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生产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粮食生产指导意见

篇1

一、年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为基础,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鼓励多种,制止抛荒;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全面提高种粮效益。

总体目标: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亩,争取亩,粮食总产确保吨,争取吨。各村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指标见附件。

二、继续深化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有效地抓好粮食生产,突出重点抓好早稻生产,保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同时引导农民种好玉米、蕃薯、大豆、高粱等,努力增加旱粮面积,以弥补结构调整带来的播种面积减少。

三、认真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为切实增加农民种粮收入,经江山市政府研究决定对我市今年粮食生产继续实行以下扶持措施:

1.鼓励大户种早稻。对种植早稻面积亩(含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继续给予每亩元的奖励补贴。

2、实行早晚稻谷底价收购和价外补贴政策。凡市场价低于底价的,按底价收购;高于底价的,按市场价收购。对新增储备粮和轮换储备粮的订单早稻,在市场价收购的基础上每公斤价外补贴元。对早稻达亩以上的订单户给予%的预付定金,并上门服务。

3、对列入农业(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科技示范户,安排技术指导员挂联指导,优先供应良种,提供技术指导,并由市里给予适当的物化补贴。

4、中央、省、市对种粮大户、大中型农机具购置和良种等进行补贴的各项扶持政策,今年继续实行。

四、继续推进实施农业(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促进粮食单产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今年是实施农业(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第三年,按市农业局的“调整、完善、提高”的要求,扎实做好此项工作。

推广省农业厅要求的主推品种:早稻:中早、金早;单晚:两优培九、 号、Π优、国稻号;双晚:新两优号、国稻号、协优,晚糯糯等。主推技术有水稻旱育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稻草还田技术、超级稻强化栽培技术等五项技术。

五、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基础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篇2

高度重视抓紧抓好

河南是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抓好粮食生产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全省在上下谋划和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过程中,明确提出,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始终抓紧粮食生产不放松,积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在指导思想、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入上,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作为“三化”协调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形成了全省上下重视、抓好粮食生产的合力。精心组织编制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到2020年河南粮食生产能力要达到1300亿斤。同时,精心组织实施《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着力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并承担155亿斤即占全国1/7的增产任务。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在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深入基层、田间地头,进行检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督促指导各地抓好粮食生产。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断调动基层政府抓粮的自觉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是完善惠农政策。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办法,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2011年共发放良种、农机、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118.9亿元,比上年增加13亿元。落实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近两年以最低价收购的托市小麦占全国的50%以上。落实8.25亿元抗旱资金,补贴农民抗旱浇麦。二是健全奖补机制。建立健全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产粮大县、种粮大户、育种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奖励,逐步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2011年给予101个产粮大县各项奖励资金超过16亿元。三是加强金融支持。健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的激励机制,明确信贷支持重点,保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明显高于上年。四是狠抓监督管理。出台加强惠农政策和资金落实情况监督管理相关意见,细化目标、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建立健全制度,严肃查处各种涉农违纪违法案件。

夯实生产基础条件

近年来,河南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大兴农田基础设施,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大型水利枢纽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低洼易涝地治理工程,提高防洪标准和除涝能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配套与末级渠系改造,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6400万亩。2011年整合各类项目资金77.25亿元,省财政增加投资3.22亿元,奋战3个月,兴建1366万亩抗旱应急工程。应急灌溉工程为大旱之年夺取夏粮丰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扎实推进水利、农业、农机、林业、科技等综合配套工程,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500多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49亿斤。三是加强土地整理。实施农村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复垦农村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共整理土地近1400万亩,新增耕地面积330多万亩。四是加强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建成54个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45家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快建设农业气象灾害自动化监测网和人工增雨作业条件识别网,为实现农业灾害实时动态监测、精细化预报预警奠定基础。

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一是加快良种选育和推广。实施优质高产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推广等重大科技专项,郑麦9023小麦品种、郑单958玉米品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玉米品种实现持续更新换代,常规种子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杂交种子良种覆盖率达100%。二是推广配套栽培技术。开展小麦、玉米、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制定分区域主推技术规程和田间管理意见,大力实施粮丰科技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农业科技项目。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培训、星火科技培训等一系列培训工程,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岗位培训,提高农村人才的生产技能。四是开展高产创建。在万亩示范片建设和整建制开发试点基础上,推进整片整乡整县高产创建。2011年夏收,全省168个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1064斤,比全省小麦平均亩产高出282斤。五是实施应变科学管理。连续4年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服务活动,把粮食作物管理技术指导责任落实到人,服务到田间。六是开展规模化生产。近年来,坚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强化流转服务,积极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目前,全省土地流转面积1476.2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15.4%。

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一是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重点推进水稻、玉米等秋作物生产机械化。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5%,其中小麦机收率达96.9%,玉米机播率达70%以上,全省玉米机收率达50%;水稻机插秧率快速增长。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优先支持合作社实施涉农项目,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数量突破3万家。三是强化农资流通服务。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等,大力发展农村连锁配送,采取措施确保电力、供销等部门物资供应,石油部门在国家定价基础上优惠供应农用柴油,有效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

篇3

一、年度工作总结

(一)、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总体情况。我市今年春夏收粮食作物总体呈现出面积增、单产减、总产减的态势,春夏播粮食作物及棉花播种面积较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花生及烟叶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略有缩减。春夏收粮食作物。总产15028吨,较上年增长9.1%;其中,马铃薯总产12168吨,较上年增加1381吨,增幅12.8%;蚕豌豆总产2750吨,较上年减少10吨,降幅0.36%;小麦及其他春粮总产220吨,较上年减少2吨。油菜实际收籽总产37875吨,较上年减少1449吨,减幅3.7%。春夏播粮食作物。总播面总体上较上年有较大幅度增加。粮食作物面积74.76万亩,较上年增加4.93万亩,增率7.1%。其中早稻播面54万亩,较上年增加1.02万亩,增率1.9%,完成了省厅下达的1.0万亩早稻扩面任务;一季稻播面2万亩,较上年增加0.48万亩,增率31.6%;春玉米播面3.81万亩,较上年增加0.31万亩,增率8.9%;豆类播面5.46万亩,较上年增加0.2万亩,增率3.8%;薯类播面4.7万亩,较上年增加0.38万亩,增率8.8%。油料作物面积缩减,花生播面3.1万亩,较上年缩减0.58万亩,减率15.8%;芝麻播种面积0.59万亩,较上年增加0.19万亩,增率47.5%。蔬菜生产面积13.81万亩;棉花播面3.1万亩,较上年增加1.3万亩,增率72.2%;烤烟播面3.8万亩,较上年减少0.2万亩,减率5%;药材生产面积1.12万亩,较上年增加60%;瓜果类生产面积2.5万亩,较上年小降1.2%。

全年粮食生产任务及早规划。根据我市耕地面积调整的实际情况,我市于春节前制定了全年农作物播面236万亩、粮食播面137万亩、水稻播面116万亩、粮食总产55万吨的年度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并按照全市今年早稻扩面1.02万亩的上级要求,按乡镇、村组、农户层层分解了目标任务。3月3日和4月14日我局两次召开局机关及乡镇农技站工作会议,进一步安排部署了发展春耕生产的政策宣传及生产发动工作有关事宜。

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加强。今年上级各部门进一步提升了发展粮食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将其列为对各级领导干部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我市市委、市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一项重点考核指标纳入了全年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市里今年制定并出台了《市年粮食生产目标考核及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涉及的各项考核指标相较往年更为细化、可操作性更强,涉及的内容更为详实。办法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制落实、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督察考核力度,对受到上级通报批评的乡镇办事处,当年内不得评先评奖,并给予黄牌警告;对完成情况好的将予以表彰奖励,完成情况差的进行公开曝光,并严格追究乡、村主要领导责任。截至目前为止,全市就春耕情况已开展5次全市性督察,并印发了情况通报。3月份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各乡镇办事处均向市委、市政府递交了责任状,各乡镇、办事处均承诺严格遵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原则,确保发展粮食生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去冬市财政投入了资金230万元用于发展冬种生产,比上年增加了30万元。今年市政府进一步投入340多万元用于发展粮食生产,比去年增加了140万元。针对我市今年早稻种子缺口较大的实际情况,市财政今年又拿出资金40余万元用于在新市、大市、灶市街、竹市、南京、公平、小水、哲桥等8个乡镇、办事处培育早稻预备秧300亩,带动了各乡镇办事处培育了10-20亩不等的早稻预备秧,全市早稻预备秧总面积达780亩,为提高双季稻率和确保早稻扩面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奖励先进、鞭策后进,在3月份召开的市委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中,市里对年度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种粮大户给予了表彰奖励,共在全市评选出了年度发展粮食生产先进单位10个,其中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分别给予6万元、4万元、3万元的奖励;对40个先进村给予了每村XX元的奖励;并奖励了150名种粮大户,其中一等奖10户、二等奖20户、三等奖120户,分别给予5000元、3000元、XX元的奖励资金。对荒芜多年今年重新恢复耕种的,实行“以奖代补”,根据复耕面积、工作难度等情况,分别给予了2万元、1.5万元、1万元、0.5万元的复耕补贴,共发放复耕补贴40万元。奖金和补贴共发放125万元。针对农民种粮比较效益相对低下的现实情况,为更进一步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今年市里出台的办法中涉及的奖励办法相对往年做出了一定变动,如复耕“以奖代补”资金由补发给乡镇改为直接补发到村,并增设了5个粮食生产进步乡镇奖,先进村由40个增加到60个,种粮大户奖励扩大到180户。

办点示范工作深入开展。按照省厅今年办点示范工作要求,市财政今年投入了40万元用于在镇创办万亩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片,目前已落实新坡、镇、白沙等12个村,示范面积连片10200亩。示范片主推高档优质晚稻良种湘晚籼13号5万斤,通过我局农技干部指导,已督促农民于6月18-21日播种完毕。各有关村组做好了示范面积台帐,并均严格按照要求建好了高产创建示范片标牌,向公众公布了创建单位、产量目标、技术要点、指导专家、责任领导,以接受广大农户监督、评议。

篇4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农规发[2021]1号)和《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实施意见》(闽农综[2021]20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对耕地抛荒的治理,摸清撂荒地底数,引导农户复垦复耕、统筹利用,有效减少撂荒地存量、遏制增量,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摸清耕地撂荒基本情况

(一)开展全面调查摸底。

从2021年3月开始,由各乡镇开展为期2个月的撂荒地情况调查,以村为单位,对全镇所有建制村(包括自然村、组等)连续2年及2年以上未种植农作物的可耕作耕地(指农户承包耕地和集体所有未发包的耕地)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做到逐户清查、逐块核对。对每块撂荒地的承包户、位置、面积、类型、撂荒原因、农户复耕计划等,进行逐项登记造册。

(二)建立统筹利用撂荒地工作台账。

按照“村有清单、乡(镇)有台账、县(市、区)有总账”的要求,建立撂荒地基本情况和统筹利用信息台账(见附件)。4月25日前村级建立撂荒地基本情况清单、乡(镇)建立撂荒地基本情况和统筹利用信息台账、县级建立总账,有关情况汇总到各设区市农业农村局。要加强撂荒地台账的动态管理,乡(镇)村两级要实时更新台账清单,有关变化情况要及时报送县农业农村局。

二、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

(三)分类利用撂荒地。

各乡镇要针对耕地撂荒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推进撂荒地统筹利用,4月25日前各乡镇要制定统筹利用撂荒地的具体方案。对立地条件较好的撂荒地要尽快组织复耕,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对立地条件差的撂荒地,要根据立地条件,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发展粮食、特色水果、中药材等。对确不适宜耕种的撂荒地,可按有关政策规定和规划要求,用于设施农业用地等。对暂不耕种的冬闲田,应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提高耕地质量。

三、引导支持撂荒地复耕发展农业生产

(四)鼓励支持农民复耕种粮。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各地对撂荒地复垦种植水稻、甘薯、马铃薯、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经营主体给予奖补。加大对规模种粮补贴力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向种粮面积30亩以上的经管主体倾斜,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五)加快改善撂荒地耕作条件。

我县将所有符合条件的撂荒地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鼓励整乡整村整流域建设,相对集中连片的优先重点建设,及时复垦、改造、提升。注重分类完善,对偏远山垄田,加大机耕路、排水沟等设施建设,对零散耕地,加大小块拼大块格田化平整,提升宜机化水平,对缺水旱地,加快建设小型水源、机井、喷灌、滴灌、管灌等高效节水设施,对受污染耕地,加强监测监管,加快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做好安全利用。

(六)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针对山区特点,大力推广中小型适用农机具,对适宜山区及特色农业生产的农机具购置给予补贴。加快发展面向小农户和粮食生产薄弱环节的托管服务,推行粮食代耕代种代防代收代烘,推广“滴滴农机”服务模式,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七)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

推进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引导长期外出务工、家中无劳动力的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转包)、入股等方式流转经营权,防止耕地撂荒。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管理,指导流转双方签订规范书面流转合同,将防止撂荒要求纳入流转合同内容,对撂荒连续2年以上的,承包方在合理期限内不解除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的,发包方有权要求终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

(八)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用好中央财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按照先服务后补助方式,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产业联合体、专业服务公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服务主体充分发挥优势和功能,面向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的农户开展全程式、菜单式托管服务。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实行资金补助,推动服务组织改善承接条件,提升服务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

(九)压实工作责任。

各乡镇要充分认识遏制耕地撂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乡镇要明确专人负责,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乡镇要组建工作专班,抽调精干人员,推动工作落实;村主要负责人要具体抓落实,明确工作任务、时间节

点,确保如期完成调查摸底任务,并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统筹利用。5月10日前各乡镇将耕地据荒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报送农业农村局。调查报告内容包括调查基本情况、撂荒原因分析、复耕计划安排、推进复耕主要政策举措、工作建议等。

(十)加强考核监测。

将撂荒地调查工作列入年度延伸绩效考核,统筹利用撂荒地情况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加强耕地撂荒情况跟踪监测和督促检查,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耕地撂荒调查走过场,没有如实摸清情况的地方进行通报约谈,并责令限期整改。

篇5

会议提出了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做到“三个重点、三个确保”,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切实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保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二、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明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确保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要加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进度,抓紧制定实施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加快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下大力气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坚持大生产大流通,继续利用好优势产区的生产能力,同时加大销区就地生产和就地供应力度。

三、大力改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规范和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规范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收购秩序,严厉查处虚假信息、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努力稳定农产品市场。

四、加强农业物资技术装备建设,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抓紧制定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力争到2020年新建8亿亩高标准农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力争2011年完成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机构的任务。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公路、沼气、危房改造,促进农村教育、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工作。制定和实施未来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及相关规划。

篇6

农发行的着力点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牢牢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集中支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这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之“魂”,也是区别于全国其他经济区域的明显特点。做好对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信贷支持,应突出以下环节:一是围绕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支持重大控制性水利工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大中型灌区建设、高效节水灌溉、江河湖治理、水利枢纽和水源工程建设、抗旱排涝体系建设、水毁修复工程和末级渠系建设、泵站技术改造等;二是围绕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和复垦开发、低洼易涝地治理、灾毁复垦和耕地质量建设、滩涂开发、土壤改良、山区综合开发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三是围绕农业科技,重点支持种子工程、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及转化、植物疫病防控、农业装备设施开发、科技入户工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等;四是围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支持企业开展订单农业以及土地流转后规模化种植的资金需求。

全力支持粮棉油购销调储。河南是粮棉生产大省,粮食产量连续六年超千亿斤,连续十一年居全国第一。棉花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做好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收购、调销、储备等环节的信贷支持,不仅是农业发展银行的立行之本,而且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市场稳定和农民利益,直接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因此,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持之以恒地做好粮棉油购销调储信贷资金供应和管理工作,确保在支持收购上不出大的问题。“十一五”时期,农发行河南省分行累计投放粮棉油收购贷款2828.6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2668亿斤,油脂20.5亿斤,棉花7788万担。农发行贷款支持的小麦和棉花收购量分别占全省商品收购量的70%和60%以上。

积极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为载体,大力培育“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实际,重点围绕粮油加工、棉纺、畜牧养殖及加工、果蔬加工、茶业、酿酒等行业和领域展开信贷支持。同时,对《指导意见》中提出的驻马店、周口、商丘、濮阳等地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许昌、南阳等地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以及在郑州、商丘、驻马店等地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周口、南阳等农业大市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等,其他凡符合条件的地域也要给予大力支持。

重点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围绕中原经济区整体规划,在积极支持郑汴新区建设、郑州洛阳工业走廊建设、新乡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和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大对农民集中住房建设(含农村危房改造、栅户区和泥草房改造等)、农村土地综合整理,以及城镇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环境设施、便民商业设施建设等信贷支持力度。总结推广产业集聚区带动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河南省农发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余额已达155.1亿元,共支持农民集中住房、土地整治、水利建设、农村交通、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项目111个。

择优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县级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以省级财政和各县(市、区)财政为依托,以河南省豫资城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载体,大力支持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尤其是县级产业集聚区发展。重点支持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和能源网建设等。对进入产业园区内符合农发行贷款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其他涉农企业,积极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目前河南省农发行共支持产业集聚区项目21个,投放贷款27亿元。

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农发行要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围绕平原沙化治理及防护建设、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水资源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风景区和自然区保护区建设、生态旅游、河湖的水污染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展开支持。尤其是加大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沿线水污染防治及生态林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发挥信贷杠杆作用,对高耗能、高污染和碳排放量大的项目和企业坚决不予支持,或有序退出。目前全省农发行共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水处理项目21个,贷款余额42.1亿元。

主要工作措施

构建战略平台,加强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有效合作。目前,农发行总行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已正式签署。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农发行将在信贷政策、信贷规模、业务运作效率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并适当扩大河南省分行项目贷款审批权和利率浮动权等。同时,河南省分行也先后与新乡、南阳、信阳、驻马店市人民政府以及河南省水利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河南省投资集团公司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助政府主导的重点项目建设。此外,加强与发改委、财政、工信、水利、粮食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了解掌握项目信息,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积极培育,为做好信贷支持营造良好环境。

强力推进“两轮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业务发展方式。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着力发展以粮棉油收储、加工、流通为重点的全产业链信贷业务,在确保支持收储业务不出大的问题的基础上,打造支持粮棉油全产业链发展主导银行品牌;着力发展以支持新农村建设和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业务,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打造支持新农村建设主导银行品牌。通过营销和支持优质客户和优势项目,实现政策性中长期贷款有效增长;通过大力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和组织低成本存款,优化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实现业务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力度,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功能。积极开发适合于促进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新的信贷产品;继续探索抵押担保方式的创新,包括林权抵押、集体土地经营权抵押、农民住房抵押、水资源收益权抵押等,尽可能消除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贷款障碍;优化办贷流程和授信评级办法,减少办贷环节,提高办贷效率;完善结算手段,增加农发行结算品种和结算工具;加强行业产业分析,建立银行与客户信息共享系统,完善信贷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客户维护和贷后管理,省分行建立大客户服务中心,开辟一站式服务的绿色通道,一企一策制订客户维护方案,有效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

深化银行内部改革,切实提高业务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执行力。一是整合信贷与财务等资源,完善经营机制,建立与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相配套的考核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二是打造学习型银行,切实提高各级行战略思维能力和执行力,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三是实施“人才兴行”战略,招录引进新农村建设信贷业务中所急需的项目管理、法律事务、工程建筑、风险评估等专业人才,筑牢业务发展基础。四是强化目标管理,将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任务按部门、按条线和系统进行分解和细化,狠抓落实;制定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农发行实际的经营绩效考核办法,对项目营销、信贷管理、业务发展、存款组织、不良贷款清收、增收节支等方面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人,在薪酬分配、晋升提拔、外出培训等方面给予奖励和激励;对经营绩效较差、管理水平较低甚至因管理不到位造成信贷风险和经营损失的单位和人给予相应处罚,以进一步调动农发行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篇7

关键词:家庭农场;规模经营;推广因素

2014年5月上海市农委在松江区泖港镇召开家庭农场现场推进会,将松江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与做法推广到金山、奉贤、嘉定乃至崇明等区县。各地也正加紧加快规范土地流转,积极试点发展家庭农场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而就松江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目前所取得的成效来看,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基本发展模式趋于成熟,其发展经验值得其他省市分析借鉴。推广考虑的利弊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推广有利因素

1.劳动力大量转移是必要前提

劳动力与土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两者缺一不可。而土地的流转与规模经营要求农业劳动力提前转移出土地,将人地关系由“人多地少”转变为“人少地多”,缓解人口对农地的长期压力,分离土地承包权与使用权、经营权,扩大农业从业者的耕地适度经营规模。这就要求地区的第二、第三产业能够有充分的就业吸纳能力。松江区之所以能够探索家庭农场,不仅跟当地政府的扶农优惠政策有关,跟其地处上海这个超大型城市的市郊,具有巨大的非农就业机会也有很大关系。因而我们在考虑家庭农场推广可能性的时候必须先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潜在规模与速度等因素。

笔者认为,家庭农场的推广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是非农就业比例高,劳动力转移充分。上海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每年保持在10万人以上。一般工业化城镇化速度较快的乡镇更容易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产业调整的大背景下,劳动力持续从第一产业流入其他,特别是第三产业,因而总体趋势是有利于家庭农场的普及推广的。

2.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是基础

目前上海市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签订率为9977%,权证发放率为9966%,流转的土地凡具条件的已纳入乡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实行统一流转,确保了流转的规范有序,保障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受损害。2013年全市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已达到658%。全国各地土地流转也正渐入轨道,政策法规不断出台,未来会更加规范合理。农民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要求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要有前瞻性、特别是注重公平公正,做好利益的平衡。目前松江土地流转期限较长,大都在10年以上。流转费以500公斤稻谷收购价计算总价,可随市场价格浮动。这就很好地保障了流出地农民的收益预期。减少了流出地农民毁约从而索要承包地的风险。

3.农业生产服务业的兴起

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条件除了劳动力转移充分,还有农业机械化达到一定水平。从松江的经验看,100%的水稻小麦良种覆盖率、化肥农药等农资配送、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操作、烘干服务的提供形成了支持家庭农场运营的必不可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体系在稳定农场运作过程中起到了支撑作用。而目前上海市范围内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78%,其中机耕率达99%,水稻机械化种植率为407%,水稻和二麦机收率近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9%,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近100%,完全已具备推广粮食家庭农场的客观条件。[1]

二、推广瓶颈因素

1.地方财政支撑

松江家庭农场从一开始的发起到现在的成熟运作,从农作物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由中央财政、市级财政与松江区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实行全方位补贴,而此财力在其他乡镇并不一定具备,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推进过程中循序渐进,不可“大贴大补”,否则财政吃不消,也不利于后期的长期稳定发展。同时需要监督资金的使用与发放,理智判断是否存在“换汤不换药”套取政府补贴资金的情况。故而,家庭农场推广时,地方财政的“反哺”能力也是一大瓶颈因素。

2.农业人才的培育

目前松江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年龄主要分布在44-55岁之间。即使基于松江现在家庭农场申请堪称火爆的情形下,出现第二代农民加入农业生产,经营蔬菜或其他农作物等,平均也只年轻5岁左右。80,90后的,青年一代,除个别特例,仍然很少考虑回乡发展,即使收入并不一定有家庭农场高,但出于职业发展或者其他社会心理因素考虑,仍然尽力留在城里上班。农业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不是跨专业就业就是留在研究所或高校等事业单位做理论研究,很少会去农业生产一线的。这就意味着,当前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问题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并没有根本解决。我们还是要逐渐改变农业地位在第二、第三产业之下的一种国民意识,应该意识到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是光荣的,值得作为自身事业奉献一生的。这方面的意识转变远比给农业人才就业优惠政策等更需要长期努力,影响也会更深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吸引年轻人才投身农业,是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

3.家庭农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

松江当前的发展模式,有几大问题亟需解答:第一,土地流转享受国家补贴,若补贴取消,在租用承包田的成本方面,农民是否有能力自行负担?第二,由于水稻良种全区统一,没有鼓励其他高经济价值的优良品种,在销售方面也是粮管所统一收购,按统购价销售。家庭农场并未开展品牌化经营,卖方议价能力低。如果其他经营不同农作物的家庭农场,在政府无法确保统一收购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市场销路?第三,由于农民“看天吃饭”的本性,在其他地区受气候地理等不同环境条件影响,家庭农场经营风险如何保障?第四,家庭农场的经营面积始终受土地流转户意愿影响,如何确保稳定长期的流转以及合同执行保障?这些都是摆在当地政府与经营主体面前的长远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地理等资源条件不一,探索适宜当地的新型农业经营制度,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保证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首选路径。由于上海松江主打粮食生产家庭农场,辅以种养结合与机农结合,在农作物范围上经验借鉴有限。各地在推广家庭农场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摸清需求,因地制宜,不可强制性的行政推进,而是多方面借鉴经验,探索多种模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现代化。(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孙雷.在全市发展家庭农场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提纲.2014.5.14.

[2]袁以星.推进农村城镇化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科学发展,2012,05:18-23.

篇8

促进粮食稳定增产 继续组织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力争实现“两增一稳”,即夏粮增产、早稻增产、秋粮稳定。

促进棉油糖等经济作物稳定发展 稳定棉花、油料、糖料种植面积,大力推广高产稳产关键技术。进一步推进标准园创建由“园”到“区”、由“产”到“销”拓展。开展“三品”提升行动,推进园艺作物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品牌创建。

 

促进蔬菜稳定供给 稳定蔬菜面积在3亿亩左右,重点发展南菜北运蔬菜生产和北方设施蔬菜,稳定增加大中城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提高自给能力和应急供应能力。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率先开展北方城市冬季蔬菜开发试点,提升北方大中城市冬春淡季蔬菜自给能力。

 

实现抗灾夺丰收 针对今年气候趋势特点和种植业生产实际,分季节制定《农业气象灾害预判及应对工作意见》。加强灾情预测预判,及早预警信息。重点落实好小麦“一喷三防”、水稻集中育秧、地膜覆盖、抗旱“坐水种”等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因时、因地、因灾、因苗落实防灾增产技术措施。

 

实现“虫口夺粮” 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重点扶持100个统防统治骨干组织,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建立100个部级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集成一批全程绿色防控模式。强化防控关键措施落实,在关键时期组织100名专家分区域、分作物开展指导,重点做好小麦赤霉病、条锈病、水稻“两迁”害虫、玉米螟、蝗虫和草地螟等病虫害防控。

 

提高土肥水利用效率 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进,继续组织开展“百千万”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进行动,扩大配方肥推广应用,构建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跟踪系统,将全国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企业增加到200家,扶持建立一批乡村智能化配肥供肥服务网点,引导农化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大力改进施肥方式,示范推广化肥深施等机械施肥技术及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水肥一体化技术。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大《农药管理条例》宣传力度,宣传农药科普知识。加强农药市场监管,继续开展“农药市场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维护农业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农药残留监控,进一步加强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农药合理使用规程,推动落实低毒低残留农药补贴政策。

 

优化种植业发展环境 加快起草《农药管理条例》配套规章,推进出台《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管理办法》,推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和肥料立法工作。

农业部全面部署

春季农机化生产

抓紧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等扶持政策。为支持春耕生产,中央财政今年首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0亿元指标已经预先通知地方。以拖拉机、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插秧机械等粮食生产机械为重点,引导农民积极购机,协调企业及时供货,努力增加春耕生产机具投放量。要全面落实农机税费减免、信贷支持、作业补贴等扶持措施,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给农民实惠不缩水。

 

及早做好机具检修保养和物资供应。积极组织农机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帮助和指导农机手保养、调试和检修各类农机具。发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作用,积极开展机具的集中检修和保养服务。对超期服役和技术性能不符合要求的机具,指导农民及时办理报废更新手续。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与管理,落实农机维修质量保证期制度。

 

全面加强农机手教育培训工作。在春耕大忙之前,全面启动和深入开展2013年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以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的农机化新技术为重点,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时效性,促进农机与农艺技术融合,普及农机安全生产知识。重点加强农机驾驶、维护修理、经营服务等岗位实用人员的培训,为农机春耕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大力推广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按照农业部的《2013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和甘蔗、玉米、油菜、马铃薯和黄淮海棉区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扎实做好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机械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机械化植保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等农机化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切实强化农机化生产组织调度。加强对农机作业服务的信息引导。支持和引导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等作业,引导供需双方签订作业合同,进一步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提高农机使用效益。

篇9

一、合理定位,明确市场发展思路

(一)粮食批发市场的功能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批发市场承担着粮食现货集中批量交易服务的职能,具有集散、交易、信息、价格形成和结算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功能,并为企业提供融资、运输、质量检测等综合服务,促进粮食高效、有序流通,引导粮食生产,满足消费需求。

(二)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思路。现阶段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适应粮食流通市场化、法制化、现代化以及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市建场,规范经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网络化的发展格局,逐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

二、科学规划,促进市场合理布局

(三)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要坚持合理布局的原则。要遵循市场经济内在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粮食商品合理流向、消费需求、区域交通条件等,统筹考虑市场的布局,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城乡摊位式多层次有机结合和网络化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

(四)认真研究制定粮食批发市场发展规划。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从实际需要出发,认真研究制定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规划。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分负责制定全国粮食批发市场的总体发展规划,加强对全国粮食批发市场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对辐射范围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和重点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给予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配置粮食资源、衔接粮食产销和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各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本地粮食批发市场规划,根据全国总体规划要求,确定一部分发展基础好、交易量大、运作规范的市场作为区域性骨干粮食批发市场,给予政策扶持,发挥其调节当地粮食供求、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销区中小城市,要特别注意和大力支持以成品粮交易为主的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五)加强粮食批发市场的整合。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对现有的各类粮食批发市场进行规范。对盲目建设、有场无市、经营困难的粮食批发市场,要采取兼并、关闭、转向等方式进行整合。要结合当地市场建设规划,统筹考虑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问题,可以通过土地置换调整粮食批发市场布局,但要充分利用粮食批发市场的辐射范围,以防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要结合全国粮食现代物流建设规划,抓好粮食综合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在重要粮食销地和集散地利用现有粮食批发市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三、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发展模式

(六)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发展模式。目前,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主要有商流市场、摊位式物流市场、电子商务等多种发展模式,各类市场功能和经营方式各具特点,相互衔接,共同发展。各地粮食批发市场要在注重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一步融合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模式。粮食商流市场要完成好各级政府委托的政策性用粮购销任务,做好粮食信息和粮食质量检验,继续发挥市场导向和国家宏观调控载体作用,同时积极探索和物流结合的路子。粮食物流市场要在保障当地粮食供求、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口粮需求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加强对成品粮的检验检测,确保口粮安全可靠,保护好消费者利益。要大力发展粮食电子商务市场,充分发挥其在实行网上买卖撮合,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示范作用。

(七)从本地实际需要出发突出经营特色和重点。产区的粮食批发市场要组织好粮食销售,促进本地粮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帮助农民增收,并通过信息和价格的引导,促进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粮食生产结构。销区的粮食批发市场要组织好粮源,满足本地粮食需求。产区和销区的粮食批发市场要加强沟通和合作,在发展粮食产销衔接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加快改革创新,提升市场服务功能

(八)不断完善和提升服务功能。粮食批发市场要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完善各项服务,不断提升功能和档次,扩大市场辐射范围,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要简化市场交易手续,加强市场管理,完善交易规则,创新交易方式,提高交易效率,切实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要及时粮食价格信息,为客户提供质量检验检测、金融结算、仓储运输等方面优质、快捷的服务,增强市场的吸引力,吸引大宗粮食进场交易。

(九)拓展业务领域,实现功能创新。粮食批发市场要根据市场需要,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延长经营和服务链条。积极探索与产业化经营和期货交易相结合的道路,逐步向粮食生产和加工领域延伸,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提高市场经济效益,增强市场活力和辐射能力。

(十)积极探索适合自身改革的形式。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粮食批发市场,要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和培育多种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经营。在经营管理体制上,可以采取独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采取事业单位或其他形式的批发市场,要通过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引入科学管理和人才竞争机制,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五、加强指导,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十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在粮食流通市场化的新形势下,粮食批发市场在组织大宗粮食交易,促进粮食流通,合理配置粮食资源,满足各方面需求,特别是满足城市口粮消费需求,承担国家宏观调控任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要充分重视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的重要性,把促进粮食批发市场发展作为健全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和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粮食行业管理和指导的重要工作,切实抓好。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全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的指导和监管,抓紧起草全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规划,加快制定《粮食批发市场管理办法》。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十二)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局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制度。加强对重点联系批发市场竞价交易、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交易的指导和监管工作,督促批发市场做好价格信息的网上报送工作,及时掌握市场粮食供求和价格变动情况,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服务。要继续加强对粮食批发市场分会工作的指导。

篇10

关键词:种粮补贴;农民增收;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12-2

种粮补贴是国家推行的一项惠农、利农、服务三农的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于推动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锐减,出现了一些抛荒或简单方式种粮的现象。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成为当前和今后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1种粮补贴的作用

1.1发挥了政策的导向作用,能够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种粮补贴政策向农民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国家重视粮食生产,关注粮食安全。政策的落实发挥了较强的导向作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显著提高。2012年福建省三明市粮食播种面积同比增长了16.56%,粮食总产量增加了23.75%。

1.2增加了种粮农民的经济收入,扭转了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水平的局面

种粮补贴政策的落实成为种粮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明市共发放补贴资金4.78亿元,其中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资金2.26亿元,受益农户43.79万户;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4301万元,补贴全市农作物面积293万亩;农机具补贴资金6190万元,受益农民1.63万人,带动农民投入1.5亿元以上。

1.3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种粮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关系由原来的“取”变为现在的“予”,乡(镇)干部由原来的上门收税变为现在的逐户发钱,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粮食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补贴政策的激励效果减弱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飞速上涨,而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所以即使有种粮补贴政策,但仍不能调动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以三明市农民种粮为例,一年两茬(水稻和玉米各一茬),每亩地一年投入:“肥料150元/袋×5袋+机器播种费120元+机器收割费120元+机器翻耕费80元+灌溉费100元+种子220元+农药300元=1690元(不算人工费)”,而每公顷的种粮补贴共计仅为125元左右,这样算的话,种粮补贴(125元)/每公顷地的投入(1690元)×100%≈7%。而每公顷地一年的收益(以较好时的状态):水稻800公斤/亩×3.80元/公斤+玉米500公斤/亩×3.00元/公斤=4540元。这样从整体和长远来说,在家一年种上2公顷地还不如在外打工两个月。由此可见,种粮补贴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的稳定问题,且生产资料的涨价又从根本上将种粮补贴转嫁出去了,这样就使补贴政策的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2.2“种粮补贴”变成“农田补贴”,挫伤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以来,的实行于国、于民确实收效显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人均分摊土地的形式在当前来看又成了限制发展的瓶颈。家家有田,规模不大,种则耽误外出打工,不种又有点可惜。

随着进城务工大军的异军突起和就业渠道的多样性,种粮收入已不再是当今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式。所以就出现了将自家的承包地委托给他人种植或抛荒不种的现象,但是涉及到的补贴仍然还是以承包土地的面积为兑现依据的。虽然政府制定了相关的土地流转政策,一部分农民成了当地的种粮大户,但是补贴往往还是发放到原土地经营权所有者的手中。这虽然有防止偷领、冒领的初衷,但也就造成了这么一种怪现象,种地的得不到种粮补贴,没种地的依然享受种粮补贴。“种粮补贴”变成了“农田补贴”,极大地挫伤了种粮大户的积极性。

2.3补贴面积核实困难,补贴项目分散,造成行政成本过高

因为补贴面积关系到每一个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对种植面积的丈量与核实就成为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但由于种植作物的自由性和变动性很大,每年、每季都会有较大变动,且三明市土地以丘陵、山区为主,耕地分布零散,丈量难度较大,往往一次丈量就需要各村(街)抽调几十人工作两周以上。同时后续工作也很多,要核实后,公示、上报、审批、发放、签字、清算等。同时,种粮补贴又分为很多项,如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加班费、误工费、误餐费、交通费等,造成了行政支出的增加。再者,种粮补贴一年分了好几次,不仅不便于农民计算和领取,也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量。

3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健全粮食补贴制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三明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民种粮补贴办法的指导意见》,重点推广了尤溪县改进种粮补贴发放方式的经验和做法,实行“有种有补、多种多补、谁种补谁”的分配办法,使资金分配更有利于支持引导种粮大户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3.1优化、强化补贴政策,加大补贴投入

对于补贴政策要不断优化和强化,优化是为了使农民能够更好的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强化是为了让政策更有说服力,避免投机取巧。优化补贴政策,就是要体现出“有种有补、多种多补”,避免出现抛荒等现象,同时鼓励种粮大户扩大种植面积,在原有补贴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浮动,最大程度地提高其种粮积极性,并向种植高效化、品种优良化方向发展,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形成区域产业链。强化补贴政策,就是要把补贴面积的核实和资金发放分离,对于已改变农田粮食生产性质的土地,应严格退出粮食补贴的范畴,让政策执行有力,深入人心。同时受生产资料上涨、粮价偏低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加大补贴的投入,也是调动种粮积极性的当务之急。

3.2鼓励土地流转,落实好“谁种补谁”

国家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土地区域化、集约化发展。在保证农民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加大流转所得费用,以超出其种粮补贴的2~3倍为宜。这样既可避免因外出务工造成土地的闲置,又可使一部分农民成为当地的种粮大户,从而保证粮食的生产和粮食安全。同时,“谁种补谁”也就能落实到实处。真正体现粮食补贴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导向作用,达到种粮补贴政策的设计初衷。

3.3整合补贴项目,降低行政成本

补贴项目整合能使农民便于理解,也能够降低行政成本。如三明市水稻良种补贴分为早、中、晚季分别计算,而且按水稻各个季节的实际种植面积计算,并且同一年中早、中、晚的标准不同,不同年份的标准也不相同,这样就导致了运行成本的提高。因此,对于补贴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力求简便,既要符合农村实际,又要方便基层操作,在确保补贴按严格的流程操作的基础上,健全监督体系和监督办法,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行政成本,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4支农资金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减少农民种粮投入

种粮补贴和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是不同的支农政策,但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将支农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大型农田水利化建设,建立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体系,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这就是最大的惠农政策。这样就能减少农民种粮的投入,增强了粮食生产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了靠天吃饭的弊端,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4结语

种粮补贴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在实行中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保证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何流闻,周涛,晏林欢,孙建.国家农村粮食补贴制度的绩效评价与优化路径分析———江西宜春种粮补贴调研报告[J].湖南农机,2011,(5).

[2]王忠春.改进粮食补贴发放机制[J].农村经营管理, 2011,(9).

[3]占金刚.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绩效评价及体系构建[D].湖南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