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及其原理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及其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及其原理

篇1

1 引 言

按照新课程标准理念,一个良好的教学设计要注重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要注重给学生创建“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环境,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达成以及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科知识实现同步健康的成长[1]。

2 “杠杆”的教学设计

2.1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2]

《杠杆》是八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虽然与前面的内容关联不大,但却是物理学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知识的基础。同时,杠杆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并且无处不在。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学期的物理,对于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对力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较好的形象思维和逆向思维,但是依旧有认知上的困难。

2.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杠杆,了解生活中的杠杆及其作用;

②了解杠杆的五要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③了解杠杆的分类,解释生活中的杠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杠杆的基本原理;

②以小组为单位,运用科学的物理方法,科学探究,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③让学生经历从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并能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体会到分析、归纳、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②通过列举生活、生产中的简单杠杆实例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③让学生明白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密切的,将物理规律与生活结合,在兴趣提升中学好物理。

2.3 重点、难点

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难点: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学生学会寻找力臂及画出力臂。

2.4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学仪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杠杆器材。

2.5 教学设计思路

《杠杆》是一节将实验探究与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此教学设计先通过演示实验及一些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了解杠杆的本质及其相关因素,之后再进行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2.6 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2.7 巩固练习

一、填空题

1.杠杆上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距离称为力臂,杠杆平衡条件写成公式是________。

2.一根杠杆,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是3∶2,要使杠杆平衡,则动力与阻力之比是________。

3.在下列器件中:

①夹面包的镊子;②托盘天平;③独轮车;④定滑轮;⑤理发剪刀;⑥铡刀。

其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________,属于等臂杠杆的是________,属于省距离杠杆的是________。(只需填序号)

二、选择题

4.下列工具中,不是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的是

( )

A.用十字镐撬石头 B.翻斗车卸货

C.用刨子刨木头 D.用铲子铲煤

5.在使用杠杆时,力和力臂的关系是( )

A.有力作用在杠杆上,力臂一定大于零

B.有力作用在杠杆上,力臂可能为零

C.有力臂,但不一定有力作用在杠杆上

D.力臂越大,说明作用在杠杆上的力越大

三、简答题

6.如图2所示,独轮车车斗和车内的煤受到的总重力G为900 N,此重力作用于A点,车轴O为支点。将车把抬起时,作用在车把上向上的力有多大?省力吗?

3 教学反思

篇2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温度”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本章的教学首先围绕温度和温度计进行,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因此,“温度计”这一节课在本章的地位可见一斑。本课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力争做出一些努力,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净胜、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不断发展。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工作原理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有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通过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教学重点

摄氏温度的的规定及其读法和写法

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5、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被困火焰山》,提问:视频中师徒四人到达火焰山之后,感觉怎么样?(学生回答热)接着追问他们为什么感到热?引出生活中有很多物理冷热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温度

(二)自学

学生自制体温计;观察实验室温度计的结构;回顾长度测量的方法,自学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三)精讲

1、温度

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让学生举例哪些物体温度高,哪些物体温度低

提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物理温度的高低的?(凭感觉)

反问凭感觉是否可靠,用实验验证

2、温度计

感觉不可靠,用什么测量温度?引出温度计

介绍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的由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展示自制温度计,了解自制温度计的结构原理

观察实验室温度计结构,对比自制温度计

3、摄氏温度

介绍讲解摄氏度的规定原则、标准。

练习读温度计读数

让学生练习一些自然界中的温度的读数

4、温度计的使用

回顾对比长度测量,直尺的使用,学习温度计的使用

让学生动手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5、体温计

与实验室温度计对比,让学生自己得出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提问:为什么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后再读数?

     因为体温计有一个缩口

      为什么用体温计之前要甩一下?

     为了把水银甩回到玻璃泡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36-001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两个活动“反复弯折铁丝使铁丝发热和观察点火爆炸现象”,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同时明确了现象中涉及的能量转化。本节重点介绍了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对于柴油机则在“信息库”中介绍,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最后,本节通过活动“比较相同质量的酒精、纸片燃烧放热的不同”建立了热值的概念,通过阅读燃料的热值表,让学生认识到热值也是燃料的一种特性。通过“读一读”了解关于燃料燃烧和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比较容易接受理解,而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比较陌生,或者尽管教师提出事例学生能有一些感受,但是甚少想过为什么,更加不能科学的解释其中的道理。

在探讨热传递、做功这两种方式改变内能的本质原因时,关于能量的转化情况需要充分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并加以讨论,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然而学生的生活经历确实较少,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方式,让现象呈现在空间和时间都很有限的课堂上。

三、任务与目标

1.认识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2.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3.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4.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会查热值表,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6.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初步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课程的设置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笔者将本节课分为4个板块,第一板块:通过“冬天给手取暖的两种方式”和“使铁丝温度升高的两种方式”说明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从而引入新课。第二板块:通过实验“空气压缩仪引燃硝化棉”,说明通过做功可以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通过实验“水蒸气推动木塞”说明通过做功可以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第三板块:通过学生交流讨论,例举生活生产中做功改变内能的事例并解释,进一步理解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第四版块:通过实验“观察点火爆炸现象”模拟热机的做功冲程,进一步使学生明确通过做功可以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为下节课热机的教学做铺垫,并完成整节课“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思路。

五、教学设计

篇4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活化教育;新课程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学即生活”,同时“生活教育”也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重要教育思想。《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生物学教育“更尊重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其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重视生活的联系。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当中的问题,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自己的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每个教师必备的教学理念,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生物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生物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生物”高高在上,学生畏惧“生物”的现象。生物课堂的生活化具有相对优势,因为生物与人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但是,对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相关现象,学生一般不太注意,更不会探求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之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让生物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生命世界的热情,体会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获得成功。

一、在生活中寻找情境,开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之门

新的生物知识的引入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寻找典型例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新鲜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生物学问,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生物的恐惧和厌烦心理,明确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目的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初中如此,高中生物教学亦是如此。

所谓“生活性”是指生物课程内容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现象和活动。这个情境设置符合观察―思考的逻辑顺序,也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树立了本节学习的目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生物知识走向生活实践,让学生体会生物知识的价值

现实生产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生物学问题,生物及生物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习生物的目的在于用生物和生物知识来解决问题,如“乐于用学到的生物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如何养好家里的花卉、金鱼”“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人体健康与疾病”等等。但学生很少用生物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判断、选择和策划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当学生学习了生物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从课内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生物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生物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完全符合的,与高考的能力要求也是符合的。

三、学以致用,用生活中的生物启迪学生创新的智慧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利用学过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生物,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可以打开学生的创造智慧,让生物课堂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例如,仿生学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边缘科学,教师可以先介绍一些仿生学应用的例子,然后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出相关问题,模仿相关原理进行发明创造。如通过研究爬山虎的脚设计一款登山鞋等,可以适当开放实验室设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发明创造条件,通过创造发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大有帮助。

总之,“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建构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的经验联系起来”。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让我们把生物教学立足于生活,让生物教学在生活的大课堂中起飞!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篇5

将具有STS涵义的内容加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一方面是要强调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是希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学生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STS内容有利于学生从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全面的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局限和科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关系。这对于学习和认识化学科学是有积极有益的,对于发展学生运用化学相关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必需的。同时,STS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生动载体。因此,将具有STS涵义的内容列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STS教育既是设计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课程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三个目标领域中,STS教育目标具体反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相对于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的STS教育内容更加具有实施上的操作性。高中化学新课程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具有STS涵义的内容。一是集中体现,如必修课程中设有一个专门的一级主题“化学与可持续发展”,选修课程中专门设置了“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模块,供学生选择性学习。二是分散渗透式体现。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各模块从不同角度体现了STS教育特点。

化学1: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微观结构、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化学2: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化学与生活:直接反映STS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通过积极参与调查访问、参观、研讨、查阅资料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的有关问题做出判断和解释;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化学与技术:直接反映STS教育的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认识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地位;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强化技术意识;形成自然资源利用、废旧物资再生利用的观念;通过调查、分析和讨论交流等途径认识实际化工生产技术问题的复杂性,增强创新意识。

物质结构与性质: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化学反应原理: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有机化学基础: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化学在社会、生活、环境、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应用及其相互关系。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知识;生活;运用;重要性

一、高中生物知识对实际生活的重要性

(一)生物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我们在高中时所学的生物知识大多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所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说生物是来源于生活而又运用在生活中的一门学科。生物知识和实际生活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生物知识如果没有在实际生活中所体现,就成了一纸空谈。而生活如果没有生物知识的指引,则会出现出现许多严重的问题。所以只有在学习好生物知识的前提下,将生物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二)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生物知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追求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生物知识则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医学上医学家通过对生物知识的不断研究,研制出各种特效药来抵御疾病;农学上则通过对生物原理的有效利用,用各种生物方法增加粮食的产量;自然环境上更是通过生物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珍惜我们的家园。这些都表明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生物知识,生物知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

二、高中生物只是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一)在蔬果培育方面的运用

生物知识在蔬果培育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温室大棚种植和多倍体培育果实都是运用生物方面的有关知识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温室大棚是一种通过透光、保湿的原理来提高作物质量和产量的设施。其运用高中生物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理,通过温室的采光和保温来平衡热量,使植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保证蔬果即使在反季节也能照常生长并保持其品质;多倍体培育果实则是利用高中生物学中染色体的有关知识,通过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通过细胞染色体加倍来获取多倍体育种材料,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优良品种。经过多倍体体培育后的种子长大后茎杆粗壮,果实饱满,其果实中所包含的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相对普通果实含量也比较多。不仅如此,通过多倍体培育的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很强,其对抗虫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大高于普通的品种。

(二)在遗传学方面的运用

遗传学作为高中生物学的重要部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遗传学是一门主要研究生物的遗传及其变异规律的科学。其在改善人类素质,控制人口数量和创造新品种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改善人类素质方面,生物学家通过人类基因组的破译和基因治疗的广泛运用,能帮助医务人员更好的检测人们的遗传病类型并进行更好的治疗。不仅如此,这一技术还能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使人们实现健康长寿和优生优育的目标。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完善,生物学家预计到21世纪中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将会突破80大关,长命百岁将不再成为奢望。在创造新品种的尝试上,生物学家研制出了划时代的转基因生物。转基因生物就是通过将一段特定的DNA引入到某些细胞或生物体内,再成长为新个体。这样的生物能将其他品种的优点同自身的优点相结合,成为优良品种,这对农业育种和创造新品种有着重要意义。

(三)在医药学方面的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我国的医药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胰岛素的诞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糖尿病是一种由体内血糖过高而引起的代谢型疾病。血糖过高则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其生物功能受到损伤所引起的现象。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体内长期存在高血糖,这对人体内的各种器官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尤其是对眼睛、肾脏、心脏、血管、神经的损害特别严重,长期患病会造成这些器官的慢性损害甚至造成其功能障碍。更糟糕的是糖尿病暂时没有根治的方法,这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针对这一问题,生物学家们经过不懈努力,制成了能有效抑制糖尿病的特效药胰岛素。胰岛素的生物原理就是通过调节机体的代谢过程来降低血糖。胰岛素通过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快糖原的合成,从而使血糖降低。其还通过促进脂肪的代谢作用,减少脂肪分解。通过这些过程来增快细胞的合成和代谢过程,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糖尿病患者通过按时注射的方法将胰岛素吸收到机体中,就可以使糖尿病得到很大缓解。

(四)在自然学方面的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一些大工业化国家为了提升生产力,提高自己国家经济水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范围建造如化工厂等对环境危害十分大的工业设施。而且,当时环境保护的意识还十分浅薄,基本没有环境保护的设施。渐渐的,出现了像酸雨、抽样层空洞、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气温上升等环境问题。这给不珍视环境保护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工业发展时期人们大肆砍伐热带雨林,破坏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空气的大量二氧化碳无法得到转化,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大增加,还会导致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三、结论

生物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事事物物都蕴含着生物学的道理,所以我们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生活,珍惜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仅仅只是学习教材上的知识,更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生物知识充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使我们更好的生活,造福人类,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常郁欣.浅谈高中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6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6-0052-02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化学学科理论基础之一,也是高考必选模块。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关联性、研究层次的多样性和交错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难点。如何理解除模块的教学功能、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运用多元化的设计策略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体会。

一、从课程标准的研读中领悟《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功能价值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内容主要从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三个方面来探索化学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让学生在以下四个方面得到发展:一是认识化学变化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二是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如何应用。三是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列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四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反应原理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规律,它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促进学生的化学反应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化学素养。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怎样看待物质和物质变化、学会研究化学和化学变化的方法、学会怎么看待化学,学化学可以干什么,即化学研究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有志于从事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化学反应原理的相关知识,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

二、研究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化学反应原理是人类总结得到的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涉及化学反应的能量转化、方向、限度、速率以及机理等方面的问题。与原教材有相似之处,与《化学必修2》也有相似之处,但同中有变。内容变化了,增加了熵与熵变、化学反应的方向性、电离常数、沉淀溶解平衡等知识;要求变化了,某些知识的教学要求有所提高,例如,盖斯定律从“阅读”提高到“能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化学平衡常数从“了解”提高到“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的转化率”等;内容组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增设了很多栏目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比较、归纳,更加关注化学与社会的联系,突出化学的应用价值。该模块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抓住两条线:一个是模块线,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模块的功能定位、教育价值、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是不一样的;第二条线就是要纵向地看到必修、选修和高考这三个层级在处理相关内容时的学习水平差异性。不可盲目拓宽原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找准内容的定位。注意与必修内容的衔接(原电池、电解池、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注意教材内部内容的衔接(反应焓变一反应方向的判断一化学平衡移动一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如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注意与大学内容的衔接(焓变、熵变、化学反应的方向、沉淀溶解平衡)。例如,原电池这部分内容在必修阶段就是为了建立“化学反应能够把化学能转换成电能”这样一个观念,以原电池作为模型来帮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观点,所以它的重点不在于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的认识,也不在定量的计算。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的要求是理性的认识水平,要讨论电极反应、电池反应、原电池的本质,包括原电池的各种变式金属腐蚀的问题也会涉及到。不能因为看到高考题出这样的题就认为必修教学讲原电池也要讲到这个水平,这就违反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违背新课程“分阶段学习、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是不符合新课程的课程结构设置的。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设计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明确知识脉络,抓住认知脉络,设置问题线索,提供事实和证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对学习内容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来达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获得的。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或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同化新知识,或通过“顺应”、改造、重组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理解、掌握学习内容。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基于以上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先分别进行以下线索的设计知识脉络一已知脉络一问题线索一解决问题的证据,然后再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2 重视运用逻辑推理,凸现原理形成过程。化学反应原理是人们通过对大量化学反应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的,它的形成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这部分内容的基本特征――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采用归纳法、运用逻辑推理得到一般规律性结论,达到深化对过程本质认识的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实验、图像、表格、多媒体课件、录像等常见的直观教学手段,将化学原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在进行化学平衡状态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正、逆反应速率与时间关系图进行直观教学;在电化学基础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观过程来直观演示原电池、电解池原理等。

3 重视概念学习的层次性,关注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概念的科学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化学基本概念的层次性。概念教学的处理要把握四个层次: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概念教学时所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即如何去研究概念,如何获得概括性本质的认识;概念本身承载了认识的方法和认识问题的思路;不仅建立具体的概念,还要形成基本观念,要关注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根据教学经验或问卷调查探查学生的已有概念,找到学生认识的生长点,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合作探究来完成对概念、原理的认识。例如,在“焓”的教学中,既不要引导学生从化学热力学的严格定义上了解“焓”的概念,也不能避而不谈,要让学生知道“焓”是科学家为了便于计算反应热而定义的一个物理量,它的数值与物质具有的能量有关。

篇8

一、科学教育的作用

1.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孩子们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问,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问题没完没了。幼儿的认识活动是受到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直接驱使和控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使幼儿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科学教育正好给儿童搭建了这样的一个平台。

1.2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使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所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是有关周围事物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究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学会学习,还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能力和行为,“将科学作为他们的生活准则”。

1.3能关爱环境,珍爱生命。

通过与周围环境、动植物、大自然的直接接触和探究活动,孩子们会逐渐发现和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美好,感受和体验到人与环境及动植物、动植物之间及其与环境的依存关系;通过全身心投入于珍爱生命、关爱环境的活动,逐步产生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和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

2.1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如果教师能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就能满足幼儿好奇心,激发学科学的兴趣。例如,在“踩鸡蛋”的活动,当请一位小朋友慢慢地跨上用四个鸡蛋支撑的木板时,小朋友都叫起来:“不能踩,鸡蛋要碎的。”然而鸡蛋并没有像他们预料的那样。这时,幼儿的兴趣就来了。接着我又让小朋友拎着两瓶水站上去,当幼儿发现鸡蛋在如此的重压下仍完好无损时,可高兴了,喊着“噢!我也要学。”这时我就神秘地说:“这里有秘密。”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就是在学习兴趣的推动下,积极地投入到观察和探索活动中的。

2.2合理安排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2.2.1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分阶段安排活动内容。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人体和健康、植物和动物、生态与环境教育、自然科学现象与科技教育等。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 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也只是初步的,所以我们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分阶段安排活动内容。

2.2.2体现时代特点,适当安排现代科技的有关内容。

对幼儿进行现代科学技术的教育,培养幼儿的现代意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教育内容:第一,家庭中的现代化技术。认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探索蕴含其中的科学原理,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通过寻找“手的帮手”――剪刀、夹子、钳子、锯子、锤子、取碗器 等,知道各种工具的使用价值。认识各种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空调、电脑、洗衣机等,了解它们的用途及安全使用的方法。第二,社会生活中的现代化技术。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代化工具,如航天飞机、轮船、移动电话等,了解它们的先进功能。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初步认识现代科技,知道科技是在不断发展的,它会 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如通讯从烽火、飞马传书到电话、电传、寻呼机、移动电话、可视电话;计算工具从记数算盘发展到计算器、电脑。

2.3多渠道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2.3.1接触大自然,开拓幼儿的视野。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40年代就说过:“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是活教材。”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让幼儿亲临大自然,获得丰富的感知。当幼儿投身于大自然怀抱观察和认识事物时,启发他们提出问题。 当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老师要正确耐心地给予解答,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如在春天,我让孩子观察那些已长出嫩芽的树木,问: “树为什么会长出芽来?”让幼儿接触大自然,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还促进了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诱发了他们学科学的兴趣。

2.3.2让幼儿在种植、饲养中去发现,去探求。

幼儿天生好动,好奇心强,种植和饲养是幼儿很感兴趣的活动。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加。我在班里设立了一个“自然角”, 有的孩子从家里拿来了胡豆、黄豆等种子,分别种在用雪碧瓶做成的小盆里。有的孩于拿来了自己喜爱的蝌蚪、小乌龟、金鱼等,饲养在盛水的大口玻璃瓶里。孩子们常常围在那里观察,看种子发芽了没有,花草是否长大,每当发现 有了变化,他们就会高兴地大声喊起来:“我的种子发芽了!”“我的仙人球长出了一个小球!”在种植和饲养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时会发现很多问题,如有的种子 长出的苗不壮,有的发黄了等等。他们带着这些问题来问老师。 这时,我就有意不作解答,而引导和启发孩子再作观察寻找答案。如我将长得良好的苗和发黄的苗从两个盆中倒出来,让他们进行比较,这时,幼儿就会发现一盆种子的根长得好,而另一盆种于的根有些烂了,烂根的苗就长得不好。我又让他们进一步观察分别倒出的两盆土。烂根的那盆土很湿。让孩子明白种于发芽和生长需要水,但土中的水不能太多,水多了根就会霉烂坏死的道理。接着,我又让他们观察阳光晒着的菜与阳光晒不着的菜有什么不一样。使他们懂得了植物生长离不开空气、水和阳光。在饲养小动物的过程中,了解了小动物的习性,生长变化的规律和饲养方法。

2.3.3注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的内容。

幼儿的一日生活丰富多彩,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让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一次,幼儿对影子产生了兴趣, 教师就带领幼儿做起了游戏。晨间锻炼时,木杆在地上留下了一个影子,幼儿描下影子并在旁边画上记号。集体教学活动时,影子变了位置, 幼儿又描下影子画上记号……经过一天的记录,幼儿有了一个能知道时间的“太阳钟”。此后,幼儿通过自主学习,知道了时间不同,影子的长短、方向均不同的道理。

篇9

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所主张的: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应从幼儿自身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出发,重视幼儿对智能的运用。因此,抓住这一机会,我设计了有关于落体的主题探究活动,运用观察、讨论、查找资料、统计、实验等多种方式,起用不同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发挥幼儿的创造性,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创造产品”(加德纳“多元智能论”原文)的乐趣,从而培养幼儿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该主题让幼儿获得的关键经验在于: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落体现象,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科学奥秘的欲望,在活动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教育目标:

发现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了解落体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生活中的落体应用现象进行新的设计。

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体验探索科学奥秘、运用科学知识的乐趣。

主题活动案例 我们试一试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观察中发现,无论你往天上扔什么物体,它都会落下来。但是同时孩子们也发现:当你往天上扔一个皮球时,皮球会迅速地落下来;可如果你扔一张报纸,不仅是扔得不高,落地的时候也很慢,“报纸是飘下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体,有的落地速度非常快,有的却慢慢地落下来呢?孩子们对此产生了疑问。

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当孩子遇到一个问题,需要给予关注、处理和解决的时候,思维就开始了。而教师就是要引导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通过“做”来学。于是,我设计了“我的发明”这个活动,鼓励孩子们在自己的实验、探索、观察和比较中发现问题的答案,体验探索科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幼儿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愿意在自己的亲自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体验探索科学奥秘的乐趣。

比较不同物体的下落速度,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培养幼儿初步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小塑料玩具、软球、小沙包、手绢大小的布片等。

海报纸、记录笔。

阔的场地。

活动过程:

1.游戏:“谁扔得高?”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的物品,让

幼儿试着扔一扔,看看什么东西能扔得高?(引出幼儿对物体下落现象的经验回忆,知道不管什么东西都会落到地上。)

2.讨论:比较物体下落的速度,并作好记录。

⑴你刚才扔了什么东西?它落下来的速度怎样?

⑵再试一次,比较一下什么东西落地最快。

⑶让幼儿将自己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和幼儿一起统计各种物体下落的情况。

3.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然后讨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什么有关呢?

⑴引导幼儿使用材料相同、形状不同的物体,观察它们扔上去和落下来的情况是怎样的?(得出:物体的形状会改变下落的速度。)

⑵引导幼儿使用相同形状、不同材料的物体,观察它们扔上去和落下来的情况是怎样的?(得出:物体的材料会影响下落的速度。)

⑶引导幼儿比较刚才使用的两组材料,哪一个重,哪一个轻?(得出:物体的重量会影响下落的速度。)

4.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

⑴我们有什么办法让下落的物体比原来下落的速度慢一些或快一些?

⑵幼儿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如将纸折成飞机,就扔得高些,落下来的速度也快些;将玩具上放一个小手绢做成小降落伞向下落得慢些。

5.讨论:你刚才玩的什么东西?你是怎样改变它下落的速度的?

6.谈一谈: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我们今天的发现相似呢?(如降落伞)

活动延伸:

活动区中,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对生活中的落体运用现象进行新的设计。

鼓励幼儿继续收集有关于落体现象运用的资料,并进行统计。

引导幼儿对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进行分类。(改变形状、改变结构、改变重量等)

活动反思:

这一次活动是从孩子的生活中生成的,因为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也就分外的投入。每一个孩子都急不可待地自己去试一试,每一个孩子都急于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别人。孩子们讨论的气氛十分热烈,还发生了有趣的争执:谭文馨说她的报纸捏成球以后落下来的速度要比没有别成球的时候还要慢,许欣迪马上否定了她的意见,说:“那是不可能的。肯定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我马上让他们俩个重新实验。原来,因为报纸捏成球以后抛得更高一些,所以落地的速度感觉要慢一些,实际上捏成球以后落地的速度是快一些的。孩子们通过比较统一了意见。

认知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幼儿的学习应该是主动地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布鲁纳认为,作为教师,就是要引导孩子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在活动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的位置上,不对孩子的发现妄加评论,不轻易否定孩子的不正确的结论,而是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亲自获得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最有效的。

篇10

对于教材,前面已经研究了汽化和液化、熔解和凝固,学习升华和凝华后,对物态变化知识才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这一节教材是物态变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学的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与地球上水的循环,教学的难点:认识升华和凝华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及水的循环。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应注意将其不断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和志趣。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需要纠正学生对直接经验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学生已经学习了汽化和液化、熔解和凝固,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需注意辨析各种物态变化间的区别及研究方法的相似性。

三、教学目标制定

1、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解释现象;了解水循环的成因、途径、类型及其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积极质疑、实验探究和分析论证的过程,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分析过程及其原理的思维方法,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与师生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加深师生间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升华和凝华是十分重要的物理现象和有广泛的应用,体会水循环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五、设计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