏、讨论等形式。每次活动结束后让成员写下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及建议,合理调整团体辅导活动。常规教育组不进行任何团体心理辅导,也不告知其为常规教育组成员。整个团体辅导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导入阶段。加强成员之间的认识和沟通,使彼此不熟悉的成员相互了解,营造愉悦的氛围,建立安全、信任的团体环境。第二阶段:展开阶段。创设感恩情境,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感受到的恩惠,产生感恩情绪,逐渐形成感恩意识。并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恩,将感恩落实到日常行为。第三阶段:结束阶段。分享活动感受,回顾成长过程,结束团体辅导。
4.效果评估
干预前后,两组分别填写感恩问卷(GQ-6)。感恩团体辅导组在活动结束后填写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进一步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效果。
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评分比较
团体辅导前,感恩团体辅导组和常规教育组感恩倾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团体辅导结束后,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感恩团体辅导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常规教育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量表差值比较
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的差值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3.团体活动满意度调查感恩团体辅导组在7个调查项目上持“同意”和“完全同意”态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6.3%、92.6%、85.2%、88.9%、98.1%、100%、96.3%。
三、讨论与建议
篇3
一、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初中班级管理中,由于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部分管理者把学生看做被管理者,认为自己有绝对的管理权威,导致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参与性不够,而中考“指挥棒”仍在发挥作用,管理者认为书本知识学习重于其他各种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学习愉快程度随年级上升而下降,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过重的学习压力和老师统一的管理模式,使学生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其社会阅历和思维方式将发生剧烈变化,尤其在巨大的学习竞争压力下,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信息和自我意识觉醒,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质量直接影响班风建设,甚至全体学生个性形成。按照团体心理辅导教育方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用的手段之一。
二、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
初中学校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团体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心理剧、敏感性训练、认知D行为改变法等。
(一)团体讨论法
团体讨论法是应用得最为普遍的辅导方法之一,指某个团体就共同关心的、比较有意义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使问题更清楚,达成共识。参加团体讨论法的人数一般以10至15人为宜,讨论时尽量保证面对面交谈,讨论时间一般为1小时左右。团体讨论的目的在于讨论过程中成员充分参与、沟通,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心声,教师无须对答案的正确与否做出判断。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尽情宣泄自己的矛盾和困惑,并深入感受别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学会站在客观角度审视问题所在,并学会如何客观地处理。活动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设计形象;模仿与表演;内化为自我形象。使用此法时,教师要注意减少说教内容,提供自由轻松的环境,尊重学生的自发性,尽量减轻学生的戒备心理。
(三)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法指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达到培养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行为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社会环境中习得的,因此,要改变其不良行为,只有通过环境。这一方法在使用中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必要时可提供示范。这种方法具有预设性,活动目标明确、内容清晰,学生容易掌握,也乐于积极参与。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篇4
关键词:心理委员培训;团体心理辅导;队伍建设;考核制度
近年来,中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比例逐步增大,学生自杀、自残事件频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加上网络媒体曝光率的激增,社会、家庭、特别是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从1994年至今,我国共了11份国家级文件提到或专门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和规定。近期,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心理教师。但目前心理教师师资配备不够。以我校为例,赣州中学属于完全中学,共设110个教学班级,共有6000多名学生,配备了专业心理教师1名,这对于心理教师是极大的挑战,容易顾此失彼。中学心理老师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措施。通过在班级安排“心理小助手”,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将心理委员纳入班级班干部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中学规范化非常重要的一步。同时,建立一支专业、团结、有爱、高效的心理委员队伍将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效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措施如下:
一、组建队伍:要趁早,建立心理委员信息档案
开学第1周:每个班级选出班级心理委员2名。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男女关系处理上仍然会害羞,男女各1名,有利于心理困惑的沟通。将心理委员纳入班干部队伍,通过政教处传达至每个班主任,建立心理委员个人信息档案。同时,心理辅导老师通过班主任会议,对班主任做一次心理健康培训。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是:乐观热心、观察敏锐、包容性强、助人为乐,即:性格好,助人,少计较,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群众基础。
开学第2周:培训全体心委。通过专题心理讲座形式,让心理委员明白身份(这是一个什么职位?)、明确职责(需要做什么?)、学习基本心理知识(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如何运用简单的心理知识帮助他人?)、明确心理危机干预对象(需要特别关注的同学有哪些?如何干预?)等。此次培训重点在于让心理委员明确责任、树立“助人自助”的信心和决心。
二、趁热打铁:开展心理委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理论: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以团队形式,为学生提供有关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压力应对、情绪放松、自我成长等方面的心理训练的心理辅导形式。心理委员队伍是一个特殊的团队。成员来自各个班级选的、具备心理委员特质或潜质的学生。他们对心理学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但仍需要接受更加系统的心理学习,提高他们的倾听素质、合作意识、信任感和人际沟通技巧。
时间:第3周至第8周,每周一次活动,共六次团辅。
方案:
时间主题内容目的
第一次活动
(第3周)破冰之旅
(相识)1.热身活动:坐地起身;2.主题活动:破冰之旅;3.心理委员基本知识卡A;4.同唱一首歌《改变自己》1.初次见面,相互认识;2.组内合作,建立信任;3.同唱歌曲,培养团队意识。
第二次活动
(第4周)传递信任
(专题1)1.热身活动:蜈蚣翻身;2.主题活动:风中劲草;3.心理委员基本知识卡B;4.同唱一首歌《天高地厚》1.信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2.相信别人,给予别人信任,就是给予自己信心;3.用一颗开放的内心接纳别人,热爱生活,传递正能量。
第三次活动
(第5周)倾听的艺术
(专题2)1.热身活动:心灵体操;2.主题活动:共同进退;3.心理委员基本知识卡C;4.同唱一首歌《我们都一样》1.团队中人际沟通的重要性;2.学会运用非言语沟通技术;3.学会积极的倾听,做一位合格的倾听者。
第四次活动
(第6周)人际协作
(专题3)1.热身活动:齐跳兔子舞;2.主题活动:珠行万里;3.心理委员基本知识卡D;4.同唱一首歌《相信自己》1.组内协作,人际沟通;2.团结一致,完成任务,加强组内凝聚力,达成共识。
第五次活动
(第7周)赞美的力量
(专题4)1.热身活动:松鼠搬家;2.主题活动:优点轰炸;3.心理委员基本知识卡E;4.同唱一首歌《我真的很不错》(手语版)1.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2.组内互相“戴高帽”,多欣赏别人;3.体验自信,相信自己。
第六次活动
(第8周)起航
(收尾)1.热身活动:我们明天更精彩;2.主题活动:信任背摔;3.道别:请在我背上留言;4.同唱一首歌《飞的更高》1.相信我们明天更精彩;2.道别留言,亦是起航;3.自我升华,带着积极乐观,助人自助的心态投身心理委员的工作。
三、锤炼队伍: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开展大型心理教育活动。每个学期,心理辅导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让心理委员队伍在大型心理活动中得到锻炼和认可。例如,我校在高一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操大赛”,心理委员协助班主任和心理老师,负责本班级心理健康操大赛的具体事宜。比如,参赛人员、服装、心理健康操曲目、配乐、阵型的确定,协助体育老师进行操练,负责班级出场有序等等。心理辅导中心出台心理健康操方案,将活动任务分配至每个班级,具体负责的人就是心理委员。因此,心理委员在心理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同时,活动让心理委员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得到展示,更快的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二)办好一份心理健康报纸。每个月,心理辅导中心出版一份《聆听心声》心理健康报纸,这份报纸由心理委员队伍倾力完成。小小的一份报纸,每月一次,却凝聚着心理委员们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办好心理报纸的意义在于锻炼队伍,让心理委员主动的查阅资料,学习心理知识,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另外,心理健康报纸是一种精神层面上文字的回忆,心理委员们在完成一份心理报纸的过程中,感受到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的乐趣和一份成就感。
(三)走进社区,面向社会。每个学期,心理辅导中心带领心理委员队伍,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把心理咨询和
心理健康知识带进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那一天,心理委员们就是老师们的得力帮手,他们负责活动前期的海报、宣传册的准备工作,活动中的耐心宣传和讲解工作,活动后的清洁工作等。
四、鼓励队伍:建立心理委员考核制度
完善心理委员队伍,需要建立规范的奖励考核制度。“寻求认可和赞许”是人的内在需要,一定的奖励可以让心理委员们干劲更足。期末,按年级评比出“优秀心理委员”若干名(比例占总人数的1/3),由政教处统一颁发“优秀心理委员”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考核项目分值
1.参加心理委员培训10分
2.反馈班级心理情况20分
4.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0分
5.积极主动性20分
篇5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 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吴岚(1979- ),女,吉林吉林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学生工作办公室科长,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能力及在学生工作中应用的研究”(项目编号:1253XS421)和2013年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高等院校文科类学生职业能力特性及培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EUZYTS1303,项目主持人:吴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89-02
目前国内各高校已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引入大学教育中,并作为重要内容向大学生普及。很多企业也意识到员工的优秀品质单靠企业的短程培训是不够的,必须把先进的员工意识和职业化的思想融入大学教育。鉴于大学生校园学习的主要特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在工作单位、工作内容、工作职务、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外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开展起来困难较大,在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价值观、心理素质、能力、内心感受等内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开展教育则较为符合实际。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能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未来就业的质量和职业发展的空间,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在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职业能力与团体心理辅导
1.职业能力。心理学认为职业能力是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和使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个体心理特征。从职业发展来看也是影响一个人成就的重要因素。在职业能力分类的研究方面,蒋乃平认为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和使用等。方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独立制订计划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2.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及起源。团体心理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学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团体心理辅导起源于美国的职业指导运动,主要是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信息与指导。在后来发展过程中不再局限于提供信息与忠告,而要帮助当事人解决各种问题,使当事人更好地适应社会。从团体心理辅导的起源来看是与职业指导活动密切相关的。
3.团体心理辅导用于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优势。如今,很多学者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国内有实证研究证明,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促进了大学生对自我概念的有效探索,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大学生的生涯目标定向能力,增强了大学生的生涯决策能力等。在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团体辅导有以下优势:
第一,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实践优势。职业能力培养在内容上即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在实践环节上它需要在开放的、安全的环境中去探索个人、与人沟通,进一步培养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感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接受式教学方法是难以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更易被大学生们接受。第二,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团队优势。职业能力发展有其个体差异性要求,但在指导过程中也有一些共性问题可集中进行解决,比如对个人的自我探索、沟通的技巧、责任心的培养等。用较少的力量解决大多数同学的需求,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们,同辈群体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较大。团体心理辅导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同龄人交流、分享的机会,可以从团体中其他成员的经验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发,这种自我教育的团队形式更容易产生效能。
二、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案设计
1.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第一,团体动力学理论。团体动力学是心理学家勒温建立的研究团体生活动力的学说。它是团体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石。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凝聚力,它强有力地把个体动机需求与团体的目标结构连接在一起,使团体行为深深影响个体行为。第二,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选择的结果。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第三,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自我概念是舒伯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在青春期以前就开始形成,到青春期时较为明朗,并于成人期由自我概念转化为职业生涯概念。
2.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方案设计。方案设计以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责任感培养等社会能力培养为重点。可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各有一个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包括热身活动、情景模拟、行为训练等。活动过程强调认知与体验并重,使成员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和体验,并为参与者提供实践新行为的机会。
第一单元为情绪与压力管理团体辅导,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自我的情绪及不良情绪的危害,培养学生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活动主要开展情绪收集箱、积极自我暗示法实践等。第二单元为责任心培养与人际沟通团体辅导,使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培养学生团队责任心及沟通技巧。活动主要开展报数比赛、撕纸活动等。第三单元为团队建设团体辅导,使学生形成互助合作的意识,培养团队观念。活动主要开展几手几脚、海上遇险情境活动等。第四单元为创意金头脑团体辅导,协助学生学习一种激发创意思考的方法,认识创新思考的重要性。活动主要开展分组搭纸塔、圆球活动等。
3.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检验。在团体辅导开始前与结束后分别让成员填写《团体成员自我评估表》,比较团体辅导前后的成员的成长变化,同时在团体结束后也可让成员填写《团体满意度评估表》,以了解其对团体辅导的整体满意度。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也要进行跟进访谈,检验团体辅导的持久性。
三、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的建议
1.强调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团体心理辅导是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强调团体动力、团体活动中人际关系与互动对人的影响,所以团体心理辅导对象是有共同目标和凝聚力的有序组织。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要尽快培养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通过交往认识他人和自我,促成相互理解和认同,使他们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实践中。如果在团体中学生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会延伸到团体之外的现实生活中,促使大学生逐步实现心理社会化。
2.注重自我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是助人自助的过程,属于教育活动性质,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者要重视自我教育的教育形式,以人的发展观为理念,引导协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体验、自我实践,努力让成员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渐减少对指导者的依赖,引导他们模仿团体情境解决成长中面临的问题,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支持。
3.给学生创造职业环境。职业能力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在校期间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内容在理论上要使学生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构成及职业化的要求,明确工作单位的用人标准及人才素质要求;在行为训练环节设计上可模拟工作情境,为实现学生进入工作即进入职业角色的目标提供一定的实践条件。
4.注重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辅导。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职业能力培养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辅导系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可以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辅导目标,选取学生的发展的共性问题为主题,有计划、分层次地安排辅导内容,更好地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效果。
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不仅要使学生具备未来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要在完善大学生人格、提高大学生团队意识,促进大学生责任心培养等方面加强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模式为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2]左占伟,冯超.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概念的区分[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张菊红,杨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干预研究[J].教育探索,2011(4).
[4]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4).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团体心理辅导;现状;对策
G444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念界定
有学者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设立特定的场景活动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团体成员在团体活动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但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界定各有千秋。笔者从教育学的领域理解团体心理辅导概念界定包含三个主要因素:团体辅导的主体、团体辅导的对象、团体辅导的教育影响。在高职院校中团体辅导的主体是学校设定的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心理学相关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主要的心理辅导者;团体辅导的对象指的是高职院校的所有学生;团体辅导的影响则指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新的良好的行为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成长,同时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际交往、自信心训练、学习困惑、感情问题、家庭生活问题、宿舍关系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分析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中应用较多,主要用于入学教育、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学习和感情等方面。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加之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心理辅导机构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齐全,所以普通本科院校和重点院校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在心理辅导实践过程中都较成熟,而大专院校大学生团体辅导研究相对较少,理论涉及面窄,波及范围小,深度不够,同时实践中高职院校心理辅导机机构配备相对不健全,师资力量匮乏,心理辅导教师不专业,有些存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在专业设备、心理教师人员配备、经费支持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另外,高职院校心理辅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完成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教学,还要分担部分行政工作,有部分心理学教师还要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还要完成科研工作,进行教学和心理辅导的理论研究,所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不能独立和专业的完成心理辅导工作,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不足,故高职院校团体心理辅导更是停留在口头与号召层面,对高职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更是没有高度重视,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性与理论性不足。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学教师如果依照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指定科学合理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通过有效合理的实施程序,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提供安全的团体动力,从而促进他们有效的适应大学生活,尽快投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
三、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
高职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多样,涉及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自信心训练、人际关系处理、恋爱心理调解、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学习状态调解等方方面面,各高职院校可根据学院学生分布情况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指定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下面笔者就核心的自信心训练、人际关系调解、生命教育三方面对高职院校学生比较核心、关键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设计如下:
(一)自信心提升团体训练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高考失利,成绩不好,家庭相对不是很好的学生,所以入学后对自己缺乏信心,在学校这样的“小社会”更是畏首畏尾,缺乏自信。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自信心提升的团体训练,使学生发现自己更多的优点,摆脱自卑束缚,建立科学的自信心系统,固化为自己的自信心认知体系。具体方案:把参与学生按人数分组,6-8人为一组,首先进行放松训练,让学生融入团活动,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列出团队组员的优点,然后在团队中进行分享。要求每位学生在放松的基础上,尽情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优点,尽最大可能挖掘自己的优点。在团体训练中学生可借团体的力量认识自己,在大家优点轰炸中更好的肯定自己,认识自我,但是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老师要控制好现场,以免让学生在团体中由于参与程度不同而受到打击,尽量用鼓励和发现优点的态度对待团体训练的各项活动,做好全场的每个团队的控制。并及时对团队以及个人的表现积极给予反馈。
(二)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
专业领域是这样定位角色扮演的,指用表演的方式来启发小组成员对人际关系及自我情况有所认识的技能,角色扮演通常由小组成员扮演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角色,使成员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学习人际关系的技巧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角色扮演有助于找到成员情绪压抑的症结所在,从而找到解决的技能。角色扮演一般成员中找到素材,然后稍加准备,团队成员自主选择自己适合并喜欢的角色,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选择情况适当引导与调节,最后要注意发起组员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互想支持。全场指导教师都要观察学生的角色扮演情况,并做好记录,必要时要给予反馈,鼓励学生做好自己选择的角色,并参与人际关系的互动与体验。
(三)生命教育团体心理辅导
现代社会的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无论哪个阶段的学生都面临学习压力的问题,而高职院校学生面临自信心不足与就业的双重压力,又同时面临感情的挫伤,很容易形成摒弃生命的心理,所以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引起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部门和心理健康辅导部门的高度关注。大学生生活在典型的集体中,同学之间的情绪可以相互感染,所以负面情绪更是如此。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生命线的画法和画生命线的意义对学生热爱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教师要引导各团队学生去画生命线,突出重要节点,完成生命线的规划后各组助理辅导员可以找同学分享自己生命线的重要节点和重大事情预测和安排,通过分享提升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学生入学适应力,以及集体生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领导以及老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团体辅导,提高对大学生的心理指导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刘晓新毕爱萍人际交往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吴远. 缪志红. 施春华.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3]廖冉.张静.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指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篇7
调查当今中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结合访谈结果,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应对策,为下一步实验研究做准备。经某中学学校领导同意,对该校高一、高二和高三部分学生发放量表,共发放量表900份,收回880份,回收率97.8%。然后删除不适合作答的量表(如有规律性的作答、缺失作答、波浪式作答和同一题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等),最后得到有效问卷857人。其中男生388份,女生469份。研究工具采用SCL-90量表,包含90个项目,涉及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该量表按照5级评定,包含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本文采用了龚耀先教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标准化版本。问卷的儿童版共有88个项目,包含4个分量表。EPQ建立在艾森克提出的外倾性(E)、神经质(N)、精神质(P)三种人格维度理论基础上。N维度反映情绪稳定性,最不稳定者为神经质。E维度反映内向和外向性,P反映精神病质倾向,L(撒谎)作为效度量表使用。研究采取团体施测,在获得被试的知情同意后,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由经过训练的主试进行施测。统计分析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1.SCL-90和EPQ的独立样本t检验以各因子≥2作为异常标准,共检出217例,其中女生128例,男生89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5.20%,女生检出率为27.29%,男生检出率为22.9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Χ2=4.21,p<0.05)。以性别分组,对SCL-90和EPQ做独立样本t检验。SCL-90的结果表明,在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和恐怖上性别之间有显著差异,而且在得分上从高到低依次是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强迫症状、偏执、躯体化、精神病性和恐怖。EPQ的结果表明,在神经质和精神质上男女生有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得分高。2.SCL-90和EPQ的相关分析从SCL-90和EPQ各因子的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躯体化、强迫、抑郁等和总分与神经质及精神质均有显著相关,与内外向呈负相关或者虽呈正相关但无显著差异。这表明中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在改善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时要考虑到人格因素,如何改善中学生的性格,不仅有助于行为的改善,更利于长远发展。测量结果表明,25.20%的高中生有心理问题,这与国内外研究相似,女生检出率为27.29%,男生检出率为22.93%,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比男生差,表现在躯体化、焦虑和恐怖上。调查研究与访谈研究结合可以看出,不仅客观调查中学生心理问题有较高的检出率,而且中学生自身也感到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更多的心理问题出现在关系敏感、抑郁上,这些都与人际交往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下一步进行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改善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二、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咨询对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
访谈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亟待发展,而且中学生本省也有提高心理素质的需求,所以研究二拟采用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采用实验的方法,探讨在人际交往中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行性。为了防止学生的期望效应,采用班级整体辅导的方法,首先在高一高二随机抽取四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4-18岁之间。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包括高一高二各一个班,分别为46人和52人;对照组包括高一高二各一个班,分别为51人和53人。男生113人,女生89人。研究时间从2013年3月到2013年7月。为了防止测量对后期实验的干扰,研究二采用了不同类型的量表施测。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包含207个题目,包含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具体化为22个因素。16项人格因素问卷,由卡特尔根据人格特质说,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编制而成。研究采用前后测实验设计,同时使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团体辅导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量,之后对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后测。(表一)首先对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前测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认知、个性和适应性维度上差异不显著。再次对实验组对照组的16PF前测分析,结果发现除敏感性上有差异外,其他人格因素的差异都不显著。团体辅导能够使中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而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下降,经过实验处理的学生变得更善于处理学习和人际问题,身心发展更加健康。冯正直、张大均的研究认为心理素质包含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认知是心理素质结构的基础,个性是心理素质结构的核心,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结构的表现。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实验前还是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认知结构差异都不显著;在个性和适应性上前测差异不显著,但实验增量的差异显著。这表明人际关系的团体辅导对中学生提高还是个性发展和适应性能力增强上。另外我们还使用16PF探讨了中学生经过团体辅导后人格的变化,结果发现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和有恒性上有显著增加,幻想性和忧虑性显著下降。表明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后,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做事风格更加沉稳。与心理问题发生的相关因素却减少,在人际交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三、结语
篇8
初中学校是中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校内管理工作也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新时期教育部门对初中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给予了宏观性的指导,要求初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及时调整现有的学生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越的校园学习与生活环境。初中学校作为中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课程知识,为中学生未来接受更高层次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保证了初中班级管理达到预期的成效。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初中学校也开始对校内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整,“以人为本”思想在初中班级管理改革阶段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1.“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国家发展靠人才”,教育是培养各类人才的主要方式,不断完善中等教育体系是加快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中学生是初中学校提供教育指导的主要对象,只有学生参与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初中学校的教育价值,倡导“以人为本”是初中学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思想。对于初中学校来说,“以人为本”则是“以学生为本”,学校一切的教育活动必须依赖于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便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未来初中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2.初中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综合策略
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下,我国初中学校学生管理有了先进的技术为支撑,这为“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实施提供了诸多帮助。初中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应充分利用上述有利的条件,以校内学生管理实况为基础展开工作,这样才能发挥出最佳的学习管理成效。我认为,初中学校学生管理的主要对策:
(1)秩序方面。
教育部门宏观指导下,学校文化课程教学开始进入新一轮的改革阶段,各类文化课程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教学调整,旨在为中学生提供更为优越的专业学习条件。学科评估是初中学校教改里的重要内容,经过学科教育评估创建多元化监督体系,督促教师时刻反省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朝着文化课程创新教学方向发展。
(2)培养方面。
初中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初中学校要全面推广技术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战略模式,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专业人才的职业价值得以实现。
(3)校规方面。
班级管理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教育机构共同提出的学科教改活动,安排专业教育研究人员或学者从事课程的评估活动,以获得最为公正、专业、可靠的班级管理结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倡导了“人”在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教导学生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初中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加强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
1.初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新时期教育部对人才教育工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要求各地初中学校拟定切实可行的教改方案,着重解决学生在初中教育期间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困扰中学生的难题,易受到多种因素干扰而出现异常心理状况,进而影响了其校园的正常生活。异常心理对于中学生而言,不仅是心理上的异常状态,更对学校生活及学业造成干扰,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课程学习。初中学校必须深入分析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重视和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
2.初中班级管理中心理辅导的对策
篇9
【关键词】农村贫困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目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中学生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解决心理困惑,实在是值得我们广大心理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深思。
一. 农村贫困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1. 内心封闭。家庭贫困,使得贫困生只能勉强处于温饱状态,在经济与学业的双重压力下,内心自我矛盾严重,在公共场合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感受,自我封闭,出现严重的交往障碍。
2.内心自我冲突与自卑现象。由于长期受经济贫困的困扰,使得他们自信心严重不足,无法正视困难和挫折,会出现悲观厌世的想法,情绪长期处于低潮状态。这就造成他们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严重冲突,并因此产生强烈的自尊心与强烈的自卑心理的冲突,消极对待人生和社会。
3.不善于交际,思想行为偏激。内心强烈的自卑感压抑了他们强烈的交往欲望,交际面狭窄,不善言谈,并且对身边经济条件好的个人或群体怀有“敌意”,认为上天不公。由于长期的自我封闭,农村贫困中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带有偏见,不能正确的看待、分析人和事。
4.学习问题。在智育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学生,他们学习困难,而且家庭经济不好,因此家长更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够早点走出学校帮家里干活,或者到城市打工赚钱以补贴家庭的开支;再则受到传统不良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所以他们学习不好,考试成绩差,由此产生厌学、弃学。还有就是一些学校和个别教师对贫困生的教育存在严重的错误和偏差,甚至歧视他们,这也是导致贫困生厌学、弃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5.人生观问题。因为贫穷,他们容易形成“金钱至上观”,认为“有钱人说了算”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因为贫穷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和偏执人格,使他们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导致他们人生追求利已化、短浅化,私欲观念强,无法形成远大的、利他性的理想和抱负,在实际利益追求上只讲索取、不讲贡献,并且把自己个人的偏差甚至是错误的想法合理化。
二.加强对农村贫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及农村教育自身的特点,考虑到对农村贫困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拟定以下措施:
1.中央重视,地方政府更要全方位支持和配合。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科学而健康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明确了方向。可见,党和国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给予了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制定出合理可行性的心理教育政策和法规,并且从财力上加大对心理教育的投入。此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定期组织召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讨会,并定期组织学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参加培训,请著名的心理学家来校开课、开讲座等等,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2. 学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首先,学校要成立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组,制定详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第二,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对中学生尤其是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常识的教育及心理辅导;第三,使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学科教学当中;第四,有条件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3. 教师和同学不仅在物质上要帮助贫困生,更要从精神上帮助他们。首先,对贫困中学生不仅不能歧视他们,更要从心底里默默奉献出真诚的爱心,让贫困学生感受到班集体、学校甚至社会的温暖。第二,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并且委以重任,让他们知道没有他们集体活动是搞不好的,从而树立贫困学生的自信心;第三,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以疏导方式为主,切勿教条式的说教、一味的批评,因为贫困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一旦教育方法不对很容易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4. 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完善和谐的家庭氛围、平等的家庭成员关系等都是子女们在成长过程中极为需要的。另外适当的交流、对待子女的和善态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农村贫困中学生在这方面的缺憾很大。一方面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家长为生计而忙碌,这些心理需要不可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贫困生子女的许多家长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局限于物质需求的满足,忽略了精神等心理需要的满足,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家长受文化水平低的局限,不懂得孩子需要而出现问题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贫困生家长宣传良好家庭心理氛围的重要性,建立和睦家庭关系的必要性。
5. 发展社会生产力,缩小城乡差别,缩小贫富差距。农村贫困中学生在生活学习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家庭经济贫困。所以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门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及福利制度。
6. 社会团体、热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农村的发展需要广大社会团体和各界热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要使农村脱贫致富,除了在物质上的投入和政策上的扶持外,更为重要的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农村孩子的头脑。这样,才能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农村的现代化。
在我国,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在社会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广大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在看到贫困中学生的缺点和心理问题时,更要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并发现他们的优点,引势利导,让他们心身全面获得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将来能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不良的就业心理,不但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而且关涉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在大学期间,针对心理问题,运用班级心理辅导模式,进行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使学生对自己、职业和未来形成清晰的轮廓,为踏出校门进入社会做好各方面准备。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班级心理辅导
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项目编号:2011zcj316)
作者简介:郭增波,男,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学与研究、法学理论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67-06
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也给日趋严峻的就业市场带来了压力,使本来就“难”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难上加难”。[1]然而,很多用工单位却叫苦招不到称心如意的职工,“珠三角”和“长三角”连年出现“用工荒”。[2]“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表明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间存在错位,高职学生就业水平不高,职业发展能力偏弱。对菏泽家政职业学院405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约占75.3%的同学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对将来如何晋升和发展也缺乏设计。约有24.7%的同学表示做过设计,但有明确设计的仅占5.1%左右。针对高职学生在职业发展规划中的问题,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探讨利用班级心理辅导方式来增强他们的职业发展能力。从最初的自我认识,到职业认知,再到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和灌输,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了解职业的发展趋势,熟知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踏出校门进入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不良的心理表现
(一)由学习和生活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在课程学习、校园生活和交友过程中,由于自身及环境等各种原因,经常出现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复杂的情绪反应,产生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和难以自制等心理焦虑。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8.6%未及时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学习模式的过渡,学习吃力,考试成绩不理想;有约32.1%学生在校园生活和交友过程中,由于性格内向和不善交流而缺少知心朋友,产生许多感情问题;有18.2%的学生在学校就通过各种途径隐约获知残酷竞争的社会现实和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由于缺少这方面的认知和经验,没有勇气甚至害怕去面对深不可测、复杂多变的社会。学习和生活的挫败感以及对未来职业和社会的恐惧,使他们的心理产生焦虑,难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
(二)因不能正确认知自我产生的心理问题
全面、客观和实事求是的自我认识是健康的就业心理的基础,但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看不到自身优点,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产生自卑感;如果过高地评价自己,则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自负。
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在大专院校中往往是较低的,许多高职生认为自己不如普通本专科学生,甚至认为自己不是真正的大学生[3],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占到受调查总数的87.9%。加之,因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基础建设落后,配套设施不全,学院规章制度不完善和师资力量偏弱等问题,使部分高职学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落差,调查中,有约78.4%的高职学生对目前就学的院校不满意。由此导致自己对自己评价过低,产生自卑感,职业目标规划偏低。
部分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和社会需求,开设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甚至超过了普通本专科院校,这些高职院校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心存优越感,眼高手低,对未来职业期望过高。
(三)对职业认识模糊引起的心理问题
清晰、明确和科学的职业认识是健康就业心理的必要条件。由于职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认识模糊,造成职业认知盲区和灰色区。
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知除了来自于课堂上专业教师的讲授,大多来自网络、电视和报纸的相关报道,而这些信息往往是零碎或不系统的。缺乏相应的职业体验,也限制了他们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认知,继而导致对自己职业能力的发展水平、职业兴趣的取向和适合自己个性职业种类的选择,很少进行认真分析与评估,使得多数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特征认识得比较模糊(69.6%)。这种自我认知上的不足,造成职业生涯规划时的盲目心理。
许多高职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习惯性地依赖父母和老师,不积极主动计划自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对职业生涯规划缺少热情,对于职业和就业,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主动了解职业就业的相关知识,不主动收集有关信息,从而造成职业目标不明确,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认知模糊、自我规划意识缺乏。[3]甚至缺乏基本就业技巧,如整理个人推荐材料、收集和选择适合的就业单位,掌握基本的面试技巧等。在调查中发现,仅有20.5%高职学生因为喜欢而选择目前的专业,有57.9%的学生所学专业是由父母做主选定的。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优势
针对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除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外,还可以尝试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新模式。心理学相关研究证明,人具有社会性特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要与各种人交往,建立各种形态的人际关系,而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这种人际关系的适应。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不良的人际关系,这类心理问题就可通过从复原人际交往情景中重新纠正交往行为加以解决。班级心理辅导能够提供适当的社会交往情景,班级成员围绕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彼此进行交往,相互启发和诱导,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和提高,发现自我,尝试学习和改变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进而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一)班级心理辅导的团体性优势
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强烈追求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希望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渴望获得友谊和关爱,渴望得到同伴、父母、老师、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班级心理辅导这种团体形式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未来的热情。[4]
在班级心理辅导过程中的讨论分享环节,团体成员间积极的、正面的反馈,如一面镜子,通过别人从多角度来看待自己,不但发现自己的短处,还能发现自我的优点,从而比较客观地进行职业定位,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克服在面对专业和职业问题时的自卑、自负和盲从心理。
(二)班级心理辅导程序的人本性优势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及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发展和维持的,因此,将这些在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放回到类似的情境中去加以解决,既具针对性又简单有效。(1)班级心理辅导能够营造良好气氛,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使组员心理产生安全、信赖和温暖的感觉,自己感到被他人需要和接纳,自然就有归属感。班组成员可从中获得力量与支持,在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增强自信,避免盲从和对他人的依赖。(2)加入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后,学生会发现他人也有类似自己的问题,心理压力自然就会减轻,甚至在参加活动中有同病相怜的感觉,他们之间也能够建立起互帮互助的真正情谊,共同克服和战胜在职业认识、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3)班级心理辅导过程可以给成员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通过宣泄可以有效释放压抑性心理负担,恢复到正常的精神状态。不少高职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积蓄了许多不安和忧虑情绪,宽松、安全而又互相关注的心理辅导小组为这种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5]
(三)班级心理辅导形式的灵活性优势
班级心理辅导方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辅导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通过游戏、观看视频、演讲、讨论等方式,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班级心理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组织和实施
丹麦心理学家艾鲍说,在辅导的过程中,辅导者能带进辅导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己。在进行班级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者除了在实施的不同阶段具有心理咨询相关技能和对团体氛围应有敏锐的察觉和组织利用资源的现场应变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个人特质,如亲和力、客观、诚实、耐心、有同情心等。[6]
(一)制定辅导活动目标
班级心理辅导要依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职业认知能力,最终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定位。班级心理辅导应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因此,班级心理辅导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在辅导活动的不同阶段,都要设定相应活动目标。
1.实现学生学习的目标。通过心理辅导,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现理想抱负和自身价值的可能性。
2.达成学校教育的目标。通过科学的职业规划,学院能有效地实施教学计划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极大地促进毕业生就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
3.满足社会需求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的班级心理辅导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克服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中的困境,提高长期职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不仅实现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而且,还为社会提供急需的人才,缓解人才市场中的供需矛盾。
(二)说明辅导活动方案
1.辅导的对象是大一学生,以自然班为一个团体,人数在30-50之间,并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成立5-8个讨论小组,每组的成员设定为5-8人。高职三年,在校理论学习时间仅二年,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笔者认为,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时机合适。在高职学生对大学生活、学习和自己专业有相当了解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的心理辅导,无论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还是就业,效果可能会更理想。
2.辅导活动共设计五套步骤,每套步骤设定四方面的内容,每套步骤活动时间为150分钟。
3.班级成员分别在第一步和第五步活动结束时填写“班级心理辅导效果评估调查表”,其结果作为班级心理辅导事中效果评估和事后效果评估的指标参数。
4.辅导活动场所最好选择多媒体的教室或活动室,有利于开展活动,便于师生交流互动。
(三)设计辅导活动步骤[7]
根据所制定的辅导活动目标和活动方案,设计出具体的活动步骤(见表1)。
(四)效果评估
活动效果评估是对班级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实效性的评价,是整个心理辅导活动不可或缺的一步。它不仅影响活动进程,而且,对于积累辅导者的指导经验,为以后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干预具有基础性意义。评估分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及反馈评估三次进行。(1)事中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在整个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通过观察或问卷方法对活动情况进行适时效果评估,能够掌握班级成员的个体表现和整体表现,并随时调整心理辅导方法、手段和内容,及时变换辅导步骤,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如在自我认识部分的自身评价环节,按花名册顺序请班级成员对自己做出评价,大部分成员都不愿开口,好像也不知如何开始。出现这种状况,辅导活动就难以进行,就需要及时变更辅导方法。改为每位成员在名字下面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对自己做个总结并写到纸上,纸收起来后,辅导老师按顺序请每位成员进行解释,就能顺利完成本环节的任务。(2)事后评估。班级心理辅导结束后,填写评估表,对整个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了解活动对班级成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对以后举办此类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对两次“班级心理辅导效果评估调查表”进行汇总分析表明,班级心理辅导课程对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积极作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比如,“本辅导是否有利于缓解高职学生的‘就业难’?”,学生回答“是”的比例由事中时的32.1%提高到事后时的70.7%;对“本辅导能否解决高职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回答“是”的比例由15.3%提高到38.6%;对“你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有意义吗?”,回答“有”的比例由9.8%提高到44?3%;对“本辅导对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回答“有帮助”的比例由13.4%提高到57.2%;对“本辅导对于大学的学习”,回答“有非常好的影响”的比例由7.4%提高到32.4%。(3)反馈评估。为了解班级心理辅导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持续影响力,在辅导活动结束后的3个月到半年后,通过问卷、访谈或调查的方法,选取30名曾经接受过辅导的学生进行反馈,获得辅导活动对学生学习、生活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通过反馈,心理辅导活动对班级成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积极地面对人生和大学生活,逐渐克服了不良的就业心理,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特别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②对自己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经常会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③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未来的职业和人生有了更加清晰和详细的规划。
参考文献:
[1]搜狐教育.就业现状:专科生不挑研究生不怕本科生遇尴尬[EB/OL].[2013-12-10].http://kaoyan.eol.cn.
[2]新快报.珠三角长三角齐遇用工荒部分企业缺工三四成[EB/OL].[2012-02-10].http://sina.com.cn.
[3]潘小莉.不良心理对高职生职业规划的影响[J].甘肃教育,2111(12):20,20.
[4]杨婉,邬瑞斌.应用团体辅导开展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J].科教文汇,2010(11):197.
[5]张彩霞.团体咨询在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7(4):73-74.
[6]苏娅.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中职生自信心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2012(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