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医保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卫生院医保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迁西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依据2005年度管理考核办法、考核标准和有关规定,我局于2005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对我县12家定点医院和3家定点药店执行医保政策和医保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集中考核。本次考核以1至11月基本情况综合考评为主,考核结果与12月份费用结算和2005年度保证金返还直接挂钩。通过考核,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兑现奖惩,严格落实各项政策。
一、考核结果
县医院96.5分、中医院96.5分、新集中心卫生院96分、上营中心卫生院95.5分、利康药店94.5分、计生服务站94分、德善堂药店93分、东荒峪中心卫生院92.3分、三屯中心卫生院91.3分、金矿医院90分、罗屯中心卫生院90分、康乐药店90分、妇幼保健院90分、洒河桥中心卫生院85.1分、太平寨中心卫生院85.1分。
二、2005年各定点单位执行医保政策的整体情况
一年来,各定点单位从巩固医疗改革成果大局出发,克服困难,改进工作,保障了参保人的基本医疗需求,为我县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连年实现收支平衡做了大量工作。一是领导重视程度明显提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各级医疗单位对医保的认识进一步增强,领导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一些医院及时调整和充实了医疗管理组织,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处罚办法。中医院针对去年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处罚了相关的责任人员,建立完善了各项制度,配备了专门的管理人员。新集医院多次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医保政策,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各单位网络传输质量大大提高,按时缴纳医保费,各项工作及时反馈。二是门诊特殊疾病医疗管理成效明显。今年以来,各医院处方用药和用量明显规范,特别是全县医保工作会议公布门诊特殊疾病定点医疗以后,基层医院顾全大局,严格执行政策。定点处方权医院进一步加强管理,投资改造了软件系统,增添了设备,按要求打印清单,填册。利康药店票据实行专人管理,票据明显减少。各定点处方权医院门诊输液处方大大减少。特殊情况输液的,及时报告医保中心,妇幼保健院、中医院配备了门诊输液大厅,既方便了参保人员,又有利于医疗监督。三是住院管理进一步规范。大多数医院能够收到合理用药,因病施治,人均住院天数、人均住院费用明显回落,基本符合要求。多数医院能够严把入院关,住院人数与上年和本年度其他单位相比明显减少,如新集分院、东荒峪分院、计生服务站等。县医院、中医院坚持住院查询制度,严格药品管理。
尽管我县的医疗保险管理工作逐步规范,但总的看,在领导重视程度上,管理责任和水平上依然不平衡,甚至有的定点单位存在问题较为严重。一是个别单位管理制度不健全,政策制度落实不到位。有的医院仍然没有具体的管理制度,违规处罚制度,住院无检查记录,缺乏内部考核、分析,以至问题不能及早发现解决。二是个别单位住院把关不严,治疗费用不合理。个别医院入院人数增加异常,甚至出现了内部职工住院率过高,不符合现实的问题,有的住院人数大部分为本院在职职工,而且费用较大。有的医院人均费用超过规定幅度较大,卫生院级人均费用比市级综合三甲医院还高。基层医院挂牌住院现象严重,一些医院,只见费用不见病人。三是新增定点单位基础管理不规范,有待进一步培训提高。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三、关于对考核情况的奖惩落实
篇2
【关键词】广西;城乡居民医保;整合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社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卫计委于2016年7月联合了《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工作方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本文简称城乡居民医保),《方案》指出,从201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广西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在全区范围内推进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工作,实现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的有机统一,建立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的统筹城乡、公平可及、管理规范、便民高效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根据2016年10月印发的《广西炎遄灾吻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整合内容包括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和统一经办管理,同时完善信息系统、完善支付方式、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创新经办管理以提升服务效能。
1 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的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居民的合理流动
在整合城乡医保之前,以城、乡为单位设计的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导致二元特征突出,而且各医保制度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统筹。参保人身份发生变化时(如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由于城乡医保在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和享受待遇标准等各方面的不统一,医疗保险待遇难以衔接,容易产生脱节漏保,或重复参保的问题。同时,由于城乡之间的具体政策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差异较大,这就造成了医保制度碎片化的格局,引发公平性质疑。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逐步统一保障范围和支付标准,完善基层医疗结构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利于建立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解决地区医保政策割裂的局面;便于人员流动时医保基金能随医保关系的变动转移,有效防止漏保和重复参保的现象,激发群众参保积极性,促进社会公平和城乡一体化,实现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1.2 有利于提高保障能力
实行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扩大参保人群,提高城乡居民参保热情,能够把更多的人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根据“大数法则”分担风险,提高抵抗风险能力,提高医疗保险的综合保障能力。扩大统筹范围也为提高待遇水平创造了空间,更有效地为城乡居民提供医疗保障。同时,随着城乡医保整合,居民看病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对症求医。
1.3 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
城乡医保整合之前,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分别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负责,实行的是两套运行机构和网络,造成了资源重复浪费,降低行政效率。统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实行统一经办管理,统一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减少政府管理成本和社会成本。让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基本医保的业务经办过程,建立竞争机制,能更有效地发挥医疗保险机构的谈判功能和监督功能,有效减少政府管理和监督成本,减少道德风险导致的医疗资源浪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实行“一卡通”,也便于城乡居民异地就医,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1.4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整合之前,原有的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在具体政策上,个人缴费和财政补贴是一致的,但是报销待遇不一致;整合后城乡居民在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上相一致,这就有利于城乡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推动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
2 广西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可能面临的问题
2.1 整合工作彻底落实的问题
从其它实行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地区来看,大部分试点地区的整合工作存在不少问题,广度、深度都不够。多数地方整合后将原城镇医保和新农合的制度统一,但基金账户并没有统一,仍各自运行,或是采取“调剂金”的方式而不是“统收统支”, 降低了医疗保险的互济功能和保障能力。在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一些地方系统性、整体性不强,医保信息、卫生信息和医疗机构信息相互隔离,没有真正实现信息整合。此外,一些地区出现了逆向再分配现象。由于城乡居民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高于农村居民,合并二者容易出现农村居民补贴城镇居民的现象。通过其它地区整合工作的经验,反思如何有效彻底落实整合工作,实现医保体制顺利统一,医疗资源公平分配,是广西在城乡医保整合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2.2 相关政策制度建设的问题
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在药品目录、待遇水平、筹资方式等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县区之间的新农合政策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果统一政策标准,部分参保人群的既得利益将无法得到保障,从而产生对制度的质疑;如果全部以最高标准进行补偿,基金将无法承担,也无法保障医保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整合后的城乡医保由人社部门管理,负责业务经办的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也是人社部门的下属单位,可以说人社部门既是监督管理者,又是具体经办者,可能会导致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局面。随着城乡医保的整合,医保经办机构的工作量和服务对象也将大幅增加,如何提高经办能力以适应医保整合的发展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除此之外,大病保险、医保控费和医保监督方面的政策制度也亟需进一步完善。
2.3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加强广西的基层卫生医疗建设,增加投入资金,使我区的基层卫生基础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区由于底子薄、人力资源不足等原因基层卫生建设仍然较为滞后,面临技术力量不强,资金不足,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缺乏,医疗服务能力偏低。据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年的统计信息显示,硬件设施方面,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14485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47张;乡镇卫生院床位数59406张,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仅为1.38张。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全区卫生计生人员总数375570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数68517人;全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5.73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数仅为1.34人;全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1821人,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数16714人,仅占18.2%。2015年末广西常住人口统计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必须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尤其是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才能更好地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满足农村人口的医疗需求。
2.4 特殊人群参保的问题
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医保与原来的新农合、城乡居民医保同样实行自愿参保,这种自愿参保模式难以避免地会带来特殊人群的逆向选择问题。这类特殊人群包括身体素质较好的大学生、劳动转移灵活性较高的农民工和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下岗、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参保问题增加了医保管理经办机构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同时随着个人缴费水平的提高,可能将会进一步对低风险参保人群产生挤出效应,降低制度的覆盖范围和财务的可持续性。
3 推进广西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部门的沟通合作
在加强顶层设计、减少地方运行成本的同时,加强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有序地推进各项政策的落实。卫生、人社和财政等相关部门合理界定职责,加强沟通协作,保证信息通畅共享,建立联动机制,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各项工作。同时出台具体配套过渡性措施,确保新旧制度的合理衔接,建立公平、可持续的财政补贴机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广西地方实际的城乡医保并轨方式。
3.2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基层医疗机构是是为城乡居民提供预防、诊治、康复等一系列基础性医疗服务、与群众距离最近的机构。因此必须根据现实需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结合广西基层医疗机构的的实际情况,简化申报审批程序,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增加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数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实际需要和相关规定更新扩充医疗设施,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在诊疗环境、人员配备和医疗设备方面满足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同时,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高财政补助等途径吸引人才,并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进行在岗培训,进行医疗设备常规操作和新增项目的培训,以及重点人才培养项目,选拔技术骨干进行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完善激励和监督机制,调动基层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统一医保目录的同时,应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品种与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品种的匹配率,并完善药品管理和流通制度,规范用药,方便基层群众就近配药,满足群众的用药需求。
3.3 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意见》中提出鼓励引入竞争机制,让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医保的经办服务,激发经办活力。在城乡医保整合过程中,应不断推进医保经办管理体制改革,使医疗保险机构和政府管办分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明确人社部门和医保经办机构的关系,提高经办机构的独立性,推动经办机构的去行政化,人社部门负责规划协调和监督管理,具体业务由经办机构负责,并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完善医疗保险服务。同时,由于商业保险机构具有专业优势,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应鼓励商业医疗保险参与到医疗服务的监管、待遇核发结算等医保管理服务中,可以允许多家保险机构竞争运行,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医疗保险机构的谈判功能和信息功能。除此之外,应合理界定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的关系,完善商业保险的管理制度,鼓励居民参加各类商业保险,形成基本医保和商业医保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保基本与高水平相结合,满足医疗保险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
3.4 创新保障机制
在完善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制度的基础上,可以逐步探索“三保合一”制度,创新机制设计,探索城乡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缴费年限的折算办法,打破城乡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之间的壁垒,实现医疗保险全民覆盖和公平待遇。在参保方式上,可以将现有的个人身份参保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参保,从而打破城乡劳动力人口之间、劳动力人口和非劳动力人口之间的壁垒。城镇就业人口实行强制参保,其家属自动纳入参保范围,其余人群按家庭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缴费,通过财政补贴使二者筹资水平相当,确保基本医保待遇的公平性。或者根据镇江市的成功经验,可以不按照个人身份来划分保险种类,个人只要补缴(两种医保制度)个人账户差额及统筹账户差额的4%。同时在条件成熟情况下要尽快实现省级统筹,提高基金的支付能力,提高保障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超群.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J].卫生经济研究,2016(4).
[2]何伶.广西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审计调查 思考
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2003年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用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实现了基本覆盖全国农村的目标。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是造福亿万农民的伟大实践,为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也改变了他们多年形成的“小病等,大病挨,实在不行才往医院抬”的习惯。但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施中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本文通过对某市2009年至2010年9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调查,对该市新农合医疗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思考与对策。
1.新农合医疗制度实施现状
本次审计调查,采取就地审计调查方式进行,在了解掌握该市、县农村合作医疗办对新农合医疗基金筹集、管理、使用情况基础上,抽查了2个县3个镇农村合作医疗办以及有关医疗机构。审计调查结果表明,该市逐年提高新农合住院补偿标准,新农合医疗制度深入民心,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全市参合率二年来保持在较高水平,2009年参合率99.47%,2010年参合率已达到99.89%;基金筹集规模逐年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基金管理、使用逐步规范。
2.新农合医疗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该市的新农合工作成效是显著的,但审计调查结果也显示,新农合医疗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新形势下面临一定的挑战。
2.1新农合补偿支出增长速度较快,基金存在透支风险
随着新农合政策不断深入,参合农民就医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2010年各县区相应提高补偿率,医疗费用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新农合基金面临较大的压力。2010年全市新农合基金筹资总额289,242,929元,1-9月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197,803,899元,基金支出占本年度筹资总额68.39%(去年同期为55.15%)。县区基金支出都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两县基金支出占本年度筹资总额分别达71.29%、66%,新农合资金透支风险较大,其中三项补偿费用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长(见三项补偿金额对比图)。
2.2新农合工作的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2.2.1医疗补偿管理存在不足。对住院医疗补偿审核把关不严,造成住院实际补偿费用较高。如存在对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偿、没有按章程的规定扣除自费药品费用、住院补偿没有扣除应由参合个人自付10%的乙类药品费用和医用材料费用等情况。普通门诊补偿管理存在为非患病参合农民办理门诊补偿、普通门诊采购药品和部分门诊处方使用的药物超出新农合用药目录范围、镇级定点医疗机构没有公示门诊补偿情况等问题。
2.2.2存在重复参保现象。经对新农合、居民医保、职工医保的参加人员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存在参加新农合人员同时参加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住院医疗保险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新农合信息系统没与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对接共享。重复参保造成各级财政配套资金的浪费。
2.2.3财务管理不规范。部分县、镇农村合作医疗办基金存款没有按规定存放在国有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存放在当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基金均没有利息收入;部分乡镇农村合作医疗办基金管理和核算上存在不规范情况,如某县农村合作医疗办未按要求建帐核算,会计资料保管不规范等,某镇基金收入和使用情况以流水帐形式记账,帐户设置及科目使用不规范,某镇农村合作医疗办使用大额现金与镇卫生院结算医疗费用等。
2.3新农合工作的管理机构、机制有待完善
2.3.1管理机构问题。卫生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该市所有县区合作医疗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管理中心)设在各级卫生部门,卫生部门既管政策制订又管执行,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了监督力度,但这些监督只属于事后的或外在的监督,缺乏直接的制约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措施,新农合基金支出存在一定的风险。
2.3.2管理人员问题。新农合经办机构没有工作经费,镇级经办机构没有人员编制,管理工作不到位。新农合工作政策性强、工作量相当大,需要一支业务熟悉、相对稳定的队伍从事这项工作。目前,除县级有专职新农合工作人员外,镇级没有专职人员编制,又缺少专项的办公工作经费,经办人员身兼多职或临时雇用,业务水平较低,电脑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难以适应当前新农合管理工作的需要,对新农合基金运行的管理监督难以到位。
2.3.3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服务能力滞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运行机制对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至为关键。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强,农民就医流向合理,小病常见病解决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科学,才能体现公益性,做到防治并重,减少疾病和大病,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新农合制度就是鼓励参合病人就近就医、充分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政策设计上,在县内、外医疗机构就医的补偿水平有很大的差别。目前,该市镇级定点医疗机构46家,虽然近年来各镇定点医疗机构相应地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人员培训的投入,人员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但基础设施、医疗及管理服务水平仍然落后。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和技术水平的需求,使部分参合患者放弃了就近就诊而选择到医疗费用高而补偿标准相对较低的县外医疗机构就诊,增加了经济负担。审计调查的两个县2010年规定在本县镇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补偿比例均为70%,在县外市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补偿比例分别为45%、50%,市外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补偿比例分别为35%、40%,县级以上医院补偿比例较镇卫生院补偿率低,但参合患者多数还是选择县级以上医院。(见下面补偿情况图)
2.3.4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新农合启用了B/S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镇级经办机构、镇级定点医疗机构在线即时补偿工作,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通用性强的信息化操作系统,合作医疗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中心)、新农合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等部门之间有效的对账制度尚未建立起来。运行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手工模式操作。由于工作量巨大,单靠手工操作难以保证对基金的有效管理及监督。
3.完善新农合医疗制度的思考与对策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以保障农民健康为根本宗旨,通过合作医疗制度共同筹集、合理分配和使用合作医疗基金,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减少因病致贫,达到保障和增进农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3.1加强基金运行监测分析,适当调整相关政策。要切实加强新农合基金的监管,提高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效率。要遵循“以收定支、保障适度、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认真做好新农合基金运行监测分析,强化对基金支出户使用情况和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情况的监测分析,重点监测基金使用率、基金异常额度和异常去向,比较分析参合农民住院率,可报费用比例及实际补偿率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章程。要做到既让参合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又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运行。
3.2完善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管理制度,认真执行新农合基金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并完善落实新农合转诊制度、异地就医制度。规范对新农合补偿的审核、审批程序,细化支付审核标准并予以制度化。从实际出发,完善普通门诊补偿模式,既要便民利民,又要杜绝镇卫生院与参合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淘”新农合之“金”。
3.3要切实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考核,重点抓好新农合基本药品目录、限制补偿诊疗项目、目录外药品费用按比例控制、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处方点评、大型检查和自费用药告知认可等,考核合格者续签协议,不合格者限期整改直至取消定点资格;积极推行医药费用查询制、住院费用公示及警示制度,完善补偿公示等多项措施;建立医药费用监测和信息制度,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规范门诊偿付的操作规程和门诊用药行为。
3.4加强信息化建设。要加快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快实现定点医疗机构的医院管理系统与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网上在线审核、补偿,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避免人工审核报销的弊端,确保数据准确,方便农民结报,减少农民往返奔波之苦。同时积极探索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创新机制,探索按单元、按病种、按人头支付的医疗费用预付制等方式,建立医疗机构自我约束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切实转变医疗机构的运行方式,控制医疗费用,减轻农民群众负担。目前,应尽快统一配置新农合报销药物目录管理软件,严格要求定点医疗机构执行相应的新农合药物目录。
3.5加强队伍建设。要落实新农合管理人员编制,确保经办机构管理人员相对稳定;同时要加强经办机构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确保新农合工作的健康发展;要强化责任追究,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要切实加强卫生支农工作,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降低县外医院的住院比例,减轻农民群众负担。
3.6统一管理新农合和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新农合工作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政策和补偿手续、补偿标准不同,特别是新农合既参照本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用药和《城镇职工医疗报销诊疗管理暂行办法》确定诊疗范围,又有各县区制定的实施办法,政策多头多变。建议统一管理,统一政策,统一补偿标准,以利于进一步推进全市的“医保”工作。
篇4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将村卫生室(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下同)纳入基本药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下同)和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实施范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并轨的地区)明确乡村医生职责,改善执业条件,规范执业行为,健全培养培训制度,提高乡村医生服务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确保每个应设村卫生室的行政村都有1所村卫生室,。村卫生室示范化建设率达到90%以上,每所村卫生室至少有2名乡村医生执业,农村每千人有1名以上乡村医生;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全部纳入新农合和城镇居民门诊统筹实施范围,乡村医生补偿和养老保障等政策得到落实并逐步提高;村卫生室全面达到标准建设要求,实现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全覆盖,每个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执业(助理)医师,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改善乡村医生执业条件加强村卫生室建设。
1.明确乡村医生职责。乡村医生(包括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包括: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同)指导下,按照服务标准和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使用适宜药物、适宜技术和中医药方法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将超出诊治能力的患者及时转诊到乡镇卫生院及其以上医疗机构;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填写统计报表,保管有关资料,开展宣传教育和协助新农合筹资等工作。
2.合理规划设置村卫生室。村卫生室是乡村医生的合法执业场所。结合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综合考虑服务人口、居民需求以及地理交通条件等因素,本着方便群众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村卫生室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服务人口较多或服务面积较大的行政村酌情增设。村卫生室原则上由乡镇政府或村民委员会举办,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设立。鼓励乡镇卫生院领办村卫生室。2011年底前完成村卫生室设置规划制订工作。
3.加强村卫生室设施设备建设。按照省定标准配备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和基本设备。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和示范化建设。重视加强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将村卫生室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管理范围,配备必要的信息设备,实施县、乡、村卫生机构宽带联网。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统一的电子票据和处方笺。加快建设乡村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借助信息技术对乡村医生服务行为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管理及绩效考核。
(二)规范乡村医生执业行为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
1.统一建设标准。村卫生室应设全科医疗诊室治疗室、换药室、观察室、健教室和药房等室。有健康教育宣传栏及设备。村卫生室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低于120平方米,功能分区合理,流程科学,环境温馨,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每个诊室使用面积一般在1015平方米,应配备诊断床、观察床、诊桌椅、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压舌板、耳鼻镜、身高体重器、清创缝合包、出诊箱、污物桶、紫外线灯、高压灭菌设备、药橱柜等必备的器材设备。
2.统一人员管理。村卫生室从业人员原则上按照服务人口1‰~1.2‰比例配备。村卫生室从事护理等其他服务的人员也应具备相应的合法执业资格。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乡村医生可在乡镇或街道范围内各村卫生室之间合理调配。村卫生室从业人员凭证执业、定岗定职。
3.统一业务管理。乡村卫生机构应根据功能定位提供适宜的基本医疗服务。把劳务密集型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主要交给村卫生室承担。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对村卫生室日常服务的监管,督促村卫生室严格执行处方管理、抗生素使用、消毒隔离、医疗废弃物处置等医疗服务规范;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预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乡镇卫生院要组建有公共卫生医师、临床(全科)医师、护理人员等组成的健康管理服务团队,实行区域分片责任包干,每月不少于1次到责任村开展巡回医疗,指导村卫生室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制定村卫生室基本台账和相关制度。
4.统一药械管理。加强村卫生室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建立规范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药房要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村卫生室使用的药品、医疗器械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配备。指导乡村医生认真执行基本药物处方集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5.统一财务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范村卫生室医疗服务项目。制定村卫生室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及价格,做到看病有处方、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支出有凭证,公开收费项目和服务价格,接受社会监督。规范村卫生室资产和收支管理。有条件的地区,村卫生室的经常性收支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村卫生室的业务收入全部上缴乡镇卫生院,实行集中管理、分别核算。
6.统一绩效考核。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意见和关于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工作制度意见的通知》精神。每季度对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至少开展一次绩效考核。考核应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乡村医生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岗位责任和群众满意度等,并应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考核结果在乡村医生所在行政村公示,并作为财政补助经费核算和收入分配的依据。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乡村医生基本信息电子档案,对乡村医生聘用、培训、考核、奖惩、乡村医生执业考核等情况实施动态管理,促进乡村医生改善医德医风,转换服务模式,保障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三)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合理补偿机制。
1.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全部配备使用国家规定的基本药物,执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各项政策,实行基本药物集中采购、配备使用和零差率销售。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全部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不得使用目录外药品。
2.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补偿机制。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明确应当由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内容,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并根据考核结果及时拨付相应比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得挤占、截留或挪用。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由个人和新农合基金进行支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由参保人员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支付。各地要在村卫生室全面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合理制定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以及新农合支付标准和办法,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将村卫生室收取的一般诊疗费和使用的基本药物纳入新农合支付范围,支付比例不低于在乡镇卫生院就医的支付比例,并实行年度总额预算管理,根据考核情况分期结算拨付。村卫生室运行经费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
3.实施乡村医生定额补偿。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定额补偿标准按照服务人口数量或核定后的乡村医生人数制定,具体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结合实际制定。要根据村卫生室执业人员的服务年限、岗位职责、学历水平等因素合理制定补助分配办法,对作出突出贡献、获得市级以上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的乡村医生应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
4.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政策。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卫生厅、财政厅《关于切实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的意见》精神。对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且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退职乡村医生,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各地政府要采取补助等多种形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有条件的地区,要创造条件为乡村医生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等提供政策保障。积极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和医疗风险互助分担机制,努力降低乡村医生医疗责任风险。
(四)优化乡村医生队伍结构健全培养培训制度。
1.开展乡村医生在岗培训。按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乡村医生培养培训计划要求。统一制定乡村医生年度培训计划,强化乡村医生“三基”训练。采取务实进修、集中培训、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选派乡村医生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接受培训。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统一组织选派县级医院骨干人员定期参与培训工作。制定农村适宜卫生技术推广规划,依托农村卫生信息网络,大力开展乡村医生实用技能在线培训,促进适宜技术在农村基层规范、合理应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2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2周。建立乡镇卫生院人员派驻村卫生室轮岗工作制度,力争尽快使每个卫生室配有一名执业(助理)医师、一名执业护士。
2.加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建设。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着眼长远。建立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库。根据乡村医生队伍发展需要,做好免费定向培养工作,鼓励本地高等学校、高职院校开设适合于村卫生室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就业的培养机制,解决乡村医生队伍的生源问题,及时为村卫生室补充服务人员。鼓励城市退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大专以上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各地要结合探索建立全科医生团队和推进签约服务模式,积极做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衔接。对到村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优先纳入规范化培训。
3.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鼓励在岗乡村医生参加规范的学历教育。建立健全乡镇卫生院编制总量管理、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省定标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乡镇卫生院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进行统筹安排,用于公开招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或者用于引进全日制普通高校学历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优秀人才和公开招募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已签订意向就业协议书的定向招生、定点培养、协议就业的医学类毕业生,以及村卫生室新补充的其他符合执业资格条件的人员,有效解决常年工作在最基层的乡村医生的上升通道。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农村人才工作规划,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完善配套政策,确保顺利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加大督促指导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市将把乡村医生队伍和村卫生室建设有关指标纳入医改年度考核内容,适时通报考核结果。
篇5
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的实施意见》合政办[]59号)精神,为加强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以下简称“两网”建设。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用药平安、有效、经济、便当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依照“巩固、规范、提高、发展”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建立健全体系完备、反应快捷的药品监督网络和诚实守信、保证有力的药品供应网络。坚持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规范发展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促进农村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服务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和谐平安提供坚强保证。
二、工作目标
药品监督网络村级覆盖率达100%实现“以县为枢纽,2010年。以乡镇(开发区)为阵地,以村组为哨所”监管网全覆盖;全县乡镇(开发区)医疗机构(包括其分院)规范药房”达标率达90%村卫生室(含个体诊所)规范药房”达标率达60%建立“主体清晰、渠道规范、保证质量、满足需求”城乡药品供应网络。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一是加强基层监管组织建设。加强各乡镇(开发区)食品药品协管办(以下简称“协管办”建设。要依照不增加机构和编制的原则,进一步调整空虚农村药品协管员队伍,每个行政村确定1-2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遵纪守法、作风正派的人员担任农村药品信息员,负责收集农村药品监管信息。乡镇(开发区)协管办建设要做到十有”即:有机构牌子、有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有办公设备、有办公经费、有工作任务、有管理制度、有考核办法、有培训计划、有激励机制。乡镇、开发区协管办推行“五个一”工作模式,即:每人1本工作手册、1张电话联系卡、1本检查记录、每月1次日常巡查、半年一次跟班培训。县药监执法人员分片负责与若干个乡镇(开发区)协管员定期联系,组织开展工作。二是提升农村药品监督网络运行质量。制定“两员”农村药品协管员、信息员)管理方法,明确职责,规范行为。重点做好协管员、信息员的聘任和调整工作,明确聘任条件、发生顺序、工作纪律和职责分工,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并建立协管员、信息员的考核奖惩制度。充分利用每月一次的计生干部工作例会,对农村药品协管员和信息员开展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及时通报相关信息,落实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信息报送、举报投诉、快速反应和协同联动机制,切实提高农村药品监督网络运行质量。
(二)加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一是逐步推行药品集中配送。保证药品质量合格、价格合理的前提下。通过直配或在偏远乡镇、行政村设置配送中心等方式,向县内涉药单位集中配送药品。支持县外具有一定经营规模、服务体系健全、诚信度高的药品批发企业在县农村开展药品配送业务。二是促进城乡药品连锁经营。依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依法规范”和“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原则,鼓励县内单体药店加盟大型药品连锁企业,促进药品零售连锁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完善乡镇(开发区)卫生院、村卫生室、农村零售药店三位一体的农村药品供应网络,支持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的药品流通企业在偏远乡镇、农村开设非处方药连锁专柜,方便农民群众购药。三是规范医疗机构药品推销。依照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深化医疗机构内部改革,逐步实现医药分开。医药推销逐步通过网上招标、集中推销等方式进行,药品推销时认真审查供货单位资质,确保渠道合法。四是深入整顿规范药品市场。认真开展对农村药品购销渠道的清理和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购销行为,加大对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和过期失效药品的清查力度。认真开展农村药品经营企业GSP跟踪检查,提高药品管理水平,确保农村药品经营企业100%按GSP要求规范经营。重点规范药品配送企业主体,着力强化药品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配送合同、质量保证许诺,切实加强对药品的有效监控。
(三)将“两网”建设与“新农合”体系建设有机结合。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积极推进农村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建设。农村医疗机构药房要做到六个方面规范”即:涉药人员培训上岗、管理制度统一制定、药柜卫生整洁、药品摆放分类整齐、购进票据保管完好、验收记录规范完整。对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实行动态化管理,每年进行一次复查,发现存在问题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取消“规范药房”称号。新成立的医疗机构,其药房须经县食品药品监管、卫生等部门联合验收,符合“规范药房”规范方可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各乡镇(开发区)规范药房”建设要以一村一所“新农合”医疗点为重点,每个行政村要结合实际,优先将“新农合”医疗点作为“规范药房”达标样板建设。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逐步实行电脑化管理,并与药品监督信息网络对接,实现电子动态管理。
四、保证措施
(一)强化统一领导。县政府成立县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具体负责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各乡镇(开发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
篇6
一、工作任务和目标
(一)药品生产环节专项整治
工作任务: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管,要求药用辅料生产企业必须从符合规定的单位购进物料,并按照规定检验合格后投入生产使用;要求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药用辅料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检验,严把产品质量关。对每批出厂的产品均应有销售记录,其销售记录应有可追踪性。
工作目标:药品生产应确保重要的生产过程能达到连续稳定地运行。确保按规定履行每种物料、中间产品、成品检验采用的标准及方法,按规定实行检验及留样。确保按规定独立履行对物料抽样,不合格物料不准投入生产、不合格产品不准放行,不得使用无文号管理的原料。
(二)药械经营环节专项整治
工作任务:1、全面开展药品经营企业监督检查。对药品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覆盖面必须达到百分之百。着力解决药品经营中的挂靠经营、超方式和超范围经营问题。完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与公安机关的协调机制,依法对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的企业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符合移送条件的案件,必须坚决移送。2、严格药品经营准入管理。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对达不到法定条件和要求的,要建议上级有关部门依法收回《药品经营许可证》。3、加强药品经营行为监管。严格禁止药品零售企业以任何形式出租或转让柜台,教育和监督药品零售企业加强销售人员管理。药品零售企业经营非药品产品的,必须设立非药品产品专售区域,设置明显的分区标志。4、强化农村药品监管和广告专项整治。继续推进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建设,着重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探索、总结和发展适合本县农村实际的药品监管模式。大力整治虚假违法广告,对违法广告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严格依据《药品广告审查办法》的规定,采取行政控制措施,力求年底前使违法药品广告得到整治。5、加强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专项检查。专项检查的内容:使用的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经营单位是否备案,使用单位是否从采购、验收、使用、跟踪检查都有记录。是否建立医疗器械不良监测记录,是否存在使用无产品注册证的医疗器械现象。
工作目标:到今年年底,基本解决挂靠经营、超方式和超范围经营药品问题;禁止并取缔以公众人物、专家名义作疗效证明的违法药品广告。
(三)药械使用环节专项整治
工作任务:加强药械使用环节监管。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建立药品安全性信息预警机制和控制处理机制,进一步加大临床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管理与监督,规范处方使用行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推动药品分类管理,促进全社会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意识的提高。
工作目标:提高临床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水平。
二、工作内容:
(一)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专项整治。整治重点内容如下:
1、药品专项整治
(1)强化药品经营行为监管,查处批发企业挂靠经营、过票现象。严厉打击药品零售企业出租或转让柜台,以及用食品、保健食品等冒充药品和医疗器械等违法行为。(2)开展药品购进票据专项检查,查处医疗机构从非法渠道或农村个体诊所向零售药店购药、以及药品批发企业向无证照单位供应药品等违法违规行为。(3)开展学校药械质量专项检查。联合县教育局对学校医务室药品采购渠道、药品养护、人员资质、效期管理进行检查、建立长效监管机制。(4)对全县医疗机构规范药房深化建设进行督查,推进医疗机构药品规范化管理。(5)开展疫苗质量专项检查。对全县相关单位疫苗的进货渠道、储存条件、设施设备、管理水平进行检查,有效确保疫苗质量。(6)开展进口参类专项检查。通过对口岸检验报告、进口药材批件等检查入手,查处假冒进口参类的行为,整治滋补药品市场。(7)严格执行药品广告审查办法,联合县工商局大力整治虚假违法药品广告,查处以患者、公众人物、专家名义作疗效证明的违法药品广告,并做好相关违法案件的移送工作(县工商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8)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加大检查力度,督促企业按法定标准生产工艺组织生产,做到物料平衡,偏差处理及不合格品处理情况及时。(9)开展药品企业准入管理专项检查。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对达不到要求的上报省、市药监局依法收回《药品经营许可证》。(10)开展处方药非处方药分类管理专项检查。查处药品零售企业处方药购进来源、处方药凭处方或登记销售;药师在岗制度的执行,处方是否有配伍禁忌或超剂量销售情况等。
2、医疗
器械专项整治:
(1)开展植入性医疗器械专项检查。检查使用的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经营单位是否备案,使用单位是否从采购、验收、使用、跟踪检查都有记录。是否建立医疗器械不良监测记录,是否使用无产品注册证的医疗器械。(2)重点加强对骨科植入器械等高风险产品、隐形眼镜、助听器的质量监控,以及对质量可疑产品开展质量监督抽验。继续督促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完善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和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高风险医疗器械的采购、使用行为和质量跟踪管理。(3)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加大对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科学对待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1、建立健全《药械零售企业记分管理办法》促进企业诚信自律。建立健全《药械零售企业记分管理办法》、《药品零售企业星级评定实施办法》和《星级药店评定标准》。对监管中发现违法违规企业除给予行政处罚外还将给予不良行为记分,并依据分值大小,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通过记录在案、媒体曝光、强制培训、建议取消医保定点药店等形式,予以警示和惩戒。对全年累计没有记分的企业,优先推荐为“三星级药店”的候选单位。以此推进医药行业诚信体系和自律机制建设,提高监管效率,促使药品质量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2、深化规范药房建设保障农民用药安全有效。一是细化服务指导。制定《*县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建设工作指南》,从药房设置、管理制度、人员资质等方面明确管理要求。同时加强对农村医疗机构药房的监督、检查、指导,促进药房真正实现规范化管理。二是部门协作加强督促。与县卫生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规范药房建设的通知》和《规范药房设置标准》等文件,将规范药房建设纳入卫生局对医疗机构的年度考核,对新开办的村卫生室、个体诊所要求首先通过规范药房验收,共同督促个体诊所、医疗机构的规范药房建设。
3、制定《*县植入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加强高风险医疗器械监管。对高风险医疗器械的采购、使用等环节进行明确规定:要求医疗机构做好采购单位资格的审核,证件的索取,验收台帐的记录,不良反应的跟踪。每家医疗机构确定专门的人员落实这项规定的执行。同时加强植入性医疗器械的采购及使用检查,并要求每家医疗机构的专职或者兼职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人员,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及时发现,及时上报。
三、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
药品整治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8月30日至9月5日)
深入学习领会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整治重点和工作任务。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整治行动方案和专项整治计划。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及举办专栏、专题访谈等形式,宣传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宣传《特别规定》和有关药品监管法律法规,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形成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全社会广泛关注、积极支持、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专项整治阶段(9月6日至11月30日)
在动员部署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63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以及《*县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精神,突出重点、全面出击的方式,大力开展药品整治行动。
9月1日—9月15日对全县药品市场进行调查摸底
9月16日—9月30日对全县县级医院进行专项检查
10月8日—10月20日对乡镇卫生院进行专项检查
10月21日—11月21日对全县村卫生室进行规范药房检查指导
11月22日—12月15日对全县药品批发、经营单位开展专项检查
(三)总结提高阶段(12月15日至12月30日)
对整治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开展“回头看”行动,查漏补缺,并于12月5日前完成总结报局办公室,局办公室于12月10日前上报县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此次药品专项整治行动必须与去年7月份国务院部署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以及我局今年开展的“作风建设年、狠抓落实年、农村食品药品整规年”活动相结合、相衔接,在短时间内集中解决影响药品安全的突出问题,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药品安全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开展药品、医疗器械专项整治行动意义重大。为确保本次整治行动顺利进行,打好这场整治行动的特殊战役,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县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成立以县药监局、县卫生局、县质监局、县工商局、县教育局、县公安局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县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协调组,由县药监局局长*任组长,县药监局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任工作协调组成员。药品安全整治工作协调组联络科室设在县药监局办公室,联系电话:*,负责日常联系、协调及工作信息报送等工作。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要切实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监管,依法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县卫生局要加强对医院药房的管理,严格要求医疗机构遵守药品质量管理的各项规定,落实医疗机构对药品终端消费安全的责任。县工商局要严厉查处虚假违法药品广告,加大打击力度,有效遏制虚假违法药品广告屡禁不止现象,严格管理城乡集贸市场销售中药材的行为。县教育局药要求学校医务室切实按照规范药房标准采购、使用、保管药品,教育引导师生不断增强药品安全意识。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要及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的制售假劣药品案件,县公安机关要深挖制售假劣药品的犯罪网络,加大对制售假劣药品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大药品安全宣传教育的力度,指导新闻单位配合药品监管部门做好药品安全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广大生产经营企业诚信守法,提高公众的药品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药品安全舆论环境。
(三)严格执法,加强力度。
要严格依照《特别规定》和《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的要求,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从严查处制售不符合假劣药械的违法行为;要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对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按规定移送公安机关;对重大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和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犯罪分子,要依法严惩。要坚持抓大案要案,加大查处案件力度,落实“四不放过”“四个一律”。对违法情节严重的,坚决依法严惩,对重大典型案件的查处要及时公布查处结果,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
(四)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要围绕本次专项整治的工作目标和重点,充分履行职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令行禁止,密切配合,搞好衔接,建立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严密的监管网络。在县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群策群力,积极工作,对重点药品、重点单位、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联合打击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