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
总结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可发现心理辅导的理念、态度、方法几个方面的不适应。首先,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应参与并肩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其次,辅导员需要针对医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使辅导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加强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辅导员老师,在此对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方法进行如下阐述。
一、采用与中医理论有关的心理辅导方式,解决学生普遍困惑的问题
中医理念中强调“天人合一”,以使人达到身体的心理的和谐与健康,引进现代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对其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挖掘,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心理学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进一步达到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目的。
目前,采用中医七情理论进行辅导是引入中医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讲,大学生活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与家乡,开始独立的面对自己四年或五年的学习与生活,乃至毕业找工作。面对陌生的环境、人群与情感,他们渴望得到更多人们的承认、理解与尊重,而现实并非如此,有些大学生适应了大学生活,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绽放自己的精彩,而有的学生,则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而产生了烦闷、苦恼、焦躁、恐惧情绪。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和心境是我们每一个人进行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大学生的七情特点是大一的同学大部分的心理在七情范围中属喜、思、惊,大二、大三的同学则比较平和,而大四的同学大部分属怒、忧、思。大一的同学刚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和就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可一部分同学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和对专业的认识,及社会上对本专业的不良评价,美好的憧憬破灭,焦虑、惶恐油然而生。现今社会,医疗专业就业面窄,大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开始更多的担心前途,故七情中属忧,升入大四、大五,七情范围中表现为喜的更少,而紧张情绪占主导地位,思虑也再度出现。总之,整个大学期间,大学生的七情表现是曲线波动的,各年级表现不同,与他们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就业前景密切相关。从其不同的情绪入手,是分析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的捷径,运用中医理念结合现代心理学可以较好地处理他们的问题,指导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根据医学院大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融入个别咨询的技术
了解在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医学院校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素养教育,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提高学生专业认识。
辅导员适时与部分学生单独谈心,深入把握其思想状况,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学生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其具体方法是:
(一)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刚入学后就对自己的专业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才能更好的热爱自己的专业,认真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在对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到了临床才匆匆的翻阅课本,很多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把握牢固,所以,对中低年级的学生辅导员在做思想工作时,要注意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在上临床之前,把牢固的基础知识打扎实,夯实了专业基础,才能在临床实习时游刃有余,这也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进一步拓宽他们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医学院校不同于其他专业,很多学生会发现进入临床之后,所见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当初在书本上学到的差距很大,这是因为在书籍编辑和审核的过程中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医学知识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之中,所以就存在了这其中的差距,所以就要求医学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在平时学习之余,多翻阅最新的杂志、刊物,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最新的前言医学动态。
三、基于中医药专业学生价值观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渗透心理健康的理念
学中医的学生价值观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所学的中医学科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其价值取向很容易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而忽视现代文化,不愿意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在狭小、孤独的环境中,对人们封闭自己心灵的大门,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其人际交往上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同时,学中医的学生独立性强,在与同专业同学交往中往往存在自我意识过重,各执己见,难以共享的情况。所以,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可以使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灵,愿意与更多的人相识,使其融入更大的群体,并培养其团体意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学习方面,中医类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重,专业要求高,就业压力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要面对的生命,不容一点马虎与差错,固然使得他们在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上高于其他高校的学生,不会轻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而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辅导员可在舒缓其压力方面做一定的工作,如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或文娱活动会很大程度上释放并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马英.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身心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0(10).
[2] 达芳菊.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4(8).
篇2
1.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
由于生活环境的单纯,大部分中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困扰都是相似的,家庭方面主要是与父母间的沟通问题,学校方面主要是人际交往与学习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这些类似的问题困扰,把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困扰通过团体辅导加以疏导既可以降低学生单独参与辅导的精神压力也可以高效的对团体成员具有的心理困扰进行解决,能更有效率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1.2中小学生思维的简单性
中小学生相比于成年人思维更简单、单纯,并且乐于参加团体活动,这也使团体辅导的有效实施有了更多可能。在团体辅导开始后大部分儿童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团体辅导中,并能积极踊跃参与其中,不带有过多的戒备之心,这也是中小学生适宜做团体辅导的原因之一。
2.团体辅导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环境中,不可必免的存在于团体生活中,而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开展团体辅导不仅使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增加,而且同伴的正向积极地感染力也能通过有效的团体辅导传递给彼此,使正能量在团体中得到关注。除此之外,团体辅导过程使学生产生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在无人交流、或单独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有问题困扰的学生本人会认为自己是怪异的与其他人不同的,因而情绪低落,自卑情绪很强烈。但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每个人都存在类似或完全相同的困扰因素,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低落情绪,并能接受自己遇到的生活困扰,而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避免了因不理解这些困扰只是正常现象而自暴自弃的情况。在中小学生间同伴效应是很明显的,同龄人间的交流更容易,提出的意见也更易于被接受,因此开展团体辅导增加了同龄人间的纠正与支持的可能性。让完全受教师、家长教导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多同龄人的建议,并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3.团体辅导时的注意事项
中小学生的团体辅导是很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开展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以下问题加以注意。
3.1团体心理辅导应围绕相应的主题展开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把握好活动的主旨,并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活动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活动能否给学生启示,使团体辅导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点。
3.2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中角色的界定要清晰
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不是一个老师更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要做一个倾听者、指引者。倾听同学们的困惑,然后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3.3要做好时间的分配
不可把前半程的活动堆积的很饱满,而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后期活动戛然而止,同学们的看法与意见均未表达清晰团体辅导便结束了。团体辅导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的自我发现与醒悟过程,如果因为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而达不到辅导效果,那么辅导就是无意义的,也会使学生误解团体辅导的真正目的。
4.总结
篇3
本次学习内容丰富多样,一共有九个专题。
专题一讲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与途径。这个专题主要讲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途径,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专题二讲的是发展心理学。主要讲的是幼儿期的心理发展,透过游戏来看儿童的心理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给儿童玩耍的时间,提供好的活动场地和合适的玩具以及科学的指导。
专题三讲的是心理健康辅导理论与原则。通过什么是心理健康过渡到心理健康辅导的含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同时提出了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我们片面认识的学生心理,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需要加强的一种教育。
接下来专题四讲的是中小学心理辅导良好关系的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是开展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也是达到理想辅导效果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要尊重求助者,热情真诚对待、积极关注求助者,与求助者达到共情,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
专题五讲的是教师心理关爱。现在新时代的教师,随着人们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加大,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而且整天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未成年人,这些孩子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无尽的创造力,也经常会出一些“小状况”;另外,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情绪不高的低潮期。所以,关爱老师的身心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专题六讲的是留守儿童心理关爱。通过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让我们知道留守儿童是特有环境下造就的特殊群体,关爱他们,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面的配合与支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爱护以及教育、帮助这一群体。
专题七讲的是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心理辅导。网络是把双刃剑,在这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对中小学生是何其重要,但若使用不当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为避免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我们应该学会爱孩子,家长也应努力修复好亲子关系;我们也应该正确面对孩子上网这一问题,要对他们积极引导。
专题八讲的是教授帮您助子成才。通过案列和理论相结合,让我们意识到每个问题孩子后面至少有一个问题家长,有的甚至是一群;每个孩子的问题后面至少有一个家长的问题,有的甚至是一堆;天下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当孩子改变的时候会反复无常,越反复越正常,越缓慢越巩固,家长要互相鼓励。
篇4
一、积极筹备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和主任为副组长,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及各班班主任为心理健康小组成员的组织机构,积极筹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对心理健康咨询室进行了设施配置,制定了心理辅导教师工作岗位职责,确定了心理健康的辅导原则,制定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建立了心理危机机制,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学生实际,围绕学生为中心工作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活动。
1、在工作的过程中,建立健全了各种档案,档案包括:学生心理辅导、教职工咨询、心里危机机制、家长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总结等。是我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走上了正常轨道。
2、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并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渗透起来,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教育,在思品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等,让学生并不是孤立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多方位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各课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挖掘、利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和发展。
三、积极开展阳光心理健康咨询工作,鼓励教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使每一位教师尽快掌握一点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因此,本学期咨询室成立近2个月以来,共接待教师咨询5人次,学生2人次,家长1人次。对多名家长进行了多次指导。师生、家长咨询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心里烦躁郁闷、有工作压力、情绪低沉、亲子矛盾、子女择业前途、青春期烦恼、婚姻恋爱、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不良行为等等。指导学校、家长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多种途径,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通过本学期的努力工作,解决了多年来学校学生中难以解决的困难,有力的协助和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
四、积极查阅有关资料,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层面
篇5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不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农村中小学现在教育观念及农村环境的影响,学校、教师甚至是家长都没有重视心理健康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不想从事与教学无关的东西,可以说,有些偏远地区甚至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使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其落实也不是很到位。
2.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并且专业化水平不高
受制于农村中小学的条件,许多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都是其他教师兼职,这也导致心理辅导老师缺乏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或能力。而且在实际的辅导过程中,大多有采取品德教育,批评式,甚至是惩罚式教育,一定程度上也伤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发出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由于教师缺乏相关理论知识,不能正确判断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采取了错误的处理方式,给学生健康发展带来一定得负面影响。
3.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
农村所处的环境有别于城镇,从社会的环境的复杂、教学条件、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等,这些学校的、家庭的,甚至是社会上带来的压力,导致中小学生有些不能适应,再加上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要求高于一切,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重视。久而久之,就使得一部分学生有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学习方面,对学习成绩的看重,使得学生给了自己不小的心理压力,对学习的方法、结果等等方面;中小学学生由于年龄的问题,情感调节比较差,容易表现出喜怒无常等情绪波动;人际交往的问题,由于现在留守儿童的增加,许多留守儿童缺失父母的关心,导致在于其他学生的交往中不能很好的处理一些人际关系,这也导致了孩子们的心情低落进而影响到学习当中;学校、教师及家长给学生的压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结果造成学生的压力过大,使得学生产生过度的疲劳,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
二、影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1.社会及家庭的原因
现在社会的发展极不均匀,现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比较严重,学生处在人格塑造的阶段,极易被这些不良风气所误导,学生不能正确判读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东西,最终会带给中小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家庭方面来说,许多农村家长疲于生计,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及心理健康上不够关注,也可能是过分的严格或溺爱,这些都能使得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
2.学校自身的原因
一些农村的中小学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只是象征性的展开教育,这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开展。学生在需要心理健康辅导的时候,老师往往不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愈发的严重,教师往往会从道德的角度出发,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这是也农村中小学比较欠缺的地方。
3.师资力量的影响
心理健康辅导是个新生的教育方式,我国开展的比较晚,专业的培训也是逐步的正在完善,高校开设这个专业比较晚,并且比较少。这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比较小,力量弱。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不仅学历低,而且好多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都是主要代课老师兼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他们对心理学知识缺乏了解,更对孩子的心理辅导缺乏经验。教育方式也是比较传统的,受制于传统的道德教育,并且不参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往往会对教育的对象产生不良作用。
三、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农村中小学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照顾那些心理困惑的学生,培养出有乐观积极态度的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上人际交往的能力,进而保持学生们健康的心理状态。
1.改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我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的工作,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提高公民的素质,这也要求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能把学习成绩弄成唯一衡量学生的标准。农村教育占据我国的一大块的教育,心理健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
2.建立起心理健康调查机构,进行组织研究
我们可以专门成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机构,用来研究现阶段的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面向全体中小学学生,宣传心理知识,并且有专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保证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我们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研究并且开导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还要建立起相关的心理档案,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更好的服务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
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要给予支持
由于农村条件的影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不能满足现状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必须要尽快建立起专业的师资培训体制,可以从高等院校招聘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对在岗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或观摩学习等,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使得教师能尽快掌握相关的知识及能力水平,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学校与学生家长的及时沟通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影响虽然很大,但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占据比较大的地位,好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家长影响造成。因此,学校在发现学生的该类心理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地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帮助学生的解决问题,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四、结语
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长的相互支持,随工作的开展,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的素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阮声群.一般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30):244.
篇6
形式化
各种原因导致了心理教育还没能真正地融合到学校的日常教育中去,没能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差,大多学生普遍以为只有存在心理疾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去了心理咨询,那说明心理肯定存在某方面的疾病。
再加上,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任务繁重,根本没有时间去专注心理课和自己的心理问题。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有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一把“遮雨伞”,心理咨询室更多的是一种摆设。
很多学校表面化、形式化现象严重,没有内化为学校的自觉行为,没有真正发挥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咨询和辅导功能,更没有真正走近、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学科化
随着心理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开展,中小学心理教育出现了一种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备考以教材和参考资料为中心;活动方案没有学生自主处理的时间和空间;选材内容生活化不够;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认知;学生的参与性与体验性不高。
老师向学生强行灌输有关心理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学校机械设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甚至是心理知识体系,纠缠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这种用学科知识传输的方式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教学形式单一乏味,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规律,势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学科化”,不利于维护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提倡“课程活动化”,即通过“做中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融入教师创设的各种文化情境中,身体力行、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情景交融,在体验中领悟,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有的追求。
德育化
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德育化”现象十分严重,“德育化”即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
虽然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交叉、重叠,甚至共生之处,但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要解决的是中小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问题,是涉及学生品质的问题;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涉及的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实际上,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许多行为来源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而非道德问题。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干预,很容易导致行为问题,行为问题进一步的不良发展就会导致学生的品德问题,所以孩子初期的很多不良行为,例如厌学情绪、不适应、自卑、焦虑、攻击等往往是心理因素导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开导,反之,其效果必然适得其反,而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医学化
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首先表现在把“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相混淆,主要是面对个别学生开展心理疾病的咨询、辅导和治疗,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问题的矫治。其实,由于学习压力大,中小学生中出现一些常见的心理阴影和心理障碍是很正常的,如果把学生当作心理疾病的患者,这种医学化的倾向,会导致学生心理的高度紧张、焦虑,甚至压抑。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主要表现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偏重于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性辅导,重视个体的矫治型辅导,用治疗取向代替预防、发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倾向,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的预防性、发展性教育。其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面向个别差异的同时,更要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预防和发展性教育相结合。
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增强中小学生的受挫能力、环境适应的能力,使学生更有效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被动化
当前中小学的心理教师,总是期待学生主动求助,忽视了对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服务,很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其门前常可罗雀。一方面的原因是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不理解,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理辅导教师习惯于“守株待兔”,坐等学生主动前来求助,而不是积极主动走近学生,深入到学生中间,进入学生日常的生活世界。
心理咨询老师应该积极宣传心理咨询,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增进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心理咨询不仅仅是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更多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包括学习困难、焦虑、早恋、家庭及性问题,升学和就业的选择,适应不良,行为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
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大方地走进心理咨询室,通过适当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有效缓解受助者的心理压力,减轻心理负担,解除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
成人化
专制型化的规训与控制,共同造就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上去。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人化”,主要表现为心理老师习惯于用成年人的思维,成人的认知,成人的方式来解决当前的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以成人的心理感受、道德认同和价值目标来辅导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体验来对待当事者,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违背了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共情”和“同感”原则,容易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一些中小学心理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就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有些老师不顾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照搬照抄一些心理矫治的原理,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所以,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实际,不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在需求,不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的辅导效果必然是苍白无力的,难以触及到学生的“心灵世界”,更难以让学生产生“共情”与“共鸣”。
责任化
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责任化”现象严重。学生心理有问题,就找心理老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和任务全部交付于学校的心理教师,已成为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种普遍的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心理老师的“独角戏”,忽视了全员育人,忽视了其他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面渗透。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在心理老师的专业帮助下,各学科教师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化”,还表现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的使命和任务,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影响。殊不知,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有一定的相关性。“粗放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缺乏对学生情绪和情感等内在需求的关注,家庭亲子关系不良、代际传递等原因都是造成学生行为偏差和心理偏常的重要原因。为此,中小学心理教育要重视学校与家庭的协同共育,寻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的合作与平衡的关系。
几点破障建议
加大“心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当前中小学学校心理教育形式单一、内容弥散,心理资源与学校其他资源相对独立,缺乏整合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为此,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精选和整合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主要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月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并整合专门学校内外部各种相关的显性的和隐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来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情境,并利用、优化和整合各种文本的、自然的、生活的、信息的和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得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空间,充分发挥它们的促进作用。
改变传统“心育”的教育方法。从心理教师的说教、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对学生以谈话咨询、情境模拟、小组合作、小组讨论、自我训练、角色扮演、创作、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为主等方式,从而保障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文化情境转变,创设一种“非课程化”、充满文化情境式、诉诸学生生活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心育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发展水平,完善学生人格。
篇7
关键词:小学生身心健康;一年级入学新生;美术游戏
一、选择美术游戏进行心理辅导的原因: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1]
“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国家教育部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2]
二、选择美术游戏进行心理辅导意义
1、小学生的内在需求
据相关资料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具体可以概括为:入学适应问题、学习疲劳问题、厌学与逃学问题、问题行为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步伐,因此对于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2、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日趋开放和多样化的社会,社会给予人们更多发展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只要善于选择,勇于开拓、进取,每个人都可以有成功的机会。心理辅导就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3、心理素质要求的需要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显现,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质。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既是小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素质要求的需要。
4、心理辅导与德育的重要联系
心理辅导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部分,但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品德素质在个体素质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对个体各个方面素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品德素质的发展基础。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为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的个人主观条件。[3]
三、小学生美术游戏心理辅导案例
(一)案例主要资料
1、案例身份:一年级,新入学的小学生。
2、案例起因: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很多学生之间并不认识,个别没上过幼儿园的孩子甚至不能顺利地通过交流、游戏和其他小同学交朋友,在人际交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心理倾向:怯懦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逆反心理、倔强心理、嫉妒心理、势利心理。
教师对学生的爱好、特长也不清楚,学生和教师之间都需要彼此了解和认识。而一个新班级的形成,急需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共同荣誉感。
现在小学生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都是格外珍惜,在家个个被奉为小皇帝、小太阳,深受家人的关爱。这种没有原则的“爱”慢慢使他们许多不良的个性和生活习惯得到滋长,甚至蔓延到校园。在校具体有以下几种不良表现:
①贪图享乐安逸,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情感脆弱,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不热爱劳动,有点苦,就逃避寻求庇护。
②事事心存依赖,不能独立做事,不能自理自立,凡事都需要在别人的指导下去做。由于对孩子过分保护,家人在家的大包大揽,使孩子失去独立做事的锻炼机会,造成学生在学校里不能自理,做事拿不定主意,不会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③不会交往。由于长时间与长辈在一起,甚少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与体验,使他们在校与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缺乏相互关心爱护,不会理解和同情别人。当需要与人合作时,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无法发挥团队精神。
④意志薄弱,独断专行。娇气使他们不能吃苦,意志薄弱,怕艰苦的环境,经不起风浪;任性又使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意见,一意孤行,独断专行。
⑤缺乏责任感。不敢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承担责任,喜欢推脱责任,让别人做自己的替罪羊,不能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总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的过错寻找开脱的借口,指责他人,推卸给他人,不能正视自己的错。
3、个案调查:小女生“蒙蒙”被妈妈打扮的十分可爱,十几个小辫子被一个压着一个地梳成两个小“羊角”,比动画片里的美羊羊好看多了,可这个小“美羊羊”每天对上学感到恐惧,有时候宁可被爸爸打也坚持一定要回家。
(二)分析与诊断
1、个人因素:“蒙蒙”从小娇生惯养,倍受父母宠爱,习惯了大人都要听她的话。而且,“蒙蒙”一直在老家上幼儿园,父母为了让她接受较好教育特意安排他离开曾经熟悉的环境,在新的班级里没有一个认识的小朋友,让“蒙蒙”非常不适应。
2、家庭因素:在家里父母习惯溺爱“蒙蒙”,但当“蒙蒙”来到学校不愿上学时,母亲就会纵容,而父亲会打骂。父母对孩子教育简单、粗暴,与学校教育不协调。
3、学校因素:在第一次学生被家长接走时教师与家长及时交流,纵容了这种行为。因为已经有了先例,对“蒙蒙”的行为规范和教育很难见效,难以改变其脾性。
(三)游戏策略:
1、活动理念: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心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们对集体的归属感;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以提高同学们活动的参与性。结合低年龄段小学生特点,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我是班级一员,我以班级为荣。
2、活动目标: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进行撕一撕、贴一贴、画一画等一系列的游戏活动。通过使用自己喜欢的媒材工具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在艺术游戏过程中,同学、师生通过介绍我自己、找朋友等形式认识交流、增进情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力、动手操作力、语言表达能力。
3、活动准备:教师用具:明信片、树干。
学生用具:彩纸、胶棒、彩笔。
4、活动过程:
制作准备:欣赏名片,了解名片制作方法;教师示范树叶名片的制作方法。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的树叶小名片。名片上写有自己的姓名、性别、爱好。教师提示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甚至可以绘图。
游戏准备:制定游戏规则。
找朋友游戏:播放音乐《找朋友》,学生按座位次序传递自己的名片。音乐停后找到名片主人,进行“敬个礼”“握握手”成为好朋友的仪式。通过名片了解好朋友的姓名、性别、爱好。
小树叶抱妈妈游戏: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每一位小同学都是班级――这个“大树妈妈”的好孩子――“小树叶”,不管那一片树叶掉了、丢了,大树妈妈都会心疼、流泪。请小同学们把自己的树叶名片紧紧地贴在班级的大树干上。
(四)辅导效果
组织多彩活动,创设交往氛围。在游戏的过程中,“蒙蒙”认识了新朋友,找到了和自己一样喜欢看《喜羊羊》的好伙伴。纠正人际交往中的怯懦心理、自卑心理倾向,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与人交往。
端正交往态度,学会正确交往。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鼓励,发现其闪光点,经常当众表扬等方式,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自信心。
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团结、向上、友爱、创新的班集体,让全班学生人人心理健康。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从总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存在的问题,继而通过解决个例存在的严重心理问题,最后再解决小学生普遍具有的典型问题。在辅导过程中,我了解到,要让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既离不开学校的帮助,又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进步。所以小学生心理辅导一定需要教师、家长的呵护与关爱,再结合学生自身的努力与变化,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了健康的心理,他们才能在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用
面对信息社会,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当前学校中、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教育问题或与教育有关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途径、一种教育技术,同时也作为促进教育改革的有生力量之一,正在走入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人从小就逐渐形成并影响其终生的素质一般有两个:一个是心理素质,另一个是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应激事件层出不穷的当今,社会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品质、心理潜能被学校和家长所忽略,他们或因考试成绩的不理想,或因同学之间的小纠葛,或因老师和父母的一句重话,便离家出走,恶意报复、甚至轻生等极端行为。有媒体曾报道了某省一学生因与同学之间的小纠葛而投毒报复,造成全班数十人食物中毒的恶性事件。该事件在令教育界震惊的同时,也提醒着教育界人士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刻不容缓。
据国内一项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很乐观。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一般都在10%~30%之间。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小学生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是16.4%,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数占4.2%;初中生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是14.2%,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是2.9%;高中生中度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是14.8%,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是2.5%。
学生中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矫治;心理品质不高、心理潜能挖掘不够的问题,也需要进行引导和矫正。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应肩负起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具体包括: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矫正、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等。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中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心理健康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以讲授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以小学为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加之社会经验很少,因此这种口耳相传加文字讲授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心理教育的预期目标。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因为现代教学媒体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正确使用它,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能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知能发展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教育,使教学活动更生动、形象,更富感染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而且对学生知能发展的每个环节,诸如感知、理解、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还能更好的适应学生的个别心理差异实现因材施教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另外,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视听结合,形式多样,这样学生就能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增进其心理健康。
2、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率。
人们的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把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中枢而形成的。在学习中眼、耳、脑的功能发挥得越好,学习效率就越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教育,可以让学生综合利用视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进行学习,因此,这样能使学生得到较佳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3、扩大教学规模。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扩大教学信息的传递范围和增值率。由于现阶段我国学校心理教师尚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弥补这一空缺。
过去以个别教学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只能一比一的增值,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方式,信息的增率增加到几十倍、上百倍,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信息的增值率可扩大几万倍甚至几十万倍。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突破在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课本为主要信息载体,以言语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这样一种授课方式,突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讲解代替学生的实际经验或模拟情景体验的授课方式。在突破的基础上,研究要达到以下目标(以小学为例):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⑴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认知能力,矫正其与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不符的认知。
⑵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备正确的自我观念,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能愉快地接受自己,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⑶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备情绪自我调控能力,使其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经常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
⑷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有健全的意志,使其能自觉地确定行为目标,并根据目标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注重提高其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
⑸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适应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⑹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适应性,使其乐于与人交往,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
2、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括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心理辅导个案,心理咨询手记,心理辅导教学设计。它既是学校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媒介,又是在心理教育活动中形成、发展的。
怎样让学校心理教育资源得到优化,让它的辐射范围更广、使用效率更高呢?网络在传输、管理、共享心理教育资源的优势明显,能够达到使资源优化的两个标准:一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将相同主题类的活动方案、辅导个案、咨询手记、教学设计放置为一类;二是资源共享的优化,教师能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互相交流在心理教育中积累的经验和面对的难题,能将自己所需的活动方案通过查找关键词快速调出来并根据本班学生心理特点,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这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由于缺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压力,有利于全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减少她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对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及推进工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包括在班级内开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心理咨询中心开展的咨询活动。采取这类途径来展开心理教育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局限性也不要避免地暴露出来,它的受益对象有限,这与我们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目标存在差距。为了弥补这种差异,可以利用网络这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更大范围的传播信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
⑴利用电视、广播等视听工具及时反馈学生或家长咨询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办专栏的形式定期定时与学生见面,集中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人际交往的辅导。
⑵利用渗透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各科教学中,形成要操作的渗透模式。
⑶建设专业性的心理辅导中心,开设心理辅导热线,接听师生、家长的问题,在学校网页上建立心理咨询平台,以适应家中有电脑的学生寻求心理辅导的要求。
⑷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在心理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各班每月开展一次班级心理辅导。
4、利用渗透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各科教学中,形成渗透序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认的同时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这是被教育心理学业已证明的客观事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懂得心理发展对知识发展的影响,那么,教学目标就难以全部实现。
小学各科教学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特点。任何一门学科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都包括了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和所承担的独特任务。
⑴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全面发展人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语文教学既要发展抽象思维品质,也要发展形象思维品质,既要发展逻辑思维品质,也要发展非逻辑思维的品质。
⑵数学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数学学习是学习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并运用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则,定理进行逻辑转换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它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品质。
⑶自然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自然学科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发展,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任务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品质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⑷艺术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艺术学科包括音乐、美术等。它的内容是艺术形象和关于艺术形象的知识。它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于艺术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艺术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美感与道德感的发展。艺术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形象思维品质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发展。
⑸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体育能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生理素质的基础。它能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动作思维品质。
篇9
〔关键词〕高中;心理辅导站;来访学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5-0010-03
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快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早在1998年,杭州市教育局就转发了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工作职责》和《杭州市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条例》两个文件,明确以学校心理辅导站建设为抓手,在杭州市中小学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条例》要求中心小学以上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必须建立心理辅导站,并对学校心理辅导站的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等作了规定。从2000年起杭州市教育局开始对学校心理辅导站进行等级站(合格站、优秀站)评价。在这样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推进之下,2010年杭州市90%的中小学建立了心理辅导站,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方便的心理服务。为切实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神,了解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和接待学生的情况,我们对2008~2010年期间杭州市所有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的来访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掌握目前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指导学校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杭州市教育局直属高中为22所,其中普高13所,职高9所。这22所高中全部是杭州市学校心理辅导优秀站,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我们事先设计好调查的表格,请心理辅导专职教师填写。除了2所职高因人员变动没有上交调查材料外,共收到13所普高、7所职高的调查数据。
在调查实施前,我们专门召开会议说明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真实了解目前高中学生的心理动态,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不是心理辅导站的考核评估,请大家依据学校心理辅导站记录在案的学生辅导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回收调查表以后,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来访学生的身份
20所高中在2008~2010年间,共接待来访者7292人,其中13所普高接待了4283人,7所职高接待3009人。20所学校在三年里平均每校每年接待122人。按照每学期20周在校时间计算,学生每学年有40周在校时间。那么,杭州市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每周的接待人数大约是3人。
通过查阅杭州市教育局每年招生人数的统计数据,13所普高每年招生共约8000人,7所职高约3600人。学校心理辅导站三年面对的在校学生应该有五届,那么13所普高在校学生人数约为40000人,7所职高在校学生人数约为18000人。最后统计杭州市直属高中学校心理辅导站接待来访的学生是在校学生的12.6%。其中职高学生中去学校心理辅导站的比例(16.7%)比普高学生的比例(10.7%)高。
表1 学校心理辅导站来访人数
表2 学校心理辅导站来访者身份
通过表2可以发现,在来访者中,学生占了绝大多数(90%)。职高的学生来访者比例较高,普高的来访家长明显比职高多。对来访者性别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来访者中绝大多数是女性,普高职高学生没有差异。
(二)来访者的问题
1.心理障碍患者比例
表3 来访者的精神状况
表4 患有神经症学生的具体表现
(注:表4的调查数据中有重复,比如,一个学生可以是焦虑症,同时又患有抑郁症,他的主要问题又体现为人际关系。)
从表3、表4可以看出,20所学校的来访者中患有精神病、神经症的学生一共有353人,平均每校约17人,按照五届学生计算,每校每届学生中约有3人。普高与职高的比例没有区别(我们下这个结论是有依据的,首先这些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都是专业的心理学毕业生,拥有心理学硕士或者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其次,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正在医院精神科治疗,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在配合做一些辅助治疗工作)。
在患有神经症的学生中,抑郁症人数最多,共174人;焦虑症人数其次,170人。其中普高学生与职高学生相比,在比例上没有显著差异。
2.高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表5 来访者的主要问题
从表5可以发现,高中来访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交往、不良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比例超过10%的来访者问题依次是:不良情绪(26%)、学习成绩(22%)、同往(17%)、社会适应(12%)、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12%)、异往(11%)。
在这些问题中,在不良情绪这个项目上,普高学生和职高学生的比例没有太大差异。
在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同往、异往等项目上,普高的学生比例均高于职高。这说明普高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人际矛盾比职高学生更多。
在社会适应方面,职高学生的比例要比普高学生的高,这说明职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没有普高学生好。
三、讨论
1.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站的必要性及其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杭州市高中生中有12.6%的学生来到学校心理辅导站寻求心理辅导,这部分学生的来访完全是出于自愿。这一数据与我国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相吻合。资料显示[1,2],我国10%~30%(甚至更高比率)的中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杭州市早在1987年对20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大约有16.79%的学生存在各类心理卫生问题;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对全国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高中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17.3%[4]。这些数据都说明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又有繁重的升学压力,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站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是必要的,杭州市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的工作也是得到了学生认同的。
2.心理问题检出率的性别差异
从调查结果来看,63%的来访者是女性。刘恒、张建新[2]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没有太大差异,女中学生有抑郁症状的比例高于男中学生,而男中学生有精神病性问题的比例高于女中学生,在其他因子上,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王柏根[3]等从对两届高中学生建立的心理档案资料来看,男女高中生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些数据都说明,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性别上没有太大差异,但是,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到学校心理辅导室寻求心理帮助。
3.来访学生咨询问题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包括精神病、神经症)一共有353人,占了所有来访学生的4.4%,每校平均约17人,每校每届学生中约有3人。这部分学生对学校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教师与医生、家庭密切配合。根据临床个案和调查统计,有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到学生总数的1%[5]。但是这只是一部分愿意来寻求帮助的学生,肯定还有一些没有暴露自身问题的学生存在,这对学校教育和管理来说都是一个实际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高中来访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交往、不良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我们的调查结果与俞国良的研究结果类似。俞国良[4]根据1996年开始的研究和有关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30%、20%、30%和20%左右。由此可见,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适应性问题。
4.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在寻求心理帮助上的差异
职高学生和普高学生相比,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比例明显要高。这说明职高学生面临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较多,冲突矛盾大。当然,空闲时间也比普高的学生多。
其中,普高学生由于面临高考,课业负担比较重,学习压力明显比职高学生大,因此,在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方面需要咨询的学生比例高于职高学生。可能是学业竞争性强、人际交往时间少,普高学生在人际矛盾方面求助的学生比例也高于职高学生。
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社会适应性方面求助的学生比例明显要高。其实,职高的学业任务比较简单,对社会学校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对学校的认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及对生活事件的处理方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宏飞.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290.
[2]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3]王柏根.1727名重点高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1441-1443.
[4]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62-65.
篇10
作为国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早的地区之一,上海市黄浦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丰富的教育、人才、经济资源的支持下,在心理课程建设、心理指导中心建设、心理教师职后培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教育和社会多方合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黄浦区教育局的重视和领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走在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前列,对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示范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工作经验;上海黄浦区;专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7-0010-05
整合各方资源 建立完善的心育体系
记者(以下简称记):江局长您好!2012年,黄浦区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这是对黄浦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肯定与支持。请您介绍一下,黄浦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有哪些?
江伟鸣副局长(以下简称江):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区向明中学就开始了心理辅导的探索。1998年上海市教委工作会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后,区教育局于1999年根据区情颁发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我区有组织有领导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此正式启动。在工作中,我们以“心理健康教育合格校”为抓手,开展以“师、课、室、活动”为基本内容的创建工作。经过七年努力,至2006年终于实现“合格校”100%,并取得了如下成果。
1. 课程建设:“心灵种树”生命教育区本教材的开发和实践
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中,教师对教材的准确理解、合理使用、修改补充乃至开发,决定着课程的发展,而课程建设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落实上海市教委《生命教育纲要》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在生命教育融入学科课程的过程中,深感能够针对中小学生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深入浅出分析的教材比较少见。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金武官教授经过四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和探索,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精髓,在多年的心理干预实践基础上独创了一套核心价值课程——“心灵种树”。我们尝试将这套课程的部分精华改编成适合对中小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区本教材,现已完成六课的改编,并计划用12~14课时实施,先试点后推广。到目前为止,我们先后在小学和高中通过“幸运的地球人——我”等三堂教学公开课进行实验探索,并将在金武官教授的指导下,逐步在我区的各中小学推广使用,努力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并取得更多实效。
2. 建立“中心”:统整区域内外优质资源,24小时服务社会
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的、充满活力的体系,应该可以全方位吸纳、有效利用各种优质资源,满足各种不同的教育需求,为区域内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我区为贯彻落实2004年中央8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于2011年建立了“蜻蜓心天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该中心是由区文明办、区教育局主办,为全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心理服务的公益性机构。“中心”目前下属一个中心、两个分中心,总面积1000平方米,配备有个别辅导室、团体辅导室、宣泄室、沙盘室、放松室等功能室,以及各种专业仪器、设备和软件。“中心”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家长、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是黄浦区学生心灵成长的服务中心、家庭教育的互动交流平台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训基地。其服务的项目有:
倾听热线:为全区未成年人提供24小时心理热线服务。
心理咨询:面对面咨询,有效针对个别问题作个性化处理。
专业督导:每月专家个案督导,梳理思路,帮助咨询师共同提高咨询质量。
危机干预:发现突发问题、紧急问题并及时上报专家组,医教联动,有效控制。
“蜻蜓心天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建立,有效地统整了区域内外的优质资源,推进了全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3. 职后培训:“参与互动”式培训促进专业发展和心灵成长
开展教师成长的团体辅导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对策。近几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向专业化发展,我们制定了“抓基础、固塔基;抓骨干、壮塔身;抓名优、树塔尖”的基本方针,确立了“普遍学习、班主任培训、骨干研修”的三级培训机制。黄浦区以心理教研员为先导,积极尝试通过“教师职后240课时培训”的途径,面向学科教师和班主任,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探索。从2005年到2012年的七年中,开发了“教师心理调适和团体游戏辅导”“班级心理辅导技能研修”“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等五门课程,其中三门课程还被上海市教委评选为可以面向全市教师的市级教师职后培训共享课程。
4. 同伴教育:青春期教育方式的实验
从2007年开始,我们通过区人口计生委、计生协会等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社团——预防艾滋病协会合作,对他们推荐的同伴教育者进行各种形式的相关培训,与区内部分中学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进行预防艾滋病、生殖避孕、异往、决定等方面的青春期教育。
我区对同伴教育的形式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从组织个别大学生志愿者到中学进行讲座宣传,到大学生志愿者组成小组,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再到组织小组进入班级进行各种参与式活动。同伴教育使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生了积极的改变。目前,我区的兴业中学、金陵中学、储能中学、三好中学每学期都有计划地开展同伴教育活动,每次都围绕比较敏感的青春话题进行探讨,并采用一些中学生喜欢的活动,如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形式,很受中学生的欢迎。今后,我区将尝试大学生同伴教育者参与中学社团活动,带领中学生同伴小组,在班级的专题教育时间开展青春期同伴教育活动,以提高教育实效并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5. 直面危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
目前,中小学生的危机事件不再是个别的、孤立的事件,而是在当下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经常面对的现实问题。我区教育局非常重视这样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回避,直面危机,并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应对学生危机事件。我们委托上海“知音”专业心理机构参与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日常管理,使中心危机干预和预防的服务项目获得坚实的专业支撑。在“知音”的帮助下,中心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危机干预预案和预警机制,规范危机事件处置流程,注意危机事件信息的收集、整理与上报,规范危机干预过程中的信息沟通,保障危机干预效果。
6. 社会合作:发挥联动优势,促进社区青少年的综合治疗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事,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成效,必须要校内外联动,形成学校、家庭、医院、社区四位一体的教育机制。2006年,我们合力开辟了对学生非在校时间进行青春期教育的新途径,组建了一支三十多人的家庭青春期教育志愿者服务队。组织优秀青春期教育教师走进家庭、走进社区,通过青春期教育讲座、义务咨询、团体辅导、编辑宣传资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对高中学生家长如何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青春期教育提供帮助和指导。到目前为止,我们累计为6个街道、21个社区提供了52次大型讲座,受众达4000多人次,跟踪家庭个案六十多例。
以“蜻蜓心天地”为中心
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
记:黄浦区“蜻蜓心天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建立推进了全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其运作模式如何?有哪些功能作用?
江:2011年2月18日,由区政府出面协调,区文明办、教育局、卫生局、计生委、妇联主办,区教育学院、社区学院、卢湾高级中学等单位承办,“蜻蜓心天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成立。我们依托这一平台,整合各方力量,有序、科学、合理、创造性地推进全区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黄浦区教育局分管局长和黄浦区文明办分管主任亲自挂帅,区卫生局、计生委、妇联分管领导,区教育学院、社区学院、卢湾高级中学校长积极参与。卢湾高级中学负责中心的整体运转和分中心的课程支持;教育学院全面负责中心志愿者和教师培训;社区学院负责中心的家庭教育指导和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三驾马车协调配合,推进中心工作有序开展。
为进一步拓展中心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实效,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精细、贴身的社区化服务,我们提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布局,即区设中心,街道设分中心,学校、居委设咨询点。中心自成立以来,在“政府支撑、机制保障、资源整合、校际联动、专业管理”的运行机制下,推进了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完善。
在政府支撑方面,区文明办、教育局、卫生局、计生委、妇联相互协调配合,提供政策、人员、专业和经费支持。
制度建设方面,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年来分别制定与颁布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推动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例如:2005年颁布《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对区域内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作出了强制性规定;2006年颁布《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的评选办法》,奖励取得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2007年颁布《关于加强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工作的若干规定》就区域内专兼职心理教师的资格认定、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工作量认定、职务津贴、职称评定和业务考评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2009年颁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性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包括《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工作岗位的若干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的申报评选细则》三个重要细则,为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完备的制度保障。
机制保障方面,一是建立准入制度、保密制度、考勤制度、监督制度、危机干预机制,加强过程管理,以确保中心健康有序运行。二是建立医教联动机制,与区心理咨询中心(卫生局下属单位)建立联动机制,对于突发或急需治疗的问题由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辅导或干预。
资源整合方面,整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教科院、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计生协会等专业机构的专家资源,上海知音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团队以及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德育教导和骨干教师。目前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总数达172人,其中具有国家二级咨询师资质的专业志愿者68人。其中,知音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团队20余人负责365天的24小时热线接听;区域各小学的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德育教导和骨干教师100余人,负责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和各类广场咨询活动;高校、科研院所、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计生协会等专业机构的专家40余人负责中心专业指导、心理督导、培训、专题讲座等。
中心自揭牌运行以来,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和家长开展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宣传工作。截至2013年5月31日,118名志愿者共值班1582人次;接听倾听热线白天1399人次,夜间219人次,共计1618人次;接待学生家长面询个案429个;开展面向学生和家长的大型咨询活动6次;接待来访学生3700余人;开展心理志愿者培训和心理教师培训活动38次;参加教师人数1686人次;零零岛网上咨询共302条。
走进社区家庭 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记:2012年,黄浦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区巡讲启动仪式暨亲子沟通心理讲座活动启动,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的有益尝试,该活动的实施情况及各界反响如何?
江: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每一个深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背后,总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或者一个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于是,2011年2月,在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成立的同时,我们成立了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从2012年起,我们又一次开拓了工作思路,由中心出面组织开展“黄浦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区巡讲暨亲子沟通心理讲座活动”,邀请全市资深的家庭教育及心理方面的专家到学校、走社区、进家庭,通过沙龙、讲座、拓展活动、亲子活动、个别家访等形式,近距离、个性化地为家长提供服务。2012年全年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20次,4150名家长参加家长沙龙和家庭教育讲座活动。这一活动取得了空前成功,不仅得到家长和社区的一致好评,还受到了区有线电视台、区报的关注和重点报道。
此外,为了提升全区家庭教育指导的整体水平,我们自2012年起开始举办由黄浦区社区学院、黄浦区教育学院牵头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经过为期2个月的培训后,参加培训的人员将参加有关机构组织的专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考试后,他们将持证从事区域内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目前已有200人参加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在取得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书后,他们已活跃在家庭教育指导的第一线。
以心理剧为特色 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记:2012年黄浦区心理剧展演活动获得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特色项目,黄浦区在开展校园心理剧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江:心理剧不拘一格,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自编自演,真实地反映学生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展现校园人际关系,同时也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无论是在内容、表现形式,还是在预期效果上,心理剧都与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其健康成长的目标十分契合。在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方面,我们主要有以下工作途径。
1.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心理剧普及心理健康的理念和知识
校园心理剧不仅能让参与者受益,还可以让更多的观众受益。校园心理剧的演出强调台上台下的互动,甚至设计一些观众随机参与的机会。这样就把观众也带进了剧情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不仅使得学生观众对演出更感兴趣,也更有利于学生去体验角色,让其感受到剧中所述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通过这样的方式,教育的痕迹就淡化了,心理教育的目标也就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去了。这种台上台下的互动,让学生观众的兴趣更浓厚,演员表演欲望更强烈,双方产生较强烈的心理共鸣。
2.在心理活动课上通过心理剧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
心理活动课的某些教学内容专业性比较强,学生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黄浦区的心理教师通过校园心理剧把理论内容转变成学生们实际生活的案例,请学生们自编自演,反映出问题的实质并提出解决方法。角色扮演是校园心理剧的基础,当表演的学生对自己如何表演这个角色有了觉察,那么他就知道了应该如何发展合适的行为,如何改变自己不正确的行为。心理剧剧组在讨论时,还共同商榷舞台道具的布置、背景音乐的选择、人物服装的搭配等事项。通过集体讨论,可以让所有表演者深入了解所扮演角色的神态、语言、性格特点,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3.在班会课上通过心理剧促进班集体的发展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班会课中采用校园心理剧的方式进行学生的自我教育,正渐渐成为黄浦区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学生们的事情他们自己最清楚,他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解决。每次校园心理剧演完后,班主任就组织全班学生与表演者一起进行讨论,谈谈各自的想法,强化校园心理剧的演出效果。在学生们热烈讨论的同时,班主任可以及时作一些正面引导,深化学生们对剧情的理解。
4.家校互动中通过心理剧加强家校联系
一些学校在提高家长会实效性、加强家校联系的过程中开拓了新的思路。他们在家长会、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活动中,引入一些精心设计的、反映家庭教育先进理念的心理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光明初级中学在学生心理社团的活动中,积极运用校园心理剧,将家庭问题以情景剧的方式体现出来,在演绎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不断体会父母的艰辛、自我感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实施“积极成长”幸福课程 助学生和谐持续发展
记: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教育模式单一、学校“孤军奋战”等问题和不足,您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才能摆脱形式,真正帮助青少年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全人格?
江:黄浦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有着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教育资源相对充足,但同时,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期待也高,教育自身的压力也重。我们始终坚持全力整合优质资源,满足未成年人心理发展需求,促进未成年人和谐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的原则。为了真正帮助青少年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全人格,自2013年起我们开始在全区中小学全面实施“积极成长”幸福课程。
该课程是面向区域内中小学生和教师的一门心理品质和美德培养的课程。课程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方法为导向,关注个体差异,培养主体意识,关注幸福情感体验,培养合作意识,关注心理氛围和同伴的积极影响,促进师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提升,满足学生和教师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帮助师生积极成长、获得幸福。
该课程包括四个主题、16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主题一——积极优势:发现并利用个人特长(1.培育发挥个人优势2.开发创造3.聪明学习);主题二——积极情绪:打开快乐之门(1.主观幸福感2.探索人生意义3.心流体验4.学习乐观5.希望和梦想);主题三——积极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1.改善亲子关系2.发展和谐的伙伴交往3.学习感恩4.学习宽恕;主题四——积极成长(1.在逆境中反弹2.提高自决能力3.促进行动能力4.成功的信心)。
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借助于心理辅导活动课、主题班会、校会、专题讲座等途径,由本校心理辅导教师、参与区心理中心志愿者工作的教师,或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学校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教师实施此项工作。2013年,我们要求各校在16个专题中选择至少两个专题,在本学期对每个学段至少一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此项课程两个课时的教学。
多层次全员培训 提升教师心育理念和能力
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心理教师队伍,黄浦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操作方法有哪些?
江:我们面向全区教师分年段、分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为教师搭建培训的平台。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分层次培养
高层次人才培养:我区拥有市“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教育心理基地和区教育心理名师工作室。近年来,我们对这两个名师培养基地非常重视,加大投入,创造条件,使其成为本区域乃至全市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顶尖人才的孵化器。
骨干教师培养:教育学院骨干教师发展部在区域内设置教育心理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聘任奖励制度,这两类教师通过领衔课题、承担教师培训课程、带教心理教研组、带教新任教师、开设展示课等途径,在区域内发挥引领、带头作用。
新任教师培养:除了参加区教育学院组织的新任教师规范化培训外,由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对新任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带教,加快新任教师进入角色的速度。
2.全资为心理专兼职教师提供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蜻蜓心天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每年举办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或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班,通过轮训,力争分期分批让全区的骨干班主任和教师都获得国家和学校心理咨询师资格,整体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与辅导水平。目前已举办两期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累计140人参加,2013年下半年还将与市心理辅导中心合作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
3.组织高规格、专业化的志愿者团队的高级研修
为心理辅导中心担任志愿者的骨干心理教师搭建继续教育的平台。通过轮训,让全体心理教师参加市级或国际级高级心理培训,接受高级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2013年1月至6月,本区80位教师接受了美国琳达教师的“以萨提亚模式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7月还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箱庭疗法理论与操作培训。
4.大力培养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队伍
面向区内中小学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培训。区教育局根据心理辅导中心各专家的特长,建立心理辅导课程库。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课程,进行全员培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能力。
努力深化工作 争取再创佳绩
记: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已经出台,黄浦区将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