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标新课程理念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课标新课程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课标新课程理念

篇1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99-01

高中化学作为理科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它在学法以及教材的编写上都有其固有的特点,为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总结了一些基本的教学理念,来为我们的高中化学课的顺利实施和开展打下基础。具体的理念是结合我们的新课标以及我们的教材提出的,也是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是符合我们的化学学科,有助于指导我们的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让学生在某方面得到熏陶,进而掌握好所要学习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有一个良好的发展。针对化学这门学科,它的课程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对于指导我们高中阶段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那么,在新课标中,我们的化学课程究竟有哪些特点呢?它又和我们的教学有哪些密切的联系呢?接下来,我将对此给出自己的见解。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的新任课教师搞好高中化学的教学工作。

1.教师在日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指导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素质

我们的化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我们所教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化学素养,这是我们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为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能力,进而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素质奠定基础。化学课程应该激发学生积极动手、主动思考的科学品质,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勇于推理的信心,只有这样,我们的化学课程才能更近一步,才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符合时展和需要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素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这一点作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进而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对化学学科的学习中掌握好一定的本领。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面对我们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做好实验课的要求,也指导学生在实验课上积极思考,进而发现新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技能是很有帮助的。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这些工作。

2.教师在日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化学教育的特点,也要让学生明确这门学科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极为有益的。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也要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才能顺利实现。化学课程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其中的实验理论的重大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是非常有效的。同时,也有利于想学生灌输知识与理论相联系的思想,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这对我们的教学也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化学课程也极具丰富性,在日常的化学教育教学中,我们也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化学中的很多实例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在生活中也无处不见化学知识的存在,这就对我们的学习有着极为有利的帮助。我们可以借助日常对生活的了解来深入探究我们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这样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贯彻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这个道理。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借助对日常生活的了解和观察,对我们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在我们的化学学习过程中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也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3.教师在日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向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巧

篇2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三维教学目标 目标制定

一、目标制定中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误读

在大量的教学案例中反映出一个重要的事实:许多化学教师把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为一谈。事实上这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教学目的是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最终状态,是对教与学活动总目标的概括。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所提出的概括性要求,它是整个教学计划的基础,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具体化,具体到一个可供教学测量的指标体系,来检查教学目的完成情况。

(2)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误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着眼于提高二十一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广大化学教师往往将课程目标理解为教学目标,简称为“三维目标”。而实际上“三维教学目标”与“三维目标”原本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三维目标”代表的是一个课程目标体系,而教师将三个维度的目标机械割裂只把它看成是一个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范畴的概念。“三维目标”的本意是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它最早见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心思想是应根据本门课程的任务和特点来决定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问题

在目标的教学设计实践中, “知识与技能”的僵化与虚化、“过程与方法”的简单应对与形式主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标签化等现象很是普遍。在表述时,存在行为主体错位、行为动词不明确、行为条件不确定、行为难度过高等问题。因此,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考虑这一课的体验个性,这一批学生的体验水平,尽可能做到具体明确,而不是贴标签。同时课堂教学目标陈述的不是学习结果而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一些教师尤其是新上岗的教师非常关心课堂上要讲些什么,而无暇顾及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什么。这反映出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更多想到的是要交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很少想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之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提出两点关于化学教学目标制定实施的建议

(1)三维度的整合统一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在教学活动中统一实现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将它们设计为三个环节并分别操作。事实上,任何有效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必须让学生亲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去感受和理解这种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并从中习得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让他们“学会学习”并发展智能;而这些活动,又同时使他们领会到知识与技能的“意义”、体验到积极的情感、习得正确的态度、受到价值观的教育,突出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形成正确价值与“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它们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因此,全面关注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并将它们整合于统一的教学过程,是高中课堂首先应注意的问题。

(2)目标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教师的每一堂课、每一知识单元的教学,都应当而且必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因为这些目标是难以分割地融合于一体的。但是,就一堂具体的课和一个特定的知识单元而言.又有一个更需要突出什么目标的问题。所以,将三维目标不加掂量和分析,机械套用在每一堂具体的“课”上,并不很妥。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陈述,还是教师为自己的教学活动确定目标并用言语将其表达出来,大都是以一种“共时”的形式对三维目标进行的列举,似乎这些都是某一堂课或某一单元教学应当同时实现的目标。事实上,任何教学目标的达成都要经历一个“时段”,但不同类的目标达成的“时相”并不一样。一般说“知识与技能”目标往往可以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实现;“过程与方法”是“学会学习”方面的目标,则需要较长时间的“习得”和“转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则可能要经过更长时间的儒染、熏陶和积淀等潜移默化的过程才能达到。因此,我们既应当始终不忘以“共时”形式表达这三方面的目标,但又不能把这三个方面看成可以同时达到的结果。一堂课或某一知识单元的目标应当突出重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三、结论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课堂教学的方向,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学生学习的向导,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希望我们的一线教师能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加以重视,根据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教学目标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运用于以后的教学工作。当然这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挖掘,吸收和运用。

【参考文献】

篇3

一、体育教师具有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为一体的理念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理论和思想上都较为完善,但对现在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仅提出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等,而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一个大体范围或活动建议,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按照季浏教授的说法:不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可给各地各学校充分选择的余地。这充分的余地,迫切需要体育教师增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既需要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热爱学生,关爱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从而发展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师在研究学生中、在钻研教材中、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的反思中、在与同行、专家的交流中,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扩大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二、体育教师具有培养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但对21实际人才培养的战略来讲,从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来讲,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发现式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热情,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如在铅球教学中,可用抛、掷、砸等不同的投掷方式练习,让学生体验和发现哪种投掷方式有利于发力,并能使铅球获得较好的远度?在引发学生讨论思考的基础上,引入轻的物体为什么砸得远、掷不远;重的物体掷得远,而砸不远的问题,使学生发现矛盾的焦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体育课堂教学应教会学生发现式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实现由“接受”到“发现”的教育目的。

三、体育教师具有让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体育健康知识与生活、社会、科技联系理念是课堂设计的活力

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具有交往能力不强、合作意识淡薄、意志品质弱化的问题特征。良好的体育教学能够有效弱化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体育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应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社会和科技中的感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可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在这样理念指引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然能使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能够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也能使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应用于社会,学生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样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不仅在知识技能方面,也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的发展。

四、体育教师创造适合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情景的理念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兴奋点

在体育课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积极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大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段和空间,努力营造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努力做到健身性和娱乐性相结合、选择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如在弯道跑学习中,先让学生做快速半径较小的圆弧游戏,在游戏中质疑:身体重心应如何变化才能跑得自然快速,然后讲解弯道跑得技术要领。又如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教学,可针对学生喜欢NBA球星和喜欢看NBA比赛的心理,讲解NBA历史上篮球投篮的发展史以及单手肩上投篮在比赛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篮球。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规律,在教学行为上应实现,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模式”向重“个性化”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课堂氛围,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并体验,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五、体育教师促进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的理念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延伸

正确认识和处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实际上包含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书本和生活”“理念和实践”“结论与过程”等相对矛盾统一的问题。例如在快速跑蹲踞式起跑教学中,为了解决哪种起跑姿势最有利于身体快速起动从而迅速达到自己的最快速度?可以采用分组比赛的游戏,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采用不同起跑姿势。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哪种起跑姿势最有利于起跑加速。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感受和确凿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联想,从而明白了蹲踞式起跑最有利于起跑加速的道理,学生也尝到了“实践出真知”的甜头。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观、学法

前言: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进入新的阶段,是学校体育课程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新起点。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思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那么,在学校体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呢?面向全体学生,师生互动进行教学,促进个性特长自我拓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强身健体和掌握运动技能,是学校体育教学观的本质功能和根本目标。

一、突破传统授课框架

1、打破桎梏,变更模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一味执著追求技术技能动作的养成,片面关注技术教学,“学”与“乐”等诸多积极因素难以体现,形成了“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局面。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违反了“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障碍。教师转变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创造性学习,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克服这一弊端的有效方法。由师生双方共建的新型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不仅有“官教兵”,也同样凸现了“兵教兵”,甚至是“兵教官”的场面。课堂上,老师简单地进行引导后让学生自行设计,自行操作。民主和谐的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形成了新的教学风格,为体育课堂教学增添了浓厚的人性化氛围。这种以目标引领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有了截然不同的闪光点。

2、改变教法,选用多种教材进行教学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单一乏味,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动积极性受到压抑,形成学生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局面。新课程标准提倡“面向全体,注重个性,人人受益;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兴趣出发,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强调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加强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全方位开发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变“教材牵着教师走”为“教师牵着教材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点睛画龙,不是照着教材死搬硬套,学生根据教材要求通过尝试练习、思考讨论,交流反馈、师生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优化学法,激活课堂

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发展,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仅是被动的学习那些运动员所应具备的技术,形成教者无味,学者不会的无奈局面。新的教学应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发展个性,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通过教师导趣,引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爱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以学定教,形成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体化学习兼容并存,使多边互动的优化学习机制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使学生纷纷坦率地将自己的方式、方法展现出来。由此可见,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主动的学习方式日益增加。

二、“健康第一”,勇于实践,激发学生开拓创新

1、适时激励,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趣,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多向性、独立性的思维。在教学上运用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由“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在无限的情趣中有所发现,并体悟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与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展,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学生学习过程是认知——思维——行为过程。在阳光下、操场上、大自然中,学生在“自由空间”愉快地翱翔。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升华了。

篇5

1.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要想使课堂充满活力,必须突出学生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突出学生主体,不应仅理解为教师少讲,学生多参与。这样仍然是治标不治本。在课程改革中,人们对课堂活跃的理解很容易表面化、片面化。一种教学思想传播后,就象时尚一样进入课堂。应当说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是我们所提倡的。我们不提倡的是在对教学思想缺乏理解和内化的情况下,不顾客观条件,一味地模仿。比如说多媒体的使用,如果在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条件使用,而使用时,图像、声音和文字又不能恰到好处地展示语言材料的话,最好不做表面文章。

活动不等于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足以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课堂的真正活力来自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心心相印,达到一种默契,这种默契能协调教学中各要素间的关系,使其形成一种合力。合力才能产生活力,而产生这一合力的关键在于打破唯书、唯师、唯上和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从道理上容易讲,从内心深处接受却不容易。潜意识中的师道尊严,以及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是课堂活力的大敌。因为课堂中发生的事情往往是始料不及的,任何一个导火索都可能导致课堂气氛的功亏一篑。毫不夸张地说,课堂一旦没有了和谐的气氛,活力也会随之消失。

《标准》中提出的任务型活动,或者体验式学习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学方式单一,而且多停留在语义表征阶段,如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上面,很少与情境和动作之间建立联系。但应当探讨的是:第一,《标准》中任务型教学的提出,是否意味着在每次课堂上,都必须采用任务型教学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我们将会再次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和方法上的一点论。理论是抽象的,而教学是具体的、复杂的,也是丰富的。我们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这个道理。任务型教学思想的提出,并不意味着以前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都应该淘汰了。相反,任何教学方式只要符合认知规律,只要给课堂带来活力,就有使用的理由。

任务型教学是否必须按照某种演示的方式去操作,对于了解教学规律的人来讲,这个问题似乎有些无知,但事实上每次课程改革,很多人都走入这样的误区。以为只有符合某些培训的套路才能被认可。如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试用时,一些教师机械照搬五步法,把原本生动的课堂上得索然无味。改革是创新,而创新是一个心智活动,是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对事物重新建构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有创造性才有活力。无论是活动式还是体验式教学,宗旨是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操作中,实践教师应避免过于依赖观摩所看到的步骤。观摩和培训是必要的,但是其中的原理和感悟更为重要。如果说实践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理论的话,方法论是最重要的理论。

2.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篇6

【关 键 词】 新课标;分层;数学

2011版《小学数学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指出:“数学课程的对象要面向所有适龄学生、少年,使得人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所以,小学数学课程首先应从最低标准上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人人都能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短短的40分钟里,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使自己在数学领域中得到有效发展呢?若采取“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模式,对所有学生统一要求,就会使大批基础薄弱的学生“望数生畏”,一部分有潜力的学生也未能达到充分有效的发展,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就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分层教学正是针对这一现状,采取了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差异性,帮助每个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因此,在开展主备课的时候,分层设计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如何进行分层设计教学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学生的分层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外,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选择学习方法,如基础较好的同学分一组,可以多使用自主学习法;基础中等的学生分一组,可以多使用探究学习法;基础稍差的学生分一组,可以多使用合作学习法。

二、内容设计上的分层

2011版新课标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那么我们在备课时就要考虑我们各层次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该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备课。目标的设定要有适度性、层次性、阶段性。适度性的意义是:目标要符合学生的情况,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接受能力,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如对A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对B层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些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三、授课设计上的分层

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如在讲授“四种命题”内容时,设计三个提问:(1)判定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两个角相等”的真假;(2)说出命题的逆命题;(3)判定逆命题的真假。第一个问题是针对A层次学生设计的,而第二、三个问题是对B、C层次学生而设计的,目的是要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优势,通过大胆的猜想和类比,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课堂矫正时,对A、B层的学生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答疑解难,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增强自信心。对于C层的学生,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总之,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他们学习。

四、练习设计上的分层

教师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讲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四人分组进行合作学习的座位安排上,普通班A、C层各一人B层二人,实验班C层一人B层三人,这样带动所有学生一起参与合作学习。

五、作业设计上的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精心编排,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A层的学生做模仿型作业,以重在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模仿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B层的学生做简单变式型作业,以把握概念,掌握一般解题方法为主,难度为例题的简单变式,一、二个知识点的小综合,使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C层的学生做应用实践型作业,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灵活熟练的运用为主,从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培养方面考虑。

六、课外辅导设计上的分层

新课标强调:人人要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课外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延伸,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有效途径。我们利用周五下午第三节课,把学生按A、B、C层分班,打破原班建制,对A层学生补习,着重帮助他们消化课堂上未能消化的内容,订正作业中的错误。对B层的学生上大课,重点是开拓视野,开设专题讲座。对C层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数学特长,建立数学竞赛小组,出一些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目让他们思考,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 教学重点 教师 学生

《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教材的出版,对音乐教学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指明了方向。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均做了全方位的改革,对于习惯了传统音乐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如何加强音乐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就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一、转变音乐教学的观念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所以,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欢音乐的。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往往喜欢音乐,但却不一喜欢上音乐课。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展的要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更注重音乐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点。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新课标》中提出: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欢音乐,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这样的音乐教育,才能肩负起“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二、转变音乐教学方式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积极地探索,以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首先,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学生为主”的素质教育思想,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愉快的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其次,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实施民主教学。创设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应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体――学生。如让学生自选喜爱的歌曲,乐曲演唱和欣赏,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这有利于创建音乐教学的民主环境。在一定得意义上讲,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不应是绝对的,不应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强加。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份情感,多鼓励、多交流、多探讨,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课堂才会变成充满情趣的课堂。

再次,把握音乐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表现,创造力的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题材和体裁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的感觉、理解、鉴赏和表现创作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出发,创造美的环境,使学生产生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让美在学生的心中根深蒂固。

三、转变音乐教学的重心

首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表演,对音乐的感受,同样的乐曲在个人听来,具体表现的内容各有不同。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时,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其次,在音乐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自我探索。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景之中,激起探索兴趣,形成探索动机。素质教育还要着力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要积极思考组织创造性的活动,细心引导学生自己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探索能力,为学生的潜能和个性提供发展和发挥的舞台。由于受经验、能力的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一要允许,二要理解,三要宽容。尽量发挥情感效应,不能有任何厌烦的情感流露,尽量让学生从教师鼓励的目光与和蔼的表情中体验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期望。排除因为“失败”而带来的脆弱的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增强自己的探索信心。

另外,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倡导建立新的评价标准

首先,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坚持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新课标”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传统评价往往用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重结果取向的,他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略了学习过程。而新课标评价形式多元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只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的结合,才能准确地评价一个学生。通过各种评价手段,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施展的空间。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性,又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新课标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校的教师管理、教学质量以及对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的全面评价。

总之,“新课标”下,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探索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不断反思,不断进取。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重点等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只有这样,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陈燕.优化音乐课堂结构提高音乐教学效果[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7):109-110.

[2]于瑾.谈微格教学在师专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68-69.

篇8

在教学开始时,我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语言环境,通过学唱英文歌曲、竞猜、抢答、表演等形式组织好课堂教学,自编自演班内真人真事。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他们积累素材。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寓教于乐,学生不会生厌,让他们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此为契机,我又选择相对容易理解且趣味性较强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并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也是阅读方法,阅读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阅读材料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不同种类的书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一个聪明勤奋的学生,再加上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有灵活多样的解题技巧,就会在中学阶段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选择好读本,培养阅读兴趣,要在形式和内容上适应学生的知识层次、心理、思维特点。形式要多种多样,电视、图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更有利于准确地理解语意,内容要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使阅读成为学生自觉地行动。要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人物传记、短篇的科学幻想、历史、地理知识、外国民俗风情及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材料,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方法上从易到难、从课内到课外,从少到多,日积月累,前后联系,虚心请教,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达到读懂、快速的目标。拓宽知识面,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基础,语言交流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拥有较广的知识面的人,看到各类文章才能够读得懂。读懂还不够,还要与文化背景相结合,只有深刻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后,才能够更好地准确把握文章。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不同的阅读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不要出声读或指读,要默读。默读可以集中大脑边读边想,可设问、可推测。要调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智慧,一口气看到底;不要一看见生词就查字典,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要舍得放过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阅读兴趣。

篇9

一、教育目的观:教育是“人”的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教育应是人的教育。教育应始终把发展人的素质、提高与扩展人的价值看作自己的轴心,看作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表面上看,“教育是人的教育”这句话几乎接近于废话。但这句话里面隐藏着多种歧义的可能,可以对它做出多种解读。要培养怎样的“人”?怎样进行“教育”?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就是对教育目的的定位问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理解。在封建专制时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培养经世济时的政治人才,这就决定了要通过政治伦理灌输来实现其目的。时代的发展必然引发教育目的的变化。三十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要“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培养完人”。进入二十一世纪,时代的发展变化必然对人才和教育提出全新的要求。

由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与特征可以明显地看出它充分体现了新世纪的人才观和教育目的观。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可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真实的人,生活中的人。它不仅着眼于学生当前的发展.更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它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当前,更是学生的未来。所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蕴含了当今的教育目的观。

二、课程观:课程是过程

以往,人们一提及课程,往往指称的是已经列入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的、在课堂上通过授受途径进行教学的学科课程。随着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狭隘的课程观逐渐被消解。当代的课程观已经从封闭性、静态性向开放性、动态性转变,认为“课程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开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了,课程根本上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这样,课程就由先验的存在变为现时的创造,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意义创造的过程。课程作为过程,则意味着进程和变化,意味着课程不是预设的一套要实施的计划,不是作为客观的学习内容生硬地摆在学生面前,而是一个具有生成性的展开过程,是学生获得体验的历程。

三、知识观:回归人性化

传统的知识观只关注学科性知识、学问性知识、内容性知识,其结果是导致了学校教育的非人性化现象。一方面表现为,由于过于强调知识的专门化、学科化而忽视知识间的联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仅仅关注学问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远离了生动的现实生活。再一方面,由于偏重内容性知识而忽视方法性知识,使得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积蓄。与此相应,当代的知识观正逐渐转型。其一,由仅仅关注单一学科性知识向同时关注跨学科性知识转变。跨学科性知识最基本的特征是强调各学科的交叉与融汇,以完整的人认知完整的世界,而不是以肢解的人去认识肢解的世界。所以,关注跨学科性知识实际上是用人性的眼光对待学生。其二,由仅仅关注学问性知识向同时关注体验性知识转变。学问性知识是学者们已经发现的普适性的知识,它往往要求全体学生面对同一问题寻求教师所认同的唯一正确答案。体验性知识,也称经验性知识,一般是通过日常经验而获得的知识,它具有主观性、情感性、个别性,重视个人的直接感受和经验的积累过程。因此,体验性知识具有人性化。其三,由过多地关注内容性知识向同时关注方法性知识转变。内容性知识如“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什么是什么”等等,我们常说的“知识、理解、技能”即是。这种知识通过记忆、传授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当今是知识爆炸、信息剧增的时代,内容性知识已无法解决信息的无限性与生命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掌握方法性知识成为必然。由上可见,当代知识观是对知识人性化的回归。

四、学习观:自主、开放、合作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优化建议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看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提升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非常有益的。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形成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该文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审视和研究,提出了优化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以期让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能够焕发出真正的活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问题较为突出,长期未找到妥善的解决方案,制约着小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提升,这些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不牢,阅读教学出现盲目性。

在传统语文教学理念中,阅读教学是长期受到忽视的项目。近年来,随着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渐重视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缺乏理论基础,盲目跟随教学改革浪潮,为了改革而改革,致使语文阅读教学未能形成理论体系,阅读教学出现盲目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迷信教师的教学权威,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目标模糊,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指引者,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只有制定出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才有可能顺利完成。然而,我国诸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缺乏有效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随意教学,想到哪就讲到哪,随意性太强,不利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低下。

3.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缺失,学习兴趣不高涨。

纵观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以老师为中心开展教学现象较为普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致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缺失,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呈现生硬化,缺少灵活度。

课前,不少教师都是非常认真地备课,用心设计教案,但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遇到很多教案以外的问题,无法按照业已设计好的教案来上课。这个时候教师则显得手足无措,于是不管课堂的实际情况,只会赶进度,把教案在课堂一读就完事了。这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就有点照本宣科的意味,不以小学生为本,不以实际情况为依归,脱离实际,自然不受小学生欢迎,小学生的活跃度自然不够,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二、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1.明确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目标不明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阅读教学出现盲目性,这样不利于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开展。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文本以及学生的实际,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引路人,制定好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应该区分哪些知识适合以直接学习方式,哪些适合自主探究的形式;其次教师要处理好全班讲解、小组活动和学生个体体验的平衡关系;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营造鲜活的、富有挑战性的、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主动探究的心态进行学习。

2.运用多媒体激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多媒体的出现对于学生的阅读来说,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了一粒石子,激起了阵阵的波澜,给阅读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它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们慢慢地走进书本,钻研课文,从而提高阅读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课时,学生难以从白纸黑字中感受到莫高窟的神奇与伟大,他们此刻需要实地游览,形成画面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就让学生欣赏敦煌莫高窟的图片和视频,在优美的配乐声中,学生感受到了莫高窟的神奇与伟大。学生们再读文本的时候,阅读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阅读效果很好,类似的课文还有《黄果树瀑布》《黄山奇松》等。

3.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促进积极阅读。

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积极阅读的情境。比如教师可以收集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材料,如报纸、报刊、儿童文学等,然后进行集体阅读,营造阅读氛围。在阅读完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集体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值得注意的是,仅仅是依靠阅读环境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努力构造阅读情境,结合文本内容,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文本内容,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以小学语文四年级《长城》这一课为例,教师首先张贴事先准备好的有关长城的图片,增强学生对长城的直观感,然后引出中国的俗语“不到长城非好汉”,接着教师说“让我们一起通过阅读来领略长城的伟大吧。”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文本内容。同学们个个神采飞扬地阅读着《长城》这篇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在阅读中体会长城的伟大,体会到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4.自主阅读教学,让小学生在阅读中自主选择沟通方式。

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形式的阅读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特别急切地希望和他人进行交流,来分享他们自身的阅读感悟。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小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就应该尽量不要仅仅进行单一的师生之间的沟通,而应该让小学生自己自主决定沟通的对象以及方式,让他们既能够自由地和教师进行沟通,又能够自由地和同学进行沟通,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画图等各种方式进行沟通。例如,在进行《詹天佑》一课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选择他们最喜爱的一段来细细地品读,同时,采用一种他们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给老师及全班同学。一些学生对“克服自然困难”这一段非常感兴趣,可以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一些学生喜爱“中部凿井和两端同时凿进”这一段,可以选择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还有一些学生则非常欣赏“詹天佑勇于接受任务”这段内容,可以通过介绍资料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这样就避免了单一缺少灵活度的现象,学生们阅读起来也非常投入。

结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一线小学Z文教师提供了重要的教学依据,同时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改变了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基于课程标准理念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变革和良性运用,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研究和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