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发展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成;调控;数学概念
一、情境引入——原生态生成的调控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如果引入得当,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原生态生成会更加丰富和多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可见,要让学生建立有效的概念,呈现并调控好学生的生成是关键的一环。
1.预设生成的调控
课堂中如果有了预设,并在预设中有所生成,就说明师生间有了较好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被重视,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形,师:这是我们以前就认识的长方形,你能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吗?它有什么特征?
生1:长长的,正正的图形。
生2:方方正正的图形。
生3:长和长的一样,短和短的一样。
生4:上下两边长度一样,左右两边长度一样。
生5:都是直角。
……
预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教师课前研究“预设”时设想着“生成”。上面的案例中,教师课前有所预设的,生1和生2明显着眼于图形的整体印象以及以往对于长方形的表象认识,而后面三个学生就有了初步的概括能力。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中必须对学生的前概念以及生活经验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贴近学生,使学生有更大的生成空间,从而能更好的引领学生去探究有价值的东西。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应该马上聚焦到关键点:“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长方形的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我们把上下两条边叫做对边,左右两条边也叫做对边。刚才有同学说到了对边相等还有四个角是直角(板书),这仅仅是我们观察得到的,你有办法去验证码?”以这样的聚焦方式让学生关注到长方形的本质特征,抛开那些非本质因素的干扰,从而展开验证探究活动。
2.非预设生成的调控
课堂中在预设、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非预设的生成,那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在主动思考,这样的学习是有生命活动的学习。
案例:千以内数的认识
师出示计数器上的珠子(126),从计数器上你看到了多少?你知道了什么?
生1:126是由1个百,2个十,6个一组成的。
生2:我还能往后接着数。
生3:我也能往前数。
生4:我还能十个十个地数。
……
很显然,教师预设的本意是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但是学生活跃的思维产生了许多非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结果具有两面性——尴尬或精彩。许多教师担心非预设生成让自己在课堂上下不了台,于是会采取种种措施让学生有尽量多的预设生成,减少非预设生成,久而久之,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思考一个附带问题:我这样说,老师会满意吗?我的答案是老师希望的吗?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其实,我们教师应该勇于面对非预设生成,因为它会给师生带来意外,这种意外往往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如果探究活动带来收获,学生就会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生命的活力经常在这样的情境中让人感动。
上面案例中,学生出现的非预设生成,教师应及时判断它的价值性。如果是无关本节课的无价值的非预设生成,就应该及时打住;如果说是跟本节课有关的价值生成,教师就应该大胆抛开教案的预设,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
学生有了足够的生成后,对于一些生成不够或者说没有预设到的本节课目标的部分内容,我们应该进行引导聚焦。例如:学生说到长方形的外形特征,以及边的特征,教师此时不能一味再问:“还有什么发现吗?”而应该追问:“刚才有同学说到了长方形边的特征,那么它的角有什么特征?”这样的引导和追问才是有效的,尤其是一些学生的生成说偏了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二、探究活动——多元生成的调控
概念的形成要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教学。当教师对学生的原生态生成加以有效引导后,学生开始对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探究,从而进一步有新的生成,这里的生成有很多是书面材料,当学生出现多样化的材料后,教师对材料的选择和反馈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材料、好的反馈方式可以促成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材料选择的生成调控
材料的选择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在挑选课堂生成性学习材料时,尤为如此,绝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些材料在生成呈现之后,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材料的选择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其代表性,是否典型全面。
案例:平行与垂直
师:在白纸上画两条直线,会出现哪几种情况?请你为它们分分类。
生尝试探究,出现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一些学生将①号看成是平行,一些学生认为是相交一类。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先聚焦相交:为什么这样分类?①号跟它们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你有不同想法吗?在相交的概念建构起来之后,再去研究平行。
2.材料对比的生成调控
学习材料的生成具有随机性,教师应当根据材料对达成目标的作用度进行灵活处理,有意识的用有价值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沟通,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并对知识整体进行建构。
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你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操作后教师选择了以下四幅作品: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里涂色部分的形状和大小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四分之一?
通过这四幅生成材料的比较、联系,帮助学生概括出“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四分之一”这一本质属性。
三、形成概念——学生生成的升华
在学生 对于材料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经过认知主体的观察、比较,将丰富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作为教师就要及时把握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的时机。
1.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
案例:周长的认识
师:王叔叔绕着游泳池的边缘走了一圈。怎么样算一圈呢?
生:……
师:你能找一找,摸一摸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圈吗?
下面图形你能描出它们的一圈吗?
在学生操作、体验之后,教师应及时地总结概括:这样封闭图形的一圈在数学中我们叫一周,圈有大有小,一周也有大有小,所以一周的长度我们叫周长。
在学生已经充分感知了一圈的丰富材料后,教师及时告知周长的概念,时机恰当,学生完全能建构上来。
2.生活经验到数学概念
案例:面积和面积单位
师:什么是面?
生:比如说数学书的表面。
师:物体的表面有面。还有什么物体的表面也有?找到摸一摸。
师:数学书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比较一下,哪个更大一点?
出示图形(长方形、圆形、不规则图形和没有封闭的图形)
师:下面这几个图形有面吗?
学生上台来指一指,用彩色笔涂一涂。反馈学生作品。
师总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从学生生活中对于面的经验感知,以及对于面大小的直观感觉,延伸到对于图形面的经验感知以及图形面大小的观察涂色,最后在充分感性材料的前提下,教师提炼出数学的概念,使学生感觉来得很自然。
四、课堂反思——升华之后的沉淀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后应该给他们一定时间回顾和总结,这里可以不是全课的总结,任何一个环节只要生成的东西得到展现,学生有经历过辨别、分化、类化、抽象、检验、概括的过程,都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回顾一下,让概念的过程和结论沉淀一下。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图示、回放,或留白给学生,帮助他们建构新的概念。 []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充分展现学生的生成,让他们能对概念的严格定义与其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做出必要的整合,后者既是指我们应当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得相应的定义对其而言变得丰富和生动,也是指如何能从更高的抽象水平去重新认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包括对此做出必要的改造或重构。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07).
[2]张兴华.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06).
篇2
关键词:科技发展;决策支持平台;结构框架;运行过程;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志码:A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省市的攻坚阶段,各省市区域都面临着科技资源要素集聚、创新平台整合、科技人才建设、科技项目布局等方面的迫切压力,以此为主题的科技发展决策支持平台建设成为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关键的一环。要保证科技发展决策平台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切实实施,就必须有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为支撑和保障。故本研究以山东为例,重点研究科技发展决策支持平台的运行机制过程。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辞海》中解释为主要指物理学领域中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运行机制”概念已经被运用到生物学、医学,以及管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目前一般意义上的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科技、经济、环境生态、社会等领域)不断发展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各要素互动之关联,即这些要素产生效用、体现功能的机理及其运行过程。基于以上分析,首先对科技发展决策支持平台的结构框架予以分析设计,然后提出应该具有的功能作用。在科技发展决策平台的结构框架和功能作用研究基础上,以山东为例重点剖析科技发展决策支持平台的运行机制过程。
1 科技发展决策支持平台的结构框架设计
运行机制里面必然包含于事物系统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科技发展决策支持平台的结构框架。科技发展决策支持平台运行机制的要素主要是由一个区域内科技发展决策相关机构、部门以及专业研究机构组成,这些机构、部门及其关联构成运行机制的结构性框架。
以山东为例,科技发展决策支持平台运行机制中的诸要素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决策支持平台的服务对象:山东省省委、省政府、省科技厅以及相关各级地市部门;②决策支持平台的协调负责者:山东省软科学办公室;③决策支持平台的服务提供者:山东省软科学研究体系,政府研究机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集团、民间机构等;④还有是决策支持平台的服务承担执行者:政府相关机构部门;科技厅、财政厅、发改委、教育厅、国资委等;以及各级地市部门;⑤最后是决策支持平台的服务承受对象:山东省区域相关人员、山东省科技决策实施对象部门。
山东省科技发展决策支持平台运行机制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2 科技发展决策支持平台的功能分析
上面阐述了科技发展决策支持平台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以及结构框架,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根据科学学理论、决策理论和系统理论,初步提出了科技发展决策支持平台的四大功能。
2.1 功能导向的长期跟踪主题的工作功能
任何决策必须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才能决策生命力,才能有效支持科技发展工作的顺利推进。科技发展的决策是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体现,是进行科技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区域科技发展过程中,必然有一些必须长期追踪的科技发展主题。这是科技发展决策支持平台必须能够实现的长期战略。由于该类研究需要长期稳定的持续研究,需要与山东省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进行衔接,这将成为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科技发展中需要长期跟踪的主题有。
(1)国家或区域层面的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主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山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政府的政策服务和园区建设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和山东省区域发展的科技战略、科技规划。
(2)国家区域科技体制和政策措施研究,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山东省科技体制和政策措施。科技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情况;科技系统的组织机构改革进展;科技组织体系的发展建设;科技政策的落实监测与效用评估等方面。
(3)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现状和态势研究。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动力机制和发展路径;技术研究的内在规律、动力机制和发展路径;科学与技术的互动融合、协同研究;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经济革命-社会革命的演化研究;科学与技术的总体态势和发展预测研究。
(4)科技与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科技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创新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社会民生;科技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科技、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
2.2 任务导向的短期紧急课题的工作功能
在科技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除了某些固定的长期需要关注的研究主题外,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科技发展紧急问题,需要科技发展决策支持平台能够提供任务导向的短期紧急课题研究的功能。长期跟踪研究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解决的是战略性、基础性和重大关键共性问题。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现象和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科技发展决策支持平台能够提供此类服务功能。
目前,山东省短期紧急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有:第一,国家发展战略部署。转方式、调结构下山东科技创新的任务与举措、措施与机制等。第二,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攻坚阶段。山东省科技发展的任务与使命、作用和措施等。第三,山东省两大国家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科技问题研究。第四,山东省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科技支撑研究。
2.3 决策导向的动态监测报告的工作功能
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往往是由基层科技工作者感触、发现并逐级反映上来的。由于受到工作层面、个人能力和视野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这类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人偏好。这样就会导致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来源可靠性不高,从而影响决策正确性和实施效果。
其次,由于科技工作体制以及科技本身的难以显性化等特点,决策者往往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方法提高决策信息的可靠性、动态性、及时性。为了对我省科技工作发展进行监测,科技发展决策支持平台应提供以决策导向的动态监测功能,以更好的服务于科技发展决策的制定实施。
目前,该方面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篇3
从路线图中的具体内容联系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人深思之处不少。因为课程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信息科技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大趋势。课程要面向未来,就必须以发展的眼光重新看待我们熟知的一些传统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信息科技”这个提法。像这个路线图,就明确定位为“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用来强调科学与技术不分家。路线图承认,在过去30年里,信息技术走在了信息科学的前面,以至于信息科学到目前都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预计21世纪上半叶,信息科学从思想、原理、理论到工具多个层次都可能取得大的突破,将掀起一场以高性能计算和仿真、网络科学、智能科学、计算思维为特征的信息科学革命。实际上,上述信息科学的核心内容正在逐步渗透进信息技术课程中。针对目前课程重技术、轻科学的现状,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在未来的课程中,离开信息科学,只讲信息技术还能否行得通?
其次,我们还需要重新认识“计算机”这个再熟悉不过的设备。在我们传统的印象中,它就指桌面上的那个硬件装置。而在未来,网络将连接各种终端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外部设备、传感网、物联网。到了2050年,很可能每个人、每个需要联网的设备都是计算机终端,计算机再不是那个狭义的桌面设备了。计算机概念边界的大大拓展将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这并非危言耸听,而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出现,就已经对信息技术课程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篇4
摘要:本文从近现代的科技发展历史出发,遍观科技发展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并分析科技创新的本质思想。希望从科技的不同角度来看待其促进作用,并指出在我国特殊政治结构下产生的一些实践性问题,尤其是我国当下正处于经济变革时期,经济发展需要新的方向,传统的生产结构已经不能再成为我们的依仗。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非正式关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科技创新,引起了国民的关注。到现在,科技创新在我国发展目标和发展理念中广泛应用,而且被引用的次数特别多,可是在学术界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并没有做出很全面的阐述,所以社会中的各界人士对于科技创新的理念理解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且经常把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混淆,导致社会中对于科技创新也产生了很多误解。所以,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我们应该进行分析,然后给出来科技创新的概念。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近代科技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来源开始,人们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不断刷新的,我们纵观整个近代科技发展历史,可以给出一个大致的定义为:科技创新是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用到生产体系,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从这个定义我们看出,社会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之处在于那些创新带来的实际生产价值和社会财富,用客观的市场价值对于进行定量的衡量,也就是说那些即使真的具备很高技术含量的创新如果不能被市场选择所认同,那对于我们来说就不能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只能称其为科学进步成果。所以我们的科技创新是一种多方面对立统一的结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市场价值三者相互依赖,共同形成我们的科技创新概念。一般来说首先是形成科学发现,在新的发现之下我们可以产生新的技术或者发明,但是这些技术和发明要放到市场上经受选择才能成为最终的科技创新,这种概念是在我们传统的技术和市场的关系下演变而来的。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生产要素驱动到科技创新驱动
事实上,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已经成为国内外的有识之士的共识。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爆发亚洲经济危机之后,我国政府对于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开始关注,并且发现现有增长模式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所以就把转变经济发展方法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同时我们要意识到科技的发展不仅仅是从市场和生产力的方向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同时他让我们整个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小了,在这一点上我国由于特殊的经济体系导致对此的认知并不够先进。而且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度的以来传统经济结构,固定资产始终占有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比重,这使得我国的经济改革尤为困难,固化的传统经济结构难以打破。这也就迫使我们更要依赖科技的变革力量将我们的传统生产体系颠覆,从根本上对我们的经济基础进行改造,以下而上的再来改变我们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利益阶级。纵然这是一项旷日持久的,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巨型工程,我们也要坚持不懈的进行下去。我们的传统经济模式根深蒂固难以打破,使得我们的经济发展偏离了其本质的反向。但是话题归来,什么是经济发展的本质呢?我们用比较通俗的方法来解释就是,我们始终追求的应当是将蛋糕做大,而不是不断的对原有的蛋糕进行不同的划分。从标准的术语来说就是我们需要增加的并不是依靠传统产业支撑起来的经济总量,但是如果这种总量的增加并没有显现出多样性,没有对整个自我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和分配,那么其增加的只是水分极大的数字,甚至会加大贫富差异,增加社会矛盾,并使得越来越臃肿的既得利益阶级阻碍我们的经济发生根本上的进步。
三、推进科技创新的三种力量
科技创新是经济概念,对于科技市场价值实现特别看重,推动科技创新的首要特殊力量就是市场机制。用市场机制推进科技创新本来恰如其分,但是市场也会有弊端,是因为市场机制并非完美无缺,有时候市场也会失灵。市场失灵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市场的准入原则不完善,而且生产要素流动自由,这也成为市场失灵后的深度和广度比新兴经济体要低的原因。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结构上的差别。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原因是因为创新收益的利润不高。在我国,很多国有企业会享有很多政策上的优惠,会有较大的利润。这样虽然是优惠,但因为没有市场竞争和关注市场的需求,就会导致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对于那些民营企业来说,虽然生存压力会推动其进行不断创新,但是因为在行业准入等方面存在限制,所以创新虽然有动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说明,推进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市场的推动,也需要依靠政府和其他力量的介入,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正是因为市场存在弊端,所以市场需要政府的介入,用看得见的手去办一些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的职能可以使市场的很多弊端得到避免,但是也存在很多低效率的行为。
推动科技创新的一个首要关键点就是分工明确,相互之间不要对对方造成不必要的阻力,应当是由市场自然优胜劣汰的就要回归市场,应当是要政府进行直接干涉的,政府也要果断的下决定。但是市场不能代替政府,政府也不可能代替市场,对于那些可以充分竞争的领域,政府应该让市场去自我调节,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科技创新,也能够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得到最大的满足。对于一些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去进行干预的时候也要慎重,要采用合理的手段,有效避免市场出现的失灵现象。在市场和政府都不能很好解决的领域,要通过第三种力量去推动科技创新。也就是要让市场进行引导,政府辅助干预,然后用非正式的关系去弥补一些不足,去形成分工明晰、多管齐下、有序共生的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13,(3):42-45
[2]天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快速发展[J].中国科技奖励,2012,(4):31-36
篇5
全面小康社会并非仅仅是一个富裕程度的概念,而且是一个生产力水平、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没有科技发展就无法在对有限资源、有限机会的竞争中获取先机,就不可能把13亿人送进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全面小康社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调整应当注重四个方面。
第一,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密切结合。党的十六大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以能源为例,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构成中,液体、气体能源资源严重短缺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2010年左右,中国的石油需求中就要有一半以上依靠进口才能满足。除了依靠“走出去”的对外开放之外,新型能源和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技术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发达国家在自己的工业化过程中,或者依靠对殖民地的掠夺,或者依靠50年代“石油大发现”的历史机遇,度过了工业化的高资源指向阶段。正因如此,迄今世界上的汽车动力仍停留在液体燃料的水平上迟迟没有突破。电力和汽车这两种工业化的标志性产品未能实现密切结合,这已为人们公认是工业化阶段遗留的一个重大技术缺憾。现在看,电动汽车的技术突破很可能需要中国人来完成。因为客观事实是,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突破,在13亿人口的国家让“汽车进家庭”是不可能办到的。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何在?在动力电池,说到底,在新材料上。这个新材料就具有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说,“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意义。
第二,与信息资源的开拓密切结合。未来20年,我国的工业化将是一个与现代化并举的进程。发展信息技术,开拓信息资源,是我们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各种经济要素利用效率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事实上,中国具有发展信息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当前的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人类正面临一个社会属性的制度难题,那就是资本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难以补偿的危机。因为按照机器设备的使用年限分段“折旧”的传统补偿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技术进步的速度。目前看,解决这个矛盾只有两个途径。一条途径是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这样一种新型的社会性的制度约定。再一途径是找到一个足够大的市场,能够在技术问世的第一时间内就足够充分地收回研发投资。至少到目前为止,除中国外,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具备这样大的市场基础。当前,为什么很多IT产业的跨国公司正在把他们的研发机构转移到中国来,或者把最新的研发产品率先在中国市场投放?就是因为中国具备解开这个技术发展与制度创新之间矛盾最有利的市场条件。
篇6
【关键词】STS教育;新课程改革;生物教学
引言
经研究发现,现有的生物教学模式主要解决了“怎么学”和“学什么”的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物教学中“为什么学”、“学了做什么”的问题,即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生物学知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作用,缺乏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自觉性,更没有仔细去思索科技高速发展背后隐藏着的生态危机和道德危机。STS(科学、技术和社会)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它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学术需要之中,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和新的思维模式,所以日益显示出它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它正沿着理论STS和应用STS两个方向蓬勃发展着。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是一种趋势,也是我们势在必行的举措
一、STS教育与新课改的关系
STS教育基本理论认为:科学是通过它的理论,更是通过它的应用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并在社会生活中普及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应当力图使其在对实际问题的研讨过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应尽量让学生在创设的实际情境中去理解、认识科学概念和规律。这一教育理论的基本特点是: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基本理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强调教学内容要现代化、社会化,注重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
新课程从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增加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综合进生物学教学之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穿插组织单元教学,充分体现了STS教育思想。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思想,新教材除开设三个必修模块外,还增设了“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这几个模块,介绍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的思想,以及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的责任心和科学技术的决策能力。由此可见,为了实施新的课程目标,向学生普及STS知识,增强STS意识,推进STS教育,势在必行。
为了实现这些基本目标,在生物教学中进行STS教育的任务显然比传统的单纯传授生物知识与技能要广泛得多、复杂得多。结合生物教材和学生实际,我们认为进行STS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培养学生对现代生物知识及其价值观的了解;培养学生科技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模拟决策能力。
二、STS教育在生物新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力实施STS教育,是促进高中生物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1、加强现代生物知识的了解及其价值观的培养
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知识及其价值,对当今世界和国内的科技发展的动向更为关注,对热点科技领域的新成就、新技术有大概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科学技术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就是科技的发展,未来的世界强国必然也是科技强国。
2、培养学生科技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物知识涉及到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实际联系紧密。教师在传授知识同时要注意渗透STS教育,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发奋进取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更好地掌握生物“双基”。让学生关心现实,关注身边的事物现象通过切身体验来掌握概念和规律,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探究方法,学会学习,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时,首先提出问题:放在家里阳台上的植物一段时间后为什么向窗外倾斜?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盆跟着太阳光转动?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3、培养学生科技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物知识包罗万象,涉及到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实际联系紧密,其学习的基本方法就是观察、实验,偏重探究和思考理解。教师在传授知识同时要注意渗透STS教育,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发奋进取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更好地掌握生物“双基”。让学生关心现实,关注身边的事物现象通过切身体验来掌握概念和规律,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探究方法,学会学习,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提倡植树造林?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花卉移栽时为什么要去掉一部分枝叶?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篇7
1广义和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概念
1.1广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广义科技项目通常是指为了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和引领作用而实施的项目、课题、计划、专项等一系列科技活动的总称。该类科技项目评价与项目的研究目标、技术方法和风险等内容的关联度不高,项目具体实施过程、预期成果以及可以通过实施过程进行调整和规避的因素,不是项目立项评价的要素。广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主要关注项目实施过程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影响,对协调和引领科技、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如图1所示,项目实施意义是决定广义科技项目实施与否的主要因素。
1.2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狭义科技项目即常称的科技项目,是指为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而确定的研究与试验,是广义科技项目的具体化。一般而言,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包含对项目各方面信息的评价,影响项目实施的要素不仅有相关的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而且项目自身的立项意义、研究内容、目标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实施基础、实施人员、设备和组织管理、预期效益和风险等因素都是项目实施成败的关键,充分论证项目实施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项目实施的利与弊,并将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弊端降低到项目承担单位、政府和社会可承受的范围时,项目才具备实施的条件。如图2所示,项目各方面因素构成了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的影响要素。图2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广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和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内容可以看出,广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以项目实施过程带来的影响和意义为主导,不过多关注其他因素的影响;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则是对项目外部与内部各种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考虑,任何相关因素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项目运行的失败。显然,从广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与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关注要素来看,二者存在评价关注的交集即存在普遍适用于广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和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的要素,“意义”是交集的元素。以下我们将探讨通过交集元素实现对项目评价的宏观整体考量,以解决微观评价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项目遴选的正确率。
2科技项目立项评价新思维
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 知识 现代技术
1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入现代技术知识的目的
现在的社会是高科技、高信息化的社会。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总和。科学是以系统、组织、实证性方法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泛指其它操作方面的技巧。全民科技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教育的目的与功能在不断变化,所培养的人由有文化知识到有专业学科型到知识、能力综合型。当代社会对教育现代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校教育的目标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 现代教育被赋予新时代的含义,其目的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培养了解科技发展最新动向的,有科学知识、态度、能力的公民。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现代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培养其科学素质,就是要提高全体公民的科技素质,因此,学校教育的关键是设立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结构。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渗入现代技术,及时介绍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现代技术信息,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理解和认识现代技术,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前沿,激发学生对现代技术的新奇感,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对现代技术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对科技与人类的关系重新进行价值判断。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目的。物理教学必须即将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及实际应用引入教学中,表现出必要的敏感性, 使学生及时了解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中学物理教育中渗入现代技术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物理教学中现代技术知识的渗入让学生深入了解物理学发展前沿,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 了解科技发展最新动向,重视科学探究, 加强科学、技术、和学校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强化科技意识是提高学生素质、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随着与物理学相关的科技成果广泛应用,基础物理教育应该不断地吸收现代科技的新成果, 让学生正确审视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理解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对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积极影响, 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进行价值判断,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学好物理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难学,是因为物理学理解困难。因此要提高中学物理教师的学术水平,使更多的学生爱学物理,教师在建立基本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尽可能引用现代物理学知识,可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要让他们了解物理学发展前沿激动人心的领域, 使他们对发展中的物理学产生强烈的追求欲望;要将现代科技成果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中,融合于我们的中学物理课堂, 培养出能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和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才。渗透与高中物理知识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随着时代而更新,用现代的观点来重新审视中学物理,中学物理教师找到与现代物理学进展相衔接的“接口”,了解现代物理学前沿, 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社会中的一些科技现象,提高学生对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
2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入现代技术知识的教学方法、途径及原则
采用数据收集办法收集学生对现代技术知识的了解对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技术知识的态度,了解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介绍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现代技术知识,布置现代技术知识内容,要求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让学生自己用所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讨论,时常布置一些科普读物,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记忆, 也可以将相关现代技术知识的影像资料播放给学生看。在引入现代技术知识走进物理课堂时,应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注意以介绍基本原理和背景知识为主,降低难度, 结合课本知识的学习引入相关成果,从各种学习资料中搜集相关现代技术知识,使其与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有关、这对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有积极作用。选择与高中物理教学知识有关的现代技术知识, 使所选内容符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 要有利于科技意识的普及, 有利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 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多重的教学功能, 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与物理学相关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方法向学生介绍适合于学生的现代技术知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遇到的科技知识,根据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结合媒体渗透现代技术知识。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经常把现代技术知识加工成科普性质的形式,介绍一些现代技术领域的进展和应用。
3 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技术知识对学生的影响
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技术知识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渴望,对物理学对现代科技发展的作用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渐渐的喜欢物理课,力图用所学的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科技现象。自主探究能力明显增强。使我们的教学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状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非常亲切,从而产生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需要得以加强。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我们所处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 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方法,才能掌握一定的获取信息的手段。在中学物理课中渗透现代技术知识,通过对现代技术知识的了解和自主探求, 可以使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途径。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充分的运用现代技术会使物理课堂更加生动。
参考文献:
[1]李智明.浅谈高中物理的入门教学[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S1)
[2]何长江.几种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浅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8)
篇9
进入20世纪以来,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资源型”、“依附型”的国家发展新战略亮相:以科技创新为发展之本,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这样的国家被称作“创新型国家”。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驱动,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也逐步加大。提高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政策选择。于是将“自主创新”镶嵌于未来战略棋局的重要位置,对中国来说,实是时势使然。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49个主要国家中仅居于第28位。
今年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 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提高到60%左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提高到2.5%。
七成国企无研发机构。相关资料表明,目前全国大中型企业中71%没有技术开发机构,三分之二没有技术开发活动,特别是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尚依赖进口,即便一些国企引进了技术,但是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据了解,目前中国国有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近年来,中国每年形成固定资产的上万亿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
目前,中国每花1元钱引进技术,只用0.07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而工业化成长时期的日本、韩国,是花1元钱引进技术,花5~8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有资料显示,中国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总额和消化吸收经费两项费用的比例是1 : 0.06,而韩国、日本企业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的比例则达到1 : 5到1 : 8。目前国企的技术创新掉入了两个怪圈 :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能力越弱越依赖,越依赖能力越弱,两个怪圈反复循环。
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比例低,发明专利少,科技成果转化滞后,尖子人才比较缺乏,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四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国务院总理向与会代表“亮了家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统计资料显示: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其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只占全球的0.3%。在制造技术领域,中国的专利发明数只有美国、日本的三十分之一,只有韩国的四十分之一。 要想达到2020年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左右的目标,中国必须在政策扶持上有重大突破。
处于转轨期的中国,制度欠缺的严重性和制度建设的艰巨性都是显而易见的。国务院不久前公布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从财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四个方面力促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
篇10
文化生产力形态主要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大类。文化事业是政府的规定动作,体现社会公平,强调统一性、普惠性;文化产业是企业的自选动作,提倡市场竞争,注重原创性、差异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构成了文化生产力的两个侧面。
文化生产力概念是中国领导层和理论界根据中国社会实践进行创新而形成的理论成果,是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的体现。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用巧实力概念对他自己提出的软实力理论加以修正,而文化生产力理论则是对软硬结合的综合实力作出的科学概括。概念是话语权,概念后面紧跟的往往就是战略部署。为推动我国现阶段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深化对文化生产力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明确文化发展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从四个方面彰显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在物质符号方面,强调文化建设与历史传承的关系,对可传承、可物化的文化形态进行梳理,以求流传;在精神价值方面,进一步提炼民族精神、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向心力;在行为规范方面,针对一些人文明素质缺失和道德水准下降的问题,从法律、行政和道德等不同层面进行引导;在制度设计方面,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探索有效、可行的文化制度设计。
全面梳理与用好我国传统文化资源。重视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建立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元素库,促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元素的产品开发和服务贸易;鼓励在文艺创作、影视生产、装帧设计等方面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文化资源;借助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和科技平台进行内容开发,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尚文化、流行文化相结合,激发全社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上一篇:参加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 下一篇:动物疫病防控方案