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

篇1

【关键词】数据分析 供应链管理 社区服务 电商创业 生鲜电商 配送物流 数据化服务

1 新楼盘社区日用生鲜电商的销售服务现状

1.1 社区服务性生鲜电商发展状态

以近年砉阒莅自魄某新建小区的日用生鲜电商的日常销售服务为例来说,此电商平台成立于2011年七月,在新楼盘落户之前主要服务周围的老旧小区,由于老旧小区的地形复杂、人员分布情况复杂等原因,此电商品牌一直都以社区日化用品销售为主,而伴随着电商OtoO模式和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成熟,自2013年来此电商平台逐渐转型到自建物流网络和日常社区生鲜原材服务供应为主,依旧自建物流优势和平台资源优势为新楼盘用户提供一站式生鲜原材供应。近年来,虽然此生鲜电商平台以日常化的蔬菜、水果、海鲜等食品原材的销售为主,也一直保持着较好的趋势的日常盈利和平台建设,但在此电商平台在日常化的配送效率和用户时间定位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我国目前的生鲜电商产业依然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不仅大型的电商平台都在不遗余力的进行生鲜电商销售服务体系建设,中小型电商平台也都在加紧建设自身的生鲜电商平台,所以造成了行业竞争压力大、准入门槛不断提高等问题。另外由于产品的保鲜技术、供应链冷装物流技术还没有彻底攻克,所以生鲜电商的发展势头缓慢,其高效率的保鲜配送也成为了困扰电商平台的难题。而普通的生鲜电商平台都在集中化的进行农副产品销售,但是产品本身的价值还没有自建物流和产品配送物流高,所以很难实现有效的盈利模式,只能在社区区域进行区域性的发展建设无法形成较大范围的覆盖。

1.2 基于数据化供应链管理的电商平台的社区服务体系搭建

伴随着近年来此生鲜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如何在基于发展缺陷的基础上构建体系化的电商服务架构成为困扰此电商平台的首要问题。由于物流配送体系的不健全,构建有效的配送服务模式首先需要建立稳定可靠的产品供应体系。需要以城市周边农村为产品基地作为产品物流配送的依托平台来建立完整的产品供应链,需要以生产农副产品的农村为基地生产高质量的农副产品、辅助其他高质量的农副产品进行销售。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依旧现代大数据平台化管理模式建立产品供应体系数据链和数据模型,保障有效的数据交互。从现代电商发展的趋势来看维持电商平台运转的首要因素就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数据化管理体系实现高效率精准化的物流配送服务,其数据化电商管理模式的主要思路是基于公司电商平台优势与产品农村合作社进行数据化对接,在保障数据化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将农村合作社中的农户生产模式进行数据化模型分析,及时的了解农户的生产种植状态,以此来保障农副产品的质量。另外要以大数据运算平台为有效载体,根据数据化的平台预测结果来确定农副产品的产出规模,从而实现对商品的有效管理,进行数据化的统筹安排。与此同时,基于电商平台的云计算优势来建立社区生鲜服务网点,不仅是在相应的社区建立货源仓储,而且要进行线上线下的有效结合来配备基本的服务销售网点,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销售配送服务。另外针对日常大宗生鲜商品的销售,在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的供应链采购,针对特定的商品属性、商品的销售状态来进行统一的采购销售配送,为每个商品设定特制的二维码标识进行数据录入、物流跟踪、服务终端匹配、保障商品销售配送的有效及时。

2 日本神户品牌生鲜电商的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

日本神户市某品牌生鲜电商成立于2014年,基于基础硬件设施和品牌平台架构的有效搭建,其成立伊始就从事于社区共享化生鲜电商的销售配送服务,依旧商品的平台化数据管理,从生产到销售的数据化分析平台搭建,不仅在不足两年的发展周期内迅速的垄断了本市的生鲜电商市场,其盈利能力也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在市场空间扩大和盈利能力增强的背后可以看到的是其运营效率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其标准化供应链的数据分析和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基础之上的集中式仓储建设和标准化自建配送体系的建设。

如图所示可以看出与我国的生鲜电商相比日本神户的生鲜电商品牌进行集中式仓储和分布式仓储建设,一方面是可以基于数据化的仓储建设可以通过对供应链的相应数据模拟和数据分析,提升商品的周转效率节约流转成本。另一方面,生鲜电商的仓储建设模式可以增强商品的区域覆盖率,通过数据化的客户商品需求分析来进行统一的仓储货物调运,及时的为用户送达。

另外,由于生鲜电商在采购渠道和商品进货渠道的差异,导致商品同质化较严重,商品质量差异较大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神户生鲜电商品牌为此引进OTB标准化体系进行统一的商品采购管理。基于平台数据计算优势,采用云计算数据处理器根据采购标准和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标准来进行集中化的分析,得出优化的数据需求结果来进行多角度的衡量,确保运营服务体系标准化的运营。

基于数据平台处理,神户生鲜电商实现全方位的全系统自动调拨,根据分布式的仓储的范围得出最优结果进行正向调拨或者是逆向调拨,既可以快速安全的将商品送到顾客手中也实现了配送网络的标准化,根据系统数据支持来全面的提升商品配送效率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3 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对生鲜电商平台建设的积极意义

3.1 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生鲜电商的效率提升

基于现代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的生鲜电商平台在大数据分析的背景下可以有效的提升货物的配送效率和平台的运转效率。在精准的数据准备下,生鲜电商的线上平台基于用户的平台支付信息,可获得用户的精准定位,依据用户或顾客的预留信息可基于附近仓储的产品支撑在网络数据管理平台快速的获得产品信息,通过附近仓储快速的将产品调出为顾客及时的进行配送。而下单顾客可通过电商平台或者电商的品牌移动化客户端进行快速的信息下去,包括货物的产地信息、生产包装信息、物流信息,在物流数据管理系统的有效支持下及时的掌握配送货物的状态,及时的收到货物。

3.2 数据化供应链管理下物流配送优势

基于生鲜电商物流配送标准的不断地提升,生鲜的物流配送成本也在不断地提升,去除自建物流成本之外,包括生鲜冷链和包装成本在物流配送环节中的成本也是高居不下,如何全面的降低物流配送成本,缩短物流的配送周期成为了很多生鲜电商品牌最关心的问题,而数据化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综合建设,基于平台数据化模拟环境的综合分析,可以快速的对商品进行定性化的数据管理,对物流仓储的货物进行准确的定位,及时的将商品从仓储中快速的调出。基于物流数据的统一化平台测定和分析可以快速的将商品发往终端,让顾客快速的收到货物。基于终端的数据构成和多平台的数据支撑和交互,物流整体的配送线路和数据可以达到最优化满足最便捷物流配送需求。在多元化的数据交互情态下,数据化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依据生鲜电商具体销售数据和用户平台使用数据来纵向或者横向的数据分析形成完整的销售采购数据链供平台使用,及时的做出数据分析形成数据参考做出有效的数据对比,从根本上提升物流配送效率。

3.3 数据化管理体系下供应链终端体系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下生鲜电商的供应链终端建设一直都是困扰众多生鲜电商平台的首要问题,在终端的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的保障产品质量和货物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在冷链供应过程当中要高度重视,同时在货物分拣和存储过程当中也要高度重视。而基于数据化平台的有效搭建,在数据的统一监控下不仅可以有效的保障在货物配送过程当中货物的品质和货物安全之外还可以在终端的货物采购的过程当中进行有效的数据化监管,对采购及运输的每一个过程进行详细的管理,从源头到销售和配送顾客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保障不出现偏差。另外,由于现代生鲜电商的自建物流成本的大幅度提升,如何在自建物流和自建仓储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进行货物分配和原材存储是生鲜电商终端体系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不仅需要对源头货物进良好的配送网络搭建,也要依据数据管理平台数据分析进行终端仓储和配送网络的搭配,要将每一个每一种货物详细的分配到时间效率最高的物流网络当中,将生鲜原材及时准确的送到顾客手中。

3.4 数据化管理供应链数据平台的融合建设模式

随着现代生鲜电商产业市场的快速饱和,数据化管理供应链数据平台也逐渐形成融合性发展的趋势。不仅在电商信息交互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变,在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享方面也有了结构化的调整。不仅体现在电商物流信息的集中融合性,也在时间和空间接口上形成了融合性的跨越发展模式。交互性的平台数据共享和不同数据资源对接也形成了高度的集成性,信息数据的交互不仅是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信息的来源分类上也更加体现出了平台顾客的主体性地位。对不同信息资源通过数据化的详加整理来实现资源信息的行业平台共享,在面对多种信息的集中时,现代媒体的融合性更趋向便捷,通过对信息集中进行分类和详细标示让受众群体更加便捷化的接收和分享信息,及时获得信息的有效价值。另外,基于电商平台的数据收集和供应链数据类型的不同,对于不同商品的信息数据收集也更加可靠和准确。实现生鲜原材的数据平台资源共享和数据链对接,不断地增强数据化管理供链的数据交互性和融合性,全方位的提升物流配送效率和物流配送的准确性,为广大顾客提供最便捷的生鲜购物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陈永平,蒋宁.大数据时代供应链信息聚合价值及其价值创造能力形成机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07).

[2]于永利.大数据升级电商供应链管理[J].互联网经济,2015(Z1).

[3]陈涛,李佼.基于大数据的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J].电子政务,2013(12).

[4]冯芷艳,郭迅华,曾大军,陈煜波,陈国青.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课题[J].管理科学学报,2013(01).

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物流

1、电子商务模式

带来了供应链管理的变革供应链管理是由物流管理发展而来的,但已超出了物流管理的范围。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通过供应链上贸易伙伴的密切合作来获得潜在竞争优势。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存在库存过大、反应过慢、业务处理滞后等缺陷。电子商务模式下的供应链能够弥补这些缺陷。

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电子商务在供应链中主要应用采购过程的协调、物料计划人员与储运公司业务协调、销售过程的协调、公司日常活动以及员工的交流、提供客户服务、进行电子支付等。在物流过程中,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管理目标是,在产品运送途中时,配送中心就已接到电子通知,公司可对该货物进行征订。当货物到达时,工人可将产品卸下来通过扫描输入到系统,此时库存记录会马上变更。计算机根据征订结果,通知工人将某种产品取下来并与库中或某被选产品匹配打包,装入出库的卡车上运送给客户。这样,货物可不在仓库停留,进出库几乎是同时的。

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优势。电子商务的供应链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的不足,它不是仅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之间,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居于同一供应链的厂商之间不在是独自盈利,而是共赢。电子商务模式带来了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它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整合企业的上下游的产业,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客户)、物流运输商及服务商、零售商以及往来银行进行垂直一体化的整合,构成一个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网络上不必要的运作和消耗,促进了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2、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结合

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结合后的管理充分利用现代电子商务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结合后的管理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5%~35%;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0%以上。这些数据说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发展。因此,结合后的管理模式可以帮助尤其是中小企业形成企业集群,增强市场竞争力。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可有效地实现供求关系,刺激消费需求。在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后的管理通过生产企业内部、外部及流通企业的整体协作,大大缩短了产品的流通时间、加快了物流配送的速度,并将产品按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来,快速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而提高“生产—销售—消费”的供求速度,刺激消费需求。它还能使物流服务功能系列化,在传统的储存、运输、流通加工等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场调查和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配送、物流咨询、物流解决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的策略建议等增值服务。这种快速、高质量的服务,必然会提高企业的声誉、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使消费群体聚增,扩大供求市场。

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可降低社会库存。在传统企业中供应链缺乏有效管理,库存积压较为严重求。结合后的管理,可以对组成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加以优化,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减少各个环节的信息延迟,消除信息出错现象,促进产品需求信息的快速流通,以减少盲目生产和社会库存量,避免库存浪费和减少资金占用。

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可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结合后的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减少订单流程的成本以及其循环时间。

供应商能够通过网络方便地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可以在采购过程中去除中间不必要的环节,精心计划流通路线,从而有效地降低流通费用,还可以借助网络对流程进行跟踪监控。用于采购管理的人员也可以从低价值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具有更高价值的工作。

总之,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的结合,能使大量分散的企业连接成一个动态的、集成的、虚拟的、全球性的供应链网络,在更大范围内搜索有关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

3、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结合可行性分析

信息技术对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目前,条码、GIS、GPS、电子数据交换(EDI)等技术逐渐被国内企业所采用,一部分企业应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建设了一些比较先进的企业网络系统,初步实现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虽然目前我国供应链管理支持信息技术的普及性与先进性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为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集成做好了理论与技术上的准备。

结合的思想准备较为充分。在上海财经大学的一次调查中,59家企业中有3.4%的企业主管不重视供应链管理模型的战略实施;有23.7%的企业一般性的重视供应链管理;57.6%的主管比较重视;15.3%的主管非常重视。由此可看出,企业主管对供应链管理的作用是较为重视的。可见,经过多年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推广,我国企业领导层和员工对高新技术的了解和利用高新技术发展企业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为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集成进行了思想上的准备。

互联网的发展为二者的结合创造有利的条件。2010年月15日,CNNIC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亿人,普及率达到28.6%,.com域名注册增值2783652个。商务交易类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年均增幅为68%,其中网上支付用户年增幅80.9%,网上银行和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分别增长了62.3%和。中国互联网应用的消费商务化特征走强趋势明显。

电子商务技术和应用环境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B2B电子商务不仅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以“主导企业”为中心变得更加紧密,而且供应链的整体动作也更为高效。

供应链管理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近年来,我国的物流配送业、连锁业、零售业、仓储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在我国发展势头很快,这将在供应链干线物流)与末端物流间起实物与信息的衔接作用。新晨

4、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两大“利器”,在实践过程中有互相渗透,相互结合的趋势。电子商务对于制造和分销的重要性无疑是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如果以高速、低成本与客户、供应商进行交流和协作是有效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那么完全电子化的供应链就是对未来的展望,而支持未来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将是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完美结合。而且电子商务使得企业间供应链的整合可以更有效的达成,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关注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并与其他它企业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从而达到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陈月波.电子商务实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供应链 结构设计 定量研究

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组成的网络结构。近年来,随着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关于供应链的研究已然成为热点。而供应链结构设计作为供应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日益得到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关注。

供应链结构设计理念研究现状

(一)精益供应链研究

“精益”的思想最早起源于丰田公司的生产系统(TPS),该系统专注于降低和消除企业的浪费。在需求相对确定、产品多样化程度低的环境下,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众多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从而实现了零库存和较短的提前期。精益思想的三大支撑技术为:准时制造(JIT)、全面质量管理(TQM)和成组技术(GT)。

1.对精益供应链内涵特征的研究。Christopher(2000)指出,精益供应链在特定的环境中有其优越的地方,特别是需求可以被预测、产品多样性低以及数量较大的情况;Womack和Jones(1996)将敏捷供应链理解为一组在产权上独立的个体和功能的有机结合,其思想是通过精益技术将价值链上下游的独立公司联系起来,组成连续的价值流;Naylor等(1999)认为精益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消除包括时间在内的各种浪费,从而建立一种有效的分级调度。

2.对精益供应链应用领域的研究。Karlsson等(1997)将精益思想在规模较小的商业团体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Abernathy(2000)对精益供应链管理在纺织和制衣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二)敏捷供应链研究

随着供应链内外部环境不稳定性的增加(诸如市场波动和顾客需求多样化的提高),企业意识到仅仅采用精益供应链难以实现更高的经营绩效时,敏捷供应链应运而生。而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也为实现敏捷供应链提供了技术支持。

1.对敏捷供应链内涵的研究。Jones(1999)将敏捷解释为在波动的市场里,使用市场知识和虚拟公司来发现潜在的市场机会的能力;Christopher(2000)则将敏捷定义为供应链对产品数量和类型的需求改变作出应对的能力。将实现敏捷供应链的途径归纳为:市场敏感、虚拟供应链、流程整合、网络结构。

2.敏捷供应链评价与应用研究。Yusuf等(2004)做了一项涉及600家英格兰公司的调查后指出,客户的流动和技术需要促使制造商去发展敏捷供应链,以保持竞争优势;Hoek等(2001)认为,现有的文献中将敏捷当作是一种一般的管理理念或误解为一种制造概念,并没有将敏捷放在整条供应链系统中进行整体分析;Xun等(2009)开发了一个6维度、12项内容的工具来判断供应链的敏捷程度。国内学者也对敏捷供应链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陈志祥、马士华(2005)对敏捷供应链的供应和需求协调绩效关联进行了实证研究;綦方中等(2003)研究了敏捷供应链系统环境下的多人协同问题。

(三)弹性供应链研究

近年来,随着干扰事件发生的频度越来越强,理论界提出一种新型的供应链设计理念——弹性供应链。1973年,奥地利学者Holling首次将弹性这一自然科学名词运用于社会科学中,以解释某些社会现象;Mallak(1998)则首次将弹性这一概念运用于企业管理或供应链管理中,指出组织应当提高弹性来应对内外部的变化。自此以后,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弹性供应链进行了研究。

Christopher(2004)将供应链弹性定义为:在受到干扰后,系统能够回到最初状态或一个新的、更合理状态的能力。给出了弹性供应链结构设计的两条原则:一是制定多种方案的供应链战略;二是权衡效率和充足的关系。Sheffi(2005)指出供应链弹性不仅仅是处理风险的能力,而是在面对干扰时,能够比竞争对手处于更有利的位置,甚至能够在干扰中获益。国内学者李永红、赵林度(2010)利用供应链弹性分析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以描述供应链弹性系统,通过仿真实验表明,弹性驱动的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动态涨落、破坏成长的过程,需要成员企业共同营造供应链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供应链保持竞争优势。

供应链结构设计定量化研究现状

(一)供应商选择研究

供应商选择是供应链结构设计中的一项重要问题,一项合理的供应商选择方案,不仅可以降低采购预算,还对于产品质量、供货保障等方面也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4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渠道管理 渠道重构 逆向营销渠道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商家使尽浑身解数来寻找企业新的利润增长源,从广告大战到促销大战,从降低产品的采购成本到追求产品的销售份额,一个个战术的实施,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反而是昂贵的广告费用、低劣的产品质量和无法掌控的渠道成员。然而,敏锐的商家发现,在生产之外的流通渠道中的交易成本很高,也就是说,渠道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新看点。但是,为什么渠道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呢?说明传统渠道已经不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发展要求,改革和重构已经迫在眉睫。

对渠道进行重构,不是简单的更换几个渠道成员的问题,而是要在科学的管理思想指导下进行,使之行之有效。在与渠道管理诸多相关的管理理念中,我们把目光聚集到了供应链管理思想上。

一、供应链管理与渠道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1.研究内容相关

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包括:上游库存管理、下游营销渠道管理以及整体协调管理。由此可以看出,营销渠道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渠道和供应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除了供应链前端原材料供应不属于渠道的范围,二者都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的载体。从研究内容来看,供应链管理和渠道管理的关联性较强,将对渠道重构提供指导性帮助。

2.时效性相关

时间和效率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如JIT(just-in-time)、JIS(just-in-sequence)、ECR(有效消费者反应)、QR(快速反应)等概念反映了不同企业之间在时间和效率上的相互关联。供应链管理同样强调如何缩短流通时间、提高流通速度来提高经济效益。在现代市场的激烈竞争下,渠道中的企业也要求能够快速响应各种突发事件,制定出应对措施。因此讲求时效性,将有效的指导渠道重构。

3.功能相关

功能相关指渠道中的不同企业之间的商业活动应该体现出专业性和互补性。这样才能促成企业间的协调和合作。这不仅是渠道管理中要求渠道成员真正做到的,也是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核心体现。因此,供应链管理与渠道管理在功能上是相关的,也使渠道重构更加科学。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利用供应链管理和渠道管理有一定的契合点,也为我们改进和重构营销渠道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渠道重构策略分析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利用供应链管理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有助于渠道的重构。因此,在重构的过程中,应该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贯彻始终,并遵循下面几条策略。

1.灵活性策略

传统渠道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弊端,就在于渠道本身过于僵硬和呆板,成员关系松散,缺乏协作精神,在现代经济大环境下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灵活策略不仅包括渠道构建的灵活性,而且包括渠道运作的灵活性。

渠道构建的灵活性体现在渠道要保持高度的弹性,应对各种风险能够处变不惊,及时发挥渠道的整体优势。

渠道运作的灵活性体现在渠道成员要明确彼此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应对突发事件上,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借鉴,以不变应万变。

2.重视终端策略

当今顾客需求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迅速、莫测和多变,这就导致制造商更为重视渠道的终端。通过传统渠道预测顾客需求容易造成供应链的“牛鞭效应”,使需求数据失真。而另一方面,除预测顾客的需求量外,制造商更需准确把握顾客内在的需求“想法”,如对产品改进的需求、对新产品的需求等,而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数据挖掘、客户关系管理等各种信息系统工具也有利于制造商进一步探知顾客的真实需求。

3.整合策略

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在产品的起点到终点的过程中,整合不同企业的活动和资源,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整体效益。鉴于这种思想,在渠道重构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注重整合的原则,也就是做到“取长补短、互惠互利”。

整合优化后的渠道功能和竞争力将远远大于各个渠道成员所贡献的力量的简单相加。这就说明,整合策略不仅帮助渠道成员完成自己任务,同时发挥了渠道的最大优势。整合后的渠道,将给渠道成员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对制造商来说,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渠道的整体运营效率;对零售商来说,有利于提升自身在新经济时代的零售竞争力,充分利用渠道的优势。对消费者来说,将获得更加专业、更加快捷、更加周到的服务。

4.协调策略

在追求渠道成员个体利益的同时,难免会与渠道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如何协调渠道成员间的利益冲突,是渠道建设始终,应该重视的问题。

博弈论中著名的“囚徒困境”问题,即:渠道各成员明知合作会给大家都带来实惠,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又都会选择不合作的行为。从自身利益出发是产生“囚徒困境”的原因,有效的协调是解决“囚徒困境”的方法。“囚徒困境”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我们要正确处理渠道及其成员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使之朝一个健康良性的方面发展,在保持渠道成员个体的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巧妙的协调渠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的关系,逐渐消除“囚徒”心里,从而真正解决“囚徒困境”。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双边缘化”问题,即:假设一个渠道中只有两个成员:供应商和零售商,如果每个成员都独立进行定价决策,则最后的均衡零售价格将高于能使渠道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每个成员分享到的利润将小于渠道利润最大化情况下所能得到的利润。在此种情况下,渠道成员将分到的利润更小,消费者则需为购买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渠道协调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双边缘化”问题,协调的含义是使渠道总利润最大化,也就是为了实现渠道上所有成员的共赢,他不仅使渠道成员获得最大的利益,终端消费者也将以最优惠的价格、最优质的服务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渠道重构策略的实际运用――逆向营销渠道

在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指导以及上述策略的运用下,我们采用区别于传统的渠道构建方式,我们把这种渠道称之逆向营销渠道。它是指企业从营销渠道的末端开始向上考虑整条渠道的选择,即在充分考虑终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行为和产品特性等信息的情况下选择零售终端,再根据中间商财力、信誉、能力和与零售终端的关系, 进一步向上选择中间商,直至与企业有直接业务联系的经销商,这种渠道叫做“逆向营销渠道”。这种渠道形式旨在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终端建设为重点、以拉动模式为推动力、以整优协合为策略,从而使渠道功能发挥出最大优势。

逆向营销渠道最大的特点是:

1.市场重心下移,弱化了一级经销商,加强了二级经销商,决胜重心置于终端商。

2.渠道成员由交易型转为伙伴型、联盟型,从而使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主人翁姿态及归属感。

3.实施逆向渠道模式,终端市场不仅可成为企业产品的售卖点,更是企业文化的宣传点。

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新企业、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同时也适合现有企业、既有产品调整渠道时运用。

四、逆向营销渠道的评估

这种颠覆传统的逆向渠道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能否最大程度的发挥渠道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将对逆向营销渠道进行评估:

1.逆向营销渠道的经济效益评估

逆向营销渠道在经济上的贡献体现在它的低投入高产出上,低投入并不是指参与的人员少、投入的原材料少,而是指在销的过程中,整合渠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优的目标。此外,逆向营销渠道在协调渠道成员的关系、整合渠道的资源、优化营销手段、提高渠道流通速度等方面,体现了较高的先进性。

2.逆向营销渠道的社会效益评估

逆向构建营销渠道,着重强调了终端消费者的感受,一切营销活动都是围绕消费者进行的,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获得更多消费者的支持,逐渐生成口碑效应,无形中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此外,逆向确定渠道成员可以保证渠道功能主体的到位,使之明确自己所处的地位和需要实现的功能,渠道可以运行畅通。同时渠道成员的数量、成员的分布位置和渠道终端的商圈范围不会重复和叠加,有利于扩大渠道的覆盖面。

从上面的评估中可以看出,逆向构建营销渠道的方法,可以较好的实现产品或服务的覆盖面和认知度,也可以给渠道成员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当前来看,逆向营销渠道顺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显示出了强大的优越性,在一定时期内这种优势将一直保持。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1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黄丽薇 陈克明:营销渠道的逆向模式[J].市场营销,2001,(9)

篇5

[关键词]供应链协同;供应链绩效;综述

[DOI]10.13939/ki.zgsc.2015.15.083

1 引 言

Christopher(1998)提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1]。要建立有竞争力的供应链,最重要的就是协调众多节点企业之间的行为和决策,实现各节点企业的无缝对接,提升供应链总体价值,这就是供应链协同。全球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David Anderson & Hau Lee(1999)明确指出,新一代的供应链战略就是协同供应链[2]。这些都充分说明,协同已经成为提升供应链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关于协同对供应链产生的巨大效益,通过实证和模型研究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证实。

如何评价供应链的协同程度,如何确定供应链协同绩效,已成为专家学者们越来越感兴趣的问题。有效的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能够促进供应链成员沟通交流,加强信息反馈,合理评判供应链协同运营效果,是供应链有效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重要一环。因此,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协同运营绩效,是供应链协同运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 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的概念与内涵

Maskell(1991)较早地讨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问题,认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是关于供应链制造战略、需求变化、时间性和合作机制的评价问题[3]。Beamon(1996)提出供应链绩效评价应具备包容性、普遍性、一致性等特点[4]。Bowersox(1998)将供应链绩效评价定义为系统评价方法,认为这种评价应当可以比较,既能适用于功能部门,又能适用于行政渠道[5]。

国内学者普遍将供应链绩效定义为: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对供应链整体、各环节(尤其是核心企业)运营状况以及营运关系等所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与评价。而关于供应链协同绩效,并没有一致的定义。葛亮,张翠华(2005)指出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采用特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照既定的评价标准,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对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协同各方面的有效性和效率所进行的客观评价[6]。邹辉霞(2007)指出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估系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包括五个步骤:供应链协同管理战略目标制定、绩效评估目标和指标制定、绩效评估计划的制订与执行、监控与评估、奖励与指导修正[7](见图1)。

图1 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估体系

3 供应链协同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研究

2001年,Oracle公司和Laura Hooath指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协同对供应链有效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Simatupang & Sridharan(2005)从信息共享、同步决策、激励联盟三个维度来测量供应链协同程度(见图2),研究表明,供应链协同度与运作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8]。Attaran等(2007)认为CPFR体系能显著提高供应链管理绩效,强制供应商提高其创新能力,但需要建立与制造商的一对一关系[9]。Nyaga等(2010)探讨协同关系带来的收益能否补偿其维系成本,研究表明协同活动如信息共享等,将增进企业间的信任和承诺,从而增加节点企业之间协同满意度与协同绩效[10]。Cao & Zhang(2010)将供应链协同优势划分为过程效率、服务柔性灵活、业务协同、质量、创新五个领域,并通过实证证明,供应链协同优势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强烈正相关关系[11]。

国内,张欣、马士华(2007)量化分析了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在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不同策略组合下对供应链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完全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模式下,供应链总体效率大幅上升,但总体收益并未在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均匀分配[12]。曾文杰(2010)依托制造行业供应链,建立了供应链合作关系对协同运作,以及合作关系和协同对供应链运作绩效的影响假设模型,并通过对163个国内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实证分析得出,供应链合作关系对协同运作有很强的正向影响作用,同时,供应链合作关系、协同对供应链运作绩效也有明显正向影响[13]。谢磊等(2012)通过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供应商之间协同、物流服务能力三个维度设计供应物流协同量表,建立供应物流协同、供应链敏捷性、供应链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实证分析了供应物流协同对供应链敏捷性、供应链企业绩效的直接和间接效应[14]。曹永辉(2013)运用实证方法研究供应链协同与供应链运营绩效的维度构成,以及供应链协同对供应链运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协同中的信息共享、同步决策仅对供应链运营绩效中的部分维度具有正向作用,只有激励联盟对供应链运营绩效的全部维度具有正向作用,因此,要特别注重激励联盟为供应链运营带来的绩效[15]。

4 供应链协同绩效指标体系研究

篇6

关键词:应急供应链;网络层次分析;层次分析法;绩效分析;供应链范式;多属性决策;应急救援;应急需求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5)03-0056-06

一、引言

应急供应链伙伴持续关注救灾区域物资需求动态变化,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救灾物资配送至受灾区域,一个成功的应急供应链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对原材料、客户以及现金流的关注,而且强调物资配送的敏捷性、救灾物资生产的精益性。国内现有的应急供应链的文献较少,主要关注应急供应链的定义以及运作模式等理论框架问题,对于应急供应链绩效的测度与评价文献更少。刘北林[1]等人于2007年提出虚拟应急供应链概念,并构建三阶段过程模型。龚英[2]对应急供应链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提出鲁棒性策略。孙宇飞等[3]提出军事应急供应链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并探讨采用遗传算法对其求解的可行性。在应急供应链的优化算法方面,李军等[4]给出了一种基于该网络流最优解的启发式算法。傅克俊等[5]提出供应链系统应急策略体系,并构建供应链系统应急策略模型。赵志刚等[6]提出基于约束满意的供应链应急制造采购策略,应对突发应急事件风险。闫妍等[7]、朱佳翔[8]、于辉等[9]均提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基于应急供应链的物流配送多属性决策方法。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应急供应链的理论方面,较少研究应急供应链的绩效测度以及何种供应链范式应用于应急突发事件。为此,如何测度与评价应急供应链绩效,寻找应急供应链的最优范式进行救灾运作显得非常重要。笔者针对突发危机环境下,应急供应链决策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构建应急供应链绩效的网络层次分析ANP模型,并设计相应的算例验证该网络层次分析模型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讨论了在三种供应链范式中应用的效果,可以作为测度与评价应急供应链绩效的多属性决策工具。

二、问题描述

现有的供应链范式主要有精益、敏捷、精敏等三种范式,精益方法的优点在于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浪费,但局限于决策参数稳定,不适于满足快速配送需求的应急供应链。Christopher定义敏捷性为对需求变化的组织和快速反应能力[10]。Power等人认为敏捷性是一个宽泛的商业能力,包括组织结构、信息系统、物流流程,以及配送思路[11]。精益与敏捷虽然范畴不同,但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供应链的运作上,研究表明精益性与敏捷性依赖整个供应链战略的实施状况,将两者结合起来,被称为精益敏捷性供应链,简称精敏供应链。van Hoek认为精敏供应链处于精益与敏捷两种战略结合的退耦点,以便最大程度发挥下游需求对上游物资供应的调度作用[12],而这个退耦点是原材料流向客户订单的一个节点。应急供应链绩效在于在成本、质量、交货时间以及服务水平四个决定性要素上考量,ANP网络层次结构分析框架包括了市场灵敏度、信息驱动器、流程整合和柔性等四个属性,这些属性是评价应急供应链绩效的驱动性属性。市场灵敏度主要由交付速度(DS)、交货的可靠性(DR)、新产品引入(NPI)、新产品开发时间(NPDT)、生产前置时间(MLT)和顾客反应(CR)等六个指标决定。较高DR、DS、NPI和CR值或较低NPDT、MLT值,会导致应急供应链的更加敏捷性。信息驱动是救灾供应商与救灾需求方之间利用互联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等技术进行需求信息共享,能导致救灾供应商对救灾需求区进行有效的快速反应。应急供应链可分为三个基本时段:应急物资制造、应急物资采购以及应急物资配送。应急供应链敏捷性的增大有助于应急物资采购与制造的灵活性,提升应急配送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流程整合实现应急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救灾需求方和救灾供应商之间的协调工作,联合产品开发以及通过其核心业务流程等实现供应链协同,共同解决应急物资采购、生产以及配送等方面出现的配送时间、产品成本及质量等具体问题。为此,笔者设计一个显著改善应急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框架,其目标是进行应急供应链绩效测度与评价,以及选出最适用于应急供应链物流配送的供应链范式。

三、构建基于ANP的应急供应链绩效分析模型

(一)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结合了反馈、决策属性及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层次分析法(AHP)的特殊形式,较之于AHP方法,它更适合在复杂环境下进行精确的建模[13]。笔者构建基于ANP的应急供应链绩效分析多属性决策模型,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应急供应链的绩效是个多属性决策问题;在决策环境中,影响决策的因素、决策者、决策属性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由于属性的制定者是主观的,使得部分属性是定性的,其定量大小难以精确测定,通过简单的权重得到一个综合得分AHP方法,难以实现复杂环境下多属性问题决策。AHP方法是ANP方法的基础,但该方法难以确定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分层是AN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与AHP方法不同,并不侧重严格的分层。ANP能够解决决策层与属性层之间更复杂的关系。ANP由两个耦合阶段组成,第一个阶段包括属性与子属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控制层次;第二阶段是影响因素以及集群之间的网络,将属性之间的差异区分开来,以致对于每个控制层属性可通过超级矩阵加以计算。最后,每个超级矩阵通过控制属性以及加权结果得到赋权分值。针对应急供应链不同层面的相互依存性,通过专家咨询得到由供应商、销售商、零售商和快速配送商等成员组成的应急供应链网络,应急供应管理方面专家可以凭借其知识经验获得网络中各个参量的相对权重。本文的重点是构建包含三个范式的应急供应链理论框架,以致灵活应对紧迫的救灾配送需求。假定成本、质量、服务水平以及交货时间是决定应急供应链网络层次结构框架的主要因素,运用成对比较矩阵可以得到每个决定性因素的相对权重,有助于实现应急供应链绩效框架的构建,以致对应急供应链绩效大小进行测度。此外,控制变量部分依赖于决策者的知识与经验,部分可以定量描述,构建出ANP网络模型各个层次的决策变量以及指标。ANP层次结构能够把握各个控制层的相互依存关系,也能把握不同控制层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本文ANP网络分析模型中的相对权重矩阵是通过Delphi法获得,专家组成员既有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专家,也有供应链绩效以及物流配送方面的专家,有数十年应急管理与供应链研究的知识与经验,经过多次反馈迭代,统计到的收敛结果再反馈给专家组成员,多轮迭代后意见趋于统一。

(二)基于ANP的应急供应链绩效分析模型

基于ANP的应急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构建步骤如下:

步骤一: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框架模型构建。最上层元素属性及分解成的子属性。需要对构建的ANP网络分析模型的各个层次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义,其最终目标是选出最适合改进应急供应链绩效的指标。构建了四层应急供应链绩效属性,最终的绩效分析结果在最后一层,用加权平均形式得到综合得分。框架结构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步骤二:建立指标属性之间的成对比较矩阵。通过成对属性之间比较,得到每个上层属性重要程度的定量值,最终供应链绩效大小的加权级矢量被计算出来。

步骤三:计算成对比较矩阵的相互依存度。

步骤四:根据前两步得到的判断矩阵进行超级矩阵的构建。

步骤五:选择最佳变量,给出期望指数公式如下:

Dia=■■PjaADkjaAIkjaSikja (1)

其中,Pja表示行列式a上的第j维的相对重要性权重;ADkja是反映驱动元素层次相互依存度D的属性k,维数j以及行列式a的相对重要性权重;AIkja是属性驱动层次之间相互依存度I的行列式a的j维驱动属性k稳定的相对重要性权重;Sikja是应急供应链绩效网络a的j维驱动属性k可选择的供应链范式i的相关影响;Kja是行列式a上的j维驱动属性的指数集;J是维数j的指数集合。借助于超级决策(Super decision)软件,通过权重法计算出来的可选的指数,然后根据这些权重指数计算应急供应链绩效改进行列式得分,据此对每个备选应急供应链进行筛选。

步骤6:应急供应链绩效加权指数(SPWI)的计算。要计算每个备选范例的应急供应链绩效加权指数,必须首先确定每个备选行列式。备选方案i的SPWIi是需求指数(Dia)以及应急供应链绩效相对重要性指数(Ca)加权的结果。对其指数进行排序,得到最优应急供应链范式。

四、算例分析

以评估应急供应链绩效为例,对文中所提模型与算法进行验证。

(一)问题背景分析

本例中应急供应链绩效评价的背景是突发危机事件发生、政府主导的国民经济动员物流体系模式,在不能满足受灾区域物资需求前提下,召集物资制造商进行救灾物资的生产,物流配送商进行运输配送,受灾区域对物资的需求信息是动态的、时变的。假定由若干应急物资制造商、应急物资采购商以及应急物资配送商组成应急供应链网络,救灾信息可以适时获得,同时假定根据专家组的Delphi法,一些定性指标可以量化并被给定。

(二)算例实现

第一步,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构建应急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分为目标层、因素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将交货时间、成本、质量、服务水平作为因素层指标,这四个因素层指标分别受到市场敏感性、流程整合、信息驱动与柔性等四个驱动因素影响,在确定指标层基础指标时,通过应急供应链咨询专家意见,删除掉不易操作和有所重叠的因素,如交货可靠性(DR),最终构建出应急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最终纳入计算的最末端指标有:市场敏感性由交付速度(DS)、新产品引入(NPI)、客户反应(CR)等子指标组成,流程整合由核心业务流程(CPB)、需求方具体问题(CDS)、供应方具体问题(CSS)等子指标组成,信息驱动由电子数据交换(EDI)、通信方式(MOI)等子指标组成,柔性由采购柔性(SF)、制造柔性(MF)、配送柔性(DF)等子指标组成。

第二步,指标属性之间的成对比较矩阵。运用成对比较矩阵可以得到每个决定性因素的相对权重,如表1所示。表1所示的结果表明,服务质量行列式的值为0.676,对应急供应链绩效改进最大影响的属性,说明应急供应链的管理应着重于服务质量的提升。交货时间以及成本对应急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指数分别为0.158和0.127,都低于服务质量的影响。这些权重的值是得到供应链绩效专家评价并认可的,有助于实现应急供应链绩效框架的构建,以致对应急供应链绩效大小进行测度。这些控制变量是部分依赖于决策者的知识与经验,部分是可以定量描述。市场敏感性的成对比较矩阵如表2所示,加权级矢量被导入到表2所示的反映市场敏感性与成本属性的比较矩阵。此外,需要构建应急供应链绩效群(MS,PI,ID,F)每个指标对于决定性的应急供应链绩效层次的相对重要性。

第三步,计算成对比较矩阵的相互依存度。为了反映成对比较矩阵以及属性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表3表示所有可选的属性,最终得分和剩余矩阵在表4中所示。

第四步,超级矩阵的构建及分析。表4表示超级矩阵中应急供应链绩效成本行列式属性的相对重要性结果,由12个相互依赖的反映应急供应链绩效属性的成本层次结构组成,在这个超级矩阵中有12个非零列,每个非零列表示与成对比较矩阵相关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在模型中有四个超级矩阵,每个应急供应链绩效层次的决定因素都需要去评估。表4所示的超级矩阵收敛得到长期稳定权值,超级矩阵的权值在收敛后达到32次方,通过一个例子加以说明,表5表示收敛后的值。

第五步,运用期望指数公式,借助于超级决策(Super decision)软件,计算出各种供应链范式下的绩效指数。表6的第二列是基于每个维度对成本行列式的影响,根据步骤3获得的结果,相关驱动属性对应急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的成对比较矩阵在第四列中。第五列是通过超级矩阵收敛得到的驱动属性稳定的相互依存度的权重。第六、七、八列是通过比较应急供应链绩效每个维度的三个备选方案得到的权重。最后三列表示驱动属性每个维度的期望指数。对于三个备选的成本行列式的计算结果列示在表6的最后一行,表明成本对这三种供应链范式的影响中,成本对精益供应链的影响指数最大,其次是精敏供应链,最小的是敏捷供应链。

第六步,应急供应链绩效加权指数(SPWI)的计算。要计算每个备选范例的应急供应链绩效加权指数,必须首先确定每个备选行列式。备选方案i的SPWIi是需求指数(Dia)以及应急供应链绩效相对重要性指数(Ca)加权的结果。表7说明,在三种应急供应链范式中,对绩效改进最大的是精敏供应链,其次是敏捷供应链范式,最差的是精益供应链范式。

(三)运算结果分析

笔者提出基于ANP的应急供应链绩效分析模型有助于解决应急救援复杂环境下物资配送的多属性多变量优化的复杂问题。通过设计一个典型的应急供应链范例,说明应急供应链绩效在三种供应链模式下的决策情况,并计算出影响决策的行列式的优先权值,选出应急救援供应链决策运行的最优范式。从表1可以看到,服务水平权值0.676是供应链范式选择的一个重要阈值,交货时间0.158、成本0.127以及质量0.063都是供应链范式选择的一些阈值。在应急救援配送的供应链管理流程中,快速配送救灾物资可以起到提升服务水平、减少交货时间的作用。而相反,应急供应链管理中,成本与质量并未得到重视,其原因在于提高服务水平以及减少交货时间,也必然有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在应急供应链管理中,成本与质量的权值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成本和质量与交货时间、服务水平是相互依存的,例如,减少交货时间会导致较小的浪费和产品质量的改善,反之,则造成较多浪费与质量的下滑。笔者构建的ANP网络层次分析决策模型,以应急供应链绩效改善的不同范式的权重指数形式作为优先选择的决策依据,最终计算出应急供应链绩效的加权指数,精敏供应链范式的加权指数是0.349,敏捷型供应链范式的加权指数是0.337,精益供应链范式的加权指数是0.313。在应急供应链环境下,ANP网络层次分析模型说明,精敏供应链范式的归一化值要明显高于精益供应链范式以及敏捷供应链范式的归一化值,也表明单一的精益或者敏捷范式存在许多缺陷,必须对精益与敏捷范式做一个很好的组合,即在退耦点之前应该采用精益范式,而在退耦点之后则应该采用敏捷范式。此外,检验决策模型的一致性比率(CR)变化范围为0.002~0.19,是在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检验ANP模型的鲁棒性,探讨决策者主观分配权值对变量的影响,也表明供应链范式的优先得分水平并非随着决策者对驱动属性分配权值的变化而明显变化。笔者所运用的ANP模型相对于AHP模型来说要复杂的多,与应急供应链专家多次讨论,才构建了117对成对比较矩阵,能够进行供应链战略选择的决策,构建的ANP网络层次框架可以用于突发事件中的快速救援配送,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可以作为决策分析的工具。改进应急供应链绩效意味着能够对下游客户的应急配送需求做出快速响应,并以低廉的成本运至救灾或突发事件目的地。精益供应链的范式通过向客户提供所需产品并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精敏供应链范式可以在复杂供应链环境下,实现上游的成本效益最大化,提供给下游的高水准的服务。表7表示拟选的三个应急供应链绩效指数,在成本、服务水平、质量、供货时间优先级的改变时而改变。当总体目标是减少交货时间时,精益供应链的满意度指数较之于敏捷供应链要低。当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时,精益供应链绩效指数高于其他两个供应链范式。当提升服务水平时,精敏供应链满意度指数要高于敏捷供应链。敏捷适合于需求不稳定、品种多的救援等不确定环境,而精益适合于大宗、品种少的货物运输,精敏则是满足下游客户不确定性需求,可以通过定位精益与敏捷两者之间的去耦点来整合精益与敏捷两大供应链。值得一提的是,在不确定应急供应链环境下,应急供应链的绩效改进不能单靠精益或者敏捷一种范式就能解决。精益生产和敏捷配送在应急供应链环境下并不互相排斥。

五、结论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不同属性对三个供应链范式的相关影响,构建一个实用的应急供应链绩效分析的ANP模型进行多属性决策。该模型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考虑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但并不影响各自变量,是一个多属性、多指标以及多备选范式的集合体。此外,影响决策者进行紧急救援配送的敏感性变量有流程整合、信息驱动以及在救援配送过程中应急供应链所反映出来的柔性。由于应急供应链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和大小具有系统性特征,可以集成为一种模式,准确描述各个决策性变量之间的相关度,由此,通过网络层次分析(ANP),能够获得应用于具体救援配送流程中影响应急供应链绩效的变量的大小。笔者提出一个关于应急供应链建模的概念框架,通过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测定应急供应链的三个相互依存的范式:精益供应链、敏捷供应链以及精益敏捷性,综合评价应急供应链网络的绩效指数,根据ANP方法得到的综合分值进行优先级排序与决策,对于应急供应链决策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决策根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北林,马婷.虚拟应急供应链构建过程研究[J].物流科技,2007,(1):109-112.

[2]龚英.灾害救助中的应急供应链管理研究[J].软科学,2009,(12):17-21.

[3]孙宇飞,陈博文,等.军事应急供应链系统可靠性问题分析与建模[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2,(1):62-66.

[4]李军,谢秉磊,郭耀煌.非满载车辆调度问题的遗传算法[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0,(3):236-239.

[5]傅克俊,胡祥培,王旭坪.供应链系统中的应急策略与模型[J].中国软科学,2007,(5):119-124.

[6]赵志刚,李向阳.基于约束满意的供应链应急制造采购策略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2):36-40.

[7]闫妍,刘晓,等.基于应急供应链的物流配送计划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0,(4):14-20.

[8]朱佳翔.都市圈交通物流优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于辉,陈剑,于刚.协调供应链如何应对突发事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7):9-6.

[10]Christopher M,Towill D R.An integrated model for the design of agile supply chai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1,(4):235-246.

[11]Power D J,Sohal A S,Rahman S.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agi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An empirical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2001,(4):247-265.

[12]van Hoek R I,Harrison A,Christopher M.Measuring agile capabilities in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1,(2):126-147.

[13]Yurdakul M. Measuring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a manufacturing firm using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Research,2003,(11):2501-2529.

Multi-Attribute Decision Mode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ergency Supply Chain

based on the ANP

Zhu Jiaxiang1, Jiang Taotao1, Cai Jianfei1, Tian Gang2

(1. Business School ,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篇7

关键词:逆向供应链 激励机制 政府激励 研究综述

引言

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全球环境的严重恶化,逐渐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各国积极采取措施保护资源和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逆向供应链为环境保护、有效利用资源、增值物料和节约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成为当今的一个研究热点。

逆向供应链是从消费者手中回收废旧产品并进行分类、检测、拆解,直到最终处置或由制造商再利用的过程。逆向供应链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物料的单向运作模式,在减少传统供应链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同时,改善企业和整个逆向供应链的绩效,但由于逆向供应链的结构复杂性,其管理难度比正向供应链大,企业之间经常发生相互间的利益冲突,所以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逆向供应链上的企业在进行广泛和深入的合作时,都能从实施逆向供应链中受益,实现逆向供应链链条各环节间的有效衔接和整体协调,成为逆向供应链实施成败与否的关键。

同时,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人们越来越重视废旧物品的回收和再利用,政府也加强对回收再利用的重视,所以对于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研究越来越多地考虑政府的影响。考虑政府引导下的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设计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激励机制的概念

激励机制也称激励制度,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Barnard(1938)指出:组织的本质是团队中的个人具有将个人的努力贡献给一个合作团队的意愿。不恰当的激励意味着淡化或改变组织的目的,导致合作的失败。因而,在所有类型的组织中,为成员提供恰当的激励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对于逆向供应链来说,在逆向供应链企业中,有些成员参与逆向供应链的积极性不强,努力程度不够,丧失进取心,而一个企业就如同人一样,也是有需要、行为、动机和目的,也有心理活动、惰性,因此也需要进行激励。

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内容

对于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外主要集中于对价格、订单、声誉、信息等方面的探讨,而大部分文献主要运用契约设计的方法来对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进行协调。

(一)价格激励契约

在逆向供应链环境下,各个企业的利益分配主要体现在价格上。价格包含供应链利润在所有企业间的分配、供应链优化而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损失在所有企业间的均衡。供应链利润的合理分配和适当的价格激励有利于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稳定和运行的顺畅。合理的定价契约可以激励企业选择较优的策略,促进逆向供应链的协调,因此对于逆向供应链激励的绝大部分研究都聚焦在定价契约上。

Rommter(2004)指出在回收渠道中价格可以指导回收策略选择;李枫(2009)认为定价合同(契约)可以有效避免逆向选择问题,通过签订合同(契约),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均有所增加;邱海永等(2009)分析了回收成本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逆向供应链中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定价策略;陈菊红等(2010)在考虑回收品部分可利用的基础上,研究了制造商如何激励回收商更多地提供回收品的问题,设计了两阶段价格激励契约,该契约在不影响逆向供应链总体收益的前提下,激励了回收商分享逆向供应链上的收益。

(二)回馈与惩罚激励契约

张翠华等(2006)引进了基于惩罚和奖励的激励函数,提出了由订货量、惩罚成本和奖金三种激励方式相结合的协同机制,着重研究了订货量一定的情况下,生产商通过调整惩罚成本和奖金使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系统的绩效实现了最优;黄凌等(2009)针对回收处理时间的随机性,引入奖励和惩罚变量,对制造商理想交货时间和交货概率进行了分析;王文宾、达庆利(2008)设计了一个奖惩机制,建立了制造商回收再制造的三个决策模型,并分别比较了三种情形下制造商的决策结果。

(三)甄别激励契约

顾巧论等(2007)运用委托理论建立激励模型,该模型在制造商最大化自身利润的基础上,可使回收商真实地报出自己的运营成本;李芳等(2011)通过研究不对称信息下线性混同契约和线性分离契约的设计,指出线性分离契约能有效识别能力强者和能力弱者回收商,两种类型回收商对两种契约的偏好与各自期望利润有关;李枫等(2009)探讨单一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参与的逆向供应链系统的定价及协调问题,运用博弈理论及委托-理论在零售商成本为不完全信息下得到两个最优定价合同,并指出定价合同可以有效避免逆向选择问题,保证回收市场的稳定性。

(四)收入-费用共享激励契约

孙浩、达庆利(2008)针对回收商和制造商租用设施的两种情况,分析了Stackelberg博弈和集中决策下的逆向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最优决策,运用收入-费用共享契约协调了逆向供应链;陈菊红等(2009)指出通过设计收入费用共享契约,能够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和废旧产品的回收量,提高制造商、销售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利润和消费者的效用,实现Stackelberg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协调;陈彦如等(2011)指出采用收入-费用共享契约,合理选择批发价格和成本分摊比例系数,即可实现闭环供应链的完美协调,并验证了收入-费用共享契约的有效性。

(五)数量折扣契约

李响等(2008)利用博弈论和优化理论,分别得到了分散式和集中系统下的逆向供应链成员的最优决策,证明了批发价合同下的双边际效应在逆向供应链中仍然存在,并运用数量折扣契约对逆向供应链收益进行了协调;王玉燕等(2010)给出了闭环供应链对突发件的最优应对策略,并调整了原来的数量折扣契约,证实了在数量折扣契约下,可以实现闭环供应链的协调。

还有其他学者也从其他不同方面通过契约设计研究了逆向供应链的激励机制问题,也得出了符合实际的结论。

政府参与下的逆向供应链契约激励机制设计的研究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日益强化,政府对市场运行进行引导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有效途径。由于逆向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经常发生利益冲突,各个企业只有从参与逆向供应链中获利,才会自觉维护逆向供应链的交易秩序,并且只有对逆向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进行激励,整个逆向供应链才能充满活力,市场经济活动才能得到良性循环。

因此,在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时,考虑如何运用合理的引导手段,更好地指导企业开展自己的行动,减少不对称信息对市场造成的危害,协调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加企业的利益,为企业谋取更大的福利,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所以,在不对称信息下,研究政府引导下的逆向供应链契约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但由于起步的时间较短,考虑政府引导的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并不多见,Mitra和Webster(2008)探讨政府的再制造补贴对于制造商和再制造商利润的影响,得出补贴由制造商和再制造商分享能达到最优的结果;王玉燕等(2008)规划建立政府补贴制造商的两个模型,提出相同的回收率和收益率目标下,支持性比立法性政策需要更多的补贴;Xia Ying(2010)研究了政府不同决策下,价格、回收努力等对企业的影响;王文宾、达庆利(2010)设计4种奖惩机制研究逆向供应链的协调,结果表明奖励机制更能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近几年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前提,关注定价和回收商的努力水平等方面,通过制定合同或设置激励机制来实现逆向供应链协调。总体来说对于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仍有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是现有研究主要是单一制造商和单一回收商组成的二级逆向供应链系统,对于多制造商和多回收商参与的二级或三级回收模式的激励机制设计研究较少,尤其是具有竞争性的多回收商参与的逆向供应链激励问题更具有现实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是目前对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契约的设计多是在单方信息为不对称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对于双方信息均为不对称信息的情况的研究较为少见。

三是现有研究较少考虑政府对于不同企业废品回收进行引导时的逆向供应链契约设计问题,而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化,政府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发挥自己职能作用,因此,研究政府引导下的逆向供应链契约设计问题将是今后一个阶段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Barnard C. The Function s of the Executive [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8

2.Rommter Dekker,Moritz Fleischman,Karl Inderfurth. Reverse logistics:quantitative models for closed-loop supply chains[M].Springer,Berlin,2004

3.李枫,孙浩,达庆利.不完全信息下再制造逆向供应链的定价与协调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3)

4.邱海永,周晶.不对称信息下逆向供应链定价分析与对策[J].运筹与管理,2009,18(6)

5.陈菊红,张俊.回收品部分可用的逆供应链价格激励机制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15(3)

6.张翠华,任金玉,于海斌.非对称信息下基于惩罚和奖励的供应链协同机制[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3)

7.黄凌,达庆利,付亚.时间不确定下再利用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4(5)

8.王文宾,达庆利.奖惩机制下电子类产品制造商回收再制造决策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5)

9.顾巧论,陈秋双.不完全信息下逆向供应链中制造商的最优合同[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3)

10.李芳,张伟,刘晋.基于隐藏回收成本信息的逆向供应链激励机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16(1)

11.孙浩,达庆利.随机回收和有限能力下逆向供应链定价及协调[J].系统工程学报,2008,23(6)

12.陈菊红,史成东,郭福利.第三方负责回收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契约设计[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1(2)

13.陈彦如,唐小平,肖钦心.多市场闭环供应链的收入费用共享契约[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4(2)

14.李响,李勇建,蔡小强.随机回收下的逆向供应链协调[J].系统工程学报,2008,23(6)

15.王玉燕,申亮.闭环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机制—基于数量折扣契约的研究[J].山东经济,2010,11(6)

16.Mitra,S,Webster,petition in remanufacturing and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subsid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1(2)

17.王玉燕,李帮义,申亮.两个生产商的逆向供应链演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4)

18.XiaYing,CHANG Xiang-yun.Pricing Analysis for Remanufacture products with government`s incentive[J].2010 IEEE.

19.王文宾,达庆利.考虑政府引导的电子类产品逆向供应链奖惩机制设计[J].中国管理科学,2010,18(2)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供应商 评价指标 系统流程

随着市场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压力。任何一个企业要单独面对如此变化、动态的市场都是非常困难的。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与其他最杰出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委托这些企业完成一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精力和各种资源,做好具有本企业优势的关键性业务工作,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能受益。供应商是整个供应链的起点,它的选择和管理对整个供应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供应商管理的目标是在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共同获利的联盟,并参与到企业生产中,共同降低产品生产费用、缩短生产周期。供应商管理的重点在于供应战略的决策、供应商的评估和控制。本文旨在为核心企业提出了一个综合评价供应商的方法体系,为建立稳定、高效的供应链提供基础和保障。

供应商综合评价系统的特征

供应商综合评价系统的主要内容是为核心企业提供一套综合、全面的供应商评价方法,使核心企业都能与最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合作。它具有以下特征:高效性,供应商综合评价系统建立供应商基本信息的数据库,当企业需要某类产品的供应商时,根据产品的类型,在数据库中可以直接检索出供应商,提高工作效率;及时性,供应商综合评价系统依托Internet,共享信息,并保障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动态性,当每一次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交易完成后,核心企业按照供应商综合评价体系,结合该供应商的实际情况,给供应商打分,并重新排名,保证每类产品的供应商都是综合实力最强的。

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一)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综述

建立一套供应链环境下系统的、科学的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的基础。对供应商选择问题研究较早的是Dickson(1966),他识别出供应商所具有的20多个属性,并发现质量、成本、交货期是选择供应商时最重要的3个标准。美国管理学家Hatheral(1988)对制药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项准则经常用于评价供应商的绩效,按顺序依次是质量、价格、服务、技术能力、财务能力、地理位置、美誉度和“往来安排”。华中科技大学陈荣秋教授等人(1998)提出了对供应商的评价不能仅依据价格,还应考虑供应商在质量、交货期、批量柔性、交货期与多样性等方面的水平。基于上述研究的成果,本文对供应商的综合评价采用从供应商的经营能力、发展能力、企业信誉、服务水平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衡量。这四个方面的一级指标用11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它们分别为:企业销售增长率、产品质、产品价格、经营多样化、人员职称结构、技术创新、培训费用、准时交货率、行业知名度、运输能力和维修服务能力。

(二)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如何根据问题的特性恰当合理地确定出各单项指标的权重是关系到综合评价结果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问题。层次分析法(简称AHP ) 是一种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问题定量化的实用决策方法。现利用AHP法来确定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其步骤为: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成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层次化,建立供应商综合评价系统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

构造判断矩阵。进行指标间的两两比较,得出单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构建判断矩阵。一般采用Satty建议的1-9 级标度法。

单准则排序。对于判断矩阵,计算其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对应于特征根的归一化特征向量,即为同一层次中各因素对于上一层某个目标相对重要性排序权值。

一致性检验。为了保证AHP 法得到的结论基本合理,把判断矩阵的偏差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就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般用C.I.和C.R..两个指标进行判定。若未通过一致性检验,则应该重新修改判断矩阵,直到一致性检验通过。

依照上述第二至第四步骤,对二级指标权重进行计算。

层次总排序。它是用下一层次各个因素的权值和上一层次因素的组合权值,得到最下层因素相对于整个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

供应商综合评价系统的结构及流程设计

(一)供应商综合评价系统的主要模块结构

1.预购过程管理模块。本模块主要实现两个功能:预购产品审批和预购产品信息修改。生产部门结合实际库存提出预购产品,确定产品类型及要求,根据该产品的类型有目的的寻找该类产品供应商。

2.供应商基本信息管理模块。本模块主要实现四个功能:供应商的录入、对供应商基本信息的修改、供应商的删除、供应商查询。录入初步选择供应商的基本信息,按照供应产品类型对供应商进行初步评价。

3.合同管理模块。本模块主要实现三个功能:合同的录入、合同的删除、合同查询。合同录入时根据产品类型,选择该产品类型的首选供应商,信息确认后不能修改。企业可以按照某种要求对合同进行查询并显示结果。

4.供应商综合评价模块。本模块主要实现两个功能: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不同的产品类型对各指标所占的权重也不同,所以在录入成绩之前必须先根据AHP法确定它们的权重;供应商综合评价,分别按照产品类型,根据上述指标及权重,针对供应商完成的实际情况打分,并计算出总成绩。根据成绩排序,选出该类产品的首选供应商。

(二)供应商综合评价系统的流程设计

供应商综合评价系统包括采购产品类型的确定、合同的确定到供应商的选择及评价,具体流程分为四个步骤:

确定预购产品类型。由生产部门结合实际库存提出预购产品的数量、质量要求、交货期等,由上级领导审批,若未通过,双方进行协调修改,并确定产品类型及其他要求。

选择该产品类型的供应商。若该类产品为新产品,企业要对该类产品的供应商进行初选,若尚未与该供应商有业务往来,在初选时,可以按照这些供应商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情况,按照供应商评价指标,供应商打分,按成绩的高低对供应商进行排序,每一类产品的供应商仅显示前5名供应商为宜,其余设定为待合作供应商,将排在第一名的供应商认为是该类产品采购时首选的供应商;若该类产品不是新产品,应该根据上次重新排列的成绩,选择首选供应商。若供应商有三次排在最后一名,系统将该供应商删除,并从待合作供应商中选择排列最前的供应商补充到前5名之中,并重新对这些供应商重新排序,确定该类产品的首选供应商。

确定并执行合同。根据确定预购产品类型所确定的产品类型选择供应商,双方对具体的要求进行谈判,签订合同,若与首选供应商谈判未成功,则排名第二的供应商成为该产品的首选供应商,依此类推,供应商选择完成后,根据合同内容,按时完成合同。

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当完成合同后,企业根据供应商实际完成情况,按照评价指标进行打分,结合各个指标的权重计算该供应商的得分,并对该类产品所有的供应商进行重新的排序,确定该类产品的首选供应商。

当前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将经营重心放在培养核心竞争力上,而通过外包策略利用外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因此,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增加,选择最佳供应商成为了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供应商综合评价系统结合供应链管理情况,协助企业管理者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和选择,从而使整体供应链达到最优状态。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 供应链 柔性 适度性

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逐渐意识到专业化和合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转而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由此导致了供应链的蓬勃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供应链内外部环境的极大不确定性,金融危机的来临导致了服装产业的萧条,由此让中国的棉农大受其害,萧条的汽车行业让全球的橡胶行业备受煎熬,美国经济的萧条让中国沿海的众多企业陷入困境,这一切都是我们才刚刚经历过甚至正在经历的事情。供应链中的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游刃有余地处理这种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这时,柔性作为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策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很多供应链企业开始着手提高所处供应链的柔性,以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但是供应链柔性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一、供应链柔性的适度性研究的必要性及内涵

供应链柔性作为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策略,对供应链管理者来说,是一种有力的管理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管理哲学。但是供应链柔性的获得一般会付出代价,导致支出的增加,最终转化为供应链运作成本的增加,例如为了维持较高的生产柔性,必然要采用较先进的柔性生产设备,维持一定的剩余生产能力,就需要雇佣素质较高的员工,这些措施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所以对于供应链柔性来说,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柔性太低会导致供应链对环境的应对能力过弱,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甚至被市场所淘汰;柔性太高虽然能够很好地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但是供应链的运作成本会过高,同样不利于供应链的运作,会导致该供应链竞争能力的减弱,甚至会因为过高的运作成本而被市场淘汰。所以柔性对于供应链来说,太高或者太低都不是最理想的,应该有一个适度的柔性水平,以此来增强供应链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同时运作成本也处在比较理想的范围之内。

二、供应链柔性的适度性评价模型探索

供应链柔性应该维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这样才能使柔性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那么什么样的柔性水平才是适度的呢?这就需要对柔性的适度性进行评价。

1.供应链柔性的价值

供应链柔性的提高,一方面会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从而增加供应链的收益,另一方面会增加供应链运作的成本,导致供应链利润的减少,所以本文认为对供应链柔性适度性的评价可以建立在其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

在本文中,将供应链柔性的收益与成本的比值定义为供应链柔性的价值,则供应链柔性的价值V可以表示为:

V=F/C (1)

式中:

F――柔性建设取得的收益;

C――柔性建设所付出的费用总和。

2.供应链柔性的收益

供应链柔性收益的高低不仅受到柔性水平的制约,而且还受到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影响。例如在订单很稳定的前提下,生产批量的柔性就不是很重要了;长期生产标准化产品的企业,研发柔性就难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相同的供应链柔性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取得不同的收益。

供应链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组织设计、供应、研发、构建并运行信息系统、调配资源、制造、物流运作、市场营销八种,为使供应链的整体活动具有良好的柔性,以上各种活动也需要具有良好的柔性,对应地可以将供应链柔性分为八个子系统,即组织柔性、供应柔性、研发柔性、信息系统柔性、资源柔性、制造柔性、物流柔性、市场营销柔性。这八个子系统柔性的大小将影响供应链整体柔性的大小。而影响这八个子系统的因素又有很多,例如影响制造柔性的有机器设备、工艺过程、操作人员等,影响物流柔性的有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等。设这些影响供应链柔性大小的因素组成的向量为X,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为e,则供应链柔性的收益可以表述成X与e组成的函数,即

F=f(X,e)(2)

供应链柔性建设取得的收益从期限方面来看,可以分为短期收益(S)和长期收益(L),比如制造柔性的增加能够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了销售额,导致短期收益的增加;研发柔性的提高,能够使该供应链始终走在产品创新的最前面,从而改善了企业形象,导致了供应链在较长时期内的收益增加。而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都是供应链的柔性水平,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函数,所以供应链柔性建设的收益又可以表示为:

F=fS(X,e)+fL(X,e) (3)

3.供应链柔性的成本

供应链柔性建设的成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衡量,我们可以将其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表示为了进行柔性建设所直接支付的费用,比如购买柔性生产设备的投资,优化信息系统的投资等。间接成本是除了直接投资柔性建设的费用之外的,但是因为柔性建设而引起的成本的增加,例如雇佣素质较高的员工需要在以后的时间里支付较高的工资,先进的生产设备需要较高的维护费用等。设柔性建设的直接成本为Cd,柔性建设的间接成本为Ci,则供应链柔性建设的成本可以表示为:

C=Cd+Ci (4)

由于供应链柔性的大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进行柔性建设就是要改善这些因素,以提高供应链的柔性水平,所以柔性建设的成本也是与这些因素X的改进值X有关的,因此供应链柔性建设的成本又可以表示为:

C=Cd(X)+Ci(X)(5)

4.供应链柔性的适度性评价模型

虽然柔性建设的成本与环境的不确定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企业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因为每个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每个供应链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用来进行柔性建设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例如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的柔性,供应链企业决定雇佣较高素质的员工,但是不一定能雇佣到,因为人才也是稀缺资源;为了提高制造系统的柔性,供应链企业决定改进制造系统,将制造系统的柔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改造过程需要大量资金,企业不一定能够支付得起。所以说柔性的建设是受到供应链所拥有的人、财、物的限制的,供应链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提高或者降低其柔性。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供应链柔性的适度水平就是在供应链所拥有的资源的限制下,能够使供应链柔性的价值达到最大的柔性水平。由此我们可以建立最佳供应链柔性的模型:

Max V=F/C=[fS(X,e)+fL(X,e)]/[Cd(X)+Ci(X)](6)

约束条件:供应链所拥有的人力约束ha≤fh(X)≤hb;

供应链所拥有的财力约束fa≤ff(X)≤fb;

供应链所拥有的物力约束wa≤fw(X)≤wb;

其他约束;

三、适度性原则下进一步提高供应链柔性管理质量的思考

要想构建适度的供应链柔性,提高对柔性的管理质量,供应链企业首先要树立适度性的理念,对于供应链柔性,不能太低,也不能在柔性建设上花费过多以至柔性过高,造成柔性建设的浪费。在进行柔性建设时,最好先对本供应链目前的柔性适度性进行评估,以确定建设力度,防止盲目提高柔性所造成的浪费。

其次,因为供应链柔性包涵八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的重要程度肯定不一样,这就决定了对每个柔性子系统进行建设的投入产出比会不一样,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首先选择柔性建设效益高的子系统进行建设,以提高柔性建设的价值。另外,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柔性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匹配,不能使个别柔性子系统柔性过低,成为整个柔性系统的瓶颈;

篇10

[关键词]变精度粗糙集 供应商 合作潜力 评价

一、引言

绿色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信息、利益、责任和意识的共享关系。它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协调与合作,通过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担成本、共担风险,从而创造出环保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一个理想的绿色供应链战略伙伴不仅应该保证本企业的环境符合法规要求,而且应该具备从源头减少、防止环境污染的意识。因此,选择绿色供应商的过程就是从重视环境管理的企业中选择和培育具有这种积极的环境管理意识的企业,然后与他们结成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伙伴。

目前对供应商评价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多目标规划法和非线性分析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在方案评价和优选排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粗糙集理论是处理不确定和不完全信息的工具,它因对决策表的约简和数据依赖性有效分析能力以及不需要数据集以外的先验信息受到人们的青睐,它能够有效地处理企业在选择供应商合作伙伴时的不确定、不完全的信息,进而有效地识别供应商的合作潜力。

二、变精度粗糙集及其判断矩阵的构造

设集合X相对于集合Y的误分类率,,根据误分类度量,可定义变精度的粗糙包含关系(即X以误差β包含于Y)如下:

定义集合X关于H的β下近似为Hβ(X)={x∈U∶c(x,X)≤β},集合X关于H的β上近似为β(X)={x∈U∶c(x,X)<1-β},集合X关于H的β边界域为BUNβ(X)={x∈U∶β<c(x,X)<1-β}。

设I={U,S,d}是一个决策表,其中U是论域,S为关于U的指标属性集,d为决策属性集。设P和Q是指标集S的子集,P为条件属性,Q为决策属性。记PQ表示指标集Q完全依赖于指标集P,即Q中所有指标的值惟一的由P中指标确定。从决策的角度出发,Q对P的依赖程度反映了P对Q的重要程度。

定义P和Q之间β的近似依赖度为:

,Kβ反映了P和Q之间的部分依赖关系。

设P∈P,用表示指标P相对于Q的重要性。显然有。

下面给出判断矩阵的确定方法:

假设某一层次的准则为S,它所隶属的下一层元素为S1,S2…,Sn,决策的关键在于将S1,S2…,Sn按它们相对于S的重要性程度赋予其相应的权重。针对准则S,若si相对于sj的重要性程度按一定的比例标度给出的标度值为aij,则sj相对于si的重要性程度为,而sj相对于d的重要程度可由近似依赖度得出,即:

从而得出相对于准则S的n个元素依次两两比较而得出的判断矩阵为:

其中

显然,判断矩阵M是一非负矩阵。且满足aijajk=aik(i,j,k=1,2,…n)及完全一致性条件:aij>0,aii=1,aij=,aik=aij・ajk,i,j=1,2,…,n,因此为完全一致性判断矩阵。

三、基于粗糙集的供应商合作潜力评价

影响绿色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如产品信息,企业规模,企业性质,地理位置,绿色信息,合作历史,服务等等。本文主要采用产品信息、地理位置、绿色信息、合作历史和服务五个一级指标,以及交货时间、价格、质量,交货地点、交货方式,资源利用率、资源回收率、资源类型、资源节约、环境污染、环境治理,合作时间、合作状况,相应请求时间、服务水平共15个二级指标构成,见右图。

将供应商的等级层次分为优、良、一般、差,对应的评价值设为7,5,3,1。先将已获得的利用该指标体系评价供应商等级的10次评价的信息作为训练样本以获取各指标的权重,用x1表示第i次的评价,则U={x1,x2,…,x10}。

对准则S1,S1={s11,s12,s13}。已获得的10次评价信息如表1、表2所示。

可得:

U/D={{x1},{x2,x3,x4,x6},{x5,x7}.{x8,x9,x10}}

U/S11={{x1,x3,x4,x5,x6},{x2,x7,x8}.{x9,x10}}

U/S12={{x1,x9,x10},{x2,x4,x5,x6}.{x3,x7,x8}}

U/S13={{x1,x9,x10},{x2,x3,x5,x6}.{x4,x7,{x8}}

由S1导出的分类为:

U/S1={{x1},{x2},{x3},{x4},{x5},{x6},{x7},{x8},{x9}.{x10}}

可分别求得:

U/S1-{S11}={{x1,x9,x10},{x2,x5,x6},{x3},{x4},{x7},{x8}}

U/S1-{S12}={{x1},{x2},{x3,x5,x6},{x4},{x7},{x8},{x9,x10}}

U/S1-{S13}={{x1},{x2},{x3},{x4,x5,x6},{x7,x8},{x9,x10}}

取β=0.2。设X1={x1,x9,x10},X2={x2,x5,x6},X3={x3},X4={x4},X5={x7},X6={x8},设U/S1中的各个分指标值分别为Y1~Y10,则,由此得。

依此类推可得

进一步求得判断矩阵为。类似地可分别得到准则S2,S3,S4,S5下的判断矩阵:

由上述判断矩阵可求得子准则层的所有指标Sij的权重Vij如下:

同理,可求的S1,S2,S3,S4,S5在目标层O下的判断矩阵:

从而得到S1,S2,S3,S4,S5的权重vi:

假设已获得一个供应商的各指标的评价值为:

根据公式分别计算S1,S2,S3,S4,S5的指标评价值α(Si),再由公式计算可得到该供应商的合作潜力综合评价值为5.17857,因此该供应商合作潜力等级应为良。

参考文献:

[1]张文修等编著:粗糙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高毅孙蛟曾凡婷:绿色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J].物流技术,2004(11)

[3]周建频杜文:在动态供应链重构中应用数据挖掘识别企业模式[J].物流技术,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