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总结和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学业总结和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学业总结和规划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王训兵(1981-),男,江苏赣榆人,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晓波(1961-),男,吉林辉南人,江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王飞(1978-),男,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镇江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目标管理的大学生学业规划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1SIB880073)、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1年立项课题“基于网络技术的大学生学业规划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1-R-19807)和江苏大学201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大学生学业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DXGA201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073-02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具体体现,是新型的人才成长理念,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国外十分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将生涯规划教育列入必修课程,引导中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学业生涯指导与咨询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国内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有少部分本科院校尝试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好大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大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学业目标,建立自主学习的观念,顺利实现从学业生涯到职业生涯的平稳过渡。

一、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及意义

大学生的学业是指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所进行的一切以学为主的活动,是广义的学习阶段。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简称“大学生学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对与其事业(职业)目标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安排和筹划,即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事业(职业)目标,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业发展计划,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的人生事业(职业)发展效率,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大学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科学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 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合理自我定位。大学生要不断发掘专长,认识不足,进行调整与修正,找出真正感兴趣的领域,确定优势所在,明确进入社会的起点,最重要的是明确人生目标。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确立的过程是一个弹性动态的循环过程,此过程使理想与现实有机结合,促使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

2 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业目标的分解强化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观念,从而增强其目的性和自我约束力,重视、把握现在,集中精力完成选定的学业目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3 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成才的主动性。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学业生涯规划,能够引导大学生认识个性特质、现有和潜在优势,确立明确的学业目标;引导大学生评估个人目标,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增强学业竞争力。培养学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目的是使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强成才的主动性。

4 有助于大学生提升就业的竞争力。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大学生没有实现所学、所用、所爱和所长的统一,没有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没有将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充分展示出来。学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在大学学习生活的起点上,确立明确的学业目标和职业理想,不断发掘潜能,尽最大可能地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原因简析

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党团组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班级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就业指导等方面。一些本科院校已经开始将学业生涯规划纳入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部分院校甚至将学业生涯规划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还没有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可以推广的实践模式,还没能引起高校、家庭和大学生的足够重视。这影响了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全面发展和就业问题的解决;无法真正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上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学业生涯规划没有普及,缺乏系统的内容安排。目前,虽然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高校和大学生的重视,但真正普及面还没有辐射到中学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大学专业分得越来越细,11个学科门类,近700个专业,高二年级文理分科时就已经开始考虑专业定向问题。高中生经过文理分科、高考志愿填报、高考志愿录取(专业调剂)三个阶段后进人大学。没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行了解和分析,没有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仅考虑专业的热门程度和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使很多学生盲目被动地选择专业。这种情况下,升入大学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个人学习和职业发展相冲突的情况,迫切需要得到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咨询。但当前很多高校没有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一部分院校把学业生涯规划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内容,只针对新生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指导,且主要以集中教育为主;极少数高校开设了学业生涯规划的选修课程,开展个性化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咨询。总体来讲,已开设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校多集中对大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理论、意义的讲解,忽略了对大学生的自我分析、职业测评、个性化目标制定、学业生涯规划阶段评估的引导和教育。

2 学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少,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指导。学业生涯规划还没有引起高校和大学生的充分重视。一方面,长期以来高校的工作主要围绕教学、科研和管理进行;另一方面,学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引进时间较短,没有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可以推广的实践模式。因此,很少有人关注学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引导,在政策、设施、资金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投入较少,使得目前专业的指导人员少。每个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特点、能力兴趣、经济条件不同,各自的学业生涯规划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学业生涯规划需要个性化的指导,高校要积极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尊重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挥大学生的专长,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但绝大多数高校在个性化

指导方面比较欠缺,主要原因是不具备学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指导的条件,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高校专门从事学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和咨询的教师较少,目前从事学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人员主要是学生工作人员(学生管理者、就业指导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繁忙的日常管理工作,使他们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为每一位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咨询服务。

三、提高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学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主动适应能力、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等,培养大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高校要围绕学业生涯规划目标,完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体系,建立专业化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全面提高学业生涯规划的效率,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就业;学业;相关性

目前,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通过兼职活动,大学生可以增加对社会的了解,锻炼自我,提升实践能力,同时获得一定经济收益。本文调查研究北京市大学生的兼职情况,并分析其对就业、学业的影响,以期为大学生兼职提供科学的指导,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北京市2010级之后大学生,网络发放问卷634份,其中有效问卷570份,毕业生214人,在校生356人。调查学生以理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的学生为主,占总调查人数的95.8%。研究方法分别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数理实证研究法。其中,调查问卷采用网络平台“乐调查”进行问卷设计与发放,问卷共分为5部分内容,分别为受访者基本信息、兼职基本情况、兼职对学业的影响、兼职对就业的影响、兼职认知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基于SPSS软件进行,将问卷调查数据处理后制作成量表,计算其Cronbachα系数获得其信度,当Cronbachα系数达到0.6时即认为此量表可靠,然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二、北京地区大学生兼职现状

通过调查,获得北京地区大学生兼职的基本特征。兼职信息的获取渠道主要为熟人介绍、招聘网站、校园招聘及学校的招聘信息。兼职动机则以提升个人能力、赚钱减轻家庭负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为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等为主。兼职岗位类型丰富,促销导购、门店或电话服务、培训班教师、家教、问卷调查员、技能工作者等是大学生兼职的主要岗位,但总体技术性不强,与所学专业关联性也不强。兼职时间多选择在周末,其次是平时的课余时间、节假日以及寒暑假。兼职日收入多在50~150元,月收入多在500~1,000元。兼职收入的主要用途为生活费,其次是用于技能培训、娱乐等。大学生兼职的收获,充实生活与感悟生活是最重要收获,其次是自己支付部分生活费用,增强个人成就感,以及扩大交际圈与提升交际能力、增加工作经验与社会阅历等,总体上精神与能力层面的获得感要显著高于物质层面的收获。大学生兼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薪酬较低或发工资不按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不高、大学生兼职活动缺乏保护与管理等原因。

三、大学生兼职对学业的影响

对于兼职对学业的影响,只有24.74%的学生选择兼职对学习会有负面影响,41.4%的学生选择没有影响,还有33.86%的学生选择兼职之后更加努力学习。总体上,兼职对学生的学业以非负面影响为主。当兼职与上课时间冲突时,近60%的学生选择去上课,仅有不足3%的同学会去兼职,还有约37%的同学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而定,可见学生对上课的态度是端正的。对于课外学习时间是否受到兼职的影响,仅有15.79%的学生反映课外学习时间不够,可以看出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较为充裕。兼职对专业认知的影响,有56.67%的学生没有改变,有25.61%的学生选择变得更喜欢本专业,觉得本专业很有发展前景,有17.19%的学生变得不喜欢本专业,另外9.83%的学生表示在兼职过程中找到了新的兴趣点。基于对调查问卷的分析,选择“学业影响”为因变量,因变量有两种状态,即负面影响(0)和无影响或正面影响(1)。将兼职过程中会影响学业的因素总结为兼职动机、岗位类型、专业相关性、冲突选择、每周兼职时长、课外学习时间、心理发展以及专业认知等8个变量,变量说明见表1。(表1)计算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601,认为量表基本可靠,采用“向后LR”方法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最终保留课外学习时间、专业认知、心理发展三个变量,将三个变量采用“强制进入”法再次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获得结果见表2。(表2)从表2中数据可看出,之前设定的兼职影响学业的8个因素中,课外学习时间、专业认知这两个因素与学业影响在a=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心理发展因素与学业影响在a=0.10水平上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1.035、-0.326和0.247,表明课外学习时间、心理发展与学业影响呈正向相关,而专业认知与学业影响呈负向相关。效用系数表明,课外学习时间、心理发展及专业认知的变化将引起2.815、1.281和0.722的学业影响变动。因此,不管兼职对学生的专业认知产生何种影响,只要学生有积极的心态与充足的学习时间,那么学业就不会因为兼职而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的同学会因为兼职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珍惜当下宝贵的学习机会,更加努力学习。

四、大学生兼职对就业的影响

调查显示,认为兼职对就业有帮助的受访者占82.46%,仅有17.54%的受访者认为兼职对就业无帮助。兼职有助于了解的就业信息分别为职场能力要求(28.52%)、薪资待遇(24.34%)、职场规则(22.07%)以及就业形势(21.92%)。兼职对于大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际交往能力(29.67%)、心理素养(25.20%)、工作能力(16.12%)、职业素质(16.06%)及专业技能(11.65%)。基于对调查问卷的分析,选择“就业帮助”为因变量,因变量有两种状态,即无帮助(0)和有帮助(1)。将兼职影响就业的因素总结为兼职动机、兼职时长、兼职月收入、专业相关性、岗位类型、毕业规划、工作经验、社会经验、就业信心、心理发展及综合能力等11个变量,变量说明见表3。(表3)计算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667,认为量表可靠,采用“向后LR”方法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最终保留兼职月收入、心理发展、社会经验、毕业规划、技术含量5个变量,将5个变量采用“强制进入”法再次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获得结果见表4。(表4)结果显示,兼职对就业的影响因素中,兼职月收入、心理发展、社会经验、毕业规划四个因素对就业在a=0.05水平上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1.009、1.630和1.472,表明这四个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呈正向相关。效用系数表明,兼职月收入、心理发展、社会经验、毕业规划的变动将会引起1.604、2.742、5.104、4.369的就业帮助变动。以上数据分析表明,社会经验的提升对学生就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兼职,学生对于社会上的各种规则、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等会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在招聘面试、试工实习阶段就会表现得更加成熟、适应性更强,那么在就业过程中就会更有竞争力。57%的受访者认为兼职让自己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与规划,有助于学生的积极就业。58%的学生认为兼职对心理、情绪产生积极影响,学生有了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正确处理就业市场上的各种情况,而用人单位也希望招聘心理素质好的人才。兼职月收入因素也能积极促进学生就业,学生在兼职时获得较高收入,原因多是兼职岗位技术含量高或者是劳动强度大,技能扎实或吃苦耐劳的学生自然是用人单位青睐的对象。兼职对就业的影响和兼职工作的技术含量在a=0.10的水平上呈现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92,因此为正相关,效用系数为1.998。兼职工作的技术含量越高,越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表明学生的业务能力更强,因此会更受用人单位的喜欢。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北京高校大学生兼职情况的调查分析显示,大学生对于兼职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兼职对学生学业的影响以非负面影响为主,与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心理发展、专业认知三个因素相关,只要学生能够保证充足的课外学习时间,并且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就不会因为兼职对学业产生不良影响。兼职对就业是有积极帮助的,与兼职月收入、心理发展、社会经验、毕业规划、技术含量五个因素相关,其中社会经验、毕业规划、心理发展是主要因素。学生有明确的毕业规划与积极的心态,又积累了相应的社会经验,自然就业成功的几率就会比较大。因此,社会、学校、家庭都应给予大学生兼职更多的重视与关注,让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社会层面,进一步规范与健全大学生兼职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劳动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减少大学生兼职过程中的权益侵害。学校层面,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兼职的管理。第一,建立大学生兼职服务管理系统与信息平台。建立大学生兼职数据库并进行定期跟踪回访,掌握大学生兼职的基本情况,保障兼职在不影响学生学业的基础上开展;广泛收集并严格核实兼职招聘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分门别类入库、,保证校园招聘信息的质量。第二,由专门老师负责大学生兼职事宜,了解兼职学生的学业规划、毕业规划、就业意向等资讯,更好地给予学生引导与管理;定期资讯或开设讲座给予学生在法律法规、职场规则、心理健康、价值导向等方面的指导。第三,系部积极参与,通过联系系友、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单位等收集更多与专业相关的兼职信息,使大学生的兼职更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家庭层面,则应在日常生活中将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金钱观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并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疏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姚远.大学生兼职行为特征研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01).

[2]赵宝.大学生兼职现象及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4(03).

[3]潘明明,龚新蜀.大学生兼职经历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05).

[4]杜俊娟.大学生兼职对就业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研究———以合肥地区高校本科生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32).

[5]卢守亭.“学”与“工”:社会角色的错位与回归———校外兼职对大学生学业的影响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4(03).

[6]刘文华.关于大学生如何协调好专业学习与兼职活动和考研关系的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0下).

篇3

【主题】我的大学生活

【时间】20xx年xx月xx日——xx月xx日

【地点】室内、室外均可

【形式】讨论、分享

【目的】引导新生对高中生活进行总结,对大学生活进行思考和规划。

【活动操作示范】:

第一阶段:总结高中生活

1、辅导员做开场引导。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高中生活

(参考:同学们走进大学校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相信许多同学对大学的生活有了一些思考,也会将现在感受到的大学生活与刚刚过去的高中生活进行比较。那么,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高中阶段的生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给大家三分钟时间思考,然后请几位同学分享。)

2、分享。辅导员请2-4名同学与全班同学分享,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辅导员对学生的发言内容做积极的关注,但不做任何评价。

3、辅导员进行分享总结和主题过渡。

(参考:从大家对于高中生活的各种感受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你们都曾为自己的理想——考上一所好大学而努力,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了人生的一段新的征途,那么我们该怎样走好这段征途呢?)

第二阶段:思考、讨论大学生活

1、辅导员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参考:如果我们将大学生活分为六个部分:学业、人际、爱情、能力培养、休闲、大学生涯规划,大家来思考、讨论,我对这些有什么期待?有什么计划?)

2、分组。通过抽签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6组(视班级人数而定)。每组选组长一名,负责组织该组的讨论;书记员一名,负责记录发言。

3、讨论。分组完毕之后,每组各讨论一项内容,也由抽签决定。

(建议:1、辅导员先将大学生活六个部分设计几个讨论问题;在讨论之前,辅导员先召集组长布置任务和注意事项;2、每组讨论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3、要求每位同学都发言。4、组长控制每位同学的发言时间,鼓励少发言的同学,控制“语霸”的同学;问题讨论完毕后,做好总结,并选好分享代表。5、书记员要做好每位同学的发言记录。6、辅导员做好整个场面的控制。)

4、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与全班同学分享讨论结果,组内其他人可作补充。在每一组的分享结束后,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如果在教室开会,辅导员可以在黑板上板书学生所谈各个内容的要点。

5、辅导员总结。辅导员的总结、引导不含对发言内容的评价,让同学在听取他人的观点、做法、经验时对自己的做法、计划进行修正;引导学生包容他人的观点;辅导员也可以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

第三阶段:班会总结(把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顺序调整了)

1、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丰富大学生活,以及对大学生活进行规划的重要性。

(参考:通过今天的班会,我们充分感受到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更需要同学们做好规划充实地度过!高中阶段因为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们过得忙碌而踏实;大学阶段才刚刚开始,尽管我们的目标还不明确,有那么多的困惑,但这正说明我们有很多的成长空间等待我们去填充!今天的班会仅仅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如何度过4年的大学生活同学们还得认认真真思考,并付诸于行动。这也许就是我们生涯规划中关键的一步。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我只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要虚度!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名句:“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2、介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学院的心理成长辅导服务,若同学们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烦恼和困惑,欢迎来咨询。(建议:辅导员老师分享一句话:必要的心理求助是强者的行为。)

第四阶段:布置作业——班会心得

目的是引导学生对高中生活和大学生生活做深入的思考;给在班会中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有表达的机会。

(参考:讨论的时间太短,分享的时间也太短,但同学们的思考却有许多许多,所以请同学们以对高中生活的总结以及对大学生活的思考为内容写份班会心得,当然也可以谈谈班会中的感受,请在三天内完成,用信封封好后由班长收齐送交给我。

第五阶段:班会结束

感谢大家的参与!

【注意事项】:

1、[活动操作示范]仅供参考,各学院在不违背活动主旨的前提下,可设计形式多样的,适合自身特点的主题班会。

2、六项内容的讨论参考问题

(1)学业:我的大学学业目标是什么?60分万岁?还是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大学里,学习是我努力的目标吗?

(2)人际:我理解的人际交往是什么?大学中的人际交往重要吗?我还是比较多地在与高中同学联系吗?我是主动与新同学认识、交往,还是等待别人来走进我?我和寝室同学开始出现矛盾了吗?怎样和不喜欢的人相处呢?

(3)爱情:爱情是大学生活的必需品吗?我对大学里的爱情持怎样的态度?爱情与学业,我将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4)能力培养:我希望在大学里培养哪些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和途径?

(5)休闲:我度过课余时间的休闲方式有哪些?怎样培养健康有益的休闲方式?

(6)大学生生涯规划:我如何规划我的大学生活?每年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通过什么途径达到?

篇4

关键字: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1.7

随着大学生的逐年扩招,以及社会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准备以及就业压力应对已经成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两大重点工作。大多媒体报道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为“人才过剩”,事实是大多用人单位并不能招到合适的人才,招聘的大学生不具备相应岗位需具备的能力,导致存在“用人荒”。当前大学生很少或者几乎没有社会实践经历,他们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职业世界,不能将自身与职业世界进行匹配。我们在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基础上,分析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内涵,重点探讨其相关变量,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谋取更好的职业发展。

一、概念内涵

自Super(1953)提出职业成熟度概念以来,综合以往对职业成熟度概念及结构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同研究者倾向性有所不同,如Super认为“职业成熟度是个体完成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的程度,对待职业的态度和有多大能力实现预期目标,是衡量职业成孰水平的重要因素[1]。”即他认为职业成熟度是存在阶段性发展特点。C rites(1978)认为职业成熟度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个体职业行为的关系,是指做出具有现实性和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致的明确的职业选择,即关键在于具有明确、理性、且正确的职业目标与规划。C rites之后指出,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不仅仅是个体在不同时间选择职业领域的稳定性,与工作环境的匹配性,更包含职业决策能力以及职业决策态度[2]。Wingate(1903)则认为,个体的职业能力除了来自于后天训练,还受遗传的影响,只有对个体进行早期的职业选择进行指导,以使个体在了解自我及职业状况情况下进行职业规划而做出明智选择。

综上,我们认为,虽然不同研究者对于职业成熟度概念内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多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它是动态阶段性变化的,且是职业决策的一种准备状态。

二、职业成熟度相关研究

在梳理文献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大量研究者对职业成熟度发展特点进行了探讨,即进行总体以及差异性特点分析 。目前,对职业成熟度的发展特点主要从性别、

年级、城乡差异等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也有部分研究者从个体人格特征、成长环境、家庭经济地位、父母教育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因此,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对职业成熟度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在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相关研究文献的整理,我们发现,主要集中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否有兼职经历、参与社团活动情况、学业成绩等均存在正相关。

1、职业成熟度与职业决策效能感

目前在对职业成熟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进行相关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的职业成熟度越高,其职业决策能力则越强3]。究其原因,在于具有较高职业成熟度水平的个体,有更高的求职意向,求职态度更积极主动,求职行为也更加频繁,他们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更多的听取该领域成功认识的经验。而职业决策效能感得分越高的个体,在面对职业决策时更加独立、自信、主动、灵活,他们的自我评价也更高,因此更可能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4]。研究表明,职业决策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学生的职业决策效能感越高,职业成熟度也越高[5]。

2、职业成熟度与兼职经历

研究表明,大学生有无兼职经验与职业成熟度之间差异显著,即有兼职经验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更高,而兼职工作是否与专业相关造成的差异并不存在显著差异[6]。究其原因在于,有工作经验的个体在专业知识、人际交往经验、工作技巧等方面均更易为职场做好准备,他们更为了解职业选择过程,职业选择能力更强,因此,其职业成熟度发展水平更高。

3、职业成熟度与学业成绩

我们知道,对于专业与学业兴趣一致的个体,其学业自我效能感更高,而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其学业成绩更好。学业成绩好的大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学习上更加积极,在学校实习实训安排中也更为主动,他们可以及时的借助于书籍、讲座等信息,将专业与就业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契合。

三、教育对策

基于以上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相关研究的分析与总结,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教育对策:

1、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开展职业规划方面的团体辅导

目前,大多高校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程,但学生大多仅仅为了修学分,人到心不到,或者甚至旷课,很难发挥该课程的作用。我们不仅仅需要用传统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职业有所思考,更需开展相关团体辅导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怎么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与自主性,从而提高职业决策效能感。

2.鼓励学生参加社团以及提供兼职机会

在工作中,大量用人单位在要学校推荐学生时,普遍要求品学兼优且担任学生干部或者有相关实习经验。究其原因,在于担任学生干部(有兼职经验)的学生,其沟通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均普遍优于普通同学,此外,他们更懂得工作流程,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工作中也更积极主动。

参考文献:

1. 凤四海.大学生社会支持、职业成熟度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心理研究,2012,5(4):53-57

2. 宋家龙,尚龙洋.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967-970

3. 王玉花.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职业决策困难[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5):767-769

4. 韦耀阳,蔡太生.大学生成就动机、择业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1):143-145

篇5

关键词:高校 学生事务工作 学业辅导

学业是大学生立身之本,学业辅导是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业辅导的核心是如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其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本文试就学业辅导(Academic counseling)的18个英文字母谈谈在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中开展学业辅导的有关事项。

1.机构(A:agency)

从实践来看,我国内地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主要倾向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角色定位较复杂。而在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性辅导工作的是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主要工作之一。学业辅导又是发展性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前我国内地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管理体制下,要想使学业辅导工作有效、有序开展,首先要建立相关机构。譬如在学生事务工作门设立学业辅导中心,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聘用专兼职学业导师,设立由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组成的学业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学业辅导的理论研究,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学业辅导理论体系,建构大学学业辅导模式;设立辅导及研究工作所需的专项经费。

2.课程(C:course)

为了系统传授学习方法和技巧等知识,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适当开设有关学业辅导课程。高校学业辅导类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2.1一般性学习辅导课程。如《大学生学习方法与技巧》等,主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总体设计和规划,以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在学生学习中进行学习方法的辅导,引导学生合理学习、科学学习和高效学习。

2.2对主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主要是解决大学生的专业困境和专业疑难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以帮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2.3实践课程学习辅导。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实践中,辅导学生在社会中学习,在实践中认知,并以此检验自己的学习水平。

3.学业规划师(A:academic planner)

学业规划师是指以自己的专业知识、经验和策略思想指导求学者规划其学业生涯的专业人士。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生职业发展效率,并对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高校应选送从事学业辅导的辅导员、班主任、心理教师、学生导师专兼职人员考取学业规划师证书。严格资格准入制度,确保专业质量,保护当事人,避免非专业人员的伤害。

4.讨论(D:discuss)

组织讨论是为辅导教师提供交流平台的方法之一。一方面,辅导教师在讨论中能够不断反思、净化自己:总结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另一方面,讨论的过程也是向他人学习的过程,善于学习的辅导教师更容易与学生产生心灵的沟通。因此定期组织学业辅导研讨会,并在各校学报上设立学业辅导专栏,分析、探讨案例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

5.预警体系(E:Early warning system)

构建高校学生学业预警体系是一项契合我们国情、校情的手段。学生事务工作部门建立学生学业状况网络平台,既包括成绩查询、学业进度查询、培养方案、修课查询、政策咨询等教学管理信息,又包括奖学金、贫困生、奖罚、出勤、民族等学生管理信息,专职辅导教师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信息综合起来分析每个学生的状况,将需要帮助的学生排查出来,由专兼职辅导教师主动为其提供辅导。

6.方法(M:method)

学业辅导既需要科学,也需要艺术。面对身心发展水平较高的当代大学生,辅导教师要实现管理和育人目标,只靠机械和生搬硬套的工作方法是不行的。做好学业辅导工作需要方法和技巧:首先高校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学法辅导。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科方法论辅导,辅之以授课前后的研讨和答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动来分享学习过程,增进合作。其次辅导教师应开展个性化的学业辅导,一是根据学习风格进行针对性辅导,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根据学习风格制订因材施教策略:或与学习风格中的长处或学生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匹配策略;或针对学习风格中的短处或劣势采取有意识的失配策略加以弥补。同时,引导学生将学习与自己的个性特点、职业选择和生涯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二是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7.个别辅导(I:inpidual counseling)

个别辅导即一对一,是学业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特别是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通常采取“面对面”或“背对背”的方式,“面对面”咨询通过预约等形式开展工作,包括现场咨询、在线解答、跟踪反馈等形式,为需要帮助的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背对背”辅导是针对存在学业困难,又不愿意进行面对面咨询的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电话等形式为其提供建议和指导。此外团体辅导也是学业辅导的主要途径。

8.合作小组(C:collaboration group)

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不会与别人合作就不能获得成功。大学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最后阶段,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人合作是辅导教师的重要责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学业辅导的根本目的。因此,扶持和引导合作学习小组和学习型团体开展学业辅导来促进学生学习是非常重要。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更有机会将理论概念和实践运用能动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互相学习,同时在互相交流之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9.队伍建设(C:construction)

学业辅导能否顺利开展及开展得效果如何,关键是学业辅导队伍的质量,因此加强团队建设非常重要。辅导教师应有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良好的思想工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深厚的人文素养及学业辅导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博得大学生的尊重,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榜样。辅导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高校学业辅导队伍应由辅导员、班主任、心理教师、任课教师、导师、学业辅导员等组成,高校在配备辅导员时,应尽量做到辅导员专业与学生专业的对接,并通过举办学业辅导培训活动、构建学业辅导专题研究平台、选送专兼职学业辅导人员考取学业规划师证书等途径不断提高学业辅导队伍的水平。

转贴于

10.纪律(O:Order)

完善制度建设,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建设保证教学活动的规范,保证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的严谨,保证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秩序。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中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风和诚实做人的品格。学风是一所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及师生整体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锻造人的品格,还可以积淀一所高校长久不衰的文化底蕴,学生置身于优良学风的熏陶中,能够对学生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11.利用(U:utilization)

高校开展学业辅导要善于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包括校内和校外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资源。学业辅导团队要整合在校内外优秀人才,并合理利用全校教学资源和后勤资源。

12.网络(N:network)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业辅导要有效地使用信息网络。特别是针对暂时不愿意公开自己身份的学生,网络联系也许是最好的方式。学业辅导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手段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如在线解答、电子邮件、QQ交流等。

13.工作室(S:studio)

高校学业辅导可依托学业辅导工作室对学业上有困难的同学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辅导。工作室整合学校现有的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导师、优秀学长等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辅导帮助学业困难的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14.评价体系(E:evaluation system)

高校的学业辅导是基于学生的当前学习和未来发展的辅导工作。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对促进学生学习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同时学生评价体系也可以为学业辅导工作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针对大学生的多元化的学习进程,应设计多元化的考评办法和机制。评价体系应包括纵向和横向评估,即一方面对参与学业辅导和未参与学业辅导的群体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对参与学业辅导前后进行评估。只有这样,学业辅导工作的意义才能在比较中被恰当地评估出来。

15.后勤服务(L:logistics services)

学业辅导的后勤服务主要指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一方面高校要争取各方力量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材料,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另一方面要合理分配学习资源,维护图书室、阅览室及语音室等教学设施,多方面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此外还要加强校园学习环境建设。在进行校园环境规划时,应当吸收学生事务工作部门参与校园环境规划,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来建设和维护校园设施和环境,为学生的成长尽可能地提供良好的环境。在进行组织文化建设方面,在学校、院(系)、班级和宿舍楼等层面营造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组织文化,如利用海报栏、横幅和名人录等隐性学习资源进行引导,使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实现学习。

16.目标(I:intent)

学业辅导的总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学习目标是否明确是决定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关键,是决定学生能否顺利成长成才的基础。学业辅导就是要帮助每个大学生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大学生涯规划和目标;同时监督学生目标实现,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自我评价和调节。辅导老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针对学生不同特点、不同阶段做好分类指导。

17.需求、需要(N:need)

学业辅导的需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学业辅导是新时期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需要;二是学业辅导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帮助;三是学业辅导是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需要。

18.保障(G:guarantee)

高校学业辅导工作的保证主要是指人财物保障。人即队伍建设,应建立一直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辅导队伍;财是指经费,可设立学业辅导专项经费,也可加大学生活动经费,并适当加大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投入;物是指各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资源,高校应加强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 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楠、张健.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现实特点与实践走向[J].科协论坛,2010(04)

篇6

职业生涯辅导的基本理论包含两个方面:其一,职业发展是长期的、连续的发展过程,职业选择不是在面临择业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发展过程。与此对应,职业生涯辅导应贯穿人的一生。其二,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一样,可以分为连续的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职业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导致最后职业选择发生障碍。与此对应,学校的职业生涯辅导应贯穿教育教学始终。随着职业生涯辅导理论的不断发展,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又兴起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已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教育的一部分。许多高校在职业咨询、就业服务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确定择业目标。如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学校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有很多职业指导机构,有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做性格测试,看他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在西方许多国家,他们的职业生涯教育从小学便开始了,特别是进入大学之后,他们的教育形式更是多样化。如,职业日、职业兴趣测试、社会实习等等,他们非常注重学生对社会工作经验的积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邀请社会上各种职业的人士到学校介绍各自的工作;学校还定期组织一系列的模拟实践活动,年满14岁的学生则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外打工,积累宝贵的工作资本。

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时期:

⑴大学一年级:收集信息。

学业方面:和辅导员计划学习课程;参与小组项目或研究。

择业方面:在就业中心注册,了解就业中心资源,与职业咨询师接触;通过测试和问卷,了解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和职业选择;和高年级学生或系里了解不同的专业和相关的职业;学习写简历,寻找暑期实习。

社会活动方面:参加协会或俱乐部活动;休闲时间,和朋友在一起。

⑵大学二年级:探索职业选择。

学业方面:选择专业前了解各专业的信息;积极的去认识一些老师、教授;取得一个好的学业成绩;加强计算机使用能力。

择业方面:与职业咨询师评估和确定职业目标;更新修改简历;发展专业技能,做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实习或研究项目;暑期实习工作。

社会活动方面:参加或组织协会或俱乐部;参加学校运动队;认识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

⑶大学三年级:获取经验。

学业方面:选择学习其他专业或双学位,拓展职业选择;参加行业的讨论会;成为行业的学生会员;加强计算机使用能力。

择业方面:和职业咨询师见面,确定兴趣、目标和价值观;准备考研或工作,留意考研信息和讲座;准备校园招聘;参加实习就业招聘会;留意就业中心的实习、工作机会。

社会活动方面:参加协会或俱乐部活动;业余休闲,多和朋友在一起。

⑷大学四年级:做出决定。

学业方面:积极的去认识一些老师、教授,最

篇7

【关键词】教学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生涯规划;人才培养定位

一、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高等教育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按照科学体系的内在逻辑,在学科领域的发展;二是按照生产活动的自身规律,在职业领域中发展。学科教育更侧重于理论、知识和学术的严谨与完整,推动科学发展。而职业教育更侧重于生产和工作的实际需要,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生产活动,推动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相互独立、地位平等。在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本科院校主要承担着科学教育的任务,研究教学型本科院校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则依各自情况承担着“科学为主,职业为辅”的任务。本世纪初期才诞生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事物,与其他类型本科院校相比较,教学型本科院校大多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承担着“职业为主,科学为辅”的任务。此外,高职院校则专门承担着职业教育的任务。

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是用人单位眼里的“香饽饽”,其毕业生就业形势一向不错,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正是集中存在于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当中。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是以金字塔形状成层分布的,居于顶层的是研究型大学,居于中间的是研究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居于金字塔下层的则是教学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弱势地位,也决定了其毕业生就业求职的“尴尬性”。

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自身不足和劣势也加剧了其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职院校方面:一是学历层次劣势。许多用人单位,即便只是雇佣技术性、操作型人才,也提出了很高的学历要求,加上本科院校的不断扩招,也对高职生的就业空间造成了威胁。二是学习能力劣势。高职生自我要求低,求知欲望弱,学习能力差,不仅使其在职业选择时受限、受挫,也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三是人文素质劣势。多数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使得高职生在进行生涯选择和企业文化融入方面存在困难。教学型本科院校方面:一方面,由于是从专科院校升格而来,在学校管理、教学手段、学生培养以及办学理念上仍停留在专科阶段,且由于自身内涵的欠缺,短时期内难以形成成熟的大学文化;另一方面,部分新建教学型本科院校想做大做强,将发展方向定位在研究型大学方向,用“精英教育”的模具将“大众化教育”下的生源“冲压”出来,背离了社会需求。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在生涯规划教育上也普遍存在着误区和弊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忽略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将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是很多学校在“就业难”的外在压力下开展的活动,仅包含生涯规划中职业生涯规划的部分。学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结合所学专业和对职业生涯的预期,确立大学期间学习发展方向、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拟定行动方案,进而付诸行动的过程。大学生涯起步阶段,由于人的可塑性强,学业转换的成本低,此时有符合实际的规划,对今后的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脱离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单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会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生考级、考证等功利化的学习氛围中失去着力点,变成空中楼阁。

第二,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教学单一化、模式化。内容上,绝大多数生涯规划课程没有融入本校特色和育人理念,未与本校学生的所学专业、就业情况和未来发展相结合。除了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外,很多内容还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缺少应用性,尤其是忽视了对职业生涯至关重要的核心职业能力,即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自我管理等就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所以被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内容“虚”、“不实用”。教学上,往往采取大班授课制,或者是讲座、报告、会议等形式,导致时间短、不固定、过于零散、不易掌握,而且缺乏互动、缺乏交流等问题。生涯规划教育是必须要以体验经历和实际能力来塑造,很难通过理论来速成,授课、讲座和报告等能起的作用有限。此外,很多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相关工作多是停留在提供求职信息和心理咨询的层面上,无法从生涯发展的角度根本解决大学生职业目标模糊、择业盲目、毕业后职业不稳定等问题。

第三,教学管理和机构设置上不够规范。教学管理上,一是高职院校已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但多数教学型本科院校仍未将其列入正式教学计划。二是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有的课程安排在晚上、双休日,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逃课现象严重。三是由于生涯规划课学科性质归属不明,没有成立专门的教研室,也没有专职教师编制,所以课程内容多是讲座的升级。四是授课教师学科背景参差不齐,有的人员甚至缺乏职业指导工作实践,并且多为兼职。机构设置上,除部分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或职业发展中心外,多数仍未设专门机构来负责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即使在已经建立专门机构的高校中,仍存在着政事不分、政事合一的现象,生涯辅导机构多隶属招生就业处、学工部或者人文科学类的院系负责,生涯规划的教学管理体系尚未成形。

二、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应立足于职业化、专门化的人才培养定位

无论在硬件、师资、生源,还是社会影响力方面,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都无法与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相比肩。实际上,无论本科还是高职,每一个青年都是社会的有用人才,出问题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在市场发育很不充分的社会,缺乏对人力资源真实价值的评价手段,因此,教育就承担起社会分层的职能。学历和文凭成为确定人的不同“身份”和“等级”的重要工具。应试教育的实质,就是一种“等级教育”或“身份教育”。在这个前提下,职业教育在社会的地位就永远比不上科学教育。

要做好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必须先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目前,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长期存在着照抄科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重知识、轻实践,缺乏特色和独立目标,培养出来的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如果不了解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不能清醒地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就会在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和清醒的认识,最终会影响学校自身的发展。此外,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展开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将导致高等教育的“生态性危机”,加剧其大学生就业的困境。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各行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在人才需求结构上呈现出“橄榄型”趋势,即科学型的拔尖人才和劳动者占少数,占主体地位的是职业化的专门人才。毫无疑问,当一个以能力为主导,而不是以身份为主导的竞争性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到来时,职业教育与科学教育平起平坐的机会也就出现了。这正是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也是其在竞争中扩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突破口。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明确自身职业化、专门化的人才培养定位,无疑会使其生涯规划教育变得更加合理、科学,更符合社会的趋势和潮流,更能指引其学生对自身做出全面的认识,形成完善的自我概念,提高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满足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高职院校的生涯规划教育特点

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不再以获得更高学历和理论造诣为追求,而是根据市场对职业技能需求趋势,参照职业标准、工种标准引导学生设计学习和就业计划,做专做精,成为独挡一面的专业精英。高职院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应包括以下特点:

第一,职业化的教育目标。首先,高职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并且按需求有计划地招生,为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建立生存空间,使其对以后的职业方向有明确的定位。其次,将生涯规划教育前移,与学业生涯教育紧密结合,并提供具有明确的行业和专业定位的生涯规划指导,讲解就业政策和求职礼仪、技巧,使高职生比本科生更早进入就业警觉期,在就业心理和素质上形成先发优势。最后,通过课程、素质拓展、实践实习等对学生进行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自我管理等核心职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

第二,突出专业技能优势。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岗位针对性,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了行业岗位必需的基本专业理论,更重要的是出色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应重视对其学生基本技能尤其是动手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实践教学,实施产学结合,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以期在人才市场保持独有的技能竞争优势。其次,与用人单位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选拔和培养,组建企业“冠名”的班级,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特定岗位领域中具有竞争优势。

第三,体验式的教育模式。体验式教育强调的是“先行后知”,是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的体验,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互交流和提升认识来完成自我构建,最终实现主体主动发展的教育模式。由于高职大专生在学习能力和人文素质方面与本科生相比处于劣势,高职院校的应尤其重视体验式生涯规划教育模式。首先,建立起职业体验教育中心,专职负责体验教育的各种工作,分析和总结学生体验结果,并根据总结结果更新下一年的体验教育方式。其次,创新传统的课程讲授法,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游戏法。再次,开展模拟实训、技能状元秀和创业企划大赛等,提供模拟演练机会来营造技能优先、创业光荣、宽容失败的校园氛围。最后,通过校办企业或采用校企联合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创业孵化器,通过实践体验历练学生技能、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生涯规划。

四、教学型本科院校的生涯规划教育特点

教学型本科院校在生涯规划教育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高职院校,除了以强调实用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就业、积极创业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条件,通过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其通过考级、考研、留学等途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成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教学型本科院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应包括以下特点: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教学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必要”的专业实践技能。这需要正确处理好人才结构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所以必须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根据职业目标制定考级、升学等学业规划,通过一步步完成学业目标来不断修正和完善职业规划,在大学阶段有目的性的打好知识基础,提升专业技能。尤为重要的是,生涯规划教育还应培养大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和人文道德素养,使其学会尊重他人、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为其生涯成功打下健康的素质基石。

第二,培养合理的职业期望。当前浙江省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中低端就业岗位,同时,党和国家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大力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鼓励发展服务外包、动漫、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这些都为教学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所以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应针对中小型、民营企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人才的专门需求,通过参观、实习、座谈等形式,宣传“脚踏实地”、“行行出状元”、“产业兴国”等就业理念,引导教学型本科生摆正对自身职业发展、薪酬等的期望值,较早地排除一些不切实际的职业选项,从而在细分的就业市场上更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自身职业期望的行业和职业,理性就业。

第三,自主管理的教育模式。本科生相对高职大专生而言,且有更强的竞争意识和上进心,因此具备更好的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的条件,这也是其进行生涯规划的优势,只要进行合适的引导,就能让他们实现符合其个性和社会条件的生涯规划,为其生涯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要建立起平等、包容、和谐的师生关系,摒弃以往上下级、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其次,尊重和保障学生的自,通过学生会、社团等活动为学生创造自我决策、自我管理的机会;再次,执行学生干部竞选和轮换制,并加强培训,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最后,在校园内,无论是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要严格遵守公平竞争与团结合作的行为准则,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宇.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张子荣.SWOT分析在北京市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25).

[3]德国明,宇文宏.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1(6).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规划;自我满意度;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86-02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院人文系在2008级新生入学后不久,就设计了一份《新生大学三年规划调查问卷》,面向所有的新生做了一次调查。问卷涉及学生未来三年学习、生活、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努力想让每位学生对自己的大学三年做到“心中有规划,行动有计划”,在毕业之时成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

在2008级学生第一学年即将结束之时,又设计出一份《一年级学生学习规划自我满意度调查》问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我反省,总结自己一年来的成绩和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引发学院各级学生工作者的思考,为学生个人的发展及学院学生工作的进一步顺利开展做好理论上的指导。

本次调查面向人文系一年级学生共发放300张问卷,收回300张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为96.3%。为了提高问卷的信度,抽取了30名学生在7天后进行了反复测试,测试信度达到98.2%,信度和效度均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一年级学生学业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业认同感高,但就业知识匮乏 本次调查结果充分显示:当代大学生是相对比较理性的群体,71.6%的学生非常满意自己现在就读的专业;93.2%的学生表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比较了解或有点了解。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在某个专业领域从事学习,最终得到一份职业,是上大学和在大学里学习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热情比较高,78.9%的学生对自己有较好的定位和分析。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上大学最重要的理由或目的,在于大学毕业后能有较好的工作或职业,亦即期盼在大学期间能接受与工作职业有关的专门教育。但是学生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于学校,希望学校多为学生提供招聘、就业信息,希望学校多开设传授就业相关知识的讲座,希望学校多联系企业给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岗位,但是自己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较高的专业认同感与较少的就业知识之间的矛盾,使得一年级的学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习热情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社团参与度高,但能力提升得慢 在本次调查中,对自己当前现状持“满意”态度的学生只占3.5%,有49.0%的学生对自己的现状持“基本满意”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有47.5%的学生明确表示对自己的现状持“不满意”态度。

学生入校就对大学、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他们想在大学里习得社交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及一定的领导能力;他们希望大学能够多传授给他们一些技能,多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可是入学近一年后,学生发现自己很多期待都落空了。虽然调查结果显示60.7%的学生在大学里获得了加入学校社团和学生会的机会,但是在被问及“你认为你在哪些方面的能力较一年前有了提高”的问题时,在学生期待提高的多种能力中,只有“独立生活能力”这一项为83.4%的学生所选择,其他方面的能力依然没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一年级学生学业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奋斗目标不明确 学生在被问及“你所学专业与你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相符吗”的问题时,49.1%的学生回答“看情况”;大学时间比较富余,为了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调查显示76.6%的学生已经做过、正在做或有打算做兼职,但是在被问到“打算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时,只有41.3%的学生选择从事与未来就业方向相似或接近的工作。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因家庭富裕并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而产生的优越感,他们普遍表示:只要能顺利毕业,将来不愁找不到好工作。笔者认为,这些现象在某一个层面反映出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使得很多一年级学生步入高校后奋斗目标开始变得模糊,他们因顺利进入高校而自满起来,认为从此不再需要努力学习了,失去了长远而清晰的奋斗目标。这种心态反映出很多新生并没有形成从一年级开始就为其职业进行规划的思维模式。另外,也有一些学生虽然对未来有所打算,比如进一步提升学历、出国、择业等,但认识也仅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将目标进一步细分到各个阶段。学生中的大部分人依然认为只要三年级时付出努力,积极地投递简历、参加面试,就能找到工作。当毕业迫在眉睫之际,才会切身感受到就业的压力,才会为就业付出努力。殊不知,毕业时的风采展示是大学三年积累能量的集中释放,并不是仅仅依靠大学某一阶段的努力就能实现的。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过度依赖家庭人脉 学生在考证和选择第二专业的时候,普遍存在赶热潮、追时尚、盲目选择的现象。在本次调查中,当学生被问及“你了解你的就业方向需要哪些能力(证书)吗?”79.4%的学生选择有所了解,并在努力获得。看似比较可喜,其实并不尽然,进一步的调查显示,一年级学生存在跟风的现象,他们取得的证书大多雷同、含金量较低,很少有学生切实地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需要参加学习、考证。

不可否认,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是很多学生毕业前无法想象的。因为他们在毕业前能主动去招聘会现场的人很少,本次调查显示,一年级学生到现在只有8.5%的学生参加过招聘会。因此,当压力摆在面前的时候,有些学生会绞尽脑汁开发家里的人脉关系,于是,便产生了“关系就业”。在这里,姑且不讨论“关系就业”会如何影响公平原则的体现,我们更为关注的是这种就业理念会如何影响学生择业的心理和价值观。假如新生从一开始就十分看重家里的人脉关系,甚至对这种关系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就会使他们失去奋斗的动力,最终忽略自己内在能力的培养。学生会错误地认为“找关系是求职的敲门砖”,会跟风地与别人攀比关系的“广度”与“硬度”,而不去关注自己在竞争时到底具备了哪些求职能力,曾获得过哪些证书,掌握了哪些专业技能,积累了哪些实践经验等等。

增强学生学业规划意识

提高学生自我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一年级学生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主要源于其学业、职业规划意识的缺乏,应该引起学校各级学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尽早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促进大学学业的高效完成 很多高校虽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但笔者认为,开设的这些课程所关注的往往是毕业生求职简历的书写、面试技巧的传授及就业信息的公布,而对新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显得相对薄弱。尽早开设系统的职业规划课程,可以让每位学生在每个学期、每个年级订立不同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可以在任意阶段对学生开展自查和检查工作;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促进其高效完成自己大学阶段的学习,最终获得满意的工作。

以社团为依托,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帮助学生提高多种能力 学生社团是学生的小社会,在学生还没有能力真正涉足社会时,在学生社团的平等环境中,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调查表明,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对提高交往能力有明显帮助。而且在新生入学时,学生对各类社团也充满向往,这就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团,促使大学生交往群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学生在不同的交往群体中,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并接受教育和自我管理,形成学生既是被教育管理者,又是教育管理者的互动循环交往模式,这对他们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满腹经纶却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只能逐渐被社会淘汰,新时代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同时会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使他们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要与各种各样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这些人中既有活动伙伴,又有社会群众和指导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学会如何与同学分工合作,与教师、群众配合学习,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社会实践正是培养、检验、提升大学生这些修养、品性的重要场所。

总之,做正确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正确更为重要,更为艰巨。所以,及早帮助一年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确立职业定位和目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很多学生都在试图寻找成功的捷径,殊不知,在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把走弯路的时间用来走更远的路,这才是通向成功该走的路。特别是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及时纠正其模糊认识,引导他们注重培养竞争意识、谋生本领及自主办事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广东培正学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课题组.民办高校大一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及对策分析[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3):96-100.

[2]葛敏,陈春玲,崔梅.通识教育背景下“大一”学生现状与辅导员工作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9,(3):37-38.

[3]王虹.职业生涯教育重在早培养规划意识[J].时代教育,2009,(1):6-8.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全程就业指导;高职院校;教师队伍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核心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性高素质人才,在当前大学扩招日渐式微,大学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直接决定其生存与发展。在高职就业工作宏观管理层面,以2005 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我国的高职院校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教育思想指导下日益重视对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工作,总理更是着力强调高职院校应当“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以致用”的方式,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教育部主办的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视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应当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指导,通过构建合理的教育结构的方式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在高职就业工作执行层面,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常规教学计划中将就业指导列入其中,其中心工作即对新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并辅以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定期的就业指导讲座、校园就业指导文化娱乐活动等工作方式;具体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及成才观为理念指导,讲解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就业相关政策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特点为主要内容,并辅以生动有趣的面试技巧及就业技能教育,以实现提升学生内在素质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目标。

一、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若干问题及其剖析

1.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工作范围过窄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学资源主要投向应届毕业生,指导教师主要给就业前夕的应届毕业生若干注意事项,并及时解答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见的各式困惑。这种教学工作方法从教学方案上限制了就业指导教育接受群体的对象范围。本质上而言,就业指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构件,其教学目标是为提升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能力和素质,其教学成果直接关系每一位毕业生的求职就业能力水平。由于就业意识的培养和就业观念是一种渗透性要素,实质性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不可一蹴而就。作为素质教育的分支,就业指导应当全员覆盖各阶段在校大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分散到各学期中,将就业教育基本理念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再者,就业教育的核心并非只掌握就业技能,而是通过专业化教育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提升其就业能力。而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的上述三观几近定性,将就业指导课程安排给高年级大学生将显著降低就业指导教学的效能。其二,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被简化为器物层面的技巧教育,仅向学生提供简单的就业信息及求职技能,而对于如何开拓直通学校就业平台的企业招聘渠道的问题,以及如何开拓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问题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关注力;对于学生是否能找到工作,以及该工作是否适合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人生价值实现等问题也未列入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学计划进程中。

2.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与传统教育模式相冲突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学工作与当前教育模式存在显著的不契合性。其一,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设计偏离常规专业课程的设计模式。与专业课程设计不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绩效考核缺乏严整性和规范性,由于其教学成果的检验需要等待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反馈结果出来后方可给出较为准确的定论,这致使教务部门难以有效考核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过程及其教学绩效。其二,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价值等方面都尚存不足。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多停留在就业政策、技巧及相关就业信息的收集与传播等方面,缺乏从改造人性的高度来设计如何塑造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提升其职业修养,健全其从业心理等方面教育的考量。其三,与传统高校教育以教书育人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相背离,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重视服务学生轻视教育感化学生,重视就业指导的立竿见影效果实现,轻视对学生长期人生塑造的教育。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当前高职院校的招生指标与其就业率水平直接挂钩,就业率成为高职院校管理部门测度各院校的教学水平的核心指标,由此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受到沉重压力,就业指导工作完成短期任务的倾向严重,遂弱化其教育效能。

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足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人才是决定其就业指导教学绩效的关键。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缺乏专业就业指导教师人才,多数高校通常由辅导员、政治部教员及就业指导办公室员工来兼任就业指导教学工作。鉴于这部分兼职教师缺乏基本的必备就业指导教学工作训练,其本身又肩负繁复的学生工作、教学及行政工作,缺乏必要的时间及精力深入探究就业指导课程研究。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不足主要表现为如下四方面:其一,知识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是直面学生的一线教育工作者,需强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思想体系,这要求其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综合知识背景,以及丰富的就业市场生存经验,这与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较为单一的知识结构及就业经验不足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其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能分工不明,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校及院系两级管理,管理条块化及分散化现象严重,致使多数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陷入琐碎事务处理。其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缺乏有效的岗前培训及专题培训制度,培训的内容和模式较为单一,培训活动常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效果,难以满足任课教师及学生亟需的就业教育专业素养及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二、革新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路径

1.改进高职院校全程就业指导职业工作理念

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在于将大学生的学业指导与其择业指导融合为一体,构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并革新就业指导教育的方法和内容以适应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和物质需求特征。这要求指导教师须从如下方面革新就业指导理念。就业指导须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全流程。一方面,指导教师应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教育环境,并发动社会、学校、教师协力配合,共同创设感化学生情感的就业教育环境;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还应凸显学生主体性,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开启学生自觉能动的认知就业知识的领悟能力、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基于此,高职院校的职教工作应凸显学生在就业教育活动中的主角地位,而将教师变身为就业教育的引领者,负责带领学生从实践表层向纵深方向拓展对就业本质的认知。

2.规整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内容的基本框架

①高职院校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对高职大学生适应当代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能力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大学生在科学测定、分析并总结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验能力及缺陷的基础上,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其各阶段的职业奋斗目标的可行性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客观自评、职业发展路线的择优、职业发展阶段分割及各阶段职业目标的确定等内容。高职阶段大学生心理需求变化迅速,其个人能力及素养进步飞速,故其职业生涯规划处于动态发展状态,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设计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学内容与方法。

②高职院校全程化学业规划指导。学业规划发端于美国的职业指导与生涯教育理论,是高职院校就业规划的有机构件,即指规划主体在对决定其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学业进行筹划与安排,确定学业线路,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以提升求学者的职业生涯发展效率的过程。高职院校全程化学业规划指导可从两个角度展开:其一,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辨析学业与专业之间的异同点,认识到学业是实现满意就业的前提,是推动其事业发展的基石。其二,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辨析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认识到二者之间虽然并不存在精准对应关系但却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③高职院校全程化择业指导。高职阶段大学生正处于学生时代与独立开展社会生活的交界状态,而合理的高校的学习与生活安排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有效的缓冲期。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常设型仿真实训基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体现未来就职生活体验机会,以方便学生通过仿真模式更好的认知自我素质能力与其理想岗位之岗位要求的差距,从而激励其更为准确的修正、完善自我择业规划。高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各式困难,只有通过在职场中持续的打拼并被不断否定方可切身体会择业之精髓所在,并据此修正和完善自身择业期望与规划,以符合社会对应聘者的实际需要。

④高职院校全程化创业指导。高职阶段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动手欲望较强,通过提供全程化创业指导,可为大学生提供准备关于创业资本筹集路径、创业优惠政策、创业风险规避、创业素质要求等诸方面的基础性知识,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忱,降低其创业失败率。创业指导可从大学生入学之初展开,在低年级可进行创业知识准备工作教育,可以从创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知识和安全知识等四方面着手展开。创业指导教师对高年级的创业指导则可偏重于为大学生提供关于创业的宏观经济政策与法规、融资渠道拓展等方面的知识及实践路径,必要时可引进创业投资公司参与其中,为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搭建良好的创业实践平台,携手开展创业指导教育及实践。

3.强化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专业导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完善亟需建构一支师资力量充沛的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其一,应当基于由上至下的方式与高职院校主管单位联合建设专业指导教师队伍。由上至下即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应当由院校主管单位与各地高校联合建设,通过动用主管单位的体制能量建立诸如“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联谊会”、“就业指导教学学会”等形式,密切各地高校间关于就业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共同促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升。其二,应当基于由内至外的方式与本地企业联谊以建设专业指导教师队伍。由内至外即指高职院校通过下属二级学院与本地企业联谊,建立关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交流合作平台,并通过企业管理精英进入学校展开工作,就业指导教师进驻企业挂职培训等方式,促进企业和高职院校围绕就业指导教学工作的双向联动机制。其三,高职院校人事及教务部门应当重视强化对就业指导教师的系统培训工作。通过聘请就业指导领域的专家来校给就业指导工作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整体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教学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德华.全程化就业指导:促职校生高质量就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3):68-69.

[2]杜理才.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0(5):172-174.

[3]赵兰杰.高职思政教育与全程化职业生涯指导的有机结合[J].职教论坛,2012(14):69-71.

篇10

【关键词】生涯规划;模块化;心理素质;核心职业能力;人才培养定位

一、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的模块设计

我国的生涯规划教育始于黄炎培先生,他创办中华职教社,毕生致力于改革传统教育,倡导个性发展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注重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认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关于生涯规划的内涵,我国很多学者和教育者将生涯规划等同为职业生涯规划,但台湾生涯辅导学者林清文指出:生涯规划不应仅局限于职业规划,而应越过狭窄的职业选择或职业准备观,回到人本关切的主题。本文认同林清文先生的观点,并认为:生涯规划教育概念的外延比普遍实施的就业指导广泛,大学阶段主要包含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两部分,它在尊重个人性格、能力、价值定位等基础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并将此自我意识转化为合理的生涯选择与可行的生涯计划,指导个人取得生涯成功。

模块化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概念,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把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最终完成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功能。模块化包含着两个过程:系统“分解”并建立模块,将问题的处理单一化、纯粹化;模块“组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生涯规划同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主要包括自我认知、价值澄清、职业认知、目标决策、目标执行五步骤。本文采用模块化的思路将这五个阶段划分为三个模块:将自我认知、价值澄清阶段归为“基础模块”,由心理专业教师通过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将职业认知、目标决策归为“定位模块”,在区分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不同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由就业指导教师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和实践,让大学生了解就业知识和职业环境,最后指导他们结合自身条件做出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把就业能力强化、目标执行归为“核心模块”,由辅导员和德育教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强化大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其中就包含生涯目标执行所需相关能力),即个人核心竞争力。

三大模块有明确地分工:基础模块让大学生“知己”,并提升其生涯规划能力;定位模块让大学生“知彼”,并指导其制定生涯规划;核心模块则提升大学生生涯成功的“软实力”。三大模块实施范围由小变大,基础模块针对个人,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体现人文关怀;核心模块针对班级,应强调培育社会意识和核心职业能力;定位模块针对专业和全校,应紧扣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定位。模块化的生涯规划教育不同于原先抽象、狭窄的就业指导教育,它分工明确,针对性强,具体可行,不仅能提高就业率,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获得期望的幸福。

二、基础模块的实施:通过心理素质教育,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心理素质辅导作为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模块原因有三点:一是生涯规划是一个人的心灵地图,它的前提就是认识自我,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选择推断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二是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教师不能替学生去做出选择,生涯规划教育要用有益的价值观去影响学生去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他们生涯发展内在动力;三是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是以其心理品质为基础的,其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与生涯绩效直接相关。所以,高校心理专业教师应针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人格和心理情绪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为学生自主开展生涯规划奠定心理素质基石。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第一,让大学生通过沟通发现自我。通过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忽视“害羞”,缓解社交不适,并教给他们一些“开始”交往的技巧;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话,观察别人的表情,体会别人的情感,从中发现真正的自我。第二,进行职业自我认知。首先讲授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职业自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其次学生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评价;再次采用心理软件测试,项目包括:气质测试、艾森克人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获得职业自我测试结果;四是学生比较自我评价和测试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原因;最后学生与小组成员进行分享与交流,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提升职业自我认知。第三,呵护大学生的自信。生涯规划是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的过程,也是建立自信、树立理想、形成动力的过程,一是要赞美,要经常赞美自己的学生,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二是要信任,要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鼓励其自己解决问题;三是要在失败时及时鼓励,安慰学生并使他们明白正视失败和取得成功同样珍贵,失败和成功只差一步,坚持就能成功。

(二)培养健全的人格

第一,以乐观人格为指导,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首先,引导学生明白乐观与悲观的看法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的阳光心态;其次,应该通过事例和集体活动影响学生:人生的快乐不能仅与财富、地位上的成功划等号,踏实勤劳、帮助他人,得到集体的认可才是快乐的长久之道。第二,引导学生正视竞争,学会合作。要让学生认识到竞争的内涵是各方战胜自我,向更高领域的共同进步,而非敌我间的拼杀;积极开展体现合作与竞争的团体辅导和文体活动,尤其是球类比赛、模拟招聘面试和辩论赛,能通过压力和团队竞争充分地锻炼学生的竞争力和团队协作力。

(三)消除负面情绪

第一,为学生提供倾诉的机会。在倾听学生的想法之后,重复其中的要点,并同他交流,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受尊重和被理解的,使其负面情绪得到平复。第二,帮助学生描述情绪。描述情绪可以将无形的、恐慌的、不舒适的感觉转换成一些可以被定义、有界限、可以被处理的感觉;同时学生专心描述自己情绪对其神经系统有安抚的效果,能使人从不安中较快地恢复。

三、核心模块的实施:德育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强化核心职业能力

随着对职业能力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尽管现代社会发展和分工细化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职业、工种和岗位,然而它们实际上却具有许多共通的职业能力结构部分――核心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是范围最窄、通用性最强的能力,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所必需的,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对人的终身发展和成就影响极其深远。为了明确核心职业能力具体包含哪些能力,笔者参考澳大利亚工商业协会(ACCI)的就业能力结构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以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科技学院等五所学校的本专科在校生和毕业生为样本,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得出了“认知和学习”、“社会和人际交往”、“自我管理”、“解决问题”、“计划组织”五项的核心职业能力,并且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除了“计划组织”与“社会和人际交往”、“解决问题”不相关外,其他能力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提升的。这五项核心职业能力的养成,是生涯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需要修炼的能力之一。所以,生涯规划教育理应肩负起对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任务,在高校教授专业能力、求职技能等“硬件”的范围之外,培养大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的“软件”。生涯规划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德育――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在没有引入生涯规划概念之前,辅导员和德育教师也在做着与之类似的工作,故此,辅导员和德育教师可以通过礼仪教育、团体拓展训练和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等形式,来强化大学生这五项核心职业能力,强化生涯成功“软实力”。

(一)强调礼仪教育

礼仪不但能够规范行为,还是提高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包括尊老爱幼、守时守信、谦让合作等多方面内容。礼仪教育在大学校园并不是多余的约束,而是获得他人喜爱和尊重,适应社会,赢得机会的必修课。首先,应充分认识礼仪教育“以礼修德”的重要作用,安排专门讲座或课程讲授礼仪和风俗知识;其次,开展礼仪体验活动,通过情景模拟和社会实践来强化学生礼仪意识和行为;最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应时刻强调礼仪细节,起模范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二)团体拓展训练

团体素质拓展是以活动为道具,以体验式学习方式提升组织和个人的情商,寓教于乐的独特培训方式。首先,要利用团体素质拓展加深学生对集体和个人关系的认识,消除了学生、学生干部、教师之间因为沟通不足、角色对立而造成的隔阂与误解;其次,通过各种拓展活动分别对五项核心职业能力进行专项训练;最后,要让团队素质拓展变成一面镜子,使每个人都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和不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变得更加自省和宽容。

(三)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大学生有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迫切愿望,只要合理引导,其核心职业能力就能得到充分锻炼,为其生涯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要摒弃以往上下级、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建立起平等、包容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良性发展;其次,尊重和保障学生的自,通过学生会、社团等活动锻炼学生计划组织、自我管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通过执行学生干部竞选和轮换制,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对学生的自主管理起榜样引领作用。

四、定位模块的实施:依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引导学生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

无论本科还是高职,每一个青年都是社会的有用人才,只是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同而已。本科侧重科学教育,高职侧重职业教育。学科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和学术的研究与完善,推动科学进步;而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直接服务经济和生产活动,推动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学型本科院校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事物,与其他类型本科院校相比,教学型本科院校大多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承担着“职业为主,科学为辅”的任务,而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正是集中存在于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当中。

要做好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必先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目前,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存在着照抄科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重知识、轻实践,缺乏特色和独立目标,培养出来的人不能适应社会要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各行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在人才需求结构上呈现出“橄榄型”趋势,即科学型的拔尖人才和劳动者占少数,占主体地位的是职业化的专门人才,这正是教学型本科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所在,也是其在高等教育竞争中扩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突破口。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再以获得更高学历和理论造诣为追求,而是根据市场对职业技能需求,参照职业标准、工种标准引导学生做专做精,成为独挡一面的专业精英。所以,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应以职业、技能为中心,通过体验式教育方法,引导高职生进行职业规划:一是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企业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明晰所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中的空间和定位,使其明确以后的职业定位;二是提前讲解就业政策、求职技巧、职业礼仪和面试技巧,使高职生比本科生更早进入就业警觉期;三是注重实践教学,实施产学结合,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四是采用“先行后知”的体验式教育方法,建立职业体验教育中心,分析和总结学生体验结果,并根据结果更新下一年的体验教育方式;五是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特定岗位领域中更具竞争优势。

教学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高职院校,而是根据市场对专门化、应用性人才需求,培养既有“够用”理论知识又有“必要”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条件,引导其通过考级、考研、留学来成为更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所以,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应强调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并重,培养合理的职业期望,促使学生理性就业、积极创业:一是通过参观、实习、讲座等形式,指导学生了解不同性质单位的需求和用人制度,掌握求职应聘技巧,训练创业的精神和方法,调整择业心理,摆正其对职业发展、薪酬等的期望值。二是让在学生搜集升学、就业信息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并指导学生处理好各阶段目标和生涯目标之间选择、分解、组合的关系,在现实处境与实现美好愿望间建立可拾级而上的阶梯,循序渐进。三是教会学生实现阶段目标,可参考以下步骤:(1)明确目标,目标要切实具体;(2)要考虑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与代价去获得成功;(3)要设定期限,使行动有紧迫感;(4)拟定计划,并马上付诸行动;(5)将前面四点写出来,并斟酌修改;(6)每天在早起之后和就寝之前看一遍计划,不断强化并深信自己可以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海娟,周祥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模块化及其操作构想[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1:P18.

[2]姜琪,邱萍.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模块化设计初探[J].出国与就业,2010.5:P23-24.

[3]李志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生涯辅导[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P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