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阶段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阶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管理阶段

篇1

1.谁要是说能准确统计包括渠道和终端的进销存,纯属扯淡!下游分销商仓库成千上万,业务员也是人,怎么可能数得清?那些上报的“渠道库存”,不过是分销商随口应答加上销售人员主观臆测的结果。

不过总部也心知肚明,所以我们看到的销售计划,都是以销售目标为依据,绝少依据业务上报数据来定。这样的销售任务,如何让销售经理心服门服?没有精确的数据支持,旺季断货、淡季胀库再常见不过了。

2.最要命的是,慢吞吞的分销链正在谋杀十分宝贵的销售机会。按照传统业务流程,分销商必须通过传真或电话向销售中心下单;销售中心接单后,先向财务确认到款情况,之后才将订单传至生产中心或仓储中心,安排商品发运。

这一圈折腾下来,至少也得两、三天吧?你还得求神拜佛保佑传真不要看不清,接单员不要忘了记录,数字不要记错。等到商品跨越千山万水十八弯,到了你手里,旺季都快过一半了!没办法,下月的货先不订了,把“胀库”消化了再说。

3.一提到对账,没有哪个分销商不骂娘的:销售经理成天催我打款订货,积极得很,一提到对账、兑现政策和返利,你就推到猴年马月去了。

销售经理也很委屈:总部有固定的财务政策、报销流程,对账一次就要好几个月,我有啥办法?

总部财务也有话说:你以为我们每天闲着啊?成天看不完的报表,对不完的账,总得一项一项来吧?放松财务审核?开玩笑!财务风险谁担得起?

美丽的愿景

为解决以上问题,许多快速消费品企业正尝试引入供应链管理工具,试图把许多机械、枯燥、可程式化的工作交给计算机来做,以提高整个分销链的运转效率,加强对渠道商的服务和管控。

信息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1.电脑不会撒谎。基层数据只输入一次,解决了以往数据层层上报,层层加工的痼疾,减轻数据失真的程度。

2.电脑不会带着情绪工作,不会磨洋工、混日子,更不会趁领导不在溜到一边玩扑克。

3.电脑永远如一的稳定、精确、快速。当然,中毒时除外。传统的对账、下单、结算等工作非常繁琐枯燥,易出错。几千个客户要全部对完账,没有几个月不可能完成。而依靠程序,几分钟就搞定,而且可以许多客户同时对账。

正是这种巨大的“效率提升”,吸引了Q牌啤酒华南事业部在2002年上马了供应链管理平台项目。最初的设想非常美妙:项目实施后,上游供应商、生产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财务中心、下游各级渠道商,都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往来业务、交流信息。尤其是渠道商,在网上直接下单,信息可同时传到销售、生产、配送、财务等相关部门,何等快捷?订单查询、对账等工作都可以实时查询,何等方便?

渠道商的冷眼

在企业内部,该平台推广相当顺利:一来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本来就高,相关人员稍加培训即可接受;二来通过行政命令推行该平台,较为容易。但来自渠道巨大的阻力,让Q啤的管理者目瞪口呆。

一、渠道行为惯性的阻力大得惊人。啤酒经销商多是“苦出身”,对信息化这个东东,概念上无法理解,习惯上无法适应。尤其是众多的一批、二批,IT基础、管理基础都非常弱,所有业务来往、文件及数据保存仍然靠传真、电话、文件柜,对网络应用毫无认知。短期内,连信息化的概念也无法接受,更别说学会使用了。

二、渠道商信不过数据库。广大分销商都相信眼见为实,对供应链平台提出疑问:没有传真,也没有纸质文件,让我们如何相信我的订单已经收到?没有相应的单证,怎么对账?你答应我的政策、返利不兑现,我也没有证据,怎么办?

三、使用该平台需要增加汀投入,有一定投入,渠道商心存抗拒。要与供应链管理平台对接,基本的IT设施要有吧?一台电脑、打字复印机、上网设备,加上乱七八糟的,初次投入在万元左右;而且每月还多出近百元的网费;有的分销商还不得不新增一名懂电脑的人员。这样算下来,分销商的投入相当大。

易地而处,如果你是分销商,除非头上长包,你愿意为自己并不了解、也不信任的东西投入几万元吗?

饭要一口一口吃

风风火火的供应链改革运动遭到渠道冷遇,Q公司冷静下来,根据渠道状况制订了分阶段上马计划:

一、针对渠道商的行为惯性,采用推拉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分销商进行基础的IT技术培训,培训以实践为主,让分销商自己的人员操作,消除恐惧心理,同时让已经熟悉平台应用的分销商现身说法,打消其疑虑;另一方面,强制执行,必须通过平台下订单,否则,即使提着现款到工厂也拿不到货(Q啤在该市场地位比较强势)。

这样一来,渠道商总算委委屈屈地接受了该管理平台,但这远远不够。如果短期内学不会使用该平台,渠道商最后可能彻底放弃Q啤。

二、开发“傻瓜式”使用方式。限于分销商的实际IT水平和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Q啤决定与信息服务商合作开发手机下订单的订货模式,先实现最重要的基本功能,其他的慢慢来。

所谓手机下订单,即由信息服务商开通手机接收端口,分销商订货时,只需将自己需要订货的规格、数量、日期等信息按简单的固定格式以手机短信发向一个号码,管理平台接收到信息后,将自动生动订单,并进入流程审核。

这一举措意义重大,分销商不用投入任何设备,就能体验到新业务方式的方便快捷。如此一来,增强了分销商对供应链管理平台的信心,并开始愿意投入网络设备,接受培训,以享受网上实时对账、订单及库存实时查询等功能。

篇2

【关键词】 循证护理;颞颌关节强直;功能锻炼;疗效

外伤时造成颞颌关节强直的主要原因, 颞颌关节、肌肉及毗邻组织损伤可造成出血、炎症反应, 久之可导致活动受限[1]。颞颌关节强直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这也是康复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研究中, 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 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诊治的颞颌关节强直患者, 循证护理应用于后期功能锻炼中,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 本院诊治的44例颞颌关节强直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法, 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循证护理), 每组各22例。22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4例、女8例, 年龄15.0~62.0岁, 平均年龄(36.0±5.0)岁, 其中单侧病变16例、双侧病变6例;22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13例、女9例, 年龄16.0~63.0岁, 平均年龄(36.5±5.0)岁, 其中单侧病变17例、双侧病变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变类型比较,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颞颌关节重建术、组织粘连松解术, 后期进行功能训练。

1. 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2]: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对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宣教工作, 解答患者对疾病的相关疑问, 同时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使其保持良好心态, 积极面对治疗和护理,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针对潜在护理问题, 查证解决。针对并发症, 制定预防性护理措施。对于发现的问题, 通过多种方式查证, 采用查证方式处理。

1. 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治疗依从性、锻炼认知度、患者满意度, 以及生活质量, 进行观察和比较。生活质量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每项单独积分, 分值越高, 生活质量越高。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 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 P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依从性、锻炼认知度、患者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锻炼认知度、患者满意度均明显提高, P

2. 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P

3 讨论

颞颌关节强直多以手术治疗为主, 虽然成型手术本身的效果不错, 但术后容易复发, 术后复发率相对较高,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疗效。但是通过后期功能锻炼, 能够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减少术后复发。所以, 术后功能锻炼对于患者的预后质量,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2]。

循证护理是近年来的新型护理模式, 从整体出发, 根据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 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满足患者的正当需求, 对潜在问题进行预防干预[3]。功能锻炼中及时发现不正确方法, 通过查证, 给予相应纠正, 对于不能坚持锻炼的问题, 也通过查证, 寻求解决方法, 将坚持锻炼的意义及不坚持锻炼的危害性详细讲述给患者,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颞颌关节强直的发生机制、后期功能锻炼的相关知识, 通过健康宣教方式, 讲述给患者及其家属, 并解答相关疑问, 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4]。

本研究中,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锻炼认知度、患者满意度均明显提高, 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P

参考文献

[1] 邹敬才. 关节成型术后颞颌关节强直小颌畸形的矫治. 中国美容医学, 2009,15(12):1400.

[2] 胡沛. 颞颌关节强直合并小颌畸形的一期整形治疗.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0,6(4):216.

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文献计量学;普赖斯理论;布拉德福定律;关键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必须依靠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盟与协作,形成一条利益相连、信息共享、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以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1]。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并逐渐成为学术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从文献上看,当前对供应链管理研究几乎遍及各个学科和专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研究热潮,随着其研究的不断深化,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趋势。尽管已有一些对供应链管理研究进行综述的文章,但理论分析的多,计量分析的少。因此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法,对1997-2012年我国供应链管理的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特点,为研究者全面了解及进一步研究供应链管理提供参考。

1数据获取方法

本文的统计数据来源于《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更新及时,学科全面,论文质量高[2]。

由于国内最早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成果是1997年[3],因此以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上1997-2012年所刊载的文章为样本,运用CNKI的高级检索,采取“篇名”中包含“供应链管理”的检索策略,在“期刊”界面,通过精确检索,过滤筛选出5 080篇期刊论文。本文之所以选用“篇名”进行检索,是因为如以“供应链管理”为主题进行检索,获取的数据中将会掺杂一些报告、消息、会议通知和无作者的文献,数据不具有可靠性和代表性。

2统计分析

21文献量分析

文献量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的研究发展速度和研究水平规模[4]。从图1看,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7-2002年,在1997-2002年期间,论文较少,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国外供应链管理研究成果吸收和引进,其中供应链概念和理论方面的内容探讨较多。这一时期的成果为国内供应链管理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2003-2007年。这个阶段是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一个快速增长期,文献数量出现了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在2007年达到的一个高峰。这种研究状态的变化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是相适应的。这也表明,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企业及学者的重视。

第三阶段是2008-2012年。该阶段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入了一个稳定期。每年的发文量不断增加,而且呈现出微弱递减的趋势。这其实反映出我国的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相关研究将更加深入。

本文只对第一作者信息进行筛选并分析,以期确定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所谓核心作者就是那些发表的论文量多且影响较大的作者[5]。

23作者机构及地区分析

表2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及地区分布,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只对发文在7篇以上的论文进行统计(见表2)。从发文单位看可大致细分为4类:一是来自高等院校的作者,如南京大学的朱庆华,从事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分析与评价、信息政策法规方面的研究工作。二是来自企业的作者,如中国北方工业公司投资部副总经理王佐,长期专注于企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在学术理论与实践上的发展。三是来自研究机构的作者。如合成纤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的周林洋。他们为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提供多种角度,使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更加多元化。这些研究者基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背景,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从表3还可以发现,来自高等院校的作者较多,高校师生是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重要力量。

从机构所在的地区看,一线地区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成果相对要比其他地区多,尤以广东省、江苏省、湖北省和北京市居多,其他省份较少,分布不均衡。

24核心期刊分析

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从文献统计入手,对文献分布数据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后,提出布拉德福定律[8]。即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可以看出直接为学科服务的期刊,形成了一个核心区以及另外几个区。

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只列举刊载量20篇及以上的期刊,刊载论文数为1 796篇,占论文总篇数的3540%。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刊载论文综述约占33%的期刊是该学科的核心期刊,所列的33种期刊所刊载的论文超过论文总数1/3[9],即33种期刊处于核心区(第一区),是从事供应链管理研究的重要信息源。

从表3中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论文大部分集中在物流管理类期刊上,载文量占期刊论文总数的1123%,另外经济类期刊也较多,核心期刊有8种,载文量占期刊论文总数的1071%。其他的还有工业工程类期刊、科技资讯类等。说明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涉及面广,学科综合性较强。

25论文被引频次分析

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是该论文正式发表后某时期被其他发表文献引用的累积次数,是衡量期刊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由表4可见,被引频次最多的是《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有689次,一方面因为其发文较早,2000年发表,我国供应链管理领域刚刚兴起,其为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是文章深刻剖析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过程,分析了为辅助供应链管理的模型。其他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中,绝大多数论述供应链的绿色管理、协调优化、风险应急、供应商与第三方物流的选择。也有研究者探索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研究如农业领域和建筑领域的应用。说明目前学界研究理论与应用并用,推动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26论文关键词分析

261供应链伙伴的选择

“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在1997-2002年和2003-2007年这两个阶段一直是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关注的高频词,选择供应链成员是组建供应链的首要任务,因此供应链伙伴的选择是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而在2008-2012年更侧重于供应商选择的研究,说明供应链管理研究更为细化。

262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问题

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的“物流”、“物流管理”和“第三方物流”在3个阶段均是高频关键词,说明从物流管理角度进一步研究供应链是一个核心议题。从收集的文献看,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敏捷供应链”、“集成供应链管理”和“虚拟供应链”。

263供应链电子化

“电子商务”在1997-2002年出现频次仅次于“供应商”,在2008-2012年有所下降,说明“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入成熟阶段。信息技术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1997-2002年主要针对“信息技术”、“信息流”、“信息系统”方面研究,到2003-2007年我国信息技术得到更大发展后,学者的研究侧重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共享”方面。2008-2012年“信息共享”出现频次超过“信息技术”,说明供应链信息共享将是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

264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是1996年提出的,绿色供应链旨在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使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少,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11]。表5显示,“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刚刚提出,2003-2007年分别出现76和51次,而2008-2012年“绿色供应链管理”出现频次位居第二,说明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3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特点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研究论文的文献量分布、核心作者、核心机构、核心期刊、高被引期刊论文及关键词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笔者将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研究成果数量上,自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1997年兴起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的论文量由快速上升变为微微递减,2012年发文总量达到5 080篇,说明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在研究主体上,我国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员,如孙衍林、朱庆华、马士华、王佐、周林洋和宋华等,他们将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起到引领作用。

篇4

[关键词] 船舶建造 供应链 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凭籍低成本的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胆参与国际竞争,进入90年代后,抓住了国际船舶市场的机遇,造船产量逐年提高,并于1994年我国造船产量首次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材料设备成本、生产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的不断攀升并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再加上生产效率提高缓慢,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尤其是前几年亚洲金融危机而导致日韩大规模的调整造船工业,使我国船舶工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低成本优势己不断减弱,导致我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相对减弱。因此如何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应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及时协调整个船舶建造系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我国船舶建造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在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和计算机制造业等的成功应用,为造船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一、造船供应链管理的特性分析

船舶是可以行驶的庞大钢结构物。船体钢结构由成形钢板和型钢焊接而成,船体内安装由复杂的动力推进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供水系统及其它辅助设施。因此船舶建造兼有一般制造行业的特点,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

造船是属于按订单生产的大型组装产业,所需订购的各项材料设备,如大到机器、板材、型材、涂料、木材、水泥等小至房间内的窗帘、胶圈等,供应商遍布国内外,数量达上千家之多,而且设备的供应厂家、具体型号等,直接影响船舶产品的结构设计,在一些情况下,由于缺乏栖装设备技术资料,会直接影响设计进度,从而影响交船期,如主机的型号决定了机舱的结构设计,锅炉的型号同样影响机舱设计中的管路、电路系统设计,若这些设备的技术资料不能及时到达就会严重影响造船进度,因此船舶建造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层面既深入又复杂。

1.与供应商的关系密切

船舶建造过程中,需要安装各式各样装置、仪器、仪表等栖装设备,在向上游供应商订购时,必须与船舶建造进度环环相扣,所有胭装设备不仅涉及性能、价格、交货期、质量等,而且与船舶设计中各种设备的布置设计和装配尺寸等密切相关,因此,船舶建造中的一些重要设计变更信息以及由于实际建造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进度计划变化,必须及时的反馈给相关的供应商,以及时的协调供货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此外,在船舶建造中,船东会指定一些设备、材料的供应商,这样就需要船厂、船东以及供应商三方紧密协调,以确保各方的利益。

2.与船东和船级社信息交换频繁

在船舶建造过程中,一些设计图纸必须得到船东的认可,并通过相应的船级社的审查,而且主要的设备供应商也需要得到船东的认可,因此在船舶设计时,需要向船东及相应的船级社提供送审图纸目录和报检项目清单,这样,船厂、船东及船级社三方的信息交流是否顺畅,送审图纸能否及时送回,对于船舶建造周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3.质量以及交货期的控制更加严格

船舶建造过程中,大多数的供应商都在接到订单之后定制生产的,因此在交货前需要严格控制每个零部件的质量,并接受船级社及船东代表的检验,以免在无替代品的情形之下,由于一两个零部件的质量问题而延迟整条船舶建造进度,造成更大的损失。

船舶建造过程与各种设备、材料供应环环相扣,往往由于交货期延误,严重影响到造船进度。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一些报道,某船拖期被船东处以高额罚款,某船的主机到货时间比生产进度时间早了2个月,造成近百万元的资金利息损失,或者听说某船的下水时间仅仅因为忽略了一个小小胶圈缺货而不得不推迟几天,由此可见严加控制各种设备、材料的交货期,可达到降低造船成本,缩短建造周期的目的。

4.与最终用户(船东)直接接触

一般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包括上游外部供应链管理、内部供应链管理以及下游外部供应链管理。但是由于船舶产品的特殊性,在建造完成后将最终产品―船舶,直接交给最终用户―船东,因此在造船供应链管理中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是不同的,其下游外部供应链管理中不需要分销商管理、配送中心以及相应的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而只通过合同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与最终用户进行协调、沟通以及信息、交互。

二、造船供应链管理框架

基于以上的分析,造船供应链管理框架可用图1表示。该框架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构建的,在船舶建造企业内部构建基于Intranet的内部信息交互方式,船舶建造企业与船级社、船东以及各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互是基于Internet方式,船舶建造供应链管理以建造计划及管理为核心,以信息共享和交换为基础,保证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顺畅。

在该框架中,船舶建造企业内部流程分为决策阶段、计划阶段以及施工建造阶段,决策阶段主要功能是全球资讯分析,与潜在的客户进行技术谈判,签订建造合同,选择主要设备的供应商以及外包商,并决定建造策略。计划阶段主要功能是设计研发,制定建造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等。建造阶段主要功能是按照设计结果以及建造计划,进行船舶建造。

三、造船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策略

基于船舶工业的特性分析,建立一个有效的造船供应链系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由传统的管理思想向供应链管理思想转变

降低总成本以及缩短交货期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作用,是不同行业的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驱动力。但是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在实施时会遇到传统管理思想的阻力,有可能引起员工的抵触情绪,尤其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员工对该管理思想的认知问题以及相互沟通问题,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开始阶段,可能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就需要决策人员坚定实施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思想不同,它需要打破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界限,使各部门融为一体,供应链管理给员工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在造船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中,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并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培养协作精神,建立“多赢”思想,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合作方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和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承担利益与风险,实现由传统的管理思想向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转变。

2.建立适合供应链管理的船舶建造企业流程

船舶建造企业流程是指在企业内部,应用各种管理技术和生产设备,最终形成船舶产品的相互关联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型材、板材等原材料,经过运输、生产、搬运、再生产,……,转换为零件、组件、部件、中间产品、分段、直到最终的产品。

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在于,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料流管理,使之更加快捷稳定地贯穿企业整个流程,但是目前我国船舶建造企业流程是职能中心化的,个完整的工作要跨越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许多协调与沟通问题。与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业务流程中心化之间存在冲突,因此为了充分发挥造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优势,必须对船舶建造企业进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重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RP)。

3.重视供应商管理

在建造过程中,需要与成百上千的零部件及设备供应商联系,不同的供应商以不同的方式将板材、型材以及各种设备零部件送至造船企业,一旦由于某种原因,某种设备或某种型号的型材延迟到达,将会延缓建造进度,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交船期,同时,如果各种物料过早的送达造船企业,不仅需要增加库存费用,而且造船企业还需要向银行支付大量的利息。由此可见,高效的供应商管理是实现造船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一步。

在供应商管理中,需要依据其重要性进行分类,对不同种类的供应商应该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并且尽量减少供应商的数量,以降低管理成本。在造船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可分为3类,一类是长期供应商,如板材、型材供应商,另一类是关键供应商,如主机、螺旋桨等供应商,最后一类是短期供应商,如化学品船的特殊涂料、减摇鳍等一些特殊船舶特需的一些材料设备的供应商。不同种类的供应商与造船企业的集成度是不同的,在船舶产品设计过程中应纳入关键供应商,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形成扩展企业。

4.建立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机制

由于供应链上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协同运作时总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影响供应链之间的协作关系,进而影响到造船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效果,因此造船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机制。

目前的一些绩效评价主要侧重于事后分析,缺少对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评价和分析,当发生偏差时其损失和危害已经造成,往往难以补偿。再者,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于财务结果,在时间上显得滞后,不能反映供应链动态运营情况。所以,新的绩效评价系统必须清楚地认识供应链中利益与风险分配的作用,正确分辨各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获利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把评价的对象扩大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并且,应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的方法,把绩效度量的范围扩大到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营的信息上去。

5.完善信息网络建设

由于船舶建造活动中的供应商遍布全球很多地点,因此信息交换就非常重要,如果供应链中信息不畅通,造船企业必须加大库存来应付一些不确定性情况,有些设备如主机等只能通过增加交货提前期来解决。而当供应链各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就可以大大降低供应链中的库存,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从而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实力。目前我国造船企业中,计算机工具己经被广泛使用,企业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络基本建立起来,应该说从硬件上己经具备了实现造船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但是在管理方面的计算机软件支持工具还十分缺乏,这样必然导致信息交换和共享上的困难,因此首先必须把各个专业软件在信息交换和共享方面实现集成,从而实现造船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个供应链系统上的信息集成和共享。

参考文献:

[1]郭 炜 程 丽:神龙公司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3:47~49

[2]软件世界:制造业供应链需求调查.2005,2: 117~119

[3]朱汝敬:对我国造船技术和管理发展的若干思考.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2005,12:13~19

[4]高绍新:先进项目管理技术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篇5

内容摘要:供应链管理优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以数据为主的信息管理的有效性,而信息又有着其自身的产生与消亡的生命周期,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企业在信息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价值。本文以实施信息生命周期管理(ILM)的惠普为例,说明加速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带给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并提供相应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供应链管理 优化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作为一种信息管理模型,认为信息有一个从产生、保护、读取、更改、迁移、存档、回收的周期、再次激活以及退出的生命周期,对信息进行贯穿其整个生命的管理需要相应的策略和技术实现手段。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在信息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价值。在信息不同的生命阶段实施的不同管理方法则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实施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

(一)企业中信息数据流动的过程

一笔业务信息从客户订单下达开始,就诞生了,此时的信息拥有的价值较高,许多相关部门的人员都要对信息进行存取和处理,当一个订单完成以后,该笔信息的价值开始逐渐下降,此时将它转存到低成本的存储介质中可以节约成本。而当该笔业务发生后续服务问题,此时企业又需要该条信息的内容,把它重新激活,提取到高效设备中。随着质量保证期期满,这一信息的价值又重新下降,直到一定期限以后,退出它的生命周期(见图1)。

(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内容

企业每天都面临着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再将知识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挑战。面临的主要问题也不再是如何保存信息,而是如何让信息发挥效力,尤其要面临一些具体的数据处理问题,ILM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如何保持长期数据访问的连续性。业务和法规要求使企业必需潜在地花费很长时间来提供数据访问。因此,这就必须要求具备经济高效的针对数据保护、存档和记录管理以及业务连续性的解决方案。

2.如何满足不断变化的存储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的有效性在不断降低,需要不同级别的存储。第一次创建数据时,属于运营阶段,并且可以定期访问。然后进入过渡阶段,该阶段无法像前一阶段频繁地访问数据。最后,数据到达存档阶段,此阶段中数据很少被访问。用户在这些阶段对信息的需求在改变,因此管理信息的方式也应随之改变。

3.如何控制存储成本。存储需求根据数据类型而各异,因此需要具有灵活性,以改变企业的存储系统,从而确保特定数据集的存储和管理水平与信息为企业带来的价值相一致。

4.如何符合法律和法规的遵从性。企业需要遵守控制电子记录管理的各种法规,如电子邮件、即时信息和患者病历。如果企业涉及任何一种形式的诉讼,则能够访问已保存的电子信息同样至关重要。

5.如何控制和管理数据量。当今数据量迅速增加,其速度超过原始存储成本降低的速度。为需要保持服务级别目标,同时控制管理成本的IT经理们造成了严竣挑战。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供应链管理(SCM),是指在满足一定客户服务水平条件下,为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五大基本内容。信息流的畅通与及时是实现有效供应链管理的关键。

(一)信息技术优势是确保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前提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众多目标不同的企业,牵扯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实施供应链管理必须确保要理清思路、分清主次,抓住关键问题。其中首先需要的就是信息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信息技术是促成有效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因素。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在于应该传递什么数据?如何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利用?Internet的影响是什么?电子商务的作用是什么?信息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能否作为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工具?

(二)信息系统是供应链管理的载体

供应链管理的载体有两个,其中之一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它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企业内部网,也称局域网(ntranet)。对企业内部的财务、营销、库存等所有的业务环节进行管理。其二是建立企业外部网,一般使用Internet,以便与上下游企业快速沟通,快速解决问题。包括订单体系、管理体系、库存查询等,通过公共游览器可以游览所有公共信息,满足信息的逆向流动。

(三)信息流的通畅与及时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要求

供应链管理中涉及的不仅仅是企业内部,更多是来自企业外部,包括上、下游供应商、客户、渠道等等各种实体,能保证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是现代竞争的主要支撑。供应链管理采用现代科技方法,以最优流通渠道使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在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间实现资源共享。

(四)信息处理的准确、有效是优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货物到达最终用户手中,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要形成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从而集中协调不同企业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应该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

ILM实施的成功案例分析

作为一家以突破性技术进步为本的巨人公司,惠普供应链管理部门的专有技术工具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盈利。该公司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技术文化,能在供应链中取得领导地位,技术是其强大的后盾,HP将其归功于信息管理的成功。2006年,惠普推出了一系列ILM新产品与解决方案,进一步拓展了ILM的应用范围,同时升级了原有的产品线,满足客户在ILM领域里的新需求。惠普全面利用当今经过验证、可靠以及灵活的方案与架构,提供完整的、以应用为核心的ILM方案,并保证方案能够随时间推移和技术的进步而扩展,为用户提供最大化的投资保护。从信息创建、管理、恢复、交付到删除的全生命周期内,惠普公司能够实现端到端的无缝,完成所有的工作。企业用户在采用了惠普的ILM解决方案之后,一方面实现了简化管理,另一方面在控制领域也不会有任何牺牲。

惠普的ILM解决方案包括管理应用、存储、业务记录以及其它内容,以支持智能高效的成长企业。它提供全面的ILM解决方案组合,从而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捕获、管理、保存和提供信息。它的解决方案涵盖信息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并由它全面的服务提供强大支持,使得整个供应链管理实现优化,具体方案有以下几点。

(一)采购竞争优势

在惠普,“采购竞争优势”负责全公司范围内的系统部署,并且实现了一个系统只有一个主数据库。其中信息处理的电子采购(e-sourcing)启用最久,电子采购以网络为基础,提供实时交互的采购解决方案。该系统提供投标、开放式拍卖、反向竞拍、私密拍卖等功能,也可以处理报价申请或密封式投标。过去,惠普已通过电子采购系统支出了300多亿美元,甚至有些部门有超过80%的采购是通过它完成的。

(二)电子拍卖(e-auction)

惠普在全公司着重推广使用电子拍卖。可以在直接、间接以及服务采购领域,已经进行了800场次的拍卖或电子采购活动。

这些举措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工作中需借助电子表格和电子邮件的环节。休梅克说:“这样效率更高,也更安全。”接着,惠普要求公司的采购经理都使用加密信用卡,通过因特网进行采购。所有电子采购工具共享一个数据库,同受安全和审计保护。惠普认为这样可保证网上采购的实施。

(三)电子优选(e-optimization)

惠普在其电子采购方案中加入了更多功能。其中之一就是电子优选,这是HP率先应用的专家级采购工具。以生产记忆存储产品的某厂商为例,其产品由几百个部件组成。当供应商报价时,系统通常会有几百个报价作为参考。最后,它要针对供应商确定采购额分配。所需部件种类繁多,系统如何才能优化采购配额?这对信息管理是个极大的挑战。运用电子优选这一新工具,这一过程变得更为简单和容易操作。

电子采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让供应商不仅可以竞价,还能向买家展示其他具有战略意义的要素。惠普的采购部门寻求最合理的价格,但是还需要了解其全球技术元件供应商是否能够达到惠普对质量、交货、技术标准的严格要求,能够确定价钱之外的关键参数让采购部门能更全面地把握形势。

(四)精密的成本控制

针对特定市场和产品,惠普采用了精密的成本模型。模型可以为计划工程师提供欲采购部件的具体“应该花费”(should cost)信息。这让惠普得以去关注那些关键的成本动因,把握总成本对自身产品产生的影响。有了合适的工具,采购部门可以更少地依赖谈判,而更多地借助信息,从最合适的供应商处拿到最合适的部件。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有效运行实施

企业实施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IT基础构架,首先要做好信息分类、整合和保护等方面工作。然后是整合,整合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提高业务连续性。第二阶段是针对应用的ILM,实现对文档、图像、单据等固定内容的管理。第三阶段是跨应用的ILM,对复杂的信息管理进行简化,实现自动化的管理。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信息在不同的生命周期进行不同的管理策略,从而降低成本,提升信息价值的目的。其中分类和策略服务是实施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础。信息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让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服务等级,将不同的信息存放在不同的地方;业务连续性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实施业务连续性方案时,应针对不同的信息制定不同的保护策略,进行分门别类地分析。同时,备份和恢复这两个部分是密不可分的,虽然每天定期做数据备份,但对于数据可不可以恢复,多长时间可以恢复,通常考虑得比较少,这需要进行详细的划分和分类进行设计。

目前针对技术方面的整合,业界已经形成共识,即通过虚拟化技术形成一个存储池,当出现应用需要存储空间的时候,就为其分配一部分资源。此外,信息价值在不同生命阶段也是不同的。如何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存储策略,从而最大程度的利用现有的资源,降低管理成本,这是整合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杜国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物料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进步和健康发展,不仅有效的改变了城市和乡村的面貌,并且逐渐提高了居民的居住与生活水平,极大的降低了社会就业压力,有效的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促进了城乡的统筹发展。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设备也不够完备,因此违法发包与转包的现象层出不穷。降低成本,不断地提高经济效益是促进建筑施工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通过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来有效的解决物料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供应链管理的具体内容

对于供应链管理而言,其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可以通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物料流和管理过程中的信息量与决策过程中的决策流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协调与管理,从而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链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全局动态的最优目标。

供应链管理能够完全覆盖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过程,具体而言分为四个重要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和需求。供应链的管理则是一同步化和集成化的生产为重要指导,以各种技术来作为有效的支持。其主要的目标是为了不断地提高用户的服务水平,从而降低总的交易的成本,来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平衡。

物料管理的基本含义

所谓的物料,主要是指在制造成品或者提供服务时,需要直接或者简介投入的物品。这时可以称直接投入的物品为直接物料,而间接投入的物品可以称之为间接物料。对物料管理的总过程,则是经历供应厂商、物料仓库、制造的过程再到成品仓库或者配销中心这四个阶段。无论是供应厂商的评鉴、物料的采购、供应厂商的运输和交货、物料验收!物料储存、存量管制!物料领发、物料加工、成品验收、成品运输以及存货管理再到存货配销等,都需要物料管理的介入。

对于企业的物料管理而言,其是物流管理过程中一项系统性比较强的活动,并且涉及到比较广的范围面。其中包括:预测物料用量,编制物料供应计划;组织货源,采购或调剂物料;物料的验收!储备!领用和配送;物料的统计和盘点。

物料管理是整个物流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各种物料的使用与消费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做好物料管理,不仅能够有效的保证与促进企业生产,而且还能够有效的节约物资和消耗,来加快资金的周转,从而有效的降低成本,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建筑施工企业物料采购管理中推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建筑过程是项目的策划、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与维护。通常建筑企业都将这个过程叫做价值链,大多数企业比较重视一项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阶段,却忽视了价值链里最为原始的物质物料,与此同时,也忽视了推行良好的物料管理所带来的潜在的经济效益。

对于建筑产品的雏形形成阶段而言,勘察设计阶段是最主要的阶段,它需要表明相关的特殊物料。在正常的建筑生产过程中,对物料的管理基本上是接触不到这个阶段的,只有在施工开始时,相关建筑施工企业才开始推行一些物料的采购工作。针对一些被限定的施工物料而言,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而找不到货源或者由于供应厂商的原因等方面而不能够被运输到施工现场,从而大大的推延了建筑产品的生产时间。这些在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下,可以采取公开透明的信息交流从而使相关建筑施工单位和企业能够及时的做好准备,提前时间。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能够有效的节约建筑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建筑企业工程投标过程中的报价质量,从而缩短报价的时间;并且能够帮助建筑施工单位支持总承包工程的有效管理,使其可以集中精力去处理好职责内的主要业务;与此同时,还能够帮助施工建筑单位缩短工期,促进产品的更新和进步,提高企业应用和采取新技术的手段和能力。

四、在供应链基础上的建筑物料采购管理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由于建筑承包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只是一种关系简单的买卖关系,因此物料采购活动也仅仅被看做一种比较单纯的采购活动,而没有被具体的划入管理的范围之内。因此在采购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需要牵涉到全局和战略性的供应链问题而言,传统的采购模式无法合理的解决,然而现行的供应链管理采购模式能够合理有效的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

一个质量合格的建筑产品需要比较多的物料资源,所以要结合具体实际对这些物料采取合理适当的战略定位。要结合不同物料的特点来采取不同的采购管理模式。对于传统的采购模式而言,其仅仅凭借所需要物料的数量与价值来分为大宗物料与零星的材料,而这种方法极大的忽略了供应链上游供应商对于建筑物料的供应链之间的影响,从而不能科学有效的展现出物料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贡献度和紧迫性等情况。针对上述情况,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战略定位。

对企业的物料进行分类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控制质量、成本与即时供应,来保证建筑施工和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还尽可能的减少企业的采购成本。

建筑施工单位可以通过树立标杆供应商的方式,来竖立供应商学习的榜样,从而提高供应商的业绩。具体而言首先要测量出最佳供应商各个主要业绩值,其次还要总结出最佳供应商取得最佳业绩的做法和经验,最后再向各供应商提供这些信息,从而帮助其他供应商寻找自己的差距,组织整改,不断地提高管理的水平。

结束语

作为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与建筑机构的重视和关注。对于供应链管理而言,其更关注和强调的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供应链上面的节点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从而在充分利用企业内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供应链内部参与双方的共赢。建筑施工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市场的竞争环境,不断的推行和使用建筑供应链的物料管理和采供以及库存,从而不断的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松林.建筑施工企业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改革与提高方案浅析[J].物流技术.2009.5(9):23——25.

[2]王要武,郑宝才.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标准的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0.4(6):32——33.

[3]刘文荣.关于对施工工程项目建筑材料实行配送服务的设想[J]..铁道物资管理.2011.9(42):15——16.

篇7

Abstract: With the interaction I effects and the rise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knowledge sharing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s ge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ourse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designs a two-stage teaching model with advanced community as knowledge construction si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The first stage is the pan-community learning form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dividual students as the main behavior of supply chain and its management theory teaching.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second-order community learning form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mmunity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pplication teaching.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clears the teaching idea, the frame, the realization condition and the teaching aspect and the process. It also gives the advice of model practice.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ourse; teaching model; community;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MOOC

?S着产品同质化和消费者诉求多样化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升级,已从内部转向外部一体化角逐,向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固此,人才市场对于职业者是否具备相关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要求。为了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顺应需求,我国各大高校开始深化教学改革,实践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供应链管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技能和素养[1]。

由此,近年来关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研究课题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李君[2]从现阶段供应链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基于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情境教学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法。杨剑锋[3]分析ERP沙盘模拟对供应链管理实践教学的作用、运用模式等,并就其实施提出建议。潘恒和黎青松[4]将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在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设计出适合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课程内容和方法。封俊丽[5]则将生命周期理论与ERP沙盘模拟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探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设计问题。李建颖[6]对供应链管理中的啤酒游戏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优化改进。以上研究主要提出或优化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某一具体教学方法或课程内容,呈分散状态,未曾构建具有整体性的课程教学框架或模式。齐军领[7]的文献弥补了这一研究空白,其根据供应链运作的特点,建立了一个系统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框架,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然而,其研究主要侧重于设置整体的教学结构和章节内容,并未涉及到与教学方式相关的教学模式,更未能从学生出发构建自主性学习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是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关键。在实际运作中,企业要求供应链管理应用者具有较强的自主分析、解决和创新的能力。

目前,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自主性学习模式能有效增强学习者的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思维和创新能力,规避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所出现的单向授课缺乏启发式、体验感等缺点[8-9]。续润华[10]亦指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应吸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的教学思想,培养个体的主动求知的习惯和态度。此外,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化发展,学生的搜索能力加强,信息可得率变大,学生群体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交流、分享和学习需求[11]。例如微信朋友圈、知乎、WIKI等社群作为新型的学习场所引起一股追捧狂潮。从学习者个体出发,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社群环境中,个体/社群之间相互学习,又相互竞争,并由此产生一种正向压力。这种压力可以促进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有效构建新知识。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不少学者已对社群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梁展锋[12]将微课与微信结合,构建适用于现代人时间碎片化生活的移动社群教学形式。陈磊等[13]则利用微信公众号和普通微信账号等建立相应的在线教学型社群。以新浪“新媒体研究”课程微群为例,对学生的参与数量、参与深度等内容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内容与深度均有相应提升,能激发实习者自主求知热情,实习效果较好[14]。

因此,针对已有研究的欠缺及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与理论性均很强的特点,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出发,设计以进阶社群为知识构造场所的教学模式,其中包括以个体为中心的一阶社群和以社群为中心的二阶社群教学阶段,并明确了进阶社群的教学理念、框架、实现条件及教学环节与流程等,最后给出了模式实践的建议。期望为高校构建、??施供应链管理课程社群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或为其他也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性的课程教学提供帮助。

1 基于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主要研究供应链构建与优化、供应链的需求与供给规划、运作与管理等基本规律、理论、方法及其实践应用。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较强,要求学生能掌握供应链及其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战略方法,且具备供应链设计、构建、协同规划等问题的解决能力。固此在教学中,需从理论渗透、强化操作的角度出发,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而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供应链管理课程理论与实践性均很强的特征,本文将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利用学以致用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篇幅有限,部分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不做罗列,仅列举主要的教学和实践内容,详见表1。

2 基于进阶社群建构主义的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结合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文将从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框架、实现条件及教学程序共四方面来阐述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15]。

2.1 基于社群建构主义的供应链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随着认知心理学理论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理论。其认为知识构造和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主动的过程,并非教授者向学习者传授的过程,教学只是一个手段,学习的真正内化是学习者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对知识的自我理解和吸收,从而构建出更具有个人特征的学问[16]。其次,知识不再是以往所认为的信息、文字等的表征,更不是只有唯一的标准,而是在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对其的个体理解或形成私人技能。

社群是基于某种需求、特点而形成具有边界性的一种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其可表现在地区、领域上,亦可为虚拟、抽象的空间里。在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社群会产生独有的社群精神、感情和文化。同时,社群文化等对个体亦会造成影响和产生作用,促使个体向某个方向发展。

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群中个体认知有差异的特点,而被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在该理论中,群体间通过相互分享和作用,实现个体知识建构的修正、完善和巩固。因此,群体的认知、社群的氛围和文化等外部环境促使学习者更好地吸收和内化知识。

鉴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自主学习、社群互动、个体分享等思想,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内化供应链管理课程中供应链的运作协调、库存控制、生产计划与控制、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等内容,构建个人知识。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作为供应链课程教学里的主导者,教师作为个体、社群导师的身份出现,课堂教学结构由教―练―评的直向模式转变为学―享―导的融合模式,学生学习活动在个体身上体现的是与社群内个体或社群与社群间的互动、分享而主动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在以上教学理念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享等教学活动,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达到能构建个体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2.2 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供应链课程教学框架。根据上述的教学理念和目标,本文从个体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出发,利用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供应链管理课程设计了进阶的个体―社群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包括一阶社群和二阶社群两个阶段的教学形式。具体的教学框架如图1所示。

在该模式中,学习过程被分为两个阶段:一阶社群和二阶社群。一阶社群学习阶段主要是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学习,是围绕学生个体,由班级、微信朋友圈、QQ群等所组成的泛社群形式。学生通过泛社群与其他同学、朋友等相互交流,探讨课本、MOOC或WIKI上的知识,在各类情景中建构各自的意义。二阶社群学习阶段则是针对课程后期的实践教学而开展的,是在泛社群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社群域和边界的精社群形式。其由班级学生自行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过程,促进群内个体产生交互作用,形成社群知识结构、文化以及个性化的实践模式。其次,社群间通过观察、会话、定期交流等方式,产生交互影响,在同化或顺应社群外部情景的过程中,促使社群对知识的意义重新建构或完善,并用于其实践项目中。最后,在考核期中,各个社群展示其意义建构下的实践成果。

2.3 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课程教学对象和实现条件。在一阶社群教学模式中,课堂的课本知识、MOOC课程等为主要的学习情境,且学生个体作为教学行为主体的基本单位。个体通过与班级其他个体、朋友、知乎好友等建立起的泛社群,进行知识共享,同化或顺应其他个体的经验和见解等,从而充分理解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完成个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则作为学生个人导师的角色出现,主要为学生讲解核心内容和答疑。因此,教学场所除黑板、讲台、桌椅等必备教学条件外,还配备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能够利用课本外的MOOC课程或WIKI知识。另外,配备4~5个流动性的立式移动黑板,用于学生交流、讨论等。同时,利用互联网构建线上泛社群,例如供应链课程微信群,可供学生自由分享案例、名家访谈等。

而在二阶社群教学模式中,课程设计、实验操作、项目实践等为主要的学习情境,而教学的行为主体则以社群为单位,每个社群由4~6个学生组成。在导师指定的学习情境下,社群通过内部个体的协作、会话以及与其他社群的沟通和交互影响后,形成关于实践任务的一致性社群知识意义建构、文化和实践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社群的导师,引导社群通过共同努力完成实践任务和建构起社群知识意义。基于社群的团体特点,教学场所应设在活动空间较为广阔的新多媒体课室或者需操作实验的实验室。新多媒体课室,除了具备传统多媒体室的投影机、数字视频展示台和音响设备等教学工具之外,还应具有较为广阔的活动、行走空间,里面配有数个移动黑板(以学生社群个数为准)、数张讨论圆桌,便于社群讨论和交流以及社群与社群之间的沟通。而实验室则应为教学一体化的教室,具备教学、讨论、实验操作、工具储备等空间,其中教学区类似新多媒体课室,配备讨论圆桌和移动黑板,实验区除了操作系统外,亦应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配置。

2.4 进阶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环节与流程。根据以上教学理念和框架,进阶型社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供应链课程教学流程可分为以下两阶段多环节:

2.4.1 一阶社群阶段

(1)个体自主建构知识意义。个体在听教师讲解供??链课程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学习MOOC课程或WIKI上相关的知识,补充和加深了对部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明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对供应链及其管理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2)泛社群形式下的知识共享和交互作用。在课堂上,个体与班级内其他个体分享学习资源,相互交流其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经过同化或顺应其他个体的知识和认知,完善自我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更优化的知识意义建构。另外,利用网络,打破时空限制,与外部个体、组织形成学习共同体,相互学习和交流,增强个体与其他外部个体之间的学习互助作用。

(3)教师对(1)和(2)环节的指导。教师作为一阶社群阶段的组织者,需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泛社群中个体间的交流等环节,令学生通过自学、展示、反馈三个环节,能自我形成对知识的辩证和理解能力。同时,教师在该阶段的学习周期中需为学生解难答疑。

(4)形成最终知识意义建构并参与考核。经过(1)~(3)环节,个体已将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自我认知和个体间的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此时,个体应接受来自教师或者其他权威部门的考核,以检验是否达到了教学效果和目标。考核形式多样化,可选用开卷或闭卷测试、论文、知识陈述展示等。

2.4.2 二阶社群阶段

(1)教师制定实验操作或项目设计实践任务。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师事先制定相应的实验操作内容或者相应的项目设计等实践任务,设计好活动情境,规定内容水平应达到的标准、报告的撰写规范、要求等。

(2)社群建构知识意义。在一阶社群的知识认知基础上,针对实践任务要求,社群内部进行会话,利用群内个体的知识结构,共同建构实践内容的知识意义。同时,社群与其他社群进行交流,同化或顺应其他社群的知识,完善自我社群知识意义的建构。

(3)社群确定实践模式及开展实践。在第(2)环节的基础上,每个社群明确自身任务执行的实践模式。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社群成员共同协作开展实践活动。

(4)定期参加社群间的交流会。在实践的过程中,社群与社群之间定期开展交流会,相互探讨和研究任务实践过程的相关内容,解决遇到的共性问题。

(5)教师对(2)~(4)环节的指导。在社群知识建构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给予指导。而当存在一些学生无法解决的特殊问题,教师需给予指引和建议。

(6)形成实践成果并展示。每个社群按照要求和规范,结合社群的项目设计、实施过程和结果等各类事件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撰写各自的实践报告。根据具体情况,由教师、专家、企业人员、学生等组成评价团。每个社群依次上台展示其实践成果并全员参与答辩和提问。

3 教学模式实践建议

3.1 巧借平台,激发学习主动性。新一代大学生,尤其是95后,行为特征较为显著,其爱好分明、个性张扬、渴望交流、乐于表现、自我意识强等。在生活中,他们喜欢使用各类社交平台例如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平台,表述个人心境和见解。因此,供应链课程教学可将个体常用的交流场所发展为知识构造场所之一,充分利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软件,设计部分教学场景,激发学生个体探讨供应链问题的主动性,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社交平台带来的问题分享、朋友圈的回复、微信订阅号的好文转发等不但能吸引学生关注,还能激起个体探讨的热情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3.2 创设情境,促进意义建构。情境设计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也是个体吸收知识和建构知识意义的主要影响因素。构成情境的内容很多,例如书本、网络知识、人物言论等客观事物,也可以是个体间的情感、社群文化氛围等抽象场景。将供应链知识融合到学习、生活中,管理和规划知识构造过程,创建有利于个体建构意义的情境,促使个体能动地思考和创新,为师生、个体间、社群间互动交流提供有效的知识和内容。

3.3 整合资源,增强交互影响。在互联网的助力下,教学资源和学习交流场所穷出不尽。例如MOOC,不但提供优质的线上微课程,还创建了可供互动交流、探讨分析的板块区。又如新浪、网易的公开课,以及微信的订阅号等,资源和交流方式丰富多样。教学中,将线上与线下可交流和沟通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移动端等工具,促进个体间、社群间、个体与社群间的分享,增强他们之间的交互影响,令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充分吸收来自其他外部的知识和理解,从而同化或顺应建构的知识意义。

3.4 多方合作,加强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是在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令其分解、内化信息和建构知识意义。但不少普通教师受其知识能力和视野的限制,往往难以全面地辅助学生或提供其想要的资源。而联合企业、协会对学生进行共同培养,更契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供应链课程教学中,指导主体可由校内教师、盟友学校教师、企业人员、行业协会成员构成,从多角度和多方向指导学生,使得学生视角会更开阔,实践能力更强。另外,多方指导除了有利于完善学生理论理解、活动、项目设计或实验操作等知识或技能外,还能帮助学习个体从学生到企业职员角色的快速转化。

4 结束语

篇8

关键词:供应链 物流管理 趋势

物流管理不断实践、信息技术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为供应链管理快速发展创造了动力,供应链管理在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按其强调重点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物流管理阶段(1990年以前)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传递到用户的一个过程。起初,人们并没有把它和企业的整体管理联系起来,主要是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局部性研究,如研究多级库存控制问题、物资供应问题,较多的是研究分销运作问题。因此,供应链也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诸部门的职能协调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基于这种认识,在早期有人将供应链管理仅仅看作是物流企业自身的一种运作模式。

■二、价值增值链阶段(1990年-1995年)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需求环境的变化,原来被排斥在供应链之外的最终用户、消费者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被纳入了供应链的范围,供应链就不再只是一条生产链,而是一个涵盖了整个产品生命过程的增值链。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供应链的阐述都代表这种观点。清华大学蓝伯雄(1990)认为,所谓供应链就是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链。美国的史蒂文斯(Stevens,1995)提到:“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Fred A・Kuglin在其《以顾客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一书中,把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制造商与它的供应商,分销商及用户,也即整个‘外延企业’中的所有环节协同合作,为顾客所希望并愿意为之付出的市场,提供一个共同的产品和服务。这样一个多企业的组织,作为一个外延的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共享资源来取得协作运营,其结果是高质量、低成本,迅速投放市场并获得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根据美国生产和库存控制协会(APICS)第九版字典中的定义:“供应链管理是计划、组织和控制从最初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及其消费的整个业务流程,这些流程链接了从供应商到顾客的所有企业。供应链包含了由企业内部和外部为顾客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各职能部门所形成的价值链。”

■三、网链阶段(1996年至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不确定性的增加,今天的企业间关系正在呈现日益明显的网络化趋势。与此同时,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也正在从线性的单链转向非线性的网链,实际上,这种网链正是众多条单链纵横交错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理森(Harrision,1999)才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

2001年我国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伊文思(Evens,1998)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马士华(《供应链管理》,2000)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他认为,供应链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它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此时,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企业战略合作关系,供应链管理发展为网链模式。

笔者认为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在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有效的物资运输和储存,以及高质量的服务和有效的相关信息所做的计划、操作和控制。 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在于以最小的成本将顾客所需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和正确的质量送到正确的地点。

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包括从最初的原材料直到最终产品到达客户手中的全过程,管理对象是在此过程中所有与物资流动及信息流动有关的活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1),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将其进行加工直到最终送到顾客手中为止这一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而其中的主要活动被视为链条上的节点,而相对应的即是节点企业,其中链条中最具控制力的企业便是核心企业。

(一) 供应链管理研究重点

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研究重点和实践转移到敏捷化、虚拟化、全球化、绿色化等方向。目前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六个方面:

1.供应链策略研究,主要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运作,如准时采购、快速响应、有效客户响应、IT应用、延迟技术等;

2.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实现供应链集成管理的关键。目前库存管理技术主要有供应商管理库存、面向供应链库存管理设计、技术和联合库存管理技术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等;

3.合作伙伴选择,成功的供应链管理必须高度重视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在著作《供应链物流管理》中提出了合作竞争与无边界组织的概念。他指出要在一个跨越企业界限的范围内集成企业的活动。目前主要研究重点在于对供应链系统中合作伙伴的选择、企业集成模式、合作伙伴的契约关系、合作伙伴的绩效评价、委托关系的激励问题等;

4.敏捷供应链。敏捷供应链(ASCM)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建立一个开放式、集成化的数据环境,把不同领域或全球范围内的优势企业集成起来,达到敏捷地提供原材料及产品的目的。主要研究包括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集成、渠道战略规划、供应链分析诊断和系统的快速重构;

5.集成供应链。集成供应链管理(ISCM)克服原有的采购、生产、销售之间的障碍,将企业内外供应链集成起来,力求达到整个供应链全局的动态最优目标。集成供应链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建立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通过共享来实现的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

6.绩效评价体系。供应链绩效评价主要是通过对供应链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进行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以判断供应链的绩效及其存在的价值。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恰当地反映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以及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而不是孤立地评价某一供应商的运营情况。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一般有ROF法、SCOR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法、ABC作业成本法、平衡供应记分法等。通过绩效评价,可以提高企业内外部的柔性和集成度,并进一步加强企业与供应链的整体协调。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发展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将是虚拟链、需求链、绿色链、电子商务链等。

1.虚拟链。虚拟供应链是基于全球化的虚拟企业依赖快速的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而组建的动态供应链。虚拟供应链使各企业摆脱供应链上的从属地位,供应链合作伙伴感到平等和安全。建立虚拟供应链要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互、资金流动及企业协议,从而使虚拟供应链的运作模式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2.需求链。随着消费者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更加明显,消费者需求将左右供应链发展,这将导致供应链向需求链的转变。消费需求成为影响灵活性、速度和生产效率的主导因素。需求链体现了供应链的主导权由生产商转移到零售商,最后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它实际上也是供应链的进化过程。需求链将是供应链研究的一个新的趋势。

3.绿色链。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 )”研究,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绿色供应链管理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它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电子商务链。电子商务改变了供应链上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到交付给最终用户的全过程,改变了供应链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人流和商务流的运作模式,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篇9

关键词:建筑供应链;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管理公司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 develop, the though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pplication in the project management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combination of China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made by Project Manage Company as the center of the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odel.

Key words: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model

Project Manage Company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绪论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大型工程项目和高难度建筑不断出现,工程项目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建筑行业中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日益显露出重要性。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描述了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产品生产、使用结束,整个过程中的供应管理流程。

1.2建筑供应链的定义

建筑供应链是从业主方开始,根据其需求出发,以整个项目的管理为核心,通过对信息处理、工程建设、资金周转等各方面的控制,从中标到施工、竣工验收以及售后服务等,将材料、设备等的供应商及业主、总承包商和各个分包商等连成一个整体的项目运作链。

2 基于建筑供应链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2.1建筑供应链项目管理模式下的项目管理公司的架构

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业主方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一般无法胜任这一角色,承包商方面也因为其企业性质不适合参与到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而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可以凭借其全面的工程管理知识以及从项目总体进行协调控制的能力,以总承包的方式参与到整个项目周期中,成为该管理模式运行的核心企业。

2.1.1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运行方式

基于建筑供应链的项目管理模式建立了信息共享的系统平台,将工程项目信息进行内部共享化,各参与部门和企业都可以在项目建设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解决物料供应不合理、施工与设计冲突等情况造成的工程延误、造价提高、质量下降等问题。

2.1.2 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目标

基于建筑供应链的项目管理模式以形成一个最优的工程项目建设运营体系,减少整个项目的建设成本,缩短施工工期,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从而提高整个建筑供应链的经济效益为目标。

2.1.3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主要业务

主要涉及五大业务,包括:

(1)业主服务管理。业主服务要求项目管理公司能够定期向业主通报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质量、工期等业主所关心的各种问题。

(2)项目招投标管理。项目的招投标管理为工程建设参与方提供了全面了解业主、竞争对手及招投标项目信息的渠道。

(3)供应商、分包商管理。供应商、分包商关系的管理是如何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分包商,以建立相互合作、互利共赢的机制。

(4)设计、施工管理。

(5)项目维护管理。工程维护管理就是工程竣工之后在一定的维护期内为业主提供项目运行技术、维护保养方法和服务等。

2.2 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应用

基于供应链的项目管理模式,需要建立以工程项目为对象,以总承包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为核心,将工程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咨询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料供应商、销售商等相关单位,甚至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一起建立一个完整的建筑供应链,形成工程项目的订单式生产,在保证工程项目内在共性的同时,满足每一个项目的不同需求。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形成了几种比较常用的项目管理模式:

(1)设计-招标-建造模式

该管理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严格按照既定的设计-招标-建设的业务流程进行工程建设,只有一个阶段结束之后才能开始另一个阶段的工作。

(2)建设-管理模式

就是采用快速的路径法进行施工,开始阶段寻找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单位来参与项目工程的实施过程,为项目设计人员提供施工方面的建议并且负责施工管理过程。

(3)建造-运营-移交模式

政府对民营企业开放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授权项目公司进行筹资和建设,项目完成后负责运营及偿还贷款,当协议期满之后再无偿移交给政府。

(4)项目承包模式

就是业主方直接雇用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来代表业主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或若干个阶段的管理和服务。

(5)设计-采购-建造模式

在我国也可以称之为“工程总承包”模式,设计单位不仅包括设计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行整个工程建设的总体策划以及整个项目实施组织管理的策划和相关工作。业主方只需要大致说明一下投资的目的和要求,其余的工作均由承包单位来完成。

(6)合伙模式

合伙模式要求业主方与各参建方在相互信任、协调合作、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短期或长期的协议,通过建立一个临时的工作小组来相互沟通、合作,及时传达和交换信息以避免争议和诉讼的发生,共同解决工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共同分担项目的风险和相关费用,以保证工程项目参与各方目标和利益的实现。

2.3 建筑供应链项目管理模式的效益

建筑供应链项目管理模式可以减少整条供应链上的物料成本和建造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建设效率,使工程建筑业更具竞争力:

(1)降低建设费用。通过整个建筑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和协调,使咨询单位、设计单位、承包商、物料供应商等在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就能够获取相应的信息,了解并评估业主方对工程项目的期望以及在法律、建设用地和流动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能够预先提出多种方案对项目进行优化匹配,并提高整体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以达到降低建造费用、提高工程质量和减少各种风险的效果。

(2)降低库存成本。供应链中的每个参与方都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整条渠道中物料的流动情况、库存状况和建筑方的需求状况,降低了其风险和不确定性。

(3)缩短工期,提高建设效率。合理的建筑供应链管理可以直接缩短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并通过供应链节点上各企业、部门间的透明高效的合作,减少设计方案修改、物料供应不足、资金短缺等情况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工期延误的概率。

篇10

[关键词]房地产;供应链;供应链管理;核心竞争力

1 商业房地产开发流程

在国内的一般性教科书上,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将房地产开发分为可行性研究、前期工作、建设实施、营销和服务等4个阶段。按照国际上传统的经典房地产著作,一般将房地产开发分为以下8个阶段:提出投资设想、投资设想细化、可行性研究、合同谈判、签署正式协议、工程建设、竣工投入与资产管理。

2 房地产项目供应链管理研究

依照上述两个房地产开发模型并基于对其的分析,结合供应链管理理论,建立如下图所示房地产项目供应链管理模型。

房地产项目供应链管理模型

2.1 模型基本说明

该模型不是直线供应链,而是横向和纵向交叉的网络供应链模型,决策、计划和营销不仅是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或流程,而且这个流程对其他3个流程始终产生影响。4个流程在职能内容上是紧密相关的,不仅互为补充,而且在一些情况下甚至是互相渗透的。所以,4个流程虽处在供应链上的不同位置,但是它们之间互相“牵引”,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管理创造系统,从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有价值的房地产产品。

2.2 模型的四个基本流程

模型包括4个基本流程模块:决策、计划和营销,土地和资金的获取,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其中,土地和资金的获取,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这3个流程通过决策、计划和营销这个流程进行协调和统一。

决策、计划和营销:指的是商业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整体决策和营销管理活动,包含开发方式的决策,产品创意,开发流程与合作伙伴的确定,销售策略的制定等,其中也包含支持性的运作管理,如:确定商业房地产房型结构,布置方式和数量,具体开发计划进度,销售方式等。

土地和资金的获取:指的是土地和资金的获取方式。土地的获取主要是根据土地出让方的要求来决定;资金的融通更加复杂,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采用何种方式获取资金是房地产企业亟待研究的问题。土地和资金可以看做是房地产产品的“原材料”,如何“采购”至为关键。

工程建设管理:指的是项目的勘察、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管理。勘察包括地形测量、工程地质和水文勘察;规划设计包括项目的整体布局,造型选择,与周边配套设施的结合,施工图设计等;施工包括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选择,质量、进度和资金的控制,竣工验收和移交等。相对来说这个流程技术性最强,也比较容易控制。

运营管理:可以用四个统一来概括,就是统一招商、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监督和统一物业管理。这个流程处于整个流程的末端,但远不意味着结束。商业房地产开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房地产产品的制造上,而且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对项目的管理经营上,所以运营管理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3 房地产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随着市场的成熟、资源的紧缺和竞争的加剧,开发商若想可持续发展则必须根据企业和环境的特点,去发现、挖掘、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处理好合作伙伴相关行业关系,使得整个房地产开发流程的系统优化以达到控制和降低成本的目的,成功获取核心竞争力。

3.1 建立房地产企业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系统

按照房地产开发流程从商品房的形成到向用户交付使用商品房需经过商品房生产准备、商品房生产和商品房销售三个阶段,通过供应链进行成本管理,开发商在不同的阶段成本控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为了便于成本分析,简单地把商品房建造前后作为划分界限,将整个房地产供应链划分为上游、开发商核心企业和下游,成本也相应划分为上游成本、开发商内部成本和下游成本,进一步细化得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供应链成本控制模型。

供应链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就是控制用户成本,使其尽可能最小化来获取最大利润,以较低的成本向用户提供同等的价值或以同样的成本向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特别是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最有竞争力的房地产企业供应链不仅应使项目总成本优化,而且使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体现在用户看重的核心价值上,还要体现在商品房保值、增值和对用户新需求的预测、识别和满足上,从而使房地产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基础的核心竞争力。

3.2 做全程供应链的管理者

全程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就是为了快速响应客户的快速变化,有效缩短客户到供应商的响应周期,从而迅速并准确的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全程供应链管理重新进行了供应链的分工,合作、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模式,企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整合供应链内部资源,判定供应链的内部分工标准,分配价值活动,传递需求信息,制定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战略。

开发商主要是通过土地取得、市场分析等措施而取得投资收益。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开发商必须通过与房地产供应链的各组成部分进行讨价还价,从而取得本身利益的最大化。随着土地供应的市场化、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市场逐步向买方转化,房地产企业在继续依靠供应链内部的优势地位获得利润的基础上,需要向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个性化需求转移来保证既得利益不受损害。这就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转变思维和经营方式,站在全程供应链管理者的角度,从房地产供应链的内部竞争转向与其他房地产供应链的竞争,与设计商、承建商、供应商以及通往最终客户的下游环节结成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