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动化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动化专业知识

篇1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问题要突出职业信息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专业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中小企业可以举办高质量职业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探索中国文化特色学徒制。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学院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深化职普融通,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推行“1+X”证书制度[1]。职业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利于让职业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市场,让理论贴合实践,让学生能够更快适应社会,让职业教育有所作为。

2面向“1+X”证书制度的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关于“1”的学历证书

为了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学历证书和管理者的作用,需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基础。现阶段,必须让学生学习良好的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常用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写作知识、基本的电气识图知识、电路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包括工作中的安全用电以及急救知识,常用集成器件、电子元器件及基于单片机的应用基本知识,传感器及其应用的基本知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使用,基本电路的维修等。

2.2关于“X”的职业证书

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现代化工业控制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维护和维修可促进电气控制系统的维护和技术改造[2]。该专业毕业生可以考取维修电工认证、电气制图师(AUTOCAD认证、PROTEL)、嵌入式系统工程师、可编程控制器(PLC)应用工程师、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装置修理工、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师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电气智能技术应用工程师、CEAC-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工程师。职业中学虽然是以劳动为导向,但是也必须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需要综合考量如何将职业证书与学校课程相融合,能够让学生既能就业也能兼顾好未来的学历提升与职业提升的需求。“1+X”制度不仅能够让学生受益,而且也能够让学校更快适应好产业结构的调整。

2.3课程设置

进行课程设置时需了解学生未来从事的主要行业,电气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行业是机械加工、食品生产线维护以及电气行业等。电气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岗位是电气设备操作维护、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设备管理、电气控制系统维护与维修。确定好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后,中职学校需根据岗位要求与企业行业一起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好培养计划后进行课程的设置。确定好课程后,制定课程标准制度时需要结合企业与行业的需求。

3设计原则

3.1课程与证书相互融合

需在“1+X”认证体系框架内了解学校的主要责任。将学历教育与电气职业培训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的同时获得电气职业资格,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兼顾职业技能的考核标准和专业的教学标准,将电气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优化专业课程内容,从而打破分科对课程设置的束缚,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的技能等级证书,改革人才评价与培养方式,最终促进“1”和“X”的融合。

3.2职业与实践性

中职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必须意识到培养中职学生必须坚持职业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是满足行业和企业发展,所以在确定培养计划之前,学校需要通过大量的企业调查去分析目前制造业相关企业对电气人才的需求现状,综合考虑行业专家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同时关注电气行业未来方向,深入研究电气行业的职业标准,将职业标准的要求融入到教学组织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确保学生所学符合企业要求,同时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电气工程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技术领域,电气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应加强和突出实践性连接的设计,最好利用公司项目进行直接培训和实践,这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3.3校企合作双元育人

实施“1+X”认证制度,必须坚持落实、加强教育合作和双元教育机制,这也是职业教育培训的必要前提,职业培训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企业的需要,鼓励企业在制定课程、改革教材、开发教材的全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同时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培训基础,交流师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外,还为公司节省了培训员工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学校还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社会培训,创造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4目前存在的问题

4.1校企合作缺乏通道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校企合作缺乏通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学校部分的信息反馈机制不足。职业院校和高校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无法被及时反馈到上级职能部门。政府制定的规则往往与实际的差距比较大,一线教师总结出的经验无法被准确反馈到社会上。②产业反馈链机制缺失。行业主体地位的缺失和基本不存在的职能管理,使得企业的信息根本无法被反馈到政府,企业向行业反馈信息的机制形同虚设。③教育产业链获得的融资反馈较少,合作单位的对接较单一化,并没达到产教融合的理想状态。

4.2缺少足够的双师型教师

学校很少有有工程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学术型的教师往往会受限于自己的经历,他们绝大部分的教学时间被会分配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上,这样会导致最终培养的学生和就业导向相背离。目前,中职学校迫切需要配备更多的双师型教师或企业导师,在确保通识课程的基础上突出实践,这是确保受教育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而且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唯一途径。

4.3学校的实训基地不配套

目前大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基地规模较小,学生的数量一直在增加,但是机器的数量有限,无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而且设备型号老旧与市场脱节问题很严重,有些甚至无法使用。所以学生就算得到训练大多也是无效的训练。这些经验不能给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提供参考,整个的实训与市场脱节。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适应,企业也需要花费高昂的培训费用。

4.4课程与教材落后

职业中学的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没有跟上市场变化和时代的步伐。而且教学方法往往过于单调,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导向。他们参加工作后会发现自己无法适应工作也不能很好满足企业的要求与期望,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5建议与对策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反馈不很流畅,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平台来促进校企融合,政府应该放手部分权利给行会,让行会成为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相信更多的中小企业和行业也会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反馈更加流畅的状态。中国必须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管理体系,减少校企合作的制度交易成本。需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划清楚校企双方的边界;明确校企合作的细则,合作的细则一定要细化到学院和公司部门;制定校企合作中可以参考的细则,这样使得校企合作具有很强的可执行性。政府要积极促成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企业进行办学并且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并积极促成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对接和交流,大幅提高学校实践教学的水平。学院与省内外优秀施工企业达成合作,通过兼职、引进、培训等多种方式,实现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努力实现双师型教师共同打造的专业培训体系,知名企业、知名专家[3]。同时鼓励教师坚持进行教学实践和探索,坚持对传统电气教育进行改革,将课程与岗位、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可让企业与学校合作进行职业技能证书的认定培训,这样学校能够拥有企业的先进设备,企业也能够获得一定的盈利。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学院还应该注重根据虚拟技术实验实训条件来开发建设,以内涵发展建设问题为着力点,使基地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实训、技能鉴定、企业产品生产等多种不同功能。“1+X”认证体系下的教学和培训并不意味着必须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创建新的课程体系和培训体系。新体系下的课程体系结构应以理论和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职业培训为重点,以专业岗位为重点,引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例如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利用企业真实的项目让学生对以后的工作有更多的感知。同时利用项目教学法也会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点,锻炼他们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6总结

“1+X”证书制度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统筹兼顾好以上各方面的工作,培养出具备较强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和一定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掌握现代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在电气自动化工程领域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设计研发,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及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由于其本身的工科属性,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中高职学校未来在这个专业的培养上更加应该注重拓展与社会性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建立生产性的培训基地,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张小娟,高蕊.电气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信息系统工程,2018(3):163,166.

篇2

关键词 高职 学期项目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23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our hospital electronic automation semester project type teaching, semester project overcomes the previous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in the presence of students learn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fragmented nature of the problem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knowledge of the integrated use of the ability and skills,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innovate, training their team spirit and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good teaching effect is achieved.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term project; teaching practice

1 学期项目设置

学期项目是基于CDIO工程教学理念,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中某一发展阶段的能力要求设计的综合实训课程;①一个综合项目的实施涉及本学期学习的多门课程,即通过一个项目系统化地将本学期相对独立的课程综合应用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和有效的学习实践环境,引导学生在行动过程中学习,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以往单一的课程实训教学,技能训练单一,学科知识相对独立,知识体系松散,不能充分地反映学生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获得能力的检验,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在真正能胜任企业岗位要求还要适应一段时间。通过学期项目的实施,学生亲身经历了某项工作内容的完整过程,在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挖掘学生最大潜能运用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收获新知识与技能,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使本学期课程教学达到很好的效果。

学期项目设计遵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循序渐进,能力递进,第五、六学期分别安排学生毕业设计项目和顶岗实习,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均得到提高,培养出面向企业、能够从事专业工作的高技能可持续发展型职业人才,从而更好地实现学院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目标。

第一学期开设的学期项目1:专业认知与调研。学生学习本学期电气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邀请专业负责人、企业专家做讲座,让学生了解本专业行业特点及专业的企业职业岗位,尽早地为自己职业岗位定位;带学生到学院各实验实训参观,让学生了解熟悉实验实训环境;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及岗位要求,另一方面让学生熟悉企业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为自身的职业规划做准备;最后总结完成“专业认知调研报告”,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项目实施的流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为接下来学期项目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学期开设学期项目2:继电器电气系统设计与实现。第二学期开设学期项目2:继电器电气系统设计与实现。针对值班电工企业岗位中的电气设备节能改造和机电系统的常规保养等典型工作任务而进行的项目综合训练。因此本学期项目以电气控制技术为主导课程,知识涉及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气图的识读与绘制、机械基础等相关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低压电器元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维护方法;通过学期项目,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初步设计各类电气控制电路的能力和对常用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的常见故障分析及维护、电气系统的设计与安装调试和维护等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学期训练,加强了学生的工作责任心、职业观念;提升了学生自我学习、团队意识及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期项目3:一般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为培养电气工程师可编程控制系统程序开发职业岗位的高技能人才,本学期项目以PLC技术应用为主导课程,通过本学期专业核心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核心技术,独立完成各类机电设备PLC 控制系统的程序开发设计及调试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

经过前几个学期项目的训练,学生的各方面知识和技能都得到了提高,在第四学期开设学期项目4:电气自动化综合项目设计与实现。通过本学期项目训练,培养学生全面掌握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运行监控及维护、电气设备控制系统分析及技术升级改造设计;训练学生的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及故障诊断维修等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综合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规划、设计及实施各类复杂电气项目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能够跟踪掌握专业新技术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综合职业能力。

2 实施保障条件

2.1 师资队伍

学期项目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他们不仅具有电气控制方面的先进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具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和开发项目的经验;指导教师都具备双师资格,他们是学院电气专业教师或来自企业兼职教师,为我们学期项目开展提供了师资保障。

2.2 实训室条件

近年来我院改善了原有的电气安装、PLC等实训室条件,另外 “政校”合作,建设了维修电工(高级、技师)、自动化综合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校外多家企业实训基地,为项目开展提供技术条件和开发环境。

3项目实施流程

3.1 班级分组

学期项目都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的,将班级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每组一般3~4人较为合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果小组人数偏多会导致任务分配过细或工作量不足造成人力过剩,也可能造成个别同学无所事事,袖手旁观现象。小组的划分可以由指导老师确定或学生自由组合。比如可以按照学生宿舍分组,方便学生交流、项目探讨;可以按学号顺序分组,这样分组教师操作比较简单;学生自由组合,他们会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人合作,小组的团队合作表现突出,但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会与不同的人合作,自由组合分组不利于学生与不同人交际和沟通能力的培养等;因此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分组方法。通常每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2~3 个小组的项目,每组都指定一名学生为小组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的统筹协调工作,并协助指导教师进行项目执行的检查和监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进行全程指导、督促和检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项目实施的思路和方法。

3.2 项目申报

项目申报通常在两周内完成,难点在于项目选题。学期项目要反映出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所学课程知识与技能及本学期各学习领域的能力。②因此学期项目一般要围绕这一学期的一门主导课程为主进行选题,且完成此项目需涉及本学期所学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选题难易程度要把握好。选题简单,学生很容易完成,无法实现学生本学期学习的各领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工作量不足,很难创新;难度系数太大,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甚至有挫败感。因此在选题时,老师要把关,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要有挑战性,在老师的点播下,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学生感到很有成就感,各种能力会得到很大提升;更重要的是项目选题要突出真实性、实践性、完整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比如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在项目选题时,可以考虑与维修电工(中高级)、PLC系统设计师(中高级)等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也很好地实现“课证融通”;也可以针对企业生产性综合训练的项目系统中真实的企业产品生产或系统开发为项目。对于较好的项目,可以申请重点学期项目,学院给予一定的项目经费支持。

3.3 项目的开展

确定好选题后,学生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根据项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小组分工协作。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跟踪督促、检查,每周至少一次与小组成员碰头交流,学生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及执行过程存在疑难问题,教师提供参考资料或参考学习网站等或参与讨论并启发式指导,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和方法,引领学生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项目的实施周期通常需要11~13个星期。

3.4 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通常在学期的最后两周进行。对项目进行评价,我们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的工作态度、个人表现、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评价以项目实施的过程考核与汇报答辩等相结合的方式为主。专业负责人统一组织学期项目答辩,答辩考核小组由3~5位老师,其中至少有1位来自企业工程师或专家组成。各小组委派一名学生进行项目的汇报、成果的展示,小组成员回答评委的问题,由评委对项目质量与汇报的综合表现给出项目小组答辩成绩;个人成绩是由小组成员互评、指导老师评价与答辩老师的评价的综合评定。

3.5 项目材料归档

学期项目结束后,如汇报PPT、项目报告、制作的实物、答辩照片等所有材料全部归档保存。

4 项目管理

我院学期项目管理在学院网上进行,体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科学化。教师、学生进入“学期项目智能管理系统”,学生填写项目申报、进度计划与报告、项目中期报告及项目成果报告等;教师下发任务、审核进度报告、指导意见、审核项目、答辩信息及评分等环节都在系统里进行。

5 结束语

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实施“学期项目”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四个学期项目训练,循序渐进、能力递进,大大提升了学生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他们很容易适应企业岗位,上手非常快,提高了企业效率,培养出面向企业、能够从事专业工作的高技能可持续发展型人才,从而更好地实现学院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很受企业青睐。

注释

篇3

【关键词】机械;电子认知实习;改革

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多少上,更重要的是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弱上。如何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动力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是目前各高校须重视的一个课题[1]。电子实习是高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电子实习的入门实习课程,电子认知实习旨在为电子类专业学生即将开始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或是培养非电子专业的学生对电子领域有一定的了解。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电子信息类学科优势突出,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大学[2]。本文针对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电子认知实习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该专业的电子认知实习形式及内容进行探讨。

1 实习教学现状

学生在学习完专业课后,只是机械的掌握每门课程的课本内容,最大的目地是通过考试,没有从整体上清楚认识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且,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的脱节[3]。实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各个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习内容根据科技的进步不断地改变创新,实习是学校与社会的桥梁。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主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随着市场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极大需求,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综合能力强、知识面宽的机械电子人才,所以,电子认知实习就成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的一个重要部分。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类专业的电子认知实习是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进行,实习时间为2天,而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电子认知实习是在学习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后的大三第二个学期初进行,实习时间为7天,实习内容大致与电子类的相同,都是完成一部收音机的安装、焊接及调试,让学生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电阻、电容、电感、晶体管、集成块等)的识别、作用及质量检验;了解电子产品的装配工艺,包括SMT工艺和手工焊接工艺;了解收音机的接收原理,收音机天线接收无线电台电波,然后经过放大、解调,还原为音频电信号,送入喇叭音圈中,引起纸盆相应的振动,就可以还原声音,根据调制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FM和AM收音机;了解电子产品整机的装配过程及掌握使用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来进行收音机的检测和调试。机械类学生花7天的时间与电子类学生花2天时间做同样的事情,多出的时间让学生感觉无事可做,而且,在讲解收音机的接收原理时,涉及到通信原理这门深奥的课程,其中的专业名词机械类学生是听都没听过,让学生理解更是难上加难,这严重打击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习的效果很不明显。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实习教学进行了改革。

2 实习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改变实习形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办了教学实践部,其中有金工实习中心、电子实习中心、电路实验中心和计算机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学校教学实践部相当于一个小工厂,从产品设计,生产到调试,都可以完成,并且都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为学生创造了很好的实习环境。

首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结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性,在电子认知实习中加入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内容,让电子和机械相结合,更接近企业的要求,也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我们可以把收音机的实习改成遥控小车,让学生花一天时间到金工中心去加工较简单的零件,如小车车轮和螺钉等,回到电子实习中心再进行整车组装。由于学生已进入大三的学习阶段,专业知识丰富,也已完成了金工实习的内容,生产简单的零件对他们来说轻而易举,这样既可以节省实习所用器件的成本,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其次,由于学生学习及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不同,同样的实习内容,学生完成的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在课堂内完不成规定的实习内容,因此,可以开设第二课堂:利用课堂外的时间开放实验室,提供实习工具,由值班的老师负责辅导,那些课堂上完不成任务的学生或者想多学些知识的学生可以利用开放时间继续完成任务或学习,保证学生都能完成实习任务。

2.2 丰富实习内容

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所有专业的学生关于电子认知实习课程的内容都是焊接、装配和调试一台收音机,我们应该结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身特点,在学生学习了电工学的基础上,改变实习内容,让学生在7天的电子认知实习期间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

首先,把组装收音机的内容改成无线遥控小车的设计、零件加工、装配和调试。无线遥控小车是上世纪提出的一种新型小车,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生存能力强等优点,在玩具、军事侦察、污染严重的恶劣环境作业中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无线遥控小车系统包括手持摇控部分和车载电机控制部分,两部分都采用STC89C51单片机作为控制芯片,手持遥控器发出控制命令,小车完成相应的动作,如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加速和减速等。由于学生毕竟不是电子类专业,对单片机及编程知识不怎么了解,所以对该系统中的较复杂的部分,如小车车体、遥控器外壳、小车电路原理设计及单片机编程等可通过在校外企业定制或由教学实践部几个中心的专业老师联合制作,学生只需完成小车车轮和螺钉等简单零件的生产,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识别电子元器件并学会检测元器件好坏,掌握SMT和手工焊接,最后进行整机安装和调试。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又能令他们对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的单片机等电子类知识有深刻的认识。

其次,增加电路设计内容,利用Protel99SE软件设计简单的电路原理图和PCB图。Protel设计系统是一套建立在IBM兼容PC环境下的EDA电路集成设计系统。而Protel 99 SE 是由早期Protel 版本发展而来的基于Windows95/98/2000环境下的新一代电路原理图辅助设计与绘制软件,其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电路原理图设计、印制电路板设计、可编程逻辑设计等。它采用数据库的管理方式,是一款非常好用而且实用的电路设计软件,也是企业里最常用的电子设计工具,学生掌握它的使用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以后的工作。

最后,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基础的电子实习后,增加单片机的编程控制设计环节,可以几个同学一起完成,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在一周的时间,完成了机械的零件加工、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测试、电路设计软件的使用、器件的焊接、遥控小车的组装和调试,这是企业里产品生产的一个完整流程,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束语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一样的电子实习内容,是培养不同类型专业合格人才的要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子认知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让学生对电子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结合自身的专业使其发展成为综合能力强、知识面宽的高级人才。随着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实习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适合不同专业的电子认知实习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崇霄,刘艳东,张云,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综合实习的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8:168.

篇4

机械制造工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主要专业必修课,其为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刀具的结构与材料,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规律以及机械加工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技术原理及其方法的论述较多。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讲解各个知识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动力不足,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机械制造工程课程内容枯燥,知识点较多,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缺乏衔接,且比较零碎。如果以简单的讲授法上课,学生课上很快就会失去兴趣。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上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是改善教学质量的关键。

(2)一些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自认为老师所讲的都已学过,于是思想懈怠,不愿认真听讲。技本学生在入校时已学习与机械相关的专业知识,对机床的结构和金属切削要素等相关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部分拥有车工中级证书或高级证书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机床的实际操作和结构比较了解,具备较好的专业基础;前期的学习使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机械制造工程课程中的知识点和专业词汇,如“进给量”“切削深度”“积屑瘤”“机床的刚性”等。但是,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对课本上的内容已有所了解,因此上课时不注意认真听讲、玩手机等情况较多。殊不知,在技校中学习的机械知识内容一般比较浅显,而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学习内容更加深入和系统。

(3)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兴趣不高。在技校学习过程中,学生以练习实际操作为主,基础理论课程如高等数学、物理等学习不够深入,稍微遇到有点理论深度的知识点,学生就难以接受。如在讲解如何理解切削力经验公式时,大部分学生表示很难理解单因素法和对数坐标系。此外,部分学生养成了不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和学习不求甚解的习惯,而这会直接导致其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对复杂、深入的专业知识无法理解。

二、改进措施

1.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

机械制造工程课程中,阐述切削加工设备及加工工艺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原理的内容较多,内容冗杂,比较枯燥。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课上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学好基本概念和原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切削热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解古人钻木取火的实例,然后提问切削热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切削热是由于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而产生的。随后再提问学生机械能主要通过哪两种方式转变为热能的。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切削力产生的两种方式”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主动参与教学环节,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将前后知识点衔接起来,理解更加深刻。

2.采用多媒体和三维绘图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教师采用多媒体和三维绘画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可使各知识点循序渐进地出现,使上课内容层次鲜明、生动,学生更容易接受。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际加工过程中的高速摄影、录像,丰富课堂内容。如在讲“积屑瘤的生长为一个动态过程,同时生长,同时剥落”这一特点时,给学生播放积屑瘤的高速摄影录像,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积屑瘤的生长动态过程。另外,在讲解积屑瘤对切削过程的影响时,通过播放实际加工录像,学生就能理解积屑瘤具有增大刀具的前角和增大切削厚度等作用。

3.采用教具进行辅助教学

机械制造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上仅通过语言表达和视频播放方式对某个知识点进行阐述则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而配合实物对某些知识点进行讲解能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车刀和麻花钻的结构及标注几何角度时,借助录像或三维软件教学,学生基本上能够准确掌握各角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对实体刀具如45°外圆车刀、切断刀等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在实物上建立坐标系,在黑板平面(通过旋转使其与基面或切削平面或主剖面平行)上进行投影,这样学生能够较快地画出刀具的各个角度,如前角、后角、主偏角、刃倾角等,对这些角度的概念理解更加透彻。

4.结合工程实例和实验实训,讲授理论知识

机械制造工程课程与实际生产结合紧密,实用性强,课上结合工程实例来讲解,宏观上可使学生了解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白制造科学知识源于生产实践又服务于生产实践的道理。此外,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增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可使学生提前了解各种机械企业和企业中的工作环境,提前做好人生规划。例如,在讲解拉床的特点与原理时,为学生播放哈量集团加工游标卡尺时游标尺上的键槽加工过程,学生就能很明确地理解拉床的加工过程和特点,增强感性认识。教师课上还可向学生介绍哈量集团的生产状况以及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让学生明白课上学习的内容与就业息息相关,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发挥自身竞争优势。进行工程实例讲解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知识学习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和兴趣。

另外,实验实训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切削力理论公式的建立时,刚开始大部分学生不明白什么是单因素法和对数坐标系。在完成切削力测量和测力系统标定实验后,学生通过实验建立了工艺条件下的切削经验公式,对单因素法和对数坐标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小结

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技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具、工程实例和实验实训,使枯燥、抽象的专业知识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实用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我国的职业院校培养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应用型能力培养

1引言

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它们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的要求,以人为本,使其培养的学生“会学习”、“会创新”、“会做人”。针对在人才培养上的应用型特色,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上应把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能力[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电气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素质、专业基本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电力部门、科研院所、国民经济管理部门、工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与维护、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分析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工作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科学技术的发展

随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不断涌现,现代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渗透到传统电工学科的各个领域,使电工学科理论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电工行业中工作的科技人员,只具备传统电工理论及其应用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胜任工作。[2]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电气工程人才是世界各国电气工程教育界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问题。电气工程的学科结构、研究领域、技术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气工程愈来愈多地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内涵也发展演变为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元件和系统结合,要求培养的学生应受到电气工程、电工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电气工程学科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电力系统和用电设备的技术含量和运行质量,提高运行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高运行效率。弱电知识需要越来越多,强弱电融合是电气工程专业教育的必然趋势。

2注册电气工程师制度的确立

注册电气工程师制度的实施将对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产生重大影响,它要求专业定位要贯彻“厚基础、宽专业”的方针,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覆盖面要满足注册电气工程师的基本要求;专业课程内容要及时反映学科的新发展,包括新领域、新技术、新规范;要切实加强工程训练,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然而,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还存在着与注册电气工程师制度不适应的问题,如轻实践、面向工程不够;课程结构设置不够、不合理;教师工程经验缺乏等。为此需要建立起与注册电气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1根据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现在学院有我省首批批准建立的示范性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示范教学中心”,国家级创新实验区“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理论教学工作中,学院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已在大庆龙凤热电厂、大庆油田供电公司、同创集团、农垦通信公司、哈尔滨新中新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19个相对稳定、质量较高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学院与北京科瑞尔斯公司和达内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办学,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坚持“强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运行与研制相结合”的专业办学特点,坚持“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加强基础、拓宽面向、增强素质、提高能力”的建设思路,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实施研究型教学、重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推进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工程能力的宽口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设计应着重学生测试、调试、设计和初步的开发能力的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都铺排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的工程概念、系统概念和系统设计能力以及进步工程基本素质,培养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课程设计时间一般只有一二周,故课题难度不宜太大,但要有一定的广度。课题必需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笼盖课程的主要部门,要夸大工程基本素质的培养。学生可以结合个人偏好自行选题,也可以选择教师布置的课题,并对课题进行分析、设计、编程、安装、焊接与调试,终极提交产品和设计讲演。学生们在做课程设计之初,任务对于他们来说有些难度,但通过整个环节,他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主要的收成并不是学会了多少详细的设计计算方法,而是学会了如何着手做事。在这里,教师的作用是给同学们引导方向,借助课程设计的载体帮他们把以前学过的知识有机地串起来,只有他们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题目时才协助他们解决,充分体现了“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毕业实习应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判定出产中的技术题目的能力。通过2~3周的毕业实习,使学生把握发电厂电气运行、维护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厂出产的各项轨制,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认识电能出产的主要环节,分析电厂电气设备的布置及二次设备(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等)的配置;学习电厂的事故处理、事故设想和防范措施;了解继电保护屏、中心信号及控制屏的设计、安装、接线、调试;了解电力企业的出产治理和各职能部分的地位和作用;搜集毕业设计有关资料。

3.实际学习中,做好创新性学习,有意义的学习,探究学习,投入式学习,浸润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自主学习等,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关系。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阶能力培养(问题求解,决策判断,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课程体系的反馈与调整课程体系建立的中心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最终要在社会上检验,同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内涵也在逐步变化。因此,在完成内部反馈调控同时要注意外部资源的吸收整合,以提高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效率,因外资非常丰富,我们要像生物体细胞一样消化吸收和扬弃,从而达到有效利用的效果,在综合需求资源的前提下,进行下一轮课程体系的调整,使之成为真正的、有效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完善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篇6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alent demand of the machine engineering,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he major of machine design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i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The construction target and train of thought of the dominant specialty was given according to diversified talents target, and the cultivation plan was carried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was introduce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n the dominant specialty construction was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perfect talent training scheme was built up, and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the creative ability were strengthened. So it should provide the compound talents adapted to the time tide for the fast developing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关键词: 优势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产学研

Key words: dominant specialty;talent training;specialty construction;production-study-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2.3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08-02

0引言

在国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我校总体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思路的指导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以机械工程为主导,以工程力学为基础,以设计为前提,以工艺为核心构成了制造技术的全部内容,注重机电结合。注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学科发展为依托,以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1],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石油、石化、机电行业输送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主题来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专业以“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优势,同时又具有石油石化特色,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加强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机电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教学计划实施的[2]。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发展办学特色,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全面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3]。专业培养方案特色和优势是建立在机械工程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依靠学科特色和优势建立专业的特色,并具有了石油石化特色的宽专业、厚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注意教学、生产和科研相结合,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而服务。本学科有实力雄厚的机、电、气、液、磁传动与控制技术的人才,致力于新型传动与控制的设计。机械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机床设计范畴,学生在掌握了常规与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运用,学生既可从事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又能适应石油石化行业的需求,从事石油机械、化工设备的设计制造,使专业发展道路拓宽。从学生的毕业设计可见,有机床传动系统设计、抽油机设计、换热器及石油储罐设计,又有输油泵设计、压力容器的制造工艺等。在培养计划中明确指出了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实施的时间年限为四年制,高职专升本为两年制。培养方案对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和实践安排都做了详细说明,经过多年在各教学环节中的执行并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修订,培养方案已得到逐步充实和完善。

2培养方案的实施

专业培养方案注重机电结合,突出石油石化机械与设备产品设计的特色,以适应石化行业和机电行业对机电复合型人才的广泛需求,立足东北、面向全国石油石化行业,充分发挥专业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积极主动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了适应“重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工程基础课,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分别在校内实习工厂和典型生产企业进行金工、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加工技术等生产实习。

面向石油、石化机械产品与设备的设计及制造专业培养具备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内的机械设计、制造、管理、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强调以现代设计、现代制造、计算机应用为核心,通识教育,厚基础,宽口径,分类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油气钻采及输运机械设计和石油产品造型设计为特色,服务于石油、石化的机械产品和设备。

面向机电行业的设计及制造专业培养注重机电结合,在学习和掌握现代机械设计与制造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加强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以适应社会对机电复合型人才的广泛需求。培养的人才具有机、电、计算机等多方面综合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7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从事自动化生产设备设备技术应用、维护、营销和技术服务等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应当具备适应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职业岗位需求的综合职业技能。

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院校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安排的机械或电气技术方面的专门实训比较多,而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要求毕业生具备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调试、维护及维修方面的综合实践技能,满足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职业岗位需求,因此应当加强学生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技术的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性培训,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应用、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需要机电综合实践技能的岗位的工作要求,这些岗位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沟通交流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这些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应当贯穿在机电综合实训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岗位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及素养,必须探索有效的培养途径及模式,适应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必须要改革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式,强化机电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实训效果。

二、机电综合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我院从事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专业老师从2008年开始,曾多次带队学生参加全国性、陕西省级、校级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对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竞赛用设备和比赛方法比较熟悉,也强烈体会到技能竞赛对参赛学生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方面良好的促进结果。因此我院尝试改革机电综合实训教学方法,采用自动化生产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的方式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机电综合职业技能。

本实训采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用设备。

整个实训时间用2周,将实训任务分解为一个个项目,实训时学生5人为一组,由老师布置实训任务及讲授要完成实训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要领,通过实训指导书和实训任务书让每组同学明白实训项目任务及要求,随后老师监督整个实训过程,充分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技术资料中有实训任务所要求的机械安装图纸、气路图、电气原理图,各个工作站的动作顺序、职业素养以及详细的评分标准。每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如5个小时),完成自动化生产线各个工作站的安装与调试,并要求完成整个系统的联调。实训项目的安排也是由易到难,开始阶段进行供料站的安装与调试,然后进行装配站,加工站及输送站的安装与调试,最后进行分拣站的安装与调试,每个工作站的安装与调试都包含机械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气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电气系统的安装与调试,PLC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通过以上项目的训练,培养和训练学生机电系统的安装及综合调试技能。实训同时考查和训练每组同学的职业素养,如:规范操作、安全操作、合理分工、团队合作、整理杂物、清理工位等。每组完成项目时,需向老师汇报,同时记下完成时间。当所有小组都完成项目时,由实训老师对每组实训结果现场公开演示、点评,根据综合表现评定成绩。通过这种不断进行公开点评的方式,让各组认识到不足,形成组间竞争,促使各组不断改进技能、提高实训结果。

实训结束后每个学生对实训过程都体会颇深,感觉收获很大,学生对亲自动手组装和调试设备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感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很快学到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够适应岗位的信心增强了,这种实训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达到了实训的目的。

三、机电综合实训达到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

要想使机电综合实训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要有符合行业现状、技术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和实训环境。为培养学生真正的职业技能,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实训设备一定要接近真实的在企业中投入使用的实际设备,如实训所采用的各个工作站,专门为训练学生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护方面的技能而设计,其结构组成、检测方式,传动方式、控制方式、执行方式完全和真设备一样,部件全部采用工业标准元件,安装和调试也符合工业规范,为满足实训要求,每个工作站配有编程电脑一部和安装工具一套。只有职业化的设备,才可以培养出职业化的人。

2、实训教学过程接近真实工作过程。实训时将学生分组,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项目,这样类似于企业当中将员工分成若干个班组,要求每个班组按照图纸和工作要求完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实训结果就是经过调试运行正常的真正设备。工作的压力要求本组同学进行分工,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便形成了紧张、进取、互助、团结的工作氛围,让同学们在实训中既锻炼了机电综合职业技能,也切身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篇8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库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高技能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推广价值的经验和做法。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重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建立基于学徒制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课程专家组成建设团队,围绕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岗位和维护维修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学习单元,融合学校和企业教学资源,设计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教学团队的合作与分工,融“教、学、做”为一体,工学结合,形成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学院内部监控、教育行政部门评价、社会评价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修正、完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课程建设

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制订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引入岗位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中,开发课程标准,建设了与全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实施精品课程带动战略,《电工电子技术》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可编程控制器》评选为省级精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高压供电技术》等被评选为院级精品课程,形成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3.教学资源库建设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了多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职业技能水平考核,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开发、编写充分体现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特色教材和技能测试题库。依托学院数字化教学综合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带动专群及相关专业建设,并通过学院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共享范围,更好地为企业和同行服务。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解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采用项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紧抓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5.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的目的是通过实践考核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根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本专业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需求以及每门课程所担负的任务和每门课程的特点进行考试命题,合理地选择不同考试方法。我们对考核办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并且实现了在考核方式上由重终结性考核向重过程性考核变革,在考核内容上由理论知识考核向重技能考核上变革,在考核标准上由重标准答案到重综合评价上变革。实践考核灵活多样,主要采用现场测试、论文、社会调查报告、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技能实践操作或与专业技能鉴定成绩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理念及运作方式,引进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校企合作项目年度效益评价机制,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校企优势互补)、运行机制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基地功能多样化。学生在完成真实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目前建成校内实训基地达到20余个,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学生进行专业技能集训,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从而具备校外顶岗实习能力。

2.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强化生产性实训

近年来,电子电气工程系在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不仅通过“订单式”培养建立了稳定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也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设了高压控制实验室、电子产品制作等生产性实训室。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实现“实训与生产相结合”、“教学与技术开发相结合”、“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通过现场教学与现场实训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实现教学和实训、生产的互动,有效地落实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实验和实训。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达到22个,保证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三、“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引进、培养、聘请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企业工作锻炼、承担项目开发工作、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使专职教师获得高级维修电工以上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水平证书,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能;按照“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工作思路,充分考虑兼职教师的工作特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聘用制度,提高兼职教师管理水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选为山东省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四、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制订教学质量管理标准,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质量保障体系;重视过程监控,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创建评价--反馈--调控“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校企共管机制,实现实习岗位对口、实习过程可控、实习管理规范。做到:一个目标、四个落实、六个到位。一个目标: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达到100%。四个落实:顶岗实习单位落实、企业指导教师落实、考核标准落实、实习经费落实。六个到位:顶岗实习全过程管理到位、学生顶岗实习到位、教师指导到位、顶岗实习课堂建设到位、考评跟踪到位,经费支撑到位。逐步建立起校企联动、分工协作、共同考核、证书管理的实习基地运行机制。

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改革和实施,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有了很大改善,培养出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建设成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门国家级2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同时毕业生也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技能过硬而受到社会广泛欢迎,部分学生很快成为企业业务骨干,深得企业的好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实践教学 能力递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电力电子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企事业部门急需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技术人才,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并在高职教育中占主要地位,同时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目标要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定具体要求,应当以市场需要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

1 现阶段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实践教学模式特色不鲜明 大多数随课实训和集中实训采用相对固定、单调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环境缺乏职业性,甚至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实践教学特色不鲜明,教学过程没有将高职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凸现出来,没有将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1.2 实践教学设施不足 实践教学场地有限,实训设备不足,几个学生要共用一套设备完成实训,不能满足每个学生都进行操作训练,实训效果不佳。有的实训设备购置时间较长,已不能满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发展需要,且出现设备老化现象,需要投入资金更新换代。

1.3 实践教师专业技能不强 实践指导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成为老师,缺乏现场实践经验,到企业学习的机会少,实践技能得不到锻炼。只能靠理论指导实践,自己慢慢摸索实践方法和技术,实践技能有待提高。因受到津贴待遇、工作时间等因素的限制,难以从企业聘请大量的兼职实践指导教师,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2 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是相对独立的,但要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以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核心,突出知识能力结构上的实用性、人才素质上的实践性和专业服务的针对性三个特点,实践教学的学时应不少于总学时数的50%。

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需求来突出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上将实验、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多层次实践教学活动连贯起来,建立从基本技能实践到专业综合技能实践的能力逐层递进的培养过程。

改革后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和专业综合技能实践三个阶段构成。除了实验以外,实践时间相对集中,在三个阶段中分工不同,各有所侧重。

基本技能实践为技能培养的第一阶段,作为理论知识学习、巩固阶段,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引导学生进入工程环境,进行初步的工程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电路基础实验、电子技术实训、电力电子技术实训等,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仪表和元器件的使用、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操作训练,建立有关课程和工程技术的感性认识。

专业技能实践为技能培养的第二阶段,作为理论知识的升华,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该阶段主要包括继电接触器控制、电机运用与训练、电子电气制图(CAD)训练等,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相对较全面的工程技能训练,并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专业综合技能实践为技能培养的第三阶段,作为反馈强化阶段,综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主要包括PLC控制系统、单片机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开发训练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每部分训练都有设计内容和综合考核内容,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教学实施保障

3.1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增设校内实训场所,对已有实训设备进行改造、完善,并购置先进的设备仪器。按照职业活动环境来布置实训场所,建设校内“教学车间”,突出实践教学场所职业性的特点,使其能满足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和专业综合技能实践的需要。

选择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联系紧密、实力雄厚的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借助企业的场地、设备等优势,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场所,以满足校外实习、现场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使校外实训基地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3.2 “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 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和资金投入,探索兼职教师津贴制度,通过引进、培养、兼聘、特聘等途径,使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规范。实行“以老带新”指导制度,选派教学经验丰富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使实践教师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掌握企业生产一线的各种新技术。要求实践教师具有一个或多个专业技能证书,努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聘任来自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

4 实践教学方法和考核改革

4.1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实践教学要按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现场有关规定,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要求学生要有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在“教学车间”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例如,微机控制与接口技能训练、工控程序开发训练以“学中做”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专业实践技能,电子技能及工艺实训、施工用电与建筑供电实训以“做中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专业综合实践技能。

4.2 采用真实生产项目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以电气自动化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围绕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结合实际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校企融合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项目,使所设计的实践教学项目兼具工作情景真实性和实践过程可操作性。每个实践教学项目都要有目的、要求、方案、实施步骤和考核标准,形成完整的训练单元。各训练单元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几个训练单元相互联系。在实践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方式,将学生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起指导和评价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3 实行技能水平评价考核 实践考核内容既要有知识考核,又要有操作技能考核,还要有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运用的综合能力考核。根据考核内容的不同,考核形式可多样化,采取笔试、答辩、实际操作、产品制作、项目设计报告和现场解决工程问题等等。不能只对结果考核,更应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测评。通过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笔试与答辩结合、职业技能考核与职业素质考核结合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技能、技术所达到的水平进行评价。

5 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强调注意人身及设备安全,对违反操作规程或故意损坏设备的行为应进行赔偿,以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和适应企业安全文明生产的要求。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生产一线参观、实训,利用现场教学直观、具体的特点,全方位了解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各工种的工作状况及要求;邀请相关企业领导、技术专家来校进行讲座,介绍现代化电气企业对员工作风、纪律等方面的要求;通过作为兼职教师的企业技术人员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晓旭.论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及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3):153-154.

[2]李辉,贾晓薇.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2(25):215-216.

[3]汪荣青.高职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66-67.

[4]张天波,徐海娟,胡思扬,林振泰.基于行动体系的校内实训基地建构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437-441.

课题项目:

篇10

关键词:师徒;订单;“厂中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84-02

一、培养新模式的提出和整体思路

目前,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是学校教育模式,出现了很多针对项目的职教模式,如“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引导型”等。但都摆脱不了学校教育大模式,难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缺少可持续性。师徒制是指徒弟跟随师傅按照一定的合同结对的方式,在师傅的指导和影响下学的专业技能和情景智慧的培训模式。在国内,师徒制是我们祖先经过探索实践得到的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现代师徒”指的是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在完成对应的理论学习后,在学校或到企业,拜企业的专业技能人才作为师父,师傅带徒弟,学与做融为一体,使徒弟能够充分领会师傅所拥有的专业素养和掌握技能水平,达到独立操作能力。二是由高年级的学生传帮带低年级的学生。“现代师徒”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订单”指的是校企合作,既解决企业对人才功能的需求,也解决了学生学成后的出口问题,实现了教育服务于企业与社会的目的,是学校、企业、学生的多赢结果。但在现代,受各种因素的限制,还没有专门的人员在职业教育学校教育阶段对“现代师徒+订单”的职教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是我校新近开设的全新专业,2011年开始招生,共48名学生。因焊接专业的建设是一个投入相对比较大的专业,当时教师队伍、实训设施的建设等难以在短时间内一步到位,如不能及时解决将极大地影响我校焊接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第一届学生的培养如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对今后学院的招生就业将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产生深远的、难以补偿的消极影响。焊接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同,焊接专业学生的培养就要以技能突显教学成果,技能提高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时间+实践”是保证焊接学生达到应有技能的唯一途径。为此,提出了较为大胆的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以“现代师徒+订单”的基本形式来探索适应高职高专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并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实施“厂中校”的现场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生的技能培养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实施零距离对接,将企业现场教学变为第一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二、“现代师徒+订单”培养新模式的实施

学生一年级在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二年级全年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订单式),边实践边学习,三年级回校在进行对应的专业理论学习,毕业时直接就业。焊接专业2011级的48名学生在二年级整个学年进入专业对口企业,实施“厂中校”教学,就是在企业生产现场一边参与企业生产实际,一边实施理论教学,同时完成预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达到最大化地提高焊接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目的,实现学生培养效果与企业实际需求的零对接。

1.具体做法:①首先,学生进入企业后,举行拜师仪式,这种师徒关系有助于师傅对学生的技能传授。②学生进入实质性的企业实习,企业进行集中的规章制度学习贯彻,安全生产教育。③每个月底学校相关人员到企业召集学生,就这一个月实习期间的学生表现,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总结,对下个月的要求给予部署;学生企业实习期间学校不必派出专职人员(暂定或依据学院相关规定)现场监督管理学生,而是借助于学生干部、学生所拜的师傅、企业的管理制度来管理学生。学校相关人员只是每周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进行巡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处理相关事宜。

2.对接企业情况。我们先后和郑州多家企业进行了接触和洽谈,对接企业的意见有:①同意就现有的48名焊接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同意与学院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也就是说在学生毕业时可以全员接受就业,同时,企业对个别表现较差,技术水平较差或就是不想从事焊接工作的保留双向选择的权力,不想在此企业就业工作的学生也有双向选择的权力。②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管吃、管住(学生自带被褥、基本生活用品等),办理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要求学生在企业实习必须是一个整年,同时希望将此项工作能够持续下去。③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应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企业的管理,严格按照安全生产工艺规程操作,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④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主要是工作中的管理)。⑤企业同意将学校制定的相关理论、实践课程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外聘教师在学生企业实习期间、在企业现场开辟课堂进行讲授,但时间相对固定。企业也欢迎学校的老师到企业讲授相关课程,从而带动企业的知识更新,带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实现双赢。

三、培养新模式下的“双赢”分析

1.对企业的好处。①学生的企业实习可以弥补企业的用工不足,且代价较低。②企业可以通过“学生企业实习―学生学习培养―学生企业就业”这样一个链条,使学生的就业与企业用工实现零对接,确保企业用工,降低企业对新员工的培养成本,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益。③与学校的合作可以提高企业现有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现有人员的综合素质,带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双赢。

2.对学校的好处。①通过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能够努力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成功将成为我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上的一个亮点,对其他专业具有示范性作用。②弥补了我校焊接专业师资队伍的不足、实训设备与场地的不足;缓解了我校焊接教师队伍建设、焊接实训室建设与实际需求的矛盾;节约了实训耗材消耗;学生的外出节约了水、电消耗。③学生外出实习腾出宿舍,有利于我校各专业开展技术培训的工作;④教师的不断深入企业参加实践有利于教师知识水平、素质的提高,为今后更好地实施高水平的教学打下基础。⑤稳定和扩大了学生就业的渠道。

3.对学生的好处。①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有利于对理论学习的理解,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大量的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的技能提高,有利于学生就业的零对接。②学生实习期间有一定的津贴收入减少上学期间的经济负担;③由于是订单式培养,有助于学生就业。

总之,通过我们对第一届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实施新培养模式后达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实现了各方的双赢,证实了“现代师徒+订单”的培养新模式是适应高职高专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的。

参考文献:

[1]陈君兰.中国学徒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1,(31):93-98.

[2]孙彩霞.新学徒制在中国的职业教育中的可行性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4):47-48.

[3]刘幸福.传统职教模式及其现代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