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颜之推 财富观 启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的成败关系着社会是否发展和民族的兴衰。目前,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我国历代关于如何训诫子孙的著作很多,其中,流传下来并倍受后人推崇的著作是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
颜之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学者,他的家庭财富思想渊源于儒家思想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写到的:“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便蒙诱诲。”这是对颜氏家族家庭教育的真实写照。颜之推一生历经坎坷,曾三为亡国之人。晚年,他以自身丰富的生活阅历、渊博的知识和对社会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写下了惠及子孙的南北朝时期相当重要的史学著作。本文试从他的勤俭治家、取财有道、施而不奢、俭而不吝的一些做法上进行分析阐述,以期对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带来一些启示。
勤俭治家,修身洁行
勤俭治家、修身洁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一份优秀文化遗产。前者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和个人生活欲望的态度,具体地说,就是用“勤”创造财富,以“俭”节约财物,约束自己的生活欲望。两者的结合,是中华民族最有影响的传统美德之一。
颜之推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他们大多游手好闲,不无学术。晋朝南渡的士族贵族,都依靠俸禄生活。虽有土地,也是靠奴仆来耕种。颜之推作为士族阶层的有识之士,他认为读书人也应该知道“稼穑之艰难”,这是基于民以食为天而提出的。他认为家中所需的蔬菜、水果之类应在自家果园和菜地里生产,所需肉食也要依靠饲养家禽家畜,可以说,家中除了食盐之外的所有物品都须能自给。他特别赞赏北方,大部分家庭都能勤俭节约,以赡衣食。因此,他一直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并教育后代要重农事、懂得稼穑的过程和艰难,否则,当官则不懂为官之道,治家则不能经营。
修身洁行是人生实现自我完善的最好的途径,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修身”是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洁行”指在生活中的表现行为。颜之推终生是在不断检讨自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中度过的。从二十多岁起,他常常在晚上睡觉时反思自己白天的行为,不断认识自己,并不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可以说《颜氏家训》就是他对生活的感悟,是他留与后人的精神财富。他的思与行,与当时大多数士族贵族耻于涉及农桑和经商、整天吃喝玩乐,无所事事地虚度时光、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目睹了在动乱之后,不学无术的士族子弟在失去他人庇护的情况下,又无生存能力,生活则落到了极度窘迫和尴尬的境地;有的在乱军中颠沛流离,最后丧命于沟壑之间。为了不让后代重蹈覆辙,他告诫子孙:积聚千万财富,不如薄伎在身,因此,他要求后代要有一技之长。关于学什么的问题,他认为:读书学习是最重要的一技,除此之外,农工商贾、渔夫、喂牛人、放羊人、屠夫之中,都有杰出之士,都可以拜他为师。他要求子孙勤奋好学,要“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颜之推不盲目随波南北朝社会奢侈的潮流,注意节俭,修身洁行,并注意以言传身教教育后代,他的远见卓识及教育方法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仍有启迪作用。当今社会有些家长不能洁身自好,一味攀比、盲目消费,做事没有责任感,他们的言行对其子女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不能不借鉴颜之推教育子女的方法,对我们的后代负起责任。
取财有道,清正廉洁
取财有道 、清正廉洁属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是做人、为官所表现出来的优良品德。前者是指人们面对物质财富的诱惑而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俗语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这个意思。后者被视为“仕者之德”“为官之本”,是中华民族所赞扬的一种美德,也是颜之推要求做人应遵守的格言。古往今来,人们追逐财富的形式各不相同,教训大小不一。颜之推为了让其后世子孙接受教训,避灾免祸,他以历史事实进行教育:石崇因贪婪溺财而导致祸患,山涛为蓄积财物而遭到讥讽,谢鲲因贪赃受贿而被罢免,就连 “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知纪极,犹自败累,况士庶乎?”为此,对后代子孙提出了应坚持的两条原则:一是“仕宦称泰,不过处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顾五十人,足以免耻辱,无倾危也”。做官到中品就行了。二是“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顷,堂室才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对于家中财富超过这个限度,就应该“以义散之”,如果达不到这个限度,也“勿非道求之”。颜之推这种淡薄名利的心底深处,是让其后代子孙平安无患。他对财富“以义散之”和“勿非道求之”的思想,对我们每一个人仍然有鞭策和警戒作用。除此之外,他还要求后代勤奋学习,明白事理,增长见识,修身利世,告诫子孙后代“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他认为人生活在世上,穿衣是为了御寒,吃东西是为了免受饥饿,身体内部不需要奢靡,而身体之外更无需什么。他在要求子孙后代限制欲望的同时,提出“志不可满”。他说:“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国家使用的人才,大体有六个方面:即朝廷之臣、文史之臣、军旅之臣、藩屏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以上几种人才都由勤于学习,品行端正,而有又专长的人所担任。颜之推告诫子孙后代要学有特长,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颜氏后人谨守家训,继承家学传统,在朝为官者居多,都能自身清俭。颜真卿为政清廉、颜延之厉行节俭都是突出代表。在此之后,其后裔在政治、经济、文化、书法等方面有成就者遍及海内外,时有突出的人才弘扬着家声。颜氏后代中众多有用人才的出现,追其历史渊源都与家风、家训有关。颜之推所强调的取财有道、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仍应该大力提倡,并应将其弘扬广大。当今社会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作为文明社会的父母要以身作则,知荣明耻,继承民族传统,弘扬美德。教育子女时要宽严有度,从小事抓起,在生活细节中引导,以“八荣八耻”为准则,培养他们正确的荣辱观,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良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施而不奢,俭而不吝
施而不奢、俭而不吝是人们面对物质财富的两种消费态度和表现形式,施、俭与奢、吝是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照。颜之推为了教育后世子孙,引用孔子的话“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引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孔子在对“俭”与“奢”的问题上,强调了人应该节俭,并指出就是有周公那样的才能、那样的美好素质的人,如果既骄傲又吝啬的话,也不值得人们尊敬。颜之推以孔子的话为理论依据,对“俭”与“吝”进行了解释:“俭”是节约俭省的意思,是符合礼法的行为;“吝”是吝啬,指舍不得钱物不愿意帮助急需要救助的人。同时,他告诫子孙:“然则可俭而不可吝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他希望其子孙不要有用钱就奢侈、节俭就吝啬的不良行为。颜之推深知,自古以来人们面对财富进行消费的形式各异,其效果也各不相同。颜之推为了引起后世子孙的重视,能真正理解他所要求的“施而不奢,俭而不吝”的深层次含义,举例中高度赞扬了南朝裴子野在遇上水灾之年,在自己家境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收养了挨饿受冻的远亲旧属,并与大家同甘苦,共患难,从未有厌色。同时,他又披露邺城一名贪得无厌的领军,其珠宝财产,不计其数,生活极为奢侈,家僮已有800人,麻鞋都堆满了屋子,不用的衣服堆满了几个仓库,但是,家中就是来了客人,也不增加膳食费,后因事被处死。他指责南阳一个积蓄甚丰的吝啬人,连女婿多吃了点酒肉都心痛,最后落到本人死后儿子为争家产自相残杀。颜之推以活生生的事实把面对财富的不同表现形式摆在了后人面前,让人们去思考、去抉择。应该说,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教育方式。同时,他又郑重地告诉子孙后代:在亲友遇到危难之时,应当尽其财力、人力,毫不吝啬地给以帮助;但若是心怀不轨而提出无理请求的亲友,我可没有让你们去怜悯。人心肠不可太冷,也不可太热,说话时当以仁义为准则。如果后世子孙有素骄奢者,应该让他们看看古人是怎样节俭、谦虚自律的,这样,以礼为教,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并收敛、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如有素鄙吝者,应该让他们看看古人是怎样重视情意、淡泊财物、少私寡欲、周济贫困的,使他们能悔改自新,也能做到施而不吝。颜之推特别重视子孙后代的读书和学习,并告诫他们读书与学习是为了明白事理、增长见识,强调多读圣人之书,使之指导自己的言行,也就可以立足为人了。颜之推要求其后代子孙在生活中要树立对人肯施舍、不吝啬、仗义散财、对己要节俭、不奢侈的财富观。他这种时时以古人为借鉴的做法,显示出他的为人、处事及所具有的长远眼光,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须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在生活和工作中要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在精神和心灵上要相互沟通、相互呼应。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和谐、友爱、平等的社会氛围。
颜之推的财富观是与尚俭、勤劳、取财、用财、修身洁行联系在一起的。从社会发展来看,过度追求奢侈享乐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也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颜之推的财富观虽时隔千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关于如何积累财富、支配财富和如何看待财富的态度、特别在引导子女以德为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方面,都成为滋养后代人文素质的精神食粮。颜之推育子的成功典范,对我们仍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海古籍出版社,1980。
篇2
何谓家庭教育投入
家庭教育投入的概念。所谓家庭教育投入,就是指一个家庭为了子女的教育而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投入的内涵不断加深,在充足的金钱投人之外,文化和情感投入重视度不断提高,很多家庭开始重视家庭文化氛围的建设以及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三者之中,金钱投入量属于比较刚性的指标,文化投入量则堪称为核心指标,此外,情感投入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决定着家庭教育投入的最终效益。
家庭教育投入的性质。家庭教育投入作为教育投入的一个类型,就性质而言,它和教育投入是一致的;所以在这里就只分析教育投入的性质。教育投入兼具消费性和生产性两种属性,既是间接的生产性投入,又是直接的消费投入,理由是教育投入要消耗掉大量国民收入、家庭收入和个人收入,但它最终是为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社会一切部门行业提供了大量明日的劳动者,而这些劳动者将促进明天生产活动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可以说,教育投入既是今日的消费费用,又是明日的生产性投入。
家庭教育投入现状
家庭教育投入比例大。教育投入是一种长效投入,对很多家庭而言,这一投入成本太高,而回报的过程又太过漫长。培养一个中等文化水平的劳动力需要12年时间,而培养一个合格大学生需要16年时间,甚至更长;而有统计显示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在教育方面需投人近15万元,其中大学4年花费最高,要近8万元。
《四川日报》曾在网上进行过一项关于家庭教育投入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2.6%的家庭花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超过30%。其中,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孩子的教育费用给家庭造成了“非常沉重”的负担;但有过半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是值得的,培养孩子就必须这样。
2006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家庭教育花费已接近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农村家庭每年用在子女身上的教育花费连续两年增长率超过20%。城乡贫困人群中有40%~50%的人说“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
中国人民银行曾做过一项关于城乡居民储蓄目的的调查,发现“攒教育费”是居民储蓄的首要目的,排在“养老”和“住房”之前。
另有数据显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成本仅低于饮食营养费,占费用的平均比重为21%。但是自子女读高中起,教育费用在子女总支出中的比重超过饮食费用,这一比重在高中阶段为34%,大学阶段则为41%。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投入的绝对金额太高,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大,已经对中低收入家庭生活造成负担,这是我国;目前家庭教育投入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情况。
家庭教育投入不平衡。在中国的东西部之间,在沿海较发达地区与内地欠发达地区之间,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家庭教育投入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现象。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城镇或乡村,不同家庭之间对教育的投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深圳的一对家长有能力拿出几十万元供子女出国留学,而宁夏西海固的农民却可能连供子女上小学的几十元钱都筹措维艰,即便子女考上了高中或大学,也会面临辍学的危险。相对而言,城市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偏高,愿意在子女教育方面投入更多,而农村家庭对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稍低,在子女教育投入方面的意愿稍弱,投入也就相对少一些。
这种家庭教育投入的区域性差异和不平衡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前三者相对硬性,而文化方面的因素,比较容易受大众传播力量的影响。同时,家庭教育投入的比例多少和家庭个体对教育的重视度与认知度有很大关系,这也属于文化因素影响的范畴。因此,下面笔者就着重分析文化传播对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
文化传播对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
历史文化传播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教几千年来备受崇奉,其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华夏大地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识礼被中国人视为至高至上的事业。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成了中国人的共识。
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国人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子女成了父母人生最重要的寄托,在生活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为有教育投入方面的意愿,并舍得拿很大比例的收入去投入子女教育。
从历史来看,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第一批高文化素质群体,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起了一种潜在的“示范”作用,他们的家庭生活、社会地位、社会流动、社会声望、子女受教育的环境、成功的机会等,都明显优于其他社会群体。这一历史事实无疑会促使现在的中国家庭更加重视教育,增强教育投入的意识。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到达受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厚重的教育文化通过几千年的继承和传播已经广泛种植在人们的心里,启迪着人们的思想,形成每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影响着每个家庭的教育投入。而且通过诸如人际传播和书籍、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越多越深的家庭,通俗地讲,就是文化知识越高的家庭,对教育的投人心理越强烈,投入力度越大。
时代文化传播对家庭教育行为的影响。新的时代下,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扑面而来,大国之间的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时代对各领域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家庭教育投入具有消费性和生产性两种属性。就消费属性而言,新时代文化中的消费观对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表现在“消费即投资”上。世界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瑜教授称其为“消费资本化理论”,其核心内容就是将消费向生产领域和经营领域延伸,把消费者视为投资者,使消费转化为资本,消费和投资成为一体。
从现实来看,家庭教育投入很好地契合了这一理念。高学历者在劳动力市场上
的竞争优势已得到社会确认,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成正比的关系,投资教育能产出比物质资本投资更高的效益,这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共识。人们对家庭教育投入的收益期望,既包括经济和非经济两种期望,也包括消费和投资两个范畴。一方面,投资教育能产生满足现时的家庭精神生活或个人心理需求的效用,是人们在满足了吃穿住行以及安全之后一种高层次的、具有自我发展性质的需求,这种精神和心理上的收益属于“消费”范畴。另一方面,家庭还期望通过投资教育,能在未来为家庭或个人产生物质上的效用,这种物质上的收益应属于“投资”范畴。从人们对家庭教育投入预期收益的期望来看,对教育的投入即是消费和投资的统一。
这从一个层面显示了新时代多元文化的传播对家庭教育投入理念的影响。下面我们从另一层面来看时代文化传播对家庭教育投入行为的影响。
竞争精神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一个侧面,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中,也体现在教育事业中。无论是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到比身边其他家庭更好的教育。从各类媒体上,我们会经常看到,从学龄前教育,到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一直到大学及大学后教育,都不乏类似于“孟母三迁”式的家庭教育投入取得成功的经典案例,这些报道激起了很多家庭的效仿和竞争意识,促使他们更积极地进行家庭教育投人,这是教育的一个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但同时,时代文化传播还唤醒着人们的理性精神。在前文家庭教育投入现状中,我们看到教育投入给很多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也经常报道类似《低收入家庭:为孩子上学压弯腰》、《工薪阶层:勒紧裤腰带让孩子上好学校》、《高收入家庭:为优质教育花巨资》等家庭教育投入故事。这些报道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向受众展示教育投入背后投入主体所付出的沉重经济代价,同时延伸呈现专家对教育投入的合理建议,从而引起受众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家庭教育投入主体秉承更加科学和理性的状态,促进教育投入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岳庭耀:《简明教育经济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自杀 原因 策略
1 西部高校学生自杀现状剖析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各类矛盾和压力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有了一定的变化。在此种环境下,大学生自杀现象成为社会环境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对大学生自杀原因进行分析,并探寻应对策略缓解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已经成为教育界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1.1大学生自杀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激烈竞争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恶化之势。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自杀死亡是青少年前三项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中国则是15-34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一原因,其中大学生自杀尤为突出。①从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看, 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2010年仅上半年,西部某省高校有29起非正常大学生死亡事件,其中大部分为自杀性死亡事件。
1.2 西部高校学生自杀的心理特点
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自杀(suicide)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②我国自杀的大学生都有着相似的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能正确认识个体自我意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很容易出现偏差。第二、人格缺陷。遗传和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人格的形成,有些大学生的人格问题从幼儿园、中学时代就已经显现出来,由于没有正确的疏导,到了大学时代显现的尤为突出。第三、承受压力、释放压力的能力弱。多表现为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美国著名的演说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靠专业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靠人际交往”。③我国西部高校学生自杀的心理特点与上述自杀的大学生心理特点也大致相似。
2 西部高校学生自杀原因分析
大学生被誉为“天之娇子”,是国家的栋梁,是什么原因导致千军万马闯过独木桥而走进象牙塔的大学生选择自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导致西部高校学生自杀的原因越来越复杂,总起来讲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个体行为判断与社会规范标准错位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我国在转型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念等受到强大的冲击,他们所关注的问题越来越现实,同时行为准则、判断事物的标准跟着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对社会规范标准却仍然停留在个人主观判断的基础上,以个人的心理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法律等标准来判断,削弱了大学生对个人行为方式的约束和控制。当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压力时,很容易产生消极沮丧的情绪并感到绝望而难以自拔,进而采取自杀行为以求解脱。
(2)负面导向强化了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盲从和效仿。在信息化加速的背景下,很多大学生通过网络、新闻媒体获得过多的关于自杀方面的信息。媒体的报道越多,越容易对大学生产生误导,并且增加了大学生模仿的机率。近年来,个别大众媒体为了高点击率、高盈利而大肆报道。同时,媒体却忽略了自己的责任,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报道,给了某个在生死边缘徘徊的大学生以不良暗示和感染,增加了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盲从和效仿,给社会带来了负面信息。
(3)全方位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自杀行为产生的根源。在家庭教育中尤其应该注重幼儿时期的德育教育。“如果说学校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体,那么家庭教育则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奠基者。”④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大多在受教育时期。家长对于幼儿时期的教育大致有两种心态:其一,重视学前教育。其二,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身体健康状况,对德育、心理教育关注较少。西部高校学生的生源地大多来自西部省市,许多贫困家庭更多的是注重如何使家庭经济富裕起来,从而忽视了家庭教育。
3 缓解大学生自杀的应对策略
从上述分析上可以得出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涉及了多个方面,要做好防范工作,就要从根源抓起。构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自杀起到缓解作用。
3.1 创建大学生的良好校园环境并体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防止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是每个高校的重大责任。创建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组织、指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磨练意志,培养自己广泛的业余爱好,并为自己找到合理宣泄的良好场所,消除孤单感和失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⑤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的发展方向,解决部分大学生存在的模糊认识。我们应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把相关信息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用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3.2 通过家庭教育强化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和心理素质
在教育方式上,父母应避免过度的溺爱和过度苛刻的错误教育方式,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对于处于危机和转折期的青少年,父母更要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因此,家长要客观的评价任何事情,并以实际的行动告知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进行身教示范,强化孩子的价值观和心理素质,促进孩子积极、健康的成长。
注释
①王艳之.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8):750-751.
②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17.
③[美]卡耐基(carnegie,d)著[m].李晨曦,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
④李建华.和谐社会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282).
篇4
【关键词】德育,爱心,人文教育,责任感
21世纪的网络时代,使现代高科技长驱直入人们的情感生活。急剧变化的现代化社会,使得家庭和教育都开始带有盲目性和功利性。现实的竞争和压力使学校和家长不自觉地对孩子要求过高。在众多的家长头脑中,应试考试教育依然根深蒂固。考分维护着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这种学校、家庭教育的“人文养料”的缺失,势必导致孩子心理的畸形,使得不少学生对生命淡漠、感情冷漠、心灵荒漠。
如何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学会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这是摆在我们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面前的一道严峻的课题。这种问题的发生,与我们中小学人文教育的缺失有必然联系。
1.家庭教育中爱的失衡
现在的城市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都比较富裕,都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的,迫使他们只会接受不思回报;只知被爱不懂爱人。有一次,在餐厅吃饭,看见一母亲给孩子买了一碗水饺。看孩子吃的挺香,母亲也吃了两个,可孩子却非要母亲再买一碗补偿他,因为这是他考试取得的奖励。在班上我曾经问过学生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结果只有20%的作了肯定回答。这是爱的失衡。
作为家长,应该学会理智的爱。爱的教育,源于生活,人的品质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真实生活情景中,所以在生活中有效的爱心教育应是一种体验而非教化。没有感动就没有实效,有真实的、自然的生活,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得到心灵的触动。爱本身是一种情感互动的过程,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声的,但一旦失衡,就会害了孩子。父母帮助孩子学习和生活,但不能替代孩子成长。父母与孩子应该学会换位思考。通过生活,让他们明白,爱不仅仅只是接受,更应该是给予和回报。
比如爸爸妈妈出差了,应委托儿子照顾好爷爷奶奶,而不是把孩子交给老人,让孩子关心老人,有了关心的对象,他们的责任意识就有了,放学后,他会想到:我能刷碗,让奶奶歇着。通过行动让他明白父母照顾老人的艰辛、肩负的责任感。适时证明,只有促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深入人心,才能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同时通过换位活动,孩子才会体味父母的不易,才能感受到父母无声的爱,才会去回报父母的爱。
2.学校教育观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允许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不能仅仅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是一个讲究个性的时代。天生我材必有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心态,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学生有了健康向上的心理,才会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作为教师,首先得学会尊重学生。教学本身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格的尊重。要有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价值观的真实判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发展教师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的高尚人格”。古人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照亮别人,自己身上必须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自己心中必须要有火种。教师劳动就是以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当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时他会愿学乐学,他的人格情感就会健康发展。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民主的、宽松的教学氛围,通过小组活动、集体讨论、游戏对话等,让学生乐于、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与人合作讨论、学会关爱他人、关爱集体,学生的心理得到解放,需要老师的鼓励与激发。在宽容与鼓舞中树立学生自信。同时更需要一种环境来促进他的生成与发展。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熏陶培养,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用饱满的激情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涵养和人格教育。
总之,面对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的进步,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让教育更加人性化,这是现代教育所需要的。一方面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和谐的家庭教育,让学生全面的了解自己,学会与别人沟通和合作,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学生及时开展人文教育,让学生了解爱的含义,把爱融入学校生活之中,实施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成长。爱心和人文教育关系我们的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任何人都不能忽视它。
参考文献
[1]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65.
篇5
⒈隔代“亲”
案例1:下午3点3刻的时候,家长们已云集在了学校操场上等待迎接幼儿。4点的放学铃声一响,家长们跑着冲进了教学楼。一位老奶奶的腿脚有些不便,保安在问明老奶奶情况后帮忙将孩子接出来,孩子看到自己的奶奶就哭着说道“:你不是答应第一个来接我的吗?怎么是保安来的?我再也不相信你了。”“是奶奶不好,下次奶奶早点来。”老奶奶忙拿出了切好的苹果和水,孩子很自然地接过来,吃着回家了。分析:幼儿园的孩子都需要家长亲自接送,而接送孩子的大多数是老年人。许多老人将这种爱无限放大成溺爱,导致了很多教育契机的丧失。案例中的幼儿就因为奶奶晚点而责怪奶奶,这说明对幼儿的说理教育如今势在必行,而奶奶只关照孩子吃喝,错失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机。
2.教育理念扭曲
案例2:午睡的时间到了,妈妈才带着乐乐走进教室,从乐乐的表情可以看出,乐乐不高兴。我随即向乐乐妈妈打听情况,原来上午妈妈带乐乐经过玩具店的时候,乐乐一定要买自己喜欢的变形金刚,而妈妈觉得家中类似的玩具已经很多,不能再买了。就这样,乐乐哭哭啼啼闹了一上午,耽误了上学的时间,到了中午妈妈妥协后才肯来幼儿园。分析:家庭生活富裕了,家长愿意将更多的支出用于孩子的生活、教育,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失去生存能力的幼儿。案例中的乐乐就是典型的被宠溺、娇惯的宝宝,他知道妈妈最终肯定会妥协,所以只管哭闹。妈妈也觉得给孩子买下就少了一件烦心的事,反正花的也是小钱。
二、解决策略
⒈家庭教育,孝字当先家庭是幼儿健康成长最早接触的社会群体,在家庭的呵护下幼儿能够健康成长。随着社会、学校对幼儿健康成长教育目标的不断调整,家庭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走最利于幼儿发展的路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孩子更需要学会爱自己的长辈。学会了爱的孩子能够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可取,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具有宽广的心胸去亲近大自然、适应社会、学习知识和本领。长辈要善于发现隔代抚养、包办代替等现象的弊端,消除不利因素,让家庭成为真正的育儿基地。
篇6
关键词 出国留学 国际班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20-02
近年来,随着出国热的兴起,各种国际班在中学遍地开花。不少家长纷纷将孩子送到中学的国际班就读。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班取得了各种教育教学的成绩,但在同时,国际班的管理一直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难点。笔者担任高中国际班班主任期间,个中苦乐得失,若非亲身经历,绝难体会,现将工作中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国际班的一般表现特点
国际班不同于其他普通的参加高考的班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目标不同,国际班学生的目标不是高考,而是出国留学。
第二,学生来源不同,国际班学生几乎全部来自家境富裕的商人家庭。
第三,学生问题不同,国际班的生源和目标决定了班级的常规管理与普通高中有很大的不同,学生虽然数量少,但是问题比较集中。
首先,家长送子女出国的原因各不相同,而学生大部分自己目的还不明确和坚定。有的家长是想让孩子出国学经济、管理,回来好继承家族事业;有的是对孩子的学业和表现实在太失望,想让孩子到国外陌生的环境吃苦锻炼;有的是明确知道孩子在国内不可能考上大学,希望能在教育和考试制度不同的国家取得大学文凭;有的是希望孩子出国后能在国外扎根,方便以后全家移民;还有的甚至是出于面子或赶时髦,因为“身边朋友的小孩都出去了”。而学生自己对出国留学这条路的认识也千奇百怪。大多数人觉得是时髦,骄傲,因为家里有钱送自己出去是件体面的事情;有的对出国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夏令营的层面,认为就是出去“旅游”,是“游学”而不是“留学”;有的对家长期望自己学习的“经济” “管理”专业一无所知、一片茫然,只是被动的听从父母的安排;还有的是出于虚荣,“某某同学都要去,我也要去”,因此缠着父母报名。真正对自己的目标了然于心的微乎其微。
其次,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国际班的学生在平时表现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凭他们自身的实力和素质,不经历严格的培训其实并不具备去国外留学的基础。他们目前的位置与要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对国际班的管理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但是,严格的培训除了在校阶段的实施之外,还需要家长对学生们在家的时候进行有效的监督。而国际班的学生大多来源于家境富裕的商人家庭,由于父母均忙于创业,对孩子疏于管教,有的一直寄养在祖父母家,有的索性从小住读,甚至放在老师家。因此,来自家庭方面的关注其实是严重不足的。学生周末回家也经常见不到爸爸妈妈,有个学生就曾经直言:“我爸妈让我住校,就是懒得管我。”亲情的疏远,使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有的孩子教养、礼貌极差,甚至不懂得怎样与人好好相处。有的孩子长期迟到,在班级排练节目时自以为是、极端缺乏团队精神。家庭教育和监督的缺失导致学生缺乏自尊心和荣誉感,其根源在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国际班的学生几乎在金钱观上都存在问题。由于家庭条件优越,从小都没吃过什么苦,他们几乎都认为金钱是唾手可得的东西,缺乏吃苦耐劳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家庭教育和监督的缺失导致学生过早接触社会,特别是社会的阴暗面,过早成人化,使得他们对公共道德极端漠视,在很多问题上是非不分、不明事理,由此形成的不良风气使德育工作的开展极端困难。
最后,上述原因导致国际班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不佳,突出表现在知识基础薄弱。国际班的学生很多从低年级起,就一直是后进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效率低;没有正当的课余爱好。这些学生不但不擅于学习,甚至不擅于玩耍,课余大都沉溺于网络和购物消费,回到学校就讨论网络游戏中的打打杀杀和时尚流行趋势。很多人都迷失于物质享受并以此为傲,精神上比较空虚。
二、解决问题的一点建议
上述问题在普通的每一个班级都会存在,但是对于国际班而言只是非常普遍。一般的班级可以采取点对点的方式给予解决;而对于国际班特殊的群体而言,适当的调整策略可能是更有效的。
首先,要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不是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或是送出国就觉得自己尽到了责任。家长要有自省的能力和做出改变的勇气。一个进入高中的孩子,如果漠视规则、游手好闲、学业不佳、跟父母关系紧张,父母必然难辞其咎。家长应该及时意识到在以往的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和过失,并且勇敢地做出改变,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所释放的积极信号,从而有机会重塑亲子关系。我在家长会上曾不止一次地向家长提出:与其留下物质财富,不如传递精神财富。其实,很多家长都是靠自己多年不懈的辛苦打拼才有了今日的成功,他们应该把自己创业的艰难奋斗史分享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懂得要依靠个人努力改变命运,而不是只让孩子享受光鲜的一面。
其次,突出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国际班的学生最担心的莫过于出国考试,但我认为,他们真正需要重视的还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内他们都是极端自我、要什么有什么的公子小姐,等到身在海外,离开了熟悉的语言和文化环境,父母不可能在身后为他们打点一切,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作为国际班的班主任,首要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学会遵循规则,鼓励以个人奋斗取得成功。面对这群家境富裕、桀骜不驯的学生,国际班的班主任需要更有耐心和技巧。他们中大多数都是从小到大饱经父母和老师教育的“老油条”,反复的教育说教不但不起作用,反而会激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第一,班主任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不论多么糟糕的孩子,都是有优点的。例如,有个女孩虽然热衷打扮,经常惹事,但是非常诚实。无论她犯了什么错,她都很乐于承认,绝不撒谎狡辩。还有一个男孩,天天上课都在睡大觉,学习一问三不知,但是他很乐意跟老师交流他的想法,愿意让老师有机会了解他。老师只要注意观察,总会发现学生的优点。班主任一旦明白这一点,就能更容易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更包容、更冷静。
第二,要让学生理解自己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目的,学会在行为中进行自我控制。而这些学生正好缺乏这两方面的能力。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缺乏责任心,也缺少独立性,他们的行为总是要通过他人来计划和控制。由于几乎所有的事都是由他人安排好的,所以,他们总是呈现出一种被动消极的态度,总是觉得在学习和生活中个人的努力并不重要,甚至并不需要,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对学生和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为了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班主任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气氛让学生通过个人努力达到目标。
第三,要促使学生为自己设立目标,进行自我强化。由于大多数问题学生都不能有效地利用自我激励的策略,如自己确认某一观点、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动地记录一些重要的信息等,班主任可以清楚明白地把这些策略交给学生,反复强调自我激励策略可以促进学生认识到自我控制的重要性及其对学习的功效。一旦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就会积极地采取自我控制,改变以往的消极态度。例如,班主任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教学生如何制定长期的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短期目标(每周、每天目标),让学生意识到“策略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班主任不但要鼓励学生完成各种目标,还要经常与学生交流他们的进展,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解决方案。
第四,要强调个人努力在成功中的作用。很多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一些外在的因素(如考试容易、运气好等等)而不是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因此,班主任要不断强调个人努力在成功中的关键性。在学业情景教学中,有一个公式:合适地选用学习策略+个人努力=成功地解决问题。这个公式能够让学生明白个人努力在学习过程及成功中的作用。同样,也让学生明白,失败的经历与没能有效地运用学习策略有关。这对学生来说是强有力的鼓励。
国际班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时代下的产物;是家长和学生拟通过国际化来提高素质的新途径;是教师面临的崭新的管理经历,只有认清它并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作用,引导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和生活,为将来的出国留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毕然.浅谈中学生的德育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2,(21).
篇7
《陈情表》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泰始三年,晋武帝诏李密任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照料为由,辞不赴命。但又因他是蜀汉旧臣,恐晋武帝怀疑自己心念旧朝而招致杀身祸患,于是上表叙述自己幼年的不幸,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婉地说明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晋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自古忠孝两难全,李密选择了“折中”的方法――先尽孝后尽忠。孝道是人类晚辈的责任和义务,“百事孝为先”。而如今的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出现人格上的偏差。例如,有些学生在家里不听父母的教导,从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不理解、不体谅父母挣钱的艰辛和不易,与家庭富裕的同学攀比,在家里斥责父母,看不起父母,认为他们无能……有这些言行表现的学生日久容易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孝道观念之所以在年轻一代人心中淡薄,关键是若干年来在道德教育上的放松。平时只号召爱祖国、爱人民,不提爱父母。爱祖国、爱人民是一种高尚境界之爱,但不从爱父母做起,是没有根基的。要一点一滴培育感恩之心,感恩孝为先。很难想象,那些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交到朋友,怎么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高中生在思想上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但这些意识也造就了不少人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同学、不尊重师长,动则谎话连篇、脏话成堆。这说明个人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有鉴于此,我们今天要恢复“孝”在人伦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应把包括孝道教育在内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教育,融入到教学管理当中。这种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尊敬老师、友爱同学是敬老爱幼的延伸,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是遵循家庭伦理、热爱家庭的扩展。
司马迁曾说:“父母者,人之本也。”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作为跨时代的高中生,我们在现代孝道教育中,没有必要学习古代尊老敬贤的细枝末节,繁缛仪式,但要做到对于父母与长者,必养、必敬、必让、必安。
现在学生因为缺失对父母的感恩,要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要感恩自己的父母,孝道教育从自己最亲的父母做起,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敬父母,不可能再去做犯上的事情。所以说,孝道是一切精神文明的根本。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道的内涵,是以孝亲而及之于天下。中国的文明是“孝道”的文明,中国的文化是“孝”的文化。圣人认为,和睦的家庭是“父慈子孝”,我们现代社会提倡的传统教育中也重视“孝道”教育。
篇8
【关键词】家访 大学生 健康成长
1高校家访的目的和意义
家访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的重要渠道,是连接家庭与学校的有效载体,是传递学生个人信息的桥梁,是学校社会化教育的时代产物。通过家访高校教师可以逐步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动态和心理动态等,有利于以后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家访能够增强家长的责任心并帮助他们以科学的理念教育孩子,让家长对孩子的现在和未来有一个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与了解。
通过开展高校大学生家访活动,促进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校与家庭、教育者与家长的联系,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强大合力;促进高校教师深入了解社会实际,增进与学生及其家庭的感情,提升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
2家访活动的实施过程及方式
2.1深入实地家访
辽宁省辅导员老师从2008年开始走访各个层次的学生家庭。从走访的每一户学生家庭着手,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研,获取学生家庭基本信息。家访工作不仅为辅导员老师们的工作打开了一扇窗,搭建了与学生家长的桥梁纽带,同时也在走访家庭过程中受到了历练与成长。家访过程虽有可喜的成绩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学生因家境贫困而自卑,有的担心老师到家里告状,也有的觉得家访只是走形式,辅导员来不来无所谓,所以经常会遇到学生不愿意让辅导员家访的情况,无论是否被欢迎,当辅导员真诚地走入学生家庭,在离开时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满怀谢意。聘请学校心理中心的专家教授精心设计《家庭教育调查问卷》,旨在通过了解不同家庭教育模式给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研究出更好的教育培养学生方式方法。同时,在辅导员家访队伍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也参与其中,选择了性格古怪、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作为家访对象,在心理老师的陪同下进行了家访。经过家访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距离,也让辅导员老师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这些学生走出阴影,调整心态,更加积极努力的面对生活。
2.2召开学生家长会
高校的家长会因学生遍布全国,学生家长层次不一,很难具体实施。而很多高校本着严谨的育人态度,在新生入学伊始,便集中召开新生家长座谈会。从学校的教学模式、管理制度、校风建设、思想培育各个方面促进家长全面了解学生所在的学校。让家长放心、舒心、安心的将孩子交给学校,为学生的职业之路打下夯实的人文基础,为学生的发展之途勾画出基本框架。除此之外,高校要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深入各地召开学生家长会。通过家长座谈会的形式促进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的广泛沟通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教风、学风、校风建设等工作,领域宽,涉及面广,与创业就业相结合,探索创新改革的路线,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为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家庭支撑,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背景,为学生的未来职业之路提供可行性建议。
2.3电子、书信家访
通过书信、QQ、电子邮件、飞信、博客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内容包括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个人情感,综合素质,让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进程,学习动态,所得成绩,社交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水平。设计“家长问答”一栏,让家长与学生沟通,并欢迎家长对学院的管理和教育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长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的积极回馈,有的放矢的做学生工作,使学生变得更加成熟和自立。
2.4电话家访
因实地家访受时间、经费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对学生覆盖性家访,为了建立与全体学生家庭联系的绿色通道,可以采取电话家访的形式。辅导员利用学生离校后两周时间对所负责的学生进行电话家访,通过电话家访老师能够全面的“走近”学生家庭,感受到家长的热情、对学生的关切以及对学校的支持,而家长也从以往只关心孩子吃穿到主动询问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在电话家访沟通的过程中,老师们也提高了沟通的技巧,掌握了谈话的艺术。
同时,通过电话家访,让职业生涯规划走进家庭。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个人情况,阶段性的为每位同学制定学习、实践、工作一体化的蓝图。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前景,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普惠制教育,及时调整就业定位。对于部分有厌学情绪的同学,建议这部分同学假期到相关单位进行见习,通过见习让学生对专业萌生兴趣。
3高校家访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体会
家访中我们发现有些在学校表现得家庭富裕的学生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用着高档手机的学生父母也不过就是普通工人,申请困难补助的学生穿着名牌服装。这引发了我们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高等学校并非贵族学院,我们所倡导的同样是节约、朴素的生活作风。通过家访活动认识到我们急需对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通过让他们体会父母的艰辛来调整自身的价值观,通过“给大学算比帐”、“和家长算笔帐”以及理财教育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风,而如何促进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教育是我们进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校大学生家访活动开辟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基地。家访工作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素材。这种系统全面的教育模式,将“和谐、民生、育人”作为家访活动的核心观念。这些家访的经历也是对今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益的教材。家访工作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能与家长达成对学生帮助教育和引导的共识,了解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以家访活动为平台,让老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面得到更充分的交流与沟通。
本文是辽宁省 “十二五”高等教育研究2013-2014年度课题《家访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效果研究》(课题编号:GHYB13148)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陶慧.远程家访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与研究.管理观察,2009,6
[2]姜维军,白雪峰.高校辅导员家访实效性研究.高校辅导员,2010,(4)
[3]郭金海,韩雪.高校家访工作实施路径初探.科技向导,2011,(26)
篇9
一、紧扣发展主题,为妇女参与经济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一)继续推进“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增强妇女的经济参与能力。围绕党工委、办事处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强化科技服务和示范引导,帮助妇女群众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一要加大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科技示范三大网络建设的力度,把科技下乡、科技服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强化对农村妇女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二要围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目标,适应生态农业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的新要求,大力推进“妇女·科技·环保”活动。2005年计划协助培养和创建1个“三八绿色工程”基地,培育2-3户妇女科技环保示范户,推出2-3名科技致富带头人,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二)全面开展“巾帼创业行动”,为妇女创业提供服务。一要协助办事处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征地失地妇女再就业工作。巩固发展妇女再就业培训基地,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增强她们的劳动技能、竞争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积极支持妇女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培养一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妇女创业带头人。二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争创活动,计划新争创“巾帼文明示范岗”3个,以激励各行各业女职工爱岗敬业、岗位建功、多做贡献。
二、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妇女素质
(一)突出重点,唱响时代主旋律。一要进一步加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宣教力度,强化活动宣传和典型宣传。二要唱响“创造新岗位、创造新业绩、创造新生活”的“三创”口号,大力宣传各行各业在“三创”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妇女先进典型,激励更多的妇女建功立业。
(二)加强教育引导,坚持不懈地提高妇女儿童的素质。一要深入持久地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妇联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妇女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妇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围绕妇女群众关心的增收致富、下岗再就业、权益保护、家庭教育等热点问题,通过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在广大妇女中兴起读书学习的热潮,促进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健康发展。
(三)组织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树立家庭教育新观念。以“学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为主题,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指导服务。要把家庭教育工作和“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儿童成长环境。
三、加强宏观维权,推动维护妇女权益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进一步加强源头参与,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全面落实“四五”普法规划,加强有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通过开展灵活有效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妇女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社会化维权网络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使司法维权、行政维权、社会救助形成合力,把维权工作落到基层。继续加强妇联维权干部、妇联特邀陪审员、维权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维权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维权工作水平。
(三)积极推动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促进妇女的政治参与。继续配合党委组织部门,加强女干部的理论培训、能力培养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女干部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发挥女干部人才库的作用,加快女干部后备队伍建设。
四、适应形势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妇联自身建设
(一)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基层妇女组织。按照“以党建带妇建”的原则,坚持不懈地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妇女组织建设,继续巩固发展机关、事业单位妇委会。加强与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女领导干部、女企业家等的联系,充分发挥高层次女性对促进妇女发展的作用。加强与团体会员的联系,拓展妇女工作的触角。积极推广妇女代表联系和执委联系制度,扩大妇女工作覆盖面。
篇10
一、思想政治课传统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目前社会现实的变革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高科技、广信息、大文化的知识经济背景下,他们的心中既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又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迷惑不解,不知所措。需要老师给以引导。而今天的政治教师特别是乡镇中学的政治教师大多数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思想文化不够开朗,生活不够富裕,变革并不强烈的时代生活过来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带着一种“怀旧心态”来要求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并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标准来教育和衡量下一代人,这些教师仍在沿袭过去的教学路子,一本书、一支笔、一口气讲到底。即使有的教师萌发了改革意识,也有改革的设想,但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制约、限制和束缚,特别受中考与高考的影响,实际上仍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表面阶段,仍然在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上徘徊,以大量的习题训练,严格的答案规定来提高“教学效果”,应付考试。“重视知识、轻视能力、忽视觉悟”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其结果使思想政治课缺乏吸引力、战斗力。
二、思想政治课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开放的社会环境
如今,许多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远离开放的社会生活。在教学思想上,强调一个“统”字,他们为了保护学生心灵的纯洁,不被复杂的社会现象所污染,把学生的思路死死地“统”在教师所规定的轨道上;在教学场合上,倾向一个“收”字,他们把学生的活动范围收缩在学校教室这样一个狭小的天地之中,不准越雷池一步;在教学方法上,热衷一个“灌”字,他们把教材中的知识,填鸭式似地强加给学生。这种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同我们的时代显然是不合拍的。我们的中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学生一旦接触社会,就会感到老师讲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念是一纸单薄的空文。
三、社会负面的不良影响给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阵地,自身的问题虽然不少,但教育目标还是正确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接受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这是现代人具有的素质。然而,包围着青少年学生的是一个五花八门的多彩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新旧交替时期存在的阴暗面,就像阵阵风雨,敲打着学生的心灵,迫使他们被动地、盲目地去感受生活的多重色调。现在,人们碰在一起,往往是谈股票,谈生意,谈某人中奖的红运,谈某人赌博的财气。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生活在这种氛围里,潜移默化,抵消了思想政治课上的正面教育,一些学生讲:“政治老师上课讲的很有道理,但往往是课堂上听的是一套,社会上见的是另一套。遇到实际问题就感到想不通,行不通。”这种思想政治课与学生认识社会的二律背反现象,已成为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根本原因之一。
四、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目标相对畸形发展之间存在着“偏差”
在教学活动中,每位政治教师,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文明、伦理道德、法制纪律、理想情操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与培养。这是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也是思想政治课在实现整个中学教育目标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任务。然而,现在的学生家长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从整体上看是较差的,这就制约了家庭教育水准的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的“偏差”,必然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老师在课上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许多家长教育子女“在外面要少管闲事”;学生在校“学雷锋”,学生回到家里,却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和享受,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教育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 上一篇:幼儿园教学指导意见
- 下一篇:保安年度工作计划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