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生物教学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素养下的生物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素养下的生物教学

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物教学;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杨强(重庆市荣昌县荣昌中学,重庆402460)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且要关注具体实践性以及和生活联系。多引导学生看到现象、知识,思考为什么?而现在的生物教学中多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及生活殊现象,并通过实践验证。本文将围绕高中生物教学具体阐述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展开讨论。

一、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指科学世界观在生命科学中的体现,学生应以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为基础,有自己的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基本方法,如结构和功能的观,物质和能量的观,进化与适应的观、稳态与平衡观。

在教学线粒体的结构时,线粒体双层膜,内膜上附着有氧呼吸相关的酶,基质中也有有氧呼吸相关的酶,功能上决定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又如在学习蛋白质的结果和功能时,先通过卡片(一张卡片代表一个氨基酸)让同学们操作形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操作结合讨论;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每一个同学代表一个氨基酸,通过角色扮演,实践中得出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为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从而得出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形成同学们的结构和功能的观。

二、理性思维与科学探究

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相辅相成,往往可以同时锻炼,如在学习细胞结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模型与建模的能力,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自己动手,建构相关模型来学习生物学知识。用橡皮泥制作各种细胞结构,依据所学知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完成细胞模型,让学生成为参与者和操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和感知到细胞中各种复杂结构的分布和功能,进一步体会他们之间相互协调,进而引发探究。

又如生物科学探究常用假说演绎法,过程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根据结果得出结论,这过程中,严密的理性思维是特别重要的。教材中多个地方都包含着科学探究,教师应善于发现,如探究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上,还在X染色体上,实验思路,用隐性雌和显性雄果蝇杂交,若后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则在X染色体上,否则在常染色体上。又比如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教学过程应渗透该方法,让学生掌握实验能力,果蝇眼色实验也可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受遗传变异的伟大,提高学生对于生命现象的兴趣以及动手实验能力。又如探究白眼雄果蝇变异来源是基因突变,还是环境因素引起的?选取白眼雌蝇和这只白眼雄果蝇,分别统计子代雌雄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先假设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则预期后代全为白眼,若实际实验的结果相符,说明该假设对。再假设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则预期后代雌蝇全为红眼,雄蝇全为白眼,若实验相符,则对。

三、社会责任

让学生学会爱惜生活,理性的对待生活中的问题,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与家人生活,热爱祖国;讲细胞的癌变这一节应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远离致癌因子,如吸烟,吃大量油炸食品,吃隔夜饭菜,大量照射紫外线等,并将这种健康的理念实践和传播出去,让她们的家人和更多的人有更好的生活;讲免疫这一节,教育学生提高免疫力的方式及远离艾滋,且对待艾滋病人要关爱,不歧视。

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素质教育

一、核心素养的含义

为了切实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在中学教学纲要中指出需要结合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通俗而言就是一个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常见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思想品质等内容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核心素养是后天教育获得的,人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培养起核心素养,具备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并对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高中生物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意味着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为他们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素质教育背景下,虽然许多教师已经从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思想转变为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但是我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仍旧存在许多错误的观念与方法,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固守落后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使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手段。在此教学方式下师生之间没有建立起密切的交流和互动,由于生物学科的知识点偏重理科性质,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但是由于师生缺乏交流导致学生存在众多疑问,对生物学习失去信心,加上枯燥的教学形式更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生物学科产生抵触心理,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阻碍了奠定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第二,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学生较多的表现机会,授课时间比过长,使得学生只能死记硬背,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了依赖。这种情况对于学生的生物学习无疑是不利的,使得学生无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没有获得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三,一些生物教师自身不善于了解最新的学科信息,在课堂只能同学生讲授教材内的知识点,使得渴望扩展自己视野的高中生变得视野狭窄,他们的知识面较为封闭,限制了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能力属于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认知能力的欠缺不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全面养成。

三、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教师为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结合学科性质探索有效的教学措施。我根据多年来的高中生物教学经验以及对核心素养资料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为高中生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帮助。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同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解决他们的疑惑,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使学生从对生物教师的崇敬转化到对生物学科的喜爱,同时也使学生养成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获得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创设同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精彩的教学视频,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的趣味性,以此增强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专心听讲,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引导者的身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整合,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几个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人数和学习能力划分出若干小组,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学生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会积极地阅读教材内容,搜集资料以及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思考,之后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对问题的理解。这种教学形式使班级的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避免了对教师的依赖,并在不断的独立思考中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甚至会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发现新的疑问,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核心素养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篇3

【关键词】生物;核心;素养

提及生物科学素养,很多人会把它同“生物学家”等同起来,其实不然,发展学生的生物素养,概括的说是要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具体地讲,是指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社会活动,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须的对生物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相应的合作、探究能力,也指向于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不是空泛的理,而是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内容为核心的素养,落实到生物学科教学中,是以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为一体的体系。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对此,本文就提出一些简单的看法。

一、夯实基础知识,渗透生命观念

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要注重引导学生以科学世界观观来看待生命,渗透生命教育。换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还要以生物科学知识来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应该说,生物课程是一门富有人文性的课程,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就是要以生物科学知识来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结合高中生物教材内容安排来看,诸如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生物科学与社会等章节的教学中都可以渗透生命教育。

渗透生命教育,首先还得夯实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生命。以遗传为例,如性腺发育不良、软骨发育不全、地中海贫血等遗传病,这些遗传病直接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那么,在教学中就可通过典型案例而让学生了解遗传病,引入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促进学生理解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如此,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变得积极,效果也好。同时,通过对核酸的学习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遗传病,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也可引入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工作中的用途,由此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渗透生命教育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学生毕业后将进入大学继续学习,他们是未来祖国的建设人才,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一些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甚至轻视生命,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危险的。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就是要以生物知识来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起源,懂得生命的可贵,学会珍惜生命,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发出光芒。

二、注重渗透方法,培养理性思维

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要切实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不能盲目。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学生的认知面不断拓宽,但学生的认知尚不成熟,发展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即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从事科学工作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法。换言之,在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的生物科学素养,首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要引导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首先,在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进入高中后,一些学生依然没有形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一些学生学习中虽然很努力,甚至是“拼命”,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原因就在于习惯不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问习惯、自主练习习惯,还得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如学习了生物概念后,对概念是否理解了,在应用中出错了,会不会去查找出错的原因。诸如此类,要逐渐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审视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在生物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引导。以概念的学习为例,如对减数分裂概念的识记,很多学生就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而没有根据概念找出减数分裂的对象,时期,特点,结果,为此,在引导学生探究该概念时就应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的习惯,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做到事半功倍,这也是社会发展对生物教学所提出的要求。在生物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给予相应的引导。如有的学生基础差,要帮助其分析原因,共同思考对策。而有的学生成绩较好,则要帮助其进行拓展,不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提倡科学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科学探究精神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因受以往教学观念、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看重成绩,而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力度不足。故而落实到生物教学中,更多的也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听。要在生物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那就必须关注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高中阶段的生物属于入门阶段,若在此时不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一味的重成绩,那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十分危险的,这只能算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生命科学最基本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步入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奠定基础。高中生物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生物教学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落实到生物教学实践中又该如何做呢?

其实,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还得转变教学方式,由“讲”而“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如DNA分子的复制教学,导入新课后问“DNA是如何复制的”?交流后引出引出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复制过程的推测,得出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借助教材中的图片、实验等引导阅读并交流问题,如解旋的目的是什么?什么叫子链?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归纳出复制三点过程。如此,层次引导,让学生去经历和探究,其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在探究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紧密练习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是为社会发展的服务的,换言之,教育所培养的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但要有专业知识,创新精神,还得具有社会责任感。在生物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核心素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注重引入生活案例来引导学生展开套路你和分析,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做出理性判断,思考如何用生物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能做一个乐于传播生物学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先锋。

在生物教学中,切忌把学生束缚在书本之中,而要以广泛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了解生物知识。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教学中,课前就可布置学生对豌豆荚进行观察。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教学,可用生活中典型的杂交植物来引入。如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不妨就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如此,拉进生物和生活的距离,学生不但喜欢学了,也能更好地从生活中探究生物知识。

同时,在练习中,不能单纯地让学生用作业本完成抄写,或是完成教辅上的作业,要多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去实践。如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教学后,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用不加酶的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进行洗衣对比,在实验中验证课堂中所学知识。又如农业生产中繁殖控制技术的学习后,不妨让学生去亲自做实验,如此,学生积极参与,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不是形而上的空泛理论,而是和教学紧密相关的实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仅要从思想上树立学生发展意识,把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放在首位,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优化课堂教学,渗透生命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同时,要以生活为出发点,提倡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如此,多管齐下,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培养,也唯有这样,生物教学才算得上是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成军.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6(10)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科学探究素养培养对策

1.提出问题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基础。倘若没有问题的引导,学生将会对所学的知识照本宣科,无法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由此限制其生物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且高中阶段的学生,尽管其抽象思维不发达,但是其思维能力在不断地深化,这是他们智力有效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多动脑筋的关键时期。对此,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科学探究素养培养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情况,立足教学所需为其提出一些极具探究价值的问题,借此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问题解决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此需要注意一点,单纯的问题是无法有效调动学生探究兴趣的,需要教师将问题蕴藏在情境之中,以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细胞的呼吸”该内容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我立足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个新鲜的苹果在放置了较长时间时候,表皮会变皱,而且会失去原来的甜美;将一个萝卜放置很长的时间,我们会发现它的内里会变成空心的,这些现象是为什么呢?在农村地区,如果小麦、玉米等没有晒干,其粮食堆的中间会产生很高的热量,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经提出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驱使下,其会积极探求问题的答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其自然会对细胞的呼吸产生感性的认知,为其加深对所学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科学论证

高中生物中所讲授的内容,对于生物认知能力有限的高中生来说,其是难以理解的,甚至某些具有抽象性的知识,往往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迷惑或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需要立足教学内容,以科学论证的方式引导其一步步探究,在探究中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同时验证自己的观点。以“内环境的稳态”该内容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通过对新知学习,大部分学生对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的该知识点存在疑问,提出这样的问题:内环境中的水分是最多的,人体每天都要摄入一定量的水分,还要通过排尿、排汗等方式将一些水分排出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说每天要喝够八杯水,那么,这八杯水是如何来定量的呢?学生的疑问正是对所学知识自主思考的结果。立足于此,我引导其以数据来说话,即搜集、调查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成年人,在25℃的温度下,进行轻体力劳动,通过排尿排出的水分有多少?通过呼吸、皮肤等途径损失的水分有多少?一天大概会排出多少水分?在这样的数据论证下,学生不仅可以享受到自主调动、搜集的乐趣,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调查数据,探究到一个成年人每天大概需要2500毫升的水,而食物和代谢大概可以提供1300毫升,由此,需要喝1200毫升左右的水。在这样的科学论证活动参与中,学生的疑问不仅可以在数据搜集、调查中得到解决解决,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举两得。

篇5

核心概念;整体备课;生物科学素养;迁移应用

随着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的高中生物学教师关注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尝试引导学生从繁杂的“单纯”概念的记忆中解脱出来,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构建和深层次的理解,实现零散的概念知识科学系统的整合及迁移应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学科中心的概念

高中生物学知识包括生命科学事实、基本原理、科学概念、模型等类型,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将核心概念等同于核心知识。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基于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特别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笔者经过近两年的高中生物科学概念学法指导研究认为,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主要是指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概念、原理、模型、规律及理论,是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一般用陈述句表述核心概念。核心概念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定义或概念等有较大区别。以“群落”这一核心概念为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对“群落”的表述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从核心概念角度来看,“群落”是种群概念研究的延续,是多种有直接、间接关系的生物种群有机组合在一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边界和范围;在一定的变化条件下还可能发生群落演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促进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

二、核心概念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

1.发挥整体备课优势,凸显核心概念

整体备课是相对于我们教师或集备组平时的课时备课而言的,其是依据系统论的系统教学设计的一种模式,即对某个教学模块的整体设计。教师在整体备课中,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学生具体学情及教学内容,对学科知识进行整体上创造性教学设计。整体备课是教师在进行逐个课时备课之前要实施的一个环节,事关该模块教学,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整体备课时要注意凸显核心概念在整个模块知识框架中的位置,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符合各模块或单元知识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尝试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每个模块内部及各个模块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

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代谢模块的整体备课中,我们要重视“细胞呼吸”核心概念的地位。在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基础上,要针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细胞呼吸过程的分析、呼吸概念的归纳等知识进行备课,还要备光合作用有关内容,以及《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在教学时,注意“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与光合作用联系,为后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教学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形成有关概念体系。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内环境与稳态》模块教学前,用系统论思想指导整体备课,人体细胞是人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结构层次;常见的人体细胞举例;每个细胞内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一系列细胞代谢活动;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与人体细胞的关系;植物体维持稳定性的机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每个层次都是个独立的系统,都要维持相对稳定才能行使正常功能。因此,针对一个模块知识的整体备课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全盘把握。

2.创设生物实验情境,提升核心概念的建构能力

结合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的特点,教师精心创设实验情境,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实验反思与总结,促进核心概念的构建。

在核心概念“细胞呼吸”教学中,创设以下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实验小组通过预习,尝试配制酵母菌培养液。由此,学生建立“细胞呼吸过程需要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的认识。

(2)通过创设外界通入氧气、不接外面氧气两种实验情境进行对照实验,学生获得“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的观点。

(3)通过有氧、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的检测,学生自然得出“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产物有二氧化碳、酒精等”。

(4)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单一的自变量是什么呢?因变量、无关变量又是什么?

(5)思考、讨论:反应底物选择葡萄糖溶液的理由是什么?本实验选择的有氧、无氧条件是如何完整实现?本实验检测实验产物的如何归类?

(6)如果要比较两种呼吸方式放出的热量多少,本实验还可以进行哪些拓展?

通过逐步深入的实验探究,使得学生建立对“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的正确认识:细胞呼吸是指细胞通过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以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方式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酒精等,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3.结合生活实践情境,提高概念迁移应用能力

检验概念掌握情况的标准是学生能否灵活应用概念,能否做到学以致用。如在“种群”概念教学中,努力给学生创造应用已学概念的机会。由理想状态下细菌分裂的后代数量分析入手,学生建立Nn=2n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思考:若在一个有限的培养基中细菌分裂的后代数量又如何变化;有机地结合课本中的实例建立“S”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外来入侵物种最可能朝哪一种增长曲线的方向发展?“S”型增长曲线的1/2K值和K值对于保护有益动物、防治有害动物有什么启示?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分小组进行的数学模型的建构,并应用模型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路。

篇6

一、问题提出

1.关于生物学核心概念

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它们相互组合构成了学科基本结构的骨架。对生物科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是生物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核心概念的教学实践过程是生物课堂文化建构的基础和重点,同时生物课堂文化的构建会极大的促进学生形成核心概念。如何有效的进行核心概念教学建构生物课堂文化,是非常值得探讨和深入思考的。

2011版新课标中强调重要概念的学习,注重学生重要概念的形成过程,《标准》认为“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生命活动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实验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认识,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构建生物课堂文化。

2.关于课堂文化

生物课堂文化可以通俗理解为生物学科课堂教与学的习惯或特色,是形成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学科规范、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课堂行为等,课堂文化构建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是通过课堂学习有效性实现的。本文包含以下四个观点:

第一: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强调课堂学习的任务驱动,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把主要任务交给学生,激发学的潜能和责任感;

第二: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所以优化课堂学习过程的切入点是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

第三:生物课堂文化的构建强调课堂学习一开始不要急于学习具体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寻找某一类知识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切入点;

第四:生物课堂文化构建的核心是把课堂学习过程看成一个系统,生物学科概念、常识性知识、规律性原理等系统性差,采用的是整体――部分――整体的课堂思维活动形式,进行课堂结构化加工,整合课堂学习思维过程。

二、课堂文化构成的三要素

课堂文化是课堂活动中师生共同形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包括“唤醒、内化、应用”三个阶段,富有活力的课堂文化行为特征(见下图):任何一个学科的课堂没有结构化特征,很难形成课堂的功能和课堂文化,课堂文化的构建源于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交往的有效性、学科知识处理的有效性 、课堂学习的唤醒、内化和应用等多个方面。

隐藏在生物课堂文化背后的是生物学本身的学科内容魅力,即生物学文化,它是世界历代生物学家在认识、创建生物学理论过程中,发现、创造生物学研究方法、概念、定律、价值标准、科学精神等的总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生物学知识、概念与规律及其应用,更应该做生物学科文化的传播者,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环境,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充满好奇心,是对话与交流、自主与合作、表现与质疑的课堂、争鸣与碰撞、生成与思辨、激励与评价的课堂。课堂学习需要在科学性、简约性、逻辑性、创新性中注入情感,才能发展学生学科能力。

三、课堂学习的结构化促进概念的构建

概念通俗理解就是基于本学科系统知识的一个“约定”,是课堂师生交流的工具性语言, 为加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概念的学习,不断尝试四步教学结构模式,即:

环节一:检测导入与整体感知

实施课堂检测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之一,课堂检测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位置主要包括: 导入检测、重难点检测、课尾学习评价性检测, 最为有效的是导入检测,检测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高效学习状态,课前时间一般在5分钟之内完成,检测不是孤立于新授课内容之外的,往往是对于前概念知识的梳理与铺垫,通过展示课堂学习知识树框架的形式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环节二:要点精析与合作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应从教知识为重点转化为教方法为重点,从而生成学生的学科能力。

环节三:探寻规律与练习回归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分为四个层级,分解下来就是:听懂―记住―学会―活用。课堂的核心环节就是学会。

环节四: 拓展提升与整体思考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知识和方法可以传授,能力是无法传授的,“课堂”是学生完成学习的“学习场”,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养成是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中产生的。课堂的结构化教学模式上始终以课堂知识体系和回归上位知识体系为指导,所以在课堂结尾三分钟必须留给学生思考本节课所学到了什么,把一节课的结构化知识再现给学生,运用学生小组合作画概念理解图作为小结,可使一节课的知识与学段或学科知识构成体系,帮助学生理顺各个学习单元(一节课)的关系,这种整体思考方法可达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生物课堂文化的构建策略不禁同一模式,但以概念学习的有效性为切入点,能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课堂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保存生物课堂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胡玉华.对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其内涵的研究[J]. 生物学通报,2011(10):33-36。

篇7

这个概念源于西方,英文词是“Key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其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高中的生物学教学中,要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课题——减数分裂,来谈谈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由具体现象,推导抽象原理

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开课,可以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从而把学习当作一种内在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

在减数分裂这节中,笔者是这样开课的:

首先通过“问题探讨”中的果蝇体细胞及配子细胞的图,引导学生比较体细胞与配子染色体组成的差异,从而找出规律。

学生活动得知: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是配子细胞中的两倍,而且配子中成对的相同性状的染色体没有了。

教师设问:“图中的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吗?”“有丝分裂的特征是什么?”引导学生复习细胞有丝分裂并猜想配子是经过何种分裂形成的。

构思猜想的思维过程是:假若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是体细胞中的一半,那么生物每繁殖一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会增加一倍。由此推出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生殖细胞在形成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即减数分裂。此环节学生由具体现象,进行大胆猜想,分析讨论,进而推导抽象的原理,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的兴趣。

二、引旧推新,建构模型

形成过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为此,可将第二小节的“模型建构”的部分活动前移,利用“模型建构”的活动来突破本节的重难点。首先将学生分组,每组利用红、黄橡皮泥及白纸进行模型构建活动。教师先辅导学生构建一个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引导学生边讨论边利用模型完成自己猜想的配子形成过程。期待学生经过思考和实践理解只有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如题图所示的配子。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果蝇的配子染色体组成特点,然后请学生利用模型说明如何能形成如图所示的配子细胞。请学生尝试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分裂过程与特点。此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模型建构,使抽象的结构具体化,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的感性认识;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充分发挥资源,帮助学生形成对感性知识的理性概括

对照构建的模型,教师充分发挥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观察书中哺乳动物形成过程图解或者教师利用多媒体逐步展示形成过程中各时期的动态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染色体变化,并与自己构建的模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教师依据图解讲述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如: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的复制,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四分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及其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的变化。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与非姐妹染色单体等相关概念。

最后在教师引导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利用模型,边模拟边用生物学术语讲述哺乳动物的形成过程。此过程要求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眼、口、手一起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议”,既能促进大脑的积极思维,又能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面对全体学生,有效突破重难点。

四、指导学生阅读,获取信息

分析完的形成过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减数分裂的概念,从中找出减数分裂發生范围、发生时期、特点、结果四个要点,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减数分裂的内涵。

同时要求学生观察“哺乳动物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解,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引导学生比较形成过程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差异。此环节能较好的提升学生的观察、获取信息以及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切实将“教学五步法”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以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目标,以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主攻方向,以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为突破口,探索生物课程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研方式,促进我校高中部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工作重点

1、深度推进课程改革,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推进课程建设,提升课程领导力。基于生物课程实施的规范化,促进课程实施的创造性,结合生物教研组自身实际,灵感运用“教学五步法”,教学设置始终围绕着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研讨出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课程方案。

2、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提升教学研究氛围

(1)学校教研组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也是教师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教材教法,学习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活动基地,必须端正教育思想,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工作和本学科的教学实际,备课组提前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 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专题研究、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这样的教研活动必须每周一次,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效果、有记录。从本组的实际出发确定集体研究课题,注意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2)立足课堂,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研究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加深对生物课程价值取向的专业理解,研究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实践,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研究课”引领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观课、议课的水平和能力,分享教学实践智慧,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篇9

关键词:生物实践能力;影响因素;培养措施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物实践能力作为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生物实践能力则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新编教学大纲在“课程目的”第3条规定为: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中学生生物实践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上能力较差。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一、影响中学生生物实践能力的因素

影响中学生生物实践能力的因素有学生主体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其中学生主体因素是影响学生生物实践能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学生本人是教学主体,他的生物实践兴趣、态度及动机等都对能力产生巨大影响;学校是制约中学生生物实践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有的学校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只是教师讲实验,画实验,让学生背实验。也有的学校“做”实验,怕学生犯错误,模仿书本的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操作,机械性强。以是否记住书本知识为目标,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家庭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生物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措施

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载体”,就是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按照大纲要求让学生有效、安全地完成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等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努力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实践验证等方法,培养他们观察能力、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首先是教师的原因,要从课堂教学上真正实现由重视“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的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高效实验课堂教学模式,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切实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另外,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扩展生物课程资源,加强家校联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

近年来高考对生物实验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重视,高三学生对考纲所列17个实验都要熟悉掌握,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和操作技能能够综合运用,对实验现象、结果能够解释、分析和处理。考查对生物问题的初步探究能力,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方案,解释处理数据,并作出合理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扎实学好生物知识,又要提高实验和探究能力,最终提高生物学素养,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物理实验教学的课程目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实验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其具备相应的实验技能,教师通过灵活采用多种方式,从多维度来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其核心素养。

一、初中物理实验能有效促进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物理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其所有内容都围绕三种要素即逻辑思维、教学表达、实验基础而开展。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规律来进行物理实验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了解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唯有此才能制定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初中物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第二,初中物理具有自己的方法论;第三,初中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重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第四,初中物理是一门理论科学,具有严密、定量的特点。在基础教育阶段,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内容更具生活气息,旨在学生打基础的阶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在进行物理教学时,物理教师应将课堂教学和探究的学习方法相结合,以此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中学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共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实验探究是中学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实验探秘、揭秘的过程中。与物理教学课堂不同的是,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都化身为“大科学家”去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进行实验评估。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在面对相似的情境时,应该何去何从,如何面对困难,如何战胜挫折,这样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负责任的科学精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搜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核心素养培养的多重目标。基础阶段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在重视传授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合作意识、自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态度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一)科学选择实验仪器,为学生顺利探寻物理规律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选择合适的器材可以使实验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在选择器材时,可优先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中进行选择,当实验室器材有限时,就需要物理教师多动脑,通过挖掘身边、手边常用的物品来进行实验,以提高实验效率。实践证明,选用效果更明显、误差更小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学,是实现最佳实验效果的重要方式。在选择实验器材时,教师不应只囿于一种思维,而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阶段、学生特点来灵活选择实验器材,为学生顺利探寻物理规律提供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授苏科版第六章“物质的密度”这一节内容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运用电子秤来测量,因为电子秤不仅取材方便,数据也较托盘天平更准确。在选择实验物体时,教师不妨为学生准备一些不同面值的硬币来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通过改变个数,得出体积与个数成正比的规律;通过选择不同材质的硬币得出不同的质量,来推断出质量和材料、体积有关的结论。

(二)实验设计贴近生活,渗透社会教育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诚如陶先生所言,教育与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于物理学科来说亦是如此。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这一观点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也有涉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加强物理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由此看来,在现阶段及未来的物理学科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通过培养教师的这一意识,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社会及生活化元素来作为教学的佐证素材,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认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但又被学生忽视的现象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探究,以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探究精神,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例如,我在教授苏科版物理“温度”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温室效应,让他们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学生在看到现代工业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造成空气污染的图片时,还不曾有什么反应,当看到人类乱砍滥伐、汽车尾气排放等导致气候变暖,海平面上涨,南北极冰川融化,海滨城市、岛国被淹时,则变得义愤填膺。此时,我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后天》这部电影,展示几百年后地球的现状:龙卷风肆虐、冻雨、地震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这样的教学设计,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迫切地想要做些什么。此时,我说:“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任由地球的温室效应逐渐加剧,地球未来的情景将会是什么样子,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又该做些什么?”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纷纷发言。在对他们的踊跃发言进行表扬后,我接着说道:“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漂浮于海面的冰山正不断融化。那么海平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这个问题抛出后,我将他们分成了几个学习小组来进行实验探究。由于前面做好了铺垫,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涨,他们将冰块放入浓盐水中,发现冰处于漂浮状态,此时记录下液面的位置,然后等待冰融化,再观察液面的变化。这样的教学实验设计,更能启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在看待物体时,知道运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发现的物理现象。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有机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还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探寻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成为我国的研究热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包括一些演示实验,还包括一些探究性实验,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往往会通过演示、讲解等方式来进行,这虽然能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现象和结论,却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由于他们无法领会教师设计实验的本质,因此,热闹的实验背后往往是学生的茫然,这不仅不利于其探究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本质,更无法激发他们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基于此,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通过采用多种方法,如对比、深化等,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兴趣。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准备一把钢质刻度尺,将其一端压在桌面上,改变刻度尺的伸出长度,并拨动钢尺来进行实验探究。为了更快速地得出结论,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通过合作互助,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规律。为了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在学生都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后,我问道:“同学们,大家的推理都是正确的,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吗?”为了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评估等。最先获得正确结论的小组将会获得“荣誉小组”的称号。任务下发后,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纷纷出谋划策,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完善。如有的小组通过利用吉他的琴弦来研究音调与琴弦的材料、长度、松紧、粗细的关系,有的小组利用在酒瓶中加水,通过口吹气和敲击瓶子等方式来找到音调变化的规律。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培养了他们负责任的科学态度,是提高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有益尝试。

(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在初中阶段,除了科学态度和责任感、实验探究之外,科学思维也是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时,教师不仅要传授给他们基本的概念和公式,还要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思维和方法,如分析综合、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等。物理教师可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一种或多种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