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计划

篇1

但目前却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甚至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改行从事了与专业不相关的职业。一部分毕业生虽然从事的职业与计算机专业相关,但是就业质量不高,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不甚乐观。

一、就业难的原因

1 思想认识不到位,就业择业意识有待转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不能再局限于事业、行政、金融等单位,而应该寻找和发现适合自己专业、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就业岗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2 教学课程体系相对滞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技能有待提高。信息化建设和推广的迅速发展,使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日益普及,传统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计算机课程体系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使学生在具有扎实计算机基础的同时,不断学习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新技能。而现今的课程体系造成学生在校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与市场需求的前沿知识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其中有课程体系结构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教育体制的问题。现行的教学计划一般是一四年为一个周期的,不会轻易改变课程的设置。

3 专业认识不到位,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有待加强。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不到位,突出表现为:不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毕业后有什么用,不知道将来自己能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自己能干些什么,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明确,对自己的将来比较迷茫。这种状况同样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内容,应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更新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育,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重构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这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迫在眉睫。

1 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态,其本质是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问题。可以通过组织企业名人讲座、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作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专业的特点和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从而树立强烈的工作事业心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另外一个方面,还要做好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咨询工作。教育学生要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和实际专业技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确定自己合理、科学的就业期望值,达到“知己”的目的。在课程教育过程中着重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学习方向,增强实际技能,使大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也可以积极地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藉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 改善课程体系,增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丰富实践经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迅猛,这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根据计算机的学科变化而进行动态的修订与完善,同时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依据CC20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等专业规范,结合学院2006年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需求,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在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有特长”的原则,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学习专业基础(数学、英语、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等)及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等)的学习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构建学生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平台,然后从大三开始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身两年的专业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特长,从软件开发、硬件技术和网络应用三个方向(或者称为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深入系统地学习,同时设置专业任选课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并加强专业特长的学习。

同时实践教学融入教学之中,不同阶段实践环节也有不同定位。大一、大二时实践教学设置为基础实验、动手能力训练、认知实习;大三时实践教学设置为专业课程设计、社会实践、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四时实践教学设置为专业综合实习、工程项目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由于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和企业需求,课程体系改革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的内涵和考核,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实施学生辅导员与导师制,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和引导。

3 采用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根据计算机专业的企业需求和就业特点,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并把它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过程。

一年级结合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实习、各种学生课外活动,进行专业学习适应性、素质能力培养、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认识的就业指导,二年级结合就业指导课和社会调查活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规划的系统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将来就业的岗位及前途,如软件开发、网络维护、嵌入式开发等;三年级结合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课,加强求职择业观教育和专业特长教育。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规划学生的学习方向、定位学生专业学习的目标,以及挖掘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和施展个人才能的就业方向;四年级加强大学生对就业择业的认识,讲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求职择业技巧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调适,深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毕业实习,帮助学生定位、细化学生努力的方向和适合自己将来发展的工作岗位,并给予修订和指导。

篇2

关键词:基础会计学;教学方法;调查分析

基础会计学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及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着重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对于广大初学者来说,起着基石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能否学好专业课的一系列课程,关系到其以后是否有实力从事会计等经济管理行业的兴趣。

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5年以来,基础会计学的教学质量及方法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已取得明显的进步,但是,由于我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设施比较薄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该课程的教学课时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有待提高,为了进行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改革,笔者通过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方法、教材使用、作业布置情况及教学效果等级方面开采问卷调查,分析教学现状,为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一、调查的方式、对象及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在10级、11级及12级会计电算专业的学生中展开。共发放调查问卷90份,收回85份,有效问卷85分,调查时间为2013年3月中旬,调查内容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方面是教学评价,以选择题为主,涉及的内容有对本课程的认识、课程教学评价效果、作业的布置情况、教材的使用情况、教师的教学方法等问题;第二方面是教学改革的建议,主要是开放式问题。归纳总结,有以下几方面的

内容。

1.学生对基础会计学课程的认识情况

通过调查,有82.35%的学生认为基础会计学课程在所学专业的地位很重要或者很是重要,有7.6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不重要,可见,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严重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基础会计学课程很重要的同时,有11.76%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很困难,有70.59%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比较困难,有29.41%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不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通过调查分析,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生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有70.58%的学生认为学习困难的原因是自己不够努力。其次是实训设施严重不足,基础薄弱,虽然从事本课程的教师都准备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但是学生只能看,不能自己动手,在平时的学习中,能理解教师所讲内容的调查中,能理解80%以上的占17.65%,理解50%~80%的占58.82%,理解50%以下的占23.52%,多数学生认为没有实训相结合,理论抽象难懂,部分学生认为知识面宽,很难学透。

2.学生对教材的使用要求

在教材选用的调查方面,有23.53%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很合理,有58.83%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有17.65的学生认为不合理,且大多数学生认为要求有配套的实训练习。虽然,从调查数据看出,学生对教材的选用是基本合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材选用不存在问题。事实上,我们的教材选用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年年更换教材,教材内容陈旧,平铺直叙,没有模块式的教学版本,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材编写错误较为严重,多数教材实践性不高,使本来就很枯燥的知识学起来更是难懂。

3.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与要求

通过调查,有82.35%的学生认为,仅仅靠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没有与实训相结合是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加深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的手段与选择上,5.88%的学生选择了完

全由教师讲授,47.1%的学生选择了由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实

训,47.1%的学生选择了由教师讲授方法,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辅导。在作业布置的类型和数量评价中,有25%的学生很满意,75%的学生满意,没有选择不满意的。可见,在基础会计学学习的过程中,课后作业是对学生及时掌握学习内容的一种有效手段,一直以来,我系教师都很注重此方面教学环节,因此,学生的认可度较高。由于该门课程年年都是本专业的考试科目,都是采用闭卷考试,题型一般包活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及实训题等,在对考试方式的满意度评价中,有33%的学生比较满意,有44%的学生满意,有23%的学生不满意,认为题量大内容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的调查,据此作出改进。

4.学生对基础会计学学习效果的评价

本课程是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在调查中,70%

的学生认为,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适应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30%的学生认为,教学应该围绕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范围,加强训练,提高考试合格率。在对自己所学基础会计学知识能否适应专业课程的需求调查中,有35%的学生认为能适应,53%的学生认为基本适应,有12%的学生认为不适应。

5.学生对基础会计学教学的改革建议

本次调查的最后一个开放式问题是请学生自己谈谈对该门课程的改革建议。经过归纳,集中在以下几点:(1)希望增加教学实训课程,加强动手能力;(2)希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理解和接收课堂教学内容;(3)加强课后训练,提高从业资格证考试合格率。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使我们既看到了成绩,也看到了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教学实训设备不足,理论课和实践课不相互统一,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落后,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等。

通过以上问题,笔者对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思维

基础会计学是一门以抽象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经济管理学科,与金融、财政、贸易及税收等学科相互联系,要求学生必须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基本理论的理解,是学生学习基础会计学的难点,因此,必须增加实际案例的教学作为教学内容,拓宽知识口径,扩展学生基础知识范围,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经济管理学的基础,提高学生对会计学基本理论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能及时将经济、会计等新闻和案例引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真账实册,实物演示,直观教学,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建议在开课前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财会部门进行参观,了解企业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及会计核算的工具――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观摩实际单位会计核算处理程序,增强学生对会计学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在讲授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可结合实物演示,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其直观理解和印象。加强课后实训操作,列出案例,选择一种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让学生自己动手填制原始凭证,

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遴选合适的教材,进行模块式教学

课程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的桥梁和纽带,针对会计专业实践性强、动手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特点,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的距离,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环节教学。为此,必须遴选出模块式教学的教材,进行模块式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强调“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操作边理解”的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双边教学法”,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脱节的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4.建立基础会计学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题库

收集每年基础会计学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开发或购买相关的软件,建立基础会计学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题库,让学生现场模拟考试,增加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合格率,尽量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三年中,具备初级会计师的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竞

争力。

5.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具备相当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由于我校从事基础会计学的教师整体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为此,学校应该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和见习,了解企业会计的新要求、新准则,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实际培训,教师要有深刻的实践经验,才能带领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教师在运用模块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才能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邹德琪.关于改进基础会计学教学的若干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6(2):72.

篇3

论文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篇4

关键词:中专;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

一、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中职院校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和理论”能力较强的优秀人才,而这也决定了中职院校更加注重实践操作。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较强,且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专业。尤其随着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全面覆盖,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会计电算化实践操作成为了当前中专院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兼顾职业素质教育

中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而高素质技术人才也是当前社会的迫切需求。为此,实践教学体系就应当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中心,以岗位操作技能、职业素质等为主要方向。而我院在推动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建设上,按照“培养一线技术人才,强化专业实用性能力”为主要原则,通过实验教学场地以及实际训练操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专业训练的阵地,同时加大岗位实际操作力度,通过顶岗和综合训练,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一体化、混合型实践教学体系

要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全面构建,就必须结合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实际需要,明确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的主要目的,确保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均能够统一目标。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规划分类,形成模块课程,从传统的流程式教学逐渐过渡到混合型和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操作能力,选取最佳的模块课程,并逐渐推进教学深度,通过如此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成就感更强,同时也有利于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充分结合。

(三)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特色是吸引生源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基础动力,为此,中职院校在打造实践教学体系时,应当结合会计电算化的专业特点,结合中职院校的培养目的,按照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实践操作能力的主线,以产、学、研为基准,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同时,不断对特色方案进行完善。

二、“内外结合、四级双轨”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

(一)“内外结合”实训实习基地

1.校内实训室。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按照企业财务科室环境,为学生提供仿真手工实训室,激发学生对岗位的认知。此外,在室内设置张贴栏,将会计电算化相关管理制度贴上墙,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到岗位角色,还可从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联合校外实训单位,获取真实的会计电算化资料,不仅如此,真实资料还同时涉及不同行业,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接触到企业业务来往情况。同时邀请校外企业财务人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结合真实资料,为学生全面分析会计电算化处理方法及过程,促使学生逐渐从学生思想转变为职业思想,并逐渐培养其职业思维。

2.校外实习基地。联合各企业,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实习环境,帮助他们认识到即将面对的工作以及必须掌握的技能。通过各行各业的顶岗实习,学生能够接触到最真实的社会,最真实的会计电算化操作流程,在实习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上报,并对实习报告进行严格核实,将实习报告纳入学生档案中,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实习的积极性。学校可组织专业教师队伍进入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教师能够真实感受到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要,进而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学生最佳的教学。同时实行“双导师”教师模式,分别为学生安排校内和校外两位教师,一位为专业技能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一位为校内专业辅导教师,确保学生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学习均能够得到很好的指导。

(二)“四级双轨”的实习实训内容

1.四级。(1)基本技能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会计技能,掌握原始凭证的粘贴、记账和制单等基础技能,所有实训资料均从财务公司获取最真实的资料,通此种方法,确保学生的基础能力符合社会所需。(2)岗位业务实训。在掌握基础能力后,推进岗位业务实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点算操作以及出纳等技能。培训方式主要通过以旧带新和滚动实训等方式来完成,并实施“双导师”教师模式,强化学生专业技术能力。(3)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网上纳税申报以及记账等技能,联合企业财务工作人员,运用真实的账务来模拟真实操作,结合“轮换岗位和滚动式实训”的方式提高实训技能操作性。(4)企业顶岗实习。将学生安排至各行各业中进行顶岗实习,并通过轮换的方式,使每位学生均能够经过2个或3个不同行业的顶岗实习,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同时联合企业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真实的判断,并要求学生总结实习报告。

2.双轨。在进行四级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同时强化学生计算机和手工会计处理技能的双轨模式,促使学生的会计技能能够得到全面提高。

我们要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符合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社会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晖,《素质教育理念下会计实践教学研究》[J],《价值工程》,2011.19

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 技能教学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建立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求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衔接,要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学生。本文通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教学课程体系,并提出该体系下一些教学改革,以期对高职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 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

通过多方调研,在明确会计电算化专业就业岗位及岗位群,分解其工作过程,分析其工作过程中所需的职业能力基础上,以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项技能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内容,通过对应的学习领域,建立系统化的课程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相结合,并参照国家职业标准的教学模式,全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 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模式,不再过分地强调专业和学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而以岗位工作过程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教学为主,强调“必须”和“够用”。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体系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设计。将教育教学与市场所需结合起来,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来组织、安排和设计课程,探索针对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培养具备“较好的知识结构+专项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综合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教学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的框架

在构建专业学习领域时,首先考虑到行动领域中所涉及的内容转化成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习领域;其次,还要考虑到一般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所需的学习领域,设置相关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体育等课程;再次,还要联系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及要求,设置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拓展类课程,设置拓展领域,培养拓展能力。

具体设置见表1。

2 技能教学体系课程的设置

技能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注意到专业技能的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内容安排上,按照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方案,涵盖专业技能所需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模块教学、项目教学、任务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按照岗位中“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做就怎么教”,融“教、学、做”为一体。同时,兼顾学生一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开设基本素质课程和职业综合素质课程。按课程与岗位专业技能的关联度并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虑,技能教学课程体系依次划分为基本素质课程、岗位所需专业技能课程、考证课程及能力拓展课程四个模块。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教学改革

1 教学内容

(1)“课证融合”

考虑到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的特点,我们将就业中所需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中级会计电算化证”等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知识及内容融合到正常的教学内容中,将职业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大纲相衔接,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课程与证书相融合,使我们的学生未出校门就达到岗位要求。在课程的编排上,尽可能地将考证与所授课程相结合。

(2)编写适合的教材

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教学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但仍强调知识性,只是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当然,有知识有技能,更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相应内容的教材要精挑细选,如果现有的教材无法满足,应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编写一些实用性、针对性更强的教材。教材内容要体现岗位分工、操作流程、基本技能等。

(3)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的操作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也尝试着“工学交替”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鉴于本专业的特殊性,从事会计相关岗位会涉及到实习单位的经济管理和会计管理的保密性,还有学生自身的某些因素会影响实习单位正常的会计工作,因此,这种实习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建立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基地是解决提高学生技能的较好途径。

2 教学方法

(1)“教、学、做”一体化

对于教学,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形式。利用教学课件、精品课程的教学录像以及多种多样的教具使学生对会计岗位有直观的认识,再通过课堂分岗位实训,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分解、细化、简单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教师讲、学生练,讲练结合,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快速地理解、掌握会计岗位技能。

(2)以赛促学,提高技能

根据课程设置和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会计电算化专业提倡有计划地开展与参加技能比赛,提高职业技能。在比赛过程中,要改革传统的比赛规则与方式,要体现高职职业教育改革的内涵,注重与就业需求、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相吻合。通过参加和举办比赛,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你追我赶,力求上进。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的需求缩小了距离。

3 教学评价体系

(1)成果展示

会计电算化专业所学内容是操作性较强的,通过实训,体现学生是否掌握相应会计岗位技能。如在会计核算技能中,学生可以通过原始凭证展示是否具备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技能,可能通过记账凭证、账簿、各类报表、纳税申报表展示是否掌握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正确计税并填写纳税申报表的技能。通过成果展示,可以较好地显示各项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将实训成果在班级中由师生共同进行点评,更好地明确知识重点与技能要领。

(2) 比赛证书

为了提高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将比赛证书也纳入考核的范畴。对于取得竞赛名次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加分。比如,在全国ERP沙盘比赛中,对于取得成绩的同学,该门课程的平时分给予满分。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技能教学的氛围。

(3)知识测试

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技能的取得,所以知识的测试也是不可或缺的。知识的测试以学生应掌握的重点知识作为考核点,通过试卷进行考核。

四、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教学课程体系与相应的教学改革,我们正处于摸索阶段,尝试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建立健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提高技能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参照,以项目课程、案例教学为主体的技能教学课程体系,变革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建设所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篇6

关键字:计算机专业;财经类院校;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一、问题的提出

“财经类”指的是,本文中所指的财经类院校主要是从事贸易经济、工商管理、会计等人才培养为主的高等院校,在这些院校中还设置了计算机专业,与同类的理工、综合类大学相比较,计算机专业不能够准确定位,完全按照理工类的院校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甚至许多的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是为了扩大招生或者在公共计算机教学部的基础上建立,在院校中不受重视,被边缘化,甚至有些学校直接把计算机专业建成校企合作,把学生的培养教学推向了企业培训。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财经类院校中计算机专业已经陷入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二、财经类计算机人才的培养的新思路

在当前的形势下,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和商务活动中的外延都具有很广阔的拓展。从这个意义讲,计算机人才不仅应具备较强的运用计算机从事专业活动的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商务知识、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型人才。

1.教学观念的更新

在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报考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少,甚至有一些是财经类专业调剂或者转专业过来的;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在财经类院校中要办好计算机专业,就应该走学科交叉的路线,首先巩固和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基本能力,高度重视计算机专业基本理论、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夯实基础。第二才是打好基本功的基础上扩展财经类专业方向,发挥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和自身学科的优势,将计算机学科与经济、管理及金融等学科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2.培养方向的拓展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积极将财经院校优势学科融入其中,将计算机学科与经济、管理及金融等学科相结合,并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培养方案。

1)信息管理类方向

该方向是计算机科学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目前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此方向,甚至已经成为了主干专业。信息管理类方向主要任务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如企业中的考勤、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等等,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商务类方向

该方向主要是电子商务,主要是把计算机科学与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法学和现代物流等学科进行融合成为一门新型交叉学科。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同时具有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具有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方法改善企业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电子商务高级专门人才。

3)金融信息工程方向

该方向是计算机软件技术、金融学、工程管理等融合在一起的交叉型学科,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掌握软件开发的技术、工程管理的知识及实践技能;熟悉软件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在企事业、政府部门中能够胜任系统管理、项目管理和服务等工作。

3.教师队伍的打造

教师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要培养复合型的计算机人才,专业教师也必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很强的财经类的理论知识,大部分教师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师资队伍的专业建设形成了巨大的挑战。目前许多的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情况为: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普遍较高,但是知识结构单一,财经类的知识欠缺;财经类的教师计算机的专业知识有比较差,这样都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所以要拟定教师培训和学习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更新现有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培养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多渠道、多层次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并建立长效机制,进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引进具有经验的商务人才,提高团队成员科研和教学的水平,确保能够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的商务类计算机人才。

4.教学方法的革新

学科的方向上走交叉路线,同样在教学中也要革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工类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专业方向教学。首先要树立“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计算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计算机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建立起自身的知识和结构和能力结构。其次,尽可能地多结合计算机和财经类课程的特点,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来改进现有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拥有较为充足的资金,可以提供比高校更多的实践机会,且拥有较强的市场拓展能力,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可以在实验环境建设、实验中心的市场化运作、案例教学、产学研结合等多方面为高校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更多的创造培养应用能力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

三、结束语

财经类院校中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是一个长久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组并优化课程结构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实践总结,探索出一套适合财经类院校教育发展的计算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出能满足经济领域信息化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岚 对计算机教育实习若干问题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3, 49-50

篇7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与需求

随着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大发展,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要为信息化时代培养既能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新时代的大学生,就要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改革。各个院校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课程特点,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强调以人为本,大力加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本文结合我院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二、目前我院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一)入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由于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不平衡,造成了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些中学,学生虽然上过计算机课,但也是为了应付会考,学得并不扎实。而有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学生一般都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教育,不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非常熟练,有的还掌握了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使用。这种情况给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兼顾其基础差异很大的学生。

(二)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学员有理科生也有文科生,所以每个学员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各不相同。尤其是文科生可能对计算机的基础课程,比如: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三)由于高考填报志愿时可以选择服从分配,有一些学生是服从专业调剂才上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并非自己所愿,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毫无兴趣,从而使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一些影响。

三、我院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根据课程特点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给同学们介绍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这些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图形、声效,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加之优美动听的音响效果,有较强的趣味性,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领悟和记忆。对于计算机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应注重实践。比如:计算机网络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Photoshop,Flash等,应组织学生到专业机房进行实际操作。

(二)充分利用学院的计算机网络设施,通过网络增强交流互动,从而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每个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这样使得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成为可能。网络上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与传统的黑板教学相比,利用互联网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利用网络教学的优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计算机网络,学生可以图文并茂地学习知识,比传统教学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使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有更深的了解;2.在网络上放置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来安排学习计划,也可以及时地复习以往的知识;3.网络上储存大量的学习内容,知识丰富,更新速度快捷,符合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课程中,既要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也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

1.通过网络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在计算机机房一个学生使用一台电脑,老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或者教师机控制软件对实践具体环节和知识重点进行讲解。;(2)每次上机练习时,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针对所学的内容制订所要完成的任务,并且鼓励学员快速准确地完成任务,并给以适当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每次实践课都有成就感;(3)老师也可以利用网络通信软件与学生及时交流,学生可以实时得到老师的指导。这样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和快速,同时也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上机实践题目。目前,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防止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四)提高计算机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上信息的更新速度也与日俱增。同时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淘汰更新中,这就要求教师思想敏锐、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技术,在学术上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在事业上要有坚定的敬业精神。学院最好组织对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促使教师很快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应用软件。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我院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要根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网络的教学作用,提高计算机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龚建锋.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网络知识模块探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5).

[2]杜向华.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

[3]刘荷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J].太原大学学报, 2009, 10(1): 112-115.

篇8

关键词:远程教育,形成性考核,改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借助最新的媒体技术手段和教育资源,远程教育日益成为即时获取高质量教学材料和科研支持,提升专业素质的有效手段。它通过克服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共享已有教育资源以实现教与学行为的统一,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校园时空限制。尽管远程教育是具有开放性、延伸性和灵活性等不同的教育形式,但它依然是在一定制度规范下,有目标、有管理、有评价、有反馈、有干预的教育活动。远程教育的开放性、延伸性和灵活性,并不意味着随意性和盲目性,它依然以特有的规范和制度调控教育活动的运行,而其中形成性考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1.形成性考核的基本概念

所谓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是对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是对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形成性考核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性考核实施细则设计必须根据课程特点选择适当的形成性考核形式,其基本形式有:阶段性学习测验、课程实践教学、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记录等。。每门课程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兼顾学习内容和学习行为两个方面的检查和测试,采用多种测评方法和手段进行考核。

目前,教学点负责形成性考核的组织实施,地市级电大负责形成性考核成绩初审,省级电大负责形成性考核成绩复审,并对形成性考核的组织实施过程和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中央电大负责形成性考核的指导和抽查。形成性考核的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由教学点按照有关规定聘请,一般应具有本专业初级及以上职称,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熟悉远程开放教育要求和相关规定,掌握课程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形成性考核成绩由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按形成性考核或实施细则的有关标准评定,成绩经审核确认后,按规定的比例计入课程考核总成绩。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建立形成性考核信息数据库,形成性考核原始资料由教学点保存。

2.现阶段计算机专业形成性考核存在的不足

如前所述,形成性考核具有传统校园教学效果评价的严肃性,并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分中央、省和地市三级管理,各司其职)对其提供保证。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形成性考核依然存在着“管理不严”,“考核内容随意”,“未循章进行成绩评价”和“学生间相互抄袭,答案雷同较多”等多项问题。。特别是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许多学生直接到网上搜索,找答案一抄了之,在笔者从事远程教育教学三年的过程中,感觉到最后一点问题尤为突出。

因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学习者和教育者事实上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得对计算机专业的测验和专题讨论评价有了时间上的延迟,这就产生了管理上的漏洞,无法对学生是怎么完成作业、是否按时完成等重要指标进行过程监控,使得相互抄袭成为可能。

3.计算机专业形成性考核的改进

由于计算机专业的专业特性,要求学习者有较强的操作和动手能力,一个最终的结果只有靠自己亲自去编程或者操作才能获得,并要求学习者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操作和编程的方法,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深刻了解远程教育的教学特点,领会课程教学设计和考核设计的要求,能够运用多种媒体教材,根据开放教育学员学习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设计课程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批阅作业并评定形成性考核成绩、指导学生的学习等。

因此,改进形成性考核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形成性考核的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要在形成性考核的教学管理上下大工夫以外,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手段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提高形成性考核的质量。

手段1: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形成性考核试题。

从大的方向考虑,形成性考核中的试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答案比较固定的试题,如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等,另一种是操作题,如实验题和编程题等。对于答案固定的试题,可以将其占总分的比例控制在40%左右,也就是说,即使学生能够上网搜索或者互相抄袭得到答案,,也没有办法通过这些试题拿到及格分数。对于操作题,不再采用以前所有学生的操作题都一样这种模式,而是不同的学生,形成性考核的操作题都不一样。。举例说明,班上有40名学生,那么这40名学生的固定题都一样,而占总分比例较大的操作题却各不相同,这些操作题可以从题库中(题库中的试题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实时动态进行更新)随机选取,每位学生都无法预料自己得到的操作题是什么。根据计算机专业的性质,操作题是最能够反映学生水平的,所以这种类型的形成性考核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杜绝抄袭,从学生的操作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点了解、掌握和实际应用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不足,实现了通过形成性考核所形成的从学生到教师的教学反馈,便于教师有指向性地指导学生改进方法。

手段2:虚拟操作,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对于某些课程如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装等的形成性考核,可以脱离纸质版作业,转为电子版。对于这类课程,学生本应该在实体实验室中完成相应的实践操作,但根据远程教育的特点,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完成这类实验。教师可以通过Flash等工具制作虚拟的和实体实验室中类似或相同的实验操作环境,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在虚拟实验室中完成实验,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实物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结语

形成性考核是远程教育充满生命活力的有力保证,只有充分认识到形成性考核的地位和重要性,才能使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体现。增加计算机专业形成性考核中操作题的比例可以实现教与学双方的沟通与互动,杜绝抄袭等不利因素,最终使远程教育的实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李康. 远程教育理论中几个基本概念的探讨[J]. 中国远程教育,2003,15.

篇9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策略分析

一、适时引入网络资源

适当引入网络资源可以丰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满足中职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因为现在几乎每一个中职生都有用计算机满足个人学习、娱乐需求的应用经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这就表示教师无法按照常规的教学安排组织课程教学,而是要以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便于中职生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领域发展自己的信息素养。就如在“Word2013”一课教学中,本班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以Word2013进行文本编辑的基本方式,也经常利用这个软件写作业。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并未应用过Word2013,不懂在Word2013中编辑文档的操作流程。由于本班学生操作Word2013软件的水平不一,所以我并不会对学生提出统一要求,而是鼓励中职生以网络资源展开自主学习,分别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与Word2013有关的操作知识,如Word2013的文字排版功能、页面页脚设置、页码编排方法、图画插入方法等等。

二、优化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是传播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帮助学生解难答疑的基本活动,也是训练中职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基本场合。为了让中职生更好地发展,教师可以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保证情景的真实性与形象化,让中职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激发出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中职生良好的学习心理。PowerPoint2013软件是制作课件最主要的工具,学生们虽然在学习中常常通过多媒体课件展开学习,却鲜少有亲自制作的经历。为此,我便亲自利用PowerPoint2013制作了一个动态电子相册。这个电子相册是以我提前收集到的学生照片为主的,以背景音乐与PowerPoint2013中图片切入效果保证了画面的丰富性,使学生对PowerPoint2013这个软件的各个功能产生了极大地兴趣。这就说明本课教学情境达到了激趣目的,便于学生主动学习PowerPoint2013的各个操作技巧。另外,我还要求学生以“幻灯片文字输入与格式设置方法”为主题,鼓励中职生自主设计学习课件。学生需轮流展示,全班同学客观点评,选择最佳课件,由我小幅度调整后直接在课堂上应用。

篇10

如果你属于以下这三类人中的某一类,那你一定要跟随本期《电脑爱好者》深度报道,一起去探究一个结果!

有志向、有梦想,可已经与心仪的专业擦肩而过,不知道如何补救;

有志向、有梦想,可不确定要选A专业还是B专业;

没太多想法,只想选个比较有前途/钱途的专业。

过来人如是说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汇编语言、软硬件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网络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AD/CAM、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新技术等。

感言:大概可以细分为网络和软件、资讯系统三个方向。但无论是哪个方向,一定要有很强的编程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软件要很过硬。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较广,各种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都需要专门的计算机人才加盟。此外,各种国家部门、科研单位、院校等,也在择业范围内。

计算机类相关:

计算机网络工程:它的主要特点是通信与网络结合、网络软件与网络硬件结合,培养网络应用开发、网络信息控制及网络工程技术方面的能力。学习的课程也和计算机网络有关,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安全、网络工程、互联网及其应用等课程都被列入本科四年的学习计划之中。网络工程师、软件开发、网络安全人员是网络工程专业最对口的就业方向,另外,从事网站开发、网络维护工作也很不错。

计算机软件工程:它以开发升级新软件、维护原有软件为主要任务。这个专业的同学除了要学习必修的基础课程外,还要学习程序设计基础、Java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Web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及应用、人机交互、多媒体技术等几十门专业课程。毕业生主要在各大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高校、研究所、国防等部门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应用与研究工作。未来几年,国内外高层次软件人才将供不应求。在我国IT职场十大人气职位中,软件工程师位列第一位,软件工程人才的就业前景十分乐观。

信息安全:需要系统学习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理论及相关网络开发的知识,主要研究确保信息安全的科学和技术。毕业生可去公安局信息监察、网站、病毒杀毒公司以及涉及信息安全的地方,比如电信、网通的技术安全维护部门,政府各个重要部门的网络安全监测部门。

专家点评: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中新兴的媒体与艺术方向,以数字媒体技术教学为主,培养技术与艺术融合的综合性数字媒体人才,学生不仅要学软件课程,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媒体、艺术背景知识,为广告设计、产品介绍、公共空间展示,娱乐表演等众多媒体领域,培养媒体制作人才。而游戏设计专业就是动漫专业,毕业生会进入游戏策划行业,或对口的游戏公司,或从事多媒体事业,都是很有潜力的工作。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原理、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基础等。

感言:这是个宽口径的专业,学习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三大块。对学生的数学、物理、英语基础要求很高。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常常觉得“很赚”,一是学的东西很多,二是因为动手的乐趣多:攒机子装电脑、拆MP3、修手机,甚至为心仪的MM制作电动小玩具等都是我们的拿手好戏。据说毕业后在电子、信息、计算机三大领域都受欢迎:在电子方面,可以做电路设计工程师,有线无线都能上手;信息方面,可以做电信工程师;计算机方面,搞软硬件开发都行。

电子类其他:

微电子学:学习内容专一、目标明确,就是研究新型电子器件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并学会用计算机辅助集成电路分析。可以说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有很多交融之处,不过需要学得更精、更深。该专业对应的是芯片产业,即集成电路。毕业生可做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器件制作和工艺的硬件工程师,薪酬相当高。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最早出身于工科电气工程系,原来叫无线电技术,后来出现很多类似名称的专业,例如电子工程、电子技术等,后来把相近的10个专业合并为电子信息工程,各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方向不同。毕业生可在电子、信息、通信、广播电视等部门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开发、运营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用光取代电信号对声音、图像、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传输、存储和信息交换的光通信技术;用光进行临床医疗、器械控制、精密测量、遥感探测、智能制导等应用的光电一体化控制技术等。毕业后可以选择计算机网络、运营商、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光电元件、光电子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工作。

专家点评: 微电子学这个专业有些学校把它划归在物理系,有些学校划归在电子工程系(简称电子系)。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与应用的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

感言:通信工程专业跨电子、计算机专业,所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当今最流行、发展最迅猛的领域。还包含了网络通信、光通信等方向。毕业生比较容易进入电信、移动运营企业,各种通信类合资、独资企业,研究机构,设计院,各大通信公司、跨国公司或IT企业工作,进入大型跨国公司后出国进修的机会也会很多。

专家点评:通信工程不少学校把它和以上电子类的专业都划归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中,包括两个一级学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其下包含二级学科: 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网络与复杂系统和空天信息工程。也有学校单独有通信工程系,并划归在通信信息工程学院里。

咬文嚼字分专业

高考志愿专家李宏建说:“一些名字看似相近的专业其实有着很大的区别。”他列数了几个“很容易错点鸳鸯谱”的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不少学校的这个专业其实是属于图书馆学系,其下还有图书馆学、档案学和编辑出版等专业。培养既能从事机关企事业单位经济信息、科技信息的管理与应用工作,又能胜任各类社会工作、信息科学研究的人才。毕业颁发管理学学士学位。

信息与计算科学

属于数学系。数学分析、实变函数、复变函数、信息科学基础、编码学、计算方法、离散数学、数值计算软件、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微分方程等都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功课的难度之大、强度之高可想而知。数学和计算机的双重学科背景使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很好就业。毕业生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应用软件开发或管理网络安全、数据分析等工作。

计算机辅助设计

属于机械系。主要学习机械制图、机械工程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CAD及二次开发、CAM软件的应用、数控加工技术、现代工业美术造型、工业企业管理、CAD/CAM课程设计等课程。毕业生可从事机械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机械CAD软件的二次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

李宏建表示,出现这些混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在计算机技术被普遍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几乎所有理工科专业都离不开计算机”,他说。这一方面让人感到麻烦,为了填报志愿得仔细区分;可另一方面也有好处,他说:“因为专业虽被分门别类,但是很多专业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各学科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学习某一门专业,其中必然要学习相关专业的很多课程,也能达到预定的效果。”比如微电子学、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这些专业本身就很贴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只要你对计算机感兴趣,可以把自己的学习重心积极地引导到计算机专业方面上,曲线救“职”也未尝不可。

企业,不以专业论英雄

最后,再看看IT企业在对各专业的毕业生挑选上有何说法。在记者调查的IT企业中,有杀软厂商、多媒体软件厂商、网站、网络游戏运营商,也有芯片制造企业、通信企业、数码产品制造商。其中有跨国公司,也有知名的民企。

一位曾经参与过校园招聘的IT制造企业产品经理告诉记者:“企业对岗位的划分主要包括三大类:技术类、产品类岗和营销类。各个大类的岗位在具体要求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专业要求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不少在一线工作的程序员、产品经理都告诉记者,他们中云集着各个专业的人,大家从来不以专业论“英雄”。具体有以下一些细分:

技术类:系统架构、软件研发、软件测试、信息安全、系统管理、网络管理等。专业要求:计算机相关专业,只要有能力专业不限。其中以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需求最大。(职业通路:研发员研发工程师高层市场或管理人员)

产品类:产品市场分析、商业应用分析、数据分析等;专业要求:计算机相关专业,只要有能力专业不限。(职业通路:职员主管中高层管理人员)

营销类:广告、销售等;专业要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计算机等相关专业。(职业通路:销售助理销售工程师销售/市场经理)

数 字

我国有1023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通信业的需求明显下降;金融业和运输业竞争激烈;传统工业和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急需计算机人才。IC、网络存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游戏技术等人才严重短缺。在软件人才层次结构上,水平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同时软件蓝领也比较缺乏。还有就是计算机专业教师缺编严重。

社会需求愈来愈向名牌大学集中,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地方大学计算机专业就业率为60%~80%。专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次就业率低于50%。

约40%的已工作大学毕业生认为大学所学知识“很少部分有用”或“基本无用”。“绝大部分有用”的占被调查者的28.4%,回答“约一半有用”的占被调查者的31.5%。

趣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