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院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1

一、项目目标

加强县医院信息化基础建设,重点建设医院HIS、EMR、PACS、LIS系统。

二、项目内容

按照“结合实际、满足需求、统一标准、互联互通”的原则,分层次推进县医院信息化建设。逐步将医院信息系统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接,支持日常监测信息自动采集、上报和开展远程会诊。

信息化建设资金用于H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门急诊挂号系统,门诊收费系统,分诊管理系统,住院收费系统,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门诊、住院),输血管理系统,医疗保险及新农合系统等接口,病人咨询(触摸屏)服务系统,漏费控制系统,病案管理系统,综合查询(院长查询)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成本核算系统,绩效考核系统,固定资产管理,设备材料管理,物资供应管理系统,医务管理系统,医疗质量管理系统,科研、科学管理系统,护理管理系统,院感、传染病管理系统等;电子病历(EMR):门诊医生工作站,输液管理系统,住院医生工作站,住院护士工作站,临床路径管理,手术安排、麻醉管理系统,重症监护管理系统,合理用药管理系统,远程会诊、远程教育对接等;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CR/DR/CT/MRI/DSA/数字胃肠,超声、心电、内镜、病理等系统;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IS)。

三、项目实施

(一)组织机构

根据省厅项目建设要求,成立以卫生局、财政局、项目单位相应负责人组成的县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组,具体组成如下。

(二)资金安排

中央财政安排的130万元全部用于医院信息化建设,不足部分由医院自筹解决。

(三)招标采购

严格执行“采用分离”原则,软、硬件配置由县卫生局根据卫生部有关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按照有关规定组织招标采购,签订合同。项目验收合格后,报省卫生厅向由省财政申请统一付款。

四、项目进度

2011年10月底成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组,制定项目实施方案;2011年11月底前县卫生局会同项目单位确定采购品目及招标要求;2011年12月底前开始招标采购,2012年2月底前完成信息系统的招标采购;2012年4月底前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及验收评估工作。

五、项目监督

(一)根据《卫生部、财政部关于下达2010年医改补助资金的通知》要求,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确保专款专用。

篇2

    国家中医药信息“十一五”重大专项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医院信息化水平,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国中医药发〔2003〕53号)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建设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以下简称“《功能规范》”,两套规范统称“基本规范”),2011年10月12日颁发(国中医药办发〔2011〕46号)实施。基本规范的,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性、规范性、权威性和方向性的指引,必将有利于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促进医疗卫生领域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有利于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的发展。

    制定和出台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信息化成为了医改的重要支撑。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近年来,卫生部启动了一系列卫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试点和信息标准的研制,取得了包括《电子病本文由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电子病历研发,改变了中医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构建、应用系统集成、运行维护模式、信息安全保障等实现方式,开展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制定,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系统互联互通、数据交换与业务协同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由于新医改政策的出台,信息技术的发展,业务需求的变化,原《规范》内容不完整,功能欠完善,中医药特色不强,在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方面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把《规范)》修订项目正式列为为中医药临床基本信息标准项目(XBZ—001)重要任务,积极开展《规范》的修订工作。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规范》修订符合应用需求、适应医改形势、突出中医药特色,规范修订把握国际信息技术管理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充分贯彻、落实和体现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中医医院管理的规范、办法、指南,广泛进行调研,充分进行论证,在全国公开征求意见,并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严格规范审定,正式颁发了《建设规范》和《功能规范》。

    基本规范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组织、管理、运行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有关基础设施、应用开发、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设计、开发、应用、运维等要求,突出了中医药特色,明确和完善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指导性,是中医医院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指导和依据。

    基本规范颁发的意义

    随着卫生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纯的财务管理、临床信息系统转为“以病人为中心、以医院服务为主体、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医医院在整体实力、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信息化基础等方面存在着显着的个体差异和地域差异。基本规范整合多重标准、融合多方需求,综合考虑全国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为各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适应新形势的建设航标,为统一规范和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和制度保证。

    基本规范作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指导和规范性文件,将成为确保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不缺位、不滞后、同步推进的重要举措,是卫生部颁发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征求意见稿)》的重要补充。两套规范各有侧重点,又紧密关联,不仅具有中医药特色、适用于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也适用于综合性医院,是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套规范的颁发,有利于在新医改形式下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帮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利于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规范化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更好地引导中医医院落实建立信息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工作和促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实现各级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对中医医院的电子监管。

    基本规范内容解析

    基本规范遵循现有的国家标准以及相关的国际标准,初步建立起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服务管理规范,规范中医医院应用系统基本功能要求,构建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为提升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整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今后开展和实施中医医院信息服务的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打下了基础,也为指导建立我国医院信息平台的认证管理规范和技术测试标准奠定基础。

    1.《建设规范》内容解析

    《建设规范》立足我国国情、确立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基础框架,明确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管理相关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运行、维护、安全的规范要求,以及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基本要求,从管理与技术层面规范了保障信息安全的措施。

    《建设规范》侧重于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的人、财、物、机制以及系统运行、维护层面的管理规范,并兼顾了对应用系统的基本要求,不涉及医院信息系统技术层面的设计与平台建设。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管理体系建设在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上紧紧与新医改形势、卫生信息发展趋势以及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相联系,做到了借鉴、吸收、整合、为我所用,符合中医医院管理理念、业务流程、思维模式和市场环境。

    2.《功能规范》内容解析

    《功能规范》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分为基本分系统和推荐分系统,基本分系统功能分为基本和推荐两个等级。基本分系统是必需建设的系统;推荐分系统是可选择建设的系统。基本分系统功能分为基本和推荐两个等级。基本功能是指分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推荐功能是指目前可以暂不具备,但在下一步发展中应当重点扩展的功能。同时,《功能规范》明确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各分系统与功能点的划分不是固定的,可根据业务需求和业务流程进行分类和组合,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功能根据业务发展和实际应用的变化,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鼓励建设新系统,增加新功能。

    《功能规范》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分类为基础功能与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临床服务部分(26个分系统)和医院管理部分(17个分系统)三个部分,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基本功能规范首次成为规范的内容,它规范了临床服务和医院管理各分系统之间、院内信息系统和院外第三方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的共享平台基本功能。临床服务部分中,中医电子病历、中医临床研究分析、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医辅助诊疗、中医特殊治疗管理等5个分系统极具中医药特色。档案管理、医院网站、协同办公、客户关系管理等分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也是首次进入医院管理部分。

    基本规范的特点

    基本规范全面贯彻新医改的政策,紧跟卫生信息和信息技术发展新的形势,要求中医医院积极开展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全面完善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规范,重点强调相关规范、标准应用和落实,提出了保障系统安全运行规范要求,旨在实现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规范管理的理念。具有以下五个显着特点:

    1.系统的构建了基本规范

    《建设规范》涵盖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从组织管理、机构人员、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应用系统、运行维护、信息安全等各个方面,系统全面的提出了整个过程的规范要求,基本建立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服务管理规范,《功能规范》对中医医院常用45个应用系统功能进行全面规范,对各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2.贯穿“实用、共享”的理念

    基本规范强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系统集成、互联互通、实用高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服务流程,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控制和降低医疗成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两套规范严格遵循卫生部已颁发的规范与指南,《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V1.0)》是对整个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技术设计和规范指南,侧重于医院信息系统中各主要业务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不涉及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内部功能,基本规范侧重于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的人、财、物、机制以及系统运行、维护层面的管理规范,兼顾了对应用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能规范要求,兼容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规范要求,增加大量中医药特色功能,不涉及医院信息系统技术层面的设计与平台建设。

    3. 突出中医药特色功能

    在保证信息技术先进、高效的同时,《功能规范》充分体现尊重、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功能,在临床、管理各分系统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服务的内涵,努力实现中医专病专科、中医护理、中药饮片、中医适宜技术以及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功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而且特别增加了中医特色分系统的功能规范,为传承创新中医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篇3

国家中医药信息“十一五”重大专项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医院信息化水平,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国中医药发〔2003〕53号)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建设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以下简称“《功能规范》”,两套规范统称“基本规范”),2011年10月12日颁发(国中医药办发〔2011〕46号)实施。基本规范的,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性、规范性、权威性和方向性的指引,必将有利于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促进医疗卫生领域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有利于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的发展。

制定和出台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信息化成为了医改的重要支撑。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近年来,卫生部启动了一系列卫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试点和信息标准的研制,取得了包括《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电子病历研发,改变了中医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构建、应用系统集成、运行维护模式、信息安全保障等实现方式,开展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制定,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系统互联互通、数据交换与业务协同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由于新医改政策的出台,信息技术的发展,业务需求的变化,原《规范》内容不完整,功能欠完善,中医药特色不强,在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方面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把《规范)》修订项目正式列为为中医药临床基本信息标准项目(XBZ―001)重要任务,积极开展《规范》的修订工作。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规范》修订符合应用需求、适应医改形势、突出中医药特色,规范修订把握国际信息技术管理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充分贯彻、落实和体现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中医医院管理的规范、办法、指南,广泛进行调研,充分进行论证,在全国公开征求意见,并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严格规范审定,正式颁发了《建设规范》和《功能规范》。

基本规范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组织、管理、运行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有关基础设施、应用开发、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设计、开发、应用、运维等要求,突出了中医药特色,明确和完善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指导性,是中医医院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指导和依据。

基本规范颁发的意义

随着卫生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纯的财务管理、临床信息系统转为“以病人为中心、以医院服务为主体、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医医院在整体实力、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信息化基础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和地域差异。基本规范整合多重标准、融合多方需求,综合考虑全国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为各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适应新形势的建设航标,为统一规范和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和制度保证。

基本规范作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指导和规范性文件,将成为确保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不缺位、不滞后、同步推进的重要举措,是卫生部颁发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征求意见稿)》的重要补充。两套规范各有侧重点,又紧密关联,不仅具有中医药特色、适用于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也适用于综合性医院,是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套规范的颁发,有利于在新医改形式下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帮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利于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规范化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更好地引导中医医院落实建立信息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工作和促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实现各级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对中医医院的电子监管。

基本规范内容解析

基本规范遵循现有的国家标准以及相关的国际标准,初步建立起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服务管理规范,规范中医医院应用系统基本功能要求,构建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为提升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整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今后开展和实施中医医院信息服务的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打下了基础,也为指导建立我国医院信息平台的认证管理规范和技术测试标准奠定基础。

1.《建设规范》内容解析

《建设规范》立足我国国情、确立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基础框架,明确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管理相关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运行、维护、安全的规范要求,以及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基本要求,从管理与技术层面规范了保障信息安全的措施。

《建设规范》侧重于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的人、财、物、机制以及系统运行、维护层面的管理规范,并兼顾了对应用系统的基本要求,不涉及医院信息系统技术层面的设计与平台建设。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管理体系建设在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上紧紧与新医改形势、卫生信息发展趋势以及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相联系,做到了借鉴、吸收、整合、为我所用,符合中医医院管理理念、业务流程、思维模式和市场环境。

2.《功能规范》内容解析

《功能规范》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分为基本分系统和推荐分系统,基本分系统功能分为基本和推荐两个等级。基本分系统是必需建设的系统;推荐分系统是可选择建设的系统。基本分系统功能分为基本和推荐两个等级。基本功能是指分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推荐功能是指目前可以暂不具备,但在下一步发展中应当重点扩展的功能。同时,《功能规范》明确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各分系统与功能点的划分不是固定的,可根据业务需求和业务流程进行分类和组合,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功能根据业务发展和实际应用的变化,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鼓励建设新系统,增加新功能。

《功能规范》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分类为基础功能与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临床服务部分(26个分系统)和医院管理部分(17个分系统)三个部分,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基本功能规范首次成为规范的内容,它规范了临床服务和医院管理各分系统之间、院内信息系统和院外第三方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的共享平台基本功能。临床服务部分中,中医电子病历、中医临床研究分析、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医辅助诊疗、中医特殊治疗管理等5个分系统极具中医药特色。档案管理、医院网站、协同办公、客户关系管理等分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也是首次进入医院管理部分。

基本规范的特点

基本规范全面贯彻新医改的政策,紧跟卫生信息和信息技术发展新的形势,要求中医医院积极开展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全面完善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规范,重点强调相关规范、标准应用和落实,提出了保障系统安全运行规范要求,旨在实现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规范管理的理念。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特点:

1.系统的构建了基本规范

《建设规范》涵盖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从组织管理、机构人员、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应用系统、运行维护、信息安全等各个方面,系统全面的提出了整个过程的规范要求,基本建立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服务管理规范,《功能规范》对中医医院常用45个应用系统功能进行全面规范,对各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2.贯穿“实用、共享”的理念

基本规范强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系统集成、互联互通、实用高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服务流程,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控制和降低医疗成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两套规范严格遵循卫生部已颁发的规范与指南,《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V1.0)》是对整个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技术设计和规范指南,侧重于医院信息系统中各主要业务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不涉及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内部功能,基本规范侧重于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的人、财、物、机制以及系统运行、维护层面的管理规范,兼顾了对应用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能规范要求,兼容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规范要求,增加大量中医药特色功能,不涉及医院信息系统技术层面的设计与平台建设。

3. 突出中医药特色功能

在保证信息技术先进、高效的同时,《功能规范》充分体现尊重、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功能,在临床、管理各分系统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服务的内涵,努力实现中医专病专科、中医护理、中药饮片、中医适宜技术以及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功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而且特别增加了中医特色分系统的功能规范,为传承创新中医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4. 提炼建设经验具有指导意义

基本规范制定项目组的主要人员来源于基层中医医院,在制定过程中,项目组对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中医医院进行了广泛调研,多次论证,而且在全国公开征求意见,全面吸收和提炼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实际经验,因此基本规范在中医医院信息化工作在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安全、服务以及系统功能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将会有效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全面、高效、规范的开展。

贯彻执行中的三点思考

1.基本规范需要不断完善与扩充

基本规范是一项标准性、规范性和实用性要求较高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工作。随着全社会对医疗需要的不断变化,随着中医医院现代化管理和中医临床诊疗业务技术的不断发展,基本规范还应在今后的应用中不断地充实与完善。基本规范是众量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规范构成要求的有机整体,给出的是更多的是原则性的、共性的规范要求,需要各级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和中医药医疗机构根据基本规范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细化,如在分系统功能、组织管理、规划设计、实施验收、安全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更具操作性的规范要求,如:制度、职责、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满足各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2. 重视基本规范的宣传与落实

两套规范办法实施以后,各地应高度重视基本规范的学习宣传,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学习宣传计划,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有秩序、有效率地开展学习宣传,加强对中医医院信息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确保基本规范的正确适用,要深刻领会基本规范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基本规范的基本原则,熟练掌握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增强规范标准意识,提高信息管理能力。

篇4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创“卫生强区”、“健康城区”的战略目标,贯彻执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基层卫生工作任务,认真落实《*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杭政办函〔20*〕360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杭政函〔20*〕40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升我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一、健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贯彻落实《*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20*年建设任务,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完善我区社区卫生网络,确保上报市卫生局的建设计划和区政府实施工程涉及的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新建、改建工作顺利按时完成。其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续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和笕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任务由卫生局承担,*东、*中心单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其他部门承建。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当中,新建12个(其中11个上报市局,8个列入三年计划并列入区政府实事),改建11个(11个均上报市局,其中9个列入三年计划)(详见附表)。

二、全面推行“收支两条线”综合改革。上半年出台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设置、财务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7月起正式实施。各中心在上半年要完成基础测算、结构调整、团队建设、绩效考核方案制订等各项准备工作。

1.积极稳妥,分步实施。*、*、*、*、*五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支两条线工作在7月份全面实施。凯旋中心在完成与*医院剥离的基础上,下半年开展收支两条线工作。笕桥中心按照收支两条线要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20*年新中心建成后完成剥离。

2.充分调研,制定方案。各中心要在认真做好工作量、岗位、有效工作时间以及人员、财务测算的基础上,制订周密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实。

3.完善团队,落实责任。根据工作量完善责任医生团队人员配置,把优秀的、经过全科培训的、高职称的人员放到团队中去。团队中应设有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制订团队(服务站)公共卫生任务书,把各项适宜工作任务落实到团队中去。

4.加强考核,提升服务。建立科学、公正的考评机制,制定注重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并重的考核分配体系,彻底切断业务收入与团队成员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提高服务水平和群众首诊率、满意率。

三、加快推进“卫生强乡镇(街道)”创建工作。注重与“卫生强区”创建工作有机结合,积极创建“卫生强区”。继续组织开展“卫生强乡镇(街道)”的创建活动,闸弄口街道、*街道、*镇中心要积极配合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做好创建工作,确保创建成功,使我区“卫生强乡镇(街道)”达到100%。同时,按浙江省卫生强区标准做好相应工作。

四、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各中心要与管辖的社会办社区卫生服务站签订承办协议,按照统一管理、统一要求,加强管理和考核,并核拨公共卫生经费。开展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闸弄口中心要完成创建工作,使我区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100%。8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积极开展规范化创建工作,规范化站争取达到80%。

五、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1.加强慢性病筛查、管理工作。监测慢性病的检出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掌握辖区整体健康状况,做好社区诊断和社区健康促进。

2.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试行中药饮片的集中配送,积极引进并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各中心合计应达到10项以上。

3.认真做好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工作。以提高体检质量为重点,不断改进体检方式,确保第二轮参保农民健康体检率在45%以上,总体检率达到85%。认真做好企业退休人员体检工作。

4.广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工作。结合“健康城市”创建,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向每户居民送健康资料,在每个居民区、每个楼道设立社区卫生服务宣传栏等形式,扩大宣传范围和内容,提高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和责任医师的知晓率。

六、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根据*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针对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开展探索和实践。*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我区民工医院,要不断完善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提高对流动人口的服务效率和水平,加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卫生管理。

篇5

摘要:档案管理作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档案信息资源的创新与利用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医疗档案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 :医疗档案 信息管理 信息科学 应用

一、医院档案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1.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开发相对落后。目前,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速度和水平还明显落后于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医院档案管理软件方面更为欠缺。随着档案的快速增长和对档案信息利用需求的增加,单版机计算机档案管理,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与医院的信息系统无法连接,缺乏可兼容性和可扩张性,急需升级更新。

2.对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医院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最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和财务系统到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影像存档和通讯系统(PACS)、放射科信息系统(RI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以及局域网管理、办公自动化等,都已开始在医院实施和运行。但一些领导还是不能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迫切性,致使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未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同步考虑和同步实施。

3.档案管理标准化程度低。档案管理标准化程度低影响了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从现在阶段来说,医院收费系统、统计系统、病历病案系统、检验系统、影像检查系统等部门系统不全一致,规格不一,不能通用,也与档案管理系统存在着接口、存贮档案数据方式不同和无法交换等问题,档案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在各医院的信息网络建设中,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各行其是,层次不一,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医院内部的数据分析不能够统一,不能实现档案信息共享的要求,就谈不上是档案信息化管理。

二、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方案

1.建立标准化、规范化档案管理体系,完善医院的档案管理网络。依据国家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定、规范,档案管理软件应具备适应多种文件存储格式、支持实时浏览,具有互联网及内联网检索功能。能够实现收集整理、数据存储、检索浏览、借阅管理、权限控制、统计报表、鉴定销毁、数据输入(输出)及格式转换的控制与管理,满足医院文档一体化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一个通用性强、大多数软件都能接受的文件信息存储,交换格式标准,才能保证医院内部网、卫生系统网、档案系统网之间档案信息存储、交换的顺利进行。鉴于医院档案信息量大、类别多,可采取相应的高科技手段,为数据库无纸化创造契机。建立健全医院档案管理的医院、档案室、科室三级管理网络是医院档案管理的重要保证,通过三级档案管理网络的建立,明确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的职责、线条及要求,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统一领导、统一机构、统一制度、统一操作、统一保管,有利于组织监督各相关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

2.加强档案信息资源传输网络化,制定相应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档案的真正价值在于利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将为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提供前所未有的条件。利用医院内部网建立档案信息网站,实行新信息上网、电子邮件服务、联机公共目录查询和光盘远程检索服务。同时开展档案信息咨询服务,为用户进行定向、定题的交互式信息咨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和深层次开发,提供更多二次、三次加工的信息产品,拓展医院档案的服务功能,提高档案服务质量。要做好医疗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医院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的内容应包括建立电子档案收集和归档制度,电子档案的利用、保管制度,制订电子档案的保管期限、归档范围等规定,并将这些制度和规定纳入医院的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办法中去,建立健全医疗电子档案的动态管理制度,使医院的电子档案管理按规范化的流程进行管理。

篇6

关键词:专科医院;医院信息系统;医院管理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医院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是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而医院信息系统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患者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的能力,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1]。专科医院的HIS并不是一般综合医院HIS的抽象化,而是要依据专科医院的特殊性以及具体的信息化要求做出新的举措,重点是要突出专科医院信息管理的个性化。大多数中、小型专科医院在建设HIS过程中,由于受医院规模、资金状况、医院等级、管理体制等方面限制,不可能完全照搬别人的模式,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要求医院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做好总体规划,明确HIS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少走弯路,减少浪费。本文拟重点结合本院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中、小型专科医院信息化管理与建设的问题与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在实施过程中解决共性问题,分享成功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创新。

1明确信息部门编制和归属,人员结构配置要逐步合理和规范

我院是2001年底新开业的一家康复专科医院,原编制床位120张,属事业单位性质,2011年底增开新院区,床位扩展至520张。为更好的开展全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与其它业务科室沟通与协调,我院信息科按独立的职能科室设置,院长非常重视,直接参与和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并任组长,业务副院长亲自抓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信息科下设计算机中心、病案统计室、图书室,配备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及病案统计专职人员5名, 均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分别负责全院计算机硬、软件维护、网络建设与管理,HIS日常升级与维护,病案统计与图书管理等工作。其中,网络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监控全院网络与办公电脑正常工作情况,门户网站维护,及时处理日常使用及网络中所遇到的问题, 系统管理人员则负责HIS前期建设、日常业务数据备份与维护,保证HIS正常运转。信息科在业务院长领导下,共同、全面负责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由此可看出,一个医院,不论大小,要想在信息化管理上出成效,首先科室要合理设置,要有专门的计算机相关人才,更要分工明确,各尽其责,最重要的是院领导的重视与关注,这是搞好医院信息工作的基础与前提[2]。

2保证投入,不断改善信息管理的软、硬件条件,搞好信息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任何一项工作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和条件,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也不例外。为完善我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自开院以来,先后通过多次采购,充实了业务科室办公电脑及相关配套网络设施,现全院各科室已至少有2台以上办公电脑,一台专门用于医院信息系统工作站电脑,另一台用于日常办公及业务处理,其中专业服务器3台,分别用于HIS、办公管理系统及网站服务器,共计250余台;为实现全院互联互通,全面实行资源共享,首先于2005年上半年对旧院区,委托专业系统集成商对我院进行了系统布线工程,对所有业务及管理科室均预留了信息模块,通过后期配套建设,已实现了全院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并通过ADSL宽带全面接入互相网;其它相关配套办公及业务管理软件,如OA办公管理系统、数字化图书管理系统、医学文献检索系统、病案统计管理系统等的使用,共同为提升医院信息化管理质量与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新院区启用后,按10M光纤标准,对全院网络结构进行了升级,并安装了专业硬件网络防火墙,网络应用环境和速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医院信息化建设投入不像临床医疗投入那样成效迅速,但它在日后医院管理中突显出来的作用却举足轻重。作为一个医院领导,如果看不到在信息建设投入上的远期效应,那adw 管理质量和水平也很难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3找准定位,合理应用,做适合于自己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HIS)是管理信息系统(MIS)中最复杂、最重要的一个分支。2002年,我院开业已近1年,随着医院业务的不断发展,传统手工登记与收费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医院业务处理需要,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管理来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经过医院领导研究,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决定全面实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2002年03月,医院信息系统正式开始建设。实施包括选定HIS供应商、制定系统实施方案、基础数据字典建立、业务科室操作培训、系统模拟运行与测试、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后续维护与反馈等。经过近一年多的前期准备,2003年04月HIS正式上线运行,完全取代手工计费模式,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实施HIS,我院从收费、医嘱处理、综合查询、统计与分析等各方面全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随着医院业务进一步发展,原医院信息系统越来越无法满足医院应该需要,2008年,医院全面展开新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需求调研,并针对康复专科医院特点,与HIS开发商全面沟通,对我院HIS进行深度开发与定制。目前,我院信息系统前期已实施的包括住院管理模块(住院登记管理系统、住院收费管理系统、住院护士工作站系统、住院医生工作站、住院药房管理系统)、康复管理模块(康复治疗排队系统、康复治疗师工作站、康复医嘱处理系统)、电子病历模块(电子病历系统、医嘱管理系统)、医技处理模块(医技工作站系统)、库房管理模块(药库管理系统、物资仓库管理系统)、门诊管理模块(门诊挂号管理系统、门诊收费管理系统、门诊药房管理系统及综合查询模块(综合查询系统)等共计30余个子系统,后期准备启动的有LIS检验信息管理系统、PACS影像传输系统等。同时,我院也是省、市医保门诊、住院、公医等定点协议医疗机构,住院患者费别也更加多样化。通过以上配套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医院信息系统功能与应用。

4发现问题,不断完善,使医院信息系统更好地为医院管理工作服务

目前,专科医院在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上,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4.1奖金短缺 中、小型专科医院一般床位设置较少,门诊量和住院量不可和综合医院相比,所以在信息建设上的投入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建设资金投入缺乏连续性,以致于很难在短期看到信息管理上所带来的效益。

4.2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很多专科医院在建设信息系统时初期以至于最终目的只是停留在财务管理上,认为只要可以出清单、打发票就达到目的了,殊不知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涉及人、财、物的复杂的综合应用系统,它可以体现在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

4.3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中、小型专科在初期建设信息系统时一般会认为自己医院业务数据量小,网络安全风险小,所以对系统服务器采购上一般不会考虑专业级别的,不会加装专业备份装置,也很少加装网络防火墙。但随着网络日益发展和开放,网络安全性问题不会因为医院大小而不同,它面临的危险级别的同等的,数据存储硬盘坏了业务数据同样会丢失,网络病毒也同样是无孔不入,防不胜防[3]。

4.4信息系统建设的人才问题 目前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在我国还是属于缺乏,此方面人员的就业状况相对较好,反映在用人单位上就是如何用更好的福利待遇和发展环境吸引和留住相关计算机专业人才,很显然,一个中、小型专科医院在这一方面比大型综合医院是处于劣势的,没有专业人才或者说即便来了也留不住,都是极不利于专科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和延续的。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HIS没有成品,它必须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更新、不断充实。与其他行业的信息化相比,医院信息化有其鲜明的特点。医院的信息管理必须以患者为中心,患者的信息贯穿整个信息系统,一切临床业务均要以方便患者为主;医院业务类型繁多,管理复杂,各业务项目之间数据交换频繁;医院信息化还未有一套通用的规范、标准及法律依据,这增加了与院外数据交换的困难,且使得一些应用项目因缺少法律依据而难以开展[4]。而中、小型专科医院在此问题和基础上,建设和开展信息化管理与建设工作就更加困难和复杂,我们必须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和教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才能形成更加符合医院特别是专科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方法和模式,我想这将是一段非常艰难而漫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包罗.医院管理学--信息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

[2]赵欢,王幼丽.医院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几点经验[J].医学信息,2004,17(1):33-34.

篇7

关键词:招投标资料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医疗现代化、建筑智能化、管理现代化是在大型医院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医院建设发展和日常运行时需要进行大量的物资采购、基础设施改造、扩建、科研及技术研发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在这些招投标活动中,院方要面对各种不同的供应商和工程商的信息资料需要维护。如何管理各时期的历史资料,如何高效率地进行大量的招投标活动,已成为院务建设部门面临的急切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某大型医院的实际需求,提出并实现了招投标及工程资料信息化管理方案。

1 系统方案设计

招投标及工程资料信息化建设基于医院招投标规范及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进行设计,系统包含招投标信息化管理及工程资料管理两个基础部分。

招投标信息管理需涉及供应商资料、采购物资信息、市场参考价格、招投标管理及中标信息查询、打印等几个部分。合理解决了物资信息维护、采购海量种类的物资时有效的提升招投标效率的问题。

工程资料信息化管理需涉及工程合同、实施方案、设计图纸施工图纸、竣工资料、审计报告等从工程签订到实施、竣工等各个阶段的资料,通过扫描电子文档等形式对资料进行信息化存储,便于查询管理。合理解决海量资料查找不方便等问题。

系统设计采用数据库进行存储,开发用户界面程序用于实际招投标流程及工程资料的管理。

2 系统设计及开发

鉴于该大型医院建设的现状,系统的开发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解决物资采购的招投标管理,之后再进行海量的资料信息管理开发。

2.1 招投标信息管理系统

本系统由物资信息管理、供应商信息管理、投标信息导入、中标机制、预中标信息查询打印等几个基础模块组成,系统数据流程如图1所示。

图1系统数据流程

物资信息管理:对所采购物资进行编码作为物资系统索引以联系整个系统,物资信息可包含材料的名称、规格型号、计量单位、生产厂商、产地、执行标准等基础信息,并对物资材料再进行分类管理维护。提供参考价格维护接口,自动以前次中标价格做为市场参考价格并可进行编辑更改,可增加其他信息;

供应商信息管理:同样进行编码索引,存储供应商的联系信息及基础介绍资料;

投标信息管理:基础信息输入后,可根据需要生成该年招标采购的物资报价表,发送给经过筛选的供应商,由供应商按照规范填写报价表,开标时通过导入模块导入报价信息;

中标机制:根据该医院招投标管理规定开发自动评标模块,生成招标物资的预中标信息;

预中标信息管理:经自动评标模块生成的预中标信息可根据供应商或产品分类、产品名称两套规则进行查询,根据供应商进行查询用以打印预中标信息,经人工审核签字生效,根据物资查询用于日常采购。

图2 系统运行界面

系统采用Microsoft Visual C# 2008进行开发,系统数据存储基于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3数据库系统,招投标信息表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格式最大程度兼容供应商报价文件格式。部分系统运行界面如图2所示:

2.2工程资料信息化建设

工程资料信息化管理进行了初步的系统设计,分工程信息编码、信息数据存储、信息录入、信息查询维护等几个模块。

工程信息编码:对每个已建及在建工程进行编码索引,索引电子文档资料信息及纸质文档存放位置等相关信息,对工程资料进行分类如招投标书、合同、技术规范、设计资料、施工资料、竣工资料、审计资料等以及每个类型下的细致分类,为信息数据存储提供分类索引;

信息数据存储:结合该医院的现状,采用数据库存储、磁盘文件存储位置索引及纸质文档编码存放等多种手段相关技术对工程资料进行归档存储;

信息录入:对在建工程要求开发商根据国家标准及规范提供全面的工程资料电子文档,,对缺乏电子文档的已建工程采用扫描或录入归类存放位置,用以录入信息数据库,为日常查询使用提供数据信息基础;

信息查询维护:提供工程、建设位置、开发商等关键字供信息查询,查找在建或已建相关工程的具体细节资料,直接打印或给出文档存放位置。

3 结语

所开发的招投标信息管理已投入该医院的物资采购招标工作中,在实际运行中接管了计价统计工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时间,极大的提高了招标工作效率,也为之后招标工作提供了历史报价数据基础,实现招标工作的规范化,避免供应商联合进行虚假报价等行为,结合后续开发的工程资料信息化系统将极大地提高该医院的运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屠跃明,钱毅. 档案信息化发展现状_趋势的研究报告[S].

篇8

2011年,随着医联体试点在上海市范围内逐步启动,根据《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要求,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每个郊区县都至少拥有一所三级综合医院,上海市在其唯一县域——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试点区域医疗联合体。

医联体初具规模

据新华(崇明)医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崇明陆地总面积为1411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其中农民50多万,占总人口75%,且常住人口老龄化比例高。这就带来了目前崇明岛民对医疗资源服务需求迫切的实际情况。而崇明岛位处长江入海口,相对上海市区来说较为偏远,在地域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缺乏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为此,上海市在保留崇明县中心医院、崇明县中医医院冠名的基础上,专门建立了一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授权负责管理的“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提升了崇明岛的医疗水平。2011年4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作为龙头,联合崇明岛境内全部24家公立医疗机构,包括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堡镇人民医院、庙镇人民医院3家二级综合性医院和崇明县传染病医院、崇明县精神卫生中心、康乐医院3家二级专科医院,以及全部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华-崇明3+2+1医联体开始启动。

记者从新华(崇明)医院信息科主任查佳凌处了解到,新华—崇明医疗联合体的建设规划分为三个阶段。从2011年开始,医联体进行以双向转诊、慢病管理为重点内容进行信息化建设,并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相关政策、协调区域内基础标准制定,这一阶段的建设目标主要是完善手段、打基础。但由于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像如各级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HRP医院管理系统平台正在从新华总院开始向医联体内推广,从新华医院到医联体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传输专线搭建等实际问题,在这一阶段基础应用完善目标未能按规划在去年实现。

所以原计划在2013年开始的第二阶段建设计划,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建设医联体核心医院,调整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学科布局,将会在今年底到明年初开始。原定于2015年实施,以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为基础,创建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区域内机构间紧密型联合的计划,将会在探索中不断调整。目前崇明中心医院与新华医院实现了统一法人管理。

到目前为止,新华—崇明医联体内多数医院已实现覆盖全业务的虚拟化应用布局,搭建起了医院管理系统,整合各自的医院资源规划系统、综合预约系统、电子病历、数据交换平台、现代化机房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新华(崇明)医院率先实现绿色高效的服务器虚拟化、多元数据存储虚拟化、终端应用虚拟化等平台搭建。

管理服务探索

在新华—崇明医联体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的同时,医联体各级医疗机构借助技术支援与医用资源的合作,通过对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核心的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内协同服务模式的研究,共同搭建了一个包括有序双向转诊、统一预约、慢病随访和远程医疗在内的协同服务平台雏形。

就双向转诊来说,其应用主要包括“转门诊、转检、转住院”三种情况。医生在医联体系统的申请页面输入患者基本信息,上传可调阅的健康档案,登记初诊描述和建议,便交由对方医院审核批示。在双向转诊探索中,崇明医联体内实现了挂号费优惠、转检互认、统一检验标准,专人负责转诊通道,并开通了转诊“绿色通道”“快速通道”,新华医院为此公开了50位专家信息和开诊日程信息,为全科医生在转诊时提供在线预约。

如今,崇明岛居民可以在社区医院申请CT检查,可以免挂号费到二级医院去做,根据情况医生会给予是否请三级医院专家复合检查结果的建议;在“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倡议下,医生会根据就诊病患实际病情,给出是否预约上级医院的专家门诊;从新华医院崇明分院转到崇明第三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病人,一旦病情有变,可以得到新华医院医生的免费会诊,进而实现“康复在社区、大病转医院”逐级转诊、分级治疗的蓝图构画。

根据医联体试运行初期收集的实际信息数据显示,医联体开通双向转诊4个月时,新华崇明医院、堡镇人民医院、堡镇卫生中心、新华总院共处理上级转诊、康复下转等774例。三甲医院新华医院和新华(崇明)医院是发起下转的主要机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更多的上转,比较符合目前就医和医疗资源情况。为进一步分流医联体内的非急性期病人,医联体内的庙镇人民医院已整体转型为康复医疗机构。

但由于社区卫生中心信息化建设水平限制,目前新华崇明医联体内仅实现了新华-崇明、新华崇明-庙镇、新华崇明-堡镇3对医院的双向转诊对接。下一步如何深入应用,数据是否需要调整优化,是否有其他对接方向,都需要有一定案例积累后才能不断完善。

未来的建设方向

医联体信息协同平台基础数据库之一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将是2013到2014年的建设重点。作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区域,新华-崇明医联体内大部分社区卫生中心和服务站都已经建立了健康档案。新华-崇明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通过入网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指导干预的卫生服务工作的电子记录,搭建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特别是电子病历信息和医疗影像信息共享。同时,上海市崇明县卫生局机关内部建立了健康档案局域网,各级医疗机构与崇明县卫生局联动,实现健康档案子系统对接,将管理数据、用药数据、病人数据等共性数据上传到卫生局的健康平台,并将通过专线实现医联体内档案连通。协同平台将与医院HIS系统形成了定期的数据共享机制和接口,可以及时向社区卫生中心提供患者跟踪和慢病随访基础信息,进一步提供了共享电子健康档案的接口。

篇9

20*年,基层卫生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和卫生强市建设的战略部署,紧扣“发展、改革、和谐”三大主题,围绕让渔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加强预防少生病”的目标,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实施渔农民健康工程和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促进全市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提供健康保障。

二、基本思路

根据《*市卫生强市建设与“*”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和《20*年全市卫生工作要点》,20*年全市基层卫生工作的主基本思路是“两个一、二、三”:

(一)两个一,一是制定好县(区)人民政府渔农村卫生工作考核指标;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二)两个二,一是实施两大工程,即渔农民健康工程和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二是健全两大网络,即县(区)、乡镇、社区(村)三级卫生管理网络和县(区)、乡镇、社区(村)三级新型卫生服务网络。

(三)两个三,一是做好三个项目,即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渔农民健康体检;二是制定好三个政策性文件,即《*市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渔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方案》、《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

三、工作目标

以县(区)为单位,90%以上居民出行20分钟能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城区及新城90%以上居民出行15分钟能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全市每一个社区(包括渔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均配备有社区责任医生,平均每千城乡居民拥有0.5名以上社区责任医生;

以县(区)为单位,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巩固在85%以上,人均筹资水平达80元以上;

以县(区)为单位,参合渔农民健康体检建档率达70%以上,健康档案计算机管理率达95%以上,重点人群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

以县(区)为单位,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达80%以上;

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

四、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县(区)、乡镇、社区三级渔农村卫生管理体制

会同发改、财政等部门制定出台《*市渔农民健康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工作机制,建立定期联系会议制度。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员、联络员培训,落实工作任务和职责,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员、管理员工作目标考核。提请政府出台20*年市政府对县(区)人民政府渔农村卫生工作考核指标,层层落实,加强考核。

(二)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1.稳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机制建设。基本建成以公有制为主体,落实公共卫生工作和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覆盖全市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筹资渠道畅通、保障较为合理、人员全员聘任、考核监督有力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平台,实行“五个转变”(服务功能、服务模式、知识结构、运行机制、投入机制),加强“四化建设”(服务网络化、责任网格化、管理一体化、信息现代化)。开展新版社区卫生健康档案管理软件应用试点工作,加快建立社区基本健康信息平台,提高信息使用效率和效益。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合理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县(区)为单位,90%以上居民出行20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即按照“20分钟服务圈”的目标,建立覆盖全市所有社区(包括渔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其中*、*城区及新城90%以上居民出行15分钟能达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时完善渔农民流动医院和巡回医疗服务机制,作为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为边缘小岛群众提供服务。

3.普遍建立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制度,全市每一个社区(包括渔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配备有社区责任医生,争取平均每千城乡居民拥有0.5名以上社区责任医生。本着“责任分区、团队协作、综合服务”的原则,在充分发挥社区责任医生主要作用的前提下,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提供主动的、上门服务,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开展社区责任医生(护士)基本知识培训,提高社区责任医生(护士)的服务能力。

4.普遍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符合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积极推荐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单位。

5.配合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结合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

6.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调研,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逐步规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标准,启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7.制定出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提请市政府出台《*市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会同发改、财政、民政等部门出台《*市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建立健全领导组织,在社区居委会确定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联络员;农村继续落实人均15元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城市社区建立人均20元以上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继续实施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全科医学岗位培训。

(三)认真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认真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照《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试行)》和《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要求(试行)》的要求,注重工作内涵和质量,深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运行机制,认真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县为单位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达到80%以上。

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指导。强化市与县(区)级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医疗机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作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的指导,协助健全和完善乡镇、社区(村)两级公共卫生组织,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村卫生室)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和渔农民健康体检后预防保健服务的跟踪指导,认真做好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进社区工作,全面落实“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

3.完善公共卫生工作指导和支援工作机制。指导机构统筹协调处理好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工作与社区卫生服务之间的关系,实行“五个转变”(服务理念转变、工作重点转变、指导方式转变、评价标准转变、考核手段转变),加强“四个建设”(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创新型单位、建设信息网络化、建设责任制团队)。市直单位的工作指导职能纳入市直单位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四)扎实做好渔农民健康体检

1.如期完成渔农民健康体检目标。按照《浙江省农民健康体检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健康体检工作的通知》要求,指导和督促各县(区)制定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20*、20*两个年度,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建档率达70%以上,重点人群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渔农民健康体检建档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

2.提高和整合体检资源,方便群众体检。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和基本装备建设,落实渔农民健康体检各项保障措施。整合各类体检资源,充分利用海岛流动医院,结合城市医生支援农村制度和城市医疗机构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制度,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力度,通过人才培训、设备援助、下乡巡回服务等方式,协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渔农民提供优质的健康体检服务,保证服务质量。

3.加强渔农民健康体检后续服务。结合体检结果,整合现有免疫规划、妇幼保健、学生体检等专项工作的有关信息,建立完整的渔农民家庭健康档案和个人健康档案,健康档案计算机管理率95%以上,认真做好服务对象的健康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卫生健康档案管理软件,加强信息化建设,要结合新型合作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日常诊疗等信息,在平时社区卫生服务中用活用好健康档案,做到信息共享,实现健康档案动态管理。

(五)巩固完善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进一步提高筹资水平。建立稳步增长的筹资机制和政府筹资的制度保证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政府出资水平随财政收入增加而逐年递增,政府出资总数应高于个人出资额。20*年,人均筹资水平达到人均80元以上(不包括省新增10元)。

2.进一步提高和稳定合作医疗参加率,要求20*年达到85%(以20*年度当地农业人口数计)。

3.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提高保障水平。继续实行“住院统筹为主、兼顾门诊统筹”的补偿方式,实行门诊总量控制,用于门诊统筹的资金一般占合作医疗资金总额的10?15%。逐步提高合作医疗补偿水平,降低住院起报线,提高住院封顶线,努力将参保人员大病住院实际补偿率达到25%左右,年度基金结余率控制在10%左右。适当减少住院补偿分段,降低高额费用段的补偿比例,实行分段补偿比例先递增后递减的补偿方案,补偿比例设置要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合理拉开乡镇、县(区)及县(区)外医疗机构报销比例,起报线和个人自负比例随医疗机构等级的提高而相应提高,引导渔农民和医疗机构避免“小病大看”。

4.进一步加强管理机构建设,理顺市、县(区)二级管理体制,县(区)要根据工作需要积极争取适当增加人员编制。进一步加强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继续推进经办机构的规范化建设。

5.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方便群众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实时报销,也有利于基金的“封闭运行、钱帐分离”。完善县级信息中心建设,实现市内住院联网,并逐步扩大普通门诊报销联网,实现计算机管理。

6.严格管理好基金,定期向社会公布合作医疗资金的具体收支、使用情况,保证渔农民知情、参与、监督的权利。

7.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努力降低渔农民医疗负担,加强对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做好合作医疗管理工作的职责纳入市直属单位综合目标考核指标。

8.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筹资水平、住院补偿率、资金结余率、基金年度和会计年度统一等5项指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

(六)加强项目管理督查考核和培训指导

1.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渔农民健康体检、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工作的指导和督查,认真做好省卫生厅组织的农民健康工程阶段性绩效评估工作。配合市政府做好对县(区)政府渔农村卫生工作考核。配合市财政做好市级渔农村基层工作经费、渔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经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经费的使用与管理。督促县(区)落实渔农村基层工作经费、渔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经费等,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管理。

篇10

1、全面实施建制公立乡(镇)卫生院(站)标准化建设。一是以“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标识、统一配置)为核心,对公立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设备进行标准化改造和完善,以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美化院容院貌、改善基础设施,进而提高公立卫生院的整体服务水平。截止6月底,全市224个(其中彭州新兴镇因建水库该镇卫生院暂不建,即全市实际应建223个)标准化建设项目,已开工222个,占总数的99.5%;已完工190个,占开工总数的85.6%;二是按照《*市村卫生站建设标准(试行)》、《*市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对村卫生站的管理体制、人员、设备、设施等方面制订了统一的标准。对全市2230个行政村、471个涉农社区按项目建设规划设置,共需建设村卫生站2336个,现已完成1072个,其余的1264个村卫生站将在*年底全面完成。

2.大力推进规范化建设。在定编、定岗、定责、定员的基础上,以“三分开一委派”(管办分开、医药分开、收支分开、会计委派)为切入点,再造公立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本着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新都区、彭州市、都江堰市等分别在3个、4个、5个公立卫生院进行了试点工作,在成立了医院管理中心,药品集中配送,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新津县遵循“先调查、后商讨、再定案”的原则,制定了一套完善、可行的乡(镇)公立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一是乡(镇)公立卫生院在编人员的基本工资纳入财政预算,财政为全县乡(镇)公立卫生院交纳养老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并财政按照原经费补助渠道拨付公共卫生经费,通过强有力的监管,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余区(市)县也正在进行积极稳步探索和推行。

今年3月市委书记李春城在作客央视《小崔会客》节目时,将农村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作为*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进行了介绍。

经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后的公立卫生院,其就医环境、功能布局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整体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门诊人次、住院人次与同期相比相应增加,而每门诊人次费用、住院人均费用下降了15%以上,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舒适、优美、方便、实效的就医场所,也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构建了一个优质、高效的服务载体。可以坚信,这项工作全面完成后,必将对提高我市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能力,更好地发挥公立卫生院的枢纽作用,从而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顺利完成国务院在*召开的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吴仪副总理参观了青羊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会代表300多人参观了五城区(高新区)的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出台了支撑社区卫生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经过近一年的时间起草、征求意见、修改,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成府发[*]38号);二是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综合配套的政策支撑:劳动保障、财政、人事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20多个配套文件,如财政对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按服务人口进行补助,中心城区的补助标准已从年人均5元提高到20元,其余区(市)县不低于年人均10元。

3、统筹规划、加强标准化建设。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八统一”要求,加快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完成70%的建设任务。

4、扎实推进双向转诊制度建设。作为*省对口支援的试点城市,在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16家驻蓉部、省、市三甲以上医院对口支援中心城区5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目前有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64家对口指导全市8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对口支援的全覆盖。

5、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工作。一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武侯区、青羊区已启动收支两条线的试点工作,高新区、金牛区正在论证中;二是武侯区实行了药品零差率等工作。

6、加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一是开始了全市710名社区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二是举办短期短缺专业班4期487人。

(三)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规划,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医疗卫生应急救治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应急指挥体系。

重点建设六个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市紧急救援中心、*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血液中心。

1、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一是制定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送审稿)、《*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送审稿)上报市政府。指导各区(市)县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乡镇)应急预案;二是加强卫生信息体系建设的步伐,在全市20个区(市)县分别举办了该系统使用培训学习班;三是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举办全市急救技能大赛,参加省市“*天府”生化反恐演练、市大面积停电事故演练;四是加强卫生应急信息报送。进一步统一规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和要求,提高信息报送、分析质量;五是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市、区(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

1—5月,*市急救指挥中心受理呼救电话289217个,救治伤病员数38263人。上半年,共接警处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25起,均得到及时处理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完善了传染病、地方病、食物与职业中毒等的监测、报告和处理应急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典、霍乱等疾病的监测工作,着力控制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肝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认真做好中央补助经费艾滋病、结核病、计免等项目工作,强化慢性病防治工作,注重疾控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全面贯彻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积极开展艾滋病综合干预措施,使艾滋病在我市得到有效遏制。*年我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4.78岁。

3、卫生监督工作不断加强。举办了食品、学校、医疗执法、公共场所、职业卫生、依法行政培训;对农民工进行了《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行政审批改革试点;全面推行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继续推行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推广到游泳池、美容美发和洗浴等场所;加大食品卫生执法力度;开展部门联动,与整规办、工商局、公安局、监察局、计生委、科技局等联合重拳打击非法行医;做好大型活动(会议)的卫生保障工作。

4、信息网络体系。在现有卫生防疫信息系统基础上,实施了向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延伸,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实现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在线报告。

5、医疗救治体系。制定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方案》。重点建立多维子体系,即传染病救治体系、紧急医疗救援体系、职业中毒和核辐射应急救治体系、传统医学诊疗体系。

6、强化妇幼保健的公共卫生职能。一是重点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积极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实施母婴安康项目;二是在对贫困孕产妇实施500元一次性救助的基础上,要求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当地民政、财政部门建立“贫困孕产妇急救专项经费”。龙泉驿区拨付100万元专款建立“贫困孕产妇生育救助专项资金”,对辖区内贫困孕产妇孕期检查、住院分娩、新生儿疾病筛查、母子系统保健及高危孕产妇抢救等一系列费用实施救助,救助金额最高可达5万元。

今年上半年我市孕产妇死亡率为25.75/10万(36.17/10万,含流动人口)。

(四)继续做好各项卫生工作

1、继续推进科技教育工作。一是规范经费使用范围、程序,积极推荐3项市重点学科申报省重点学科;二是83个项目申报省卫生厅科研项目;三是对1项适宜技术进行推广,覆盖12个区(市)县;四是继续开展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五是实施与蒙比利埃市医学院签定的医疗卫生合作项目;六是深化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市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管理-执法办证系统》、《*市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及处理分析系统》、《*市卫生系统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市卫生信息数据中心》的建设。建立*市卫生信息数据中心机房,实现全市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

2、加强中医药体系建设。

(1)上报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的决定》(代拟稿)。正式下发了《*市中医药发展“*”规划》。

(2)进一步加强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为启动我市14家县级中医医院的房屋改造及设备配置项目进行了基础调查;二是将乡镇公立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截止6月底,全市乡镇公立卫生院中医科设置已达97.9%,村卫生站75.1%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设置已达100%,中医药人员配置比例达到16.21%,社区中医药服务量达到29.25%,社区卫生服务站90%以上能提供中医药服务。青羊区已建成为我市第一家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三是5月19日,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视察了*中医名医馆、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都江堰市中医医院,对*市在抓“三名”建设和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3)组织开展了“*市首届十大名中医评选”,评选结果已通过政府常务会审议。对*市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工作进行了结业考核。

(4)积极组织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继续做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工作,目前我市已有14个艾滋病人正在接受中医药治疗。

(5)加强县级中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和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新都区中医医院、金堂县中医医院已被列入了国家中西部地区县级中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单位;郫县中医医院、龙泉驿区中医医院已被确定为国家中西部地区县级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项目单位。

(6)继续举办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班,有52人报名参加今年的培训。继续开展乡村医生中医学中专学历教育,已印发相关报名通知,招生工作正在进行。我市上述两项工作的成功经验在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全国农村中医人才培训项目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3、严格规范医疗秩序。着力加强对医疗机构监管,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行医,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依法执业,严格制度,规范行为。制定下发了《*市医学检查结果互认暂行规定(试行)》、《*市卫生局关于实施市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的通知》、《医院医师考核实施方案》、《*市卫生局关于大力开展“惠民行动”的实施意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管理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局关于对医院储备点血液安全监督检查的情况通报》、《*市特殊优惠医疗服务补贴办法》等文件。切实抓好“医疗质量评价”工作,建立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监控体系,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定期医院医疗质量信息,完善住院费用清单制,实行医疗收费及药品价格查询制度。巩固无偿献血成果,确保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保证临床急救用血需要与安全,维护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